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9:12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篇(1)

引言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长此下去将影响地方保险业质量的提高,制约地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了解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对**市部分保险行业进行问卷调查,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素质。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源来源于**市8家保险公司的问卷调查,其中发放调查表至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员工手中。共发放调查表21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79%,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98.7%;涉及太平洋寿险**中心支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分公司等,虽然这些数据不能完全代表地方保险行业,但是这些数据足以反映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统计说明。

二、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2.1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的现状

2.1.1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需求的主观认识保险公司培训员工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又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8家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有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愿在具体的座谈中我发现,8.6%的公司管理者认为公司对员工进行培主的需要“非常强烈”,44.3%的管理者认为对员工进行部训的需要“比较强烈”,表示需要程度“一般”的占39.3%,而没有公司管理者认为没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大多数公司管理者认为培训是必要。可见,多数管理者认识到了企业培训的重要性,而保险公司员工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所调查的公司员工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肯定了学校教育与公司培训的重要价值,11.1%的人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对自己比较适用,而的88.9%的人认为企业培训更为重要,在深度访谈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员工做出不同的回答,主要是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岗位,很难简单地得出学校教育比公司培训重要,还是企业培训比学校教育重要的结论。

2.1.2保险公司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毫无疑问,保险公司培训员工的目的是增加盈利。但是选择哪些项目进行培训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盈利的目的呢?这里存在着公司管理者对于各种培训内容的价值判断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在非常需要的培训项目选择上,首先是以培养团队精神为目的的培训(44.4%),其次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44.4%),再次是以塑造或灌输企业文化为目的的培训(11%);而对员工的培训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员工更重视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51.4%),部分公司也尽力满足员工的需求。虽然对于培训各家保险公司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具体的培训内容不一定完全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实施。

2.1.3保险公司开展培训数量在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是认为每年该开展2次或以上企业占83.4%,开展1-2次占16.6%。这个问题,反映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数量之少,而要求多开展培训的强烈愿望。在一些先进的公司里,职工培训是经常的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培训规定:每年每位员工至少要接受40小时与工作有关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新员工入职、企业文化、专业技能、语言及海外有关知识等。摩托罗拉公司还积极积推广电子学习(e-learning),公司要求员工每年电子学习要达8小时以上。2.1.4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公司在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要考虑通过哪些途径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也会认真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更愿意”的培训途径的选择上,首先是本单位内部培训机构,其次是政府办的各类培训中心,再次是有业务关系的其它单位。总的来说,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是以自己单位内部培训机构为主,以与公司的业务关系的其他单位和政府主办的各类培训中心为辅。而在与之座谈中得知,公司培训员工首公司内部培训机构,不仅是为了节约开支,也是因为部分公司内部的培训机构有较为正规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培训针对性较强,员工的收效也较大。而通过座谈了解到管理者更多地是从经济角度衡量投入产出比,对培训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与培训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而后做出的选择。

从对**市8家保险公司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地方保险行业的发展历史短,加之地处较落后的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保险公司在培训的深化及发展也还存在很多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2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和指导思想由于培训并不能直接产生于经济效益,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亏本买卖”,出于节约成本理念,能省则省,尤其是见于培训了员工要么“跳槽”要么要求“加薪”的两难境地。这些原因造成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对待培训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技,往往流于形式。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市的某些保险公司的领导对培训定位不清,并不是十分清楚公司人力瓶颈所在,也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困境是否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只是简单地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教会员工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知识,无需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式、救火式工作,无法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更谈不上将培训制度融入公司文化之中,同时,在这种观念引导之下,公司往往会忽视对管理层和决策领导的培训,忽略培训的潜在价值。

2.2.2缺乏各层级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员工培训如果离开各层级管理者的支持,培训效果就很难保证。因为培训的很多工作,特别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跟踪都离不开一线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而地方的多数保险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实施保障体系,各层级管理者对自己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所以在团队建设中,还有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员工技能缺乏和绩效低下是因为培训工作做的不好,跟他们毫无关系,甚至推卸责任。

2.2.3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培训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地方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或者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后的简单考试上,而事后又不再做跟踪调查,使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是否成功,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不得而知。这样不仅仅不能达到考评培训效果促进培训工作,对培训上的巨大投入也不能收到预期的回报。培训结束就意味着培训者与公司、与被培训者脱离了关系,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及效果反馈系统,如此循环使受训者的工作技能、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改进不大,并导致受训者丧失再次受训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篇(2)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长此下去将影响地方保险业质量的提高,制约地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了解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对**市部分保险行业进行问卷调查,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素质。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源来源于**市8家保险公司的问卷调查,其中发放调查表至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员工手中。共发放调查表21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79%,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98.7%;涉及太平洋寿险**中心支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分公司等,虽然这些数据不能完全代表地方保险行业,但是这些数据足以反映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统计说明。

二、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2.1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的现状

2.1.1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需求的主观认识保险公司培训员工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又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8家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有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愿在具体的座谈中我发现,8.6%的公司管理者认为公司对员工进行培主的需要“非常强烈”,44.3%的管理者认为对员工进行部训的需要“比较强烈”,表示需要程度“一般”的占39.3%,而没有公司管理者认为没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大多数公司管理者认为培训是必要。

可见,多数管理者认识到了企业培训的重要性,而保险公司员工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所调查的公司员工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肯定了学校教育与公司培训的重要价值,11.1%的人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对自己比较适用,而的88.9%的人认为企业培训更为重要,在深度访谈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员工做出不同的回答,主要是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岗位,很难简单地得出学校教育比公司培训重要,还是企业培训比学校教育重要的结论。

2.1.2保险公司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毫无疑问,保险公司培训员工的目的是增加盈利。但是选择哪些项目进行培训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盈利的目的呢?这里存在着公司管理者对于各种培训内容的价值判断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在非常需要的培训项目选择上,首先是以培养团队精神为目的的培训(44.4%),其次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44.4%),再次是以塑造或灌输企业文化为目的的培训(11%);而对员工的培训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员工更重视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51.4%),部分公司也尽力满足员工的需求。虽然对于培训各家保险公司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具体的培训内容不一定完全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实施。

2.1.3保险公司开展培训数量在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是认为每年该开展2次或以上企业占83.4%,开展1-2次占16.6%。这个问题,反映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数量之少,而要求多开展培训的强烈愿望。在一些先进的公司里,职工培训是经常的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培训规定:每年每位员工至少要接受40小时与工作有关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新员工入职、企业文化、专业技能、语言及海外有关知识等。摩托罗拉公司还积极积推广电子学习(e-learning),公司要求员工每年电子学习要达8小时以上。

2.1.4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公司在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要考虑通过哪些途径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也会认真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更愿意”的培训途径的选择上,首先是本单位内部培训机构,其次是政府办的各类培训中心,再次是有业务关系的其它单位。总的来说,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是以自己单位内部培训机构为主,以与公司的业务关系的其他单位和政府主办的各类培训中心为辅。而在与之座谈中得知,公司培训员工首公司内部培训机构,不仅是为了节约开支,也是因为部分公司内部的培训机构有较为正规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培训针对性较强,员工的收效也较大。而通过座谈了解到管理者更多地是从经济角度衡量投入产出比,对培训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与培训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而后做出的选择。

从对**市8家保险公司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地方保险行业的发展历史短,加之地处较落后的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保险公司在培训的深化及发展也还存在很多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2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和指导思想由于培训并不能直接产生于经济效益,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亏本买卖”,出于节约成本理念,能省则省,尤其是见于培训了员工要么“跳槽”要么要求“加薪”的两难境地。这些原因造成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对待培训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技,往往流于形式。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市的某些保险公司的领导对培训定位不清,并不是十分清楚公司人力瓶颈所在,也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困境是否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只是简单地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教会员工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知识,无需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式、救火式工作,无法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更谈不上将培训制度融入公司文化之中,同时,在这种观念引导之下,公司往往会忽视对管理层和决策领导的培训,忽略培训的潜在价值。

2.2.2缺乏各层级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员工培训如果离开各层级管理者的支持,培训效果就很难保证。因为培训的很多工作,特别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跟踪都离不开一线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而地方的多数保险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实施保障体系,各层级管理者对自己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所以在团队建设中,还有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员工技能缺乏和绩效低下是因为培训工作做的不好,跟他们毫无关系,甚至推卸责任。

