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4 15:09:12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篇(1)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23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nrollment Re-examination

ZHANG Haoxuan[1], ZHAO Yuanqin[1], LU Dongbing[2], YAN Faping[3]

([1] Bengbu Medic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fice, Bengbu, Anhui 233030;

[2] Bengbu Medical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Bengbu, Anhui 233030;

[3] Bengbu Medical Colle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enter, Bengbu, Anhui 23303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master's degree graduate enrollment re-examination of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Methods 2012-2013 apply for my school master's degree in clinical medicine and graduate survey by the re-examination of the present times, questionnair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graduate professional degree in undergraduate clinical ability. Results graduates in the subject was more than time graduates, students of different ability for clin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management of beds and served as chief resident time. Conclusion graduate enrollment in medical work, but also to the greater proportion of re-examination. Re-examina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election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assessment of candidat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erms of abi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the use of scientifically correct way to test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ndidate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medicine specialty degree; graduate; re-examination; clinical skills

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的教育以及学位等有重要意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指在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后,使得该类学生成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①②我国在2009年开始招收应届本科生为医学专业的学位硕士研究生,对于我国的医学研究教育结构有很大的调整优化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及生源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非常重要,不管在复试中还是之后的研究生培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次对于我校两个年级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复试情况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复试临床技能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选取2012-2013年报考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并通过复试的研究生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针对所选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生随机发放180份问卷,平均每个年级发放90份。问卷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些会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中包括临床能力培养、生源、临床实习安排和科研能力等内容设计。总共收回问卷156份,其中有效问卷有1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82.05%。

(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般情况:对于收回的128份有效问卷中,女生为60人(46.88%),男生为68人(53.12%);其中历届本科生为24人(18.75%),应届本科生为104人(81.25%)。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科研能力培养情况:由于在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应届本科生为医学专业的学位研究生,使得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及生源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对于回收的128份有效问卷中,在本科阶段便进行基础研究的为3人(2.34%),进行研究与临床相结合的学位为17人(13.28%),有27位(21.09%)学生主要从事临床应用的研究,进行临床实践总结的学生为8人,占6.25%,有18位学生,即占14.06%的学生在本科期间主要攻读的是临床病例的分析研究,多数学生即55人(42.97%)主要在本科期间是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对于应届毕业生以及往届毕业生在本科期间对于所做研究的时间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应届毕业生从事课题的时间明显多于历届毕业生。占33.65%应届毕业生从事课题研究占8~12个月,而对于24个月以上长时间的课题研究不管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历届毕业生均无,这可能与本科生的课程以及学年的设置有关,这使得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没有大量的时间(≥24个月)来专门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由于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非常重要,故在研究生复试中对于学生的临床能力的考核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128份有效问卷反馈的数据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同的生源对于临床能力在管理床位和担任住院总时间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别,即P<0.05,而在工作时间,管理床位数以及独立操作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别,即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得,对于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且通过复试的学生中,每天的工作时间小于6h的占16.41%,而每天的工作时间≥6h的则占83.59%。可以独立管理床位的学生达55人,占42.96%,而不能独立管理床位的占57.04%,共73人。在128名学生中占75.78%的学生能都独立管理床位大于4张,而仅有24.22%的受访者独立管理床位的数量小于4。有66.4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时常或者经常自己独立进行医疗操作,而仅有43名受访者表示他们偶尔或者很少进行独立的医疗操作。有48.44%的学生表示在医院的总时间小于3个月,而又51.56%的受访者在医院的总时间均大于等于3个月。

3 讨论

至2009年起,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生源主要由应届毕业生本科以及历届本科生组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本研究中受访应届本科毕业生为104人(81.25%),历届本科毕业生为24人(18.75%)。学校从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出发,即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临床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医疗人才,必须严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关,另一方面也更应强调在复试中对学生临床能力的考察、考核。③但是由于不同的学生的毕业院校、考生的个人经历、理论功底以及临床实践经验等的不同均会造成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在加上现行社会上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以考研来躲避就业的压力便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考研上,从而忽视了本科的临床实践能力的锻炼,在正式成为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前他们的主要临床实践的锻炼基本来自本科教育的临床实习。故在复试中考核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非常有必要。因此本校从2012年开始,在复试中对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考生统一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根据实际情况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组织各学科专家组,确定各学科临床技能考核内容,编制统一的考核评分标准和详细的考核用表,制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临床技能标准化考核办法。通过在复试阶段进行临床技能考核,不断完善与生源特点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选拔质量。

在本研究中发现不同的生源对于临床能力在管理床位和担任住院总时间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别,而在工作时间,管理床位数以及独立操作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别。一般来讲,如果学生能够在取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后再攻读相关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生源质量,其原因就在于历届本科生对于临床有较为扎实和透彻的了解,对于自己的薄弱方面以及感兴趣的方面更加明白。在某一方面也说明历届本科生源在某些临床技能方面优于应届本科生源。

许多医学院在培养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时往往认为科研比临床更为重要,这也使得许多同学在研究生阶段花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埋头于科研事业中,而无法从事相应的临床实践技能的锻炼,这对于研究生将来从事相(下转第58页)(上接第47页)关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不管在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学校都应该注重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强调临床技能的培训以及考核,聘请专业的教授以及医师专门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实行科室的轮转责任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本研究中受访者每天的工作时间小于6h的占16.41%,而每天的工作时间≥6h的则占83.59%。不能独立管理床位的占57.04%,共73人。在128名学生中占75.78%的学生能都独立管理床位大于4张。有43名受访者表示他们偶尔或者很少进行独立的医疗操作。

总之, 在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复试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复试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考核手段,应强化考生在临床实践能力方面的考核,采用科学正确的考查方式,针对考生的特点,确保生源质量。在复试中增加临床技能考核,可以推动我校本科临床实践教学及临床技能考核改革,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发现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和规范临床教师带教培训;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临床技能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对我校临床实践教学、临床技能培养和临床技能考核能起到推动作用。

课题名称:校级课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临床技能考核的探讨”,课题编号:jyxm1157

注释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篇(3)

【分类号】:R

医学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第一资源。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下达《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文件,提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安徽医科大学从2006年起设立教改班,逐步推进临床教学改革,2012年成功申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是该校传统优势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和教学改革示范专业。

就业是学业与职业的过渡阶段。对安徽医科大学2008级临床医学416名全体本科生就业去向的调研有助于了解医学生的就业环境,掌握医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满意度,为大力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2013年4月至2013年9月,我们对全体2008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416名)就业去向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男生244人,占总人数的58.65% ;女生172人,占总人数41.35% ;被试年龄在22岁~26岁之间,平均年龄24岁;安徽省生源381人,占总人数91.59% ;河北省生源6人,占总人数1.44% ,除了安徽省和河北省以外的其他省份地区生源29人,占6.97% 。

