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1 16:46:11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篇(1)

为加强宣传工作的领导,成立市区财政局新闻宣传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宣传小组)。负责组织全局宣传工作,制定年度财政新闻宣传工作计划,督促各项宣传工作的落实,协调新闻宣传的有关事项。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二、扎实做好财政新闻宣传基础工作

1、提高信息员队伍素质。各科室、事业单位负责人要重视财政信息工作,指定综合业务素质较高、文字功底较好、工作责任心较强的干部具体负责信息的编写、报送工作。一些重要信息可将有关资料报送宣传小组,由宣传小组派人帮助整理、撰写。

2、健全信息约稿制度。增加工作回顾、经验总结、问题调研、理论探讨等各种形式的信息,提高信息“含金量”。宣传小组今后将根据市、区的信息需求,以及我局阶段性工作重点,策划若干重要综合类信息约稿,相关科室、事业单位依据约稿通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报送。

3、增强信息工作的敏锐性。财政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养成随时发现和捕捉信息的习惯,做到即时发现,即时撰写、即时上报。宣传小组主要成员要积极参加各类综合性会议,全面了解各方面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做好重要工作的宣传工作。

4、推进财政信息公开。要把社会公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财政信息公开的重点内容,大力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完善信息制度。充分利用区政府网站及本局网站,扎实做好网站日常新闻信息和政务信息工作。同时要利用简报等交流方式,及时向区委、区政府等有关部门反映财政工作情况。

5、完善信息考核机制。要把信息报送工作纳入对科室、单位的绩效考评内容。宣传小组每季度通报一次信息报送情况,对于约稿不及时提交,重要信息不及时报送及信息量没达标的科室及单位将给予通报。

三、工作要求

1、宣传小组于每年月31日前,制定本年度新闻宣传工作计划;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篇(2)

一、记者团委员会:

设团长一名,团支书一名,副团长一名,全权负责团内一切事物。其职责如下:

1、制订、实施记者团学期工作计划;

2、审阅各部学期工作报告(计划);

3、对各部部长和成员考核、审查;

4、对具有记者特色的综合性活动统筹安排;

5、召开例会和临时性会议。

二、新闻部:

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计划招募副部长一名,干事6~8人。

该部职责如下:

1、撰写新闻稿,负责对日常新闻稿件的审阅、筛选、修改、校对,及时报道校园热点新闻事件。

2、负责查阅、核对发稿情况,整理、统计各部的稿件数量(每月底进行)。

三、采访调研部:

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计划招募副部长2名,干事4~6人。

该部职责如下:

1、负责记者团的对外采访工作及新闻事件的收集,尤其是围绕当前学校的热点问题,比较有深度地进行采访报道。

2、协助新闻中心完成相关活动的调研工作。

四、展板海报部:

设部长一名,副部长两名,计划招募部长1名,副部长2名,干事6~8人。

该部职责如下:

1、负责新闻中心及团内各类宣传展板海报的制作。

2、负责对新闻中心及团内各类宣传展板海报的粘贴及展览。

记者团的纳新流程:

1、报名: 12月5日~8日中午11:00~1:00在学林路记者团纳新咨询处登记个人信息。

2、面试:12月10日~11日中午11:50~1:00和晚上7:00~8:30都可参加面试,面试地点为西礼堂校会三楼,面试时需交记者团报名表,见附2。报名展板海报部的同学,如有意从事绘画设计在面试时需交一幅绘画作品,内容自拟;有意从事书写工作则需交一张自己写的软笔书法,内容自拟。

山东农业大学记者团奖惩制度:

一、奖励:

1、每学年将根据各成员在团内的表现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记者;

2、获奖者将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颁发校级荣誉证书,并在综合测评中获得加分;

二、处分: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篇(3)

新闻编辑主要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让更多的读者尽快了解相关新闻事件。作为新时期的报纸新闻编辑,特别是在信息化的发展形势下,报纸要想获得较快的发展就需要报纸新闻编辑不断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创新写作意识,精心编写各类新闻事件。首先,作为报纸新闻编辑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要严格遵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时地了解我国政治方面的发展动态,利用各种正面新闻事件的传播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作为一名报纸编辑对报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报纸新闻编辑应该具有良好的策划能力,要明确各类新闻事件的编排方法以及采编任务的安排;其次新闻编辑要具有良好的编辑能力,要掌握各类新闻事件的处理方法,要保证编辑的新闻事件符合读者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新闻报纸编辑要具有创新能力,要善于创新自身的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完善报纸新闻策划工作

通常情况下,报纸新闻的策划主要包括三方面:栏目策划、选题策划以及编版策划,要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应该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栏目策划是报纸给予读者的一个重要印象,针对报纸各栏目的分类需要对稿件的类别进行分类,将同属一个类型的文章归为一个栏目中,这样便于读者的阅览。并且编辑要对每一份新闻稿件的质量严加审核,稿件质量是报纸的生存之本,如果稿件质量不过关将会严重影响报纸的发展。第二,新闻事件的选题策划,对选题的策划要根据读者的要求,要选择一些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稿件,同时报纸新闻编辑还应该对大众化的新闻热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点评,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思路中。此外每一个报纸新闻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报纸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更多的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社会热点的点评激发读者的共鸣。第三,新闻的排版要尽量地采取一些创新思维,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排版风格,排版的过程中要以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变的形式或者是读者比较心仪的表达形式进行阐述;并且排版过程中要尽量的突出栏目的风格和版面特色,保持各版面的协调统一。

三、采用个性化的报纸标题吸引读者眼球

个性化的标题是新闻事件吸引读者的一大亮点,但是报纸标题的个性化仍然要切合实际,不能过于浮夸。做到个性化报纸标题的要求需要实现题目和文章内容的一致性;标题必须要保证简洁明了,能够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文章的整体思路;标题的选择还应该突出亮点,应该是对整篇新闻事件的提炼和概括;同时,标题的设定还应该生动活泼,要尽量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只有这样的新闻事件才能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在制定标题时应该注意各新闻事件的种类,如果是一些政治性比较强的新闻,标题的制定就不能生动活泼,而应该具备一定的严肃性,只有真正的掌握好报纸新闻编辑的基本思路,才能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

四、美化报纸的版面

报纸版面的设计并不是单一的,它需要根据各报纸性质的不同量身定制,比如:娱乐报纸要生动活泼,而政治性比较强的报纸的版面设计则需要严肃一些,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编辑应该善于观察,要通过多方面的交流拓宽自身的工作思路。通常报纸版面的设计要以报纸内容为基础,不能将版面设计的过于夸张,设计的版面应该贴近群众,要符合大众的眼光。但是版面的设计一定要具有美感,各种图片或者是文字的设计要充满灵动感,要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味。此外,版面的设计要具有自己的个性,要和市场上的其他报纸有所区别,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化的传媒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要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需要编辑不断根据工作需要创新理念,并完善报纸新闻的策划工作,采用个性化的报纸标题吸引读者眼球,并尽量的美化报纸的版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做好报纸新闻编辑工作。

参考文献: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篇(4)

一类是“2011全国两会・视觉”版,如3月4日的A5版:“分析31省区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近七成提出改革分配制度 记者发现――居民收入23地承诺与GDP同步”(见图1);又如3月8日的A8版,用一个大蛋糕图解了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如何把居民的收入蛋糕做大(见图2)。

另一类是对“十二五规划”的解读,直接将“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以很通俗形象的方式推到了读者眼前。

还有一类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3月6日之后,这家报纸与众不同地组织了一支专家团队,连续几天把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国情咨文一一做了对比。(见图5~图10)。

这三类版面在两会期间的报纸中显得有些特别。去年,我应邀到这家报社讲课时接触过他们的记者编辑,这支队伍的太过年轻让我有点意外。还记得他们当时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和报人到底该怎么办?现在,这群年轻人做出的这些版面其实恰恰和这个问题有关。至少,它让人感觉到报纸因为它的版面幅度、介质特点,尤其是编辑的专业化设计,所特别具有的视觉传播力。

一、优秀的视觉设计本身也是思想和内容,报纸版面的视觉传播力如何才能在更多的终端上得到移植和光大?

