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4 09:59:51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篇(1)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紧紧围绕全市“深入开展争先创优,加快建设和谐繁荣的四川经济强市”主题,确立博物馆(文物局)以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创建内容,紧密联系灾后重建及业务工作实际,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实践特色,统筹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励全体党员干部振奋精神、坚定信心、锐意进取,迎难而上,全面推进我馆(局)各项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我馆(局)主要以“学赶先进、干事创业、争当先锋”为载体,围绕馆(局)中心工作,特别是灾后重建等目标,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突出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实践活动载体,明确目标要求,教育和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佳绩,争当先锋。党组织广泛开展“四好”领导班子,“旅游服务标兵”等活动,让广大党员明确努力方向,争当“敬业奉献、服务群众”的先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馆(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周密部署。一是成立以馆(局)党组书记为组长的活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牵头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情况调查度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先争优活动日常工作。二是制定了实施方案。三是搞好思想宣传活动。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讨论、专题部署会等形式,各党支部利用组织活动等时机开展思想宣传活动;通过深入动员、认真学习,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对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形成了广大党员立足本职争优秀,发挥共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加快了馆(局)各项工作的进程。

(二)突出重点,落实措施

活动开展以来,全馆(局)2个党支部积极认真地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学习和争创活动。结合学习培训、“”、党员活动日等经常性工作,扎实推进。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统筹推进党的建设,以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党员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文博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按照创先争优和“挂包帮”活动要求,博物馆(市文物局)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首问责任制、绩效考核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制定了创先争优和“挂包帮”活动实施方案,并把活动与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结合起来,推动活动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三)组织党员公开承诺,认真践诺

为不断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馆(局)党总支带领全体党员努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公开承诺活动。馆(局)党总支制定了《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实行公开承诺的实施意见》,精心设计了公开承诺活动的载体,党总支、党支部、共产党员都分别作出了公开承诺,并推举支部、党员代表参加了市委组织的庆祝建党89周年暨创先争优公开承诺大会上进行了公开承诺活动。

(四)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灾后重建工作进程

博物馆党总支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平安广汉”建设,坚持深入博物馆及周边社区群众中间去,切实倾听群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主动排查各种矛盾纠纷并及时做好化解工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紧紧围绕博物馆(文物局)灾后恢复重建确定的工作目标,在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上多花心思、多想办法,多抓机遇,确保灾后重建工作迈出新步伐。积极开展“铭党情、感党恩”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各部门广大党员带头将感恩情怀、奋进热情投入到推进科学重建上来。目前,博物馆(文物局)的中央资金重建6个项目已全部动工建设,并已完成95%的形象进度;澳门基金会援助的6个项目中,已有5个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并动工建设。

(五)开好专题生活会

9月下旬,博物馆(文物局)召开了以“创先争优、加强党风廉政”为主题的党委民主生活会,会上,班子成员对照,结合分管工作总结了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深刻剖析和反思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市委督导组出席了此次班子民主生活会并作了指示。各党支部也组织本支部党员按照“五个好”、“五带头”的要求,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过好了一次支部组织生活会。

(六)组织树立“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

馆(局)认真贯彻实施市委关于开展“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活动的精神,以党建带团建、带工建、带妇建,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了“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活动。通过各党支部推荐,党总支审议通过了财务部、接待服务部等5个科室为“党员示范窗口”,罗晓红等10名党员为“党员示范岗”,要求严格按照示范活动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当好排头兵。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挂包帮”活动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扎实推进实施灾后重建工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各党支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创新活动方式,建设高素质党支部带头人队伍。认真落实市上“挂、包、帮”相关工作部属,建立帮扶机制,制定帮扶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坚持早谋划、行动快、出真招、促实效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本单位文化知识、信息、人才、文化等优势突出、帮助仁寿村、三星村理清发展思路。“挂包帮”活动开展以来,馆(局)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蹲点20余次,与仁寿村、三星村党支部互帮互建,带动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群众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八)营造浓厚氛围,做好舆论宣传

根据馆(局)实际,通过建立党员活动室、运用信息公开网,设置举报箱2个、宣传栏4个,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宣传;在办公室、廊道悬挂职责牌、守则牌、警示牌100多个,在显眼处张贴服务承诺语10余处,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开展创先争优的重大意义,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部署,目标要求和活动安排,宣传创先争优的先进典型,把宣传工作贯彻活动始终,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群众参与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在全馆(局)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三、取得成效

通过以上这些主要做法,博物馆(文物局)各项创建工作得到了干部职工和群众的积极相应和支持,各项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一)提高了党员参与创先争优活动的自觉性

在活动中,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深入开展争先创优,加快建设和谐繁荣的四川经济强市”主题,进一步认清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到在全党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同时,也是推进博物馆(文物局)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思想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一致表示要积极投入创先争优活动,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二)找准了创先争优活动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在学习调研和专题生活会的基础上,各党支部和党员对照“五个好”、“五带头”的要求,进一步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对存在的制约实现创先争优目标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形成了共识,特别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各支部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践行承诺,努力岗位奉献,积极创建“党员示范窗口”和“党员示范岗”,为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打下了基础。

(三)促进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焕发了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积极奉献的激情,促进了我馆(局)各项工作的全面完成,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截止2010年11月30日,博物馆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实现综合收入1750万元,比去年增长8.6%,提前完成了年初预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到12月底,接待游客人数将达45万人次,完成综合收入1850万元。完成承接产业转移到位资金4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按工程形象进度,累计完成投资8000万元。全年景区秩序良好,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无游客重大投诉,完成了2010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后,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工作作风都有了进一步转变,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别党员干部对深入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深刻,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二是发展不够平衡,支部与支部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的工作力度、工作落实程度上存在一些差距,党支部的创先争优活动创新不够,形式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三是查找问题的力度、深度还有待加强,学习调研有待进一步深化。

五、2011年工作打算

在明年的创先争优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按照市委的要求,抓紧抓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明确责任,加强指导

进一步深化广大党员对创先争优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创先争优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活动搞得更实更细,让群众能感觉得到,触摸得到,使活动的成果惠及到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

(二)做好点评,强化督查考评

进一步加强公开承诺的践诺等工作,做好领导点评,采取日常检查和随机抽查等形式强化督察考评,指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认真履职,实践承诺,为博物馆(文物局)又好又快发展积极奉献,建功立业。

(三)强化载体,增强实效

进一步强化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增强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持续开展好市委安排的各项活动。按照“五个好”、“五带头”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的督导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突出自身特色,大胆创新实践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篇(2)

一、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销售收入:全年指标10亿元,1-10月完成10.29亿元,预计全年11.2亿元。

 实现利润:全年指标500万元,1-10月完成440万元,预计全年500万元。

 安全生产:未发生任何火灾设备人身事故,取得轻伤频率为零、安全无事故的好成绩。

职工人均收入增长10%。

二、主要工作

(一)认真开展创优争先活动,从公开承诺活动着手,为整体工作添动力。根据天投公司党委的统一部署,XX党总支结合实际情况,在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中深入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对每个党员公开承诺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学习,通过召开公司支部书记会,党员大会组织党员学习讨论,对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定期进行组织点评、党员互评,设专栏公示党员计划和承诺书。

