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流专业实践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7 11:15:43

物流专业实践

物流专业实践篇(1)

三. 研究方法:访问法、资料收集法。

资料收集的方法:网上收集。

四. 公司概况

1. 基本情况:淮南物流中心位于洞山路,交通便捷。物流中心占地面积为840万平方米,各类仓库76万平方米,拥有4条铁路专用线和40辆箱式货车。

2. 公司简介:淮南商业物流中心系淮南商业储运有限公司的公司,隶属淮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始建于1952年,是全国商业系统大型的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2000年初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全国发展商品配送重点单位。

3. 主要设施:

铲车,中心拥有1.5吨至3吨的汽、柴油叉车和干充式电瓶叉车以及前移式高位货架库专用干充式电瓶叉车多辆。

手推平板车,拥有多辆手推平板车,手推液压车和登高车6辆,以及国际标准1M*1.2M地台板。

运输车辆,中心拥有多辆10吨全封闭厢型货车,8吨全封闭厢型货车,5吨全封闭厢型货车,及2吨以下的厢型货车。同时拥有2个联盟型车队,可调动车辆近百辆。

4. 仓库类型:

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彩钢板结构仓库计24621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7-8米, 1700平方米的仓库已安装了高位货架,该类型仓库的优点是建筑结构合理,面积利用率高,防汛、防潮、隔热性能良好,全部有雨棚和外平台,库外周转场地大,便于商品装卸及进出仓。

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拥有高平台铝合金结构仓库计168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6.5米,该类型的仓库的优点是防汛、防潮性能良好,库外周转场地大,特别适合于进出仓频繁的大宗商品的储存。

楼层恒温库。拥有楼层恒温库10100平方米,可利用空间高度为5米,该类型仓库的建筑条件为满足某些产品在温度控制上的不同要求提供了先决条件。

物流专业实践篇(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47-03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物流管理专业特性的要求

作为与现今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相关的专业,物流管理具有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根据其运作的特点,可将物流管理活动划分为两大范畴,即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其中企业物流的范畴涉及零部件、原材料的采购活动,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的储存活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生产物流相关活动,产成品的运输与配送活动,等等。而社会物流层面,则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涵盖了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货代等一系列活动。从这些实际的物流运作中我们不难看出,物流的各个环节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只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的。

(二)培养物流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根据市场调查,当前物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致分为四类:理论型、管理型、应用型和操作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本科院校通常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战略判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管理型人才,以及具有较高学术科研能力的理论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通常培养的是具有物流环节实际操作能力的操作型人才。可见,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事实上,社会对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也很迫切。他们需要的是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类人才在企业中主要承担制定计划、流程控制和资源调度等实际技术性工作。

2014年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专门论述了中国教育结构调整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改革问题。目前,中国近2500所高等院校,将有1600-1700所学校要逐步向职业技术教育方向转化。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当然,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实用型人才是一个很空泛、抽象的概念,民办高校还必须根据自身所处不同的地域和经济发展环境,确定更加明晰的特色目标。如,基于宁波港口物流的需要,宁波大红鹰学院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成效显著,这一经验就很值得借鉴。因此,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避免培养目标的趋同性。[1]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现状

2006年,教育部有关部门就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做过一项专门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95.7%的高校有专业实践基地,55%的高校选择物流企业作为实践基地,23%的高校选择其他类型的企业作为实践基地,有的高校还有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多个实践基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40% 的高校目前没有专业实验室;在现有实验室中,有将近一半的实验室投资规模在 100 万元以下,100-300万元的不足40%,300万元以上的仅占14%。[2]

在调查中,教育部有关部门还对30所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做了进一步统计分析。各高校设置的实验课程名称虽然五花八门,差别很大,但实际内容类似,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物流专业实验、相关课程实验及毕业论文。[3]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有的形式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校内实验环节与校外实训环节。校内实验环节,主要包含课内案例分析讨论、实验室软硬件教学等。而校外实训以企业参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培训及企业实际顶岗实习为主。同时,一些学校也开始积极参与各大物流竞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1.校内实验环节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某些具体物流实例的描述,通过教师对相应课程内容的分析和引用,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管理类的学生,案例教学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并相应地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物流件教学。这种形式是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使用的实践教学方法。它使得学生能在模拟操作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较为真实地感受到物流管理的工作环境。

(3)物流硬件教学。现在有许多高校开始投资建设具有一定硬件设备的物流仿真实验室。在这样的实验室里,学生一方面可以了解物流设施设备的实际操作,另一方面,这也能实现物流软硬件的协同运作,更好地模拟物流实际工作环境。如金陵科技学院从 2010 年起先后投入数百万元重点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其实验条件已达到江苏省高校的一流水平。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主要包括大型设施设备演示模拟区和国际物流沙盘展示区。其中大型设施设备演示模拟区包括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RFID无线射频系统、RF 手持终端、自动分拣系统、GPS / GIS 定位系统、POS零售、未来超市、扫描枪、普通仓储货架、托盘、条码打印机、物流盒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等,可以承担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仓储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4]