2.2.3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培训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地方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或者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后的简单考试上,而事后又不再做跟踪调查,使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是否成功,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不得而知。这样不仅仅不能达到考评培训效果促进培训工作,对培训上的巨大投入也不能收到预期的回报。培训结束就意味着培训者与公司、与被培训者脱离了关系,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及效果反馈系统,如此循环使受训者的工作技能、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改进不大,并导致受训者丧失再次受训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篇(3)

与之相适应,寿险公司培训的理性选择策略是:

策略一:科学的培训体系是培训工作的基础

广义的培训不仅包括培训的执行、实施,还包括培训实施的规划;而狭义的培训仅指对培训工作的实施。成功的培训一定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施的,但是目前多数寿险公司的培训工作只是看到了培训狭义的一面,经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增员的人多了,开一期人资格考试培训班;通过考试的人多了,举办新人入司培训班;高级营销主管要求培训了,就临时找讲师培训几天。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就更谈不到培训的效果,只要参加培训的人感觉到讲得还算精彩,也就算达到培训目的了。这种缺乏计划性和衔接性“强心剂”式的培训,既浪费了培训资源也无法保证培训质量。

寿险营销是一个涉及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税收、社会保障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交礼仪等多学科的专业性工作。如何教会没有销售经验的人销售寿险这种“无形”的金融产品,如何让低绩效的业务员提高销售业绩,让高绩效的业务精英保持成绩,不断有所突破,以及如何发展壮大团队,增强团队凝聚力等都是培训应该解决的问题。另外,如何应对市场的变化及如何培养寿险公司自己的讲师队伍也是寿险公司培训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寿险公司应结合自身企业文化、地域特点、业务员文化素质等因素逐步建立起包含上述内容的科学完整的培训体系。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培训课程的安排,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培训体系的构思、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开发、培训实施及培训评估体系的建立等。

中国人寿深圳分公司在三年内建立起的集教育训练为一体、制式与非制式相结合的“人教育训练”培训体系,是适合我国寿险业发展现状的科学培训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目前,中国大陆正处于一个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高峰。这些外资公司大多有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也有成熟的培训经验和完善的培训体系。但是中国的市场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尽快完成培训体系的本土化是成功打开中国市场的关键。

策略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培训实施的前提

如讲师管理考核制度、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兼职讲师报酬及考核管理制度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培训体系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另外培训体系是与业务员晋升考核体系相配合实施的,因此营销部门和培训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策略三:高素质的讲师队伍是培训的关键

讲师是培训课程的灵魂,所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讲师队伍是寿险公司顺利实施培训工作的关键。建立讲师队伍应遵循的原则:

专兼职相结合原则。专职讲师作为公司员工,文化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都比较高,对公司的文化和理念都有深透的理解,而且平时的工作全部围绕培训。所以,高素质的专职讲师队伍是寿险公司培训课程质量的根本保证。来源于营销一线的兼职讲师,具有丰富的营销经验和突出的业绩表现,而他们的课往往有其独特的经验和技巧。对这些课程进行挖掘、整理、完善和提升,使之标准化、制度化成为寿险培训不可或缺的资源。所以,兼职讲师的参与是保持培训生机活力、紧密联系市场的保证。在专、兼职讲师工作的安排上应本着“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充分发挥专、兼职讲师各自优势,保持信息畅通和有序合作。

自给自足与合理借鉴相结合原则。“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现象在各个行业都存在,目前仍然有许多寿险公司的培训工作主要依赖外部力量。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从外部寻求培训资源,而不是从内部开发培训资源。实际上,随着保险市场的多元化、客户需求的差异化,寿险培训已经没有可以包治百病的“万金油”了,只有在特定时期为特定对象开发的特定培训内容才能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因此本公司的讲师根据本公司的情况及对营销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出的课程才能真正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所以,我认为寿险公司初级及中级培训一定要做到“自给自足”。海外的寿险市场和培训尽管成熟,但是和国内的市场距离太远,海外讲师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市场和业务员的问题和心态,自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选拔与培训相结合原则。寿险公司可以通过选拔方式找自己需要的培训人才,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有发展前途的讲师提供必要的培训,使其更新观念、增长知识和能力,重新适合公司长远发展的要求。

一专多能原则。培养专业投资理财顾问,寿险公司提供的培训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全方位培训。因此寿险公司在选择讲师人才时不要单纯地强调营销经验。只有具有高素质、一专多能的讲师才能适应今后寿险公司全方位的培训需要。

动态管理原则。在讲师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不要

仅仅着眼于眼前,也应该和寿险公司的管理人才一样要有所储备。人才是一个寿险公司最根本、最主要的竞争优势,着眼于提高讲师的素质,正是提高营销队伍素质、保证培训质量的明智选择。

策略四:完善的课程评估体系是培训质量的保证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篇(4)

据不完全统计,具备保险人才培养能力的内地高校,也有60所左右,但高级保险管理以及新产品开发人才仍然相当短缺。人才竞争已成为中国保险业的主题。

“对于愈发激烈的人才竞争,最有效的方法是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一位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是说。那么,如何形成保险业的“造血机制”呢?记者对此做了调查。

特色培训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面对保险人才荒芜的状况,信诚人寿保险公司行政管理系统总监说,“信诚”实施“经理人培训计划”,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经理人培训计划”规定,入选的经理应具备5个条件:28岁至55岁,大专以上学历;原职年薪5万元以上,管理过5个人的团队;没干过一天保险。没有保险销售经验但有产品销售经验的人通过经理人训练班长达6个月的培训,以期达到最终胜任管理保险营销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经理人培训计划”分为两个重要的结构:前3个月叫“推销战斗营”;后3个月叫“伯乐训练营”。“推销战斗营”有点像魔鬼训练营,在这3个月中,业务人员必须在销售观念、态度、技巧、方式、保单成交的能力甚至对同业人员的了解等基本技巧,在这3个月当中扎扎实实地落实。

前3个月的培训中,每一个月都有一个主题,主题之下有子题。公司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培训班学员学习,通过一些团队创作课程开发他们的潜能。然后还有作业,下午5点半到7点钟要针对学员当天面对客户时碰到的障碍帮他排除,包括营销观念、技巧,原则上公司不希望学员把问题滞留到第二天。

之后的3个月训练称之为“伯乐训练营”,内容除了重复前3个月的课程外,更多的是学员之间相互分享学习心得。重点检查学员到底接受多少,怎样做一个业务主管,业务主管的角色是什么,从角色的扮演一直到从严、敬业的职业精神……小到开会怎样开,大到怎样做一个称职的业务主管。

为了达到训练的目的,“信诚”保险需要充分了解新招聘人员的所思所求。据“信诚”人寿业务部高先生介绍:“英国保诚集团有一个很抽象的传统就是‘听’,聆听所至,方知所求。不仅要倾听顾客的想法,也要听听内部职员的想法,听听下属对公司有什么意见。在经理人培训计划中‘聆听’成为获取有效信息的首要手段。”

聆听机制通过“周控表”制度建立。一般的业务主管(并非高级经理)对目标管理的概念是有的,但是这些业务主管经常因工作节奏周期过长而无法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一般经理人的工作总结周期为一个月。这种节奏造成的结果是每个月的前几天和后几天工作紧张,而其他时间则会无意识松懈;所以通过周控,一个星期为一个工作流程,进行总结、调控,工作效率就得到极大提高。

与“周控表”相配合的是“工作日志”,每个主管都要写工作日志,目的不是控制,而是帮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培训理论认为人的潜能不要强制管理,而需要激励;想开发一个人的潜能,需要循循善诱。

由英国保诚集团亚洲区总部创办的网上虚拟公司大学--保诚大学也已经在“信诚”人寿开通。据介绍,保诚大学由英国保诚集团亚洲区总部负责设计、开发,在亚洲地区属于第一家,其目标是“激发潜能,创造价值”。他们在各地成员公司内设立这种网上虚拟大学,将一流水准的技能和商业技巧与当地公司发展方向相配合,为员工提供先进的培训机制。迄今为止,保诚大学已在香港、印度、新加坡等地建立,在广州建立的这家学校是目前内地唯一一所保诚大学。

在保险业内,有一句名言,“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在良好的薪资待遇和备受尊重的环境之外,保险人都非常看重培训规划。为此,各保险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培训”计划,以吸引人才的加盟。除“信诚”的“经理人培训计划”和保诚大学外,“中宏”保险推出了“中宏保险大学”,“光大永明”有“四大学院”―――行销学院、领袖学院、自我管理学院、财经学院,使每一位寿险业务人员从进入光大永明开始,就接受销售技巧及专业管理两方面的系统性培训,培养人向“财务顾问”、“理财专家”迈进。“太平人寿”成立太平职业大学,包括太平员工基础学院、太平成功创业学院、太平经营管理学院、太平高级干部学院、太平终身进修学院。2003年9月8日,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企业大学正式启动,成为内地首例在保险企业内部组织大学体制的教育机构。

“毛胚”打造人才

1992年,美国国际集团全资子公司――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AIA)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这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这意味着“友邦”的中国战略正式启动。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使友邦保险首次将“授权人”等先进的营销机制带到中国,使中国的保险业迅速与国际惯例接轨。2002年5月,“友邦”正式进入北京,成为北京唯一一家外资保险公司。那么,“友邦”保险的优秀保险人才是怎样造就的呢?

