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本科学位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7 02:23:57

本科学位论文

本科学位论文篇(1)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是为了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的答辩学生,对其所着论文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答辩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对于答辩学生来说,答辩的目的是能通过论文答辩,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毕业生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资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二、答辩过程

本科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即答辩老师与撰写毕业论文的毕业生面对面,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我校实行答辩过程一分为三的形式,即指导老师指导、评阅老师评审和论文答辩3个环节。

(一)宣讲论文

在答辩会上,先让学生用1”-15分钟概述论文的标题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可以事先准备好讲稿,讲稿是答辩学生在答辩时宣讲的稿子,它比摘要详细一些,根据所限定的宣讲论文的时间而定,最好能在规定时间内宣讲完,否则会影响评委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同时,可借助多媒体或幻灯片,尽可能脱稿宣讲。

(二)问题答辩

主答辩老师一般提2-3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准备1”-15分钟,再来回答;或由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立即作答,随问随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数个问题,学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适当插问。

(三)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包含毕业论文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其中论文评阅成绩由导师评阅成绩和1-2位论文评审人评阅成绩组成。评阅成绩依据包括开题报告的情况、学生的业务水平、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过程中的工作态度等。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分值比例,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毕业论文的成绩按百分制记分,其中优秀比例控制在2”%左右,优秀的毕业论文必须参加学院的大组答辩,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总体应呈正态分布。各学院根据本学院制定的评选细则评选院级优秀毕业论文,申报后,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参照相关规定对申报的优秀毕业论文进行评审。教务处公示评审结果,公示时间为1周。经公示无异议并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后公布评选结果,并由教务处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

(四)论文存档

学生毕业论文的资料要以纸质形式装入学生毕业论文资料袋;同一专业所有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汇总资料,要以纸质形式和电子文档形式(光盘)装入毕业论文专业汇总资料袋。学生的毕业论文要长期保存。学生个人毕业论文资料袋材料包括: (1)毕业论文任务书; (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指导教师中期检查报告; (4)毕业论文正文; (5)导师评阅表及评阅人评阅表; (6)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表; (7)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资料袋材料包括: (1)按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任务安排情况表; (2)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补充规定; (3)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4)毕业论文组织安排(包括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名单及参加大组和小组答辩教师名单、学生分组名单和答辩时间安排表等); (5)同一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汇总表; (6)同一专业所有学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电子文档(光盘若干张)。

三、答辩技巧

答辩是审查论文写作质量的一种补充形式。教师在答辩会上提出一些问题,让答辩学生回答,以便进一步了解答辩学生立论依据及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答辩学生为取得满意的成绩,应掌握必要的答辩技巧。

(一)答辩前的准备

答辩前的准备,最重要的是答辩学生的准备。要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和效果,关键在于答辩过程的表现。答辩学生在提交了论文之后,不能有所松懈,而应抓紧时间积极准备论文答辩。

1.认真做好幻灯片。幻灯片主要内容应包括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姓名,选择该题目的起因,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以及本论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学位论文答辩一般要求将讲稿与多媒体或幻灯片紧密结合在一起。幻灯片内容要简洁,控制在1”-2”页。宣讲用的图表宜精简且具有代表性。图要选可视性强、趋势明显,不同曲线最好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在论文中使用的表格如不适合宣讲时,表格项目尽量简化。一般行不超过4项,列以1”项以内为宜。说明趋势、表示差距的表格可改用图表示,因为图比表更易理解,解释起来节省时间。

2.熟悉论文全文。要熟悉论文的主体和结论部分的内容,明确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论题的基本依据;弄懂弄通论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的确切涵义,所运用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仔细审查、反复推敲文章中有无自相矛盾、谬误、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有无与党的方针政策相冲突之处等[8]。如发现有上述问题,就要及时补充、修正和解说等。只要认真设防,在答辩过程中,就可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和沉着应战。

3.掌握相关知识。如自己所研究的这个论题学术界的研究已经达到的程度,存在的争议,自己倾向哪种观点及理由;重要引文的出处和版本;论证材料的来源渠道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材料都要在答辩前做到有比较好的了解和掌握。

4.总结不足之处。论文有哪些应该涉及或应该解决,哪些在论文中未涉及到或涉及很少等,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是在研究过程中确已接触到并有一定的见解,还是力所不及而未能接触的问题,只是由于觉得与论文表述的中心关联不大而没有写入的问题等。

(二)答辩会的表现

1.携带必要的资料。首先,学生参加答辩,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如果一时记不起来,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和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更好地理解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同时可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自然。

2.树立良好的信心。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可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3.听清问题再作答。老师在提问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思路略记在本子上,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听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答。只有这样,才会避免答非所问。

4.答题要简明扼要。在弄清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能犹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和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

5.答题时不可强辩。有时老师对答辩学生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答辩学生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学生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是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与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答辩学生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问题,就应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学生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6.有冲突展开辩论。答辩中,有的老师会提出与论文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答辩学生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答辩老师在提出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问题。

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答辩学生作出正确和全面回答,不具有商讨性;对于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互相切磋商讨[9]。如果答辩学生所写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和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老师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与论文不同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答辩学生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察答辩学生的答辩能力或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答辩学生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时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和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答辩学生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这样的辩论,答辩老师不仅不会为难答辩学生,相反会认为其有水平,基础扎实。

本科学位论文篇(2)

 

1 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近年来由专科层次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一批地方性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内在精神的体现。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历史短、经费短缺、学术氛围不浓,校园文化建设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成型。因此,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校园文化的内涵

何谓校园文化,学界众说纷纭。潘懋元教授在《新编高等教育学》中,对大学校园文化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大学生和干部为主要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从狭义上讲,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等的高度概括[1]。

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必要注意到以下几个基点:其一,校园文化是体现一定学校教育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的特殊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性”概念;其二,校园文化是以特定的群体,即一定的师生员工为主要接受对象,以特定的地域,即校园为主要辐射空间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其三,校园文化也应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作为其基本构成要件。因此,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大学师生及管理者为主体,以大学校园物质形态(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为基础的,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师生参与的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体现大学精神和学校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2.2校园文化的特征

(1)规范性与差异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就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风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但是,不论是何种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规范性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同时,各类型高校因为定位不同而又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外显特征和内涵特征的差异。外显特征就是可见之于形的物质层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布局、建筑风格、文化场所、标志和活动、校旗、校徽、生活设施等;内涵特征又称精神层文化,即潜在于大学内部的属意识形态的观念和风气,如大学人的理想追求、精神境界、价值目标、人际关系和校风教风学风等。此外,还有介于外显和内涵之间的制度层文化,既有外显特点,又有内涵真谛,主要通过文字形态表现,如大学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

(2)继承性与创新性

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在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人的继承、发展、完善、升华,逐步形成为大学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例如北京大学经过几十年历程的发展,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风,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这些都成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2]。校园文化的创新性特征是由各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不仅吸收不同的文化,也进行理智的批判和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创新。大学不仅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且存在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渗透,这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3.1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因而,首先要搞清楚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由此来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指高校向社会提供劳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并对高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进行战略选择。现代学者一般把高校定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类高校,而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属于教学型高校,一般是由专科层次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一批地方性本科院校,存在基础薄弱、专业层次低等情况,学校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在确定其办学定位时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要素。一是应坚持和发扬本校原有特色;二是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根据自身处于非中心地带考虑学科建设,树立科研意识,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亦即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自身特色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确定差异化发展的办学定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即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其个性和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

3.2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和特色;二是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教学型本科院校服务,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三是需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具体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升格的本质要求以及其与地方相结合的求异发展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定位在一个核心、四个基本点上,即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外显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3]。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体现出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而且要自身特色,建设大学文化与自身文化有机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4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底蕴薄弱,但又既亟需形成催人进取、昂扬奋进的大学文化氛围,又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还要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要营造出与自身发展相称的校园文化,必须在校园制度文化、外显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上突出大学属性和差异性。

4.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论文格式,校园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

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培育高校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和强化校、院(系)分级管理模式;确立以教师为本的政策导向,提高教师地位;二是创建、完善与严格执行教与学的规章制度,培养优良的教风与学风。论文格式,校园文化。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规范教师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论文格式,校园文化。三是建立和落实与地方定期交流制度。定期开展对地方的调查、交流,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从而自动地调整专业布局和服务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

