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0 10:29:22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参 考 文 献]

[1]倪莉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7-131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高职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所以,做好高职毕业论文工作尤为重要。

“工学结合”是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是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重要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对2007级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始实行“2+1”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2+1”的“工学结合模式”,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进入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和单位参加生产实践,从而实现“工”和“学”的轮换。之后又根据专业特点对2010级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始实行“1+0.5+1+0.5” 的“四段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缩短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增加去企业锻炼的时间,使学生在已经具备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及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去企业顶岗实习工作,提高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效和更好地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这种缩短在校时间的培养模式却给高职毕业论文的管理和考评带来了很多问题。

1 毕业论文指导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指导不充分。在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缩短了学生的在校时间。无论是“2+1”还是“1+0.5+1+0.5”的工学结合模式都出现了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顶岗实习时间相重合的问题。而学生的实习单位分布范围比较广,而且学生的分布也非常分散,使得指导老师与学生很难有机会面对面地指导交流,师生互动少,教师催要论文繁琐,甚至出现了在学生答辩前指导教师才看到学生论文的情况,这直接导致了毕业论文指导难的问题。另外,虽然有一系列的毕业论文指导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学生分散,教师教务繁忙等客观因素,使得很多考评办法也流于形式。

(2)论文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物流管理教研室所属的专任专业教师人数较少,但每年都要承担90名左右的同学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人均指导学生达到了15人左右。在承担正常教学管理工作之外,还要负责这么多学生的论文指导,也影响了论文指导的效果。

(3)教师年轻化,实践经验不足。物流管理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主要是年轻教师,虽然都是研究生学历,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但是普遍缺少企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高职毕业论文跟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相比,又有它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的道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毕业论文更要突出它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情况要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还是比较困难。

(4)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差。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系统的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对于论文的写作技巧、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等方面有所欠缺。很多学生的电子资源都是通过百度获得,对于学校图书馆里提供的中国知网等数字平台基本不会使用。在论文写作方面,很多学生还是停留在资料堆砌的层次上,通过各种资料的叠加来达到论文写作的文字数量要求,但对于整体结构、逻辑顺序、自主思考等方面做得比较欠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学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5)论文审核和考评相对较宽松。学生论文的审核主要是通过同事间相互评审,以及论文答辩的形式完成。面对这么大量的审核和考评工作,指导教师很少有精力做到认真细致地评审,最终也就导致了论文审核的时候相对比较宽松,再加上同事之间的相互间的个人关系也会导致最后审核会出现不客观因素。而论文答辩由于时间比较紧,学生比较多,答辩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时间也不多,所以最后的考评也不够完善。

2 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的建议

(1)强化入学教育。现在的高校一般在入学的时候都会进行入学教育,主要是介绍所在专业,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认可所学专业,对所学专业就行职业规划的介绍。但是对在校期间的学习方面的教育比较少,特别是对于如何获取毕业资格等方面介绍得不多。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缺少概念,很多都是听上一届的学生说的“小道消息”,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误解,比如说毕业论文很简单,毕业论文基本上都给过等等,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就不够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所以基本没有学生去注意这方面的资料和资源的积累。只有在入学的时候就介绍清楚了毕业的条件,介绍了如何去撰写毕业论文,才能从一开始就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

(2) 加强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每个学期安排一次与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讲座,从如何拟定题目、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架构文章体系等。把功夫用在平时,避免出现临近毕业顶岗实习的时候学生赶毕业论文,指导不充分的现象出现,也可以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毕业论文。

(3) 强化教学实习的功能。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学期的教学实习,这段时间学生将离开教室,深入企业一线,去感受和体验物流行业,去接触和学习物流知识,去认识和结交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这个过程也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通过这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去解读实习企业的物流运作情况,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为将来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能够与基层的工友,领导处理好人际关系,既可以锻炼交际能力又可以为将来论文撰写寻找企业指导老师,更加方便写作。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3)

高职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一次综合检验,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所以,做好高职毕业论文工作尤为重要。

“工学结合”是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是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重要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对2007级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始实行“2+1”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2+1”的“工学结合模式”,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进入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和单位参加生产实践,从而实现“工”和“学”的轮换。之后又根据专业特点对2010级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始实行“1+0.5+1+0.5” 的“四段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缩短了学生的在校时间,增加去企业锻炼的时间,使学生在已经具备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及一定的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去企业顶岗实习工作,提高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效和更好地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这种缩短在校时间的培养模式却给高职毕业论文的管理和考评本文由收集整理带来了很多问题。

1 毕业论文指导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指导不充分。在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缩短了学生的在校时间。无论是“2+1”还是“1+0.5+1+0.5”的工学结合模式都出现了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顶岗实习时间相重合的问题。而学生的实习单位分布范围比较广,而且学生的分布也非常分散,使得指导老师与学生很难有机会面对面地指导交流,师生互动少,教师催要论文繁琐,甚至出现了在学生答辩前指导教师才看到学生论文的情况,这直接导致了毕业论文指导难的问题。另外,虽然有一系列的毕业论文指导管理办法,但是由于学生分散,教师教务繁忙等客观因素,使得很多考评办法也流于形式。

(2)论文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物流管理教研室所属的专任专业教师人数较少,但每年都要承担90名左右的同学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人均指导学生达到了15人左右。在承担正常教学管理工作之外,还要负责这么多学生的论文指导,也影响了论文指导的效果。

