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闻专题制作大全11篇

时间:2022-08-30 17:16:30

新闻专题制作

新闻专题制作篇(1)

“‘好’的人物”,在新闻专题节目中就是新闻当事人、相关的人。在新闻专题的制作过程中,有时候是先有立意,然后选择人物和事件来传达,有时是先有事件,再来立意。无论如何,电视的形象化要求,总是要选择个别来代表一般,所以在事件中所选定的人物要有承载力、有代表性、有“戏”,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节目的意图。2005年助残日的时候,台里要做一档关于残疾人的节目,在人物的选择上,笔者和同事们经过反复推敲,最终选择了一个双下肢瘫痪的正在创业的男青年。因为,凭着对他的了解,这个青年比较有思想、能讲,而且他从修钟表起家,一路拼搏,到2004年底拥有7家家电连锁超市,而且正在准备投资板材加工业。我们认为,这个人物很有代表性,他身上不仅有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而且他的创业之路也与当前倡导的全民创业的号召非常一致。后来这期题为《轮椅下的路》的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纷纷致电本台,畅谈看过片子的感受,表达对残疾青年的敬意,后来这个节目还获得徐州市市级政府奖。节目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效果,人物的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好’的结构”。一个成功的剧作一开始总有一段说明性的片断,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然后经复杂情节的曲折变化进入高潮,最后在剧情最紧张处落入尾声,尾声叙述危机得到解决,新的情况产生。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新闻专题也应把新闻事件组织成相似的结构。具体的结构方式应该根据内容的简单与否、思想性的强弱等因素来具体安排,大致以下四种最容易运用。比如说直叙型的结构适合故事完整、情节清晰的内容;辫子型的结构适合矛盾性、论争性的节目;组合型的结构适合内容较散、几个故事叠加的节目;主题型的结构适合思想性很强、层次很多的节目。我曾多次看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的专题节目《梁祝》,就是典型的直叙型的结构。片子一开头就是典型的讲故事:

期末的时候,礼堂是同学们的考场。40年前,就在这个地方,两名青年学生,就站在这个舞台上,向全校师生献出了他们刚刚写完的年轻的乐曲。

然后,作者借用《梁祝》创作者之口,点明了节目的主题。整片通过当事人的讲述追忆了《梁祝》创作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梁祝》布局是传统的线性的讲故事,但写作手法并不陈旧,片中大量的节目人物自白和对白,加上字幕和优美的旋律,使整个节目十分流畅动人。

“‘好’的悬念”。悬念犹如瀑布,必须在材料方面准备落差,才能吊起观众的胃口。以一档15分钟的专题来说,至少要设置3处悬念,才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使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件事最终是否得到解决、人物的命运究竟如何,从而吸引他们始终停留在节目里,不按手中的遥控器。还以上面提到的专题《轮椅下的路》为例,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在片中设置了3处悬念:一是男青年两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到了上学的时候,邻家的孩子都上学了,而他却与学校无缘,一句“难道这孩子以后的路就毁了吗”将观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二是他学修钟表时,正当生意很好的时候,又一个悬念出现――“这次,他以为困难真的离他而去了,然而……”为下面的困难作铺垫;三是其初次创业,进军家电业的时候,解说词:“可是,创业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后就交代他找厂商谈家电的时候,遭遇厂家冷眼的事。整片在男青年人生的3个关键时期设置了3处悬念,将男青年愈挫愈奋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既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也增强了节目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里要说的是,悬念的设置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基于大量的采访,根据情节发展、矛盾冲突而巧设的“坎”。这“坎”,可能是矛盾得到解决的前奏,可能是新矛盾出现的伏笔,也可能是事情向别处发展的信号。总之,有悬念,专题节目才会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新闻专题制作篇(2)

蒙太奇,来自法语Montage,原是建筑学专有名词,“安装、装配”之意,借用到电影中变成了“组接、构成”之意。随着电视的出现,蒙太奇作为电影语言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自然被借用到电视创作中,新闻专题是以传播新闻、传达政令,引导舆论,传播知识为目的,因此,好的后期剪辑手法能使新闻专题更具活力。

在新闻专题节目中,创作者表达的内容通常是两大类:一类是为描述一个动作或讲述一件事情,为了这种目的的镜头组接叫做叙事的剪辑,即叙事蒙太奇;一类是表现某种特殊的意思,如情绪、节奏、思想、概念性内容等,叫做表现蒙太奇。

从新闻类节目的新闻专题来看,较为常用的叙事蒙太奇的镜头结构方式有前进式、后退式和片段集合式。

以CCTV-2套《生活》栏目播出的专题片《中国骄傲》为例(以下简称《骄》),在七岁小女孩袁媛以自己的胆量与智慧挽救父母亲生命的这一段落的开始,就运用前进式蒙太奇结构方式。画面有:夜色中灯光闪烁的一个小区大画面地摇开;镜头逐渐推进一户人家门口;继续推进至一三口之家的照片;浴室里正在喷水的淋浴头中景;燃烧液化气灶近景;夫妻俩在浴室洗脚近景;孩子在卧室写作业近景;浴室窗门紧闭近景;头晕目眩的虚镜头近景;晕倒的身体近景。通过这一组由远至近的镜头的组接,先用全景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夜晚的一个小区;再用中景交待事件的各种结构因素及其关系:一个三口之家,夫妻俩在浴室用燃气热水器在洗脚,女儿在写作业;然后用近景和特写把注意力引向具体的活动和细部特征:燃烧的液化气、紧闭的窗户、喷水的淋浴、打翻的水盆、摔倒后的脚部特写;这一前进式结构的蒙太奇再现了夫妻俩中毒晕倒的事实,往往在这些镜头里还会穿插一些渲染气氛的画面。例如,在上面这一组镜头里就分别插入了四次不同时间的时钟画面,营造了一种时间紧迫、生命危急的紧张气氛。

对于动作来说,前进式结构方式也给人一种完整的视觉感受。如在《骄》中,消防战士陈灿在洪水中营救被困群众这一段的一组画面:浑浊洪水的大画面;洪水中一个黄色的小点在恶浪中若隐若现,(镜头逐渐推进,)是一穿救生衣的战士在洪水中搏击;翻滚的洪浪特写;战士竭力喘气的特写。这一组前进式镜头的组接,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洪水的汹涌,营救被困群众的艰难,更让我们看到了年轻的消防战士为人民利益奋不顾身的奉献精神。可以看出,前进式结构方式不仅可以使事件动作既连贯又便于变化,而且容易营造一种很有感染力的内在节奏。

以《骄》中的四川广元地区突发洪水事件为例。电视画面一开始就是:雷电交加、咆哮洪水、电闪雷鸣的特写;山洪暴发的中景;以及被被洪水围困在江心岛中群众的远景。这一组镜头组接是典型的后退式结构。首先由特写开始,展示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山洪暴发;然后镜头拉开,把关系、缘由和背景呈现给观众:由于突发山洪,有四名女工被困江心岛,生命受到威胁,急需救助。在这里镜头虽然不多,都是由1至2秒的短镜头快切组接而成,营造了一种快速紧张的节奏感,这样的后退式结构方式更容易给观众以视觉上较强的冲击力,吸引观众的眼球,并直接作用于观众心理,令人产生紧张恐惧之感。

CCTV-2套《生活》栏目播出的《雷霆行动——致命的鱼腥草》专题中的片段集合式镜头结构的运用,男孩朱承志在使用了鱼腥草注射剂出现了不良反应后,医院采取紧急救助这一段的画面:医生和护士急促的脚步的中景;快速写处方的手部近景;用砂轮切割注射剂瓶的特写;用手掰断注射剂瓶的特写;用针管吸取注射剂的特写;把针管中空气排出的近景推至护士眼睛的特写,定格。这几个片断是创作者精心挑选的,每个镜头长度基本相等,约1秒,并采取快切方式组接,既完整地再现了医生急救的准备过程,又制造出了紧张的效果,那种生命的危急、时间的紧迫,由快节奏产生的视觉冲击直逼观众心里,不禁为男孩捏把汗,既让观众心里产生一种期待,同时为男孩能否逃出鬼门关制造出一种悬念。以上这些结构方式的叙事蒙太奇在新闻专题中运用较为广泛,我们应将其理解为一种叙述的思路,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景别变化的剪辑方法。

表现蒙太奇的镜头结构形态主要有:对比剪辑、平行剪辑、积累剪辑、隐喻剪辑以及象征剪辑。

仍以《骄》中的消防战士郑忠华英勇牺牲后,在下游草丛中发现他的遗体一段为例,画面的组接为:一个粗树枝被抬起后枯枝丛中一件黄色的救生衣显露出来;军营中一张打着胜利手势面带调皮微笑的照片缓慢推进;黄色救生衣被完全打捞出来;群众和战友抬起他的遗体。这一组强烈的对比镜头在经过创作者的技术处理成慢动作后,更增添了作品内涵,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感因素,伤痛油然而生:一个年轻的生命已经离去,可他的笑脸依然是那么亲切,他的身影依然是那么的活跃。

对比的剪辑在新闻专题内应用较为普遍,它具有非常强的震撼力,通过两组镜头的组接,在鲜明地表现了创作者思想的同时,更能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导观众的思想情感朝向创作者,达到与创作者进行心理交流的高度。

