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机械化养护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2 16:45:26

机械化养护论文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1)

近年来,公路养护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在当前新形势下,给公路养护单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公路养护单位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在发展上不断的壮大,则需要加快机械化养护工作的开展,通过对养护机械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有效的提高养护机械水平,提升养护单位资质,从而使公路养护能够在施工捏、速度和效益上实现统一,有利于养护单位的健康发展。

1.公路机械化养护的必要性

在公路养护作业上,我国很多地区的养护水平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作业方式也与现代公路的高速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更加快了公路养护实行机械化的步伐,而且机械化已成为其必然的选择。而且实施全面的机械化养护,由于养护机械具有行驶速度较快、作业率高的特点,对于较长路段的养护作业具有更适合性。而且通过进行多功能养护机械的配置,仅仅利用单机作业就可以完成现代公路多层次化的养护要求,这样不仅有效的保证了养护质量,而且又实现了人力和物力的节约。而且机械化养护设备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具有明显的标志,这样操作人员则不需要直接与路面进行接触,有效的确保了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受到车速和车流量增加所带来的人身威胁。而且利用机械化养护有利于加快公路管养向集约化和企业化的方向发展,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提升公路管养部门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利于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2.公路机械化养护存在的问题

2.1养护人员技术水平低

长期以来公路养护单位都沿用六七十年代的养护技术来对公路进行养护,养护作业要求不高,所以很大一部分一线养护工人都技术单一,而且文化知识不高,年龄结构偏大。这就在实行机械化养护后面临着许多问题,养护人员对于新技术和新理论接受较慢,而且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对养护机械进行操作,同时还存在着在对养护机械驾驶、操作及安全等方向的问题,养护机械化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一线养护人员较低的技术水平还无法实现对现代化机械的操作和保养,为养护机械化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2目前的养护市场模式与机械化养护具有不匹配性

目前我国公路养护事业还具有社会服务行业的特点,而且公路养护市场并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即使改制后其养护操作模式还是具有地域化特征,这样则决定了各区域内的公路则由区域养护单位进行管理,不能跨区进行养护作业,所以即使配置了大型的现代化机械养护设备,但由于其作业范围有限,而且养护机械成本较高,这不利于养护机械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对养护机械化的发展也带了较大的制约作用。

2.3养护公司配置能力有限

目前公路养护合同单价没有做大的高速,而且养护作业量少、面广,在这种情况下养护单位无论是从自身资金来讲,还是从配置后经济效益来讲都对配置机械化养护没有多大的热情,因为面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养护单位无力购买昂贵的大型养护机械,而且缺少养护单价的刺激,没有经济效益,所以在养护机械化推广方面更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3.实现公路机械化养护的对策

3.1加强对养护一线人员的技能培训

实行机械化养护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化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养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推行,对相关的养护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养护新机械、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需要对相关技术人员组织专门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最短时间适应情况,从而达到良好的机械化养护效果。

3.2宏观调控统筹安排,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养护机械化

针对投入大型养护机械使用率低,闲置情况较为普遍,成本回收低等方面的因素,养护企业进行大型养护机械化的配置选择方面,上级管理单位在对大型成本高的养护机械方面应给予政策方面的指导及激励,特别是养护企业不能一轰而上,茫目购置,而应考虑全市实际,统筹安排。

3.3转变观念、推动养护机械化的发展

应把公路养护的重点放在规范化施工、机械化养护上来,发展机械化养护自然会遇到养护成本高、机械闲置时间长、利用率低的问题,应该从转变观念和合理配置中寻求解决办法。充分利用机械设备,承担管辖路段的大中修工程和其它对外工程,监理设备租赁机制,实现养护有偿服务,发挥机械的使用功效,以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自主开发实用性小型机械

在日常养护工作过程中,注重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一线的养护工人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累积,也自主研制了能够用于清洁路面及割草等方面的小型专业机械,这些小型机械的开发使用,具有成本低,可操作,实用性强的特点,应加强这些小型机械的推广交流使用,即可以节约企业资源,也提高了养护效益,还将产生较为广泛的社会效益。

3.5合理规划,有组织有步骤发展养护机械化

从公路发展和财力情况来看,养护机械化应循序渐进,一是要以战略目光,确定本单位养护机械化的中、长期目标;二是要有实施工作目标的具体措施,含机械选型和配置、人员、组织结构、资金渠道、工作制度、考核、奖惩办法等,要有阶段性要求,要保证在主干线和交通繁忙地段优先实现机械化养护,如筛砂备料、沥青搅拌、摊铺等劳动繁重工序应重点配置机械作业。

3.6合理配置,按养护作业的需要推进机械化进程

公路养护机械化不仅要重点养好路面,还要养护好路基、路肩、桥涵、交通标志防护设施,搞好公路绿化,做好道路巡查和灾毁防治。就机械化养护而言,机械要按全面养护和GBM工程的标准要求进行选型、配套,要适应养护路段地理环境和路面结构的特点,使机械的功能和生产能力配套,才能实现养护机械化。

5.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增加了大量的投入,有效的推动了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公路运输的作用得以有效的发挥出来。公路的发展离不开公路养护事业的配套支持,所以作为公路主管部门,则需要在公路养护机械化的发展上采取政策上的激励,利用行政干扰和市场发展相结合的手段,加快养护机械化的推广进程,确保养护机械化能够稳步、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

【参考文献】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是指以现有的科学施工管理模式为基础,利用机械设备完成原本的人工操作,从而提高养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创新养护管理体系。机械化养护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进行了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对策的探讨。

一、当前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中存在问题

1、养护管理模式与机制有待完善

现存传统的养护模式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预防性低,机制存在大量不合理的地方,并且创造的经济效益逐年递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公路运行期间缺少路况信息的收集,道路病害的预测,这样也就严重影响养护措施和规划设计的方案形成,做出的养护方案通常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不能进行有效预防、产生预期效果。,也不能得到量化结果。总是在遇见问题后才仓促进行解决[1]。

