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4:26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篇(1)

一、未来标准化发展需求

标准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出现,并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而勃发。当今,标准化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交流平台、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新技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发展,我国标准化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现存的各级标准已基本覆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标准化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标准已经成为了产业治理的重要手段。标准水平持续提升,平均制定周期缩短至3年以内,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着不适应、跟不上等问题,这对标准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标准化管理的系统性有待提高

过去我国标准化工作注重于标准体系建设与标准制定。但随着标准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标准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标准化业务范围发生了变化,从标准体系建设与标准制定扩展了标准化制度体系建设、标准化工作体系建设、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等诸多内容,而这些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以下统称为“标准化体系”)。对我国而言,上述标准化体系中的各个子体系之间尚未有机衔接、形成合力,因此需要尽快梳理并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体系结构,使得各个子体系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协同发展、深度融合,最终实现对标准化体系的科学管理。

2.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当前我国所要制定的各级标准都不是个别标准杂乱无章的堆积和叠加,而是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系统。因此,能否有效发挥标准的作用,达到标准化的目标,不但要考察单个标准的功能,而且更要考察标准体系的功能和能力。我国标准制定人员在研究和起草标准草案时,一般能注意标准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但缺乏与相关标准主动进行协调的意识,往往只顾本标准,“闭门造车”。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标准之间的协调力度,提高标准之间的配套性与协调性,发挥标准的系统效能。

3.标准内容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制定的大部分标准是“后补型”标准,即一项技术在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后,才开始制定标准,因此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有大量成熟的经验与数据,从而使得标准制定的重心放在了会议协调和专家讨论环节。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前导型”标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即超前识别和响应新技术领域的标准化需求,与技术研发同步开展标准制定工作,以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可以预见,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前导型”标准制定,但这些标准的技术内容往往没有经过生产实践的检验,标准技术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可行性难以保障,这就需要加强标准验证工作,以确保标准内容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4.标准化与信息化有待进一步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但相关标准制定、实施的手段和工具尚未实现数字化,一方面,标准制定各活动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无法进一步提升标准编制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我国标准的表现形式仍是传统文本形式,不能实现对于标准中数据内容的检索、提取、加工、利用,也无法实现对于标准信息的离散化[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使用标准,往往只涉及标准某一部分内容,并且需要嵌入式使用,达到“使用即标准”的要求。由此,引发标准化学界对标准内容结构化与离散化的研究,提出了标准离散化的概念。]表述、传递、处理、存储、执行和集成,导致标准技术内容不能直接应用于产品研制的数字化环境,亦不能够被产品数字化设计、数字化仿真试验、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等各个环节嵌入使用,给标准高效实施带来困难。因此,需要建设标准制定与实施的数字化手段和工具,提升我国军工标准化工作与服务水平。

基于未来标准化发展需要,笔者在此提出标准化体系设计技术、标准溯源技术、标准验证技术,以及标准数据集成与应用技术等四项关键技术。通过加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将进一步夯实标准化发展技术基础,提高标准化管理、工作与服务水平。本文将在下面章节对这些关键技术进行阐述。

二、标准化体系设计技术

标准化体系设计技术是指运用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基于标准化工作需求而设计提出标准化体系结构的用途、范围、框架、模型与定义的方法、流程与工具。该技术能够提出一套将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应用到标准化体系设计的系统性思路,主要解决标准化体系中标准体系、标准化制度体系、标准化工作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标准化服务体系等相关体系之间的协同、融合、有序发展的问题。

体系结构设计方法起源于1987年约翰・扎克曼提出的“企业体系结构扎克曼框架”,后来被有关部门和单位采用后,进一步发展出各具特点的体系结构框架模型。体系结构设计方法是当前较流行的复杂系统解决方案。实践证明,针对复杂系统的管理在追求有效发挥内部要素系统效能时,利用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可以获得巨大信息优势和利益优势。目前,国内外对体系结构框架的研究,主要以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国防部体系结构框架(DoDAF)”和美国联邦政府提出的“联邦企业体系结构框架 (FEAF)”为代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相关科技文献详细了解体系结构方法,在此不再赘述。目前,标准化学界还没有引入、应用体系结构设计方法的相关实例。

结合标准化实际情况,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技术主要包含标准化体系结构建模框架设计技术、标准化体系结构建模方法和标准化体系结构建模工具等三方面内容。

1.标准化体系结构框架设计技术

标准化体系结构框架设计技术是指依据标准化管理需求,设计提出标准化体系结构框架及规范化表达形式的方法。该技术是开展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的前提条件,主要研究构建标准化体系结构框架的规则和指南,制定进行体系结构建模时需要使用的统一术语和定义等,确保对体系结构的理解、比较和集成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标准化体系结构建模方法

标准化体系结构建模方法是指依据标准化体系结构框架,在研究分析标准化体系中各子体系内部事项,事项之间关联关系以及标准全寿命周期的基础上,设计提出标准化体系结构的方法。标准化体系结构建模方法大体可以分以事项为中心和以标准为中心两种方式。以事项为中心的方式关注于标准化体系中各事项的表现形式及协调方式,注重事项之间的数据交换;以标准为中心的方式则更加关注于标准在标准化体系中全寿命周期的情况,注重标准在标准化体系中产生与流转情况。

