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诗歌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4:26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篇(1)

怎样鉴赏现当代诗歌呢?

一、关注诗题。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诗题中往往能明确诗歌的类别,进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如余光中的《乡愁》,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抒情诗。

二、抓住意象。意象即诗中的景和物。由于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及感情,因而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菊”代表高洁、隐逸,“落叶”代表悲秋失意等。余光中在《乡愁》中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四个意象最能体现“乡愁”的特殊内涵: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

三、进入意境。意境即诗中客观之景或物与诗人主观情感的融合,即情景交融。诗中情与景的关系,或先景后情,触景生情;或先情后景,寓情于景。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就必须借助联想、想象,再现诗中描绘的生活图景,让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等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并体味诗人的主观感情,进而走入诗人营造的或优美或寂寥或悲壮或雄浑阔大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把握写法。(1)诗人常运用修辞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应该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修辞手法对于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作用。(2)通过联想与想象来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人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3)运用象征、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来深化诗歌的内涵。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模拟训练

春 芽

李 岭

一觉醒来

伸出

稚嫩的手

抓住天边

那一弯

飘动的彩虹

穿进

用美梦磨成的针

将大地

织成锦绣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2月2日)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描绘的情景和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诗歌篇(2)

1、中国现代诗歌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白话诗八首》起至今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期间产生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诗人,这些诗人或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诗学主张不同、美学趣味不同,或由于生活与地理的某种特殊机缘,相互吸引风云集会,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形成了为数众多的诗歌群落,统称中国现代主义诗群。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现代诗歌篇(3)

穆 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穆旦是40年代“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位,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躁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诗人感受到对立观念的冲突: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他们得以表现出来:绿色/火焰、拥抱/反抗、紧闭/、土地/花朵、泥土/歌、卷曲/伸入。诗人的情绪也在变化着,从暖风吹来的烦恼和欢乐,到紧张的痛苦。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观看着;如鸟,他歌唱和期待着。这是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迷髑逖 细腻柔曼

――何其芳《夏夜》赏析

夏 夜

何其芳

在六月槐花的微风里新沐过了,

你的鬓发流滴着凉滑的幽芬。

圆圆的绿阴作我们的天空,

你美目里有明星的微笑。

悄睡在翠叶的梦间,

它淡香的呼吸如流萤的金翅

飞在湖畔,飞在迷离的草际,

扑到你裙衣轻覆着的膝头。

你柔柔的手臂如繁实的葡萄藤

围上我的颈,和着红熟的甜的私语。

你说你听见了我胸间的颤跳

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

是的,一株新的奇树生长在我心里了,

且快在我的唇上开出红色的花。

这是一首爱情诗。它借鉴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前三节抒怀,最后一节点明题旨。多种感官的感受交融杂糅,反复运用通感的手法,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表达心中不可描摹的感受。

第一节,写仲夏之夜,与恋人于绿荫下共沐微风时的感受。前两行,将嗅觉感受“幽芬”转为触觉感受“凉滑”;后两行,将心内不可言说的抽象意念情人的眼神转为具象可视的“明星”。

第二节,写恋人轻覆裙衣,坐在草际迷离、莲叶田田、藕花飘香的湖畔。诗人将嗅觉的感受“淡香”转为具体的视觉形象“流萤的金翅”。

第三节,写诗人因恋人以手抱颈的举动而心跳不已。“红熟的甜的私语”一句中,诗人将葡萄与私语两个意象相融糅,从而使私语这一听觉上的意象具有了视觉上和味觉上的双重属性。“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是将心脏跳动的力量强度转化为树根震土的具象。

最后一节,将爱情从萌生到口头表白这一情感的过程,具化为树木生根到开花的生长历程。是对前三节的总结。

全诗情感细腻柔曼,注重色彩与意象的搭配。情景交融,化虚为实,虚实相间,给人迷髑逖胖感。

青花之魅

――娜仁琪琪格《青花瓷》赏析

青 花 瓷

娜仁琪琪格

轻轻地旋转 在水波之上

花香席卷着春波 哦 那暖阳

绿招摇着 它的轻软与喘息

仿佛是烟雨江南

当它出现 就是一次圆满

就是一次脱胎换骨 从一朵云到一个

青花瓷 或者说

从水珠到云到青花瓷

亲爱的 请捧紧我

――我是你的青花瓷

当我喊出青花瓷

我是你的作品 是工艺 是天地的精华

向你讨要 这一生的呵护与不舍

娜仁琪琪格,蒙古族,辽宁朝阳人,70后女诗人。著有诗集《在时光的鳞片上》等。

据媒体披露,2005年7月12日,元代青花瓷罐“鬼谷下山”在英国伦敦以1568.8万英镑(合2.45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明朝时永乐皇帝用青花瓷造过一个塔。清代的雍正皇帝曾经谕旨在紫禁城搭设青花瓷窑厂且亲自去“现场办公”。可见青花瓷美的魅力。青花瓷的美来自于釉质纯净,细腻坚硬,莹润光亮,纹饰柔密,大放异彩。