1、明确此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签订党员公开“承诺书”,公司党总支要求每位党员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要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及职责郑重作出承诺,通过全体党员签订公开“承诺书”,明确每个党员的工作重点。

2、严格监督,定期检查承诺事项的落实情况。公司各党支部每季度将每位党员的承诺事项及落实情况进行汇总,并上报公司党总支,作为年终承包考核及干部评议过程中一项参考依据。

3、公开承诺,树立党员形象。公司党总支结合企业文化组织制作了创优争先党员“承诺书”园地,各党支部将每位党员的“承诺书”进行上墙公示,通过公开党员“承诺书”,增强每位党员的先进意识、模范意识、勤政廉洁意识,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形成人人前进一小步、跨越一大步的工作作风。

通过开展此次活动,增强了党员自我约束力,提高了党员整体素质。同时,我们以此为契机,使党建工作与经营工作相结合、互促进,做到党员承诺活动与推进经营管理工作上水平,把党员公开承诺与本质工作相统一,努力把承诺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优势,从而实现创优争先与公司经营工作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经营工作的发展。

(二)强化为园区供应的保障机制,为园区主业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今年纺织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生产经营困难,原料价格波动大,受资金影响棉纱采购困难,采购党支部面对困难形势坚持每周例会,要求党员在困难的时刻发挥作用,带头去产地积极与客户沟通,千方百计保供应保进度,使棉花棉纱采购成本得到降低,避开了高价位。储运部党支部集合园区大物流规划,创新理念做好全方位服务。今年随市场变化,天投成品出库量剧增,库存量上升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储运党支部组织党员每天早来晚走通风倒垛,确保库房物资安全。仓储对外经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强化服务理念,延伸服务项目,库房出租率达95%,我们还充分利用露天垛场及周边闲置场地为汽车园存放汽车,与泰森公司合作发展第三方物流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为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综合党支部为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在做好基础性管理的同时协助储运党支部清扫库房、拔草,组织党员、团员做好库区周边卫生、帮忙卸货,从而保证了园区的供应,保证了物资的安全。

(三)开拓党群组织建设和企业建设的新局面,营造“和谐库区、平安库区”公司党总支借“创先争优”之佳势,使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和具体化,组织党员,支部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立优秀典型,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努力营造人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围绕“双培养”工程,我们还多次组织申请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上半年发展了2名入党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输送新生力量。在企业建设方面,我们以人为本,完善了培训机制,注重关心职工生活,开展慰问困难职工,向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党总支注重支持工会、共青团工作,把员工的热情凝聚到公司的发展上来,使公司效益持续增长。为了缓解员工紧张的工作压力,在不耽误工作的条件下我们还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势多样的文体活动,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众所周知“安全就是效益”,我们要人的安全,我们要物的安全,我们要的是员工高兴而来平安而归。安全工作我们着力在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上下功夫,狠抓基础工作,全员参与,确保安全工作到班组、到个人,让我们的企业和谐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在党总支、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在我们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XX在稳步的发展,成绩面前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现代物流理念有待提高。

二是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全员参与经营延伸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三是党建工作尚需夯实,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进一步巩固。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

我们在承诺、践诺活动中,通过对照承诺,检查落实效果,查找问题,进一步感到:深入开展“创优争先”活动,落脚点在于更好的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经营管理工作上水平。因此,下一步我们结合“创优争先”活动的开展,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开展好“创优争先”活动,经一部加强对党员干部承诺与践诺情况的考核,以“创优争先”活动促进考核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的完善和提升。积极开展党员、群众一帮一活动,坚持领导干部深入部门调研指导工作机制,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是抓好思想整顿确保整顿、调整、规范、提升见实效。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整顿,当好班长起到表率作用。

三是继续加大党总支组织建设力度,开展创建先进党支部、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支部作用,加强对申请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明年发展2名党员,力求使更多的党员成为岗位能手、专业技术尖子、经营管理专家。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篇(3)

现代区域工业的增长过程,就是区域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过程,工业结构的不断演变与升级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乃至核心特征。调整工业发展格局,加快工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对南宁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克服资源要素制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进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建设进程以及实现首府现代化建设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一、南宁市工业结构的现状

1.工业所有制结构现状

国有工业比重下降,非国有工业比重明显上升。2006―2012年,南宁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8.68%下降为21.63%,而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61.32%持续上升到78.37%。国有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54.38亿元,比2006年增长137.11%,利润总额22.12亿元,是2006年的近3倍,企业亏损面下降到15.96%,比2006年减少 26.51%。非国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2年,南宁市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5.99亿元,年均增长32.5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9.12%。

2.工业区域结构状况

南宁三大开发区(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领头羊。2012年,南宁市辖6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9.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10%;6城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5.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83%;三大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4.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44%。县(区)工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2012年,南宁市三大开发区亿元以上企业228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46.25%;6城区亿元以上企业104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21.09%;6县亿元以上企业161家,占全市亿元企业的32.66%。

3.工业产业结构现状

轻重工业稳步增长。2012年,南宁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为48.17:51.83。其中,轻工业产值1011.67亿元,比2006年增长310.05%;重工业产值1088.70亿元,比2006年增长337.65%。(见下图)

支柱行业快速增长。2006―2012年,农副食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等六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产值1089.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87%。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制药及食品加工、汽车配件及机电产品制造、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为支撑的高技术产业群体。2009―2011年,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56家增加到107家,增加了91.07%,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由12家增加到45家,增加了近3倍;企业总收入由132亿元增加到205亿元,增长了55.30%;企业总产值由105亿元增加到171亿元,增长了62.86%;企业工业增加值由46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长了45.65%。

4.工业组织结构状况

5.工业技术结构状况

产业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人员7459人,新产品项目1034个,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9.98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4.48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达74.71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107家,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2个。这些技术开发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工业企业的生产发展,并提高了其技术水平。

6.工业产品结构现状

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资源、技术优势为基础,以名牌产品为中心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产业群,拥有广西名牌产品4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68件,申请专利9项,引进、开发工业新产品、新技术60个(项),新产品、高新技术75个(项),开发了 “非粮生物基无甲醛木材胶粘剂的研制生产与应用”、“智能手持终端工业应用平台系统软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Na2SO 4功能母料”等一批涉及生物质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减排等领域新产品,涌现出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八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一批强优企业。

二、南宁市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布局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业围绕城镇大体呈圈层分布,越接近中心城区,工业分布密度越大,形成工业区位整体的向心分布趋向。各个圈层内的工业园区没有实现错位发展、合理分工,在园区规模上更没有体现出圈层之间的差异。全市工业发展布局过于倚重中心城区,郊县和城市周边乡镇工业发展不足,城市工业相对发展、乡镇工业相对落后的二元结构特征较为明显。目前,南宁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但部分县区例如马山、上林和隆安的工业却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水平。

2.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链条需要进一步延伸

在一个行业内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均具有支配地位的骨干企业缺乏,企业生产、加工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在成本、产品开发等方面形成市场优势,产业带动能力较弱。由于大企业难以发挥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规模优势,导致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数量不足,向“专、精、特、新”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不够,无法形成“产业集聚”。现有集群内部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同关系,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3.企业组织规模普遍偏小,“小、散、弱”格局需进一步改变