4.2加强外显文化,继承、提升校园文化的意蕴。

外显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承载于校园建筑物、橱窗等各种物质环境中。良好的外显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或设计理念落后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以先进的理念建设富于意蕴的校园外显文化尤其重要。

一是校园外显环境要体现出学校的优秀传统、办学精神,以激发起师生爱校、护校、建校和服务地方的热情;二是校园物质环境要反映出整洁、优美、大方和高雅的校园环境,使活动于大学环境中的个体成员能领悟、感受到学校的学术文化和扑面而来的学术氛围;三是校园外显环境还要以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各类校园报刊等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熏陶、感染、引导、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4.3提升行为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阵地开展多种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社团的文化活动,通过“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文学社”、“书法协会”、“读书协会”等学生社团举行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4]。二是组织各种学术交流和知识讲座。学校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英雄模范人物给学生进行学术、文学、艺术等学术讲座,重视高雅文化的宣扬。三是开展文化服务地方活动,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结合。如成立专门研究所研究当地文化、名人,围绕当地的经济特色进行科技攻关,发挥自身优势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与当地政府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实现双赢等。

4.4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适应地方经济需求。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深层次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要建设既符合自身发展、又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一是树立“大学因材施教”的理念,营造科学、民主、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根据学生特点寻求自身发展。二是树立“地方”的理念,即树立以地方为依托、扎根于地方经济与生产建设的需要的理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服务和需求。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5]姚自平.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对策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

[3]潘林.论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提升[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11).

本科学位论文篇(3)

 

1 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近年来由专科层次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一批地方性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内在精神的体现。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历史短、经费短缺、学术氛围不浓,校园文化建设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没有成型。因此,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探讨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校园文化的内涵

何谓校园文化,学界众说纷纭。潘懋元教授在《新编高等教育学》中,对大学校园文化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大学生和干部为主要群体,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从狭义上讲,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等的高度概括[1]。

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必要注意到以下几个基点:其一,校园文化是体现一定学校教育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的特殊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社会性”概念;其二,校园文化是以特定的群体,即一定的师生员工为主要接受对象,以特定的地域,即校园为主要辐射空间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其三,校园文化也应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作为其基本构成要件。因此,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大学师生及管理者为主体,以大学校园物质形态(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为基础的,以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师生参与的其他文化活动为表征的体现大学精神和学校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2.2校园文化的特征

(1)规范性与差异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就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风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但是,不论是何种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规范性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同时,各类型高校因为定位不同而又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外显特征和内涵特征的差异。外显特征就是可见之于形的物质层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布局、建筑风格、文化场所、标志和活动、校旗、校徽、生活设施等;内涵特征又称精神层文化,即潜在于大学内部的属意识形态的观念和风气,如大学人的理想追求、精神境界、价值目标、人际关系和校风教风学风等。此外,还有介于外显和内涵之间的制度层文化,既有外显特点,又有内涵真谛,主要通过文字形态表现,如大学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

(2)继承性与创新性

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在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人的继承、发展、完善、升华,逐步形成为大学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例如北京大学经过几十年历程的发展,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风,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这些都成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2]。校园文化的创新性特征是由各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不仅吸收不同的文化,也进行理智的批判和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创新。大学不仅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且存在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渗透,这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3.1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因而,首先要搞清楚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由此来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指高校向社会提供劳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并对高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进行战略选择。现代学者一般把高校定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类高校,而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属于教学型高校,一般是由专科层次学校独立或合并升格的一批地方性本科院校,存在基础薄弱、专业层次低等情况,学校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在确定其办学定位时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要素。一是应坚持和发扬本校原有特色;二是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根据自身处于非中心地带考虑学科建设,树立科研意识,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亦即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自身特色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确定差异化发展的办学定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即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其个性和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

3.2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和特色;二是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教学型本科院校服务,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三是需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具体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升格的本质要求以及其与地方相结合的求异发展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定位在一个核心、四个基本点上,即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外显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3]。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体现出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而且要自身特色,建设大学文化与自身文化有机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4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底蕴薄弱,但又既亟需形成催人进取、昂扬奋进的大学文化氛围,又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并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还要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要营造出与自身发展相称的校园文化,必须在校园制度文化、外显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上突出大学属性和差异性。

4.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论文格式,校园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

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一是要培育高校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建立和强化校、院(系)分级管理模式;确立以教师为本的政策导向,提高教师地位;二是创建、完善与严格执行教与学的规章制度,培养优良的教风与学风。论文格式,校园文化。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规范教师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论文格式,校园文化。三是建立和落实与地方定期交流制度。定期开展对地方的调查、交流,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从而自动地调整专业布局和服务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

4.2加强外显文化,继承、提升校园文化的意蕴。

外显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部表现,承载于校园建筑物、橱窗等各种物质环境中。良好的外显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或设计理念落后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以先进的理念建设富于意蕴的校园外显文化尤其重要。

一是校园外显环境要体现出学校的优秀传统、办学精神,以激发起师生爱校、护校、建校和服务地方的热情;二是校园物质环境要反映出整洁、优美、大方和高雅的校园环境,使活动于大学环境中的个体成员能领悟、感受到学校的学术文化和扑面而来的学术氛围;三是校园外显环境还要以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各类校园报刊等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熏陶、感染、引导、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向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4.3提升行为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阵地开展多种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一是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社团的文化活动,通过“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文学社”、“书法协会”、“读书协会”等学生社团举行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4]。二是组织各种学术交流和知识讲座。学校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专家、教授、英雄模范人物给学生进行学术、文学、艺术等学术讲座,重视高雅文化的宣扬。三是开展文化服务地方活动,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结合。如成立专门研究所研究当地文化、名人,围绕当地的经济特色进行科技攻关,发挥自身优势送科技、文化、知识下乡,与当地政府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实现双赢等。

4.4弘扬校园精神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适应地方经济需求。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深层次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新建本科院校要建设既符合自身发展、又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论文格式,校园文化。一是树立“大学因材施教”的理念,营造科学、民主、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根据学生特点寻求自身发展。二是树立“地方”的理念,即树立以地方为依托、扎根于地方经济与生产建设的需要的理念,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服务和需求。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5]姚自平.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对策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5).

[3]潘林.论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传承和提升[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11).

本科学位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44-02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与能源转换和利用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下设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6个二级学科。是国民生产生活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动力之源,也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与此相适应,如何培养21世纪社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及相关专业人才,是每个大学相关专业以及每位从事该专业教育的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代表本专业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因此,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就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下面以1999年至2013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基本素材,[1]分析讨论本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授予单位比重分析

从1999年到2013年,共有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等8所高校,各高校所占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西安交通大学29%,浙江大学25%,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南大学各占11%,上海交通大学7%,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各占3%。除江苏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之外的其余6所高校都被列为国家“985”和“211工程”高校,占75%。据此可以看出“985”和“211工程”高校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都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的热能工程和江苏大学的流体机械及工程是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依托“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上述学校及学科几乎囊括了所有入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此可见,“985”工程建设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此外,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江苏和浙江是经济发达地区,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人才。优秀生源充足,这一优势也是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学科比重分析

表1 工学及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在学科门类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门类,其中工学包含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在内的21个学科类,共79个专业。历年工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平均每年入选论文占入选总数的37.9%,同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在所有大学科中排名第一。

图2是本一级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所有学科优秀博士论文中所占比重的柱状图。从图2中可以看到,1999~200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占比出现较大下降,2001~2003年占比又逐年上升,2004年到2006年占比回落到1%左右,2007年到2009年期间波动比较大,2009~2012年则稳定在2%附近,2013年占比达到3%。