2.校外实训环节

(1)认知实习。这种形式的实训是目前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最为基础的实践方法,即学校组织学生进入一些物流企业或企业的物流部门进行参观学习,使得学生对物流管理的内容有一定的初步了解。

(2)专业实习。专业实多通过校企共建的形式吸纳一部分的学生参与企业的短期实习,这可以让学生亲身参加企业的具体物流工作。一方面,这能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这也给学生就业时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提供了机会。同时,大多高职类学校还会给高年级的学生安排顶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较为深入的进入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进行实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流实操内容。

(3)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的最后环节。一般学生会根据选题进入相应的企业参加相关工作并从事课题的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是为了让学生将几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在具体的企业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物流竞赛。物流竞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企业真实案例的实战机会,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其日后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存的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流于形式

虽然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实践教学,但真正全方位展开运作的学校还是少数。首先,大多数的课程实践多由理论教学或简单的软件模拟替代。其次,认知环节也仅限于参观大众的物流环境,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走马观花,没有实质性的认识。再次,专业实习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或是没有实际的实习基地进行具体实习。最后,多数高校的毕业实习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样,虽然学生参与了实习过程,但无法将物流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无法拓展自身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三本院校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只包含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实训、毕业实习等内容,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5]另外,大多数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缺少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体系建设,不利于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少竞争优势。

3.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欠缺

一方面,教学软件的使用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但很多学校都存在一两个软件所有课程都使用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重复使用的过程中,缺少对具体专业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专业的特殊性,学校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购买相应的硬件设备,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些学校领导虽然了解物流实验室对于物流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迫于资金的压力也会缩减相关投入。

4.校外实训环节开展薄弱

如今,随着培养企业需要应用型人才方针的提出,学校开始着力建设与企业的各项合作。但由于多数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简单基础的物流操作实践与专业的培养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物流部门一般也只限于接受学生的参观学习,这使得校外实训环节的开展十分有限,根本不能满足物流专业实践的要求,造成专业的培养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不足的局面。

5.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我国物流专业起步较晚,高校专业教师队伍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教学资历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大多由管理类、经济贸易类和交通运输类等专业转型而来,缺乏对现代物流专业深入、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具有现代物流专业学历的年轻教师,往往只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缺少实际教学和科研经验。此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高校教师队伍中没有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这导致教学本身存在重学术轻实践的问题。这与高校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物流人才的目标相悖,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一)理清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但如何设置合理有效的、适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培养定位及专业方向理清改革的思路,而非一味地盲从或照搬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因此,就三江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从以下几点展开思考。第一,基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找准实践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如今很多高校都在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转型,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怎么培养具有院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很强,涵盖范围很广的专业,我们必须找到我院专业培养的特色,这样才能有效构建符合专业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二,基于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其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比如在认知实习环节,由于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实习过程走马观花,没有实际效果。可以在认知实习之前安排专业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讲座,并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之后再在实习过程中加以讲解并答疑,以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第三,明确激l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这是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保证。让学生了解并喜欢物流专业是激发其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根本。因此,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不断地强化专业概念,为其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做好铺垫。

(二)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教学规范

虽然我院已有近10年的物流管理方向的办学经验,但由于2015年前没有正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导致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相关教学规范制定得不够完善。物流管理作为市场营销的下属方向,专业课程开展较晚,而其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规范又多参照市场营销专业,缺乏自身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专业课程,从其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开展的形式、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实践教学考核的方法等方面制定符合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规范。

(三)培养具备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

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专业教师是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并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针对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可以根据本专业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真正进入相关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以积累实践经验。其次,鼓励教师参加物流调研活动,如学术会议等,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鼓励教师努力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教学案例,以更好地在实践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完善实践教学所需的校内设施设备

物流专业具有实用性及操作性较强的特点,其实践教学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需要相应的设施设备的投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存在教学软件及硬件严重不足的情况。软件方面,比如供应链管理实训课程,目前所用为用友ERP软件。此软件只能^好地体现企业内部进销存环节的运作,而不能展现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因此很难满足本课程的需要。硬件方面,由于我们缺少专业物流实验室,学生无法直观地了解托盘的码放、条形码在流通过程中的意义、订单的处理,库存管理在店面、配送中心之间的运作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必须逐步完善软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

(五)打造实践教学切实可行的校外平台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纷纷与相关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模式取得较好成效。这个经验值得民办高校学习和借鉴,这是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也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针对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我院应该不断加强合作关系,加大合作力度,并根据企业特点,安排其作为参观单位或实习单位。作为参观单位,企业可以接受物流专业学生定期进入企业参观其物流操作流程;作为实习单位,企业可以接纳具备认真学习态度并热爱物流专业的部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暑期实习或毕业实习。另外,我院也可以邀请企业人员到校进行专业讲座及培训,并派出专业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可见,打造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平台,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有力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小更.基于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2):223-224.

[2] 于渝飞.基于民办高校实用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物流管理与工程,2014(10):151-153.

[3] 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10):34-36.

