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街道市民文化节大全11篇

时间:2022-01-29 21:42:10

街道市民文化节

街道市民文化节篇(1)

关键词:街道,环境设计, 整改

Abstract: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the city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dramatically expanded. As the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and urban construction of the lag of the legal system, especially the practice of some quick, has caused a lo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disorder highlights, especially the street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not reasonable, and the streets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on city streets in the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do some simple discussion.

Keywords: streets, environmental design, the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现状

1.现代城市街道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城市以往尺度适宜、界面连续、功能延续适当的街区组织传统逐渐被现代城市的发展格局所摧毁。直到近年来才对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渐渐有所重视,虽然对于街道空间、景观设计都有了较多的思考,却依然不可避免的存在诸多问题。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

这是显而易见的。在以往的街道空间规划中,沿街建筑的单体的艺术体现与整个街区的艺术效果的关系考虑的不够全面和系统,所以造成了似乎每一个建筑单体都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的现象,令街道以艺术效果缺乏统一性。

2) 街与坊设计的脱节

即指进行街道设计时,大多数街道仅限于对沿街立面进行艺术的效果处理,缺乏足够的纵深考虑,对真正改善整个城市环境所起的作用不大。并且现如今沿街立面改造盛行,可见这一点依然未受到重视。

3) 街道性质及空间层次等级混乱

不少设计对街道的性质重视不够,一条交通要道同时又是商业、文化中心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镇,甚至过境交通要道就是其主要生活街道,其结果是不仅阻碍了交通,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

4) 交叉口设计的不合理

交叉口本是空间的转折点,交通的汇集点。应审慎地考虑。然而,街道交叉口的设计往往较随意,尤其是十字路口的设计较多地使用了大圆盘和四大金刚的模式。

5) 缺少必要的交往、休息、服务空间和场所。

2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

1) 建设模式盲目效仿大城市,小城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热衷大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失控;同时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2) 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地方风格;我们在城市的街道景观建设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

3) 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城市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破坏,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屏障被人为开发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4) 忽视节点设计。节点是城市街道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游憩广场、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和街道楔形绿地等,这些节点通常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城市形象记忆的关键魅力所在。近年来城市的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节点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石铺地、几何形规则图案......与小城镇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很不协调,丧失了小城镇应有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5) 街道绿地铺设不够严谨。绿地景观中"绿楔"、"绿廊" 与道路廊道带状空间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消除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噪声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植物配置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一味追求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二、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设计原则

在当代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我们应注重突出城市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续性发展。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1)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在城市的景观环境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调查掌握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新元素,形成新的城市街道景观文化和城市风貌。

2)以整体观念有序组织创造景观序列的原则。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规划伊始就对道路、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绿化等城市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并利用当地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并融合社会、文化、展现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来达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实用性、观赏性、地域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示城市的整体形象。

3)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原则(可持续性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之恶化,这就要求我们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求我们既要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又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维护生物本土性和多样性。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4)强调可适应性的原则。可适应性主要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据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提供最佳的服务。

三、结语

虽然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街道空间环境设计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近年来也开始逐渐的受到重视,对街道空间、景观设计有了较多的思考,因此,我们要注重突出城市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续性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信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街道市民文化节篇(2)

组委会工作人员杨文军介绍,主会场鲁邦风情街的节目突出的特点是开放性,“每天不同的时间段安排不同的演出或者活动,不设门票,场地开放;随便四处走走都可能看到正在上演的节目,这完全取决于市民自己的选择。”

孙大爷家住在汇豪景苑,与风情街只有咫尺之隔,有空的时候他经常过来感受这里的异域风情。听说市民节开始了,他一早就带着老伴和小孙子来到了风情街。热闹的表演一个接一个,老伴就带着小孙子四处寻找最喜欢的节目,孙大爷乐得一个人坐在演唱会舞台附近听听音乐。

比起孙大爷,今年66岁的潘大爷绝对是精力充沛。潘大爷住在市北区,了解到市民节的消息后,他拿着相机,一个人坐了近两个小时的公交赶过来,一边看节目一边拍照。“一会我要上传照片,让他们羡慕羡慕,过两天我就带他们过来。”当记者问他是带着家人过来吗?“我们‘圈’里的人。”潘大爷很自豪地说。原来,潘大爷网名叫熊猫爸爸,是互动俱乐部群里的名人,他经常打拳、爬山、给圈里的人推荐好玩的地方,市民节是他极力推荐的活动,而风情街更是他极力推荐的地点。“城阳区办这个节很有意义,提升了城阳的文化品位,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城阳。”

6日当天天气炎热,但人们更愿意相信,是市民节的热闹氛围点燃了整座城市的激情。

据了解,从6日起到28日,鲁邦・国际风情街的维也纳广场、丘比特广场和街内大道等将在每天的不同时段上演丰富多彩的免费节目。街舞表演、小提琴独奏、小丑巡游、人偶巡游、假面巡游、稻草人表演、魔术表演、萨克斯独奏、墙体3D投影、空中飞人表演等等,将轮番与市民见面。从6月中旬开始,风情街还将陆续推出咖啡文化节、婚纱节、韩国风情周等特色活动。6月13日起推出的普及咖啡知识、弘扬咖啡文化的咖啡文化节上,市民可以免费品尝或低价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咖啡。

本届市民节的主会场,为何情定鲁邦・国际风情街?

街道市民文化节篇(3)

嵊州市浦口街道艺术节,自2006年起,每两年一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特别是2011年第三届“跨越之旅”艺术节,投入了三十多万元,历时三个多月,设计活动载体二十多项。艺术节的触角,深入到经济、社会各个层面,使村落文化 、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商品文化更加红火活跃,有力推进了浦口街道的和谐发展。

一、节会加强了街道文化阵地建设

嵊州市浦口街道位于嵊州市区的东部,四明山麓,地处城乡结合部。浦口街道是市开发区的主战场,延伸城市建设的主框架,是一块炙热的土地。现有规模以上企业8家,个私企业760家,2011年创产值22亿多元。浦口,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家、人口学家、经济学家马寅初的故乡。近年来,浦口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准确地把握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新期待,在富裕人们群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街道领导班子,统一思想、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找准文化工作为切入点,以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为抓手,以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为目标。通过举办节庆活动,进一步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力提高失土农民、市民的素质和塑造高尚的人格。创造出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生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基于这样的工作指导思想,党委班子中心学习组,经常组织理论学习,外请专家讲授,着力抓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街道制定了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年年有任务,件件有落实。从基础做起,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实实在在设定了一些文化项目,并付诸实施,其中投资1000多万元的文化中心大楼已经落成。各活动室布局正在进行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置娱乐设施,为活跃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硬条件。文化中心面积1—4层,约2000多平方米,室外文化广场500多平方米,大楼的设计图书室、活动室、展览室 、排练厅一应俱全。

