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5:41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篇(1)

分类号:G760

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向教育部提出开设教育康复学本科专业的申请,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教高[2013]4号文件,决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教育康复学,即教育康复学作为二级学科与特殊教育学并列。由于教育康复学科属国内首创,本文拟就教育康复学的建设背景、学科界定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区分度、专业建设思路和发展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以期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1、建设背景

1.1 特殊儿童自身对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早产、极低体重等儿童的存活率逐渐上升。这些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暴露出某些障碍或缺陷,甚至产生如脑瘫、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疾病。由于现有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另外,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等。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难以实施,教育康复效果难以提高。针对目前特殊教育对象的现状,要切实提高我国的特殊教育水平,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改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改革自然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综上,特殊儿童既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又有接受康复服务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康复治疗服务主要由医院承担,而教育主要由特殊教育学校提供。近年来,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康复与教育分离的模式。2012年,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教授指出这种相互分离的模式有两个弊端,一是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同时兼顾学习与康复,二是康复治疗与学习完全分离,医生的康复治疗不能有效地为教师的教学服务,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将其视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这一构想明确提出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承担起教育与康复的双重任务,而要实现该目标,必须对现有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培养大批具有教育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师资。

1.2 社会对教育康复人才的大量需求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人,在校特殊儿童约39.9万人。据统计,2011年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41311人,师生配比为1:9.65,远低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比例。而在特殊教育学校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统计表明,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中,能为特殊儿童提供相关康复服务的不足3%。就目前我国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数量而言,如以每名专业人员服务40名儿童、每名儿童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康复训练来计算,我国共需要9.7万名教育康复专业人员。另外,对于绝大部分特殊儿童而言,每人每周接受1个小时的训练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其次,对于许多存在多重障碍的儿童来说,可能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其提供综合康复服务。再者,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往往需要对其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和康复。因此,目前我国教育康复人员的需求与实际数量相比,存在巨大缺口。

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特殊儿童所需的相关康复服务包括:听觉康复、言语语言康复、心理康复、物理康复、作业康复、艺体康复、康复辅具以及社会康复等。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康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的康复医学也随之发展,国内的一些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相关专业。据本项目组统计,已有72家本科院校、113家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内容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培养的康复治疗师尚不能满足目前医院的实际需要,更不用说满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对教育康复人才的急迫需求。另外,从目前国内外康复治疗专业所属学科领域来看,相关康复治疗学既可归属于医学类,也可归属于教育学领域,例如香港大学的教育学院就下设言语听觉科学系。因此,本项目组认为大陆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学科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大力发展与建设教育康复学专业,培养能在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与相关康复服务的专业人才。

1.3 国家支持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

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又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心与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大力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2年4月,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厅了《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实施方案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2]896号),其中明确提出:“扩展特殊师范专业范围,研究增设教育康复类专业。”同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在“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中提出:“加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拓宽专业领域,扩大培养规模,满足特殊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政策性文件直接催生了教育康复学这门新学科,也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2、学科界定及其专业区分度

2.1 教育康复学的学科界定

对教育康复学可有两种理解:其一,该学科是研究如何以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的一门学科;其二,教育康复学是整合教育、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为兼具教育和康复两种需求的人提供服务的一门综合学科,该学科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简而言之,前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偏正关系;后者将教育与康复解释为并列且交叉融合的关系。这里我们倾向于后者,因为将教育康复学界定为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更符合“医教结合”的内涵,符合目前国内特殊教育新形势下对师资培养的需求,有助于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

2.2 教育康复学与相关专业的区分

2.2.1 教育康复学与特殊教育学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至今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特殊教育的发展又催生并促进了特殊教育学的发展。而教育康复学则是基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实需求而设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助于落实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改革方针,有助于建立基于学校的康复训练模式。

第二,从学科定义上看,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一般以学前和学龄特殊儿童的教育为研究重点,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教育康复学则是教育学(包括特殊教育学)与康复治疗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两门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大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从培养目标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培养既能从事特殊教育集体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个别化康复训练的双师型人才。

第四,从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看,特殊教育学专业主要以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教育基本原理、特殊教育史、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特殊教育学校教材教法等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教育康复学专业主要以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学为基础,以特殊儿童各类功能评估与康复训练、特殊儿童教育与教学方法为学习内容。

第五,从培养方式上看,国内目前特殊教育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层面,实验类课程相对较少;而教育康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则偏重操作层面,实验课程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学生除需要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及康复机构见实习外,还需在医院康复科临床实习。

第六,从服务对象上看,特殊教育学以特殊儿童(学前、学龄及青少年)为主;而教育康复学在以特殊儿童为服务主体的基础上,兼顾有障碍的成人。

总之,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更多的是从哲学或理论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而新设的教育康复学则更多的是从实证与操作层面去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与规律。两学科的并列设立,有助于促进各自“上天入地”式的纵深发展。

2.2.2 教育康复学与康复治疗学

基于学校的教育康复学与基于医疗系统的康复治疗学有明显的不同,如:从培养方向上讲,康复治疗学目前培养的专业人员大多在医院从事相关工作,而教育康复学培养的专业人员则多数将在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儿童福利院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从手段上讲,康复治疗学以药物、器械等为主要手段;而教育康复学则将康复训练和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从课程内容上讲,康复治疗学以物理治疗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中的康复涉及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更广泛的领域。从对象上来看,康复治疗学以成人为主,而教育康复学以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3、专业建设思路

3.1 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康复中心与民政福利院等机构,既能从事特殊教育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各类康复训练任务的双师型人才。

3.2 课程设置

3.2.1 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

教育康复学本科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板块(不包括学校与学院设置的通识课程),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现介绍依据这四个课程板块设置的专业课程框架及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

3.2.2 课程设置说明

基于上述教育康复学的界定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课程板块之间相互联系与融合。从整体而言,课程包括了教育与心理、康复训练两类课程。教育与心理类课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概论、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等课程;康复训练类课程主要有:康复听力学、言语语言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各类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等。两类课程及各板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各课程内容之间有机衔接,呈阶梯式递进,前面课程是后面课程的基础,后面课程是前面课程的延伸与拓展。

(2)理论与实践结合。该原则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相关理论课程均有配套的实验课程,如:“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的实验课时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强见、实习环节,包括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医院康复科的见、实习。

(3)先分后总。即遵循综合康复的理念,先按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运动、学习能力七大康复板块no]设立专业核心课程,然后在此基础上,依儿童障碍类型设置拓展型课程,如:脑瘫、智障、自闭症、听障、学习困难等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提出先分后总这一课程设置原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第一,大多数特殊儿童均有一些共同的障碍,如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第二,无论哪一类特殊儿童均会表现出多种障碍,如脑瘫儿童除肢体运动障碍以外,还会有言语、语言、认知、情绪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障碍;第三,目前有部分高校特教专业课程按特殊儿童障碍类型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与重复。先分后总原则遵循的是先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共同性问题,再关注与处理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性问题,以期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3.3 培养形式与途径

沈晓明教授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的建议值得思考。他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倡导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合作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二是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中康复类课程的比例;三是通过双学位、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造就一批教育康复的高层次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康复学的设立是目前特殊教育改革的产物,改革的精神与内容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下分本科、硕士两个层次探讨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形式与途径,并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规划为例说明。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拟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具体说,本科学生必须修满“156+60”个学分的课程,前156个学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学专业承担,后60个学分(包括临床康复实习)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承担,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也可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证书(相当于二专)。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可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实施7年一贯制本硕连读的培养模式,如前三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医学与康复治疗学的课程,后四年在教育康复学专业学习心理与特殊教育类课程,硕士论文可由两校教师分别或联合指导。另外,除了让学生获得学位证书外,还将积极支持与鼓励学生获取相应的职业证书(例如,取得助听器验配师、言语康复师资格证等),提升康复技能,为今后的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篇(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即由于胚胎形成缺陷或者妊娠到分娩,或生后一个月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器质性病变。也就是指脑在生长发育完成以前由于受到某种侵害,损伤而造成的永久性的异常姿势及运动异常。这种姿势和运动的异常是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地变化的。

