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时代与责任班会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7-01 05:49: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时代与责任班会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时代与责任班会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5-0068-04

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职业地位和角色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加的需求,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将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不断探索完整有效的德育培养模式是每个德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务。德育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始终,虽一直在努力推进,但仍然存在种种问题。最突出的莫过于德育工作的碎片化,如存在单纯依赖高校政治思想课程或者以纠错为导向的不成系统的一些活动来实现德育目标的倾向。鉴于以上情况,有别于现有德育工作模式,以本校学生特点为充分依据的新的德育方法亟待推出。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有别于传统的心理学“治疗”和“纠偏”的倾向,将注意力放在激发人性积极性并加以引导的方面,以促使个体释放并扩大性格中的积极因素,以获得和谐的心理状态。如爱尔兰心理学家艾伦・卡尔(Alan Carr)就总结道:“传统取向心理治疗主要关心的是消除症状、应对时能造成的限制,积极心理学干预的工作重点则是培养积极情绪,发展个性优势,改善有意义的关系。” 将积极心理学与高校育人实践相结合,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思路,借助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有了理论指引,势必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予以配合。在结合多年育人实践的基础上,笔者发现,碎片化的育人不是切实有效的育人,必须将一系列的育人实践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形成一套闭合的德育体系,这样才能促使育人工作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如何充分发挥德育系统内各部分的作用并形成合力,进一步促成德育的切实有效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梳理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系统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六个部分组成。

(一)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德育目标是我们在人才培养尤其是道德培养上最终要达到的程度,即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更进一步说,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应该具备怎样的软实力,这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来看,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大学教育阶段德育总体性目标。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则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和未来职业特点,更加注重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等有关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与教育。

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我们的德育目标就不是仅仅停留在培养一个符合社会公约的公民的层面,更该是培育一个可以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汲取幸福感的人。正如艾伦・卡尔所说,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科研领域,就是用科学方法理解并增进生活的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涉及了解并增进幸福和幸福感。”

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系统,同时也是实现德育效果的凭借与依托。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则要求德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情绪和积极特质,并充分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培育包括好奇心、勇敢、善良、宽容等在内的人格特质。具体说来,则可以根据学校发展性德育目标,结合不同年级德育主体的差异性,从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六个因素着手整体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可以有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专题讲座、人文课堂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来充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

(二)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

德育途径是德育工作的时空领域,是一种载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远非一朝一夕之事,因而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起,他将开始受到家庭教育,到了入学年龄以后将得到学校教育,然而学校教育的目的则是将其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乃至回报社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德育途径少不了家庭、学校、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提升,企业磨炼是完善,社会历练则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为达到较好的德育效果,应该更加注重营造积极的德育环境,即积极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系统,他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没有合理的方法,再好的内容也无法发挥效用。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标服务的,同时,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方式,也包括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它是二者共同参与的。传统的德育方法比较简单和直接,以语言说理类为主,这种德育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认同感,也降低了他们进行自我修正的主动性。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德育方法则更加强调发挥学生本体作用,采取理解、赞美和寓教于乐等方式来开展学生德育,如在未来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使用实践锻炼类、行为训练类、规范制约类、评价激励类等方式方法。

(三)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

德育管理是合理组织各种力量,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高职院校德育管理体系中,德育过程的管理是重点。只有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德育年级管理也是德育管理的重要一环。在德育年级管理中,用班级、系部、学生会等组织形式,使学生参与管理,这样能使学生意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意识到教师和组织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意识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民主关系,从而,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有所增强,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也有利于他们良好德性的养成。

德育评价是指依据各类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有关评价对象的德育实施状况和成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过程。德育评价是一项教育价值判断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是广泛的,评价的内容是多向的,受评对象是多样的、动态的,因此,必须在整体上把握德育评价体系。学生品德评价是德育评价体系的核心,系部、班级德育评价是德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是全面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德育评价体系,更应该考虑到不同年级德育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连续性和递进性。与此同时,也要转变以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为主体的评价关键,将学生的主动性评价和接受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在对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的同时,积极关注学生对教师影响的评价。

二、德育系统六要素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现代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一个特定系统中存在、发展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将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要素视为一个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该体系的六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系统,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系统,德育途径与方法是德育工作的时空领域与实施系统,德育管理与评价则是德育工作的机制保障系统。“六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以获得最佳德育效果。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则将直接导致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少了德育目标的引领,德育工作将如无舵之船,没有了方向,甚至南辕北辙;少了德育内容,抑或少了德育内容中的任何一项,德育工作将是不完整的,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少了德育途径,任何德育工作将失去应有的载体,完全无法开展,少了任何一个德育途径,德育工作也将面临不完整的局面;德育方法如若选用得不恰当,将很难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在选取德育方法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德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而如若缺少德育管理的环节,则德育工作将零散化、随意化,严重时还会导致德育工作者因不遵循德育规律而产生不好的后果;德育评价是对以上德育工作的检验和验收,如果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我们的德育工作则得不到有效的反馈和修正,德育评价这一环节使得德育体系真正闭合起来,不断反馈给德育工作者以不断修正德育内容、方法、途径和管理方式,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真正步入了一个良性的正循环中。

三、积极心理学给德育体系六要素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形成更具适应性的闭合系统

积极心理学有别于传统的心理学范式,它将注意力集中在挖掘人的优良特质和潜能并加以放大,以促成一个人的成才和成功。德育工作者应更多地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原理,为德育体系六要素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从而促成更具适应性的正循环德育闭合体系。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可以在应用积极心理学方面进行更多尝试

高校德育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取得成效,就必须树立以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在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积极心理学倡导不断挖掘人的潜力,倡导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也恰好契合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德育方法应当能够促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秉持对社会和人生的道德信念,平衡和协调自我情感和行动,解决因具体问题而引发的价值冲突,从而在行动中实践自我道德信念。进行德育的最终目的则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将自我投放在更广的社会关系中,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重大而超越的问题,最终实践道德上的大我。

(二)积极心理学下的德育应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积极心理学干预的重点是培养积极情绪,发展个性优势,改善有意义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无时不刻不体现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主张人的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对大学生核心价值养成与道德品行提升的一种感情慰藉和文化渗透。一个满腹经纶却素养低下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现代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永远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四脚书橱”,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人文素养的缺失势必导致人才培养的畸形化,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贯穿德育工作始终,积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力并引导其成长为“完整的人”,才是我们进行德育的最终目标。

(三)德育管理和评价是积极心理学影响德育闭合系统的关键环节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德育,使学校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其各要素之间协同作用,产生教育合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进行和谐德育的构建需要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来协调德育六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新的闭合系统。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是构建正循环德育闭合系统的关键环节,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具体德育管理机制,并构建多维度的德育评价体系,摒弃以前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从学生的习惯养成和个性发展出发,激励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只有积极总结规律,不断调整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德育工作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德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对德育六要素关系的清晰认知和把握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爱尔兰)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53.

[2]孔祥利,杨继顺.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J].当代教师教育,2009(3):81-85.

[3]马兆勤,周恩善.新时代与新德育[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

[4]乔万敏,邢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