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食品安全管理探讨

时间:2022-11-02 09:46:24

食品安全管理探讨

食品安全管理篇1

这对我国新时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要求稳中求胜,食品行业也是如此[1]。但是,目前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如部分食品企业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制作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品产品等。食品安全不仅关系着企业发展、经济建设,还关系着国民身体健康,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受多种因素影响,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例如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监督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应深入分析监管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能构建完善监管体系,推动我国食品行业稳定发展[2]。

1.新时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及重要意义

1.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了系统阐述。食品安全监管指的是,国家、地方政府机构开展的具有强制性的管理工作,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安全,从生产、储存管理、加工到经销,食品完好并能满足人类食用要求,并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粘贴标签。以此分析可知,食品安全监管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禁止销售并销毁不符合标准的食品,让消费者免受食品安全威胁。随着食品安全意识持续深化,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食品安全监管不能仅依靠政府,是社会共同责任[3]。

1.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作为重要的工作摆在显著位置。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作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民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食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食品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一些黑心厂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铤而走险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制造劣质食品,完全失去了良知。从政府层面来说,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杜绝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食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这使得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形势。各种食品安全新问题的出现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构成新的挑战。政府要与时俱进,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现代化进程。这是对人民的负责,是对生命安全的敬畏,更是政府提升自身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因此,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的角度来看,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并要兼顾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措施的创新与食品行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索更加符合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的现代化之路。

2.新时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

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我们党历来重视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政策,在食品安全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行业产业规划、监督检查管理等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食品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全国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得到好转。同时我们也看到,受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阶段的制约,食品安全监管对象越来越复杂,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保健食品和一些特殊食品的监管,又比如传统特色饮食文化如何在传承和发展中保障安全性,这些新问题都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新考验。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更放心。为建立健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国家出台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对地方党政干部提出了明确的食品安全责任要求,并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到领导干部的年度政绩考核内容。后,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正式,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正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意见》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第一个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出台的食品安全工作纲领性文件,为近阶段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指明了方向。《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由此可见,党中央已经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国家战略进行了统筹谋划部署,食品安全治理也不再是单一部门或行业内部的事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4]。

3.新时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现存问题

3.1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不可放松,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未能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职责,从而导致各部门职责交叉,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各部门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5]。

3.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执行不到位

如今,食品安全监管的被动性较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不到位,主要集中于事后处理。未能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多由新闻媒体曝光或社会大众维权后才进行处理。在监管执行方面,存在基层市场监管缺失、监管人员业务能力低以及信息化建设不到位等问题。例如,乡镇级市场监管权利衔接不顺畅,存在下放顺利、接管不当等问题,造成了较多监管盲区与死角等,埋下食品安全隐患。

3.3社会对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意识淡薄

食品安全监管有多个主体,各个部门主体之间存在职责交叉等现象,监管链条过长并扩大了监管范围。虽然提高了监管效果,但是容易出现重复监管、监管盲区等问题,各部门衔接不到位,独立性过强,无法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开展此项工作若仅依靠政府部门,难以实现监管目标。要构建一个开放、民主的监管环境,鼓励社会各界群体参与,实现社会监督。但是如今,除了媒体、企业等主体,社会大众的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难以提高监管水平。

3.4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手段过于陈旧

第一,监督管理协作机制有待完善。此机制能支持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序开展,也能顺利完成各项工作。食体、多类内容,需要各部门协调工作。若监督管理协作机制未能发挥作用,会降低工作效果。第二,运动式管理方式有待完善。此方式虽然能增强监管强度,但是无法全面提高监督效果,遗留一定问题。例如,监管资源集中投入到某类整治工作后,虽然提高了整治水平,但是也造成资源浪费,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第三,未能实现精细化管理,对管理理念、知识、功能等了解不够全面。

4新时代解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问题的对策

4.1以“统一性”原则完善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加强监督管理必须要制度先行。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相应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但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相关制度还有待加强和完善。这就要求政府管理部门以“统一性”原则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一是通过政府、行业和社会等三方构建以法治和道德为基础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二是加快监管标准的相关制度制定和修改,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三是积极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性食品安全制度体系;四是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体系。另外,发现问题食品后,要制定问题食品召回制度,设定召回义务。生产与经营者有义务召回,若拒绝召回,由部门强制性召回。若主动召回,要向相关部门报备与登记,通过无害化处理与销毁等方式,规范食品市场[6]。