2、养护设备技术落后

现在养护管理中使用的设备比如铲车、混凝土车等都是由固定的厂家生产供应,而那些小型的养护机械设备却大多数是由一些地方工厂自己研发的,而且大部分是通用型的设备,由于这些厂家的技术、资金、人员、水平、监控措施等都有限,因此,生产的设备的质量和构件都无法得到全方位保证,很多产品也就出现能耗高,使用不稳定,配套性差等问题,造成养护的困扰。

3、机械配制规划滞后

从现在普遍的养护工作来看,大多是在原设备无法再修理使用时,才会进行设备的更新,而且在进行新设备的采购过程中也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采购或者重复购买。技术过于落后的设备会增加机械的使用成本,工作效益也不高,这样一来,经常会出现设备才刚刚使用不久就被抛弃,比如路面切割机、割草机等设备总是由于没有经费的投入而被搁置,减少或者失去其利用价值[2]。

4、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

现如今我国还没有正式建立一个有关公路养设备系列的合理投资比例和方向,这样一来,机械的换代更新和采购也就得不到保障,再者,我国还未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要想改变现状这一局面,就必须改革管理机制,要采用宏观的上层管理模式,通过规划养护方案,制定规章制度,定期对养护设备进行检查、更新,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等来进行整体的管理。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与行业相匹配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要有足够的管理经验,而进行养护操作的员工则必须具有极高的机器运作水平,专业涵养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热爱工作并且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一来,公路的管理和机械的使用可以得到高效、高质量的保证,减少成本,延长机械使用年限,最终创造经济效益新高,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3]。

二、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的对策

1、改革养护体制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要改革,就必须要实现政企分开,也就是说,作为管理的主体就不能担任经济主体的相关职位,将养护施工逐渐转变为市场竞争者,实现经济利益,并且不断的进行专业化、市场化的改革,增加市场参与力和竞争力。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来确定养护人,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或者发展一批专业养护公司队伍:比如专业清洁公司,专业维护公司等。这种专业化的养护公司有着优于其他传统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并且具有高度的专业技术能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2、加强对养护设备、工艺、材料等的综合研究

机械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配备,保证系统优良、操作可行、多进行机械的比较,选择最好、最符合要求的,将机械进行分类配备:日常基础养护设备、面层养护机械等,要先明确重点应该购置的机械,其中公路的大面积维修、病害处理和预防的机械就要优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保证养护维修的质量,获得应有的效益,进一步提升路面清洁、维修等的机械化水平,但是必须杜绝盲目的崇洋。养护工艺可以分为热补和冷补,因此,不同的状况需要不同的机械设备,因此,设备的选择必须以实际的养护工艺需要为前提,而我国的养护工艺发展较慢,现在还未完全定型,所以必须要求在进行机械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同时保证养护工艺和材料的研发。

3、优化养护机械的配备

机械化养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合适的机械配备,用最少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我们必须做到工作有序完整,操作安全、保证效率和质量,确保机械的高性能运作。要达到这些要求,则必须做到:

养护设备要完整齐全,要有可以适应任何情况的大、中、小设备;

②专业型机械要保证其专业性和功能的多样,这样不易被淘汰和替代;而多功能型的养护机械则功能齐全,发挥最大的作用。

③机械要有时代性和科技性,要与最新技术、材料、工艺同步,紧跟时展步伐。

④保证机械养护的顺序:首先要保证重要路段的清洁、绿化、划线机械的优先性和高性能;再者要想保持道路畅通,机械运作安全,工作效率高,质量高,那么就必须使用机械技术水平高,性能高、配套机制成熟的设备。

4、加快人员培养步伐

机械需要人的操作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养护工作中很重要,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就现在的工作人员来看,大部分驾驶人员只会开车不会修车,这样会大大增加养护工作的成本,所以机械人员必须进行培训,向多功能人才发展,要兼具驾驶和维修技能。而机械管理员则要精通管理以外,至少要有养护、维修的基本水平,多学习其他技能,丰富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这样在管理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安排,在遇见管理难题时可以进行科学分析,做出合理解决方案。管理人员慢慢的成为了高端的综合型服务人才。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 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高速公路的需求日渐增加,但是 “修好路,养不好路”的矛盾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出来,沥青公路的养护急需向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公路养护的效率才会提高,才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公路质量。

参考文献: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U4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23-01

2011年交通运输部提出“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要坚持“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十六字方针;结合我国公路养护“规范化管理、科学养护、全面养护、预防性养护,以机械化养护为主,保障公路的‘畅’、‘洁’、‘美’、‘绿’”的原则;可见,公路养护机械化的日显重要。

1 甘肃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

甘肃省的机械设备的管理模式是前些年由省公路管理局统一规划、购置,省局下的段级单位进行安装(有些设备厂方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报省公路局报废更新。这些机械设备是由省公路局统一调拨的,截至到现在,大部分设备可能存在着机型老化、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性能相对不稳定等缺陷;况且,由于管理不完善,管理和使用办法不健全,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相对专业,操作人员素质欠佳,业务不精,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一部分设备便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还没有到报废期限,但是都已经被闲置了;大约一半以上的机械设备都已到了报废期限。另一部分是近几年各公路总段(分局)为了适应公路建设与养护的需求,每年把自己单位所需的机械设备采购计划上报到省公路局,由省公路局批准后,各公路总段(分局)自行招标采购或由一两家公路总段集中招标采购后分配到其它总段(分局)。

2 目前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设备采购资金不足,设备更新换代较慢

随着我省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加,公路等级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人工养护方式、方法,无论从工效、时间还是质量上等都不能与不断发展提升的公路养护的需要相适应,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养护更是要求实行机械化、专业化、高效化、快速化。而我省每年的养护经费有限甚至不足,近些年公路员工不断增加,物价的不断上涨,为了维持稳定、保证基本的“吃饭”问题,省厅、局只好缩减配置养护机具的预算,养护机械设备预算只是占了养护预算的很小部分。

2.2养护机械规划配置不科学,滞后,不符实际

近年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建养并重”。但是公路养护管理部门主观上还是存在着重建设、轻养护、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从而导致养护机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赶不上工程施工机械。公路建成通车,出现病害后养护单位还是用传统工艺、工具进行处理,传统的工艺、工具不能处理时,才会想到购置和使用新机械、新技术、新工艺。由于缺乏对机械配置的长期规划,从而导致养护机械购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切合现实情况,有时甚至会出现重复购置,部分机型陈旧落后的机械,不能发挥低成本、高效益的预期功能,反而造成设备完好率低,利用率不高,更是有些设备从购进调入到目前仅使用过一两次,就成了闲置的“废铁”。

