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浅谈安全心理学下的煤矿安全管理

时间:2022-07-30 05:43:22

浅谈安全心理学下的煤矿安全管理

浅谈安全心理学下的煤矿安全管理: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我国煤矿事故不断发生,严重威胁了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因此,人们日益提高了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关注度,影响煤矿生产安全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主要讨论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的对策。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维活动异常的活跃,心理学在生活和工作的地位不断上升。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针对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1浅析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事故还是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心理是有效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减少事故的发生,把安全心理学运用到煤矿安全管理中,以便于全面分析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2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心理分析

心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的生活受到心理和行为的支配。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心理,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一,操作疲劳心理。疲劳心理是存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主要的不安全心理之一。煤矿生产人员在长时间的工作之后,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意志减退、思维故障和睡意浓厚等精神症状,这种症状出现在煤矿工作中非常容易引起安全生产事故。

第二,消极的情绪心理。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消极的情绪心理会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隐患,煤矿工作人员的消极情绪主要来自家庭的不和睦,夫妻之间争吵,矿工带着情绪下井;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是一些客观的原因如亲人病故,也会造成矿工的消极情绪;工友之间的意见不合,发生口角,容易导致矿工的情绪低落,影响规范安全操作;上层的工作方法不当,也有可能造成矿工的消极心理。

第三,工作中的麻痹心理。麻痹心理主要是指在明确知道自己行为可能会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却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章操作。麻痹心理主要分为注意力转移麻痹、无知的麻痹和习惯性的麻痹三种情况。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大脑中的危险信号消退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的麻痹心理,没有对安全事故认识的危害性认识容易导致无知的麻痹出现,习惯性的麻痹往往是出现在老矿工身上,他们有过违章操作的经历,认为违章操作没有多大的关系,进而为煤矿安全管理埋下了隐患。

3探讨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3.1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安全知识宣传力度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事故不断的发生,要从根本上防止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改进生产设备,重要的是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增强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在宣传煤矿安全知识时,要利用平时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文字与图片相结合,设立法律咨询台等多种形式进行,以提高群众的煤矿安全意识。根据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展不一样的活动,活动推行的目标要明确,要有一定的强度,能够吸引员工,引起员工的共鸣。

3.2设立安全心理咨询平台,实施煤矿安全的人性化管理

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要设立安全心理咨询平台,以便煤矿工作人员咨询安全心理的相关知识,增强其安全生产的意识,同时还要建立煤矿工作人员心理测试结果、生活史、精神疾病状况和心理矫治实施情况等的心理档案,要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全面掌握煤矿工作人员的情绪和体力的周期变化,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同时煤矿安全管理要人性化,要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以增强工作人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减少违规违章行为。煤矿安全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煤矿的工作人员体验到家的温馨,把企业当做是自己的家,全心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3.3强化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

煤矿安全管理的关键是煤矿工作人员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人具有活跃的思想,是生产力中可塑性最强的因素,同时煤矿安全事故发生最大的隐患也是人的不安全因素。强化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通过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煤矿企业的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安全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不断提升,能有效的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使煤矿工作的各个岗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隐患。所以,要强化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增强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3.4保障员工的需求,加强煤矿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是推动企业发展与进步的不竭动力,企业员工的健康发展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要尊重煤矿的工作人员,重视其基本需求,挖掘其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快乐的生活和工作,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充分的认识到安全管理的意义所在,才能实现人的文化价值,只有满足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才能更好的建设企业文化。人的一切源于生命,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得到保障,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是枉然,所以,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健全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心理学纳入安全生产管理中,增强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程监督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防止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将安全心理学应用到了煤矿安全管理中,能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安全心理学与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结合,把安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煤矿企业,应加强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实施人性化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防止煤矿安全事故发生。

浅谈安全心理学下的煤矿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在安全生产中的实践

摘 要:“当前安全工作不好抓,除了矿井开采日益延深、井下条件变数较大、环节系统愈加复杂带来的难度之外,还面临着经济形势和成本管理的双重压力,以及职工收入下降带来的工作积极性问题。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非常多,稍有疏忽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安全生产无退路。”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的介入是必要的!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介入;煤矿安全生产