3.标准化体系结构建模工具

标准化体系结构建模工具是指用于支持标准化体系结构框架设计和标准化体系结构建模方法应用的工具。该工具能够为开发、维护和管理体系结构提供软件支撑环境。

三、标准溯源技术

标准溯源技术是指对标准的技术要求和关键技术指标来源,以及标准之间指标传递和分解进行追溯的技术。标准溯源技术是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有利于解决标准编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分歧。例如面对标准能不能编制、如何编制等问题,还有标准编制中技术要素如何剪裁、共性技术指标如何提出、验证和规定等问题,而利用标准溯源技术能够从技术层面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有利于标准制定过程中技术内容的协商一致,有效提高标准质量水平。

在标准规范溯源技术方面,我国尚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目前,仅有部分军工院所在承担和参与各型号标准化工作中,初步开展了型号标准规范溯源技术研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标准溯源技术主要包括标准内容技术方案的追溯方法、标准技术参数与指标的追溯方法,以及标准之间技术指标传递和分解的追溯方法等三方面内容。

1.标准内容技术方案的追溯方法

标准内容技术方案的追溯方法是指通过对标准内容涉及的科技文献、专利及相关技术文件等资料进行分析,合理界定标准内容技术方案的来源、依据和限制条件的方法。通过对标准内容技术方案进行追溯,能够有效指导标准制定工作,确保标准内容的层次与结构的科学性。

2.标准技术参数与指标的追溯方法

标准技术参数与指标的追溯方法是指通过对上位标准、平行标准,以及相关技术文件等资料进行分析,确定标准技术参数与指标的来源、依据和限制条件的方法。通过对技术参数与指标进行追溯,能够有效指导标准制定工作,确保标准技术参数与指标的合理性。

3.标准之间技术指标传递和分解的追溯方法

标准之间技术指标传递和分解的追溯方法是指通过对相关标准及技术文件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标准之间技术指标传递和分解的范围、依据和限制条件的方法。通过对标准之间技术指标传递和分解进行追溯,能够有效指导标准制修订工作,进一步提升标准之间的协调性与配套性。

四、标准验证技术

标准验证技术是指在标准制定(尤其是标准制定与技术研发同步开展)过程中,为了保证标准技术要素与技术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而对标准技术要素和技术指标进行试验验证的方式方法。

国外由于是以自愿性标准为主,标准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为保证自己的标准不被市场淘汰,大多数都积极进行标准指标验证。如波音在D2-1643《Part Standard System Policies and Procedure》中明确提出了研制标准的概念,明确了研制标准的研制和使用过程,研制标准中需要开展全面的验证工作,保证标准技术内容的科学性,在经过充分验证和一定的试用期后,才能作为正式标准使用。此外,国外政府部门也十分重视通用基础标准的验证工作。例如,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设置了建筑与消防实验室、化学科学技术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重点开展相关专业领域内的通用基础标准验证工作。而我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专门法规文件对标准验证工作进行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标准验证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当前“前导型”标准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应大力加强标准验证工作,确保相关标准的技术参数与技术标准的科学合理性。

综合国内外已有的标准验证实践经验,标准验证技术主要包括标准验证方式界定与分类、标准验证对象界定与分类、标准验证试验方法等三方面内容。

1.标准验证方式界定与分类

标准验证方式界定与分类是指标准验证过程中,依据标准制定目的,对标准验证工作模式进行界定与分类的过程。根据标准验证实践经验,当前标准验证方式主要包括创新性验证、移植性验证与比较性验证等。其中,创新性验证方式主要用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时的验证工作;移植性验证方式主要用于国际标准转化时的验证工作;比较性验证方式主要用于利用标准来统一多种技术时开展的验证工作。

2.标准验证对象界定与分类

标准验证对象界定与分类是指在确定标准验证方式的前提下,对标准中需要验证的技术要素进行界定与分类的过程。根据标准验证实践经验,当前标准验证对象主要包括方法、数据、流程、模型、软件、组分和图像等。

3.标准验证的试验方法

标准验证的试验方法是指根据界定的标准验证对象,选择并开展相应的验证试验工作的过程。根据标准验证实践经验,当前标准验证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实物试验、仿真试验、模拟试验、实地检查等。

五、标准数据集成与应用技术

标准数据集成与应用技术是指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形式数字化、流程信息化和使用智能化的方法。

当前,国内外均积极探索在标准化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在标准制定方面,国际上如ISO、IEC、ITU,国外如美国的ANSI、英国的BSI,以及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均依托互联网建立了标准化工作平台,实现了标准制定的异地协同工作。在标准载体形式方面,IEC于2001年11月首次了数据库形式的国际标准《IEC 60617电气简图用图形符号》。围绕数据库形式标准,IEC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网络运行的标准申请、确认、批准、程序和工作模式。通过数据库形式标准可对新标准项目建议随时评估、确认,随时,可对不适合新技术要求的内容随时取消,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标准内容及时更新。在标准化衍生品方面,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已经在标准制定与实施工具方面开展了积极成效,研发了标准编制模板、标准资源数据库、标准使用电子手册等多个种类的软件产品。

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标准数据集成与应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型式标准设计技术、标准信息集成技术和标准衍生品研制技术等三方面内容。

1.数据库型式标准设计技术

数据库型式标准设计技术是指通过设计和运用元数据或模型描述,将标准以数据库形式,以实现标准的在线更改和使用的方法、流程和工具。主要包括标准元数据设计技术、模型描述设计技术等。

2.标准信息集成技术

标准信息集成技术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对标准内容进行结构化与离散化处理,并基于网络实现标准信息采集、存储、分发、调用、维护的方法、流程和工具,包括标准结构化处理技术、标准化管理技术、标准智能检索技术、标准数据挖掘技术等。