现代诗歌篇(4)

作者:缘源圆

不要问我来自何方

也许,五湖四海

也不要问我情归何处

或许,只为服务人民

我们本来很渺小

渺小的有点不愿让人想起

然而,渺小的事物却光彩夺目

就像是沙砾中的一颗珍珠

不由自主让人眼前一亮

五月,是一个艳阳的季节

五一,一个纪念的日子

我们的青春奉献品格

就像是一股清香的气流

注入每一份事业香味四溢

我们曾挥汗如雨

我们曾淡泊名利

我们曾爱岗敬业

我们曾艰苦奋斗

这一切,太值得,太有价值

我们不可能被人一一镌刻

我们也不可能被人一一羡慕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

也许,只为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不要问我归去何兮

或许,化为——钉子汗水粉笔

五一诗歌现代【精选篇】劳动者之歌

作者:潇男

五月的花朵美丽芬芳

五月的歌声清脆嘹亮

五月的红旗特别鲜艳

五月的太阳格外辉煌

这花朵开遍五洲四海

这歌声响彻高山大洋

这红旗映亮五色皮肤

这阳光照暖亿万胸膛

红五月给了我们做人的尊严

红五月给了我们回天的力量

红五月给了我们生存的权利

红五月给了我们崇高的理想

我们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我们是国家的擎天栋梁

我们是世界的唯一主宰

我们是历史的推动力量

我们挥挥手——高山低头让路

我们跺跺脚——大河倒行逆淌

我们抬抬头——蓝天捧给星月

我们俯俯首——地球献出宝藏

我们用血汗“造就”出一个又一个亿万富翁

我们用双手建造起一座又一座“人间天堂”

我们为五月而骄傲

我们为劳动而荣光

我们为理想而无畏

我们为自由而欢唱

五月的花啊,你日夜地怒放吧

我们永远做爱花护花的园丁

五月的歌啊,你高昂地响亮吧

我们永远做你最整齐最雄壮的合唱

五月的红旗啊,你高高地飘扬吧

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你最忠实的旗手

五月的阳光啊,你永久地照耀吧

照得那全世界的劳动人民——

自由、自主、自立,劳动权益有保障。

万岁——劳动!万岁——解放!!

五一诗歌现代【热门篇】五一国际劳动节偶感

作者:吉仁

一个繁殖口号的国度

一个繁殖数据的国度

一个繁殖人口的国度

一个繁殖斗争的国度

多快好省

超英赶美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

智叟遭批判

男人累弯了腰

女人憔悴了脸

亩产过万

亩产过万

但是

三根肠子

闲着两根半

忆苦思甜

忆苦思甜

苦就是乐

苦就是甜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一不为名

二不为利

一心为革命

与天斗

其乐无穷

与地斗

其乐无穷

与人斗

其乐无穷

阶级斗争

年年讲

月月讲

天天讲

全世界都水深火热

等着我们去解放

等着我们去解放

以前向左转

左就是好

左就是宝

现在向右转

与国际接轨

红社会

黑社会

灰社会

黄社会

草根社会是绿社会

五彩缤纷

花花绿绿

灯红酒绿

与国际接轨

有了各种收入

白色收入

灰色收入

金色收入

黑色收入

血色收入

我们的收入

精彩纷呈

花花绿绿

与国际接轨

我们的家族

越来越兴旺

追星族

蚂蚁族

蝴蝶族

硕鼠族

老鹰族

豺狼族

罂粟族

倒卖乌纱帽族

与国际接轨

裸字被字

更新我们的母语

裸官

裸婚

裸体

被下岗

被就业

被代表

被自愿

被捐款

被强暴

与国际接轨

我们饮食

也更加高科技

苏丹红

留取丹心照汗青

瘦肉精

玉容清瘦懒梳妆

三聚氢胺

聚蚊金谷本何人

地沟油

天翻地覆慨而慷

与国际接轨

贪官携款逃

裸官偷眼瞧

一个左右逢源的国度

现代诗歌篇(5)

一、引言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同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

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他极力寻找“历史的依据”。因此,在他那里“白话文”是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指与“官方文学”、“庙堂文学”相对的歌谣、语录、弹唱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平民文学”,“一千八百年前的时候,就有人用白话作书;一千年前,就有许多诗人用白话做诗做词了……”一言蔽之,在胡适看来,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的存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白话史”。周作人则认为“现在的用白话的主张也只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的。”

二、白话文运动

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深谙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关系,“我也知道有白话文算不得新文学,我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于传统观念的漫长历史及客观条件的复杂,他强调白话文与文言间对立、分裂的一面,不遗余力地倡导“白话文”之工具性。“‘白话文学工具’是我们几个青年学生在美洲讨一年多的新发明。”

