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博士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9 04:46:01

经济博士论文

经济博士论文篇(1)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题目:

1、 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研究

2、 中澳FTA对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3、 日本加入TPP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4、 全球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口的影响

5、 区域贸易协定演进研究

6、 欧盟农产品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对策研究

7、 中日韩文化创意产业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

8、 东亚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合作发展机制研究

9、 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10、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对中国对外经济的影响研究

11、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

12、 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13、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贸易关系研究

14、 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15、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16、 国际贸易规则发展新趋势及中国的应对

17、 中韩两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分析

18、 服务业跨国公司的贸易效应研究

19、 印度对外贸易结构研究

20、 全球价值链与世界经济失衡相关性研究

21、 发达国家教育服务贸易研究

22、 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

23、 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对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24、 TPP高标准贸易规则及其对中国涉外贸易影响的研究

25、 TPP的发展前景分析与中国对策研究

26、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对我国经贸影响及对策分析

27、 中国和英国商品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潜力研究

28、 中印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29、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理论重构与实证研究

30、 中俄贸易总量,结构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31、 以中俄边境口岸贸易转型为起点带动中俄自贸区发展研究

32、 泰国水果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研究

33、 越中边境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34、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及其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5、 TPP国际贸易投资规制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36、 TPP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7、 泰国水果出口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经济博士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这种特定培养程式是依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的系统,主要包括: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等。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符合专业需要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在生源选拔中,入学考试实行博士生部分专业课程的统一考试。为保障考试的公正性和保密性,制定了相应的出卷及改卷规则。同时制定了新的硕博连读选拔制度。规定只有高级宏观经济学(I)、高级微观经济学(I)、高级计量经济学(I)三门统开课程平均成绩为全院前20%的硕士研究生,才有资格报名参加硕博连读生的选拔。这些研究生报名之后,第二年必须修完统开博士生平台课程,并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做出一个研究计划,提交专家委员会进行匿名评审和公开答辩,并比例淘汰后,才能入选硕博连读生。

在课程学习与考核中,借鉴美国经济学博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为硕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并把前三门作为经济学院硕士生的学位课程。为博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博弈论,并把前三门作为学位课程。为保证博士生能学好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规定所有博士生必须通过开设的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不能通过者,则必须补修,并规定,如果博士生在学期间不能通过这些硕士课程,不得申请博士学位。

第二,对两级平台课程实行了严格的教学管理。硕士课程采用了国外大学经济学硕士级别的优秀教材,博士课程专门请了海外大学学术造诣高,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承担,在教学上,实行学大纲、材、统一试卷、统一密封、流水改卷。

第三,加强了博士生学术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组织了大量的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与此同时,研究生会等也积极组织了各种学生学术活动。

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中,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所有博士学位论文由学院统一组织双盲评审。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即把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全国经济类博士生导师600余人的名单作为专家库),并编制了随机抽选评审专家程序。

经过这几年对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在博士生培养中取得初步成效。

1.入学生源质量有所提高。统考使入学新生具有大致相近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为后续的高级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年实践证明,实行入学考试按一级学科统考制度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

2.进行的硕士和博士两级经济学基础理论平台课程建设,开拓了博士生的视野,为博士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3.全国专家库基础上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不但严格了博士学位论文标准,而且提高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首先,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明确。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明确提出其指导思想是国际化、规范化、现代化和本土化。即在国际化思想指导下,鼓励博士生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通过国际交流与竞争了解自己的差距;在规范化思想指导下,要求博士生在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语言、方法要规范,既要有综述也要有数据;在现代化思想指导下,在博士生教育中尽量培养博士生解决现代问题的意识;在本土化思想指导下,强调博士生教育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几种思想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其次,结合在博士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解决,即从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这三个要素环节进行改革。在生源选拔上强调入学考试实行博士生部分专业课程的全院统一考试,同时改革硕博连读选拔制度。在课程学习与考核上,借鉴美国经济学博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强化了标准化课程教学,形成了以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为核心的硕士和博士两级平台课程体系,为博士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环节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严格了博士学位论文标准,提高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希元.当代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经济博士论文篇(3)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XX级博士生26人、XX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

经济博士论文篇(4)

2.以金融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评胡智博士新著《金融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3.沉痛悼念爱国金融家利国伟博士

4.从新闻记者的视角看全球金融风暴——新华社记者张崇防博士访谈

5.香港创业板市场与中国企业上市──访资深金融专家张谦博士

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金融立法与金融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7.金融监管还需系好绳——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林志远博士

8.草船借箭有风险──哈佛大学博士陈琳谈金融风险管理

9.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简介——农村财政金融学科

10.“中国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有一定浮动区间的汇率制度”——访美国国际金融问题专家伯格斯坦博士