3.标准衍生品研制技术

标准衍生品研制技术是指运用软件或数据库技术,结合企业研发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实现标准自动和智能实施的综合方法、流程和工具,包括标准数据库技术、标准规则库技术、标准模板化技术等。

六、结语

标准化事业发展是一个宏大命题,涉及技术、管理、资金、人员、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本文仅从关键技术角度入手,基于未来标准化发展需求,提出了标准化体系设计、标准溯源、标准验证,以及标准数据集成与应用等技术,以期为相关科研人员开展标准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廖龙灵等.体系结构设计技术及应用[ J].电讯技术,2014(4).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篇(2)

全县现有中小学校402所,在校生近26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小学355所,2 824个教学班,在校生17万人;初中45所,865个教学班,在校生6.5万人。全县现有教职工1.1万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为122万平方米。

建、管、用统筹安排,加强实验室建设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验室建设是学校三大基本建设之一,是反映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标志。开展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大力开展实验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上蔡县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县教体局明确了一名副局长分管该项工作,各中小学校也明确一名副职分管,县勤教站全面负责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规划、实施、评估等具体工作,县督导室也把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纳入中小学校督导评估范围。在全县召开中心学校校长会时要详细介绍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进度,分管副局长在检查工作时,要亲自了解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及实验教学开展情况。

集中财力,大力开展实验室标准化建设

上蔡县经济落后,中小学校教学用房、实验用房紧张,基础条件差,怎样改善学校用房、增加实验用房,是建设标准化实验室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多方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共建初中实验楼3幢,新建中小学实验室、仪器室、准备室500余间,新增实验用房面积1万余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中小学校实验用房条件。

缓解实验用房紧张状况后,上蔡县还为中小学补充了大量实验仪器设备,仅2007、2008两年时间,就为全县补充了33 000多件仪器设备,价值130多万元,购置了600多个仪器柜,价值30多万元。

另外,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公用经费的8%要用于购置补充仪器设备,上蔡县积极推动落实此项政策,鼓励学校按照上级要求认真执行,并利用财务审计的机会,专门核查学校每学期经费支出情况,查看学校是否足额完成了购置教学仪器的计划,对达到购置经费比例的学校给予表扬,对没有达到购置经费比例的学校提出批评。据统计,近两年,上蔡县中小学校利用公用经费补充仪器价值约80多万元,共购置仪器柜568个、实验台凳450套。为督促全县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上蔡县经常抽调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学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导;2009年,县教体局还拿出15万元对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以奖代补,激发了各中小学校对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热情。

强化队伍建设,实行科学管理

对实验室设备、教学仪器的管理,需要有一支责任心强、素质过硬的实验室管理队伍。按照省、市有关规定,中学实验室至少配备3个专职人员、1~2个兼职人员,小学配备1个专职人员、1~2个兼职人员。为此,上蔡县专门召开会议安排这项工作,要求各学校把配备的专兼职管理人员名单上报县勤教站,便于统筹管理。近两年来,县勤教站利用暑假期间,召开实验室管理员培训会,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讲解仪器管理知识,传授管理经验,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为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我们印发了《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制度》,要求各中小学校制度上墙,上课时严格按章办事、按程序操作。各中小学校实验室设备、教学仪器都要登记造册,建立实物台账,使用中要有往来手续和账目,对于损坏、消耗、老化的仪器设备也要设立报损账。对新购进的实验仪器设备,要求学校必须把说明书、保修单等资料装订成册,保管完好。仪器设备分科分类存放,摆放整齐,保持整洁,仪器柜要有柜卡。学校还要设立危险药品室,专门储存危险药品,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开展实验教学,推动素质教育

实验室建设是基础,管理是核心,使用是目的。为了促使学校真正用好实验设备,服务于新课改,上蔡县要求各中小学校每学期都要制定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具体实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对学生施教,让学生“动手做”“动脑学”“做中学”“学中做”“手脑并用”,充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新课改工作进程。目前,全县各中小学的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分组实验开出率达95%。

为考察学校实验教学情况,县教体局委托县勤教站成立了理化生实验教学教研组,经常组织实验教学教研活动,定期到学校检查实验教学开展情况,开展实验优质课评比活动,充分发挥了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投入的效益,促进了上蔡县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图书室按标准化要求,配置图书资源和设备

加大投入,加强图书室建设

根据驻马店市有关文件精神,国家下达教科书资金,由县级财政部门清算,结余资金全额用于集中采购教科书循环使用需要的储存和消毒设备,集中采购并向学生免费提供与国家课程教科书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料(练习册、图册、外语磁带等),集中采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图书。近年来,经县教体局认真研究,并报请县政府批准,财政部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共投入资金约400万元,为82所中小学校图书室装备了25万册图书。

认真做好图书配套设备购置配备工作。经过县勤教站的努力协调,为全县各中小学校配备了图书架1 800组、图书柜200个,价值120余万元,大大推进了全县图书室标准化建设工作。

强化管理,促进使用

按照要求配齐管理人员和相关设施。图书室内配备有防潮、防鼠、防晒、防尘、防火等设施;图书上架造册,分类排放,建立实物台账。为方便学生借用,要求各学校对学生办理借书证,有条件的学校还要设立阅览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图书室,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图书的作用。

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篇(3)

1.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总体目标

以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落实“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建立铁道部指导、建设单位为核心、参建单位为主体,各方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建设项目各项工作闭环管理、有序可控,把铁路工程建成精品工程、安全工程。