在看到3月5日法制晚报的A8和A9两个版以后,我特别上网搜索了一下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的报道,发现仅有几家专业性报纸近期就此采访过专家,发的也都是单篇稿件。相比之下,法制晚报这两个整版显然是精心策划的结果。A8版“我国人均GDP已破3000美元跨过红线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对比各国历史――突破怪圈美国用了十八年”,A9版“如何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中外专家各执一词观点集中在创新和增收还给出了时间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十年磨一剑”,无论在内容的组织还是版面的设计上都堪称“独家”。新浪、腾讯等多家网站都转载了这两个版的内容,但在网页上呈现出来已经与报纸版面所传递的意义有很大差距。在单纯文字报道的网页上(见图11)看不到原来版面上最生动的图示,也看不到标题字体字号的区分和色彩的变化,不仅读来毫无趣味,甚至还有些让人费解。因为这些文字原来在版面上是配合图型出现的,网站拿掉图型只留下文字,信息量大减不说,有些地方还让人看了一头雾水。

这种差异提醒我们,报纸因为版面篇幅较大,能够将多种版面元素综合运用,而且因为容量有限必须精编,因此,文字、图片、色彩、线条、留白等等共同构成了新闻的全部编码。编辑的视觉设计水平越高,版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越强,对主题的表现也越有整体性和艺术性。报纸的内容移植到新媒体上,除了那些能完整保留版面全貌的数字报纸,其他形态都有可能因为页面限制或者介质差异而不能保存所有的版面元素,这样,新闻的意义很可能就会丢失一部分,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即便是数字报纸,也会因为电脑显示屏的限制,无法给读者以纸质版面的整体感受和阅读。我在编辑课堂上就发现学生们阅读数字报纸并不能把握报纸版面的元素,他们甚至无法分辨大报、小报、瘦报等等的版面差异,更难以理解报型和版心大小对于新闻设计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报纸编辑对版面语言的灵活运用作为新闻生产的一个核心环节,实际上使视觉设计与思想和内容在某种情况下画上了等号。优秀的视觉设计不仅能够最好地表现思想和内容,实际上它本身也是思想和内容的一部分。在报纸迫切地拥抱新媒体的时候,如果丢失了报纸版面所特有的整体性的视觉设计,是否就等于丢失了自己的某种新闻生产优势?如果我们珍视报纸版面的这种视觉传播力,如何才能让它在更多的终端上得到移植和光大呢?这显然是新闻编辑在媒体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

二、视觉设计是编辑对内容的意义建构,不同类型的媒体会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与操作方式实现这种建构,但所有意义建构都必然以编辑策划为基础。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传播终端,新闻编辑如何提高策划能力?

在两会报道中,“十二五规划”是各类媒体都关注的一个重点,不少媒体直接刊播了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些还邀请代表委员们配合进行了解读。法制晚报3月4日的A5版却出人意料地把31个省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较和统计,结果发现,23个省份在“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其中甚至有6个省份提出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发展。比较还发现,21个省份提到了分配改革,9个提到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编辑将这些发现以“三大集团”的图示非常形象地告诉了读者,图中标注了每一个集团中的省区名称和相关数据,并对三大集团的划分标准有所说明:第一集团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目标增长率均超或有一项超GDP目标增长的6个省区,第二集团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目标增长率与GDP目标增长率同步的14个省区,第三集团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目标增长率有一项低于GDP目标增长率的3个省区。在这张集团分布图的左下角还制作了一幅“发达国家GDP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对比”的小柱状图,并对数据来源做了说明。

这样的版面实际是编辑策划的产物,而且是由多位记者编辑合作完成的一次策划性报道。版面上的署名证明了这一点,除了版面编辑、美编和校对之外,还署了四人的姓名,包括负责文字撰写的记者、负责数据统计的记者、负责制图的编辑和一位协助制图的编辑。另一块蛋糕型图示的“视觉”版(见图2)也同此一样,是由多位记者编辑合作完成的。

这些版面已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新闻事实(如“十二五规划”)的报道,它已经超越了事实描述的层面,而是以视觉设计表达编辑部对事实的比较、研究和价值判断,是新闻编辑对内容的意义建构。正如有位西方学者所言,“媒体的设计反映了一种看世界的方法”,“版面设计的标准已经从传统的新闻范畴转向了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还有一位社会学教授在分析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时发现,“新闻报道不仅赋予自然事件以公共事件的存在方式,而且还赋予其特征,因为新闻报道通过对事件特殊细节和‘特色’的选择性披露,帮助公众 形成了关于事件的定义。”对于报纸编辑来说,通过视觉设计,不仅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形象化解构,帮助读者在复杂的材料中理清其内在的关系和逻辑,而且这种设计本身就在赋予意义,引导公众形成“关于事件的定义”。

作为最古老的新闻媒体,报纸因为版面的特殊性而在漫长的编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版面语言”运用的经验和技巧,而且中外报界无数的优秀版面都证明了其背后的编辑策划是视觉设计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从图片的选择、剪辑到标题写作,从示意图的设计到色彩和留白的把握,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一个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见解的编辑,不可能设计出赋予事件以意义的版面。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媒体会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与操作方式实现这种意义建构,电视画面、网页与报纸版面的差异非常大。今年2月,传统媒体巨头新闻集团和移动互联老大苹果公司联盟,推出全球第一份iPad版收费报纸《日报》(The Daily),在视觉设计上的突破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

今天,报社的产品线已经延伸到了印刷机以外的地方,当手机、电脑、iPad等等都成为报社的新闻终端的时候,由报纸开创的“版面语言”对于新媒体的视觉设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意义?习惯了在版面上施展才华的编辑,又如何把自己的策划功力和设计艺术延展到越来越多元化的新的媒体上?