二、节会壮大了街道文化活动的队伍

自我娱乐、自我创造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在自身参与中得到愉悦,得到教育,得到激励。我们街道有文艺团体十五个,最有名的数浦东排舞队、棠头溪鼓乐队、浦口村表演队、徐良艺术团和棠头溪越绍剧团。各团体以自娱自乐为目的,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节会把大家自然地聚拢在一起,共同奏响了艺术的音符,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带来的是快乐,播种的是希望,繁荣的是艺术,传承的是文化。节会的举办,为街道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增强了当地的文化底蕴。

11年深秋十月,丹桂飘香。笔者趁工作之便来到浦东村畈田自然村。该村有两支排舞队,街道举办每届艺术节都全力支持,给排舞队、篮球队买服装、买鞋,工资报酬都有落实。乡下的晚上应该是沉静的,但村里的灯光球场,灯火通明,喧哗声不断。休闲公园里时而传来抑扬顿挫的排舞节奏,这是村排舞队在排练节目。文化的种子已在这里扎根发芽。

现在全街道18个村,有各种文艺队伍十多支,她们活跃在街道的各个角落,文艺之花处处绽放。文化的神奇之处在于以文化育人,只有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才能真正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一个地区没有文艺团队,何来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在抓典型文艺团队的同时,也在抓全街道的群众文化。树立一个典型,撑起一片天空。到目前,全街道每个村几乎都有自己的文艺团队。

三、节会凝聚了街道群众人气

艺术节的许多节目,来自于广大的群众之中,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创作素材,最了解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她们创作表演的文艺节目更有生活底蕴,更能反映群众的心声。用群众身边的人来说身边的事,更现实、更亲切,更有启发意义。艺术节中涌现出了像小品《风雨见真情》,重现了街道屠家埠村抗洪救灾的景象,剧中赞扬了支部书记舍小家顾大家的形象。剧中通过艺术加工塑造和提炼,村民一看就知道这是我们村里的书记。正面教育意义很强。又如群口快板《浦新社区和风劲》,农村建房实行异地新建,打破了村级界限,街道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建造一个社区,就是卫星城的雏形。异地新建的做法得到省、绍兴市、嵊州市领导的首肯。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夏宝龙同志来街道做专题调研。快板《浦新社区和风劲》就应运而生了。又如2009年第二届艺术节的村歌《沈如新村之歌》,描写的是本村的村容村貌,微风吹拂、绿树掩映、湖塘荷花,那空气、那池水、那绿草丝毫不比城里差,难怪有些“驴友”,眼看心馋,大有返璞归真的念头。歌曲作曲后又委托了本村在外念书的音乐系大学生沈婷婷演唱,在VCR背景下,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绘声绘色、博得了台下一阵阵的掌声,唱歌是本地人,唱颂扬本地的歌,也有歌唱家的水准。

浦口是教育家、经济学家、人口学马寅初的故乡。浦口村文艺演唱队,自编自导创作了表演唱《马老精神颂》,用越剧八个不同唱腔流派,颂唱马老精神,博得了观众的好评。此节目特邀参加绍兴市文艺大展演。

四、节会提升了街道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文企联姻

艺术节是我们自身修炼、提升街道办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艺术节也是展示街道综合形象的平台。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筹办第三届艺术节起,协调工、青、团、妇,组织两副班子和五个任务组,工作班子上下协调,落实到人,撰写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节会期间,街道干部全体出动,派出所、综治办到岗到位。展示了街道上下团结,、奋进的形象,为浦口今后的发展、建设增添了活力和后劲。同时,对基层文化干部来说,也是自身全方位修炼的过程。

街道市民文化节篇(4)

1)快速交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街道空间结构。由于汽车的灵活、方便和快捷,汽车很快成为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工具,其对城市道路、土地使用分区、形态等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城市的总体建设也在以车辆为参考尺度,功能分散、道路畅通己是城市规划布局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城市空间常常由于道路的开拓,一栋栋建筑物拔地而起而自发形成。以往属于行人的空间也因汽车数量的增长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迅速强占了道路,使街道丧失了原来的交往功能。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阔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使得人车混行的交通更加复杂和拥挤,人们不得不经常借助于交通安全岛、专用人行道和交通标志及管理系统行走,忍受着嘈杂的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街道生活乐趣。

2)“表皮”式商业的无序增长导致街道环境日趋恶化。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城市中,街道被汽车占领后剩下的边边角角仍然拥挤着人群,充满着喧闹。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商家们盲目地抓住人的本能需求,在未考虑街道商业的形态构成,所售商品的客源,商业饱和及街道整体环境问题等的前提下,争先恐后地把商业安排在主要街道的临街面,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商业“领域”破坏了绿化,占用人行空间而进行大范围地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因此,街道中本来狭小的空间就更加拥挤了,街道空间环境日益恶化。为此,让城市居民安全舒适地在街道上自由生活,让各类商业各得其所地为居民服务是未来商业规划布局、街道气氛营造中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以往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中的不足

1)街道的规划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街道不仅是通行空间,更是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因此要与环境相适应,充分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街道环境的可识别性、方位可入性、通行便利性等的设计尤为重要。要明确市民需要的街道性质,是美好生活的,是安心居住的,或是给人们切身感受的,因此在规划建设中,街道怎样才有“人气”,同时,视觉的舒适与视景自然协调也不能忽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2)忽视及破坏当地重要人文及自然历史景观环境。每个城市有着不同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习惯,不少城市都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都是街道文脉和人气的延续。有些中小城镇的发展为了贪大求快,不惜牺牲大量的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及景观环境而大拆大建,破坏了历史文脉的连续性,把以往熟悉的环境几乎改得面目全非。在城市街道景观规划建设中应设法使这些人文及自然历史景观要素展现在市民面前,尤其应让外来游客能够有机会欣赏到这些历史人文景观环境。

3)街道空间塑造缺乏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以往的街道规划设计考虑过于简略,只注重平面构成而忽略了立面设计的协调美观等,使街区细部显得含糊不清而没亮点。只有街面的设计,而没有街坊的考虑。常有沿街表皮式设计,缺乏足够的纵深空间感。交叉口设计也比较随意,空间设计缺少必要的交往、休息的空间场所,没能形成完整和谐的街景空间环境。

4)街道景观节点设计粗糙,缺少自身特点。景观节点是街道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城市形象记忆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城市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如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岩铺地、几何规则图案、欧式临街面等。这种设计与城市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极不协调,失去了城市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