友邦保险北京分公司的于经理告诉记者,“友邦”一直推崇“打天下靠自己,挖别人的墙脚不是明智之举。”他认为,真正想干保险的人应该是一些有抱负、有热情、有文化、有专长、有着很好可塑性的优质保险业的“毛胚人才”,这些人要成为成熟的保险人才,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友邦”入京伊始就高举“人招聘只要没有同业经验的白板”的旗子,在北京保险市场引起极大关注。目前北京友邦开业至今仅1年多时间,就已经与约有1800多名保险人签订合同,几乎全部是友邦北京分公司从一张白纸培养起来的,保险人队伍的建设成果让业界侧目。

“友邦”对保险人的理解是,保险人是一个有爱心的职业,需要用真诚的爱去经营,同时它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职业,要经常与人打交道,还要能够承受挫折,没有爱心是很难支撑的。随着新型人身保险产品的不断涌现以及寿险业长期性经营的特点,更要求保险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为此,“友邦”非常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友邦”从来不到别的保险公司去挖人,目前,北京分公司所有的主管都是公司自己培养的。

在于经理看来,保险公司是以信用为保证的,其保险人也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为人诚信的素质。因此,“友邦”在选拔人时,更注重对应聘者品德的考察,例如他们是否具备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真诚为客户服务的精神等。对于那些在有些公司看来缺少经验、自身的认识又存在局限的应届毕业生,“友邦”也非常欢迎他们加盟,但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具备让人信赖的品德。“学历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工作经验也可以通过后天积累,而品德是人才最重要的素质。”

多年来,“诚信度不高、流动性大、口碑不好”,一直是保险人的代名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文化程度低,而且缺乏保险专业知识的支撑,在业内已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解决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友邦”认为人诚信展业必须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因为人制度是一种同客户面对面的销售方式,一名保险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才能将保险知识、产品信息如实告知消费者。因此,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对保险人的培训。自1992年在内地率先引进保险人制度以来,“友邦”一直注重保险人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世界性的经验同本土文化相结合,以明确的目标、有效的方法和持久的计划,对人进行有系统、分阶段的培养和教育。公司的培训课程有人培训、新人培训、在职培训、升迁培训、常态培训和动态培训等,其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展业技巧、销售知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工作习惯等,帮助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娴熟的专业知识、养成优良的工作习惯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实现自我提升。

在保险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友邦”还会安排相应的培训,创造不断成长的机会。如为新进人提供基础培训、市场培训、寿险顾问培训等,为基层主管提供晋升培训、增员辅导培训等,为高级主管提供领导能力培训、业务管理培训等,以增强人的业务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训课程与内容等软件环境的同时,“友邦”还努力为保险人创造良好的培训硬件环境。如在2000年8月,“友邦”斥巨资建成上海分公司培训中心,总建筑面积为2400多平方米,拥有大中小型培训教室、多功能演讲厅、充电阅览室等内地一流的培训设施。

保险经纪的品牌引人术

中国保险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不光困扰保险公司,对刚刚进入市场的保险中介公司更是如此。内地最早成立的江泰保险经纪公司的张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保险经纪在中国已有几年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人才的缺乏就是其中之一。

张经理告诉记者,在人才问题上,保险经纪人与保险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目前的中国保险市场上,保险人的人员来源比较广,几乎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可以进入人行业,进入门槛低,人多必然容易杂乱,再加上许多保险公司由于控制成本,对保险人的培养不够,使保险人良莠不齐,误导和欺诈客户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整个保险行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而保险经纪人职业性非常强,技术含量高,需要很高的专业素质。概括来说,目前中国保险经纪行业主要需要以下几部分的人才:一是在建工、水利、石油等各个行业中的专业人才,作为风险管理人才;二是熟悉保险市场运作、产品开发、精算等方面的保险人才;三是为客户提供日常服务的服务人才;四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

张经理认为,中国的保险经纪人需要培养,但由于在中国保险经纪人是前无古人的,所以只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进行。保险经纪人的培养成本是相当高的,没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际操作是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江泰”为此开设了“江泰保险经纪人培训班”,在保险经纪理论、公司战略发展、技术操作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2002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

“江泰”面向全国设立创业基金吸引顶尖保险人才,在保险界引起了反响。“江泰”的创业基金是为热爱保险经纪事业并加盟“江泰”者专门设立的,是资本投资性质的创业启动资金,并模拟风险投资基金进行管理。 揽才的目标直接指向卓有经验、广有客户的保险从业人员。据了解,广告登出仅仅几天,江泰公司接到的咨询电话就达百余个。

张经理强调,“江泰”坚决不挖同业经纪公司的墙角,主要到行业外吸引人才,如目前的风险管理部的总监是原来一家保险公估公司的副总经理,运营总监是原是国家机关的一位副局长。尽管“江泰”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手中有一批大客户、大业务。品牌引人、业务引人已经成为“江泰”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触角延伸至大学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篇(5)

美国的保险体系相当成熟和发达。在美国,保险人是推销保险的主要力量,人数量相当多,而且他们的业务无所不包,遍及各行各业,既给保险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保险业务,又给被保险人提供了人身、经济安全服务。研究美国保险制度,对建立完善我国保险制度有很大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美国保险制度概况

(一)保险人的种类

美国保险人类型多样。根据他们所的业务不同,分为人寿保险人、财产责任险人、事故及健康险人。

按保险人与保险公司的关系和地位不同,分为独立保险人和专业保险人。独立保险人独立于保险公司,可按照自己意愿同时为几家保险公司业务,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内开展活动。专业人只能为一家保险公司或某一保险集团业务,依附于保险公司。

按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不同,分为总人、分人和个人人。总人是独立的经营者,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和区域内销售保险,其组织形式一般是公司。分人是直接由保险公司设立的业务机构,其经理是保险公司的雇员,其全部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在个人中,个体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独立开展业务,承担费用开支,从保险公司提取手续费。

(二)保险人的执业资格及培训制度

美国没有统一的保险立法,联邦和各州都有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美国《NAIC人和经纪人的执照签发示范法》和一些州的保险中介法,保险人若想从业,必须通过相应考试取得执业资格。

美国《人再教育示范法规》规定人必须完成相关的培训。如必须完成监督官批准的课程或教学计划,教育量必须达到规定课时,而且保险人必须向向监督官提供他完成的课程、教学计划或报告会的书面结业证明,若不遵守教育要求,执业资格将被中止。

教育培训是确保保险人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保证。在美国,形成了多层次的保险业务培训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学院培训,即学校可以提供给保险人相关的保险知识培训;专业机构培训,即由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较强的培训,保险人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加培训;保险公司自己也要给员工提供相应的保险课程或保险知识的培训,主要涉及公司文化、经营理念、营销技巧、营销商品状况等。

(三)美国保险市场营销制度

美国保险营销体系是以人营销制度为核心的,保险市场上活跃着庞大的人营销队伍。

1.人寿保险人营销制度

从保险机构的设置来看,寿险有三种营销方式:

(1)总人营销。总人是独立的经营单位,在保险公司授权范围和区域内独立开展活动,设立自己的分处,自主招收业务人员,对其进行保险培训和监管。保险公司根据总人完成的业务量支付给一定的手续费,总人再依据其业务人员的业绩来确定和支付员工工资。这对保险公司来说既节省费用,也减少了对业务员的监管责任。

(2) 分人营销。这种形式的人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直接附属关系,严格来说,它是保险公司机构的拓展。分处招收人可以采用雇佣制,人是保险公司的正式职员。也可以采用合同授权的办法,其人不是保险公司的正式职员。