平煤股份一矿煤炭资源赋存条件较差,地质构造复杂,矿井受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自然灾害威胁,并且由于煤矿开掘巷道、挖煤等直接生产和辅助生产的场所均在井下,工作环境差、工作条件艰苦、劳动强度高、劳动时间长,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相对还比较薄弱,“三违”现象还时有发生,工伤事故还不能杜绝,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2012年10月,矿党委书记程同军指出:“当前安全工作不好抓,除了矿井开采日益延深、井下条件变数较大、环节系统愈加复杂带来的难度之外,还面临着经济形势和成本管理的双重压力,以及职工收入下降带来的工作积极性问题。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非常多,稍有疏忽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安全生产无退路。”

一、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的介入是必要的

1、心理学介入煤矿安全生产,营造煤矿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煤矿安全意识即包括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对煤矿安全法规的评价和遵守的意志,与道德、政治相联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在现实安全宣传中,向群众灌输有关煤矿安全法规非常重要。

(1)开展“三无”班组竞赛活动,夯实安全基础

按照我矿职代会暨2011年党政工作会议要求,继续组织开展“三无”(无事故、无工伤、无“三违”)班组竞赛活动,各单位要把“三无”班组竞赛内容纳入“十佳”班组创建,做好创建目标的制定、分解、实施、考核、保证等五个环节,形成一级保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安全目标管理体系,实现班保队、队保区、区保矿安全生产。

(2)推行群监员隐患排查“复命”制度,使各类事故隐患可控

每天群监员参加班前会要认真听取值班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及隐患排查任务;班中在落实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下井作业人员随身携带《隐患排查卡》,在井下发现隐患及时填写,班后及时向值班领导汇报隐患排查情况,做到大小隐患可控,排查整改到位(建立群监员隐患汇报排查记录)。

(3)开展“岗前五分钟安全自律”活动,增强职工安全自律

各单位积极引导职工到达岗位前五分钟,查看工作现场是否有不安全隐患;静想班前会安排的安全事宜;背诵本岗位的操作要领。做到“看、想、诵”三件事,增强职工安全自律意识。

(4)开展“三查、三想、三改”活动,增强职工自保互保

扎实开展生产现场“三查、三想、三改”活动。即:查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伤害自己,想一想发生事故给企业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家庭的痛苦,改一改自己不安全的行为;查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伤害他人,想一想发生事故对他人和家庭造成的痛苦,改一改自己不安全的行为;查一查他人的行为是否伤害自己,想一想发生事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痛苦,督促他人改一改不安全的行为。各单位要积极引导职工把“三查、三想、三改”活动内容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固化于制,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彻底转变,提高职工自保和互保意识。

2、心理学介入煤矿安全管理,开辟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新途径

亲情是人与社会交流的基础,亲情管理可以满足员工的社会需要,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改善员工的工作情绪。面对家人的期盼和祝福,员工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对幸福的渴望,自然会在生产中珍爱自己的生命,确保安全生产,降低违章行为的发生率。亲情管理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企业关爱员工的拳拳之心。可谓无声处见真情,只有企业有了家的温暖、爱的亲情,员工有了归属感,企业才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

根据省、集团“安康杯”竞赛文件精神,区队工会要以开展“十个一”活动为载体,以打造本质安全岗、塑造本质安全人为着力点,深化自主安全管理,规范职工行为,提升职工安全素质。在有毒有害场所和重点要害部位、关键岗位,推行“一法三卡”作业法,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加大“三违”帮教力度,增强职工自主安全能力。一是设立“三违”职工心里疏导室。为严重“三违”职工建立“职工动态管理档案”,将每名“三违”职工的家庭、工作、困难等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开设“职工心里疏导室”,发挥亲情帮教作用,为井下违章人员提供安全心理健康指导服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违章职工真正认识到“三违”的危害。二是开展“安全帮教进家庭”活动。各包队协管员要及时掌握包班组的违章职工情况,负责“一对一”的方式进家庭跟踪帮教,动员家属参与其中,增强“三违”人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自主安全能力。活动期间,全矿受教育职工达到1300多人次。

3、心理学介入煤矿安全培训 ,筑牢煤矿安全生产思想防线

安全教育培训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潜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最大隐患,把心理学纳入安全培训教育,强化人的安全意识,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控制事故的发生应该说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通过在安全教育培训中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化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文化素质,增强防范意识,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思想防线。