我们主要采用全面统计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2. 结果与讨论

2.1升学就业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3年8月13日,在调查的416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中,有188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有195人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合计377人(其中6人既收到录取通知书,又签订了就业协议),顺利升学就业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63% 。39人既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又没有签订就业协议,占总人数的9.37% 。

图表 1 升学就业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人群升学就业率整体较理想。调查凸显的一个现象是升学人数超过直接就业人数。这与临床医学岗位对学历要求较高有直接关系。近几年,三甲医院的临床医生招聘普遍要求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这使得许多临床医学本科生从入校起就立志考研。同时,硕士生的扩招也使临床医学本科生有更多升学机会。

2.2升学情况

截止2013年8月13日,在调查的416名医学毕业生中,354人参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占总人数的85.10% 。其中,男生202人考研,占男生总人数的82.79%;女生152人考研,占女生总人数的88.37% 。

图表 2 参加研究生考试人数与未参加研究生考试人数

已有195人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其中两人获得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占总人数46.88% 。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男生97人,占男生总人数39.75%;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女生98人,占女生总人数56.98% 。

根据调查结果,考研已经是绝大多数同学首选的就业方式,绝大多数同学都有主动考研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女生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比例和研究生录取比例都高于男生。通常,女生目标感比男生更强,自律性比男生更高,女生的卷面考试成绩往往高于男生。

2.3签订就业协议的整体情况

截止2013年8月13日,在调查的416名医学本科毕业生中,已有188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5.20% 。其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男生121人,占男生总人数的49.59%;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女生67人,占女生总人数的38.95% 。

根据调查结果,签订就业协议的同学不足总人数的一半。许多同学在升学失败后才被迫选择找工作,部分同学还表示工作中会继续考研,以获到更好的发展平台。少数同学表示如果今后考研成功会辞掉已签约的工作,重新选择理想的城市和医院。在一些同学们的观念中,签订就业协议是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不是理想的终点,考研才是他们实现事业抱负的跳板。急功近利可能会导致部分同学就业动机不纯,不能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男生的签约率略高于女生。这与女生的考研率明显高于男生相印证。

2.4就业去向的地域分布情况

截止2013年8月13日,在签订就业协议的188名临床医学毕业生中,在安徽工作的同学有147人,占签订就业协议同学总人数的78.20%;在上海市工作的同学有14人,占签订就业协议的总人数的7.45%;在江苏省工作的同学有8人,占签订就业协议的总人数的4.26%;在其他省份工作的同学有19人,占签订就业协议总人数的10.11%。

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同学表示不希望工作地点离家太远,不喜欢陌生的城市,害怕孤独,而且不少同学表示他们的父母亲友也不希望他们去离家太远的地方工作。安徽省生源多选择在安徽省或周边地区就业,合肥市、上海市、南京市等地是许多安徽省生源理想的工作地点。安徽省生源占总人数的91.59%,因此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这反映了一些同学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对家庭过分依赖,似乎缺乏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意志,害怕到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山区地区等继续医疗卫生人才的地区工作,急需加强就业观教育。

2.5医院等级的分布情况

截止2013年8月13日,在签订就业协议的188名临床医学毕业生中,在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工作的同学有56人,在二级甲等公立医院工作的同学有84人,在二级甲等以下公立医院工作的同学有28人,在私营医院工作的同学有7人,其他单位工作的同学有13人。

根据调查结果,临床医学本科生绝大多数选择做临床医生,二级甲等医院是吸纳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主渠道。许多同学认为医院的品牌直接影响个人成就感,宁愿承受低收入到三甲、二甲医院当编外人员,也不愿意选择高收入的乡镇卫生院。面对私营医院的招聘,不少同学表示担心私营医院管理不规范、效益不佳、社会影响力不够等,对私营医院有抵触心理。就业观念的偏差导致部分同学们就业抉择时不理性。

2.6待业情况

截止2013年8月13日,参与调查的416名临床医学毕业生中,39人尚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也未通过研究生入学考核,占总人数9.38% 。其中,男生31人,占总男生总人数12.70%;女生8人,占女生总人数4.65% 。

未就业的39人中,19人准备专职考研暂不就业,占未就业总人数的48.72%,占总学生数的4.57%;20人正在继续找工作,占未就业总人数的51.28%,占总学生数的4.81% 。目前没有同学有创业意向。根据调查结果,男生待业率明显比女生高。

2.7待业原因调查

在未就业的39名同学中,21人认为平时学习不努力导致暂时待业,9人认为平时不参加活动不善交往导致暂时待业,4人认为自己就业不积极导致暂时待业,3人认为没有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导致暂时待业,2人认为缺少人脉关系导致待业。

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不努力是待业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岗位特殊,一名优秀的医生需要掌握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临床技能。学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就业是否顺利。

3意见和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和讨论,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价值观滋生,加强就业观教育。调查中,少数医学毕业生挑剔医院品牌,要求工作高薪,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工作。医学生在就业观念和行为选择上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就业观。

其次,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端点效应发生。端点效应就是过于极端,过分夸大事物的某一方面。 调查中,少数医学毕业生将没有找到工作归咎于“拼爹”失败,把个案当成普遍真理,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辅导员应切实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调整情绪、调适心理、转变就业观念。

最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转变“等、靠、要”的传统就业观,加强创业教育,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调查中,很少有医学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创业。这固然与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有关,但与创业教育的不健全不无联系。此外,就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有良好服务态度的就业工作队伍。

作者介绍:

王玉蓉(1982年8月),女,汉族,安徽肥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一党总支,讲师,硕士,致力于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王俊(1982年9月),男,汉族,安徽肥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一党总支,讲师,硕士,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

夏果(1985年5月),男,汉族,安徽天长市,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一党总支学院,讲师,硕士,致力于疾病统计研究。

参考文献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篇(4)

泰山医学院源于1891年创办的华美医院医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泰山医学院。学院坐落于五岳之首的泰山脚下,现有各类在校生23000余人。临床医学专业为该校特色专业之一,每年均有1000余名本科毕业生毕业,在医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大多本科生选择考取硕士研究生作为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层次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整理了2012—2014三届临床医学专业3828名本科毕业生考研基础资料,总结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考研特点,并对临床医学专业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收集2012、2013、2014三届全部3828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数据库,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数据。同时,收集与其对应的高考录取数据库,作为本研究中高考成绩相关项的数据来源库。以上数据分别来自学校招生和就业管理部门,数据均真实可靠。

(二)方法。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l2003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二、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三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共计3828人,其中,男生1437人,占37.54%;女生2391名,占62.46%。

(二)考取研究生情况。三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共有1780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6.50%。其中,男生624人,占考取总数的35.06%;女生1156人,占考取总数的64.94%。