4.2以“规范性”原则完善食品监管标准与程序

不断完善食品监管标准与程序是新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的必要手段。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时,既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监管标准等手段,加强过程监督,也要做好事前监督工作,例如,审查食品企业资质、检查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等。食品监管部门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抽查,扩大食品检验范围,从食品企业扩展到乡镇食品作坊等。部分难度不高的检验工作交给基层,能提高食品监管效率。抽检结束后,向社会公示抽检结果并加大处罚力度,推动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自我约束与管理。要制定统一的检测检验标准,食品生产者、社会检测检验机构等主体均应遵守此标准,提高食品生产与检测检验质量。

4.3以“科学性”原则加强社会对监管的监督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热度居高不下,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监管,也要推进非政府监管,鼓励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等主体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第一,要加大监管力度。既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也要科学划分各部门职责、明确责任,开展全过程监管工作,加强各部门联动。同时,也要广开言路,积极听取社会各界群体的建议,向先进国家、省份学习监管理论知识、吸收监管经验,坚持因事因地制宜原则,开展针对性的监管工作,将被动转为主动,主动出击、提高执行效果。第二,要加强社会监管。要建设食品行业自我约束机制,正确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政府部门应引导行业协会建设,保障食品行业与企业的权益,让部门、行业与企业形成合力,积极沟通、分享资源,调整食品产业内部结构,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要充分调动社会大众的积极性,为参与监管畅通渠道。

4.4以“高效化”原则采用多样监管手段

一是加强数字化监管。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既要更新监管理念,也要促进传统监管与新兴监管深度融合,开展数字化监管工作,构建数字化监管系统,能形成创新模式,为监管工作改革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精细化检查管理。要在共性监管标准下,根据现实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监管方法,从多角度考虑与检验。精细化监管过程,在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产品生产、销售的监管力度。常规性检查中,要求生产者具备食品卫生经营许可证,生产人员持有健康证。加工时,根据规定储存与管理原材料,定期消毒杀菌。三是提高监管技术水平。要从理论、实践与技术层面协同努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改革创新,学习先进技术,提升技术水平,能够满足愈发复杂、多样的监管安全与检测要求。例如,应用快速检测法,根据检测需求配备高质量的检测仪器。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监管平台,将企业、行业数据信息以及各项要求纳入到平台中,提高监管效率。食品监管不能故步自封,要建设国际食品安全交流平台,不断完善自身监管体系,让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如国际食品安全监管标准、新技术等,通过交互体系,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率。

5结语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安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无小事,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是我国社会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保障。新时代,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视程度,综合分析现存问题,多角度、多维度、多主体加强监管建设,通过先进理念指导、运用现代技术,构建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惩处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与社会大众的监管作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要在法律框架下完善各项措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生命安全。

作者:赵鹏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食品安全管理篇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更加注重吃得安全。[1]”随着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2]。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体制不断完善,伴随着“史上最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也在进一步完善。然而,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监管矛盾以及食品安全基层监管困境等也反映出我国监管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仍然存在不足。食品安全监管一线执法人员直接履行着行政监管、行政稽查、行政处罚等执法职责,是典型的基层执法人员,其在食品安全的政策执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特征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作为市场一线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者,具有以下特征。①基层性。食品安全监管的核心在基层,基层执法人员处于食品安全监管的一线,直接面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履行食品安全日常监管责任。②执行性。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作为一线执法者,处于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的最末端,属于“授命执行”的角色,承担着向食品生产经营者宣传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上级决策等各类职责[3]。③再决策性。一般而言,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政策执行需要遵守既定目标、程序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政策落实需要依赖于自身的判断。其在不违反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往往会按照自身所处的环境、经验、价值观等开展食品安全监管。④代表性。基层执法者主导着大众对政府的评价,由于直接面向基层群众提供服务,对当地的食品安全工作负主要责任,故而其工作质量往往决定着当地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满意度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形象。