为进一步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增强职工对安全工作的再认识,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塑造“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人,在全矿班组中开展以“提升全员安全意识,提升班组管理水平”主题读书活动,班组长同读《白国周班组管理六法十八解》,全员同读《员工安全意识手册》。通过读书活动,深化“十佳”班组创建工作,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夯实企业基层基础管理工作,为实现矿井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证。

同时在全矿开设“安全流动课堂”, 针对不同的对象讲授不同的心理学课程,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的培训。各区队协管小组积极组织协管员对煤矿安全生产典型事故案例进行剖析,利用班后会时间巡回到各基层单位进行轮流讲解,使职工通过事故案例受到潜移默化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提升职工的安全素质。活动期间流动课堂达到16次,涉及11个井上下单位。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使各个岗位的工作者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隐患,才是安全教育培训的意义所在。

4、心理学介入煤矿企业文化 ,推动煤矿企业科学发展

企业的心灵工程即企业文化建设,是筑牢煤矿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在煤矿安全生产中,我们不仅要关心职工心理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它是推动企业发展与进步的不竭动力。

我矿通过全方位系统地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活动,目前已形成“四个体系”(愿景体系、理念体系、标准体系、考核体系)、“四个平台”(运行平台、行为平台、环境平台、机制平台)和“三大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自主安全管理、质量标准化管理)。这不仅提升了员工的综合安全素质,还有效地提高了精细管理水平,为原煤生产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我矿还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为此,平煤集团在一矿召开了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和观摩会,省内外也有多家单位到一矿参观学习。

平煤股份一矿是中平能化集团建矿最早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其核心理念是“安全第一,生产第二”。重视人的尊严,注重人的需求,张扬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员工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真正活出生命的意义,使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发展。我们要实现人的价值文化,就要充分认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只有企业每位员工的生命与健康得到基本保证,才能享受或更好的享受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实施效果

2012年9到10月份,我们进行了56个井下单位《“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问卷调查》,抽查了547人次,90%以上是班组长和管理人员,从反馈的问卷中可以反映出:

1、 加深了对健康含义的理解。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里健康的集合。有88.6%的职工认同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就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是直接服务于安全生产的一门科学。90.7%认同煤矿工人的培训不仅包括技术、思想、身体等,心理的培训和辅导也应当成为其必不可少的内容。91.0%认同我矿有必要把《安全心理学》纳入安全教育培训以便提高员工素质。这说明“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在煤矿工人中的认知度,凸显了“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提高了心理安全意识。有50.3%的职工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应具备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中仅有18.3%的职工在心情不好,内心压抑难受,情绪不稳的时候会选择闷在心里,而不去找同事或朋友倾诉,或者找心理医生;由这两组数据反映出在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的影响下,煤矿职工的心理压力及亚健康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和疏导,确保了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的生产。 3、强化了“珍爱生命 自主安全“的理念。有96.9%的职工认同当班组进行应急演练时,自己要珍爱生命,认真演练;如果井下出现“三违”事故,仅有13.7%的职工第一反应是点子背,这说明大部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是较强的。 安全之局始于当下,和谐之貌重于行动。高度关注矿工心理健康,建立和完善关心、关注矿工心理健康的管理模式,营造一种“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让矿工幸福、体面地工作和有尊严地生活,从而促进煤炭企业安全、高效、稳步发展。今后,我们将积极探索,将心理学与煤矿实际更好的结合, 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切实可行的措施, 使其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使煤矿安全安全生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浅谈安全心理学下的煤矿安全管理:基于新一代煤矿员工心理特征的安全管理研究

摘要:煤矿员工所发生的不安全行为与其不安全心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杜绝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首先要找出煤矿员工的不安全心理特征所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王庄煤矿的员工进行了安全心理测评,同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安全心理测试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新一代煤矿员工的不安全心理特征,针对其不安全心理特征本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

虽然现代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倡导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且对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格外关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尤其是人的因素的影响),这一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煤炭企业的生产作业人员中融入了大量的年轻人员,以“80后”为主,“80后”的员工是我国独生子女的第一代,他们的生长环境、物质生活条件都得到很大的改善,他们拥有更多的学习的机会,知识水平普遍偏高,思想开放且前卫,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个性。因此,对于新一代的煤矿员工,我们必须建立起新的安全管理办法。本文通过对新一代煤矿员工进行安全心理测评,分析总结出煤矿作业员工不安全心理的相关特征,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1调查目标和方法