通过什么办法能判断出孩子得了脑瘫?采用哪些治疗手法可以让患儿脑瘫病症得到干预,从而走向康复?李桥儿童医院神经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着。

不少脑性瘫痪的婴儿在“呱呱”坠地后,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状况,特别是那些轻型的脑瘫儿童更容易被忽视。即使有的症状引起了家长与临床医生的注意,但由于没有明确的诊断,甚至会误认是其他疾病,如佝偻病、缺锌、营养不良、软骨病等等,使婴儿错过了早期诊断,贻误最佳治疗的机会。

事实上,脑瘫儿童在早期所表现的运动异常、姿势异常以及进食异常等,家长只要细心地观察就不难被发现,康复中心李陵容医师介绍了以下几个识别要点:

脑瘫婴儿在各方面的发育都比同龄正常儿童差。如“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易惊、角弓反张、少动或过多乱动;喂奶时出现吸吮无力、吞咽困难或经常呛、噎、吐奶;婴儿的嘴不能很好地闭合,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2~3个月时,还不会笑、抬头;持续哭闹,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个月还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也不会把手放到嘴边。另外,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

异常的动作或姿势。如:流口水、颤抖;在学站立时、两腿并拢,双脚总是脚尖着地,有的甚至出现交叉,呈剪刀型;肢体运动不协调,不对称,头不能保持正中位置等,这些都是脑瘫患儿常见的动作或姿势。

在对脑瘫患儿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大部分脑瘫患儿或多或少的伴有不同程度的身体及智力障碍。脑瘫患儿的生长发育较正常儿童差,约有30%的脑瘫患儿并发智力低下,有近半数脑瘫患儿伴发癫痫,脑瘫患儿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新生儿重症黄疸所致的手足徐动型脑瘫大多伴有听觉障碍,有20%的脑瘫病儿有眼睛的障碍,脑瘫患儿的牙齿多数发育不良。脑瘫患儿个性较强,常表现为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善感易怒、不合群,注意力涣散、兴奋多动,或持续某一动作,出现自我强迫行为等。

大部分脑瘫患儿生活难以自理,及早发现并积极进行治疗干预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关键。家长可根据脑瘫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各种不同姿势,结合母亲在怀孕时及生产时的高危因素,便可早期发现,并应尽早去医院神经科检查,以明确诊断,进行早期的治疗,越早治疗越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李桥儿童医院脑瘫康复中心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与学习,吸收并借鉴同行们的先进经验,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专科特色,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将现代康复治疗手段中的语言治疗、感觉统合疗法、音乐治疗、中药水疗等与传统医学治疗中的针灸、按摩、药物熏蒸相结合,并根据患儿不同的病情特征,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目前开展的特色治疗项目有:

运动治疗(PT):运用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为主,根据患儿疾病特点和自身的功能情况,借助器械和治疗师的徒手技术以及患儿自身力量,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使患儿的局部或整体功能得以改善,即以粗大运动功能能力的培养为主。

作业治疗(OT):以感觉、运动、认知和心理技巧为基础,针对患儿在生活自理、游戏娱乐、上学等方面的功能表现进行训练,很大程度上以上肢的功能训练为主。

推拿:根据患儿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可以调节神经和肌肉系统,改善血液和淋巴系统的循环,整骨复位,松解粘连和挛缩的组织,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力降低肌张力,使瘫痪的肢体得以恢复。本项治疗方法是运用祖国传统医学、结合生物力学知识治疗脑瘫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异于西方先进康复疗法的独特治疗方法。

针灸:针灸治疗脑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等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简单、有效、廉价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着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采用传统穴位针灸与全息理念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我院独具特色的针灸方法。

语言治疗(ST):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其言语功能,对改善与人交流的能力有实际意义,尤其对于流涎的患儿通过口腔按摩可使其得到改善。

感觉统合:改善患儿的平衡、协调能力、感知觉、触觉、胆识等方面,尤其对孤独症、多动症等患儿有重要作用。

多感官刺激治疗:是集教育和康复为一体的高科技治疗项目。该项目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器材来增加患儿的感官系统,尤其对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患儿疗效更佳。

水疗、中药熏蒸、蜡疗:采用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等中药为主要配料,以降低肌张力为主要目的,同时我们根据患儿情况增加了对肌张力低下型的中药水疗的制作。

物理因子治疗:包括脑循环、导平、痉挛仪、生物电刺激、体控生物电等很多项目,对改善脑功能、提高肌力或降低肌张力等都有疗效。

沙盘游戏治疗:对孤独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同时脑瘫患儿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通过沙盘游戏治疗能舒缓压力,从而有益于康复训练。

特殊教育:为了使患儿能够早期得到教育,学习各种知识,中心有多名幼儿教师对患儿进行学前教育,在寓教于乐中开发患儿的智力,同时为其进行心理疏导,使患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弥补了患儿因病不能上学的遗憾。

小针刀或手术治疗:微创术能对肌张力高、局部肌肉严重挛缩的患儿产生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一定要配合康复训练才能起效。

中药、西药相结合使用,从而进一步的从根本上改善脑功能,从而改善运动、认知能力,尤其早期治疗时药物的作用不可替代。

一切为了孩子

李桥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本着为残疾患儿及其家庭排忧解难的原则,以不断提高残疾患儿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康复中心以综合性康复、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全面康复,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为脑性瘫痪的治疗总原则,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为脑瘫患儿制定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流程: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39―0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强调了CP脑源性、脑损伤非进行性、症状在婴儿期出现,可有诸多伴发症和应当排除进行性疾病所致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儿童暂时性运动发育迟缓。

流涎继发的问题不容忽视,是CP儿童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其对CP儿童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社会排斥,衣服长期潮湿和恶臭,颏部皮肤刺激症状,以及总体液和营养摄入减少。由于不卫生,流涎还可感染和传播传染病。此外尚可影响患儿的语言发育,在诸多问题中,流涎带来的社会歧视最为严重,特别是对那些智力正常的患者,由于社会歧视常常使他们产生孤独、沮丧和压抑感。因此对患儿的社会、心理、教育及身体都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改善和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国外临床工作者从六十年代起对这种口腔健康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国内学者从九十年代方开始对此顽症进行研究。本文兹就中西医结合治疗145例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疗效分析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998年9月~2004年10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住院的CP患儿572例,2004年9月~2009年7月在广州康复实验学校学习的CP学生90名,662例CP患儿中伴有流涎者182例,治疗资料完整病例145例。诊断与临床分型以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纪要为准。145例患儿中男性83例,女性62例;2~3岁52例,3~6岁64例,6~12岁29例,平均年龄7.1±0.8岁;痉挛型62例,不随意运动型32例,迟缓型12例,共济失调型4例,混合型35例;伴发智力低下102例,癫痫16例,视听障碍18例,小头畸形5例,行为异常8例。

1.2康复方法。

1.2.1功能训练。分两步完成。第一步训练吮吸,先由指导者吮吸患儿食指,然后让患儿自吸,以体会吮吸感觉,反复练习,至增加到中等吮吸力量为止;第二步上提喉部,患儿手指放在指导者甲状软骨上缘作吞咽,模拟同样感觉,可以对照镜子操作。掌握这两个动作后,再连贯起来先吮吸,接着喉上提,即形成吞咽运动,训练到不流涎为止。

1.2.2中药敷穴。中药用天南星30g研末,醋调糊状,睡前敷双侧涌泉穴,次日晨起去掉。

1.2.3高压低频电穴位刺激。用经络导平仪治疗,类同针灸,优点是不直接刺人小儿体内,而是利用微棉垫间接刺激穴位。小儿穴位浅而面积大,所以选用此法对患儿痛苦小,简便易行。经络导平仪由南京电脑控制仪器厂生产,输出频率为10 Hz,负载时20 Hz,电压连续可调,单极自增,时间3 min,具体治疗处方;双颊车(-)或/和双地仓(-)~双合谷(+)或/和双内关。30~60 min/次,1次/d。