2.3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办法不健全

一是设备台账、卡片、账目不符。我省各个公路总段(分局)的部分设备是由省公路局前些年统一购统配调拨来的,机械固定资产记账主体、机械管理业务主体、设备的使用主体不同,而很容易造成有账、有卡、无设备。二是近几年各公路总段(分局)也存在着自筹资金购置机械设备的情况,这些机械很多不建台账,未纳入总段的设备管理之列,形成了有设备、无卡,无账的现象。三是人员和机械吃大锅饭的意识仍然存在,没有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机械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四是账物不实,出现很多账上记着某机械残值,与实际原物残值不符的情况。

3 加强和改善道路养护机械设备管理的途径及措施

3.1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保障重点及应急设备正常更新

首先,我们要认清公路养护管理不断变化的大形势,勇于打破机械设备投资单一化的传统格局,多渠道筹措设备采购资金,尽快解决目前养护管理中急需的机械设备。把及时性和应急保障养护设备作为重点,优先保障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干线路段设备的配置。其次要科学合理的加大总段(分局)现有养护机械设备的折旧提成,积极积累资金,加快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使之与公路养护需要的改相适应。

3.2科学合理地规划和配置养护机械

首先,公路总段(分局)按照养护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后,提出科学的或短期或中长期的养护机械配置规划,通过少量购置试用后进行统一招标采购,按养护里程、养护等级配置到各总段(分局)下属的公路管理段或高等级公路养护中心。其次,在机械选型时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力求克服盲目性、从众性,同时也要注重机械设备的实用性,避免过去只求“高、新、全”的作法。

3.3转变观念。加强管理

“管理出效益”,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才更要加强设备管理。通过转变陈旧的机械管理观念,强化养护机械管理,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从而改变过去陈旧的机械管理模式。首先要加强机械设备的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完善、操作易行、行之有效的机械管理办法。不管是哪种方式采购的机械设备都要纳入统一的机械管理之中。公路总段、公路管理段(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中心)、公路养护站(工区)三级管理的机械设备物、账、卡要三相符。新的机械管管理理念不仅要建立固定资产账,还应建立机械设备的技术档案,包括原始机械技术文件,交接登记表,运转情况记录,维修情况记录,技术改造资料等。其次是对养护机械设备进行单机考核与效益核算。如油料使用,零配件维修更换,月完好率,日工作量,台班成本与利润的核算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现有机械充分的发挥经济效益,以达到降低养护工劳动强度,降低机械使用成本,提高机械使用效率,提高公路养护质量的目的。

3.4提高机械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对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4)

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区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等级公路里程逐年增加,公路养护机械在公路养护生产中的作用已显得越来越重,高等级公路的养护迫切需要新型的养护机械,高素质的养护人员,专业化的养护队伍 ,以适应公路事业飞速发展的要求。现针对基层养护单位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来分析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公路养护机械设备,使其最大效能地发挥它们在公路养护生产中的作用。

1、公路养护机械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

1.1 机械配置不科学,不实际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上级主管部门配置给基层养护单位的机械大部分均是“一刀切”,没有能根据实际养护内容配置。这样致使许多机械闲置没有发挥作用,造成浪费。养护管理部门由于主观上存在着重建设,轻养护,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没有能做到“管用结合”,致使养护机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如工程施工机械。在养护工作中,当老工艺、老工具、老机械均不能完成工作时,才想要购置和使用新机械、新工具,且购置存在盲目性,不经市场调查,不切合实际,甚至重复购置。部分设备机型陈旧落后,难以发挥低成本,高效益的功能。有些设备从购进配置到目前为止仅使用过一次,就成了闲置的“死机”,例如1992年某省(区)公路局为了推广“稀浆封层”这一新工艺,给每个地(市)局统一配置了一台稀浆摊铺机,但事实上这一新工艺仅在个别地方能使用,致使大部分单位仅在推广时使用过一、两次而已,就一直停置不用,造成机械性能的开发严重不足,机械闲置浪费。还有像路面切割机、割草机和扫地机等设备,给一线养护站配了这些设备但又不能配足使用经费,致使机械使用率低。

1.2 养护机械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管养的高等级公路线路越来越多,人工养护公路从工效、质量、时间都不能适应当今公路养护的需要。公路等级化要求公路养护实行机械化、专业化,这样必需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养护机械中才能满足现实公路养护的需要。从购置机械、保养机械、维修机械到机械操作人员培训均需要相应的配套资金投入。由于养护资金投资较少,使机械管理资金严重不足,往往是用有限的资金购置了机械就没有了保养和维修等相应配套的资金了。这种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容易造成机械恶性循环。

1.3 养护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得不到保障

执行好保养规程的关键,是有效反映机械真实情况的运转记录和提供一定的保养时间。但由于公路养护工作环境恶劣,长期露天作业,流动频繁,调迁不定,机械分散,维修条件薄弱,维修器具也不全,而操作机手又缺乏主人翁精神,保养机械爱护机械意识差,造成机械早期损坏及其它损坏。

1.4 机械台帐管理不完善,不注重机务基层工作

机务基础工作是指机械设备从出厂直至报废为止的使用、维修、保养、调动、改装、消耗及技术普查等全部技术历史资料的整理归档。而部分单位机械管理仍存在“大锅板”意识,没有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机械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车辆单车核算,机械效益单机考核制度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完全实行,仅仅管理了车辆机械的油料和安全。

2、解决机械管理问题的途径及策略

为了适应高等级公路养护的需要,增强在公路养护市场中国的竞争力,尽快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提高养护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充分发挥机械效益,解决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势在必行。