(3) 个人人营销。个人人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独立开展业务。个人可以招募员工,为自己的营销网络拓展业务,独立承担自己及由自己招募来的人员费用。

2. 财产险和责任险人营销制度

财产险和责任险险种单一,业务相对简单,在此领域中独立保险人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1)独立保险人营销制度。独立人通常同时几家财产保险公司,在公司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他有权将招揽的业务在其的公司间进行分配,按照业务量从不同的保险公司获取手续费。他除了有签发保单、收取保费等基本权利外,还拥有保单续保的权利,即当投保人在保单到期后选择续保时,独立人有权建议投保人在原保险公司续保,或放弃原来的保险公司而转投他所的其他保险公司。这一规定保护了保险人的利益,使得保险公司损害他利益时,他能够迅速得到补偿。但同时也埋下了隐患,保险人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客户利益。

(2)专业保险人营销制度。专业保险人仅一家保险公司,对招揽的业务只能交给保险公司处理。他无权建议投保人在保单到期续保时选择其他保险公司。所以专业人要以发展新客户为工作目标,他的收入主要是发展新客户得到的手续费。

(四)保险人监管制度

美国保险监管是分散式的,联邦设立了保险监督委员会,各州设立了保险监督局。前者主要指导、协调各州保险工作,后者则实际监管保险机构和保险人的行为。各州也制定了保险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对保险人执业资格和营业许可的监管和对保险人营销活动的监管。

此外,行业自律协会也是保险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自律组织通过制定行业自律条例及守则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销售职业道德、日常行为规范等加以约束,负责对保险人从业资格的审查、考试的组织、佣金的管理及日常行为的监督。除此之外,还通过建立保险中介人信息档案库、对保险中介人的执业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并接受社会公众对保险中介人的查询和投诉。

二、美国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篇(6)

2、新时代保险公司多维度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

2.1搭建人才成长通道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网站、广播、报纸、杂志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宣传有关保险公司人才培训相关文件精神,同时还可以通过专题培训、座谈交流等方式来引导广大员工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意识,这样可以更好的使员工转变自身思维理念,有助于使员工拓展自身业务知识。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出台有关新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办法、中层后备管理人才选拔实施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性文件,这样可以不断完善当前保险公司内部用人机制,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理念,不断拓展用人的范围,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育考核机制,为保险公司的茁壮成长输送各类有益人才。

2.2铆紧新人培养链条

保险公司每年都有新型大学生补充到公司之中,新进员工的培训工作也成为了当前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保险公司可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入职培训和轮岗锻炼等多种不同方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这样可以加快新进大学生的成长速度。与此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不定期的组织座谈会,邀请先进标兵或者是优秀个人来参与到座谈之中,这样可以更好的加强先进工作人员与新入职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新入职大学生的快速成长。除此之外,保险公司还可以为每一名新进的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轮岗培训手册,对于新进的大学生进行全程评估,进一步提高新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才梯队的多元化。

2.3促进专业队伍孵化

在打造专业保险队伍的过程之中,保险公司需要坚持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思想,在年初就可以根据公司发展状况制定出人才培训计划。

第一,可以通过大讲堂的模式来进行互动培训。在进行培训过程之中,员工周边工作人员的亮点常常会给他们成长带来启发,因此保险公司内部可以通过员工登讲台的培训模式,让所有的员工都参与其中,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上台演讲。如果员工可以在专项工作中干出亮点,干出特色也可以登台进行演讲,向其他职工传授自己的绝活。培训部门需要将他们的良好经验通过摄像机记录下来制成影像,可以将这一影像挂到互联网学习中心进行展示,供人才自主学习。与此同时,公司各部门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培训要求申请,人力资源部门可以牵头进行座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变传统灌输式培训模式,建立起双向互动点菜培训模式,由部门来搭建培训食谱,优化培训效果。

第二,高精尖端的引领式鼓励。保险公司需要不断健全业务带头人制度,在关键岗位中设置多个高级职称,发挥这些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中的传帮带作用。保险公司可以以提高业务水平作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作为重点,努力打造高精尖端的专家队伍,同时还需要为培育人才提供更多的重要岗位。例如,保险公司可以制定培训考核办法,同时还可以有关培训师的管理办法,通过优质的奖励可以使业务带头人脱颖而出,更好的发挥他们带头的作用,促进业务的快速发展。

第三,多方位的特色培训。年初,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可以制定出全员的培训指导计划,各个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特点制定出本部门培训项目策划书,明确培训责任人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可以包含有基础的保险知识以及专业的保险素养,培训的方式可以采用定期的培训模式,在培训的过程之中也可以开展趣味竞赛座谈会等多种不同方式,培训可以由以往的死记硬背向熟能生巧进行转变。

2.4加强人才开发培训的针对性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篇(7)

德国保险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公司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二元制”模式,让德国保险业的发展后劲十足。据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则是职业教育,保险业七成以上的从业人员都参加过为期3年的职业培训,最终走上工作岗位。全德保险教育组织(以下简称BWV)就是“二战”后为保险业建立的一个职业教育组织,德国保险学院(简称DVA)在1995加入BWV,并成为BWV的一部分,这使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在业界的协调合作得以加强。BWV业务范畴主要包括:保险专业技术培训和销售人员培训,并致力于以私人客户为主要目标群的保险从业人员资格培训。资格考试由BWV考试委员会举办,在全德21个地方设有考点。应试成功者会获取相应的文凭和一张证明卡。BWV采取区域化和网络化教育。BWV的网络由全德各大城市的42个独立会员组成。由于拥有广泛的网络,BWV能够对当地的培训需求迅速反应,并确保保险员工能在本地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另外,BWV非常重视与其他培训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德国的一些保险组织和保险机构,如全德保险联合会、德国保险学院、德国精算协会、全德保险业雇主协会、德国各地商会、汉堡大学、汉堡联邦军事大学和汉堡应用科学大学等。

美国:学习项目丰富

美国的保险职业教育是世界一流的,高校教育、资格考试或认证体系、保险公司的内部培训以及各种继续教育计划,种类齐全、互为补充。美国学院为寿险销售人员提供专业教育,是美国国内一所金融服务行业职业教育学校的领先者,它提供的学习项目有:高冲击力的销售培训(LUTCF)、注册雇员福利顾问(REBC)、风险管理助理(ARM)、国际理财规划师(CFP) 证书、注册健康险核保师(RHU)、特许高级生活顾问资格考试课程(CASL)。美国保险协会也是美国提供保险职业教育的重要机构,主要包括美国特许财产与责任险承保师协会(CPCU)、美国寿险管理协会(LOMA)、财险精算师协会(CAS)、北美精算师协会(SOA)、美国健康险协会(HIAA)、国际理赔协会(ICS)以及保险数据管理协会(IDMA)等。以美国寿险管理学会(Life Office Management Associate,简称LOMA)为例,成立于1924 年,是一家民间的非盈利性的学术研究机构,该机构的宗旨是在国际保险和金融服务领域推广寿险行业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LOMA在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定期举行考试,每年应考人数超过10万人。LOMA提供的资格考试,包括:寿险管理学会会员(FLMI)资格、初级客户服务师(ACS)资格、高级客户服务师(PCS)资格、保险管理师(AIAA)资格、寿险财会师(AIAF)资格、保险法规督导师(AIRC)资格、年金保险管理师(AAPA)资格、再保险管理师(ARA)资格。众所周知的北美精算师协会(Society of Actuaries,简称SOA),是一个以服务于公众和学会会员为目标建立的教育、研究和专业性组织,它提供的精算师资格认证分为两个层次,准精算师(ASA)资格和精算师(FSA)资格。

英国:无固定模式

英国是最早提倡终身教育的国家,并不断完善其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英国的保险职业教育不设固定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专门的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培训和普通教育中渗透的职业教育。专门的职业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在继续教育机构里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以公司投入为主,在公司里进行,保险学会提供保险职业资格认证。CII是英国皇家特许保险学会(the Chartered Insurance Institute)的简称,该学会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在全球保险和金融服务领域处于先导地位的专业组织,它所举办的资格考试在国际保险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有的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保险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必须有一个具备FCII资格的人,否则不能注册。该资格考试被公认为是国际保险业内最高水平的资格考试。CII系列资格考试主要包括四类:一是IFC保险基础证书资格考试;二是CIP保险实务证书资格考试;三是ACII准会员资格考试;四是FCII会员资格证书。为了保持精算师达到较高的职业标准,英国还开展精算师职业持续发展计划(CPD),对从业精算师进行职业再教育。

