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11 01:53:32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00-03

毕业考试是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估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客观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检查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目前国内医学院校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考试模式多种多样,各有所长,毕业考试的改革已经成为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1][2]为能客观、全面、有效地评价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我们对传统的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考试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对建立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的理论综合考试与基于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 以下简称OSCE)模式的临床技能考试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模式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院2012届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共405名,均已完成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

(二)理论综合考试的设计

理论考试试卷的形式与内容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为基本模式,内容涵盖护理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和实习阶段必须掌握的重要临床护理科室实纲内容,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和儿科护理学,是理论综合考试考查专业知识运用的重点。在满分100分的分值中,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所占比例各为30%,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各占20%。在合理设置考试学科结构和比例的同时,增加临床病例分析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通过临床综合病例分析将各重要学科知识有效融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综合知识测试。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关题型和题量的要求,理论综合考试试题全部采用选择题,包括A1、A2、 A3和A4型题共100道,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三)临床技能考试的设计

根据护理学专业实际情况对经典的OSCE模式进行简化,设计简化OSCE,共设4个考站。第一考站――护理评估,包括采集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以及心理社会评估。主要测试护理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收集资料的技巧、职业态度等。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20分。第二考站――护理诊断,考生对病历和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护理诊断、护理问题以及针对该问题应该采取的护理措施。考查病例分析、病情观察和问题处理的能力、对护理诊断的熟悉程度。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12分。 第三考站――护理措施,针对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实施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在不同难度的两组临床常用护理操作中,完成由教师指定的与病历相关的临床技能操作各1项。考试时间为20分钟,满分为50分。第四考站――健康教育,根据病历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主要测试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技巧、宣教内容和措施等。考试时间为10分钟,满分为18分。

(四)问卷调查

针对我院首次实行的简化OSCE模式毕业技能考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简化OSCE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等三大方面24个项目。考试结束后现场发放学生调查问卷405份,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现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五)统计学分析

逐份整理学生考试评分表和调查问卷,应用SPSS16.0软件录入各种数字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二、结果

(一)理论综合考试成绩

理论综合考试成绩的最高分为91分,最低分为52分,平均为 (70.86±6.76) 分,及格率为94.57%。学生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比较集中在60 ~ 和70 ~ 两个分数段,占学生总人数的85%以上(见表1)。

(二)临床技能考试成绩

简化OSCE一次通过率为100%,考生分数总体呈现正态分布,最高为92.5分,最低为64.7分,平均成绩为 (80.38±4.22) 分,显著高于理论考核平均成绩(70.86±6.76) 分,t = 24.037,P0.0001。考试成绩比较集中在70 ~ 和80 ~ 分数段,男、女生平均成绩分别为 (79.71±5.50) 分和 (80.44±4.04) 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t = 1.096,P = 0.274)。四个考站的得分率在72.20% ~ 88.00% 之间,得分率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第二考站及第一考站。各考站的标准分、学生成绩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得分、得分率等见表2。

(三)问卷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参加考试的毕业生对简化OSCE 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比较满意。有71.8%的考生表示在考前非常清楚OSCE的程序和有关安排,95.8%的考生认为考站的数量设置合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考试的先后顺序和抽签方式公平(64.5%)或基本公平(33.8%)。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考试病历与临床护理实际是否相符、考试内容与临床护理对护士的基本要求是否相符,以及学生扮演的SP是否真实和考试难度等方面。前两个问题约半数人选择符合,加上选择基本符合的已达到学生的绝对多数。至于SP的真实性和考试的难度,学生中的94.8%认为SP的扮演真实或基本真实,87.3%感觉考试的难度适中。考生对OSCE效能的评价也较高,选择OSCE成绩能或基本能衡量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选项的考生均达到93%以上,这表明学生对OSCE持明显的欢迎态度,特别是80.7%的考生赞同今后每届毕业考试都采用OSCE模式,更有93.1%的考生还希望将OSCE推广应用到护理学专业课的教学之中。

三、讨论

考试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牵动着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实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3]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毕业考试的改革同时也大力推动了医学人才评价方式的改革,使人才评价与人才培养逐步接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及时反馈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目前医学包括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考试和临床实践能力的考试来进行的。为探索和建立科学、客观评价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模式,克服传统的毕业考试内容缺少学科间综合联系,不注重护理综合能力考核,无法有效地对护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的缺陷,我们探索建立了理论综合考试与临床技能考试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护理学专业毕业考试模式。在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模式的理论综合考试中,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关题型和题量的要求,试题全部采用包括A1、A2、 A3和A4型的选择题,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在基于简化 OSCE模式的临床技能考试中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护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考核, 从而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价护理学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体水平和临床综合能力。

从两种考试成绩的比较来看,理论综合考试成绩显著低于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刚刚结束的为期一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实习期内学生的临床护理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巩固,而理论知识则在一定程度上被遗忘,加上实际病例分析和综合性试题的比例增加使考试的难度增高,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比较薄弱。

临床技能考试的重点是考查毕业生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经典的OSCE考站较多(12~16个)、前期准备工作繁琐、考试成本高、考试时间长、不利于大规模考试的开展等缺陷,[4]我院根据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招生量大的具体情况,对OSCE 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考试项目既保留了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等护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各站点任务能比较全面地涵盖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同时又对经典的OSCE程序进行了简化,减少了站点数量,缩短了考核时间,使之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考试。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5][6]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充分说明OSCE在护理学毕业生临床能力评价中的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相比传统的毕业技能考试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从而受到学生的欢迎。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毕业考试模式的实践也发现了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种种不足,反馈的信息促使我们对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和优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引导教师重视改革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文涛,安力彬,赵静霞.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826-828.

[2] 郑喜兰,刘松江,陈凌云.护理本科生毕业考试的改革及评价[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516-3517.

