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1:05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1)

王晓昕:徽商银行至今已经创立4年多了,总部设在安徽合肥。目前拥有机构网点164个,在职员工4400多人,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1.75亿元。

徽商银行的经营决策核心是董事会。董事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和完善科学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董事会决策能力,促进业务高效稳健发展,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重塑和健全经营管理体系;以建设一家好银行为目标,规划全行总体发展战略;指导和培育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精神和以风险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立科学的授权、考核、问责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稳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打造徽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强化董事会在全行发展中的统领作用,稳步推进内部改革,不断强化风险控制,徽商银行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主要业务指标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业务发展连续跨越新台阶,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居行业前列,主要监管指标达到国内上市银行中上水平,被银监会评为二级行。截至2009年末,徽商银行资产总额160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36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67亿元,分别较成立初期增长224.93%、214.73%和222.14%,累计实现经营利润73.85亿元;不良贷款率0.93%,较成立时下降5.07个百分点。

徽商银行四年来的快速稳健发展既是全体员工努力拼搏的结果,同时也是董事会注重前瞻性和科学决策的结果。

记者:您刚才提到徽商银行董事会其中一项工作重点是指导和培育突出风险理念的企业文化,请您谈谈徽商银行企业文化中风险理念的核心内涵。

王晓昕:企业是树,文化是根,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新型生产力。徽商银行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经过四年发展,徽商银行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企业文化。2009年11月董事会主导编辑了《徽商银行企业文化要素及释义》、《徽商银行员工职业操守》、《徽商银行员工行为规范》,制定了全新的《徽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企业文化的有效推广,形成全行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精神,推进具有徽商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全行核心竞争力。

徽商银行的风险理念是:“审慎、理性、稳健”的风险偏好设定;分层、分离、整合的风险治理结构;前瞻、客观、专业的风险度量管理;主动、量化、持续的风险管理实施。在企业文化若干理念中,风险理念表述是最长的,共四句话52个字。这是因为我们认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偏好设定、治理结构、度量管理,到管理实施都是非常关键的。徽商银行风险理念第一个层面强调的是“审慎、理性、稳健的风险偏好设定”,即审慎的思维、理性的判断、稳健的风格,正确统筹“速度、质量、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层面,徽商银行将建立“分层、分离、整合的风险治理结构”,“分层”就是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建立相互独立的、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分离”就是风险管理职能设置注重各种管理角色的分离,相互制衡,如前中后台的分离,突出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和独立性;“整合”就是注重风险管理资源的协调配合,将风险的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优化模式,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第三个层面,徽商银行将掌握和使用“前瞻、客观、专业的风险度量管理”。“前瞻”就是正确认识风险管理行为与风险管理结果的时间差,实现风险管理措施的前瞻性和策略性;“客观、专业”就是徽商银行要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识别和度量工具,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有效识别风险,准确度量风险,精确管理风险,逐步实现风险管理由定性管理向定性和定量管理并重转变;第四个层面,徽商银行将建立“主动、量化、持续的风险管理实施”。“主动”就是各级风险管理主体都应当树立主动风险管理意识,实现由过去被动承担风险、事后处理风险,向主动识别风险和积极经营风险转化;“量化”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建立风险管理模型,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挖掘。“持续”就是风险管理工作不是短期内的一个过程、一个环节或是一个动作,需要长期的关注和不断的创新,应当坚持不懈的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创新风险管理方法,研究风险管理工具,建立和完善持久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

记者:您刚才提到对风险主动性和前瞻性的管理,能否请您举例谈谈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王晓昕:比如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客观冷静地分析其对我行的影响,要求全行把危机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问题想得更周全一些,特别是总行领导班子成员应有清醒认识,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把提升盈利能力和防止不良资产反弹作为全行的两项核心工作。通过主动有效的风险管理,2009年徽商银行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净利润增长33%,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贷款继续实现了“双降”,拨备覆盖率已经超过250%,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我们注意分析最新的发展变化,以国际化的视野观察和思考问题,不计较一时的得与失。在徽商银行跨区域发展上的策略是稳步推进跨区域发展,先练好内功,将总行的管控能力打造好,先在长三角设立机构,再逐步走向全国。我们希望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徽商银行打造为泛长三角区域市场声誉及风险控制良好,盈利能力更强,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区域性股份制上市银行。

记者:徽商银行近期采取了哪些举措以着力提升徽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从而打造徽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呢?

王晓昕:徽商银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在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以下举措:

首先,强化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全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理顺内部沟通和报告渠道,强化其对全行风险管理方向的把握和统领作用。其次,提前谋划风险管理政策。以2009年第四季度为例,在宏观经济回升向好、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的背景下,徽商银行对全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全面分析与评估,提出了2010年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第三,利用外脑,找准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第四,围绕徽商银行的经营情况和影响徽商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外部因素,董事会会主动向高级管理层提出管理要求,进行风险提示。

比如:2008年9月,银监会制定了第一批新资本协议实施的五项监管指引。在下发这五项监管指引时,明确表示:“鼓励暂不准备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参照五项监管指引改进风险管理 ”。在研究五项监管指引后,我们给高级管理层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参照这五项监管指引来提升和完善我们自身的风险管理”?尽管银监会并不要求包括徽商银行在内的城商行实施新资本协议,但出于规范性和系统性提升全行风险管理能力的考虑,2009年4月我行启动了对公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建设项目,目标是充分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经验以及国内银行最佳实践,结合徽商银行实际,开发符合新资本协议和监管要求的对公信用风险评级系统。

记者: “创一流品质、建百年徽银”成为徽商银行的愿景,在打造徽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近期重点应提升哪几方面的能力?

王晓昕:徽商银行要着力打造“四大能力”,即:风险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金融创新能力、总行管控能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需要转变风险管理方式,稳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完善风险基础管理工作,加强风险计量工具建设,提高风险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具有徽商银行特色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财务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健全财务监管体系,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改进和优化费用管理方式,提高财务资源使用效率,突出强化贷款定价管理,完善贷款定价授权和决策体系,稳步提升资产议价能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一是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支持业务新产品开发和服务渠道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强化产品创新工作,健全创新组织体系,理顺产品管理职责,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保障创新工作规范有效开展;三是突出抓好流程创新工作,对现有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重点推进流程标准化管理。在总行管控能力方面,一是要全面提升战略管理能力,抓紧制定徽商银行三年发展规划,建立评估修正机制,加快推进战略实施;二是强化全行的一级法人意识,提高对总行重大决策、规划,各项制度和计划安排的执行能力;三是提升董事会决策能力,增强董事会政策研究、信息分析的能力,确保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四是提升全行上下协同能力,实现总行部室之间、总分行之间的有效协同,做到上下两方面目标一致、认识一致、步调统一;五是提升总行干部员工的管控能力,总行的管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管控能力,成为专家型人才。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2)

二、基于BSC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总监业绩评价体系设计

(一)明确战略目标,绘制总行战略地图 BSC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全过程。M银行在应用BSC时,首先把组织经营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目标和衡量指标,从组织使命、核心价值观开始,对企业内外环境和现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并绘制了总行战略地图,详见图1所示。

