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诗歌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4:26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诗歌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诗歌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的、入情入理的朗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四种方法。

一、细致感知诗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许多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一俟学生对课文有所体认,朗读就不在注意引导了。其实,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变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读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同时,体验朦胧诗派的表现手法特点。课后的练习设置也是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指导点拨学生不要偷懒,生搬硬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书《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朗读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读者和聆听者均能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有这样4首诗……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

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三、仔细把握朗读节奏,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发生。

例如,徐志摩诗《再别康桥》的平仄、音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下:

轻轻地我走了,

平平仄 仄

正如 我 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味之,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其实诗歌语言的节奏说到底是诗歌情感节奏的表现形式,诗人心旌飘荡,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语节奏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朗读者激情满贮、不能自已而吐纳珠玉之声,诗语节奏浑然天成。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

培养学生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于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谁主沉浮? (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冷漠,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节奏( /):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娓娓道来的语气)

稍停( ):撑着油纸伞,独自(“独自”属跨行,即与本行相隔而与下一行相连)

着重(.):一个丁香一样的

感叹( ! ):浪遏飞舟?!(名为置疑,实为坚决,加一感叹号表斩钉截铁之气势)

渐无(……):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是体现徐诗轻柔风格,二是与“悄悄地”相应)

篇(2)

让学生体会到现代诗歌押韵所带来的美感,当然不是仅仅靠一两首诗歌的教学就能完成的,还要向学生多提供一些押韵的诗歌,当然包括古体诗歌。只有诵读多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独特的音韵美感才能得到熏陶,才可能产生热爱现代诗歌的情感。

二、 读出现代诗歌的节奏美

现代诗歌特殊的表达方式,有强烈的节奏感,诗歌的节奏美由此体现。教学中,没有必要对学生讲解这些理论,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一起“敲打”诗歌的节奏。《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中有这样的诗句:“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在教学时,这种节奏感只有通过朗读来呈现和感悟,如果学生对节奏的把握还不够的话,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诵读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先范读,再让学生充分朗读,让诗句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强化,并逐渐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节拍。

三、 再现现代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现代诗歌的灵魂所在,每一首现代诗歌都通过某些意向的叠加来表达特有的意境。在教学现代诗歌时,还不能仅仅依靠诗人所提供的文字符号,来获得诗歌意境的体验,还要搜索和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丰满的、立体的信息资源,读者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和补白,从而尽可能地再现和还原诗歌本身所要呈现的意境。《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歌,以饱满激昂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和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而运河就在我们身边,淮安是著名的运河之都,这样,就让学生对运河有了亲切感。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追溯运河的起源,了解运河的发展历史,体验灿烂的运河文化,当学生获得比较丰满立体的意境体验之后,再去诵读这首诗歌,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了。

四、 感悟现代诗歌的修辞美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74-01

现代诗教学确实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同时很多语文教师认为现代诗并不重要,因为考试中几乎没有涉及,所以忽略显得理所当然。但我以为,因此忽略现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极大的损失。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读诗的黄金年龄,阅读现代诗歌和学习写现代诗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实现代诗歌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教。我认为只要教师对现代诗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在中学教材的基础上注意选取一些合适的现代诗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恰当引导,是可以教好现代诗的。我根据个人经验初步总结出了现代诗教学五部曲。

一、注重现代诗歌的选择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现代诗歌可以说在数量和题材上存在较大问题。从适合的角度看,虽然有《在山的那边》《雨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乡愁》、《星星变奏曲》等这些不错的诗歌,但是也有《化石吟》《天上的街市》《静夜》《雷电颂》等这些值得商榷的诗歌。适合中学生的现代诗能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不适合的现代诗就会扼杀其兴趣。因此现代诗歌教学中对现代诗歌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除了课本之外的现代诗歌必须选择一些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并且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优秀现代诗歌。譬如童话诗人顾城的《生日》《安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和吕德安的《我和父亲》等。

二、注重创设情境

一些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情境教学法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弥补了很多教学的缺陷,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就是通过音乐渲染、图画表现等手段,同语言描述相结合,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动于衷,浮想联翩,顺利地完成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走进诗人情怀,感受诗歌中的主题,在教学现代诗歌中可以借助各种适合的音乐,如钢琴曲、小提琴曲和相关的流行音乐等,也可以借助借助各种画面和相关的动画。这些有效手段为学生的诵读和品读添加了催化剂,能让学生更好地品读诗歌,走进诗心。

三、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是一种挑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进行猜读,比如挖掉诗歌中的几个关键词或一两个句子,让学生填充或自己进行再创作。也可以把意象相互替换后进行比较阅读或者和改变成流行歌曲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这两种方式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阅读中锻炼语感和表达,同时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注重捕捉诗歌中的意象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譬如,《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意象,学生通过品读,分别感受到了“乡愁的绵长”“乡愁的浓烈”“乡愁的纯洁”“故土的神往”。因此,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悟到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教学重点就是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怀。

五、注重仿写、改写和摘抄

现代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写和改写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诗歌。仿写和改写的训练中学生应该将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诗中。另外,摘抄也是诗歌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要求学生摘抄一些现代诗歌的名句和经典诗歌,不但能扩大学生的接触面,同时也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式。中国向来有抄书的习惯,这是有其独特优点的,根据实践经验,在抄写的过程能更好理解诗歌,甚至能获得茅塞顿开的感悟。