11.金融创新需要建设创新的环境——访深圳发展银行CIO孙涤博士

12.迈入金融经济时代——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系教授吴晓求博士一席谈

13.一部从金融角度论述国情的力著──评杨大楷博士著《国债论》

14.银行理财产品:值得期待的投资选择——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产品评价与设计团队”负责人殷剑峰博士

15.1997年后谁执亚洲金融“牛耳”?——访青年经济学家房汉廷博士

16.捷德智能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G&D公司中国总裁萨伟意博士访谈录

17.“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金融危机下的希望——专访烟台万华营销总监霍澎涛(Peter Huo)博士

18.一枝红杏出墙来——访青年金融法学家吴志攀博士

1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魏宁博士提出防范风险新思路 金融改革要先于金融开放

20.构筑稳健金融体制至关重要——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驻华副代表约翰 G.安德森博士

21.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  

22.金融如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专访浙江蓝源投资集团董事长廖文剑博士

23.中国金融学院贺力平博士指出 世界经济近期不会衰退

24.以协调平抑动荡的金融世界——评李海燕博士《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货币协调》

25.源自实践的辨析——读刘珺博士《金融论衡》 

26.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人总行宏观金融分析专家万存之博士访谈

27.货币金融学界的一颗新星——访中南财经大学郑先炳博士

28.香港迈向金融新世纪——访国内香港问题专家卢受采教授和郑兰祥博士

29.加强我国保险业监督管理的力度——访国发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张洪涛

30.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防范与税收应对——专访跨国税收管理专家詹清荣博士

31.中国金融专家黄志凌博士指出债转股不宜盲目追风

32.家族办公室:一种新的金融产品——访JMCR Partners多家族办公室创始人毛隽博士 

33.股改:银行公司治理的第一步——访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窦洪权博士 

34.浦东应站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前端——访上海市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庄崚博士 

35.从流程再造迈向流程银行——访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系窦尔翔博士

36.金融理论中道德及其本质——梅世云博士新著《论金融道德风险》读后 

37.论商业银行金融品牌的创建——以中国农业银行泉州市分行“金博士”为例 

38.征信: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访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万存知博士 

39.全球金融一体化带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访中国人民银行贷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易纲博士

40.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介绍《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

41.解读美国金融体系——根据北美金融专业工作者协会主席于江博士谈话整理而成

42.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是完善公司治理——访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博士

43.标准化:银行培训的新航向——本刊记者徐樱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局长唐旭博士

44.金融知识、投资经验与家庭资产选择  

45.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做错了什么?——访美国国家政策分析中心高级经济学家Barry Asmus博士

46.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发展机遇——专访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

47.中国金融改革:需要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视角的理性思维——李扬博士新著《中国金融改革研究》评论

48.金融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 

49.全球化视野中的金融安全观——评王元龙博士新著《中国金融安全论》

50.研究乡镇企业与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理论创新——评姜长云博士的新著《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新探》  

51.货币与金融统计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评杜金富博士主编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学》

52.中国房地产金融大变局时代已经到来——访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孙飞博士

53.谁让楼市进入“换档”期?——访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尹中立博士 

54.“热钱”流入与人民币汇率——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黄金老博士

55.政府智能为政府决策保驾护航——访中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中心首席科学家刘世平博士

56.科技金融 担当未来——国家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副主任房汉廷博士访谈录

57.谈谈中国家电企业的营销方略——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首席咨询师施炜博士 

58.体系严整而充实 见解深刻而新颖——张杰博士新著《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读后感

59.金融衍生品业务并非赢利的第二战场——专访上海东证期货总经理党剑博士 

60.现阶段 中国需要一支“吗啡”——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眼中的短期策略 

61.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学科简介 

62.愿首都金融为富市富民做出贡献——谢卫博士谈北京金融业发展

63.排名下降同样意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博士

64.泡沫之危:看不见泡沫——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易宪容

65.中国金融信息业造桥者——记北京瑞森科技公司董事长周健博士

66.上市公司退市后:企业咋办?股民咋办?——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王国刚博士

67.营预留空间?——本刊记者徐樱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博士 

68.2005’地产金融的创新之道——访东中西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孙飞博士

69.加入WTO与中国的金融安全──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博士

70.直面金融危机 对中国市场信心十足——访斯来福临中国首席技术官张明博士 

71.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不断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评周道许博士的《监管的艺术》

72.中国金融信息业造桥者——记北京瑞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健博士

73.网上银行 你好! 21世纪是网络世纪——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宗良博士

74.企业重组 一把“钥匙”能开几把“锁”——访中国人民银行软科学评审组专家、中国金融学院贺力平博士

75.龙的传人 金融世家——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亚洲金融集团董事长 陈有庆博士 