澳大利亚 :协会学会多方推动

澳大利亚的保险职业教育主要是由保险协会或学会组织推动的,并强调职业教育与政府的终身计划(CIP)保持一致。澳大利亚保险行业组织主要包括:澳大利亚保险理事会、投资和金融服务协会、国家保险经纪人组织、全国保险中介人协会、养老金协会、精算协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与金融学会(ANZIIIF,以下简称澳新学会)。澳新学会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首屈一指的保险教育和培训机构,实施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学位授予培训计划和会员资格考试制度。该学会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保险学会和新西兰保险学会基础上合并而成,目前有合格会员11794名,授予学位的保险培训计划包括非寿险、寿险、保险经纪、损失理算、财务规划。其毕业生可以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些大学申请修读本科、硕士和 MBA课程。此外,澳新学会还设计了“继续职业发展计划”,所有会员可以自愿选修。澳新学会各分支机构每年为会员进行职业培训和组织社会活动超过200次。此外,学会确立了保险业员工需要的核心能力标准,促使其它提供保险教育的机构据此重新规划教育和培训方案,并且设计了相应的评估方案,以确定员工是否符合这些标准。澳新学会开办的会员资格考试是为保险、金融界人士开办的一种专业考试。该项资格考试分为财产保险、保险经纪、损失理算和人寿保险4大类。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篇(8)

关键词:

旅行社;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98-03

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中国旅行社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接受世界旅游对中国旅游的挑战,中国旅行社将经历外资旅行社入侵的痛苦后获得重生。这种重生对中国旅行社来说要付出的绝不仅仅是开放的态度和市场,而是要对中国旅行社这种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行业体制进行彻底的掏心挖肉式颠覆和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旅行社人才培养及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改革,笔者认为这是中国旅行社改革面临的最大的一次阵痛,是旅行社获得重生的必经之路。无独有偶,中国保险业也正经历高速发展的十年,业内人士称2006年至2016年是中国保险业的春天。中国人的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通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保险公司对人力资源开发也一直在探索,但效果不甚理想。两个同样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两个同样劳动力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他们在人力资源开发上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本文着重从旅行社与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力求得出劳动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般模式和规律。

为什么本文要选取旅行社和保险公司来进行比较分析呢,主要因为他们的产品都有如下特点:

第一,无形产品,这两者卖的都是无形产品,旅行社卖的是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而保险公司卖的是转嫁风险的安全感。

第二,不确定型的产品,旅行社卖的是在未来时间的旅游经历和感受,这种经历和感受因提供服务的人不同而不同,因旅游者不同而不同,因此具有不确定性。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卖的是转嫁未来风险的安全感,但风险会不会发生不确定。

第三,以合同为载体的产品,旅行社在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时以签订旅游合同的方式确定彼此的买卖关系,保险公司也是以保险合同的形式确定保险公司和客户的买卖关系。

第四,产品多样,旅行社产品和保险产品从低端到高端品种很多,价钱从低到高任消费者选择,每种产品都需要消费者自己去判断购买价值。

第五,先支付购买后消费的产品,这两种产品卖的都是未来的情感需求,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不同,这两种产品没有帮助消费者判断价值的实质性的东西,只能从公司销售员的介绍中判断是否要购买,更多时候是靠感觉,而且要先付款很大程度上给客户带来不信任感。

1 中国旅行社和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

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员工招聘与配置、沟通、绩效管理、激励、薪酬、福利、培训开发。本文主要从人力资源规划、沟通、绩效管理、激励、薪酬、福利、培训开发这些方面来谈谈旅行社和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1 从人力资源规划方面谈旅行社和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旅行社人力资源总体分为三部分即旅行社内部管理人员、业务员(销售员)、导游员,其中较多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业务员和导游员,旅行社在人力资源规划几乎为零,旅行社对员工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管理—即业务员只是企业的员工,承担一个岗位的人,和企业的关系就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种企业和员工分开的模式,使得员工不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旅行社员工对企业目标不清晰,没有明确的任务指标体系,员工对企业文化也没有达到了解和认同的程度,更谈不上企业给每个员工设计晋升制度,员工在企业找不到归属感和责任感。以旅行社业务员为例:旅行社的业务员基本上是与旅行社脱离的,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拉到旅游团,很多时候考的是个人的人脉而不是企业的资源,甚至他们会在不同旅行社之间进行买团卖团,业务员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会考虑到旅行社的利益。

(2)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做得比较完善,虽然由于保险的其他特性,保险公司人员流动也大,但保险公司对人员进入该行业后的发展路径做了相当完善的规划,从业务员到主任到高级主任到业务经理以及总监,都有严格的考核指标,而且公司会有很多帮助员工晋升的学习和培训。

1.2 从沟通方面谈旅行社和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旅行社在沟通方面基本上是简单的单向沟通方式,即上对下的沟通,通常只是接受上级的命令,上级很少会征求下级的意见,这种沟通模式源于旅行社是小企业的规模,即便现代社会旅游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旅行社惯性使然也没有发挥上下同心的优势。

(2)保险公司在沟通上也基本上是上对下的沟通,上层决定推什么险种,决定搞什么活动都是直接下达,虽然也说个人有什么好建议可以提出来,但也仅限于小范围,即本组内,很难做到上传。这种情况主要是从事保险的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使然,保险销售更多依赖上层决策。

1.3 从绩效管理、激励、薪酬、福利方面谈旅行社和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绩效管理、激励、薪酬、福利四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拿来一起分析。

(1)旅行社绩效管理基本上是空白的,就广东省来说,笔者了解到大多数旅行社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导游员考核也只是导游上团时拿的那张导游服务评价表,但这张表反馈回来的信息,导游是可以自己操作的。业务员就更没有考核体系了,做得好还是不好只看拉团的数量,拉到团就是标准。没有考核体系和标准,激励就成了无本之末了,旅行社在激励方面还停留在人为阶段,到了年终,老板说给你多少就多少,导游,业务员根本就没有奖励,笔者了解到最多公司会开展一些集体旅游活动,但这几机会还是很少。至于薪酬、福利,大多数旅行社没有底薪,导游、业务员靠拿回扣,也就是说看个人本事,这样的薪酬制度,既不能给旅行社员工应有的社会地位,也不能满足员工的经济地位,因此,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旅行社都是权宜之计,有机会绝对改行,人员流动就变得平常了。

(2)保险公司的绩效考核标准很明确,就是看业绩,这种只看业绩不重品质的考核体系,虽说可以最大程度的推动员工工作,但也显示出不足,就是很难让员工从内心认同企业,员工对企业缺乏责任感,在销售时就会出现欺骗客户买保险的现象。只看业绩的绩效管理方式,使得在激励方面也是看业绩,有业绩佣金就多,奖励就多,晋升机会就大,大部分管理者都是从业绩高手提升的,并没有考虑到会做业绩的不一定能做管理者,导致保险公司管理水平不稳定。薪酬、福利方面,也都是靠佣金,福利很少,尤其是新人根本没有福利。比如平安保险公司要工作三年以上的业务主任才给买社保。这中绩效管理、激励、薪酬、福利式很难让员工找到归属感,员工流动性也非常大。

1.4 从培训方面谈旅行社和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旅行社培训方面总体来说有几个特点。

第一,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旅行社因为人才流动大,害怕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因此也难以在员工之间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

第二,许多旅行社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培训方式和内容也缺乏针对性,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成果。目前很多社采取的方式就是经理找到的资料让导游来背,背得滚瓜烂熟,然后抽查。这种方式往往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效率低下。不过由于它成本低廉,受到各个社的欢迎,在短期内也是比较有效果的。

第三,缺乏充足的培训经费。多数旅行社谈成本控制,往往首先砍掉员工培训和开发费用,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会激活其他资本,为旅行社创造效益。一切从节约出发的思想更是阻碍了培训的发展,不该节约的地方节约更是让员工没有归宿感。