3、城市街道空间环境整治策略 在当代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要注重突出城市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及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1)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传统及景观环境。研究城市历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进行认真地分析,树立继承与保护意识,规划设计出好的成果,形成新的具有人文传统延续性的街道空间特色和城市面貌,使之更好地融入当代城市生活。

2)符合城市整体发展目标,注意强调可适应性。城市街道空间规划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各种要求,根据人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与设计,提供最舒适的环境与服务。

3)注重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街道的改造设计,让街道留下历史与时间的痕迹。保留有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建筑及其景观环境,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人们不再陌生并且能认识其成长过程,让美好街道体现出城市生活的过去,表现城市生活的现在并能和未来和谐衔接。

街道市民文化节篇(5)

一、基本情况通报

今年实施的市政项目建设17项:

(1)江滨大道内侧民房建设和人行道铺设及绿化。

(2)江滨大道护坡、栏杆工程。

(3)教育大道路工程项目。

(4)主会场建设工程。

(5)**桥头至爱店路口改建工程。

(6)县委、政府大院园林改造工程。

(7)主要街道亮化工程。

(8)江滨一支路工程。

(9)东麟街改建工程

(10)县政府招待所新建宾馆、旧楼装修工程。

(11)明阳街(人行至一中)人行道建设工程。

(12)县城防洪堤建设。

(13)驮龙桥头至宁糖后大门道路沥青铺设工程。

(14)江滨大道新建公厕和垃圾中转站2座及街道布置垃圾箱、树木补植。

(15)**大桥栏杆翻新、亮化工程。

(16)**桥头至交警、人民银行至一中、教育路的穿衣戴帽工程。

(17)农贸市场改造

17个项目都已经做好投资概算,完成了施工图纸设计。且大都已经招投标,明确了施工队。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有:教育路。这个项目于3月底开工,现已完成工程的三分之一;二是东伦街改造,现在施工的是东伦街与江滨大道接口的路道建设;三是县政府招待所新建宾馆、旧楼装修工程;四是县委政府大院园林改造,现已完成两幢危房的拆迁。五是江滨大道内侧民房建设。六是江滨大道护坡工程。现已完成了部分路段的水泥浆灌注。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6个约占17个项目的三分之一,各个开工项目进行还算顺利。

根据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方案,我们按工程的轻重缓急和工程量的大小,对17个项目作了时间上的安排,其中的9个工程是在今年5月底前开工的,但截止5月20日,拟定开工的项目:江滨大道护栏工程、主会场建设工程、**桥头至爱店路口翻新工程、垃圾中转站及树木补植工程、**大桥翻新亮化工程等5个工程。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也未能开工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是承办花山文化艺术节筹备工作的重头戏,关乎艺术节能否圆满成功举办,必须按时间、高质量完成。但从进展情况看,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阻碍了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进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对举办花山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举办花山文化艺术节是新兴的崇左市举办的最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盛会,对于打造新品牌、提高崇左市的知名度,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对于树立宁明新形象、展示宁明新风采、发展宁明经济、构建宁明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和现实的意义。但是我们的一些部门领导,没有从政治的高度正确认识和看待花山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没有从历史使命这个高度来履行职责,没有通过举办艺术节造福全县人民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没有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举办花山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意义,由此造成了思想上认识不足,行动上迟缓不快,精神上不振奋的情形,这是思想根源方面的原因。

(二)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我们的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或工作部门,担负着市政项目工程建设的重任,但执行县委县政府决定的力度不够,落实任务信心不足,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力,顾全大局的意识不强,这是工作态度方面的原因。

(三)部门单位之间配合不密切,不能形成合力。市政项目工程建设涉及各部门各单位,甚至包括一批机关单位和学校。一些部门由于涉及部门的某些利益,或某些客观方面情况,不能很好的协助施工队开工建设,以至耽误了工程建设。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教训。比如教育路的开工建设,按规划设计,需要在原路向两边扩宽路面,拓宽路面需要拆除几家单位的围墙,但是开工时间到了,围墙还没拆除,原因之一就是单位的利益问题。在施工过程,如果对原规划设计进行修改,就能避免对许多居民的生活起居的影响,但我们的主管部门却不这样做,以至损害了一些群众的利益,这是部门配合不协调的原因。

(四)客观原因造成工程建设迟缓

在实施市政项目建设中,受到资金、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资金方面。17个市政工程建设,需要投资近2000万元,这么大的数目还只是整个花山文化艺术节筹备工作的一部分,举办艺术节需要投资约5000万元以上,这么一大笔资金,给财政支出压力很大。客观地说,这两年来,我们的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去年就突破了2亿元大关,是近十年来,财政收入最高的一年,但是,可用财力毕竟偏少,而财政支出的增长较快,特别是政策性增资等刚性支出较大,出现了财政收支矛盾。因此,筹措建设资金是个很大的难题。

第二,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宁明遇到了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全县发电量也比去年同期减少60%左右,造成电力供应不足。而且高温天气,也影响了施工进度,特别是影响街道树木补植工作的开展。

第三,未确定的因素影响工程开工。一些市政项目建设未作最后敲定,一些项目可能要做一些调整。比如主会场建设工程,最后的选址未确定,无法开工建设;垃圾中转站项目还要等待崇左市的批复;政府大院绿化、硬化工程方案,还要做些调整。这些不确定因素成为项目建设缓慢的原因之一。

三、市容市貌整治工作。

街道整治是城建工作的重要部份,要把市容市貌提高到一个档次,来展现宁明的风采风貌,展示县城居民的文明程度。

(一)整治的对象。

今年要进行整治的街道共22个工程。主要是

德华街(灯塔至百货大楼)

百货大楼至公安局

宁明桥头至新街路口

新街路口至爱店路口

爱店路口至交警大队

南华街(旧建行经木材公司招待所至农机校)

小南华街(宁中门口至木材公司招待所)

福仁街(农机校至人民医院)

福仁街(人民医院至十字街)

中华街(百货大楼至一小及工艺厂至妇幼)

粮食局至财政局

新华书店至人民医院

新街

环城街(农资公司至十字路口)

桥东路(桥头至建材市场)

桥东路(建材市场至砂场)

福龙大道(粮所至驮龙桥头)

江滨大道

菜市场内(以商场为界)

商场周边卖果市场(以商场为界)