1.1调查目标

选取王庄煤矿的基层管理人员和基层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利用《煤矿员工安全心理测验》工具,筛查出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和不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本文把安全心理测试的得分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介于两者之间和不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

1.2调查方法

本文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依照心理测量规范,筛选和组合安全心理测试的内容和维度,经多次修订,编制了《煤矿员工安全心理测试》。同时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工作满意度问卷》、《班组气氛测试》、《安全意识测试》测验作为研究工具,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基层团队气氛进行测试。

2013年4-6月,利用《煤矿员工安全心理测验》以及《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工作满意度问卷》、《班组气氛测试》、《安全意识测试》对王庄煤矿162名基层作业人员进行了安全心理测试,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77%。期间对煤矿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访谈,作为测量结果的校标。

1.3调查结果

以12位煤矿基层管理人员现场访谈的结论作为效标。

测试结果在60分以下的个体为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80分及以上的个体为不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60分~80分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个体。162份测验分数分布在31.6分~97.72分之间,整体状况如表1所示。

2 不安全心理特征分析

通过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和“不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F检验),发现两个群体在个性、工作满意度、班组气氛和安全意识4个维度上均存在普遍性的规律和显著差异,下面对各个维度上的差异进行归纳总结。具体描述如表2所示。

易出现安全隐患个体的行为特征必然导致其不安全行为的增多,究其根源在于:

(1)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其自身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缺乏耐心、责任心,自控力薄弱,理解判断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迟缓;

(2)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对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满意度偏低,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在作业过程中,安全意识普遍普遍低下,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

3 改进措施及建议

3.1 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决定着煤矿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的高低。因此,搞好安全教育培训是把好煤矿员工“人关”的关键。搞好安全教育培训,切实要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培训结果。

历年来煤炭企业较重视员工是否接受过安全教育培训,但对培训教育的结果――员工是否具备了相应的岗位安全素质却关注较少。只有改变这一现状,转移重点,重视煤矿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结果,才能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从而提高煤矿员工的从业水平及安全素质。

(2)按需施教。

提高安全教育培训质量一定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坚决摒弃泛泛而谈的添鸭式培训。按需施教,专业专项培训,干什么学什么的培训方法,能使员工在短时间内掌握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效率,减少培训费用。同时员工也易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3)注重培训课堂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教育培训多采用讲授法,这种方法是世界上使用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口头语言描绘情景、讲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可在短时间内可系统的传授相关知识。但是,煤矿员工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时间宝贵、知识水平偏低,通过讲授法向他们传授安全知识,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不易被员工接受。所以,在培训课堂中,培训老师要尽可能多的采用实物教学法和模观教学法进行教学,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吸引员工的注意力,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的塑造员工的安全意识。

3.2 合理配置岗位员工

易出现安全隐患的个体普遍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不满意,有一种“想干的工作干不上,不想干的工作硬要干”的苦恼。这种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得过且过,不负责任,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安全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合理配置岗位员工,对煤矿企业中的员工进行合理安排,即实现“人岗匹配”。

“人岗匹配”是一个企业对员工岗位安排最合理、最理想的状态,是企业根据员工的个体素质、兴趣爱好及岗位的工作要求合理安排,满足员工工作需求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达到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长处、人尽其才的目的。

4 结语

安全是煤炭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在煤矿这一特殊的高危行业中,安全显得更为重要。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因素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员工所发生的不安全行为是煤矿事故的主要致因。因此,控制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也是煤矿安全管理的中心内容[5-6,8-9]。本文通过对煤矿员工进行安全心理测试,找出煤矿员工不安全心理的特征所在,并提出了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和合理配置岗位员工的对策。

浅谈安全心理学下的煤矿安全管理: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浅析

[摘 要]近年来,尽管国家从各方面采取加大煤矿安全监管的力度,但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其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受不安全心理的控制。为了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应用安全心理学从人性假说、非正式群体、奖惩机制和亲情管理4个方面分析了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心理因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 安全管理 人性假说 非正式群体 亲情管理