以《骄》中福建省建鸥市一幢七层楼房坍塌的现场画面例:楼房瞬间坍塌的整个过程被分为多个画面,其间分别插入倒塌后悲惨的、零乱的现场局部画面,并用快门闪现的特技手法进行了静帧。这一组分别为1秒的镜头,经反复快切交叉组接而成,形成一组平行蒙太奇,相互影响、相互加强,产生一种共同的效果,给观众造成了视觉的强烈冲击和心灵情绪的强烈震撼。

《骄》中郑忠华被水冲走后人们寻找时,插入其资助的一男孩叙述他眼中的郑叔叔的一段画面:郑忠华生活的照片推镜头淡入锻炼照片的推镜头,淡入他献血照片的推镜头,淡入他工作照片的推镜头,淡入站在江边这个男孩的推镜头。这一组镜头以缓慢的方式在不断的推进,不断的叠加,积累起一个总体的印象,形成了一种节奏:力量、情感,并借以引起观众的遗憾。

专题片《骄》中三名消防战士郑飞、管志彦、叶晓晖在马鞍山一失火的仓库救火牺牲,片尾的效果处理就采用象征的剪辑。烈火中三位年轻战士的近景照片缓慢的相继淡入淡出,淡出淡入。这里的火焰不仅是象征着夺去三位战士生命的无情之火,也是象征三位战士在火中永生的、从火中更生的涅槃之火。

以上这几类表现蒙太奇的剪辑结构形式在现代新闻专题中较为常用,除了用以表达某种主题意义外,通常都具有很强的情绪色彩,是创作者运用画面剪辑技巧,艺术化地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情感的结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视音频处理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新的电视制作概念即非线性编辑,为编辑进行后期制作的再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技术新空间。

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是新闻专题后期制作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剪辑,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叙事是基础,表现是加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创造电视艺术品。

参考文献

①李铭:《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②刘荃:《影视后期特效理论与实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③何苏六:《电视画面编辑》[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新闻专题制作篇(3)

江西省开设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高校主要有:九江学院、新余学院、萍乡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城市学院、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南昌职业学院等。

关于课程模块:由于网上信息不全,加上具体课程门数太多,不作一一列举。这里列举新余学院、九江学院、萍乡学院、江西司法警官学院四所高校做一对比。新余学院的课程模块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平台(实验实训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活动)。萍乡学院的课程模块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主干课程,包括专业技能课、专业必修课、专业任选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14门)、系列讲座课程。以上四所高校中存在课程模块划分不清楚、相互交叉。如萍乡学院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存在重复。

关于专业方向:总体来看,开设细分方向的高校不多。在细分的专业方向中,新媒体方向为多数,如全媒体方向、网络媒体方向。景德镇学院的全媒体方向、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法制新闻方向、江西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媒体方向(2013年后不设方向)、江西工程职业学院的新闻采访方向和新闻编辑方向。其余学校,如九江学院、新余学院等不设方向。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未能与职业能力培养挂钩。据报道,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媒体的需要,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不成比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生在实际中供大于求。

(二)培养目标定位太高。现在专科学生高考分数偏低,在文字驾驭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比本科段专业学生弱。不少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参照了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应该定位在为县级及以下单位、部门、机构培养新闻采编类人才。

(三)对应具体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不够清晰。现有课程体系中,也提到了几大类别的就业方向,但在实际课程上,却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有些仅仅是一门课就代表一个专业方向,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够。

(四)专科课程“本科化”。一是表现在课程名称上,与本科段的课程没有区别。二是课程教学内容本科化。同一门课程应针对专科生、本科生作不同要求,要分层教学。三是教材使用本科化。新闻传播类本科段教材将对完善,而专科段的教材建设较少,不少高校专科学生使用本科段的教材。

三、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改进路径

(一)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大三适量开设专业方向,每个方向设置一个课程模块,2-3门课程。报社、广播电视台、网站等媒体机构在实际采编工作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不同,本科段是一个专业对应于一类媒体,比如新闻学对应于报社、广播电视新闻学对应于广播电视台等。而专科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却要对应于所有的媒体。专科学生基础原本较弱,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练习上,不能适量侧重,更不具备竞争力。

(二)加大实践类课程设置,加大实习量的要求。改革现在执行的一个月实习的管理,设立小实习、大实习环节。探索并建立“248”实习制度,即大一实习2周、大二实习4周,大三集中实习8周。对不同阶段的实习有不同的要求,大一实习2周主要目的为认知媒体;大二实习4周主要目的为开始上手,跟着实习老师进行采访和写稿;大三实习8周主要以能独立完成采访和新闻稿件撰写为目的。

新闻专题制作篇(4)

关键词 网络新闻专题 安徽网 贴近性

网络新闻专题以集纳的方式围绕某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事实,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运用新闻各种题材及背景材料,调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进行连续的、全方位的、深入的报道和展示新闻主题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新闻报道形式。

安徽网由“全国十大晚报”新安晚报重点打造,是安徽省第一城市生活门户网站,以原创新闻和本土新闻为主打,现已成为安徽区域最权威、最具公信力、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之一。

安徽网在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制作中,依托新安晚报的优质新闻资源,在贴近性上狠下功夫,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现对安徽网2014年1月至7月间制作的新闻专题进行简要分析。

贴近性就是关注本土新闻事件

根据相关论述,新闻的贴近性以“贴近受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关键所在。网络新闻专题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贴近性也离不开这“三贴近”。

安徽网新闻专题贴近性的第一表现是内容的地域性,即高度关注安徽省境内发生的重大新闻。安徽网作为地方网络媒体,其新闻专题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容的地域性。

安徽网的受众虽然遍及全国,但主体还是安徽区域内的各阶层网民,他们通过安徽网了解、掌握本地、国内外的各类新闻资讯,获得他们想要的各种服务信息,遇到各种问题时向安徽网投诉,请求帮助解决,可以说安徽网与这些网民息息相关。

因此,安徽网在新闻专题策划、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在独家、深度和专业化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安徽本地新闻事件的专题资源。

据笔者统计,安徽网今年1月至7月底,共各类新闻专题58个,其中本地内容45个,占专题总数的七成多。本省范围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及在受众中产生广泛话题的热点新闻,安徽网基本上都作了新闻专题。

在注重本地新闻的同时,安徽网也不缺席全国、全球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如全国两会、马航客机失联、巴西世界杯、芮成钢被调查等,这些新闻事件发后,安徽网都及时推出了精心策划的新闻专题。在这些本地以外发生的新闻专题里,同样注重与本地有关的内容。如,在全国两会专题中,注重“安徽声音”,突出安徽代表、委员的新闻,突出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采写的两会新闻稿件、视频新闻。又如,在央视知名主持人芮成钢被调查的专题里,因为当事人曾是合肥市高考文科状元而倍受本土网友的关注,所以,芮成钢事件的安徽元素、合肥元素,就成了专题重点关注的对象。

安徽网策划制作的本地重大新闻专题,与本地网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相关联。随着新闻事件向纵深发展,安徽网不断向新闻专题充实最新的新闻信息,同时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横向报道和背景资料等更新在新闻专题中。这些新闻专题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关注度都很高。

安徽网还有一些新闻专题,如“新安旅游产业博览会”专题、“春色大圩踏青美食文化节”专题、“中国安徽龙虾节”专题、“最爱的乡土菜”专题等,这类专题地域性非常鲜明,服务性强,能满足部分受众的需求,也构成了新闻专题的多元化。

安徽网还积极探索地域性规律,在专题亲近性、鲜活性上下功夫,增强了新闻专题的可读性、针对性和感染力。后台显示,这些新闻专题的点击量都很高,说明这些专题吸引了网民的眼球,提高了网站的影响力。

贴近性是关注受众所关心的信息

安徽网新闻专题的贴近性的第二个表现是在确定选题时,牢固树立“受众本位”的观念,紧扣受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策划,真正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简单一句话,就是选准安徽网的大多数受众所关心的信息。

安徽网对重大新闻事件都要做新闻专题,如马航客机失联、周永康严重违纪被调查等,但更关注的是本土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例如,造成合肥半个城区拥堵的“五里墩立交桥封闭事件”、引起广泛热议的合肥街头“兰博基尼撞公交车事件”、六安市霍山县发生的4.3级地震事件、合肥医生医死病人抛尸事件等,把这些新闻事件制作成专题,进行全方位、深度的报道。这些新闻事件,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是小事件,但在本土的关注度高,把它们制作成新闻专题,更能显示出安徽网新闻专题的独家性。

安徽网的主题类专题一般都来源于安徽省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代表性的新闻专题有“情满旅途 交警同行——2014年春运”、“2014年安徽省两会”、“2014年合肥大建设”、“大考2014”等,这类新闻专题宣传性、服务性较强,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由于安徽网的相关新闻专题报道及时、详尽,还有丰富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新闻,往往成为网民了解这些新闻事件的最主要窗口。

