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11-06 06:53:43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篇(1)

森林公园,就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1 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森林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经过整合,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主题不突出

主题是森林公园灵魂,主题是森林公园的符号。主题往往是森林公园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升华。森林公园主题要与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配套吻合。森林公园主题要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相互补充。问题表现一,主题不明确,不明晰,主题雷同;问题表现二,主题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完全重叠,游览项目重叠;问题表现三,主题不符合现代游客的游览诉求。

1.2 特色不明显

特色是森林公园的生命力,特色是对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强化和升华。问题表现一,没有森林公园特色(绿色、自然、生态、野趣);问题表现二,缺少本森林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问题表现三,建设项目设置雷同;问题表现四;景点建设和建设项目风格缺泛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

1.3 旅游功能定位不明晰

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主要有: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问题表现一,不切实际的占全旅游功能,吃、住、行、游、娱、购占全,功能设置雷同;问题表现二,重视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功能,轻视科普功能;问题表现三,旅游功能与附近其他风景区重叠。

1.4 规范性问题

森林公园现有规程、规范、标准尚未形成体系化、专业化,导致规划设计的随意性较强,规划设计成果不规范。规划设计成果专业性不强,规划设计深度不一致,规划设计方案基本不考虑投资回报,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单位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和施工图设计,轻视详细规划,一是造成建设方案未能落实总体规划,二是浪费建设资金。

2 总体规划工作

从实际工作的步骤来看,森林公园规划工作分为资源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文件、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规划编制五个阶段。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该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游览、生产、服务等诸方面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地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的多种功能需求,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森林公园专项规划

3.1 森林公园景观系统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山峰、水流、林地等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采用特殊的设计方式,突出森林景观的优美。因此在进行森林景观规划时,首要的问题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林木植被资源,对现有林木进行合理地改造和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适应森林游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观。

3.2 森林公园游览系统

森林公园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配有适当规模的游戏设施,比如结合当地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特点开展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等项目,满足城镇居民的娱乐需求。当然也要考虑本地投入的资金多少,森林公园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并且可行的游憩项目,为森林公园带来最大效益。

4 森林公园道路交通系统

森林公园除了主要客源建立在便捷的外部交通联系外,其内部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森林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以及森林公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森林公园道路系统规划中,要考虑到游客游览道路的选线、走向和引导作用,开发符合大众的道路。还可以结合森林公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开发独具情调和特色的交通工具。以下是经过资料查询到的我国大部分森林公园规划中道路规划的要求:

1)主干道是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其宽度为5~7m,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次路是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区、景区的道路。宽度为3~5m,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宽度为1~3m,纵坡宜小于18%。

5 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系统

森林公园内的水、电、通信、燃气等布置,不得破坏、影响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的地带。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如经论证确有困难,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6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规划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医疗、导游标志等。休憩、服务性建筑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等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应服从景观需要,一般以不越过林木高度为宜,休憩服务性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宾馆、饭店,休、疗养院,游乐场等大型永久性建筑,必须建立在游览观光区的地带,不得破坏、影响景观。

7 发展趋势

7.1 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和功能

重点保护哪些风景资源,重点保护哪些脆弱环境,突出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中的哪些功能,弘扬森林文化中的哪部分文化。

7.2 强调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

让游客能够在森林公园内,体验到风景资源的“本底性、无人为干扰状态的本来面貌”。维护好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森林公园才能真正可持续性经营,才能真正突出野趣,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谐共处的场境。

7.3 提高便捷性和安全性

强调便捷性和安全性,是人性关怀的具体体现。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森林公园需要做到能够快进快出。

7.4 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在增强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篇(2)

1)灵空山部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保护区总面积10116.8hm2,以温带地区典型地带性植被油松森林生态系统及褐马鸡、金钱豹等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为保护对象。2)绵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面积17827hm2,以保护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金钱豹、猕猴桃及绵山人文、自然景观、辽东栎、白桦次生林生态系统湿地水资源为保护对象。3)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面积17851.7hm2,以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褐马鸡、金钱豹、黑颧、金雕和油松天然次生林、核桃楸、水曲柳为主的森林植被为保护对象。

1.2国家森林公园

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经原林业部批准成立,面积60000hm2。2014年7月,《山西省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林业局批复,公园现规划为绵山、红崖峡谷、石膏山、七里峪、悬泉山、油盆峪、大南坪、兴唐寺、灵空山、好地方10个景区。

1.3湿地公园

1)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于2013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总面积248hm2。2)七里峪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年经山西省林业厅批准建立,总面积3066hm2。

2自然资源保护措施

2.1建设机构队伍

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利用太岳山林局的全套人马,下设公园办公室和10个景区管理处(林场)共11个管理机构,管理体制健全。其中灵空山、绵山、霍山等3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均为副处级建制。在队伍管理方面,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管理、管护、技术人员均由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进行招聘和调配。在经费方面,办公经费、工资发放等费用,均由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进行保障。

2.2科学编制规划

《山西省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于2014年7月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的审批,《山西灵空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提交国家林业局评审,《山西绵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山西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于2011年4月9日获得省林业厅审批,《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于2013年通过了山西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同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意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湿地公园已完成了《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待山西省林业厅组织评审,《山西七里峪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于2012年完成编制。

2.3合理调整森林功能区

对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进行重新调整,将保护区内丧失保护区价值的区域划分出去,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划分进来。对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影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和野生动植物群体繁衍生息的、现有资源具备了晋升条件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及时通过了山西省林业厅、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使保护区功能区划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4生物多样性综合保护

把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地保护等经常性内容,扩大为对生物多样性、物种生存环境、古树名木、山石水景、花草灌木、古建筑遗址等广泛内容的保护,拓展了林区保护工作的内涵。

3自然资源建设、保护、发展成效

3.1旅游功能凸显

其一,保护区内绵山、石膏山、红崖峡谷、七里峪、灵空山景区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已逐步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系列服务格局,初步具备了接待游客的能力;其二,森林旅游产业链已初步显现。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森林旅游每提供一个岗位,就可间接带动4.3人就业。各大景区周边的老百姓不离乡、不离土,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其三,森林旅游的最终产品初步实现。森林旅游的最终产品是游客的身心满足和精神愉悦,从这点来讲,森林旅游为人们提供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舒缓压力、愉悦心情、休闲保健、增进健康等森林旅游的最终产品,已经初步实现。

3.2科普宣教功能凸显

在科普方面,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七里峪、灵空山和红崖峡谷景区先后建立了科普基地,吸引了大批大学生旅游观光、科学考察。大南坪景区伴随生态旅游区兴办的矿泉水厂科普生产线,灵空山景区制作的动物标本以及古树名木挂设树木标签,林局在文化宣传沟内悬挂生态知识宣传箱(内放宣传单),沿步道挂树牌让游客取阅和认识树木等,均提高了森林科普旅游效益和趣味性。在科研方面,灵空山保护区积极开展褐马鸡人工繁育试验,2013年成功孵化出7只褐马鸡幼雏。与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合作建立了山西省森林生态监测站,对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温度、土壤等进行合作研究。绵山保护区配合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鳞翅目研究室,完成了绵山自然保护区小蛾类昆虫标本采集及昆虫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建立了绵山保护区小蛾类昆虫图片库;配合山西大学,完成了绵山保护区野生植物采集、整理、鉴定工作,建立了绵山保护区数字植物标本馆。在宣教方面,连续3年开展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物防范禽流感”等大型执法宣传活动;连续举办了“爱鸟周”、“食品安全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增强了社区居民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3.3文化功能凸显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文化是文明的标志。绵山景区建成了“中国清明寒食文化博物馆”,连续3年举办了“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公祭介子推大典”仪式,现已形成寒食清明、佛教、道教、儒家和军事养生文化五位一体的文化格局。石膏山景区以龙、佛教、道教、儒家和红色文化为载体,全力打造景区文化新形象。设计了区旗、区徽,聘请我国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创作、演唱了《神龙腾起的地方》、《石膏红叶》区歌;编印了《石膏山景区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一书,对景区文化发展进行了有力的规范。灵空山景区以龙文化、佛教文化以及红色文化为抓手,与沁源县政府合作,每年举办“灵空山避暑月”旅游活动,提升了景区文化形象。此外,红崖峡谷景区打造的介公文化,兴唐寺景区打造的禹文化、唐文化,悬泉山景区打造的“仙文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通过文化引领,森林旅游文化功能已凸显,既传承了本土文化和特色文化,拓展了文化内涵,又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宽了游客视野,切实塑造了森林旅游文化新形象。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篇(3)

专类园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种植植物,用来供游人欣赏或进行科学研究、普及的园地。专类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楚辞·离骚》中就有关于专类园的记载,而在唐朝时就有类似专类园的葡萄园、梨园等。这些专类园除了具有生产功能外,还提供游玩、观赏的场所,具备了园林的基本功能[1-3]。

广东省阳江市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根据阳江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在不同景区、景点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植物造景设计,从而营造出不同意境的特殊森林景观,力求做到森林景观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主要措施是在阳江市森林公园中营建多个专类园,其中,紫薇专类园位于阳江市森林公园内放鸡仔山,紧邻市区金山路,总面积10.4hm2,种植面积9.1hm2。

1 项目概况

1.1 气候状况

阳江森林公园地处南亚热带南缘,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光照时间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季时间长,冬季暖和,夏秋台风活动频繁。雨量充沛、雨旱分明、雨热同季,有利于延长常绿、落叶乔木、灌木等木本花卉的生长期、观赏期。

1.2 立地条件

阳江森林公园的土壤为赤红壤,是在高温、多雨、强烈的地质风化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呈酸性,土层较薄。园区放鸡仔山最高海拔85m,属丘陵地貌,东北、西南走向能充分利用光照。园内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水质较好;还有多处的山溪山泉,常年流水不断。

1.3 林地现状

园区内森林基本上为人工林分,主要树种有台湾相思、樟树、松树等,林下灌丛主要是映山红、桃金娘、芒萁等,形成针阔叶树种混交林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植被,林相疏密分布不整齐。

2 设计构思

根据总体规划,紫薇园选址于广东阳江金山森林公园放鸡仔山,景观设计思路是以绿色树种为基调,配以红色、粉红色、紫色等多花色木本花卉,营造具有绿化、美化、花化的景观效果。

在植物配植方面,紫薇园的营造以森林公园原有绿色植物为基调,主要种植红花细叶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紫花大叶紫薇( Lagerstromia speciosa)等多花木本,配植红枝蒲桃(Syzygium rehderianum)等彩叶树种,形成自然绿化景观区。其中绿化面积达9.1hm2,保留林相整齐、生态功能较好的山峰顶1.3hm2,园区内设计长900m 、宽2m休闲步道。园区沿放鸡山路和公园绿道各种植2列红枝蒲桃,株行距为2m×2m;园区内根据林相的好差及疏密度,采用林间套种、间种模式种植紫薇,但株行距最小不低于4m×5m,667m2平均约12株。