物流专业实践篇(3)

二、中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

1.国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国外高校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的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学校一方面要求课程教师有相关的物流实践经历,教师要根据最新社会发展改进自己的课程,融入当代社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的开设以学校为主体,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实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外高校物流专业通常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并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措施。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一元在企业、一元在学校),每年几乎有占同龄人数三分之二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时间为企业每周三到四天,职业学校每周一到两天,校企总共学习时间介于两到三年之间,实习生享受国家的实习津贴。由于对实践的高度重视,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培养模式也被众多国家所称道。

2.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国内高校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政产学研联盟、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途径开展实践教学,积累实践教学资源。国内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开设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仿真训练、项目实践和企业实习。相比国外高校,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主要由物流专业负责,有建设和共享措施,但是普遍缺少专业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从实践教学来看,国内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为10%左右,实践环节设置为基础课程阶段的“认识实习”、专业基础课程阶段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还有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等模块。但实践教学的管理漏洞较多,对实践课的评价考核不规范。多数实践仅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实习过程监管较弱,根据实习报告给予学生课程成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中外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比较

相比外国物流教育,中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首先是培养方案上缺乏有充分保证性的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实习找工作,多对实践环节草草应付敷衍了事;其次少有真正能让学生接受全面深入锻炼的实践基地,现有的教学实践基地,往往名不副实,效果不佳;再次学校缺乏能给学生专业指导物流实践的老师,学生实习多是短期的,且各行其是。

在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国内外高校由于国情、教育机制和教育环境的不同,也存在两项主要差异。第一,国外高校更加重视建立专业化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制定制度以保障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更多落实在物流专业的专业建设问题上,缺少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第二,国外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更重方法和手段,强调项目导向和问题导向;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更重形式和特色,强调产学研合作、与合作企业共创专业特色。

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国外的实践教学经验,我国本科院校可以从管理机构、资源平台、合作互动等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物流专业实践篇(4)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业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已经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然而,当前我国物流专业的教育仍然束缚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把握物流管理专业重实践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出满足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对该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势在必行。

二、中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

1.国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国外高校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的实践课程比重在15%左右。学校一方面要求课程教师有相关的物流实践经历,教师要根据最新社会发展改进自己的课程,融入当代社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的开设以学校为主体,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实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外高校物流专业通常建立专业化的组织机构,管理实践教学资源,并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措施。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一元在企业、一元在学校),每年几乎有占同龄人数三分之二的初、高中毕业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时间为企业每周三到四天,职业学校每周一到两天,校企总共学习时间介于两到三年之间,实习生享受国家的实习津贴。由于对实践的高度重视,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培养模式也被众多国家所称道。

2.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国内高校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政产学研联盟、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途径开展实践教学,积累实践教学资源。国内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开设形式包括企业参观、实验室仿真训练、项目实践和企业实习。相比国外高校,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主要由物流专业负责,有建设和共享措施,但是普遍缺少专业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从实践教学来看,国内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为10%左右,实践环节设置为基础课程阶段的“认识实习”、专业基础课程阶段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还有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等模块。但实践教学的管理漏洞较多,对实践课的评价考核不规范。多数实践仅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报告,实习过程监管较弱,根据实习报告给予学生课程成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中外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比较

相比外国物流教育,中国的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首先是培养方案上缺乏有充分保证性的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实习找工作,多对实践环节草草应付敷衍了事;其次少有真正能让学生接受全面深入锻炼的实践基地,现有的教学实践基地,往往名不副实,效果不佳;再次学校缺乏能给学生专业指导物流实践的老师,学生实习多是短期的,且各行其是。

在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国内外高校由于国情、教育机制和教育环境的不同,也存在两项主要差异。第一,国外高校更加重视建立专业化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制定制度以保障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更多落实在物流专业的专业建设问题上,缺少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第二,国外高校的物流实践教学更重方法和手段,强调项目导向和问题导向;国内高校物流实践教学更重形式和特色,强调产学研合作、与合作企业共创专业特色。

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国外的实践教学经验,我国本科院校可以从管理机构、资源平台、合作互动等方面完善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1.成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组织。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机构是物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我国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和企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成立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做到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同时,也可以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订单式”培养,培养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开发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为更好实现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物流实践教学资源联盟可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与网络技术供应商的合作,致力于开发物流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通过信息化途径对外开放共享,让企业学校学生利用平台共享资源共同学习。

3.探索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物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应积极主动寻求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有效利用物流企业的设施与设备,花最少的时间、资金就可以接触到最实用的物流设施,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物流设备设施、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实现物流管理专业课堂知识实践化,又能让学生直接接受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的实践性指导,培养出的实用人才毕业可以直接被物流企业吸纳。

参考文献:

[1]肖怀云,李正锋,吕玉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J].物流科技,2008(07):81-82.

[2]董建稳.基于国外视野推进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13(17):467-469.

[3]刘家珉.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物流技术,2010(Z2):235-237.