最能显示安徽网新闻专题独家性的是根据新安晚报独家策划的深度报道而制作的挖掘性专题,其重要性、关注度都非常高,也最有含金量。例如,揭露合肥传销肆虐内幕的专题“合肥传销再起”、对阜阳、宿州和蚌埠等市农村地区彩礼现状进行调查的“变味的彩礼”、对失去独生子女家庭进行关注的“失独者之痛”、桐城总商会会长刘克胜跑路事件进行深度挖掘的“越底刘克胜”等。这些新闻专题都是编辑整合了所拥有的新闻资源后做出的。这些专题贴近受众的生活,都是老百姓身边的事,但反映的问题令人深思,其关注度也非常高。

安徽网新闻专题这一贴近性的形成,与所依托的新安晚报密不可分。新安晚报20年积聚的雄厚的专业采编力量,能够做到百名记者现场采访,第一现场、第一时间播报发生在安徽的各类新闻事件及各种生活资讯,新安晚报还策划很多重磅、独家深度报道,这些都是安徽网优质的新闻专题资源。

贴近性就是服务性、实用性

安徽网为每年高考推出的“大考”专题,全面及时地高考、高招及相关新闻,考前邀请名师开展视频讲座辅导,考中对考试的相关信息滚动播报,考后邀请高校招生负责人指导志愿填报,目前已成为安徽省高考的第一平台,集新闻性、实用性和服务性于一体,是新闻专题贴近性的另一种体现。现对安徽网2014年“大考”新闻专题进行具体分析。

安徽网每年都制作“大考”专题,成为惯例,但每一次都是举新安晚报全体采编辑人员之力、举安徽网全体采编人员之力来打造,早早精心策划,专题基本在高考前两个月就上线,及时高考相关政策,邀请名师解读考试大纲、进行复习指导视频讲座。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高考前就能为考生及家长提供资讯服务。

安徽网今年的“大考”专题的栏目设置简洁,特色鲜明,服务性、实用性强。如《高考资讯》:滚动播报高考新闻;《备考指导》:为考生及家长提供各类备考的经验和方法;《名师讲座》:在全省范围内请优秀老师为各科复习进行视频讲座;《直通高校》:具体介绍高校的招生信息;《志愿填报》:高考成绩揭晓后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各类信息和指导;《试卷解析》:不仅及时公布高考各科试卷及评分标准,还对高考一模、二模和三模试卷进行分析。

“大考”专题后,安徽网每天都安排专人跟进维护专题,把每天的高考新闻都更新到专题里。在高考进行之际,新安晚报、安徽网的大多数记者都守候在全省各地的考场现场,捕捉、追踪最鲜活的新闻。今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就是安徽网第一时间出去的。在高考成绩揭晓之际,安徽网也最快高考分数线,并全省及各市的高考第一名。这些鲜活的资讯,也都及时地被更新到专题里。

正是由于这些努力,考前、考后都能为考生及家长提供全方位的资讯服务,才达到了“家有考生,必上安徽网”的良好效果。

新闻专题制作篇(5)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奖的归属

“现在的新闻奖评选,不论何种作品的评奖标准,都带有太多非新闻专业的色彩,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不是个别的)就算不上是新闻,新闻要素不全,不符合基本的消息写作规范,套话空话很多,形容词副词连篇。”针对当前各类新闻奖评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说。

现在很多新闻奖评选都把时效作为第一条,因为时效是新闻的标尺,但在陈力丹教授看来,“评选新闻奖的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是新闻,有些作品不是新闻,仅仅是观点的表达,与时事没有直接的关联。”针对网络评论的评选,陈力丹教授的看法是,网络新闻中当然要有时事评论,评论的要求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网络新闻仍然要遵循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这是衡量标准的首选。

新闻价值与选题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直接对应关系,“在新闻评选时,仍然要防止以选题的大小来论英雄,并非报道重大政治新闻就是好新闻。”陈力丹教授在接受《网络传播》采访时指出,其实这类报道是最容易做好的,因为均是事先计划中的事实;非计划事实的发生和对它的评论,能

够写出水平、写出新思维是最难的,如关系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就是对整个媒体、对记者乃至整个团队的一次考验。

关于新闻评选标准,陈力丹认为,其他的标准可以适当提出,但不要喧宾夺主,主要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如果这些都不谈,只说时效,以及语言生动、角度、导向等等,结果就是主观主义盛行。网络评论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

陈力丹的观点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要放在其他标准的前面,“要突出新闻专业主义,因为我们不是在评政治先进,这是专业评奖。”专业主义的标准确定了,然后才是突出网络报道特色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要客观,不能使用诸如“顺应时代背景”、“政治意义重大”、“效果良好”等等谁也说不清楚的空话作为标准。

信息精准:专题以小博大

网络专题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或宣传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它与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对应,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网络专题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因而它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优势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常用的制胜武器之一,也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

在网络媒体日常运营中,遇有重大事件的报道任务,网络专题常常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项目。千龙研究院院长周科进指出,网络专题是最适合于报道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常常表现为微型网站频道的状态,这样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等等表现形式很容易就能放进专题中,只要这些素材是围绕专题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在网站内容管理层的决策中,其他网络表现形式往往以网络专题的子集或者从属物而出现。这样看来,网络专题在网络媒体中的首选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长期致力于网络媒体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斌艳总结出当前网络专题信息泛滥的三大形式:一是对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主题的选择泛化,一些专题不能有效凸显重大性或重要性;二是所谓的专题只是信息的简单堆砌和大量链接的跳转;三是专题制作通过统一模板生成,除了换颜色或配图,页面的其他形式几乎没有变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杨斌艳开出的“处方”是:首先得明确建立新闻专题的目的和够得上建立专题的标准。2002 年左右,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开始在国内流行,当时,主要是想借用互联网大容量和超链接的优势,把重要的、历时比较长的、过程比较波折的新闻事件通过专题报道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跟踪,一方面为网民提供重大事件的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汇聚各方观点,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网络聚合技术的普及,使得汇聚新闻和信息变得容易,所以很快在网站上处处可见新闻专题,事事可成新闻专题。然而,主题重大( 重要)、历时较长、过程波折仍然应该成为是否建立网络新闻专题的基本衡量标准。

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胶东在线总编辑邓兆安认为,新闻专题所呈现出来的信息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即使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仍然要有所取舍。

邓兆安说,要把握好海量与精准这个度,首先编辑要有敏锐的感知和清晰的思路,熟练进行信息筛选。要有对新闻事件发展的预知能力,抓住事件的主线,在海量信息中,做到主题突出,不迷失方向,以受众的需求为前提传达最为关键的信息;第二,专题的表现形式要有吸引力。好的表现形式能使整个专题锦上添花,合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甚至色彩等表现元素,通过页面的巧妙布局编排,形成极具美感的专题页面,能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注意点,避免视觉疲劳;第三,栏目设置要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位置恰当。栏目设置不一定多,专题在呈现上要尽可能简洁,能让受众一目了然,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第四,增强原创和深度报道。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网民,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获知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触摸独家的新闻视角;第五,合理运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延展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受众感知事件的整个过程及进展情况,保证专题内容的完整性。

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过程中,信息的筛选极为必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者在策划专题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筛选同专题栏目设置、内容排列和表现手段等结合起来,精确地筛选出专题中各栏目准备向网民传达的意思,不符合专题设计思路的信息给予放弃,这也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精准所在,即选择能表达专题策划者策划思路的信息、摒弃冗余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专题的更新和维护对于专题上线后仍旧保持信息的精准极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进入过剩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的标准显然已经不能用“容量大、采集广、更新快”来评判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认为,网络新闻专题的评判一是专题是否能对海量信息进行独特的梳理,二是能否有针对专题的策划和创意,三是能否设计出有互动力的互动栏目或活动,四是内容与形式要和谐搭配,甚至内容能为形式服务,让形式的创新带动浏览的愉悦。

针对网络专题的海量与精准,怎么把握这个度,红网董事长舒斌认为应该从制作专题的最初目的说起,制作新闻专题的目的在于几点: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事实,突出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及时传递最新动态,揭示最本质的意义。因此,网络专题应该是围绕主题做文章,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应该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对网友有用的”、“网友最感兴趣”的内容。总体来说,精准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海量。舒斌举例说,红网制作的《湖南抗击冰雪十问》专题架构则特别简单,内容非常简约,但针对性非常强。直到现在,这个专题的简约形式,都堪称经典。

网络新闻专题关键在于全面和深度,全面不等于所有相关报道的汇总,深度不等于所有意见和观点的罗列。全面应该避免重复,尤其是虚假信息和不准确信息的混淆视听;深度应该是理性思考后的意见和观点,是对新闻事件的权威解读和分析。杨斌艳指出,评价一个网络新闻专题的好与不好,最基本的应该是:主题重大、意义深刻;信息全面真实,无虚假信息,无重复信息;观点和意见清晰明确,是权威的解读和分析,或者是网民意见和观点的分类整合和客观反映。当然中国新闻奖关于新闻专题的界定和评价有一系列的标准,除了这些已有的标准,访问速度、访问量等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考量。同时她建议,在网络新闻专题的设置中,角度的选取和立意的新颖也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可能各家网络媒体都需要做专题报道,那么关键就在于同一新闻事件如何选角度,如何立新意。专题的角度和立意除了该考虑的常规要素外,应该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网民阅读特点、自身网络媒体的定位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 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和重点目标受众的特点,做出特色,做出新意。 普利策新闻奖的启示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普利策新闻奖已经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也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成为世界各国新闻奖的一个标杆。