[3] 白波,李伟,王家富.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中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15-17.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44-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及教育体制的调整,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技术全面的实用型人才的开发给予了更多的重视,仅凭一纸文凭必将在人才的选用上失去竞争优势。这无疑对我们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的医学人才培养思路及教学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维权意识的加强,以及新的医疗法规的出台对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使教学与医疗、护理之间的矛盾凸现出来,使学生在患者身上进行技能培养的模式受到制约。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医疗纠纷频频发生,其中传媒和患者的因素不容忽视,但医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及医疗护理操作技能是否存在纰漏也是令我们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进尝试,加强对护理本科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取得了一定成绩,规范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和高素质、实用型的合格医学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加强对临床教师的培养

医院十分重视临床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招聘护理人员政策。近年来招聘的护理人员要求专科以上学历,鼓励在职教师继续深造,医院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临床教师进行培养,每年分期分批送出去进修,学习本专业新知识、新理念。同时,定期举办护理专题讲座,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积极参与临床护理的科学研究与探索,鼓励临床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申请教学立项,参与各类教材的编写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了确保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对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的资质进行审核,要求具有中级职称三年以上的教师带教,每年对新上岗的教师组织全院集中试讲,试讲合格后方可承担临床教学工作,不合格者继续努力,参加下次全院集中试讲。为了规范临床教师的技能操作,每月对全院护理教师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培训、考核,提高了我院临床护理教师的基本护理操作水平,规范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提升了护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加强对课间教学环节的管理

由于医科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医院教学任务更加繁重,护理专业的课程和课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倍,临床教师教学任务更加艰巨,为了确保护理本科的临床教学质量,教务部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把关,从理论授课到见习课,从教研室到授课教师,要求教研室安排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和医德医风评分较高的教师授课,希望他们将渊博的医学知识和高尚的品格传授给学生。我们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将理论课的部分内容由原来的“填鸭式”课堂集中授课向多样化教学授课方式转变,比如PBL教学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布置学习内容,学生进行自学和分组讨论,然后提出问题由带教教师进行答疑,此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动性,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提问题、去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毕业实习环节的管理

医院十分重视医学院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管理,毕业生进入临床要参加医院人事培训中心组织的集中培训,入科前还要参加科室组织的入科岗前培训,使毕业生在从事临床工作的第一天就受到专业、规范的职业教育,入科后教研室秘书编排实习轮转表,安排一些高年资优秀教师进行跟班带教。由带教教师负责所带毕业生熟悉实习环境、本科室的专业特点以及掌握临床各项操作技术,并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使毕业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每周还安排了小讲座,由各教研室教学经验丰富、临床知识较为全面的教师主讲,要求每位授课教师制作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授课效率,并可将部分内容留给同学自学,进一步提高了独立思维能力,能够尽快进入角色。

实习期间,还十分重视毕业生临床技能操作的培养,改善近年来临床学生技能操作水平低的状况,充分利用和发挥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资源优势,全天开放,使临床教师和实习学生随时可以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操作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可以完成。学生在工作之余,弥补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技能操作部分的不足,也可以减少因工作中操作不当或技术不过硬给患者造成的痛苦或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通过以上改进,使毕业生的临床技能操作水平迅速提高,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四、加强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授课能力的直接体现。它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合格的学生。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除提高理论课的授课水平外,对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提高同样重要,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中之重。

我院教务部有计划地对临床护理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组织医院教学专家督导组对护理教学各环节进行督导检查,内容主要有理论课、见习课听课评教,检查临床教师书写的教案、讲稿及多媒体课件,检查教研室组织的出科考试,对期末教务工作进行监控,包括出题、监考、阅卷等工作。通过对护理专业本科教学各环节的质量监控,提高了全体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促使授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备课更加认真,授课更加规范,提高了教师带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教学效果,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确保了护理本科的教学质量。

通过一系列教学措施的完善,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临床护理的教学质量,从而大大提高我院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学生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使我院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居自治区高校榜首,最大限度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课题编号NYJGB201107,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NYFYJG2014002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篇(3)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篇(4)

[摘要] 目的 探索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的新模式,为临床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方法 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新毕业的护士设为创新组实施临床路径模式培训,培训结束进行统一考试、考核。与2010年1月—2011年12月经传统培训的传统组进行比较。 结果 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及对培训的满意度等方面,创新组明显高于传统组。结论 临床路径培训的新模式有利于快速提高新毕业护士的职业素质和临床工作能力,更快适应临床,确保护理安全。

[

关键词 ] 临床路径;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60-02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来说,只有尽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提高服务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现阶段,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护士职责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不单一为临床操作,还需要人文、心理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1]。针对现状,培养符合护理要求及时代需要的护理人员才能适应现在的护理工作。因此在实际的护理教学中,不能以传统的岗前培训为主,这样使得新入职护士只能单一了解工作情况,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如今,临床路径的实施使得患者入院的整体治疗过程得到很大的优化,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使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2]。因此,在新入职护士的岗前培训中进行临床路径模式的规范化要求可使护理人员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本文对此,于传统护士岗前培训进行比较,应用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新毕业护士74人为研究对象。传统组为2010—2011年的新毕业护士37人,创新组为2012—2013年的新毕业护士37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4岁,本科学历25人,大专学历49人,两组护士的学历、在校成绩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护士均有护士执业证书。

1.2方法

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培训时间1周,培训内容包括:医院部分规章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护理专业基础理论、护士礼仪等,采取理论知识以授课为主,技能培训在示教室以演示为主,理论基础知识采取闭卷考试。创新组采用临床路径模式进行培训,由护理部牵头,组织科教科、人事科根据该院护理工作的特点,应用循证的方法广泛查阅文献,通过征集各科护士长的意见,进行记录,综合意见制定合理的流程,对岗前培训的路径进行设计,主要包括护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预期获得效果、效果评价、培训周期等组成。

1.3临床路径的制定

1.3.1制定临床路径的原则①必须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及《湖南省医院护理工作规范》为蓝本,兼顾我院护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出培训预期目标。②培训内容覆盖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人力资源管理、护理工作核心制度、临床护理工作流程、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与管理规定、院感及传染病的管理、护士礼仪与护患沟通技巧、爱婴医院管理及母乳喂养知识、优质护理、护理岗位管理、院前及院内急救、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应急演练等[3]。③对培训师资制定出相应的标准要求。④对培训的内容制定出评价、考核标准,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1.3.2具体安排第1周,理论教学阶段,根据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师资进行理论授课,授课结束后对所授课内容进行理论考试以检验授课的效果。第2周及第3周对常用14项护理技术操作进行示教及训练,每项操作均安排有老师进行辅导,以培养新毕业护士的操作能力、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第4周进行14项护理技术操作考试及应急演练,以检验培训的效果。第5~8周临床实践阶段,实行导师负责制。让新护士尽快地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护理常规、技能操作等内容。从人文关怀的理论到先进的服务思想,从基础护理到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及危重病人的抢救,同时,参加教学查房,危重病人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整个带教体现从繁到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培养护士的道德情操,沟通能力、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在临床实践阶段对新毕业护士进行考核评分,内容包括理论考试、技术操作考核、临床实践综合测评。

