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时间:2022-07-19 09:59:33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学科,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升小学数学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教育界关心和讨论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研究

数学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开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情感方面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设计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教师也为此不断努力和尝试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出发,对有效进行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意义就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理论方法、情感个性等方面都有收获和发展。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教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缺乏思考和探究的学习过程。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活学活用。

2.实践意义

有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化为主动,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差,久而久之,学生便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即是教师没有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课堂上真正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到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都会感到轻松和自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数学课堂设计中找准主体是非常必要的。

2.启发引导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单纯地灌输数学知识,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主要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在疑问的基础上提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将答案“端”给学生,然后解释为什么是这样。在教师引导和启发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放下了对教师的依赖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求助而是主动想办法解决,提升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趣味性课堂教学

小学生活泼好动,贪玩是他们的天性。数学学科由于其抽象性和严密性,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因此,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一个人对一件事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小学生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和提升学习兴趣,采取一些教学手段来增加数学课堂上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根据教学环节开展一些游戏,这样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游戏教学满足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降低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强化了记忆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4.多样化练习

练习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发展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练习这一教学环节过于忽视或者把握不好,练习形式机械重复,练习设计缺乏创意,没有真正起到思维训练的效果。合理有效的数学练习应该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出发,数学练习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捕捉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开展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教师也可以将数学练习引导到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量、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对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在现代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开发和挖掘新的教学材料,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才能让学生在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中产生无穷的求知欲,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基于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考

[摘要]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评价

1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2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①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②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③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摘 要:教学设计是教学前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与将学生实情设计的教学方案。其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总规划,同时也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方法、安排步骤,做好时间的分配,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新课改推行之后,越来越多教师开始重视教学设计,使之逐渐得到优化。但实际教学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这些问题阻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新时期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设计,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途径,以此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改变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应试教学背景下,学生被视为学习机器,大部分教师主张将教学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通过“题海”掌握知识,保证其数学分数。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此,新时期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首先,教师应深入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然后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抓住学生对“人民币”感兴趣的地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适当的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等辅助教学,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加数学课堂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学习

分析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雷同,教学方法相似,且教学环节也相仿。通常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是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等方法组织教学,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为改善以上问题,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陈旧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

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例,首先,教师应钻研教材,分析单元内容与本课教学内容,然后明确本课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后,做好环节时间安排。然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设计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遵循“少教多学”的原则,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导入教学,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本课教学知识与运算技巧。然后在拓展运用中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强化学生运算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

三、创新模式,静态教学转为动态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单向、静态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且忽视了“互动”的重要性,不利于小学生数学成绩与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现象,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模式,重视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将传统的静态教学转为动态,为数学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讲到“三角形的特性”这一知识时,可以创新教学设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并以“组组竞争”的形式展开教学。如:教师可以以游戏导入教学,将不同图形模型放进不透明袋子中,要求各组成员派出代表上讲台摸出三角形,看哪一组摸的又快又准确。通过这样的设计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情。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探究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又如:教学活动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抢答“生活中的三角形”,以此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同时可以拉近教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师生生生可以有效互动,学生思维与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教师应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反思自身教学设计上的不足,积极找出解决途径,创新设计以提升教学设计的质量。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力保障,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浅谈怎样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最优化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课题。新课程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施有效教学是关键一环。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科学有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课题。新课程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施有效教学是关键一环。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一、用学生的眼光去思考

数学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师生互动过程,其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者,教师仅是引导者。”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未能真正用学生的眼光思考、设计教学,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脱节、断层,导致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例如:

案例: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什么?

在教学解方程时,教师出示“18―5÷=13”一题,让学生尝试练习。结果全班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1。教师感到很满意,给全班学生鼓掌:“你们算得又快又对,真是棒极了!”由于学生“掌握得很好”,教师马上又出了一题:22+2×=48。这次尽管学生答得很迅速,但是答案并不一致,有的学生说是13,有的学生认为是2。认为答案是2的学生振振有词:“22+2=24,48÷24=2。”“对,上面一题就是这样做的!18―5=13,13÷13=1”不少学生点头表示赞同。

思考:原来上题学生的答案虽然正确,但是纯属巧合,他们的思考方法和运算顺序都是错的,教师的主观臆断和简单判断,导致学生的错误没有及时被发现、纠正。

如果用学生的眼光审视“18-5÷=13”这道题,就会发现对于感知粗糙、思维不够精细,有着“凑数”定势的的小学生来说,本题中的数据有很大迷惑性(18―5=13,恰好是算式得数13的1倍),极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针对学生有凑数的思维定势,为了防止学生思维的负迁移,不用能“18―5÷=13”这一特例作为思考材料,而应设计呈现蕴含一般解题策略的普通性素材,如“19―9÷=13”。

这样,算式的数据之间不具有迷惑性,求解结果不具有巧合性,就能使学生摆脱外在因素的干扰,让学生理性地思考数学,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经验。

二、把握教材编排意图

在我们试图落实课标教学理念,关注数学教学不同层面,做着数学课堂教学的“加法”同时,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好“减法”,才能使我们所做的“加法”不打折扣,使数学课堂更加凝练有效?下面这个不太起眼的镜头,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案例:三年级上册《搭配》一课,“探究规律”环节

1.小组活动

师:(出示图片)林林有3件上衣和2条裤子,猜一猜,她可以搭配出有几种穿法?

(学生几乎不假思索,纷纷说出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到底是哪几种呢?让我们拿出信封里的图片来摆一摆吧!