白话新诗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头戏,胡适就曾经提出“近几十年来西洋诗界的革命,是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这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和文体的解放。”而诗体的大解放是新诗运动的关键:“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然而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繁荣、最高雅、最贵族化的一个文类,让口语性白话成为现代诗歌主要语言,在审美上存在一定阻力。胡适在倡导“文学革命”的时候也清醒地指出,白话诗歌是最难的“壁垒”:“现在反对的几位朋友已承认白话可以作小说戏曲了。他们还不承认白话可以作诗。这种怀疑,不仅是对于白话诗的局部怀疑,是在还是对于白话文学的根本怀疑。在他们心里,诗与文是正宗,小说戏曲还是旁门左道。他们不承认白话可作中国文学的唯一工具。”胡适在尝试白话诗创作的初期也如此感叹白话诗的艰难:“我的《尝试集》起于民国五年七月,到民国六年九月我到北京时,已成一小册子了,这一年之中,白话诗的实验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因为没有积极的帮助,故这一年的诗,无论怎样大胆,终不能跳出旧诗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诗歌为他提供了借鉴的模板和参照物。因此,时期的诗歌翻译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形成时期的创作母体。

三、白话文运动中诗歌的翻译

以下是胡适用白话文形式翻译的外国诗歌:

(一)You will love me yet!( 伊丽莎白·芭蕾特·布朗宁)

You will love me yet! --What I can.

Tarry your loves protracted growing;

June rear’d that bunch of flowers you carry

from seeds of Aprils sowing

I plant a heartful now , some seed

At least is sure to strike.

And yield--What you will not pluck indeed

Not love , but , maybe , like.

You will look at least no loves remains,

A glares one violet

Your look ?--that pays a thousand pains

What is death? You will love me yet!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我能等着你的爱慢慢长大。

你手里的那把花,

不也是四月下的种,

六月开的吗?

我如今种下满心房的种子,

至少有一两颗,生根发芽;

开的花你是不要采--

不是爱,也许是一点但喜欢吧。

我坟前开的那一朵紫罗兰--

爱的遗迹--你总会看它一眼;

你那一眼吗?抵得我千般苦恼了;

死算什么?

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全诗所体现的,是一个女子对其爱人忠贞不渝的爱以及获得真爱的决心。我们从胡适的译本中感受到布朗宁夫人炽热充沛的情感和扣人心弦的力量。尤其是结尾的一句:“死算什么?你总有爱我的一天!”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人的倔强、坚持和无畏表现的淋漓尽致。试想假如将此诗译成文言诗,原作一气呵成的气度就会被破坏,只能是勉强达意但是学究气会很重。普通大众对诗中表达感情的共鸣将会大大降低。

(二)Over the Roofs(Sara Teasdale)

I said, "I have shut my heart,

As one shuts an open door,

That Love may starve therein

And trouble me no more."

But over the roofs there came

The wet new wind of May,

And a tune blew up from the curb

Where the street-pianos play.

My room was white with the sun

And Love cried out in me,

"I am strong, I will break your heart

Unless you set me free."

我说“我把我的心收起,

像人家把门关了,

叫‘爱情'生生地饿死,

也许不再和我为难了”

但是五月的湿风,

时时地从那屋顶上吹来;

还有那街心的琴调

一阵阵地飞来。

一屋子里都是太阳光,

这时候“爱情”有点醉了,

他说:“我是关不住的,

我要把你的心打碎了!”

以上是胡适翻译的版本,网上还有一个文言诗的版本:

既将心闭幽,情似门内囚,日久成饿殍,无计使余愁。孰料东风长,挟雨润房梁,街畔忽入耳,琴韵声悠扬。暖阳耀深闺,幽情呼欲飞,困我岂久长,奋飞将心碎!

经过对比,胡适翻译的白话诗版本在表达原诗意思上明显优于文言诗版本。全诗音韵自然,节奏流畅,立意新颖,充满美感,体现出翻译和创作的密切关联。胡适在这首诗的翻译中找到了“白话诗体的基本范式:相对工整的诗节,基本平衡的诗行,整齐匀称的节奏,规律一致的韵式”,难怪胡适自称这首译诗为中国白话诗“新诗成立的纪元”。当代学者也在考察了胡适在20世纪初的20年间的诗歌翻译后,发现胡适的译诗明显经历了“从模仿诗体到有机诗体的转变”。

例:无题

电报尾上他加了一个字,

我看了百分高兴。

树枝都像在跟着我发疯。

冻风吹来,我也不觉冷。

风呵,你尽管吹!

枯叶呵,你飞一个痛快!

我要细细的想想他,

因为他那个字是「爱!