在我国,自从2006 年网络新闻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以来,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发展历程,网络作品的评价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由于网络新闻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邓兆安认为网络作品的评价不能完全按着传统媒体的标准来进行,而是一定要尊重互联网新闻的发展规律和互联网新闻的价值性,尊重网络作品表现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既要考虑网络作品题材的重要性,还要考虑作品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既要考虑报道的深度、及时性,还要注重对公众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离不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准。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的评选在评价标准上无法脱离我们的“中国特色”。北京邮电大学李钢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同时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显著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应在充分理解和适当借鉴的基础上,站在中国特色文化大背景下,确立能够契合当代需要并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评选标准。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世界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在两者的交集上多下功夫;二是要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三是评选立场上要做到“公正、客观、亲民”,要有助于保护和发扬网络“大众舆论场”的作用;四是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网络新闻产生于网络,服务于网络,更应代表普通网民的心声;在评选中,应以包容的心态采纳各种不同的观点,网络新闻需要传达更多不同的声音。

优秀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质是要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诚然,中国新闻奖评选无法体现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却起到了确立新闻价值的标杆作用。李钢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新闻媒体将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正如宋代张载的一句诗所云:“江山自古多雄杰,代有英豪振素风。”网络新闻工作者,作为网络中权威信息的制造者、者以及传播者,更应该把握自身在增强网络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言论环境中的特殊使命。

新闻专题制作篇(6)

几乎所有的评选标准都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也不例外。经过六年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可谓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我国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产业这条高速列车上也发生着自身变革,从体制到规章,从内容到形态,从传播理念到传播渠道都经历着无形的变化。固然,作为网络媒体的内核--新闻信息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演变: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广告客户不再是网站vip 包房唯一的常客,因为网站负责人都非常清楚,哪家网站内容做得好坏,网民用鼠标在投票,过去一味迎合广告客户的做法已经受阻。因为网络媒体不得不遵守互联网的一个定律:广告跟着流量走,流量跟着用户走!只有充分尊重网民,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紧紧粘住用户才是网站发展的制胜之道。所以从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到地方新闻网站,根据各自网站特色的以新闻信息为核心的内容发生了悄然变化。而衡量中国网络新闻作品优秀的标杆,是中国新闻奖。什么样的网络新闻作品才是“好”作品?“好的标准”是什么?“好作品”又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和条件呢?当然,“好作品”的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每个人所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看“好作品”的标准和结果也不同。2012 年7 月,《网络传播》杂志在对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业涵盖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采访调研,分别就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中的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访谈、网络专栏四大类别进行逐一探讨。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奖的归属

 

“现在的新闻奖评选,不论何种作品的评奖标准,都带有太多非新闻专业的色彩,甚至很多作品本身(不是个别的)就算不上是新闻,新闻要素不全,不符合基本的消息写作规范,套话空话很多,形容词副词连篇。”针对当前各类新闻奖评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说。

 

现在很多新闻奖评选都把时效作为第一条,因为时效是新闻的标尺,但在陈力丹教授看来,“评选新闻奖的作品,首先要看是否是新闻,有些作品不是新闻,仅仅是观点的表达,与时事没有直接的关联。”针对网络评论的评选,陈力丹教授的看法是,网络新闻中当然要有时事评论,评论的要求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网络新闻仍然要遵循是否客观、真实、全面、公正,这是衡量标准的首选。

 

新闻价值与选题大小在某种程度上不是直接对应关系,“在新闻评选时,仍然要防止以选题的大小来论英雄,并非报道重大政治新闻就是好新闻。”陈力丹教授在接受《网络传播》采访时指出,其实这类报道是最容易做好的,因为均是事先计划中的事实;非计划事实的发生和对它的评论,能

 

够写出水平、写出新思维是最难的,如关系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就是对整个媒体、对记者乃至整个团队的一次考验。

 

关于新闻评选标准,陈力丹认为,其他的标准可以适当提出,但不要喧宾夺主,主要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客观、真实、全面、公正。如果这些都不谈,只说时效,以及语言生动、角度、导向等等,结果就是主观主义盛行。网络评论要以最新的事实为基础,给人以新思想、新角度,总之,更新常态思维,同时给人以理性的评论或选题,才是好的。

 

陈力丹的观点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要放在其他标准的前面,“要突出新闻专业主义,因为我们不是在评政治先进,这是专业评奖。”专业主义的标准确定了,然后才是突出网络报道特色的要求,这些要求也要客观,不能使用诸如“顺应时代背景”、“政治意义重大”、“效果良好”等等谁也说不清楚的空话作为标准。

信息精准:专题以小博大

 

网络专题通常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如突发事件或宣传主题),设计固定的专题页面,进行图片与文字、即时新闻与相关资料---有时还会有音视频的集中报道。它与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对应,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网络专题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作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在形式上可以集中网络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因而它被认为是具有网络媒体特色,最能发挥网络媒体优势的表现形式。可以说,网络专题是网络媒体常用的制胜武器之一,也是网络媒体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

 

在网络媒体日常运营中,遇有重大事件的报道任务,网络专题常常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项目。千龙研究院院长周科进指出,网络专题是最适合于报道重大事件的表现形式,网络专题常常表现为微型网站频道的状态,这样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互动调查等等表现形式很容易就能放进专题中,只要这些素材是围绕专题所要表达的主题。因此,在网站内容管理层的决策中,其他网络表现形式往往以网络专题的子集或者从属物而出现。这样看来,网络专题在网络媒体中的首选地位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长期致力于网络媒体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杨斌艳总结出当前网络专题信息泛滥的三大形式:一是对于新闻事件或者新闻主题的选择泛化,一些专题不能有效凸显重大性或重要性;二是所谓的专题只是信息的简单堆砌和大量链接的跳转;三是专题制作通过统一模板生成,除了换颜色或配图,页面的其他形式几乎没有变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杨斌艳开出的“处方”是:首先得明确建立新闻专题的目的和够得上建立专题的标准。2002 年左右,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开始在国内流行,当时,主要是想借用互联网大容量和超链接的优势,把重要的、历时比较长的、过程比较波折的新闻事件通过专题报道的形式进行记录和跟踪,一方面为网民提供重大事件的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汇聚各方观点,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网络聚合技术的普及,使得汇聚新闻和信息变得容易,所以很快在网站上处处可见新闻专题,事事可成新闻专题。然而,主题重大( 重要)、历时较长、过程波折仍然应该成为是否建立网络新闻专题的基本衡量标准。

 

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胶东在线总编辑邓兆安认为,新闻专题所呈现出来的信息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即使在海量的信息中,我们仍然要有所取舍。

 

邓兆安说,要把握好海量与精准这个度,首先编辑要有敏锐的感知和清晰的思路,熟练进行信息筛选。要有对新闻事件发展的预知能力,抓住事件的主线,在海量信息中,做到主题突出,不迷失方向,以受众的需求为前提传达最为关键的信息;第二,专题的表现形式要有吸引力。好的表现形式能使整个专题锦上添花,合理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甚至色彩等表现元素,通过页面的巧妙布局编排,形成极具美感的专题页面,能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注意点,避免视觉疲劳;第三,栏目设置要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位置恰当。栏目设置不一定多,专题在呈现上要尽可能简洁,能让受众一目了然,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第四,增强原创和深度报道。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网民,使网民在海量的信息中获知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触摸独家的新闻视角;第五,合理运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延展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让受众感知事件的整个过程及进展情况,保证专题内容的完整性。

 

在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的过程中,信息的筛选极为必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钟瑛教授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者在策划专题的过程中,需要将信息筛选同专题栏目设置、内容排列和表现手段等结合起来,精确地筛选出专题中各栏目准备向网民传达的意思,不符合专题设计思路的信息给予放弃,这也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精准所在,即选择能表达专题策划者策划思路的信息、摒弃冗余的不合时宜的信息,专题的更新和维护对于专题上线后仍旧保持信息的精准极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进入过剩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的标准显然已经不能用“容量大、采集广、更新快”来评判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詹新惠认为,网络新闻专题的评判一是专题是否能对海量信息进行独特的梳理,二是能否有针对专题的策划和创意,三是能否设计出有互动力的互动栏目或活动,四是内容与形式要和谐搭配,甚至内容能为形式服务,让形式的创新带动浏览的愉悦。

 

针对网络专题的海量与精准,怎么把握这个度,红网董事长舒斌认为应该从制作专题的最初目的说起,制作新闻专题的目的在于几点: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事实,突出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及时传递最新动态,揭示最本质的意义。因此,网络专题应该是围绕主题做文章,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应该是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对网友有用的”、“网友最感兴趣”的内容。总体来说,精准应该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海量。舒斌举例说,红网制作的《湖南抗击冰雪十问》专题架构则特别简单,内容非常简约,但针对性非常强。直到现在,这个专题的简约形式,都堪称经典。

 