(三)结果分析。1.三年考研录取率分析。2012-2014届考研录取率分别为51.26%、47.27%、42.79%,考研录取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三年呈连续下降趋势,而考研绝对人数却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扩大,而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并没有大幅增加所致,并不是学校教学质量或是生源质量下降引起。绝对数量的增加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学校毕业生的考研竞争力进一步增加。2.考取硕士研究生中性别组成分析。三年累计考研数据中,男生占考取总数的35.06%;女生占64.94%,女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远远大于男生,且三年中每年所占比例基本没有变化。每年女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占女生总数的比例有一定下降,但是下降区间较小,男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占男生总数的比例却一直下降,且下降的区间比较大。说明在考研重视程度和学习努力程度上,女生要相对强于男生,并且女生所占优势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3.三年考取研究生培养单位地域及人数分布情况分析。三年中毕业生所考取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培养单位共153家,其中,山东省内9家,占5.88%;省外144家,占94.12%。累计有1169名毕业生考取省外培养单位,占考研总人数的65.67%;611名毕业生考取省内培养单位,占34.33%。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考取的山东省外培养单位数量在总数上占绝对优势,达到了94.12%,且绝对数量和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考取山东省内培养单位的数量则相对固定。虽然考取省外和省内的人数绝对数有所增长,但是所占比例却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在山东省内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毕业生跨省考研的积极性很高。4.考取培养单位层次分析。三年中,累计有754名毕业生考取“211”“985”院校,占总数的42.36%,说明学校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学习能力都比较高。三年中,考取“211”“985”院校毕业生数及占该年考研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38人(45.59%)、271人(41.12%)、245人(40.90%),可以看出,毕业生考取高层次培养单位的绝对数量有所增加,但相对比例有所减少,主要是高层次院校培养数量基本稳定,而普通院校招生数量增加所导致,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的考研预期和自我成绩的评价更趋合理,考研报考成功率和调剂成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5.考研与高考录取分数的关系分析。因两年制专升本学生入学时为专科,与本科无法比较,因此只研究五年制和六年制本科生的考研与高考分数的关系。按当年高考录取成绩高低将学生三等分为高、中、低三个分数段,三年中三个分数段的考研情况基本相同,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考研成功与否与高考成绩的高低在本专业范围内没有明显关联。

三、讨论与建议

(一)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考研热现象的讨论。目前,各大院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扎堆考研,将考研作为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一切都为考研让路,一切都为考研服务,将考研成功与否作为大学生活成功与否的惟一评价指标,对考研的追求已经达到了极致状态!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医学本科生就业难导致的。而今,二甲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招考普遍要求医学生要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更有甚者要求要“985”“211”院校硕士,本科生根本就没有报考资格,所以本科生只能通过考研来寻求就业出路,造成扎堆考研现象。医学硕士生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临床高级专门人才,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并不应该是与就业挂钩。要改变当前的考研热,首要是要改变医疗机构的用人机制,以“唯能力论”代替“唯学历论”,方能引导学生进行临床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锻炼,而不是一味提升学历层次,从而缓解考研热的现象[1]。

(二)选择考研重在立志,贵在坚持。从总体来看,医学生的考研率较高,且考研率与高考录取分数没有直接相关性,与学制、性别存在一定相关,但影响比较小。考研内容贯穿大学学习的始终,不是阶段性独立的科目学习,是一段相对时间跨度较大,内容繁杂的枯燥的学习过程,中途不堪压力而退出者比比皆是,所以,考研成功与否重在立志考研的心态,贵在坚持到底的决心[2]。

(三)合理选择考研目标学校,慎重调剂。考研目标学校的选择是在考研后期困扰考生的一大难题,大部分考生存在想冲高不愿就低的思想,眼中只盯着“211”、“985”院校,把他们作为心中的一志愿,而将其他院校作为调剂选择。这样的选择一旦一志愿无法录取,往往也会面临低一档院校没有调剂指标,更低一档的院校有指标而自己不想去的尴尬局面[3]。更为合理的选择应是参考往年录取情况,依据自己的成绩,选择比现有成绩略微低一档院校报考,确保录取的概率;如果一旦不能录取,则应以能成功调剂为目标,优先选择有调剂指标且调剂成功率较高的院校调剂,最大限度增大录取几率。毕竟考研的最终目标还是录取,况且当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培养能力和条件差距在不断缩小,因此考研目标学校的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四)做好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性选择考研与就业。考研还是就业,不是要到高年级快毕业时再抉择的问题,而应该是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的。高校应从大一开始对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和帮助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和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线。让有志于进一步深造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侧重于医学基础知识和考研科目的学习,树立考研为先的学习策略;让就业意愿强烈的学生,侧重于临床技能的学习和锻炼,树立以就业为先的学习策略,力争做到考研有计划,就业有准备,不盲目从众也不因势被迫抉择[4]。医学研究生教育旨在是培养富于创新能力,具备科研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医疗工作者,它不应成为单位用人的门槛,也不应是医学生回避就业难的无奈选择。人社、教育及卫生部门应切实畅通临床医学本科生就业渠道,高校也要合理引导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理性选择考研与就业,让研究生教育回归其本质,让医学本科教育回归其教育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静,王常海.本科生考研现状调查及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中医药,2014,12(19):149-151.

[2]杨鹤,徐晶.做好大学生分岔路上的就业指导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162-163.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篇(5)

一、“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概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安国之策。[1]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上承认的大众化阶段。[2]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市场供给量迅速攀升。以安徽某医科大学(以下统称该校)近十年统招本科毕业生为例,2004年扩招后到2010年的7年间,[3]年平均本科毕业生1549人,比2001-2003年的743人平均增长了14.98%,毕业生人数最多(1805人)的2008年与(1098人)的2003年相比增长了67.6%(见表1)。大规模毕业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丰富人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就业促进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难题。特别是2003年后在全国面临“就业难”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心城市地区就业岗位趋于饱和、沿海省份大城市就业壁垒尚未破解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期望难以实现。2004年,扩招后第一届医学本科生进入市场,去往市及市级以上单位就业的学生由2003年的54.8%下降为2010年的36.1%,去往县级单位就业的学生由2002年的5.29%上升到2010年的10.02%。

近年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就业(促进)政策,积极发挥政策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引导大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以面向基层的就业政策为例,从2005年开始,国家连续出台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三支一扶项目、预征入伍、选调生等,大力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医疗人才建设”政策,对基层医疗建设提出一系列促进措施,也为鼓励医学毕业生回到基层医疗卫生系统构建了政策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国家还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统称《就业促进法》),在认真总结我国促进就业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促进就业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该法的基本思路,诸如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就业促进的方针政策,并将其制度化,以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注重解决就业促进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就业促进工作中存在的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秩序不规范、职业教育培训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规定了相应的制度措施。《就业促进法》为消除就业歧视,保护大学生就业平等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4]

本文研究对象和统计样本采自该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1-2010年安徽省教育厅派遣数据库有效数据(以下简称派遣数据),时间结点为每年8月31日,毕业生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口腔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药学、护理学等17个医药类本科专业。本文操作性定义包括:(1)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遵循政府统一统计标准,统计对象不仅包括已经签约并核发派遣证的毕业生,也包括研究生录取率;[5](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为本省和其它各省(市);(3)毕业生就业层次分为省(市)、地级市、县级、县以下四类。(四)毕业生就业行业,按照派遣数据库分类,分为医疗卫生单位,国有、外资、其他企业、部队,城镇社区、国家项目,高等、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其他事业、科研设计单位五类。