小微企业无论在产出规模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占据主导位置。2006―2012年,小微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都在60%以上,发展速度均快于同期的大中型企业。(见下表)但是,这些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规模效益难以体现。同时,大量存在的非规模经济企业,也降低了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低水平的过度竞争,造成交易费用的增加,阻碍了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问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一方面,高校或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的意识不强,所研发的新技术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不高。此外,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紧密有效的分工协作关系,难以产生协同效应。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没有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目前在南宁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分布中占33%的生物工程制药及食品加工业、31%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企业中,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经费、人员的不足,企业的研发能力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对经济发展应有的巨大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5.工业产品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初加工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加工产品少,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不占优势,缺乏规模大、享誉市场、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特别是缺少能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形成鲜明形象的品牌,产品结构优势不突出。2011年,南宁只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68个省级著名商标,不仅低于区内的柳州、桂林,更落后与同是西部省会城市的成都、西安、昆明等。以本地资源为原料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特征也使得工业产品以资源密集型为主,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较少,资源消耗大,对生态环境破坏多,经济效益水平不高。

三、南宁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1.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地域结构优化

2.壮大现代工业,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化工、建材、造纸、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通过向传统产业植入高新技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形成核心产品优势,再造传统支柱产业新优势。充分发挥“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西南特色民族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作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力度,抓好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为南宁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注意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结合起来,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结合、渗透、融合和协调发展。突出先进制造业的先导地位,通过地缘的有利条件和政策上的便利,以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后盾,积极参与并加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经贸往来与科技合作,重点发展铝加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及汽车产业等产业,加快形成区域性重要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铝加工产业基地。

3.分类培育,优化工业组织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现有大型骨干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经营领域,强化并提高各自的核心业务和优势领域的竞争能力,建设发展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产业旗舰。围绕各工业行业产业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配套关系,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特点,按照产业链和价值链原理,引导中小工业企业向优势产业聚集,不断延伸工业产业链,提高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服务,培育发展大批生产专业化、经营精细化、产品特色化、技术高新化、发展有持续后劲的中小企业群,构建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效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充分利用大型企业自身的规模经济优势,增强大型企业的辐射功能,加强大型企业与中小关联企业的前后向关联,从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加大对关联企业的扶持。

4.强化创新,构建南宁自主创新体系

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和造就大批懂科技、善经营、熟悉国际惯例、有较强的参与国际技术经济活动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科研机构尤其是应用型科研院所与企业结盟,鼓励企业主动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加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沟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辅助的“四位一体”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5.品牌带动,推动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树立品牌立市战略,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联合、转让等方式,加快品牌开发。建立国家、自治区、市三级品牌梯队,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制度。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利用博览会、产销会、贸洽会等各种机会,大力开展品牌宣传。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品牌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推进品牌评价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严禁一切乱评比、乱认定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保护和司法维权保护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机制。

6.强化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的生态化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在制糖、木薯淀粉、水泥、化工等行业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推进南糖、南化、明阳生化公司、华润水泥(南宁)有限公司和广西南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等一批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企业节能增效。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重点扶持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低耗能项目。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投入,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新的市级以上节能示范工程、生态工业科技示范园、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等。突出抓好制糖、建材、淀粉和化工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http:///.2011.12.12.

[2]欧阳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广西工业结构优化升级[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篇(4)

生物产业是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发挥我市资源优势、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产业,是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20*年以来,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生物产业基地,强调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发展生物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国家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27号),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抓好生物产业的决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明确提出要把生物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这是*为进一步探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市委、市政府对市情的不断深化认识和对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而得出的重要结论。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市基础设施状况、科技水平和政策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为发展生物产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自*年实施“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协作,生物产业不断推进、快速发展。全市生物产业总产值由*年的95亿元增加到20*年的390亿元,年均增长11.5%;生物产业在全市工农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特色经济中的支撑地位、生态建设中的关键地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看到生物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市生物产业规模不大、集聚度不高、企业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机制,理顺管理体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步伐,开创生物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大机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效益为中心、创新为动力,突出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实施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六大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培育发展十大特色产业的目标,重点做强做大烟草、绿色食品、畜牧水产、生物化工及生物质能源、生物药业、经济林果、蚕桑花卉等7大生物产业,把我市建成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使生物产业迅速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支柱产业。

(二)目标任务

到2010年,培育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10家,其中2亿元以上的3家;生物产业产品直接出口额突破500万美元;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到2015年,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率和产业效益显著提高,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525亿元。

到2020年,生物产业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部分领域技术水平步入省内领先、国内先进行列。生物产业总产值突破750亿元。

(三)基本原则

坚持依托资源、突出特色原则。在市场引导下,科学开发市内优势资源。突出绿色、环保和地方特色,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名、优、特产品。各县(市)区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发展1—2个优势产业,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保护,努力在市场竞争中创立优势品牌。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原则。生物产业发展要由资源依托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把赢得市场作为产业发展的目标,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开发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注重产业的产品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资金市场培育,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充分发挥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方面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支撑平台。

坚持产业开发、集聚发展原则。走产业化、集聚化发展道路,形成龙头+基地+农户,产业、企业发展与园区建设配套,产业、产品开发与技术研发体系和市场开拓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优化优势产业区域布局,采取适当的政策引导,促进生物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业区集中,关联产业向该区域汇集,培育生物产业区域增长极,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大企业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相对集中的产业基地。强化加工业对生物产业的带动作用,提高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工业化程度,在关键领域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原则。鼓励自主创新,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原始创新,努力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着力提升生物产业的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将利用外资、招商引资与发展生物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参与我市生物产业发展,逐步使生物产业的机制和运行模式与国际接轨。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自营出口,努力发展外向型生物产业。

坚持保护利用、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决不能以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片面发展,杜绝掠夺式开发。把环境评估作为产业开发的硬性约束,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监控力度,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维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全市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战略重点

(一)烟草产业

全面深化改革,夯实发展基础,积极发展生态型、安全型产品,着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卷烟营销网络、专卖监督管理建设,形成具有*特色、在行业领先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切实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打造*烟草行业标志性商业企业。到2010年,两烟实现总产值140亿元。

(二)绿色食品产业

瞄准国内外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市场,加快发展马铃薯、魔芋、蔬菜、粮油、食用菌、杂粮等特色绿色食品生产和原料基地建设。重视大宗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新品种引进和推广,重点建设脱毒马铃薯、魔芋种薯繁育中心。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扶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鼓励马铃薯、魔芋和蔬菜产业集聚化发展。严格执行国家绿色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实施绿色企业准入制度,积极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到2010年实现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1*亿元。

(三)畜牧水产产业

大力推广畜牧兽医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科技水平,发展健康养殖,大力实施生猪产业“三百”工程,巩固提升生猪产业,加大农业生物秸杆青贮、氨化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发展以肉牛、肉羊等草食畜为主的草地畜牧业,充分利用各类水面发展水产养殖。积极发展畜、水产品加工和饲料工业,突出抓好宣威火腿、大河乌猪、黑山羊品牌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效益,重点扶持规模型养殖大户及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到2010年,实现畜牧水产产业产值127亿元。

(四)生物化工及生物质能源产业

利用生化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生物化工。重点发展万寿菊黄色素,红花、辣椒红色素等天然色素,食品添加剂,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重点,建设规模化非粮食生物燃料试点示范项目,争取在生物质能源开发上有所突破。到2010年生物化工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5亿元。