(学生四人小组活动)

2.交流反馈

师:好,现在来说说你们组一共搭配出了几种穿法?你们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在投影片上用图片演示搭配过程)

……

思考:粗看这个环节设计,似乎并没有多大不妥,教师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摆图片的方式来经历搭配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了一次“加法”,意在建立更深的表象。然而如果深究下去,以全局的眼光看待三年级这节搭配课就会发现,其实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问题了,二年级的数学广角里同样有这个内容,那么同层次的动手操作,还有没有必要放到这节课上呢?

笔者觉得,尽管搭配这节课在二、三年级都安排了,但教材编排的意图显然是有层次性的,二年级重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而三年级则将重点放在探索搭配中存在的规律,建立“几个几”的表象,即简单的乘法原理,课上学生马上说出有6种搭配方法,更证实了他们具备一定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让他们重温动手拼摆环节,无异于走回头路。

对此,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改动:删去动手拼配环节,改成“你能想个办法简单地表示一下这6种穿法吗。”学生有的可能用数字对衣服进行编号:14、15;24、25;34、35,有的学生可能用不同图形代表上衣和裤子进行连线……学生可以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简洁明了,与原来设计相比,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渗透了符号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层次。

三、精讲多练把好课堂关

教师敢于展示真实的课堂是新课程理念的可喜进步,而课堂中直面学生的错误、暴露学生的思维本身无可厚非,一则可刺激学生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二则可提醒教师自己调整教学方案,但是随时随地都可展示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要存精细的态度设计教学。

案例: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

这堂课是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重点是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算理,而计算的正确率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该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正确率,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从学生作业中选取计算错误的作业进行投影、讲评、指名说错因、改正,这样的过程反复了好几次。

一堂课下来,小学生便在不断地“挑刺”和“改正”中度过,以致于后半节课有几个学生一看到教师走过来便紧张,直担心自己做错了会被“公示”。

思考: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听课的教师都为之“心惊肉跳”――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有吗?对学习还会有兴趣吗?由此我们想到了我们的课堂设计该如何有一个精细化的态度。

一般在学新知识的尝试练习时学生会出现失误现象,此时是引导学生改正错误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则会酿成“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遗憾。而巩固阶段练习往往量比较大,速度比较快,如果此时还在集体改正某种甚至几种错误,则该堂课可以说是失败了,学生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习新知识,由于他们个体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班级授课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只要选取典型错误让大家进行评议,讨论如何改正或避免就行了。

再则,课例中教师一味地展示学生的错误作业,如果从学生心理健康角度考虑,那么多的是“否定”是否会给学生的自信心“当头一棒”呢――你不行!你们不行!这不仅使展示错误推动了它应有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在心理上一次一次承受打击,有违教育的本义。

四、动态生成因势利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投入,数学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课堂数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碰撞,师生相互接纳,生生互相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数学氛围中,在课堂上随时可能会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故”。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法探究

摘 要: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点,也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细致讨论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法的创新。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加大了教师的讲课压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将更多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不停地讲课,而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于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脱轨导致了学生的视野和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对我国数学成绩的综合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设施和教育理念,没有针对当下小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辅助力量。教学设计是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反映,解决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才能切实改善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方法创新

1.引课运用多媒体渗透数学思想

引课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效果非常重要。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的培养,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收集并呈现有趣的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例如,将动画片中有关数学的内容剪辑下来。在课前或者课间播放,既能让学生精神得到放松,又能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时候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数学因为其缜密的逻辑思维而略显枯燥,所以需要生动的引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利用惯性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热情进行正课教学内容的学习。

2.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人们在学习比较难的知识时,其最大的动力是能够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可以通过将数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情境中可以意识到如果解决这个问题会给其生活带来益处,所以要努力学习,最终养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好习惯。相反,在数学课堂上,联系生活情景,能够让学生利用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更好地去理解数学解题方法。

例如,关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三个磁扣将挂图固定在黑板上,为了配合教学活动,可以增加挂图的重量,这样可以使得三个磁扣平行放置无法稳定住挂图。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只有三个磁扣组成三角形时才能稳定挂图。教学内容讲授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用三个钉子来固定一个镜框,钉子的位置怎么安排最合理。

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将数学思维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提高数学的应用频率,促进其完善自身的数学思想。数学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想,而不是让学生成为一个解题机器。当下社会建设需要创新性人才,具有数学思想能够活学活用进行创新。

3.课堂小组合作,指导学生如何合作交流

儿童的精力非常旺盛,小学生上课说话和做小动作是常有的事。找一件合理的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就井然有序了。构建小组合作就可以让学生针对指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表达,从而既满足孩子说话的欲望,又让学生言之有用。当下的小朋友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所有长辈的重视和关注,以自我为中心是当下孩子的普遍特征。合作学习需要多个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会分享和倾听,从而共同解决问题。

对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分工,对学生的合作行为予以及时的指导,通过合作活动的巧妙设置,让学生能够适应合作学习模式,并且对合作时的分工有初步的认识。在后续的合作学习中,老师将指定学生扮演老师实施合作任务分工,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进而能够在日后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学生就可以进行良好的合作交流。

4.课后复习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也是学习记忆的黄金时期。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教师将学习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工成为微信文章或者微信视频,可以让家长短时高效地学会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有利于孩子的复习,最终夯实数学基础。当下小学生的家长多数是“80后”,基本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整合教育资源可以加强家校合作有可行性,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和互联网资源。2016年两会中着力强调了创新对于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结合教育环境和学生特点以及家庭教育优势进行改革。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发展心理学的知识研究针对当下小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家庭教育的力量,让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助跑。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