总之,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写作现代诗歌的兴趣,那么必然将在不知不觉中地改变其心灵,塑造出全新的人格。

参考文献:

篇(4)

一、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一)以应试的标准来衡量诗歌的价值

目前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数轻情商的现象,很多一线教师盲目追求考试分数,而将很多对学生情感塑造,情商培养有益的现代诗歌拒之门外,必须篇目当成选修篇目上,选修篇目为了迎考复习干脆不上。

(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教学方法

每首现代诗歌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作者的感情往往一气呵成,即使婉转曲折,局部也离不开整体。而在教学之中,往往存在将整首诗歌进行肢解,按照现代文的教学思维去理解诗歌的结构,将教学的目光积聚到对所谓重点诗句或者重点意象的挖掘中,而忽视了整体思想的把握。

(三)以己度人强制式解读

对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把握往往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甚至是千万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读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个人体验得出对主旨的不同的理解,只要不背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诗歌文本内容,都用不着全盘否定。而教学中教师的理解往往先入为主,并暗示或左右学生自己的判断,预先设置的标准答案,如果发现学生的讨论结果不甚理想,不符合预先设置的标准答案。于是,纠正学生不理想的答案,精细、全面地讲授自己的标准答案。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关注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实际

现代诗歌对于学生的认知是一种挑战,也是教师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这要求教师对教学的构思和实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鉴赏能力,对于现代诗歌的解读要尊重学生能力的前提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寻找最佳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现代诗歌的意境中去慢慢体会。

(二)讲求解读,也要突显建构

教师仅有对现代诗歌文本意象、意境、主旨、语言和手法技巧的解读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建构――即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转化为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也要关注师生互动

现代诗歌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又是一个双主体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并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学生要在教师的安排下做好预习,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对解读障碍要能大胆的发问,并进行互动交流。教师也要打破传统的一人唱主角的教学模式,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有效的点评和指导。

三、现代诗歌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灵活设计导语,为教学做好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渴望。

(二)热情朗读文本,为正确把握情感态度做好准备

现代诗歌的学习理解离不开学生从初读感染到再读感受到多读感知这样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感时生情,知人论世,领略风景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要探秘他的现在和过去。借用诗歌里的说法,叫做感时生情,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在阅读诗歌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倾向、风格流派及创作动机等;所谓“论世”就是指要联系与该诗有关的时代背景去考察作品的思想内容。诗人的创作都是有感而发的,诗评家称之为“感时生情”。一首现代诗歌无论是关注社会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曲折的反映,诗歌产生的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影响会在作品中以隐讳的意象来间接地透露给读者。

(四)分析基本意象,逐步把握诗歌的主旨

诗歌时一种借助意象委婉曲折表达作者枪杆态度的文字体裁,“意象”是融入了诗歌主体情感、思想的客观事物。意象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解读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意象的解读,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情绪,理解,思想等主观意图,这些意象有机地营造成意境。

篇(5)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190-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苍白的躯壳,而文化是怎样来传递和表达,毫无疑问,是语言和文字,它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传声筒,通过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字描写,我们可以聆听历史的回声,可以捕捉时代的气息,可以掀开未来的盖头,而在其中占重要位置的现代诗歌,又是我们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现代诗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至关重要,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现代诗文教学。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

学习现代诗歌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存,提高应用能力,还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学识修养,是了解和体悟文化的必备能力。

(一)了解现代诗歌,增强文学修养

一个人必备多种素养才能够完美,有人格素养、心理素养、情感素养,而如果要有内涵和气质,要言语得体,思维缜密,还必须具备知识素养,文学素养是其中之一,多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文学常识。

(二)学习鉴赏诗文,提高鉴赏能力

生活中,美的事物会觉得赏心悦目,分离会感到悲伤,欢聚会其乐融融。这些都是因为身在其中所思所感的原因,而现代诗歌也都是作者的经历和感受,只要阅读作品时能细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不同的人生,就会感悟到纷繁的现代生活,提高鉴赏美、体悟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诗歌所体现的思想美、语言美、意象美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与作者达成共鸣,去补充文章中留下的空白。

(三)增加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选入教材的现代诗歌都是在语言、语法上面比较规范的文章,通过学习不仅可以积累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而且给写作知识也提供了相应的借鉴。现代诗文大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体会,恰好符合现作要求的构思上的“与众不同”,立意新,题材广等要求,正是要求学生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李红波学者的一句话“让孩子有会观察的眼睛,能体验的心灵,他们会在单调的地方,发现五颜六色,会在索然无味的事件中发现乐趣。”[1]89这无疑是与现代诗文交相呼应的。

二、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更加注重个人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调在语文学习上注重积累,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培养鉴赏现代诗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身阅历和个人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科院文学院研究所研究员杨义先生对理想中的语文教学作了如下充满诗意的描述:“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学,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语文课堂应该弥漫着浓浓的诗意,充满着个性的自由,洋溢着厚重的人文气息,这里有情意的对流,爱憎的碰撞,真情的欢歌,这里有哲理的启迪,思想的点燃,认识的升华,这里还有趣味养成,美感熏陶,价值的认定。”[2]9杨义先生的这段话也确是对现代诗文教学意义的精辟概括。