网络新闻专题关键在于全面和深度,全面不等于所有相关报道的汇总,深度不等于所有意见和观点的罗列。全面应该避免重复,尤其是虚假信息和不准确信息的混淆视听;深度应该是理性思考后的意见和观点,是对新闻事件的权威解读和分析。杨斌艳指出,评价一个网络新闻专题的好与不好,最基本的应该是:主题重大、意义深刻;信息全面真实,无虚假信息,无重复信息;观点和意见清晰明确,是权威的解读和分析,或者是网民意见和观点的分类整合和客观反映。当然中国新闻奖关于新闻专题的界定和评价有一系列的标准,除了这些已有的标准,访问速度、访问量等也应该给予一定的考量。同时她建议,在网络新闻专题的设置中,角度的选取和立意的新颖也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可能各家网络媒体都需要做专题报道,那么关键就在于同一新闻事件如何选角度,如何立新意。专题的角度和立意除了该考虑的常规要素外,应该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的特点、网民阅读特点、自身网络媒体的定位新闻专题曾经是网络新闻发展中的一个亮点,通过专题汇总,将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度的解读,让网民通过一个入口可以获得有关此事件的几乎所有内容。而随着网络新闻竞争的激烈,新闻专题有泛滥的趋势。网络新闻专题由于其易于操作性, 致使大量信息堆砌,造成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减弱。和重点目标受众的特点,做出特色,做出新意。 普利策新闻奖的启示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普利策新闻奖已经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也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成为世界各国新闻奖的一个标杆。

 

在我国,自从2006 年网络新闻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以来,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发展历程,网络作品的评价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由于网络新闻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邓兆安认为网络作品的评价不能完全按着传统媒体的标准来进行,而是一定要尊重互联网新闻的发展规律和互联网新闻的价值性,尊重网络作品表现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受众的需求。既要考虑网络作品题材的重要性,还要考虑作品的影响力和社会效果。既要考虑报道的深度、及时性,还要注重对公众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离不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准。中国新闻奖网络作品的评选在评价标准上无法脱离我们的“中国特色”。北京邮电大学李钢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同时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与西方国家有显著差异。我们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而应在充分理解和适当借鉴的基础上,站在中国特色文化大背景下,确立能够契合当代需要并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评选标准。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世界和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在两者的交集上多下功夫;二是要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三是评选立场上要做到“公正、客观、亲民”,要有助于保护和发扬网络“大众舆论场”的作用;四是要“集思广益、海纳百川”,网络新闻产生于网络,服务于网络,更应代表普通网民的心声;在评选中,应以包容的心态采纳各种不同的观点,网络新闻需要传达更多不同的声音。

 

优秀网络新闻作品的评选只是一种形式,其本质是要促进网络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诚然,中国新闻奖评选无法体现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但却起到了确立新闻价值的标杆作用。李钢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网络新闻媒体将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正如宋代张载的一句诗所云:“江山自古多雄杰,代有英豪振素风。”网络新闻工作者,作为网络中权威信息的制造者、者以及传播者,更应该把握自身在增强网络信息价值、规范网络言论环境中的特殊使命。

 

国外网络新闻获奖作品注重独特的设计,风格多样,评选标准多元,特别突出个性特征。钟瑛对此说:“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网络作品具有较明显的同质性,缺乏明显的个性风格,尤其是在统一的评选标准之下,获奖作品更会显得一定程度的雷同。”针对新闻奖网络作品评选标准,她建议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评奖标准多元化,在基本的标准之上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评选活动注重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鼓励网络作品进行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三是网民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评选可适当考量网友的意见;四是目前对网络作品设置分类,类目过于宽泛,可细化设置的类目;五是评选标准注意与时俱进,与当下网络作品的发展匹配。

 

新闻专题制作篇(7)

一、速度不快。新闻的生命力在“新”与“快”,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新闻节目需要极高的“保鲜度”。但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因其篇幅较长,需要一定的选题策划和节目采制时间,新鲜度相应有所“折扣”。长期以往,容易导致栏目采编人员反应速度普遍偏慢,成为制约节目发展的软肋。一件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电视新闻专题如果几天以后才推出,在新闻的及时和对背景的分析链接上就落后于新媒体,节目的吸引力被弱化。

二、挖掘不深。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意识到提高时效的重要,然而实际操作中,却被动地被社会热点事件牵着鼻子走,力图和新闻拼“速度”,舍弃了专题的“深度”。内容与其他新闻栏目和媒体同质化、重复化;采访没有记者原创性和独立性的发现,止于浅层表现,少有深层次挖掘,使得新闻琐碎化,大大降低了新闻价值,节目的思想力被弱化。

三、选题不精。近年来,网络新媒体崛起、公众诉求表达渠道拓宽,电视新闻专题的舆论监督选题减少,却出现了一些一味迎合观众口味的猎奇选题倾向。认为轰动稀奇、有违常理的刑事案件和情感故事,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取得收视率的法宝,导致一部分节目选题多对准社会阴暗面,将社会的丑恶现象和恶性事件昭然于世,只是在结尾象征性地加上评论,传递正能量不够。不能关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的选题,就无法持久地打动受众,节目的影响力被弱化。

四、形式不新。时下,媒介竞争市场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本身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不仅节目形态比较单一,而且在节目创意、表现手段上少有大的突破;相反它擅长的充分调动声音、影像、画面、字幕和特技等多种表现手法来生动再现新闻事件、为主题服务的“绝招”“专利”,正被越来越多的新闻栏目和其他媒体娴熟运用,节目的独特性被弱化。

对省级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改进的思考

一、内容深度化。电视新闻专题最突出的特点在“深”,抓好内容的深度化,恰恰是电视新闻专题捍卫领地,突破自我的前提。在全媒体时代,很少有哪家媒体能拥有绝对的独家信息,追求新闻的第一落点也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人们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时,不但要求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且要了解为什么发生,需要有见解、有个性的报道来释疑解惑。相比较而言,新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往往偏重信息的丰富、全面,这种“海量”新闻罗列的做法容易造成信息的简单堆积和低质量重复。而电视新闻专题在时效性上虽不及新媒体,但是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寻求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把新闻第二落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既传播信息,也传播背景,更传播观点。要打造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深度”核心竞争力,可以有两种尝试:

首先,打破框架,将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杂志化。通过借鉴杂志式的综合编排方式,不同的内容或题材组成板块,通过新闻主持人串联到一起,形成包含多种新闻体裁的综合性新闻专题节目。它带来的好处是,在节目的容量增大、包含的信息量更丰富的基础上提炼加工,帮助受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获知有关新闻事件或现象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形成对新闻的全面认识和完整印象。

其次,强化整合,创造全新的深度报道模式。对于一些热点事件,一些网站通过“链接”的方式,把简单的资料罗列、堆积视为增强报道深度的有效做法。电视新闻专题可以大量地融合报纸、广播、互联网、手机、微博等内容,对不同来源的海量信息进行整合,减去雷同的东西,提炼出新闻的意义;同时整合报纸、电视以及网络这三种媒体的长项,在节目中既有报纸的解读,电视的现场连线,又参考网络的互动参与,打造多向度、多视角的节目内容,通过有效整合,传播编辑思想,影响更多的人。

二、选题发散化。从电视新闻的创作过程来看,选题是第一个环节,直接决定节目好不好看。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领域,地方性媒体往往在全国性重大事件的选题和采访上受到种种限制,同央视同类节目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为扭转这一局面,近来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实现联手,力争优势互补,借助其强大的新闻网络,得以使栏目的触角发散到全国全球,扩大栏目的选题来源。江西卫视《社会传真》是1995年创办的电视新闻专题栏目,近两年,通过与新华社合作,依托其供稿平台,得以尝试剖析一些在全国其他地方发生的有较大影响的典型事件、带有普遍性的民生话题,并展开本地化关联。从受众的反馈来看,这些节目都有着不错的收视成绩。例如,湖南的窨井盖丢失事件,虽然它并不发生在江西,没有新闻事件发生的地域接近性,但这件事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选题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社会传真制作《井盖之患》专题,以新华社提供的湖南窨井丢失事件的新闻素材做引子,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扩大、补充对江西本地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既有效引导热点话题,又带给观众贴近性、亲近感,引起公众的关注。

三、评论专业化。在海量信息时代,打造媒体的“好声音”,“说什么”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关键是“怎么说”“谁来说”,评论正成为媒体出奇制胜的独门法器。据美国新闻界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一直以消息快捷、报道客观充分而闻名的CNN,曾在电视新闻收视率方面独占鳌头,后来它之所以被后起之秀FOX电视新闻网所超越,关键是FOX新闻网的取胜之道在于对观众关注的新闻事实进行了适当的评价。被CNN斥为靠“分析消息”吃饭的FOX在市场竞争中挫败了靠“纯消息”吃饭的CNN。这意味着,“纯消息”满天飞的今天,懂得“分析”,敢于“亮剑”,才能棋高一招。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以深度见长,做强评论大有可为。专业的评论体现在思想的多元化。一些知名的电视专题新闻节目,往往邀请数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就同一件新闻事件各抒己见,避免让观众只听“一言堂”,使观众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新闻事件。有时专家们甚至在某一问题上各执一词,互相交锋,在双方的争论中,观众更是获益匪浅。久而久之,观众们对于新闻专题节目自然兴趣高涨,从而打响了品牌。