1.2.4降低口腔过敏反应的训练。抚摸牙床、牙槽、舌面,每次抚摸后,都要进行上下颌骨的闭合训练,诱导其吞咽动作的出现。并用温度觉、味觉等刺激改善口腔感觉。以上治疗10min/次,2~3次/d。

1.2.5姿势控制。加强头部、躯干的控制,保持头部中线位和身体各部正确姿位。

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d,可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3疗效评定:①痊愈:流涎症状完全消失,3个月复查无复发;②显效:流涎显著减少,减少50%~100%;③有效:流涎减.少,减少1%~50%;④无效:流涎无变化或增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CP流涎症的发生率。662例CP患儿中伴有流涎者182例,发生率为27.49%。

2.2小儿CP流涎症的疗效。治疗资料完整病例145例。其中治愈26例(17.93%);显效38例(26.21);有效49例(33.79);无效32例(22.07%);总有效率为77.93%。

2.3疗效与病型、年龄的关系。62例痉挛型,32例不随意运动型和35饲混合型CP患儿经过1~3个疗程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5%,77.33%和78.55,经x2检验,三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2例2~3岁,64例3~6岁和29例6~12岁CP患儿经过1~3个疗程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7.52%,81.33%和72.55,经X2检验,三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CP流涎症的发生率。目前已报导的文献中,CP患儿流涎发生率报告各异。Ekeadah11974年报道瑞典大约10%cP儿童伴严重流涎。Vande Heynlng对比利时一所CP疗育机构调查发现,37.4%CP儿童存在中至重度流涎。而Maknani对600例印度CP儿童调查则发现严重流涎者占13.7%。目前,国外一般认为10%~37%的CP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流涎症状。本文研究结果与国外文献相似。

3.2 CP流涎症的发病机制。许多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脑瘫儿童的流涎主要是由于口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异常和口咽括约肌功能不全使患者不能正常通过吞咽清除口腔内唾液所致,而极少与唾液分泌过多有关。服用安定药或抗惊厥类药物偶尔亦可引起唾液分泌过多。吞咽活动由口腔、咽、喉和食管肌肉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组成,一般分为口期、咽期和食管期三个时间。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位于脑干网状结构里的吞咽中枢所控制。x线摄影研究发现,伴流涎的cP儿童吞咽活动的咽期和食管期与正常儿无差别,但其口腔肌肉协调功能明显障碍,使吞咽过程的起始一口期受阻。头颈部肌张力异常的患儿常常出现头部控制不好,不能闭嘴,反射性挺舌,吞咽反射延迟和咽蠕动减少。因此头颈部受累严重的CP儿童可能较易发生流涎。

3.3 CP流涎症的治疗。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国外对CP儿童流涎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行为疗法和口运动理学疗法,此外尚有应用抗胆碱药物、放射疗法、生物机能反馈疗法治疗CP儿童流涎症的报道。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篇(4)

小儿脑性瘫痪(CP)系指患儿在胎儿或婴幼儿期由于非进行性的损伤或脑缺陷引起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疾病,也常常伴有智力、言语、行为、视力、听觉、学习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存质量[1-2]。近年来,随着新生儿成活率的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就目前现状而言,小儿脑性瘫痪并不能完全治愈,但积极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患儿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3-4]。本文为探讨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特选取3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患儿资料与治疗方法

1.1 患儿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诊的30例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的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与引导式教育治疗组,每组患儿15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中男患儿7例,女患儿8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为(3.7±0.4)岁,患儿中11例为痉挛型,1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有3例为混合型;引导式教育治疗组中男患儿8例,女患儿7例,年龄在1.5-7岁之间,平均为(3.9±0.3)岁,患儿中10例为痉挛型,2例为肌张力低下型,另3例为混合型。经统计,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分型方面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康复治疗组

常规康复治疗组患儿应用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等常规康复手段进行治疗。

1.2.2 引导式教育治疗组

引导式教育治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首先对患儿进行前期评估,然后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阶段评估,从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在引导员和辅助人员的指导下分步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活动。对于3 岁以下的患儿,以“八节亲子体操”进行双臂前平举、双腿屈伸和翻身运动等动作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以30min为宜;3-7岁的患儿要进行肢体、户外认知学习以及心理的被动和主动训练,每次训练时间可延长至1h。

1.3 疗效评价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颁布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对脑瘫儿童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进行综合评定[5];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评估包括个人卫生动作、交流认识动作、进食动作和步行动作等50项内容合计100分,如若训练后ADL评分提高20分以上则评定为显效,提高1-20分之间评定为有效,0分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结果以P

2 结果

2.1 两组脑瘫患儿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儿认知、运动、言语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评定结果

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一年后,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以及社会适应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2.2 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1年后疗效比较(ADL评分)结果统计

结果显示:引导教育治疗组患儿显效14例,明显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的11例,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

脑性瘫痪是造成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发育和生活质量[6]。目前,临床上虽然通过物理治疗、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以及传统的中医按摩、针灸等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康复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由于较忽视脑瘫患儿语言、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以致脑瘫患儿仍然难以融入社会[7-8]。

引导式教育(CE)是20世纪40年代由匈牙利医学家与教育学家Peto教授创立的,它融会了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康复教育体系。其主要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引导和调动患儿本身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节律性和意向性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能够将集体训练和家庭训练很好的结合,不仅有助于患儿性格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高,还能保证训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能够促进患儿运动、语言、理解和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每日从早到晚的严格坚持训练,能够有机地运用各种训练方法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9-10]。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社会适应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表明其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程灏,罗华英,高丽芳,等.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 4(2): 139-141.

[2]汤明丽,吕复莉,唐久来.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安徽医学,2012, 33(9): 1255-1257.

[3]李振华.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4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4): 319-321.

[4]童光磊,李红,张敏,等.医院内强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1): 70-71.

[5]张靖,黄任秀,胡怡佳,等.引导式教育结合针刺治疗学龄前儿童智力低下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6): 553-555.

[6]李红丽.小儿脑瘫45例的家庭综合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0(6): 555-558.

[7]王萌,王磊,朱毅,等.电脑游戏配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瘫精细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实践, 2012, 18(7): 658-661.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篇(5)

1 学习困难形成原因

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到目前尚不清楚,仍处于探索阶段,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个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总之,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关于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如下一些研究成果或认识。

1.1 遗传因素 许多文献报道认为儿童学习困难与遗传因素有关。苏萍等[3]收集分析了25篇关于儿童学习困难原因及早期表现的文献,结论是学习困难原因有遗传因素,而且,许多研究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偏低与儿童学习困难相关也表明了遗传因素问题[4-5]。

1.2 生理病理因素 过去普遍认为儿童学习困难主要原因是心理与教育环境因素所致,近几年研究证实,儿童学习困难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即有一定的生理学变化和病理改变。如吴小刚等[6]用非采血法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显像测定证实学习困难儿童全脑血流量显著低于正常儿童,局部脑血流量亦降低,显著降低的区域依次为额叶、枕叶>顶枕交界区>颞叶>顶叶>丘脑>其它。陈静等[7]研究证实学习困难儿童大多有脑电图异常,其波形特点提示患儿大脑发育不良。亦有人研究证实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与学习困难相关联,儿童学习困难有脑功能失调,脑结构异常,脑损伤[8]。中医学研究认为儿童学习困难与脏腑阴阳气血不调有密切关系[9] 。

1.3 营养与代谢 近来研究证实,儿童学习困难与营养代谢相关,某些微量元素不足或膳食不合理,营养不平衡可影响智力发育。过去认为碘摄入不足影响儿童智力,锂元素影响儿童的性格特征,进而影响学习。有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发中微量元素锌、铜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儿童[10],也有研究证实微量元素锌铁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11]。

1.4 心理因素 儿童学习困难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过去已有认识,近来大量研究得以进一步证实,儿童学习困难存在普遍的心理问题[4]。普遍观察得到的结果是学习困难儿童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差,情绪易波动,意志障碍,认知障碍,自我意识水平低等。这方面研究报道很多,不一一列举。