目前现代诗文教学中有比较突出的优点,比如教材中现代诗文篇幅加大,新课程实施以前,老教材中现代诗文篇目相对其他文体是极为缺失的。以诗歌为例,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新诗不过七八首,且范围有限,多以、郭沫若、闻一多的作品为主。新课程下,各地教材增加了现当代诗人如徐志摩、戴望舒、舒婷等人的作品;现在师生也普遍重视现代诗文教学,表现为现代诗文的教学课时加多,方法相对完善,从视觉听觉方面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悟其中蕴含的思想;而且目前师生的鉴赏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传统教学思想下,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只求“学会”,不求“会学”,疏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开始重视现代诗歌的审美性,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诗文的特色。

现代诗文教学取得很明显的成绩,但仍存在相关问题,比如现在的教育理念还是很落后,表现在教学目标单一模糊不清,只是提出一些表面、形式化的教学目标,高慎英学者提出的“有效学习”是这样描述的,教学目标应明确,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儿童的身心的发展水平,并有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机制[3]。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环境上,现在的教师在现代诗文教学上都是单一的方法,重“灌术”而非艺术,只是“一言堂”,毫无生趣可言,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诗词的意境始终是和诗人的情感一致的,正值花季的学生没有更多的人生经历,知识积累比较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诗人的情怀;最后就是对现代教学技术运用,音频,视频,配乐朗诵,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到画之美,歌之韵,而且还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深邃隽永的意境。刘建初学者在文章中提到现代教学资源的优势,他提到“真正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另外还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即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模式转变为教师——媒体——学生模式,实现师生行为角色的转变,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启发者和引导者”[4]。

三、诗歌教学之我见

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适合沟通创新的教学科目,所以不能只注重课堂上的讲解和听讲,应从多方面实施教学工作,我认为可开设两个课堂,具体如下。

(一)第一课堂

1.读——诗歌教学之魂

所有的语文教学都不应该离开读,现代诗歌注重体会和感悟,更应该把读放在首位,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者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现代诗文的教学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5]342,如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等,作者或真挚或凄婉或清凉的感情是完全可以靠一个“读”字去体会的,反复诵读后,学生不得不叹服中国诗词的神韵,并且陶醉于其中。

2.品——诗文教学之躯

现代诗文重在感悟,理解诗文,仔细品味很重要。品是发现,是咀嚼,是感受。品离不开读,先读后品,品后再读,读读品品,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现代诗文必不可少的,品就是在对作品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来对作品中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进行鉴赏,用对妙词妙句的品读,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独到之处,积累精妙的语言。

3.写——诗文教学之归宿

现代诗文教学离不开写,在阅读和品味了诗文的意蕴后,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悟,就必须让学生尝试写作,夏承虞在其《语文教学资料》中说得很到位,“写是为了更好地读,学生在写作时能有自己切身的思考和体会,因此再回到学习作品时就更容易入情入景,和作者进行交流,产生共鸣”[6]68。语文学习的各个部分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应注重综合性学习,在诵读品味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进而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第二课堂

1.扩大阅读

课外阅读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求作品的丰富意蕴,比较中外作品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思想差异,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外阅读是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和运用,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能补充学生的知识储存,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专题讲座

开展现代诗文专题讲座,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了解现代诗文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动态,丰富知识储备,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居里夫人说:“对于某种新奇的现象,给了它一种解释之后,许多人便接受了,但有思想的人却并不满足,他们说不定还有可研究的地方。”“永不满足”的、“有思想的人”多了,“可研究的地方”也就多了,创造性的奇迹也就可能出现。

3.撰写评论

要对现代诗歌进行撰写评论,就必须对诗歌有深入的体会和感受,学生只有对作品仔细阅读,深入思考,才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论,教师在这方面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给学生多作指导和分析。撰写的评论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心得,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现代诗文的热情,最终能够深刻理解学习现代诗文的重要意义。

4.朗诵比赛

现代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能够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诵读也就成为有效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示范朗读,学生模仿自由朗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的教学流程来进行诵读这一环节。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可挑战同学,也可挑战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文的热情,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对现代诗文有更好的体验,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纯真趣味,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5.尝试创作

让学生动手创作现代诗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现代诗文教学完成后,学生往往跃跃欲试,自我写作的热情很高,教师此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练习时,可将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口头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文的过程中,可采用讨论的指导方式,让学生一起将学习诗文的感受在课堂上交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萌发求知的欲望,当学生的练习有了一定的成效后,则可鼓励学生放手去写,不要限制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

语文课堂应该充满诗情和温婉含蓄的意境,而现代诗歌教学更要体现这一点,当形式与内容完美契合后,便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正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理想生成。望而却步,循环往复的教学方法应该调节,大胆创新,新型课堂才是当下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红波.用形象说话,魅力无穷[J].语文建设,2007,(10).

