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课程学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2-12 01:09:46

新课程学习计划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1)

1.单元学校目标的多维度。

过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在单元计划中突出的是运动技能的教学,单元之间的顺序基本是考虑季节特点和运动技术之间的联系,如冬天的长跑、春天的技巧,先学跳远,后学跳高等;单元内部的教学顺序主要是运动技术难易程度来设计的。体育新课程依据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求,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提出了5个学习领域,并针对5个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体育新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运动技能和知识,而是多维度的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

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一方面是水平、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的分解与细化,另一方面则是课时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单元教学计划既然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那么,它的基本格式应该能反映出水平教学计划的特征,即以学习目标的集合群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其主要特征,也就是说单元学习目标确定必须要依据课程的水平目标,而且是一个“集合群”。这是新课标理念下单元教学计划一个最大特点。

2.单元规模根据水平和学习内容不同也各不相同。

我们过去的单元教学计划的规模基本是一致的,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很少考虑学习内容的特点,所有年级、所有学习内容的单元规模基本是固定不变6-8课时。这种单元规模虽然在始终强调运动技能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体育新课程强调各个学习领域在各个水平的目标各不相同,并且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掌握部分运动项目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运动能力作为一种追求,倡导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希望学生在通过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进而达成课程学习的目标。

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计划的规模,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单元规模。新课程根据水平四以下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重在培养学生广泛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所以单元的规模不宜太大;对于水平四以上的学生,则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部分运动项目技能,积累一定的运动技能储备,进而形成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这时的单元规模则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确定,诸如篮球、足球等运动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就一定要设计大规模的单元计划,可以是20课时以上的单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单元”。这不仅是为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让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更主要能为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为这些领域目标达成的“潜移默化”提供时间上保证。而对于活动身心、发展体能的学习内容则要设计成一般规模几课时单元。

3.单元的种类呈多样化趋势。

体育新课程学习目标的多维度,同时也影响着单元的种类,决定了新课程的单元计划种类的多样化。我们过去的单元计划的种类单一,全部是用运动项目的名称命名的,单元名称一般是“篮球”、“跳高”、“双杠”等,这主要是强调运动技能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时下,新课程中的单元教学计划,不能仅仅局限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更应根据新课程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为达成多维度目标的实施有不同的单元计划,确定单元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是目标,用“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指导计划制订的开展,最显著的是单元计划名称不能只是“篮球”、“跳高”、“单杠”等。相反有更多的单元计划名称,如“运动安全单元”、“合作参与单元”、“题材单元”等。

二、新课标理念下制订单元计划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制订单元计划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一个相同的教材用不同的教学思想去指导,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过程、学习评价手段,也就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单杆、双杆”时,强调运动技能学习指导思想使我们特别注重学习单杠、双杠的运动技能,而如果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在技能学习过程的同时,就会有意识向学生传授通过单杠、双杠练习提高身体力量素质的多种方法,单杆和双杠练习中的安全问题等。再如篮球教学中,树立通过篮球技能学习是为了增进学生健康的观念后,我们进行教学时,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强调运球、传球、投篮等运动技能掌握,而应该是强调各种篮球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运用过程中对心理、社会适应、身体健康的促进。这样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整个单元教学计划中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不同。

因此,新课程中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的前提,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用正确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保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单元计划制订始终紧紧跟随新课程理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2.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首先,《课程标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标准,整个课程改变必须在其指导下进行。其次,《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价值的定位,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等方面的确定,到教学实施建议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无不凸显新的体育教育观、学生观,这些新的观念、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手段需要体育教师用心揣摩,这些新的东西掌握需要“只可意会”,甚至是“心照不宣”,是需要从“实践中掌握”的。第三,体育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由于真正进入课程实施的时间的先后不同,造成了全国各地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之城乡之间的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现实存在的差异,占整个基础教育80%左右的农村学校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与城市学校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所以,我们必须反复不断钻研《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和要义所在,在实施中做到不断反思自己实施课程的行为,用各种教学反馈信息对照《课程标准》的理念,遵循行动研究方法原则,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和新课程实施启动较晚学校的体育教师,更应该钻研《课程标准》,学习并借鉴他人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成功做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保证单元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

3.研究单元计划目标。

我们过去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一般是先确定内容,然后根据单元学习内容制定单元目标。体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目标统领内容,也就是说现在制定单元计划首先要研究分析单元教学计划的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选择内容,目标是我们到达的目的地,教学内容是道路,具体走哪条路,由体育教师自己选择,可谓是“条条大路罗马”。例如,发展学生体能中的有氧耐力目标,农村的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定时跑、定距离跑、校外越野跑,城市的体育教师可以选择跳绳、长时间的球类运动等。

研究单元计划目标时,第一,首先认真研究水平目标,掌握5个领域的水平目标是什么,达到水平目标时学生能够达到的种种表现,然后把水平目标分解到学年、学期中去。第二,在学期中结合季节、学生具体身体心理特点、学校场地器材等方面实际情况,把目标合理分解到每个教学单元中。第三,分解单元目标时,注意单元目标群的组合,考虑整个学期、学年5个领域目标中最佳配合,也就是说强调5个领域目标相互渗透、相互配合,这种相互有科学、合理的途径,存在一定隐性联系。例如,球类学习中容易渗透社会适应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心理自信心;田径类学习对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形成有较好促进作用;体操类学习运用保护与帮助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同时在学习体操技能时,可以传授学生发展体能中的肌肉力量和发展柔韧性素质等等。

4.研究课程资源。

要制订好单元教学计划,研究课程资源是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很好地钻研现有的体育教材,把握该项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和难点,该项学习内容对学生多维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和途径。同时,注重对新兴运动项目和地方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钻研,使之能达到教材化要求。其次,对课程资源中的学生资源进行研究,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分析所教授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兴趣爱好、身体运动素质,能在学生的发展和运动项目及运动技能学习之间找到关联途径。第三,对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和校园周边情况有清楚的了解,知道学校所处社区的体育情况,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资源在单元教学中的作用。对本校的体育校园文化、体育传统项目等资源要综合考虑,使之和单元教学有机结合。

5.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评价。

在制订单元计划过程中,有了正确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了学习目标,选择了教学内容后,进行单元计划制订就要明确单元的性质,因为单元性质决定着单元教学课时数的确定,也决定着教学方法、评价的选择。一般情况,水平四以上的学生注重运动技能掌握的单元规模(单元教学时数)要在20课时以上,而活动性单元、题材单元、运动处方单元和水平四以下单元可以是一般单元,课时在6-8课时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对一个单元教学计划来说,要实现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需要用多少节课来完成,可以有一定的伸缩性。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对同一个教学单元所设计的学习目标,都可以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单元教学计划作为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教学内容可以事先确定,但其时间的集合并不是完全固定。

第二步,根据单元计划的性质,单元规模,全面考虑整个单元教学过程,就是分解单元目标,把单元目标合理分解到每节课中。

第三步,在每节课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考虑每节课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手段和标准。最后确定该单元学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于初中、高中新课程的体育新课程实施有重要意义。由于每一个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对课程资源理解把握程度,各个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等。这些都决定新课程实施中的单元计划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制订各具特色的单元教学计划,更好推动体育新课程实施。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史署生.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单元[J].体育教学,2006,2:13-14.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2)

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从事各类园林景观设计、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整个园林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以及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国内外园林发展简史、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构造要素、公园规划设计、广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及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等内容。通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形条件下各不同类型绿地的综合分析、解决场地存在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功能、技术、形式、环境诸方面综合考虑问题,并能正确表达和表现设计内容,提高绘图技能、技巧。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学时偏少,教学深度难以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园林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而以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为72,按照这个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每个部分的内容都讲到,势必会造成每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浅尝辄止,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容易把握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往往是对某一章节内容刚刚入了门,又开始了其他部分的练习。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因要考虑课程内容的覆盖面,所以很难将课程内容细化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设计深度,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深度难与市场需求接轨。

(二)缺少设计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力源于兴趣,良好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学习动力,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园林设计专业更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设计氛围。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美术基础,对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解与接受能力较弱,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更难以形成良好的设计氛围,这对于学生设计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提高均产生不利影响。

(三)互动较难,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虽然在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环节,但由于师生比较低,所以在课堂上难以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另外,学生学习还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总是感觉上课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学生也必须要融入课堂,只有融入课堂才能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四)课程考核以试卷为主,考核形式单一这门课程一直是采用试卷考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因试卷考试都是以理论内容为主,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是对书本内容进行短暂的记忆,考试过后内容很快就忘记了。通过课程考核很难让学生掌握一些设计原理与方法,更难以真正考查到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及表现能力,这也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考核多样化是不相符的。

