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

时间:2023-03-20 16:25:57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对于中小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实施方略等进行了细致的阐述。1915—1917年,陶行知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跟随杜威学习教育并深受其影响。归国以后,他对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思想加以改造,其生活教育理论得以形成。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内蕴于其生活教育理论之中,对于新时代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一、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渊源、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杜威教育思想的革新、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对增进民众福祉的探索构成了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对杜威教育思想的革新是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文化渊源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创造性变革,是陶行知将其运用于教育实践后的经验改造。在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中,“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2〕,“生活”指的是在将社会生活引入学校生活时,要对其加以选择和改造,使其既能因应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要求,又能增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希冀以学校教育改造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要以生活来改造教育,使教育回归其本质,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使得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得以增强,教育的范围得以扩大、程度得以加深,其反映了生活的需要和发展是教育前进的动力。杜威从美国社会现状出发分析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提出“学校即社会”的命题。在陶行知看来,整个社会、人生都应该归入到教育的范畴之中,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论断,并揭示了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3〕。杜威旨在通过“学校即社会”来促进学校的社会化。陶行知认为,“学校即社会”虽然加强了学校和社会的关联,但是学生仍然拘囿于有限的活动空间;而“社会即学校”则将学校纳入到社会之中,学生实践的领域广阔,他们经历的社会实践不同,受到的教育就不同,社会具有何种要求,学校就要设法满足其要求。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拓展了学生实践的空间,增加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化程度。杜威针对美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主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杜威反对将知识以定论的形式教给学生,而是主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将活动经验作为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做学结合,做以促学〔4〕。“做中学”以学生的本能和兴趣为基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经验,并使他们由初级经验顺利过渡到教材知识体系。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倡导以做促学,以学定教,教与学的终极目的要服务于做。杜威旨在帮助学生融合经验与知识,使知识和经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陶行知重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发展,以学生劳动知识掌握和劳动能力形成为目的。杜威与陶行知都注重教育与生活联系、学校与社会关联以及知识与实践融通。杜威并不局限于让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而是更希望学生借助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形成民主意识和能力,从而成为民主社会需要的公民。陶行知对于知识、技能的珍视更多地着眼于让学生掌握与形成劳动知识、劳动能力,以彰显其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价值。陶行知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和改造,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历史性和条件性。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是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陶行知坚持“以劳促全”,重视劳动教育价值。他认为传统教育存在“软手软脚”“笨头笨脑”两种病,病症显现于手脚头脑,病根产生于精神缺失。同时,中国传统教育还存在教“劳心者”不用手、不教“劳力者”用脑的问题。他认为,针对传统教育所固有的弊病,对于劳动教育,必须要足够重视并切实实行,而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手脑相长。细言之,劳动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真知,掌握真理;形成劳动技能,增进生活能力;感知劳动者辛苦,增进对于劳动人民的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劳动教育可以实现改革传统教育以发展新教育的目的。新教育重视转变民众教育观念,注重教育与实践的联系,关注教育要为生产和生活实践服务,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手脚与头脑的分离,促进学生健全发展。概言之,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源于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体现于新教育之中,而新教育充分张扬劳动的价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增进民众福祉的探索是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环境

陶行知希望通过教育改造乡村社会,通过教育普及实现文化普及,提高民众文化水平,增进他们改造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实际能力。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陶行知对民众生活的困窘有着清醒的认识,对通过教育改善民众生活寄予厚望。陶行知极力推行平民教育,并对其展开了系统论述。平民教育运动的推行达到了使民众识字、学文化的目的,增进了民众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在再论中国教育之出路时,陶行知指出,为了使教育和实际生活深度融合,就必须大力推行农业教育、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使广大的贫苦大众都能接受最低标准的教育,从而实现学用结合的目标〔5〕。陶行知在论述中国教育的改造道路时,认识到了教育与实际的联系,主张要使教育服务于生活。在论述中国教育改造的两条路线时,他主张读书与做工要结合,读书的人要做工,做工的人也要读书,读书与做工相结合可以为自我谋利,为社会谋利,为国家谋利,为民族谋利〔5〕。在改革乡村教育案中,他指出,当时的乡村教育,脱离了乡村生活的实际,不能满足乡村生活的需要〔5〕。乡村教育需要适应乡村实际,需要与乡村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相结合。陶行知主张创建乡村工学团,进行普遍的生产训练,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实践。概言之,陶行知在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中坚持文化普及与现实需要相统一,在教育服务于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中,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民众劳动能力,改善民众生活,增进民众福祉。

二、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于其生活教育理论之中,要准确理解其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就需要细致剖析其生活教育理论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内容、价值和意蕴。

(一)“生活即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内涵

“生活即教育”肯定了生活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凡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对象被学习,都可以让人们学到知识。“生活教育理论”具有三层涵义:一是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二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三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6〕。就第一个层次而言,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生活,就在接受教育,生活和教育密不可分,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生活的范围就是教育的范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劳动实践,就会过劳动生活,就可以受到劳动知识、技能、观念的教育。就第二个层次而言,陶行知反对脱离实际生活的空洞的知识教育,主张教育要服务于生产生活之需要,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发展需要而进行教育。就第三个层次而言,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5〕,反过来,接受劳动教育又可以帮助人过有价值的劳动生活,从而改进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概言之,生活的教育价值实现离不开生活中的劳动内容及其要素,需要充分彰显生活的实践性、发展性和教育性。