2.1 科学规划、合理配置

首先要一改过去不管养护单位急需什么机械,上级单位都统购统配的作法,上级主管部门应把设备购置费下拨到基层养护单位,由基层按养护工作的需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后,提出科学的或短期或长期的配置规划,通过少量购置试用后投标采购,按养护里程、养护等级配置不同类型的机械给养护生产第一线(养护站或养护公司的)。其次,在机械选型时要有长远性、力求克服盲目性,注重机械设备的实用性,避免只求“高、新、全”的作法,要具有针对性。某局以往购置的部分设备功能方面,功率过大,技术含量高,这样的机械在大型工程建设能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养护生产中却不实用,使用起来成本太高。如1998年,省(区)公路局配置给某局一台沥青拌和机,该机性能先进,每小时能拌和100T混合料,但在养护生产中却不实用,养护生产不需要这样大机械,因为光拆装机建拌和站都要30多万元,而且也不需要这么大的产量,如果使用就会导致生产成本骤增。

2.2 多方筹措资金,保重为主

首先必须打破机械设备投资单一化的传统格局,多渠道筹措资金,尽快解决目前养护中急需的机械设备,突出及时性养护设备重点,优先保障国道、省道干线路段设备的配置。其次要积累资金 ,科学合理的加大现有机械设备的折旧提计,加快机械设备的更新周期,使之与公路养护方式的发展相适应 。特别是要加快机械固定资产变现,出租闲置机械更新已过时报废的机械设备,多渠道解决机械设备资金在周转困难的局面。

2.3切实做到“管用结合,重用互养”,时刻保证机械有效运作和灵活

调配

应结合公路养护工作线长、点(站)多,施工作业面广,作业量不集中,分散流动作业的实际情况,对机械设备坚持以预防为主,强制保养,视情况修理的原则,因地、因路、因时制宜地制订机械保养计划。按照机械使用的技术应正常保养,把小问题、小毛病处理在萌芽状态。每一个配套机械组应有1名机械维修工,以便随时进行检修,发现故障及时判断、维修,确保工作不受影响,使机械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另外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根据施工工程量和工艺技术的要求,合理配置机械和科学调度,避免大车小拉及单一作业造成机械闲置的浪费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及时维修,杜绝带病作业。同时,作好停置机械的停封保养,按期良好地进行保养,从而降低维修次数和成本。

2.4 转变观念,强化管理

改革和调整现有机械管理体制,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机械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机械的经营效益。有一句经典名言“管理出效益”,越是资金紧张越要加强设备管理。通过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一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中“大锅饭”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建立科学管理体制,正确使用,灵活经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操作易行、行之有效、健全完善的机械管理使用维修制度。在保证公路正常养护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管活用活现有的机械设备,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精神,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行政和经济、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奖罚得当,建立健全的奖罚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在职工头脑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当发现管养的养护机械出现问题时,变“要,要我管,要我维修”为“我要干,我要管,我要维修”,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使用和维修好养护机械,经常保持养护机械技术状况的完好,保证随时投入使用。其次要强化机械基础工作,切实做好机械设备的各种帐卡,技术档案和随机履历书,包括原始技术文件、交接验收、运转维修、经济核算及事故分析处理等原始资料的统计、分析、整理和保管工作,无论哪一个环节都有据可查,做到帐物相符,帐卡相符,帐帐相符,并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再次是加强单机考核与效益核算,如油料使用、维修换件、机械完好率,日工作量,台班成本与利润核算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现有机械更好的发挥效益,以达到降低养护工劳动强度,降低机械使用成本,提高机械使用效率,提高公路养护质量的目的。

3、结 论

在公路交通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公路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高等级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路养护队伍向机械化、专业化发展局势日益加快。养护生产中机械化程度的高低体现着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及科技含量,养护机械对公路养护作业来说已是非常重要。必须大力加强养护机械的管理,做到机械配置有规划,购置有计划,使用合理化,保养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公路养护行业服务。

[1] 应红霞.公路养护机械管理的对策[J].青海交通科技,2011,05(04):13-15.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56-02

随着国家开发战略的实施,汽车运输交通流量大幅度增长,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逐年增加,高速公路交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与此同时,对高速公路的“建、养、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量越来越繁重,迫切需要新型的养护机械、高素质的养护机械人员、专业化的养护机械队伍,以适应高速公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如何配置、管理好公路养护机械设备,已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就如何配置与管理养护机械设备,提出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1 公路养护机械化介绍

公路养护机械化,是指公路养护作业系统中主要和辅助的生产劳动过程,全部或部分由机械性能参数相互协调的机械系统完成。在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保证下,这些机械系统在指定的作业条件下以最佳的经济技术指标,保证养护作业的质量和效益。

机械化养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管理体制、投资方法、机械配置、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养护作业工序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械化养护应当是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高效的综合机械作业过程,因此局部机械设备的配置要服从和保证整个机械化作业系统的质量和效益。

受地区、地形、季节、时效等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工艺、作业工序繁多复杂。因此,在配置施工机械时,应充分考虑施工工艺,机械化养护应在具体作业条件下采用最佳的施工工艺,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在保证养护作业质量的前提下,使高速公路养护作业系统的生产率最大.而寿命周期费用最低。

2 养护机械的配置原则

由于高速公路道路结构类型、交通量大小以及养护新工艺的不断出现,机械配置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使机械的类型、规格和数量与养护的作业内容、作业量相适应。目前,笔者考察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体制,相信对海南有一定借鉴意义,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养护中心所辖路段的养护管理体制是将养护任务通过招标承包给养护施工单位,业主主要负责工程计划、进度和质量管理以及沥青主材的采购供应和部分由业主提供的机械设备的管理。养护中心按不同的养护里程,选择合适地点建立养护分中心,分中心下设工程和机械、材料管理部门,由分中心负责具体路段的现场施工管理,一般每个分中心负责1~2条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任务。因此,在安徽省高速公路现行养护管理体制下,养护机械在配置过程中遵守以下一些原则。

2.1 可行性原则

养护机械投资应按可行性程序对投资方案进行分析,使需求与现实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仔细考虑需求的合理性和资金来源的可能性,建立合理的养护机械采购优先次序,逐步提高机械化程度。

2.2 技术先进性原则

列入投资规划的机械设备应具有技术先进性,这主要从能耗水平、生产效率、作业质量、安全性、环保性、可靠性、维修性、成套性、人机关系等一系列技术性能参数上体现。

2.3 对比优选原则

对于大、中型机械,可以通过招标方法,提供两种以上方案,对设备的价格和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出较优的方案。小型机具的采购则可以通过多渠道了解不同机械产品的规格性能、市场调研以及科学分析来确定。