76.中国证券市场面临挑战——上海证交所副总经理方星海博士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金融论坛的演讲

77.面对“不好办”,银行怎么办?——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李扬博士 

78.龙的传人,金融世家——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香港亚洲金融集团董事长陈有庆博士

79.21世纪金融预言——《21世纪金融大趋势》丛书主编徐诺金博士访谈录

80.草根性:一位穆斯林博士的金融创新

81.把握经济动向 透视金融变化 新疆金融学会召开博士论坛暨2006学术年会 

82.中国股市 谁主沉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刚博士访谈录

83.中国银企治理的国际差距——专访清华大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系李志坤博士 

84.经济一体化下的金融安全——简介史东明博士关于建立金融安全学的创新理论

85.调控存在风险——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博士

86.金融风波再起 中国如何面对─—访中国社科院杨帆博士 

87.金融业:而今迈步从头越——访中国金融学院贺力平博士

88.合理规划时间 正确面对压力 柳州金融学会、柳州市社科联等主办罗伯特·戈登博士专题报告会

8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魏加宁博士提出防范风险新思路金融改革要先于金融开放

90.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李琨博士建议 支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91.郑润祥 黄金瞳洞悉金融大视野

92.金融可得性、金融市场参与和家庭资产选择  

93.“中韩金融市场开放”研讨会在韩国举行

94.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 

95.论金融消费者概念界定  

96.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视角  

97.内蒙古自治区金融学会举办2016年学术报告会 

98.对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的再认识  

99.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 

100.我国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水平与空间格局研究 

101.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 

102.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

103.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 

104.论互联网金融的行政监管与刑法规制 

105.最优金融条件与经济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案例 

106.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视角 

107.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108.金融抑制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功能 

109.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110.论金融法的重构 

111.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 

112.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收敛性分析 

113.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度量 

114.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 

115.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因素识别 

116.新常态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新挑战 

117.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经济博士论文篇(5)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二、学习年限

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学习年限为三年;经济学院、财经研究所、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应用数学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会计学院学习年限为四年。

三、招生专业见专业目录。

四、招生名额

拟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220名左右(含硕博连读生50人左右)。录取时将视教育部实际下达计划数、生源状况和学校发展需要,对学校招生总数及各专业招生数进行适当调整。

五、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同等学力者;

同等学力者须符合获得学士学位后满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修读过硕士生的主要课程,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第一作者)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同等学力考生须于2013年10月31日前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出申请,附上相关材料的证明。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获通过者,考试成绩无效。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体检标准;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报名手续。

六、报名手续

1.报考流程: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网上支付报考费)下载并递交报考登记

5

表查询报名成功与否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初试资格审查(仅针对进入复试阶段的考生)复试、递交相关材料。

2.网上报名:符合上述报考条件的考生请于2013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通过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yz.sufe.edu.cn/)在线报名。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递交报考材料:

报考者应于2014年1月15日前将报考博士研究生登记表特快专递、挂号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网上支付未成功的考生将报考费(250元)通过邮局汇款或直接交送至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否则按放弃报名处理。

4.资格审查:来我校参加复试的考生请携带①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②准考证、③硕士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应届硕士生带研究生证原件;获得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携带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告)于复试前来我校进行报考资格的审查(具体时间、地点届时请查看网站通知)。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方可参加复试。

七、考试与评价

1.初试:初试科目为外语、两门业务课。初试科目均为笔试,时间为3小时,每门满分为100分,总分共300分。初试将于2014年3月中下旬进行,地点由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安排,具体时间、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2.复试:由招生院(系、所)自行组织,包含学术水平考查和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学术水平考查以面试等形式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本学科前沿领域及最新研究动态的掌握情况等,并对考生进行外国语的听、说、读等能力的测试;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守法表现等方面。

同等学力报考者在复试过程中需加试: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及两门硕士学位专业课(笔试),其中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统考经济数学(运筹学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申请材料审查和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考生的硕士课程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含评议书)、考生参与科研、、出版专著、获奖等情况及专家推荐意见、考生自我评价等材料对考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该结论作为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考生应于复试前提交以下材料:

(1)两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家的推荐书(由推荐人密封并签名);

(2)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

(3)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部)证明;

(4)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含正反面);

6

(5)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和目录;

(6)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它研究成果证明;

(7)其他获奖证明或报考学院要求提交的材料。

以上材料请自备底稿,恕不退还。

4.体检

体检要求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考生应在初试结束后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自行体检,体检报告于复试阶段提交。

八、录取

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对复试合格考生,综合考生申请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体检结果等做出综合判断,确定拟录取名单。

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还将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九、学费和奖助学金