[2]秦志强,陈明华.价值引领:语文教学的精神内核[J].语文教学之友,2006,(4).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除了高考对新诗的“排斥”态度,新诗在中学课本中占据的位置和选文范围也极为有限。在被广泛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新诗仅占一个单元,并被安排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其单元课文包括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其中,的《沁园春·长沙》虽然产生于1925年,但属于现代范畴。三年前我们怎么教呢?我们从个人经验出发,从政治导向出发,从考试出发,将的《沁园春·长沙》做了重点解读,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做练字训练,将词的上片写什么景,下片抒什么情做高考题似的设计与提问,比如“这首词的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由于有着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大量的应试教学经验,大多数教师对旧体诗的理解与教学相对成熟,因此,当我们碰到不太熟悉的现代新诗时,便习惯性地用分析古诗的办法来分析新诗,分析诗歌的主旨、情感或某些字词。新诗的教学便只是走走过场:读一读新诗,背一背新诗,介绍介绍作者,讲一讲背景,让学生记一记诗歌主旨。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对新诗产生基本的认识,更别谈让学生燃起写作新诗的兴趣。

于是就有个感觉,现代诗歌的教学过于冷清,可有可无,成为鸡肋,现代诗歌教学走向边缘,走向了无趣,而无趣的事做起来还有什么意义可言!于是,反思就成了自然的事。

现代诗歌是用凝练的语言、简练的结构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简短的篇幅中又蕴含了一定丰富深刻的内容。与古典诗歌相比较起来,现代诗歌在形式上少了一些束缚,在内容之中显得更为深厚宽广,其表现手法也没有那么约束且多样化,这样也就能让更多人接受并模仿创作。一些自由诗歌,曾经在八十年代的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读诗写诗的青少年却很少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地位也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迷茫。

那么,如何走出迷茫,面对又一次现代诗歌单元的教学,我们的设想是:回到现代诗歌的本质,回到现代诗歌的原点。

现代诗歌的本质和原点在何处?作为教师,不必在概念上纠缠,基于王荣生等人的研究,我们定位于现代诗歌的文体和几个核心要素,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诗的抒情性,二是现代诗的外形(形式),三是诗的音乐性,四是诗的意象和意境,五是诗的比喻、反复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据此,的《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定位于与新诗进行比照,据此,我们确定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能背诵这首词,能知道词的概念,能体会这首词的情感,能比较词与新诗的不同。也就是说,向高一学生讲清楚什么是词,词有什么规定性,语言有什么特点。教学中,学生只要了解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体会其情感即可。侧重点是选择一首名为《鹰》的现代诗与之比较,并将的这首词用现代口语加以改写,让学生进行比较,目的是区分古体格律诗和现代新诗。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比较,大体能感受古体诗与现代诗的不同。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的积极性,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有必要简单介绍中国现代新诗的历史,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诗歌的历史意义——那可是参与了中国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的诗歌啊!这样,在讲戴望舒的《雨巷》时,我们将学习目标确定为:能背诵这首诗,能知道现代诗的概念,能体会这首诗的情感,能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我们将侧重点放在情感和形式上。情感上,戴望舒不仅有着当时的时代烙印,也有着个人的心境。形式上,教师可介绍象征派诗歌对戴望舒的影响,在诗歌句式来理解叶圣陶所说“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的含义,并将其与的《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作比较,这样,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感受到两首诗在语言、句式上的不同。同时,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明了《雨巷》的意象和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以便理解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承续关系。

而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简单介绍徐志摩和闻一多提出的“新格律诗”主张,同时将这首诗的诗行排列与《雨巷》比较,让学生理解现代新诗的外形,也即诗行排列的创新与变化。同时,体会新诗的一个重要手法是比喻和反复。

当然,对这首诗的语言感受和品味也必不可少。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诗句,完全是现代的词语,现代的句式。如果和古诗句比较,比如和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相比较,何为古诗句,何为现代诗的句子,结果能立刻显现。

要强调的是,上述两首诗歌还特别适合朗诵。教师应教会学生找出诗歌的韵脚和诗句的节奏,把握轻重音,教会学生朗诵。教师还可利用名家朗诵材料,让学生学习朗诵,爱上朗诵,进而喜欢诗歌,喜欢一种诗意生活的方式。

篇(7)

描写重阳节现代诗歌一秋风落叶凉初透

情动高山

南山山头

落叶满目尽是

凄凉中

感受古道西风

沧桑诉情怀

风中望影人影瘦

望道松柏

依旧翠蒙蒙

九九双节

再现重阳日

今朝思绪南飞雁

南山畔

多少多情人

一曲高歌

诉尽心中孤独

描写重阳节现代诗歌二自从那次月圆之后

你就是我

在相思之河里的又一根稻草

既然是草

我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但有希望

我想还是比没有的好

村旁

那座不算挺拔的山岗

却年年都有白发人

在这一天眺望、眺望……

也不知望穿了有多少秋水

伊人,依旧在

水一方

描写重阳节现代诗歌三生命的手,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靠近,热谈,朋友的心怀不负厚望

独受一方唯美的净空

会意的笑开放春花的灿烂

相约重阳,登高望远

胸窝勃发一股朝气

意志的`绳索仍旧坚硬如钢

啊,生命。啊,朋友

我们因幻想的心态

再给生命添几多美丽

秋阳温馨胸怀,老泪洒向红叶

一声仰天长叹振奋你我

踏着不老青春的火轮

来年再叫江山多姿映眼帘

描写重阳节现代诗歌四生命的手,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靠近,热谈,朋友的心怀不负厚望

独受一方唯美的净空

会意的笑开放春花的灿烂

相约重阳,登高望远

胸窝勃发一股朝气

意志的绳索仍旧坚硬如钢

啊,生命。啊,朋友

我们因幻想的心态

再给生命添几多美丽

秋阳温馨胸怀,老泪洒向红叶

一声仰天长叹振奋你我

踏着不老青春的火轮

来年再叫江山多姿映眼帘

描写重阳节现代诗歌五九月重阳

思乡的丝带缠绕在枝头

黄叶的叹息里

是梦的惆怅

登高望远

夕阳一脸的忧伤

大雁的呜咽

把秋虫的琴弦弹响

千里的故土

白发染霜的爹娘

在的笑颜里

都演变成泪的疯狂

描写重阳节现代诗歌六落叶在飘,白发在飞,

秋水一样的时光,

九月九,

在流逝中被今天的茱萸点亮。

咏着王维的重陽诗就着陶公的酒,

拣拾一片落叶采撷一束野菊,

花儿浓烈地吐露着今日的香,

您们深深的皱纹里蕴藏了多少昨日的辉煌和风霜?