2.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总体要求

按照先进性、系统性、统一性、文化性的要求,以建设单位为核心,以参建单位为主体,以管理制度化为基础,以严格考核为保障,以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管理手段为支撑,全面落实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标准化,全面形成建设单位管理标准化、勘察设计单位勘察设计及现场配合标准化、施工单位现场施工管理标准化、监理单位监理工作标准化的建没项目标准化管理体系。

2.1坚持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

2.1.1关于三大标准

关于技术标准:铁路的技术标准由铁道部统一、全路统一执行。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都必须贯彻执行铁路的技术标准。鼓励施工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在“施工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制定更具体和系统的高标准企业施工标准,经有关单位批准后实施。关于管理标准:铁道部制发的统一管理标准涵盖了工程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和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管理要求的各个方面。这些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是铁路建设的管理标准,参建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关于作业标准:作业标准主要包括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技术交底和施工作业要点卡片,试验、测量作业标准,监理检查、审核工作作业标准等,由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根据实际工程内容编制。施工单位的作业指导书经监理单位审核后,汇编成册,下发所属各管理部门和下属管理单位执行。技术交底由工班长签收,技术交底内容传达到作业人,施工作业要点卡片下发到作业人,结合作业人从事的作业,以相应的作业要点 片为教材进行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应知应会。

2.1.2讲科学

铁路工程要求高精确度、高稳定性、高平顺性,广泛应用耐久性混凝土、无砟轨道、高速道岔、路基沉降控制和评估、桥梁深水基础施工、大吨位桥梁制运架、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和地质超前预报、四电集成施工等技术,必须尊重科学,以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实施。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客运专线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研究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

2.1.3不懈怠

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应该看到,部分参建单位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消极应付;技术人力资源短缺,有的参建人员技术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施工单位自控体系不健全,监理单位人员配置难以满足监控要求;有的参建单位存在较严重的落后的工作习惯,领导人管理粗放、凭经验自以为是。使标准成为习惯是个长期的转变过程,又往往不是自觉接受和完成的过程,有的经过反复纠正又时时反弹。这些情况更要求以更大的力度,高强度、深入持久地推进标准化管理,这不仅是大两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需要,也将为培育现代的标准化管理企业,为铁路建设做出贡献。

2.2注重抓源头、抓过程、抓细节

2.2.1抓源头

一是加深对推进标准化管理的思想认识,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全面提升铁路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二是按标准化要求建设管理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做到凡事有章可循。

2.2.2抓过程

要强化过程控制,以过程保证结果,以施工工序控制严格确保单位工程质量优良。要落实各方责任,注重闭环管理。要落实各方责任。施工单位是现场管理的主体,健全自身质量安全保证体系,配齐符合要求的质量安全保障人员是实行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基础。施工单位有效地实行质量安全白控自检是过程控制标准化的核心,这个核心问题解决不好,工程安全质量就没有基本的保障。监理单位要以现场监控为工作重点,按照监理工作制度重点监控原材料质量、检验批检查验收和试验室、工地的标准化建设。未经监理检查签认,施工单位不得自行进入下道工序,如有违反,按重要问题进行考核扣分,且施工单位必须有效证明上道工序合格,否则必须返工处理。凡发生经监理签认合格工程而经检查证明不合格、或未经检查而签字验收,监理单位承担工程质量责任,并按重要问题根据奖罚条例考核扣分。注重闭环管理。每一项作业、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安全质量问题和每一个违犯标准化管理问题,都必须闭环销号。公司各部门、各参建单位都要建立各类工作台账,做到有关工程事务凡事可追溯,有据可查。

2.2.3抓细节

细节是否精细处理,表征了施工管理水平。要求施工工艺精益求精,要以细节的可靠性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不注重细节是“质量通病”不治甚至酿成严重安全质量隐患的重要原因。

2.2.4强化标准化管理支撑条件

工程建设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是进行标准化管理的支撑条件。为此必须由专业队伍使用专业设备进行专门管理的施工;积极组织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研究,争取在铁道部的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全面、认真贯彻,使建设管理过程实现信息化规划的要求。

2.2.5技术创新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篇(4)

一、明确标准化学校建设目标任务

(一)建设目标。年全市共有33处中小学校需达到省《标准》,其中,镇级中小学校31处,市直学校2处。镇级中小学标准化创建工作由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以下简称各镇政府)负责,市直学校由市教体局负责。

(二)主要任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包括学校设置与规划、建设用地、校舍建设、装备条件、师资配备、公用经费等6大方面。其中,学校设置与规划、建设用地、校舍建设等3方面达标工作由各镇政府组织实施;学校的装备条件、师资配备、公用经费等3方面达标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

(三)建设标准

1.学校设置与规划标准化,要求学校设置位置合理、校园功能分区合理,环境绿化、美化、净化达到要求;

2.学校场地标准化建设,要求学校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和科技活动用地等面积符合规定,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用地规模按《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执行;

3.校舍标准化建设,要求在保证校舍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教学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的数量、种类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符合省《标准》,校舍建筑及附属设施建设符合《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及《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要求;

4.装备条件标准化,要求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配备;

5.师资配备要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标准、教师资格制度和职业(执业)资格制度规定及学校岗位设置方案,配备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专任教师、实验人员、管理及工勤人员;

6.公用经费要按照各级规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到学校。

(四)建设时限。9月底前,33处学校要全部达到省《标准》,市相关部门将于10月份组织验收。

二、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

(一)对照《标准》,认真进行自查。各单位要在前期自查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达标学校对照《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和《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补充规定》,逐项排查办学条件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凡达不到省《标准》的,要逐一列出清单。根据清单细化建设指标,科学制定达标方案。方案的制定要按照“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避免资源浪费”的原则,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相结合、与农村工程相结合。规划过程中,配备标准只能提高,不能降低。7月15日前,各镇政府标准化学校建设方案和进度表要报市教体局备案。