按照教育部规定,自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我校将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政策,制定研究生学费标准和奖助学金资助办法,并及时公布。研究生还可通过参加学校、院(系、所)设立的各类奖学金评选,通过申请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岗位工作获得资助。

十、有关招生培养改革的说明

1.2014年我校继续实行按专业或按门类(经济学院部分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学习一定期限或经综合考试进入论文阶段后,再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或导师。

2.为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改革,探索和构建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律的体制与机制,以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为核心,不断选拔和培养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要求的优秀创新人才,我校在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和会计学院招生培养上采取系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经济学院、会计学院2014年继续试点“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详见《经济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和《会计学院2014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案》。

3.金融学院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的02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和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的02 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依托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金融行业的应用需求为导向,借助实验室丰富的数据库、分析与仿真工具等支撑环境,依托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应用研究项目,培养金融、信息交叉领域的优秀人才。具体事项请查询《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招生简章》。

4.商学院借鉴国外商学院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培养模式,自2014年起招收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层次进行现代高级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

7

体事项请查询《商学院2014年招收攻读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简章》。

5.学院采取的其他招生培养改革措施内容如下:

(1)经济学院

①各专业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入学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其中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四专业按“经济学”门类招生,在完成基础课学习通过综合考试的基础上,双向选择确定专业、指导导师和论文指导小组;

②指导教师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其中2名为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

③ 博士生自二年级开始,须参加每学期学院组织的博士生午间seminar,并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

④博士学位科研标准注重科研成果质量,鼓励博士生在国际知名期刊和国内期刊,具体考核标准见经济学院相关规定;

⑤培养过程中实行博士生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资格考试。如未能按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具体见学院相关规定。

(2)金融学院

①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实行统一考试、统一排名、择优录取;

②金融学、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方向、信用管理专业博士生的教学计划中包含多门由海外特聘教授主讲的课程和学院组织的博士论坛;

③博士生由导师小组共同指导,导师小组至少包括三人,其中第一导师由金融学院博士生导师担任,其他成员可包括正、副教授及海外特聘教授;

④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金融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⑤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专业金融风险计量与控制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3)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①自2010年起,博士生培养实行四年学制,加强了学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研究方法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②对博士生培养实行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度。每位博士生的论文指导委员会一般由2-3人构成,其中一位为该生导师,其他成员为本院专职或兼职博士生导师(含具有海外高校终身教职的特聘教授)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本院教师。博士生指导委员会制度将大大增强对博士生的指导力量;

③在博士学位申请的科研考核标准上,弱化了论文数量要求、注重科研成果质量。具体考核标准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8

④对博士生发表高质量论文给予科研奖励。具体参见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相关文件规定。

(4)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①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按照“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博士初试报名,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复试和录取,报名阶段报考专业仅供参考;

②除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外,其它专业和方向实行统一培养,招生阶段不确定导师,入学一年内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指导教师和论文指导小组,论文指导小组一般为3人;

③金融信息工程专业金融智能决策支持方向由我校的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实验室牵头进行培养。

十一、其他

经济博士论文篇(6)

下一年的任务(17)

过去一年的成绩(26)

学科建设(5)

教学(8)

科研(4)

学术交流(4)

其他(5)

学科建设(5)

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1. 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

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

4. 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

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

教学(8)

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 、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

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00级博士生26人、2001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

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

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

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科研(4)

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

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

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

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 学术交流(4)

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

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

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

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

其他(5)

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

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

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

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

下一年的工作(17)

学科建设(6)

教学(2)

科研(4)

学术交流(2)

其他(3)

学科建设(6) 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

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

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

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

教学(2)

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

科研(4)

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

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

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

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

学术交流(2)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

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

其他(3)

经济博士论文篇(7)

作为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辅以相应的数学证明推导和统计推断结果,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以此刻画、分析、检验及预测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博士研究生对于不确定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能力,特别是实证分析能力。国内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就《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2010)[1][2][3];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2007)[4];中山大学王美今教授等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可信性和切适性问题进行了阐释(2012)[5]。南开大学张晓峒教授也多次讨论《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而笔者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博士研究生在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基础知识、学科专业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因此,本文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情况出发,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思路。

一、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级计量经济学》是跟随北美研究生教育体系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质上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和应用性且要求较高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伴随着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是众多的统计分析思想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证明,因此要求前序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对于培养和训练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博士生,运用数量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博士生并不满足真正意义上《高级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其学习的基础、专业背景和要求均不一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学过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但在深度、广度和学习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另一类是根本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或者本科或硕士的专业不是经济类或管理类。面对这种情况,《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关于一些计量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处理,如果教师点到即止,不加以深化,对于已有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而言,学习没有新鲜感;如果讲解中偏重于方法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对于毫无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来说,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感觉压力很大,不知道如何应对。最终这两类博士生,都对高级计量经济学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毋庸置疑,无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而言,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数学化的教学内容,大幅度的数理方法证明推导;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素质培养,使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感到与经济学课程有相当距离,对如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应当说,《高级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博士学历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与基础的较大差异性,对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笔者以为,其教学改革,应在授课对象实际背景的基础上,从一级学科的理念切入,分别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以到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目的。