(3)教师年轻化,实践经验不足。物流管理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主要是年轻教师,虽然都是研究生学历,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但是普遍缺少企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高职毕业论文跟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相比,又有它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的道路,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毕业论文更要突出它的实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情况要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还是比较困难。

(4)学生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差。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系统的论文写作方面的培训,对于论文的写作技巧、数字资源的合理使用等方面有所欠缺。很多学生的电子资源都是通过百度获得,对于学校图书馆里提供的中国知网等数字平台基本不会使用。在论文写作方面,很多学生还是停留在资料堆砌的层次上,通过各种资料的叠加来达到论文写作的文字数量要求,但对于整体结构、逻辑顺序、自主思考等方面做得比较欠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学能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5)论文审核和考评相对较宽松。学生论文的审核主要是通过同事间相互评审,以及论文答辩的形式完成。面对这么大量的审核和考评工作,指导教师很少有精力做到认真细致地评审,最终也就导致了论文审核的时候相对比较宽松,再加上同事之间的相互间的个人关系也会导致最后审核会出现不客观因素。而论文答辩由于时间比较紧,学生比较多,答辩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时间也不多,所以最后的考评也不够完善。

2 提高毕业论文指导质量的建议

(1)强化入学教育。现在的高校一般在入学的时候都会进行入学教育,主要是介绍所在专业,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认可所学专业,对所学专业就行职业规划的介绍。但是对在校期间的学习方面的教育比较少,特别是对于如何获取毕业资格等方面介绍得不多。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缺少概念,很多都是听上一届的学生说的“小道消息”,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误解,比如说毕业论文很简单,毕业论文基本上都给过等等,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就不够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所以基本没有学生去注意这方面的资料和资源的积累。只有在入学的时候就介绍清楚了毕业的条件,介绍了如何去撰写毕业论文,才能从一开始就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

(2) 加强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每个学期安

排一次与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讲座,从如何拟定题目、如何收集资料、如何架构文章体系等。把功夫用在平时,避免出现临近毕业顶岗实习的时候学生赶毕业论文,指导不充分的现象出现,也可以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毕业论文。

(3) 强化教学实习的功能。在学生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学期的教学实习,这段时间学生将离开教室,深入企业一线,去感受和体验物流行业,去接触和学习物流知识,去认识和结交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这个过程也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通过这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去解读实习企业的物流运作情况,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为将来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能够与基层的工友,领导处理好人际关系,既可以锻炼交际能力又可以为将来论文撰写寻找企业指导老师,更加方便写作。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4)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参考文献]

[1]倪莉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7-131

[2]曹海红,王宏军.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7):73-75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5)

        一、引言

  冷链是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 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冷链物流是一种新兴的物流 方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降低食品和农产品损耗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以“互联网+农产品+冷链”为特色的生鲜电商成为 物流行业的亮点。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生鲜电商市场规模预计 为521亿元,且年均增长将保持在50%以上(如表1),更是对冷链 物流专业人才提出了非常迫切需求。

 

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起步晚,冷链物流人才相当缺乏,目前国 内大多数高校物流类专业尚未开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基于冷链物 流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校自2004年成立 开始就将冷链物流作为物流学科与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在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和学校的共同资助下建立了国内首座“冷链物流技术 条件仿真试验台”之后又完善相关生化检测功能和模拟计算软件, 该试验台可模拟各种气象条件下冷却储藏、运输设备、货物的各种 状况。在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依托冷链物流技术试验 平台,开设了特色课程“冷链运输管理’、“食品冷冻学”并为本 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项目,每年约四分之一的本科生毕 业论文或设计均以冷链物流为专题:有3届全国挑战杯作品均以冷 链为研究对象,所完成的作品分别获国赛一等奖、国赛交叉创新二等奖、省赛特等奖、省赛二等奖等,在冷链物流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二位一体”基本思路

 

物流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专 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1]。因此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中,能够应用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结合企业生产实习,发现 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社会输送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因此,鉴于 物流管理专业偏于工科要求和应用性强的特殊性,有必要在物流管 理人才的培养中引入工程化教育这_理念。[2我们在冷链物流的本 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基本思路(图1),即整个毕业设计应包括市场调查、冷链实验和物流方案3个部 分,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市场调查是冷链实验的基 础,即冷链物流实验方案必须以实际的食品或农产品物流过程为参 照:而冷链实验又是物流方案的基础,物流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必须 基于实验结果,有的放矢,不能泛泛而谈。

 

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主要对象是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花卉、药品等,因此 技术性和工程化色彩较浓,如果没有具体食品的冷链物流实验做支 撑,没有市场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物流方案肯定没有针对性, 也就没有深度,达不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但是,如果单 纯以一个冷链物流实验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则对物 流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应用不够,毕竟我们是管理类专业, 不同于食品和制冷类专业,必须将设计重点放在物流方案的制定 上。冷链实验结果仅是对物流方案和措施的设计提供量化的支撑。

 

三、实践分析

 

毕业设计一般包括选题阶段、调查和实验阶段、论文撰写阶 段。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选题难,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学生在论文选题阶段花费的时间 要1~2个月,有的甚至更长;二是管理难,目前,很多高校毕业实习、考研、找工作和撰写论文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在以就业为导向 的思想支配下,很多学生整天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暇参加讨论、 调研和写论文。一些指导教师鉴于当前的形势,也对这种行为网开 —面,往往只在毕业论文的最后阶段,才将学生召回,平时疏于指 导;三是难综合应用,论文往往只能针对物流管理的某个方面进行 较深入的研究,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3针对以上问题,我们 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一)结合项目提供设计选题