物流专业实践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ommon colleges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major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s practicality, so the author takes the Pearl River Colleg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resp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the major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research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的重要性

1.1 本科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

力[1]。”

基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的指导思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对现代物流实践技能的掌握,了解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相关岗位职责,通过本科教育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可以为物流行业所接收和吸纳。

1.2 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和能力,从事物流经营、运输、仓储、管理、决策、系统设计及教学科研的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2]。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更要对现代物流环节的基本流程有所了解,对物流相关岗位的职责有所认识。

本文结合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一些思考。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物流管理实训教学软件更新慢

为了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模拟教学,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一般都建有专门物流实验(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有“机房+物流软件”,实验室一般是物流管理专业(或方向)设立初的1~2年购置的,如本院物流实验室的供应链管理软件是2008年购置的,3D物流仿真软件是2011年购置的。软件购买时该类软件已开发1~2年,也就是说供应链的软件从开发到现在使用已经有10年的时间,10年时间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发展,但实验室的软件却少有升级或更新。

2.2 实习基地“重建设,轻使用”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是目前考核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但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重建设,轻使用”,学校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考核主要看某专业已有或新增了几个实践教学基地,对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缺乏考核。许多企业不太愿意接纳学生的实习,特别是课程实习[3]。课程实习时联系企业进行参观,一般是用半天时间,走马观花地对企业物流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2.3 对毕业实习缺乏有效监督

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取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4]。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由于校企合作单位有限,学生的毕业实习以自己投递简历,应聘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岗位也并非均为物流相关职位。加之缺乏专职的实习指导老师,对毕业实习的监管也流于形式,以电话或查看学生上交的实习周记为主。没有真正发挥毕业实习对学生业务技能训练的目标。

3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的转型发展的任务中指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突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首先从实践学时上保证课程实践教学。

3.1.1 物流主干课程增加实践学时

物流的主干课程主要有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技术与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等。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物流相关理论学习时的技能培养。物流主干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物流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训软件模拟完成的,物流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参观或者参与式的学习,掌握物流相关的作业流程。

《物流管理》的实训课主要是进行物流认知学习,通过每年的广州物流设备展(每年的5月或6月),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发展前沿。《供应链管理》是在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实训软件进行以企业模拟形式为主的推动式、拉动式两种运作模式的推演练习。《运输技术与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这三门课程在相关理论学习后,利用实验室的3D运输管理系统、3D仓储与配送管理系统、3D国际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分岗位角色的模拟训练,并到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和港口企业等进行参观学习。

3.1.2 开设专门的物流实践课程

物流相关理论课程完成后,第7W期安排32学时的《物流沙盘》课程,这是一门专门的物流实验课程。该课程以具体物流任务为导向,采用小组对抗的形式,在模拟物流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通过运输、仓储等物流功能环节的优化,实现物流合理化。各组同学利用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相配合,研究运输配送路线,根据物流信息进行备货和库存控制,等等。真正将所学的物流相关理论知识在沙盘模拟中得以综合运用。

物流专业实践篇(6)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强化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一直被学者们所重视,学者们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构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检索到最早的文献中,王海燕(2007)总结了国外经验,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依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进而提出了包含基本素质类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践、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课外研学和参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1]此外,邹龙等(2007)结合西安邮电学院具体案例提出了包括多个环节、多项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2]贺政纲,廖伟,张小强等(2009)提出了包含课内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践讲座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3]刘斌(2009)设计了包括四大系列学科、“四流”、四大内容的三维结构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4]施学良(2010)设计了“体验—模拟—深化—综合—应用”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5]范林榜(2010)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方法体系包括案例教学、实验模拟、社会实践。[6]刘静(2017)提出了包括基础层、提高层、研究与创新层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7]王晓艳(2017)结合合肥学院的具体实例,提出了独立实践模块群、课程实践模块群等多个模块组成的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8]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大致包括校内物流实验与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物流实验主要由案例教学、物流软件教学、实验室(硬件)教学等构成;校外实训由各类专业大赛、企业实习等构成。但是应该看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服务地方的色彩更浓,不同学校的资源条件等不同,因而,需要根据实际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呈现碎片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无法形成合力,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如何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分析