1.4具体培训要求

岗前培训开始前给每位新护士发放一份培训的临床路径表,让新护士了解培训的安排,每完成一项培训后记录时间,在开展下一阶段培训前进行前一阶段的培训考核,并进行意见反馈,持续改进,对考核后发现的未掌握的知识进行原因总结,直到达到预期目标。

1.5评价

1.5.1培训评价理论培训占总分的30%,技能操作占总分的40%,临床实践综合测评占总分的40%。临床实践综合测评由相关科室进行,内容包括:劳动纪律、护士礼仪、主动性、病人满意度。

1.5.2培训满意度2组新护士均在培训结束最后一天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新护士对整个培训的满意率,共发放74份,收回74份,回收率100%,均为有效卷。大于90%为满意,80%为一般,小于70%为不满意。

1.6统计学方法

通过SSP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通过χ2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培训后,创新组护理人员在护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综合能力、对培训满意度上均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2。

3讨论

3.1提高了培训的效果

临床路径培训模式用图表细化培训内容,将培训要求进行合理的规范,对培训的目标进行明确的指出,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培训路径进行,培训内容更加细致、贴近临床护理要求[4]。同时新护士及师资预先知道培训的路径,规范了临床技能操作和带教的行为。临床路径培训模式将培训的内容系统化,提高了培训的效果。每阶段都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培训的方法。

3.2提高了新护士岗位适应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培训法综合了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护理核心能力教学等方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在培训过程中,它模拟临床路径设计相应案例,将专科护理知识融合于护理技术教学中。通过分析表1两组护士护理理论成绩、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临床实践能力可见创新组较传统组培训合格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现规范护理操作技能与临床路径的有机融合,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缩短新护士适应岗位角色的时间。

3.3为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创新方法增加了服务理念教育、医院文化建改、医疗法规、护理风险管理、技能操作项目及专科护理知识等培训内容,有利于扩大护士的知识面,增强操作技能水平,为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5]。

3.4保证培训管理的有效性

传统培训计划目标不具体,无完成日期,对培训计划的落实教学双方认可不统一,无客观依据。培训管理质量评价模糊。临床路径教学法对培训内容和要求有具体细致的描述。预期目标和时序明确,且要求规范记录计划目标完成双向认可,便于执行和客观评价。路径实施小组的定期检查,保证了各项培训活动的有效落实,明显减少了传统培训不按时、漏、缺培训活动的缺陷,避免了培训过程的随意性。

3.5临床路径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培训方式多样化

岗前教育形式应针对不同培训内容选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增加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知识的学习内容[7]。因此很多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工作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在理论教学,模拟操作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月的临床实践,培训形式多样,不仅激发了护士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她们的工作能力。临床路径模式改变了以前单一的考核形式,考核内容比较全面,院科两级部门都参与考核,每项操作都能实实在在的考核,又注重考核了她们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新毕业护士岗前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护理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才能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我院采取临床路径模式培训新护士,提供了丰富的培训内容,采取灵活的培训方法,科学的考核方式,改变了护士形象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及临床工作能力,保证了护理队伍“新鲜血液”质量,从而确保了护理安全。

[

参考文献]

[1]郜红梅,孙亚萍,王晓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72-273.

[2]穆心苇,牛永胜,施乾坤,等.临床路径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ICU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165.

[3]李正兰,张莉萍.优化临床路径管理用于优质护理服务试点病房的可行性探讨[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0(11):23-24.

[4]曾湘宜.临床路径教学法在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2):3179-3180.

[5]于瑞花,秀玲,崔俊晔.2种不同岗前培训形式对护生实习效果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8,24(10):65-67.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篇(5)

核心能力,是20世纪90年代美欧企业理论界兴起的一种企业战略新理论,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理论在90年代最新发展[1]。现今阶段,在分析职业能力时,有些发达国家特别注意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分析[2]。美国护理领域中很早就用到“核心能力”,用以教育和评价护士。

1 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的能力[3],也是核心竞争力。护士核心能力的界定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明确所需的能力,然后以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目标将其表述出来。概括的说护士的核心能力包括8项能力[4]:评估能力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其次是根据学生所受的教育层次来看,因教育层次不同,某些护士核心能力涵盖的具体技能会因具体工作不同而不尽相同,护士核心能力的具体目标也就不同。

2 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2.1 美国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美国对护士核心能力的关注和研究较早。美国护理学院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于1986年制订了“护理专业本科教育标准”,其中对护士核心能力有明确的规定和描述。护士核心能力为护理教育和课程设置提供了方向。核心能力也随着社会及护理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和完善。[5]

2.2 我国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现状 现如今,随着护理专业的快速发展、护理功能的不断扩展。对护士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护士的素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因此,对护士能力的研究在我国也日益增多,但只有对本科毕业的护生“核心能力”评价标准,高职毕业的护生护士核心能力一般依据的是本科生评价标准,对中职毕业的护生少有这方面的研究。

3 中职毕业护生“核心能力”调查分析

3.1 护士8项核心能力(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见下表:

3.2 通过临床路径,采取问卷调查分析 对正在临床实习的2009年毕业的护生进行调查。主要针对10所医院中的60名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及10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依据护士“8项核心能力”进行制表,表Ⅰ“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表Ⅱ“临床带教老师评价中职护生应掌握的核心能力”;表Ⅲ“实习护生自我评价和期望掌握的核心能力”,来进行分析整理,在能力需要方面主要分:非常需要;一般需要;不需要。在现有能力掌握情况方面主要分:胜任;一般;不能胜任。通过分析(未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带教老师95%以上认为:中职毕业的护生动手能力较强,而交流和沟通能力差,表现为综合素质不高;学生自我评价:80%以上认为在临床工作中护理技能掌握较快,而交流沟通能力差,对病人实施护理时主动干预能力较差等。

通过分析整理,将护士“8项核心能力”按中职毕业护生实际需求排序:

临床带教老师认为:

非常需要: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和交流能力。

一般需要:评判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中职毕业的护生认为:

非常需要:知识综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评估和干预能力

一般需要:交流能力和评判思维能力。

不需要(因为学生认为做不到):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4 结 论

在医疗体制正处于转型和变革这一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工作对护理人员能力的要求。然而病人对护理服务形势的多样化以及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研究和探索出以实际工作所需能力为导向,教学中注重能力目标的设定和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找到适合中职毕业护生职业行为发展的“核心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设计的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 唐荣平,柯银斌.核心能力论在中国的应用.科研管理,1999,20(5):1-5.