2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问题影响因素

2.1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环境的复杂性

①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对象复杂。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基本上都属于个体经营户,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位置分布广、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以及经营环境普遍较差等问题。②基层地方政治环境复杂。地方政府承担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任务,其关注点包括环保、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等,当地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基层政府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工作重点,提供财政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必将有助于加大提升食品安全政策执行力度。

2.2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内容的不完善性

食品安全监管政策部分内容本身尚不够完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常会出现食品安全监管因缺乏相关政策导致的执法困难、部分政策内容实际操作性不强导致难以落实以及部分政策规定不够严厉导致缺乏威慑力等现象。例如,在食品安全监督执法中发现,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部分条款责任过于严苛或者规定过于笼统,导致落实起来困难重重。此外,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式决定了城乡食品安全监管环境的差异性,然而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区分城市和农村,而其相关政策的制定主要是针对于城市的食品安全监管,这将导致部分条款在农村落实相对比较困难。

2.3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主体的趋利性

基层执法人员作为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主体,有的在执法过程中会带有一定的趋利性。由于受到机构规格以及职位名额的因素限制,多数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获得提升的机会有限,职务晋升的稀缺性导致其长时间在基层工作。为了使工作环境更加安全和轻松,个别基层执法人员会灵活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

2.4食品安全政策执行手段的片面性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手段主要有日常监管、专项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虽然比较注重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但对食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对象自身应具备的主体责任要求较低。尤其是在“放、管、服”背景下,为了降低准入门槛,对进入食品安全行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审批要求降低,这样就会造成部分不符合市场要求的监管对象轻易进入食品安全行业,给后期监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建议

3.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环境

食品安全工作量大,监管环境相对复杂,新形势下通过完善激励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监督机制,有助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摆脱与监管对象的利益纠纷,从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环境。3.1.1完善激励制度①强化物质激励,对于长期坚守市场一线的、无私奉献的、政绩突出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采取发放奖金、补助、福利等形式,激励先进,鞭策落后。②强化精神激励,可采取树立榜样、评先评优、授予荣誉称号等手段,给予精神奖励,激发内在活力,以调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此外,对工作中敢于担当、任劳任怨、能够长期坚守基层的工作人员要大力进行表彰,积极探索多种奖励措施,优化职位晋升渠道,使其有更多机会得到提升。3.1.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监督机制政策执行离不开有效的社会监督,要进一步促进和支持新闻舆论监督、群众自发监督、行业部门监督等,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尤其鼓励媒体在合理合法的制度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使用舆论监督优势,发现问题及时曝光,促进地方食品安全监管。此外,要发动广大消费者积极主动参与,强化其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全面监督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政策执行行为。

3.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相关内容

食品安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要通过健全和完善食品相关法规政策、在大市场监管背景下整合相关食品类法律法规、健全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限等多个途径,完善政策主体,使得有规可循。3.2.1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政策①注重调查研究。进一步加强政策制定者和基层政策执行者之间的直接联系,政策制定者应通过调研了解基层执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政策执行者也要理解政策制定的最终目标,减少二者之间的目标差异性。②完善现有政策。要注重实现政策的完整性,尤其是对于个别有法无罚的相关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条款,要及时加以完善。③及时清理、调整不合时宜的相关法规政策,推动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瘦身”以及健康发展。3.2.2健全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限少数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会依靠掌握的自由裁量权造成政策执行偏差[5]。为此,要加强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和监督,不断健全监督机制,规范制约权力。此外,要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进一步细化食品安全监管自由裁量权基准。例如,针对无证经营,要进一步细化经营主体、经营范围、违法情节、违法时间等相关细节的规定,可以有效减少政策偏差。

3.3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主体素养

3.3.1增强专业素质在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队伍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队伍的专业化要求,补充基层监管力量时要更多的考虑专业背景。要进一步提高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通过定期开展法律讲座、案例分析、法规政策考核等方式,增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法律意识,减少自由裁量权的不当使用。同时还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专业素质。3.3.2提升道德观①加强个人道德素养。基层执法人员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影响着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执法行为。为此,要强化基层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道德素养。②加强职业道德培养。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应选用有相关学历背景、品行一致、忠于职守、责任心强的人员,通过学习教育,增强职业道德培养,严肃执法纪律,规范执法行为,不断优化和提升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养。