 

近年来,我校冷链物流团队承担和完成了几十项相关研究课 题,在国内系统开展冷藏物流技术条件的试验研究,先后承担了包 括东亚运输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在内的_系列国 际、国内冷链物流项目。在选题环节,鼓励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的专 业特长和承担的课题,提供毕业设计选题;并在召开选题动员会 时,洋细介绍自己指导毕业设计的课题来源、主要内容以及要求, 吸引有兴趣的主动报名参加。由于毕业设计来源于指导教师的课 题,简化了选题环节,又基本上杜绝了抄袭和雷同的现象。如指导 教师根据承担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安全方面项目,分别提供了木瓜、 龙眼、荔枝、鲩鱼、鲫鱼、冷鲜牛肉等品类的冷链物流设计选题。 而且,部分指导教师改进论文选题方式,采用将毕业设计与学生科 技创新等活动相结合起来等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入毕业设计 阶段。

 

要求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编制设计任务书。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教 师承担了较多的食品冷链物流方面的课题,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和素 材。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编制设计任务 书。设计任务书不是课题项目的简单分解,而是在其中加入对物流 管理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杨桃冷链物流实 验及物流方案设计”任务书中,要求通过杨桃供应链问卷调查,结 合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确定实验的关键指标,模拟杨桃从采摘、贮 藏、运输到销售的全过程,研究不同温度变化对采后杨桃品质的影 响,最后,从运输方式选择、货物摆放、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素质 等方面提出了杨桃冷链物流的改进措施。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 毕业设计相结合,解决了教师精力分散、指导时间不够等问题,部 分优秀毕业设计成果成为指导老师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根据我们4 年来的实践,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也是非常欢迎的。2011年即有 17%的毕业生参加毕业设计,2012年后参加毕业设计的人数均超过二分之一(如表2)。

 

(二)加强调查和实验阶段的过程控制

 

目前,学生在冷链物流毕业设计过程中,基本上需要指导教师 “手把手”教,否则其往往不知如何开展,所以必须加强过程控制,保持经常联系。要求参加冷链物流毕业设计的学生,首先要在大四 第一个学期末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明确市场调查和冷链实验的时 间,最好在1个月之内集中完成市场调查和实验:在调查和实验阶 段,要求学生不能外出实习,将学生分成若干2〜3人的小组,指定 小组长负责管理。指导教师除了每周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答疑外,还 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日常指导。如针对进行冷链物流实验的 学生,首先要带领他们到食品生产和物流企业进行调查,然后制定洋细的实验方案、指导实验工具的使用,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 提出物流管理改进措施,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的时间和目标。

 

这个过程中,冷链实验方案的制定是重点。冷链物流实验方案 制定好坏,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冷链物 流实验方案在调查的基础上,要明确实验流程图、实验材料制备和 实验方法。如针对“不同温度条件下杨桃冷链物流实验及物流方案 设计”将实验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1°C条件下运输 24h,置于1°C陈列柜销售2天;B组:5°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 5C陈列柜销售2天;C组:常温30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常温 30C陈列柜销售2天;D组(包装组):用微孔聚乙烯保鲜包装袋 对新鲜杨桃进行单果套袋包装,5C条件下运输24h,置于5C陈列 柜销售2天。对每一组实验,要求注明实验开始时间、检测间隔时 间、检测指标,且有洋细记录表格。对冷链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 时纠正,甚至重新制定方案。

 

(二)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

 

基于冷链物流实验的毕业设计必须提供冷链物流模拟和相关检 测的设施和设备。随着学生数量增加,实验室资源越来越紧张,因 此必须在大四第一学期末排好实验室使用表,确定各小组的具体实 验时间,每组实验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此外,冷链物流实验需要 购置原材料、检测试剂、试纸等,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费用。一方面 可以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中支持一部分,另外,尽力争取学校、企 业的经费支持,最好校企合作能解决一部分经费、场地、设备仪器 等问题。

 

另外,目前来看冷链物流毕业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相比论文 写作而言,指导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在评价指标和 要求方面,可能需要适当降低。如冷链物流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可以 适当放低要求,毕竟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设计的目 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能将大部分时间放在 重复性的实验过程上。另外,还可以适当取消外文文献研究的硬性 要求,重视对毕业设计本身的评阅和考核,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都 放在有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毕业设计的撰写等核心工作上。在答 辩过程中,可以对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不予要求。

 

四、结语

 

冷链物流和生鲜电商的迅猛发展对冷链人才培养提出了急迫需 求。在毕业论文环节中引入冷链物流毕业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应用 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解决本科毕 业论文难选题、难创新、难管理、难综合应用等问题,实现培养应 用型人才的目标。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 毕业设计仍然是毕业论文的补充,应当根据本专业特色和师资情 况,针对部分毕业生提供该选项,并保持怡当比例。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6)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运用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前提,作为毕业论文质量控制起点的选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过大或空乏

部分学生在选题时非常盲目,不能判断题目是否过大,应怎样去缩小选题。如每年都有学生选择我国货代企业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等题目,这类论文题目过大,最终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

2、选题陈旧无新意

从专业题目汇总来看,学生热衷选择讨论了很久的题目,因为学生自己能力有限,又不愿意花过多精力在毕业论文上,所以文献资料丰富的题目成为首选。

3、理论性选题偏多

由于经管类学生论文固有的特点以文字表述为主,而理论性文章相关资料无需实际调研容易取得,结果就是过于依赖网络资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堆砌成文,容易造成论文内容雷同,质量不高。