三、具体的改革方法与措施

(一)调整教学大纲,满足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需求鉴于该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学时偏少的问题,在2011年5月份我们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与特点,重新编排了园林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根据新的培养计划,我们又于2011年的6月-9月重新调整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与实验大纲。修改后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共108学时,共分为理论和实验两个部分,理论课占48学时,实验课占60学时,分别在大二下学期(理论:30学时,实验:24学时)和大三上学期(理论:18学时,实验:36学时)完成。调整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学时得到补充,课程内容也更趋于合理,与其他课程衔接更加紧密。通过到设计院所进行调研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总结与探索,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培养要求,我们参照课程内容选择了实际工作中接触类型最多的几种城市绿地类型,在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调整的同时,将原有园林史及城市规划部分删除,保留园林规划设计核心部分,并将其整合为八个课程设计模块,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也便于教师授课及学生课程设计的进行。这八个设计模块分别是:组合花坛设计、城市街旁绿地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城市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新的大纲更加强调实践锻炼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作业的实际训练使学生最终能够达到用人单位对园林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从最近几年园林设计毕业生都有到大型设计院和外企工作的情况可以看出,园林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基础

1.通过网络的形式,让学生尽快熟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要求、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参考书,让学生提前收集参考书及设计资料。在平时的课程中向学生强调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并为其提供景观设计类网站及大型论坛,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浏览与专业相关的网站与论坛,多积累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不断增强对本专业的深入了解,强化专业定位,培养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2.利用课程教学实习,增强学生知识面及专业自豪感该门课程有为期两周共40学时的教学实习,因苏州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故安排一周时间参观苏州古典园林,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园林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古典园林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典园林常用的设计方法。在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完成钢笔速写10幅,并安排测绘任务让其体会园林空间布局与划分的技巧。另外一周则安排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际项目的方案与祥图设计,学生最后上交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图纸。最后实习的总成绩由方案图纸(40%)、钢笔速写(30%)、实习报告(20%)、平时表现(10%)构成。实习结束后,将实习作品进行汇报展览。通过连续几届展览的举办,扩大了园林专业的知名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组织设计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实际建设项目及创新课题从2009年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个设计团队,每个团队设组长一名,团队成员3-5人,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规划项目及创新课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学生设计团队已参加并完成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的规划设计项目20余项。这一模式是参照规划设计院的团队管理工作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均很有帮助。

(三)加强交流互动,锻炼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协调能力协调能力对于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的学生来说异常重要,特别是进入到工作单位后,无论是在前期的方案设计阶段、还是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或是施工现场指导阶段等,都需要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这一能力也是招聘单位特别看重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正常的课堂提问及课程作业讲解,我们还做了一些师生互动方面的尝试。

1.汇报课程设计作业,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园林设计师而言,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表达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图纸的表达,即通过图纸将设计理念展示出来。二是指语言的表达,即通过优美的讲述对设计图纸进行阐述。在园林规划设计实验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做一个景观设计方案都要自己上台进行汇报、讲解整个方案的内容,把自已的设计想法与设计理念表达出来,由任课教师根据其设计方案、图纸表现以及语言表达等情况对设计图纸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模式能够突破以往的实践教学模式单调、呆板的情况,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掌握学生的设计习惯,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形式要求学生每一次课程设计作业都要在课程教师指导下经过2-3遍的修改,最后才能绘成正式的图纸交上来,这样做一是能够保证设计作品的质量,二是在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中对学生的设计思维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在设计方案的探讨中,逐步了解并掌握其思想动态、设计习惯及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突破固有思维,鼓励其尝试新的设计思想及表现形式。在图纸的每一次修改与讨论中都伴随着师生的相互探讨、交流意见、发表看法等互动形式。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比在大课堂上的互动效果要好,且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很快。

3.适当激励,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现在的学生个性与自尊心都很强,如果对其设计作品一味地否定或挑毛病的话会使其对专业课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设计作品时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带有教师个人的喜好。对其设计作品的风格应予以肯定,这样做也便于学生培养不同的设计风格;同时应对其设计作品中的闪光点进行适当的激励和表扬,以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自信心。具体方式除了口头激励,还可以将优秀的设计作品通过展览定期进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优秀的带动不足的,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浓厚的设计氛围。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应用型园林规划设计人才的设计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所要求的全部设计内容,这是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所必须达到的能力。

1.采用快速设计+图纸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应用型园林设计人才的特点,我们改变了课程考核方式,不再通过试卷对其进行考核,而是通过快速设计与课程设计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快速设计成绩占50%,课程图纸作业成绩占35%,平时成绩占15%。具体内容及所占分值见表1。快速设计成绩主要是由授课教师给出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规定的4个小时内快速绘制出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并达到设计要求,最后,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提交的设计图纸给出成绩;课程图纸作业是指每个学期所规定完成的4个大的实验项目设计图纸,由授课教师根据其所交图纸给出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其中课后作业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布置的,这个作业是一个综合公园景观设计作业,且是属于课外的,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由课程教师组织协调,于每周三下午将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拿到一起讨论,授课教师要对每一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指导。经过8周的时间,将每个小组的设计成果组织到一起,做成一个PPT文件进行汇报。具体办法就是每一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将他们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每个组的汇报时间约十分钟,课程教师和其他学生做评委,对每个小组所做的景观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意见或建议。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44―04

前 言

定位于成人继续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作为一种大众化教育,网络教育面向的学习者大多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他们接受网络教育不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是更重视实用技能的提高与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网络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本专科生源素质有所提高,原有学历补偿性教育正向提高性教育发展,成人学历教育正向成人素质教育前行,新形势下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的提高,重视精神文化生活的教育及素质的教育。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纲,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及其结构、顺序和课时分配,也称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编制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学习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远程教育,应该根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多规格、学制弹性灵活、课程模块化等原则,制定侧重于职业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水平提升的专业教学计划。本文在反思现代远程教育现有教学计划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教学计划改革思路。

现有教学计划问题分析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的教学计划制定主要参考和借鉴了全日制院校或成人教育院校相同或相似专业的教学计划,其特点是以阶梯式课程为主,课程设置严谨,理论性强,这对于传统院校的精英教育目标是比较合适的。但是,网络教育院校与传统院校相比,面临的是不同的教学对象、目标定位与教学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和平等化为其主要目的,所以,全盘照搬精英教育的教学计划是不合适的。调研发现,试点院校80%~95%的课程为纯理论课程,实践实训类课程严重缺乏,课程设置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足,根本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计划的实施上,业内比较普遍的完全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推行也显露出一些弊病。各试点院校在借鉴传统全日制院校或成人教育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本着人性化、民主化原则,大力推行学分制。以网上人大为例,学院采用基于互联网教学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制度,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任何时间学习任何课程,这样做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学力强的学习者可提前结束学业,学力弱的学习者可以推迟毕业时间,这给了远程学习者最大的自由与灵活。但完全学分制的应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课效率低,学习过程监控不力,因传统学习习惯影响而严重依赖教师的学习者常常在一大堆课程面前无所适从,会出现随意选择课程、不顾课程关联或逻辑关系、将必修统考课程安排靠后影响考试和毕业等问题,更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影响学习信心;更有部分学习者(比如专升本)在一年内修完所有课程,学习质量无法保证。从管理角度考虑,由于选课太放任而导致相应的教学辅导、学习支持等工作量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整个教学工作安排。完全学分制并不完美,如何根据我国远程学习者学习特质和成人学习特点来有效安排教学计划,是教学计划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学计划改革目标

教学计划应充分体现培养目标要求。网络教育教学计划的改革应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注重素质教育,调整课程结构,以提升在职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突出专业素质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应结合我国成人学习者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教学安排,提高远程学习效率。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最核心的内容。针对网络学习者90%以上是在职成人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从两方面实施改革:一方面,课程设置向职业化、技能化方向发展,压缩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和各项技能培养,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更“专”更“精”; 另一方面,大力增设各类有益于拓展学习者视野、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公共选修课程,例如人文、健身、财经、生活类课程,开展广泛的通识教育,使学习者所学知识更“宽”更“广”,这也是未来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上,目前主要有五种管理模式,分别是学分制管理模式、学年制管理模式、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班主任管理模式、混合管理模式。有些试点院校采用统一的学年制管理模式,通过统一学习计划、集体选课和集体预约等方式实现学习者的高交费率、高选课率和高预约率,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保持较快速度。将学分制与学年制、学期制相结合,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习者行为,但加强了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可提高远程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远程教育领域可合理应用。