那朵童真的烂漫,

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的稚气吟诵,

依稀如昨……

落英缤纷亲一吻着您们脸上的芬芳,

一头秋霜在秋风中扬起别样的畅想。

曾经年轻的背影融于遥远的而清晰的枫林……

三百六十五里路,

今又重陽,

如果可以,我愿化作长青藤,

装饰您们的锈蚀的窗,

如果可以,我愿低落于一簇野菊,

开满您们晨练的路旁。

一定可以,一路金风玉露菊蕊萸枝,

我陪您们走向岁月深处……

九月九,

手里又多了几枝香,

我永远祝福您们,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2

现代诗歌形态多样,流派纷呈。读者的趣味不同,进入作品的方式也有差异。宽泛地说,古今中外,都有以品评鉴赏为主要内容的细读诗歌的方法。中国古典诗话诗论中,对于诗歌用字、声律、句法、结构等方面细致入微的推敲、咀嚼,随处可见,令人回味。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新批评理论被系统地译介到国内,有意识地用细读法解读现代汉语诗歌,成为当时诗歌批评的一个显著特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细读重新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学院里,被当作训练、培养学生文学批评素养、能力的基本手段。

下面,我们将以顾城的《远和近》为例,运用细读的基本原则,具体看看细读是怎样进行的。

“细读”作品示例

《远和近》只有六行二十个字: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为便于讨论,我们先提出三个问题,再逐一分析:(1)这首诗传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诗中的“你”和“我”是怎样的一种关系?(2)“远”和“近”在诗中有怎样的意味?(3)在语境中,“云”有何意蕴?

关于第一个问题。从直感上说,这是一首表达“你”与“我”之间特殊感情的诗,两人的关系具有特定性。首先从建行的特征看,全诗仅六行,其中“你”字单占一行,显然有突出、强调的意思。另外我们知道,在朗读(默读)诗歌时,单占一行的字会引起较长时间的停顿,这种停顿本身也是一种突出、强调:既突出“你”在全诗中的位置,也突出“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其次,全诗六行中,有四行是两两对应的,只在个别地方换字。这使得“你”和“我觉得”两行无形中形成呼应。这种呼应,既是由建行特征引发的读者对诗行排列的视觉感应,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我”的一切感觉(“觉得”)是以“你”为中心的。如果觉得上述解读比较勉强的话,我们试着重新排列一下诗行: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很明显,重新排列诗行后,诗的表意功能没有变化,但“表情”功能则弱化了许多。因为:(1)取消单独占行后,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心理上,“你”和“我觉得”的呼应关系都不复存在。(2)由于单独占行而在读者那里引起的对“你”,包括对“我觉得”的突出、强调作用也消失了;朗读或默读时的停顿时间自然也缩短了许多。而且,从表意层说,“我觉得”其实是多余的;因为在语境中,肯定是“我”而不是其他人“觉得”。假设重新排列诗行后,删去“我觉得”三个字,对表义不会有什么影响: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甚至某种程度上,诗的语言显得更加简洁。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强调“我觉得”?如果从作品自身着眼,除了要在诗行结构上形成呼应外,诗人也借此传递“你”和“我”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3)“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的举动,也许是漫不经心的,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但“我”却十分在意“你”的一举一动;不仅在意,而且敏感,是从瞬间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捕捉到“你”的隐蔽的感情信息。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两个――也是两个人的――世界:一个是“你”的。对此,诗人只是客观描摹“你”的举动,没有掺入任何“我”的主观因素。第一节中,“你”是一个独立的、不受干扰的存在,行为也是自在的。另一个当然是“我”的,是“我”的心理世界,是“我”对“你”的自在世界的感受,是某种介入。“我觉得”之后凸显的是“我”的自主世界,很主观,甚至相当武断。因为不论“你”赞同还是反对,也不论“你”的看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我觉得”是这样就够了。这一方面表明“我”对“你”的一点一滴的在乎,也说明“我”对自己内心感受的看重。这两个世界,一个自在,一个自主,同样的平等、独立,同样的值得尊重。当然,作为此诗的“抒情者”,诗的重心是落在“我觉得”之后,演绎出两个彼此独立的世界之间一场无声的内心冲突。由此也进一步证明,“我觉得”无论在诗的结构还是含蕴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综上分析,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是:《远与近》是一首表达恋情的诗,既单纯又复杂。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分析“远”和“近”的意味之前,首先明确,它们是“我觉得”的结果,来自“我”的内心感受,也可以说是一种直觉;是“我”赋予“你”看的举动的,也就是说,没有“我”的“觉得”,“你”看“我”和看“云”的举动无以显现,“远”和“近”的差异更无从谈起。前面说过,诗的第一节保持了“你”的世界的独立性、自在性,没有掺入“我”的任何主观因素;而第二节则纯然是“我”对“你”的举动的主观感觉,是“我”的心理活动的呈现。所以,“远”和“近”表达的不是物理距离,而是心理距离。从物理距离说,“你”看“我”是近的,“你”看“云”是远的,但从心理距离说正好相反――诗意往往是从违反常识、常理的地方开始的,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陌生化”。物理距离一般来说是恒定的、可以度量的,心理距离则是模糊的、不可度量的。不过,这并没有超越常识、常理的范畴。关键在于,用来作“远”和“近”比较的两方是不“对等”的、异质的――一个是人,一个是自然物象,表面上似乎不存在可比性,除非诗人将云拟人化。但诗中对“云”没有作任何修辞处理,也没有任何修饰性的界定。那么,“我”和“云”怎么比较?此外,为什么是“云”而不是其他的自然物象,成为了“我”的对立面?这个问题先提出,下面分析“云”的意蕴时再讨论。