二、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共性方面,从参与毕业论文的主体进行分析。

1、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1)思想上重视不够

有的毕业生缺乏对毕业论文的正确认识,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个形式,与就业关系不大能通过即可,论文质量高低无所谓,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导致选题比较随意。

(2)时间分配上存在矛盾

以我校为例,目前我校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启动时间是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上报毕业论文计划即题目大致在12月中旬,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在准备考研、求职或实习过程中,由于远郊办学学生基本已退宿离校,因此师生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减少,学生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和时间明显不足,选题方面更多体现了学生的主观意识。

(3)能力不足的制约

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分析处理问题,也缺乏创新能力,对于专业热点问题把握不住或驾驭不了,只能选择资料收集容易、内容大而空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2、教师的主导作用受限

(1)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考核以数量为主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对论文质量的考核比数量的考核更为复杂也难以操作,因此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只偏重数量的考核,按指导学生数量来计算工作量,后果就是部分指导教师只关注指导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当然更不关心学生的选题。

(2)师生比制约导致指导作用限制

近年来,随着经管类专业连续扩招,导致生师比过高,通常一个教师每批要指导8- 10名学生,学生人数过多造成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平均时间减少,而教师自身教学工作量大,还要兼顾科研工作或自我充实等,致使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明显偏少,对学生论文选题放任或者把关不言的情况增加。

三、本科毕业论文中对选题的指导实践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必须是在教师和学生充分配合的基础上。每个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是有差异的,指导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加深了解,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题进行分类指导。结合专业热点、兴趣专长和实践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帮助学生进行选题。

(1) 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实际指导论文选题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方面专业热点问题有兴趣,其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又能满足要求,这样的选题就容易写出比较好的论文。如有学生在选题之前跟笔者的沟通中提到对供应链金融问题感兴趣,通常此类问题对物流专业学生来说研究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当了解到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比较熟悉,同时在拍拍贷有过比较成功的实践经历,因此建议可适当缩小范围对电商企业的供应链金融问题进行研究,最终该学生论文通过对电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的研究,参考银行传统供应链金融进行了融资业务设计和电商金融系统设计,并构思了未来电商供应链金融的参与各方、合作模式和业务形态,答辩时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优秀论文。

(2)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选题指导

有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已经有过暑期实践或者正进行的实习工作,通常笔者鼓励学生把毕业论文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当然直接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与论文结合相对较容易,如有学生在制造企业的采购部门实习,在选择时就以《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某新资企业JIT采购的分析和优化》作为论文题目,以具体企业实际操作出发,从物料管理、JIT采购具体的实施、采购流程等方面作为分析切入点,着眼于当前的运营流程的改善和未来的组织系统架构,制定了一套OEM公司JIT采购方面可以选择和借鉴的系统方法。有时候学生实习岗位与物流没有直接关系,笔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启发学生发现工作与物流的切入点,如有学生实习岗位是质量管理,经过多次沟通,最终确定的题目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企业物流改进研究》,论文从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物流两者的关系入手,剖析制造型企业在物流上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某某电机制造企业为例,从质量管理角度分析该企业在物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这些贴近实践的选题再加之学生后期的努力,最终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7)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

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

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破解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4]

4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

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

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5]

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

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部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作者:徐俊杰等

参考文献: 

[1]李亦亮地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5(33):14-15 

[2]徐俊杰,何常青,李亦亮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39-42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2-0211-02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物流体系发展的逐步完善,物流业重新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物流学科地位也日趋巩固,物流类专业的建设思路已经从“求规模”转向“要质量”。近几年,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稳定增长趋势,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六十余万,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势持续良好。高校的人才培养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通过调查与探究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才能为学院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方向性指导,以便推动学院教学工作的稳步开展,同时也为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经验支持。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1.经过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2014年的就业形势备受关注。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难见好转。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面临寒流,物流行业毕业生从属就业难大流,一定程度上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压力。

2.目前物流企业缺乏人才。从大多数物流单位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对于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强、熟悉物流行业现状及业内基本情况、有丰富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专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然而大多数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物流专业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二)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影响就业

1.重视职业差距,没有准确定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虽有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下降,学生择业观念和择业心态向积极转变。但是,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社会舆论、家庭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接受薪资低、苦力重的工作,依旧抱有精英心态,就业眼光局限短浅,严重影响自己的就业择业。

2.忽视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欠缺。近几年来,据校园招聘物流人才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来看,多数的用人单位反映物流专业毕业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基础知识存在漏洞。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就业后不能及时适应工作岗位,专业技术不过关。

3.实习经历缺乏,社会过度制约。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相关工作的经验较少,假期实习经历少,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方面的衔接存在不足。使得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常常为问题所困,不能及时适应岗位需求和工作标准。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与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论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还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其主要衡量指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率。学院开展本次调查与研究,主要针对当前学院蓬勃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进行调查,重点放在毕业生目前就业质量与就业现状。就业率所反映的是就业的“量”,就业率是一个数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就业质量所反映的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结构、层次以及性质等,就业质量是一个质量型的指标,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