教学计划改革探索

1. 课程职业化

网络教育教学对象90%以上是在职成人,具有职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他们更期望通过远程学习掌握新的技能提高职业发展能力。当前参考全日制精英教育的教学计划主要采用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性很强,实用性不足,缺乏职业针对性,学习者学习兴趣不高,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更为具体,更体现了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实用课程是成人学习者更需要的。面向在职成人的教学计划改革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改革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强调课程的实用性、能力化和技能化。尤其在专科阶段,更应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大比例技能型课程,降低理论课程比率;而在本科阶段,则逐渐强调培养学习者的理论素养,适度提高理论课程的比例。总之,需体现专科与专科起点本科一体化设置课程的原则。专科与专科起点本科的教育应根据知识结构的基本构成设置课程,以分别达到各自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为学习者从中等教育起步完成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教育提供相对系统的科学的学习计划。

当然,课程的全面职业化和实用化要建立在全面深入的职业和岗位分析基础上,要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从工作实际出发,对社会需求反应迅速,要强调动手能力培养,注重社会实践,让社会参与职业类课程的制定与实施,这些当是未来课程改革的纲领。

2. 课程模块化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比较广泛地运用于技能性知识教学。所谓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将一项工作划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能在适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例如在几周内而不是几个月内完成,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一个模块是一个单元的课程内容。一个专业中常有多个职业方向,可将不同职业方向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使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比如,与市场营销专业最贴近的职业方向有营销师、管理者、市场销售人员和市场调研策划人员,可设置各职业方向的课程模块,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兴趣或未来职业方向自主决定选修相应等级模块课程。目前试点院校的课程服务普遍提供到专业为止,没有针对职业方向进一步延伸。

课程模块化优势明显,首先是各模块培训目标明确,都以掌握专项技能为目的;其次是学习者可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最后是便于教学计划更新,以后在该专业大类范围内,开发新专业时只需对专业教学模块作出修订即可,从而使新专业的开发周期缩短,效率提高,适应市场的需要。

每个模块的课程设置,应建立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干什么学什么,尽量精简不必要的知识。整个教学计划应安排一个基础教学阶段,主要学习相关职业群的通用性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美国国家技术大学(NTU)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被划分为核心课、加深课、加宽课和选修课。我们可以尝试将全体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通识教育模块。其中,公共基础模块主要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些公共基础学科课程,如计算机、英语、政治课等;职业技能模块是根据职业分析而建成的职业类课程;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是拓展类课程,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可以包含的内容有:职业规划、法律普及、文学素养、理财知识、电子商务等。

3. 学分学期制相结合

学分制是现代社会中各高校努力追寻的方向。完全学分制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学习者的自,但无限制的灵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课和学习效率低下、选课逻辑混乱、学习过程监控不力等,学习课程的系统性难以保证,势必影响学习者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还会出现凑学分现象,一些基础学科、冷门专业等资源容易造成浪费。有学者指出,单纯的完全的学分制并不存在,像美国最早实施学分制,但也广泛结合学期制、学季制、三学期制等,英国高等教育一般是学分制和学年制并行,日本在本质上也是实施学分学年制。我们要结合我国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在保障其学习自的前提下,综合其它办法来提高远程学习效率,学期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习者的行为,但可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结合普通课程一般需要4个月的学习周期,综合分析当前部分院校实施的双学期制和四学期制弊端,笔者提出“三期三考”设想,即把一年划分为三个学期,一年举行三次集中课程考试,也就是说每个学期含四个月时间,学期末举行课程考试。这种“三期三考”设想不同于国内外比较普遍的三学期制。当前,国内外众多高校都采用春、夏、秋三学期制,其中春和秋学期为长学期,一般为16~19周,夏学期为短学期,一般为8周左右,普通课程在长学期开展,素质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小学分课程等在短学期开展,国内的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从2005年起都陆续实行三学期制,这有利于实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开展,其正在成为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而网络教育学习者多为在职成人,本身就身在实践岗位,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不需额外的实训教育,三学期制设想主要是基于课程的学习周期、全国性考试组织周期和成本等因素而提出的。

三期三考不是单纯的学期制,而是学期制与学分制的结合,思路是对必修课采用学期制和固定的教学计划,对选修课仍然采用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和兴趣任意选择课程模块或课程,只要选修课学分达到该模块要求的总学分即可。这一方面可保证必修课的逻辑教学,使教学、辅导与考核统筹安排,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控制,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针对选修课的选课制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性,照顾到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和兴趣取向,有助于实现充分的个性化教学与服务。

当然,从个性化、人性化角度考虑,学期制的安排并不是死板的一刀切。学习者由于个人情况如出差、怀孕等无法按时学习和考试时,可申请取消学期中某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对于学习者自主选择的选修课,选课后一段时间内也可以退课。

4. 提高选修课比例

学分制实施的前提是提供充足的选修课程。在目前的试点院校中,虽然学分制被广泛采用,但各院校选修课程比例仍然偏低,专业理论等必修课仍占绝大部分比重。比如人力资源专业,在随机调研的华东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沈阳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上海大学、江汉大学等院校,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基本在15%~25%之间,各学校选修课比例不高、跨度较大。再如市场营销专业,在随机调研的西南大学网院、浙江大学网院、衡阳技师学院、四川大学网院、南开大学网院等院校,选修课比例仅在0~20%之间,有50%的院校选修课比例竟然在5%或以下徘徊。这对于学分制的开展是不利的。

在教学计划改革中,大幅提高选修课程比例是重中之重,目前,人大网院各专业各层次的选修课比例在18%~35%之间,若实施改革,选修课比例将整体提高到40%以上。

5. 增设创新学分

设立创新学分的目的是鼓励学习者全方位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活跃校园氛围。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学习者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对获得一定竞赛奖励的学习者赋予一定的创新学分,计入总学分,不收学费。这可促进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建设虚拟校园、建立在线学习共同体、降低学习孤独感、丰富远程学习生活是非常有益的。

在具体实施方面,创新学分可以附加学分的形式呈现,总学分的小比例部分(比如5%)可以通过创新学分获得,不交学费,不增加学习者经济负担。没有获得创新学分的学习者,需要通过选修其他课程来获得相等于创新学分的学分,从而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新旧教学计划比较

根据课程职业化、课程模块化和学分学期制相结合的设想,新的教学计划可包含以下课程模块(以原教学计划中专科80学分和本科150学分为例):

总体而言,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中,职业技能课程比例大幅提高,将占总课程的20%以上;选修课程比例也有较大提升,基本占总课程的40%以上,而原有教学计划中的选修课比例一般在15%~35%之间。新教学计划中,专科阶段强调技能教学,必修课比例最低,专业理论课比例最低,而选修课、职业技能课程比例最高;本科阶段强调一定的理论素养,所以专业理论课比例提高,选修课比例降低;跨专业层次由于有先修课,所以必修课比例最高,包含15%的必修先修课。原有的专科阶段、专升本阶段总学分由80学分全部调整为85学分,这5学分可以通过创新学分获得;而高起本阶段的150学分中,增加了分的创新学分,课程学分降低,以减轻学习者学业负担,同时有利于鼓励学习者多参与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共建虚拟校园。

讨 论

学历教育是目前远程教育的主体部分,但随着社会需求的转变,现代远程教育很可能将逐步向非学历教育转型,课程的职业化、模块化不仅是满足在职成人学习者当前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远程教育转型的客观需要。但教学计划的改革牵涉到远程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改革中难免遇到各方阻力,尤其是职业技能课程的全面建设、与证书认证机构的合作等都将是庞杂的大工程,是教学计划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结合院校教学目标,在培训市场广泛考察成型的相关课程,出资引进应该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本文思路还有待实践检验,同时也旨在抛砖引玉,希冀与同行共同探讨网络教育教学计划该如何做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 冯晓英等. 面向成人的网络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思路与方 法[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

[2] 搂一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DB/OL]. 省略/y-jxgg/kcgg/11696.shtml

[3] 刘重庆,徐国庆. 课程模块化的目的与方法[J]. 职教论坛,2001,(3).