禽畜市场

派阳街(人行至一中)、教育路

(二)整治的内容

(1)对在人行道上的摊点进行规范和管理。对在商场门前的水果摊点向后退到人行道路沿石边,且摆放整齐,换上统一的遮阳伞。

(2)商场路口至灯塔路段的烟摊摆放,不得超过绿化树木线,并按指定的位置摆放整齐、换上统一的遮阳伞。

(3)夜市摊位要统一摆放在人行道上,并通过与摊主签订卫生责任协议书,要求摊主搞好卫生清洁。

(4)十字街小菜市全部取消,搬迁到工商2市场内。

(5)主要街道禁止摆放广告牌匾、灯箱或有碍于市容的其他摆设。

(6)拆除沿街乱搭乱盖,对已陈旧破烂的太阳伞,及遮阳蓬要拆旧换新。

(7)严格治理乱摆、乱卖和乱贴、乱挂,做好“牛皮癣”的清除工作。

(8)对临街道建设施工户严格管理,要求搞好安全护栏,不得擅自多占用人行道,防止车辆带泥污染街道。

(9)坚决整治南华街路段的不规范摊点及乱搭乱盖。

(10)彻底整治322线过城国道的脏、乱、差,清理整治城镇中心小学小菜市场的摊点。

四、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和街道整治的主要措施

1、实行领导分工和落实责任制。市政建设和街道整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各乡镇各单位,涉及社会各行各业,时间短、任务重、困难多,问题大,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市政项目工程建设和街道整治市容市貌指挥部,由刘勇副书记和郭秀峰副县长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工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同时实行领导分工挂点,落实目标责任,把项目工程和整治工作任务量化、细化,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使每一项工作都有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家班子成员项目工程的挂点安排也由县委办、政府办联合下文通知。各领导同志要按要求,真正负起责任。

2、实行单位责任制。在整治的街道,对街道上的单位实行责任制,每个单位既要负责本单位院落内的环卫进行整治、绿化、美化单位庭院,又要实行门前“三包”,负责街面上的环卫整治。要拆除违章建筑物,规范广告牌摆放、铲除街道杂草、竖立干净垃圾简(箱),保持街道干净、整洁。

3、实施“

亮化单位”及时间要求

“亮化”单位主要有:县交通局、交警大队、环保局、检察院、计生局、教育局、卫生局、农行、人行、信用社、烟草公司(金叶宾馆)、宁中、花山宾馆、明都大酒店、矿山公司、供电公司、水电局、公路局。亮化工作要在水电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并要在2009年7月底完成。

4、“穿衣戴帽”工程改造

这项工作困难较大,涉及到单位民宅,实施“穿衣戴帽”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部门单位;第二阶段对民宅进行改造。主要单位有:公路局、水电局、矿山公司、汽车站、邮政、国土资源局、财保、人寿、宁中、金叶宾馆。“穿衣戴帽”时间要求是2009年8月底完成,各单位领导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按城建要求做好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按时完成。

5、部门配合,全力搞好整治工作

城建部门:要规范个体工商户的摊位和摊点,拆除街道两旁乱搭乱盖,设定停车路段、泊位,清除街道人行路上固定和流动的烟摊烟点,清扫占道的砂石堆及其它杂物。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吊销不符合城建管理和街道整治要求的各类摊点的执照,取销人行道上摆放的菜摊、猪肉摊,责令他们统一到工商市场内经营,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行为。重点整治宁明中学大门菜行、南华街、县城中心小学至百货商店路段乱摆乱设的摊点,防止这三路段交通堵塞。

交通管理部门:要依法严格管理从事营运服务工作的机动车辆,打击无证营

运行为,严禁各类班车、面包车在街道上兜客,严禁超重超载车辆在街道上行驶;加强对“三马仔”车辆驾驶员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的培训教育,提高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文明行车的意识,严禁“三马仔”车辆逆道行车,严厉查处不按规定地点摆放车辆的行为。

环卫部门:以补植街道树木花草为重点,对县城各主干街道进行绿化、美化,重点是桥东大道、江滨大道。以街道路面清洁为重点,全面清理污泥、生活垃圾,保证街道卫生、整洁、不留卫生死角。要重新摆设垃圾简、垃圾箱,固定垃圾堆放点、堆放时限,严厉查处违反公共卫生的人员和行为。

街道市民文化节篇(6)

一、文明街道创建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署和要求,着力改善街道公共环境,优化街道社会服务,推进街道公共文明,促进街道四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我省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整体发展。

二、文明街道创建的总体目标

1.组织领导坚强有力。领导干部团结务实,开拓创新,敬业尽责,廉洁自律,科学决策,执政为民,在群众中威信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突出。

2.思想道德风尚良好。广大居民知荣辱、明是非、讲礼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邻里诚信友爱、人际关系融洽;家庭和睦幸福、尊老爱幼、勤俭持家。

3.科教文体健康发展。文体设施完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广大居民崇尚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社会服务优质规范。街道服务网络和体系健全,各项服务制度、机制健全,服务环境优良,能满足辖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5.社会治安秩序优良。治安防范网络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形势平稳、状况良好,居民群众安居乐业。

6.环境面貌整洁优美。街道环保措施落实,环境整洁,绿化达标。居民卫生习惯良好,普遍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创建工作扎实有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创建文明城市(县城、城区)、文明街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确保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监督激励等落实到位。

三、文明街道创建的工作重点

1.在努力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上下功夫。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明街道创建的基础工作和中心环节,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深入开展“共铸诚信、建设信用浙江”活动,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2.在努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下功夫。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加强街道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努力培育各具特色的街道文化,不断满足居民求知、休闲、娱乐等需求,让广大群众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温润心灵,享受美好生活。

3.在努力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加强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居民居住、出行、购物等功能;健全街道安全防范体系,提升街道安全防范能力,推进街道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街道环境综合治理,着力解决乱张贴、乱搭建、乱设摊、乱停放、乱堆放和乱倒垃圾等问题,维护街道环境整洁有序。

4.在努力提高街道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强化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切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加快街道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场所建设,完善街道服务体系,增强街道服务管理能力;积极整合民政、公安、卫生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在街道的信息资源,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加强对各服务行业的监管,进一步改善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

四、加强对文明街道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

1.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创建思路。各地要对所属街道进行调研,了解掌握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制定出当地创建文明街道活动的具体实施意见。各街道要按照《浙江省文明街道测评体系(试行)》和《浙江省文明街道评选管理暂行办法》,深入所辖社区、单位,倾听广大群众对文明街道创建的意见建议,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精心设计创建载体,提出创建的具体措施。