1.5 教育与环境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学习困难与家庭及社会环境有关[12],如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年限[13],父母缺乏情感、温和、理解,父母严厉惩罚,过分干涉等不当的教养方式[14];父母经常说孩子的缺点,对孩子要求不一致,不关心孩子学习,不注意孩子想法,对孩子期望值过低等都是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15]。农村学习困难儿童高于城市表明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许多报道单亲家庭及家庭不和睦者,儿童较多地发生逃学、出走或犯罪等事实也说明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2 学习困难儿童的特征

学习困难儿童不单纯是存在学习上的问题,多伴有性格特征的异常。可以说儿童学习困难往往是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和性格特征造成的,其与学习困难既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伴随关系。学习困难的儿童常有以下特征。

2.1 智商低下 大多数研究得出一致结果,学习困难儿童智商低下,包括总智商低下,语言智商低下[4],推理能力、视觉——动作结合能力低下[16],知觉辨别能力、同类比较能力、比较推理能力、系列关系能力、抽象推理能力均低于正常儿童[17],其中一致认为较明显的是语言智商、操作智商的低下,表现为阅读障碍,填写和书写障碍,计算能力障碍以及知识、算术、填图、拼图、编码、分类、词汇能力偏低。

2.2 行为异常 学习困难儿童中存在较多的行为问题[17],如注意力不集中[16],焦虑、抑郁等神经行为,违纪行为,情绪易波动等[4]。曾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比较分析,学习困难儿童明显存在社交退缩、攻击、违纪、多动、焦虑等行为[14]。

2.3 性格偏异 学习困难儿童多伴有性格上的偏异,多数研究显示学习困难儿童性格孤僻,不善交流、交际,与父母及同龄者交往、沟通差,自我意识差,对社会各方面事物反应淡漠,动作缓慢,意志薄弱,对事物缺乏兴趣与动力,冲动、多动等。

3 学习困难儿童的矫治策略

关于学习困难儿童的矫治世界各个国家普遍予以高度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观察了许多矫治措施,如以交互性特征为突破口的系统矫治策略[18],综合干预训练[16],认知和感觉统合训练,短程结构式游戏干预,成就动机归因训练,成功教育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精细运动,生活技能,认知能力和行为、游戏、音乐疗法,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智能学具训练等。而且据报道这些措施对纠正儿童学习困难及某些行为、性格特征均有一定效果。综合国内外研究状况,对儿童学习困难的矫治应注意如下策略。

3.1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儿童学习困难,同大多其它慢性病,早期发现、确诊,并进行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早期发现治疗可最大可能地减少对患儿学习的影响。早期诊断治疗,关键是早发现,因此家长、学校、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儿童的观察了解,发现异常儿童及时到相关医疗部门检查诊断;卫生保健部门在作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时,要把学习困难作为一个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

3.2 积极治疗生理上的病变 如上在儿童学习困难原因中已表述,有很大一部分学习困难儿童具有器官、组织或细胞生理方面的变化。因此对学习困难儿童首先要认真查找病理方面的改变,并对其积极治疗。转变观念,不要对学习困难只停留在单纯的心理和感觉的训练上,不纠正生理上的病变,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3 针对病因和类型有目标地进行治疗 造成儿童学习困难原因是复杂的,但在复杂的原因中有主次之别,因此在矫治学习困难时,应寻找发病原因,针对主要原因采取矫治措施。同时应区分学习困难的类型,针对具体型别采取相应矫治措施,当然学习困难分类方式很多,应重点依据病因、特征、表现方面进行分类,以利于矫治措施的选择和经验的交流。

3.4 采取综合性治疗 儿童学习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综合性的,可能是单一因素起主要作用,其它因素起促进作用,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针对主要原因进行矫治的同时,采取综合性治疗,以改善学习不良为目的,以纠正不良行为为重点,以矫正心理和生理问题为手段。

3.5 坚持长期治疗 儿童学习困难是一种慢性病变,其发病是在长期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因此对其治疗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治愈,需要坚持长期的治疗。许多报道矫治1年或1~5年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6,19]。

参考文献

[1] 范海虹,黄利,刘存领,等.广州市学习困难小学生智力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25(1):218-220.

[2] 岑家付.边远山区农村高中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实验的研究方案[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15(6):79-83.

[3] 苏萍,周祖文.儿童学习障碍原因及早期表现[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245-246.

[4] 袁秀琴,李纯颖,谢红卫.儿童学习困难影响因素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0(4):344-346.

[5] 于春风,杜全新.城镇学习困难小学生智力及注意力情况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9):487-488.

[6] 吴小刚,马琦琳,杨志伟,等.汉语阅读障碍儿童脑血流改变与阅读技能测试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36-237.

[7] 陈静,舒明跃.儿童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伴学习困难的脑电图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5,18(1):29-30.

[8] 李君,王玉凤,周儒伦,等.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与共患学习困难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性[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17(4):193-197.

[9] 徐荣华,孙朝琪,陈艳,等.学习困难儿童心理行为分析与中医辩证[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12):1048-1049.

[10] 李乐阳,李纯颖,贺栋梁,等.学习困难儿童发锌、铜、铁含量测定[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6):869-870.

[11] 陈聪水,沈瑛,李晓宏.学习困难儿童的智力与心理行为问题的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4):37-38.

[12] 鲁永辉,杨惠萍,关福琴.贵阳市161例学习困难综合征有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2004,12(3):203-204.

[13] 张荣莲,王茂桦.小学生学习困难与父母素质关系的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4):243-244.

[14] 戴天刚.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0):630-631.

[15] 张丽环,张芳蓉.儿童学习困难心理因素的logistic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6):2079-2081.

[16] 林桂秀,陈珊,陈光达,等.综合干预学习困难儿童的疗效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210-212.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篇(6)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18―01

小儿脑瘫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及反射异常,在生活中则表现为走路不稳、握物不紧、肢体动作不协调。通过课题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作业疗法能维持脑瘫儿童现有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提高脑瘫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作业疗法的内涵

作业疗法是通过有目的的选择,对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障碍或残疾,以及不同的程度丧失生活自理和职业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的能力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作业疗法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方法,重视康复对象的现有水平,注重选择作业的目的性和脑瘫儿童的参与度,强调让脑瘫儿童在感兴趣的作业中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

二、作业疗法的作用

1.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如,针对粗大运动功能可以设计一些翻、滚、坐、爬、变换、搬运、负重等活动;针对精细运动能力可以设计一些桌面作业活动,如穿线板、拼图、积木、物品分类及分类挑拣等活动。

2.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将场景设计为早上起床,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些以穿鞋袜、穿衣裤、系鞋带、扣纽扣、上拉链等为主题的作业活动;将作业场景设计为厨房,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开关水龙头、洗水果、择菜、挑拣黄(绿)豆、捏面团等作业活动。通过在各种模拟场景下进行的作业活动,可以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3.促进脑瘫儿童的语言表达及沟通交往能力。大部分脑瘫儿童由于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较少。在实施作业治疗时,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能让脑瘫儿童参与进来的集体游戏活动,既能让脑瘫儿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及相互间的沟通交往能力。

三、作业疗法的具体应用

1.初期评定。作业疗法领域中的评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即身体功能评定、感觉评定、心理评定、日常生活动作评定等。对脑瘫儿童进行准确的评定,将为设定康复目标,制订训练计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检验康复效果留下客观的记录,也是康复指导训练的重要资料。

2.确定目标。根据评定结果,教师利用自己对疾病、障碍的认识水平、工作经验和预测能力,提出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如,有的脑瘫儿童肢体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不会穿衣服,可把“学会穿衣服”定为长期目标。运用任务分析法,把“学会穿衣服”分解为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进行粗大动作功能的训练,能把衣服披在身上;第二阶段能把手臂伸进衣袖里;第三阶段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学会扣纽扣。当三个阶段性目标实现,长期目标也就实现了。

3.制订计划。对脑瘫儿童初期评定和确定的目标是制订计划的基础。一个好的计划应把作业活动和短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对训练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如每周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间、场所、使用的器材、作业的种类等也应列入计划之中,只有这样,制订的计划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制订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作业活动的难度要适合脑瘫儿童现有的功能水平;按照康复目标选择适应的作业活动;充分考虑脑瘫儿童的兴趣与爱好;选择作业活动时要考虑脑瘫儿童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篇(7)