由于学校地处东北地区,调查初期考虑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初次就业时36%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省内,东北、华北地区合计占58%的比例,南下择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且集中于长三角地区。而目前仍然留在省内的毕业生也占到39%,东北、华北地区合计为64%,地域分布特征与初次就业时差异变化较小,部分毕业生出现就业回流,但在南方就业的毕业生依旧占多数。通过对7届毕业生的就业比对和问卷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几年工作相对稳定,工作在东北、华北地区择业的毕业生,大多基于地缘优势,于环渤海地区择业比例较大;南方择业依旧占据较大比例,毕业生择业选择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此次调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对在吉林省本地工作的学生采取留置问卷调查或入户访问的调查方法,对在外省工作的学生采取电话调查、信件调查和网络调查等方法。调查收回问卷278份,其中男92人,占33%,女186人,占67%。2008届毕业生至2014届毕业生所占比重分别为8%、7%、12%、18%、15%、18%、22%。由于本次调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跨年级较多,更多集中在毕业生工作地域与就业选择之间的关联性,即随着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高,就业地域是否会改变。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企业类型与分析

物流相关企业仍是学院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调查显示初次就业时,45%的毕业生被物流相关企业录用,16%进入了生产制造企业,15%进入了贸易和流通企业,这三类单位是物流管理毕业生的重点选择范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了解,当前工作单位属于物流相关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33%,贸易和流通企业占20%,生产制造企业占16%,这表明一部分毕业生自毕业签约工作以来,已经离开了物流相关企业,针对这一现象,学院也组织对相关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性低

经过调查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学院分析讨论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属于服务类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本身的专业性并不是特别强,与其他专业相比,行业壁垒很低,其他行业的人员也可以选择在这个行业就业,例如计算机专业、财务专业、其他管理类专业等等。同样,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专业之间的跨度并不是很大,这对于毕业生择业的方向定位,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优势,但同时也是导致物流行业人才流动现象严重的因素之一,容易造成行业人才利用的不稳定。

(二)行业劳动强度工作压力大

物流行业是一个劳动强度较高的行业,特别是进入该行业的最初阶段,一般需要掺杂一些搬运等体力工作,部分学生由于择业观的不坚定等因素,对此不能适应,于是产生转行的念头,选择相对轻松的职业。通过对调查学生的了解访谈,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一次就业后的跳槽率比较高。经过调查显示,2010届至2013届的跳槽率都高达30%以上。根据对学生的访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物流行业的社会实践性比较强,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从业经验也较多,而当今高校教育中,学生往往忽视实践经验和实习经历的积累,且专业知识并不是很牢固,在从业的过程中,常常碰壁遇到挫折。因此,毕业生通常在对该行业的业务熟悉后,跳槽机会较多。

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多为私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稳定性较差;且在私营企业中,人才竞争也比较激烈,从业压力较大,加之从业工作强度大,许多毕业生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3.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物流行业的体力劳动,是学生希望通过跳槽另择其他工作的重要原因。而客观上,由于服务行业的相通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转入其他服务行业就业,也是相对容易的。

(三)行业收入较其他行业占劣势

工资待遇是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关注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处于中等水平,实习转正后基本为5000~6000元左右。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还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他们一方面认同这个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认为这个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很辛苦。

调查显示,65%的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这个比例高于初次就业时的45%相关性比例,更高于目前的33%相关性比例,说明一部分毕业生曾经跳槽进入了物流相关企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同时在就业的过程中,尤其是物流行业,性别歧视现象更为严重。若将研究的调查问项和毕业生性别做交叉分析,可发现男性毕业生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工作过的比例为74%,而女性毕业生仅有51%;这说明男女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差异,其原因也很可能是目前的物流岗位普遍强调体力劳动,因而当性别与择业交叉时这一问题更加突显。

四、结论

总之,当前的就业现状要求,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从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做起,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积累自身社会实习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这也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真正亟待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小红,王成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张曙红,冷凯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 

[3]谢五洲,郑浩昊.对高校物流类毕业生就业的冷思考[J].江苏商论,2006(7):56-57.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9)

中职与应用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学制七年,其中中职学段三年,本科学段四年。学生必须完成三年中职学段学习,第六学期进行本科院校组织的转段考试,符合要求的,直接升入本科学段学习。以我校物流专业为例,中职阶段其专业名称为“物流服务与管理”,本科阶段其专业名称为“物流管理”。

传统中职学制三年,采用“2.5+0.5”模式,在校五个学期,第六学期进行校外岗位实习,专业名称为“物流服务与管理”,在第五学期分专门化方向。

二、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发展趋势及人的发展规律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的。

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如下两个阶段。

(一)中专阶段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能适应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技能操作性工作的技术人才。

(二)本科阶段

面向生产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和物流服务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具备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内容和过程,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能够满足现代物流业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5+0.5”传统培养的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仓储与配送岗位群的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者在中专阶段的区别是“3+4”分段培养强调毕业生要获得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具有一定的高校学习能力。后者强调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职业面向

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到内外贸公司、工商企业以及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经营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规划、生产运作、第三方物流服务等,也可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运作(包括运输、仓储、管理、决策),或在政府部门、教学及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2.5+0.5”传统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到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流通企业、制造企业担任收货员、保管员、理货员、物流中心单证员、客服专员等。

前者的职业面向特点是形式多样、岗位丰富,有利于学生多元化发展。

四、职业资格证书

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分如下两个阶段。

(一)中专阶段毕业时可获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证书(办公软件应用中级)、公共英语一级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汉语水平证书(中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职业能力等级证书(物流员)。

(二)本科阶段

毕业时可获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物流师证书(高级)或FIATA 货运资格证书。建议取得的证书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物流师证书(技师)。