(2)保险公司培训方面主要有几个特色。

第一,培训的内容和种类多,从事保险必须经过考前培训,岗前培训,还有介绍人实战带教培训,以及各种晋升培训、营销技巧培训、客户谈判培训、企业规章制度和文化礼仪学习等。以中国平安公司为例,每个进入该公司的保险人都须经过为期一周的考前培训,通过考试须参加为期三四天的岗前培训,公司业务部门组织的销售话术和技巧培训,礼仪培训,企业晨会制度培训,介绍人亲自实战演练培训,还有公司统一组织各种精英班、业务主任晋升班的培训,每组培训都必须通过考核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

第二,由于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培训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很多培训也是要求参训人员先背下来,而且,保险培训很大一部分要给这些保险人进行精神洗礼,要推动他们去做销售,这种心理层面的工作可能在短时内有效,但时间一长就没用了,所以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做心理建设的培训。

第三,培训费用相对来说也比较欠缺,基本上是传帮带的方式进行培训,所以在保险业跟一个什么样的介绍人很重要,基本上都是这个人在给你培训,他的销售经验直接影响到一个新人的发展前途。

以上从几个方面分析旅行社和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从分析中可以得出,不管是旅行社还是保险公司在人力资源开发上都存在相似性,在人力资源开发上都存在规划缺失、沟通不畅、绩效片面、激励不够、薪酬福利不高的问题。由此推出现代服务业存在这类问题的一般性和可能性。

2 中国旅行社和保险公司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旅行社和保险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旅行社业和保险业都是在外商进入中国的推动下形成的,这种被动的参与竞争,在没有经过国内资本和发展的原始积累上发展起来的,在资金上就会短缺,也导致行业急需控制比较低的经营成本,那在人力开发上也就没法投入。

(2)管理落后,不管是旅行社还是保险业,在管理上都是落后的,管理者的挑选大多是从做得好的基层员工提起来的,但众所周知,这两个行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都是较低的,也就导致被提升的这些管理者本身对管理工作的不适应,以及在管理工作中更多的是发挥个性而不懂管理科学,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管理落后和混乱,对人力的使用和发展也就落后了。

(3)社会原因,中国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使中国人骨子里就不愿意从事所谓的“伺候人”的工作,但凡有学历,有背景的人很少愿意进入这种行业,旅游业和保险业恰恰就是这种行业,所以,这种行业只能放低门槛,所以,这样的行业很难招到高素质的人才,没有人才,人力资源开发就是空中楼阁。

(4)政府不鼓励,最近几年,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业和保险业,但笔者认为只是喊口号而已,政府并没有或者还没有精力去扶持他们的发展,至今没有一部完善的《旅游法》、《保险法》,也没给这两个行业从业者明确的职称体系、薪酬制度,国家甚至都没有确定导游这个职业,旅游业和保险业变成没娘的孩子,都是自己在自由发展,这样的状况想谈人力资源开发谈何容易。

3 对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和建议

(1)企业方面,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为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企业要树立“人才战略”的意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聘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企业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制度、科学的晋升制度、完善的激励制度、合理的薪酬体系、畅通的沟通系统。具体来说:

①人才引进要学历和能力并重,当然,能力为首位。

②晋升制度要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平着让,不讲资格和关系,这点说着容易,做起来挺难,所以管理者要有勇气和魄力才能实现。

③激励制度要与绩效挂钩,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激励能否产生动力的根本,企业考核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真正能反映员工实际工作能力和效果的标准才能让能者鼓舞,庸者努力。也只有科学的绩效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意义的激励力。员工不只在乎激励的内容,他们更在乎的是是否公平、真实。

④薪酬体系要体现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也是产生激励作用的重要方面,现代企业基本提倡底薪加提成加奖金的薪酬模式。

⑤沟通系统,企业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因为员工是直接面对客人的工作员,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客人的服务需求,要有制度鼓励员工提出对公司发展有益的建议,同时最高管理者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告诉员工企业要做什么,企业的目标是什么,企业需要员工,员工才能找到归属感,员工才能以企业为家。

(2)发挥行业协会的调控作用,国外的经验表明,行业协会是一个很好的调控器,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划、利益获得都能发挥巨大作用,尤其在行业人力资源培训方面非常有优势,而且在与政府交往方面,行业协会更具说服力。

(3)政府积极制定行业发展法规制度,制定服务行业职称评定制度,职称与薪酬挂钩制度,政府坚决监督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完善行业资格证考试体系,为行业发展选拨优秀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全国导游、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报告[EB/OL].

http:///travel/bjzm/1YYJ1200409/20/t20409201 05362.

Shtm.

[2]叶映.企业人才流失及其危机管理[J].经济师,2006,(2).

[3]杜江.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4]郭鲁芳.旅行社留住人才策略探讨[J].商业研究,2003,(20):160-162.

[5]包毓敏.柔性化:现代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6]张丹宇.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与对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篇(9)

一位哲人说过“大行动要靠大思想支撑”,县域寿险公司要不断发展,必须长期树立创新意识,用创新意识指导实际工作,创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怎样才能树立创新理念呢?笔者认为:

(一)要加强学习,树立创新思维

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县域保险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此,要注重公司经理室成员素质的提高,包括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文化上和业务上等全面素质提高,,加强学习,势在必行,对此,要坚持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还要随时就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专题学习,专题研究,专题探讨,提高班子的整体领导水平和驾驭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审时度势,树立前瞻理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寿险业新的挑战,思想落伍,可能会丧失机遇;目光短浅可能导致时代落差。因此,要想使县域寿险处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在每年保费规模增长25%左右的强势发展阶段,必须要求我们领导者的目光,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走一步看一步是不行的,要把公司的发展建设放在历史跨度中去考虑,才能在思想上不断超前,管理上科学决策,业务上飞速发展,才能不断超越现实,勇往直前。

(三)自主管理,发挥员工积极性

在管理上,力争做到自主管理。自主管理使对公司中层充分授权,从而激励每个人工作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方式,准确的说是一种管理思想。自主管理全过程充分注重人性要素,充分注重人的潜能的发挥。注重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的统一,在实现公司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的人生价值。每年年初要把全年各个渠道的业务指标下达到每个部门经理手中,业务数据让部门经理天天掌握,自主管理,自主寻找差距,自主完成业务指标,从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坚守目标,创建一流态势

坚持“走在竞争前列”的愿景目标,向全体员工灌输的信念目标,这是志存高远的表现,这个信念促使公司在全区的位置和表现,激励员工不断进步,凭借良好的管理手段,优异的发展业绩,优秀的品牌声誉,良好的创新服务,赢得公司荣誉。

二、创新经营机制变成发展源泉

创新展业方式,拓宽新的业务领域和渠道业务。创新展业方式,实现不同销售方式的优势互补。

(一)树立系统管理观念

社会和自然界无不处在系统之中。在营销发展模式上,采取系统化管理机制。在时间上系统管理:比如个险销售渠道除了个人行销、产品说明会的规模营销外,一是一年四季,每周六固定开展职场营销,举办寿险答疑会、寿险知识讲座、职场营销、“老干部”专场等等;二是利用冬闲进行“炕头展业”到广大村民家中,开展“炕头说保险”,使保险深入到千家万户;三是重大节日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展业模式,如春节送对联、送“福”字,“三.八”与妇联会表彰会上,讲保险知识, “六一”与影楼共同开展“上保险送照片”活动等等,每个重大节日都要有不同的展业模式。在营销队伍上系统管理:一是把团队分成城区营销部和农村网点,设立两个区域经理,分别管理,责任到人,单独考核。二是分处以上团队独立经营。每个团队有独立的职场,职场经营个性化管理;经营费用的独立核算,根据业务发展公司制定统一的管理津贴,作为团队发展的费用;突出团队长领袖地位的作用,凸显个性的团队文化,管理方式彰显出独到之处,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团队长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使团队之间,形成互相比、学、赶、帮、超的良性发展态势。三是积极探索建立营销收展队伍的销售模式,以收促展,在售后中增员,在售后中展业,在售后中重点传播保险经营理念、推介产品,在售后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使之成为个险营销队伍的生力军。进而使公司的业务指标产生 “乘法效应”。

(二)树立宏观管理观念

作为县支公司经理首先要面对自己是“微观”企业,处理好“微观”事物,但是任何微观事物都是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谋取生存的。要想使公司不断发展,就有树立宏观的管理理念,要树立大手笔的管理观念,触角要向纵深发展。