3 植物种植工程

3.1 林地清理

由于林地上有一定盖度的杂灌和草本植被,在造林前对造林地进行砍杂全清。

3.2 挖穴

按照造林布局标记出种植位置。整地方式为穴垦整地,人工挖穴,穴规格(长、宽、深)为50cm×50cm×40cm。挖穴时,将表土堆放在穴的两旁,心土堆放在穴的下坡位,以便于回穴时将表土施回穴中。

3.3 施基肥、填穴

完成挖穴工作后进行回填。填穴时把穴两旁的表土打碎回填至半穴,然后每穴施基肥1kg,将基肥与底土充分拌匀,最后回填心土至穴满。

3.4 苗木选择

选用达到一级标准的苗木,①大叶紫薇:胸径为4~6cm,树高3m以上,冠幅50cm,假植苗,共需600株;②红花细叶紫薇胸径为3cm或地径3~5cm,树高1.5~2m,冠幅30~50cm,假植苗,共需712株;③红枝蒲桃(红车):树高1.5m,冠幅60cm以上,35cm以上袋装苗,共需320株。

苗木需经检疫,选用无病虫害、无检疫对象,具有检疫证书的健康苗木,注意避免苗木在运输过程中失水和损伤,确保苗木成活率。

3.5 种植

选择在透雨后的阴雨天栽植,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种植时必须撕掉营养袋,但一定要保持营养土不能松散开,做到带土坨栽植,植苗后填土至苗的茎根处压实,种植后及时淋透水,并适当进行修剪,防止树冠大量消耗水分、养分。由于造林地有一定的坡度,会造成水土、养分的流失,因此填土后整个穴面要与山坡形成反倾斜角度状态,以利于保水、保土、保肥。此外,大叶紫薇用竹竿支撑,防止大风吹倒。

3.6 补植

栽植后1个月左右全面检查苗木成活情况,发现死株或漏缺株的及时进行补植,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在造林验收时达到95%以上;同时对未栽正的或根系的苗木及时扶正及培土。

3.7 抚育措施

栽植3个月后开始除草、松土、施肥。松土时在树蔸四周20cm以内只能破碎表土,不能翻动根际土壤,靠近树苗的杂草用手拔除,防止松动或损伤根系,并将铲下的草皮覆于树蔸周围的地表,给树蔸培土。7~8月份全面除草、施肥抚育1次,每株沟施复合肥1kg。

3.8 种植后期管理

苗木种植后期的管护,主要是修剪、除杂、松土、扩穴、培土、施肥、淋水、看护、病虫害防治等,防止人畜的

为害。

4 保障措施

4.1 组织管理措施

项目工程实行技术负责人为首的责任制,对工程质量实行层层负责,各部门做到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精心施工,全面完成本项目工程的全部施工任务,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方案要求。

4.2 建设单位实施措施

在工程施工建设中,按照工程施工、设计方案和技术资料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将全部工程任务划分为若干个施工组。合理配置机械、劳力、技术管理人员,合理安排工序衔接,组织流水作业,做好材料的需用和供应计划,达到机械、材料、人员的最优配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4.3 工程管理措施

项目领导小组应加强本造林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造林实施到完成验收的全面管理,其中更包括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劳动管理和资金管理等。

5 小结

阳江市正在申报国家园林城市,各类专类园作为城市公园绿地,不仅可以吸滞空气中的粉尘、净化空气、净化环境、防灾减灾、美化城市,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今单纯以植物分类科普为主要目的的植物专类园设计模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紫薇专类园的建设,不但要为游人提供可供观赏的景色,还要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提供场所,其规划建设应该从过去单一的植物专类园的规划模式上升为紫薇景点与园林景观和谐统一的规划理念,让大众深入了解与紫薇等乡土树种相关的文化属性,看到人与自然相处的奥秘所在。所以在建设中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专类园做出更好、更高的品质[4-6]。

参考文献

[1]臧德奎,金荷仙,于东明.我国植物专类园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园林,2007,23(6):62-65

[2]赵真庆,赵晓辉,李仕科.浅谈茶花专类园建设方法[J].现代园艺,2011(7):38-39

[3]熊海鹰.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植物专类园--鸡蛋花园景观设计[J].热带农业科技,2012,35(1):41-44

[4]李辛晨,陈俊愉,蒋侃迅.北京鹫峰国际梅园规划与建设简介[J].中国园林,2004(17):37-40

[5]汤珏,包志毅.植物专类园的类别和应用[J].风景园林,2005(1):61-64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篇(4)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按照“增面积、增产量、优品质、促发展”的思路,坚持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立足口粮自给,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面积。20*年,计划实现粮食播种面积41万亩,力争42万亩,总产达17万吨。其中早稻粮食播种面积确保13万亩。全市建立早、中、晚稻水稻优质高产竞赛百亩示范方各10个以上,全年建立示范方30-40个,年终评选优胜高产竞赛示范方10个。

二是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技术推广:超级稻生产集成技术,全市推广面积争取达12万亩以上;单季稻五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要达到5万亩以上;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争取达到3万亩以上;冬季旱杂粮新品种新技术;西瓜嫁接苗技术。

同时,积极开展科学试验研究,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农作物增产增效新技术新品种。继续实施“双季稻亩产1250公斤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有关水稻新品种的引试和高产示范攻关工作;开展番薯、马铃薯、玉米、豆类和蔬菜瓜果等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的引试示范工作,计划建立各类作物引试示范点10-15个;在全市建立高效种植结构模式示范基地10个。

三是加强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计划实施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发放测土配方建议卡10万张,培训镇(乡)、农技人员和农户2500人次,建立省级核心示范方65个,面积5.5万亩,布置“3414”试验12个,其中水稻6个,蔬菜类6个,其他肥料试验18个,采集土壤样品1200个。推广标准农田及园地培肥地力技术示范,建立标准农田培肥技术示范方55个,落实四、三等地培肥地力试验3个,建立园地培肥地力示范方6个,要求地力等级提高一个级别。落实新型肥料肥效对比试验12个。通过地力培肥,有效提高耕地质量,提高粮食产出能力。

四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病虫测报,提高测报效率;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病虫无害化治理30万亩次;做好新型植保器械的推广应用,计划推广担架式高效喷雾器100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500台,优质高效手动喷雾器1000台;加强植保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计划推广新型水稻种子处理剂面积20万亩,推广31%三拂微乳剂防治卷叶虫10万亩次;推进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工作,计划实施面积2万亩次,示范面积5000亩,全市辐射面积要达到10万亩次,建立统防统治乡镇2个;做好农田农村灭鼠工作,冬春二季灭鼠面积55万亩次;做好B型烟粉虱及其传播病毒病综合治理和番茄曲叶病毒病的防抗工作。同时,加强植保新技术宣传、培训工作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计划培训20个乡镇,培训人员次数达2000人次,建立植保专业合作社5-10个。

(二)加强主导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我市的实际,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坚持做大做强做深,着力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茶叶、水果、中药材、蔬菜、瓜类、畜牧业等产业。

1、茶叶。

一是配合*市农业局办好3月21-23日举行的“雁荡毛峰”第六届*早茶节和筹备于4月13-23日举办的乐清市第二届茶文化节。

二是贯彻省、市的文件精神,做好“茶叶优质工程”建设,邀请省农业厅、中茶所专业及*市农业局领导进行茶厂改造技术培训;今年优化改造10家茶叶加工企业,财政配套补助经费80万元。

三是继续推进省茶树良种推广项目,继续加大对我市部分茶园进行良种化改良,使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是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提高雁荡毛峰茶的知名度,于20*年制定并颁布雁荡毛峰系列地方标准,并启动雁荡毛峰证明商标认证与原产地保护等申报工作。同时,做好雁荡毛峰品牌宣传工作,编写《乐清茶叶》,首版印刷10000本。

2、水果

一是提高我市葡萄、杨梅等水果的知名度,分别举办乐清市首届葡萄评比会和乐清市第二届杨梅节。并参加全国、省、市茶、水果精品展示会、评比会。

二是做好柑桔优化改造项目,于9月份召开乐清市水果工作会议暨柑橘优质化改造工作会议;扶持我市柑桔优化改造项目,预计补助经费50万元。

3、中药材

一是加强药农技术培训,使药农及时了解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水平、充分掌握各种先进实用增产适用新技术,切实提高科学种药水平,力争在三、五年内使我市药农劳动者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二是推进规模化生产,突破“小而全”种植生产格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区域化布局,适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逐步形成“一乡一品”的区域特色。

三是制订中药材生产规程,开展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药农的品牌意识,要继续鼓励药农注册产品商标的同时,通过规范化操作,力争在今后几年内,使我市具有2-3个富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20*年我市计划注册以石斛为产业的注册商标1个,同时向有关部门申报创建中国石斛之乡,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做大做强我市的中药材产业。

4、蔬菜

围绕提高蔬菜产品品质和增加农民效益为目标,以设施蔬菜为重点,大力发展山地蔬菜,积极引试蔬菜新品种,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发展安全优质的无公害、绿色蔬菜。20*年全市发展钢管大棚200亩,建立500亩以上的河藕、茭白、茄子等示范基5个,建立100亩以上蔬菜基地15个,其中无公害绿色基地5个,引进硬果型蕃茄等蔬菜新品种10个。

5、瓜类

大力推广西瓜嫁接技术。西瓜种植已成为我市农业的一个重要产业,至2007年全市西甜瓜面积3.2万亩,而西瓜连作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西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瓜农急需解决他普遍性问题。西瓜苗嫁接技术能克服西瓜枯萎病、实现西瓜连作,并使轮作年限缩短1—2年,如果配合适当的土壤消毒,可以连年种植,确保我市西瓜田年年换,病害年年发的被动局面。20*年全市计划推广西瓜苗嫁接技术1.5万亩,嫁接西瓜苗330万株。

6、畜牧业

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对生猪生产和奶牛发展的政策扶持,全市20*年对该两项的财政补助单列达到1000万元,其中生猪生产补助700万元,奶牛300万元。加快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畜产品品牌,计划在全市推出一批畜牧业品牌产品和优质畜产品品牌示范窗口。

二是深入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以转变生产方式为抓手,努力突破畜牧业发展的用地、环保、疫病等瓶颈,大力推进畜牧小区建设,进一步推广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东部地区引导建立一批现代畜禽规模养殖企业,推出一批具有发展特色的畜牧业示范场(户),实现东部地区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进一步推进畜禽种苗工程,切实做好畜禽种质的普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种业龙头的培育,继续扶持优良种畜禽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强化种质监管,重点推出一批科技创新型畜禽种业企业。

(三)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业收入”这一中心,以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线,以建设农业、高效农业为主题,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大力扶持发展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20*年争取增补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充分落实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政策,重点抓好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二是做好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广,提高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市知名商标的占有率,打响乐清农业品牌。

三是加强市场流通,培植和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培育农民经纪人,进一步培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队伍。

四是大力发展加工业,重点抓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的深加工,扶持1-2家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加工企业。