(一)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适合于经济类各专业博士生教学实际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依然是“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均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从教育思想和博士研究生教学目标去明确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当强调是,计量经济方法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的工具,方法手段要服从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是与数学根本不同之处。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数量规律,当然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计量方法所提出的经济背景、离开了计量方法本身的经济学解释、离开了计量方法应用的经济对象,计量经济学只不过是一些无用的数字和符号。因此,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因此要树立“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的教学理念。“重思想”是指重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思想,注重问题提出的经济背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思路,注重计量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读。对于高级计量经济的理论方法,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尽管《高级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证明过程是博士生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思路,详尽的数学过程可以通过自学搞清楚,而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思路是反映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精髓,掌握思路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所在,才可能有所发展和创新。能否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博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我们《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重方法”是指重在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不同方法(即“具体怎么去做”),重在各种计量方法怎样通过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在不同数据类型、各类设定、估计、检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了庞大、复杂的方法论内容体系,而且新的方法论正在不断地出现。重方法就是要重各类方法的发展沿革与演变过程,关注其各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和适应性的不断进化过程,并在重思想理念下予以明晰。“重应用”是指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类计量经济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各类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实现是重方法的重要要素。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tata、R软件等),也在不断地吸取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前沿的成果,充实其内容。对于多数经济学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应当能够正确使用分析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对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博士生,应在编程方面有所训练,以实现其在方法论方面的探索需求。

(二)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从多方面提高博士生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应是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或范式。“高级”是相对于中级和初级而言的,因此在课堂讲授环节就应突出“高级”特色。“高级”的特色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是,笔者以为,无论高级、中级还是初级,教学方式应存在共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不同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应当注重问题导向型的讲授方式,即从实际经济背景出发,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从方法论体系发展沿革出发,讨论研究问题的经济学背景和计量经济学特征,从各类计量经济方法的前提条件、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尽量用鲜活的经济事例说明问题的原由,使抽象的高级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具体化。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即,问题导向,工具驱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博士研究生驾驭各种计量经济软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在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双重约束下,提供对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教学的有力支持。各类算法的计算机实现,在有助于对方法论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出新想法新思路。课程论文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程论文并答辩的教学方式。应当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应在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是因为,尽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其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方面,从深度和广度方面看,远远高于非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定量分析或数量关系分析方面,仍需要与其专业理论知识训练相匹配水平的训练。因此,通过自己选择研究题目、自己设计研究路线、自己收集数据资料、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自己撰写课程论文等多个要素层面的训练,应当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前期工作基础等多种目的。

(三)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是精选《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定位。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组成。就其内容体系看,在不同的分类标志下,有着不同内容的名称称谓。例如,理论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经典与现代计量经济学、宏观与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同时,现代计量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各类分支。如何选择适合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笔者认为,在《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一级学科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原则。从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角度看,笔者认同按照不同门类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路来设计《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就目前而言,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体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下的不同一级学科属性下的各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些博士生中,除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外,多数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需求是在自己专业中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考虑到高级计量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学中各一级学科与应用经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基本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进行取舍。不同学校应用经济学科有其不同的研究特色,因此,在高级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设计时,应凸显自身应用经济学方面特色。例如,以金融为特色的应用经济学,应在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内容方面有所显现。2.确保高级计量经济学的“高级”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特色,主要是指中级和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或是没有涉及,或是涉及了但仍需加深深度的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突出其发展前沿,使之成为名副其实“高级”计量经济学。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为,高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主要在现代(或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中进行取舍。基本内容应覆盖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这些分支间的交叉发展方面等的内容。另外,专门的估计方法,非线性估计、广义矩估计、贝叶斯估计以及分位数回归估计等方法可作为这些内容的基础,也将涵盖其中。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同学历教育层次中的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通盘考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前提下,进行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部分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3.“山峰”与“平原”结合的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山峰与平原”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里的“山峰”,主要是指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前沿,“平原”主要是指成熟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相关部分的内容,正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起源,现代计量经济学也是经典计量经济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延续。例如,沃尔德(Wald)、拉格朗日乘数(LM)和似然比(LR)检验,应属于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不同数据类型、不同的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支中,有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充与发展,形成具有不同用途的新型检验统计量和统计方法,成为现代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新内容。因此,“山峰”和“平原”两部分的内容,在不同授课对象中,依据其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合适的教学比例和讲授方式。

三、结语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一方面是以建立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及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应讨论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程度上探究理论与方法的数理逻辑关系及证明推导。《高级计量经济学》不仅要使博士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核心———实证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拥有进行实证分析的思维,培养具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够明白所讲授的内容,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能够对所讲授内容中没有讲到的内容产生更多的问题,才是《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最大的成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挑战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2):69-83.

