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东昆仑西大滩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简析

薛灵文 王刚 李正友 彭成名 段磊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成都610059 国土资源部构造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59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59
东昆仑   西大滩   负花状构造   构造地貌   青藏高原  

摘要:东昆仑山脉的南缘,发育一条巨型的以左行走滑为主的活动断裂带,其中西大滩左行走滑断裂是东昆仑断裂带的一部分,控制着西大滩盆地的构造地貌演化。本研究在野外调查了西大滩盆地内部和盆地边缘的活动断裂,测量了这些断层的几何学参数,并对其运动学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晚新生代以来西大滩盆地中心发育有西大滩左行走滑断裂,而在盆地南北两侧则发育有伸展变形,存在一系列活动的高角度脆性正断层,可见清晰的断层三角面构成盆地南北两侧的山坡。这些正断层呈阶梯状产出,向盆地内部倾斜,与盆地中心的左行走滑断裂一起,在剖面上构成负花状构造,证明西大滩盆地发生了张扭性变形。走滑断裂的走滑运动往往伴随构造转换现象,在断裂弯曲或侧接部位可以形成走滑拉分盆地。西大滩盆地从其盆地形态来看,是一个狭长的张扭性盆地,盆地长宽比值约为7.5~30.0之间,大于7:1,不符合典型的走滑拉分盆地的特征;控制西大滩盆地的西大滩走滑断裂并未见明显的弯曲,从而排除盆地的走滑拉分成因。本文认为西大滩盆地的形成与西大滩断裂本身的张扭性变形直接相关,反映了该地区区域上处于张扭性而非压扭性应变状态,其成因与上地壳刚性变形和下地壳塑性流变密切相关;西大滩地区构造地貌的演化受控于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下地壳通道流(channelflow)的活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东昆仑活动断裂带晚期的张扭性活动可能起始于至少7MaB.P,以前或10±2MaB.P.,且在昆仑山垭口盆地断陷形成时期(3.6MaB.P.)活动更加强烈,在0.6MaB.P.的“昆仑一黄河运动”时期可能达到顶峰,奠定了东昆仑西大滩地区现今的构造地貌格局。

简介:《第四纪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CN刊号为:11-2708/P,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相关期刊

第四纪研究

北大期刊 下单

关注 15人评论|1人关注
服务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