(二)构建银行BSC体系 在战略地图的基础上,M银行按照BSC和目标分解的原理,逐级分解战略目标,构建了总行业务部门、中后台支撑体系部门、分行机构、一线基层机构和员工个人的BSC绩效考核体系,将战略转化为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使各部门的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都是围绕着整个银行的战略目标展开。既规范了绩效管理流程,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又强有力地保证了M银行战略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M商业银行明确的定位、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为BSC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信贷风险总监平衡计分卡 M商业银行建立一套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流程,需要加强对运营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估和管理。信贷风险总监主要负责所在分行的风险管理及信贷审批工作,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贯彻执行总行、分行发展战略,协助分行行长工作并参与决策所在分行经营管理事项;根据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及授权,组织制定和实施所在分行风险管理实施方案,推动业务增长并做好风险控制;组织开展所在分行的信贷审批工作;负责分行的法律与合规事务、资产保全工作;培养本业务条线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信贷风险总监的关键绩效指标选取是根据总行的发展战略、年度经营目标和工作重点、职位核心职责等,从中提取最能影响该职位绩效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关键绩效指标。

(1)财务维度的业绩评价。财务维度的指标是体现银行的总体战略及其执行是否有助于利润的增加,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M银行财务维度主要包括经营效益、成本控制、资产质量、风险控制、资本运营、业务发展等方面的绩效目标。结合信贷风险总监岗位关键职责,构建了以下财务维度的业绩评价指标:一是不良贷款余额。反映期末五级分类贷款质量情况。不良贷款余额=次级类贷款余额+可疑类贷款余额+损失类贷款余额。具体计分方法是:根据不良贷款余额完成情况得分,实际值≤目标值,得分=目标值/实际值×权重,最高得分不超过1.2×权重;1.2×目标值≥实际值>目标值,得分=〔1-(实际值-目标值)/(0.2×目标值)〕×权重,实际值>1.2×目标值,得分=0。目标值来源于总行年度经营计划。数据来源于管理会计系统。二是新增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新发生对公和个贷不良贷款与年初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其中,新发生个贷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个贷新发生不良贷款与年初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当年个贷新增不良贷款率=本年个贷新发生不良贷款余额/(上年正常、关注类个人贷款余额+本年个人贷款余额增量)×100%/目标值。新增对公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与年初对公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对公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当年累计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率=当年累计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金额/(年初对公正常、关注类贷款余额+当年新增对公贷款余额)×100%。三是不良资产清收处置。通过升级、现金回收、以物抵债、核销、打包出售等方式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全口径不良资产清收处置。计分方法为:汇总计划完成率×权重分,得分最高限为权重分的1.2倍。数据来源于资产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各单位报送。

(2)客户维度的业绩评价。M银行客户维度指标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重点客户增长率、客户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绩效目标。对信贷风险总监来说,其客户主要是银行内部客户,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客户维度设置了以下绩效指标:一是总行分管领导满意度评价。总行分管领导对被考核对象在信贷风险、法律与合规条线管理方面的满意度评价。计分方法为:总行领导评价均值×权重。二是分行管理部门和网点负责人评分。采用满意度调查,由分行本部管理部门和分行经营机构负责人对信贷风险总监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行打分。计分方法为:相关负责人评分均值×权重。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的业绩评价。内部业务流程是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直接推动银行各项业务的运行。M银行根据战略目标和规划,业务发展重点和产品特点,在内部业务流程层面设置了风险控制、产品和服务创新、法律合规经营、品牌管理等指标。信贷风险总监的工作流程维度指标主要体现其所在职位关键职责及其分管条线重点工作任务,把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平衡,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业务风险和合规风险等。业务流程维度主要考核指标如下:一是内控合规和法律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包括指导法律与合规部门管理分行诉讼仲裁案件、外聘律师管理、合同管理等法律事务工作,并对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内控合规管理包括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门开展内控检查及整改追踪、转授权、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等;开展合规咨询、合规审核、合规文化建设等;及时向总行法律与合规部汇报本地监管机构有关监管要求及其落实情况等。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二是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包括指导、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及工具全行推广项目”工作,能够按照总行工作要求推进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损失事件收集、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上线等项目工作。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三是当年贷款风险分类双降率。其中,贷款风险双降率是指当年度风险分类跨两类迁徙的占比情况。计算方式为:当年贷款风险分类双降率=当年度累计风险分类双降笔数/年初有授信余额的贷款户数×100%。四是反洗钱管理。主要是指导相关部门有效履行当年总行及监管机构要求的各项反洗钱管理职责,积极开展反洗钱自查,完成内、外部反洗钱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并向履职部门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五是信贷违规整改率。信贷违规整改主要是指对信贷人员在信贷流程各环节中违反本行信贷规章制度行为的整改跟踪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信贷违规整改率=已完成整改的违规现象笔数/检查发现的存在违规现象笔数×100%。违规计算范围为总行在全行范围内检查中所发现的信贷违规笔数,银监等外部监管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该考核指标采用加减分计算。

(4)学习与成长维度的业绩评价。M银行高度重视人才战略,提升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开发、核心人才流失控制、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等。信贷风险总监在员工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主要有:一是队伍建设。指导分行信贷风险相关部门合理配备信贷风险岗位人员,保障条线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胜任岗位要求;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合理配备法律合规、内控、反洗钱和操作风险管理人员,保障条线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胜任岗位要求。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由总行风险管理部和法律合规部负责考核。二是员工培训。加强分行信贷风险人员培训,落实总行培训的再培训工作;审定分行年度信贷风险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计划,督促落实培训计划100%执行;组织分行法律与合规管理人员参加内、外部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向辖内各级机构提供法律、合规和反洗钱培训。考核方法采用等级评定法。

(5)附加类评价指标。M银行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了附加类评价指标,该指标采用关键事件法进行评价,并采用扣分考核方法。如信贷风险总监在考核期内发生以下事件:因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法律合规工作存在问题受到监管机构通报或处罚,或者出现案件等;分行审批人未按权限审批项目;未按审批条件执行且没获得审批人同意;未及时全面上报重大问题;稽核检查发现分管条线存在其他重大问题或重大问题未按要求及时整改等,均由总行分管行领导和总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扣分。

三、基于BSC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总监业绩评价实施与改进

(一)绩效考核实施与辅导 平衡计分卡是先进的管理工具,M银行为保证正确推行和实施平衡计分卡战略工具,聘请了有资质的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并成立了专门的总行领导小组和考核办公室,考核办公室设在总行人力资源部。考核办公室根据银行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和要求,对银行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定期总结,不断修正。对信贷风险总监的绩效考核采取现场考核和非现场考核相结合,以非现场考核为主的方式进行。现场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非现场考核以日常考核为主。围绕年初设定的绩效目标,上级管理者与被考核对象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绩效辅导与沟通,主要内容涉及其绩效目标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困难、下一步的改进计划等。

(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与改进 M银行信贷风险总监年度考核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优秀(S)、良好(A)、一般(B)、较差(C)、很差(D)。信贷风险总监的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其职位聘任、个人绩效奖金发放、职业生涯规划、强制退出等的重要依据。对于年度考核信贷风险总监的年度考核结果确定以后,总行分管领导应在规定期限内对被考核者进行反馈和面谈,并填写《绩效考核与反馈情况登记表》,双方签字并存档。考核结果与职位的晋升与调整、薪酬奖金、培养开发等密切结合。被考核者如对考核结果不同意,可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程序提出上诉。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既引导和强化了风险总监对业务发展的关注和联系,促使信贷风险总监提前介入和关注业务营销和拓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从被动地风险管理转为积极主动地风险管理,又真正实现对战略目标管理的贡献。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3)