(四)加快农业科技应用

一是规范实施农技推广项目,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和推广应用,集中精力、财力,把全市有优势、有特色的农业推广项目做大做强,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二是加强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素质培训。20*年计划开展绿色证书培训20期,共1600人次;各类实用技术培训85期,10000人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进村35期,2000人次。

三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四做好农民信息工作。充分利用好农民信箱和乐清农业信息网等平台,积极各类农业信息,动员广大用户农产品买卖信息。要进一步加快农民信箱的推广应用工作,按照省里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的要求,我市要组织200个行政村加入万村联网工程,并做到网站栏目数据齐全,图片清晰,美观度好、数据更新及时。

同时,加强村级信息员队伍建设。使每个村都有一名能操作电脑的兼职信息员,能经常性地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每个村信息员都要获得“浙江农民信箱”信息员资格证书(须经网上考试系统考核合格)。培养农民信箱应用示范户500户。(须经网上考试系统考试合格,考试时用户类别选择“示范户”,当年个人信件、买卖信息等信箱内容30条以上)。

(五)重视农产品质量建设

一是依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积极落实源头治理措施,重点加强对农产品的农残、重金属等监测,健全农业生产档案,建立农产品生产可追溯制度。并开展我市农产品基地、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抽检工作,及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动态。同时,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两高”农药违法行为。

二是积极组织实施绿色农业行动计划,建立无公农产品产(基)地,组织农业企业申报浙江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通过加强内部制度建设,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和加强主要仪器调试、运行,确保质量检测中心能顺利运行。同时,完成检测中心计量认证和首批参数认证,确保首批实验室参数通过资质认证。

四是重视农产品环境整治。以加强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发可再生能源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广各类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继续推广净化沼气池,并加强净化沼气池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净化沼气池+生态土壤深度处理”工艺,计划全年推广净化沼气池3000m3,完成生态公厕15座;继续发展“三沼”综合利用,计划对全市已整治的畜牧场的“三沼”进行综合调配利用;协助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000㎡。

深入开展全市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20*年为全面普查阶段。从今年1月开始,农业组将对全市与种植业相关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的生产区开展肥料、农药、农膜、秸秆污染和土壤、灌溉水的部分污染物开展普查;对畜禽养殖业相关的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等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和污水等污染物开展普查。

(六)完善农村经营

一是继续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工作机制和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根据省、市创建村级财务规范化示范单位活动的计划,开展村级财务管理示范镇、村创建工作,20*年重点在蒲岐镇开展省级示范镇创建工作。推进村民代表网上监督村级财务新机制的试点工作,创新村务、财务公开的形式。

同时,加强对全市中心会计、村报员业务培训,重点抓好新规定、新制度和村级财务网络查询应用知识的培训,实现持证上岗。与市农培办联合,计划农村会计上岗证培训300人次,农村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培训300人次。会同市农技培训学校等单位,加强农村会计中专学历教育,实现“农村会计证、电算化操作证、会计中专学历证书”三证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财会人员队伍。

二是继续抓好农村审计监督,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明年计划审计300个村。重点围绕村级财务收支、土地征收补偿费、村级重大项目建设审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问题专项审计等。

三是继续完善土地承包工作,推进土地承包信息化管理,处理二轮承包遗留问题,办理土地承包件,做好土地承包日常管理工作。

四是做好减轻农民负担日常管理工作,主要以制度落实、监督检查、部门协调、专项考核四方面为抓手,强化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

五是做好全年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和理赔工作,帮助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减轻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今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在去年1+4X的基础上,扩大了参保面积,增加油菜、奶牛和能繁母猪。

六是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点做好合作社各类培训,指导合作社进行“五化”建设。

二、20*年林业工作要点

(一)深化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林业改革步伐。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要求,以创新林业运行机制、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为核心,加快改革步伐。

一是继续做好山林延包工作,六月底以前,要求各乡镇全部完成山林延包的所有工作,不留尾巴。

二是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林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是切实加强林权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切实承担起日常林权登记、变更、林权证发放,以及承包合同、流转交易、评估监管、抵押登记等管理职责,加强林地林权信息化管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发挥林权证法律凭证的作用。

(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林业

一是实施竹林增效富民工程。充分发挥竹林改造的巨大潜力,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改造步伐,真正把竹产业培育成老百姓的富民工程,重点抓好智仁乡毛竹低产林改造,建设毛竹高效经营示范园区。

二是着力振兴油茶产业。把油茶低改作为兴林富民示范工程的一个重点来抓。综合推广应用品种改良、强化抚育、复合经营等低改措施,恢复改造低效油茶林1000亩;开展油茶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高接换种、复合经营等油茶品种改造;强化油茶品种的选育和开发,加快油茶改造技术的推广,制定标准化建设标准。

四是大力发展森林和湿地生态休闲旅游。加强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管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区域性特色生态休闲基地,开拓森林旅游市场,不断提高森林公园的整体建设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大雁荡山森林公园建设力度,提升雁荡山森林旅游品位;加快岭底林场、白龙山林场的森林旅游开发,创造森林旅游品牌。

五是着力提高种苗花卉产业。适度控制种植规模,着力推进花卉品种的结构调整,在巩固观赏苗木优势地位的基础上,加快盆景与中高档盆花发展,抓住“兰博会”的契机提升“雁荡素”本地兰花品种的品牌与知名度。

(三)积极推进森林“减排、减灾”行动

一是继续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充分发挥重点生态公益林在固碳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认真抓好补偿资金规范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经营者手中,确保护林人员劳务费和公共管护支出资金的安全使用。切实加强管护责任落实,突出抓好专职护林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巩固公益林建设成效。以科学经营为手段,加大林分改造力度,提高公益林的功能和质量。

二是加快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沿海防护林在抗御风暴潮、防浪固堤、减轻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以沿海基干林带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由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区和城镇防护林网、山地丘陵防护林等三道沿海绿色生态屏障,最大限度地增强森林的防灾减灾能力。重点做好湖雾镇、雁荡镇、清江等乡镇的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其他沿海乡镇要对缺株断带的基干林带及时填平补齐,全面提升海防林的质量和防护功能。

三是切实加强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认真落实全省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力争今年完成全市湿地保护规划编制,认真做好湿地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工作。

四是全面落实绿化造林任务。一是要对2003年以来营造的通道干线两侧山体绿化与坟山绿化作进一步的完善,查漏补缺;二是继续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和阔叶林发展工程建设,生物防火林带要以高速公路、国省道等通道两侧交界处以及墓区、景区等人为活动频繁、火灾高发区为重点,阔叶林发展工程以重点公益林区的通道景观林、城镇绿屏和休闲景观林为重点,确保建设成效;三是进一步落实迹地更新的长效管理机制,按照“采造挂钩、烧造平衡、除造同步”的要求,市里重点解决火灾面积较大的镇安、岭底等乡镇的大片火烧迹地更新造林,各乡镇要落实迹地更新造林主体,科学选择迹地更新造林方式,狠抓迹地更新造林质量;四是全面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指导有关乡镇和部门制定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方案,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提高全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

(四)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森林消防工作。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狠抓各项消防措施的落实。深入宣传贯彻《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进一步增强全民森林消防意识;抓好专职巡山护林员、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和督查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抓好森林消防装备建设,进一步提升森林火灾的扑救效率;加快生物防火林带和防火隔离带建设,进一步增强森林自我防控能力;抓好森林消防责任的落实,进一步健全和创新森林防火工作的长效机制,防止群死群伤和重大火灾事故发生。

二是进一步加强林地的依法保护和管理。认真组织实施林地年度定额管理制度,及时做好林地征占用指标的分解工作,并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逐步形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供地、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的林地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中的林地监管工作,根据开发规划及时组织力量编制林地占补平衡规划,确保低丘陵缓坡开发工作依法进行;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的全程监管,防止乱占林地的违法行为;完成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三是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以松材线虫病防控和疫木管理为重点,以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为突破口,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成灾率控制在5.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监测预报准确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分别达到77%、82%、93%以上,确保松材线虫病发生总面积、病死树数量双下降。

四是组织开展严打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林业执法力度,适时组织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林地专项整治、林区禁种铲毒和打击盗伐滥伐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维护林业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五)推进森林城市建设

一是着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关注森林”活动,积极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努力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编制城市森林建设规划,统筹城乡绿化协调发展。以城市森林建设为带动,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和庭院绿化,加强平原绿化和农田林网改造,继续抓好公路、铁路、河渠、堤坝、街道等通道绿化,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加强绿化示范村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补助力度,年内要求新增绿化示范村10个。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篇(5)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100-01

由于我国的绿化面积远远的落后于其他国家,所以增加绿化面积势在必行。增加绿化面积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造林,要想通过造林来改善自然环境,带动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重视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对林业绿化提出了建议 ,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为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我国林业资源的现实状况

近年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越来越高,种植的树木超过树木的消耗数量,这样既保证了森林覆盖率,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林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一些 林业技术上的问题。我国林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对不同树种的使用不合理 导致大量的浪费,使每棵树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2 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要点

2.1 造林绿化之后势必考虑的问题

绿化后,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了,后续问题仍然存在。要检查每一需要种植的地方是否完全种植,观察苗木种植后的成活率,如果不能保证苗木成活率, 美化环境的目的不仅达不到,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另外,林业不仅是绿化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何使绿色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最佳平衡点,这是造林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2.2 保证树木的质量

同时在保证造林成活率后,必须保证树木的质量。因为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材料是树木为原料,所以质量是树的关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树木的质量,对于长势不好的苗木进行拔掉再补种,转化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以保护环境 加强管理,减少 不必要的损失;其次,要选择高质量的树种,优良的树种是保证树木质量的前提,所以一定要保证树种的质量。也可 以种植不同树种的搭配,丰富 树木 的物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侵害。 因此加强对种苗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除草,施肥,喷洒农药等,以减少树木的生长缺陷。

2.3 合理有效的方法对森林进行管理

环境对树木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树种适合什么样的环境,必须考察好,固定的环境和发展的增长对树木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森林土壤质量,土壤深度等因素都会对树木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生长的自然环境越好,对树木的管理的方式和范围就越广泛,这些都是影响林木生长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有其他一些次要因素,如,气候条件,病虫危害因素,森林管理,及市场的社会因素。科学经营森林资源,根据林地科学规划地质条件的需要,使良好的森林种植计划,并组织实施落实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森林生产力,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管理森林的结构,树的生长发育及其品质。森林树种的质量是整体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选择树种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相信树种质量高价格就可以生长高大的树木,树种的选择应该结合生长环境,从而充分发挥物种的功能和优势。后期相关部门与人员管理是否到位,是树木成活率的保证,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后期管理。

2.4 对森林进行合理砍伐

森林的砍伐,有必要确定的森林砍伐的范围,以及相关的轮伐范围,确定砍伐范围需要使用人工的方式, 科学的林业技术工作,还需要有很多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2.5 运用科学技术促进林业发展