四、小结

白话诗指和新文化运动后打破旧诗格律,不拘字句长短、用白话写的诗,也称“语体诗”、“白话韵文”。现代不多用“白话诗”这个名称,只称“诗”,把传统格律诗称为旧体诗。胡适1919年2月在《新青年》二卷六号上发表的八首白话诗,是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他的《尝试集》(1920年),是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白话诗也叫“现代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在“新诗”成为一种大多数人接受的现代诗歌体制以来,一丝毫“我”泛滥成灾,到处是“我是”、“我像”、“我爱”、“我愤怒”、“我悲哀”之例的直白句式,在语言方面助长了滥情主义(英雄主义与感伤主义是它的两面)倾向;二是语法上受西方逻辑化修辞的影响,单复数、代词、虚词、因果词、时态词、以及形容词加主语的修辞格大量进入了诗歌,加剧了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参考文献】

现代诗歌篇(6)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即为表象之意,可以理解为象征。朱光潜根据这个概念的希腊文本义,翻译为“审美意象”,并把它界定为一种理性本文由收集整理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的显现。显然,作家、艺术家追求的已不是普通的观念意象,而是它的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正如中国古代把意象看成是表达“至理”的手段一样。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艺术的许多流派也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他们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特别是在“五四”新诗创作的初期,为了反对诗的概念化和抽象化,著名学者胡适就指出意象强化的意见。意在创造一种“鲜明扑人的影像”。他指出“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在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他所说的“影像”即为“意象”的意思。其中“意象”的意思,一是指诗的具体写法产生的审美效果。二是诗歌本体的形象所具有的隐藏性。具有独立象征的价值,超出了一般形象化所传达的效果。

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象征派的产生才真正自觉地将诗的意象观念与西方的象征诗学范畴联系起来。

20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对新诗意象的探索,更加自觉地将法国象征派与意象诗运动的“意象”结合起来,使之进入现代诗学的美学范畴,并赋予这个范畴以新的内涵。戴望舒指出,诗应当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用巧妙的笔触描绘出来。这就包含了创造意象以表达情绪的内涵,但没有明确意象的范畴。将美国意象派诗介绍到中国并以自己的实践躬行倡导中国意象派诗的是施蛰存。他先是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一组意象抒情诗,接着又译介了美国意象派女诗人陶立德尔、史考德、罗慧儿等三人的作品。施蛰存的创作和译介激起了意象派诗歌的创作热潮。中国诗歌明确了“意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融进了现代诗学。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现代诗歌的自身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很强的理性思考时代。

戴望舒译注的法国新俄诗人高力里的论著时说,据他们的意见,意象应该算是一切真正的诗的基础,而诗人的意象老是从自然界和农民的生活中借来的。而徐迟则更多地关注了美国庞德等诗人的介绍和城市生活中的意象构造,并努力实践。从而促进了三十年代现代派

城市诗的崛起。

从20世纪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的译介和探索研究,一些诗人和理论家在建设诗歌意象的新诗现代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给意象创造问题以新的诠释的是李健吾,他的价值在于他对意象创造的贡献。他对诗歌意象的幽深、含蓄与晦涩的追求,企望从意象的联结,完成诗的“使命”。以“意象”为新诗创造的“首务”是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所追求的一种诗意境界。他们所表现的是人生微妙的刹那。运用许多意象,去唤起一个完美的想象世界,这些诗人将意象创造的途径、意象内涵与象征的关系融合起来,

用自己的艺术创造使意象产生了全新的艺术效果。正是这些诗人的实践,确定了象征意象的创造在新诗现代主义脉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中国新诗”派的诗人,强化了他们象征意象重新构建的自觉意识,把“现实、象征、玄学”结合起来,使诗歌意象的象征性质和审美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实践了一种新的意象的创建原则。这种原则包括四个方面:

一、意象创造的间接性原则

追求“诗之艺术特质”,强调意境创造、意象形成等因素在诗歌创作中的价值意义,在感觉传达的“暗示性”与“间接性”的“感性革命”的链条上,确定了意象和比喻的“特殊构造法则”。

二、意象创造的一致性原则

所谓的一致性即指象征意象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融合为一。无论是托物抒情,主观突出的意象,或是间接抒情客观暗示的意象,都应该是一种诗歌“内在精神的感应与融合”。意象与意义不可分离。

三、意象创造的沉潜性原则

追求意象的创造中,潜在意识的内在心灵活动起很大作用。戴望舒就认为,诗是一个人在梦中泄露自己的潜意识,是隐秘的灵魂。在诗歌创作中自觉地将潜意识引入到意象的创造中,使意象创造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现代诗歌篇(7)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当中,古代诗歌曾经占据着文学主体地位,并取得了辉煌夺目的成就。诗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形式,一种题材,它更是一种悠久历史的代表。在此基础上,1919年新文化运动中,为了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新诗应运而生。作为新时代诗歌运动的变革代表,至今为止的新诗八十多年发展史中,各种流派竞相登台,在历史进程中也曾有过繁荣景象。但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北岛、顾城等诗人为代表的诗潮平息之后,人们对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关注似乎越来越少了。青少年学生中爱读诗、写诗的更是寥寥无几。

现代诗歌正在遭遇一个尴尬的处境。在书商那里,一本看似内容不差的小说,就可以卖钱,而且很快可以再版、三版;而诗集成了滞销货,甚至作者还得自掏腰包出印刷费。在大学课堂里,讲小说时教室里满满当当,还有外系的旁听生;轮到诗歌呢旁听生找机会溜了,本系学生也没了精神。怎么回事?是人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吗?我想,恰恰相反,这说明国人的文学趣味还有待于大大提升。那么,何以见得不读诗文学趣味、水平就低下呢?