三、版面视觉力出自于以编辑为核心的集体创造,这个“集体”已经超出了“媒体人”的范围,如何利用新技术和社会资源提升视觉传播的水平,是有待重视的课题。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篇(5)

新闻策划:新闻资源的物尽其用

华中科技大学赵振宇教授对新闻策划的定义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掘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它是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或可预知的事件的传播报道策划,是对现有新闻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有效利用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品质。

1 使新闻制作准备时间相对充裕

这主要体现在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上,这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事件性新闻如:神舟系列飞船升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香港澳门回归等;非事件性新闻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在我国,这类重大事件的报道,非常能够体现我国媒体的策划艺术。由于这种策划前期准备时间相对充裕,各媒体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精心设计和安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利用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资料储备,使很多报道取得了成功。

2 在热点新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无法预见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中,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非常高,形成了一段时期的热点,如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9・11恐怖袭击。这类新闻一般受众关注度非常高,新闻的发生非常突然,并且带来了巨大的后续影响,这是对媒体迅速反应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的考验。由于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独家发现这类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几率少之又少。只有在得到新闻消息后,对报道方式、报道重点、版面、内容、标题等各个方面体现创意,抓住受众心理,才能在众多报道同一事件的媒体中脱颖而出。而一旦在某个热点新闻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就为该媒体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很多媒体就是因为对这类重大事件的成功策划而获得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

3 保证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这主要体现在媒体对日常新闻报道的常规性策划中,以制度化、规范化的策划运作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几乎在每个媒体中,编辑和记者都会根据本媒体的定位以及某时期的社会环境,以策划会的形式大致确定某一阶段的报道重点、主要选题等,并在每期的编前会中,申报选题,上报选题计划,具体到编辑记者个人还要对自己工作部分的报道形式、编辑技巧进行策划。通过这种日常的新闻报道策划,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资源,保证本媒体新闻报道质量长期稳定。

策划新闻:新闻资源的另辟蹊径

策划新闻是指新闻从业者受新闻由头催生和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真实新闻事件,并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以达到某种传播效果的策划活动。具体地说,可分为媒体间接催生新闻事件的策划和媒体直接制造新闻事件的策划。它是对新闻事件的策划,是媒体自己开发创造新闻资源的行为。这种对新闻资源的合理开发,产生了很多积极效果。

1 弘扬主旋律

在我国,媒体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担负着舆论引导的天然使命。配合党和政府的舆论导向,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是我国媒体的主要功能。因此,媒体策划新闻事件以配合舆论宣传的做法屡见不鲜。央视新闻频道在2006年长征胜利70周年时策划组织的“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策划社会活动、制造报道客体的形式来配合政策走向和舆论导向,为主旋律宣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大大增强了宣传的亲和力,提高了公众的关注度、参与度,策划的新闻活动也取得了成功。

2 提升媒体本身的品牌形象

媒体要取得成功,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不仅要让受众记住新闻产品,还要让受众记住新闻生产者,那就是媒体本身。所以,策划一些新、奇、巧的新闻事件来进行媒体自我宣传,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比如,“‘神六’搭载《解放日报》上太空”的策划。《解放日报》在“神六”升空这一全球瞩目的新闻事件中,策划了《“神六”发射成功纪念特刊》,策划人员将该报定位为向外太空传递人类文明的文化使者,此举吸引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成功地实现了自我宣传。

3 提高社会影响力

媒体常常会策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这类活动往往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关乎国计民生和公众福祉,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轰动效应;这些活动体现了媒体勇于承担社会道义的价值取向,容易为媒体赢得社会认同。比如汶川大地震报道中,《重庆晚报》推出抗震救灾特刊大型影像志《地殇》义卖,两天共成功义卖6万份,并将义卖所得捐给灾区,《地殇》特刊不仅记录了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真实一刻,也见证了国人的拳拳爱心,同时也提高了该媒体的社会影响。

4 发掘市场资源

媒体策划举办与经济活动挂钩的事件,通过活动本身赚取一定利润,并间接吸引增量广告,创造价值,为媒体带来利润。2002年,《南方都市报》策划主办中国南方汽车展、国庆房产大联展、明星足球赛等营销主导型活动。每届车展、房展,单门票一项就能为主办方带来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的收入。媒体通过这种策划活动,突破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新闻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 新闻炒作、假新闻成为困扰新闻界的顽症。这类策划哗众取宠、小题大作,只考虑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媒体参与到事件进程中,或者直接制造假新闻,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使新闻业遭受公信力危机。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篇(6)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规律,在全州质监系统逐步建立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确保及时、主动、准确、地新闻,树立我局对内、对外的良好形象,为振兴湘西州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组织领导

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新闻发言人的组织领导,由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担任长,负责州质量技术监督局重要新闻的对外工作;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负责分管综合新闻;各科负责人为组员,负责新闻采访。办公室负责新闻的日常组织联络工作。

三、内容

1、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根据有关标准化、计量、质量监督管理和安全监察的法律、法规,进行行政执法工作的新闻。

2、制定和实施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规划,协调各行业和专业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新闻。

3、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管理和指导质量监督检查,负责对生产企业实施产品质量监控和强制检验;管理产品质量仲裁检验、鉴定;组织依法查处违反标准化、计量、质量等法律、法规的行为,打击假冒伪劣违法活动的新闻。

4、管理和指导全州质量工作;组织贯彻实施《质量振兴纲要》,组织拟订提高本州质量水平的发展规划、意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参与省局对重大产品质量事故和锅炉、压力容器与电梯、防爆电器等特种设备事故的调查、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协助省局做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的管理工作;依法负责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工作的新闻。

5、负责标准化工作;管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标准登记工作,监督标准的贯彻执行;推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指导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全州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工作的新闻。

6、负责全州本文转载自计量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推行法定计量单位,执行国家计量制度;组织量值传递和溯源;推行工业计量现代化;规范和监督商品量的计量行为的新闻。

7、依法对质量检验机构授权和相关的社会中介组织实行监督管理的新闻。

8、综合管理锅炉、压力容器与电梯、防爆电器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监督工作的新闻。

9、负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科技工作,管理防伪技术产品工作的新闻。

10、承担州政府“打假办”的日常工作的新闻。

11、日常开展的农资、建材、食品及特种设备等危害人身健康安全的专项整治的新闻

12、开展315和质量安全月活动情况的新闻

13、州局领导认为需要的其他重要事项。版权所有

四、方式

1、日常新闻。由州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年初拟定本年度日常计划。

2、特殊新闻。遇有重大危害人身健康安全的事件发生,经州政府领导同意,进行新闻。

3、临时新闻。需要的新闻,随时申请州政府新闻办公室进行新闻,或州政府新闻办公室根据形势需要,约请州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新闻。

五、工作程序

新闻要履行严格的报批程序,经批准后方可。

州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新闻,由涉事的科室牵头拟定内容,形成新闻稿,报州质量技术监督局领导小组初审,再报州政府新闻办公室审核,再报分管副州长批准。

六、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服务中心工作、沟通人民大众、引导社会舆论、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全系统各相关单位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湘西州经济全面振兴的高度,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分开掘和利用新闻资源,加强主动宣传,做好有关工作。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125-02

一、引 言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喉舌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倡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学校稳定和积极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传播校园先进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报要发挥出真正作用就必须使读者爱看、爱读。如果可读性不强,吸引不了读者,就无法发挥自己的影响。而要办出一份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就必须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特点进行策划与组织。

那么什么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呢?蔡雯教授在《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中指出:“策划与组织新闻传播是媒介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这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媒介定位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二是媒介新闻单元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与管理;三是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1]”。

二、对新闻报道的策划行为,并非否定新闻的真实性

高校校报的出版周期长,这给校报工作人员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对新闻事件的采写报道进行策划,高校发生的新闻时间大多是有计划、有目的、可预见的新闻事件。新闻工作是一个日新、日新、又日新的工作。但新闻工作创新又十分难,新闻报道很容易落入俗套,作为校报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限,要创新十分困难,这也给校报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策划能力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策划人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取信原则。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要以客观存在为基本原则,方案设计也要以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为基本原则。