[2] 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教育,2003(1):15-17.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64 [中图分类号]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4-182-02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等医学教育的扩招使得本科及大专层次的毕业生猛增,给中专生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高中的扩招使得中专生的入学基础愈来愈差。而卫生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以预防、治疗疾病促进健康为目标,其服务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习医护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而目前中专生员的素质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悬殊太大[1],而医学发展迅速,这些因素使得教学困难,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又给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5级统招护生816人和2006级统招护生828人,全校专、兼职教师126人。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于2008年6月份在2005级护生毕业前夕和2006级护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之际,随机抽取2005级、2006级各15个班,由班主任负责发放和收回问卷,同时对全校专、兼职教师126人发出问卷进行调查,发出学生问卷1644份,收回1640份,全部有效;收回教师问卷126份。

1.2.2统计分析对2006、2007、2008年护理专业护理技术、临床护理的省毕业统考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求得及格率。

2结果

2.1问卷结果分析

在学生问卷中,我们分别从入学基础、教材难易程度、学习习惯及对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的认识,对课程结构的认识、自己的意愿、对老师授课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下:①教材的难易程度:76.3%的学生认为目前课程较难,60.2%的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一知半解,16.8%的学生认为在听天书,不知教师所云。②入学基础:73.7%的学生入学时中招考试成绩不足300分。③学习习惯:66.7%的学生认为上课只有一半学生听讲,17.3%的学生认为上课只有少数学生听讲;课堂上受周围学生影响的有51.8%,影响较大的有10.2%。④对文化课的认识:77.1%的学生对文化课(语、数、理、化、政、英)不感兴趣;58.4%的学生认为文化课学习起来较难,总是一知半解;13.9%的学生认为文化课学习起来很难,常听不明白;39.8%的学生认为文化课对以后发展影响不大;34.8%的学生认为文化课不重要。⑤对专业基础课的认识:65%的学生对专业基础课(正常人体学、免病、病理、药理)不感兴趣;65.3%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较难,总是一知半解;9.8%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很难,常常听不明白;73%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对以后工作意义不大。⑥对临床课的认识:74.4%的学生对临床课(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临护)感兴趣;59.2%的学生认为临床课较难,总是一知半解,12.9%的学生认为临床课很难,常常听不明白;87.3%的学生认为临床课对以后发展非常重要。⑦对课程结构的认识:78.9%的学生认为理论课讲的太多,临床实习用不上;52.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课程结构专业课少。⑧意愿:39.0%的学生愿意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49.6%的学生愿意加强临床课的学习;62.8%的学生希望老师多安排试验课。

在教师问卷中,我们从授课感受、授课过程、授课效果、自我价值实现情况、教学反馈、教师对教学困难原因的分析、教师对毕业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下:①教学困难原因的分析:69.6%的老师认为教材对目前学生来说较难;55.2%的老师认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动力不足;62.5%的老师认为学生学习习惯差;65.2%的老师认为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差。②授课效果:70.6%的老师对目前的课堂效果不满意,22.1%的老师对目前的课堂效果基本满意。③自我价值实现情况:69%的老师认为课堂上自身价值不能实现,21.7%的老师认为课堂上自身价值基本能实现。④教学反馈:有一半学生达标的占42.7%,1/3学生达标的占44.8%。60.4%的老师认为按大纲要求讲授困难。⑤教师对毕业生的评价:51.6%的老师认为目前中专护理毕业生的总体技能水平较差,需进一步加强,41.1%的老师认为目前中专护理毕业生基本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教材难,学生入学基础差,理解能力低下,学习习惯不良,课程设置中文化课偏多、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理论与实践比例偏大等原因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困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

2.2统考成绩分析

分析我校近3年省统考护理技术、临床护理(内、外护)成绩及格率,进行x2检验,查四格表,求得P值,比较省统考护理技术与临床护理及格率的差异性。见表1。

经统计推断,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统考成绩的及格率有显著性差异,即可以认为临床护理统考试题比护理技术难,或者学生临床护理知识掌握不如护理技术。而省统考试题的难易度由教学大纲决定,护理技术与临床护理的学科特点不同,其深度和广度都不及临床护理,因此学生的考试成绩相对较好。护理技术内容较少,理论浅显易懂,注重操作,而省统考和护士资格证考试均为笔试。临床护理(内、外护)内容广泛,理论深奥,与基础知识关联性强,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困难。

另外,临床护理(内、外护)的教学时数较护理技术相对较少也是临床护理统考及格率低的主要原因。临床护理(内、外护)知识在护士资格证考试前三场中各占70%的比例,护理技术在第四场考试中占90%的比例。可见临床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决定着护理专业毕业生护士资格证的通过率。

3讨论

3.1针对学生特点和临床护理学科特点实施入学基础和培养目标分层,因材施教

把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就业需求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中,讲授同一内容,达到同一目标是不可取得,学校可根据培养对象的年龄、入学基础、岗位需求等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分层次培养。一种是学制不变,把培养目标分层,按照学生的入学基础和就业需求分层,基础好、毕业后要当护士的为一类;基础较差,毕业后还想干护理的为一类;基础很差,毕业后干什么都行的为一类。其目标依次为掌握相关理论和操作知识,能够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掌握护理操作技术;熟悉相关医护知识。学生毕业后可分别从事护士工作、护工、医疗相关行业。二是培养目标不变,根据学生入学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配合学分制和动态管理模式,在原来三年制的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2],培养合格人才。

3.2紧跟市场定专业,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输出

随着医护高层次人才的大力培养,城市综合型医院对初级卫生技术人才的需求已近乎于零。分析我校近5年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岗位情况,医疗相关行业(医学美容、视力矫正、药品及医疗器械营销、家政服务、医疗食品保健)和非医疗行业(电信、物业管理、商场收银)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占总需求的90%。中职教育应着眼于农村、社区、家庭、老人院,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转变培养观念,调整培养目标,开设新专业[3,4]。在培养模式上,护理专业应加强实验室投资,扩大实践与理论的比例,教学内容应紧扣资格证考试大纲,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对于医疗相关专业,可采用校企合作,这样一方面可加强双方人才互动,学校教师可贴近实践,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参与教学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增加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机会,保证了学生有良好的外部实习条件和毕业就业岗位,有利于教学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新民. 应重新定位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J]. 卫生职业教育,2006, 24(21):99-102.