(五)生物药业产业

全力打造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生物药业产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重点发展以防治心脑血管和肿瘤等重大疾病为主的天然药物。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地道中药材基地和野生变家种生产基地,建立gap生产技术规范,培育天然药材交易市场,结合现有品牌发展饮片、中间体和品牌药加工,做大做强生物制药企业。研究开发一批民族民间单方、复方制剂,尽快形成商品。到2010年生物药业产业实现总产值10亿元。

(六)经济林果产业

围绕木材加工、造纸、干果加工、水果贮藏及加工,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纸浆原料林,以核桃、红花油茶、板栗、花椒为主的干果林和以桃、梨、苹果、猕猴桃、蓝莓、葡萄等为主的特色水果林。培育现代加工业,走精深加工之路,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到2010年经济林果产业实现总产值20亿元。

(七)蚕桑花卉产业

加大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质蚕、桑、麻品种的力度,加快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步伐,着力发展深加工,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花卉产业,加强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野生花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推行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努力提高鲜花单产。到2010年蚕桑花卉产业实现总产值11亿元。

四、政策措施

(一)建设原料基地,培育龙头企业

加快建设与加工业布局和加工能力相配套的集约化、标准化、良种化、规模化优质原料基地,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原料生产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建设100万亩加工型马铃薯、10万亩无公害魔芋、50万亩无公害蔬菜、50万亩双低油菜、14万平方米珍稀食用菌、500万亩核桃、50万亩红花油茶、100万亩杉木及工业原料林、100万头草食畜和1100万头生猪、22万亩万寿菊、10万亩大蒜、50万亩桑园、25万亩水产养殖和25万亩药材基地。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生物产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对被认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生物产业龙头企业优先给予适当的贷款贴息资金支持,所需非农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二)推动集聚发展,抓好标准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以*高新技术基地为核心、各县(市)区生物产业原料基地和加工园区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集群。采取跨区域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加工企业群体和产业关联企业的方式,促进相关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马铃薯、魔芋、蔬菜、畜牧、经济林果、生物化工、蚕桑和生物药业等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规模产业集群和知名“区位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生物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检测手段,加强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各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督和控制,提高生物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标准技术水平,确保食品安全。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各类认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三)健全市场体系,实施名牌战略

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兴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节点,以中小型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形市场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大中城市建立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配送、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构建新型网络营销体系,推进电子商务,搞好全市食品网建设,将现有市生物产业信息网络覆盖县、乡及生物企业、合作组织、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开拓、企业宣传和产品信息等服务功能,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积极培育名、优、新、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和被列为国家外贸出口重点支持的生物企业,除享受省政府一次性奖励外,市人民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称号的生物企业,市人民政府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企业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给予适当奖励。鼓励生物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发挥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管理和实施工作,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公共品牌。力争到2010年,全市培育2个以上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10个以上云南省著名商标。

(四)强化科技创新,扩大交流合作

鼓励龙头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集团进行技术合作,力争重点生物产业关键技术、重大技术有所突破。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一批生物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调动生物技术研发、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培养、引进国内外生物技术方面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联合研发等形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机制,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吸引国内外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参与生物产业开发,力争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技术、人才优势,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加快推进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鼓励和支持生物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五)加强资源保护,促进持续发展

开展生物资源调查,摸清全市生物资源现状。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制订生物资源保护计划,加强对生物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强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宣传和意识培养,促进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流域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促进造林与生态修复。加大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力度,推广多样性栽培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六)加大产业投入,强化金融扶持

自2010年起,市级财政整合及专项扶持生物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其中整合资金8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200万元),以后每年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和产业发展需要逐年扩大资金规模。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生物产业原料基地、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科技转化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通过调整市级财政支出结构,整合用于生物产业发展的相关资金。采取财政和企业分别筹募一点的办法,尽快建立“*市生物产业发展基金”,以此为平台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物产业开发和生物资源保护。农林畜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企业技术改造、省市院校合作、科技类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相关专项资金,都要从不同的环节加大对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共同做大做强生物产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设立专项资金,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强生物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把扶持生物产业发展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采取小额贷款、统贷、转贷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并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创新信贷品种,改进金融服务。市投资担保公司要将生物产业发展贷款信用担保纳入主要业务范围,为生物产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企业以专利技术为担保向银行贷款。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或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

(七)落实优惠政策,完善法规体系

在我市从事生物产业开发的企业和个人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初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制成的生物制品,可按简易办法,按照6%的征收率计算纳税,并可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企业从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事其他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单位和个人从事生物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健全鼓励生物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地方法规,强化以专利权、动植物新品种和品牌商标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生物产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保护和中介服务。建立执行生物产业政策法规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努力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

五、加强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篇(5)

根据云南在天然药物、绿色食品、经济林果、花卉及香料等绿色经济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将生物资源产业的培育作为云南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切入点。截止2007年5月,云南花卉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达23个,鲜花产值和市场占有率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一。同时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的现代制药企业,促进了产业升级。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预计2007年云南省广义生物产业总产值可达2600亿元。根据云南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战略资源的优势和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做大做强资源特色生物产业。2007年6月,国家认定了昆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跨越式发展

传统产业在云南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十五”期间,以云南优势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烟草、有色冶金、农业、磷化工、机电、医药等重点行业,加大引进、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力度,实施了一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工程,促进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

三、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

2002―2007年,云南省共承担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40项。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近80亿元。云南省承担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在产业领域分布上,在有较好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生物资源开发和矿冶及新材料领域占了较大比例。在地域分布上,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科技力量较强的昆明、玉溪、曲靖等三个地区。通过优势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速了高新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结构调整,形成了独特的区域优势产业,并探索了资源可持续开发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同时,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和其它资金广泛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引导投资、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产业化项目国家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达1∶12,取得了政府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四、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2003―2007年,全省共取得2681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二等成果19项,获省科学技术奖成果1021项。全省共争取国家“973”、“863”、科技攻关等各类重大科技项目747项,获资助总额3.5亿元。省政府颁布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在全国省市区中率先设立了高达300万元的突出贡献奖。

二是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明显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出数量持续增长。2003―2007年,全省应用技术成果的平均应用率达到89%,重大科技成果应用达2087项,共实现利税309亿元,出口创汇9亿美元;全省专利申请量10021件、专利授权量6339件,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了158%和184%,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西部第5位。2006年全省企业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3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截止2006年,我省技术创新人才在培养期间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94亿元,极大地提高了我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统筹规划云南省自主创新能力布局,突出科技链支撑产业链中的创新能力建设,实行人才、项目、平台、基地相配套。

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被国家认定,将按照“建成中国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保存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中国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的三大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生物服务等领域,依托昆明高新区及其周边的智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结合生物优势资源的地域分布,有选择地建设几个重点扩展区,形成“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扩展区相结合的布局,初步实现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平台:在昆明基本建成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计划第一个五年资源库将收集保存6450种66500份(株),15年内达到19000种。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水稻遗传、大春作物、小春作物多样性应用技术等20多项专利,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规程,累计在省内外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蚕豆、油菜、魔芋、蔬菜、中药等作物上种植6000多万亩,创造间接经济效益100余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篇(6)