2.4 管理制度配套原则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6)

1工程机械维护保养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1.1工程机械维护保养的内容

从工程机械维护保养的内容上来看比较繁多。①在机械的运行当中会引起机械内外和各系统部位的脏污,从而造成机械不能够正常地进行工作,所以实施清洁工作就比较必要。②在清洁过程中的空气滤清器以及柴油、机油滤清器的清洁,冷却泵的清洁和电气设备的清洁等都比较重要。③紧固和调整。紧固就是对工程机械的松动部位加以紧固,保证机械运作的正常化。调整则是对机械的相关零件相对关系及工作参数实施的检查调整等。④和防腐的维护保养,对机械的活动部位保持好;对机械的金属制品的防腐工作加以完善。

1.2工程机械维护保养的重要性

工程机械维护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活动及管理活动的配合来完成的,主要就是为能够使得工程机械保持安全稳定的工作状态,以此延长其使用寿命。工程机械的施工作业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受季节的影响比较明显。装置以及行走机构的磨损比较严重。气候条件差,负荷变化相对比较剧烈,并经常会处在大负荷的工作状态。在工程机械的作业过程中,不只是负荷的变化比较频繁,在冲击载荷等方面也相对比较大,加上一些振动或者摩擦等作用力,受到的损害就比较严重。基于此,对工程机械维护保养有着其重要性。

2工程机械维护周期结构及多目标优化探究

2.1工程机械维护周期结构分析

对于工程机械维护周期主要是结合子系统及零部件的使用寿命进行确定大修周期,内维修次数及级别的排序方式,这是对机械的运行安全稳定性以及各组部件潜在寿命的关系反映,所以为了能够将维修的质量得以保障,就以周期为基础。工程机械的零部件平均使用寿命不会正好是维修周期的整数倍,所以在平均使用寿命大于n次维护周期,就会存在几种情况。首先工程机械的零件如果是在n次实施维护,零部件的已存在的故障概率为a。当前的工程机械的维护主要有三个等级,对维护周期结构的确定要结合实际统计分析结果,并按照安全、可靠、经济的相关要求来制定合理的维护保养周期结构。

2.2工程机械维护周期多目标优化探究

多目标决策理论主要是把多个相互存在着冲突的决策实施综合性的设计提出来。工程机械维护周期理论研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成本,对其进行控制,要能和其他的一些因素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工程机械维护周期多目标优化的重要目的是为能寻求一个更为有效可行方法。多目标优化设计过程中,子目标极小化会引起另一目标最优值变化,对多目标的优化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多目标问题转化成单目标问题,通过进化算法来解决多目标优化。通过多目标的遗传算法能够对整个种群实施交叉以及选择等遗传操作,从而让种群也能够不断地进化,这样就有着很高的优化效率。多目标问题的求解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决策空间中寻求最优的解集,并在这一解集当中,目标性能改善是通过目标性能降低作为代价的。在模糊归一化的处理方面,合并各子群体,对个体相对于各子目标函数适应度实行分别的归一化处理,从而能够比较有利于个体适应度的相关评价。多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当前工程机械维护周期方面的必要设计理论,其自身含有多种理论,例如金属疲劳理论以及随机理论等,保证了产品装备和生产者以及使用者共同要求的符合,创造了经济社会效益。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7)

Abstract: With the ever-accelerating pace of China's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highway mileage increases every year, road traffic is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 to achieve a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the maintenance machinery to improve the conservation level of mechanization, and enhance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qualification,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quality, speed and efficiency of highway maintenance and construction, the key factors related to road maintenance units whether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market, to grow and develop. In this paper,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of road maintenance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proposed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 road maintenance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issu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缓慢

随着公路等级的越来越高,人工养护从功效、质量、时间等都不能适应公路养护的需要,公路的等级化要求公路养护实行机械化、专业化。从2000年开始,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近几年各段在计提设备折旧费时不能按规定要求及时足额提取,配套资金不能落实,废旧机械不能按时报废,使维修使用成本增大,且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近几年更新的机械设备仅占设备的5%。

2、机械配置规划滞后,不够科学,不切合实际

近年来养护管理部门由于主观上存在着重建设,轻养护,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致使养护机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如工程施工机械。高等公路建成后,出现病害后用老工艺,老工具不能及时处理时,方才购置和使用新机械、新工艺,且购置存在盲目性,不切合实际,有些是重复购置部分机型陈旧落后,使机械难以发挥低成本,高效益的功能,有时反而照成设备完好率低,利用率不高,更有甚者有些设备从购进到调入到目前仅使用过一两次,就成了闲置的“死机”。

3、机械设备人员素质不高

1)不重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因管理理念陈旧,不少分局对机械设各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很多机管人员,都是由非专业人员兼职,虽然近几年随着机械设备的增加,有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了机械管理员。但不是专职的也不少。

2)未能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科学管理与指导作用

因受养护机械化程度低、养护方式陈旧落后和养护经费不足的影响,养护单位为了降低养护成本,宁可采用人力养护,也不采用机械养护,这淡化了机械管理人员主动参与管理意识,未能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科学管理与指导作用。不少养护单位的操作人员文化水平低,有的连说明书都看不懂,而不少养护单位的领导较注重眼前效益,忽视了长远利益,缺乏对特种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在机管中,放任自流,有的一人多机,既操作压路机,又操作装载机,还操作摊铺机.结果一样也不专,特别是养管站的小农用车,养护工谁都上去开,更没有培养熟练的维修工人。

4、管理方式落后,办法不健全

各地养护机械一般由基层养护工区使用管理。由于基层养护点多、线长、面广、量大,作业流动分散,机务管理部门难以及时掌握养护机械的运行状况及分布动态,对机械维修、保养、使用、核算、管理等各个环节难于形成一体化管理,只得听任于基层养护部门自行维护,使操作与管理脱节,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机械的系统性和相互协调性。

二、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管理对策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路养护队伍向机械化、专业化发展局势日益加快。针对上述问题,强化养护机械管理,推进公路养护机械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机械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机械操作人员培训