3.4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手段

3.4.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桎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消费者相比,有着一定的政策信息资源优势,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政策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涉及部门自身利益或者涉及执法监管人员利益,这就容易造成政策执行偏差。通过信息公开,不但可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透明度,保障人们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知情权,也有利于外部监督。3.4.2落实监管对象主体责任长效机制①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对象内部质量管理,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置相应管理人员。②推行质量安全自查报告制度,及时排查整治食品安全隐患,建立问题食品处理制度和办法。③推进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对象诚信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将有关食品安全行政处罚信息记录统一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行联合惩戒,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4结语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归根结底是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对有关食品安全的政策执行问题。本文从政策执行角度来探索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希望有助于控制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其监管效力,进而实现食品安全机构能力建设。

作者:黄一 单位:焦作市马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食品安全管理篇3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使人们对食品安全越发重视,风险高效化监测和监督抽检工作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初期点和基础,应对其加以重视。受多方面因素的约束和影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落地过程中,仍存在部分困境难以消除的问题,为从本质层面解决该问题,有必要紧扣其问题成因,选取与之相适应的策略和方法予以解决,始终坚持筑牢食品质量安全底线,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及可靠性提供支撑。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检相关问题分析

1.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问题分析

为确保食品安全更具可靠性,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明晰其自身重要价值和优势,梳理不同食品检验的主体职责,明晰实际生存发展关系,促使食品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体系更具规范化、有序化,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得以有序解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仍存在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食品安全监测技术能力不足。①食品安全监测需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试验器材、设备,部分区域食品安全监测试验设备存在滞后性,以及人员素质有待提升,食品风险监测水平与我国相关规范和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投入资金等较少,技术发展和更新速度滞后,且缺少完善的风险监测制度,食品样本较少和信息匮乏是影响监测技术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③部分食品安全方面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是借鉴国外经验,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经济等差异性,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规范存在较大差异性,无法达到降低食品安全监测风险的目的。(2)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缺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主要是由卫生部门与其他部门选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实施,其主要表现为卫生部门主要负责协调和统一相关工作,其他部门开展阶段性工作。整个食品安全监测风险内容十分广泛,如环保、医疗等,此类环节中监测产生问题需将问题通过数据和报表形式反馈至卫生部门统计汇总。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缺位,主要是由资金、资源等不足导致,难以依靠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信息传输时效性[1]。(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门职业分工缺乏精细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部门内部应以完善的权责利制度,确保各部门职责更具精细化、具体化,从而杜绝和减少管理者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者间利益冲突。食品安全监测活动实施过程中,相关专家应及时参与其中,发挥自身作用。当下各部门无法明晰自身职责,且分工缺乏精细化,导致整个部门和人员无法明确自身职责,难以形成合力全方位参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致使其工作止步于表现,难以获取较佳的效果。此外,对风险监测监管相关责任主体未进行追责,风险监测工作中失职现象较为普遍,利益与职责间的关系无法得到平衡,导致部门之间缺少强有力的分工协作意识。

1.2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中,要求抽检人员结合我国相关规范和要求针对性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通过统计分析,明确食品安全现状。就当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实施现状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问题。(1)工作计划或方案制定缺乏合理性。整个监督抽检工作涵盖内容、方案较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确定检测项目过程中应考量历史监测结果、食品标准项目危害风险等。但目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过程中,并未结合实际状况,并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导致整个工作计划和方案缺少适用性及合理性,无法获取较佳的成效。(2)抽检人员专业性有限。抽样和检验是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如果缺少相关抽检规范,则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干扰整个检测结果的精准性,难以精准、客观呈现食品整体状况,甚至产生错判误判状况。部分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素养有待提升,操作技术水平较低,使抽样缺少规范化和代表性。工作实践开展过程中,需合理布设专业的法律及工作标准,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负责抽样,确保抽取样品的合理性以及代表性[2]。(3)重复抽检导致资源浪费。通过部级监督抽查部门检查的产品,地方部门无需进行重复抽样,通过上级部门抽查的产品下级部门无需重复抽查。由于地方市级缺少完善的数据汇总平台,致使监督抽检工作实施中易产生重复抽检问题,造成资源浪费,耗损成本,影响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相关规范。(4)样品总体率的直接比较缺乏合理性。结合原有针对不同年份的抽样检测结果,发现原有抽样缺乏合理性,没有关注抽检食品种类、项目等的差异性,无法保证最终结果的精准性。此外,相同的样本不同年份检测项目差异性较大,即便超标率相同,超标项目也不尽相同。