1、深化政治学习,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创先争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区全委会议精神,坚持把党工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与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结合起来,以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为着力点,引导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上来,统一到省、市、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在更高层次上实施“全面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战略上来,进一步找准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重点工作、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和谐发展的结合点,正确把握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和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推动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途径。

2、加强业务学习,在提升工作技能中创先争优。不断学习是加强党的建设、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争先创优”的具体实践。一是加强专业技术技能学习。结合工作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系统开展现代服务业理论、现代物流园区管理、物流经济及岗位职责培训,切实做到学用结合,引导职工自觉将学习成果转化到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工作水平。二是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培训。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开展员工法制教育活动;结合工作重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行政执法、文明履职等学习培训。三是机关规章制度的再学习再落实。通过各种制度的学习、落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提升职业道德,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二、围绕创建目标,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

紧扣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工作目标,立足在完善园区功能、实现食品城市场全面启动繁荣上创先争优。一是制定完善创建工作推进机制,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开展“四有”(有韧劲、有思路、有激情、有贡献)、“四提”(人员提神、工作提速、效果提升、贡献提高)活动,确立“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限、定责任、定考核、定奖惩”六定责任制,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在完善物流功能要素、优化提升传统业态、强化城市管理等方面开展“创先争优天天见效”活动,实现创先争优活动与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双丰收。三是继续深化领导干部包挂市场发展制度,加快培育现代物流、汽车汽配、食品百货、文化休闲四大支柱产业,以十大招商项目和税源注册为抓手,大力开展“创新求发展、实干促提升”活动,带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进、争优秀,在更高层次上实施“经济总量倍增、产业结构优化、形象提档升级、财税贡献提升”四大战略,力争全年引进工商注册资金超亿元,新增私营企业超百家,市场年业务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辖区税源总量达到1.5亿元,实现淮海食品城市场整体启动繁荣,形成以市场交易、物流配送、会展经济、电子商务、仓储运输、休闲娱乐、商务住宿为一体的规模最大、苏北影响力最强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优异成绩向党的90华诞献礼。

三、突出党群共建,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创先争优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篇(7)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组工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走在前面,必须做到“四个要”,找出创新点、抓住兴奋点、摁住着力点,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创先争优。

一要立于“勤”,勤于学习、勤于工作、勤于发现。勤于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体系,并做到学深、学透、学精,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及业务工作能力,特别是注重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勤于工作,锻炼百折不挠的毅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到勤能补拙。只有坚持不断地干工作、想工作,在干中学、学中干,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勤于发现,就要经常对照党的中心工作要求,对照新的发展形势对组织工作的要求,找出组织工作的差距和不足,找出恰当的创新点。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反省自身、反省工作,以创新的思路补齐短板,一天一小步,积跬步以致千里,时间长了,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就会得到较大提高。

二要善于“钻”,钻学习、钻业务、钻工作。一是发扬螺丝钉的钻劲,善于挤时间学习。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会不会挤时间,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珍惜业余时间,少应酬,多读书;少闲聊,多思考。二是善于钻研业务。对本职业务要做到精通掌握,对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内的业务也要全面学习。在业务学习上不搞形式主义、不漂浮在面上,切实煞下身子,对每一项业务“解剖麻雀”,理清重点,弄懂疑点,抓住关键,确保全面掌握,做到“庖丁解牛”,对每项业务的框架、脉络了然于胸,工作起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要长于“悟”,悟事理、悟规律、悟思想。总结是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加油站和助推器。培养思考和总结的习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一事一总结,一日一总结,一月一总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经常在学习和工作中去感悟,去领悟,思考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悟透领导要求,悟透上级精神,悟透事物本质,用来更好地指导实践。通过,悟,不断丰富工作经验,提升思想境界,促进工作上水平。不断培养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地总结、领悟学习和工作,才能更好地积累经验、抓住规律,才能使工作思路更清、眼界更宽、境界更高,才能更好地谋划工作,创先争优。

四要适时“创”,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新形势下组织工作日益繁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为使工作能在稳定中谋求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采用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时效性,加强对工作的前瞻性,凡事多加留意、多加思考,深入研究一些热点问题,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能够了解到工作的更多新特点、新动向,做到对事物发展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工作的创新,才能有的放矢地创新,并且能够很好地避免创新工作“换汤不换药”、华而不实。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篇(8)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0亿元,同比增长11.39%;完成工业增加值64.32亿元,同比增长12.42%;主营业务收入达226.83亿元,同比增长21.76%;实现利润总额29.25亿元,同比增长27.99%;实现利税总额45.07亿元,同比增长23.64%。目前,全省医药工业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和利民开发区医药科技园为侧翼,葵花、完达山、乌苏里江、珍宝岛、仁皇、多多、友搏、黑宝等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发展优势。一是产品优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30多种原料药和18种剂型的产品,具备年产6100吨抗生素原料及中间体、30亿支粉针剂的生产能力。氨苄钠、头孢噻肟钠原粉、头孢唑林钠原粉以及头孢唑林钠粉针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及世一堂4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总评估价值已超过267亿元。二是产业优势。全省拥有哈尔滨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牡丹江爱民北药科技园三个省级医药园区。2008年,入区企业已达80家,园区总年收入40.95亿元、利税8.59亿元。三是资源优势。全省中药材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分布的中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27亿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药材资源的价值约为65亿元。全省已建立了6个品种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被列为全国十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之一。四是研发优势。全省医药行业拥有专利品种57个、国内独家品种51个、中药保护品种39个、中药保密品种2个;部级新药1445个;实施新药研发项目154个,已获得临床批件66项,在研项目88项。九五以来,医药企业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67项。

二、生物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目前,一些关键性产业技术、产品制备工艺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更阻碍了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底端领域,靠巨额广告投资、大量人力做市场、低价竞销维持生存,缺少发展后劲。药物创制研发平台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撑,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体系,直接导致黑龙江省新药创制进展缓慢。二是科技投入偏低的问题。2008年有35%的医药企业有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但投入的经费总额仅为1.74亿元,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全省R&D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与国际、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投入比例达15-18%相比,反差太大,造成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这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全国位次逐年下滑的直接原因。三是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企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GSP认证,但规模小、集中度低、效益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销售收入第一位的哈药集团与第二位葵花药业相差100多亿元;在黑龙江省拥有的7713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只有14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档次不高,多为改剂型范畴,仿制品种占据主流。

三、专利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包括上游的基础研究和下游的应用研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处于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竞争的上游。剑桥大学的泰勒和西尔伯.特逊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在医药工业中会影响到64%的研究开发支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新药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知识产权产品和利润呈“U”型,是“微笑曲线”的二端。知识产权保护向产业价值链两端——上游的知识创新和下游消费阶段不断延伸,产生出许多新的增值(下转第74页)(上接第71页)环节。从专利福利角度分析,生物药品专利保护与新药研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过度利用专利保护制度,也会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专利保护体系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促进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的资源,使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四、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项工程。制定《“十二五”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专利群布局、研发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化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提高专利维权的社会影响力;将全省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项目资助资金由50万元增至150万元,使资助方式由重点资助专利项目向重点建设生物技术专利服务平台转变,提高资金的辐射面和使用率。

(二)实施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情报服务中心”,搭建专业化专利情报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和企业预知研发目标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调整研发策略、避免未来受到他人专利制约;了解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有效借鉴他人技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提高创新起点,为项目成果真正具备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成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条件;依托哈药医药工业园区和利民医药园区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能力;推进专利管理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率。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23-02