(二)突出重点,加快建设进度。各单位要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工作力度,倒排工期,加快进度,落实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暑假时间,全面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各镇政府要把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与校舍安全工程、工程同步规划,统筹建设,突出做好校舍新建、危房拆建、旧房整修、操场改造、路面硬化、围墙修葺、校园绿化等工作。要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实际,合理规划配置,着力解决学校无操场或场地过小等问题;要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专用教室不足和学生生活用房面积不足的问题,确保各类校舍用房设置齐全且使用面积达到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学校的图书、计算机、校园网、综合实践器材、卫生器材、文科器材以及实验室更新工作,确保学校装备条件达到规定标准。教育、编制、财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保证师资配备和公用经费拨付符合规定。

(三)强化管理,保证建设质量。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要坚持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质量标准,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校舍均要达到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标准。对项目的招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要实施全过程监督,保证学校建设项目的规范运作。所有建设项目要责任到人,对违反程序、渎职和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落实资金,确保工程建设投入。各镇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筹措经费,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保证标准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要统筹资金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决防止学校出现新的债务。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捐资捐物支持标准化建设。财政、城建等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对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有关收费给予减免。

各级财政对顺利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的单位给予资金奖励。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达到省《标准》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中小学(不包括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进行资金奖励:小学每校10万元、中学每校20万元;薄弱乡镇小学每校15万元、中学每校25万元。市财政将按市奖励标准配套奖励等额资金。

三、切实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篇(5)

一、组织实施阶段(6月22日——6月30日)

(一)制定党支部标准工作计划。根据《***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中具体要求,结合支部实际,制定本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计划。

(二)宣传动员(6月30日前)。依据《**省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为基本内容对支部全体党员进行细致地宣传引导,充分调动支部每一位党员的工作热情,让每一位党员都认识到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彻底解决认识的盲区,解决党员对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灯下黑”的问题。

二、学习培训阶段(7月15日前)

组织支部党员集体学习《**省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内容,宣讲标准化理念、方法,逐篇学习,掌握实质要义,让每一名党员清楚标准化是什么,支部标准化建设怎么抓、抓什么、如何抓等问题,为推进标准化工作打好基础,召开支部党员会议,具体安排部署标准化工作任务,积极推动落实,明确任务和时限,责任具体到人,严格追责。

三、对标自查阶段(7月16日——9月30日)

(一)自查自纠(9月20日前)。党支部对照《**省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对照《党支部建设考核评分表》中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组织生活、党员队伍、基础保障、考核评价等6个方面积极广泛开展支部的自查,认真对26项标准内容逐项对标,查漏补缺,自我整改。

(二)建档立卡(9月30日前)。根据自查情况,党支部建立标准化工作台账,将查找出的问题、整改措施和整改情况进行记载,限时进行整改。

四、争创达标阶段(10月——12月15日)

(一)公司党委考核验收(11月1日前)。依据《**省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和《**省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对本支部标准化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对支部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导整改。

(二)支部整改(11月15日前)。支部对公司党委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按照公司党委要求进行整改,明确责任,具体到人,限时完成,补齐短板。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篇(6)

以适应我县环境管理和生态县建设要求为目的,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为核心,以提升监测技术和能力为重点,以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为保障,更新观念、务实奋进,通过标准化建设,强化环境监测的技术监督、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职能,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基本情况

县环境监测站成立于1983年5月,是依法实施环境技术监督职能的社会公益性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属全国环境监测系统三级站,现有在编环境监测人员42人,全部为技术人员。监测站1994年通过省实验室资质认定,2002年被省环保厅授予标准化环境监测站,2004年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监测站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具备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符合监测的环境条件,拥有各类环境监测仪器百余套,具有对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振动)、固体(土壤、底质、煤、固废)、生物、室内环境空气等六大项环境要素176项环境指标的监测能力。多次荣获市县文明单位、先进集体、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荣誉。

三、目前存在问题

1、监测人员力量不够。县环境监测站共有编制37人(不包括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8人),现有在编环境监测人员34人(不包括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8人),但其中在编在岗人员19人(包括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2人),现有在岗在职人员23人。随着全县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环保工作日趋繁重,并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为更好地服务环境管理,作为基础性的环境监测工作,更是压力重重,各项例行监测、委托监测、专项监测等监测工作任务繁重,且质量要求高、时间要求快。针对目前人员配备情况,工作量大与人员力量不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监测仪器装备不足。对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表4和表5基本要求,监测站在仪器设备的配备上还存在不足,主要缺少监测数据处理平台、应急监测数据库、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备用设施、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PID检测仪、降水采样器备用设施、水样自动采样器等仪器设备。随着“四大载体”工业企业的不断增多,目前在固体废物、有机物等监测分析方面的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尤其在相应的前处理仪器设备和专业仪器装备的配备上有所欠缺。

3、监测环境条件不利。目前的监测业务用房建于12年前,总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共1015平方米,目前实验室下水和电路系统已逐渐老化,给监测分析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随着监测站监测能力的不断加强,监测分析项目和仪器设备不断增多,现有的实验用房日趋紧张,没有更多的空间来安装新购的仪器设备,制约了部分分析项目的开展。

四、建设目标

到2012年底,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东部地区三级站的标准,并通过部级验收。通过标准化建设达到仪器装备满足现状需求,监测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工作能力显著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事件处置能力显著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同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