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检相关问题应对策略

2.1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策略和方法

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有必要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策略,确保其监测更具规范化、标准化,以获取较佳的成效。通过上述核心问题分析,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策略和方法如下。(1)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项机构应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污染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对风险做好辨识和评估,及时公开、公布有害物质黑名单。此外,还应充分借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身优势,省级疾控中心做以辅助,结合实际状况逐步构建全方位覆盖各省、市和县延伸至农村区域内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同时,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中,应进一步强化安全监测和信息收集工作,对污染源进行全天追踪和调研,主动加强高风险食品原料及相关配料监测工作。(2)增强食品安全监测技术水平。新时期背景下,为显著提升食品安全监测水平,有必要及时引入和更新设备,并将其资金纳入相关企业年度预算中,以确保设备及器材更新和养护资金投入持续性,保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达标。此外,积极引入先进的食品安全监测技术,不断汲取国外优秀的技术,不断构建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为提高食品安全监测技术做支撑。(3)搭建完善的监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信息时代背景下,为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水平提升,获取较佳的成效,应发挥各类先进技术的优势,充分搭建完善、高效的监测信息资源平台,将相关主体纳入其中,确保各部门和人员相互间实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传输时效性,提升食品安全监测水平。同时,国家疾控中心应对省级疾控中心给予强有力的指导,确保国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风险监测信息全方位收集和整合,第一时间对外公布食品安全监测重点污染物,建立食品安全隐患防范预警机制,从本质层面实现早发现、早预警,及时选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加以遏制[3]。

2.2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实施的优化策略和方法

食品安全抽检作为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作,为促使该项工作高质量落地,应选取多元化的策略和方法,持续性提高监督抽检工作质量,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工作。(1)整体统筹,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为促使监督抽检工作高质量实施,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的计划和方案,并进行高质量贯彻和落实。始终结合相关规范和要求,布设与之相适应的抽样小组入驻管理,对同种样品选取多样的方法进行检验,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及合理性。建议合理布设相应的指标,以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上下级机构应合理分工,避免出现重复性检测现象而造成浪费。(2)强化样品接收、制备和流转。样品送至专项机构后,内部人员应结合实际,及时做好样品接收、存储工作。制备样品过程中,检测人员应始终结合相关制备方案实施,避免在操作中造成污染。完成样品制备工作后,应及时粘贴标签,避免样本产生混乱[4]。(3)保证抽样抽检工作程序规范化。制定完善、科学的工作程序是对历史工作经验的汇总,也是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其能够有效提升整体工作效率[5]。具体实践过程中,建议结合以往工作流程和操作,如现场抽样时布设专业人员实施,且要求人员全面进入现场后方可实施抽样工作,确保抽样抽检工作更具有序化、规范化,提高工作精准性。(4)使用抽检App,避免重复抽样。为从源头避免和减少重复抽样,相关部门应做好机构创新和改革工作,抽样抽检人员应积极选取App,完成现场样品采集工作,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反馈和传输,实现内部共享。通过校验,布设重要的字段,如抽样单位营养执照、样品名称等,通过后台条件约束,限制相同生产企业、场所及批次样品的抽检数量。(5)合理比较抽检结果,如超标率、合格率。抽检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充分考量食品内部构成、检测项目数量等,合理比对食品整体率,以确保最终抽检工作更具可靠性及合理性。

3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风险检测和监督抽检工作对确保食品安全、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为从源头遏制各类风险和有害因子,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食品风险安全监测和监督抽检工作,明晰其工作开展的问题,有的放矢选取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加以处理,以确保整个工作高质量实施。

作者:亓振 曹峰 单位:济南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