机械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机械操作人员的技能直接影响着公路养护行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继续加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培养一支能操作、会修理、善保养的养护职工队伍是推进养护机械化进程的根本。当前,应首先建立一支专职的养护机械操作队伍,在对操作手培训过程中增加养护机械应知、应会课程,加强对机械操作能力的考核,使一批养护机械操作骨干做到一专多能,满足驾驶、操作、维修、保养等多个岗位工作需要。对于专职养护机械操作人员应落实经济责任制,把工作质量、数量与个人经济收入挂钩。

2、科学规划,合理配置

首先,要一改过去不管养护单位急需什么机械,上级单位都统购统配的做法,建立“谁投资、谁管理、谁使用、谁受益”的管理新模式。把设备购置费在下达养护经费时单列下达到市一级公路处。公路处按养护工作的需要,通过深人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后,提出科学的或短期或中长期的配置规划,通过少量购置试用后招标采购,按养护里程、养护等级配置到各公路段或养护公司。其次,在机械选型时要有前瞻性,力求克服盲目性,同时也要注重机械设备的实用性,避免只求“高、新、全”的作法。过去购置的部分设备技术含量太高,功能全面,功率过大,荷载过高,使用起来成本太高,却不实用。像有些山区和特殊的地区更适合一些小型的养护设备,如:小型振动压路机,小型拖式保温沥青撒布车,小型农用自卸运输车,沥青路面铣刨机和沥青路面养护车等。

3、转变观念,强化管理

俗话说的好,“管理出效益”,越是资金紧张越要加强设备管理。通过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改掉过去“大锅饭”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加强机械设备的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完善、操作易行、行之有效的机械管理办法。不管是单位自有资金购置的,上级下达机具购置费购置的,还是职工集资入股购置的机械设备都要纳入统一的机械管理之中。公路处、公路段、公路站三级管理的机械设备都要列人统一的机械管理之中。公路处、公路段、养路站三级管理的机械设备物、账、卡要三相符。不仅要建立固定资产账,还应建立机械设备的技术档案,包括原始机械技术文件,交接登记表,运转记录,维修记录,技术改造资料。其次是加强机械设备的单机考核与效益核算。如油料使用,维修换件,月完好率,日工作量,台班成本与利润的核算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现有机械更好的发挥经济效益,以达到降低养护工劳动强度,降低机械使用成本,提高机械使用效率,提高公路养护质量的目的。

4、加快设备更新速度,但要避免盲目配置机械设备情况的发生。近年来,山东省开展了事企分离的试点工作,公路养护企业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其设备管理的组织结构与模式也必须适应整体改草的需要,不但要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实现质量第一的原则出发,还应充分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例如,成立养护公司并单独设立养护机械租赁经营处,把所有的养护机械设备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租赁使用和经费承包。在配备r精通机械知识、善于管理和组织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基础上,对上述设备实行有计划的调配、使用、维修和管理。对暂时闲置的机械设备,在不影响当前工作和应急储备的前提下,借鉴租赁企业和机械使用单位互相协作的模式,依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对其进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网状化管理,建立专业的机械化养护队伍。为了便于进行资金的集中管理和避免盲目配置机械设备,各基层养护部门可根据施工和养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在上报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使用计划和交纳一定费用后,即可办理相关的设备租赁或调拨手续。

结语

总之,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公路里程迅速增加,对公路“建、养、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养护,迫切需要新型的养护机械、高素质的养护机械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养护机械队伍,以适应公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业余.筑养路机械对公路养护机械配置、运营管理的探讨[J]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机械分会会刊,2006(3).

[2]贾杰.筑养路机械机务管理工作的探讨.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9(4).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以及高速公路的大面积修建,每天行驶于高速公路的车辆日趋增多,这造成了公路上交通事故的频发,所以经常会频繁的发生一些交通事故,从而大大增加了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及安全管理难度。

1、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速公路养护是为了保持高速公路的良好状态和安全性,防止各种因素对高速公路产生影响,避免高速公路功能和质量的下降,而对高速公路展开的各种服务、维护、保养等各项工作的总称。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是对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具体指导、约束和调控,是高速公路养护工作有效、快速进行的基础,是确保高速公路养护功能实现,服务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存在着与普通公路养护不同的特点,特别在机械化程度、人员素质、技术含量、养护细节、安全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认识,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出管理价值和使用意义。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之一是工作的复杂性,高速公路的技术含量高,进行高速公路养护的工作复杂,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要针对实际工作的细节和关键,因此导致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程呈现出复杂的特点。此外,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还表现在科技素养

上,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出现了更多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方法.这也就导致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必须对所有科技和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覆盖,因此出现了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科技含量高的特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还表现为系统性,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纷繁复杂,涉及的事物点多面厂,如果管理采用逐一进行的方法将会出现管理上的困难,一般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都是采用系统的方法,在借助系统理论、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形成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新体系和新系统。

2、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速公路养护是为了保持高速公路的良好状态和安全性,防止各种因素对高速公路产生影响,避免高速公路功能和质量的下降,而对高速公路展开的各种服务、维护、保养等各项工作的总称。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是对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具体指导、约束和调控,是高速公路养护工作有效、快速进行的基础,是确保高速公路养护功能实现,服务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存在着与普通公路养护不同的特点,特别在机械化程度、人员素质、技术含量、养护细节、安全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认识,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出管理价值和使用意义。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之一是工作的复杂性,高速公路的技术含量高,进行高速公路养护的工作复杂,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要针对实际工作的细节和关键,因此导致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程呈现出复杂的特点。此外,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还表现在科技素养

上,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出现了更多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方法.这也就导致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必须对所有科技和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覆盖,因此出现了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科技含量高的特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还表现为系统性,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纷繁复杂,涉及的事物点多面厂,如果管理采用逐一进行的方法将会出现管理上的困难,一般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都是采用系统的方法,在借助系统理论、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形成高速公路养管理的新体系和新系统。

3、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养护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与一般公路的养护管理一样,大多仍采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不能反映高等级公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属性要求;养护经费来源仍采用拔款方式,不能适应高等级公路管理企业经营性要求,这些方面已严重影响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3.2、养护运行机制落后,“重建轻养”思想严重

