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分布特征——基于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的结果

韩江涛; 康建强; 刘财; 刘文玉; 张雅晨; 王天琪; 郭振宇; 袁天梦; 刘立家 吉林大学;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长春130026; 国土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长春130026; 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长春130026; 吉林大学; 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长春130026; 吉林大学; 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长春130026
软流圈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中亚造山带东段  

摘要:中亚造山带东段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多重作用,多期次的构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地形地貌、岩石圈结构,同时也改造了软流圈分布,因此对软流圈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揭示复杂多重构造体系下软流圈的分布特征,完成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约1800km长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并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获得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发现:中亚造山带东段岩石圈内部存在多处低阻异常,地表多对应第四纪火山群或古缝合带,表明这些低阻异常与软流圈上侵有关.软流圈呈现高导特征,南部略薄,电阻率值为10~30Ωm,北部厚度较大,电阻率值为10~0.1Ωm,这种电性结构特征体现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南北两侧厚度、部分熔融程度的不均一性.而已有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中亚造山带软流圈东西向则呈现东厚西薄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提出软流圈与岩石圈一样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厚度、部分熔融程度也会随之变化的动力学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主要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和太平洋构造体系三阶段的构造事件影响,因此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的南北向差异,推断为古亚洲洋闭合早于鄂霍茨克洋闭合的时限差异所致,东西向差异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

简介:《地球物理学报》(CN:11-2074/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期刊 下单

关注 23人评论|0人关注
服务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