通过积极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 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与团队。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林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机制,造就一批林业科技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基层林业科技骨干。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领域和重大科技计划等平台,培育优秀创新团队。 积极发挥林业科技社团的作用,搭建促进科技交流和人才成长的活跃平台。

3 强化林业从业人员培训

3.1 为了提高林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就要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加强高等 专业机构林建设,充分利用 培训基地,加强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林业标准化技术 ,逐步建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制度,提高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基层林业,森林和其他林业实用技术培训,充实 林业技术骨干产业重点,带动从业者职业技能全面提高。

3.2 普及林业科学技术知识。落实全国科学技术普及规划,强化林业科普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普基地建设,逐步建立林业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体系,努力构建科研机构、高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等共同参与、机动灵活的工作机制,全面普及林业科学技术和生态知识,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林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S759.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015-02

1引言

森林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1],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2],同时又是森林旅游区别于一般性旅游活动的主要标志。森林公园作为我国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位置,大量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大中小学生们的科普、夏(冬)令营、实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科研人员的实验基地和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创作基地[3]。如何提升森林公园的吸引力,不断发挥其林业生态的宣传、科普作用也就成为今后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

2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概况

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地处三峡工程库首北岸,国土总面积72km2。森林公园于1992年设立,属副县级事业单位,与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三峡库区湿地保护管理局、大老岭林场管理处合署办公。内设9个科室,下辖3个管理站、1个农业村、2个码头、4个居民点,辖区总人口966人。近年来,大老岭根据国家森林公园和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思路,围绕“生态、活力、开放、和谐”的奋斗目标,多方争取、勇于实践、克难奋进、转型生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十佳林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两届被授予宜昌市、区两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

森林公园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稀有性特点,森林覆盖率90.4%,森林蓄积量67.5万m3,森林的质量和蓄积名列湖北省同类前茅。有维管束植物2354种,陆生和水生脊椎动物418种,5万多亩原始森林保存完好,珙桐、铁杉、亮叶水青岗、高山杜鹃群落独具特色。

森林公园是三峡库区的天然水塔和生态屏障,为维护三峡库区岸坡稳定和大坝安全具有重要地位,被国务院三峡办确定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同时地处我国西部高山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武陵山脉与大巴山脉生物区联系的桥梁,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优先保护的关键地区。

大老岭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地文、水文、人文、生物、天象等旅游资源,有8大类22个亚类52种基本类型,尤以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广受称道,被誉为“宜昌的庐山”和“宜昌城市后花园”。

3大老岭生态文化特点

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是一个以保护自然山水为主,充分利用森林、溪流、瀑布风景资源开展休闲旅游活动的大型森林公园。公园以绝色林海、三峡云海为载体,多样的植被类型形成了丰富而多变的森林景观。大老岭的生态文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清秀深邃的山水文化

大老岭千峰竞秀、万壑皆幽、植被葱郁、古木参天,四季如画,静谧如诗。森林公园平均海拔1300m,最高峰天柱山2008m,登上主峰,一览众山小,绝色云海尽收眼底。春来百花齐放,鸟语花香;夏日郁郁葱葱,清凉宜人;秋天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冬季林海雪原,冰清玉洁;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2万个/m3,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尤以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广受称道,被誉为“三峡明珠”。

3.2丰富多彩的森林文化

森林公@地处大巴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物种资源丰富,具有典型性、多样性和稀有性的特点,有维管束植物2354种,238科957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国家濒危珍稀30种,是华中地区“物种基因库”,5万多亩原始森林完好保存,是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关键节点和库区生态环境的一个巨大生态源,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中规划建设的三峡库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区。森林亦是珍禽异兽、彩蝶昆虫等栖息之所,公园内有陆生和水生脊椎动物418种,昆虫269科1499属2412种,分布有部级保护动物豹、金雕、林麝等,是我国中部候鸟南北迁徙通道的关键节点。大老岭旅游资源富集,开发价值巨大,被誉为“绿色宝库、动物乐园”。绿色森林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游憩环境,增添了野趣。

3.3寓教于乐的科普文化

森林公园不断发挥资源、人才、区位优势,深入开展科研科普工作,丰富了保护工作内涵,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科普教育文化。先后出版了《三峡大老岭科学考察报告》、《三峡库区大老岭植物多样性与保护》、《三峡库区濒危保护植物彩色图谱》等专著3部;建立10个高校科研教学基地,完成部级科研项目32个;加强生态监测,建成气象站和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6个,三峡云顶气象站列为部级高山无人气象站;扩建三峡珍稀植物园800亩,建立监测样地样线20处3000亩;建成动植物标本馆和种质基因库,馆藏动物标本300多号、植物标本12000余号;建成科普展示厅和数字化信息平台,初步建成“数字大老岭”;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爱鸟周活动和森林文艺创作。大老岭已成为众多科研院校、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科研、实习和生态文化学习参观的教育基地。

3.4底蕴深厚的山乡文化

由于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生态危机已经使人类警醒,因此更加珍惜那些世代相传的、传统的,并与自然和谐共进的生态文化[3]。大老岭的森林植被是在大老岭人60余年坚持不懈地保护和促进下发展形成的,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与艰苦求索、团结奋斗的大老岭人精神共同形成了大老岭特有的生态文化传统。由于大老岭特殊地理位置,还为其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诸如屈原故里的屈原文化、五指山的宗教文化、兴山南对河的昭君文化、邓村的茶乡文化,这些特有山乡文化的融合成就了绿色大老岭以及大老岭旅游业。

4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主要经验

大老岭作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一个重要节点、宜昌后花园和未来三峡国家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长期以来,大老岭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厚重的生态文化底蕴、良好的区位优势,围绕生态文化建设,努力把旅游资源的亮点变成热点,使热点变成卖点,不断提升经营能力。

4.1强化规划引领,生态文化建设有章可循

近些年来,大老岭始终坚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2000年编制了《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总体规划》,2012年又聘请省、市相关规划部门专家进行修订完善,充实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用于指导具体工作,力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使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截至目前已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盘龙岭、三峡云顶、药王溪、猪槽沟原始森林、植物园等五大景区,初步建成“2008会议中心”、新宫科普中心、千斤园“农家乐园”等接待中心,有效地保护了项目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出融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科普宣教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品,使林木良种基地资源与科普教育、生态休闲实现有机融合。“三峡云顶、绝色林海、避暑胜地、养生天堂”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综合产值2亿多元。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化硬实力逐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以国家实施生态建设为主战略为机遇,坚持打“三峡牌”、“生态牌”,依托三峡后续规划、三峡库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工程和垃圾填埋觥⑺库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环境工程,累计争取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办公、住房8处8550m2,硬化林区公路50km,科技楼1500m2,科研人员公寓楼2500m2,全境电子监测系统18路,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1个,气象站6个,三峡珍稀植物园800亩,解说步道3条4.2km,监测样地样线20处3000多亩,生态监测管护站2个、观鸟基地2处,垃圾填埋场1座。为人们了解森林、探索自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3强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窗口作用

公园每年与邓村乡政府、旅游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以茶文化节、帐蓬节、观鸟周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活动,让旅客在参与式娱乐中受到科普文化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公园还与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等15所院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中科院、中国林科院长期在此开展各种科研观测。18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进行科学考察。累计完成完成科技项目28个,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8项,138篇,出版专著2部。

4.4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生态文化旅游品位不断提升

根据大老岭资源特点,不断挖掘森林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科普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发展潜力,并将其建设发展为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大老岭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除注重“生态”,倾向自然的共性外,还突出各自的主题形象和内容。初步形成了以新宫、植物园为代表的林业科普文化中心;以2008接待中心、盘龙岭为代表的渡假休闲文化中心;以三峡云顶为代表的自然摄影文化中心;以猪槽沟原始森林为代表森林文化中心;以五指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中心;以千斤园农家乐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中心。

4.5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基地建设,生态文化大课堂越办越好

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了高标准的生态科普和生态道德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各种自然科普和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公园先后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观鸟基地、湖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受训人数超过10万人次。

4.6注重人才队伍培养,生态文化传承能力逐步提升

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教育,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入人心,这一直是大老岭人的共同目标。由于受多重管理体制的局限,公园管理人员既是公园生态建设参与者,也是生态保护的管理者,更是公园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说员。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生态文化素养,多年来,大老岭始终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先后有20多人通过培训和自学取得大专和本科学历。

5对策与思考

森林公园中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精髓。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是大力提升森林公园建设内涵的本质需求。虽然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在公园建设中,始终以提升生态文化品位,增加文化内涵为目标,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4],与当前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必须将生态文化建设这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森林公园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化的重任,成为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为繁荣生态文化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5.1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

为加强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推动森林公园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克服影响公园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抓好“五个结合”。即把森林公园功能作用与经济社会对林业多元化要求相结合、把公园自身发展阶段特殊性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大背景相结合、把对资源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把生态林业发展与民生林业发展需求相结合、把世界自然保护地发展珍贵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当前,影响森林公园深入发展各种因素的根源在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变“国有资源,必须国家经营”错误观念,使森林公园三权分离,可有效地克服森林公园面临的各种困难[5]。因此,一是要建立规范的生态效益评估机制,通过对林木资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等生态资源的评估,完成生态产品从定性评价向定量分析的转变,实现无形资产的有形化转换,为三权分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彻底打破国有企业围而不建,圈而不投,无偿使用的历史格局,充分发挥国家森林公园应有的作用;三是强化森林公园行业管理的行政地位,积极争取将各级森林公园行业管理机构纳入行政管理系列,落实人员编制和工资待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5.2挖掘生态潜力,提升顶层设计

探索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就是高层次的科普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从而满足旅游者对于生态文化体验的需求。旅游方式也由单纯的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的自然观光向生态文化的体验与感受方向发展[6]。为此,必须结合保护区总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一方面是要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为公园发展定位布局;另一方面是要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结合本地实际,深挖本地生态潜力,创造性开发具有大老岭特色的生态文化项目;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申报国家公园,从更高层面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生态功能。

5.3加强森林保护,提升资源质量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的发展之本和生存之基,离开森林谈生态文化,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强化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上下功夫。一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项目建设中,要建立生态影响评价机制,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不达标的项目坚决叫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森林保护和恢复等建设力度,把大老岭建成名副其实的部级生态示范区。三是要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全森林管护网络体系。

5.4拓展融资渠道,提升硬件实力

当前正在实施的国有林场改革、国家公园建设、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为森林公@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政策机遇,通过争取国家林业生态项目投入、招商引资等不同方式,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步伐,提升公园硬实力。

5.5强化环境教育,提升文化品位

一是要在完善原有科普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生态文化教育项目,使更多的民众在游玩中享受文化氛围。二是要加强人员素质养成,努力提升管理人员的生态文化素养,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来感染群众,努力形成“自觉文化”。

5.6推进精准扶贫,提升生态内涵

把生态文化建设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依托森林公园的发展带动乡村旅游,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推进精准扶贫,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双赢目标,以此不断拓展生态文化建设的外延,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林场发【2007】10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通知》[R].北京:国家林业局,2007.