[2] 刘宇晖. 中等卫生学校学分制条件下分层教学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05,4:52.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篇(7)

近几年,尽管我国护士数量不断增长,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缺口。医疗活动中大量的具体工作要由护士来承担。因此,行业内有“三分医疗、七分护理”的说法。“十二五”提出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科学确定护理教育的规模,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2]本文通过对用人单位对护理毕业生的需求、满意度情况,有针对的探索紧密结合临床的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护理教育改革、促进护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用人单位对护理毕业生的要求

作者作为民办高校护理就业办老师,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每年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对学院教学提出建议,进一步掌握护理专业市场用人需求,这样对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依据。

通过对2011、2012届专科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用人单位尤其是医院普遍反应护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达标,实践能力差,基本功掌握不扎实,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人文素质不全面,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学院教学方面重点指出,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与医院教学脱节,应加强院校合作,学院教学要紧密结合临床,这样他们才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医院的工作。

2 探索紧密结合临床的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2.1 我国护理人才培养的弊端

我国护理教育总体上仍沿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护理人才与护理实践各个领域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学校在人才培养上,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相脱节学生接触临床实践的时间少、直接接触服务对象的机会少,致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局限,难以适应综合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3]在首届全国护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参赛者的表现仍反映出护理知识理论与具体临床实践存在较大的差距。

2.2 根据用人单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中提到:社会的全方面进步和经济的转型时我国当前的主题任务和目标,新的产业、新的服务和新的事业在社会上不断的涌现,使得各行各业对应用性人才,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4]。因此,对护理院校来说,应找准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从高级护理人才培养向适应临床的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转变。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在各级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家庭护理和健康保健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这既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5]

2.3 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思路

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护理专业特点,作者将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着重放在以下几点。

2.3.1 树立护理人才培养新理念,加强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

在护理教育中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护理教育的整体性,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加大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比例,加强学生人文素质修养。重视对护理人才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责任感、准确而持久的记忆、热情稳定的情绪及敏锐的观察力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2.3.2 加强校院合作,强化护理实践教学,加强校院合作,开展双对接教学,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

(1)实施1、2年级“校院循环教学”。

学院建立以附属医院为核心,以三级医院为骨干,以二级医院为主体的实习教学基地体系。1、2年级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临床见习时间,实施“校院循环教学”。让学生直接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与病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2)实施3年级“校院共管实践教学”。

学生临床实践实施专人专管,学校配备专门的实习管理人员和实习指导老师即专职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医院检查指导,校院共管即学校在医院的建议下编制《毕业实习手册》,涵盖实习大纲、规章制度。指导学生规范、文明、安全、快乐的实习。学校派老师送实习生到实习医院,与护理部交接,学校与医院进行合作带教,合作管理及考核,合作评选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及优秀实习生,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合作指导就业、创业。

2.3.3 开展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工作

《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执业资格”是医疗卫生单位聘用护士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要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鉴定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6]实习结束后,学生返校参加辅导,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证的通过率,增强学生的社会择业竞争力和抓住机遇的条件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2.3.4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就业工作机制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篇(8)

对2013~2014年30名新毕业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2±0.65)岁,大专学历12例,本科学历18例。

1.2方法

1.2.1培训方案:对2013~2014新毕业,按照性别、年龄、学历、工龄、实习经历作为配对条件,配成15对子,将对子内护士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名,30名护士分别在妇科、产科进行轮岗培训6个月,对照组在轮岗期间,参与院内培训讲座、科室教学查房、临床病例讨论,完成新毕业护士培训清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由带教老师进行床边综合能力示范和讲解。

1.2.2调查工具:应用彭美慈等翻译和修订的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aliforniaCriticalThinkingDispositionInventory,CTDI-CV),共7个维度70个条目,7个维度为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组织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该量表适用于华人,该问卷的内容效度系数为0.89,总问卷的信度Cronbach,sα值为0.90,各维度的Cronbach,sα值为0.55-0.77,具有颇高的内部一致性。

1.2.3培训前准备

1.2.3.1建立培训体系:护理部牵头,由院内主管护师或硕士以上学历的护士组成床边综合能力培训小组,查阅文献,确定培训程序和培训后效果评价标准。

1.2.3.2选取案例,统一用语,创设情景:选取妇科、产科常见疾病,培训小组集体备课编制标准化情景剧本,新毕业护士由培训小组成员专人带教。

1.2.4培训内容

1.2.4.1护理评估:系统、全面性采集病史,针对性收集资料,在评估过程中体现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体格检查得当,汇报病史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1.2.4.2护理问题:能够按照轻重缓急,首优、次优的原则列出3-5个护理问题,且具有明显的相关因素,体现了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和疾病的动态发展。

1.2.4.3护理计划与措施:根据护理问题,做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预期目标明确、可行,符合病人的需求。

1.2.4.4健康教育: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适当,方法可行,效果鲜明,涉及护理操作时,遵守操作流程和规范,灵活处理突发事件,体现人文关怀。

1.2.4.5护理评价:贯穿整个护理过程,能够实时评价。

1.2.4.6理论知识:对优先的护理问题,应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以上项目细化为25个子项目,每一项的分值为1~4分,总分25~100分。

1.2.5评价方法:新护士入科第4周,由带教老师提前3天确定病例,进行床边综合能力示范和讲解,日常轮岗工作中,将床边综合能力要求融入护理工作中,带教老师负责督导,每月1次;于入职3月、6月、12月接受受床边综合能力考核,于第12月通过CTDI-CV量表调查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倾向。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护士新入职时CTDl-CV得分基线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轮岗培训前后自身对照显示,CTDl-CV量表各个维度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床边综合能力培训后,两组间比较,分析能力、系统组织能力、自信心、认知成熟度及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424.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0-03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自Harden于1975年首次应用以来,已经在国外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多个医学学科也在尝试应用OSCE模式的毕业临床技能考试[1]。经典的OSCE一般由十几个考站组成,对考生临床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因而其前期准备工作非常烦琐,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考试时间长,运行成本高[2],比较适合在较小范围内开展,而在招生量较大的地方高校难以推广。根据护理学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专业的特点以及学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对经典的OSCE模式进行了简化,减少考站数量,缩短考试时间,降低人力物力消耗,使其更适应地方高校的具体情况。为全面了解简化OSCE的运行效果,本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408名考生和16名主考老师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护理学专业的毕业技能考试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院2012届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毕业生共408名,其中男生44名,女生364名,均已完成为期1年的临床实习。主考教师16名,均为我院相关学科业务骨干。