如前文所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应依据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姚雨辰(2012)认为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9]第一,校内实践环节构建不完善。贺政纲,廖伟,张小强(2009)、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耿家飞,吴晓莉(2015)等认为一些高校对于校内物流实验重视不够,实验环节设置不够合理,校内教学设施、设备、师资、课程等也存在不足。这也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校内实践环节缺乏兴趣,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整体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好。[3,10,11,12]第二,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吴志玲,冷慧廷(2019)的研究发现部分高校仅仅采取了“走马灯”参观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的做法,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企业管理,校外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利用实习企业。[13]第三,校内、外实践结合紧密程度不够。由于校内实践环节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满足校外实习单位工作要求的能力相对较低,因而,校外实习单位不愿接纳实习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等。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而针对培养目标选取恰当的实践教学内容,并注重教学方法,同时应该不断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正如,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认为应该特别是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10-11]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泰州学院立足于办学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包括实践培养目标);依据实践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基础等实际情况,设置实践教学培养过程和阶段目标;通过动态评价,每年修正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经过长期探索,最终提出了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其提出的基本逻辑如图1。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泰州学院立足于自身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确立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管理部门、涉外企业、现代商贸企业、港口物流企业、医药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策划等相关工作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在实践过程阶段上,按照进性、全程性、系统性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为3个阶段(认知阶段提升阶段、创新阶段),这种递进式的层次设计,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以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主要围绕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3个模块进行一体化设计。每个模块设计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旨在通过促进各个实践环节内容无缝衔接,打造一体化的实践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如表1。第一阶段为认知阶段,时间安排在大一学年,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在课程实践上安排英语和计算机等相应的基础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实践打下基础;专业实践方面安排第二学期到地方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增强学生对物流实践操作有初步的直观认识;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并鼓励学生参加院校级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的意识、得到基本的社会交往素质、基本沟通技能等训练。第二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对专业实践已有了基本认知,因而本阶段通过基础专业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有关课程里通过专业软件平台设计,让学生参与仿真实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利用各类软件平台的能力。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外聘企业教师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把握行业、企业实践前沿。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让学生参与物流企业活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操作能力。并利用组织学生参与暑期实践、大学生下乡活动等。第三阶段为创新阶段,时间安排为大四学年。实践课程安排有关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践内容主要为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寻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完成14周的企业实习工作,并对实习过程施行企业、学校双评价。通过上述实践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性培养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更有利于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几点思考

(一)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管理能力。泰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创办之初,依据服务于江苏省、泰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了实践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的物流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依据目标来确立实践教学的培养阶段和内容设置,证了实践教学能够最终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较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二)分阶段推进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和学生的能力背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设计出各个阶段,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循序渐进、科学合理。例如,泰州学院针对学生高中阶段实践机会较少,学习基础相对不高的实际,从大一学年开始有针对性的安排认知实习,进而在大二和大三学年通过专业课程实践、创新创业训练以及企业实习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通过大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种分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分阶段实施实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诸多内容,因而在实践教学中要依据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例如泰州学院依据江苏省、泰州市外贸经济、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的地方特点,确立了国际物流和医药冷链物流两大方向。进而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上设计了“国际物流综合实训”“冷链物流综合实训”等针对性的课程。同时,针对地方物流企业众多的实际,安排了多个环节的企业实习。一系列举措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实现了学生的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34-36.

[2]邹龙.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126-127.

[3]贺政纲,廖伟,张小强.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8):158-159.

[4]刘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04):143-145.

[5]施学良.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01):134-136.

[6]范林榜.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0(10):51-52.

[7]刘静.物流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民办高校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5):106-109.

[8]王晓艳.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合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应用高等教育研究,2017,2(1):45-49.

[9]姚雨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1):147-148.

[10]陈雅萍,钟峻青.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3):155-156.

[11]姚丹.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方经贸,2013(06):126+128.

[12]耿家飞,吴晓莉.基于市场导向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2):117-119.

[13]吴志玲,冷慧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9,10(7):98-99.

物流专业实践篇(7)

1013939/jcnkizgsc201520167

1 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要求

曾有美国学者将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三大类,即:商业类、物流类以及管理类,将其分为三大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于近年来微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大物流企业也对企业内部做了充分的调整,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为此,物流管理专业中又增加了3种技能,即:商业、物流以及管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

事实上,不管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刚刚入门的管理人才,它们自身所应有的管理技能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他们所应有的物流技能,排在最后的是他们的商业技能。这些从理论上看与以往的要求都很一致,可见,在物流管理专业当中,管理技能对物流经理的重要性所在,因为物流经理同样作为物流的管理者,他们在不断的发展与磨炼中逐渐的成为物流人才,这是每一位物流人才都需要经理的一个过程。

通常,对于物流管理人才而言,商业技能的具备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例如,企业中的各项功能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等,这都与商业技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次,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这同时也是他们应该必备的一种职能,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在物流企业当中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物流管理教学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需要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然后依托学校内的实验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去完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素质教育与职业认知的平台,实训基地主要有计算机实验室、语言实验室以及物流实训基地等。

22 为物流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都知道,通过项目教学能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习很好地构建出来,在实践教学中,要严格地按照物流模块的要求进行教学,并要分模块地进行打包,如仓储、运输以及配送等这些模块。在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训室内进行实践学习,对每一模块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做好技能培训的准备,确保能够有效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3 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中构建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如物流中心运作管理模式、仓库管理系统模拟等,让学生真正的进行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业务流程模拟,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物流行业的工作环境,并且明确物流管理行业中的各项环节之间存在的关系。

24 为学生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综合模拟、供应链实训以及WMS实训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物流知识综合地运用起来,全面解决物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训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实训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 推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专业的设置时间比较短,在应用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发展。

31 适当地开设物流技能大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适度的设计一些物流技能方面的比赛,用比赛去带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在校开设各种物流方面的技能大赛,并且在取得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之下,有效开设物流管理比赛。例如,在我国江苏省的物流实训基地中,就通过了比赛项目的设置,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物流管理工作,这为学生以及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与学习的平台。