[2]徐高福,钱小娟,胡奕锋.浅谈森林文化与森林公园建设[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3):161~163;

[3]赵敏燕,陈鑫峰.中国森林公园的发展与管理[J].林业科技,2016,52(1):123~124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1603

1引言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义乌市西北部的后宅街道境内,地处后宅街道西北面,由德胜岩、湖西塘和黄檗山3个相邻区块组成,总面积2586.28 hm2。森林公园境内峰峦稠叠、山翠水碧、风光旖旎、胜景天然,是一处以独特的峰岩景观和丰富的宗教文化为特色,集游览观光、森林休闲、康体健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具有“奇、幽、秀、古”的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赏景游玩。根据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资源分布状况、地理位置及规划性质、定位等特点,遵循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便于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将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划分为六大景区进行分区建设,分别为湖西塘管理服务区、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天公山森林休憩区、石剑坑古道游览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朱高尖生态保育区。

2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资源分析

2.1源远流长的登高文化

森林公园境内的德胜岩,因其山峦稠叠又称稠岩。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义乌称稠州,就由此岩得名。稠岩海拔高383.0 m,岩虽不高,但登岩远眺,群山连绵不断,景色蔚然壮观,是古往今来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德胜岩是义乌的开端,也是义乌精神的象征,每逢重阳佳节,方圆百里的义乌人都会登上德胜岩,开展登高活动,登高文化源远流长。

2.2古老厚重(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与古道文化

森林公园内有胡公庙、济公寺、上岩禅寺、红云禅寺、净居禅寺、西崮寺、乌龙殿等10余处古刹寺庙,寺庙景观集聚,宗教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古老厚重的千年古刹,森林公园内还有历史悠久、环境清幽的杭金古道、戚宅岭古道。

2.3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生态文化

德胜岩森林公园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青冈、苦槠林分区。枝叶茂盛的常绿阔叶林、挺拔苍翠的松柏类针叶林、满山遍野的花草灌木,形成了层次丰富,生机盎然的森林植物景观。据统计,森林公园内木本植物有66科33属202种,其中,花榈木(OrmosiahenryiPrain)、香樟(Cinnamomumcamphora (L.) J.Presl)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森林公园内既有苍松林海,也有茂林秀竹;既有山花烂漫,也有野果飘香;有经人工大面积种植可观赏而又能养生的南方红豆杉林,也有古老苍劲、郁郁葱葱的古樟树、古榆树和古罗汉松等。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构成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同时,清幽宜人的森林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游人在此可经常看到飞鸟翔集,松鼠跃枝的景象,充满灵性的野生动物在森林里自由穿越,为森林公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森林公园内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有4纲16目25种,其中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Unnaeus)、草^(Tytocapensis Smith)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风景资源,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璀璨迷人的人文景观,是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历史资源,富含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生态文化建设开发潜力巨大。

3建设原则

3.1教育为先,社区共建原则

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教育为先,联合本地社区居民、相关利益群体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公园可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提高游客生态文化意识,以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森林公园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附近社区,特别是街道范围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以确保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社区协作发展,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不被破坏。

3.2特色化发展原则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本身生态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树立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化形象,打造能反映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3.3产业化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化发展。生态产业本身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产业化发展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来源,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以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等其他生态文化要素发展。

3.4持续滚动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森林公园保持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此必须遵循持续滚动发展原则,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创新,才能保证生态文化不断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4建设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布局主要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形成以尊重自然、关爱生物与生命的生态伦理与道德为核心的生态精神文化;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文化;核心是建设繁荣与健康的生态物质文化,形成大量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健康愉悦、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规划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在德胜岩登高揽胜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石剑坑古道游览区,按照“一心,两区,多点”进行布局。

一心:以“登高文化”为中心的德胜岩登高揽胜区。规划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登高游览步道、久久亭等生态文化设施,将其打造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的核心。

两区: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黄檗山宗教文化区,规划建设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佛教植物园等生态文化设施;以“古道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在区内设置休闲长廊、古道交通民俗馆,修复剑门亭,重塑石剑,展示古道文化。

多点:规划建设森林浴场、湿地养生馆、药用植物园等展示森林“养生文化”;建设农耕体验园、农耕民俗展览馆、戚宅岭古道等展示“农耕民俗文化”;建设竹林幽居、隐逸轩等展示“森林休憩文化”;并在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建开展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建设湿地科普馆、植物生态科普中心等进行科普宣教。

5建设内容

5.1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5.1.1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规划在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建植物生态科普中心,使森林公园成为后宅街道及周边主要的生态科教场所之一,结合湿地科普馆、药用植物馆建设,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义乌市重要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重点建设佛教植物园、药用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等项目,突出森林生态多样性文化。

5.1.2民俗文化展示基地建设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过去,融合于现在及未来的动态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规划依托义乌市及后宅街道当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结合森林公园现有人文景观资源,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古道交通民俗馆、农耕民俗展览馆等民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将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当地民俗文化展示基地。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5.1.3户外休闲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森林休憩、休闲游览小区,开辟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基地、登山步道、休闲长廊,建设红豆山庄、上岩寺服务点、大方服务点等设施,发展生态康体文化、生态休闲文化和生态宿营文化,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兴趣。

5.1.4生态宗教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森林公园黄檗山宗教文化体验区内现有的净居禅寺、乌龙殿、西崮寺开展宗教文化体验,建设香市服务中心、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山坞茶苑等设施;同时依托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内的济公院、红云禅寺、上岩禅寺、岩南古寺、圣岩寺及赫灵行庙等宗教文化设施,整合发展丰富的宗教文化,打造森林公园的特色。

5.1.5生态保护建设

规划实行林区植被保护,珍稀物种和名木古树保护,森林公园内水域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并在旅游开发中实行生态环保教育与监控,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效等形式让游客感知,体现森林公园以生态为本,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景观环境,增强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5.2深化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规划

森林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森林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森林文化、登高文化、古道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湿地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森林公园的品位,扩大森林公园对社会的影响。规划组织开展地方特色的登高、斗牛等节庆活动、各种义乌特色美食大赛、寺庙生活体验、户外徒步探险等生态文化活动;举办森林文化节、森林摄影展、登高文化节、佛家文化节等;根据季节不同,推出森林公园“春之约、夏之梦、秋之韵、冬之情”系列旅游活动,按游客需求不同,推出“养生之旅”、“生态之旅”、“禅宗之旅”、“科普之旅”等主题旅游项目。

5.3注重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全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对管理人员、讲解人员、接待人员及环保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提高森林公园内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的生态文化素质及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美感、生态道德的,由“生态文化人”组成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让每位森林公园员工都认识到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担负的责任,使他们自身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其次加强与外部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作为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要在森林公园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普及生态知识, 弘扬生态文明,增强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的建设。

6结语

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态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森林公园是林业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主要窗口,也是人们接触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为先导,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有各种文化为底蕴,有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但新球,但维宇.森林生态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李健,罗芬.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解说―基于花岩国家森林公园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篇(8)

中图分类号 TU98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54-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的方便,游人开始热衷于对城市周边的山林野趣的寻觅。城郊森林公园是一种生态型郊野公园,可实现人们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愿望。

1 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自然概况及景观现状

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位于惠安县中部,地跨涂寨、螺阳、张坂3个镇,东临文峰村的东园、大宅,西至五音村的前崎坑、后崎坑,南到洋厝、后曾,北到正兜、桥透,地理坐标:东经118°47′00″~118°50′00″,北纬24°56′00″~24°58′30″,东西长3.8 km,南北宽6.4 km,森林公园建设总面积达1 103.35 hm2。公园属山地、丘陵,花岗岩地貌型的山地生态型森林公园。景观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是一处极具开发潜力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胜地。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森林、山水交融特色景观为依托,以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导,以文笔山文笔峰的文脉及周边区域的森林、湖水、寺庙、妙石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在体现民族风格上,突出闽南地方文化特色,集森林休闲、瞻仰、观光、朝圣为一体的城郊型省级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现已经开辟的主要景点有文笔瞻仰、九峰朝觐、五音休闲、文物观光等。但森林公园的旅游目前尚处于粗放无序状态,游客以零星散客为主,尚缺乏知名度。管理上尚缺乏统一机构,许多有价值的景观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2 文笔山森林公园生态景观存在的不足

随着惠安城市的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作为城郊森林公园,在生态景观建设、文化旅游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公园内原有丰富的森林景观类型大多已经演替为人工次生林;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森林公园的进一步拓展。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形式单一

森林公园景观中园路布局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园中大景区间尚无方便的交通联系。存在因开挖山体或大量填方形成的山体,不符合生态要求。此外,相配套的水、电、吃、住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2.2 景点缺乏优化,景观功能缺乏定位

根据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将森林公园划分为文笔山文化瞻仰区、九峰森林休闲区、五音妙石观赏区、南坂温馨游乐区、文物古迹观光专线4个景区和1条文物古迹观光专线。随着公园区位性质的变化,因立地条件和政府投入等因素,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投入,公园功能定位和综合性质的改变,各个景点缺乏最优化的利用和开发,景观效果不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2.3 公园植物单一,森林景观单调

惠安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湿润多雨,四季常青,十分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其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即亚热带雨林),由于历史原因,现有林分总体质量不高,多为由马尾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人工林或次生林,阔叶绿化树种比较少,林下植被也比较单一,季相缺乏变化,森林层次感比较差。常年以绿色为基调,缺少观叶、观花等观赏树种,景观效果不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2.4 公园水体景观单一

园区内流域面积较大的有惠女水库干渠道、林辋溪与蔗潭溪。水库、山围塘有数个,其中竹田坑水库、互助水库较大。近年来,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互助水库、竹田坑水库的堤坝进行除险加固,对两大溪流进行整治,但工程轻于水库整体生态景观建设。

2.5 对景观建设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深

目前,许多人对生B文化建设的认知偏颇,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抓不到位。虽然有的古迹遗址被毁,但遗迹尚存,如将其修复将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和人文景观。另外,科普生态教育等生态文化产品也欠丰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3 对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城镇”为指导思想,以文笔山森林景观提升为目标。工程立足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林地现状及“保护文笔山历史风貌特征”的原则,将文笔山打造成“四季皆绿、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系统。

3.1 公园功能定位

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前提,公园突出了以保护、改造和利用现有森林景观为主,开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辅以少量人工造景的规划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彩化阔叶始终为主基调,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乔灌、色彩常绿与落叶的搭配,挖掘绿色生态、宗教朝觐文化,增加水利工程景观、休闲农业园区等。

3.2 基础设施工程的生态化改造

一是园路布局与生态修复。园路选址和形式设计,需依山就势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构建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设计时要考虑人流的分布、集散和疏导,同时又要将其作为保护森林资源的防火道路和防火隔离带。森林公园内主干道按照道路边坡设计应采用生态化、森林化,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在满足边坡稳定、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将绿化与防护相互结合,对不同类型边坡进行生态修复,边坡绿化一般用灌木护坡较佳。二是公共设施改造。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增添环保、节能的生态设施。可以在森林公园的广场、路边、休闲地等适当处摆放仿树桩式垃圾桶;有人性化的公共设施的更应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可以在重要景点增设部分残疾人活动设施。