商业银行和其他行业不同,其资金主要来源是社会资金,自有资金成分少,属于高负债经营企业。一旦在经营中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就会引发其经营危机。因此要在充分了解商业银行风险类型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市场风险。

(一)操作风险

这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系统不善或者是员工业务操作不规范,也有可能是内部程序和外部事件引起的一种风险类型,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一风险类型又可以分为内部系统风险、操作失误风险、突发事件风险以及流程风险。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于商品价格的风险,该风险是指市场上流动的商品价格变动使银行投资的经济收益受到资金缩水的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是商业银行在股票、证券和保险中的投资以及这些投资手段中的衍生工具。所以银行的操作风险来自方方面面,人为因素的操作不当也会给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损失,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风险,它存在于商业银行所有经营业务中。信用风险是指交易方或债权人不能按照合同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相应的义务,进而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信用风险是复杂的风险,具有不可知性和难以控制性。除了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中,在间接信用贷款、股票市场交易中也是存在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存在着中长期贷款比例大、信贷集中且数额过多以及贷款期限错配等特点,更不利于风险管理。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业务及投资由于市场价格因素变动引起的损失风险类型。一般常见的市场风险主要组成部分是股票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商品交换风险。股票风险是指股票价格的下跌导致的商业银行股票投资的经济损失。汇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利用外币进行业务经营或者商业投资时,遇到汇率变化,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商品交换风险是指市场上的交换商品由于价格变动导致银行经营利润损失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不仅仅存在于证券衍生品和利率衍生品等金融衍生工具里,还广泛存在于以商品、股权、期货以及外汇等为代表的正规证券衍生工具中。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还不健全,难以对证券衍生品进行规范价格标准,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难上加难。

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有效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对银行的内部治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风险管理组织是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商业银行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不仅促使风险管理专业化更有利于促进风险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首先,对银行董事会的组成结构进行合理优化,确保董事会的管理职能,其次还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结构的完善,合理分配风险管理组织的职能,确定分工。最后在建立的风险管理组织管理工作中,还要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注重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员工以及中高层领导进行风尚道德监督。

(二)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力度

根据针对商业银行规范发展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发展中规避风险,做到加强管理,对风险管理的监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制定商业银行内部的系统操作、员工道德风尚、投资理财以及信贷政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制度。另外,对这些方面制度落实工作中的各方面因素加强管理。除此之外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组织的监督管理,促使他们在管理中做到科学管理、透明化管理,真正做到能够降低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风险。

(三)做好对影响市场价格因素的分析,理性投资理财

商业银行的风险很大部分来自于市场风险,并且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方式是进行市场投资。所以为规避商业银行对市场投资中的风险,就需要银行相关部门做好对经济发展趋势信息、国家投资发展政策、居民市场需求等影响市场价格因素的分析,做到在投资中能够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取得盈利。此外,银行投资部门还要制定出科学的投资制度,在分析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合理配置投资份额。

三、商业银行金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对策

(一)做好商业银行风险系统的制定和监测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央行政策的制约。央行在发展中设置有专门的金融行业分析部门进行对我国的投资提供参考和指导。所以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可以进行借鉴,设置自己的风险系统,对银行的投资实行连续性的监测,然后进行阶段性投资情况分析,及时总结出投资变化周期和央行颁布市场价格信息之间的关系变化,对下一步投资做出正确判断。此外,通过风险系统的构建还可以对信用风险信息进行智能存档,对信用状况不良的客户进行标记。

(二)调整商业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做好商业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能够促进商业银行整体结构合理,减少内部人员滥用职权进行信贷活动,提高商业银行总体的运作水平,而且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风险发生,减少由于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所以,要根据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精简结构、明确职能、合理分工,对职工的工作进行监督,实行奖惩制度,对不合乎银行职工素质规定的员工进行处分。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促使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建立商业银行投资预警机制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4)

全面风险管理应用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新巴塞尔协议》(2001年)中提出的,西巴塞尔协议强调商业银行应该将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有的风险全部纳入风险控制系统中,明确了风险管理的范围并且提出以统一的标准衡量风险,实现统一风险管理。ERM系统强调了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机制,要求对各种风险以及承担风险责任的业务单元,不管是业务员还是机构整体,不管是基层还是分支机构,甚至是总行,都要进行全面而且有效的风险管理。ERM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分散于各机构、职能部门的风险,统筹考虑风险应对策略,同时也对机构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基于EBM的临商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1.调节当前资本结构

临商银行通过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建立更规范的财务风险结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之间相互制衡和约束,可在风险规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财务风险结构也可以对临商银行的财务风险结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德意志银行的双层董事会制度可以监督和规避董事会,在风险规避上又加强了一次监督,双层董事会制度更加细化了风险规避负责人的职责。临商银行的财务风险规避应该吸收此种经验。

2.改善当前贷款结构

目前,临商银行贷款相对国内其他银行集中度较高,期限偏长,即流动性资产较少,被迫变现将会面临更大的损失。为了规避银行的财务风险,临商银行应有计划的改进贷款总体期限结构,提前预测提前偿还率和贷款违约率,在可接收波动范围内,尽量使贷款内部长短期期限互相匹配,或存款和贷款之间期限相互匹配等。

3.合理运用资产负债管理

临商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环境新问题的出现以及计算机水平的进步,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为了规避财务风险,临商银行必须考察不同的宏观环境,选择合适的管理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平衡赢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从而达到规避其财务风险的目的。

4.提高银行资本充足度

引入管理经验丰富的外资银行等相关的战略投资者,为临商银行能够实现早日上市打好基础;补充临商银行所需资本金,使临商银行经营目标为实行利润最大化,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建议政府降低银行业的营业税,减轻银行税收负担,提高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竞争力;政府制定相关法规和制度,要求银行将少缴营业税的资金用于补充资本金,提高银行的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5.改进银行存贷业务

受限于中国传统的高储蓄倾向,临商银行的存款额度远高于其贷款额度,而存款也成为其资金的主要来源。通过存款结构的调增,可以增加短期存款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银行的财务风险。临商银行要有选择的重点开发和维护优质公司客户,加强客户的维护和保持,建立两者较好的相互合作关系,保证银行有较为稳定的贷款对象,保证银行的收益率,同时还能确保部分的存款来源,节约相关组织工作的成本。

6.建立信息沟通与传递机制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5)

1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度持续上升,工业总产值占比已增至82%左右,而银行信贷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左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的现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对于小企业贷款,政府虽推动力度不小,但商业银行的响应有限。目前,商业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仍然显得过于保守。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以抵押为主,同时,抵押贷款存在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

2商业银行现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基于中小企业信贷违约风险高的特点,导致了银行对其业务开展的谨慎,从而发展缓慢。也存在了巨大的问题。(1),信贷准人政策缺乏灵活性。银行偏重对大规模企业的信贷融资,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论优劣,只因规模问题而直接被银行融资拒之门外。(2).信货授权高度集中。审查程序繁琐,这种授权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间急”的特点。(3),激励机制和管理考核不合理。银行内部并未能形成有效的企业估价体系,仅凭领导决定制的“关系贷款”,这也挫伤了业务人员的开展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案例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

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6)

引言

随着全球化地继续推进,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日益严峻。特别是近年来相继发生的银行案件,比如巴林银行案,1995年的华夏银行案和2010年的齐鲁银行案。这些无不表现出商业银行需要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概述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

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3)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