1、加强信息化管理。对院互联网主页进行了更新,并更换了主页空间及维护公司,确保了主页能被正常访问;院各部门均配置电脑,儿童个人资料档案、收送养及寄养业务档案、医疗档案等各类档案及文件资料已逐步进行微机录入并实行微机管理;加快了办公自动化进程,基本实现计算机在工作中的常规运用。严格规范文书管理,各类文书档案均按规定及要求安全、妥善的保管,1988-20__年福利院院谱的编制正在进行中。

2、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密等各项工作,确保人财物安全。根据工作需要对部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制定了《福利院来访人员登记表》、《福利院人员外出登记表》、《福利院用车制度》,并组织全员开会学习,规范自身行为。开展维稳、禁毒、消防专题活动,重视保密及涉外接待工作,切实做好计生工作,按要求报送计生工作情况汇报。

3、做好劳资人事工作。全年共组织人员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及业务考察学习共三人次,组织技工参加培训六人。按时完成本单位法人代表资格审查、劳资人事等工作,聘用合同工二名,医疗室新增在编医生一名,为满工作一年以上的合同工提供社保、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4、做好收、送养弃儿常规工作。认真做好联动单位送入弃儿接收安置工作,符合接收条件并且手续齐全的,及时办理入院;对不符合接收养条件的(如流浪乞讨人员),耐心解释,合理建议;对公安部门在处理各类案件中涉及的特殊家庭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克服各种困难进行托管。全年共新收弃婴儿44名,按政策合法程序办理收养弃儿童35名(其中涉外送养儿童9名,国内送养儿童26名)。截止十一月三十日实有在院收养儿童总数47名。

5、进一步规范家庭寄养工作。今年安排有偿家庭寄养儿童5名,调整寄养儿童1名(涉外送养)。现家庭寄养儿童34名(其中农村寄养10名,城镇分散寄养24名)。对寄养家庭儿童定期安排回访和节日慰问,选派二名工作人员不定期安排家庭抽查,对寄养家庭的现实状况,儿童的教育、管理、生活和健康状况深入调查了解,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每月安排一次入院月检。全年安排寄养家长参加各类护理及工作培训计31人次,全年共安排抽查、回访、入户服务35次。

6、认真开展医疗康复工作。院医疗康复设施逐步完善;针对入院儿童量大、集体生活照料难度大、各种流行病多的具体情况,坚持执行各类医疗制度,认真做好医疗、保健、防疫工作。全年治疗儿童 1825人次(包括市区医疗点),新入院儿童体检13人,书写儿童成长报告13份。特教班接受启智教育儿童10名,教育合格率80%。脑瘫儿童中有康复价值的2名残疾儿童开展了康复训练,康复有效率达到70%以上,康复参与率100%。全年接受外国友人资助儿童手术3 例。

7、有效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今年,我院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围绕青少年、儿童权益,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的法律,开展各类维权活动,获得“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荣誉称号。

8、严格制度管理,后勤保障充分。一是抓好儿童日常生活各项管理工作,在食品进货和加工上,坚持食品管理制度和卫生制度,保证儿童的饮食卫生安全。二是加强物资管理,在物资采购方面注重质量和按制度规定运作。三是坚持保障水、电、热水、空调、洗涤、厨具、车辆等各类后勤服务设施的正常维护和使用,目前生活及物资供应、后勤设施运行情况良好。

9、重视宣传工作、机构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良好

。各类媒体全年我院专题报道8次,接待参观活动单位(组织)58 个,计 5600余人次,接收社会捐款7400元,捐赠物资价值75326万元。机构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1)与浩德组织合作,让延桂英到北京检查,与“爱心无国界”组织合作到南昌治疗;(2)与“爱心无国界”组织合作让延鸿辉到上海治疗,延浩海到福州治疗;(3)与浩德组织合作,“特教班”每年受助受教育儿童10 名,每年受助资金6240元;(4)与浩德组织合作开展有偿家庭寄养项目,当年共计收到资助款 7600元,奶粉约计1430元;(5)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与涉外送养家庭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做好涉外家庭回访工作,全年共接待回访家庭8例。

二、老人公寓情况1、为了充分发挥老人自我管理意识和潜能,配合和监督工作人员做好院内管理工作,1月16日成立老人管理委员会。

2、为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过硬、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服务队伍,重新完善了老人公寓的规章制度。还制定了《延平区老人公寓员工月份自评表》、《延平区老人公寓员工月份互评表》、《延平区老人公寓员工月份总评表》。

3、为了丰富老人生活,提高服务人员知识,特在老人公寓过道设立《员工学习园地》和《院民学习园地》。

三、二oo八年的工作计划

(一)继续探索工作新思路、新办法,全面推进业务发展;加强制度管理,努力提高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服务水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化、专业化适应福利院需要的高素质服务队伍。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篇(8)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异常姿势[1]。脑瘫在有运动障碍的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发作、行为异常、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是继小儿脊髓灰质炎后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是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重要原则。但由于脑瘫患儿常伴有诸多异常心理,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现将其异常心理特征及针对性护理策略归纳如下。

1心理的定义及心理发展的内容

1.1心理的定义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映像。这种映像本身从外部是看不清也摸不着的。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可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心理活动是脑的功能表现,心理活动健康、活跃,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脑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1.2心理发展的内容心理发展包括许多方面内容,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征、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而语言、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

2.1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产生原因(1)脑瘫患儿由于肢体动作受限,活动范围小,户外活动少,不能正常入托、入学,缺乏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与情感交流,易产生不良心理;(2)家长由于经济、心理等原因对患儿流露出或厌烦、或溺爱等情绪,也会对脑瘫儿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3)社会上,由于公众对脑瘫这种疾病缺乏了解,对脑瘫患儿抱有歧视和偏见,导致患儿异常心理特征的产生。

2.2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特征

2.2.1情绪障碍(1)孤独感:脑瘫患儿行动不便,不能与同龄儿在一起玩耍、游戏、入托、入校等,常呆在家里,很少与人交往,脱离人群,久而久之便常生孤独感;(2)自卑感:脑瘫儿由于发育滞后,活动受限,动作笨拙,生活、学习困难很多,没有别人帮助很多事情办不成,总觉得不如别人;受到别人的歧视或讥笑,更感到低人一等,更易常生自卑感;(3)恐惧心理:家长对脑瘫患儿不能正确对待,将其搁置一边,脑瘫患儿长期缺乏与交流,宜产生恐惧心理,担心随时被抛弃;(4)依赖感强:脑瘫患儿因生活能力差,家长给予包办代替,从小习惯于依赖别人。失去锻炼机会,逐渐养成胆小退缩,缺乏自信心,过度依赖别人;(5)情绪异常: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异常。经常爱打人,发脾气,打自己的头,拔头发,抓东西往嘴里啃咬,喊叫,破坏东西等;年长儿可见恐慌症,以四肢和躯体运动障碍、痉挛型患儿多见。表现为发抖、下颌颤动、心悸、出汗、呼吸短促、害怕、失去控制力、害怕拥挤人群及声音,喜欢孤独自己玩[2]。

2.2.2认知障碍认知异常是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脑瘫患儿在记忆、学习、集中精力方面多存在困难,这主要取决于其脑损伤的程度,而且遗传与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2.2.3行为异常表现为性格改变,如固执、反抗、多动、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甚至自我伤害。强迫行为常在患儿2岁时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反复固有动作,同时有害怕情绪、遗尿甚至尿便失禁[3]。

2.2.4社交障碍脑瘫患儿由于社交活动较少,多有退缩、孤独、不敢、也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