对养护管理强制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有效的法律约束,主要表现为对养护责任事故追究不力,监管不严,处罚过轻;对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对科技进步重视不够,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3.3、缺少养护定额与规范 。截止目前 , 针对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特点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统一的 养护定额与技术规范尚未出台 , 养护工程费支出 缺乏严格的考量标准 ,随意性较大 ; 养护质量的考 核仍沿用一般公路养护的 “好路率” 指标 , 不能满 足高速公路全方位养护的客观要求 。

3.4、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 ,养护科技含量低 。 虽然一些地方 ,一些高速公路配备了从国外引进 的大功率综合性养护机械 ,但对机械适应能力差 , 对机械性能的开发严重不足 ,使用频率低 ,设备闲 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 大多养护作业仍采用传统 的手工作坊式生产组织 ,对国外已有的新技术 、 新 工艺 、 新材料只处在试验阶段 ,还没有大规模推广 使用 。

4、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对策

4.1、深化养护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管养分离,事企分开”,转变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方式,深化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定额养护和计量支付,鼓励具备资质的养护公司跨区域参与养护工程竞争。对现有道班进行合并改造,加大养护机械投入,提高养护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的公路养护新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养护工程市场。

4.2、 养护管理法规体系建设

由于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对国民经济发展 , 公众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 政府必须加大立法与执 法力度 ,对养护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 ,充分体现养护管理的强制性要求。

( 1) 按照 《公路法》 的条款内容 , 加快制定相 关配套法规 , 完善法规的细则说明 。借鉴国外发 达国家对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立法的成功经验 , 制 定适合中国特色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条例 , 使高 速公路公益性属性得到充分保障 。

( 2) 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 。明确 经营性公司只有在依法履行了养护 、 维修义务和 责任的前提下 ,才具有合法的收费 、 经营权力 。国 家要尽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速公路的养护技 术标准 、 操作规程和规范 , 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 理、 政府监督 。

( 3) 对新建高速公路的设计与施工 , 明确规 定有关养护管理方面的要求 。强制设计中的养护 管理技术储备 ,制定相应的公路养护方案 ,强调公 路施工缺陷责任期施工单位养护的责任与义务 , 采用法律与经济手段进行约束 。

4.3、 养护管理技术发展

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 , 保证了高速公路的正 常使用 , 规范 、 科学 、 高效的管理使高速公路的服 务水平不断提高 。面向 21 世纪的高速公路养护 管理 ,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 。

( 1) 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 GIS―T) 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 将空间信息数字化 ,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 ,通过功 能强大的软件 ,使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分析直观简 明 ,数据管理便捷高效 ,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 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 ,为公路交通的发展 、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

( 2) 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公路养护智能化 ,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 、 雷达 技术 、 技术等高科技手段 , 实现人工检测向自 RS 动化检测发展 ,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 展 , 使公路质量的检测 、 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 捷 ,使公路养护更加合理经济 。

( 3 ) 推广使用国外高速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新材料 、新工艺 ,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目前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改性 沥青技术 、 SMA 路面技术、UPERPAV E 面层结构、土工合成材料、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微表处等都是发达国家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推广与使用 ,改善了公路、桥梁等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达到了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4.4、养护机械化

实现养护机械化,除了部分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综合养护机械外, 必须不失时机的抢抓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大发展的机遇,立足养护机械的国产化,不断提高公路养护机械的装备率、配套率。

( 1) 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开发节能 、高效低噪声、低污染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养护机械 ; 研究开发故障 自动监控系统 ,提高养护机械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易操作性 。

( 2) 养护机械向大功率、多用途的方向发展 , 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益 ,适应高速公路安全、快捷的作业要求 。

( 3) 引进国外先进的 CNC 加工设备和工艺 技术 ,提高养护机械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 ,提高 产品质量及机械性能的可靠性 ,延长使用寿命 。

( 4) 加强养护机械的组织管理 , 组建社会化 的养护机械租赁公司

5、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5.1、科学养护,保彰畅通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制定实施方案,要求广大职工以文明礼仪促和谐,优质服务促发展,用实际行动来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二是细化责任,明确任务,加强日常养护和专项处治,对重点路段、桥梁、隧道设专人负责,严密监控,重点防范。三是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严格落实快速反急机制。四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5.2、将生态高速理念应用到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

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可以采用“客土喷播”、“植被毯”草灌结合等方式,超前绿化路堤和路堑边坡,保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对取弃土场、弃碴场,采用护墙、护坡、截水沟、排水沟等多种方式,减少水土流失,并因地制宜进行整理绿化,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原来的自然环境。实施隧道洞门综合绿化设计,采用隧道周边自然草木进行恢复绿化,以保持与自然同色同调和有效融为一体。

5.3、高速公路养护作业方式更趋向于机械化

实行高速公路养护机械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高速公路昼夜不间断通行、交通量大、车速快,应该尽量防止由于道路养护而造成高速公路交通阻塞的问。同时,劳动效率、作业安全、维修质量也要求高速公路养护过程中要实现机械化,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优先安排资金来购买如除雪车、洒水车、清扫车、灌缝机、坑槽修补车等路面养护机械。对于绿化、交通工程设施、路面、路基等采用人工辅助和机械化作业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畅通、安全、高效的要求。

结束语

为了满足高等级公路的使用公益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属性,我们必须从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研究现代化公路养护管理对策,深化改革现行公路养护体制与运行机制,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公路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新路。

参考文献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9)

引言

鉴于我国公路交通在整个交通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对公路建设的相关工作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投入大量的资金来用于新型设备的引进和施工工艺的改进。要保证施工的工艺质量,需要做好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以其低耗高效的优势在实际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推广。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阻碍其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改进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公路养护工程机械设备故障产生的原因

公路养护工程机械设备通过长时间的使用运行以后,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可将其分为外界问题和机械内部问题。外界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操作造成的问题,存在技术方面的缺陷,最终倒是机械设备部件发生过量的磨损和形变,进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工作效率的下滑。机械内部问题主要包括机械内部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能量对机械设备带来的问题,往往会改变设备的各种参数,影响正常运行,产生能量主要包括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生物能、电磁能等等,这些能量如果处理不当,长期作用于设备会导致设备发生磨损、形变、腐蚀等等,造成设备参数的变化,并最终导致故障的发生。此外内部问题还包括机械设备自身问题,主要包括机械在生产铸造、零部件加工、结构组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我国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维修维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维护维修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维修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合理性有待提高