站在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在业务发展上,从上到下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从左到右广泛联系不同部门。把这一观点首先运用到团险业务的发展上,以扩大经营规模,拓宽业务范围为主线。比如,争取县、乡、村政府的支持,大力开展农村小额保险;联系医疗中心统保在职职工和城镇居民大额医疗保险,联系交警大队开展专为货车司机投保的绿色“畅行卡”业务,联系建设局承保“建工险”业务,增强了保险市场的运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业务规模最大,加大投保范围,业务数量连年攀升。

三、创新宣传模式 构建和谐环境

先进的宣传方式是,是促进公司健康发展的强大的动力,是构建业务发展和谐环境的重用手段。针对公民对保险认知度不高的问题,采取了多种形式、创新宣传手段、利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和载体,向广大群众宣传寿险、宣传公司、宣传优秀的营销员,使中国人寿的认知度不断提升,改变人们对保险行业的鄙视情绪,为营销员展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公司业务的稳步发展。一是 “借火点灯”法。让单纯的业务公司与社会各阶层、政府各部门、广大群众团体有机联系在一起;如:通过与政府沟通,在全县以政府办文件编号下文,促进农村小额保险业务的开展。与妇联会联手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将节能减排小妙方在电视台播放,同时将保险知识送上门服务。二是“立体交叉”法。让公司的经营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可采取在同一时间段,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墙体广告、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系列宣传,做到全覆盖、形成立体宣传势态,发挥规模宣传效应。三是“常态宣传”法。让保险知识和产品广为普及,提高农民群众的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家庭投资理财意识,利用集市、村委会广播、书信(给村民、行评员、学生家长的一封信)、更好地激发人们的购买需求。提高公司品牌的美誉度,保险公司应注重发挥整体宣传优势,大力宣传寿险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典型的理赔案例,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报道,牢固的占领了市场份额,扩大行业影响力。

四、创新培训方式 促进永续发展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管理训诫行为。让全员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水平提高目标。在寿险抓培训就是抓业务发展。

(一)致力长远规划

一是建立符合营销特点的教育训练体系,逐步完善较为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机制。结合公司实际,根据各类人员的需求,积极开发教育培训系列教材,分层级进行培训。具体地讲,既要做好营销员的岗前培训、提升培训,又要抓好衔接教育和职级培训。诚信是营销服务部在广大农村生存发展的立业之本,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保证,缺乏诚信优质的保险服务,就难以赢得社会和客户的信赖,更谈不上创造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在搞好业务员基础培训的同时,切实加强对人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二是注重员工的在职培训。公司对全员的培训活动始终进行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要专题学习、专题研讨、专题培训,使全体员工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在促进业务发展、取得实效上下功夫。

(二)注重推陈出新

培训是营销的灵魂,而培训方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是培训工作的根本。公司教育培训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多管齐下、全覆盖的办法,培训工作呈现出常规化、多元化、个性化、和信息化。一是培训对象,突出一个“广”字,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全员培训不留死角。二是培训渠道突出一个“宽”字,培训注重全方位,在营销员中开展新人培训、衔接培训、精英培训、网点经理培训、业务主管培训等等,在员工培训中,分层次、有重点。中层领导培训、党员培训、分部门培训等等。三是培训内容突出一个“新”字,拓展全员的知识面。除了营销理念、寿险意义和功用外、还有理财新观念、金融知识、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等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性、娱乐性并举。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F27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13-02

1 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1 保险主体的增加使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为行业人才带来了莫大的机遇。保险市场新主体不断增加,保险业的“人力资源争夺战”越来越激烈,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也开始与国内保险公司一起“逐鹿中原”,已经成为国内保险业这场争夺战的又一支“主力军”。外资保险公司诱人的发展前景、培训机会、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较高的薪酬,对保险业内人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调查显示,保险业已成为金融人才流动最频繁的行业之一,这对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在稳定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保险业经营环境变化对队伍素质提出挑战

政府人力资源观趋于全局化和结构平衡。未来政府将以更加全局的方式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源发展和投入。保障弱势群体并限制垄断部门,在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中寻求公平与正义。以《 公务员法》 和新《劳动合同法》 为代表,政府为推动宏观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正在加紧建章立制。未来政府将为各方利益主体提供一个公平且规则明确的博弈空间。在此背景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从内部制度建设到外部法律规范的转变。在“法制管理时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加强自身的法律理解等能力。同时在现行的保险教育观念、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状况等有待实现根本性转变。

1.3 人才竞争向专业化和复合型的竞争趋势发展

其特点有二:一是人才的需求趋向专业化,市场竞争必然使经济、管理的技术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人才发展本身也朝专业化方向提升。二是专业人才的竞争朝高新科技信息、保险营销、精算、理赔、保险法律等专业转移,使人才专业的门类更加齐全,专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人才向一专多能发展。据调查,我国目前保险从业人员大概有120 万人。但就全国而言,整个保险从业人员在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跟不上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保险行业的精算、核保、投资、理赔、展业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仅仅是近几年才起步的。目前,我国各方面的保险人才都严重不足,尤其是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和了解国际保险市场情况、熟悉国际保险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短缺,市场严重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

2 保险公司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多问题

(1)目前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各级领导干部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人力资源观念及人力资源制度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公司仍有部分领导干部还停留在把人仅仅视为成本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因事择人、重事不重人的传统人事管理理念上,在管理上多采用“管、卡、压”的方式。

(2)公司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在人力资源层次方面,若以塔型来形容保险公司人才队伍的结构,那么目前公司不仅缺乏构建“塔尖”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而且需要大力加强铸造“塔基”的多类型、素质优良的整体人才队伍。一方面,优秀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做强做大战略需要的低层次员工却形成了较大的冗余。在员工岗位结构方面,管理岗位员工远远多于业务岗位员工。人才短缺与人员“富余”的现象并存,管理、业务岗位倒置现象严重,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3)员工激励机制效果不明显。在竞争激励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岗位与岗位间的竞争、职位与职位间的竞争作用,致使保险公司岗位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偏低;在考核激励方面,员工绩效考评机制还不完善,考评办法缺乏量化指标,在操作上仍有感情的因素;在长期激励方面,尚未完全建立员工的长期激励体制,使员工对个人未来的信心缺失。虽然天安保险公司在员工激励措施方面作过不少的尝试。但总体效果却不明显。

(4)人力资源储备明显不足。现下公司内部各岗位均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或“一个萝卜几个坑”的状态,一方面迫于人力成本的压力,一方面苦恼于人力储备的严重不足。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采取组织安排的做法,对部分员工“一岗定终身”,从而制约了公司人力资源潜能的充分发挥。

(5)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种种不足导致员工信心的衰退;另一方面,市场新主体的不断进入使员工的选择趋于多样化;再一方面,保险公司现有员工有一部分考虑问题感性化,认人不认同公司的情况还存在。这些,对公司现有员工的忠诚度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考验。

3 对构建保险公司内部和谐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3.1 重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大人力资源管理格局

不同的管理理念,导致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导致不同的管理结果。在和谐环境下,重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实现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

(1)公司系统上下,尤其是各级领导要真正树立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人才先行”、“快乐工作”的理念.不是仅停留在口号的层次上,而是真正将员工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公司的重要资源,将员工视为工作的合作伙伴,充分尊重个人价值。(2)各级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和发展,真正扭转人力资源管理“重要”但不“主要”的尴尬处境。(3)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培训纳入培训日程,将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纳入人力资源课程培训范畴、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负责人的第一工作”的理念,形成了以各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主力,以公司各部门共同参与为推动的“大人力资源管理”格局。

3.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素养,塑造人力资源管理新形象

(1)建立在工作中提升的机制。以前,公司各机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多数出身于行政、文秘、人力资源等专业,还有一部分是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业务经验普遍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公司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其在岗位历练方面进行特别处理,建立一套符合公司实际的使其在工作中提升的机制。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者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建立外部提升鼓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公司人事专员参加外部较长期的教育培训,接受比较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公司在制度政策上给予了必要的费用和时间的支持;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在于系统化、规范化,极大地提升了各人事专员的理论修养。

(3)将人力资源专业培训列入公司短期培训课程。定期由公司组织各级人事专员参加较短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题性的培训,提高其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和技巧。短期培训针对性非常强,是及时“充电”的有效方法。

3.3 实行差异化人力资源处理,实现公司与员工双赢

(1)树立全员人才观,根据员工个人情况,将公司现有员工进行科学分类。把员工分为领导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辅助人才等5 类人才,实施激活管理,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2)根据人才分类和岗位的特点以及专业属性,对公司现有岗位序列进行重新划分。(3)针对各级各类人才、各岗位序列特点,构建差异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差异化的绩效薪酬体系,逐步实施分类、分层的员工发展通道差异化管理,最终实现员工与公司的共赢局面。