专业的评论体现在与普通观众的互动。互动环节的设置能将传统的新闻专题节目转化为生动、立体、交互式的传播。调动视频切换、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微博等手段,让观众直接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是一档全国首创的电视、网络视讯实时互动的新闻专题评论类节目。无论谁,在哪里,年纪多大,从事什么职业,只要热衷新闻评论都可以报名参加,成为《深一度》的公众评论员。节目以专家点评、记者快评、网民酷评三种方式同时推进,实现了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互动、共鸣、重合,两个舆论场同时发力发声。

四、功能服务化。同样的新闻专题有不同的切入,可以从维权、舆论监督的角度切入,可以从法制的角度切入,现在非常流行的是以生活服务角度去解读新闻事件。以北京台生活频道播过的一期节目为例,它的新闻由头是一场因为斗气飙车引发的车祸。包括车祸现场视频在内,大多媒体采制出的都是只有两三分钟的短新闻,而北京台生活频道解读成了20分钟的专题节目,因为它抓住了车祸里面有安全的问题,有灭火、防火的问题,有斗气开车的问题,还有烫伤如何医治的问题。通过邀请当事人、目击者、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演播室,整期节目从生活服务拓展开去,从生活服务的角度去解读,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这种“态度”的亲和,提升的是节目的品质与“温度”,体现的是新闻专题服务化的功能,拓展了新闻专题的发展空间。

五、特色精品化。生于斯,长于斯,省级电视台拥有中央级电视台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地域化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利用好这一优势,将其打造成不可复制的精品节目,能为地方电视新闻专题发展注入无穷魅力。

新闻专题制作篇(8)

一、新闻立台理念提出的背景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特别是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深刻改变了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就XX县而言,已建成了覆盖城乡80万人口,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影视网络,广播影视的传播能力、覆盖水平大大提高。去年,先电视成了新闻播控中心的升级改造,建立了虚拟演播室和媒体资料库,初步实现了采编制播台内数字化。这为加强电视新闻宣传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XX的电视新闻宣传全面加强,社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各级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认识电视宣传的作用,重视的运用电视新闻开展工作,人民群众也十分关注电视新闻,寄予期望。这是推进新闻改革的政治优势。

总之,新闻立台是受众所需,竞争所迫,变化所驱,优势所在。

二、推进新闻立台的基本思路

所谓新闻立台,就是地方电视台面对卫星上天、网络落地和网台分离,制播分离等变化和趋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开发和利用内外资源,集中力量办好新闻类节目,在竞争和挑战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方向上,我们提出改革《XX新闻》,精办专题专栏,试办延伸新闻。在措施上,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创新机制,特别是在栏目组制、制片人制、采编筹划机制、节目反馈机制、用人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上做文章。继续推动市场化手段办社会化栏目。

我们提出,坚持新闻立台,寻求重点突破。近两年,电视台在新闻立台上进行的探索。通过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改革电视新闻报道,精办XX新闻栏目,举办《大招商》栏目、《名师讲坛》栏目,在节目采访、主持、制作包装等方面全方面实行了突破。

我们认为,推进新闻立台当前要正确处理好三个环节的问题。一是整合新闻采访力量,协调对内对外电视宣传,在质和量上求统一,改革《XX新闻》,精办主打新闻;主要是克服人力不足,改变会议和活动新闻过多,自主采编的新闻过少,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少,筹划性、强化性报道少等状况。二是利用新设备、新平台,发挥媒资库和演播室的功能,扩充延伸性新闻,办好专题和专栏。三是针对台内数字化的新变化,突出技术任用和技术保障环节,适应制播环节的系统性强、关联度紧密的特性,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新设备、新技术功能和效率的最大化。

三、加快新闻立台的推进力度

推进新闻立台的时机和条件基本具备,必须强力推进。在框架设计上,立足长远发展,做足体制和机制的文章。如目前由于总编室的功能部分缺位,造成节目缺少总体规划、统筹、包装,缺少电视台总体形象包装,展示设计缺少;过渡性的播插没有个性、陈旧等。应该在新闻中心、社教中心和总编室三足鼎立的目标上努力。

(一)改革创新内部机制,展现生机和活力

过去,在节目的采编和运行过程中体制僵化,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比如,新闻节目采取的运行模式是:前勤新闻记者只负责摄像和写稿,后勤制作人员则负责画面编辑成片,这样做记者的思想不能贯穿工作的始终,采编处在一种分离状态,前后勤易脱节,因不熟悉采访情况,后勤往往达不到前勤的工作要求,造成节目质量水平不高。显然这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在推进新闻立台过程中,必须进行调整改革。

1、在新闻、专题、专栏节目中全面推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采编一体的工作模式。记者负责承担从选题、策划、摄像、文稿到后期编辑等工作,制作人员仅负责新闻稿件的编排、字幕、串接、合成等辅助工作,使记者采访思想的主体性和作品的完整性得以实现。

2、撤消原新闻中心专题部,成立新闻中心社教部。在社教部全面推行栏目组制度和制片人制度,提倡跨部室协作,发挥栏目制片人的自主功能,制片人根据需要可以自主聘人,并在新闻中心总体调度下,负责栏目的策划、摄制、播出安排及创收等相关工作,中心视栏目的性质和工作绩效给予补助奖励。在现有《大招商》、《名师讲坛》栏目的基础上,围绕县委、县政府当前一些中心工作的宣传,拟再开设《政风行风热线》、《计生天天讲》、《阳光直播》、《民生视点》等栏目,重点在对话类和访谈类节目上寻求突破。

(二)在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深入挖掘

地方台永远的服务对象就是当地群众,在实施新闻立台的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贴近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找准节目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同时注意改革报道方式,提高报道质量,拓宽报道领域,增加信息含量,使节目更具导向性、权威性、时效性和可视性。

1、突出宣传重点,精办新闻

以时政要闻为核心,同时做足主题新闻和民生民情的动态报道和资讯含量,使其成为地方党政领导和普通观众想看、爱看、必看的新闻节目。重点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在创新报道方式,

挖掘报道深度上下功夫,对重要新闻报道配合开辟《新闻背景》、《新闻资料》、《新闻链接》、《记者感言》等子栏目来满足观众对资讯的深层次的需求。

加强对主题新闻的策划,改变等米下锅的现象。主题报道思想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具有较强的引导性,新闻中心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制定好全年宣传计划,每月要有宣传方案,对重大事件要作出系列或连续报道安排。

坚持做好民生报道,真正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围绕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围绕老百姓希望解决的,政府考虑解决的问题,创新采编思想和采编视角,做足沟通和服务的文章,使民生新闻更具冲击力、震撼力和影响力,成为我台重要的新闻增长点。

新闻编排要显得新颖,善于把不同的报道形式加以巧妙安排,灵活穿插,对于某些重大事件、典型经验、突出问题,还应配发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评论、编前话、编后语等,以增强新闻的表达力和影响力。同时,注重节目的主持风格、片头、片花、宣传片、字幕等和谐统一,力求形成独特、鲜明的包装风格。

2、拓宽宣传领域,办深专题专栏

专题专栏节目作为延伸和补充新闻,是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另一主导形式。近两年来,我台对市场手段办社会化栏目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大招商》就是其中一档品牌栏目,该栏目紧紧围绕宣传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化三集中、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成为服务全县招商引资,营造浓厚招商氛围的最主要的宣传平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进一步拓宽专栏宣传领域。在巩固做好现有专栏节目的基础上,力争在行风政风建设、计划生育和民生宣传上全面开花结果,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品牌栏目,使专栏报道领域更宽泛,内容更丰富,节目更精彩,成为我台推进新闻立台战略另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创新专栏节目的播出形式。随着我台三机位虚拟演播室的建成,开办访谈类和对话类的节目的条件基本具备,我台将力求在谈话类节目上有新突破,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进行现场交流探讨,进一步增添专栏节目的发展空间,丰富专栏节目的播出形式。

依靠社会力量办栏目。首先要加强与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合作,寻求解决办栏目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问题。其次,要与专业人士合作,请专业人士指导帮助我们共同策划做好栏目,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节目水平。第三,要统一整合广电资源,对一些部门和乡镇的通讯员进行培训,把他们纳入广电宣传的大系统,使我们的新闻来源更加广泛。

(三)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

以人为本,新闻立台的关键也在人。在局(台)致力推进人才化战略,开展人才建设年活动,新闻中心改革机构岗位设置,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通过岗位调整,让一批能干事、肯干事的同志挑起担子,负起责任,力争达到启用一个,带动一批的效果,改变新闻队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精神姿态不佳,进取心不强,缺少使命感和危机意识的问题,让干部职工正确看待岗位调整,主动迎接挑战,以多干事,干实事,有贡献来体现自身价值。

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新闻专业技术人才。制订学习培训计划,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分期分批搞好新闻采编人员业务培训;建立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实行优先聘任和奖励;积极争取各级支持,从大专院校引进适用专业人才,同时,推动合同用工,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在新闻中心和专题栏目试行合同制聘用人员。

新闻专题制作篇(9)