街道市民文化节篇(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走向昌盛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也是维护人类文化的多元,促进世界趋向和谐和平的重要因素。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合法利用,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深圳市宝安区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年前祖先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自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建县始已有1600多年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宝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随着深圳经济高速发展,许多本土民间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如何保护好当地具有民间特色的文化艺术,成为宝安区的一项重要的刻不容缓的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针,2007年9月5日,宝安区正式成立了由副区长任组长的宝安区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各项组织协调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应该是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荣使命。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初见成效。宝安区已成功申报了区级名录18个,其中,已入选省级名录的有:石岩街道《石岩客家山歌》、石岩街道《应人石传说》、观澜街道《观澜舞麒麟》、观澜街道《观澜客家山歌》、观澜街道《红釉彩瓷“满堂红”生产技艺》、福永街道《福永醒狮舞》、松岗街道《赛龙舟》、沙井街道《沙井蚝民生产习俗》。新安街道《上川黄连胜醒狮舞》、大浪街道《大船坑舞麒麟》、公明街道《玉律舞麒麟》、 松岗街道山门《传统七星狮》、福永街道《望烟楼传说》、松岗街道《赛龙舟》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一方水土的保护,离不开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为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安区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举办专题展览,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每年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宝安区都在《宝安日报》和宝安电视台上刊登和播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专版及专题片,向广大市民进行宣传。2008年6月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还专门将已列入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活动展板,在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大厅进行展出,之后又在宝安区所辖10个街道进行巡回展出,历时4个月。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有5万多人次观看了此专题展览。2012年4月12日,宝安区又对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行公开授牌,并举办专题展览向公众展出。通过广泛宣传,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将正式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民间音乐《石岩客家山歌》和列入市级“非遗”名录的民间文学《应人石传说》编排成客家山歌小戏《应人石传说》,参加广东省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比赛,荣获金奖。宝安区还在观澜、石岩、大浪、龙华、民治、西乡等客家人聚居地区的街道,组建了6支客家山歌代表队,参加深圳市第二届客家山歌艺术节。通过比赛使更多的人了解客家山歌,传唱客家山歌。

此外,区群艺馆还将省、市、区名录的“松岗赛龙舟”、“沙井蚝民生产习俗”编排成舞蹈《龙舟竞渡》和《蚝妹情》,参加深圳市2007年“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比赛,也获得了金奖。每年春节、元宵节和“文化遗产日”,宝安区都组织被列入省、市、区代表作名录的福永醒狮、观澜舞麒麟、大浪大船坑麒麟舞、新安上川黄连胜醒狮舞、松岗山门七星狮等“非遗”项目到广场、社区、工业区进行表演,丰富广大市民的节日文化生活。

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一个新举措。近三年来,宝安区分别在区群艺馆文化广场、观澜世纪广场和西乡大众广场、松岗第二中心小学、福永怀德社区等地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多项活动,每场观众均达数千人之多。既丰富了市民和来深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提高人们对“非遗”的自觉保护意识。

我国实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制度,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区群艺馆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加快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并按照申报要求进行整理相关图文、声像资料,争取将区内所有的非遗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在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宝安区“非遗”保护办公室、大浪街道办的指导下,大浪街道文体中心根据街道的实际,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入选部级“非遗”项目大船坑舞麒麟项目的保护。该中心组织专人了解“非遗”项目目前的生存状况、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等,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文字、相片、音像、数字多媒体等对“非遗”项目进行系统的记录、整理,予以妥善保存,建立较为完善的档案,通过多种方式、渠道对大船坑舞麒麟进行宣传。一是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麒麟作为吉祥的象征,参加了市举办的“非遗日”、“非遗进社区”等演出、在大浪街道辖区范围内进行社区文化节的演出;二是通过举办展览、开展专题演出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借助《宝安日报》、深圳电视台、《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加强宣传和展示。

宝安区大浪街道文体中心与街道成人学校合作,将大船坑舞麒麟项目及“非遗”有关知识编写成《社区教育教材――大船坑舞麒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申报、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是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光荣使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街道市民文化节篇(8)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在今天,城市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普遍现象,针对这种发展现象,每个城市都在试图去探寻一条打造城市特色的路。街区是一个展现城市风貌、人文与历史的重要单元,是实现城市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打造城市特色街区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例如成都市的宽窄巷子、锦里等城市特色街区已经成为了成都市的名片,受到国内以及国外各地游客的喜爱,其体现出了成都独有的历史文化,对城市特色的打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城市特色街区以不同的姿态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在城市空间中上演着活跃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特色、带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角色。

1特色街区概念

“街区”这个概念来自于国外,是商业和居住的集中融合,是20世纪中期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社区规划理念,也是欧美城市发展的最成熟模式,被称为“国际BLOCK”。BLOCK是5个英文单词的缩写B-Business(商业)、L-Lie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K-Kind(亲和) [1]。

“特色街区”则是在街区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特色,在其形式上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从建筑的角度来定义特色街区,即以路径为骨架和边界限定,以具有同性质的建筑区域所构成的街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的最主要单元,不妨称之为城市的特色街区[2]。从更全面的角度看,特色街区一般是指承载城市历史、时代文化和地域民族、自然特色,具有满足人们集会、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多种需求功能特质的开放式街区。其实质是以城市道路为骨架、以同质(主题)元素聚集或因某种突出元素的存在而吸引大量相关元素聚集而形成有一定商业、文化、生态和活动魅力的人格化的城市公共空间[3]。

2锦里与铁像寺水街概况

2.1锦里古街

锦里位于成都市中心一环路以内,所处片区为政府的“三国文化”打造区,紧邻以三国文化而著名的武侯祠修建而成,是一条由三国文化、川西民俗文化和成都城市文化构建的平民风格仿古步行街。锦里亲切宜人的尺度以及一些能勾起成都记忆的商铺,让游客体验成都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追忆成都明清时期市井生活。

2.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的大源组团,周边是现代化的办公楼以及居住区。铁像寺水街传承了水文化、传统街巷文化、地域文化,以新中式建筑以及传统川西民居建筑共同搭配打造出了一条很成都、很现代的特色街区。其商铺主要以静态活动的餐馆、咖啡厅、书吧等为主,营造的是一个时尚、舒适的开放式商业街区。

3锦里与铁像寺水街空间形态对比

3.1空间布局

3.1.1锦里

锦里是是一条由三国文化、川西民俗文化和成都城市文化构建的平民风格仿古步行街,其基本空间形态是由建筑分布两边形成的线型街道空间,考虑到人群的集中与疏散以及街道方向的改变,也有部分的点状空间,整体的古街空间形成了“街――广场――街――广场”的点线面串联的空间布局形式。

从锦里古街的图底关系图上可以看出,其建筑实体以建筑单体以及部分建筑院落为单位,以较为单一、紧密的排列方式构成建筑空间集合;其空间虚体主要是由线型的街道空间,点状的广场以及部分院落空间构成的,形成通畅流动的外部空间形态。锦里的线性流动序列依附于其主要的街道空间,将各个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流动空间,构成空间组织链接的动态结构。