[4] 张生明. 课程设置模块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N]. 中国教育报, 2008-2-28(3).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4)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建筑学、房地产等城建规划类相关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各类居住区内用地安排、住宅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及各类基础设施规划、竖向设计及综合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目的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与综合设计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奠定专业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城镇住宅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体现在需求的“数量”上,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市场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才具有现实的庞大需求,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对城建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由于新疆自身的各类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内地高水平大学的规划设计类人才,因此培养本土相关技术人才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这也对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城乡规划专业实力雄厚的高校,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已形成了完整、系统、成熟的教学体系,但对于西部地方院校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而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发展尚不成熟,教学条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亟待改变。本文结合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对西部地方高校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适合西部地方院校实际的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新疆农业大学位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成立于1952年,1995年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农、理、工、经、管、文、法等七大学科门类的一所多科性农业综合高等院校。随着地方市场对城建规划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十年来,新疆农业大学逐步开办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园林规划、房地产开发管理等专业,其中居住区规划设计均作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新疆农业大学各相关专业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授课模式,其中理论课部分为52学时,采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用地布局规划、建筑布局、交通规划、绿地规划、管线规划及综合经济技术等方面;实践课一般安排10学时左右,主要安排对农大周边古城花园、盛世家园等小区进行参观,在课堂对国内一些经典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首先,目前新疆农业大学虽然有不少专业均开设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但总体来讲教学授课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辅助一些案例分析,这虽然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快速地系统了解相关理论和知识,但从学生生源结构来看,新疆农业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来自新疆的广大农牧区,这些区域居住多以传统村落或牧民定居点为主,因此学生缺乏对现代城市居住区及小区的直观认识,会出现学生无所适从,不易理解的情况,而且对所学理论和知识无法应用,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2.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薄弱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一直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特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关键环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地方市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多,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目前包括新疆农业大学在内的不少西部地方院校因师资水平、资金、实习场地、实验条件等限制,该课程的教学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抽象概括的理论空洞乏味,缺乏感染力。虽然辅助一些案例分析,但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学生无法对相关理论和知识透彻理解,灵活应用,致使学生在实践中比较盲从,由此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造成学生缺少主动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目前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安排了一定的课程实验环节,但分配的课时数太少,仅有10课时左右,以小区参观和分析为主,并没有安排学生亲自动手设计的实训环节,也没有编写专门的实验指导书、设计任务书等系统的配套材料,以及建立实习基地,安排毕业专业实习等,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讲授———实习实训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

3.地方特色教学案例匮乏

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实践性强的课程,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目前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一定的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但相关案例多是选取一些课本上、网络上的优秀或者经典案例,这对学生通过案例理解相关理论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案例与学生所熟悉区域的居住区状况差别较大,使学生觉得很遥远,很难与实际的例子联系起来。新疆位于北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冷夏热的温度特性和全年较干旱的湿度特性,因此居住区在规划设计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例如与东部地区不同的建筑采光要求,建筑防寒、防风沙要求,绿化植被的耐旱耐寒要求等,同时新疆在民族、文化等方面也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例如建筑使用功能、外立面等需反映当地特色风貌,而教材和网上很多案例多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居住区的经典案例,无法反映不同地区在气候、人文方面的特殊性和特色性,因此收集和创建新疆地方特色居住区规划设计案例库对相关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新疆农业大学各相关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考核目前主要是通过平时表现与期末笔试考试或者期末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对于笔试考试学生常采用死记硬背甚至抄袭来应付,课程论文复制撰写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原始的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重要的是,对于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规划设计类课程来讲,这种考核模式不能有效引导学生重视和提高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教学虚拟化,与社会和市场脱离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一些案例,以及课程实验中所给的分析任务大多是理论化、虚拟化的,与新疆现实和地方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到真实环境中去体会,没有体验设计过程,也无法掌握实践设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践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没有与社会和市场的真实规划设计需求相结合。同时,学校尚未与当地规划设计企业建立联系,教学呈现虚拟化,与社会实际和地方市场需要严重脱离。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1.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要改变教师带学生、课堂理论灌输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和问题驱动式教学,加强课堂交流互动;开展实地调研,现场教学,提高学生感知和认知,选取学校周边的典型居住小区,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与讲解;广泛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制作微课视频,活跃课堂气氛;依托校园局域网,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建网络第二课堂,采用翻转课程模式,促进学生课堂与课后学习相结合,通过创兴和丰富现行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2.突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在丰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课时数从目前的10课时提高为3周,即在夏季学期安排专门的课程设计,期间安排2天的认知实习,选取乌鲁木齐市不同类型的典型居住小区,包括多层小区、高层小区、别墅式小区、民族特色小区、老城区传统小区、山地坡地小区等,安排专车由老师带队,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调研踏勘,并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等,使学生对现实情况和居民需求有足够的认知;依据地方特点,编制完善专业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和设计任务书发放给学生,由2~3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任务书要求进行2周的方案设计与修改,期间聘请社会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最后各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邀请规划公司专业设计人员参与评图和答辩。

3.创建地方特色案例库,完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

案例资源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在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依托新疆真实的规划设计项目,搜集反映地方自然地理气候特点,地域民族及文化特色的不同类型的案例,创建新疆特色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案例库;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新疆地域特色,收集图片、影像、视频等其他重要的教学素材,完善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资源。

4.完善考核方式,建立多层次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课程单一考核方式,增加考核的方式与种类,包括平时考勤、调研情况、理论试卷、课程设计图纸等内容,设计图纸的评判采用公开展示评图、作业展评与答辩等模式,在学院醒目位置设置专门的展示区,将学生设计图纸张贴展示,进行师生自评、互评和共评,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设计成果具有更公平、更公正、更公开的特点;此外,聘请企业的专业设计人员对学生的设计成果以实际工作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建议,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身设计成果与实际工程的差距,并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际工作中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工作流程及感受。

5.增强院校、校企合作,打造开放式多层次学习交流平台

改变现有的教学虚拟化、闭门造车的现状,与兄弟院校、校外规划设计企业,例如新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佳联建筑规划设计院等疆内著名的规划设计机构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互动,互相参观、学习,吸取优点,共同进步;同时与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毕业实习等搭建平台;学校与企业合作在学院设立联合工作室,使其成为开放办学的一个平台,学生以个体和团队形式参与教师的实际工程项目,强化实践教学与实际项目的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区内外各类规划设计竞赛,重视对学生个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丽娟,苏阳.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6):36-37.

[2]杨光杰.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规划师,2011,(10):111-114.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5)

课程设置学校有了自

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实行一级管理,即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中小学课程计划,规定中小学课程的门类、开设的年级、每一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及周课时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因此,中小学的课程基本上均为国家课程,学校根据统一的课程计划即可编排课表,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作慈介绍,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从一级课程管理变为三级课程管理,也就是说,中小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国家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在中小学必须开设的各门类课程,但是教育部仅规定这些课程应在哪个年级开设和各门课程在九年总学时中的比例范围,而不再具体规定各门课程的总课时数和周课时数。地方课程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自主开发和设置的课程,供本地区学生选择学习;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和设置的课程,供本校学生选择学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占总学时的10%左右。

综合课程品德科学是必修课

据钟作慈介绍,新课程计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传统的分科课程,如语文、外语、数学之外,增加了综合性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其中,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以及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都是将原思想品德、社会综合在一起;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是将历史、人文地理综合在一起并增加了有关社会知识;初中的科学课则是将原先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程综合在一起;而艺术课是将原音乐、美术综合在一起。综合实践活动则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这些课程都是以前中小学所没有的课程。

据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必修课。

小学英语暂停读写先练听说

新课程计划充分体现了北京特色,钟作慈介绍,新课程计划给予了“外语”特别的关注,教育部提出外语可以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也可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根据北京市两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情况,特别是考虑到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需要,新课程计划规定自今年秋季起全市均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和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用地方课时安排,供学生选修。此外,北京市教委还在中小学进行多语种教学的实验,并在外教、教材、建立友谊学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钟作慈告诉记者,从一年级起就开设外语课程,最担心的是如何处理外语与母语的关系,如同时学习汉语拼音字母和英语字母极易使学生产生混淆,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新课程计划规定在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先不进行字母的读、写,而是进行听、说练习,使学生逐步建立英语的语感。

信息技术和劳动技术两门课也受到重视,在新课程计划中,这门课被单独设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内,北京市教委鼓励具备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利用劳动教育基地和信息技术中心等机构和场所,集中使用课时,集中进行教学。

毛笔书法每周保证一课时

新课程计划规定,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要把写好硬笔字作为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小学三至六年级要利用地方课程课时安排毛笔字教学,每周一课时。而关于“预防艾滋专题教育”、“预防专题教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

作为新生事物,如何设置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了许多学校首先面对的“难题”,对此,钟作慈告诉记者,新课程计划规定,学校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既可开设与国家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也可开设时事政策教育、国防、环境、人口等专题人,开设有关本地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内容的专题研究,还可开展校、班、:请记住我站域名团等集体活动,开展校外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活动。钟作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TP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548-03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已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广阔的市场潜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智能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为此,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由网络系统集成向智能化楼宇弱电方向发展,公司除了获得信息产业部等级资质外,还获得建设部有关楼宇弱电的等级资质。为适应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的转型,满足企业发展对智能楼宇弱电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04年转向智能楼宇弱电技术专业方向。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下面就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作一介绍。

1 课程建设思路

1)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调研、归纳、排序、重组四步法设置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

2) 校企共建课程的资源与教学平台,合作进行基于智能楼宇弱电系统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三层教学设计;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

3) 在校内,以校企共建的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为教学环境,实施六步法中资讯、决策、计划教学;在校外,依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企业在建弱电工程项目实施六步法中实施、检查、评价教学。