32 用物流岗位技能培训带动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高职院校当中,可以通过对物流岗位的培训,去带动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学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与相关的部门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对能力,并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如,某高校在对学生实施岗位培训过程中,与当地的劳动局与现代物流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推动课堂、实训场所等,做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相结合,通过物流岗位培训,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高水平与技能的物流人才。

33 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物流专业要真正的提高其教学水平,就需要强化教学效果,为此,在学校内要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利用完善的监控体系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例如,对实验与实训计划内容进行监控,查看其内容是否能够与物流专业的特色相符合;另外,还要对课堂上能否真正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进行监控,以确保实验与实训课能够与学生未来发展要求相符合。并且,还要监督学生技能水平程度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等。

4 结 论

现阶段,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为此,我国各大服务于人民的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且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物流管理专业当前已经被高校设置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希望通过高校的教育工作,能够为物流管理专业提供出更多的管理人才。本文主要针对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构建分析,表明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性所在,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专业实践篇(8)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要具有综合性、实践型、专业性及多层次的特点,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是培养物流管理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方案要紧紧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通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构造实践教学环境,并将二者进行合理的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贯穿于物流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体系。

一、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

1、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能力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物流运营管理人才与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才。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是物流的主要管理者,即从事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具体项目策划和实际运作管理,不仅能对物流运作过程的单一环节进行管理,而且能对物流的各环节进行规划、管理、控制和调节;其主要工作岗位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物流经理、物料经理、采购经理等。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主要从事对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其对具体的物流作业非常熟悉,实践操作能力强;主要工作岗位有:仓管员、采购员、订单员等。因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覆盖的岗位和岗位群的定位。

根据物流职业岗位群分类,分解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确定了五个岗位所需要的三个一级主要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力),并将一级能力细化为九个二级能力(职业道德、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物流客户管理能力)。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高职物流职业岗位群与职业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能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公司的物流相关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具体包含三个层面:

①加强基本实践能力。通过物流作业模拟,使学生掌握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能力,直观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流程和单据流转。通过角色模拟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物流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熟悉对物流各个岗位的入职需要和技能。

②提高物流技能水平和物流分析能力。通过采用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使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以及提高学生操作物流设备的水平。通过对物流系统流程的分析,加强学生对物流内在信息、职能和流程的掌握,逐步提高学生的物流分析能力。

③发展综合实践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选定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并通过一定的实验进行研究的能力。

二、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践

教学课程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应体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这样的教学规律。因此,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应分为三个阶段: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开始阶段。

通过基础实践将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领域及技术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基本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知道专业要求是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学生主要采用认知实习(如企业参观)、案例教学、演示教学、专家报告、文献收集和整理等方法。

基础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期末。

主要是在完成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个认识性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物流的仓储、运输等经营管理状况,了解物流的业务流程及物流主要设施设备等。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可安排在大二专业主干课学习阶段,是在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成本管理等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进程中进行的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任务是单项专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反映各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根据各理论课程教学重点向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与决策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主要手段有物流实训项目教学、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物流仿真教学等。

物流实训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在每次实训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 行多方面的调查,创造性地设计完成项目的多种方案和途径,并做出选择。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

模拟实验是指利用校内外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模拟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流程的运作。模拟实验的关键是实验数据的仿真性、实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验的指导和考核。

模拟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物流实务的操作能力。

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针对专业特点收集精选典型案例,也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案例,学生收集案例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学生共同围能绕实践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注意案例的实用性和典型性,且物流专业的案例要紧跟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进行,主要任务是综合专业技能训练。由老师对实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跟踪指导,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综合型实践教学建立在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各课程中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了解,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其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在该阶段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内容,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设计总体解决方案并实施其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综合实践教学手段主要指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顶岗实习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顶岗实习是指让学生到实习基地直接参加物流实务工作。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企业中存在的一些经营管理问题,熟悉和掌握一定的物流业务技能,如供应、采购、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业务。

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完成学校实践教学的部分任务,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接受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双向选择,从而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也相应降低了实习单位的用人成本。通过实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物流业务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俭负责、刻苦耐劳的精神,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团队合作气氛,培养社会责任,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在毕业实习期间,要有意识地针对毕业论文选题,善于发现实习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而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它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等过程,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撰写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物流实践教学环境实践

教学环境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教学环境可分为实物环境和模拟环境。

实践教学的实物环境是指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和真实环境基本相似,实践过程直观,职业氛围浓,设备的专用性强,需要较多的活动空间。实践教学的虚拟环境是指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环境,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该实践的过程便捷灵活,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实现设备共享,实训室具有通用性。

1、建设物流实验室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是物流专业建设里面的一个关键项目,建设实验室要与课程设置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观摩、学习、操作的实训平台。其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物流业务流程以及物流相关理论,通过物流作业流程演练提高设备操作水平。国内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物流软件模拟实验室。以软件模拟各项工作流程为主,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让学生熟悉物流流程的操作及物流管理方法和原则。

通过这些软件系统的模拟操作,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方法。这类软件模拟系统可以配合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来设置,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理解。