2.实效性原则。新闻策划追求实效性,它要求编辑把策划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3.灵活原则。策划报到时尽可能对各种未知的情况进行分析,使策划本身具有灵活性、变通性;而在策划实施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各种情况变化,随时对新闻做出修整。

4.新鲜性原则。“新”是新闻的核心价值之一,它所强调的是新信息,新观念。新闻如果不“新”,便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因此以新闻报道选题策划到报道方案设计都要追求标新立异的原则。

5.可行原则。“新闻报道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报道设计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而不流于纸上谈兵。在报道策划过程中,要注意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论证,使每一步的设计都切合实际,能够扬长避短,具有可行性[2]”。

根据校报的出版周期、版面数量、采编力量和其他实际情况,制定出版计划时一般需要获取以下信息:

1.时政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时政信息。它主要包括党的政策走向、理论动态、舆论环境、一定时期党和国家宣传工作的重点和高教系统宣传部门的主要宣传任务等。这类信息对制定出版计划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校内信息。充分把握校内信息,是确保制定的计划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关键要素。校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常规性活动安排、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等。

3.行业信息。包括高教系统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学校特点专业涉及的各相关领域动态以及兄弟院校校报在专题报道、栏目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4.受众信息。只有坚持以受众为本,重视受众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有的方矢,使制定的出版计划更具操作性。

在高校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策划者要把握住两个中心:首先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新闻内容采写报道策划;其次是以校报工作人员为中心的工作步骤和人员安排策划。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铺垫。没有内容上的特点,再怎么策划也不能吸引受众,同样,即使内容再好再新,工作步骤和人员安排不当,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以商丘师范学院的《商丘师院报》为例,在2011年末,广大毕业生面临求职,编辑部决定做一期关于就业的报道,但该选什么做为突破点呢?经过编辑部人员的商议策划,最后编辑部组织学生记者采访了学校的就业指导办公室、毕业生、招聘人员,制作出了《突破之路就在脚下――对我校本科生就业的思考》的整版的专题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和指导效果。

三、新闻报道策划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3]

1.新闻选题来自于编辑们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认识,只有当那些具有重大意义及特殊价值的客观存在的现象为报道者所发现和认识,新闻选题才得以确立;新闻策划中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新闻重点的确定,必须以事实为对象,也就是说,报道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应是由报道者编造出来的;新闻策划中在对表现形式和报道方法的选上,则坚持要以真实、全面、公开公正地表现客观事实为原则,否则便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在新闻策划的过程中,校报工作人员尤其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防止新闻策划流向新闻“炒作”。新闻报道在策划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变异为“炒作”,而这种“炒作”,实际上是对“新闻”本身的把握出现了偏离,选取了与“新闻”内容不相称的形式缩小或夸大事实的某些细节。例如报道策划中所选取的报道角度、报道结构、报道范围、报道手段等均与新闻报道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不相称,夸大事实的某些因素或掩盖事实的某些因素,企图获得较强的社会反响,如此,“新闻”便沦为了哗众取宠的“新闻炒作”。

第二,要把握报道实际和报道分寸。高校校报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宣传引导功能,对高校内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要考虑所带来的影响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任意夸大。

第三,要注意报道结构和报道形式的选择问题。报道策划中结构设计不当,主要是对报道的时间、空间、角度、信息量、符号等要素的安排不当。而对报道的形式如何考虑不周、设计不当还会影响传播效果。《商丘师院报》曾经几次要做关于大学生读书的专题,但都苦于找不到新闻突破口,不能进行深入挖掘而作罢,2011年编辑部重新组织人员,制订了调查表,采访了新老校区图书馆,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今天,你读书了吗?》这一颇受好评的专题报道,这里报道结构和形式选择起了重大作用。

四、校报新闻策划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新闻策划的重点是新闻策划型人才的培养,校报由于缺乏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对校内新闻事件的把握就会显出不足,而策划型人才应该是各方面的综合型人才,在专业能力不足的前提下,策划是很难进行的。高水平的校报新闻策划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广泛获取和科学处理各方面相关信息的能力

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构成新闻的信息、来自受众的信息以及媒介内部的信息。策划型新闻人想要具备科学地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必须善于分辨各种信息的真假和价值,以此发现对策划具有可借鉴的内容。其次要善于利用周围所有的信息为策划本身服务。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遇见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对报道领域中的各方面问题的专业眼光和研究能力

策划者对报道领域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研究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保证报道的深度和权威性。

(三)科学决策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在策划的过程中负责人有科学掌控的责任,负责人有义务要不断对策划过程提供资讯内容。由于高校校报的特殊地位和特殊环境,极少存在功利性,读者群相对集中,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又非常强,这些给新闻事件的策划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舞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四结合”:

1.大政方针相结合,策划的任何形式的活动必须首先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并且具有积极地意义。在有些情况下还要对新出台的方针政策等加以配合宣传与介绍。

2.学校工作相结合,这既是校报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赢得各方面支持、增强策划效果的需要。

3.学生活动相结合,为引起学生的关注,就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多以学生活动为契机进行策划,把学生的兴奋点和策划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4.新闻报道相结合,事件的策划要与采访报道的策划相结合才能行之有效。因为策划最终还是要反映到报纸的报道上来,才算名正言顺,才完整[4]”。

校报编辑部要成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平台,更要成为培养学生的平台,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样校报编辑部就获得了发展的动力支持,就会形成一种策划行为的延续,从而最大程度的开发学校的新闻资源,打造校内强势媒体。

参考文献:

[1] 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篇(8)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8/09―0174―02

新闻策划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起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它是地市报站稳脚跟、做强新闻、赢得读者与市场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在新闻同质化的今天,地市报当如何感知、勾画、整合、组织策划新闻,是地市报人应当也值得思考的问题。新闻策划是指媒体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式所作的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对报纸来说,新闻策划的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以最佳报道方案,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向读者作出报道的完整过程。

那么,有了一以贯之的一般性报道,为何还要化大气力去做烦琐的前期谋划和安排?报人皆知,一般性的日常报道往往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任务来了出击一下,采访结束立即成稿。报道的单一性且不论,就其成稿的时效性也限制了报道的深入。相反,经过策划的报道就具有了充分的主动性。对一张报纸而言,尤其是地市级党报,报道计划的方向、内容、方式几乎都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围绕老百姓的热点需求去设计。这就意味着地市报人必须主动地根据有关精神,根据本媒体的实际,自主地确定报道方向、内容和方式,创造性地完成宣传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市报的模式已经进入效益发展阶段,在地市报日益向主流化转型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目光,新闻策划已成为其突破创新的法宝。新的新闻策划模式则伴随着这种转变应运而生。笔者从平日的工作当中略有小结。

把重大新闻细化为本土新闻

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开幕,8月24日闭幕。按照本报党组的安排,日报和晨刊同步推出奥运报道。日报的安排是每天在一版刊发中国军团的综合消息;晨刊组织实施名为“北京旋风”的奥运特别报道,共计刊发17期近150块版面,报网互动、报纸与读者的互动引起的社会反响超出预料,与当地市面上的其他报纸相比,本报的奥运报道成为众多市民的首选。