1 邯郸作为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心城市

的几大优势

其一为区位优势。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部,东进与长三角经济圈相接,南下可与珠三角经济圈联系,北拓与环渤海经济圈近邻。冀、晋、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共有长治、聊城、安阳等13个城市,总面积9.6万km2、人口逾5 600万,这些城市距离各自的省会都在200 km左右,接受省会城市的辐射相对困难,而邯郸正好处在这些城市的中心位置。早在1985年,邯郸就作为发起者之一,与周边各城市组建了中原经济协作区,邯郸被确定为协作区市长联席会议办公室所在地,对推进中原四省区域合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二为交通优势。邯郸交通发达,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107国道横贯南北,邯长、邯济铁路,309国道沟通东西,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邯郸也是四省交界区域唯一具有铁路交叉、公路交会、机场通航条件的综合交通枢纽,具有辐射中原、东出西联、通南达北的独特交通优势。“十二五”时期,邯郸还将实施高速路、铁路、机场扩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邯郸交通优势会得到更大显现。

其三为产业优势。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传统的煤化工产业方面,以总投资427亿元的峰峰煤化工园区和总投资500亿元的磁县煤化工园区为例,生产能力不容小觑。邯郸以钢铁、电力、煤炭为主导的重化工业体系完备,精品钢材、装备打造、高新科技、现代物流、煤电煤化、家电制造六大产业基地已经形成规模,特别是邯钢、新兴铸管、峰峰集团、天铁、新武安钢铁、美的家电等六大企业集团等带动作用亦非常明显。

其四为科技优势。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邯郸科研优势非常明显,不仅有中船重工718所博士后工作站、邯钢博士后工作站,还有邯郸经济开发区清华新材料实验基地、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邯郸办事处、新兴铸管集团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和部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各级各类技术人才达59.7万人,科技资源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突出。邯郸的科技优势还体现在农业方面。邯郸市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邯郸市独特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顺利实现邯郸市“吨粮市”进程。

2 邯郸市支柱产业构建路径

①装备制造业。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是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支持条件。积极研发适合于邯郸的先进的、高附加值的主机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邯郸动力谷重型设备、现代农机、精密基础件等优势产品发展。提升中原电器谷超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推动冀南冶金石化装备集群化发展。

②钢铁业。我市是钢铁生产大市,在国内的钢铁产业格局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基础好、规模大、品种多、发展快等优势。主要产品有热轧卷板、冷轧薄板、中宽带、中厚板、带钢、钢轨、H型钢、模具钢、冷轧辊钢、球墨铸管、焊管、无缝钢管、螺纹钢、线材等十几个品种。钢铁产业发展总的思路是:“控制总产能、提升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培育大集团”,以组织结构、工艺结构、产品结构“三个优化”为实现路径,全力打造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扩大高强度建筑和机械用钢、专用宽厚板、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等优质钢系列品种,从而加快钢铁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市场占有率。

③新型建材业。重点打造邯郸建材业品牌,拓展新产品应用领域,重点发展利废、节能、环保和绿色的新型建筑材料,提高邯郸建材技术装备、产品质量和集约化发展水平。邯郸市作为中原经济区重心城市,要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家居建材优势企业规模,支持开发以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态型建材产品,提升邯郸节能玻璃、优质耐火材料等产品的竞争优势。

④文化产业。推进邯郸文化改革发展,传承邯郸优秀文化,塑造人文邯郸品牌,全面增强文化竞争力,率先建成文化强市,为中原经济区文化大发展做出示范作用。改造提升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针对邯郸加强赵王城遗址、磁山文化遗址、邺城遗址、大名府故城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并且做好资源保护开发,推动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加强邯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特色工业遗存基地城市。

⑤物流业。我市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是四省交界区唯一具有铁路交叉、公路交汇、高速纵横、机场通航的海陆空立体式交通枢纽城市。全市总流通量约1.8亿吨左右,对外流通量1.2亿t左右,是四省交界区最大的物流中心。打造“国际现代物流枢纽城市”,重点建设交通、信息两大体系,强化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两大支撑。努力形成以航空货运、多式联运、批发配送、信息服务等为主体的物流基地。以构建主城区商业核心聚集区、外环物流带、绕城高速物流带“一核两带”为目标,提升邯郸市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地位,依托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推动物流园区、物流通道、枢纽场站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建立中原经济区物流产业联盟、电子商务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统,推动龙头产业构建全国性物流网络。

⑥旅游业。未来几年是邯郸市旅游业将迈进先进阶段的重要过渡时期和快速发展期。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将大幅提高,旅游产业作为邯郸市现代服务业中的主导产业的地位愈加明显。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邯郸必须抓住重点,明确主题,发展聚焦项目,推出特线,组建网络,结合邯郸悠久沉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分期建设构建富有魅力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系统。并且要强化自主创新,打造文化与历史内涵并存的健康旅游开发项目。在中原经济区共同发展的阶段,作为中心城市和旅游枢纽,突出特色、保护资源、科学发展、强调共赢。

3 快速发展邯郸支柱产业的对策研究

①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利用国家、省土地总体规划修编和编制我市四期城市总规划、详规机遇、争取将产业聚集区建设用地纳入国家、省、市相关规划,优先支持调规和供地。优先将产业聚集区内的项目推荐争列省重点战略支持项目和省重点项目。市、县两级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向推进产业聚集区项目建设倾斜。

②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充分贯彻“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进、整体开发”方针,创新邯郸市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优化人才结构、壮大人才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贤纳士,搭建快捷高速的人才交流平台,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主导产业需要的高端人才,并且建设不同层次的“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工作条件。建设完善邯郸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提高人才使用率,当然,资金扶持是人才引进不容忽视的环节和基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方面,要重点培养产业结构化调整所需各类专门人才,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人才使用要创新,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任用、流动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③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要把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入市、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并组织实施;鼓励产业管理机构创新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进行土地前期开发;市建设、城投、交投、水投等市级投融资平台,要积极服务各个支柱产业发展建设。

④加大优质产业项目建设财政支持。市财政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专项补贴、资本注入等方式,支持产业龙头项目、重大关键技术引进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当年支持额度要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对成长性强、成绩突出的产业进行奖励,并组织管理和工作考核。

⑤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市、区)两级政府都要把各个产业发展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城镇实力、活力、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摆上突出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加快推进步伐。市政府成立邯郸市产业聚集区建设指导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推进支柱产业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统筹全市产业聚集区建设的组织、协调、考核、督导等工作。

⑥创优发展环境。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为各个产业发展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行为,为推进产业聚集区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铁苗,颜世辉.构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问题及途径[J].珠江经济,2008,(5).

[2] 吕传赞,于刃刚.加快构建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J].经济论坛,2008,(24).