2 课程设置

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具备本专业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能从事智能化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实施、施工管理,综合布线、弱电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与维护,弱电系统管理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组总结已经积累的课程开发经验,借鉴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以及其它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学习国内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最新成果,采用调研、归纳、排序、重组的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形成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法如图1所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课程主要介绍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及视频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管理、楼宇对讲等子系统工程实施技术,用于培养学生就业岗位中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紧密结合,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操作技能基础。因此,《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是建立在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智能楼宇综合布线、智能楼宇供配电等课程基础上的综合性专业课程,与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同步展开教学。非工作日在校内多个智能楼宇实训室完成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分析、施工准备部分的教学;工作日选择多个顶岗实习合作企业在建典型工程,在工程现场展开教学,完成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价的教学。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根据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的需求进行调研及可行性分析(资讯),进行系统的初步规划(决策),工程中标签约后进行深化设计,绘制出相应的施工图纸(计划),进行设备材料的采供,综合布线,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实施),最后根据功能和规范要求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检查),完成项目的竣工验收(评价)。教师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教学,使学生掌握弱电系统及各子系统的分析、规划、施工和验收的方法。专业知识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如下。

1)理解弱电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弱电工程实施流程;2)掌握弱电工程项目的分析、规划、施工、检测和验收方法;3)掌握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楼宇对讲系统工程施工准备和具体施工过程及其注意事项;4)了解弱电工程相关子系统的验收规范和流程,初步具备弱电工程项目的分析、选型配置、实施和验收能力;5)具备视频监控、入侵报警、门禁管理、楼宇对讲系统工程的实施能力。

3 教学内容设计

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通过学习情境设计和学习任务设计来实现的。

3.1 学习情境设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之一是“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规划与实施”,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建立“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防盗报警系统工程实施”、“门禁管理系统工程实施”、“楼宇对讲系统工程实施”五个学习情境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中每个学习情境的名称与学时如表2所示。

对每个学习情境应制定教学设计卡,包括学习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所需设备对象与使用工具、教学重点、考核与评价标准等内容,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

在每个学习情境课程的教学中均要介绍系统的组成原理,并让学生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学会智能楼宇弱电系统的规划与实施工作,使学生具备一定规划与实施工作的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学习情境中的学习任务设计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与实施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工作过程知识,设计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若干学习任务构成,如“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学习情境由“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分析”、“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实施”、“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验收”共4个学习任务构成,学生完成这4个学习任务,即经历了一次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规划与实施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课程中学习任务的教学是通过学习任务设计卡与学习任务书来完成的。在上课前教师要编写各项学习任务的学习任务设计卡及学习任务书,课堂上必须按课程学习任务设计卡中的学习目标组织教学,下放学习任务书,明确本次课的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实训,完成本次学习任务,并按考核标准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学习任务设计卡包括学习任务及所属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学习目标、教学设计与组织、学习重点与难点、考核标准、使用实训设备等内容。

学习任务书由任务名称、任务描述、任务要求三部分组成,学习任务书中必须明确学习任务内容与要求,任务书下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将按要求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

4 教学组织安排

本课程以多个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为载体,对每个学习情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把校内理论教学和校外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工程现场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竣工工程案例的分析比对和在建工程项目的工程规划实施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六步法实施中前三步资讯、决策和计划学习任务可利用双休日,学生集中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教师讲解学习情境中的系统组成、系统工作原理、系统规划、工作任务要求、考核标准等,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对系统的组成和规划的资讯工作;学生在工作日参加顶岗实习企业的在建工程实施过程,在工程现场完成教学中的工程施工准备、工程施工以及工程验收学习任务。教学组织安排如图2所示。

5 教学方法

5.1 学习情境六步教学法

本课程选取智能楼宇弱电系统规划及其视频监控、入侵报警、楼宇对讲、门禁管理四个子系统的工程实施作为五个学习情境,对应于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对每个学习情境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如:将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案例,再将工程项目的分析、施工准备、施工、检测和验收作为学习情境中的若干学习任务,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每个学习情境下的任务教学的开展都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指导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5.2 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教学法

本课程以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为载体,采用教、学、做结合现场教学法。如“视频监控系统工程实施”选择某质检局的在建视频监控系统作为一个工程项目,视频监控系统分析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准备学习任务在学校智能楼宇新型实训室进行,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施工和视频监控系统工程验收则在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程现场进行,使学生能真实体验一个工程项目规划与实施的整个过程。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 G 807.0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34-04 文献标志码: A

新版课标的修订是在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制组专家、教研部门,以及学校教师,认真总结10年课程实验的基础上逐步修改与完善起来的。此次课标的修订,历经了中小学教师的实验和课程研制组专家的调研,在全国广泛征求教研员、学校教师等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改与完善起来。新版课标作为指导学校体育教师如何正确认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如何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指导性文件。那么要怎样使学校教师在2012年9月能够依据课标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材,并进行较有效的备课、上课、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需要各市区(县)教研员和学校教师尽快了解课标并进行研究,特别要理清课标中设置的“课程内容”部分相关内容及操作方法。学校教师如果在这部分的内容和步骤搞清楚了,就能在实践中依据“课程内容”中4个方面的每一目标、内容与评价等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制定小学3个水平和初中1个水平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评价方法,以利于更好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1 新版课标和实验版课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有哪些不同

为便于学校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标,研制组的专家在原实验版课标反映最多的“在课程内容上如何设置和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及如何设置和选择学生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这些新变化要怎样让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清晰了解到,下面着重从新版课标和实验版课标在“课程内容”4个方面(或5个领域)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修改部分的内容与操作方法,让学校教师尽快熟悉,研究新方法、新手段,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

1)运动参与方面的区别(见表1);2)运动技能方面的区别(见表2);3)身体健康方面的区别(见表3);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区别(见表4)。

2 新版课标在修订后的“课程内容” 部分更加完善,为学校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

新版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有了较大的变化,从10年的课程改革来看,广大教师在实施时最大的问题是课标中“课程内容”的泛化,特别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知道要如何选择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备课和上课。这次修订的课标主要根据10年课改中发现的问题,充实了课程内容,将目标、内容、评价组成了课程内容体系,使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更加清晰,有利于理解课标,更好地指导课程实践。

2.1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更加清晰,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指导

新版课标将实验版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将5个学习领域调整为4个学习方面,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2个学习领域合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的课程内容。这种整合,一方面通过减少课标中的某一领域来控制课程内容的项目数量,另一方面通过适当降低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广度和难度,来保证所学项目学会、学好。

新版课标实验版课标区别点

运动参与方面(一) 运动参与方面目标: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水平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等 评价要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并进行自我评价。

运动参与领域(一) 领域目标: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水平目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2)积极参与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3)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如多功能健身器或床、桌、椅等)进行体育活动 。

一、相同点: 1.两版在运动参与方面均设置2个领域和2个水平的学习目标 2.两版在运动参与方面设置了使学生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等

二、不同点:

1.两版设置的水平目标在内容和要求上有些不同,如新版减少了“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这方面知识

2.两版设置的学习内容在难度上不同。新版注重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与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实验版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培养学生合理安排锻炼时间以及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这些方面能力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部分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上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 (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部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二、运动技能方面(一) 运动技能方面目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水平目标1:简要分析体育比赛中的现象与问题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简要分析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与问题。如简要分析奥运会、兴奋剂、球场暴力等事件与问题

评价要点:对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与问题的认识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写出关于举办奥运会意义的小文章。

水平目标2: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基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基本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评价要点:对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自我测定心率,并说出心率与运动强度和密度的关系

(2)基本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与锻炼的能力。如根据体育学习或锻炼要求以及实际情况设置个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等

评价要点:发现和解决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找出自制的锻炼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作出修改

二、运动技能领域(一)

领域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水平目标1: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了解基本技术的知识;(2)了解简单战术的知识;(3)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

水平目标2:观赏体育比 赛

内容标准(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观看并讨论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2)观看并讨论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

一、相同点:

1.两版在运动技能方面均设置5个水平学习目标

2.两版运动技能方面的学习目标均体现了对体育运动知识和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不同点:

1.两版在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水平目标在要求上不同

2.两版设置的学习内容在难度上不同。新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能力等;实验版课标重视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的学习和观赏等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部分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部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三、身体健康方面(一)

身体健康方面目标: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水平目标1: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营养、睡眠、吸烟、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如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不良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懂得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学会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了解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等

评价要点:对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说明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的关系,或说出2―3种有效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

水平目标2:…… 三、身体健康领域(一)

领域目标:发展体能

水平目标: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通过多种练习(如短距离跑和反复跑等)发展位移速度;(2) 通过多种练习(如定时跑、定距跑、跳绳等)发展有氧耐力;(3)通过多种练习(如球类运动等)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性。 一、相同点:

1两版在身体健康方面均设置了4个水平目标

2.两版在身体健康方面的学习目标均体现了对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以及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不同点:

1.两版设置的身体健康方面目标在数量上不同(新版2个、实验版3个)

2.两版设置的身体健康方面学习内容在要求和侧重点上不同。如新版课标注重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及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等;实验版课标重视发展学生体能和关注学生身体和健康的意识等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身体健康部分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上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 (或内容标准)中的身体健康部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身体健康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一)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水平目标: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并果断作出决策。如在篮球比赛中,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等

评价要点:在体育活动中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的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果断决策的事例。 四、心理健康领域(一)

领域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水平目标: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2)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3)了解运动愉的获得对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

五、社会适应领域(一)

领域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水平目标: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识别体育中的道德行为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在体育比赛中,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2)指出体育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

一、相同点:

1.两版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针对体育运动意志品质、调控情绪、合作意识及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2.两版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学习目标均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意志力、自信心和调控情绪及比赛中合作精神与体育道德等方面

二、不同点:

1.两版设置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在数量上不同(新版4个、实验版6个)

2.两版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置的学习内容在要求和侧重点上有些不同。如新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实验版重视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等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上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部分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在体例安排上,课标在“课程内容”的体例上作了一些调整,即将实验版课标中按学习领域排列水平目标的方式,改为按学习水平排列4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这样有助于学校教师清晰地了解到某一水平在4个方面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法,以便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案。

2.2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更加明确,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新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描述不只是对一个或多个具体知识点的表述,而是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提出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根据课标的精神,4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课程内容中设置的各类主要内容都需要学习,这些学习内容涵盖着课标中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的6大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类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至于教学中每一类要选择哪些理论知识和哪几个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每个运动项目中要选哪些具体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见案例1),这些自就交给学校根据场地器材和教师实际进行规划。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上课的年级、教研组制定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情况等,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由于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选编教学内容时,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性的课程资源,以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常实施。

2.3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在评价体例上更加清晰,为教师制定评价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新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学习评价的体例,使新增的评价方法更加清晰,便于教师实施时参照(见案例2)。这样有利于学校教师根据课标中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情况,选择具体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2.4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在体例上为教师实施体育课程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参考

为便于学校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新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的体例上作了精心的设置,其步骤清晰,便于学校教师操作时参考与运用。例如水平四运动技能方面(见案例3):学习目标――依据课标设置的“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教材选择――参照课标要求,结合学校实际,选择田径类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次;评价方法――针对田径类某一项目,制定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

学习目标 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 根据课标中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这部分目标,以下列举田径项目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 针对“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这一水平学习目标,由教研组组织制定田径类三年6个学期具体学习内容。其步骤如下 1)根据学校条件,教研组讨论选择3年教学内容: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 2)教研组规划3年教学计划:根据每学年的课次、每个项目的动作难度,安排6个学期具体学习内容和课次 3)教师备课:根据上课年级查找教研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进行备课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教师在操作时,可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具体球类项目,并制定学习内容。如选择篮球项目,其评价方法如下

评价要点 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战术的熟练程度(以下列举篮球项目) 根据学生水平和学习课次,制定篮球项目运球、传球、投篮等基本技术在战术中的运用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 评价学生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运球、传球、投篮技术的运用情况,以及传切配合等战术的熟练程度 评价方法建议: 1)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篮球项目的具体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

2)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考试内容的评价标准

3)考试方式采用达标和技评相结合,教师考前定出相关考试细则

学习目标 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 围绕课标中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这部分目标(以下列举田径)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 针对“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这方面学习目标,参照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田径类3年6个学期具体学习内容、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

评价要点 完成所学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及速度、远度或高度 根据每学期考试内容,制定每一考试内容的评价要点,如背越式跳高成绩的评定

评价方法举例 评价学生掌握跳远的助跑、起跳等技术的程度 根据每学期考试内容,制定每一考试内容的评价方法,如分组测试,小组互评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8)

《营销策划实务》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全面养成一名营销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营销策划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问题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营销策划实务》课程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从事《营销策划实务》课程教学工作多年,试图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这个课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设计《营销策划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

不同于基础性的理论性课程,《营销策划实务》是一门以实际的营销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实务性课程。我们认为应该以“实践、自主、创新、激励”为基本指导思想设计其教学模式。

(一)实践性问题。策划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具体的项目,仅仅只是课堂的讲授,不太容易让学生掌握营销策划的要领,很难得到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设计其课程教学模式时,应该强调“实践性”导向,强调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营销策划实践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营销策划知识,在实践中领悟营销策划的要义,在实践中掌握营销策划的方法,在实践中积累营销策划经验。

(二)自主性问题。要将营销策划实务课程设计成为一门由学生主导的自主性学习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要求”、“督促”和必要的“辅助”。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课程要求,督促学生按教学计划完成每一个环节和相关工作,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能很快上手,缩短适应期,较迅速地进入职业状态。

(三)创新性问题。策划是一项创意性的工作,营销策划同样强调创意和创新。营销策划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最终的考核,都应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激励性问题。如上所述,营销策划是一个创意性的工作,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如果没有充沛的工作热情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果的,这就需要进行激励。因此,在营销策划教学模式中需要设计必要的激励机制。

二、营销策划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

营销策划实务的教学方法有多种,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以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法还有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习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尽管名称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类:一类是课堂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第二类是比较流行的案例教学法。第三类是项目教学法。每类教学法其实各有长短,我们认为,课堂讲授法与项目教学法的组合是比较适应本课程的一种选择。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美国巴克教学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索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营销策划课程中,这个项目就是具体的营销策划任务。按照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作为教学工具的“项目”需要满足下列条件:首先是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次是该项目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第三是该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第四是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第五,应该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第六,要求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第七,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第八,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在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安排方面可以作如下处理:首先用四分之一的教学课时(12课时)进行课程讲授,教学内容如前述。其余的四分之三的课时实施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明确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给出具体项目任务,明确该项目的目标、任务、要求,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负责人。第二步,任务分析及工作计划的制定。在项目负责人的主持下,分析项目任务,研究工作重点、难点、关键点,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确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向教师汇报工作计划并得到教师的认可。第三步,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以团队为单位,在项目负责人的指挥协调下,每个成员按各自的分工按照工作计划展开工作。第四步,检查评估验收。首先,学生要进行自我工作总结。其次,教师要对工作成绩要进行检查与评分。如果是外部委托项目还需要接受委托方的检查验收。通过总结、检查、评估,三方共同讨论、评判工作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必要的完善。第五步,归档及成果应用。项目完成后,作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成果应该归档存案,作为开发出的“产品”将被应用到实际经济活动中去。

项目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将教学过程与实际的工作过程结合进来,能较好地体现“实践、自主、创新、激励”的基本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关键性的实践能力。当然,项目的来源可能会成为主要障碍,这就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课教师做必要的工作。其实,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是存在这方面需要的,只要多联系,少收费或者不收费,应该可以找到一些委托项目的。另外,作为一种教学模拟,项目也可以由教师自己设计和开发。

市场营销策划实务课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应该起到衔接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实习的功能。营销策划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不同于理论性课程。以“实践、自主、创新、激励”为基本指导思想,以营销策划书的框架构建其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采用课堂讲授与项目教学法的组合形式组织教学过程,能较好地达到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实现其教学目的。当然,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本文观点只是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所进行的初步探索,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赵 沛.职业教育设计丛书――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8.