2.考站设置。第一考站——护理评估,包括采集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以及心理社会评估。主要测试护理评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收集资料的技巧、职业态度等。考试时间10min,满分20分。第二考站——护理诊断,考生对病历和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护理诊断/护理问题,以及针对该问题应该采取何种护理措施。考查病例分析、病情观察和问题处理的能力、对护理诊断的熟悉程度。考试时间10min,满分12分。第三考站——护理措施,针对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实施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在不同难度的两组临床常用护理操作中,完成由教师指定的与病历相关的临床技能操作各1项。考试时间20min,满分50分。第四考站——健康教育,根据病历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主要测试健康教育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技巧、宣教内容和措施等。考试时间10min,满分18分。

3.问卷调查。针对我院首次实行的简化OSCE模式毕业技能考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种,基本内容相似,包括简化OSCE的设计与组织、质量和效能等3大方面24个项目。考试结束后现场发放学生调查问卷408份,教师调查问卷16份,均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现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4.统计学分析。逐份整理调查问卷,应用SPSS16.0软件录入各种数字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二、结果

1.调查问卷项目设计的质量评价。经SPSS16.0软件进行学生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Cronbachα=0.7178473,即问卷能获得真实信息的能力为71.78%,表明该调查问卷各项目设计比较合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较高。方差分析表明,F=133.9237,P

2.简化OSCE的效果评价

(1)对简化OSCE设计与组织的评价(见表1)

(2)对简化OSCE质量的评价(见表2)

(3)对简化OSCE效能的评价(见表3)

三、讨论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是一种能客观地评价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新方式,是一种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估模式。传统的护理学毕业技能考核一般把重点放在操作上,往往是在若干项护理临床操作中抽考1~2项,考试形式单一,覆盖面窄,偶然性较大,客观性较差,缺乏临床护理情境,很难对学生整体能力水平做出准确判断,不能反映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3]。而经典的OSCE考站较多(12~16个),存在前期准备工作烦琐、运行成本高、考试时间长、不利于大规模考试的开展等缺陷。我院根据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招生量大的具体情况,对OSCE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既保留了考试项目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技能操作、健康教育等护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使各站点任务能比较全面地涵盖护理学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同时又对经典的OSCE程序进行了简化,减少了站点数量,缩短了考核时间,使之适用于较大规模的考试。

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的总体上来看,学生和教师普遍对简化OSCE持认可态度,认为考站设置和时间安排合理,考试内容比较符合临床护理对护士的基本要求,考试成绩能够衡量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问卷调查中考生普遍对OSCE的设计和组织给予肯定。有71.5%的考生表示在考前非常清楚OSCE的程序和有关安排,95.8%的考生认为考站的数量设置合理,80%以上的考生觉得护理评估站和护理操作站的考试时间长度适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考试的先后顺序和抽签方式公平(64.0%)或基本公平(34.3%)。

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难度、考试与临床护理实际的一致性,以及学生扮演SP的真实性等方面。对于OSCE的难度,学生与教师的看法不一,学生中的87.3%感觉考试难度适中,但持相同看法的教师只占25%,其余75%认为考试偏难,表明老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1年的临床实习对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作用,对学生的评价低于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而对学生SP扮演真实性的看法上师生的差异同样显著,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和教师比例分别为5.1%和18.57%,老师的标准明显更高一些。

考生对OSCE效能的评价较高,选择OSCE成绩能或基本能衡量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选项的考生均达到93%以上,表明学生对OSCE持明显的认可态度。在考试前学院统一组织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斟酌考试病历的信息量和难易程度、确定各考站重点考核的能力和目标、制订分解式考试评分标准、组织教师集体备考熟悉并统一评分标准、将十几项常用的技能操作按难易程度分成两类等,为优化考试的效能奠定了基础,最终得到了考生的高度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有80.1%的考生赞同今后每届毕业考试都采用OSCE模式,更有92.6%的考生还希望要将OSCE推广应用到护理学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去。

应用OSCE模式的毕业技能考试来评价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目前还处于各高等医学院校的不断探索之中[4]。随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出台和专业认证的逐步推行,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已经明确。作为终结性学业评价手段的OSCE,应该在大量实践运用的基础上不断被充实和完善,真正成为集客观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一体的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方法。此外,除了应用于各类考试以外,还应该将OSCE应用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之中去[5],改变传统护理学教学模式分为理论授课和操作技能训练两大块而往往忽视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适当地运用到临床情境之中的能力培养的弊端。通过OSCE模式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与考试模式接轨,做到教、考、用一体化,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桦,王斌全,商临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1):31-34.

[2]景汇泉,于晓松,孙宝志.OSCE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29-33.

[3]王庆华,郝玉玲,魏冠英,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护理本科生毕业考核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0,27(11A):1667-1669.

[4]刘丽.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试改革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64-65.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篇(10)

[作者简介]董红艳(1963- ),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临床护理和护理教育;陈瑞领(1957- ),男,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染病护理。(河南 商丘 47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校级课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KY2009-0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13-03

护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毕业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护理专业学生除掌握护理的相关基础和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但目前大多数医院对新毕业护士的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非常不满意,护理教学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这一直是困扰和制约护理教学发展、影响护理专业就业的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学生、教师和临床护士对护理专业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找出了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了相应对策。通过教材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护患沟通能力,使护理课堂教学和临床实践应用接轨,为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探索一条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提高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合格率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常见原因

我们对两所二级医院来自27所不同院校的近五年毕业的268名护士,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目前护理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问题进行调查,并分别与从事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临床带教的78名老师以及16所学校的83名实习学生代表,召开了座谈会,针对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临床实习等环节与临床脱节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各院校存在的主要原因从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临床实习三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教师的原因。各院校均存在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少;学历层次高,临床经验少;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弱等问题。新教师在各高校毕业后,沿袭着自己上学时老师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不少老师认为技能的培养和动手能力应在临床实习的时候由带教老师完成;老教师因脱离临床时间较长,观念陈旧,不能跟上临床护理发展的需要;护理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对实训教学重视不够,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普遍存在;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学科建设不很成熟,没有形成以临床护理为核心的特色,没有摆脱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面的原因。教材编写较乱,没有统一规范的高质量教材;在选用上,与参加编写的教师和学校有很大关系;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学时占的比例过大,实训课所占学时较少;在课程设置上,各课程之间缺乏知识结构上的逻辑过渡和有机联系,存在着不必要的重复和脱节、遗漏,未能形成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的现象,课程培养目标在产生综合效能方面的作用已落后于护理学发展的需要,课程有时不能按计划进行,造成某些课程前后衔接困难。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较少应用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缺乏灵活性、主动性、创新性。