[3] 刘玉梅,李毅超,张学礼,等.基于循环经济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7,(12).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篇(10)

作为石化企业物资行业从业人员,尤其是具有管理职能及采购职能的业务人员,如何从思想上解决“拒腐防变”的认识问题,是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免疫力”的关键。从古至今,人的私欲本质决定对利益的占有欲,要做到清心寡欲,并不容易,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物资供应从业人员,面对种种诱惑,该如何看待和用好手中的权利,自觉抵制腐败,做到廉洁从业,源于思想上的高度认识和行为上的严格操守。因此,必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从而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教育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纪观念、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形成崇廉、尚廉的道德风尚。中心本着“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吸引和感化从业人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和廉洁境界,争当优秀。

二、在创先争优的总体谋划部署上,遵循“二个原则”

一是分阶段明确活动重点。在坚持争创活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围绕迎接党的十召开重大节点,将创先争优活动分四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着重围绕明确创建任务、全面安排部署开展活动,完成党委、各支部及党员个人的创先争优承诺为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结合本单位具体特点着重围绕全面创先争优、培育树立典型分别开展活动;第三阶段,着重围绕争创“六个一”支部、提升创建水平开展活动;第四阶段,着重围绕总结完善经验、展示争创成果开展活动。二是分层次设计活动载体。各党支部都能以此活动为统揽,进一步开展“六好”党支部和“五带头”优秀党员等创建活动;党组织和党员“设岗评星”等创建活动;其中机关党支部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党员“服务承诺”创建党员“服务标兵”活动;其它各基层党支部都积极以扩大党的工作影响力为目标,深入开展 “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车”、“党员班组”等创建活动。增强争创活动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三、在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上,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与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化和延续,作为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持之以恒地抓好整改落实后续工作。认真梳理整改落实情况及创先争优活动承诺落实情况,以此推动石化企业党建工作。二是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进机关作风转变结合起来。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推动作风转变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任务,切实解决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学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三是与基层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围绕实施基层党建“强基创先”工作,把大力加强党建工作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载体和基本保障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点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石化企业创先争优活动上台阶、上水平。四是与推动“节能、减排、降耗”工作结合起来。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提出的“节约资源,保扩环境”的总体工作部署有机结合起来,将创先争优活动变成学习实践活动的再深化、再促进、再推动,以创先争优活动推动整个企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实现党建工作与石化企业工作的融合互动、同频共振,同步加强、共同发展。

物业创优工作总结篇(11)

一、年全区建筑业发展和物业管理工作情况

年是我区建筑业和物业管理行业团结奋进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全区建筑业和物业管理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在市住建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创新举措,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行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发展质态不断优化,全区建筑业和物业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5亿元,实现利税30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2%和38%;施工面积22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6%和31%;完成劳务开发产值1000万元,增长29%。建筑业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深入组织开展建筑市场执法大检查,累计检查在建工程295个,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查处违法违规工程26个,有效净化了建筑市场。严格招标文件审核管理,工程公开招标率达到100%。加强装饰装修市场管理,全年完成产值1.8亿元,实现利税1300万元,分别增长38%和31%。突出抓好农民工工资清欠,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800万元。

——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监督单体工程196个,建筑面积24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6%和32%,验收合格率达100%。坚持行为监督与实体质量监督并重,着力加大对大型公建项目、住宅等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强化工程参建各方尤其是施工、监理企业的质量责任,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安全文明施工水平稳步提升。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狠抓责任制落实,全区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加强安全措施备案管理,备案率达到98%。修订完善了《区建筑工程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32家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进行了年度安全评价,对12家安全生产许可证到期的企业办理了延期审核。采取拉网式检查、日常巡查、抽查和不定期检查等方式,全年累计检查在建工程985个次,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340份,查处隐患1526条,停工整改56个次,12名项目负责人受到扣分处罚。深入开展安全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全年创建省级安全文明工地2个,市级安全文明工地56个。

——发展方式实现积极转变。建筑节能工作不断加强,全区新建成节能建筑1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累计达到32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开展低碳社区建设,我区有4个社区入选全市低碳示范社区。科技推广应用力度不断加大,市区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42%,新建住宅80%以上利用地板辐射采暖。加强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培训企业中级岗位及项目经理296人,继续教育240人,培训技术工人1760人,产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资质动态管理,严格准入清出制度,4家企业因经营不善被吊销资质证书。全区建筑企业发展到63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6家,专业承包企业29家,劳务分包企业18家,施工范围涵盖了房屋建筑、地基基础、钢结构、建筑幕墙等领域,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迅速。辖区内物业公司注册数量达到93家,各类物业项目发展到260多个,从业人员近2万人,托管服务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49个项目分别被各级评为优秀物业管理项目,其中国优6个、省优7个、市优36个,物业管理已从单一的住宅小区管理逐渐向商务楼宇、工业园区、商场超市等全方位发展和延伸。

——物业管理工作日趋规范。研究出台了《区关于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将物业管理工作纳入全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范围,进一步理顺了关系,明确了部门、街道、居委会、物业企业各方职责,促进了物业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全面推行了由街道召集,社区居委会、公安派出所、物业企业、业主委员会以及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解决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矛盾和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

——物业管理行业素质明显提高。大力宣传《省物业管理条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居民对物业管理认知度大幅提升。聘请专家对辖区160余名街道、居委会分管领导和物业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集中专业培训,组织优秀物业企业负责人到广州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提高了物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严格物业企业资质审核管理,先后对6家限期整改不达标的企业取消了资质,有效净化了物业管理市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正确指导的结果,是全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也是广大干部职工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向全系统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我区建筑业发展和物业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区建筑业和物业管理工作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

(一)我区建筑业发展和物业管理工作面临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市是半岛蓝色经济区、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一线城市,今年将在北部沿海地区投资400亿元,建设美港、铁路、日高速、机场拆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对我区建筑业而言可谓机遇难得。从我区情况来看,今年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计划投资40亿元,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200万平方米,完成3000户农村住房建设任务,并开工建设一批低碳示范社区,巨大的市场容量给建筑业带来良好发展前景,同时也给那些理念新、结构好、实力强的建筑企业提供了脱颖而出、加快转型升级的平台。另外,当前信贷条件宽松,利息较低,这是实施收购、转产、多条腿走路的好时机,也是调整结构和进军新领域的好时机。面对这些利好因素和发展机遇,我们的建筑企业应该有理由、有信心去抢占商机,力争做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开拓者。

(二)我区建筑业发展和物业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一是建设手续办理滞后和不规范现象突出。有的企业以招商引资、重点工程为由违反基本建设程序规避监管,未办理手续就擅自开工,有的项目快竣工了还没有办手续,质量安全存在诸多隐患。二是个别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安全思想,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到位,安全生产投入少,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整改不力,存在侥幸心理。三是建筑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压价竞争、垫资施工现象较为普遍,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违法分包、企业无资质挂靠等违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四是由于重项目、轻管理的分散型、粗放型管理模式,加上管理人才匮乏等原因,部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一直处于较低状态。五是物业管理工作与当前居民的需求和期望值还有较大差距,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多数旧小区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后因没有及时跟上物业管理,出现了脏乱差反弹现象。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三、年建筑业和物业管理工作任务