五、主要实施内容

1、监测人员不断优化。进一步增强全体人员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多下工夫、多做工作,为的环境管理方面多作贡献。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岗位责任考核制度,坚持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坚持奖勤罚懒原则,坚决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养成勤于学习、甘于吃苦、肯于实干、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把好用人关,不断优化站内人才结构。对人员进行科学统筹配置,并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坚持持证上岗制度。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人员基础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合理的监测方法,不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2、监测仪器科学配置。对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中表4和表5标准,配全基本的仪器设备。同时结合目前环保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配置相关专用仪器设备,以适应环境管理需求,做好技术保障。

3、监测环境不断改善。目前新实验室大楼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通过竞标方式,由专业实验室装修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对实验室进行科学设计与精心装修,确保新实验室在硬件配备方面得到大幅度的优化,全面改善监测环境,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标准。

六、实施进度安排

县环境监测站需严格按照省环保厅和市环保局的要求,精心组织,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确保2012年年底前通过国家标准化验收。整个建设工作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7-9月)

对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和《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补充标准》要求,认真做好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硬件及软件设施配置方面的自查工作。制定县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10月)

根据标准化建设的自查情况,积极落实人员配置,完成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建设及所需监测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和安置工作。合理优化实验室功能,完善各项硬软件设施。及时对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情况、仪器配备情况、基础工作情况以及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实施情况等进行全面总结。

第三阶段:验收阶段(2012年11-12月)

按照原环保总局《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暂行办法》的验收要求进行自查,并自我完善,接受国家标准建设的标准化达标验收。

七、保障措施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篇(7)

一、组织实施阶段(6月22日——6月30日)

(一)制定党支部标准工作计划。根据《***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中具体要求,结合支部实际,制定本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计划。

(二)宣传动员(6月30日前)。依据《**省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为基本内容对支部全体党员进行细致地宣传引导,充分调动支部每一位党员的工作热情,让每一位党员都认识到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彻底解决认识的盲区,解决党员对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灯下黑”的问题。

二、学习培训阶段(7月15日前)

组织支部党员集体学习《**省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内容,宣讲标准化理念、方法,逐篇学习,掌握实质要义,让每一名党员清楚标准化是什么,支部标准化建设怎么抓、抓什么、如何抓等问题,为推进标准化工作打好基础,召开支部党员会议,具体安排部署标准化工作任务,积极推动落实,明确任务和时限,责任具体到人,严格追责。

三、对标自查阶段(7月16日——9月30日)

(一)自查自纠(9月20日前)。党支部对照《**省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对照《党支部建设考核评分表》中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组织生活、党员队伍、基础保障、考核评价等6个方面积极广泛开展支部的自查,认真对26项标准内容逐项对标,查漏补缺,自我整改。

(二)建档立卡(9月30日前)。根据自查情况,党支部建立标准化工作台账,将查找出的问题、整改措施和整改情况进行记载,限时进行整改。

四、争创达标阶段(10月——12月15日)

(一)公司党委考核验收(11月1日前)。依据《**省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和《**省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对本支部标准化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对支部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指导整改。

(二)支部整改(11月15日前)。支部对公司党委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按照公司党委要求进行整改,明确责任,具体到人,限时完成,补齐短板。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篇(8)

(二)日本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三)法国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四)小结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1.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2.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1.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2.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篇(9)

1概述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电量的需求越来越大,电力企业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开始建立生产、技术和管理准则,对工程组织、协调、控制、人员、经费以及设施等进行标准化管理。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是提高工程质量,强化电力企业工程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配电网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2 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问题分析

2.1 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工业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同部门工业之间和企业之间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标准通道,能有效减少不同技术标准之间互相适应的时间。标准化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监督五项功能,各项功能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2.2 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问题 我国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提高,标注化管理、质量管理、经济责任制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有利于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升,但是,在大力发展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仍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

2.2.1 电力企业管理制度落后。电力企业标准化竞争意识不强,影响了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的研发和实践,多数企业直接实施“拿来主义”,套用其他企业的标准体系,没有对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导致实施的标注化体系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严重不符,影响了管理效率。

2.2.2 标准体系不健全。电力企业对管理标准的重视力度较大,在制定和贯彻管理标准工作方面较为出色,但与管理标准配套的技术标准以及工作标准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导致标准内容不健全,影响标准之间的协调性,降低管理效率。

2.2.3 设备和技术落后。我国电力企业加快了电力系统的改造和升级进度,但部分落后的电气设备和技术在一定时期内还需继续运行,这不利于国家标准制度的实施。多数电力企业缺乏安全生产标准,没有对人身安全、健康、环保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不对应,也影响了我国电力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2.2.4 标准化管理应用性不强。我国电力企业制定了很多标准,但各项标准制度缺乏应用性,没有对企业生产运行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企业标准的制定是基础,实施才是整个企业标注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将各项标准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当中,才能发现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综上所述,我国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已经取得一定的效益,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配电网工程是电力系统基础性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将以配电网工程为例,对标准化管理的实施进行分析。