“远”和“近”是心理距离,本就模糊,只可意会;诗人又加上程度副词“很”,固然有音节上的考虑(将单音词变为双音词,更和谐上口),却使这种心理距离变得越发模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了“很”之后,读者对“你”一“我”与“你”―“云”之间差距的感受,仿佛更为明晰,也仿佛更为强烈,虽然依旧无法量化。这是诗带给我们的很难言语的奇异感受。

如果结合诗的语言特点,全诗使用的是最单纯的人称代词、名词和动词,是汉语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词汇,几乎没有修饰,但却使用了两个副词:一是表示时间的“一会”,一是表示程度的“很”。表示程度加深、加强的副词“很”,实际上有“越来越”的含义,本身有“动”的趋向,有“绵长”的意味。它将“一会看”这种视觉上的短暂,转化为心理感觉上的绵远悠长。同时,“远”与“近”这两个词的语音与语义也有着奇妙的联系:“远”的第三声(悠长),“近”的第四声(短促),与它们各自的语义非常吻合。声调与语义的协调,是汉语特有的,古诗中的例子很多。倘若不是出现在诗歌中,我们可能不会知觉到这种联系;正是诗歌唤醒、挽救了我们对语言、对一个一个字的敏锐感知。

结合上述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最后两句诗有着不尽的余响: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很远,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很近,很近……

下面解读第三个问题:关于“云”的意蕴。

按照庞德关于“意象”(image)的定义,即“在一刹那间呈现出来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云是这首诗唯一的意象。而按照艾略特的说法,云是诗人找到的抒感的“客观对应物”(obiectivecorrelative):“表达情感的唯一的艺术方式便是为这个情感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言之,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被转变成这个情感表达的公式。于是,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一旦出现,那个情感便立刻被呼唤出来了。”他认为“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一方面是说诗人没有什么纯粹的个人情感或个性可言,另一方面是说,诗人不能在诗中直接宣泄情感,而要通过发现“客观对应物”来间接表达;直接宣泄造成情感的单一,间接表达则会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意象”和“客观对应物”这两个概念都强调物象的重要性,但后者比前者的包容性要大一些,不只是一个,而可能是一组;不只是物象,也包括情境或事件。

云这个意象极单纯,极平常,但它使一首小诗获得了极大的情感和意蕴上的张力。在阅读过程中,它实际上调动了我们两方面的经验:一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过对云的观察和感悟。一般人在两种情况下看云,一是在不谙世事或涉世不深的童年少年时代,云寄托了向往,给予了愉悦;一是进入社会之后,人只有在摆脱了世俗羁绊,有闲情逸致的时候,才会坐下来静静看云。这两种情况都说明天上的云与地上的生活是对立的、完全不同的。二是我们储备的阅读经验,即在长期阅读中积累的对有关云的各种文化含蕴的理解。那些在文学经典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月”“秋”“蝴蝶”等等,往往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和诗性因素。后者积累的厚薄,有时直接影响我们对诗的阅读能力的深浅。

“细读"的含义、特征和局限

我们知道,《远和近》是顾城的代表作,除收入顾城各种诗集外,一般的朦胧诗选本都会选,如早期的《朦胧诗选》和最新的《新编朦胧诗选》。顾城身后增补的《顾城的诗》,封面选用了两首诗,一首是《一代人》,一首就是《远和近》,可见它在诗人创作历程中的代表性。它最初和《在夕光里》《雨行》《泡影》《感觉》《弧线》一道,以《小诗六首》为题公开发表于《诗刊》一九八零年第十期(选人首届“青春诗会”)。在所附“诗观”里诗人如是说:

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

我总是长久地凝望着露滴、孩子的眼睛、安徒生和韩美林的童话世界,深深感到一种净化的愉快。

我渴望进入这样一种美的艺术境界,把那里的一切,笨拙地摹画下来,献给人民,献给人类。

我生活,我写作,我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

我所感觉的世界,在艺术的范畴内,要比物质的表象更真实。艺术的感觉,不是皮尺,不是光谱分析仪,更不是带镁光的镜头。

篇(9)

父亲节现代诗歌范文一

父爱如山——献给父亲节

作者:山姿海韵

如果说:母爱如水,

那么,父爱是山。

如果说:母爱是涓涓小溪,

那么,父爱就是滚滚流云。

母爱是暖暖的,

让你感到无处不在。

父爱是沉沉的,

也许你几年后才品味到。

当你降生到这个世界上,

两个同等的爱就无私地奉献给你,

只是爱的表达方式不同。

也许,

父亲不能喂你一口奶,

可他用那伟岸的躯体——

扛起这个家。

也许,

父亲没有做过一日三餐,

可在田野上、工厂里——

忙忙碌碌正是他。

有时,

他很久不能在你身边,

可梦里常常把你牵挂。

你的摇篮,

是他亲手编织;

你的童车,

是他亲手打造。

当你长大了,

偶尔还犯个什么错?