3.3 发掘公园的文化内涵

文笔山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公园内已有许多具代表性的古代、现代文化建筑,如文笔峰、九峰寺、安固石亭、蓝飞鹤烈士纪念碑等,将它们与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整合,开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利用之路。增进森林生态文化的科普教育宣传,增加科普的标识、标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公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可增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垂钓区、生态植物园、水上游乐园。同时,开发广大文艺艺术爱好者、艺术家的写生、创作基地等,形成形式多样的文化宣教基地。

3.4 水体景观提升

利用溪渠纵横交错、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在沿溪两岸及水库周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提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与水环境亲密接触的场所设施。沿溪绿化树种,以香樟、重阳木、柳树、桂花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双夹槐、红花继木、大王龙船花等灌木和毛杜鹃、鸭脚木、金边假连翘、百喜草等草本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的生态群落,给当地居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

3.5 森林生态景观的提升

文笔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是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城镇”的重要体现。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按照“造林大苗化、树种多样化、品种乡土化、色彩季相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3.5.1 多样性。根据公园功能分区和不同景区建设主题,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基调,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乔灌藤草、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保证物种多样性。安固石亭和纪念碑是重要文化景点,树种选择考虑以乔木树种和球冠状的灌木配植[1]。

3.5.2 自然性。森林生态之美贵在自然性,近自然的植物群落设计要求采用“见缝插针”自然式混植。尽量保护好原有天然阔叶树,尤其在立地l件极差或岩石地、稀疏林地,采用自然式配置地被植物和灌木,利于形成自然绿化景观[2]。

3.5.3 文化性。榕树枝干壮实,傲然挺立,不畏寒暑,象征着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惠安人精神,是惠安城市的灵魂和个性。文笔山森林公园拥有一定量的、有价值的亟待挖掘的人文景观,公园内的文笔峰、灵瑞山、九峰寺、安固石亭等广植榕树,形成崇榕文化[3]。

3.5.4 乡土性。根据文笔峰建设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岩石地的原生态地域特色,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彩化阔叶树种为主基调。公园内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桉树等等,杂灌比较多。在保留原有主要植被的前提下,通过间伐或斑块改造,种植观赏价值比较高的地带性植被以及当地乡土树种,例如桂花、大花紫薇、槐树、枫香等等,进行林相改造[4]。

3.6 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

3.6.1 生态园林的维护。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植物的种植、造型、修剪,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培训[5]。

3.6.2 实施生态型的植保。根据生态学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用或尽量少用化学农药,采取措施保护各种有益生物,发挥生物防治作用[6]。并根据苗木的生长特点,合理配置树种,合理计算栽植密度,增强林木的抗虫能力。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7]。

3.6.3 生态园林的宣传和参与。通过图片展览、科教普及、媒体宣传等,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也可以让社区参与当中,并分享其中的利益,不断提高公众爱绿、护绿意识,掌握并调整生态的进展和影响[8-10]。

4 结语

文笔山森林公园的实施有利于于进一步优化惠安县森林生态景观,改善投资环境,协调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直接以人为主体进行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纯公益性的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5 参考文献

[1] 王韧.福鼎市大洋山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78-281.

[2] 廖思平.百丈峰森林公园景观现状及保护提升对策[J].现代园艺,2014(19):73-74.

[3] 尹承勇,王之颖.毓秀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保护及提升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3(2):32-35.

[4] 独军.森林公园景观规划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小陇山麦积部级森林公园为例[J].甘肃林业科技,2012(2):60-64.

[5] 程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9(4):90-91.

[6] 杨贤均,邓云叶,申学成.武冈云山森林公园硬质景观规划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210-12211.

[7] 唐文煜.规范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景观资源对策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6(4):95-97.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篇(9)

一、近年城市林业建设情况回顾

近年来,我市林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目标,实施“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战略,大力建设生态屏障,保护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弘扬生态文明,取得了好的成效。去年我市取得全省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名,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荣获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一)抓重点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有新突破。

一是青山绿地工程顺利推进。在*年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成16条主干道林带、13个城郊林区、119个森林景观节点,建设绿地95.26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年启动实施二期工程,建设*工业防护林区、*公路林带等55个项目,实施造林作业面积1646公顷,完成绿化1075公顷。二是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效果良好。按照4年保护修复700片乡村风水林、绿化350个行政村的目标要求,已完成增城*村、*坑头村、白云黄榜岭村等209个新农村绿化建设,绿化面积301万平方米,深受群众欢迎。三是绿色通道建设稳步开展。全市投入4500万元,着力抓好京珠、北二环高速公路及流溪河、增江河绿色通道建设,改造林分1.05万公顷,形成贯通城乡的绿色生态廊道。此外继增城、白云之后,从化成功创建省林业生态市(县),全市80%的有林地区实现创建林业生态市(县)目标,增城市还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县和绿化模范城市。

(二)抓依法治林,保护绿色生态资源有新成效。

一是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切实抓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市生态公益林条例》、《*市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的实施,组织开展“春剑行动”、“候鸟行动”、“绿盾行动”,近两年查处各类林业案件693宗,一批国家和省重点督办案件的侦查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二是严格林政资源管理。林木采伐和林地征占用未突破省的限额指标,实地审核率达100%,全市森林蓄积量达1015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三是强化森林防火工作。按照队伍专业化、装备机械化、指挥信息化、阻隔生物化的“四化”要求,建立和装备专业(半专业)消防队伍16支660人,建成生物防火林带2632公里、3948公顷,建立了基于“3S”技术的森林火灾卫星实时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去年森林山火面积同比减少78.8%。尤其在实践中探索利用高压水泵接驳罐装水车实施“以水灭火”的新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扑打山火效率低、返火率高的问题。在支援肇庆扑救两起重大森林火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应用。

(三)抓分类指导,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有新进展。

一是抓好流溪河、石门、帽峰山、火炉山、黄山鲁等重点森林公园基础建设,举办“梅花节”、“竹笋节”、“红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打造“山桠塘幽谷”和“白水仙瀑”等旅游品牌,新建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萝岗天麓湖省级森林公园。二是结合青山绿地等重点工程,建设规模经营的苗木花卉基地65个,年产量达4500万株,适应了城市绿化发展的需求。三是适应市场需求,全市建设商品用材林近50万亩,并探索在生态公益林内积极培育红锥、楠木等珍贵用材树种,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四)抓宣传教育,弘扬绿色生态文明有新气象。

一是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全民道德教育内容,每年举办“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鸟节”等主题宣传活动,建立一批以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为主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广大市民增长生态科普知识的重要场所。二是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倡导以款代劳、“认种认养”等方式履行植树义务,在全国率先建立义务植树主题公园、义务植树中心点,义务植树尽责率提高到91.3%,“爱绿、植绿、护绿”蔚然成风。三是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建立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有效保护了绿色文化遗产。四是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主办《绿色*》杂志和*林业网站,加大林业宣传力度,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林业的良好氛围。

(五)抓统筹协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新举措。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一手抓青山绿地工程建设,力促我市各项绿化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一手抓同国家有关部门的汇报沟通,争取工作主动。*年12月市政府经省政府向国家林业局正式我市*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举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申请。*年制定实施了《*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森”工作领导小组。先后邀请国家“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的领导及国家“创森”专家到我市调研考察。朱小丹书记亲自会见了“创森”考察调研组成员,张广宁市长、陈国副市长亲自带队赴北京汇报了我市“创森”工作,得到国家林业局等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我市*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下了好的基础。

(六)抓惠民利民,解决林农民生问题有新成果。

一是大幅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将生态林补偿纳入市委、市政府66条惠民措施,按照区位、类别,结合“按劳取酬”,将补偿管护标准由近年的每亩18元提高到*年的每亩25元、2009年的每亩30元。二是加大山林纠纷的排查处理力度。全市排查出山林纠纷1497宗,有效调解了229宗,涉林面积5.5万亩,一些矛盾较激烈、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的山林纠纷得到化解、控制。三是加速流溪河林场水库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根据市的部署要求,市水务、财政、发改、林业、社保、民政、农业、卫生等部门和从化市政府加大了扶持林场解困发展的力度,把市委、市政府重视民生、惠民利民的有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近年我市林业工作取得了好的成绩,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全市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的结果。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林业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思想还不够解放,对现代林业在城乡和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林业又好又快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压力较大;城市森林布局、建设的水平还有待提高;林业改革、发展的任务还很重等等,需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研究解决。

二、今后林业工作的基本思路

党的*大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朱小丹书记批示:“*有过千万人口,办好林业是造福人民群众、荫及子孙后代的大事业。要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中心,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主攻方向,以推进青山绿地二期工程为重点,加大科学化、法治化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用的力度,着力打造凸显*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市林业生态体系。”张广宁市长:“多种树,求生态,绿家园,民得益。”“努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使*生态环境更好。”

面对新的形势,根据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林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目标,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全力实施林业“12421”发展计划(即紧扣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抓好四个环节,强化两大支撑,打造一个体系),进一步开创*城市林业新局面。

(一)紧扣一个中心——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中心。

*是超10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较大。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尘减噪、吸排固碳、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能够增加城市的环境容量,维护生态安全。因此,*林业是不同于传统林业、山区林业的都市林业、现代林业、人本林业和生态林业,必须始终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中心,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来规划、布局和建设;必须不断加大以生态效益为主的生态公益林以及各级各类森林公园、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力度,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景观效果,努力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突出两个重点——实施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在青山绿地二期工程规划基础上制定的《*市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围绕城市主要出入口、城市主干道沿线、亚运场馆周边三类重点地段实施七大绿化工程:一是城市绿化廊道建设工程。在*市域范围拓展近十条主干道林带,串联重点亚运场馆、森林公园、旅游景点,形成生态高效、景观优美的绿色廊道。二是城市主要出入口景观节点工程。选取主要出入口建设生态型、标志性绿化景点,使之成为*的绿色门户。三是平原湿地河网绿化体系工程。在*、*建设水网、水岸林带,凸现岭南水乡特色。四是城市周边生态经济林区工程。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建设生态经济林区,带动苗木花卉产业集约发展。五是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对城市周边的火炉山、帽峰山、天麓湖、龙头山、九龙潭等森林公园实施林分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景区景点。六是山地休憩林和乡村风水林建设工程。对城郊山丘和农村实施绿化建设,优化森林结构,提升绿化美化水平。七是绿化标识工程。建立以指示牌、生态地图等重点推荐森林公园、大型公共绿地、湿地、古树名木等绿色景观标识系统。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再建设绿地100平方公里,进一步优化城市森林绿地布局,展现“青山绿地,花满羊城”的*形象。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对建设生态城市和举办2010年“绿色亚运”的重要意义,按照创建方案的要求,加强组织协调,真抓实干,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务求我市*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举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顺利、圆满、成功。同时,要尽早制定可持续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方案,继续抓好创建林业生态县(区)工作,务求在成功“创森”后,再进一步巩固、提高城市森林质量水平,建设生态文明*。