参考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工学学科中所占比重及工学在全部学科中占比的柱状图(图3)。可以看出,工学占比虽然略有波动,但大体而言比较平稳,维持在38%左右,本学科在工学中的占比在3.8%左右波动。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西安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对本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占比影响较大,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高的1999年、2003年、2007年及2013年上述两高校均有入选论文,而本学科在工学中占比较低的2001年、2002年和2008年则上述两高校均没有入选论文。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而言,两校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领头羊,在学科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论文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是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对于论文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图4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注:这里只统计优博获得者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的影响因子的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学科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偏少,在统计分析的105篇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3.5的有8篇,占总数的7.62%;影响因子在3.0~3.5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2.5~3.0之间的论文5篇,占总篇数的4.76%;影响因子在2.0~2.5之间的论文有30篇,占总篇数的28.57%;影响因子在1.5~2.0之间的论文有7篇,占总篇数的6.67%;影响因子在1.0~1.5之间的论文3篇,占总篇数的2.86%;而影响因子低于1.0的论文数量为45,占总篇数的42.86%,占比还是比较大的。

本学科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偏少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特点有关,由于本学科是传统的工科学科,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对理学学科不会太多。因此与大多数工学学科一样,整体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不会太高。因此,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研究发表在影响因子低于1.0的学术刊物上。同时,由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强调创新性,这可以通过在高水平高影响引因子的学术刊物上有若干代表性的工作发表来体现,这样的代表性论文不会太多。因此,本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在影响因子3以上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

四、二级学科及作者性别分析

1999年至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28位作者中,有14人在博士期间攻读工程热物理,占到优博论文作者的一半;攻读热能工程的有6人,占比为21%;4人攻读制冷及低温工程,占比是14%;2人攻读流体机械及工程,占比7%;能源环境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各一人,分别占比4%。各专业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同时在这28人中,男性人数25,占总人数的89%。女性人数3人,仅占总人数的11%,男女比例差距较大。

由此可以发现,若假设所有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具有相当的智力水平和勤奋程度,其导师的指导水平也相当,则可说明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最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或者说,该二级学科由于涉及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较多,研究偏基础,产生创新性突破的可能性相对其他二级学科较大。此外,男性优秀博士作者数远较女性作者大,则说明了本学科男性在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中的普遍表现高于女性。

五、指导教师分析

本学科28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是在22位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22位指导教师中,有17人指导出1 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指导出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指导出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表2是历年指导教师的平均年龄。这22位导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第一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时的平均年龄是57.5岁。50~59岁和60~6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分别是5人和10人,其次是40~49岁的有3人,70~79岁的有2人,40岁以下的有1人。

由此可见,从全国优秀博士指导教师所指导优秀博士数可以看出其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水平和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大多数年份的指导教师平均年龄在60~66岁,可以看出一般这个年龄段的研究学者其学术水平和造诣容易达到最高点。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本学科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本学科高层次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整体情况。如本学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情况及分布,“985”工程及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贡献,本学科在工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相对水平,本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影响因子分布,二级学科的特点以及研究生导师的年龄分布等相关情况。使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本学科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现状,为相关人员制订合理学科发展规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本科学位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98-04

作者简介:毛亚男,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课程论;张晓鹏,男,企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高等教育、比较课程论、企业教育等。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主要形式为实验、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毕业论文(设计)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情况的重要方式,在高等教育培养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近年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

2009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进行以发表新闻作品或评论来代替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这一举措在《成都商报》刊登后,即在全国再度引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废之争。[1]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本科毕业论文应该继续保留,毕业论文应该废除,根据学校层次而有所取舍并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对本科毕业论文持保留态度的学者认为,从学术传统角度而言,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具有学术研究价值,通过描述事实、解释现象、预测趋势等研究方法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领域基本问题的研究,锻炼本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其科研深造打下坚实基础,这种科研的状态也体现着高校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的本质。[2]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毕业论文承载着考核的功能,对大学生四年本科教育的成果是一种检验和督促,是区分教育优劣的标尺,旨在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学科知识、思维能力,等等。借此手段,促进大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了解整个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将来,从而整合、运用、系统化四年的专业知识。[3]通过毕业论文培养本科生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对于本科毕业生将来的长远发展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

对本科毕业论文持废除态度的学者认为,首先,在时间分配上,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其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发生冲突,当前就业、深造的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面临时间冲突时,难以兼顾招聘、备考和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其次,在对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上,部分高校要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原创思想,创新性的目标脱离实际。过去曾有人说过“本科生学的是有问题、有答案的知识;硕士生学的是有问题、没答案的知识;博士生学的是没问题、也没答案的知识”,大体上道出了本科生培养的层次类型。[1]另外,目前多数本科生自身科研能力还达不到学术创新的水平,且缺乏对学术规范、学术精神的深入理解,为完成毕业论文顺利获得学位,到处复制他人成果,弄虚作假,导致形式主义的不正之风盛行,歪曲了撰写毕业论文的初衷。

二、笔者针对毕业论文存废讨论的观点

1.保留本科毕业论文所要面临的变化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目标、社会需求、学生生源的结构与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已经有所影响,高等教育不再等同于以前的精英教育,高校生源质量也不等同于过去。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余万人,居世界第一。另据中国大学生创业网统计,2006~2009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1]

高等教育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精英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多数分配到科研院所,毕业论文的水平也是衡量毕业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毕业论文与就业存在必要的关联;而当今就业与毕业论文之间的关联度已经不同于从前,多数毕业生的职业不会直接运用本科阶段毕业论文方面的成果,而真正在与学术研究密切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只是部分学生的志向和选择,本科生学习目标的定位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明显转移。以工科为例,过去大学里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本科阶段基本能够培养出工程师,本科毕业生可以包分配,不需要特别为就业而专门花费大量精力。作为社会精英,大学生肩负着科学研究的责任,因而毕业论文在那时还能够发挥锻炼科研与综合能力的作用。而当今大学扩招的形势下,大学生数量剧增,多数高校毕业生求学目的是为了将来谋求一份好工作,而非从事科研事业,大量应用型院校或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并不会直接运用学术研究的内容;当前社会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高度综合与交融,大学里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技术大量增加,市场经济体制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其知识面更加广博,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而深度则可适当降低。因此,毕业论文的地位也发生着动摇,至少已经不再作为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单一指标,而就业率作为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2)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维持原有毕业标准所面临的困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果仍然维持原来的本科生培养标准,要求所有高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撰写毕业论文,那么为达到毕业标准相应的配套条件则不如以往:①部分高校在师资配备上还未跟上学校的扩招进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力量薄弱,师生比过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上精力投入不够,对学生所发挥的指导作用有限。②部分高校毕业设计教学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大量学生的需要,而且随着选题质量提高,这一问题日显突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硬件条件未能及时改善,有的高校图书、资料较少,场地紧张,计算机等仪器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4]③本科生缺乏科研创新方面的训练。我国多数高校一直以来对本科生科研方面的培养相对欠缺,传统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观念依然盛行,而且由于学生数量与师资、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平衡,低年级多数采取大班授课、讲授的方式开展课程,课程考核采取考试的形式,很少通过小组研讨、专题研究等方式引导本科生针对某一专题展开深入研究,因而对基本的学术研究规范、格式、流程、研究方法等都缺乏认识和实践。到毕业论文撰写阶段,短时间内很难弥补长期以来科研能力的欠缺状况。④教学管理上,制度未能及时调整、完善,执行力度欠缺。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大量本科毕业生在无暇专注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下,肆意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以此应付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硬性规定,教师与教务人员在熟知学生实际与困境的情况下,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容许大量毕业生蒙混过关,毕业论文的、答辩等程序逐步成为形式化的“走过场”,这种现象在办学质量相对较低的地方院校中尤为明显。

(3)本科毕业论文标准的适时调整。基于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的变化,以及当前出现的种种问题,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较之过去变得更为松散。大众化教育时期,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为引人关注,把握好在校所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毕业生的择业和长远发展。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特别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应再一味保持学术传统,从事专门的理论研究,而应着眼于实践,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研究兴趣,实现产学研的良好衔接,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基本的毕业标准,也为将来的就业打下理论与实践基础。