2.实证研究

2.1模型说明

前面已经给出了巴塞尔新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操作风险其实也是去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风险。所以可以对其进行简单模型处理,得出计量结果。高风险高收益可知风险对收益有重要影响,因此采用二元回归模型。被解释变量为商业银行的税前利润P,解释变量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所以可用银行的一年存贷利率差R代替。信用风险表现为不良贷款,因此可用不良贷款NPL(Non-performingLoans)代替。由于TSS(总离差平方和)=ESS(回归平方和)+RSS(残差平方和),所以无法用模型解释的部分(Rss)就可以归纳为操作风险。模型为:Y=C+C(1)NPL+C(2)R+ε。

2.2数据选取说明

数据来自于中国工商银行的年报统计数据。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因为中国工商银行时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是中国最赚钱公司。截至2010年末,工商银行总资产134,586.22亿元,当前总市值14,344.70亿元,居全球上市银行之首。考虑到各商业银行的2011年年报披露还未公布,所以样本数据只选取从2003年到2010年的数据。存贷款利差R采用了简单算术平均法。

从回归结果可知:第一,银行税前利润P与一年存贷款利率差R呈正相关,与不良贷款NPL呈负相关,符合经济理论;第二,回归结果中的R2是可决系数,反应了样本内一年存贷利率差R和不良贷款NPL一起对应变量P变动的解释程度。R2=0.904,说明R和NPL对P的解释程度较高。模型的回归结果得R=0.904,即与信用风险占整体风险约90.4%,其余的9.6%可认为是操作风险。

分析可知中国工商银行的操作风险已经占据三大风险中很大部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亟待提高。

3.结论及对策建议

3.1结论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模型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反应操作风险的大小。从回归结果可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还有很大欠缺。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技术上都还有待完善,在规避操作风险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2对策建议

就以上分析,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能力。特别是针对银行工作人员,要加强他们的操作风险辨别意识,从人员、系统上控制其发生的可能性。

(2)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实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考核及激励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

(3)建立操作风险信息数据库。大型商业银行因逐步加强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搜集,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7)

随着农信社全面改制成农商行,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取得极大成就,股权结构逐渐优化,股本金额不断增加,治理内部控制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完善,但因农商行改制时间较晚,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顾客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比于一般的城市商业银行,其面临的风险更高,且由于自身发展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差。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股权结构安排作为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石,其合理性往往能提高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对公司有重要影响。在中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需要正确的认识把握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风险承担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这不仅是农村商业银行主动适应银监会和省联社双重监管的要求,也决定农村商业银行的价值,更是有效防范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必然选择。那么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对风险有何影响?关于股权结构对风险承担行为的研究,国外专门研究的多为国有商业银行或城市商业银行。L.LaevenandR.Levine(2009)[1]通过实证分析了银行股权结构、风险承担行为和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相关性。研究认为当银行为单一公司治理机制,股东的相对控制力与风险承担行为呈正相关关系,而这其中的风险承担行为与资本管制间的关系则取决于每家银行的股权结构。李维安等人(2004)[2]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改革关系研究,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模式选择建议。另外,李艳虹(2008)[3]等学者从股权结构和银行经营绩效、风险管理方面入手,分析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迁对绩效与风险影响。研究认为股权结构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体系的产权基础,能从根本上决定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管理决策机制,进而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行为方式。

1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股权结构作为银行治理的产权基础,能从根本上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和约束机制,影响信息披露、管理制约控制、外部监管等机制,这些机制制约进而影响公司治理与决策,从而最终影响其抵御破产风险的能力大小(Iannottaetal,2007)[4]。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背景调查,从股权结构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员工股为切入点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有关于股权集中度的研究认为股权集中对内部治理作用是双面的:一方面认为大股东占比达到一定程度可收获的利益加大,对中小股东的侵占行为减弱,可以更加有效监督企业运营,规避风险,获得更高效益,即“利益趋同效应”假说。Iannotta(2007)[4],Shehzad(2010)[5],等认为股权集中度与银行风险负相关,股权越集中越有助于达成一致决定,快速有效的决策。另一方面认为在较低比例的股权集中情况下,大股东会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并且控股股东的侵占动机随着其持股比例提高而增大,产生“壕沟防御效应”,即“掏空假说”。这种观点认为较集中股权结构会引发股东之间冲突,银行的少数大股东掌握着经营决策权,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更愿投资高收益高风险项目,加重不良贷款率,使得银行面临更高信用风险,“掏空”银行(Laeven和Levine(2009))[1]。

鉴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本文假设股权集中会约束风险承担行为。以第一大控股股东持股比和前十大股东持股之和来代表银行的股权集中度,提出假设1。假设1:股权集中度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负相关。股权制衡是由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各大股东之间内部牵制,防止了第一大股东机会主义,以达到大股东相互监督的股权安排情况。白积洋等(2012)[6]的研究结果验证了适当股权制衡能够提升银行经营效率。在国有股东持股较低的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国有,其他大股东制衡程度低,很难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因此,提出假设2。假设2:股权制衡度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另外,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施行职工全员持股制度。员工持股使得农商行的职工不仅仅是银行经营者,更是银行所有者。让员工参与治理能够通过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股权在内部资本流通,实现公司长期利益最大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员工更具归属感,从客观上建立了职工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利益关系,并且能降低职工的激励成本。我们假设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持股有助于银行风险控制。提出假设3。假设3: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持股比例与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

2实证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银监会网站以及各大农村商业银行官网披露年报或年报推算出的有关财务信息。基于数据有效性和可得性,最后得到150家农村商业银行共计335组有关股权结构指标、银行风险指标的样本数据作为实证分析。其中2013年113组,2014年127组,2015年115组。

2.2变量选择与描述统计

2.2.1被解释变量(银行风险变量)

本文以LucLaevenandRossLevine提出的Zscore为破产风险的替代变量,即用Z值的倒数来衡量银行的破产风险。Z值是银行资产收益率(ROA)和资本资产比率(CAR)之和与资产收益率标准差σ(ROA)的比值,通常用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稳定性。Z值越大,商业银行的经营越稳定,持续运作能力也越强,相应农村商业银行的破产算风险也就越小。Zscore来表示Z值的倒数,反映银行破产概率。Zscore值越大,银行破产概率越。

2.2.2解释变量(股权结构变量)

由前文理论分析,股权结构是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重要因素。股权结构指标中,本文选取了①股权集中度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CR10)②衡量股权制衡度选取Z值,即第二到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③员工股占比(ES);④虚拟变量CR1/P反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是否大于等于P,是回归1,否取0,例如CR1/0.1是虚拟变量,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10%时,取值1,否则取0,以此类推。反映股权分散化是否存在区间效应,讨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是否存在一个合理区间。

2.2.3控制变量

剥离银行资产规模产生影响银行规模InN、银行资本充足率TCR、资产负债率DR、资本利润率RR的影响。有关变量定义见表1。表2给出了全国农村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及其财务相关特征的描述性统计。由样本数据统计,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平均值13.65%,最大值47.42%,最小值仅为015%。不良贷款数值较大,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水平高。股权结构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均值9.17%,低于10%,最低仅0.38%。说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只是处于相对控股地位,持股比例总较低。前十大股东持股比均值44.44%,最小值仅3.7%,前十大股东以外基本为小而散的股东,这些均说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股权整体是极度分散的。Z表示第一大股东对银行控制力,控制力平均水平6.4850,说明大股东对银行控制能力总体上较弱。员工股平均占比12.14%,最大占2739%,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本行职工持股总额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5%,已基本达到了制度要求。可见员工股现已成为农村商业银行重要得股东组成部分之一。