“2.5+0.5”传统培养的毕业生在中专毕业时可获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证书(办公软件应用中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职业能力等级证书(物流员)、叉车操作证书(18 周岁以上选考)。

二者在中专阶段的区别是“3+4”分段培养的毕业生要取得公共英语一级证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汉语水平证书(中级),体现了对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的要求,为其今后的管理类专业本科学习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同时,“3+4”分段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领域的证书与“2.5+0.5”传统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当,但后者更强调专业操作能力,满18 周岁建议获得叉车操作证书。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与“2.5+0.5”传统培养在这一方面对毕业生的要求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要求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人文素养,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等。但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更强调毕业生要具有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敬业爱岗的工作态度,要求毕业生形成稳固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2.5+0.5”传统培养更强调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借助工具查阅中、英文技术资料的基础能力。前者要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能够满足现代物流业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后者要培养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能力是指个人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拥有的本领,它是进行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身体能力的整合。

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的职业能力分析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两个方面。“2.5+0.5”传统培养的职业能力分析包括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跨行业职业能力三个方面。前者的职业技能与后者的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大体相当。前者着重强调毕业生的职业知识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后者则着重强调毕业生的职业特定能力,如要求仓储与配送方向的毕业生具有仓库安全、流通加工等相关作业能力,具有常见的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包装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监控设备的使用与设备保养、简单维修的能力等,这也体现了其培养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六、课程设置

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的前三年中职阶段主要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第一至五学期的周课时数分别是6 节、6 节、8 节,保证学生毕业时文化基础水平不低于高中毕业水平。循序渐进地开设现代物流概论、管理学基础、仓储管理实务、物流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使学生对物流专业的就业面向形成初步了解。此外还安排了专业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此阶段的核心课程为现代物流概论、仓储管理实务。

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的后四年本科阶段开设与高中毕业入学的本科生相同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经济学、物流管理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工程、国际物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核心必修课程,以及电子商务、运筹学、国际货运等一般必修课程。此外还安排了多门综合实践课程和素质培养课程。

“2.5+0.5”传统培养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第一至五学期的周课时数分别是3 节、3 节、3 节。开设物流基础、物流设施与设备、运输实务、仓储实务、电子商务基础与实务、物流认知与养护、物流法律法规、物流营销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此外还安排了一学期的毕业实习。

在中专阶段,二者都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课程,但是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在开设课时数量上明显优于“2.5+0.5”传统培养,而后者专业课程开设数量明显优于前者,前者的专业课程大多安排在本科阶段。

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的中专阶段强调夯实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本科阶段强调专业能力培养,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其对实践体系的完善比较重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获取毕业论文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课程;三是增设实训周,学生可通过实训周的实训,获得学分。

此外,考虑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的学生在七年时间里,理解能力逐步提升,针对中职与本科阶段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构,即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衔接研究。如针对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的核心课程《仓储实务》,中职与本科阶段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重新解构,共同编写中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体系。遵循中职阶段课程内容“偏技能、中低难度”,容量适中的原则,由中职阶段任课教师根据中职阶段的内容体系,编写该阶段的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定为《仓储管理实务》。遵循本科阶段课程内容“偏理论、中高难度”,容量适中的原则,由本科阶段任课教师根据本科阶段的内容体系,编写该阶段的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定为《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内容各成体系,课程内容知识点前后关系符合逻辑递阶层次要求,使中职和本科的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做到了合理衔接。

总体上看,中本衔接“3+4”分段培养的课程设置重视理论知识系统学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2.5+0.5”传统培养比较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七、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不是中职、本科简单对接,而是“有机”对接,即在课程设置上要有贯通培养的内涵,即“纵向一贯”。同时,衔接又不仅仅是“贯通”,尚需中职、本科保持各自的人才培养特点,中职毕业生除了升学外,也应该可以选择就业、创业及其他升学渠道,即“横向一体”。

因此,开展中职与应用本科“3+4”分段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拓宽本科物流人才培养选择范围,提高物流人才供给,满足苏州及周边地区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6.063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而随着我国《物流产业振业规划》的出台,物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行业的发展意味着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加大,而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在质量上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表现,为我系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依据,促进我系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我系物流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切实提高我系物流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使物流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规范化、制度化,特地对我院已毕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此次就业状况调查。

1调查的基本情况

1.1调查时间和方法

本调研工作从2015年月7始至2015年12月止,一共持续了近半年时间。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研先设计了调查问卷,然后主要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极少数同学采取了电话访谈的形式。

1.2调查内容

了解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由于物流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并具体了解学生从事的是物流哪一类工作;了解学生就业时考虑了哪些因素,他们对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何想法;了解学校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否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哪些专业技能是物流岗位所必需的;了解对从事物流行业有帮助的专业课程有哪些,其中哪几门专业课最实用;并调查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议或意见,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的看法等。

1.3调查对象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已毕业的学生有五届,共计五百余人。本次调查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首先由老师制作调查表格,再由负责学生实习和就业工作的老师给毕业生发放并收集《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电子邮件。截止2015年12月31日,此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70份(含电话调查),占被调查人数70%以上。

2针对调查报告的分析数据

此次调查所收到的有效问卷,占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所有毕业生的54%。其中在湖北就业的有93人,占调查问卷的34.4%,外地就业的有177人,主要是集中在广东和江浙地区。