(二)实训教学方面

1.教师的原因。首先,上实训课前由实训老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用物,上课时首先由老师示范,然后学生“照方抓药”进行练习。老师过分强调操作程序要精确,操作动作要规范,激发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厌倦心理。其次,教学方法死板,学生在上课时死记操作流程,练习时拼命模仿老师的动作,学生进入临床后面对许多应急情况感到束手无策,缺乏应变能力。再次,实训课大部分情况下只让学生看,不让学生动手,怕损坏设备;有的练习器材,早已过时被临床淘汰,也有些部分教师自己甚至不会使用。最后,个别领导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实训老师处在“教辅”位置。这种片面认识导致学校对实训教师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

2.教学方面的原因。实训内容上,特别是临床护理课程的实训项目几乎不能开展,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节的现象。实训方法上,缺少开放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灵活性和个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遇到紧急问题时应变能力较差。实训设备上,临床上的医疗设备更新较快,而学校的实训设备陈旧,一些实训室的主要仪器设备多数不能满足高水平的实训教学, 学生接触不到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大规模扩招上,不少院校虽然增添了新的设备仪器,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练习的需要。实训室管理上,护理实训室不同于其他医学实验室,实训教学用物多、零散繁杂、消耗更新快,没有一套规范的管理措施,实验室不能高效利用,仅在上课时开放,直接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训考核上,长期以来实训课的成绩依附于理论课,考核成绩所占比例很少,有的甚至不考核,大部分实训考核均以技术操作为基础,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地完成某些动作,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造成学生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

(三)临床实习方面

1.由于学校老师教学任务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经常参加临床实践,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飞速发展了解较少,知识更新速度不能与临床同步。实习学生及带教老师反映所学知识部分已滞后于临床发展,有些知识与临床工作脱节,实习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指导护理实践工作。

2.实习学生人数多,又无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开展病历讨论、操作训练和临床见习、实习等都有一定困难。学生质量和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学质量影响也非常大。

3.带教老师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带教老师临床经验较丰富,操作能力强,但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亟待提高。

4.临床护理教学的师资不足,缺少相对固定的临床带教老师。目前多数临床带教老师为护士长或护师,有的甚至是高年资的护士。护士长作为身兼多职的管理者,平时工作就比较繁忙,临床教学工作又给她们增加了新的压力;临床带教老师既要做好病区日常的护理工作,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临床带教任务,所以临床教学质量难免会受到影响,护理差错或事故的发生也有所增多。附属医院每年要承担教学院校近千人的见习、实习任务,带教老师紧缺,医院和患者的负担很重,特别是对于课间见习,医院的态度不是十分积极,使课间见习减少甚至取消。

5.实习医院对于临床实习带教的管理没有积极的政策支持。临床护理带教工作一般不与带教护士的奖励、晋升挂钩,常与法律责任联系密切,而实习护士又是出现护理差错较多的群体,患者对实习护士也不信任,从而增加了带教的难度,使护士带教的积极性受损。座谈时部分学生反映在临床实习中学到的东西不多,带教老师不能实行一对一的带教,老师仅让学生换换吊瓶,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只是干杂活的机器。

二、解决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脱节的对策

(一)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明确改革方向

1.突出应用原则,优化课程结构。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采取课程精简、融合、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课程结构,即依据岗位需求,设置与调整专业方向,根据工作任务需求,整合序化教材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根据工作过程,制定能力标准,注重技能操作;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构建与之适应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结构体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是“校—院合作”“教—学—做”一体,面向市场、面向岗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仿真临床环境为依托,实现学校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满足现代化医院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需求。这是对传统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是当前医护教育共同关注、共同探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坚持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坚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确立“以整体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教育理念,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展开教学,以“加强人文、突出技能、注重整体、体现社区”为原则,力求做到素质教育全程化,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习知识技能与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同步化,最终实现学校教育与临床应用零距离接轨。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为使学生所获得的职业技能与临床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方法主要以设计案例—模拟场景—仿真教学等综合教学为主,将教、学、做、练融为一体,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以问题为先导的启发式教学、PBL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营造实践环境,开展实境教学,实现学校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连接。在考核方法上,应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制定考核评分标准,改革评价方法,增加综合技能考核,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训分离的局面,实行教、学、做、练一体化;将临床的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即“工作场景”和“学习场景”一体化,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使重视理论教学转向重视能力培养。

4.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将临床实践中理念上和技术上的最新进展不断地、及时地充实于实践教学中。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以任务为核心,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即“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通过见习、实习提前与医院接触、提前与岗位接触,达到学校与医院零距离接触的目的。

(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1.重视和加强新教师的带教和岗前培训工作。近年来随着学校的扩招,所需的教师较多,护理专业的新教师特点是学历高、理论水平高,但缺乏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基本上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和培训,这使得护理专业教师很少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思考。因此应选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承担新教师的带教和培训工作,利用教师队伍的多元化,通过讲座、听课后指导、教学方法讨论等形式,让新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本专业的理论、实践课堂教学工作了解和熟悉,尽快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教师”角色。也可利用进修或去医院短期培训的方式派新教师去医院从事一线护理工作,可以起到弥补临床知识不足和了解护理前沿信息的作用。

2.更新在职教师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职业是年复—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性职业,由于习惯了重复的行为方式,很少有教师分析自己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信念和价值观,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同时对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予认同,甚至反对。一些临床上早已淘汰的实训用物,老师还在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毕业去临床工作后发现老师在学校讲的在医院里很少用到,而临床上先进的、实用的知识在学校里没有接触到。护理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随着医学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在职的老教师和新教师都要更新观念,深入临床一线学习新的护理理念和理论、技能操作知识,这样才能使学校培养出的学生适应现代医院发展需要,成为实用护理人才。在职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专业,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料和调查的方法更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方面可采取去医院阶段性进修、寒暑假培训或短期参观等形式去实现。

3.创建良好的护理专业教师文化。教师之间可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跨学科听课、评课、经验交流、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教学交流活动,形成以探究与合作为特征的专业教学文化。护理专业教师相对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有充足的临床经验和护理实例;如果理论水平较高的学校教师能和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合作和交流,可以使得理论、实践和科研在临床实践中得以统一,如在临床中开展护理查房、讨论疑难杂症病人的护理方法,还可以开展循证护理,不仅解决了护理教师同临床相结合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重视实训教学,增加实训课时

在各课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各课程间知识结构上的逻辑过渡和有机联系,即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没有缺失和遗漏。课时安排时要突出护理专业的实用性科学的特点,多安排医院见习和实训课的比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实训设施方面。学校应根据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实训设备,模拟病房的设施,并对教师做好更新实训设施和实训项目的培训。