年全区建筑业和物业管理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一三六六”总体工作部署,突出抓好招投标、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建筑节能、养老保障金管理、行业清欠、建设程序管理、物业企业管理和物业纠纷调处等重点工作,大力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和物业市场秩序,推动建筑业和物业管理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为加快建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商务中心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大力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严格基本建设程序管理。要加大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市场执法监管力度,今后所有工程项目,必须先依法办理招投标、安全监督、工程质量监督、施工许可等手续后再开工建设;以前没有办理手续已开工的项目,要按规定尽快补办相关手续。二是加强招投标监管和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不断完善以市场形成价格的竞争机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对政府投资的项目,坚持过程监控与随机监督相结合,重点对招标人进行监督。加强对招标机构的动态监管,规范执业资格,约束从业行为。三是加强装饰装修管理。认真贯彻《省装饰装修管理办法》,进一步统一标准,完善制度,指导全区装饰装修工作。继续抓好二次装修一体化管理,建立住宅装饰装修开工备案制度,对变动房屋结构的装饰装修行为严格监管。加大对装饰装修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控制粉尘、污染物、噪声、振动等对居民的影响。四是加强外地进企业管理。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控制资质等级低、实力弱、信誉差的企业进入我区从事建筑业经营活动,对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要限制其参与招投标。五是创新管理手段。建立完善建筑市场主体管理信息平台,将行业内各类企业的业绩和守法诚信情况、工程项目情况以及各类注册执业人员的执业情况等信息全部纳入备案管理,健全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将企业诚信建设与招标投标、资质升级、评优评奖、日常监管等结合起来,形成诚信得益、失信受损的市场环境。六是深入开展建筑市场执法检查。整合系统内各类执法资源,调整充实联合执法检查小组,集中统一执法,形成监管合力。严厉查处市场各方主体特别是建设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对那些具有典型性、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的案件坚决处罚到位,达到“处罚一个工程、规范一方环境、教育若干群体”的目的,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二)创新监管机制,确保全行业安全生产。一是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刚才,我们与施工企业代表签定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希望各单位按照责任书内容逐项抓好落实,特别是如果出现重大安全事故要在第一时间通知住建部门领导,以便及早制定应对方案。要进一步明晰工程参建各方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设单位要发挥主导作用,为施工单位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施工企业作为工程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监理单位是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重要责任主体之一,要严格落实法定责任。二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施工措施备案制度,重点检查施工现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严禁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从事建筑施工活动,从源头上抓好安全生产。三是抓好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的监管落实。建设单位要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安全措施费,各施工企业必须专款专用,用于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的采购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四是强化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重点抓好大型公用建筑、高层建筑、学校周边和人员密集场所周边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及工业园区工程的施工安全。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组织开展以防火、起重机械、模板支撑、高处坠落、基坑支护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安全防护用品和机械设备监管,防范假冒伪劣产品进入施工现场。五是抓好文明施工。施工现场要按标准设置围挡并进行美化,设置车辆冲刷设施,硬化施工道路,严禁出入车辆带泥上路。辖区内2000平方米以上的沿街工程必须创建市级以上安全文明工地,以创建树形象、促发展,进一步提高文明施工水平,促进文明城市创建。六是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综合运用行政和经济处罚相结合的手段,从严从重处理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行为,严肃追究违法违规单位和人员的责任,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三)强化监督管理,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一是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健全完善企业内控、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坚持和完善质量行为监管与实体质量监督并重的模式。全面推行“差异化”管理,突出抓好大型公共建筑、建筑节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预拌混凝土四个重点,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在监管方式上,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工程质量实体监管转变为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监管,由普通化监管转变为差异化监管。突出抓好工程参建各方尤其是建设单位、监理企业、施工企业的质量行为监管。大力开展优良小区评选活动等,促进建设单位创优意识的转变;加强监理企业质量行为考核,切实发挥好监理效能;强化施工企业质量创优的主体地位,维护好施工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强化工程创优工作。切实调动各方主体创优积极性。积极培育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和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工程,深入开展“泰山杯”、“鸢都杯”工程和“质量诚信、用户满意”工程、优质结构工程、优良工程等创建活动,不断扩大创优成果,努力创建精品工程。

(四)加强建筑节能,加快资源节约行业建设。一是抓好墙改和建筑节能。强化新建居住建筑节能65%、公共建筑50%的建筑节能强制性技术标准,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节能监督、专项验收、检测认定、竣工验收备案的闭合管理体系,推行节能信息公示、节能市场准入、建筑能效测评制度,加强节能施工现场管理,切实抓好外墙保温施工质量与安全。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保留的政府型基金,是推进墙体材料革新与建筑节能的重要调控手段,各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财综号《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规定按时足额缴纳。二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示范社区建设。按照市里低碳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大力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墙体保温材料及节能门窗、供热分户计量装置、地源热泵、节能照明产品等新技术、新产品在建筑中的应用,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监督监管,着力建设一批低碳示范社区。

(五)加强养老保障金管理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加强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管理。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是社保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建筑工人的养老钱、活命钱。要严格按照政办发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委等部门关于改革省建筑企业劳动保险费用提取办法的报告的通知》规定,按标准收取养老保障金,用于建筑企业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维护建筑工人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扩大收缴覆盖面,努力提高收缴率,确保完成市里下达的目标任务。出台加强养老保障金管理办法,健全由招标、质监、安监等共同参与的收缴控制体系,共同做好养老保障金收缴工作。认真抓好养老保障金的上解、拨付、补贴和使用,严格收支两条线,做到上解及时足额,拨付补贴符合规定。各施工企业要专户储存、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养老保障金,及时足额交纳社会统筹保险,严禁挪作他用。二是切实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这是一项民工期盼、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与各施工企业签订《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目标责任书》,对于因拖欠民工工资造成大规模群体上访的,除进行通报、取消该企业当年评先树优资格外,还将限制其招投标,情节严重的,将清出建筑市场。收取劳务工资保证金不是给企业增加负担,而是为了防止发生拖欠,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建发号《省建筑工资劳务保证金管理办法》和政办发号《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建筑市场管理的意见》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劳务工资保证金。同时,建设单位要按照《建筑工程竣工结算登记管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审核结算手续。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清欠长效机制,大力发展成建制劳务队伍,坚持劳务合同用工、总包企业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等制度,进一步加大日常巡查、检查力度,有效防范拖欠问题发生。鼓励农民工通过仲裁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依法解决拖欠问题。

(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大建筑业。立足培育壮大建筑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强资质动态管理。严格准入清出制度,控制总承包企业数量,规范发展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大企业发展,推进规模膨胀与联合重组,逐步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融资能力强、有知名品牌的大企业集团,提升行业整体发展层次。引导规模小、实力弱的总承包企业转化为经营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企业。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支持企业进入高技术含量的施工领域,逐步提升高端建筑市场专业施工能力。三是大力拓展外埠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带头“走出去”,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以工程分包和劳务合作为突破口,向中西部薄弱地区和后发市场转移。

(七)创新物业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物业管理政策法规宣传力度,让广大居民熟悉物业管理,理解物业管理,接受和支持物业管理,树立物业管理商品消费观念,及时缴纳物业服务费用,积极参与各项物业管理活动。各物业企业要依法依规文明经营,多替居民着想,多为群众排忧解难,以优质的服务去赢取业主的信任和支持,减少和化解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矛盾,维护小区的稳定。继续开展物业管理创优活动,建立物业管理企业信用档案制度,把资质评定、年审和物业招投标作为评定企业服务业绩和企业信用的重要条件。健全物业投诉责任机制,认真查处物业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督促物业管理企业及时整改,切实保障业主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淘汰、退出机制,对达不到条件的物业管理企业,按规定降低或撤销资质等级,推进全区物业管理市场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