一、新闻立台理念提出的背景

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特别是数字网络等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深刻改变了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就XX县而言,已建成了覆盖城乡80万人口,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影视网络,广播影视的传播能力、覆盖水平大大提高。去年,先电视台完成了新闻播控中心的升级改造,建立了虚拟演播室和媒体资料库,初步实现了采编制播台内数字化。这为加强电视新闻宣传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XX的电视新闻宣传全面加强,社会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各级组织和各有关部门认识电视宣传的作用,重视的运用电视新闻开展工作,人民群众也十分关注电视新闻,寄予期望。这是推进新闻改革的政治优势。

总之,新闻立台是受众所需,竞争所迫,变化所驱,优势所在。

二、推进新闻立台的基本思路

所谓新闻立台,就是地方电视台面对卫星上天、网络落地和网台分离,制播分离等变化和趋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开发和利用内外资源,集中力量办好新闻类节目,在竞争和挑战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在方向上,我们提出改革《XX新闻》,精办专题专栏,试办延伸新闻。在措施上,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创新机制,特别是在栏目组制、制片人制、采编筹划机制、节目反馈机制、用人机制、奖惩激励机制上做文章。继续推动市场化手段办社会化栏目。

我们提出,坚持新闻立台,寻求重点突破。近两年,电视台在新闻立台上进行的探索。通过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改革电视新闻报道,精办XX新闻栏目,举办《大招商》栏目、《名师讲坛》栏目,在节目采访、主持、制作包装等方面全方面实行了突破。

我们认为,推进新闻立台当前要正确处理好三个环节的问题。一是整合新闻采访力量,协调对内对外电视宣传,在质和量上求统一,改革《XX新闻》,精办主打新闻;主要是克服人力不足,改变会议和活动新闻过多,自主采编的新闻过少,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少,筹划性、强化性报道少等状况。二是利用新设备、新平台,发挥媒资库和演播室的功能,扩充延伸性新闻,办好专题和专栏。三是针对台内数字化的新变化,突出技术任用和技术保障环节,适应制播环节的系统性强、关联度紧密的特性,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新设备、新技术功能和效率的最大化。

三、加快新闻立台的推进力度

推进新闻立台的时机和条件基本具备,必须强力推进。在框架设计上,立足长远发展,做足体制和机制的文章。如目前由于总编室的功能部分缺位,造成节目缺少总体规划、统筹、包装,缺少电视台总体形象包装,展示设计缺少;过渡性的播插没有个性、陈旧等。应该在新闻中心、社教中心和总编室三足鼎立的目标上努力。

(一)改革创新内部机制,展现生机和活力

过去,在节目的采编和运行过程中体制僵化,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创造力,比如,新闻节目采取的运行模式是:前勤新闻记者只负责摄像和写稿,后勤制作人员则负责画面编辑成片,这样做记者的思想不能贯穿工作的始终,采编处在一种分离状态,前后勤易脱节,因不熟悉采访情况,后勤往往达不到前勤的工作要求,造成节目质量水平不高。显然这样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在推进新闻立台过程中,必须进行调整改革。

1、在新闻、专题、专栏节目中全面推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采编一体的工作模式。记者负责承担从选题、策划、摄像、文稿到后期编辑等工作,制作人员仅负责新闻稿件的编排、字幕、串接、合成等辅助工作,使记者采访思想的主体性和作品的完整性得以实现。

2、撤消原新闻中心专题部,成立新闻中心社教部。在社教部全面推行栏目组制度和制片人制度,提倡跨部室协作,发挥栏目制片人的自主功能,制片人根据需要可以自主聘人,并在新闻中心总体调度下,负责栏目的策划、摄制、播出安排及创收等相关工作,中心视栏目的性质和工作绩效给予补助奖励。在现有《大招商》、《名师讲坛》栏目的基础上,围绕县委、县政府当前一些中心工作的宣传,拟再开设《政风行风热线》、《计生天天讲》、《阳光直播》、《民生视点》等栏目,重点在对话类和访谈类节目上寻求突破。

(二)在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深入挖掘

地方台永远的服务对象就是当地群众,在实施新闻立台的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贴近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找准节目定位,突出地方特色,同时注意改革报道方式,提高报道质量,拓宽报道领域,增加信息含量,使节目更具导向性、权威性、时效性和可视性。

1、突出宣传重点,精办新闻

以时政要闻为核心,同时做足主题新闻和民生民情的动态报道和资讯含量,使其成为地方党政领导和普通观众想看、爱看、必看的新闻节目。重点改革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在创新报道方式,

挖掘报道深度上下功夫,对重要新闻报道配合开辟《新闻背景》、《新闻资料》、《新闻链接》、《记者感言》等子栏目来满足观众对资讯的深层次的需求。

加强对主题新闻的策划,改变等米下锅的现象。主题报道思想突出,新闻性强,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具有较强的引导性,新闻中心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制定好全年宣传计划,每月要有宣传方案,对重大事件要作出系列或连续报道安排。

坚持做好民生报道,真正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围绕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围绕老百姓希望解决的,政府考虑解决的问题,创新采编思想和采编视角,做足沟通和服务的文章,使民生新闻更具冲击力、震撼力和影响力,成为我台重要的新闻增长点。

新闻编排要显得新颖,善于把不同的报道形式加以巧妙安排,灵活穿插,对于某些重大事件、典型经验、突出问题,还应配发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评论、编前话、编后语等,以增强新闻的表达力和影响力。同时,注重节目的主持风格、片头、片花、宣传片、字幕等和谐统一,力求形成独特、鲜明的包装风格。

2、拓宽宣传领域,办深专题专栏

专题专栏节目作为延伸和补充新闻,是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另一主导形式。近两年来,我台对市场手段办社会化栏目作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大招商》就是其中一档品牌栏目,该栏目紧紧围绕宣传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化三集中、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成为服务全县招商引资,营造浓厚招商氛围的最主要的宣传平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进一步拓宽专栏宣传领域。在巩固做好现有专栏节目的基础上,力争在行风政风建设、计划生育和民生宣传上全面开花结果,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品牌栏目,使专栏报道领域更宽泛,内容更丰富,节目更精彩,成为我台推进新闻立台战略另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创新专栏节目的播出形式。随着我台三机位虚拟演播室的建成,开办访谈类和对话类的节目的条件基本具备,我台将力求在谈话类节目上有新突破,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老百姓关注的话题,进行现场交流探讨,进一步增添专栏节目的发展空间,丰富专栏节目的播出形式。

依靠社会力量办栏目。首先要加强与部门、单位之间的协作、合作,寻求解决办栏目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问题。其次,要与专业人士合作,请专业人士指导帮助我们共同策划做好栏目,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节目水平。第三,要统一整合广电资源,对一些部门和乡镇的通讯员进行培训,把他们纳入广电宣传的大系统,使我们的新闻来源更加广泛。

(三)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宣传队伍

以人为本,新闻立台的关键也在人。在局(台)致力推进人才化战略,开展人才建设年活动,新闻中心改革机构岗位设置,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通过岗位调整,让一批能干事、肯干事的同志挑起担子,负起责任,力争达到启用一个,带动一批的效果,改变新闻队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精神姿态不佳,进取心不强,缺少使命感和危机意识的问题,让干部职工正确看待岗位调整,主动迎接挑战,以多干事,干实事,有贡献来体现自身价值。

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新闻专业技术人才。制订学习培训计划,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分期分批搞好新闻采编人员业务培训;建立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对优秀人才实行优先聘任和奖励;积极争取各级支持,从大专院校引进适用专业人才,同时,推动合同用工,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在新闻中心和专题栏目试行合同制聘用人员。

新闻专题制作篇(10)

电视是伴随着现代科技出现的现代化大众传媒。电视新闻是电视宣传中的主打节目,新闻立台、质量兴台,又是电视繁荣的基本途径。其中,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之间的竞争表现的尤其突出,一方面是因为新闻专题节目的对象观众群较为集中,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闻焦点比较集中的缘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才能树立新闻节目的品牌形象,保持市场占有率和收视率,是一个值得所有电视新闻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从立足创新,把握趋势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新闻专题节目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各环节工作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不论是对专题节目的定位分类,还是各种制作传播技术的发展与运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过去的十多年间,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改进声音、图像的传播技术,极大的丰富了新闻专题节目的内容与结构,将现场直播、历史档案、专家评论等新闻报道方式有机的融合进电视专题节目中去,既使得观众感受到与现场同步的新闻真实性,又通过各种专家评论、事件回顾等栏目不断给予观众新的思考。然而,由于新闻资源的稀缺性,造成当前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同质化竞争,众多新闻单位对于同一主题进行反复地报道宣传,最终导致了观众的视觉疲劳。除此以外,在新闻专题节目的制作、策划方面,尚存有不少问题:

1、观点过于统一

在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评论占整个节目的比重较大,是丰富新闻专题节目,帮助观众分析新闻内容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新闻内容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往往不是凭主持人一己之力就能够完成解说工作的,需要多个人的配合。因此,大部分的节目都会邀请专职评论员或者某一领域的专家来进行评论,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够同时从新闻和技术的角度来向观众讲解,通过专家的身份,使观众产生信任感,打造栏目和频道品牌。