2.3计量模型的假定

本文为了研究股权结构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设定以下五个模型。模型(1)考察第一大股东、前十大股东之和作为股东持股的集中程度衡量,分析对风险影响。进一步分析第二到第十大非控股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的总体影响。模型(2)分析员工持股比例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其中,i指银行序列代码,t指年日期,Yi,t取zscore,表示i银行t年的风险代替变量,αt表示不同农村商业银行不衰时间变化的个体特征,εi,t是随时间变化的扰动项。对面板数据模型筛选,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本文面板数据估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收集的全国150家农村商业银行2013—2015年年报数据以及年报数据计算得到的各年一共335组截面样本数据,并对各变量标准化后,分别带入模型。

3实证结果与分析

考虑界面异方差、序列相关、界面相关等问题后,我们对模型(1)(2),以破产风险变量zscore作为被解释变量做固定效应分析。第一,从方程(1)、(2)观察,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CR10)均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负相关。说明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高度分散股权结构下,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能获得有效的控制权有助于银行承担风险,减小破产损失。因此,对于目前股权分散趋势的农村商业银行,其股权集中度越高,银行越稳定,不降低良贷款率,风险承担行为越低。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过程中,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农村商业银行规定了单个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这种制度设置存在很大弊端。农村商业银行社会自然人股所占比例占股东数量一半以上,但单个比例极低,股权高度分散。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水平较低,过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反而会由于协调成本和搭便车现象而使银行愈加不稳定,大股东控制集中更多信息优势,用更少成本来关注更多企业信息审核,可有效规避投资高风险,符合“利益趋同假说”观点。假设1成立。第二,股权制衡度(Z)对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方程(3)表明,加强股东权利制衡,减弱第一大股东控股能力,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分散的中小股东由于股份少,无投资意识,多把参与的股权当成存款以便赢得小利。且思想意识落后,较少有参与经营管理与民主决策的理念,所以可以说,股权内部结构监督治理约束存在严重缺陷,以至于农村商业银行治理水平、防范风险的效果滞后,需要改善内外监督治理机制。假设2成立。第三,员工股比例(ES)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影响。表3方程(4)结果显示,员工股持股比例越大,却越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面临风险越大。同Kim(2014)[7]等人对一般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的研究结果,认为存在即使员工大规模持股,基层员工也认为他们的表态、工作几乎不能影响公司绩效的现象,易产生“搭便车”等问题,职工持股并不能有效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持股比例过小而分散的员工持股,会使得银行决策权相对分散,员工素质也有待提高,思想僵化,难以有效治理,剩余控制权仍是被农村商业银行董事层、管理层掌握。现内部监督部门监事会也极少建立,制衡机制不完善,也就无法约束管理者决策。假设3不成立。

4进一步分析

股权集中度保持在什么水平上才能有助于控制银行风险?我们进一步研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区间变化对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参考busta(2014)等股权分散化在不同阶段股权比例变化对风险控制不同影响。本文也假设第一大股东与风险承担行为理论上存在一个股权分散化的区间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存在合理区间,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某一点后,股权持续集中、降低风险承担行为的效应递增。

5结论及建议

5.1研究结论

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农村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与风险承担行为符合利益趋同假说,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且超过20%后,可有效降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第二,第二到第十大股东共同对第一大股东制衡度越强,越有助于内部权利制衡,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越低,经营效果越好。第三,员工持股仍存在较多问题,不能有效的防范农村商业银行风险。

5.2政策建议

第一,适度的股权集中。相对集中股权,提高单个股东所占份额,同时提出提高非控股股东制衡力,形成有效制约完善内部治理,提高运行效率,可有效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第二,逐步健全法人治理。银行可加大引入金融类法人股东,这与银行本身性质相符合。金融企业法人具备更为专业的金融知识,可帮助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经营与决策。法人股东更加注重银行长期经营情况,相对于分散的社会公众股和员工股有更大影响力,能促进银行管理水平提高,从而降低银行风险。第三,加大对内部员工素质培养,建立合理股权激励体制,合理设置农村商业银行员工内部行权机制。建议扩大内部人持股,增加银行员工对本行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加大内部人员风险行为互相监督力度,切实使员工股东参与到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上来,进而减少道德风险。同时,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措施,对整个员工持股计划运作制定严密的风险措施,以发挥员工持股计划应有的作用。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未上市,股权激励方式也可作为一种对员工、管理层激励方。

参考文献:

[2]李维安,曹廷求.股权结构,治理机制与城市银行绩效[J].经济研究,2004(12):415.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8)

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及总裁沃尔特威斯顿有一句名言:“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和规模的不断膨胀,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某些高风险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有可能在转瞬间葬送整个银行。然而作为经济的核心,金融大厦的坍塌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动荡。

当前,如何把握风险与利润、风险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银行既不承受过大的风险,又能保持适当的发展,是每个处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的银行经营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致使银行经营失败的情况频频发生,然而也不乏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银行。就让我们走进这些中外银行,分享它们的成功经验。

一、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

巴克莱银行是英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在英国设有2100多家分行,在全球6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近十几年以来,巴克莱银行十分注重不断拓展其业务的广度和深度,资产和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在巴克莱银行各项业务快速拓展的过程中,成功的风险管理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构造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

与大多数西方国家银行一样,巴克莱银行具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在这一系统内,对风险的管理分工非常明确,而且职责清晰。具体来说,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业务条线负责人负责识别和管理业务线条的风险;风险总监负责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分类风险主管及其团队负责风险控制框架的建立与监控;业务风险团队负责协助业务条线负责人识别并管理其总体业务风险;内部审计独立地检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环境。完善清晰的结构与权责明确的分工为防范风险布下了天罗地网,为巴克莱银行成功进行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风险偏好体系——保证业绩,控制风险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克莱银行一直在内部使用风险偏好体系。风险偏好体系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估计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及实现这些业务规划的资本需求,将这些与目标资本比率、红利等因素相对比,并将这些结果转化为每个主要业务板块规划的风险容量。风险偏好的数值要通过估计集团对宏观经济事件的敏感性来进行验证(这种估计是利用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来完成的)。巴克莱银行集团信用风险总监安德鲁·布鲁斯认为,巴克莱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十几年来通过建立风险偏好体系,加强限额管理,强化了经济资本在集团内部的运用。而风险偏好体系的运用也是国际活跃的银行风险管理成功的普遍经验。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先进,数据充分

与其他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巴克莱银行最大的风险。据统计,巴克莱银行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经济资本被配置到各业务条线的信用风险上。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巴克莱银行主要利用五步风险管理程序(即指导、评估、控制、报告、管理和分析)以及基于coso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进行。巴克莱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利用自己的历史数据和其他外部信息,通过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系统来对借贷者、交易对手以及零售客户进行评级。与此同时,巴克莱也采用一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和评级工具,当然这些外部开发的模型及评级工具必须经过巴克莱银行的相关验证。

二、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

民生银行是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在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今天,民生银行却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风险管理道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生银行如何应对日益多样化的信用风险。

(一)重视贷前调查——充分检验,防范风险

民生银行广州分行是广州地区唯一实行“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的银行。当年广东南海华光集团骗贷屡屡得逞,“洗劫”了广州数家银行近74亿元人民币。然而该集团存在的风险却无法逃过民生银行的火眼金睛。