反响强烈得益于本报精心的策划。本报是这样安排17个不眠之夜的奥运“大餐”的。社里作出部署,舍得版面、浓墨重彩。设置了中国时刻、焦点战报、皖将风采、今日看点、精彩看台、特别报道等几个大的板块。在报道深度上多做文章;赛事太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本报就在选稿时突出重点、抓准看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各家地市报的稿源都来自新华社的电稿,我们除做好、做足、做优这一规定动作,还策划了“激情点评”和“我在赛场”栏目并及早告知于众或者主动预约稿件。“我在赛场”栏目刊发在奥运场馆看比赛的铜陵籍观众和在奥运场馆的铜陵籍志愿者写来的现场感受稿件;与铜陵新闻网联手开设的“激情评点”专栏,刊发市民观众对一幕幕精彩的角逐、一场场顶级的较量、一项项刷新的纪录所发出的感叹与点评等。

这种多层次的、立体化的新闻策划处理,既满足了读者对重大新闻的关注,也使得读者在本土化的新闻影响之下收获更多的贴近性新闻。

让浅层次的新闻组合引发深层次思考

春节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是美丽的“中国结”。然而,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现在已经淡化成除夕夜的一场联欢晚会,淡化为经济现象的“黄金周”,甚至,对一些孩子而言,春节就是可以去麦当劳、肯德基。民俗文化的色彩这些年淡了。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最好的聚合剂,是民族的向心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传统文化力量。从2008年起,国务院已对节假日进行调整,大年三十大多数人不再上班,可以从从容容过个中国年。在如何引导市民过个热热闹闹的民俗年,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方面,本报策划:开设“过个时尚民俗年”专栏。年前报道相关民俗活动的筹备、流行、身怀民俗技艺人的忙碌身影(包括文字和图片);节间报道民俗活动开展情况。具体地,在农村关注民俗的特色氛围、民俗的回归,如剪纸、贴窗花、舞狮和龙灯、老洲对歌等;城镇着重关注民俗与时尚的结合,重在体验和传承。如带孩子到乡下体验包饺子、打年糕、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与父母过个团圆年;去民俗风情最浓的地方旅游感受民俗;送戏下乡下社区,与市民村民过个文明祥和年;公务员今年过节更从容,可以把民俗年味搞得更浓一点。

这组策划的初衷就是让中国人心中的“中国结”打得结结实实,不仅渲染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股积聚和谐的力量。和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丝丝紧扣。这组策划就是告诉读者党报的作用引导舆论。

发掘有价值的新闻提升传播效应

笔者常常感到,搞策划就像出作文题,题目太宽泛,叫人写起来摸不着边际。同样,所出策划选题太宽泛,叫记者写起来找不到感受、找不到激情,写出来的还是老套路,虽成体系却没有特色,操作起来记者的积极性也不高。其实,反复思量,策划应当敏锐地感觉到有价值的新闻,让写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闪光的东西,以期理论与实践结合焕发出更为光彩的效应。

今年初,植树节前夕,本报拿出一个选题《向空间要生态》:可以在人们对生态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从开矿山体遭受破坏,尾砂库,荒山绿化,室内绿化,立方绿化,等等方面,收集与之有关的资料、信息,综合人类对生态的认识、对山体的保护、对绿化的实施等展开报道。记者很快就拟出报道提纲,一组策划报道在较短时间内推出,先后刊发了《多头并举建设生态空间》、《700亩荒山披绿装》、《尾砂库上满目丹皮》、《沼泽变“水乡”》、《让绿来呵护人们》等稿件,既有典型经验推介,又有新方法的尝试,还有问题的提出与探讨。由于赶上植树造林时节,其中暴露的问题引起有关单位的关注,同时,一些单位的典型、特色做法得到了及时推广。这组报道从生态报道挖掘出了改造生态要经济效益和唤醒人类呵护生态的有价值的新闻,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应。

当然,每天发生的新闻都是大量的,但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成为媒体上的新闻,也不是每件新闻都需要和值得策划,新闻策划当以受众、媒体、社会三者利益最大化为标准。为此,做新闻策划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策划要出新。地市报频频拿出出彩的策划得益于什么?人大新闻学院研究员刘全宝认为:新闻策划的第一要义是出新,既要涉足别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报道别人没有报道过的内容,又要采用别人没有使用过的形式。这就需要策划者开启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各种信息资讯,调动策划者的综合素质、智慧,进行周密谋划。

比如,党的代表大会届届都需要报道,如何出新,始终困扰着新闻从业人员。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报告出来当天,有媒体就组织专家就学习报告所产生的感想组织一批稿件。有侧重思想解放的,有侧重民生的,有新农村建设的,等等。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阶层民众的不同期待。这样的创新策划在读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与认同,做到了人有我新。

策划基点要服务生活。《关于新闻的新闻》一文中写道:好新闻并不经常意味着一位总统,好新闻更在于改变市民的生活。新闻媒体当为受众设置议程,策划就是完成这些议程的构想和设计。例如,每年的年终,本报策划一组年终报道。2004年,本报就认真梳理出十件实事,先后图文并茂刊发了《农村税费齐减免农民增收真欢喜》、《小额贷款雪中送炭》、《下水畅游园美》、《免交养老医疗保险费――下岗失业人员少了一笔开支》等10余组图文并茂的稿件。去年,本报针对当年大事多喜事多的特点,进行梳理,以“百姓乐事”为题进行报道,要求记者从典型的单个人写起,让他们谈中央、省、市新出台的惠民政策给其所在群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反映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主标题下,以内容提要的形式,将当年的惠民政策及总人数、总金额等简练地放置文前,以楷体字稍放大刊出,并配以受益人感激的出彩的大照片和实事项目办成后的美景美事,形成形式活泼、篇幅较大的板块,读来感到真切、活泼、悦目,又浓墨重彩,既对当年的大事实事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又在年末给人们带来了喜气,可谓一举多得。

策划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报纸要有亲和力才能被读者接受。亲和力在实践中的表现就是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性和读者的参与性。近几年,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本市每两年选派一批党政机关的干部到落后村挂职锻炼。前几年本报搞过这方面的报道,但不少稿件写起来又是“大块文章”,不太鲜活,再加上大同小异,新闻性不是太好。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篇(9)

1.你有烦恼吗?

A 有 96.47%

B 没有 3.53%

2.你在平时的工作中常有哪些烦恼?(多选)

A 新闻工作入门易提高难 35.29%

B 任务考核压力大 49.41%

C 差错责任追究 18.82%

D 职业前途迷茫 69.41%

E 怎样做出好稿 43.53%

F 其他(请自填)11.76% 感情;记者职业越来越缺乏神圣感;新闻与经营之间的矛盾;怎样提升新闻稿件的质量;部门内部工作协调,配合不积极;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收入不高;记者无地位,不受重视;难把握市场和创新;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编辑内容时还要顾及广告;找线索;晨昏颠倒,影响健康。

3.你认为工作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 新闻工作入门易提高难 5.88%

B 任务考核压力大 8.82%

C 差错责任追究 4.71%

D 职业前途迷茫 45.29%

E 怎样做出好稿 26.47%

F 其他(请自填)8.83% 活累钱少毛病多;采写稿件时间太紧;怎样做出好版好策划;如何让其他采编人员保持对新闻理解的一致;职场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有能力有想法,但要有一个好的平台;人员结构;待遇偏低;经营压力大。