3.1.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是一条传承了水文化、传统街巷文化、地域文化,以新中式建筑以及传统川西民居建筑共同搭配打造的现代特色街区。大体看来,其主要以一条线型街道的形态呈现,然后搭配以几个入口的面状广场,但其街道空间并非单一的线型街道,其建筑构成的街道空间曲折多变,大量的小广场空间和街道紧密联系,整体形成点线面活跃搭配的丰富动态空间。

铁像寺水街的建筑实体主要以院落为单位,以多种组合方式构成建筑空间集合;空间虚体主要由线型的街巷空间、点状的院落空间、面状的广场空间以及水体空间构成,大量的开放、半开放空间丰富了街区空间形态,部分空间虚体从建筑实体中分离出来,但又融入其中,提供了功能和视觉上的延续。铁像寺水街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主要道路以及分布在各个建筑群中的街巷空间形成了其整体空间的交通流动空间,这些线性空间连接着不同的院落空间组合,以线性空间开合变化和内在秩序组织而形成动态流动空间。

3.2入口

3.2.1锦里

锦里一个主要的入口位于城市交通要道旁,以后退的形式设置入口,让入口前广场能有充分的人流聚集空间,并在大门两侧种植黄葛树起到美化入口和提供游客休息场所的作用。锦里古街入口呈现传统川西民宅大门的形态,其边界由墙体围合构成,很直接的表现出了整条古街的风格特色,并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对街内空间做适当的遮掩,是一个特色分明、识别度高的标志物型入口。根据游客对入口的使用情况观察,游人在入口的行为主要是拍照以及休息、集聚,停留量较大,使用率高。

3.2.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有两个主要入口位于城市道路旁,用铺装以及石墩划分与城市道路的边界。北入口地势稍微抬高,由水体和绿化形成入口广场边界,与街道采用石桥的连接方式,该入口有一白塔作为入口标志物,形成水街内的最高点,通过入口能看到街道内的局部空间形态,入口空间开阔。西入口呈现入口大道的形态,以街区牌坊作为入口标志物,两边由建筑、建筑外附属空间以及铁像寺围墙围合,以两排行植树构成线性入口空间。两个入口都属于开敞式入口空间,作为进入街区的集聚空间,停留的可能性较低,空间尺度感大。

3.3节点广场

3.3.1锦里

锦里的节点广场空间主要位于街道的拐角以及街道的尽头,整体形成“街道――节点――街道”的空间形态,即在锦里的街道空间中,节点空间是用起着连接街道的作用。其主要是由店铺建筑围合而成的不规则形状,广场空间围合感强,广场内的构成要素主要就是青石板铺装以及部分的活动商铺,空间简单,锦里的广场空间主要是由围合的建筑形成空间吸引力。

3.3.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整体是“节点――街道――节点”的空间形态,即街道将几个入口广场连接起来的关系。除了其入口处的尺度较大的广场,铁像寺水街都是一些依附于街道旁,由街道凸出或者下沉以及建筑后退而形成的小节点空间,部分外部节点空间作为建筑的延伸空间使用。这些小节点空间主要由建筑、水体、植被以及部分地势变化围合构成,空间围合感较弱,空间内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多样的铺装、丰富的植被、休息设施以及水体构成,空间吸引力靠的是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其围合方式共同构成。

3.4街道

3.4.1锦里

锦里的街道空间主要由建筑紧密排列围合构成,形成较为封闭的街道空间,部分区域是建筑立面直接构成街道空间,部分区域则有大概1.2米到1.8米不等的建筑外延伸过渡空间。锦里街道D/H比值为0.4到0.8,街道空间较为狭窄,尺度比例给人很亲切的感受,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有很好的交流,营造一种热闹、亲切的集市感。

3.4.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的街道空间由主要由建筑、水体、植被等元素以多种组合方式围合而成,形成丰富开敞的街道空间。街道旁的建筑与街道的空间流动性小,但由玻璃构成的建筑立面造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视线交流。整个街道的尺度比例给人一种舒适感,并无建筑带来的空间压迫感。

3.5立面构成

3.5.1锦里

锦里的立面由建筑紧密排列构成,整体立面高度统一。立面主要构成因素有:木材、石材、青瓦、招牌、灯笼、商品、古树,建筑为背景的底色为深色调,招牌、灯笼以及部分商品颜色鲜艳多彩,整体色彩鲜艳丰富,立面空间感统一。

3.5.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的立面由不规则排列的建筑以及植被空间构成,形成了有高度变化和空间感受变化的立面。立面主要构成因素有:木材、石材、玻璃、钢材、植被、招牌,整体呈现灰色调,部分招牌为亮色,起到醒目的作用,整体色彩协调统一,立面空间丰富。

3.6建筑形态

3.6.1锦里

锦里街道的建筑以黑红二色为主色调,衬以白墙,褐色柱梁的成都民居建筑,清朝时北方黑灰色调的墙体以及大门,近代条形青砖叠砌拱门、线脚与山墙,中国近代欧式折衷主义建筑等也经过统一设计,调整成一系列的建筑空间形态[4]。锦里的建筑主要以临街的2层不带柱廊的商铺建筑为主,部分建筑有一层柱廊空间作为一个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过渡段。

3.6.2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建筑以院落式和半院落式为主,为现代风格和传统川西民居风格的二层建筑混合,现代建筑主要作为静态服务内向型商业建筑,传统川西民居风格建筑采用穿斗拱式全木结构,主要作为艺术展览等作用的外向型公共建筑。现代建筑借鉴川西民居的建筑特征,创新的融入现代建筑元素,以几何翻折的坡屋顶和大量的滨水空间为群体特征,以青砖、白墙、木栅栏、玻璃幕墙、挑廊等元素的随机组合,展现传统与现代的交流与对话[5]。

4总结

文中所探讨的锦里和铁像寺水街属于现目前城市特色街区发展的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写实的手法从形上恢复传统,一个是以写意的手法从神上传承传统,根据其街区的打造手法以及打造理念,一个属于传统特色街区,一个属于现代特色街区。就文中对两者进行的对比来看,在空间形态上传统特色街区整体布局紧凑,街道围合感强,尺度感亲切,街道主要由建筑围合构成,街道吸引力也主要靠建筑,可以说传统街区是一个由建筑构成的特色街区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通透,形成很强的交流感,建筑实体是一个静态的街道要素,线性街道这个空间虚体则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空间。现代特色街区空间较开敞,街道的构成因子丰富,形成了丰富的街道空间,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交流较少,但是多有建筑向外部空间的延伸,形成建筑外的半开敞空间,街区内小节点依附于街道存在,形成丰富的虚体空间。现代特色街区的建筑并不是构成街道的必要因素,街区内的建筑可以随意分布,形成曲折多变、自由的道路形式,街道旁小节点空间丰富了外部空间的参与方式。

现目前每个城市都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特色街区,在这些街区中,传统特色街区占了很大一部分,但由于数量多了,内容又相近,真正能受欢迎了只有几个优秀的作品。所以在我看来城市特色街区应该多方向的发展,避免单一的传统,也可以多挖掘自己城市的特色创新出新的风格,同时也要避免与其他城市雷同,丰富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旭,. 城市特色街区建设与发展探析[J]. 红旗文稿,2008,(8).