3.4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公司自己的后备军

(1)保险公司必须重视人才梯队建设。明确人才梯队建设制度的重要性,明确后备人才的任职资格、培养方向、培养过程,将后备人才体系视为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公司领导班子必须亲自参加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参与制订后备人才的培养计划,并亲自宣讲企业文化、战略发展规划、后备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充分显示公司对后备人才制度的重视.并让后备人才有较多机会接触公司高管,以强化后备人才对公司的认同和对公司发展目标的理解和领悟。

(3)公司必须为后备人才的培养设计有效的培养计划和考察计划。既注重对后备人才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和考察,又注重个人品行和公司文化认同方面的培养和考察。

(4)对待后备人才要真诚和开放。公司高管和培养计划具体执行人定期与后备人才沟通,帮助后备人才分析知识、能力、经验方面的不足,并校正后备人才对公司不良的理解和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

(5)对后备人才采取定期考核制度,采取高管面谈和书面考试或者按照培养方向的业绩考核,考核结果在后备人才中公开,使每位后备人才有压力和动力以提高业绩。

(6)给后备人才确定合理的薪酬,至少达到培养方向的职务最低限工资水平。合理的工资可以吸引高素质的后备人才,也可以增加其他中高层经理的压力意识。

保险公司主管培训篇(11)

一、澳大利亚保险市场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一)保险市场基本情况。截至2004年底,澳大利亚共有人口2020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043亿澳元(1澳元约合人民币5.8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4万澳元。澳大利亚保险业比较发达。2004年,全国保费收入为558亿澳元,世界排名第12位;保险密度2762澳元,排名第14位;保险深度8.03%,排名第17位。

寿险市场。截至2004年12月31日,澳大利亚共有37家寿险公司,管理的资产约为2077亿澳元,保费收入为350亿澳元。养老金业务占寿险公司资产的87%,占寿险总保费的86%,其他份额为普通业务。约26%的养老金资产是以寿险保单形式持有的。趸交业务占寿险保费的80%,其中大部分为与养老金相关的产品。银行控股的寿险公司占寿险总资产的40%,新单业务保费的45%,总保费的43%。外资寿险公司占总保费的31%。

财产险市场。截至2005年6月30日,澳大利亚共有财产保险公司133家,净保费收入为211亿澳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财险市场净损失率为62%,比上年同期增长58%。净承保综合赔付率为86%。税后净利润为51亿澳元。财产险公司总资产为801亿澳元,总负债为560亿澳元,净资产为 241亿澳元。

(二)保险市场主要特点。

一是保险市场集中度高。少数保险公司通过购并和重组,实现集团化经营,占据保险市场大部分份额。截至2004年底,前3大保险集团占寿险保费收入的58%,前10大保险集团更是高达90%。截至2005年6月,澳大利亚前5大保险集团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70%,投资收入的67%,总资产的63%。

二是保险产品多样化,非传统型产品比重高。澳大利亚社会福利水平高,居民在养老、医疗、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压力较小,因此在保险需求上对传统产品需求较少,而对投资理财类产品需求广泛。截至2004年底,澳大利亚的寿险保费中,投资类产品占73.4%(其中投资连结产品为60%,投资型分配年金为7%,投资连结账户型产品占6.4%),风险型保费占12.7%,其他类型年金占11.4%,传统型产品约占2%,非投连型分配年金占0.5%。

三是保险中介在保险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澳大利亚有保险经纪公司500多家。保险经纪公司不仅提供保险销售服务,而且具有开发保险产品、提供保费融资的功能。保险经纪公司积极开发产品、进行保费融资,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澳大利亚法律不禁止保险人投资保险经纪公司,但保险人向保险经纪公司的投资超过14.9%时,应向监管机关报告。不过目前在澳大利亚由保险人全资拥有的保险经纪公司很少,主要是因为此类保险经纪人的身份很难得到其他保险公司的认同。

四是监管部门重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澳大利亚保险监管部门除对强制性险种的手续费率有规定外,如雇员赔偿保险的手续费率为5%,汽车意外伤害保险的手续费率为10%,对其他险种的手续费率没有限制,完全由市场调节,税务部门允许手续费全部进成本。市场竞争使各家保险公司的手续费率大体相当,如车险手续费率总体水平为15%左右。同时,保险消费者有权了解保险公司支付的手续费高低,消费者的监督使保险交易保持了较高的透明度。

五是购并和重组是保险企业扩张的有效途径。IAG是目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大的财产险集团,旗下共有7个子公司,但70年前该公司只是一个向道路救援服务会员提供汽车保险的互助社。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收购和重组,IAG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非寿险公司。

六是保险行业协会发挥了较大作用。澳大利亚最大的非寿险保险行业协会——澳大利亚保险理事会,共有58家会员,会员业务占行业的90%以上。该理事会在维护会员利益和为政府分忧解难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在过去费率统一时,主要协调各家保险公司之间的利益。费率放开后,主要代表行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协调有关政策。

二、澳大利亚保险职业教育与培训

澳大利亚的保险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是由保险协会或学会组织推动的。澳大利亚主要有四家保险行业组织,即:澳大利亚保险理事会、投资和金融服务协会、全国保险中介人协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与金融学会。这里重点介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保险与金融学会(ANZIIIF,以下简称澳新学会)。

澳新学会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首屈一指的保险教育和培训机构,实施的培训活动主要包括学位授予培训计划和会员资格考试制度。该学会于2000年在澳大利亚保险学会和新西兰保险学会基础上合并而成,目前有合格会员11794名,在各州和领地的首府所在地(包括在新西兰)都设有分支机构办公室。

澳新学会授予学位的保险培训计划。包括非寿险、寿险、保险经纪、损失理算、财务规划。其毕业生可以向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些大学申请修读本科、硕士和 MBA课程。此外,澳新学会还设计了“继续职业发展计划”,所有会员可以自愿选修。澳新学会各分支机构每年为会员进行职业培训和组织社会活动超过200次。此外,学会确立了保险业员工需要的核心能力标准,促使其他提供保险教育的机构据此重新规划教育和培训方案,并且设计了相应的评估方案以确定员工是否符合这些标准。

澳新学会的保险学会会员资格考试制度。澳新学会开办的会员资格考试是为保险、金融界人士开办的一种专业考试。该项资格考试分为财产保险、保险经纪、损失理算和人寿保险四大类,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财产保险准会员考试课程包括服务消费者、保险法与监管、保险产品、核保引论、理赔。保险经纪准会员考试包括经纪环境、风险管理与经纪人、管理经纪业务、经纪程序与实务、管理客户服务。损失理算会员考试包括损失理算原理和实务、理算协调、准备损失理算报告、财产保险损失理算、意外险损失理算、组织管理6门必修课和其他2门选修课。人寿保险准会员考试包括人寿保险核保、应用人寿保险法、精算基础与报告、人寿保险营销原理与实务、营销组织、退休金保单与实务引论。

三、启示与建议

(一)集团化经营必须注重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建设。集团化要达到高效率,其前提条件是集团公司拥有强有力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目前,我国共有6家保险集团公司,集团化综合经营的规模效应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尤其是在加强保险公司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今后,应将保险公司集团化综合经营与加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发挥集团化经营的优势,尽快形成一批公司治理富有效率、内部控制严密、竞争力强的保险企业集团。

(二)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培养保险人才、促进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澳新学会的发展历程显示了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还刚刚起步,尽管已经存在一些保险职业培训机构,但大都实力较弱,没有形成市场品牌。应借鉴国外保险职业教育和培训经验,立足于国内保险业发展实际,采取“监管部门推动、行业组织主办、保险公司参与”的模式,密切联系市场,积极引进和开发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议建立全国性的保险考试培训中心,负责对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知识的培训。

(三)保险经营应因地制宜,适时拓展业务领域。和澳大利亚相比,我国保险需求呈现多层次、差异大的特点。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部分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居民对理财类保险产品需求较大;而广大农村地区则对传统型的低保费、高保障的风险型保险产品需求较大。同时,随着社会养老、医疗制度的改革,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国保险企业在开发保险产品和制定市场开拓战略时,应找准市场切入点,没有必要盲目跟风,丧失经营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