2、被动态新闻牵着鼻子走

由于新闻的时效性、接近性,观众往往对于一些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或者是一些新发生的事件比较感兴趣。因此,这一类的重大新闻和身边新闻往往就成为动态新闻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少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从动态新闻的内容中进行选题,进而为观众进行新闻的背景分析和深层评论,这样做有助于观众准确把握新闻的来源与内涵。由于动态新闻内容变更速度较快,为了与动态新闻相呼应,抓住时效性,许多专题新闻节目的选题也跟着频频变化,这样做的结果是新闻评论节目的时效性强,内容变换快,但正是由于内容变化快,对于新闻的挖掘不够深入,选择面过宽,不易树立节目品牌形象。

二、创新思路

1、加强与观众的互动

新闻专题节目的核心内容是以事实为基础,通过对事件的调查、把握和展示来吸引观众,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事件的整体报道,包括现场直播、追踪报道、随机采访、当事人访谈等。而在这其中,最为精彩的,莫过于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调查,对类似事件之间进行关联性思考,对事件背景因素的分析以及对事件的作用影响进行分析判断,以此来影响观众的思考,引导观众的思路。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才能持续的抓住观众的眼球与心灵呢,这就需要加强节目中的互动成份,将传统的新闻专题节目改良成为生动、立体、互动的新闻节目。具体的方法有:通过开设主持人热线或者专家热线的形式,吸引观众,让观众参与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当然,互动的通讯工具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借助于视频采访、电话留言等方式来进行。

2、节目推陈出新

信息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方式多样化,速度同步化,使得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电视节目往往呈现出一种同质化的竞争状态,如上面所提到的,为了保持观众的新鲜感,不少新闻专题节目都瞄准了动态新闻,力求抓住新闻的时效性做文章。然而,在片面追求时效性的同时,由于新闻的时效性通常都很短,也使得新闻专题节目顾此失彼,频繁更换主题,给人以一种虎头蛇尾、意犹未尽的感觉。与此同时,还要力求做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3、避免一言堂

一些电视专题新闻节目在制作的时候,为了帮助观众理解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关联性、影响力等,也为了增强新闻节目品牌的权威性,加强品牌建设,时常在某些新闻专题节目中邀请一些行业内的专家或者专职新闻评论人员参与进来。这样虽然能够帮助观众加强理解,但往往成为了一言堂,如此一来,观众只能听到一种意见,一种态度。反观一些国外新闻单位的做法,他们往往邀请数位专家,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新闻事件,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发表言论,从而使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有时专家们甚至在某一问题上各执一词,互相交锋,在双方的争论中,观众更是获益匪浅。久而久之,观众们对于新闻节目自然兴趣高涨,从而打响了新闻节目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目前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仍然存在着资源不足,同质竞争的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根本的方法是明确定位收视人群,明确树立属于节目自身的风格,从而树立专题节目的品牌形象。然而,如何有效的实施这一转变呢?节目制作时可以考虑增加与观众互动的环节来激发兴趣,通过多角度的讨论来吸引观众,同时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不断地深挖观众关注的焦点事件。同时,在形式上努力追求平等的报道方式;在技术上,为交互式电视和网上电视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这些方法进行创新,能够有效地扩大影响力,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①王振惠:《电视新闻叙事特点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9).

②冯哲辉:《简论电视专题节目的艺术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6).

新闻专题制作篇(11)

网络新闻专题通常围绕某一时间内的特定主题或重大新闻事件,设定专题页面、栏目,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及多媒体音频、视频等表现手法,对新闻事件进行较全面、深入和多角度的报道。网络新闻专题吸收了传统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法,同时融合了网络表现形式。

网络新闻的专题强势是通过选题策划和内容及形式的有机组合实现的。网络新闻专题在选择主题时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事先策划,主要用于可预见、可控制类新闻事件,如重大会议、文体赛事、年终盘点等。二是临时组织,主要用于应对天灾人祸等重大的突发新闻事件。如新华网的“东南亚和南亚数国发生地震海啸”(2004.12.27)专题。

网络新闻专题具有明显的“整合”优势。所谓“整合”就是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最终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如果新闻报道零散地混杂在“信息洪水”中,很容易被淹没,但通过网络新闻专题的形式整合报道,信息量、重要性、易读性和传播效果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一、内容的整合。专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得益于对海量信息的筛选、整合。如新浪网“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专题中,内含“最新消息、我国同胞情况、图文报道、视频报道、各方反映、相关资料、滚动新闻、发表评论”等子栏目,不但提供关于海啸的最新报道、现场目击情况,还有背景资料、专家解读等。

二、编排手法的综合利用。各大网站的网络新闻专题几乎都有效使用了文字、图片等常用方式,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在报道“印度洋地震海啸”专题时不但大量使用图片报道,还使用了“最新视频报道”,把传统的纸质媒体和广电媒体的优势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网络传播的特色。

三、网络新闻专题的特色是通过“平面视野+立体思维”综合体现的。由于网络数字化、超文本、超链接优势特征,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没有空间限制的顾虑,可以轻松搜索专题所需的相关资料并加以利用,这使网络新闻专题成为某一新闻事件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的大型“资料库”。深度报道本是传统纸质媒体的强项,网络新闻专题则凭借“平面视野+立体思维”报道方式开掘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和纵深度。网络新闻媒体具备超链接和海量信息的优势,综合了文字、图片乃至多媒体音频、视频多种表现手法,把复杂的新闻事件用多种手法进行立体化展现。这种既有新闻事件进程的纵向展示,又有观点评论的深度开掘,更有相关资料横向拓展的全息式、立体化的报道是网络新闻专题的独特优势,其带给受众最大的便利就是可以从多角度理解某一新闻事件。

当前网络新闻专题的美中不足

网络新闻专题在展现特色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足。

一、主题缺少策划。大多数网站的新闻专题都是“应急与跟风之作”,新闻事件发生后,再实施“拿来主义”,仓促从各家媒体剪切一些相关新闻消息,列几个栏目,把他们各自“堆放”整齐。这种跟风之作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自己的编辑思路,因此也就没有特色和思想。

二、编排缺少整合。目前可见的网络新闻专题除了几家大型网站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外,许多都不太讲究编排的整合。没有好的形式同样会影响内容的表达。

1.版面混乱。栏目设置单调,有的甚至只有“最新消息”“背景链接”两三个栏目。单调的栏目设置和混乱的版面安排都是阅读的大忌。

2.表现手法单一。一般的网络专题使用最多的就是文字和图片,网络在表现手法的使用上应比纸质媒体有更多的选择。

3.互动性不强。方便的互动性本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巨大优势,但是从网络新闻专题现状看来,这一优势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发现,很多网站的新闻专题中提供的互动方式比较单一,更多的新闻专题甚至根本没有提供互动的园地。

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

以4Cs理论为中心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中的整合传播的基本概念就是协力。与传统营销概念相比,整合营销传播提倡一体化、组合化、优化的营销理念,在传播模式上,整合营销传播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形成循环沟通,使交互双方在交换中实现价值增值。这一理论对于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如前所述,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海量信息的内容进行有主题整合;二是对编排手法和问题形式的综合利用。三是构建传受双方的良好沟通与互动平台。目前,除了几个大型的新闻网站外,网络新闻专题真正做出特色的还为数不多。而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网站的新闻专题必须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才能取得先机,赢得受众。突出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优势需重视以下几点:

一、重视整合思维在专题策划中的应用。现在的新闻竞争已进入一个策划制胜的时代。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常用的策划在网络新闻专题制作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专题的策划是“整合”的起步阶段,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可以预设议题、初步遴选内容、构思制作、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尽量减少问题的发生。整合思维贯穿于专题实施全过程,体现在对海量信息资源的遴选分类、提炼升华上,这种策划能不断完善新闻专题制作的细节,争取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应包含两个主要环节:主题选择的策划、专题制作过程的策划。选题策划中选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如果选题的范围很大,则应分为若干子题。如新华网年终系列报道“盘点2004”专题是一个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选题,它把大选题分成了若干个子题――首先划分为“时政、国际、财经、体育、图片、言论、娱乐、新华访谈”等子频道特别策划,然后在各个频道中细化、筛选各自的子题。其“时政频道特别策划”中的“回眸2004・海外中国人安全问题凸显”(2004.12.28)、“2004重大问责事故回顾”(2004.12.16);“国际频道特别策划中”的“2004中国外交新看点”(2004.12.23);“财经频道特别策划”中的“入世三周年,中国交给世界的答卷”(2004.12.12)等。因为有了一个统揽全局的策划,编辑思路变得清晰,选题不但具有代表性,而且具备了可操作性。

网络专题的策划还得充分考虑专题设立过程的各个环节,特别应把细节和可能出现的困难考虑周详。网络编辑应该初步形成独特的编辑思路,构思专题的基本构架。这一环节包括专题具体的分工,栏目、版面的设置与编排及相关资料的搜索与查找。

二、重视编排形式的整合利用。整合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网络传播的优势,以网络为平台的新闻专题,更应综合新旧媒体的优势,凸显自身的特色。具体来说,网络新闻专题对编排手法的“整合”主要包括:新闻来源、报道手法、编排方式、资料分类的综合利用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