[2]侯正华. “形”与“神”――城市特色街区的四种模式[J]. 城市规划汇刊,2003,02:84-88+96.

街道市民文化节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城市空间、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西部大开发脚步的跟进,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发展成为摆在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风貌的特点主要兼有民族性特点与地域性特点等,随着现代城市社会的发展有些民族特色建筑也不能适应新型城市生活方式的需要,面对这样一种“生存”危机,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在城市与建筑方面的传承,本文作者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对城市中民族文化特色街区、特色节点进行了调研。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近年来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城市形成的城市群目前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核心地带。因此,呼和浩特市除了延续五十多年的首府职能外,在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地位也在逐渐提升。纵观呼和浩特市的发展,从最初的双城结构发展到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形态,仍然保留了归化城与绥远城的不同城市肌理。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看,归化城(俗称“旧城”)面临旧城改造的压力,保护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寻求旧城区新的活力点并存;绥远城(俗称“新城”)城区规模扩展迅速,新建建筑如何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从城市设计到重点节点建筑民族符号元素的运用都面临改进。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在保护民族文化特色方面一直面临挑战,主要包括:一、主流设计思潮的影响,现代建筑、现代城市空间的形成逐渐取代了民族建筑和历史街区在城市中的位置。如呼和浩特市双城结构中的绥远城,历史更为悠久,是自然生长的城市形态,其中旧城北门节点及以这一节点为中心向外发散的四条街道是呼和浩特市传统的商业中心区。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总体规划的影响,大量城市职能部门从上诉地区外迁,城市向东向南发展的动力强劲,新城中的昭乌达路、新华东街在城市中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未来城市的开发建设重点也会向这些地区倾斜,因为旧城中的传统街区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到了上个世纪末,有些旧城居住区由于道路狭窄、街区密度大、城市基础设施有待更新等问题甚至出现了衰败的景象。另一方面,在发展势头大好的新城,很难再形成大面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街区,随着街道尺度和建筑体量的变大,已无法营造传统街区的氛围。因此,现代新型的建筑风格与街道景观成为了新建城区的主导。

二、民族特色建筑逐渐转向形式象征。有些民族特色建筑其功能性在现代城市中逐渐弱化,演变成一种民族符号与象征,从而削弱了其发展的生命力。以蒙古族民族特色建筑蒙古包为例,蒙古包是草原游牧生活方式的产物,其便于移动、易于拆卸的特点并不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因此,城市中为了营造蒙古族特点,而选择了提取蒙古包上的元素的方式,在城市建筑中通过添加这一类以装饰为主的构件来反映民族特色。如果民族元素在建筑中只是扮演越来越次要的角色,那么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就会动摇。

面对这样一系列挑战,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应当肩负起保护民族特色建筑形式的重任。呼和浩特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中,定位了旧城改造的策略、重点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护、对近现代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进行普查以及以立面改造的方式营造若干民族特色街区等。下面对以上几种方式逐一详述具体的规划设计手段:

第一,大昭寺及周边地区改造策略(面式规划设计)

坐落在呼市玉泉区腹地的大召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呼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大召处于席力图召、五塔寺、乃莫齐召、观音庙等旅游景点的中心位置,也是归化城的中心。

大昭寺及周边地区整治规划主要包括大昭寺、席力图召、大昭寺商业圈以及塞上老街等建筑和街区的改造。由于大召寺其位于旧城核心地段,原有城市肌理将其“淹没”在小尺度街区与低层住宅中,失去了在这一地块中的主导地位。走在旧城的狭窄街道中,许多参观者甚至找不到或者走到门口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到达大召寺的门前。另外,其周围原有城市建筑以危旧平房为主,街道景观杂乱不堪,已成为迫切需要改善的城市区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也随着旧城区的改造工作迫在眉睫,利用这样一个契机,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大昭寺终于也完整的面貌再度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具体的规划手法有在大昭寺门前建造一个尺度适宜的多功能广场;根据这一地区原有的商业氛围,新建一个九久街古玩城及塞上老街民族商品街等(图1)。通过改造后,现在大昭寺每年在农历春节都组织新年庙会,另外在夏季还有美食街等,总之真正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的旅游商业中心,也受到了广大市民与外来游客的好评,人气比改造前增长了数倍,是一个成功的旧城改造实例。

这种以面的形式进行城市重点区域保护的案例,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是较成熟的手法,尤其对旧城区、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有积极地意义。改造后的地块逐渐成为特色风貌区,重新找到了发展的活力。

第二,近现代具有民族特色建筑的普查与保护(点式规划设计)

呼和浩特市区内目前有一批新中国成立之后建设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是城市中比较重要的公共建筑,地理位置也在市中心附近。从呼和浩特市总体规划思想来看,这些建筑要给予充分的保护,从城市景观来看,它们是城市中民族特色元素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笔者重点调查了呼和浩特博物馆、内蒙古赛马场、乌兰恰特博物院等建筑。

呼和浩特博物馆,曾经是内蒙古博物馆,座落在呼和浩特市中心,于1957年建成,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全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博物馆的展厅大楼造型别致,极具民族特色。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该建筑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图2)。建筑基地位于新华大街与中山路的交汇处,是视觉景观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土地开发,现在呼和浩特博物馆临近地块已经建起了一些高层建筑,这些建筑的风格形式与前者有很大不同,但是博物馆在这里仍然是主导,这种统领与和谐使其在营造城市景观节点方面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北侧的内蒙古赛马场。内蒙古赛马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北郊,于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建。赛马场东西长750米,南北长405米,跑道呈椭圆形,宽18米,周长2000米。其主体是一座综合性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中间为主席台,可容纳500人,两侧是观礼台,可容纳下7000人。建筑顶部是三个蒙古包式圆顶,绘有蓝天白云图案(图3)。这座建筑曾经承担了许多部级和省级的重要的体育赛事,今年来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但是其建筑形式仍然受到认可。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更加注重了民族性与地域性在城市景观与建筑形式方面的体现,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又掀起了建设有民族特色的街区与建筑的热潮。此时,呼市新建了一批设计水平较高的民族特色建筑,如乌兰恰特博物院、内蒙古体育场、内蒙古体育馆等。其中乌兰恰特博物院以其具有特色的造型设计成为了呼市的新地标(图4)。建筑主体分为歌剧院与博物院两部分,弧形的斜坡屋面上“描绘”了草原、白色蒙古包等寓意。由于乌兰恰特博物院位于城市的门户节点区,扮演了其应有的角色,规划与定位都是准确的。