(三)抓好四个环节——提高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用水平。

林业是一项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三分种、七分管”的特点,必须切实抓好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用4个关键环节。

——高起点规划是前提。要在已完成林业“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编制和城市功能区划分,进一步抓好林业总体规划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沿海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利用等专项规划的修订完善,落实好“绿线”管理制度。

——高标准建设是关键。在高标准实施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的同时,切实抓好林业基础建设。要在保护环境、保障林农权益的前提下,加大森林公园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的力度;要按照森林防火“四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体系现代化建设;要继续推进森林生态监测中心(站)、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中心、林业生态科普馆的建设,完善森林生态科普、监测网络体系;要加强各级林业部门的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林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高要求管理是保障。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严格控制林地使用指标和森林采伐限额,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加强林业工程管理,对青山绿地等全市性林业重点工程实行“三统一”制度(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确保林业工程建设质量;加强生产安全日常管理,尤其要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旅游安全设施的完善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强应急管理,尤其要重视抓好野生动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等应急措施的完善与实施,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高效益利用是目的。在生态优先原则下,要统筹发挥好我市400多万亩森林的生态经济效益,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积极发展珍贵用材、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要结合青山绿地工程和农村种植结构与布局调整,引导扶持发展绿化苗木、花卉产业和生态农庄、林业山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要结合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在村前屋后种植经济林果,达到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又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四)强化两大支撑——加大“科学化”和“法治化”力度。

依法治林、科技兴林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战略支撑,加大“科学化”和“法治化”力度是*中心城市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化支撑。就是要科技兴林。要加强林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尤其是要加强森林生态效益监测、有害生物防控、植物群落模式、森林认证、森林保险、绿色GDP核算和林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林业碳汇研究,探索建立林业碳汇交易市场,逐步实现林业生产方式由重物质生产向重非物质生产转变;要加强林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包括利用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智力资源,建立林业专家库、项目库,积极培养引进创新型专业人才;要加强林业科普教育,重点是抓好林业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组织好林业科普周、科技月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林业科普和生态环保意识。

——法制化支撑。就是要依法治林。要加强普法,重点是落实好林业“五五”普法计划,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林业法制意识;要抓好立法,近期重点是抓紧制定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大树名木保护等地方性法规,构建比较完善的林业法规体系;要严格执法,重点是加强执法能力和执法监督建设,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造林绿化成果,维护林区治安持续稳定。

(五)打造一个体系——着力打造凸显*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市林业生态体系。

要从深化分类经营改革、协调林业产业发展入手,打造“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凸显*区域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城市林业生态体系。

——深化森林分类经营改革。积极探索将流溪河、增江河及生态核心区的森林划为重点生态公益林,实施严格的“红线”保护,由政府补偿、管理;对一般生态公益林,允许适度生态经营,实现以林养林;因地制宜适当划出部分商品林,按市场要求促进林农增产增收。

——协调林业三次产业发展。继续发展第一产业,保护、改造好生态公益林,培育、发展好商品林,积极发展珍贵树种、高山花卉、中药材培育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打造多样性的多功能的绿色生态屏障,服务城市生态安全;适度发展第二产业,扶持发展林业龙头企业,鼓励发展林副产品、土特产品和森林绿色食品的精深加工,打造有市场的高附加值的林产加工业,服务农村致富奔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森林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积极发展壮大林业中介组织,打造信息化社会化程度高的现代林业服务业,服务市民生态消费需求。

三、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及当前林业工作重点

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接下来,要紧紧围绕举办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和“创森”目标,加大实施“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战略的力度,促进城市林业跨越式发展。切实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全面完成森林城市建设计划年度任务。

*年是实施《迎亚运森林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的第一年。今年的任务包括公路林带、出入口景观节点、新农村绿色家园、工业防护林区、海堤基干林带、沿海滩涂红树林、防火通道、防火蓄水池、生物防火林带、苗木种质资源基地、花卉苗木产业等66项,计划新增和改造绿地1465公顷。项目内容涉及4个市直部门和11个区、县级市。各地、各单位要在总结青山绿地一期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实施方案,适时召开现场会,加强督促检查和情况通报等多种方式,抓住有利时节,加快工程进度,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为全面完成森林城市行动计划目标起好步、开好局。

(二)积极扶持促进从化和东北部山区发展。

从化和东北部山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70%以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化和东北部山区的发展,先后多次以文件、会议形式出台扶持措施,我们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一是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对从化和东北部山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经济建设竞争力。二是加大流溪河、石门等部级森林公园和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的力度,整合森林旅游资源,打造森林旅游品牌,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三是引导扶持发展林下经济、珍稀动物养殖等林业非木质产业,拓宽林农增产增收渠道。四是加大新农村绿化建设力度,改善人居和生产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一是加强林政资源管理。要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坚持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凭证经营加工;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核管理,坚决制止和查处违法使用林地行为。二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要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强化野外火源管理,落实好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切实加强森林防火队伍、装备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高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三是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通过林分改造等措施,加快松材线虫病及外来有害生物等的综合治理,减轻和防止灾害的扩散蔓延。四是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要规范野生动物市场管理,加强保护野生动物执法检查,抓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四)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

一是按照《*市生态公益林条例》,切实落实封育管护措施,加强林分改造,提高森林质量。二是继续落实好惠民措施,按照“按地取酬”与“按劳取酬”相结合的原则,争取尽快出台《*市生态公益林经济补偿办法》,建立规范、科学的补偿机制,更好地调动林农的积极性。三是结合中心镇(村)建设,积极探索将散居于生态公益林内的林农迁移出来的具体思路和做法,从根本上解决重点区位的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问题。

(五)下大力气加强林业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数字林业”建设。重点抓好森林防火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在实现森林火灾卫星实时监控、预测报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山火现场图像实时传输、远程(移动)指挥和灾后损失评估等功能。同时,积极整合森林防火、资源管理、义务植树管理、电子政务等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高林业信息化水平。二是抓好森林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帽峰山、大夫山、*湿地、流溪河等5个森林生态野外长期定位监测站和市生态监测中心建设,全面开展监测研究,森林环境质量信息,为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三是抓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和森林病虫害监测体系建设。在现有16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和4个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齐必要的监测设备,加强日常巡护,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高减灾防灾水平。四是加快*市生物多样性中心建设。逐步将其建成集濒危动植物救护培育、良种基因储备推广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基地。

(六)加快国有林场改革发展。

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一是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对生产经营性项目,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经营,尤其要根据森林旅游成为消费时尚的新形势,重点抓好森林公园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等生态产业;二是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生态公益型林场定性定位,积极解决增城、梳脑等林场的事业编制问题,真正做到事企分开,良性发展;三是要继续完善林场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四是要积极争取理顺林场“林、水、电”的关系,实现“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还林”的良性循环,促进流溪河林场等历史遗留问题的根本解决。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篇(10)

我局承担省林业科技重点[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项目《名优柿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今年按项目要求积极探索方山柿无公害生产技术,现已推广、开发无公害方山柿基地11000亩。根据森林食品基地要求,对方山柿基地进行了抚育管理,并对方山柿子代进行了生长量的测定,方山柿示范基地在今年干旱、高温情况下,柿苗长势良好。同时,积极引进名优新品种,做好林业示范工作。从中国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引进了新兴水果杏李试验地列入永康市科技局2005年科技项目;从省林科院引进观赏竹品种24个,200多株,在芝英苗圃进行了繁殖试验。

二、抓生态林业建设,全面完成国债造林任务

为了逐步改变我市树种单一、针叶林林相差、林分质量不高,容易引发森林火灾状况,我们积极主动争取国家资金100多万元。首次实施长防林工程国债项目,该项目标准高,要求严,可操作性难度大。但我们认定既然做就做好,做到认真周密部署,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省下达我市14000亩的国债造林任务,今年实际完成面积15476.1亩,是计划任务的110.5%,其中:山地人工造林通过造林和补植完成了2508.5亩,是计划任务2500亩的100.3%;平原造林543.6亩,是计划任务500亩的108.7%;封山育林5424亩,是计划任务4000亩的135.6%;低效防护林改造7000亩,是计划7000亩的100%。并创造性地在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中,种植10米宽的纯阔叶林防护林带2公里,为森林防火起到自然隔离,避免重大火灾发生。

通过实施防护林工程国债项目,加快了我市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步伐,改善了林木结构,提高了林分的质量,促进了林业增收、林农增效,从而保障我市“生态市”战略的顺利实施。从本市组织的自查验收结果来看,项目建设的质量符合省定要求,在2508.5亩的山地人工造林面积中,阔叶树种造林和针阔混交造林的面积就有1794.5亩,占71.5%;经济林714亩,占28.5%。由此可见,项目建设改变了我市已往造林中针叶林多,阔叶林少,树种单一的现象。

三、切实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

按照《浙江省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操作细则》及生态市建设县市长目标责任书要求,遵循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涵养水源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稳定林权、体现自愿的原则,签订了采伐封育合同198份,界定省重点公益林26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8.9%,主要以永康江及其一级支流源头汇水区和城镇供水源头为重点,分布于全市5个镇、4个街道、1个风景区所属的187个行政村和永康林场、唐先林场、大寒山林场、黄坟水库、三渡溪水库、杨溪水库、太平水库等单位。

四、配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展绿色村庄建设

我们以“森林永康、绿色村庄”建设为战略思想,围绕“百村整治”的总目标,运用生态学、林学、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优先、反映特色的规划理念和保护与建设并举的绿化方针,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和公园绿地的建设,完善村庄绿地系统,进行村庄绿化规划设计,实现村庄绿化美化,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生态保障。

1、开展花园式企业(单位)和绿色村庄活动,推动村镇绿化。村镇绿化和企业绿化是我市高标准平原绿化的薄弱环节,该绿地系统建设受镇、村规划绿地预留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困扰,我们采取了一年一度评选“花园式企业(单位)”、“绿色村庄”活动。结合“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活动,对“百村整治”51个村进行了绿化指导,其中38个村进行了绿化规划,23个村已完成设计,有15个村已在绿化进行中。在规划中,设计人员贯彻保护优先的理念,[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保持好原有的风景林、古树、名木,充分利用原有绿地,做到改造与新建相结合,起到了良好的绿化效果。如唐先新河、芝英柳前塘等村绿色村庄的特色绿化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肯定。前不久,省林业厅授予了新河村为省绿化示范村,为推动村庄绿化起到较好的作用。