近年来,虽然国家从各方面都在加大煤矿安全监管,但煤矿安全事故仍时常不绝于耳,因此,研究煤矿事故发生的机理,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事故,已经成为煤矿工作者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不安全的生产环境是造成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但管理失误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由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面的失误,产生了人员、物质、环境和信息中的一项或数项的缺陷,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在管理过程中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掌握管理手段的管理者,人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的违章行为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连串错误的结果,由错误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并强化了错误的需要,从而导致一个错误的行为。在众多的错误中,作业者的心理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的工作态度、群体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领导威信等社会心理因素。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安全生产有十分重要的联系。一方面,人在生产作业中经常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紧张、疲劳、反抗等直接反映到工作效率与安全生产上;另一方面,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生产机械、作业环境又对操作者的心理状况发生作用,使人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工作效率与安全。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分析安全管理中的群体社会心理因素,考虑员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一、人性假说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制定煤矿安全管理对策措施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把员工看成唯利是图的“经济人”还是看成社会生产劳动的积极参与者。由于受煤矿职工自身的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煤矿的安全管理过程中,认为人主要是为金钱而工作,为物质生活的享受而生存,只要能满足人对金钱和物质的需要,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基于这种观点,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就是由管理人员利用职权、发号施令,使被管理者服从,让其满足安全工作的要求,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度和制定具体的安全规范,职工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至于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只是管理者的事情,与职工无关。在安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用金钱来刺激职工的安全行为和安全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对抗、违章违纪者采用严厉的经济惩罚措施,即在安全管理上对职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这种思想在我国煤炭行业相当普遍,特别是像六枝工矿集团这样一些老矿井,条件差,效益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也逐渐地暴露出来,它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用职权严密地控制职工,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对立起来,排斥工人参与管理,否认了工人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可能激发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非正式群体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

非正式组织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共同的情感和态度,并且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把彼此组合到一起,如师徒、校友、老乡等。在煤矿的正式群体中,不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而且还对人的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影响职工的行为效率。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以相近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浓厚的群体意识,成员之间感情密切,利益一致,彼此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促进了群体间信息的沟通,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另外在每个非正式群体中,非正式组织的领导人物是自发产生的,虽然没有组织赋予的正式职务和权力,但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特殊的优越条件,如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善于体贴别人等,因而在成员中有很高的威信,往往比正式组织的领导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对其他成员拥有精神上的支配权力。

当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时,它可以协助正式群体完成工作任务,解决一些正式群体无法解决的问题,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人们交往、归属、友谊等不同的心理需要。但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抵触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安全生产。因此,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作用,使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保持和建立成员的价值观,目标态度等使其行为稳定;可利用组织进行沟通;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互敬合作精神;可利用其为人员提供归属需要使其安心工作。

三、奖惩机制与煤矿安全管理的关系

人会对去的行为和行为结果的学习来影响将来的行为。行为结果对他有利时,就会趋向于重复这种行为,行为结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趋向于减弱或消失。这种情形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对个人的行为实施奖励,从而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即正强化。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条件、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就是对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进行惩罚,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

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负强化作为基本的煤矿安全管理手段之一,它能及时矫正煤矿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和确保组织安全有效的运行,如果用法不当,非但不能调动煤矿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会严重挫伤职工热情,影响安全管理者与职工的沟通,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因此,在煤矿中要科学地运用负强化,坚持正强化和负强化相结合的原则。基于强化理论,在煤矿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强化措施。

四、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亲情管理

人是企业得以存在的根本,对人的亲情关怀,是企业以人为本的最现实的体现。如果管理者对员工能够悉心关照,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就会有较大的功效。从人作为感情动物的特性来说,你关注我,我也会想着你,形成员工与公司忧乐与共,共同进退。

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亲情管理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煤矿工会定期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邀请部分死亡职工家属为“三违”问题作报告和职工在下井前要面对其全家福进行安全宣誓;作为一个安全管理人员要弄清每个员工的基本家庭情况,在职工最需要的时候,能够给职工送去家庭的温暖和领导的关怀,如资助困难职工的子女读书等。

只有企业亲情管理员工,员工才会倾情奉献企业;只有企业有了家的温暖、爱的亲情,员工有了归属感、稳定感与成就感,企业才会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

五、结语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受人性假说、非正式群体、奖惩机制、亲情管理等观念制度的影响,对煤矿安全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一个人的心里活动是其外在行为的内在根据和驱动力;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内部心理活动,受内部心理所支配,所以人的行为表现必有心理上的原因。如果心理不正常,行为就要出问题,就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研究煤矿职工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外在因素对职工心理的影响,加强对职工安全心理引导,并找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