二、2001-2010年医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实证分析

(一)初次就业率:维持平稳运行

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提出的工作分层理论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后,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高校毕业生将主要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因此,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将导致毕业生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相对机会减少。[6]

2004年以来,该校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1.30%(见表1),而该校扩招前三年(2001-2003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0%,待就业率为14.0%。说明扩招后初次就业率不仅保持稳定而且略有上升。而且,这一数字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虽然该校平均待就业率为9.70%,但是根据毕业生离校前“一对一”谈话,待就业毕业生中有5%主动选择不就业,准备参加下一年度研究生考试,其他约5%学生基本属于选择性待失业。[8]由于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间截至为每年8月31日,在9至12月待就业的毕业生仍会继续积极参加各类考试、招聘活动。截止每年年底,从年终就业率统计情况来看,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约为95%。

(二)职业和升学倾向:签约率略有下降,考研率有所上升

由于初次就业率包括签约派遣率和考研率,从进入劳动力市场看签约率更能代表毕业生职业获得情况。扩招前该校平均签约率为75.3%,扩招后为70.55%,下降4.75%。工作分层理论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也反映出毕业生已经逐渐认识到就业形势严峻,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会主动考虑职业理想与实际市场需求的差异,并积极向市场需求看齐。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该校本科毕业生的研究生录取率节节攀升(见图1)。这是因为地市级以上医疗及科研机构对学历层次提出更高要求。市场需求促成报考研究生比例的居高不下,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考取研究生意味着提升工作找寻的竞争力,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图1: 2001-2010年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统计图

(三)就业流动:市场机制和就业促进政策发挥成效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户籍、地区、行业等体制性分割,不同地区,意味着在劳动保障、发展机会、工资水平、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现实差异,因此,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及市级单位成为毕业生理想就业区域。调查表明,扩招前的2001-2003年毕业生在省外就业平均率占签约人数的28.29%,扩招后7年的平均水平上升到40.11%(见表2),外省签约率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图2)。其中东南部及沿海地区旺盛的人才市场吸引近30%的毕业生,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见图3)。

总之,该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点:一方面,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显现,省外尤其是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东南沿海地区就业比例上升;另一方面,虽然在省市一级单位就业人数减少,在基层就业政策的干预下,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就业的平稳上升,去县城、西部地区的均有小幅度的上涨,表明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调整期望值,就业重心正在逐步下移(图4)。

(四)职业定位:行业依赖与多元化就业结构并存

2010年该校毕业生由2001年的4个专业发展到17个专业,专业方向由医学单科型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发展到医学相关专业的多学科复合型培养模式,新增法学(医事法方向)、药品营销、医药信息与计算机应用、医疗保险等复合型专业。2001-2003年,毕业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一直维持在50%以上,表明作为医学院校这种单科型高校对行业有很强的依赖性。2010年毕业生在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降至41.75%,排除政府促进就业项目和研究生录取率提高因素,因为学校专业设置向多学科方向发展,在传统医疗卫生行业就业的比例在下降,三资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的人数在逐年小幅提升。(见表3)

三、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绩效

根据上述2001-2010年以该校为代表的医科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不难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已经能够主动回应市场需求,就业去向趋于理性。显然,这一变化趋势背后是政府就业促进政策“推手”发挥了积极作用。

首先,随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不断激活人力资源市场,市场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信息更加公开,操作更加规范,学生更容易掌握市场信号,并做出积极回应。该校毕业生省外就业人数的增加即说明了这一点。2001年后,安徽省教育厅取消对医学类专业出省就业限制,作为省属重点大学,主要面向省内培养服务本省、服务基层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而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灵活的录用制度,较高的薪酬标准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吸引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本省内专业技术人才的供给。

其次,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面向基层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大大缓解了扩招以后带来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扩招后大学生去往市级医疗单位就业的逐步减少,去往县级单位就业的小幅上扬,参加政府促进就业项目,前往西部、基层就业的人数稳步抬升,反映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中心在下降,他们的期望值在逐步降低、对市场需求信号给予理性的回应。

再次,报考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说明研究生扩招政策也为本科毕业生升学带来机遇。根据该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2004年34.5%的本科毕业生已经报考研究生,2005和2006年报考比例达到48.1%和44.5%;而不报考的比例则从2004年的19.2%下降到2006年的13.8%,[9]可以预测在今后几年中报考研究生仍然会保持较高比例。继续攻读硕士考研究生作为延缓就业、增加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会提高职业找寻的预期。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随着各项政策效应初步呈现积极变化,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说明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预期成效显著。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的减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全国大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利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升和就业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为:

其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动机上成就欲望和发展动机需要占主导。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需要动机理论[10],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维持因素,包括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社会福利和职业安全等;另一类为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责任、发展等因素。从就业层次和区域反映出大学生在择业中首要需求已经不是经济收入等维持因素,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成就性激励因素成为主导需要,反映出大学生积极进取精神和较高的成就欲望。必须承认,在高等教育成本提高的前提下,上大学已经成为一笔很高的投资,对高投入高回报的期望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需要学校积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大力开拓就业基地,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教育主管部门、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要重视大学生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充分考虑毕业生需要动机的激励因素。

其二,预计就业期望值较高态势仍将维持。统计数据显示,去往县、县以下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虽然逐年增加,但涨幅较小,无论是在就业地域、就业单位的层次上,大学生都表现出对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城市的强烈偏好,而中心城市对本科生的需求趋于饱和,市级以上单位对本科生的需求在逐步减少。巨大反差说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需要调整。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层和西部地区自身能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待遇与大学生的期望有很大差距,可以预见,较高就业期望值短时间不易改变。因此,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多项公共就业服务,创造城乡公平就业的环境,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去。

其三,寻求高质量就业,升学不是唯一出路。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加大,加大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对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人数持续增多,许多大学生将解决就业的途径落在继续攻读研究生上。但是,攻读研究生不是高质量就业的唯一途径,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才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根本。另外,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对本科生就业的“挤占效应”将会逐渐显现,本科生竞争优势岗位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因此,如何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把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结合起来是我们教育者的新课题。

其四,就业促进政策的负效应逐步凸显。从博弈论角度来看,公共政策实际上是一个由政策部门与利益相关的当事人进行的重复博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外部效应,使某些并不享受该项公共政策权益的社会成员也可能利用公共政策最优化其自身的利益,因之,某些社会成员会因为公共政策的外部效应而受到损失。[11]如在“西部计划”实施之初,有关部门承诺在考研、报考国家公务员等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政策,但国家尚未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学者担忧,倘若志愿者服务期满时,该方案仍未确定,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志愿者将承担因此而造成的全部损失。[12]

总之,政府应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和制度供给,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合理流动。流动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劳动力就业的特点趋势和内在要求。要实现毕业生的充分流动,特别是自觉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的流动,政府仍需要未雨绸缪,认真调查研究,积极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从宏观政策上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同时,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就业资助和补偿政策,提高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说明[m].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4.