南海华光集团曾向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申请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当广州分行收到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资料后,立即进入其受理贷款申请的检测达标通道,这第一道关卡就是大名鼎鼎的“预授信申报公示”。预授信申报公示制度是广州分行2002年上半年刚刚推出的新制度,目的就是为化解一些常见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其实这套制度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当银行接到授信申请时,在银行内部网站上将南海华光集团的有关材料进行为期7日的“公示”,广而告之,广泛征求意见,听取群众的呼声。预授信制度不但大大节省了支行具体经办人员实地贷前调查的工作量,而且使调查渠道更为广泛、通达,使授信通道更为透明、民主、公开,很难出现漏网之鱼,为自身保护提供了安全绿色屏障。南海华光集团的申请也正是在公示期间,由于该行员工们陆续提供的华光集团的相关信息显示出其众多漏洞,经有关部门认真分析核实后,而被多票否决,实现了防患风险于未然。

(二)加强贷后检查——重视结果,更重过程

尽管贷前调查与贷中审查至关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款项贷出后就“一劳永逸”,贷后管理也绝对不可小觑。民生银行杭州分行主管风险控制的副行长赵继臣说,在杭州分行,风险控制高于业务发展。银行不良资产反映的是结果,但产生却是在过程,因此对于分行来讲,过程控制重于结果控制,注重贷后管理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基础和关键。

杭州分行曾为杭州某企业贷款400万元人民币,然而该企业的两幢房产早在2003年9月就被法院查封,分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分行组织相关人员多次与借款人、保证人联系,制订清收措施。经过各项艰苦努力的工作和与当事人谈判,终于在贷款到期前一天全额收回了400万元贷款的本息。

另外,在对湖州某集团有限公司的续授信现场检查中发现,该公司在生产经营、销售渠道及财务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检查人员随即向分行贷审会提出了不能给予其续授信的理由,果断退出,避免了后来其他贷款行因来不及收贷而最终采取法律补救手段情况的发生。检查过程中,杭州分行还了解到安吉某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存在的资产流动性风险,分行配合支行几次到安吉,与企业和政府联系落实分期还款计划,并积极争取到了总行的支持,分三期收回了全部贷款本息。可见在贷款业务中,过程控制至关重要。杭州分行正是通过贷后管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风险“扼杀于摇篮中”。

(三)培养风险意识——认识到位,团结一心

民生银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银行经营同质化趋势很强,民生银行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靠的是员工们工作拼搏、热情、坚韧、执着。”是什么力量鼓舞激励着民生员工?我们应该看到,民生银行尤为注重员工队伍业务培训、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工作,通过多样化、实用化、层次化的培训方式,生动活泼地为员工的实际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强化了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了他们的业务操作,对真正做到按章办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积极的思想做后盾,才有了广大员工在风险防范方面更强的行动力。在高度风险意识熏陶下,风险防范观念深入到了每一位民生银行员工的内心,使风险防范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成为民生企业文化的重要灵魂。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中外银行成功案例带来的启迪

(一)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是有效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外资银行大多具备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其内部监督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实行垂直管理。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督部门往往与本级机构相互独立,或者在分支机构不设内部监督部门,内部监督的职责直接由总行的内部监督部门实施。

巴克莱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结构清晰,权责明确,是外资银行成熟风险管理系统的典型。再来看民生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2004年,民生银行华北、华东和华南授信评审中心——风险管理的核心机构,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成立。评审人员“直系”隶属于总行,是总行的“嫡亲”,而与分行没有任何血缘——人事和经济利益联系,这使得总分行之间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审贷分离”,从制度上避免了由基层行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可能带来的授信业务经营性风险。实践表明,民生银行的独立评审与区域授信评审中tk,等制度非常成功。

(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完善操作规章制度是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保证。银行业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通过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能够使银行员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

巴克莱银行作为一家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完善与周密。在民生银行,各项内控制度建设也紧随业务的发展步步推进。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评审,从放款到贷后管理,直至最后的责任追究,分行都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制度,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建立与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举措。信用评级体系往往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肩负着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信用管理部门在授信前做出的客户信用分析报告,是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决定能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的信用监控报告,更是银行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重要指标。

巴克莱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其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为其测量与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保障。在我国,尽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差距,但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例如民生银行对申请授信的客户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在数据集中管理方面,民生银行也走在全国同业中的前列。该行率先采用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模式,将全行所有业务的数据处理集中在总行,为业务拓展与风险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实践证明,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只有将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风险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也就是说,银行的每位员工在做每一笔业务时都应考虑到风险因素,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经过长时间发展,风险管理观念在大多数外资银行早已深人人心。而对民生银行来说,正是由于民生银行上下都把风险管理放到突出位置,各级行领导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使得员工达成共识,才使民生银行在风险管理进程中硕果累累。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9)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04-02

如果说全面风险管理基本理念是商业银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和灵魂,那么适当的与之匹配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就是贯彻和执行全面风险管理精神的具体形式。合适的全面风险组织架构能够将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目标和责任在全行范围内进行清晰地交流,实现全行内部信息共享和部门合作的经营文化,可以明确全行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规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报告路径。

一定程度上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的不同形式取决于不同的风险管理制度安排。这些模式各有优劣,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对于一家银行来说,选择什么样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在于其选择的组织架构是否适合银行的实际情况,能否有效运行,能否充分控制各类风险。目前比较常见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模式有集权模式、事业部模式、矩阵模式以及网络型模型。

一、风险管理部集权模式

风险管理部集权模式是由最初的单一制银行架构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模式转变而来的。但在一些实行总分行制的国家,也有很多银行采用风险管理部集权模式。这种框架模式就是商业银行的总行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由该部门负责全行所有的风险管理工作(如图1所示)。在这一模式下,从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出台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再到具体的日常的风险监测、风险检查都是由风险管理部一个部门负责的,风险管理职责高度集中于该部门。

1.风险管理部集权模式的优点

(1)风险管理职责集中于风险管理部一个部门,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银行的整体风险;(2)不会出现因部门之间职责边界而产生风险管理真空问题和部门间的摩擦,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3)数据集中,便于分析研究; (4)风险管理部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可以避免受到来自业务方面的干扰。

2.风险管理部集权模式的缺点

(1)所有风险管理工作都由风险管理部完成,对该部门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很高要求;相对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以及银行业务日益复杂,风险管理部门可能会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2)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经营部门(包括分支机构)完全隔离,如果风险管理部门一味强调控制风险,缺乏与业务经营部门的沟通,容易在两者之间产生冲突。这对整个银行的稳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3)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脱节,有可能会造成风险管理战略与业务经营战略、风险管理政策与业务发展的错位和不相适应的情况。

二、事业部模式

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出于成本效益和效率的考虑,往往会采取事业部的组织架构设置。整个银行按照业务种类划分为不同的事业部,比如个人金融部、公司金融部等,每个事业部都是一个单独的业务运营单位、风险管理单位和利润中心。事业部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设置就是银行总行不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而是由每一个事业部在内部设置风险管理机构,负责事业部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工作。

1.事业部模式的优点

(1)每个业务条线的风险管理工作由该条线的事业部负责,从而将风险管理工作与业务开展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将业务发展规划与风险战略结合起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2)每个业务条线中的风险管理工作由该条线的事业部负责,避免了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中可能出现的摩擦和阻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3)风险管理与业务开展紧密相连,风险管理人员对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较为熟悉,从而提高了风险识别的效率。