2.废除毕业论文的合理性分析――国外一流大学相关经验借鉴

了解国外一流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在毕业论文存废问题上提供借鉴与思考。

(1)毕业论文的地位。在欧美国家的大学课程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一般都明显高于我国的大学。以美国的大学为例,其课程计划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均在30%以上,而我国大学这一比例都在20%左右,相差很大。同时,我国大学课程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占到实践环节的40%~50%,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美国大学的毕业设计仅占实践环节的10%左右,仅仅占据很小的比例。[5]我国在实践教学上缺乏完整而一贯的规范和标准,毕业论文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实习、实验等方面较之毕业论文更加缺乏规范。而国外高校对本科生实践教学的规划和建构有相对稳定、合理的比例,而且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完备,科研项目、出国交流机会充足,完全能够实现锻炼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的。因此,毕业论文在实践教学中并不是最重要的角色。

(2)科研写作能力培养方式多样化。国外一流大学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单纯借助于本科毕业论文来实现,而且很多一流大学并不规定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例如,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多所一流大学,并不把毕业论文作为衡量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唯一方式,而是借助于全方位考评的课程教学,以及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各所研究型大学所设立的本科生研究计划,以此来开发本科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是实践教学:本科生研究计划。例如,麻省理工学院1969年创立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学校专门设立办公室来组织与管理学生的研究活动,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研究或者自立项目并接受教师的指导。每年约有2500名本科生参与到计划中,60%以上的教师参与到项目指导中。又如斯坦福大学,1994年建立本科生研究项目办公室,促进本科生参与创造新知识,并对参与项目的学生和教授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在毕业前发表原创性论文的人数逐步增加。[6]

二是理论教学:日常课程的多维度训练。考察单所国外一流大学的毕业标准,可以美国学术声誉排名第四位的芝加哥大学为例,了解其本科培养过程中对各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其本科毕业学位要求如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要求;

专业课要求;

选修课程数量最低要求;

语言能力要求;

保证3学季的自然科学教育,有替代性的学分或特殊授权的情况除外;

课程至少达到42学分:可以通过分级考试或免修来实现;

总体GPA达到1.75,所修专业GPA达到2.0;

学生需在校内至少修6个学季的课程,至少顺利完成18门课程。(注:学校资助的出国研究项目如文明研究项目,对此课程要求有效。)

在授予学位的学季之前完成学位申请;

付清所有未偿付票据,归还学校器材与图书。[7]

芝加哥大学的本科毕业标准主要集中在课程方面,所修课程要达到一定数量,各类课程比例达到标准,总共42学分的学位要求,不仅通过修习课程,学生还可另外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学分或者满足学院要求:参加分级考试(placement test)、进阶先修考试(Advanced Placement examinations,AP)、认证考试(accreditation examination)、国际文凭项目考试(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me,IB),以及来自其它学校转换而来的学分免修(advanced standing)。其中分级考试涵盖了生命科学、化学、经济、语言、数学各科,认证考试包括微积分认证考试、化学认证考试、物理科学认证考试(针对人文学科学生)、物理认证考试等。[8]

这些考试提供给学生免修的机会,或者选课前的标准,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选课效率,充分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每一个学分的获得都是学生辛勤学习的结果,而对于论文,则没有对每位学生制定硬性的规定,其实只要达到每门所选课程的要求,就已经付出很大努力、取得较大进步了。因为,每门课程学分的获得,都是各方面综合考核的结果。低年级的课程,课程内容经常会贯穿科研方法、专题写作、研究实践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课程评价会综合课程论文、日常作业、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中心发言等多种考查方式,课程学习过程中就涵盖了理论、实验等多维度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学生在课程的始末都需要保持高效学习的状态。这样高标准的要求之下,单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已经较重,学校为此还专门规定每学季选修课程数量不能超过4门。

因此,单是理论教学领域的课程就已经对学生综合素养有了全方面的训练,加上其它的研究计划、出国项目等各类实践活动,这些培养方式远比单纯的毕业论文要鲜活、有效,值得我国高校加以借鉴。在此基础上,即便高年级需要撰写毕业论文,也已经有所积累和铺垫,写起来得心应手,论文的质量也会有所保证。

三、小结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存废并非关乎本科生教育的最关键议题,毕业论文(设计)只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更重要的是为实现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目标,找到如何培养本科生综合能力的良好方法。毕业论文(设计)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已经成为固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还不宜大规模取消。可以切实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发挥毕业论文(设计)的积极作用。

真正提高毕业论文的有效性,宏观上需要从本科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毕业标准等多维度进行调整与改善,分散并细化毕业论文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把科研和写作训练潜移默化地贯穿到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微观上,高校应根据学校层次、专业与行业需求等,从自身学校办学定位出发,开展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根据时代和社会需求适时调整毕业标准。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与本科生的实习报告、期刊发表作品、社会实践报告等各种形式结合起来,适当放宽内容与题材的限制,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有兴趣探索,鼓励与实践相结合,写出鲜活的文章,对自身的本科阶段做出负责任的总结和汇报,从主观上调动起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毕业论文(设计)学生主体和学校双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毕业论文的质量定会步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卓娟,杨晓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2]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3]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2010,(1).

[4]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

[5]李阳.我国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本科学位论文篇(6)

作者简介:奚传绩(1936- ),男,汉,江苏江阴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第八届政协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美术学科审查委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专家讲学团成员,南京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

摘 要:艺术学学科是我国的一个新兴学科。随着艺术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不断增加,艺术学科研究生的数量也日益增多。标志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学位论文的质量日渐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指导研究生的实践,深深地感觉到,提高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关键是要从强化选题的问题意识、重视学术训练、坚持认真读书三方面着手,端正学术研究态度,把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的修行。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发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J024

文献标识码:A

Academic Research is Cultivation

-On Writing Graduate Theses of Art Majors

XI Chuan-ji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和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学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不断增加,艺术学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日益增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笔者从近十多年来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和评阅校内外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切身感受中,深深地感觉到,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以及艺术学科建设。而近几年来学位论文的质量明显地呈下降趋势,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其中突出地表现在论文选题大多缺乏问题意识,学术训练普遍不足,读书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想提高艺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键是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强化选题的问题意识

从事任何学术研究,尤其是学位论文,首先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术发展的生长点。而现在一些学位论文,研究者花的精力不少,仅从写作的角度讲,写得也不差。但是,由于论文研究的课题大而笼统,缺乏明确而集中的问题,往往泛泛而论,最后得出的结论,很难说得上有什么学术价值,更谈不上创新,有的甚至还不如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现在学位论文中常见的低水平重复。有的论文研究的课题,如笔者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对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再认识》,从整体上看论文写得不差。从课题上看,研究者要论证的问题似乎比较明确,有问题意识。研究者研究这一课题又具有相当好的有利条件、即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期间,搜集了不少有关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者本人又有比较丰富的素描教学实践。但是,由于研究者在思想上对问题意识的重视不够,加上客观条件的一些困难,关于过去国内美术界对契斯恰可夫素描体系的认识(包括正确的或片面的、以至不正确的认识),未能作出全面、深入的分析,对原来认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明确,所以,论证起来缺乏明确的针对性。论文得出的“再认识”,总显得不是那么有说服力,更难说有什么创新。由此可见,论文选题有无明确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有否创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当然,有问题固然不一定就有创造,但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所创造。所以,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础。不少研究生对于学位论文研究课题中的这个“题”字,往往只是把它理解成论文的题目,实际上应当把它理解成学位论文所要研究论证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选题缺乏问题意识或问题意识不强,不仅仅发生在艺术学科的学位论文中,而是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的问题。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笔者认为,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观念中的偏差有关。研究教育学的学者正确地指出:“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的确,小孩子从开始学会说话以后,对大人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等等,有时可能问得大人很不耐烦,生气地回答:“那有那么多为什么?”当孩子上小学后,他们仍会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者对问题的回答,很可能是不正确甚至浅薄可笑的。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正是由于求知才上学。然而,我们一些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时,不但不注意保护孩子们的这种可贵的渴望求知的积极性,而是采取不适当的批评以至嘲讽。久而久之,孩子们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以至越往高年级,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越来越差。现在不少研究生在听学术报告时,报告人要大家提问题,往往很少有人提问,即使有人提问,所提问题往往很肤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缺乏问题意识,应当说就是我们教育观念中的偏差所种下的恶果。