[2]李子奈,刘亚清.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J].经济学动态,2010,(5):22-31.

[3]李子奈,齐良书.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9):133-146.

经济博士论文篇(8)

当我2001年9月6日背着行囊来到杨凌的时候,我18岁,那天下午我站在操场上望着外公和父母离开的身影,心里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要哭,可眼泪却还是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而且当时的泪水很烫,现在想起来还能感觉得到,可能因为当时是热血青年的缘故吧。一眨眼,我在这里已经度过了十年时间,今年我28岁,已经从一名本科生成长为一名管理学博士,十年里,发生了太多或简单而复杂或复杂而简单的事情,我来不及去逐一回忆,或许并不值得回忆,或许也是我自己不敢去回忆。今天当我即将离开杨凌的时候,感觉肩上的行囊有几分沉重,不知应不应该把那一包袱荣誉证书丢弃…,我明白,父母不愿意。

六年前,我第一次写学位论文(学士)“致谢”,那时的致谢很单纯,大家在宿舍里商量要感谢谁;三年前,我第二次写学位论文(硕士)“致谢”,自己一个人写了整整一个晚上;今天,当我第三次写学位论文(博士)“致谢”时,本以为相比整个博士论文而言,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当我动笔真正要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十年的大学求学、研究和生活经历,使我对这份“致谢”的内涵有了更多的感触和更深的体会,而此时,“光标”在WORD页面上不停地闪烁,我却写不出一个字,或许是任何文字都不能表达我此刻的复杂心情,只能任由思绪回荡在这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当初艰辛和磨练的滋味随血液再一次冲击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凝结成这篇致谢的每一字每一句。

我与导师王征兵教授相识已有八年之久,从认识导师,到成为他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之后又成为导师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六年的师生情缘弥足珍贵。我时常在想,倘若能一直是导师的“学生”该多好,这样就能更多地接受导师的教诲和指导,更深地学习导师平和的为人态度和睿智的研究思路,导师经常用睿智的思路来启发和指导我的毕业论文,用温和的态度教育我如何做人,接触过他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导师的温和与平易近人,师母王慧莹老师曾这样形容导师平和的态度,“他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发脾气的人”。导师偶尔也有着急的时候,而这种着急只用大于平常声音的两分贝表现出来,记得在我的博士论文开题之后,导师就很“严厉”地批评了我,这次的印象使我至今难忘,估计这算是导师所有学生中难得的“待遇”了,也正是这次机会让我对这篇博士论文有了重新的审视和定位。虽然我与导师相处的时间已经很长,但每次见面时,总难免有所紧张,所以到现在,我可能还是导师心目中一个很“笨”的学生。

在博士生学习期间,经管学院霍学喜教授、郑少锋教授、姚顺波教授、王礼力教授、李录堂教授、罗剑朝教授、李世平教授、贾金荣教授讲授的相关课程,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在论文开题论证过程中,经济管理学院王礼力教授、朱玉春教授、杨立社教授、孙养学教授、孔荣教授针对论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经济管理学院姜雅莉副教授在论文开题论证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在论文预答辩及正式答辩过程中,经济管理学院王礼力教授、姚顺波教授、郑少锋教授、赵敏娟教授、霍学喜教授、孔荣教授、李世平教授、陆迁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杨生斌教授针对论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感谢经济管理学院刘天军副教授、王秀娟副教授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同时对本篇论文三位校外盲审专家的辛劳评阅表示感谢!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理学院的袁志发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与袁教授的师生情谊不断加深,之后,袁教授一直对我的生活、学习都非常关心,每次登门拜访的时候与王老师都热情相迎。在我对生活充满困惑的时候教育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成长;在我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经常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指导我寻找模型方法运用的关键问题,运用系统的思路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总是在我山重水复之时给我柳暗花明般的指引。正是在袁教授的多次悉心教导下,我才对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还要感谢理学院邵崇斌教授、王乃信教授的关心与支持。

我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对于有关生猪养殖的事情知之甚少,尤其是生猪生长的生物周期特征,更是一无所知,幸亏我的硕士同学李岩在这方面给予了大力的帮助,提供了非常准确的信息,并且在我研究主题的其他方面也给予了很多建议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在生猪生产数据信息、指标解释等方面给予的信任和帮助。