2.事业部模式的缺点

(1)各个事业部分别管理所辖业务条线上的风险,不利于银行从整体上把握风险,这样很难在不同业务条线之间保持完全一致的风险衡量、评估与控制标准;(2)不同事业部之间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沟通存在困难,如果某项风险管理工作涉及两个或以上事业部,沟通协调有时比较困难;(3)每个事业部都单独设置风险管理机构有可能会出现机构重复设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问题;(4)每个事业部既从事业务经营,又负责风险管理,有悖于利益相关岗位分离的原则,往往会弱化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三、矩阵型模式

通过对比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集权模式”和“事业部模式”,发现这两种模式分别是典型的“块块管理”和“条条管理”,因而或多或少总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矩阵型模式则是对前两种模式的综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两种模式的不足。按照矩阵型组织架构划分标准不同,该模式又可以分为以事业部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和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两种。

矩阵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银行根据不同的情况在其内部按照事业部,或按照区域分支机构设置利润中心,每个利润中心内部设置风险管理小组,该小组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直接领导,向其负责;同时,该小组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还要接受事业部或区域分支机构的指导,并向其汇报工作。这样就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二维的、双线报告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1.以事业部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

以事业部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下,银行按照不同业务条线分别设置相应的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是单独的业务经营单位、风险管理单位和利润中心。在风险管理方面,事业部内设置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事业部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对事业部和总行风险管理部双线报告和负责,以对总行风险管理部的负责为主,直接接受总行风险管理部的垂直领导。银行下设分支机构的架构设置与总行基本一致,下一级行的行长对上一级行的行长负责;下一级行的事业分部向上一级行的事业部和本级行的行长负责,但以对上一级行的事业部负责为主;下一级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同时对上一级行的风险管理部和本级行的行长负责,并以对上一级行的风险管理部负责为主。

综合来看,该种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仍然以业务条块管理为主,但同时强化了风险管理部门的垂直管理,加强了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垂直性和有效性。该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按照业务条线设置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是单独的利润中心,有利于各业务的专业化经营;(2)总行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风险管理部门对各个事业部进行横向控制和管理,有利于银行从总体上进行管理;(3)风险管理和业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有利于控制下属分支机构的道德风险。

2.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

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型模式下,银行按照区域划分不同分支机构,每个区域分支机构是一个单独的业务运营单位、风险管理单位和利润中心,如图2所示。在风险管理方面,该区域分支机构设置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区域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实行向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和本区域分支机构行长双线汇报和负责的制度,其中以对总行风险管理部的负责为主。

综合来看,该种模式以对不同区域的“块块管理”为主,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的垂直条线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独立性。该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银行按照区域设置不同的利润中心,有利于整合区域内的资源,特别是客户资源,以达到规模效应;(2)风险管理仍然实行垂直条线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有效避免区域分支机构内风险管理分部工作开展受到区域分支机构管理人员干扰的情况;(3)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银行的整体风险。

3.矩阵型模式的优缺点

矩阵型模式的优点为:(1)强化了风险的垂直条线管理,有利于银行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风险,并提高了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2)风险管理实行总行风险管理部和事业部(区域分支机构)的双重领导,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业务经营与风险控制的有机结合,避免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事业部或区域分支机构有效控制其范围内的经营风险。矩阵型模式的缺点为:(1)风险管理的双重领导要求相关业务人员要处理好双重领导的关系,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2)该模式下信息沟通量非常大,这对银行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巨大考验。

四、网络型模式

网络型模式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型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模式,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产品创新速度的加快等新情况。在该模式中,银行的分工是按照职员所拥有的专业技能进行的,这些专业人员可以单独开展工作,也可以在一段时期内临时组成专门的项目小组开展工作。其需要整合的资源可以不限于银行内部的专业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引入外部的专业力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具体到风险管理方面,那些具有较高风险管理技能的人员被分派到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单独开展工作,如果有需要他们可以随时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对某些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进行集中处理。

网络型模式的优点就在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而它的缺点主要是在一些传统的管理领域仍然很难得到较好的实施。到目前为止,网络型模式仍然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商业银行如何选择风险管理模式呢?我们认为选择风险管理框架模式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符合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二是与银行的资源状况相适应;三是要进行成本效益可行性分析;四是注意选择模式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

参考文献:

[1] 许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吉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0-0052-02

一、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界定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COSO于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内部控制应具备的五个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04)中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ERM)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从而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1.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范畴不一致;两者的活动不一致;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

2.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紧密相关: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从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控制框架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的3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5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3个要素;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当由企业同一套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完成,企业不能为之设置两套工作小组。为此,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权责分配中,应充分考试专业管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这三大类职责相辅相成,它们应当是每个关键岗位职责的有机组成部分。

虽然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具体目标并不完全相同,但两者在概念内涵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保障企业总体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两者的根本目标和作用是一致的。因此,二者应当实现有机融合,全面风险管理架构的构建与实施要建立在内部控制建设现有成果的基础之上。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样化

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样化,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和国家风险。各银行都会因风险控制措施不当而发生损失,有的案例损失金额巨大,中小商业银行相对而言其抗风险能力不足,更易由损失引发系统性风险;

(二)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存在较多弊端

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力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大部分银行未设立独立的专业化部门承担操作风险管理和分配资本职责;操作风险管理现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难以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结构,与国际上要求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差距不小。

(三)忽略了风险之间的联动性

目前单独、割裂的处理各类风险,忽略了风险之间的联动性。

三、国内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现状

(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如工商银行2004年引入COSO ERM框架的理念,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治理标准,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全面风险管理治理架构,制定相关授权方案,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有效制衡的运作机制。重新调整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于2006年7月设立了首席风险官职位,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部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规划已经形成并在逐步推进

农业银行在制定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时间表、步骤和措施,在2009年底前建成内部评级初级法体系,2013年底前建成内部评级高级法体系。工商银行全面推进风险计量技术的研发,加大数据集中与系统建设力度,从公司治理、方法论、基础数据、制度政策、IT系统等方面不断深化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工作,风险治理结构日益完善,风险计量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风险管理的前瞻性、科学性得以显著提高。

四、构建中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议

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设经验,以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实行总分行制的行政制度为基础,笔者提出要按照“集中管控、矩阵分布、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目标要求,建立总分支三级联动风险管理机制,以集中职能的风险管理部为特点,以风险总监为纽带,以分布于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经理为基础的架构与职能分工。

在董事会下设风险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确定风险偏好指标和提供政策建议;在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行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分管行长担任,其他行级领导担任常务委员;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常设机构——风险管理部,作为风险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该部门集中所有各类风险的管理职能,可以设置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各团队,任命各类风险经理,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管理团队;设置风险管理总监,对风险管理事务进行综合协调,风险管理总监与首席财务官紧密合作,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工作;在各业务条线设置风险经理岗,一方面配合业务条线负责人进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是为风险管理部在业务条线上的派出单位,负责风险据的收集、风险状况的实时监控;建立支行风险经理派驻制,派驻风险经理是支行层面风险管理的主力军,对各支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定期向上一级的风险管理部进行风险管理情况汇报,提供风险资料和数据。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现有内控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银行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与职能,将有利于推进中小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银行风险经理工作总结篇(11)

近年来,随着大量操作风险案件的曝光,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与日俱增,对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由于难以全面搜集我国商业银行的损失数据,本文将采用自上而下模型中的收入模型进行操作风险的度量,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工商银行的操作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对策和建议,不仅提升了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防范能力,而且使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一、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操作风险理论基础

1、操作风险的定义

巴塞尔新协议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足或者运行不当,以及外部事件出现问题或者不够完善而发生直接或间接损失的一种风险。其中法律风险归属于操作风险,声誉风险与策略风险则不属于操作风险。