[2]顾明远.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5(1): 18-19.

[3]我国高校扩招从1999年开始,医学本科的学制为5年,2004年为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因此,文章将2004年以后作为扩招后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与2001-2003年情况进行比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说明[m].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草案).北京市: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5.

[5]有学者提出不同统计口径,参见文东茅.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4):25-30.

[6] cain,g.the challenge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 to orthodax theory :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76, no3.

[7]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近几年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为80-88%,近年来全国初次就业率水平80%。引自:2005--2008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年鉴[a].安徽省教育厅,2009.

[8]选择性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在择业过程中因主动放弃某一或某些就业机会,而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失业的状况。参见:郭飞.大学生就业难与选择性失业[n].人民日报.2004年10月21日,第九版.

[9]潘莉莉.医科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变化趋势分析 [j].中国大学生就业(社会科学版),2006(24):59-61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17-02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目前大学生主要的就业形式。这种形式不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在自主择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签约后又违约的现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对象多集中在本科毕业生,但笔者认为研究生是国家人力资本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的解约情况更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分析以更好的促进研究生合理就业。本文通过分析2011年至2015年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研究生的违约情况,总结医科研究生的违约主要原因,从而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促进医科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医科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高校医科研究生违约现状分析

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就业来说优势特点表现在学习能力较强,自我意识较强,思想较成熟,生活经历较为丰富;劣势表现在年龄跨度较大,集体观念较为淡薄,受家庭影响较大,就业压力较大等[1]。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违约现象却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毕业生违约率由2005年的5%~10%上升到了2010年的35%~40%[2],违约率之高令人咋舌。毕业生违约行为对用人单位,毕业生本人、家庭,所在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就业市场等多方利益都有巨大的损害[3]。

本次调查收集2011-2015年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研究生解约情况资料进行分析。2011-2015年我校医学毕业研究生解约人数分别为51、63、33、37和28人,占同年毕业生比例分别为4.96%、4.63%、2.71%、2.87%和2.26%,总体呈下降趋势。近五年,我校医科毕业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解约率呈下降趋势,相对其他专业、其他高校来说始终保持较低水平,也说明对其进行的就业指导等就业干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二、医科毕业研究生违约的原因分析

根据我校医科毕业研究生提交的解约申请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发现,工作相关原因占解约主要原因的比重最大(51.27%)。其中,27.42%毕业生认为拟签约工作发展空间更大,9.14%认为专业更加对口,6.76%因为拟签约单位能提供编制,5.96%因为单位提供更好的待遇,同时还有1.99%的毕业生考虑单位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其次,影响毕业生解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家庭(40.68%),主要是为了方便照顾家人或希望男女朋友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等。另外,升学也是影响毕业生解约的原因之一(8.05%)。

1.毕业生个人原因。首先,研究生就业方向较为专一,就业选择范围较本科生小,尤其是医科毕业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与专业匹配度更高的岗位[4]。毕业生研究课题与科室研究方向对应度很强。根据我校医科毕业研究生的数据分析,医科毕业生解约的主要原因为拟签约单位较原签约单位的工作专业更加对口,具有更大的科研平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不仅很多医学研究生在签约非本专业单位后,再看到合适的本专业单位更容易违约,甚至即使签了单位与本专业相关但非专科的科室,也会更倾向于专科科室。比如研究脊柱骨折方向的毕业生之前签的单位提供的岗位是急诊科室的骨科,现在有机会去另外一家同类型医院的脊柱外科室时,在其他待遇、环境相似的条件下毕业生就会倾向于后者。

其次,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对就业工作期望值普遍较高,对个人发展、经济收入及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因此在遇到自认为比原来签约单位更好的单位时,如签约单位提供编制、更高级别的医院、更好的工作待遇、离住房更近的工作地点等,就容易倾向违约。

最后,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升学,但由于博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大都在3月份进行,一些考生在无十分把握录取的情况下往往会先确定一个工作单位,录取结束后若成功录取则毫不犹豫的和原单位解约。

2.社会及家庭原因。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建立起来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个人的信用意识差,有悖于市场经济原则(刘玉芳,刘金祥:浅析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违约成因及对策),在整个社会包括高校毕业生都普遍存在契约意识淡薄的情况。从一定方面说社会大环境是造成研究生违约的客观存在因素。

同时,根据本次调查在违约学生中有40.68%的毕业生认为家庭因素是造成违约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年龄关系,研究生在毕业时很多已经结婚或者有了固定的男女朋友,所以不得不更加受到家庭方面的影响。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不少未婚的研究生在未与家人充分协商的情况下签约后,往往因为家人不同意其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而不得不解约回到生源地工作。已婚的毕业生需要权衡小家庭的就业,通常选择度大的一方要迁就另一方,从而造成违约。

3.单位原因。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时间较晚例如事业单位编制审批时间长,导致很多医院入校招聘较晚,优质单位如果招聘时间太晚,就会增加毕业生的违约几率。

另外,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并未如实反映工作岗位情况,加上毕业生在择业时对签约单位的工作要求、发展前景和工资待遇等没有充分了解就盲目签约,导致签约后发现单位的一些要求无法接受而申请违约,如无编制、工作三年内不允许休产假等。

最后,极少数单位在招聘时许诺的工资待遇、补贴、启动资金等不兑现,也会导致毕业生解约。

三、应对策略

通过对我校医科毕业生解约原因的分析,借鉴目前我校对违约处理的方法,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减少毕业生违约的情况。

1.加强思想教育,强化就业指导力度。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系统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帮助毕业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教育学生以长远和发展的眼光择业就业,避免急于求成只看眼前利益导致择业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从适应性教育、认知教育、专业教育等多方面系统性的帮助毕业研究生充分就业[5]。同时,要增强毕业生的诚信观念和法制观念教育,使诚信成为毕业生择业的准则,教育毕业生认真、严肃的对待每一份协议书。

2.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制度,规范就业管理。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就业签约、解约制度,加强对就业协议书的管理,详细注明违约的条件以及双方应承担的责任,使毕业生重视就业协议书的签订;还应该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学校、学院甚至专业的违约管理方式方法,如建立导师签字认可、辅导员座谈、学院违约讨论会、就业中心审批讨论会等一系列制度进行约束与管理,坚决禁止二次解约的申请,尽量杜绝“骑驴找马”以及恶意解约现象的发生。

3.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广泛收集用人单位信息,保持信息的有效对接。学校是连接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重要桥梁,就业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规模、发展前景、工资待遇及岗位的需求,并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作为参考,有利于指导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选择。同时,不断将学生的就业诉求反馈给单位,进一步帮助用人单位找到最适合的就业人选。

四、结语

通过对近五年来我校毕业医学研究生就业过程中违约现象的分析,使我们更加了解医学类研究生的就业心态,将有利于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完善、适应医疗卫生体系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而对医学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及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坤,王菲,李冠凯,吕兆兰.预防和控制高校研究生就业违约的有效措施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210,216.