从被调查的情况来看,有199名也就是70%的毕业生,在从事物流工作,其中,41%的毕业生所从事的是物流企业的物流岗位工作,22%的毕业从事的是生产制造企业的采购管理,26%的毕业生从事的是非物流企业的物流岗位工作,还有11%的毕业生从事的是物流企业的其他非物流工作。由此可见,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从事的还是与物流相关的工作岗位,其次是采购管理,再次是在流通企业中从事物流相关工作。

从所收集的调查情况显示,毕业生在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三个:行业和个人的发展、地域环境、薪酬水平,且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90%以上的从事物流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课程对从事物流行业实践、理论上都有帮助,其中:《物流成本管理》、《仓储管理》、《管理信息系统》、《配送营运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国际物流与报关》这七门课程是学生们统一认为对工作最有帮助的课程。

在需要增强的实践训练中,92%的毕业生认为企业案例分析讨论和企业现场顶岗实习这两项训练最重要,56%的毕业生认为企业参观认知实习和企业物流情况实地调查这两项训练重要;32%的毕业生认为实验室仿真模拟操作和物流实践操作竞赛重要。

在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意见或建议中,95%以上的毕业生建议在理论教学课程中,应选取企业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另外学校还应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认知实训课程,带领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学习,更早地接触物流实践;17%的毕业生认为还可以邀请物流企业资深管理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传达最新物流行业资讯;3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对学生就业、创业进行职业指导。

3根据调查报告归纳出的问题

3.1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31.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赶不上物流业的发展,其中较为突出的反映是教材的选用出现明显滞后性;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晚,造成大四时的专业理论学习任务还非常重,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对其现在从事的物流行业相关工作没有多大帮助。

3.2课程的理论性太强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55.6%的毕业生认为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中理论课时较多,绝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课堂进行,而老师授课的方法又过于理论化,缺乏一定的互动和实践动手操作环节,尤其是接触物流企业的机会太少,这样造成他们在工作岗位很长一段时间难以适应。

3.3对专业的认同性不高

在被调查者中,有3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的是与物流管理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是自主创业。在填写原因一栏中,有学生认为是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不甚看好,有学生认为物流相关的工作太辛苦,还有学生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选择的自主创业。

4对我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建议

我院此次针对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涉及到已毕业的五届学生,很是全面,回收的调查试卷也真实有效,所反映出的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这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有着极大的参照作用。以下就是针对此次调查归纳的问题,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4.1改进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从调查所收集到信息来看,我院关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定位还是正确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与物流相关的职位,但随意国际物流和互联网物流的发展,建议重视《电商物流》和《国际物流与报关》两门课程,同时增设与互联网+物流相关的选修课程,同时还需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4.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改进理论教学方法,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多给学生提供到企业认知实习的机会,同时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为了增强学生对物流行业发展状况的了解,还可不定期举办物流资讯讲座,邀请企业有关专业人士或院校资深物流专业老师,每期针对一个与物流相关的专题进行讲座。还可与企业合作,采取3+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4.3改进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物流企业案例开展教学,注重让学生参与讨论,同时在讲授课程中传递物流行业最新资讯。另外还需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或聘请具有物流实践管理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课堂教学任务,丰富理论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4对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在被调查者中,有一部分学生事先对自己的职业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创业的学生中也有一些是被创业的,因此对于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专业规划就非常必要,建议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树立起学生对于物流行业发展的信心,并在大一下学期就开设物流专业基础课程,坚定学生从事专业的决心,并能客观科学地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开设创业创新课程,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进行创业创新。

参考文献 

[1]金鑫,梅士伟.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学理论,2015,(01).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11)

Key words: meet business needs; logistics management; course system

为了实现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成为基础和关键。而毕业学生和用人企业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则更具说服力。因此,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和课程效用,设置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育人指标,是解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和社会衔接的首要问题。

1 基于毕业学生和企业的问卷调查

1.1 调查目的、对象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详细了解适合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能力的期望,为本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次调研历时较短,被访对象为内蒙古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8和2009级毕业学生和若干内蒙古地区大企业及中小物流企业。针对毕业学生采用网络问卷式调查方法,针对企业则主要通过电话或亲自走访采用口头问答方法。

1.2 毕业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网络向内蒙古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2008级和2009级毕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6份,全部为有效问卷。下面基于调查问卷中涉及的几个问题,根据毕业生对本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调查结果如下:

(1)在课程有用性方面:89.57%的学生认为基本素质和能力中的全部课程有用;而其余10.42%的学生没有选择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民族理论与政策这6门课程。

95.83%的学生认为通用管理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有用;4.17%的学生建议还应适当补充一些课程,比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礼仪等。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方面,72.92%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都有用但不足够,应该再增加一些物流专业课。15.63%的学生认为这些专业课都有用,但是教学中老师讲授的深度不够。11.46%的学生认为现代物流管理概论、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在工作中最有用。当然这与毕业生现从事的工作有关,分析认为,由于毕业生工作时间较短,多数从事基层工作,高层岗位尚未接触,有些课程的作用还未体现出来。

在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方面,93.75%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工作中有用,但因为在学校课程设置中是专业选修课,因为学分关系,很多都未学到。6.25%的学生认为货物学、物流技术与装备这两门课对实际工作指导较大。

在物流管理实践能力方面,62.5%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设置不足。各个实践项目对于工作有用性的排名为:顶岗实习(所占比例最大为29.72%)、毕业实习、企业参观、校内实训室实训、软件模拟、教师示范、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学年论文。