[3]叶万春.企业营销策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孟韬,毕克贵.营销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9)

1、前言

《计算机辅助绘图》是建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对学生后面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涉及的课程基本上覆盖了大部分的专业必修课,尤其是专业设计课程,如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大中型公共建筑设计等。《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一般使用包括autocad、photoshop、sketchup、天正建筑等等,但是,当前的设计行业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相对单一的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发展为需要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及软件处理能力,如规划分析、建筑效果的控制、建筑设计节能分析等。

在新的教学工作改革形势下,本课程应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进一步调整,使其更加适应现阶段的教学需求,并且对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尝试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及措施进行一些更新尝试,希望能对今后的课程建设产生有益的影响。

2、建筑规划专业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发展特点及趋势

2.1、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的特点

2.1.1 服务于专业课程安排

计算机辅助绘图作为基础课程,其对其他课程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无论是哪个课程设计,基本上都会借助计算机工具进行辅助分析、设计。课程内容按照重要性及难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基础部分:基于建筑设计基础的AUTO CAD、天正建筑、sketchup、photoshop等软件内容构成,其作用是协助低年级学生完成建筑构成、建筑构造、建筑设计基础等环节,经过这部分的练习,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较为简单的建筑设计图纸的制作。

提高部分:以ecotect、revit、3dsmax、Vray、Arcgis、天正日照、湘源控规等软件及学习内容组成,这部分的内容相应的针对建筑物理、建筑节能设计、住宅设计原理、村镇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经过这部分的练习,学生可以参与实际项目的分析、设计及图纸绘制,为接下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不同的课程涉及的不同的软件,如建筑设计会需要使用天正建筑、建筑节能设计需要使用Eotect、控制性详细规划需使用湘源控规、村庄规划用到Arcgis、建筑渲染会用到Vray和atlantis等。然而,当前该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很好的完成配合各个课程需要的使命,有些教学大纲开课的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不有利于学生对各个专业软件的有效练习和使用。有些学校并未将该课程列入基础课程之一,重视度不够,甚至限制学生选课人数。所以,能否与各个大型专业设计的课程进行有效的配合将决定学生能否有效的掌握专业的课程设计。

2.1.2 服务于教学实践环节

建筑规划专业教学实践包括认识实习、调查实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学生设计竞赛及参与教师主持的建筑设计项目等实践实验内容。

大学生各类实习需要借助专业绘图软件进行调查分析,创新性实践更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软件使用及理论功底;建筑规划类竞赛就有建筑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大学生作业观摩竞赛、revit杯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等;特别是revit杯竞赛必须要使用autodesk公司提供的revit系列软件,这样使得教学内容必须有所倾向。

因此,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必须紧跟各个专业课程的发展步伐,发现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针对性的变化,适应学科的建设的要求,才能使本课程的作用发挥至更大的作用。

2.2、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发展趋势

2.2.1更新性

专业软件的发展使得至少每个软件每年都进行更新,比如Autodesk公司开发的cad、revit等软件,在其强大的研发团队开发下,cad从2002发展到了现在的2011版,软件的功能不断增强,这给基础课程内容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培养学生自学软件的能力,以应对毕业后的新局面。[1]

2.2.2 低碳性

从2003年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发展,摒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此背景下,“低碳城市”、“低碳技术”的新概念、新政策也应运而生,逐步走向生态文明。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如何在规划阶段实现低碳的目标则成为了广大规划部门及设计师考虑的重点,这将使规划的手段及技术更加丰富,更具实践性。无例外的,课程也将从ecotect等软件开始逐渐接触到节能低碳的内容,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在不增加课时量的情况下增加不断丰富的内容成为了各大高校未来考虑的一个难点。

2.2.3 参数化设计

当前参数化设计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建筑的设计基于各个生成因素非线性的关联,使建筑形态呈现出丰富的新颖的建筑形态,扎哈.哈迪德等知名建筑师的成功也受惠于此,参数化建筑设计将涉及Grasshopper, Digital Project(CATIA), REVIT等软件,设计方式也随之转变,这也使得本专业软件与统计学、物理等其他专业软件的联系更加紧密。建筑新思潮的涌现、学科的交叉发展也对本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2.2.4 实践性

当前学校的教学已经开始不断的向社会接轨,特别是城市规划专业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各用人单位也不断要求学生一开始工作便能胜任各项繁重的工作任务,这对毕业后到基层工作的学生要求尤其高,基层的规划建设单位更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处理与规划建设相关的各种问题,涉及各个不同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这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实践及措施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能有助于适应当前课程的变化。

3.1引入模型渲染内容,提高学生建筑效果控制能力

Google公司开发的草图大师设计软件Sketchup作为新兴的针对建筑师开发的设计软件,从一进入中国开始便迅速成为设计师们必备的工具。草图大师软件成为建筑规划类的学生进行体块推敲必备的软件之一,甚至没有教师授课的情况下自己摸索进行软件的学习,为设计基础的练习提供帮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入软件的学习也仅仅是加强了计算机建模能力及其技巧,很大情况下,由于软件自身的可视化方面的弱点,sketchup模型未能达到渲染的要求,需要借助3dsmax重新建模渲染,才能形成较为真实的效果,与此同时所耗费的精力和财力将大大增加。所以,若能在初步设计初期就能为设计者提供有效的设计效果,对于建筑设计项目最终的建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建筑效果图的制作和初步设计两个阶段。

笔者建议在草图大师软件学习中加入Vray、atlantis等渲染软件,在授课中让学生将其完成的建筑模型进行材质及其场景处理后,采用渲染插件教程对模型进行渲染,建议学生完图和鸟瞰图的渲染,使学生掌握对简单处理过的模型进行初步渲染的能力。笔者发现经过这一步相当多的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模型并不满意,并促使他们对原设计的造型和色彩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效果控制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公共建筑设计、住宅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课程提供相应的设计辅助。

3.2 引入建筑节能设计内容,加强学生建筑设计以及节能优化的能力。

当前的建筑行业越来越多的强调建筑节能的重要性,每个建设项目均进行节能方面的设计并进行公示,说明国家已经在设计阶段开始强制执行建筑节能的要求。传统的计算机绘图课程并没有节能设计的内容,使得学生出去之后才会接触这方面的设计。

笔者建议在课程中引入revit、ecotect等设计的内容,使用revit进行设计和模型的建立,使用英国SquareOne公司开发的生态建筑设计软件Ecotect生态建筑大师让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节能方面的计算。计算内容可以包括:热环境分析、光环境分析、可视度分析、日照分析等,培养学生基础的建筑节能设计及分析能力。经过节能设计方面的练习,学生可以完成建筑项目方案设计中的节能方面的分析,从而为方案的确定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建筑实际能耗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实现低碳的目标。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程如建筑物理、城市环境等课程培养计算模拟基础,也可为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提供技术支持。

3.3 引入城市规划软件的学习,加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实践能力。

在原先很多情况下,规划类的学生采用的教学内容及模式与建筑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由于之前规划方面也没有能够推广使用的软件,这使得学生的规划软件方面没有得到适当的练习,仅仅依靠在学校以及工作实习期间的学习到的知识还是不够的。

笔者建议在课程中引入一些规划软件的学习,如湖南省建设厅组织开发的湘源控规软件,该软件从2004年获湖南省建设厅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证书开始,为广大的设计单位提供软件支持,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效率。若能采用其教育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本训练,如地形分析、道路生成、图则制作、日照分析等方面,那么经过训练的规划类的学生能胜任设计和管理单位的工作。

在教学方式上,笔者建议尝试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课程进行有效的互动,指导学生完成计算机绘图练习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完成专业设计课程的作业,甚至希望让学生能参与一些实际项目,如老师可借助实习基地平台指导学生参与村庄规划设计等相对简单的设计工作,从方案推敲到设计图纸绘制,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锻炼。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10)

1当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陈旧

新时期下,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枯燥单调。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该课程以理论阐释为主,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时事、实践与理论融合,以致理论与实际脱节;该课程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城市规划原理属新课程,理论层次不深,知识涵盖面较窄;课程内容设置缺乏创新,仅限于理论叙述,缺少实例和数据支撑,国内外理论分类归纳不全面,缺乏专门的城市规划技术论述。大部分教材偏重基本概念,缺乏应用研究,使得学生只懂理论、不懂运用。

1.2教学方法滞后

目前,城市规划原理的教学方法存在“填鸭式”、“师徒式”等问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枯燥,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阻碍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讲授进度。新形势下,新媒介的出现给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带来冲击和突破,但是多媒体课程教学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课件信息量过大、授课内容主次不分、授课进度过快等,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城市规划原理是学习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基础。但是,部分学校在城市规划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如过于注重理论。学生难以理解理论的真实涵义,不知理论如何应用,枯燥的理论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于偏重实践。虽然实践课程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但是基础理论的缺失,必然影响学生对城市规划原理的深层次理解,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就业,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2.1不断优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结构

优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一方面,要优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结构,避免各专业课程交叉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同课程的联系、区别。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重理论、常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高授课效率。另一方面,及时更新城市规划原理内容。目前,城市发展迅速,建筑物成为涵盖诸多方面的建筑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如同一个个复杂的功能区,如高铁站、地铁站等,不再是单一的交通枢纽站,而是集购物、娱乐、酒店等功能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圈。建立交通枢纽圈、商圈、大型文体中心、专业市场,并非简单的理论可以指导。要深入研究各种建筑综合体的形成与发展经验,学习综合体规划设计的相关知识,如综合体功能区合理的位置布局、内容安排。学习人类心理学,明确在不同时空中人们心理最需要的东西,如交通枢纽圈周围要设立饮食、购物、住宿等,大型的文体中心要经常举办展览、娱乐、文化学习等活动。正确的把握人们的心理有助于促进建筑物组群的发展,有利于各建筑类型的合理分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要增加此类内容,这不仅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而且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其了解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同建筑物类型安置的科学性,促进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2.2着力创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保证。第一,引入启发式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教学中,要彻底避免“填鸭式”教育,杜绝不分重点的理论灌输,应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做好学生点评工作,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城市规划原理的积极性。第二,引入参与式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教学中,要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扭转“教师中心”的不正之风,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调动学生参与城市规划原理讨论的主动性、创造性,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引入互动式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