父亲总是用那严厉的目光,

注视着你,

这目光也是一种涩涩的爱。

偶尔,

也用他那粗壮的手打你。

可总是高高地举起,

然后轻轻地落下。

父亲的爱,

是实实在在的。

没有华丽的词语,

没有亲呢的作做。

父亲的爱,

是沉沉甸甸的。

不会直接表达,

有时倒觉得是在惩罚。

可父爱在我心中:

印得最深,

时效最长,

感受最涩,

受益最大。

那是一座高高的山,

做儿女的永远——

在山的庇护下。

父亲节现代诗歌范文二

父亲节的祝福

作者:鱼青锋

如果没有你

我不知道如何呼吸大地晨昏

生命可以多彩多恣

你是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或许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千难万难

一怒轻生的年少已成伤怀

不曾诲人不倦的你白发生了

多希望你能放下心中的位置倾谈人生曼妙

几多悲欢你不能与我共享

那些风花雪月无处隐藏

酒有些冷

你血液流转着打理忙不完的琐事

生命的全部是温饱

理想是平安

岁月的手轻轻抚过你的额头

那跋涉过的山河湖海

染红了暮色苍茫

如果没有你

是谁

能夜夜青丝盼成白雪

是谁能够以粗糙腌那一坛酸涩的老酒

醉了淡淡的心

所有的一切都那么固执地轮回

所有的幸福让不知所措的愚昧来背

可是只能在温度里生长的是一颗锥心的刺

我不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你的伟大

瘦瘦的心事压弯了我厌倦世俗的叹息

非常难过的时候,你只用冷漠悄然转身

总是那向晚的风才能吹的累累伤痕

我想争那一地繁花给你

你的目光高远而神奇地锁紧四季更迭

最温暖的时光定格在你魁梧时光

床头送我的那条长裤依然在月光下撕心般怀念

读纪伯伦的>后多想告诉你那哲思的诗章

可一切都那么漠然地走过

仿佛陌生的问候让你再泛不起一丝涟漪

你执意定下的路在黑夜里硬成石块

操劳让你软弱呈现女儿的眼泪

我滂溥的忧伤起居不定

如果真要换回你的健康

我的所有都会义无返顾地献给大地最深沉的挚爱

你的刚强曾那么轻易地在我出走的晚上弹落

你的心从冰雪里蓦然颤抖成烈烈柔情

我所不知道的故事在母亲的怀里

你的爱情睡在紧掩的心扉

不是,不是所有有心事都可以逐磨成光阴

我累我哭的时候多想和你倾诉

我的至爱啊

山岳潜立地守候柴米油盐

今天你的节日我好想和你携游胜境的风光

你的心扉紧掩

心扉紧掩地让我说不出的祝福

愿你康安如意

岁岁精神

父亲节现代诗歌范文三

父亲节的思念

作者:鸿远

父亲节已悄悄地来临

拿什么向您奉献我的孝心

采一束清晨五彩缤纷的云霞

让它飘荡在您长眠的山崖

泡一壶清新淡雅的龙井

品味二十载的离离分分

点燃一支远方捎来的香烟,

让它的烟雾缭绕在您的坟前

父亲,我多想,多想再看清

您那持枪射击的身影

父亲,我多想,多想再听听

您那清脆悦耳的咳嗽声

父亲,我多想,多想再见见

您那和蔼可亲的笑脸

父亲,我多想,多想再感受

睡意朦胧中您帮我盖被的大手

二十年的风雪雨霜

十万里的日月星光

寒夜里常想起您坟前的苍凉

秋夕时似闻到您墓边的松香

荒原落日下是游子踯躅的脚印

篇(10)

一、现代诗歌抒情方式对教学内容的指向

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用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基于王荣生等人的研究,我们将现代诗歌的文体归结为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一是诗的抒情性;二是现代诗的外形(形式);三是诗的音乐性;四是诗的意象和意境;五是诗的比喻、反复和对比等手法的运用。由此可见,现代诗歌抒情性的独特之处可见一斑。在文学体裁上,现代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凝练的语言、简练的结构易于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简短的篇幅中又蕴含了一定的丰富深刻的内容。与古典诗歌比较起来,现代诗歌在形式上少了一些束缚,在内容之中显得更为深厚宽广。因此,不同于其他文体形式,现代诗歌形式更自由,语言更张扬。诗人表达情感直露、直接、直白。这种热烈的抒情方式直接决定了感受诗歌内容的主要方式――朗读吟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朗读提出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对朗读也作了具体的要求。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是基于正确的朗读。因此,虽然常将朗读吟诵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但基于现代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抒情方式,应将其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余映潮老师的“第一乐章”就是以朗读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为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误区中,教师常常以齐读、领读、分组读等传统的朗读方式,根本不能达到通过朗读体会文本的效果。在诗歌学习的“第一乐章”中,余老师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读法”来读这首诗歌。第一种是“用说话的方式”,读给他人听,即劝慰式(坚定的,宽慰他人);二种是“内心独白的方法”,读给自己听,即独白式(悄悄的,鼓励自己)。这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从课堂形式看,是教师引导学生亲近言语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改变倾听对象的“读”的尝试。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体味到同一个言语作品,稍稍改变一下言语对象,就要改变言语方式,同时也就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意味。因此,现代诗歌抒情方式给予了教学内容一个明确指向,即利用符合理解文本的朗读吟诵来契合现代诗歌的抒情方式。