对于最有用的课程,100%的同学填写的均为物流专业课;最没用的课程也几乎100%的同学填写的是思想政治类相关课程。

(2)在指标有用性方面:几乎100%的学生认为从事物流工作最重要的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和物流管理实践能力。同时,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学校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改善。78.13%的学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是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

(3)在课程总体设置方面:52.08%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比较不能让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一现状也跟学生本身对自己工作的期望有关。67.71%的学生认为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一般,有些学生建议显示,很多较好的专业课程安排靠后,由于考研和找工作的压力,后期学生的学习劲头下降,导致一些重要专业课学习不认真,甚至有些同学都不知道某些课程讲了哪些内容。

调查结论显示:从毕业生的角度,本校课程设置基本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在工作实践中,最有用的是与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和物流管理实践能力指标相对应的各种课程。而学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最大的缺陷是物流管理实践课程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实际工作需求。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上学习期间安排不够合理。

1.3 企业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6家大型企业(如伊利、蒙牛、神华集团等)和20家中小物流企业的实地考察与电话访谈,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为高校设置物流专业课程,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指明方向。本次问卷发放26份,回收25份,有效问卷25份。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物流企业人事主管,部分企业没有专门人事部门时,选择回答者是经理;非物流企业则选择企业物流部门主管作为问卷回答者,他们对物流人才的状况和需求更清楚。在完成调查问卷的同时,通过对填写问卷者的一些访谈补充相关的数据和资料,使本次调查效果更好。具体调查结论如下:

(1)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企业中物流人才需求量最多的是运输配送,这也是传统物流最强调的一大功能;其次为仓储管理。可见,大部分企业依然是传统物流人才需求较多,当然,这也有历史因素在里面。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排在其后。而报关员、海运操作员、国际货运经理这些涉及国际贸易、海关方面的岗位几乎没有。这主要是因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物流企业以从事运输和仓储类的居多。

从人才需求层次看,企业对初级操作类人才需求很大,但由于门槛低,该职位人数相当大,薪酬普遍不高,这类职位人员流动率较高,因此始终呈现出供需两旺局面。而中高级职位普遍让求职者感到“高不胜寒”。物流配送总监、市场拓展总监、仓储经理、采购经理、国际货代销售主管等职位企业在招聘时都遇到困难,即使高薪也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非常紧缺。

对学历而言,大多数企业对一般员工学历的期望为专科和中专,也有少数企业期望学历为本科生。对于管理人员,企业的期望学历则以本科最多,其次为专科,少数企业期望管理人员是研究生。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学历需求较为合理。

(2)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企业选择物流人才比较看重的方面:学历、实践能力、物流专业技能、证书 、其他五个选项中,97%的企业选择了实践能力。而企业对物流人才素质的要求,绝大多数企业也都比较看重其专业实操能力。这似乎表明物流企业非常务实,也显示出对没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大学生并不认可。

(3)企业对学校课程有用性的认识

在问卷中列出了物流专业开设的物流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和实践课。企业选择最多的课程依次是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和实践课,其中绝大多数企业人事经理都选择顶岗实习和企业参观;这说明企业更注重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对于专业拓展课89%的企业认为当然有用,但实际工作中难以体现。对国际贸易、港口物流、海关通关实务等课程,调查中没有企业选择,原因可能是目前区内企业涉及到这方面的业务较少或几乎没有。

综上所述,目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以初级操作员和中级物流管理人才居多,高级管理人才则需企业花年头培养。但目前毕业生普遍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不足。企业对于物流课程更是注重其实用性,绝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实用性强的课程以及实践课对工作最有用。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区内企业对港口物流人才几乎没有要求。

2 面向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指标设置

基于以上对毕业生和企业的问卷调查,以面向企业需求的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评价依据,为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学生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可以设定以下五项指标:

(1)基本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包括指导思想和行为工具。其中指导思想是指物流人才个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水平,物流人才应该能做到诚实守信、恪尽职守、廉洁自律、明辨是非和奖惩有据;行为工具则是处理问题的基本手段,比如外语、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等。

(2)通用管理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第一素质应该是突出的管理能力,即既要能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从战略高度统筹全局,做好远期规划,又要能兼顾企业近期目标,做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企业微观管理活动。

(3)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是指完成主要物流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也是企业在引进人才时最看中的一项能力。

(4)专业拓展能力:学生除了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一些相关专业知识作为补充,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多渠道择业提供方便。

(5)物流管理实践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实操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企业运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强化运用,市场风云变幻,经营环境异常复杂,实际工作和理论实施往往出现偏颇,这使得很多企业看重的并不是学生的理论功底而是经验积累,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经验不足,必须通过实践来弥补。

这五项指标是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为高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这五项指标是有层次和重要性之分的,从以上基于毕业生和企业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其中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和物流管理实践能力是毕业生和企业都非常认可的,在实际工作中是最有用的两项指标。因此,针对这五项指标进行的课程设置也应该是有主次之分的,必须重点强化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以真正适应企业需求。

3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使课程的设置具有系统性,同时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依据五种育人指标,分为五个模块:基本素质和能力模块、通用管理能力模块、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和物流管理实践能力模块。

(1)基本素质和能力(17门课):形式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民族理论与政策、外语、体育、经济数学基础、经济法、概率论、财经写作、大学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Foxpro数据库应用与开发、多媒体技术应用、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2)通用管理能力(9门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

(3)物流管理专业能力(12门课):现代物流管理概论、企业物流、物流运筹学、仓储管理、采购管理、运输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物流系统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