首先,诗歌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首,有其相当的存在价值。短小、精练,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更加纯粹。不管是文章中所展现的抒情、还是表达出的说理,对状物进行的写景描写,好的诗歌都能给人以严谨、精悍、美的享受。作者体味到诗歌给大家带来乐趣,正是所谓“浓缩就是精华”的道理吧!诗中没有废话可言,语句中没有赘语可表达。

其次,一部好的小说、戏剧都要当成诗看,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诗的特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有“诗意”。《荷塘月色》如诗如画,风雅别致;小说《荷花淀》描写的是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却令我们沉醉在诗情画意的芦苇荡中不能自拔。任何欣赏小说只看到其中故事情节是多么精彩、曲折的人,只是停留在这部作品最粗浅、最表面的层次。一流的小说家都不见得是最会讲故事的人,一流的小说也未必有最好的故事在里面。情节内容就好像用枯树搭成的花架子,架子上美丽的花朵都是故事之外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去寻找那些花儿的美丽。那么,如何正确地鉴赏诗歌呢?

一、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常饱含强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承载的。这个形象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这些形象又创设一种意境去感染人们,让人们能够懂得用体会来感受,所以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诗歌的反复阅读,从形象与意境入手去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乡愁》从诗题就可以知道作者表现的是思乡之愁;《再别康桥》是通过金柳、青荇、碧潭、星辉组成迷离、淡淡忧伤的意境;《沁园春・长沙》中鹰击长空、千帆竞进、枫染霜林的场景则提醒我们伟人的气概是多么豪迈。感情基调的把握让学生感知到作者当时所处的意境,作诗时所处的状态,学生体会到了,感受到了,进而也对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多了一层了解,也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印象。

二、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现代诗歌常用修辞来增加艺术表现力。一般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反复、排比、象征、通感等,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修辞对于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作用。想象与联想也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段,这种表现方式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在诗歌赏析中,必须结合具体的诗歌形象来了解诗歌中的想象作用。《天上的街市》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与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

三、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外,还要做到让学生用凝练的语言展现出形象的特点、和谐的韵律,让它具备的节奏感能够鲜明地突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到诗歌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再次通过真实的感受最后掌握诗歌的形式特点,押韵、重叠、反复都能够构成最悠扬动听的旋律,只有通过反复地吟唱,才能够把这种真实的感受体会出来。

现代诗歌篇(8)

庞德精神首先体现在艺术上的求真务实的态度。庞德要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他虽然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但他认为创作比理论重要,文学的对象是人。在诗歌创作中,诗人要准确地判断人的真实愿望,反对歪曲的“不道德”的虚构,推崇严肃的艺术家以及“能为真实做出见证的、最精确的艺术”。 他也很注重技巧,但他注重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真挚情感。所以,他认为“技巧是真挚情感的考验”。在他的诗歌中,他主张准确传达现代真实情感,强烈地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呼吁和平,反对战争。他的《狂喜》就是诗人对生活与爱情的真实感受。他的前期代表作《休・赛尔温・莫伯利》真实地将西方的现代文明与历史浓缩在有限的诗篇中,高度集中地反映了诗人对时代与文化的深刻思考。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里程碑”的《诗章》则采用档案型的布局和音乐结构对人类历史与世界文明进行回顾与反思。而求真务实也成为中国诗人基本的创作态度。诗人艾青就一再坚持诗人要说真话。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诗人必须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写诗应该通过自己的心写,应该受自己良心的检查。“诗人要对当代提出的尖锐问题和人民一同思考,和人民一起回答”。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艾青一再坚持“写作自由”、“独立创作”,并因此在延安文艺整风和反右运动中受到严重的打击。他以“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信念坚持着诗歌的正义与真理。不少中国诗人在世界诗坛萦绕着象征主义的氤氲之气,禁锢于诗歌创作艺术技巧的象牙塔之时,以务实的态度坚持为时代、为人民歌唱。诗人闻一多从异国留学归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现实,以《死水》发出绝望的歌唱;殷夫等左翼诗人合着时代的脉搏,歌唱劳动,抨击黑暗,唤醒民众。七月诗人主张突入现实,拥抱现实,九叶诗人主张个性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合一,一代“归来”诗人在尝够了虚假的苦头之后也纷纷表示要和“瞒和骗”的文艺决裂。这些都体现出中国诗人对庞德精神的“真”与“实”的不同理解。