其次,我国高中阶段过早地文理分科、以及普通高校过早地分专业,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术视野十分狭窄。单一的知识结构和狭窄的学术视野,是很难激发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还有,研究生对本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也是造成问题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对于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都开设有相应的课程或编写相关的学术著作。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一入学都要求他们上一门被称为“研究之研究”的入门课程,名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该门课程的目的,是从学科评论的高度,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实际是一个学科),其发生发展的历史、现状、热点、难点以及一些前沿性的课题。从而让研究生寻找自己可能适合的位置,明白自己可以从事那些研究,什么样的问题的研究可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同时领略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多种多样的治学风格,由此找到自己进入学术研究的门径,学会触发研究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2005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一书,便是上述课程的教材。稍稍浏览一下这一教材的内容,就可以感觉到它对研究生选择研究课题、触发问题意识,将会起到重要的引路作用。因为,所谓问题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以及一些学科前沿问题的深入思考,包括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充分把握。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今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的,选题缺乏问题意识、从而造成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相比,我国的艺术学学科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这一学科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虽然不断增加,但学科建设严重滞后。不少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缺乏像北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的课程和教材,研究生对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一些前沿问题,缺乏应有的了解。而这单凭研究生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做到的。应当从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即尽快开设和编写像北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那样的“中国艺术学学科概要”课程和教材。

二、重视学术训练

学术研究,是需要不断训练、不断培养的。学术训练的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这种训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以及学术规范的养成。关于阅读的问题,下面专门再谈,这里只谈写作训练和学术规范的养成。

1、写作训练

有学者正确地指出:“大学,特别是文科大学,主要教同学们三样东西:读书、思考、写作。”参见郑也夫著《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美国名牌大学对文科学生也主要是强调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文科本科生具有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每一门课,都要求学生读大量的书籍。文科类博士生课程主要使文选精读和讨论,精读则要求写大量的读后分析和体会。

我国高等院校文科类本科生,一般都根据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写作课,或是通过写作学年论文等方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即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他们本来就以文科类成绩高分进入大学的,但他们仍要上“专业写作”课,可见写作能力是要不断训练的。有机会读读由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一书,便可以看到他们对写作训练之重视。然而,同样属于文科类的我国高等艺术院样,在本科生阶段,除了不数艺术史论专业开设有专业写作课外,其他很少有开设写作课程的,即使有一点写作训练的课程,教师与学生大都不予重视。这样一来,来自于艺术类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在写作能力上就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如果,在硕士生阶段再不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那就是“后天失调”,而写作能力的低下,必然影响到论文的质量。现在,艺术类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在学位论文中暴露出来的写作方面的问题是很多的。诸如论文结构不尽合理以至混乱、缺乏逻辑学的基本常识,基本概念不清,论述主次不分,论点与论据脱节,论证简单,文字表述不清,以至语法不通,标点符号错乱,错别字时有出现。至于论文完成后,还应当有一个修改阶段,研究生对此普遍不予重视,不懂得好文章是通过反复修改而产生的。而所有这些有关写作能力训练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未受到艺术学学科研究生、包括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应有的重视。

2、学术规范的养成

学术规范,对于一个学术训练有素的研究者来讲,是个初级的问题。但对于我国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长期缺乏学术规范教育,学术失范严重,以至屡屡出现的严重的学术腐败事件的现实而言,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98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t望》杂志发表《关于“学术语法”》一文,文章一开头明确提出:“做买卖得讲‘商业道德’,做游戏得讲‘游戏规则’,做学问当然也得讲‘学术语法’”《t望》,1988年第38期。。所谓学术语法,就是学术规范。上世纪90年代初,学术规范成为中国学术界最为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这一场学术讨论的一些重要文章收录在杨玉圣、张保生主编的《学术规范读本》杨玉圣、张保生主编《艺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学术规范》)正式下发,学术规范问题开始成为我国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这一文件包括:总则、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附则等七个部分。这一文件应当引起高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重视。

所谓规范,是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研究应当遵守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按照笔者的理解,学术规范包括道德、精神、技术三个层面。

从道德层面来讲,学术研究者应当遵守学术道德,主要包括“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学术规范》)这些要求归根结蒂是要求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反对和杜绝学术造假。

一旦违反上述学术道德、一些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可以加以法律制裁,但主要的还是靠研究者自律。我国老一辈学者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榜样。例如,我国著名红楼梦研究专家冯其庸先生,他近年发表的论文《项羽不死于乌江考》,文章一开头便说明他的这篇论文是受他人的启迪而作、即安徽省一位中学教师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项羽究竟死于何地?》,突出地体现了老一辈学者良好的学术品格。

从精神层面上讲,学术规范就是要求学术研究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敢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认真弘扬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学术规范》)。

从技术层面上讲,学术规范要求我们遵守国家的有关学术研究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些法规,如国家标准局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艺术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包括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不了解或者根本不重视这些法规。因而在学位论文的编写格式、学位论文格式的各部分如摘要、关键词、绪论、结语、致谢、参考文献等部分,明明有明确要求,但大多不按要求去做,从而出现了许多不应该有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绪论”(或称“引言”)中的文献综述、论文的“结语”和“参考文献”三方面。

本科学位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127-04

科学方法的进步必然带来体育科学的突破,正确地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将更能有效地提高科研质量,更有效地解决体育科学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1]。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括了几十门已经成熟和接近成熟的学科,和数十门在发育成长的新兴学科[2]。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几乎都是应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等定性分析方法,少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且总体水平不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问卷调查和数量统计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问卷调查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应用更多[3]。然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与日俱增的21世纪,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过去5年中全国招收了近千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研究生和近百名博士研究生[2]。截至2006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有8个,占总数的32.0%,硕士学位授予点有65个,占总数的27.3%。因此,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促进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创新,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157篇为研究对象,其中硕士论文114篇,博士论文43篇,对论文中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新时期研究生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研究方法运用的情况,归纳和总结其特征。

1 研究方法总体运用状况

体育科学中的具体研究方法是指针对某一领域运用的手段和技术。根据其运用的范围又可分为基本研究方法与特殊研究方法,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用于收集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和分析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理论分析、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等)[4]。根据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频数统计(表1),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最高的前5种相同,依次为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其他还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

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统计可知,文献法被运用频数最多,排在研究方法的首位,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频数为109次,95.6%的论文运用了这一方法,所有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文献法,这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性质是分不开的。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期刊、图书、图片等资料,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来源进行鉴别、分析整理,运用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逻辑推理,阐明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弄清事实的真相,把握事物的相互关系,概括出某种规律性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基本思路。文献资料法所具有的这些性质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相吻合的,所以在各类研究方法中运用频数也是最高的。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往往为了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系统严密的调查,一般可通过座谈、询问、填表、观察统计等方法。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调查法的频数为95篇,占硕士学位论文总数的83.3%。从表2可见,问卷调查法是学位论文最常用的调查法,有59.6%的硕士学位论文和72.1%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这一方法,说明问卷调查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有42.2%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5.8%的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访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个别访谈、座谈、函询等,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直接与调查对象的访问谈话来收集其课题所需要的研究材料,并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有36.0%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0%以上的博士论文运用专家调查法。在专家调查法中,大部分研究生运用了特尔菲法,专家相互隔离和匿名填答问卷,使专家能充分独立地发表意见,在体育发展战略和体育管理决策的学位论文中较多运用这一方法。同时,部分研究生论文还运用了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调查法。近年来,个案研究受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重视,通过某种行为或事物单一案例的深入调查,可以探索行为或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在研究优秀体育教师、奥运冠军等个体成长过程,可以体现这一方法的价值。可见,调查法受到研究生的青睐,他们可以根据具体研究课题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调查方法,以保证学位论文的有效完成。

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常用到数理统计方法,尤其在调查问卷法中,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调查中发现有67.4%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6.1%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特别是推断统计的运用,有效提高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的科学性。逻辑法也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从某种意义而言,逻辑思维能力是研究工作者科学素养的标志之一,研究生运用逻辑法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研究对象,有41.7%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3.5%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了这一方法。调查中发现,研究生主要运用了比较与类比法、抽象与概括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等具体的逻辑方法。特别是分类法在学位论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把一些杂乱的技术资料加以整理成各自的系统,从而发现之间的联系,以探索其内部的规律性。