3 配电网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3.1 施工准备阶段的标准化要求 配电网工程施工前,需要对工程项目策划、招标管理、建设协调、原材料进场检测以及设计交底等内容进行安排和规定,根据各工程特点、地理位置、投资额度制定工程管理体系,合理分配各项资源。①项目策划时,要按照基建部的要求,制定项目管理策划范本,结合工程情况,变质项目管理策划;②招标阶段,根据施工、监理招标管理规定,参与招标工作;③建设协调方面,建立定期协调机制,主动提出有实际意义的建议,解决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征地拆迁、通道手续办理等问题;④施工组织设计包括编制依据、项目概况、质量目标、组织机构、管理组织协调的描述、质量控制中的检验、试验程序等。⑤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是工程质量的关键,设计质量决定工程的使用质量及其寿命,图纸是施工和验收的依据,未经会审的图纸不得用于施工。设计交底时应包括设计意图、设计特点及注意事项;设计变更情况;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的应用情况;施工条件及可能面临的问题;施工应注意的事项。图纸会审工作则由参见单位各级技术人员组织实施,成果要形成会审纪要,分发各部门执行。⑥原材料进场检验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不合格材料不得进入施工场地。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均需要进行检验和复检。

3.2 施工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首先,施工流程要标准化,制定工程进度、合同管理、现场管理、巡视制度,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其次,施工进度方面,要按照合同编制工期组织工程施工、控制工程进度。当施工期间受到外界不可控因素影响时,应对生产日期进行调整;若需要进行技术变更,则应通过审批手续后方可执行。《设计变更管理制度》、《旁站、巡视监理制度》、《工序质量交接验收管理制度》、《见证取样送检管理制度》以及《原材料跟踪管理办法》等制度均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并实施。再次,施工安全方面,应建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工程质量问题处理制度以及质量问题闭环管理制度。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事故后,应根据事故性质,分级上报,调查事故原因,追究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任;性质特别严重的,应在24h内报告主管部门、监理部、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于5日内书写质量事故报告。最后,工程质量责任及考核管理制度。完善工程建设参与单位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定期资信评价结果,将结果作为合同管理和招评标的重要依据。明确建设单位及人员岗位的质量责任和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职能重复或职责不清带来的质量隐患。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对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并将其纳入到业绩考核范畴,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3 工程竣工阶段的标注化管理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管理制度,按照检验项目、检验批次,分项、分步的完成工程的质量验收。建立工程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统一和规范配电网工程档案管理,确保档案资料的原始性、规范性、完整性,为后期工程管理提供参考。

4 结语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电力企业管理实施标准化管理后,能显著提高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极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篇(10)

关键词:工程建设 标准化 监理 

一、推进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体制的建立 

世界当今发达国家对建筑技术管理普遍采用的体制是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此体制也是WTO规则认可的有关贸易壁垒的技术管理体制。为了适应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体制,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而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在实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进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标准化的性质体现在强制性与推荐性相结合。《强制性条文》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从研究、探索再到实施,已经向技术管理法制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从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化相结合的体制总目标来看,当没有上位法规支持技术法规制定的前提下,《强制性条文》还只能为解决目前工程建设领域技术问题的一种过渡。因此,解决法律滞后的问题是建立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体制的前提。为配合立法工作的开展,建议加快目前正在开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房屋建筑、城镇燃气专业技术法规试点编制工作的步伐,为技术法规的审查、编制、批准、、实施、管理等的探索经验,为法律的修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二、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化 

(一)人员配备标准化。明确项目组各成员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要点。在人员配制中,项目部要充分的考虑各部分、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确保人员配制齐全。 

(二)现场管理标准化。实施现场签认制度,建立定人、定岗、定期、定责、定点的检查制度,按现场作业标准以及施工作业指导书施工。在工程施工前,施工人员必须熟悉产权单位施工联系人、各迁改工点运营范围等情况,施工人员要做到心中有数,所有施工人员持证上岗。施工中,每个月由项目部负责人组织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考试。定期召开安全会议,通过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确保施工、行车等安全。制订各级质量管理部门或机构及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职责,必须做到职责明确、工作内容清楚,责任及具体工作内容落实到每个人,形成质量工作人人有责的工作氛围。坚持全线创优,制定明确细化的工程质量标准和操作工艺,施工过程中要严抓组织实施。 

(三)过程控制标准化。制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建立工期管理标准,建立合同、拆迁、施工图审核、验工计价等工作标准,认真贯彻“六位一体”管理要求。在施工基础管理上,我们落实工程物资、工程资料等方面的管理,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投资、工期、环保、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要求,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进而全面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三、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监理 

要加强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监理,对工程施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从而有效地实现工程项目施工的全面质量控制。

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篇(11)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之基和效益之源,项目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质量。随着建筑市场的空前繁荣,企业市场规模必将持续扩张;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管理跨度和生产链条必将相应地延伸。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张必须以科学的管理模式为有效支撑,否则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推行项目标准化管理是增强项目经营能力、提高管控水平、建立项目文明施工常态化的有效方法,是强化精细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举措。

1 项目管理标准化

项目管理标准化是把项目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制定成标准并付诸实施,实现从人为管理到制度管理的转化。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内容,包括项目部的外部展示和内部管理,而内部管理又包括项目管理结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供应管理、信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专业管理。

2 项目管理标准化的作用

工程项目建设的目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以合理的成本和较短的工期实现高质量的工程。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临时性等特征,项目团队也是由别的项目抽调过来或者临时招聘的管理及技术人员组建,项目建设过程缺乏相对稳定、统一的标准,项目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把以往类似项目成功的管理经验制定成标准,为所有同类项目共享,从而可以规范并提高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

(2)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从信息处理角度来说,标准化能够通过有效利用信息处理能力提高过程绩效。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可以改进不同项目建设地点之间的交流,确保项目组织每个成员都采用“共同语言”,通过共同标准和过程控制,可以有效地预测、管理项目管理行为,现工程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3)降低项目管理成本。