4.传媒工作需要不断地充电,你在平日的学习中遇到了哪些烦恼?(多选)

A 感觉知识不够可又无心向学 43.53%

B 有心学无时间 55.29%

C 没有好的老师,不知从哪里学 48.82%

D 其他(请自填)9.41% 静心读书和快餐式工作的矛盾;缺乏学习的渠道与环境;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媒体应多举办研讨会、业务沙龙,以老带新。

5.你在学习方面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 感觉知识不够可又无心向学 27.65%

B 有心学无时间 35.29%

C 没有好的老师,不知从哪里学 30.59%

D 其他(请自填)6.47% 缺乏一颗平静的心;自由时间少,应酬时间多;缺乏系统培训。

6.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哪些烦恼?(多选)

A 住房问题 37.06%

B 交通问题 26.47%

C 收入不高 77.06%

D 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 60.59%

E 没时间谈恋爱、照顾家人 41.76%

F 其他(请自填)4.71% 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采访被拒次数上升;他人对这个职业的误解;没有时间锻炼造成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用工制度不规范;生活变成为工作服务的附属品,反了;媒体对外派记者和地方记者关心不够。

7.你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 住房问题 10%

B 交通问题 2.94%

C 收入不高 42.35%

D 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 30.59%

E 没时间谈恋爱、照顾家人 10%

F 其他(请自填)4.12%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缺乏信任;不从容;时间不是自己的。

8.在社会认知方面,你有哪些烦恼?(多选)

A 职业理想与从业现实的矛盾 76.47%

B 自己与社会脱节 20.59%

C存在社会认知盲区,只了解部分情况38.24%

D 其他(请自填)4.71% 接触了过多的阴暗面,缺乏正能量,生活态度消极;记者职业的堕落化。

9.你认为新闻人应该怎样消除烦恼?

参与调查者提供的消除烦恼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个人方面的和单位方面的两部分,用一句话就是:单位关心,个人排解,提高待遇。分类归纳如下:

个人方面――

首先,平衡心态。如:自我调整;坚持梦想永不言败;保持新闻理想,快乐生活,努力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现实实现最优化的结合;多与家人、朋友、同事沟通,不能凡事憋在心里;寻找爱好;做好未年5年职业规划方案,然后朝着设定的目标努力;每周忙完工作后,拿出一天时间给自己放松;摆正心态,看淡得失,从容工作,不懈学习,保持善念;正确认识传媒工作特性,把传媒工作普通化;从工作中寻找兴趣点;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实事;短期一个小目标,长期一个大规划;戒骄戒躁,执着从业,奋力拼搏;学会感恩,感恩媒体给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感恩读者给自己一个认知社会的机会。

其次,加强学习。如:不断充电,争取一个月看一本书,多与人交流;跟经验丰富的同事交流;多读书,寻得安宁。

再次,学会决断。如:喜欢就继续,不喜欢就走人。

媒体方面――

首先,改革现有体制机制。如:单位的环境需要改善,消除冗余的工作与沟通环节;给新闻和经营划清界限,给以宽松的环境追求更好的新闻;给一个良好的职业前途和美好前景;单位为年轻记者设计规划职业生涯,使每一个人都有奔头,都有激情;要以人为本,更加人性化地关心员工的发展;单位应该给新闻人,尤其是底层新闻人归属感。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篇(10)

本世纪初前后,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报纸被卷入到了扩版的大潮中,都市报也随之进入到所谓的“厚报时代”。与“厚报时代”这种形式上的大变革遥相呼应的,则是报纸内容的“大变脸”。“纸质媒体15年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报纸操作手法的杂志化,杂志操作理念的新闻化。”①“报纸杂志化”时代的悄然来临,有力地推动了都市报新闻模式的变革创新。

所谓“报纸杂志化”,就是报纸借用杂志的理念和操作手段,以栏目化、专题化、系列化和专刊化等多种方式,来传播和处理信息,以期满足读者更高层次和更为全面的阅读需求。笔者认为,作为新闻纸,传播新闻是报纸的天职,报纸杂志化仅仅只是借用了杂志的某些理念和操作手法,如果能在坚持报纸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巧为借鉴,特别是能在新闻策划上灵活运用,将有可能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整合的基础上,推出“厚报时代”的优秀深度新闻,从而达到放大传播效果的作用,并能在应对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先机。

下面,笔者以合肥晚报在转型改版中推出的一些相关做法为例,浅议如何将杂志化操作嫁接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之中。

一、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需要拥有足够的版面,而合肥晚报的转型改版则在本地新闻版面上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支撑,这种支撑是杂志化操作的前提和基础。

合肥晚报创办于1957年4月(现隶属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曾经一直是中共合肥市委的机关报,随着近年来报纸分众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兼具党报和晚报双重功能的合肥晚报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09年11月,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了合肥日报,合肥日报从合肥晚报手里接过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的接力棒,合肥晚报也由此转型成为了都市报。

作为机关报时的合肥晚报,宣传中共合肥市委的大政方针是其承担的主要任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本地新闻版面,但版面数量较少,通常情况下仅有四开8版,新闻版面容量本已严重不足,更谈不上进行规模较大的新闻策划。改版转型后,面临着与同城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现已更名为市场星报)和江淮晨报4份早报的激烈竞争,唯一仍坚持下午出报的合肥晚报,进行改版扩版已是必然的选择。经过2009年11月和2010年7月两次大规模的调整,目前合肥晚报的日均常规版面数已扩至四叠(A、A1、B、C)四开64版以上,其中本地新闻版面数稳定在两叠(A、A1)32版左右。这样的版面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某些杂志的页数,表明合肥晚报已在事实上步入了“厚报时代”。

伴随着本地新闻版面的成倍增加,该如何定位每个版面的属性,又该如何对两叠版面的性质进行有效区隔,这既关系到能否方便读者在“厚报时代”进行阅读,也关系到能否迅速提升办报质量。经过反复研讨,合肥晚报决定在A叠16版主打“昨夜今晨”的时政、社会以及财经等各领域的“当日新闻”,报道范围主要以当日本地新闻为主,辅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类当日重大、突发新闻,为读者提供最新鲜、最及时的新闻资讯;考虑到在当前的报业市场中,“深度报道既是传媒竞争的利器,也是职业记者的至高追求。”②因此,合肥晚报决定在A1叠16版,以主题多样、形式各异的新闻策划和各类新闻专题等深度报道作为重点,并大胆采用杂志化操作手段来增加深度新闻的纵深度和厚重感。

二、合肥晚报的新闻实践表明,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应紧紧围绕“新闻”做文章,“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而杂志化操作仅仅体现在如何运用杂志的操作手法,来辅助解读新闻事件或对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深加工。

众所周知,新闻策划的优势在于专题化和规模化,其对分散的资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提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加大对新闻事件的聚焦力度,从而方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掌握信息。而新闻策划存在的弊端则在于,有可能因为过于追求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从而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不足,甚至出现“注水策划”。因此,就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来说,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至为关键和重要。假如“‘杂志化’的表现完全是对新闻的忽视甚至放弃,这是错误的,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报纸放弃了新闻,意味着对自身的否定。”③因此,不顾新闻所固有的时效性优势,一味强调并依赖于杂志化操作所带来的种种技术手段,则最终有可能导致批量化和规模化的新闻信息变得苍白无力。