3脑瘫患儿常见异常心理护理策略

3.1脑瘫患儿心理护理阶段一般分为4个阶段:(1)了解病情病因,建立相互依赖的医患关系。患儿的信任是治疗的前提。首先要真诚地关心和同情患儿,获取患儿的信赖;详细了解其病情,了解其心理、社会背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及治疗。(2)分析认识问题,确定治疗目标。在了解病情病因的基础上,对可靠材料分析比较,找出问题的关键之处,确定治疗方案及方法。其病因若是潜意识中的矛盾,可用分析疗法;如属于习得的不良行为习惯,则适合行为疗法;如属于认知歪曲,则应帮助病儿发现认知错误,通过认知疗法来解决。(3)矫正不良情绪和行为,培养新的适应能力。医护人员凭着良好的医患关系,改变患儿认知、情绪和行为,鼓励支持患儿矫正其歪曲的认知或消极的情绪与行为,并督促训练患儿培养新的能力,重建健康心态及人格。(4)巩固成效,结束治疗。通过矫正和重建之后,患儿病情逐渐好转,治疗目标得已实现。此时应鼓励患儿将重新习得的经验和技巧付诸实践,并布置适当的任务和家庭作业;如患儿的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格得到了新的建树和完善,即可终止治疗;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症状无改善,则应对原方案进行调整,甚至放弃原方案,更换新的治疗措施。

3.2脑瘫患儿异常心理护理策略(1)对有自卑感的脑瘫患儿,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他们作不到的事不要强求,他们能做的事给予赞扬与鼓励;多议论他的长处,表扬他的优点;教育他勇于正视生活的困难,向残疾的躯体挑战,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充分发挥潜在的天赋。(2)对过度依赖的脑瘫患儿,父母不要过度的溺爱、百依百顺,养成过度依赖的习惯。要经常鼓励患儿树立生活的信心,从精神上战胜疾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3)对有认知障碍及智力低下的患儿,更要耐心教育与管理,促其智力发育。

4总结

总之,脑瘫不仅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正常的心理发育,还导致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甚至康复训练无法正常进行。只有掌握了脑瘫患儿的异常心理特征,并把相应的护理策略融于作业治疗、运动疗法、语言疗法、推拿按摩等治疗过程中,同时,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宣教,为患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治疗环境,才能对矫正其心理障碍、增强治病信心、提高治疗效果,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篇(9)

脑瘫是儿童疾病,不仅对儿童的健康和自理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通过调查显示当前家长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缺乏有效地目的性,同时康复治疗的方式缺乏针对性,造成了治疗效果的低下。游戏治疗方式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通过游戏玩耍使儿童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有助于其提高和正常儿童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其大脑的发育。

1 游戏对于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

大脑是一种复杂的器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对于大脑的成像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组装,其大脑皮质和皮下结构都参与了大脑的活动。大脑信息的传播和存储是通过神经突触完成的,加强大脑的神经突触练习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对于脑瘫儿童而言,由于其大脑发育不健全,其神经突触的信息的传递和存储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从而影响了患儿的正常思维能力。儿童早期游戏训练是有助于强化患者的大脑认知,扩展幼儿的大脑回路和智力发育,从而促进了脑部的发育。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会调动其情绪参与到游戏中,尤其是在游戏中出现的微笑、手舞足蹈等动作都能够增强人脑的生物信号以及大脑回路。对于脑瘫儿童而言,其神经系统回路存在较大的缺陷,在游戏中的过度的情绪刺激有助于幼儿重新建立神经回路,逐渐恢复受损的下丘脑创伤,因此游戏康复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地脑瘫康复手段。

游戏康复治疗为脑瘫患者提供了一种游戏氛围,儿童可以按照自身的意愿和节奏进行玩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肢体动作和语言行为,并通过动作和语言刺激脑瘫儿童的大脑皮层,促使大脑皮层逐渐整合为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培养脑瘫儿童的完善的人格思维。游戏康复治疗方式提高了脑瘫儿童的注意力,在感觉和感知两个方面来刺激大脑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强化脑瘫儿童的大脑运转,同时对周围其他的声音和物体的影像产生抑制作用,维持儿童情绪的稳定性和注意力,也有助于儿童双侧意识和注意力的培养。

2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和进展

2.1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 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儿的大脑发育,并通过大脑的训练来提高其运动能力。由于脑瘫对于儿童的影响是一生的,同时对于儿童的行动造成了诸多不便,康复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站立能力,让脑瘫儿童具有独立的行动能力,同时并通过康复治疗来改善其改善脑部功能,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通过调查显示部分家长以及专业人员对于脑瘫的康复治疗存在着误区,把改善儿童的症状作为首要的目的,这就忽视了对于儿童健全人格和大脑功能的强化,从而造成康复治疗效果不佳。

2.2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进展 通过医学的调查研究发现,脑瘫儿童的发病分布在各个阶段,其发病率为1‰~5‰,虽然医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对于脑瘫儿童的康复和治疗水平,但是当前我国的脑瘫儿童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并且保持着较高地增速。当前对脑瘫的康复和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感觉输入刺激,这是一种通过刺激神经旁路来提高患者肌肉协调性的治疗方法,可以实现患者大脑功能的重组和整合,同时这也是一种应用较为成熟的康复治疗方法,借助医疗器械以及相关药物的配合治疗,可以让脑瘫儿童的肌肉和神经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育和强化。再者是细胞生长因子修复方法,由于脑瘫儿童的神经细胞受到了损害,从而造成其功能的丧失,而细胞生长因子修复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发育以及功能恢复,逐步缓解患者的病症。最后是死亡脑细胞的置换方法,采用肝细胞移植可以实现神经脑细胞的再生,但是这一治疗方式还处于实验阶段,不能应用于实际的临床治疗中。

游戏康复治疗方法可以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刺激神经系统的运转,同时在游戏中获得乐趣,并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存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患病儿童的行为准则。游戏是促进脑瘫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参与游戏又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活动形式调动脑瘫儿童的直接兴趣, 使脑瘫儿童更主动地参与治疗性活动,更重要的是儿童必须或者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

3 游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3.1为脑瘫儿童提供广阔的游戏空间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不同的儿童偏爱不同的游戏类型,脑瘫儿童的认知和自身行动有局限性,要根据儿童表现出来的游戏天赋和游戏喜好性设置不同的游戏环节,也要根据儿童的游戏需求设置单人游戏和团体游戏,全面强化脑瘫儿童的独立能力。例如可以为儿童设置沙盘游戏平台,让儿童在游戏中反应其内心需求,并借助游戏平台发挥自身的游戏看法和想法,增加了孩子们的相互交流,在交流共享中,扩展自己的想象思维,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

3.2让脑瘫儿童突破自身的潜力 脑瘫儿童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感知和认知方面都存在着缺陷性,再加上其肢体的行动不便,给游戏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通过探索性游戏来突破儿童的自身局限性,通过游戏来刺激大脑神经反应。要充分发挥脑瘫儿童的好奇心,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游戏设计,保证脑瘫儿童逐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得到外界的各方面刺激,通过强化游戏康复治疗的效果[1-5]。

3.3加强相关人员的基本能力 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相关人员对于脑瘫儿童的游戏康复治疗存在着困惑,不能按照脑瘫儿童的需求设置相应的游戏类型,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强化基本能力训练,注重培养对于脑瘫儿童的引导作用,将游戏作为康复治疗的重要工具,把脑瘫儿童引入到游戏的氛围中,使所有受培训者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游戏的方式治疗脑瘫,为脑男儿童的下一步治疗提供良好的保障。

4 总结

总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对于脑瘫儿童而言,由于其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对于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脑瘫儿童的治疗效果。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强化儿童的大脑思维能力,并逐渐实现肢体运动的独立性,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为儿童提供广阔的游戏空间,让儿童突破自身的潜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国荣.关于游戏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5).