②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沙盘课程因其直观性、动手操作性、团队合作性而备受关注也深受学生的喜欢。运用物流企业管理模拟沙盘,让学生进行备货、仓储、订单履行、存货管理、供应/ 需求计划等的决策与实施,并通过讲演、小组研讨、个案研究、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 让学生理解及掌握专业知识。

③物流仿真实验室。物流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系统分析工具在现代物流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物流仿真教学软件以模拟各项工作流程为主,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配送等。通过模拟操作,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全面掌握物流的业务流程以及现代化物流管理工具,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物流自动化实验室(硬件实验室)。这种实验室是一种物理实体实验室,以自动化仓储设备、物流信息技术为核心,模拟国内外先进的仓储配送企业的场景、作业、管理等,融合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和设备,便于学生观摩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掌握先进的物流技术及设备操作技能,为专业教学提供一个接近现实的实践环境。由于物流硬件实验室投资较大,所以一般高校只建立物流软件实验室。

物流专业实践篇(9)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独立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并且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要求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旨在培养适应珠三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物流管理和运营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根据市场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可将物流人才分为4类:操作型人才、中级管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作为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结合珠三角物流市场需求特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将有针对性为各类企业培养具有职业素养、道德素养和身体素养,并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具备相应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进行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本文由收集整理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实践教学才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该以就业和发展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体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具体说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进行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三是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四是鼓励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3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尽管目前企业对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是“求贤若渴”,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当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尽如人意。通过对珠三角各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跟踪回访,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较高,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明显不足,创新意识不强,理论强于实践现象突出。究其原因,独立学院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设计,大多借用普通本科院校或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东拼西凑;实践课时明显偏少;实践内容单一,缺乏整体性;实践设备匮乏,没有货架、叉车、条码识别器等专业的物流设施设备;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实践教学经费支持不够等。

4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消除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走过场现象,提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珠三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确立了“全过程、多元化、分阶段”的实践教学思路。

所谓全过程,是指将实践教学任务贯穿大学教育4年之中,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形成物流实践教学一体化,即将社会实习、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验教学、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与实施, 使之相互促进的一种全程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多元化,是指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采取了校内实验室软件模拟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地参观与顶岗实习、与中山市物流协会、商会合作举办讲座及利用学生家长资源投入实践等多种方式。

(1)软件模拟实验。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依托物流管理实验室的一批管理软件。包括用友erp系统、络杰斯特物流信息平台系统、商友企业物流实景模拟系统、泛华讯物流系统等。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可以掌握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企业调度等各方面的技能。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与威高物流集团、金涛果蔬物流有限公司、完美集团、天润物流市场、广通物流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物流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合作关系。利用这些合作企业,广泛开展了认知实习、核心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3)突出物流协会的引导作用。学院与中山市物流协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定期邀请市内知名物流人士到学校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举办高水平讲座,通过言传身教,让物流管理学生能从杰出物流人士身上学习物流职业精神和提升物流职业素养。并且在院内成立自己的物流协会,倡导会员培训(举办物流知识讲座)和开展校内物流实践队(校内快餐送达、快件的分发、学校大型活动设施设备的搬运等),突出物流协会的引导作用和影响力。

(4)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学生实践服务。由于地处珠三角经济区,加上独立学院的性质,学院的家长资源与西部城市和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更具优势。大部分学生家长都是企、事业单位的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是企业领导人,这就能为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所谓分阶段,是指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跨专业实训平台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5个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

(1)基础认知实习。通过到中山市各物流基地实地参观帮助学生了解物流企业或生产销售企业物流运作的基本流程,在物流企业或生产销售企业的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得到锻炼,增强感性认识。

(2)课程实习。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核心课程,都安排有课内实践环节。部分课时安排上机模拟实践外,同时会安排课时带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相关业务流程的调研和分析实践,让学生掌握加工、包装、装卸、运输、储存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专业实习。利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到物流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企业工作的适应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跨专业实训。在中山市政府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参照广东商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经验,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了耗资400多万元的跨专业实训平台,为学院经管专业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综合实训机会。跨专业实训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共计96学时,可使学生了解分属于各门理论课程中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甚至物流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紧密联系,提高从事物流管理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

物流专业实践篇(10)

一、物流教学的特点

物流专业和其它专业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物流教学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工学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技能,并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基于这样的特点,物流教学就必须注重专业实操技能。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是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但目前,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作探讨。

二、高职物流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物流实践教学大纲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脱节。物流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很多高职院校关于物流实践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设计缺乏对社会环境的考察与判断,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不是以学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很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内涵的建构,忽视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可能导致毕业学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低下。

二是物流实践教学资源不够丰富。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有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意识,但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实践教学资金、企业等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资源不丰富,大大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很多学校地处内陆,对于航运等实践活动操作部方便;教学实践活动离不开实践资金的支持,而受到资金的限制,很多学校的实践活动也受到了影响;物流教学实践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配合,但是很多企业不愿意或者不能提供较多的物流岗位供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实操,从而导致实践教学资源受到限制,实践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三是物流实践师资力量缺乏。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晚,培养的物流人才不多,走上教育岗位的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和经过实践锻炼的“双师”教师更少。目前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中,真正物流专业毕业的和有实践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实习单位也不能像德国“双元制”条件下,无条件提供专业指导老师,在此情况下,学生实习必然造成企业工作的忙乱,从而无法学习到系统的操作技能。