合肥晚报在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该选题是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尽管那些受到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也都是重要的选项,但时效性的强弱却依然是被优先考量的因素;其次,才会考虑对那些虽有较强的服务性或可读性,但时效性却并非太强的选题展开策划。

合肥晚报新闻策划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无论是涉及到何种新闻体裁的策划,都强调“提速”的重要性。因为“新闻的新鲜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相对于客观事物来说,新闻所传播的对象应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最新状态所呈现的信息;第二,相对于新闻传播的受传者来说,它应是受传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新信息。”④

比如,2010年12月13日,历时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合肥市县处级干部公推竞职工作圆满结束,这一合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创新之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合肥晚报当天推出多版面《透视“合肥模式”下的干部大建设》专题报道,采访了合肥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参与竞职答辩的评委以及多名竞职者和市民,并配发了评论。由于这组策划在公推竞职收官当日推出,因此非常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社会反响热烈。对一些在本地颇受关注、引起市民热议的社会新闻,合肥晚报也抢在第一时间精心组织新闻策划,这些策划提供了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的更详尽内容和更深入的报道,既使得读者能在最短时间里弄清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如2010年12月13日凌晨,合肥一位“的姐”在运营时遭劫匪刺伤,次日,合肥晚报即推出4个版的新闻策划《牵挂》,除了对这一恶性案件进行追踪报道外,多路记者还夜探工作中“的姐”们的生活,详实记录下她们在晚班岗位上的奔忙和辛劳,并提醒夜行“的姐”加强安全防范,整个策划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除了这些本地重大的时政与社会新闻策划外,对那些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策划,合肥晚报也把时效性的强弱作为策划是否可以进行的重要前提。2011年1月19日,兔年春运拉开大幕,合肥晚报于前一天推出主题策划《问春运》,对春运期间读者所关心的购票、出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为市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服务参考。即便是对一些相对较为静态的专题性策划,合肥晚报也强调要精心选择好策划推出的时机,通过时机的巧妙选择来达到强化时效性的目的。比如,随着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漂一族”汇聚合肥创业,合肥晚报虽对此一直予以跟踪、关注,但却特意选择在2011年3月8日,推出了多达11个版的《合漂女生存状态调查》专题,将报道对象锁定为“漂”在合肥的女性群体。该专题从生活和工作在合肥各阶层的女性着手,详细记录了她们在城市奋斗、打拼的艰辛经历,既达到了关注城市边缘人群生存状态的目的,又紧紧扣住了当天“三八节”的“时效性”。

正是由于在新闻策划中紧抓时效性不放松,才使得杂志化操作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杂志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在版面上大显身手,真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淋漓尽致地使用了这些手段,而导致所谓“形式大于内容”、“杂志化削弱新闻性”等诸多弊病的产生。

三、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版面之外,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报社内部采访、编辑和视觉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而在版面之内,则应强化稿件与稿件之间、版面与版面之间的合理统筹调配,从而最终实现阅读需求与审美需求的高度统一。

有别于以传播消息为主的单篇新闻报道,新闻策划以立体式、全景式的深度报道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想推出优秀的新闻策划,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采访部门或某一位记者的单兵作战,采编部门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合肥晚报改版转型后,首先确立的就是采访部门“早晚两次线索汇报制度”,通过这一制度,采访部门可以在大量纷繁的线索中快速确定策划选题,并根据选题的轻重缓急,制定出类似于杂志的“模块化”新闻策划方案,然后再合理调配力量分进合击,完成采访;同时,在制定策划方案和随之展开的采访过程中,视觉部门强力介入,就封面、版式设计以及图片配发等进行干预;而编辑部门则会根据选题的不同,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各个版面,以确保推出的新闻策划既能彰显报纸的特性,又能在逻辑上相互咬合、环环相扣,最终实现“杂志化”的阅读效果。

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归根到底将由报纸的版面来呈现。而“报纸版面所收纳的杂志版面的特性,包括……标题显著、分题整齐;版块横通、适度留白;照片突出;线条装饰”等等⑤因此,借鉴杂志的表现手法,改变以文字信息为主的单一版面设计观念,这是体现杂志化操作的一个重要指征。

为配合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合肥晚报对A1叠封面进行了杂志化改造,每一个新闻策划在推出时,都会在封面以大图片或冲击力很强的版式设计等方式来予以呈现,由于选择了形象生动、又颇具爆发力的大图片,或是大胆运用多种“杂志化”元素进行版式设计,使得A1叠的封面既直观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不仅对新闻策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容易激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身处“读图时代”的读者,都希望能最直观、最全面、也最真实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关键在内容,重点在形式,突破在图片”⑥,就成为杂志化操作能否实施到位的一个重要指征。合肥晚报在新闻策划的版面上,不仅大批量使用图片,而且还在版面上适当留白,在确保每个版面都能有一个“看点”的基础上,借此舒缓因文字过多而引起的阅读紧张感与疲劳感;同时,专职编辑负责对所有策划版面进行统筹,从而有效避免了各版面之间在内容和版式上的“各自为战”,使得各版面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整体版式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①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3

②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334

③王天定,《论报纸的“图片化”、“杂志化”及“电子化”――试析报纸未来发展趋势》,《科学・经济・社会》,1996:68-70

④蒋晓丽:《现代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

⑤吴蓉,《试论报纸版面杂志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34-35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篇(11)

 

本世纪初前后,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报纸被卷入到了扩版的大潮中,都市报也随之进入到所谓的“厚报时代”。与“厚报时代”这种形式上的大变革遥相呼应的,则是报纸内容的“大变脸”。“纸质媒体15年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报纸操作手法的杂志化,杂志操作理念的新闻化。”①“报纸杂志化”时代的悄然来临,有力地推动了都市报新闻模式的变革创新。 

所谓“报纸杂志化”,就是报纸借用杂志的理念和操作手段,以栏目化、专题化、系列化和专刊化等多种方式,来传播和处理信息,以期满足读者更高层次和更为全面的阅读需求。笔者认为,作为新闻纸,传播新闻是报纸的天职,报纸杂志化仅仅只是借用了杂志的某些理念和操作手法,如果能在坚持报纸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巧为借鉴,特别是能在新闻策划上灵活运用,将有可能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整合的基础上,推出“厚报时代”的优秀深度新闻,从而达到放大传播效果的作用,并能在应对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先机。 

下面,笔者以合肥晚报在转型改版中推出的一些相关做法为例,浅议如何将杂志化操作嫁接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之中。 

一、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需要拥有足够的版面,而合肥晚报的转型改版则在本地新闻版面上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支撑,这种支撑是杂志化操作的前提和基础。 

合肥晚报创办于1957年4月(现隶属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曾经一直是中共合肥市委的机关报,随着近年来报纸分众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兼具党报和晚报双重功能的合肥晚报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09年11月,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了合肥日报,合肥日报从合肥晚报手里接过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的接力棒,合肥晚报也由此转型成为了都市报。 

作为机关报时的合肥晚报,宣传中共合肥市委的大政方针是其承担的主要任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本地新闻版面,但版面数量较少,通常情况下仅有四开8版,新闻版面容量本已严重不足,更谈不上进行规模较大的新闻策划。改版转型后,面临着与同城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现已更名为市场星报)和江淮晨报4份早报的激烈竞争,唯一仍坚持下午出报的合肥晚报,进行改版扩版已是必然的选择。经过2009年11月和2010年7月两次大规模的调整,目前合肥晚报的日均常规版面数已扩至四叠(A、A1、B、C)四开64版以上,其中本地新闻版面数稳定在两叠(A、A1)32版左右。这样的版面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某些杂志的页数,表明合肥晚报已在事实上步入了“厚报时代”。 