[2]段链,王晶桐,叶丽娜.医学毕业生就业违约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医院管理,2012,(10):64.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篇(7)

一、简介

长期以来,北京市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以在职人员为主,学历分布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从社会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人员多数执行的是为期1-3年的培训。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是通过全国性的选拔考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全部要进行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这种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脱节,一方面,对这些大夫来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仍需进行基础的住院医师培训,两阶段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另一方面,毕业生分配到用人单位后因为需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能进行正常的临床工作。

二、我校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及三年住院医师培养相衔接的具体做法及思考

我校在2012年《首都医科大学关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意见》的通知中,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的改革,在保证研究生培养学术要求的基础上,强化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实现由课程与实践培养向实践为主型培养模式的转变,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实践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的实践培养并轨,培养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又具备较好的临床应用研究能力、既具有良好的学术资质(硕士学历、学位)又具有合格的临床实践从业资质(获得执业医师 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高层次医学适用型人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都是完成本科学习后的医学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毕业后的在校学历教育,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完成在校教育后的毕业后教育,两者在培训过程中有许多相通之处,亦有一定的差别。在培训效果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缺乏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则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所欠缺。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并轨,是指培训过程中同时加强其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完成培训且考核合格者,同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两者的融合,意在提高住院医师的学历层次同时培养其一定的科研能力,以及在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避免重复、节约成本的前提下缩短其培养时间。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篇(8)

以山东省某医学院2002年至2010年这个阶段近3600名学生进行调查,将其中医学类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调查,资料完整者有3788人,有效率达到99%以上,调查结果仅供参考。

1.2调查方法

毕业生就业信息从毕业生自身获得,并在这个基础之上有相关单位进行证明,每年医学类毕业生的信息都会收入到校信息系统里面,并进行有效整理,下述表中数据皆为每年的最后一天所收录的信息,

1.3数据整理分析

在进行数据整理的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程序,确保信息真实有效性,利用专业性软件建立相对应的数据库,采用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整理与分析,之后也由人工进行抽样检查。

2.大专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

2.1、山东省某医学院

2002年至2010年医学类专业构成及变化情况,详情见图一,从表中也不难看出,医学类里面包含多个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等本、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占据总人数的比例最高,毕业人数近2376人,约占66.5%,位列第二的则是护理专业,毕业人数为611人,约占17.2%。2002年至2010年医学类大专生总人数是3578人,2005年相对于其它年份,其毕业生人数最多。立足整体九年毕业生总的毕业率约为90.5%,其中在2002年、2003年其就业率均为100%。2004年形势相对严峻,失业率高达33%以上,但是从2004年以后也就不难看出,医学类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有相应的回升,至2007以后,就业率高达90%以上。在医学类四个专业中,依据表中情况也就不难看出,2002年至2010年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较,其所占据的比例最高,约占66.4%,位列第二的则是护理专业,约占17.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04年是临床医学专科毕业,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其就业形势严峻,这是导致2004年就业率低的根本原因,再者来说,在2004年至2006年这一个阶段,由于受本科医学毕业生的冲击直接影响专业就业率。从本质内容上来说,之前几年医学类专科生就业情况相对较好,医院所需要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加上学校或者学生等其它因素,因而导致就业率低下。

2.2、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2002年至2010年选择在医疗机构工作的毕业生有2634人,约占毕业总人数的73.7%以上,无形之中也就证明了该学校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其就业主渠道是医疗机构,在这个过程中选择继续深造的有250人,也就是说专接本成功而后考研,自2006年以后就业形势越加严峻,更多的毕业生没有选择就业,而是选择努力继续深造,自主创业或者事业单位工作的有258人之多,约占总人数的7.4%,充分考虑到自2007年以后有药学专业的专科生毕业,相应的考研的或到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也在上升,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多,但是变化不太明显。从数据中分析后得知,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毕业的专科生有近80%的学生在医疗机构工作,护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形势相对于其它专业还是占据一定优势,倘若毕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需要掌握诸多方面的知识,再者来说其入学率也较低,中医学就业比较严峻,受西医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所以其就业形势很大把握,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去企业和继续深造的学生相对较多,占总人数比例的39.1%和20.7%。

3.依据调查结果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类专科毕业生有近75%的学生会选择在医疗机构工作,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继续深造或者在事业单位工作。2002年至2010年,近10年的发展,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当然也受社会各种因素影响,如:医学本科、研究生的冲击、供需关系变化、医学类人才日渐增多。在另外一方面,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应的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再者,加上社会上还存在着不良现象,一些医疗机构没有充分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对人才的要求放置在研究生、博士等,再有部分单位用名牌大学生来宣传医疗机构,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渠道招收医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能力。从另外一方面进行考虑,学生学习医学专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往往在就业时会考虑所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未来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还有的毕业生没有考虑到自身因素,对从事单位期望值过高,不能够充分自身欲求,而选择另谋出路,某种意义上来说提升失业率,这些都是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的根本原因。

3.1、目前,很多大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对“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提出高层次要求,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定位,甘于奉献的人越来越少。

3.2、不同专业就业形势不一。结构性矛盾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还是比较突出,例如: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期就业前景好,但是毕业生相对较少,而临床医学方面,已经呈现出一个相对饱和状态,但是需求不旺盛。从这次调查结果中也就不难发现,该校有近乎75%的专业毕业生在医疗机构工作,无形之中也就透露出该校就业主渠道还是在医疗机构上。

3.3、性别差异。在调查研究时发现,该校女生不管在考研机率还是学习医学专业的总人数来看,女生都几倍多于男生,且女生的“用工成本”远远大于男生,不考虑其它因素,在相同条件下会偏向于男生,而这也是女生没有选择直接就业,而是选择考研的根本原因所在,相应的女生考研率自然高于男生。

4.建议和措施探讨

4.1、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来说,应当从国家战略方面对毕业生就业予以高度重视,要全面考虑,解决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多方面因素,为高等院校学生更好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强化政府职能,提供优质服务,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在不断深化医疗改革的同时,加大对人才储备,使得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才能,更好的贡献于社会。

4.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对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改正错误的价值观,而就业指导从当从学生开学之初就进行,也就是贯彻整个大学课程,并将其列入到学校发展的范畴之内,使之职业化和专业化,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未来更好就业创造条件。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篇(9)

【关键词】 人格; 医学; 硕士研究生; 16PF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展现一个人基本的心理素质和面貌。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可靠和科学的心理测量之一,其功能是既能综合而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又能区别或说明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特性异同。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医学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社会人群的健康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探讨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特点,根据不同的人格特点采取合适措施进行干预和指导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我们调查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作为研究工具,对潍坊医学院医学硕士研究生群体进行测评,比较毕业生与新生人格特质的变化,为实行医学研究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潍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07级新生和2005级毕业生,其中男生116人,女生119人,临床专业 171人,基础专业64人,平均年龄26.1±2.8岁。