在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多样化的趋势下,系统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也有出现,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证。还有部分研究生从课题实际出发,运用了软件工程法、预测法、生命周期法、行动研究法、社会测量法和教育人种志方法等形式多样的研究方法,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体现多样性,表现为3种、4种或5种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据统计,有97篇硕士学位论文运用3~5种方法,占被调查硕士论文总数的85.09%,最多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但也有12篇硕士学位论文只运用了2种研究方法;有36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4~6种研究方法,占被调查博士论文总数的83.72%,其中还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由于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因而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明显比硕士学位论文更多样。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多种方法的组合分

析,发现2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为主,3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四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5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为主。总之,研究生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灵活运用,以期达到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运用的特征

(1)根据论文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研究方法的运用必须与研究课题的内容一致,才能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从157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分析,大部分论文能够从课题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研究课题的方法,例如学校体育、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研究领域的论文主要以调查法为主,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专家调查等具体调查法,收集了大量论文需要的实证资料;而体育史、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论文主要以逻辑分析法为主,通过比较与类比法、抽象与概括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等具体逻辑方法,探索内部的规律性;特别是近年来,部分研究生的跨专业、跨学科选题,在学位论文中运用了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科研方法、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使研究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问题,寻求多视角去解决问题。特别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大部分论文采用了4.6种的研究方法,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博士学位论文运用较单一的逻辑思辨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理论层面探讨的状况,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3~5种研究方法为主,也体现了方法运用的综合化和多样化趋势。总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从运用单一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到运用综合的方法描述或解释复杂现象,揭示变量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了在研究方法运用上的进步。

(2)以主体研究方法为基础,体现方法学的创新。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为主体,其中文献资料法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从论文选题、提出假说到验证假说都离不开一定的文献资料,通常贯穿于科研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过程,就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研究生学位论文要在情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和创新。另外,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也是研究生选择的主要研究方法,成为学位论文完成的方法学基础。在当今科学研究不断交叉和综合的趋势中,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不断吸收跨学科的知识,把其他学科的前沿理论、先进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学位论文中,从方法学上体现学位论文的创新。还有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课题的实际出发,运用了在以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较少使用的软件工程、预测、生命周期、社会测量、教育人种志、层次分析法、内容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路径分析等研究方法,体现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新思维,使得学位论文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总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在方法学上的创新,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对于完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以提高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由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出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呈现出兼容与统合的趋势[5]。由于体育现象既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领域,又涉及到人文的各个方面,因而体育现象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给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的使用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当代体育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研究方法提出的更高要求,重视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定量研究,能较准确用数量来揭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较精确地描述研究成果与规律。在统计中发现,大部分学位论文运用了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从简单的数据描述到复杂的统计分析,其中包括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推断I生统计方法的运用,有效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提高了学位论文的科学性。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假设和研究范式,它们之间虽有歧异却并不排斥和矛盾,事实上,定量研究回答的是“有多少”的问题,定性研究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对于体育社会科学具有不同的向度和贡献,两者相结合是提高学位论文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研究生忽略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有时为了定量而定量,过分依赖统计分析结果,从而得出了相对肤浅的分析和解释。

(4)重视问卷调查方法,提高学位论文的实证价值。

本科学位论文篇(8)

1.1 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定位  我校中药学专业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学、药学等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流通、使用、生产、检验领域从事中药调剂、合理用药、中药制药、质量检验等符合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可从事如下工作:药店、医院、保健品店等的调剂、合理用药及养生保健等工作;中药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检验、质量控制、临床监察、生产、研发、信息网络等工作;中药及天然药物相关实验室技术工作。

1.2 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概况  根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中药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中药学本科人才,而非研究性相关人才。本专业采取“3+1”培养模式,即:利用3学年进行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利用1学年进行毕业实习及岗位实习,使学生在岗位实习中进行中药相关岗位实训并完成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力求围绕毕业论文的核心目的,以实际岗位工作为核心,在毕业论文中解决实际问题。

2.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实践及成果分析

我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目前已完成2011届、2012届及2013届,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根据实习单位特点及具体实习工作内容,以培养方案为核心,不断地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形式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践,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1 选题阶段灵活,双指导教师选派,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我校中药学专业大多数学生进入不同实习单位或不同岗位,原则上要求一人一题,与岗位相结合并考虑实用性,要求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结合实习单位具体情况、实习具体内容及自我兴趣自拟选题选题务必紧扣培养目标,可利用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综合研究,且有可实施及可操作性首先在实习单位指定指导老师,因为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期间一直在岗位实习,实习单位老师可随时指导学生;同时,学校会配备1名校内负责教师协助指导,跟校外实习单位的老师沟通,高质量地全过程管理学生的毕业论文。对于实习单位没有相关指导老师的,结合选题的同时,在学生、教师双向选择基础上,选派校内老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实行负责人制。

3.毕业论文选题类型的多样化

3.1 鼓励支持科研型毕业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单位是科研院所或医药公司的,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中药研发等项目,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相关,这与大多数高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一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对药物研发有深刻认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有部分毕业论文题目为此类论文。

3.2 增加实验大报告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某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质检部门,在实习中主要接触质量检验工作,依据药典或相关规范操作,无需进行科研设计,不能完全等同科研项目,将该类型设定为“实验大报告”的实验型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将实习工作及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掌握。

3.3 增加调研型毕业论文的形式  调研型论文的增加基于以下几点:①众多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是实验型论文,这是沿用多年的医药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模式。然而,我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中不能接触相关实验或科研项目。②我国高校中药学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遇到诸多问题,也都在进行改革。中山大学药学系学生做过调研型毕业论文,其他中药学专业做调研型论文的资料很有限。③从我国高校现状来看,除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外,有很多专业的毕业论文倾向于社会调查深入剖析某专题的实质。且我校经济管理等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采用调研型论文。

基于上述,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增加调研型论文,不仅非常切合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也符合就业现实情况。该调研型论文要求与中药学领域相关,解决单位的实际问题,这对毕业生开展后续工作及工作晋升都有现实意义。通过中药学相关领域的调研,完成毕业论文,能够对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全面考查,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及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得到综合训练,达到毕业论文教学目的。

3.4 增加处方分析类型的论文形式  学生实习的具体工作是医药药房的中药调剂工作,可以对处方的规范性及合理性进行分析,有些可参与医院开展的处方点评工作,将该类型设定为“处方分析型毕业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问题,也可利用所学的中药学相关的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也为后续中药调剂工作做铺垫。

3.5 增加实习总结类型的论文形式  实习单位是医药公司或药厂的车间,学生实习中参与药物生产过程;有的实习单位是药店,学生实习中进行药品销售、中药饮片调剂、中药煎药或库房管理等工作,可以根据具体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总结类型”毕业论文,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中药学相关岗位工作内容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也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实践操作中的每一环节,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4.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避免就业的冲突

近年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论文与就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平衡,有的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或找工作中,难以保证毕业论文任务。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对此状况进行相关改革:调整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在时间上给予保证,其毕业论文时间已经由原来的大四下学期调整到大四的两个学期,实践证明这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成效。我校中药学专业为缓解此问题,在“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将毕业论文的启动时间提前,学生在8月中旬进入实习单位,基本在9月初左右确定选题,在实习的前半过程中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工作,后续的实习工作中只进行论文的撰写及补充等工作。这样的时间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就业与毕业论文的矛盾。

5.毕业论文的模拟训练的必要性

在论文工作开始前,开设相关课程或必要培训,使学生掌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在实习前进行毕业论文系统辅导,让学生明确实习目的及论文要求,并要求实习单位强化对论文的质量监控。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在毕业论文工作前期进行课程设计和集体指导,开设系列论文选题指导和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辅导一些共性问题,从源头上改善毕业论文质量。广西中医学院应利用寒、暑假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相关的技能训练。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利用毕业论文开始前的“中药课题设计”为毕业论文工作打基础。课程中开展毕业论文写作讲座,并对毕业论文进行初步模拟;同时,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毕业论文开始前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正确态度的引导,通过适当培训、练习及模拟设计等措施,逐步使学生掌握完成毕业论文的有关能力,从而确保并促进论文整体水平的提高。