2、积极开展农田林网工程建设。现已在象清唐项目区种栽2.0万株,新店项目区种植2.5万株,舟山项目区1.0万株,农田林网总长度计70公里,工程总投资63万元。

3、完成高速公路、名园大道等绿色通道示范段种植与养护工作。

4、完成四路公园、深茂公园等专用绿地绿化施工服务工作。

五、配合做好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今年7—12月份,我局安排18个组100多人,顶着酷暑,走遍千山万角,踏遍每个山头地块,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初步查清了我市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摸清了我市森林生态资源现状的家底,为制订“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六、加强苗木种苗管理、加快苗木生产基地的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种子法》,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发证4本,占申请数100%。在国债造林中积极使用林木良种苗木,林木良种使用率达100%,种苗质量抽检率100%。

建立苗木培育示范园,在芝英七村租用130多亩,投资75万元,引种和移植各类苗木近9万多株;完成石柱磨山科技林业园500米入口道路建设和2240m2连栋大棚建设,完成磨山基地13万株小苗移栽工作,移栽面积50亩,并进行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试验和标准化容器育苗技术研究;同时,积极开发林场闲置地70亩,培育容器育苗11万株,大小桂花2万株。通过苗木基地建设,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质量档次,从而进一步带动永康生态绿化苗木产业发展。

七、搞好高标准平原绿化,达标验收

按照高标准平原绿化要求,我局在城镇村庄绿化、企业、道路绿化等方面采取新举措,力争高标准平原绿化达标。现我市的主干线绿化率98.2%,平原农区农田林网控制率98.8%,主要干线两侧农田林网控制率98.7%,全市城镇绿化率25.3%,全市村庄绿化率26.1%。永康市人民政府申报的《浙江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先进单位的请示》,在2005年10月份,省、市检查验收组对我市的高标准平原绿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通过了我市高标准平原绿化达标验收。

八、积极做好金胜山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开发工作。

1、健全机构、落实人员。我们组建了管理机构——金胜山森林公园管理所,落实了人员和办公场所。班子成员之一邵绍军亲自抓,业务科室一位副科长具体抓落实,并在各村配备了卫生防火监督员。

2、摸清了金胜山规划区范围内的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及林种状况。现查清规划区内共有山林面积1804亩,95%的面积属自留山,涉及农户520多户,粮田面积约60亩。

3、结合市委拆违工作,对公园内违章建筑。规划区内共有违章乱搭乱建户27户,非法占地13543m2。其中,在林地上搭建16处,面积3918m2,在耕地上搭建有11处,面积9625m2,6月份以市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做好金胜山森林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的通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占用金胜山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林地和耕地,对违章乱搭建的要限期拆除。七月中旬我们结合市委拆违工作的重点,对27户的违章建筑给予了。

4、多年来堆积如山的垃圾得到了彻底清理,改善了公园环境。金胜山内的建筑生活垃圾有25处,经环卫所同志现场估测,生活垃圾就有4000多吨,用5吨汽车装运需拉800多车。6月中旬,我局发动全体党员干部及驻永武警官兵,冒着恶臭和酷暑,对金胜山规划区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进行了一次大清理。清理垃圾面积3000多平方米,填埋白坎下污水潭1000多平方米,填土约800多立方米,苗木绿化1万多株,还金胜山以洁净优美的自然环境。

5、对金胜山森林公园东入口进行了规划设计及认证。

九、抓好松材线虫病防范工作

防范松材线虫病是林业重点工作之一,我局想方设法落实措施拒松材线虫病于我市门外,既要做好预防为主、严防监控,又要抓好林相改造。我市成立了永康市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领导小组,永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的通知》,在全市开展了松树枯死原因调查和疫情普查,对全市松林实行松材线虫病监测,落实了不明原因松树枯死和疫情报告制度,对枯死松树进行了一次砍伐清理。我们还采用生物技术、培育针阔混交林技术、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等综合治理措施,严防松材线虫病发生,并栽种阔叶树进行林相改造。

狠抓松毛虫防治及开展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全年对松毛虫危害严重的松林实行生物化学防治达90%以上,全市释放白僵菌5吨。全年森林病虫发生面积7499亩,有效防治面积7499亩。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制定了普查工作方案,开展了普查工作试点,现已在全市范围展开。

十、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森林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稳定。

我们坚持不懈深入开展“严打整治”专项斗争。充分履行森林公安职能,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种森林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盗、滥伐林木案件、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力度,一年来,我局共受理各类林业行政案件500起,查结498起,查处率99.6%;受理并侦破森林刑事案件15起,办结14起,结案率达90%以上。其中:盗伐林木案件3起,滥伐林木案件2起,森林失火案9起,逮捕5人,取保候审9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胜山森林公园的保护开发进展不甚理想。由于资金缺口紧缺,在市政府没有资金到位情况下,我们本着保护原则投资50多万元整治了金胜山脏、乱、差的现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

2、虽通过省高标准平原绿化验收,但还存在城市绿化少乔木,多灌木和草坪的现象,离森林城市品位有一定距离。

二oo五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坚持生态建设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坚持依法治林,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科教兴林,全社会办林业;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生态市作出贡献。

二、重点工作

1、积极开展绿化造林;生态公益林建成面积达到5.5万亩。

2、发展阔叶林,培育优质绿化样板。

1)积极争取省级阔叶林发展试点市,实施金丽温高速公路永康段沿线第一面坡山林的“阔叶林发展”工程。该段全长15公里,宜发展阔叶林6000亩。其中人工造林和退耕还林800亩,补植造林2900亩,抚育改造1300亩,封山育林1000亩,工程概[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算总资金440.5万元。通过项目建设,我们力争把金丽温高速公路永康段建成为四季花香、环境优美的绿化线、风景线、致富线和展示永康风采的示范线。

2)要培育一批有企业、村庄、庭院等不同类型的高标准优质绿化典型。

3、金胜山森林公园保护及建设。动工兴建东入园门及部分游步道的建设工程;继续开展以防森林火灾、防倒垃圾、防违章建筑、防盗伐林木为重点的巡查保护工作。

4、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培养一批苗木(花卉)生产、林果业生产、林产品开发利用、休闲林业林林旅游开发以及其他特色林业基地的典型,努力探索林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5、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1)严厉打击各种毁林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认真落实好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措施;

3)加强野外火源的管理,提高森林防火水平;

森林科普工作计划篇(11)

中图分类号 S75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09-02

森林公园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与休闲,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森林公园是经过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经过逐渐改造形成一定景观系统的森林。它是一个综合体,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的、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走进森林、登山健身、寻奇览胜、观云海飞瀑、入峡谷溶洞、搞科普研究、赏民俗风情等已为大部分游人所喜欢,尤其是周末和节假日举家到森林公园休闲度假更成为时尚,森林公园不仅满足了游人的需求,也给周边的农牧民、农家乐、土特产品销售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以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因森林公园的面积覆盖了2县1市的许多村庄、乡镇和牧民居住点,所有的村民和牧民都受到了森林旅游带来的泽惠。

1 哈密天山森林公园保护管理概况

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天山山脉最东端,地处新疆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哈密林场经营范围内,地域范围东起哈密市沁城乡太阳沟,西至巴里坤县代列勒哈普萨依沟,北起巴里坤县红旗沟,南到天山山脉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92°40′~94°49′,北纬42°53′~43°54′。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部级森林公园,批准文号为林场发〔2004〕217号,森林公园总面积160 462.33 hm2,2005年11月由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并经自治区林业厅批复,批准文号为新林计字〔2006〕160号。

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经营管理主体为哈密林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按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履行职责。该公园自建立以来,经公园主体开发单位哈密林场多年的不懈努力,做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形成了该公园独特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该公园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一直走在新疆的前列,对于景区内存在的乱占林地、乱搭乱建等行为能够有效制止,在公园经营范围内形成了以哈密林场为主体的权威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对于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严肃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在景区开发过程中与哈密林场进行充分协商,互利共盈发展[1-2]。二是思路超前,认识到位。该公园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较清醒的认识。目前,国内外旅游市场逐步完善,对于旅游区的培育和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该公园管理部门坚持没有合理的总体规划不开发、没有实力的合作方不开发、没有先进的开发模式不开发的原则,坚持先做规划后开发,目前该公园的总体规划已基本成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打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的森林公园。三是该公园管辖范围广泛辐射哈密地区,同时又处在中国两大旅游区——吐鲁番旅游区及敦煌旅游区之间,游客资源丰富。哈密地区素有“新疆的缩影”之称,有着“游哈密即游新疆”的美誉,景区内人文、自然景观丰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 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2005年自治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采伐,加之企业负债沉重,职工人数众多,资金严重不足,没有能力对森林公园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致使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建设。虽然林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进行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但也只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资金短缺的现象。

(2)目前,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主要集中在白石头景区,且规模小,档次低,致使游人多数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以家庭、亲戚、朋友组成的旅游单元居多,以1~2 d观光游览为主,公园旅游潜力未能得以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低,原因主要有:一是旅游资源尚未统一、有序、规范的开发和建设;二是投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严重制约着森林公园的开发力度与速度;三是公园组织和管理跟不上,致使游人基本上处于自发游玩的分散状态;四是对外宣传力度小,知名度不高,客源市场较窄,同时不能与周边著名旅游区有力协作,未形成优势互补。

(3)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基本上是在原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受当时“先生产、后生活”思想的影响,生产、办公、水、电、交通和通讯等设施建造标准比较低,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老化已较为普遍。近年来,国家基本上没有对森林公园进行专项投资,致使大部分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

(4)哈密天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区位于S303省道白石头、寒气沟一线,公园管理、服务和接待人员都是林场职工,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不高,素质偏低,缺乏现代森林公园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在宣传推广、文化科普、接待服务等方面有不小的差距。但因编制所限和资金问题,既不能扩编引进,又无经济能力向社会招聘。

3 发展对策

走进森林、回归自然,正逐步成为广大市民进入小康社会后扩大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同时这种需求越来越大。要牢牢把握森林公园的社会公益性、文化游憩性、科普教育性的理念,把森林公园建设成为促进林业自然保护、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弘扬社会生态文化的阵地,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森林公园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体系。

(1)抓住机遇,不断拓展绿色空间。当前,哈密市已进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新阶段,赋予了森林公园新使命,拓展了绿色发展新内涵。要在保证森林旅游资源总量和质量提高的前提下,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进一步拓展绿色空间。

(2)精心谋划,努力打造重点项目。努力打造以白石头、寒气沟、西黑沟景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森林游;以巴里坤县地藏寺、仙姑庙为代表的人文古迹景观森林游;以伊吾县胡杨林、五堡魔鬼城雅丹地貌地质景观等为重点的旅游项目,最终形成森林旅游线路丰富、森林旅游产品结构合理、充分满足市民需求的森林游格局。

(3)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要大力引进和吸纳社会资金,提倡森林公园以自然资源为本,进行股份合作改造,由单一经营方式发展为国家、集体、个人、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经营方式,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从而有效提升森林景观质量,改善公园的水、电、路、牌示等基础设施,使公园的硬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3-4]。

(4)加强宣传,拓宽森林旅游市场。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网络信息等大力宣传森林旅游资源,不断地拓宽客源市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举办的节会旅游、会务旅游、商业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努力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赵军鹏.对河北省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村科技,2012(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