二、现代诗歌情感来源对教学内容的引导

区别于其他文体中对作者生平、历史文化环境、创作背景的介绍。现代诗歌的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激发内心情感的触发点。这是现代诗人创作文本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独特之处。它是作者真实的所见所闻,引发出当时最真切的描绘、感悟和思考。现代诗《错误》的教学内容和小说《边城》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大部分内容,包括:作者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主体讨论、思想情感,这五大部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唯一多出来的只是小说《边城》作为个体的一些特性,例如湘西风情、景物描写两处,而这两处都不是作为文学体裁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这也就是说,在这两课的教学设计中,既没有突出现代诗的特征,也没有突出小说的特征,是一种文体意识模糊的教学。因此,为了体现现代诗歌独特的情感来源,而不是陷入作者生平的拓展和作者历史文化背景的灌输,而是对所作诗歌当时当地情景的再现。否则,例如,《沁园春・长沙》常常将其作为政治类诗歌便是固化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当时是什么情感点激发出诗人的创作灵感。

在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课例中,他在导读之前告诉同学们:“这一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的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那么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因为它是说理的,它就是在说话。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简单的内容,却将诗歌最真实的场景演化出来,通过结合现实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如何看待这首诗来引发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然后看似随意却道出了作者写这首诗的现实场景,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真切地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来源,以产生与作品共同的情感,达成情感的共鸣。

三、现代诗歌作为情感的艺术,其蕴含的现实指导意义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诗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梯度和区别度的问题。现代歌中的审美客体,就是诗作本身,它可以是景物、音韵、意象的,也可是意境的、人情的、甚至是哲理的。现代诗歌作为情感的艺术,与人类情感总是相通的,经历越丰富,体会越深厚。因此基于情感共鸣,诗歌常常异于其他文体,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这种深刻的意义,或是情感,或是哲思,这不仅是审美,也是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新课标提出一个核心概念是“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核心则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学语文就是要学语言运用,感受诗歌的情感立场,在语言的分寸之间感受诗歌的理性之美,于善意的谎言之中,感受诗歌对人生的激励。

余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课例在教学内容上对于作品情感的体验和现实意义的指导体现在:第一是区别度,在“第二乐章”对比学习宫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重点分析“无憾”、“无愧”,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是“诚实”、“踏实”;第二是梯度,在“第三乐章”要求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第一句,自由写诗,并将得到的启示化为语言应用,感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予内心的正能量。在教学内容拓展中,在紧密联系文本的提前下,找到与本作品题材相近和情感想通的文本进行对比教学。这不仅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也做到了教学内容的区别度。而最后的仿写,将诗歌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共鸣与现实意义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进行,整个教学进程层层深入,达到了教学内容梯度的选择。本课例是现代诗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结合比较成功的选择。

综上所述,现代诗歌作为情感的艺术,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本的抒情方式和情感来源,其情感表达背后的深层现实指导意义都引导着教学内容的选择。现代诗人表达情感热情奔放,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具体感受,情感表现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和意义,以激励我们的意志或传递正能量。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跳出传统古诗词的教学方式,破除字词注释、作者生平拓展、翻译语言等模式化教学。通过朗声吟读、再现情景和梯度运用等与文本相适宜的教学内容来正确的解读文本,让现代诗歌教学越发动人且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以《竹影》的教学为例[M].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王荣生.系列讲座: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第二讲)[J].语文学习,2009,(10).

[3]符礼科.把短诗教长教深教美――赏析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J].青年教师,2013,(7).

[4]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实录[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2005.

[5]李敏.导之精妙,顺学而为――余映潮老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片赏析[J]四川教育,2013,(11).

篇(11)

诗歌朗读要注意给诗句划分好节奏。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朗读时,就会做到轻重缓急和停顿,有利于正确地朗诵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诵时,要求他们正确运用普通话,反反复复地朗诵,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遍数多了,诗歌的含义就剥离出来了。这时,再把学生引入创作诗歌的情境中去诵读,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他们逐步改变对诗歌“深奥不可理解”的认识。

二、诗歌教学中,找意象,品语言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不一样,蕴含着语言之外的深刻含义。语言承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诗歌的语言含蓄,是用形象思维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意象即意境,就是通过对物象进行形象描绘,使之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情调。比如《乡愁》一诗,诗人余光中就抓住了四个物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几个物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了,使之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使诗歌的题旨得以逐步明朗、步步加深和升华。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诗歌的生命,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还应品味诗歌的语言,应当引导学生仔细琢磨与品味,追踪到诗人创作的原始和拓展意义,认真思考和体味,获得独特感受。教师应引导学生研究与鉴赏诗歌凝练的语言,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容易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而且还会为他们在写作的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

三、在诗歌教学中,联系实际,寻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