传统维修管理模式主要侧重点是生产环节,对于设备维修的经济性要求和维修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缺乏统筹的考虑,导致了相关工作不能在上述两个方面有所侧重,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2.2 维修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发展

维修管理体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还不够全面,执行力度不够严格,即使有健全的维修管理体系,也形同虚设,导致了维修管理工作水平的不足,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2.3 维修管理技术工艺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维修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维修管理工作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科技含量较少,导致了相关的工作越来越复杂,出现错误的几率也越来越大,相关故障诊断不准确。

2.4 安全管理意识薄弱,工作不够到位

有些单位缺乏足够的安全管理意识,相关工作不够到位,忽视了设备维修维护管理的重要性,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为安全生产事故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影响了企业单位的正常安全运行。

2.5 维修管理设备配备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些单位对于维修管理设备的合理性配备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不能够准确掌握各项业务,盲目地节约生产成本,设备部件以次充好,质量很差,不符合设备运行的需求,加速了设备的损耗,事故发生概率大大提高。

3 我国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维修、维护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要保障我国公路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施工单位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维护管理工作

施工单位管理层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要从思想上树立起新的机械设备管理观念,在重使用的同时,还要重养护,要将机械设备的维修维护管理作为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对相关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

3.2 强化培训工作,提高机械设备维修维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单位要强化培训工作,通过定期的严格培训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素质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品格。通过培训能够使工作人员更容易地接受新设备,在实际操作中减少失误和违规行为,并建立相关的审查考核制度。

3.3 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施工单位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工作中的重点来对待,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使用要求来约束相关行为,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和检查,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指出和纠正,做好安全相关的宣传和防护措施,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

3.4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维修维护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

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工艺设备,淘汰陈旧落后的设备工艺,通过提高相关工作的科技含量来减少出错的几率,可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员工积极投入到维护管理工作中。

3.5 建立健全维修维护管理体系,打造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

建立健全的维修维护管理体系,通过打造一支专业的工作队伍,来提高相关工作的有效性,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维护管理措施,及时地对相关工作进行管理登记及汇报,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公路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维修维护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为交通运输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余中海.沥青混凝土铺筑的机械设备配置[A].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贵州省公路学会2008年技术交流论文集[C].2008.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09-01

一、问题的提出

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是我院适应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对现代农机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在全国高职院校为首家。它与传统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适应农机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农业机械图样、机械材料、农业机械构造与原理、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营销等专业知识,具备现智能化农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电、液、信一体化专业素质,掌握智能化农机使用、维护、保养、检修、安装调试、机械故障检测、诊断等职业能力,面向农业生产企业智能化农机运用、维修、售后服务等岗位从事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检测维修、营销、安装调试以及农机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人才是在推行“精确农业”战略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支持“精确农业”的若干重要农业机械,如带产量图自动生成的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收获的谷物联合收割机等,可以适应不同的农业机械装备、种植特点,不同作物和更为精确的上述各环节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重点。

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智能化农机驾驶与维护保养、智能化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保养、农机液压系统检修、农机化新技术、农机电器系统维修、农机检测技术等。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学会使用与维护。但目前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校内现场教学条件有限,大部分仅限于农机机械基础、底盘拆装与维护、柴油机拆装与维护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校内现场教学。同时考虑季节、气候、土壤、种植种类等因素影响,专业核心课程更适宜于校外现场教学。

二、校外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

1.现场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现场教学模式是指课堂设在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将课程中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知识以现场实景、实事、事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具体演练,促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和活动中学习抽象的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校外现场教学模式,是将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在农场农机智能化控制室或田间,将抽象农业机械智能化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直观可触的真实场景,在农业生产智能化控制室或农业生产现场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直观现代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基本特点、类型和操作与维护过程,并身临其境进行教学演练,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

2.校企合作开发并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教学

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专业课程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训为主。

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

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

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室与生产现场、实训设备与现场机械、教具与工具三者结合;

四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实际实施过程中以企业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上,在充分考查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融入对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等考核,并以此综合评价。

通过校企合作,现已经开发了智能化农机驾驶与维护保养、智能化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保养、农机液压系统检修、农机化新技术、农机电器系统维修、农机检测技术等六门课程,并对六门课程共同实施的关于智能化技术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八个教学模块:

2.1基于GPS、GIS在农业机械田间导航、作业面积计量、引导定位作业和空间数据定位采样的应用技术;

2.2基于与作物收获机械配套的产量传感技术与带产量图自动生成系统软件的应用技术;

2.3基于实施定位处方农作物生产和控制的施肥、施药、浇水、精播和栽植的移动作业机械技术;

2.4基于自走式农田土壤、病虫草害和作物苗情定位信息采集机械装备技术应用;

2.5基于大中型拖拉机和自走型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状态实时诊断、监控与显示装置技术的应用;

2.6基于农机作业信息高效处理、存储、传输、通信技术及其总线与接口的标准化处理技术;

2.7基于GPS、GIS有关技术用于支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管理系统的应用;

2.8基于GPS接收机的智能化节水灌溉机械、植保机械和播种机械技术的应用。

三、校外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1.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校外现场教学模式是将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模块化教学在生产现场进行,改变了以往从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摒弃了实验室或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了学生从徒弟向师傅的转换。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便于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2.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

校外现场教学模式将学生完全至于真实的生产与工作环境中,使课堂上抽象的智能化技术得以具体体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分享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11)

一、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无锡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当前无锡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无锡富力达(徐工)公司为例,该企业对工程机械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需要,目前他们只有3名大学生,这些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至2年后,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

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无锡市数十家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工程机械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0.5学年的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形成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含基本素质教育)课程12门(47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10门(496学时)、专业课程10门(448学时)及实践课程14门(计51周);其中工余学习课程3门,分别为工学结合岗位工艺、驾驶、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实习项目1项(25周、20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为1416学时。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门数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门数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高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制图测绘、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开设3门工余结合课程,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构造与维修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了三段式课程的结构形态,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部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6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管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工程机械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徐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论文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