6.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严格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工作需要在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精心组织和指导是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保障;需要规范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权责。在论文管理过程中,需要找到较好的全程管理方法,PBL教育理念贯穿于选题、文献搜集、课题设计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各环节中,从而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在我校中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中,制作《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给学生和论文指导老师,使指导老师和学生均能够明确论文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控制,全程确保论文质量;及时了解在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共性的困难问题,统一解决并予以明确;对于有些学生对论文的态度及做法错误,及时告知、纠正。在论文的开题、中期、答辩等环节严格把关,对于质量较差的学生,要求其进行二次审查。同时要求学生在每2周向指导老师汇报进展,以便更好地指导与管理。

本科学位论文篇(9)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学术越来越受重视,为了解河南省高校图书馆学术情况和对图书馆的学术论文评价,我们通过CNKI的“学术文献总库”和“引文数据库”,对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和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1981年至2013年学术论文的发文量、图书馆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论文占图书馆学术论文的比例、图书馆学术论文占单位总论文的比例、基金数和学术论文引用率进行了统计。通过对图书馆学术论文的比较研究,提升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

一、研究的对象

本文选取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因为三者是河南省高校排名中位列前三名,其科研实力也比较强,能够代表河南省高校的顶尖实力水平。这三所大学的图书馆也是河南省高校图书馆中规模最大、历史悠久和科研实力比较强的三个图书馆。

二、研究数据的来源

本文以CNKI为数据来源,通过CNKI 的“学术文献总库”和“引文数据库”,以各高校的图书馆为关键字,对河南省高校图书馆的学术论文发文量、图书馆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论文占图书馆学术论文的比例、图书馆学术论文占单位总论文的比例、基金数和图书馆学术引用率进行了查找统计。

三、研究时间的设定

为准确统计这三所图书馆学术论文的发表量和客观评价这三所图书馆的学术论文,需要设定统一的时间段。文章以1981年1月1 日--2013年10月1 日之间发表的论文和图书馆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论文占图书馆学术论文的比例、图书馆学术论文占单位总论文的比例、基金数和该时段被引次数来进行学术论文的比较研究。

四、研究样本的分析

统计图书馆学术论文的基金数和图书馆学术引用率既可以反映出该馆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积极性,也能反映出高校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通过统计图书馆学术论文中的图书馆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论文占图书馆学术论文的比例、图书馆学术论文占单位总论文的比例则能反映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学术水平、图书馆学术气氛浓厚程度和全馆整体的学术成就。

据此我们通过知网搜索相关关键,得到的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统计结果可看出:

(1)在1981年至2013年年间,河南大学图书馆的科研人员发表的图书馆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论文占图书馆学术论文的比例是最高的,另两所大学比例差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河南大学图书馆科研实力,这是因为图书馆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论文的发表要发在一些专业的刊物上,他们对作者的身份和论文的质量要求较高,这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河南大学作为省内老牌大学对图书馆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2)从非图情论文的发表来看,河南省三所高校图书馆都有非图情论文的发表,通过非图书馆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论文学术论文在非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 为了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获取奖励,发表了一些非图书馆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论文。

(3)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单位论文占单位总论文的比例中可以看出,河南大学图书馆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占单位发表的总论文的比率最高,达到15.21%,而郑州大学图书馆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占单位发表总论文的比率高于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科研人员发表的比例。由此也可以看出,河南大学图书馆的科研实力在河南大学各单位科研实力中是比较强的,而郑州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的图书馆科研实力在其单位科研实力中是比较薄弱的,因为郑州大学和河南老公大学图书馆科研人员的数占学校数中比例不高。这一方面反映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要求郑州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加强其图书馆科研人员的引进,以及加强对图书馆科研的投入,从而提高其图书馆的科研实力。

(4)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郑州大学图书馆的基金数最多,河南大学的基金数最低,但是河南大学图书馆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最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今后的科研学术活动中,河南大学图书馆在保持科研成果数量的同时,应该要加强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应该多引进一些有关图书馆科研的专业人才,从而提高其获得基金项目资助的项目,这样才能提升本单位图书馆管理与研究的科研水平。而郑州大学图书馆的科研成果数量虽然不是最高,但其科研学术研究的质量却是三所学校中最高的,获得最多的资金资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郑州大学在河南省内的“211院校地位”,只是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中,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科研奖励,提高本单位科研论文的数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本校图书馆的科研实力和地位。最后,我们可以发现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是最少的,但其基金数也比河南大学图书馆的基金数多,这说明其科研学术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但一方面可能也存在着和郑州大学类似的问题,即科研奖励不够,难以调动科研人员创作的动力;另一方面,更有可能是受到本校历史和特色的原因,因为本身属于理工院校,可能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比较薄弱,虽然有一些专家学者对其图书馆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但从整理上来看,发展远远滞后于另外两所较为综合性的大学。

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郑州大学图书馆学术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最多,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学术论文的被引用的次数最少。河南大学图书馆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是最多的,但是其被引用的次数不是最多的,但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图书馆发表的学术论文所涉及的学科数是相同的,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发表的学术论文所涉及的学科数最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郑州大学图书馆单位的科研质量,同时还反映了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类院校的一些学科差异,而这些是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善的。因为,学术论文在其研究领域被引用数量能够反映其对本学科的影响力,可以从一定方面了解其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所以,我们认为郑州大学图书馆学术气氛浓厚程度和全馆整体的学术成就是三所高校图书馆中最好的,但在科研奖励和重视程度上,可能不如河南大学,这是今后要向河南大学学习的一个地方。而河南大学应努力提高自己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质量,争取获得更多的基金数和学术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最后,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可能由于本校的理工特色和学科设置,导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是最少的,其学术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也是最少的,其图书馆的科研质量和数量都亟需进一步提升。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科研教学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地位,其任务就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图书馆人员只有认真研究学生和教师需要什么,才能真正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提升老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该研究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一个高校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上。

本文,通过CNKI,对河南省典型高校的图书馆学术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校的图书馆单位在学术研究中发展并不平衡,这既与学校领导对图书馆研究与建设重视程度有关,也与学校特色有关。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本校和本馆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术计划及管理办法,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认真执行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确保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这样才能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数量,更进一步提升学术论文的质量,进而更好地为本校师生的学习、科研服务,最终促使高校整体科研、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章冶.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图书馆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以江苏省3 所学院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2012(3).

本科学位论文篇(10)

2.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

为了了解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成因,本课题分别对用人单位、学校本科教学管理人员、论文指导老师和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1 对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

全部被调查人员中,63.83%认为一般,21.27%认为较好,14.9%认为差。

2.2 对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作用的看法

被调査用人单位人员中,83.3%认为可反映本科生专业水平,77.8%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锻炼机会。被调查学生中,51.6%认为可检验所学专业知识,43.2%认为可训练和提高写作能力。

2.3 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被调查用人单位人员中,83.3%认为缺乏逻辑性和分析问题不深刻,66.7%认为抄袭现象严重,83.3%认为文字表达能力一般,16.7%认为很差。80%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是重结果、过程管理不到位。被调查指导教师认为是缺乏自己的观点(84.2%)、抄袭现象严重(68.4%)和缺乏数据和图表(63.2%)。68.4%认为是学生不重视,63.2%认为是学生写作训练太少,47.4%认为是资料数据搜集不充分。被调查学生中,89.5%引用比例超过20%,其中,引用比例30%-50%的占45.3%。92.1%表示写作能力不足;89.5%表示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84.7%表示难以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67.9%表示外文资料难查。

2.4 对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改进建议

被调查用人单位人员建议选题联系实践和平时多练。被调查教学管理人员中,80%认为需加磕搐导环节;70%认为应对毕业论文指导和写作实施全过程监控;70%认为应抽查查重,30%认为应普查。被调查指导教师中,68.4%认为需增设写作课程;78.9%认为毕业论文成绩评价体系应由教务处和专业教师制定;52.6%认为要提高毕业论文成绩的权重;52.6%认为要建立科学的指导教师奖惩政策。被调查学生中,62.1%认为有问题就要请教导师;53.4%的认为应给本科生更多科研实践机会。