从以上三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来看,呼和浩特市在城市空间中重要的节点区域规划设计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并加以保护,这种策略可以保证城市在快速发展与扩张过程中不失“本色”,真正体现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城市空间面貌的特色。

第三,蒙元文化、伊斯兰文化景观街城市设计(图5)

呼和浩特市城市规划中除了上述两种城市中“面”和“点”的民族特色营造,还大胆运用了线式空间城市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法是重点街道统一立面改造。蒙元文化、伊斯兰文化景观街就是在这种构思下产生的,设计初衷是对改造街道的文化进行了深层次剖析,然后将这种文化底蕴放大,体现到建筑中去。这两条街道景观改造前后差异很大,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使其焕然一新(图6)。

综上,呼和浩特市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首府的特殊性,对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给予了深层次的剖析和诠释。基于以上这些较成功的经验,解决现实城市中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时,关注保护的整体性,从空间上采用点、线、以及点线结合的手法使得城市中需要保护的空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二、新建或改建的城市特色文化空间或街区,需要结合城市空间原有文脉与发展演变中的市民行为统一规划,以确保城市空间的内在活力;三、城市中发展全方位的民族文化载体,将单一的民族符号,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细节。

[参考文献]:

街道市民文化节篇(10)

各位领导、同志们: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凝结着全县人民心血和汗水,饱含全县人民期盼和厚望的笛扬路商业步行街胜利建成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笛扬路商业步行街开街仪式,用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富有历史意义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城建工作者对建国55周年的庆祝之情,同时也向全县人民特别是柯桥市民献上一份国庆节的厚礼。

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改造工程是县政府20*年城市建设“18128”重点工程之一。20*年3月,县发计局正式对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改造工程批准立项。20*年8月,笛扬路商业步行街内10.8万平方米的旧房拆迁工作全面启动,至今为止搬迁住商户1074户,7家企业。20*年7月,成立笛扬路商业步行街管理办公室,进入试运行。到今年9月底,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所有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向市民开放。整个工程从启动到竣工运行历时1年零1个月。笛扬路商业步行街南至1*国道,北至鉴湖路,全长961米,平均宽度30米,总用地面积23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投入达2.623亿元,是迄今为止我县投入最大的市政工程项目。整个工程由建筑拆迁、辅道建设、立面改造、道路改造、景观亮化、柯东桥建设、绿化小品、停车场及配套工程等8项子工程组成。

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总体布局体现出“三大主题,五大节点。“三大主题”即自南向北分别结合周边环境设置了“纺织文化、地域历史文化、商业文化”主题;“五大节点”即南入口广场、柯东廊桥、中心广场、太阳广场和北入口广场。整条街的建筑风格以古镇段为精华,采用绍兴传统风格坡顶青瓦、古桥流水,向北向南逐渐渗透现代风格,力求与现代城市建筑节拍相协调,使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成为融江南水乡特色与现代商业气息于一体的一条特色街。

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是我们在柯桥城市建设中继瓜渚湖西岸公园、柯亭公园、明珠文化广场等一系列项目之后的又一经典力作,它对于推动柯桥城市建设,激活城市购买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建成,为全县人民提供了一处集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生态等多种功能的一体的场所,已成为柯桥市民生活休闲的首选之地。整条街树灯辉映,风格和谐,廊桥古雅,处处渗透着了人性化设计,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希望我们步行街的管理人员,要人性化管理,高效能服务,努力把步行街打造成一条城市管理的示范街。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广大市民和全体步行街经营户,积极融入步行街的建设管理,使笛扬路商业步行街真正成为商业黄金一条街、质量品牌一条街、服务诚信一条街。

街道市民文化节篇(11)

各位领导、同志们: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凝结着全县人民心血和汗水,饱含全县人民期盼和厚望的笛扬路商业步行街胜利建成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笛扬路商业步行街开街仪式,用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富有历史意义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城建工作者对建国55周年的庆祝之情,同时也向全县人民特别是柯桥市民献上一份国庆节的厚礼。

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改造工程是县政府**年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之一。**年3月,县发计局正式对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改造工程批准立项。**年8月,笛扬路商业步行街内10.8万平方米的旧房拆迁工作全面启动,至今为止搬迁住商户1074户,7家企业。**年7月,成立笛扬路商业步行街管理办公室,进入试运行。到今年9月底,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所有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向市民开放。整个工程从启动到竣工运行历时1年零1个月。笛扬路商业步行街南至104国道,北至鉴湖路,全长961米,平均宽度30米,总用地面积23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投入达2.623亿元,是迄今为止我县投入最大的市政工程项目。整个工程由建筑拆迁、辅道建设、立面改造、道路改造、景观亮化、柯东桥建设、绿化小品、停车场及配套工程等8项子工程组成。

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总体布局体现出“三大主题,五大节点。“三大主题”即自南向北分别结合周边环境设置了“纺织文化、地域历史文化、商业文化”主题;“五大节点”即南入口广场、柯东廊桥、中心广场、太阳广场和北入口广场。整条街的建筑风格以古镇段为精华,采用绍兴传统风格坡顶青瓦、古桥流水,向北向南逐渐渗透现代风格,力求与现代城市建筑节拍相协调,使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成为融江南水乡特色与现代商业气息于一体的一条特色街。

笛扬路商业步行街是我们在柯桥城市建设中继瓜渚湖西岸公园、柯亭公园、明珠文化广场等一系列项目之后的又一经典力作,它对于推动柯桥城市建设,激活城市购买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的建成,为全县人民提供了一处集旅游,休闲,娱乐,购物,生态等多种功能的一体的场所,已成为柯桥市民生活休闲的首选之地。整条街树灯辉映,风格和谐,廊桥古雅,处处渗透着了人性化设计,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希望我们步行街的管理人员,要人性化管理,高效能服务,努力把步行街打造成一条城市管理的示范街。同时我也希望我们的广大市民和全体步行街经营户,积极融入步行街的建设管理,使笛扬路商业步行街真正成为商业黄金一条街、质量品牌一条街、服务诚信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