经济博士论文篇(9)

当我2001年9月6日背着行囊来到杨凌的时候,我18岁,那天下午我站在操场上望着外公和父母离开的身影,心里不停地告诉自己不要哭,可眼泪却还是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而且当时的泪水很烫,现在想起来还能感觉得到,可能因为当时是热血青年的缘故吧。一眨眼,我在这里已经度过了十年时间,今年我28岁,已经从一名本科生成长为一名管理学博士,十年里,发生了太多或简单而复杂或复杂而简单的事情,我来不及去逐一回忆,或许并不值得回忆,或许也是我自己不敢去回忆。今天当我即将离开杨凌的时候,感觉肩上的行囊有几分沉重,不知应不应该把那一包袱荣誉证书丢弃…,我明白,父母不愿意。

六年前,我第一次写学位论文(学士)“致谢”,那时的致谢很单纯,大家在宿舍里商量要感谢谁;三年前,我第二次写学位论文(硕士)“致谢”,自己一个人写了整整一个晚上;今天,当我第三次写学位论文(博士)“致谢”时,本以为相比整个博士论文而言,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当我动笔真正要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十年的大学求学、研究和生活经历,使我对这份“致谢”的内涵有了更多的感触和更深的体会,而此时,“光标”在WORD页面上不停地闪烁,我却写不出一个字,或许是任何文字都不能表达我此刻的复杂心情,只能任由思绪回荡在这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当初艰辛和磨练的滋味随血液再一次冲击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凝结成这篇致谢的每一字每一句。

我与导师王征兵教授相识已有八年之久,从认识导师,到成为他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之后又成为导师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六年的师生情缘弥足珍贵。我时常在想,倘若能一直是导师的“学生”该多好,这样就能更多地接受导师的教诲和指导,更深地学习导师平和的为人态度和睿智的研究思路,导师经常用睿智的思路来启发和指导我的毕业论文,用温和的态度教育我如何做人,接触过他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导师的温和与平易近人,师母王慧莹老师曾这样形容导师平和的态度,“他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发脾气的人”。导师偶尔也有着急的时候,而这种着急只用大于平常声音的两分贝表现出来,记得在我的博士论文开题之后,导师就很“严厉”地批评了我,这次的印象使我至今难忘,估计这算是导师所有学生中难得的“待遇”了,也正是这次机会让我对这篇博士论文有了重新的审视和定位。虽然我与导师相处的时间已经很长,但每次见面时,总难免有所紧张,所以到现在,我可能还是导师心目中一个很“笨”的学生。

在博士生学习期间,经管学院霍学喜教授、郑少锋教授、姚顺波教授、王礼力教授、李录堂教授、罗剑朝教授、李世平教授、贾金荣教授讲授的相关课程,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在论文开题论证过程中,经济管理学院王礼力教授、朱玉春教授、杨立社教授、孙养学教授、孔荣教授针对论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经济管理学院姜雅莉副教授在论文开题论证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在论文预答辩及正式答辩过程中,经济管理学院王礼力教授、姚顺波教授、郑少锋教授、赵敏娟教授、霍学喜教授、孔荣教授、李世平教授、陆迁教授和西北工业大学杨生斌教授针对论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感谢经济管理学院刘天军副教授、王秀娟副教授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

同时对本篇论文三位校外盲审专家的辛劳评阅表示感谢!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理学院的袁志发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与袁教授的师生情谊不断加深,之后,袁教授一直对我的生活、学习都非常关心,每次登门拜访的时候与王老师都热情相迎。在我对生活充满困惑的时候教育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成长;在我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经常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指导我寻找模型方法运用的关键问题,运用系统的思路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总是在我山重水复之时给我柳暗花明般的指引。正是在袁教授的多次悉心教导下,我才对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还要感谢理学院邵崇斌教授、王乃信教授的关心与支持。

我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对于有关生猪养殖的事情知之甚少,尤其是生猪生长的生物周期特征,更是一无所知,幸亏我的硕士同学李岩在这方面给予了大力的帮助,提供了非常准确的信息,并且在我研究主题的其他方面也给予了很多建议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在生猪生产数据信息、指标解释等方面给予的信任和帮助。

经济博士论文篇(10)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考博英语通用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一、研究院简介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是顺应中央财经大学建设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研究教学机构,现下设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实验班,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并拥有国民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研究院借鉴世界大学(主要是美国在经济学教学的学校)的教学体系,引进世界一流的教材和师资,设置先进的经济学、金融学教学和研究体系,以推动中央财经大学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培养经济学、金融学研究和管理人才。研究院师资力量雄厚,聘用包括哈佛大学瓦格纳经济学讲座教授罗伯特·巴罗、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图卢兹大学经济学教授让·梯诺尔等在内的24名国内外知名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指导研究院工作。2007年11月,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合主任埃里克·马斯金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罗杰·迈尔森教授荣获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院还拥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大学教育背景的专任教师。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全体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和有海外工作经历者20人。此外,我院教师中1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