教学中,教师要在班级内划分不同的小组,组织学生对城市规划方面的热点现象进行讨论或者辩论,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拓展教学的深度。

2.3增强学生学习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自觉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教师要树立新思维,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认识到自身指导者的地位,掌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在课堂上讲要点,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二要强化案例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课堂中,要尽量避免晦涩的术语,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清楚要点,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三要注重实践教学。划分设计小组,适当布置城市规划设计作业,或者在班级举办设计比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在干中增长知识,巩固学习效果,切实提升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水平。

2.4着眼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深化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有实践性、动态性、长期性等,但现有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广泛、章节逻辑性不够强、时效性不高,使得城市规划原理教学面临不少困难。要把基础教学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城市规划专业的基本理论、重点知识讲授,建议该部分课程占比70%。把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各环节,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强化对学生作业、设计的指导,要求学生撰写调查、参观报告。妥善处理好城市规划原理与建筑策划、场地和建筑设计等课程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新课程学习计划篇(11)

如何将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来,以便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与参与性,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向以“学”为中心的学堂转化,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互动式的转变,最终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研究者,这些都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纵观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对翻转课堂的认知及可行性分析等理论阶段,将翻转课堂运用到高校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研究少之又少,而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将会成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与新方向。笔者结合自身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经验,重点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 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授课录音,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教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解答。翻转课堂现今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并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翻转课堂是课堂内外学习时间的重新分配,是从课下知识传授到课内知识内化的转化,是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主要通过学生看视频讲座、阅读电子材料、在网络上与他人讨论等自主学习方式获得。而在课堂内,学生重点专注于基本任务的学习,与他人共同研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知识,教师也能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的时间。课下,学生自主掌控学习步骤、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教师则指导协助学生,促使他们的自主学习。由此来看,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不是在线课程,也不是让学生在孤立无序中学习,它是一种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个性化接触时间的手段,它让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并对自己学习负责,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笔者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教学流程为线索,设计出翻转课堂的内涵图(见图1)。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但目前国内受到各种原因的制约,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距甚远,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重理论,轻实践

从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由于经费或教学设备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往往被省略,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据了解,除了研究生层次的《旅游规划》课程通过学生参与具体的旅游规划课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外,其余层次的学生很少开展实训教学,即便安排了少量的实践课,也只是在学校或附近景区进行旅游资源调查或市场调查等简单的实践活动。

(二)信息化程度低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教学信息化,就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来说,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不完善,使教、学、练脱节,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兴趣,部分教师止步于使用计算机制作一些演示文稿上课。另外,网络资源对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可用性不强,也阻碍了信息技术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仅以国内旅游规划与开发精品课程建设来说,截止目前,网络搜索到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或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规划)精品课程有湖北大学(部级)、暨南大学(省级)、东北财经大学(省级高职类)、陕西师范大学(校级)、天津商学院(校级)、乐山师范学院(校级),这些精品课程本该在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但由于这些精品课程缺乏推广力度,再加上部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及其呈现形式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视频教学资源多为刻意录制的表演型教学片段,且不具课程教学的完整性,为评而建的现象明显,无法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授课教师综合素质难以匹配课程教学要求

由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综合应用性、强难度相对大,一般在高年级开设,要想让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合理地将前期所掌握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从旅游规划行业实践来看,它对旅游规划从业人员的知识门槛要求较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建筑学,甚至软件制图等综合知识能力。而目前国内旅游专业的教师专业背景多数偏酒店和旅行社经营管理,有丰富旅游规划实战经验积累又能进入教学一线的教师少之又少,跨专业知识的缺乏、纸上谈兵的无奈等现状无疑影响了教学水平。

三、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翻转传统课程教学程序,重构课堂文化,回归以“学”为中心,借助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将教学由“教―学”模式变成“学―教”模式,坚持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任务具体化,强调教学过程项目化,考核方式多元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将知识传授过程设计在课前进行,主要通过学生观看教学微视频、阅读电子文献等完成课前显性知识学习。而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任务驱动、独立探索、小组协作、对话讨论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师生面对面的答疑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探讨展开教学,完成知识内化过程。根据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应用性强的特征,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思路,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割,以任务驱动学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选择学生熟悉的旅游地为旅游规划对象,结合不同任务主题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所要求的各个分项任务,以文档、图纸、规划设计方案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作为考核评价依据,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过程评价,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强调学与练融合,知识与能力同提升。

(三)课程设计要点

1.基础理论模块。根据翻转课堂的理念,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知识学习和课中知识内化两环节。课前(在第一次课后开始)主要要求学生通过阅览教材马勇编《旅游规划与开发》及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电子书相关规划基础理论,学习网络开放教育资源――部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一、二、三章,观看马勇教授授课视频(剪裁为不同主题片段),思考旅游规划的内容构成及旅游规划的意义。而课中环节强化课程的兴趣导入,主要介绍课程学习目标、要求与方法,分享国内外旅游规划的经典案例与规划思想,组织学生参观重庆规划展览馆,使学生了解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实例,理解旅游规划的内容构成及现实意义。通过组建规划小组,每组5人,各组自由选择旅游规划对象(要求选择家乡区县或熟悉的旅游景区),完成课程实操环节的准备工作。

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环节的逐步推进实施。课前要求各小组明确分工,分类搜集规划对象相关二手资料,并熟悉相关资料介绍(教师通过微信、班级QQ等媒体平台指导二手资料查找技巧和方法)。要求学生自行下载并熟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并深入剖析指定规划案例《**景区旅游规划》的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内容,记录疑问或难点,观看教师录制的旅游规划制图方法视频,通过微信、班级QQ等媒体平台与教师沟通。在充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分小组完成所选规划对象的旅游资源调查。课中主要采用集体讨论问答的方式,学生相互解答一些典型疑问或难点,教师作补充。采用检验法由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旅游资源图片,由学生进行旅游资源分类,考查学生课前自学情况。重视旅游实践教学,选择重庆缙云山景区,带领学生实地进行旅游资源现场考察,根据国标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展开定性定量评价。最后举行展览会,分享各小组旅游规划对象的《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报告》(含旅游资源分布图)。

3.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模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模块课前主要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习部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五章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观看魏卫教授授课视频;小组初步设计旅游市场调查问卷;小组分别展开实地市场调查(样本数300份);学习教师给定的某规划中旅游市场分析方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提交《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报告》。而课中主要安排以下教学活动.(1)举办问答会,两两小组之间展开,就对方初步设计的调查问卷展开问与答,并相互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巡回参与,并适当指导。(2)随堂测试。教师给出某规划现实客源和潜在客源市场调查实际统计数据,学生从两部分中任选5项随堂进行分析,教师集中点评。(3)举行成果交流会。每个小组制作PPT,选出小组代表或各成员分工合作,汇报交流客源市场调查过程及结果。

4.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模块。本模块课前学习重点在于案例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学习部级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第六章主题定位与功能分区,观看刘名俭教授授课视频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基础。在学习业界巅峰智业、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绿维创景等推广的若干旅游规划案例中,掌握旅游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的方法。学习教师录制的旅游规划制图方法视频,掌握旅游规划制图技巧;课前实操环节则是小组完成旅游规划对象的主题形象设计与功能分区规划(含绘制功能分区图),期间通过多种方式与同学或教师沟通,及时解决承担任务中的问题。课中教学重点在于实践与分享。通过举办圆桌会议,8人一组,分享案例学习的心得体会。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室作为自然风景区,为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利用学生及桌椅板凳围成的人墙,请学生自由决定风景观赏区、休息区、停车场、餐饮区、娱乐区、购物区等位置,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功能分区的意义及原则。举办汇报会,进行成果汇报。各小组分别为规划对象设计主题形象且对其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制作成PPT,选出小组代表或各成员分工合作汇报成果,汇报(15分钟)内容主要包括陈述和答辩2部分。

5.旅游产品与项目策划设计模块。该模块课前学习内容主要包括:(1)理论学习,自学吴必虎《旅游规划原理》电子书中旅游产品开发理论知识;(2)案例搜集,考查学生信息搜寻能力,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旅游产品规划的实际案例,记录学习心得;(3)实践操作,独立提交旅游规划对象的旅游产品谱系设计表。课中学习活动主要包括:(1)案例讨论,小组内部逐个分享课前学习旅游产品规划案例的心得;(2)成果共享,对组内各人构思的旅游产品谱系设计表进行批判与肯定,提交终稿;(3)随堂练习,各小组为其旅游规划对象设计不同类型的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