“日日新”的精神

现代诗歌篇(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主要可从三个方向来分析:第一,情趣培养原则。对于小学生而言,“现代诗歌”是很陌生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和文章形式,所以如果没有足够的情趣作为指引,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情趣。第二,知人论诗原则。探析作者就是指教师在讲授现代诗歌过程中,不要简单的把诗歌的含义和内容介绍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了解诗歌作者的心理特征、情感特征、生活年代以及写作时的心境等,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第三,逻辑思维养成原则。对于现代诗歌而言,往往在语言表达上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简单,但是从逻辑结构的角度来看,学生掌握起来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具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更容易掌握诗歌所描述的事件的时间顺序及感情顺序,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涵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代诗歌教学方式探析

(一)兴趣导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知识是以他们的兴趣为主要导向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以兴趣导学。在小学生的眼里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真实的,能真实的反馈。比如,孩子看到天上飞机走过的痕迹,他们会说那是飞机走过留下的脚印,而不会像大人那样看到的是飞机喷气留下的痕迹。这样在现代诗歌教学过程中就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并把它们的理解加上一定的故事色彩,这样孩子就会跟随老师的引导去理解现代诗歌,尤其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并不像传统诗歌一样重视押韵和规律,而是重视意向美和意向表现方式。

(二)想象导学。在诗歌中总是把各种景物同作者的情感相融合,所以,在优美的表达方式之下所蕴含的情感是非常深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把表象下的情感抽离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例如,学习《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教师进行有感情朗读,并让学生根据多媒体所播放的背景音乐展开想象,“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悄悄地走到老师窗前......孩子们把真诚的爱送进了老师的心田。”这时学生们就会感觉春天的阳光照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充满了丁香花的香味,自己仿佛就是诗歌中那调皮而又真诚的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中主人公的真挚情感。

(三)情感导学。无论是经典古诗还是现代诗歌,其都是以各种人或事为依托的,在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就是诗歌的生命之所在。所以,教师要想提高诗歌的教学效果就要引导学生用情感去体验情感。而不同情感支撑下的诗歌,其诵读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长江之歌》一诗,所蕴含的情感就是大气、奔放、激烈的感情,感染力是非常强的,在诵读过程中就要吐字饱满清晰,嗓音洪亮并饱含情感。而《一株紫丁香》中所蕴含的情感是细腻、轻微、柔软的,所以,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感情,以诗歌中的情感脉搏为诵读的节奏,控制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现代诗歌篇(10)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古诗因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通过意象分析入景入情,再加以古诗的背景介绍,一首诗所要表达的含义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而现代诗歌教学则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出现了一是“教师不会教”,许多语文教师对现代诗歌作品的教学感到很为难, 常常不知道如何去把握一首诗的主要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也不善于选择分析的角度和抓住重点。二是“学生不喜学”,学生对现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很难把握。然而,现代诗歌在教学中却有着重要的位置。其实,正确的朗读和有效的微观分析才是现代诗歌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一、正确的朗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重点

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朗读为理解现代诗歌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朗读诗歌,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朗读,现代诗歌朗读需要对其字音,重音,节奏,韵律,在朗读中要有感情,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才会更好的入情入景,当然这还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

(一)注重字音和重音。准确朗读是进行诗歌教学的第一步,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之前正确认识字音,在朗读时,吐字清晰准确。在读准音之后,还要注重诗歌的重音,重音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重音能够揭示语言的内在含义,有较强的感染力。朗读时处理好读音的轻重,有利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它能给诗歌的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如的《沁园春·长沙》,开头第一句话“独立寒秋”中的“独”字就应重读,这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二)注重节奏和韵律。新格律诗提出了“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不同节奏的语句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所以现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需要节奏来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一定要分清节奏。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如果读成“远远的街—灯—明了’,就是错的,因为诗句的原意是指一物—街灯,而不是指街和灯两件事物,所以节奏停顿和重音应为:“远远的—街灯—明了”,做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

(三)注重语气和情感的表达。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表现喜悦的语气应是气满声高,悲伤的语气室气缓声沉的,愤恨的语气是气足声硬的,不同的语气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知道学生朗读时对感情基调加以点拨,学生在朗读时会更加有感悟。如《再别康桥》,轻声读出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其中读到三个“我”时,都要作短暂停顿,“走了”与“正如”连读,表现出诗人感觉在康桥的时间短暂,不忍心离去之情。最后一句“作别”、“西天的”都要稍作停顿。

二、文本细读,微观分析是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的关键

(一)贴近文本,进行深入有效的分析。当代中学生缺乏阅历和社会经验,对诗歌所要传达的感情,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不透,往往会有“读不懂”的困惑。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是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讲授背景知识,诗人身份介绍,和一些浅显的意象来分析,这些虽然必不可少,但是仅靠这些远远达不到教学的理想效果,“正确的方法,还是从文本出发进行分析为上。在文本以外强加任何东西,都是对自己的误导。从理论上来说,不管读者主体多么强势,还是要尊重文本主体。”这就需要进行文本细读,进行微观分析,运用还原的方法,在诗歌中找“矛盾”之处进行分析,贴近文本,还原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而不只是表面的意义。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感受作品的魅力,通过教师的讲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对语文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从微观进行分析,窥一斑而知全豹,在细微之处着眼,从而使整篇课文的讲解更加生动独特且效果显著。