伴随着本地新闻版面的成倍增加,该如何定位每个版面的属性,又该如何对两叠版面的性质进行有效区隔,这既关系到能否方便读者在“厚报时代”进行阅读,也关系到能否迅速提升办报质量。经过反复研讨,合肥晚报决定在A叠16版主打“昨夜今晨”的时政、社会以及财经等各领域的“当日新闻”,报道范围主要以当日本地新闻为主,辅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类当日重大、突发新闻,为读者提供最新鲜、最及时的新闻资讯;考虑到在当前的报业市场中,“深度报道既是传媒竞争的利器,也是职业记者的至高追求。”②因此,合肥晚报决定在A1叠16版,以主题多样、形式各异的新闻策划和各类新闻专题等深度报道作为重点,并大胆采用杂志化操作手段来增加深度新闻的纵深度和厚重感。 

二、合肥晚报的新闻实践表明,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应紧紧围绕“新闻”做文章,“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而杂志化操作仅仅体现在如何运用杂志的操作手法,来辅助解读新闻事件或对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深加工。 

众所周知,新闻策划的优势在于专题化和规模化,其对分散的资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提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加大对新闻事件的聚焦力度,从而方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掌握信息。而新闻策划存在的弊端则在于,有可能因为过于追求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从而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不足,甚至出现“注水策划”。因此,就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来说,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至为关键和重要。假如“‘杂志化’的表现完全是对新闻的忽视甚至放弃,这是错误的,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报纸放弃了新闻,意味着对自身的否定。”③因此,不顾新闻所固有的时效性优势,一味强调并依赖于杂志化操作所带来的种种技术手段,则最终有可能导致批量化和规模化的新闻信息变得苍白无力。 

合肥晚报在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该选题是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尽管那些受到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也都是重要的选项,但时效性的强弱却依然是被优先考量的因素;其次,才会考虑对那些虽有较强的服务性或可读性,但时效性却并非太强的选题展开策划。 

合肥晚报新闻策划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无论是涉及到何种新闻体裁的策划,都强调“提速”的重要性。因为“新闻的新鲜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相对于客观事物来说,新闻所传播的对象应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最新状态所呈现的信息;第二,相对于新闻传播的受传者来说,它应是受传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新信息。”④ 

比如,2010年12月13日,历时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合肥市县处级干部公推竞职工作圆满结束,这一合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创新之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合肥晚报当天推出多版面《透视“合肥模式”下的干部大建设》专题报道,采访了合肥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参与竞职答辩的评委以及多名竞职者和市民,并配发了评论。由于这组策划在公推竞职收官当日推出,因此非常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社会反响热烈。对一些在本地颇受关注、引起市民热议的社会新闻,合肥晚报也抢在第一时间精心组织新闻策划,这些策划提供了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的更详尽内容和更深入的报道,既使得读者能在最短时间里弄清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如2010年12月13日凌晨,合肥一位“的姐”在运营时遭劫匪刺伤,次日,合肥晚报即推出4个版的新闻策划《牵挂》,除了对这一恶性案件进行追踪报道外,多路记者还夜探工作中“的姐”们的生活,详实记录下她们在晚班岗位上的奔忙和辛劳,并提醒夜行“的姐”加强安全防范,整个策划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除了这些本地重大的时政与社会新闻策划外,对那些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策划,合肥晚报也把时效性的强弱作为策划是否可以进行的重要前提。2011年1月19日,兔年春运拉开大幕,合肥晚报于前一天推出主题策划《问春运》,对春运期间读者所关心的购票、出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为市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服务参考。即便是对一些相对较为静态的专题性策划,合肥晚报也强调要精心选择好策划推出的时机,通过时机的巧妙选择来达到强化时效性的目的。比如,随着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

建设,越来越多的“漂一族”汇聚合肥创业,合肥晚报虽对此一直予以跟踪、关注,但却特意选择在2011年3月8日,推出了多达11个版的《合漂女生存状态调查》专题,将报道对象锁定为“漂”在合肥的女性群体。该专题从生活和工作在合肥各阶层的女性着手,详细记录了她们在城市奋斗、打拼的艰辛经历,既达到了关注城市边缘人群生存状态的目的,又紧紧扣住了当天“三八节”的“时效性”。

正是由于在新闻策划中紧抓时效性不放松,才使得杂志化操作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杂志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在版面上大显身手,真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淋漓尽致地使用了这些手段,而导致所谓“形式大于内容”、“杂志化削弱新闻性”等诸多弊病的产生。 

三、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版面之外,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报社内部采访、编辑和视觉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而在版面之内,则应强化稿件与稿件之间、版面与版面之间的合理统筹调配,从而最终实现阅读需求与审美需求的高度统一。 

有别于以传播消息为主的单篇新闻报道,新闻策划以立体式、全景式的深度报道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想推出优秀的新闻策划,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采访部门或某一位记者的单兵作战,采编部门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合肥晚报改版转型后,首先确立的就是采访部门“早晚两次线索汇报制度”,通过这一制度,采访部门可以在大量纷繁的线索中快速确定策划选题,并根据选题的轻重缓急,制定出类似于杂志的“模块化”新闻策划方案,然后再合理调配力量分进合击,完成采访;同时,在制定策划方案和随之展开的采访过程中,视觉部门强力介入,就封面、版式设计以及图片配发等进行干预;而编辑部门则会根据选题的不同,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各个版面,以确保推出的新闻策划既能彰显报纸的特性,又能在逻辑上相互咬合、环环相扣,最终实现“杂志化”的阅读效果。 

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归根到底将由报纸的版面来呈现。而“报纸版面所收纳的杂志版面的特性,包括……标题显著、分题整齐;版块横通、适度留白;照片突出;线条装饰”等等⑤因此,借鉴杂志的表现手法,改变以文字信息为主的单一版面设计观念,这是体现杂志化操作的一个重要指征。 

为配合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合肥晚报对A1叠封面进行了杂志化改造,每一个新闻策划在推出时,都会在封面以大图片或冲击力很强的版式设计等方式来予以呈现,由于选择了形象生动、又颇具爆发力的大图片,或是大胆运用多种“杂志化”元素进行版式设计,使得A1叠的封面既直观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不仅对新闻策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容易激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身处“读图时代”的读者,都希望能最直观、最全面、也最真实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关键在内容,重点在形式,突破在图片”⑥,就成为杂志化操作能否实施到位的一个重要指征。合肥晚报在新闻策划的版面上,不仅大批量使用图片,而且还在版面上适当留白,在确保每个版面都能有一个“看点”的基础上,借此舒缓因文字过多而引起的阅读紧张感与疲劳感;同时,专职编辑负责对所有策划版面进行统筹,从而有效避免了各版面之间在内容和版式上的“各自为战”,使得各版面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整体版式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①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3 

②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334 

③王天定,《论报纸的“图片化”、“杂志化”及“电子化”——试析报纸未来发展趋势》,《科学·经济 ·社会》,199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