1.2 研究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向2007级硕士研究生发放问卷172份,收回有效问卷168份;2005级发放问卷63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受试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学生当场填写,在规定的时间收回问卷。本研究采用美国RB Cattell编制,李绍良修订的l6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16PF) 进行测试。

16PF问卷有l6种相对独立的基本人格因素(即主要人格因素),4项次级人格因素类型及4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即8种次级因素),对不同因素的组合作综合性的分析,从而全面评价个体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16种人格因素为: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 )、独立性(Q 2)、自律性(Q 3)、紧张性(Q4 )。4项次级人格因素类型:适应与焦虑型(X1)、内向与外向型(X2)、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3 )、怯懦与果断型(X4 )。4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为:心理健康因素(Y1)、专业而有成就的人格因素(Y2 )、创造能力人格因素(Y3 )、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Y4 )。

1.3 统计分析

运用EXECL建立数据库,采用T检验,运用SAS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的人格因素

2.1.1 医学研究生新生总体的人格特质 从表1可见,我院硕士研究生新生与全国大学生相比16人格因素中11项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0项有显著差异。乐群性、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实验性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而忧虑性和自律性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

2.1.2 医学研究生新生不同性别间16PF比较 2007级研究生新生中男、女生16种个性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男生在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怀疑性5个因素上得分高于女生,在敏感性、紧张性上得分低于女生。反映整体人格的次级因素比较来看,男女研究生在适应与焦虑因素、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怯懦与果断、专业而又成就、创造能力、在新环境成长能力方面有差异显著;而在内外向性格和心理健康方面,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2)。表1 医学研究生新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16PF的比较

2.1.3 医学研究生新生不同专业间16PF比较

2007级医学研究生新生不同专业16PF比较,各项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2.2 医学研究生毕业生和新生的比较

2.2.1 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生和新生人格特点的比较 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生与新生比较,16种人格中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自律性7项有统计学意义;次级人格因素中,适应与焦虑、内向和外向、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表3)。

2.2.2 基础专业研究生毕业生和新生比较结果 基础专业毕业生与新生比较,仅聪慧性、敏感性、幻想性3项有统计学意义(表3)。

2.2.3 女研究生毕业生和新生人格因素的比较 女研究生毕业生与新生比较,聪慧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5项有统计学意义;次级人格因素中,感情用事和安详机警,怯懦与果断两项有统计学意义(表4)。

转贴于

2.2.4 男研究生毕业生和新生人格因素的比较 男研究生毕业生与新生比较,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世故性、忧虑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11项有统计学意义;次级人格因素中,适应与焦虑、内向与外向、专业而有成就、创造能力、在新工作中有成长能力方面有统计学意义(表4)。表2 潍坊医学院医学研究生新生不同性别、专业间16PF的比较表3 潍坊医学院不同专业研究生新生与毕业生16PF的比较表4 潍坊医学院不同性别研究生毕业生与新生16PF的比较

3 讨论与分析

人格是一个人总体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1]。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研究生的人格类型进行诊断,可为研究生的合理化个性化培养提供建议,这正是本测验的目的所在。

3.1 研究生新生的人格特征

根据本研究结果,与全国大学生比较,研究生在很多人格特质上表现出了和全国大学生一般群体的很大不同。本次结果显示,本校研究生智商略低于全国常模,可能是由于此二类院校的研究生生源结构层次比较复杂,部分新生第一学历为专科,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针对生源基础相差很大的特点,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有所侧重,结合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个性化培养,以期获得更为理想的培养效果。

研究生不同性别之间比较结果显示,男研究生更加聪明,富有才能,善于抽象思维,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好强固执,独立积极,多疑,果断,有进取精神,通常主动寻找机会表现自己的独创能力,在新的环境中有成长能力,适合开展一些操作性强,注重实用价值的研究。女研究生比较敏感,感情用事,易于激动焦虑,经常感受到不满和厌恶,对自己的环境常感到不满意,可能与女生自尊心强,对事物敏感,自身生理特性和社会角色期待有关。

不同专业之间,医学研究生群体的各项人格特征在不同专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男女生在报考研究生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表现出人格特征的偏差。

3.2 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和新生的人格特点比较

临床专业毕业生和新生相比,临床专业毕业生情绪稳定,好强固执,冒险敢为,固执己见,精明能干,这些特质对从事临床有利,导师可根据其特点设计课题,使其冒险敢为的特点在相应的课题进展中成为有利的因素,冒险敢为者一般缺少耐性,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再注意锻炼其耐性,会获得交好的结果。基础专业的毕业生和新生比较,基础毕业生更聪明,敏感性低,又易幻想。基础专业的研究生由于就业范围较窄,临近毕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严峻的现实让基础专业的毕业生较新生理智。

女研究生中毕业生和新生相比较,女毕业生更聪明,活泼,愉快,现实,多疑,易幻想,更果断刚毅。男生新生和毕业生人格因素的比较,差别很大,男生毕业生群体更外向,热情,缺乏远大目标和理想,敢于冒险,多疑,世故,忧虑,紧张。男生新生的情绪更稳定,自立自强,自我概念强。

次级人格因素男生研究生毕业生和新生比较,男毕业生通常易于激动,焦虑,对自己的环境常感到不满,这可能因为临近毕业,心理压力大,忧虑紧张。专业有成就的个性因素、创造能力两项男生中毕业生的得分都显著低于新生,这个结果提示我们,现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研究生的创造力和个人特长方面的培养,进一步说明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必要性。

4 建议

根据研究生不同群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师,合适的培养方案,以期获得理想的效果。研究生教育相对本科教育而言,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每个学生的特质都不一样,导师也是有差别的,在研究生阶段,导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高于之前的任何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根据学生的特质选择合适的导师,导师也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课题设计及实验指导,这样研究生的培养效果会更加理想。同时研究生作为群体中高层次学历人员,也应该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性格,从内在谋求积极的发展。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篇(10)

医学是一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行业,据调查,一个医务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医学工作的积极态度源于对医学工作持久而浓厚的兴趣和对医学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所以医学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兴趣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从报考医学院校原因及毕业后有无改行打算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分析不同职业倾向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为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及毕业后正确择业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研究首先通过讲座方式调查50名医学院校大学生,收集有关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素养的词条并进行词频统计,整理形成64个题项的预测问卷,并以此预测186名医学院校大学生。通过对数据进行项目评判和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剔除无效题项后,获得六个维度48个有效题目的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素养问卷。并进一步应用聚类分析法对问卷题项分布在六个维度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通过一系列信效度检验表明问卷符合测量学要求,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此基础上用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素养问卷对内蒙古地区医学院校的629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探索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专业素养的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次调查问卷包括六个维度,即职业规范、专业风格与技能、专业态度、职业角色认知、专业价值观、职业健康心理。经研究及问卷调查分析,这六个因素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2.637%。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价大学生专业素养的适宜工具。