由于未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很多以往的项目管理方法、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造成大量项目管理方面的重复性工作,降低了项目运作效率,无形中提高了项目成本。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不仅会增加某些物品、服务的相似性,而且还会通过重复化和惯性化减少项目管理中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降低单位成本。

(4)促进企业组织知识积累。

项目信息和经验教训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一个项目完成,其产出结果除该项目本身达到的预定目标外,还应包括从该项目获得的项目信息和经验教训,这些内容可供未来项目使用。在实施标准化前,项目信息和经验教训都是隐性知识,不便于组织学习和积累。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就是把这些隐性知识通过编码显性化的过程,以往项目成员个人经验和知识积累比较容易转化为企业组织共有的知识。这样,其他员工很容易再次利用以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就能够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3 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形成

3.1总结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变为量化的管理标准,使之有效地被执行和检查考核;把失败的教训,经过分析后制定相应的预防或纠正措施,使之成为今后工作的指南。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作为项目管理案例在所有项目进行学习。

3.2 现场实验和试点

将项目管理方方面面的标准,放到施工现场进行实验和试点,检验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成熟可靠、经济适用的方可作为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复制和推广,否则要到下一个循环重新实验。标准要从实践中来,最终要到实践中去。

3.3 进行动态优化

针对实验、试点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原有的项目管理标准进行不断的研究、分析和完善,将之提炼为新的项目管理标准,始终保持项目管理标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充分释放标准化管理的效能。

4项目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4.1 管理制度标准化

管理制度的标准化,目的在于通过建章立制,使各项工作程序清晰、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奖罚分明。作为企业集团的派出性机构,项目经理部制订的制度应当结合业主的要求和企业的管理特点,以系统、全面、综合为主,辐射管理的各个层面和环节,而直接承担施工任务的作业层则要以简洁、实用、统一为原则,直接面对操作人员。

4.2 人员配备标准化

人员配备标准化,目的在于解决管理技术人员能力素质与大规模铁路建设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要做到人员配置的标准化,应当满足 3 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学设置机构和岗位,满足管理要求;二是合理配备人员,并且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三是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

4.3 现场管理标准化

现场管理标准化,关键在于明确工作标准,把现场管理工作内容具体化和定量化。主要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制订文明工地建设工作标准、劳务用工管理标准、工地实验室建设标准、内业资料管理标准、编制作业指导书、打造样板工程、建立检查制度和现场管理的定期分析制度。

4.4 过程控制标准化

过程控制标准化,是为了确保前 3 个标准落到实处,着眼于落实各环节的责任而实行的全过程监控。主要采用 PDCA循环原理来制定管理体系、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质量、安全是过程控制的重点,应当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管理系统,并主要通过8个环节来构建控制流程:一是确定管理目标;二是建立管理体系,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三是建立专项管理制度;四是明确工作标准;五是制定工作程序;六是制定工序责任制;七是建立评价评估体系;八是制订责任追究制度、奖罚措施和问题改进办法。工期、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程程序。投资效益是对建设单位的提法,对我们而言,在抓好成本内控和开源创效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的防范问题。

5 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实施

5.1 在管理制度标准化方面

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业主的要求,主要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作业标准 3 个层次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各项标准在不同单位、不同项目的相同专业、相同工种、相同工序等层面可复制,持续运用。

5.2 在人员配备标准化方面

(1)明确责任,细化工作职责

除明确各级主要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职责外,还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形成了清晰的岗位责任体系。做到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职责,以工作内容确定岗位数量,以标准制度确定工作流程。

(2)强化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以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为原则,建立全员的分类培训机制。针对工程特点和管理要求,项目主要管理人员要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培训,项目全体作业人员要进行全过程的岗位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特殊工种和重要岗位必须持证上岗。

5.3 在现场管理标准化方面

(1)抓好现场文化建设

重点对项目的临建设施、标示标牌、机械设备颜色和标示、全线管理和作业人员服装、迎检准备工作以及汇报材料的格式和主要内容等进行统一和规范。

(2)打造样板工程

以建设精品放心工程为核心,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通过以点带面,实现质量创优、安全创效。

(3)规范用工模式

取消“包工头”,组建“架子队”选用内部管理、技术人员为架子队队长,从具备相关资质的劳务企业中遴选符合要求的作业人员,通过适当改造,采用 “架子队”的用工模式。

5.4 在过程控制标准化方面

(1)落实责任、强化约束

建立健全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分级控制体系和考核评比体系,层层分解责任、量化目标;通过制订详细完善的制度体系,约束作业人员行为;以详细分解的计划为指导,定人、定期、定岗、定责、定点,进行考核评比,严格兑现奖罚,确保施工过程有效受控。

(2)推行“菜单式”过程管理模式

以不同专业操作细则为标准,实施作业过程逐级检查签认制度,落实终端责任制。项目经理部对各个工序、各种作业过程的检查签认表格进行统一,建立定期收集、存档、建立台账制度,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和考评。

(3)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目标考核

要以质量、安全、环保、节点工期、现场管理 5 个方面为重点,采取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单项考核互为补充的方式,对各工区项目部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目标考核管理。同时,必须定期对标准化的内容进行评审和更新,保证标准化的内容不断得到改进。

结论

实现项目管理标准化,是企业实施规模扩张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项目管理标准化也是企业管理标准化的一个根本基础。管理是否形成标准化、管理标准是否日益提高并且得到贯彻,将对建筑施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占据领先并保持领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任坤秀.标准化改革的初步研究[J].上海标准化, 2001 (4): 22-25.PMT.

[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顾春雷.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