(二)教材分析,深入探究,还原真实的诗人形象。现代诗歌教学最好的效果应是在尊重特定历史的情况下,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位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在《也许》一诗中,通过文本细读,微观分析,应还原一位在统治时期,一位痛失女儿的悲伤父亲的形象,在诗中,闻一多不仅是一位诗人,一个同反动统治顽强斗争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他更是一个慈爱的父亲,要给学生留下全新的丰满的印象,而不是形而上学的片面印象。在教学中,这首诗歌主要有两个侧重点,一个是诗人闻一多热爱祖国,痛恨反动统治的黑暗统治,是有着一腔热忱的爱国人士。另一个是他是一位爱着孩子的父亲,在失去女儿时,是那样的无助和悲伤。应贴近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一个不带有任何光环的人,和我们可以沟通,可以通过诗歌来谈话,分享诗人的喜悦,倾听诗人的悲伤。

中学现代诗歌在教学中还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师不仅要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在讲一首诗歌的时候旁征博引,让课堂生动有趣,更应该贴近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参与进来,带领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是诗歌世界,去掉诗人的光环,和诗歌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真真切切的去倾听诗人的心声,认识一个全新的诗人,受到思想的净化,对诗人有全新的观念,从中受到洗礼与教育。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现代诗歌篇(11)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3-02

美国现代诗歌始自埃兹拉·庞德,但这位以勇于创新而闻名遐迩的现代诗人却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1912年他在伦敦率先提出了意象主义这个诗歌概念,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1914年他又编辑了《意象派诗集》,扩大了意象主义的影响。此后,他的创作一直走着一条崭新的道路——为现代英语诗歌开辟的一条崭新的道路。庞德曾把“意象”定义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据他自述他这种创作方法正式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在他的一生中,中国古典文学始终对他的创作起着重大的影响。

庞德最早接触到中国文学是在本世纪初,当时瞿理斯(Herbert Giles)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就引起了他很大兴趣,他对书中所录的刘彻的《落叶哀蝉曲》大为赞赏,不久就出现在他的诗集中。对此,可以加以比较:

刘彻:罗袂兮无声,玉樨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肩。/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绸裙的,瑟再不复闻,灰尘飘落在宫苑里,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The rusting of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 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old.

庞德改作的前两句是对原文的忠实翻译。而从第三句开始,他则发挥原诗第四句中的落叶这个意象,使其余各句都围绕这个意象,并以此作为诗的结尾,这是他对这首诗的理解。庞德的译作是无韵自由体,这一点很接近中国古乐府诗。用庞德的话说是为了“全力避免抽象性”,让读者由此去体味诗人的情感,而不是直接把诗人的内心感觉书写出来。让读者以联想的方式直接参与诗歌的创作,这种手法与中国传统诗论在本质上是暗合的。中国古典诗歌历来反对直抒胸臆,讲究含蓄、韵味,此时庞德已从中悟出了这一点,并适用于实际创作中。

如果我们把刘彻最后一句和《地铁站台》中“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加以对照,则不难看出其中意象的相似之处。庞德的自述中并未提及《落叶哀蝉曲》对他创作《地铁站台》的影响,但是在他冥思终日之后而茅塞顿开,能够抓住协和广场地铁站台那一刹那间意象的,似乎就是汉武帝诗中潮湿的落叶这个形象。当然庞德并未照搬这一形象,而是赋之以新意,以象征娇美脸庞的花瓣来取代原作中象征亡人的落叶。

在诗歌理论上,庞德创立的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论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我们不能因此肯定庞德受到过中国诗论的影响,但他受中国诗歌,尤其是李白诗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而李白诗歌大体代表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诗人完全可以凭自己的直觉,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悟出中国诗歌精髓之所在。事实上,1915年庞德创作的《神州集》(Cathay)一直被西方文学界看成是庞德的一组基于中国素材的英语诗歌,而不仅仅是翻译。诗人在翻译过程中有自己的创造。这一点在他翻译李白的《古风第八》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白《古风第八》: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 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 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庞德的译文回翻成汉语是:春又归桥头,桃李开千树。/朝开红胜火,暮落逐水流。/朱彦随水逝,一逝再难留。/今人非昔人,下场亦堪忧。/有香风,有怨笛清歌,/有七十对男女共舞,/有庭院内疯狂的角逐。/整日整夜都付于享乐,/他们以为这享乐能持续一千个秋天,/一群黄狗狂吠着,/对他们发出警告。/对他们来说绿珠姑娘只引起仇恨,/他们中有一人独携情妇离去,/他驾起轻舟,/身旁的姑娘长发披肩。