二、不同报考原因及毕业后有无改行打算的医学生专业素养特征分析

根据对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62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首先,我们对报考原因不同的医学生,以专业素养六个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报考原因不同的医学生,在专业素养六个维度及总分上的均值差异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而且经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专业风格与技能、职业规范、专业态度、职业角色认知、专业价值观、职业健康心理六个维度及总分上,选择报考医学院校是出于自己想法的医学生在相应维度上的均值都显著高于出于家长、老师的想法报考医学院校的医学生。

其次,我们针对毕业后是否有改行打算的医学生,以专业素养六个维度的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毕业后有无改行打算的医学生,在专业素养六个维度及总分上的均值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经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专业风格与技能、职业规范、专业价值观维度上,毕业后没有改行打算的医学生在相应维度上的均值显著高于毕业后有改行打算的医学生;在专业态度、职业角色认知、职业健康维度及总分上,毕业后改行不确定和没有改行

打算的医学生在相应维度上的均值显著高于毕业后有改行打算的医学生。

三、医学生专业素养个人意愿变量的影响

本研究中,个人意愿变量包括报考动机及毕业后有无改行打算。自愿报考医学院校、毕业后无改行打算的医学生在各维度及总分上的专业素养均值显著高于其他选项的专业素养均值,且对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认知明确,态度明朗,职业价值观地位准确、愿意遵守职业规范。

医学研究生毕业总结篇(11)

1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特点分析

1.1学制的由来和培养模式国内数家医学院校开展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教育,其宗旨是面向基础医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这改变了基础医学人才长期依赖招其他专业毕业生再重新培养的模式。开设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解决了基础医学的师资问题,可以在医学院校里培养精通医学和理化学科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了基础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的接轨。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分成四个阶段:前两年在综合性大学培养,学习数理化等基础课程;然后,回到本校后进行两年医学专业基础的学习,其中包含三个月的科研训练;第三阶段为临床实习阶段,学习临床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约一年半;最后一年半返回基础医学专业完成毕业前研究实习任务,拿到科学硕士学位。本教研室自从1997年至今共指导毕业实习学生25名,其中19名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在高校任教,占76%,有6名学生进入疾控中心和医院的检验科工作,占24%。可以看出,培养的大部分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成为基础医学院的师资力量。

1.2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毕业实习包括学生学习、参加课题组的课题讨论、开展课题研究等活动。毕业实习是学生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增强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1]。毕业实习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是由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2基础医学七年制学生特点分析

2.1学生素质特点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学成绩高,生源质量好,有在综合性院校学习数理化基础的经历。学生思维较活跃,科学素养高,具有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挑战权威。整体上学生擅长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如有些同学容易骄傲,但遇到挫折则会气馁,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指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向老科学家学习客观、严谨、求实和刻苦钻研的品质。指导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不断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研究尝试。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自主性强的学生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自主性差的学生实行博士研究生带教的模式。指导教师需要阶段性地监测学生的课题研究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关注程度和辅助作用直接相关。但是,这也给指导教师和课题组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2.2知识结构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属于科研型人才,科研综合素质突出[2]。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具有精和专的特点,适合从事某一医学专业的研究,尤其是基础学科,而不适合临床主干科室的工作。这是因为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时间短,医学专业知识背景较弱,毕业生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和博的特征。尽管本教研室毕业的基础七年制学生的24%的学生从事临床辅助科室的工作,但还是面临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这也是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办学目标(面向基础医学师资培养)所决定,很难解决。学校开设的面向临床医师培养的临床七年制能很好地解决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3]。

3毕业实习的指导模式

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前的一年半时间为研究实习阶段,目标为达到硕士毕业要求,对发表文章不作硬性要求。在实习前,需要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后,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实习。此时,转为所在学生年级和教研室的双重管理。在实习的开始阶段,由教研室统一组织为期两周的入科培训,包括科室管理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培训、仪器使用培训和知识产权培训等。对于病原生物学专业来说,生物安全培训是培训的重点[4]。经实验室主任考核合格后,填写入科登记,并领取许可证进入实验室。

3.1个性化的讨论式实习指导针对每一位实习学生,进行专门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一个系统的研究方案,把前期背景和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提炼出来,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这个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导师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与学生共同讨论并逐步确立课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习过程中,一般由导师指定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带领学生开始熟悉课题组研究,此时,学生主要是熟悉课题组研究方向,逐步参与部分实验操作。在一个月后,导师、高年级博士生和七年制学生共同讨论,在确认实习学生的现有状况和感兴趣的方向后,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进展共同制定研究计划。毕业实习的研究计划与高年级博士生的研究发展方向形成高低搭配的互助模式。在随后的资料查找过程中,高年级博士生参与实验分析,以解决宏观性的背景资料的知识支持问题。在第三个月结束时,完成开题报告,开始实验研究。

3.2课题组支持模式为每位基础七年制学生建立一个支持小组,包括指导教师和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过建立这样一个研究辅助平台,弥补了学生能力素质的不足,较好地解决了深入研究所需要的医学复合素质。同时,在具体实验上,将一名博士和一名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分配为一个研究方向,两人需要有总体研究计划和阶段目标,阶段性地向导师汇报进展和成果。这样两人形成了一个发展共同体,两者实验研究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前进。我们在实践中觉得这种实习模式的研究效率最高。在实践中,学生的研究效率提高,创造性得到发挥,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七届学生的实践,毕业生均在省级或部级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著,超标准完成了学校规定的研究目标,其中一位同学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课题设计大赛一等奖。这都源于在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上做好了统筹规划,在宏观上完善了课题组的支持机制。

3.3研究课题的选择课题选择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强调“点”而非强调“面”,不适合选取需要很强背景知识的尖端课题和系统性强的复杂课题研究。这时就需要在指导教师亲自指导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可把握的创新性课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发挥基础七年制学生创新性强和综合素质高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学生容易突发奇想,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尝试打乱或者否定既定课题研究和实验方案,导致课题组的实验计划受影响。#p#分页标题#e#

4存在的问题

4.1毕业要求达到的标准问题基础七年制毕业学生从事研究的时间短,学校对学生毕业没有发表文章等硬性要求,导致毕业学生在成果方面两极分化。一方面,自主性较强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要求较高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同期硕士毕业标准;另一方面,自主性较差的学生没有成果,学位论文的水平较差。毕业标准如何要求成为难题。我们发现,基础七年制毕业实习的时间和硕士研究生相比偏短,如果要求过高,则学生负担过重,而且指导教师和课题组承担了过多的压力,出现了一个学生身后跟着一个专业支持组的模式,影响了课题组的正常研究工作。如果要求过低,则获得硕士学位的门槛偏低,不利于该学制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