2、操作风险的特征

(1)大部分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可控性和可降低性。操作风险具有很强的内生性,除自然灾害及政治、军事等外部冲击导致的一些不可预测的意外事件外,大部分的操作风险是内生性风险。但由于操作风险的风险因子很大比例上来自于银行的内部操作,在银行的可控范围之内,因而大部分的操作风险具有可控性。商业银行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内生性的操作风险水平,这就是操作风险的可降低性特征。

(2)操作风险的覆盖范围广。操作风险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既包括发生频率高、潜在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上的名义风险,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潜在损失极大甚至危及银行存亡的大规模欺诈、自然灾害等。

(3)操作风险对应的收益是银行整体的收益。操作风险本身更多的是不连续的互相独立的事件,操作风险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损失的大小也是随机的,但决不会带来随机的收入。操作风险发生的损失一般情况下与回报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因而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承担操作风险的代价实际上是银行整体的收益。

(4)操作风险对新业务领域的冲击较大。操作风险的来源无处不在,比如内部控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法律环境等。

(5)既定业务领域操作风险的发生时间具有周期性特征。对于银行既定的业务领域,操作风险的发生可以用所谓的“U状曲线”来描述。

(二)操作风险文献综述

樊欣、杨晓光(2004)用收入法分别对浦发行、深发行进行了资本计量,收入法中被解释变量为净利润,解释变量有真实GDP增长率、一年存贷利差、上证综指年平均值。同时用证券法分别对浦发行和深发行的操作风险做了计量。汪俊鹏(2007)在硕士论文中用收入法分别对浦发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了计量,选取净利润为目标变量,自变量选取了真实GDP增长率[(GDP-CPI)/GDP]、五年存贷利差、企业景气指数、上证综指收盘价,数据为2002年至2006年季度数据。魏一鸣(2008)在硕士论文中用基本指标法和收入法对浦发行的操作风险进行了计量,同时用这两种方法对民生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了计量、收入法中目标变量选取为净利润,自变量选为真实GDP增长率、一年存贷利差、小额贷款率、企业景气指数、上证综指一年内平均值。吴军海(2009)用收入法分别对浦发行、深发行、中行进行了资本计量,收入法中被解释变量为净利润,解释变量有真实GDP增长率、小额贷款率、一年存贷利差、上证综指年收盘价。

文献回顾可知,各学者的参数选取有较大的不同。而本文在度量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以前年度各学者研究理论中的创新与不足之后,由于一年内存贷款利率存在多次调整的情况,本文数据以一年整存整取存款(贷款)利率进行加权而得该年度综合存款(贷款)利率做数据分析。同时选用每日收盘时上证综指的年度平均值来反映一年内的总体证券指数情况,每日收盘时上证综指的年度平均值主要用炒股软件在各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处做250日移动平均线得出[MA(250)]。下文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从其财务报表入手,试图构建一个比较准确统一的基于收入法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参数体系。

二、收入模型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收入模型将企业的净利润作为目标变量,企业外部的风险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这些因素可以是行业因素、市场因素或是信用因素等。企业净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这些因素解释,而余下的那些不能解释的部分将被作为该企业由于操作风险引起的收入波动。模型如下:

Y=c+b1x1+b2x2+b3x3+…+bixi+εt

其中Y是企业净利润,c代表模型的截距项,x1…xi代表风险因素,b1….bi代表风险因素的敏感程度,εt为参差项。从宏观角度来看,影响商业银行净利润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经济发展情况。由于商业银行的总体发展与真实GDP(GDP/CPI)成正相关,我们用实际GDP的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二是一年期存贷款利差。利率的波动对银行收人有很大的影响,一年期存贷款利差作为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解释变量,即一年期的定期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用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作为解释变量。三是上证综合指数。随着证券业务近几年的不断扩展,商业银行利润受到证券市场整体状况的影响,因此用上证综合指数也作为解释变量。最终,综合考虑这三方面因素之后我们令x1=GDP,x2=Loan-Deposit,x3=Composite Index,为解释变量系数,收入模型又可以写成:

Y=c+b1GDP+b2(Loan-Deposit)+b3Composite Index

我们设σ2=净利润方差,ε2=操作风险方差,则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利润波动为:

ε2=σ2(1-R2)

我们假设净利润的变化服从正态分布,则根据正态分布的特点,在以99.9%的置信水平下,操作风险应该为3.1倍因变量标准差,即OpRisk=3.1ε。

为了更好反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能力,为了使实证分析有代表性,我们以中国工商银行为研究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工商银行年度报告,中国工商银行网站,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样本期间1998-2010年的数据。数据如下:

根据逐步回归法,运用SPSS13.0软件对中国工商银行数据进行了分析,在计算过程中逐步加入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剔除无显著意义的变量,直到所建立的方程式中不再有可加入和可剔除的变量,得到其操作风险可估计如表2所示:

我们认为在收入模型中,不能被模型解释的方差被认为是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各模型的检验结果中,R2代表的是回归模型所能解释的因变量变异性的百分比,R2越接近于1,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越高。在模型中,如果R2=0.7815,说明78.15%的方差可以被模型解释,即操作风险在总方差中占据21.85%,从而估计中国工商银行的操作风险水平。在国际上,业界认为操作风险在总风险中所占的比例为10%-20%,因此,剔除模型本身的精确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国有银行所面临的操作风险形势比较严峻。

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将中国工商银行净利润总方差、R2、操作风险对应的方差,操作风险对应的标准差,以及99.9%置信水平下操作风险的估计值,根据ε2(操作风险对应的方差)=σ2(净利润的方差)(1-R2)可见,在99.9%的置信水平下,中国工商银行的操作风险估计值为811.1255亿元。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在选取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润的三种因素中,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是操作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而银行存贷款利差和上证综合指数对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不显著。由于银行存贷款利率没有放开,对银行的盈利空间有所限制,而且随着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存贷款盈利在利润中的比重也在逐年减少,也降低了其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同时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比较晚,在许多方面还不能摆脱政府行为,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信息,还存在一些股权分置的状况等,使得股价的变动对银行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在模型的结果中可以看出,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以及股票市场的上证综合指数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管理时,要全面的考虑这三种风险因素,特别是对我国宏观经济动态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利用收入模型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并不是很精确。主要是由于获得的数据比较少,样本空间相对比较小。而且在建立模型时并没有考虑时间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模型的准确性。除此之外,收入模型并没有按照业务部门进行分类,所以不能度量银行各部门或者操作领域所面临的操作风险,也就不能为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关于完善我 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几点建议:

首先,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有效地防范银行收入利润结构的非理性变化和大幅波动,在商业银行市场准入方面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而且还要规范证券市场的发展,有效地防止操作风险的发生。

其次,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宏观管理。从分析结果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金融的监管都可能会引起操作风险的发生,所以应从宏观上对操作风险进行调控与监管,对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意义重大。

再次,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将自身的操作风险特征和各种度量办法的要求结合起来,选择一个相对适宜的度量方法。比如针对各类业务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度量方法,在具备一定操作风险度量基础以后,再去选择自主开发度量模型,积极探索适合银行自身经营状况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同时为有效测定操作风险,国有商业银行需要更多地收集和积累大量的数据,为建立更适宜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中国工商银行操作风险实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汪俊鹏.基于收入模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3、魏一鸣.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及实证分析―以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为例[D].南京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