2.实训课堂教学方面。根据课程的不同要求,适当增加实训课时,可将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调整为1∶1,小班教学(最好控制在30人以下),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延长练习时间,老师可以随时指导和讨论。改变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回示—教师总结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因此新型的教学方式,应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掌握技能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多设置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讨论等教学方法,在讲解示教操作的时,体现以病人为中心,把整体化护理渗入到实训教学中,既增加了技能操作的趣味性,又融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可有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临床见习、实习带教的管理

1.医院应做好带教老师的遴选。医院应选择思想素质高,临床带教经验丰富,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对工作谨慎的护理人员作为带教老师,既可以圆满完成带教任务又可减少医疗纠纷和差错的发生。但是大多数医院的一线护理人员比例不足、护理工作繁忙、带教学生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使得临床护士的带教积极性并不高,医院方面可以从职称晋升和工资津贴方面给予优秀带教老师一些偏向政策,以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2.理论教师应及时接受临床带教老师和见习、实习生的反馈信息。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学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和临床带教老师联系,可通过电话和实地探访等多种形式,及时接收实习学生和带教老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存在的有关问题的信息反馈,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改进和指导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五)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优化“双师素质”教师来源结构。在附属医院或社会上公开招聘、选拔具有临床工作经历两年以上的优秀高护毕业生,将其调入学校任专职教师或聘为兼职教师。

2.加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培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对来自附属医院及社会的青年教师,重点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对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的青年教师,重点是实践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开展专、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促进“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3.建立促进“双师素质”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学校可在进修培训、项目经费、职称晋级等方面向“双师素质”教师倾斜,激励教师争做“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对在校及实习学生、护理理论教师、临床护理带教师及有关护理专家进行访谈,发现护理专业课堂教学与临床脱节的主要原因有教师、教学和实习三个环节,并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重视和加强新教师的带教和岗前培训、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创建良好的护理专业教师文化;及时更新实训器械、改进实训教学、加强带教管理等。并通过护理课堂教学实践验证了对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为医学院校以后的护理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师带教、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尽快接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思考与建议

(一)正确定位高职护理教育的目标层次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前提

培养技术型、实用型护理人才是高职护理院校教育的目标。高职护理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诚信意识以及较强的综合实践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

(二)建立适应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重要手段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特点,形成突出护理特色的课程设置方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护理岗位要求,理论与实践很好对接。选用比较先进、针对性与适应性较强的教材,教案设计以护理程序为知识构架,培养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早期接触临床,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根据教学内容和班级人数,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以问题为先导的教学方法,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

(三)校企合作,加强实训环境和实训基地建设是缩小与临床脱节距离的必要条件

专业教师与教学医院的兼职教师合作,校内实训设备与环境与实习医院一体化,充分保证学生校内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学校与医院建立稳定的、有一定数量且质量较高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护生临床实习和培训的需求。

临床护理毕业论文篇(11)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1]发展于1975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Dr. R.M. Harden提出,用于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被认为是评估医学生临床专业知识的金标准。OSCE要求每个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应用特定的技能和行为来护理标准化病人[2](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这个工作环境是监考老师事先评估并安排妥当,由一系列的简短的评估,工作任务组成[3]。测试内容包括:入院介绍,临床资料的采集,在医学模拟人上实际操作等。从2010年起,我院应江苏省卫生厅要求对护理学院应届毕业生进行综合操作考核,以检验临床实习效果,为日后教学和实习提供可靠依据。但是传统的考核方法无法全面检验护理的临床能力,而且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使得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寻找一种既接近临床又可以灵活应用于教学的考核模式。经过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我们采用OSCE对完成临床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考核。现在介绍OSCE在我院2010级护理专业毕业生综合模拟考核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0级护理学院1-6班30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均为女性,年龄在18~21岁。两组的基础文化和在校所学课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本次考核中的SP病人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的兼职工作者,均为女生,年龄在43~55岁。SP病人的个人信息匿名处理,不侵犯隐私和人权。

2 方法

2.1 考核方法

实验组采取OSCE考核法。专业任课教师和临床兼职教师的指导SP病人准确的模拟某一临床病种,并根据临床的真实案例设计出与考核密切相关的临床模拟病例。考生根据所给病例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分析病情和设计护理计划。考核流程包括入院介绍开始,一般资料收集,症状与体征的评估,提出护理方案和在医学模拟人上实施操作。对照组的考生按照传统考核方法在医学模拟病人身上实施单项护理操作。本次考核监考教师由我院护理学院专职教师和盐城第一人民医院各科护士长兼我院护理学院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师两两搭档组成考核小组,随机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监考。

2.2 评价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测评考核效果。问卷根据有关文献编制,采用很好,好,一般,较差,差五个评价等级,计分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1分。问卷经过护理权威专家审核和修改,信度和效度通过测量符合要求。考生结束考核后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100%,并且都为有效问卷。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3 考核结果调查及评价

调查结果见表1。

4 讨论

4.1 目前,护理操作能力评估是医学教学评估的棘手问题同时也是热点话题。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操作考核偏重于动作规范性和熟练度,而忽视了操作对象和所处环境存在着差异,在考核过程中也无法体现护生的沟通能力及对病情的判断和动态评估能力。特别是对于护理毕业生,他们已经在临床实习一年,传统的考核模式已无法全面衡量他们的护理能力。OSCE考核模式是临床评估实习医生操作能力的首选考核方案,我院护理学院决定大胆采取OSCE模式考核应用于护理毕业生实践考核。通过考核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调查问卷,可以明显看出OSCE考核模式的效果和认可度。多数考生认为OSCE考核有助于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冲破临床分科模式的局限,与临床案例的结合起来,并且有助于系统化贯彻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护理技术操作时能主动运用护理程序,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将应用整体护理理念去全面护理病人并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化的行为。

4.2 本次考核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SP病人。OSCE考核组多数护生反应,与SP病人沟通交流和对SP病人进行身体评估和临床真实操作环境相似,有利于反映临床护理的真实水平,同时提高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OSCE考核模式将各项临床护理基本操作可能发生的情况或意外设计入病例,并在SP病人身上有所体现,让护生对此作出判断,并做应急处理,教给护生沉着、冷静、遇事果断的应对方法,以提高护生的应急能力。此外,本次考核应用的是SP病人而不是生物模拟人更真实的反应护生的人文关怀思想和伦理道德意识。为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4.3 通过和对照组的问卷数据分析对比,OSCE考核模式在十二个护生的能力提升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并且P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