[2]刘彩红.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中应用游戏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3).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篇(10)

结果:治疗组应用拟定的诊疗方案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P

结论:课题提供一套自拟并应用的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诊疗方案,治疗有效易行,安全无毒副作用,对多动症治疗有独特帮助,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 规范化 穴位循经按压 诊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04-02

儿童多动症的推拿按摩治疗在多种专著和多动症中医治疗文献中有所提到,但少见系统的诊疗方案论述,特别是穴位循经按压治疗。“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是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下达的科研计划课题,现就该课题中自拟的本疗法诊疗方案和应用疗效报道如下。

1 从规范化整理自拟诊疗方案

1.1 病名及概述。儿童多动症又叫轻微脑功能失调综合征(MBD),在西医有多种称法,国际通用名在ICD-10为多动,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称儿童多动症。本方案采用儿童多动症(以下简称多动症)。现代多归入儿童心理行为类疾病[1,2]。多动症在中医没有专指病名,中医纳入“脏躁病”、“躁动症”、“失聪”、“健忘”等范畴[3,4],中医儿科学归入心肝系病症。本病学龄儿童患病率国外为3%-9%,国内为3%-10%,14岁以下患病率为7%-9%。男女发病比例为3∶6。ADHD是儿童常见的精神心理行为障碍疾病,其核心症状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等,伴随症状较多,由此引发身心健康问题。症状发生于7岁前。

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诉就诊的儿童甚为常见,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柳州市中医院少儿心理脑康科共接诊建档以此症为主诉的3-14岁儿童2017名,经鉴诊提示类似症状不仅见于多动症,还见于伴有或单发的儿童品行障碍、学习障碍、心理情绪障碍;以及其他类似多动症表现的正常或感觉统合失调儿童;部分脑损伤脑瘫康复后儿童;语言或精神行为发育迟滞;孤独症及阿斯柏格综合征、癫痫患儿等,各病虽然病因和特征各异。但1736例有类似症状的患儿经辨证加减使用本法治疗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中99%的家长及患儿乐于坚持接受本法治疗,依从性良好,提示本法还可用于治疗有类似症状的非多动症儿。就诊的ADHD患儿中81%伴有睡眠障碍、焦虑烦躁、食欲不佳等症状中一种或者多种。学龄期ADHD患儿常共患学习困难和多动性品行障碍[5]。国外追踪研究发现1/3患儿成年后有人格障碍、冲动失控和行为。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为国际性共同关注疾病[6]。由于身心症状多重复杂,至今仍缺乏理想治法。以哌甲酯为代表的中枢兴奋类有效药物哌甲酯不良反应为失眠、焦虑、食欲减低等,正好也是部分多动症患儿本身常伴随的症状,致使用药受限。针刺外治对儿童有一定痛苦不易接受,因此,探讨有效的穴位循经按压的手法外治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2 诊断依据。

1.2.1 西医诊断标准。采用ICD-10诊断标准及CCMD-3中ADHD的诊断与评分标准,症状积分和病情量化分级为:①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各9项,每项评分标准:0分:无此表现;1分:偶有一点;2分:较常见;3分:很常见。②按积分病情分级(度)标准:轻度:8~24分;中度:25~39分;重度:40~54分。本方案诊断还参考持续性注意操作测验(CPT)结果,轻度以上注意缺陷为有注意障碍的客观指标[7]。用CRT标准化自动化智力测验(瑞文智测)筛排低智。

1.2.2 中医证候诊断。本研究根据文献和临床实际常见证型的权重依次分为: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证:主证要点为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大便秘结,盗汗,少寐多梦易梦呓,学习成绩低,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心肝火旺证:除多动多语、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外,做事莽撞、急躁易怒,好惹扰人,面赤口渴,多汗,大便秘结,学习成绩不佳,舌尖红,舌苔薄或微黄,脉弦或弦数:心脾不足证:特点为多动但不激动暴戾、偏食纳少,多伴神疲乏力、小动作多,面色萎黄、学习成绩不良,舌质淡常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缓;痰火内扰证:多动多语、躁动不安、急躁易怒更突出、常难以安静学习,小便赤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偏腻、脉滑数。其他比例较少的证型如肝郁脾虚等也可见。但临床表现常多证候交错,甚至证型间界线不分明,体现出本病多脏失调的复杂性。

1.3 治疗方案。基于各证候交错复杂,我们在自编拟定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诊疗方案时,注意从多脏腑失调和病位关系立法处治。基本取穴为:足太阳膀胱经心、肾、肝、脾俞穴,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劳宫,督脉及百会穴,经外奇穴四神聪穴等。操作方法和步骤:患儿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侧,以拇指点按百会、四神聪及大陵、劳宫每穴1-2min;双手重叠自大椎至长强以掌按法按压督脉,并结合震颤法10次;拇指按揉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各1min;可根据患儿病情特点有所侧重,辨证加减取穴。方法为:心脾不足加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每穴1-2min,摩腹5min;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加搓揉两胁肋等;伴有遗尿加七节骨、三焦俞、三阴交,躁动取任脉等。每天1次,每次30分钟,按压前与患儿沟通治疗目标,自控放松安静的时限与鼓励,做好家长与患儿的心理辅导。

1.4 护理和健康指导。辩证施护,注意饮食、睡眠调理与生活规律。多吃富含锌、铁、钙、维生素和蛋白质类新鲜食品。忌食干炸辛辣肥腻过甜生冷之品,重视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指导,避免体罚患儿。

1.5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症状积分及Conners多动指数量表的减分率[6,8,9]。治愈:治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达不到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积分不足8分),多动指数1.5;无效:积分下降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的提议,疗效评价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本方案主要由有多年儿童神经心理行为疾病诊疗观察与融合中医治疗经验的高级医师进行或指导疗效评价,疗效观察时间在一个疗程以上。

1.6 难点分析。儿童多动症属于难治病。临床症状和证候表现错综复杂,涉及身心健康多方面。病情随年龄发展虽然部分多动症状有自然减轻趋向,但并不能消除注意力水平、学习行为和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等存在的问题。如何防治和减少伴发的精神心理行为障碍和身心多重损害是难点。需要不断挖掘经穴治疗宝库,在整体观治疗中发挥中医手法外治的优势。

1.7 应对措施。一是从多脏腑失调论治,重益心神、补肾精、调肝魂、健脾气;二是从阴阳失衡论治,本病本质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是本虚标实之行为情志失调性疾病,治法注重调和阴阳;三是确立整体治疗观,调情志、饮食、睡眠,注意起居、季节气候和环境等,注意改善机体生理心理功能状况。对难治性病例采用多途径、家、校、医院多环境配合防治,并保持发挥按压外治优势。

1.8 适用范围及禁忌。本方法属于非药物疗法,适用于治疗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的多动症,以及有类似多动症表现儿童,特别是伴有睡眠和情绪障碍等症的患儿。禁忌:饥饿、局部皮肤病变、损伤等。

2 应用的疗效观察

2.1 疗效比较。对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在柳州市中医院少儿心理脑康科经确诊并严格筛排的153名6-14岁多动症儿童进行随机分组治疗观察[10]。治疗组采用穴位循经按压方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哌醋甲酯口服。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智力水平和病情程度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总体疗效见表1。

2.2 不良反应。对照组新出现食欲减退10例,伴失眠、头痛头晕7例,伴面部抽动1例,攻击行为4例。经调整剂量和对症处理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4/77)。治疗组仅1例在治后1周出现攻击行为增多,坚持按压2周后控制,发生率为1.3%(1/7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X2=12.3,P

2.3 对常见伴发症状的改善。临床观察ADHD治疗组对睡眠障碍、焦虑脾气躁的改善率达93%(57/61)。

3 讨论

3.1 建立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多动症诊疗方案的依据。“循经络选穴”是中医常用的选穴方法之一,穴位循经治疗是根据某一经络脏腑失调有病,即可选用该经络循行或相关经络上的腧穴所在特定部位(穴位)来治疗的规律,中医又叫“远取”。循经穴位疗法可有针灸、手法按压等,本法属于小儿重要的手法外治。由于不同经络组穴和手法按压具有不同的治病作用,因而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可通过探讨病机病证和观察治疗效果进行研究。