划”(简称“”),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年来,我院教师主持或参加了、省部级科研项目三十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近350篇,并在国内外出版社出版十余部学术专著。

二、招生专业、人数、招生类别和修业年限我院2017年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专业:国民经济学、金融学。招

生人数:3人。其中国民经济学2 人,金融学1 人。

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类别为非定向就业,学习形式为全日制脱产。拟录取考生人事档案须入学前调入我校。

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

三、申请条件(一)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必须具备下列学位条件之一:(1)已获得硕士学位;

(2)国民教育系列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非学历教育(仅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无硕士毕业证书)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时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同时须在公开出版发行期刊上发表与所报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4.在港澳台地区或境外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时已获硕士学位,并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完成学历认证。认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6号辉煌时代大厦6F-15,咨询电话:62677800,

网址:cscse.edu.cn/。

5.按教育部要求,以下两类考生:①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②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按合同履行服务义务的在职人员考生,均须征得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可报考。如考生与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双方纠纷而影响报名考试和录取报到的,责任自负。

(二)必要条件:

1. 英语水平较高,能够熟练阅读英文文献。

2. 经济学基础知识较扎实,学习过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和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且成绩优秀。

3.数学基础较好,学习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等高等数学基础课程,成绩优秀。

4.计量软件的运用较熟练,能够熟练运用Stata, Eviews, Matlab等各种计量与数学软件。

四、组织机构

我院成立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工作组成员不少于3人,工作组成员均为学科带头人,负责申请考核制的招生的资料审核和面试等工作。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组对本院申请考核制考核的组织过程以及录取结果负责。

五、申请考核时间和流程安排

(一)提交材料

申请者须于2016年11月10日前,向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务办公室直接递交或邮寄(仅限顺丰)以下纸质申请资料(自备信封统一装入;邮寄材料以寄出当日邮戳为准)。

所需提交材料共计八项:

1.个人简历:详细列出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以及与学术活动相关的信息。

2.个人陈述:对个人的经历作简单的总结。

3.研究计划: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不少于3000 字。

4.成绩单: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成绩单(需加盖就读单位教务部门公章或档案保管单位公章)

5.科研成果:包括已发表的论文,未发表的工作论文或学位论文。

6.外语能力证明:各种水平考试的成绩单。

7.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的证明信)。

8.两封推荐信:经济学领域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邮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务办公(100081)祝老师。电话:010-62288376 15201408799

直接递交: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学术会堂716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务办公室,祝老师

注:

1.申请者材料不全者,将不予受理。

2.若发现材料造假者,将作取消录取或退学处理。

(二)初审

1.时间:11月中旬。

2.通过短信或电话通知通过初审的申请者参加面试。

(三)面试

1.时间:11月下旬。

经济博士论文篇(11)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论文即将梓刻之际,回想三年博士生涯,给我提供帮助的人颇多。最应感谢我的导师孔昭君研究员。首先,感谢他将我纳入门墙。正因于他的接纳,才使我完成了一个科学的门外汉向一个科学的探索者的蜕变。其次,感谢他在我入学之际尽力帮我申请到公费名额。正因为这个公费名额,让我减轻了许多经济上的压力,使我在整整的三年攻博期间有心情坐下来真正做点学问。最后感谢他在我找工作之际,为帮我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费神费力。师恩如海,衔草难报。孔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风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乐观开朗的性格、幽默机智的谈吐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他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为我论文的选题、撰写提供了关键启发和帮助。

感谢甘仞初教授、韩伯棠教授、夏恩君教授、冯海旗副教授、王兆华副教授等诸位老师在我撰写论文期间提供的帮助。

感谢我的师兄张纪海博士、李连宏博士、彭学军博士、王永军博士,我三年同窗好友毕德国、荆雷、潘旭华,硕士期间的同学南京大学的史新和博士、师弟人民大学宋黎明博士,老乡北京大学的胡少华博士和浙江理工大学吕小华副教授对我论文撰写和修改提供的帮助。感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李波教授、余传仁老师、戴福秋老师,同学初军威、王晓光、米传军、张洪波、采峰、许长军、黄锴、邓伟、孙梦阳、武阳、桂婕、殷娜、逄金辉等在学习和生活上对我的帮助。感谢实验室的师弟师妹们与我一道分享他们青春的快乐。感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04级秋季博士班的全体同学陪我一起走过这段人生难忘的历程!

感谢我的家人常年对我的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