三、高职物流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是建立长期稳定、优良的校外合作企业关系。校外合作企业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关键。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离不开物流企业的支持,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自身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策略,企业不可能长期免费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和兼职指导教师。因此,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时一定要树立双赢的思想,通过 “产学合作”、“订单式培养”、“项目驱动”等方式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从参加实践的学生选择企业德才兼备的员工,而学校可以借助于企业资源,搭建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校企合作,共同参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教师和物流企业人士可以共同编撰物流专业实训教材。目前,我国已公开出版发行的高职类物流专业实训教材数量不少,对于物流实践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能满足需要的实训教材和实践指导手册并不多。建议与先进的物流企业人士合作共同开发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材,从而规范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适时聘请行业专家及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组建物流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实训指导教师的安排、信息的反馈以及考核等工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对口实践,学生到企业对口实习实训的工作机制,进行现实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

三是积极开发校内外实圳基地,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积极开辟校内外实训基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能够实现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实战性操作的专业平台,既可以检验学校课堂的教学成果,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能,得到实践的检验,又可以使学生在实习中找到专业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毕业之前补充、提高自己的相关专业技能。除此之外,也不能忽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跟上先进技术优化的步伐,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实训提供方便。

除此之外,要综合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实践兴趣。比如引进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相关模拟沙盘实训实验室,使学生在深入学习了解物流相关的知识的同时,又能模拟生产企业运作的过程,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还可以进行物流桌面游戏等设计大赛,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物流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这些实践教学手段都在实际运用中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物流专业实践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09-02

一、加强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伴随经济全球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行业与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物流促进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物流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应提升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物流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和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

二、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许多普通高校将理论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实践教学还不够重视。我国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实习环节基本包括认识实习、课内实训、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各专业公共性的实践项目如军训、社会调查等集中性的实践环节。这种项目设置表现为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和要求不明确,没有从学生就业后的岗位能力需求出发,虽然实习环节内容较多,但是没有自成体系。这样的指导思想势必导致其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使高职教育偏离了办学初衷。

2.实训室设施不足,使用效率不高。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新建了物流实训室,但校内实训室受投资和场地限制,一般为普通计算机机房,再配备相关模拟软件,如果条件允许会配备一些物流设施和设备。许多高校对物流实训室的建设也尚处于摸索阶段,购买的软件的种类较少,对物流业务操作的设计不能扩展。实训室的设计主要是以课程为目标,并没有从实际岗位的角度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设计。此外,某些实验设备利用率不高,实验实训开出率较低。因此,借助此实训室培养的学生无法真正提升职业技能,实训室的整体效益相对较低。再者,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的效果尚有欠缺。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在大部分职业院校里,年轻教师占较大比例,这些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和科研实践,加之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没有时间去企业挂职锻炼,无法积累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任课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使其无法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待改进

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学校对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也没有制定严格完善的考核评价方法和标准,通常只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有的学生常常不按要求实习,实习报告及毕业论文往往通过抄袭别人的资料来应付,实践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三、改革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

1.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改革物流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必须从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开始,整合专业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实践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比例。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占该门课程总课时的比例要达到50%。在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课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为物流认知阶段,可通过到各类物流企业参观、访问专家、专题讲座、现场调研等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和熟悉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实际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阶段为专项能力培养阶段,包括课内实训和物流项目设计等。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初步掌握物流管理各要素的主要内容及其实际运作,注重学生单项专业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培养训练阶段。通过角色虚拟、角色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物流行业的实际工作,提升物流管理的综合技能。

2.贴近企业实际,建立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物流实训室。

物流实训室是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物流实训室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通过实训,让学生将所学的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技能有效地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实训室建设方案时应考虑设备、流程与企业接轨,同时还应考虑设备的综合利用,具备一定柔性,可以实现尽量多的实训方案。在实训过程中,以企业实际流程设计实训方案,加强学生的多角色操作,同时还应注重实训系统内操作人员的团结协作,在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

3.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要具有实践工作的经验,这样才能适应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培养专职物流教师,经常组织物流专业的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派出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以掌握物流专业技能,完善物流专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引进高层次物流人才,通过聘任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来扩大专职物流教师队伍,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物流工作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物流专业的兼职实训教师。

4.建立一套较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要改革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新型考核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可采用实际操作、综合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问题等多种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例如,操作的准确性、参与程度、能力的展示和提高、性格特征,合作、协调的团队精神、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综合分析报告的逻辑性等评定学生的成绩。学校还要根据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适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5.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实践教学与物流企业经营的对接。

加强校企合作,能使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和企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学校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与物流相关、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的当地企事业单位联系,将其作为重点合作对象,通过有计划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企事业单位技术研发或组织管理,加强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的联系,为学生在企业中更好地完成实习实践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