3.提高财会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3.1 提高毕业论文的地位和作用

一是修改培养计划,提高毕业论文的学分权重,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二是加大对优秀毕业论文的奖励力度,激励学生写好毕业论文;三是严格答辩资格审核,对于不认真完成的不合格毕业论文不允许进人答辩环节。

3.2 增加写作学习和练习环节

一是在培养计划中增设写作课程,使学生接受系统的写作训练,掌握规范的论文写作方法;二是鼓励学生根据专业课程内容撰写学术论文,为后续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三是学校给本科生设置自主创新基金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和完成,激励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

3.3 完善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评价指标

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除了论文最终成果的质量,还应该注重过程评价。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应采用百分制,由指导教师评分(40%)、评阅教师评分(10%)和答辩小组对答辩成绩评分(50%)三部分分数加权平均得到。评价指标应包括选题(符合专业目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文献阅读与综述(文献阅读充分,材料详实,列举的研究成果是最新的,与选题相关度高,具有权威性;引用规范;综述得当)、观点(有创新点或自己独特的见解)、科研能力(研究方法科学;数据真实,计算无误)、逻辑结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点突出,逻辑性强)、工作量(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各项任务)、写作水平(文理通顺,语言准确,无错别字)、答辩情况(陈述流利,回答问题正确)。

3.4 制定指导教师工作制度和奖惩政策

应建立指导教师工作制度,明确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奖惩政策,适当增加指导论文的折算工作量,约束和激励教师投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本科学位论文篇(11)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的研究生为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科学研究、科学试验成果的书面报告,包括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及博士后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电子版作为一种“原生态”及特色馆藏数字化资源,对其收集、整理及利用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00年起各高等院校图书馆陆续开展了收集工作。近年来,科研机构图书馆也开始重视此方面的工作。

1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概况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在中医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也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早批准的中医药专业学位教育单位之一,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和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资质;设有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2  学位论文电子版的提交方案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提出了收集学位论文的建议,所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与科学院及研究生院有关领导多次商议此项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于2007年开始收集学位论文电子版工作。由于网上提交平台未建好,收集方式采用通过e-mail发送,或研究生本人亲自到图书馆将电子版学位论文拷到图书馆电脑上,因此病毒传播不可避免,工作人员的电脑多次受到病毒侵入,影响了图书馆的工作。由于经验不足,提交要求考虑得也不全面,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论文审查带来了不便。由于提交工作比较集中,论文审查也需要一些时间,致使出现让研究生等候浪费时间的情况。采取这种方式提交上来的论文不能自动形成数据库,不能供用户查询检索,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电子文档重新建立数据库。我们总结了2007年收集经验及出现的问题,并与研究生院商议,联合决定2008年采用远程网上提交的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2.1  论文提交规定

    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学位申请人必须向图书馆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纸本论文仍然沿用过去的提交方式。从2008年开始,电子版实行网上提交。提交论文之前需要下载并签署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协议书。论文电子版审查通过后,由图书馆指定工作人员在“回执单”上签字盖章;不合格者需要重新提交。回执单上无此项认证签字及图书馆盖章者,研究生院将不予颁发学位证书,且不予办理毕业离院手续。

2.2  提交时间

    ①应届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应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毕业离校前,通过网上提交。②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须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两周内通过网上提交。③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出站前两周内通过网上提交。

2.3  提交内容

    包括3个部分:个人信息、导师信息、论文信息(题录摘要与全文)。

2.4  提交要求

    ①文件格式:word或pdf文档。②提交论文的电子版在排版形式及内容上与印刷版必须保持完全一致。③要求将电子版全文合并为一个文档,word文档后缀为.doc,pdf文档后缀为.pdf。

2.5  保密论文的提交

    为了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对涉密论文我们只要求研究生在网上提交个人、导师信息及论文题要部分信息,而全文文档不采用网上提交,而是需要持盖章后的“保密申请表”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协议书”,直接到图书馆找图书馆管理员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全文光盘。

3  提交情况分析

    2008年提交论文182篇,其中硕士123篇,博士59篇。要求保密的论文有7篇。保密年限有2年、3年、10年,最多要求20年。保密论文主要涉及中药材研究,创新药物研制,新发明新发现而未申请专利,内容创新、文章尚未发表,科研课题未完成、科研数据需保密,与企业合作的新药开发、合同有保密条款、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等。

4  建议与思考

4.1  加强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

    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是我院的重要文献信息资源和科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开发价值。论文选题比较新颖,涉及的内容比较前沿,一般是中医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创新性。因此,学位论文是了解中医药学最新学术动态、热点及前沿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科研人员的选题和知识创新起着很好的参考作用。学位论文不但是一种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科研成果,而且是国家的战略信息资源之一,具有重大科技创新和经济利用价值[1]。因此,对其整理开发利用是目前的主要任务。目前,我馆收藏2006年以前的学位论文印刷本有1 000余种,这些重要文献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至今未建成书目查询系统,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及充分利用。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4个有影响的学位论文资源库:万方数据的《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的《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学位论文库》、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高校学位论文库》[2]。但由于4个数据库的数据库来源不一样,其收录的数量也不相同。笔者调查了4个数据库收录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情况:cnki收录336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218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118篇(收录年限范围为2005-2007年);万方数据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年限范围为1998-2007年)、《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收录945篇(收录年限范围为1987-2007年);nstl收录共计1 005篇(收录年限范围为1987-2007年);calis未收录。4个数据库收录我院2007年毕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情况见表1。表1  4个学位论文库收录2007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论文情况(略)

 

而我馆收集了2007年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印刷本157册,电子版154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学位论文库收录我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很不齐全,也不完整。无论从我馆文献资源建设、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还是从我院机构库建设等角度来说,加强我院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

4.2  加强网上提交过程的计算机病毒防治

    计算机病毒始终是困扰计算机用户的一大问题,尤其是面对来自近200个不同作者提交的论文,病毒防治尤为重要。实际上,也确实有相当数量的电子文档含有宏病毒,处理这些文件要特别小心。因为含有宏病毒的文件一旦被打开,就会感染文档模板,之后打开的任何word文件都会感染此病毒。建议给服务器安装病毒实时监控系统,一旦发现病毒,系统将自动报警并提示是否清除。

4.3  尽快开发新的提交系统

    目前使用的提交系统功能很不完善,界面也不美观,查询检索及控制功能也不完备。目前提交过程中,研究生遇到了很多问题,文件太大无法上传全文,文本编辑器在字体、段落控制方面功能太差等。另外,此系统不具备回溯建库功能,也不具备版权保护功能。建议购置功能完备的、成熟的商业化学位论文提交及管理系统,如trs、清华同方tpi、idl、北大方正等学位论文提交与系统。

4.4  注意规避相关知识产权风险

    在学位论文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知识产权风险。学位论文属于非正式出版物,设有公开、内部、秘密和保密4个级别。对于传统的印本论文使用和服务各个图书馆采用的服务办法基本相同:公开的论文限定在馆内阅览,不提供外借,内部、秘密和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提供馆内阅览[3]。因此,印刷本在收缴过程中没有特别强调学位论文的授权许可。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电子版论文的传播方式和版权控制极为复杂,涉及到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问题,为了促进学位论文的交流和利用,电子学位论文的授权就要采取相应策略。取得学位论文的授权,明细授权方式及范围是开展论文后续服务的基础[4]。采用论文授权方式可有效的实现学位论文的使用,避免侵权纠纷。如我馆2009年规定:在电子版学位论文提交之前,要求论文作者(研究生、导师)同时签署“学位论文电子版授权协议书”,同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在下述时间内以下述形式使用本学位论文电子版:在本论文提交后,同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局域网内提供网上文摘查询浏览服务;在本论文(公开密级)提交1年以后,同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局域网内允许读者浏览并下载全文;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同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局域网内允许读者浏览并下载全文。

5  结语

    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收集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图书馆、档案馆有积极性就能做好的事情,还需要学校及研究生管理部门下达指令性通知,需要有一个先进的网络、便捷的提交系统以及每一位研究生的理解与配合。我们2008年的初次尝试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贺德方.国家学位论文服务体系研究[j].情报学报.2004,26(6):69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