(二)“社会即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内涵

“社会即学校”拓展了学生的实践场域。陶行知以鸟笼作比喻,指出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把小鸟笼变成大鸟笼,其本质上仍然是鸟笼。如果把“学校即社会”改成“社会即学校”,就可以破除笼子对鸟儿的拘囿,归还鸟儿的自由世界。“小先生制”最初主要用于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以充实教育力量,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在实践中,“小先生制”发挥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效用,“即知即传”实现了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知识传递的目标。以朋友之道教人艺术或手艺的“艺友制”,使教者与学者以平等的身份、坦诚的态度相处,使劳力者劳心,使劳心者劳力,使劳心与劳力相结合,从而达成共谋事业发展、共同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工学团”秉承“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理念,将做工、学习和生存联系起来,彰显了劳动对于生活的价值。在“社会即学校”的引领下,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知识,获得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经验,内化劳动观念。

(三)“教学做合一”中的劳动教育内涵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内涵加以阐释:事的做法决定学法,学法决定教法;对于事而言是如何做,对于自我而言是如何学,对于他人而言是如何教;所谓教育,就是教人如何学,教人如何做事。所以,如何做事成了如何学的中心,也就成了如何教的中心〔7〕。做是联系教与学的纽带,也是教与学的旨归,又是检验教与学有效性的尺度。“教学做合一”旨在人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致力于整合劳动知识与劳动能力,统一知识与实践。秉持“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陶行知倡导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要源于全部的生活,课程约略划分为五大类别的教学做。师范学院第一院的全部事务都由学生去做,文牍、会计、庶务、烧饭、种菜,都要学生轮流学习。学校有田园供师生耕种,有荒山供师生造林,有经费供师生自造茅屋居住〔7〕。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教学做合一”的做法,生动诠释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劳动能力,内化劳动知识,形成劳动经验,成为具有文化素养的劳动者。

三、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于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一)面向真实生活环境,满足实际生活学习需要,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念

在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中,教育要满足实际生活需要,学校和教师要在生活和教育的融合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劳动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和教材,需要和实际生活发生联系,需要面向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学校和家庭构成了中小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其中发生的事件以及进行的实践,对他们而言,具有在场性和真实性。在学校环境中,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学科教学中,在隐性劳动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具体而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结论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或者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科思维活动,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本质。在显性劳动教育方面,在学科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学科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知识,完善认知结构。此外,学校可以统筹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可将其整合进校本课程开发之中,形成既适应学生兴趣,又能彰显学校发展特色的课程资源。在学校生活中,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有序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8〕,以达到进行显性劳动教育的目的。在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中,家长需要转变片面追求孩子成绩的观念,关注劳动对于孩子全面发展的价值,引导并陪伴孩子参加必要的家务劳动,让他们体验劳作的辛苦,感受劳动为家庭创造的价值和为个人带来的幸福感。

(二)拓宽劳动实践场域,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增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陶行知认为,劳动不能停留在学校范围内,必须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将整个生活的领域变成实践的领域和进行劳动教育的领域。陶行知所处的时代,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稀缺,需要以新思维和新视角来认识教育、开展教育活动。他充分利用当时的社会资源,通过劳动与社会资源的整合来传播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增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校和教师要拓宽劳动教育场域,要将劳动教育的实施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在课内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和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模拟生活实践的机会,或者为他们提供学科实验、展示和应用平台,提高他们对于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从而达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有机整合。在校内生活中,学校和教师要发挥好隐性劳动课程的教育作用,借助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受到劳动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劳动意义和价值。在校外生活中,学校和教师应把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可借助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记录学生活动过程及结果的资料,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家庭是学校的延伸,家长需要教会孩子掌握必要的生活生产技能,使他们形成必要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此外,家长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积累社会活动经验。

(三)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实践育人要求,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

陶行知重视“做”的价值,强调教与学都要围绕“做”来进行,要服从和服务于“做”,要以“做”作为衡量教与学有效性的尺度。“做”可以实现学生动脑和动手的结合,可以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通。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学校要按照要求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时,要“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教育素材,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9〕。学校和教师在编制劳动特色课程时,要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以实践来引领学生的学、改进教师的教。在课程目标设定上,要以学生劳动技能熟练程度的考核为主,考查他们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水平,选择和确定项目内容,既与他们的经验相适应,又具有现实可行性,并且要体现出层次性和阶段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循序渐进地发展。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根据实践要求自主开展活动,运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实践活动。在课程评价上,学校要强化劳动教育效果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使劳动能力测评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有机构成〔10〕。教师可以运用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实践的视频、图片、文本等资料,详细记录他们成长的过程,评价他们劳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向他们反馈评价结果,帮助他们明确改进方向。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旨在培养普通人的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合格劳动者是培养普通人的教育的应有之义。培养新时代合格劳动者的时代使命,需要我们回顾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蕴含的劳动教育思想,从劳动教育源泉、场域和路径中获取智慧。学校和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牢固掌握劳动知识,切实形成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从而实现劳动素养培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18-09-11.

〔2〕顾红亮.杜威“教育即生活”观念的中国化诠释〔J〕.教育研究,2019,40(4):22-27.

〔3〕刘晓波.社会与学校:陶行知教育哲学思想辨析(四)〔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5):49-50.

〔4〕常攀攀,罗丹丹.杜威“做中学”的系统阐释及教改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7(2):77-79.

〔5〕顾明远,边守正.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93,199,247,392.

〔6〕李小静.基于“生活即教育”的发展性任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21(8):52-55.

〔7〕顾明远,边守正.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03,234-236.

〔8〕苏日娜,王连喜.不断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J〕.人民教育,2021(Z2):85-86.

〔9〕赵伟.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57-164.

〔10〕李珂,蔡元帅.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07-110.

作者:唐海涛 张立昌 单位: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