3.2 本法治疗多动症的作用机制。利用经穴的刺激反应来调节机体实现疗效是中医有效治病的重要方法,刺激可以是针刺或手法。穴位循经按压是根据中医经络腧穴治病的原理,结合现代医学的诱导神经、循环、消化和代谢等生理机制,用特殊手法物理刺激体表经穴和神经,以达到调和气血,畅通经络、安定神志、协调脏腑和调节神经的目的[3,4]。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经络穴位是沟通联络外部体表和内部脏腑的重要渠道,穴位具有接受刺激、双向调节、诱导平衡的特性,能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由表及里治疗疾病。中医认为多动症(ADHD)发病是由于五神脏气机失调、阴阳失衡所致,经穴按压可平衡阴阳。在中医经典论中“阴主柔静,阳主刚躁”,多动症本质为阳动有余,阴静不足,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是本虚标实之行为情志失调病。《素问·宣明五气篇》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藏神”。五脏故称五神脏。中医认同多动症是多脏腑之气血失调,阴阳失和,最常见为心肝肾脾失调,致学龄儿童多种症状[11-13]。确立循经按压治疗本症的治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小儿心常有余,心阳易亢,一旦失调则心神不宁,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夜寐不安;肾阴不足,可致患儿健忘、失聪,动作笨拙和遗尿;肝阳偏旺致患儿冲动兴奋,性情暴躁;脾不足,致意不自制,情致多变、故难以自控[3,11]。多动症患儿多样复杂的症状是多脏腑气机失调所致。本研究基于中医的系统认识,从经络循行部位与主治脏腑病变的特性来论治,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用以益心神、补肾精、调肝魂、健脾气;重用督脉之百会穴,系因督脉为阳脉之海,能督管一身之阳经,取之调合阴阳,而百会穴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由络入脑,脑为“元神之府”,故百会穴以治疗“脑病之要穴”著称;取经外奇穴的四神聪,以醒脑开窍益智,治疗患儿因肾精亏虚,脑失精明所致动作笨拙,学习反应钝迟[3,14,15];所选手厥阴心包从现代中医角度能治疗脑病之精神心理疾病,其中的大陵穴、劳宫穴是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要穴。组穴据病情加减侧重,如对阴虚阳亢烦躁儿,治疗用胸部手法取任脉,系因任脉为阴脉之海,能总管任一身经络之阴经,以协同督脉共助平衡阴阳等。促进患儿体内(脑神经)自我调节,渐使兴奋和抑制、动与静趋于平衡[4]。按摩能使多动者安静[16],故治疗后可见患儿从根本上改善多症状。

3.3 疗法特色。本疗法安全、易行、经济、疗效稳定,适用于不同年龄、各种类型的多动症,由于其具有不扰乱人的生理节律、安全无毒副作用,家长放心、儿童有舒适感主动接受、依从性良好,有助于与患儿沟通教育,特别是能帮助在3-7岁ADHD症状已明显的患儿早期干预治疗,以及伴有睡眠障碍、食欲不佳、抽动等症状的多动症、对药物不耐受、依从性差的患儿治疗。若服药患儿配合穴位循经按压还可减少药量,避免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10]。

参考文献

[1] 魏金铠,粟克清,高顺卿,等.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5-180

[2] 杜亚松.儿童心理障碍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77

[3]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3-177

[4] 苏树荣.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

[5] 世界卫生组织.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05-207

[6] 冷方南.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9-162

[7] 魏金铠,粟克清,高顺卿,等.现代儿童心理行为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5-180

[8] 陈贵延,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220-223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9

[10] 陈世英,黄玲.穴位循经按压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167-2169

[11] 宋迪黎.五神脏论治注意缺陷多动障碍[J].中医儿科杂志,2011,7(4):12-14

[12] 刘冬,张新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0,25(2):328-329

[13] 吴惠春,甘君学.儿童多动症中医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药费大学学报,2010,34(2):293-294

儿童康复治疗实习总结篇(11)

一般资料:兰州市幼儿园的在园儿童和前来妇幼保健机构体检的入托前儿童,年龄3~6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8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4份。

问卷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儿童的基本情况、日常表现及口腔不良习惯的表现部分,由儿童家长填写;口腔疾病的检查部分由口腔科主治医师先对被调查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询问,再根据检查结果按照临床症状分类分别填写相关记录。

统计分析: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运用X2检验和分析。

结果

口腔不良习惯状况:在被调查的儿童中,存在各种口腔不良习惯739例(60.9%),具有3项或3项以上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为260例(21.4%)。在各个分项中,具有“托腮、脸贴桌面读写、偏侧睡眠等不良姿势”的儿童最多,有343例(28.3%);其次为“夜间或睡眠时磨牙”的儿童251例(20.6%);喜欢“咬文具、衣物或啃指甲”的儿童有230例(18.9%),排在第3位;其他口腔不良习惯从高到低依次为吮指221例(18.2%);口呼吸195例(16.1%);偏侧咀嚼173例(14.3%);咬唇160例(13.2%);吐舌120例(9.9%),下颌前伸102例(8.4%)。从口腔不良习惯的总体情况来看,4~5岁的儿童比3~4岁儿童严重(P

口腔疾病状况:本次被调查的学龄前儿童中,存在各类口腔疾病872例(71.8%)。各类口腔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龋病共438例(36.1%),具有3颗以上龋齿的儿童207例(17.1%),因龋缺失牙齿的儿童38例(3.1%);其次是乳尖牙磨耗不足402例(33.1%);排在第3位的是乳牙反颌,有254例(20.9%);其他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依次为深覆颌127例(10.5%);上颌前突69例(5.7%);上牙弓发育不足42例(3.5%);颌面异常34例(2.8%);下颌前突16例(1.3%);开颌12例(1.0%);双颌前突3例(0.2%)。从口腔疾病的发病率看,女孩比男孩高(P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能够每天坚持刷牙的儿童977例(73.4%),从总体来看,男孩663例,每天刷牙527例(79.8%),女孩551例,每天刷牙449例(81.6%),女孩口腔卫生略好于男孩,但无统计学意义(P=0.652);城乡比较,城市儿童口腔卫生好于农村(P

家长对口腔保健的重视状况:共调查学龄前儿童家长1196例,认为“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918例例(76.7%);认为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828例(69.2%);认为自己知道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家长94例(7.8%),认为知道一些但不全面的家长914例(76.4%);有37.5%的家长希望社区及医疗保健机构经常进行儿童口腔卫生及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有58.1%的家长认为应当加强宣传,还有4.2%的家长认为无所谓。调查中城市家长及独生子女的家长比农村家长及非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加注重儿童口腔保健,两者之间差异非常明显(P

社区宣传与服务情况:对社区或医疗机构是否在你所在的社区进行过幼儿口腔保健知识方面的宣传或培训的问题,有1%的家长认为经常,有17.8%家长认为有过,其余81%的家长认为从无。在社区宣传与服务方面,城乡社区并无明显差异(P=0.986)。

讨论

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的社区宣传,提高儿童口腔疾病的家庭防病意识:调查中大部分的家长都不了解儿童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也不清楚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口腔疾病的影响,所以并不懂怎样有效的预防口腔疾病并破除不良习惯。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积极联合社区及辖区幼儿园开展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居民普及儿童龋齿、错颌畸形等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使广大居民认识到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帮助家长们在宝宝发育的早期就预防和纠正吮指、吐舌、咬唇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出现,从而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

建立社区普查制度,降低儿童口腔疾病发病率: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实施,社区基本医疗保障日趋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社区服务,定期开展社区、幼儿园及学校等口腔疾病高危人群的普查与保健,引导儿童形成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出现问题早发现、早阻断、早治疗,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重视社区培训,提高家长口腔保健的综合素质:儿童口腔疾病与口腔不良习惯密切相关,具有饮食不良习惯的儿童,还常常伴随着紧张、焦虑、抑郁、偏执、强迫、固执、自卑等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家长过于严厉的处罚或不当斥责,往往会加重其不良心理反应,出现对立情绪和抵触行为,造成饮食不良习惯反复出现,难以矫治[1]。所以,对待儿童的口腔疾病及饮食不良习惯问题,不但要积极矫治其不良习惯和行为,还要注意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2],从而通过改善儿童的不良认知和情绪状态,提高儿童饮食不良行为的矫治效果。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口腔保健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讲座与培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的心身健康和发展[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