显然,庞德在这首诗中创造的因素很多。因为这首诗典故很多,不能直译,否则会引起读者的厌倦。因此,庞德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织了全诗。这就是庞德《神州集》获得成功的原因。《神州集》出版以后,带动了当时英美文学界对中国诗歌的翻译。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了广大的西方读者。

庞德创造了一个文学形式“意象迭加”,将各种特殊意象并置。就像休姆提到,两个视觉意象形成一个可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联合起来暗示一个不同于两者的新意象。中国诗中这种和弦方式十分普遍。庞德从1917年开始发表长诗《诗章》(Cantos),其创作就是深受中国古代和弦诗文的影响。诗人先后用了几十年时间写成109首完整的诗章和8首片断,其中涉及中国和弦意象的内容比比皆是。第53至第61首被称为“中国诗章”,把中国古代史原原本本讲述了一番。《诗章》的许多篇章还体现了中国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思想。这些诗除了具有意象派诗歌的特点外,其内容,尤其是清雅淡远的意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诗章第49就是庞德以一本题为“潇湘八景”的中国画册为素材写成的:

Rain, empty river, a voyage,/ Fire from frozen cloud, heavy rain in the twilight/ Under the cabin roof was one lantern/ The reads are heavy, bent,/ and the bamboos speak as if weeping,/……(雨、枯河、旅人。乌云、闪电、滂沱大雨。孤灯悬舟,兼葭苍苍,似在泣诉。……)

庞德的这首诗是我们想起了元代著名词人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可以看出,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庞德的这首诗里,鱼、江、人、天、灯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惨淡而凝重的画面。这种意境与中国古典诗歌如此相似的“汉风诗”是意象派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庞德及其他意象派诗人对现代英语诗歌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和发展。

另外,庞德则对中国古时作了字面上的翻译,即未改变原诗的词序,也未改变其语法结构。

例如饶时的《击壤歌》,原文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庞德的译文是:“日出,工作;日落,休息;掘井而饮水;耕田,吃粮;帝王的力量,对我们它又算得什么?”

由于庞德不懂中文,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通常要借助于日本汉学家的诠释,于是他对中国诗歌就难免产生误解,对中国诗歌的翻译有时不能重视原作。例如他的《河商妻子的来信》,取材于李白的《长干行》。庞德是根据美国汉学家厄内斯特·凡诺罗萨的笔记译成此诗的。而凡诺罗萨本人也是通过几位日本学者的解释来了解这个作品的。受凡诺罗萨这一知识来源的局限,庞德把诗中的名字一律按日本人对汉字的读法用拉丁字母拼出。这不仅包括Chokan(长干里), Ku-to-en(滟预堆)和Kang(瞿塘)等,连李白的名字也按日本人的叫法,拼成Rihaku。其次,庞德把“郎骑竹马来”译成“你踩着竹制的高跷走过来,装作骑马的样子”。其三,“常存抱柱信”这个典故则漏译。据传说古代有个名叫尾生的人,和一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女子尚未到来,河水却突然暴涨,尾生坚守信约,终不肯离开此桥,抱着桥柱,被水淹死。

尽管庞德的诗作中不乏其对中国古诗误解和误译的实例。但从他1915年出版英译中国古诗《神州集》到他晚年完成《诗经》和《大学》等儒家经典的翻译,庞德的不懈努力不仅美国诗坛对中国诗歌的浓厚兴趣,而且把中国文化推广到了西方。

从庞德的《诗章》看,对它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庸”和“正名”这两个儒家的基本思想。庞德把中庸之道称为:“我们精神的规范”,表明了他对当时西方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沦丧的强烈不满,希望以中庸之道来唤醒人们的理智与忍让,建立起一种新秩序。在《诗章》中,庞德多次赞颂了尧舜禹的功德,不对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写出这样的诗句是不可想象的。1950年出版的《古典大全:孔子诠释》(Classis Anthology: Defined by Confucius)即《诗经》是庞德研究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本书收录了全部305首诗歌。对这本书的评价Jeanne Knoerle说:“事实上,就我们所知,庞德的《诗经》译文已成为纯粹的抒情诗,没有语言性的分析,诗集的译文也好坏参半。”这是对庞德的中国风味诗歌的中肯的评价。

美国现代诗歌始于庞德。他是个天才的诗人,他的天才因中华文化的照耀而格外璀璨夺目。虽然他晚年也批评了由他本人创立的“意象派”,但他始终尊敬和崇拜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贯穿了他的一生,并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开风气之先的庞德及其意象派并没有在曲终人散之后即成了明日黄花,它的价值却始终存在。

虽然有人对庞德的半是翻译,办事创作的拆字翻译法不甚苟同;虽然中英文在语法和词性上有很大不同,语法词性严格,富含逻辑推理的英文很难打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但意象派诗人很努力的呈现意象,融情于景,无论是在诗歌创作还是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反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一缕清新的春风为20世纪的英美诗坛带来了一片生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