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2:23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篇(1)

一、目标任务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下简称“万企帮万村行动”),以民营企业为帮扶方,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为帮扶对象,以签约结对、村企共建为主要形式,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动员全国一万家以上民营企业参与,帮助一万个以上贫困村加快脱贫进程,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打好扶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二、总体要求

1、“万企帮万村行动”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民企帮扶、社会参与,努力实现政府扶贫、社会扶贫和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的有机结合。

2、“万企帮万村行动”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将帮扶重点向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聚集。

3、“万企帮万村行动”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光彩理念,组织民营企业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以开发式扶贫为重点,帮助贫困村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村企互惠双赢。

4、“万企帮万村行动”坚持“做贡献”与“受教育”相统一,引导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在先富帮后富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对社会的信誉。

三、帮扶途径

各级工商联、扶贫办和光彩会要在总结提升以往组织民营企业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相关工作基础上,指导民营企业因地制宜选择具体帮扶途径,包括:

1、产业扶贫――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兴办企业,开发结对村的资源,提高生产力、提升附加值,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

2、商贸扶贫――发挥民营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渠道和信息优势,通过采购、代销、委托加工、农企直通车等形式,帮助结对村对接外部市场,带动农户增收;

3、就业扶贫――引导民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通过本企业或下游企业为结对村提供就业岗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就业能力;

4、捐赠扶贫――引导民营企业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捐款捐物、助学、助老、助残、助医等形式,改善结对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5、智力扶贫――引导民营企业借助人才优势开展智力帮扶,向结对村群众教授实用技术,帮助结对村群众更新生产生活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和生活质量;

6、其它扶贫――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和途径,如:指导和扶持结对村致富带头人创办企业,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牵头组建或参与管理农村专业合作社,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组织化水平;在结对村设立产业帮扶基金,按照低息运行、滚动发展原则,以金融手段帮助农户发展生产;借鉴定点扶贫工作经验,从企业中选派人员驻村帮扶,带领贫困群众发掘优势、创业致富;发挥企业家个人影响力,为结对村引入更多扶贫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电商扶贫;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志愿者服务等。

四、工作分工

各级工商联、光彩会牵头,扶贫办配合: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促进结对帮扶企业的健康发展,优先享受当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当企业遇到经营困难无法完成帮扶目标时,要协调新的企业接力帮扶;要教育企业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守法诚信,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利益;要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异地商会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的特色优势和积极作用。

各级扶贫办牵头,工商联、光彩会配合:本级专项扶贫资金、行业扶贫项目,优先向结对村倾斜;本级统筹支配的扶贫贴息贷款,要优先支持参与结对帮扶的民营企业;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确保企业在结对村的各类投资和捐赠,依法享受优惠财税政策;企业在帮扶过程中遇到障碍和问题时,要积极协调予以解决;要跟踪帮扶进度,做好统计工作,每年汇总民营企业在结对村的投入情况、规划落实情况和主要成效。

五、实施进度

1、签约启动。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联合发文指导,各级工商联、扶贫办和光彩会广泛动员,组织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村签约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并将结对名单上报全国工商联扶贫与社会服务部。2015年10月17日(扶贫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共同组织启动仪式,同时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2、制定规划。各级扶贫办、工商联和光彩会共同指导、协助签约企业针对结对村的实际,制定具体帮扶规划,明确政府工作任务、企业帮扶措施以及落实时间表。各省级扶贫办负责汇总本省份结对村的帮扶规划,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

3、示范指导。各省级工商联、光彩会牵头,扶贫办配合,在以往工作基础上,从当地签约结对村中选择5个典型村,于2016年6月30日前,上报全国工商联扶贫与社会服务部。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将从中选择部分示范村,将民营企业在这些村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交流会、现场会、专题宣传等形式向全国推广,供其他签约企业学习借鉴。

4、调研推动。各级工商联、扶贫办和光彩会横向联合、上下联动,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寻找典型。各级工商联要加大调研成果转化力度,通过参政议政渠道,不断完善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同时,在调研中发现企业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障碍,三方要共同努力,积极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篇(2)

这次会议原打算全部安排在召开,因为住房限制,临时改在召开,全体同志到现场学习观摩。无论是农业生产条件,还是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县级排名都是非常靠后的。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县弱民穷的特困县,这几年的产业扶贫特别是蔬菜产业硬是搞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目前露地菜已经发展到4万亩,设施菜从无到有发展到2万亩。可以说,一块块菜地、一个个大棚,已经变成了全县农民的钱袋子、摇钱树。去年底,县被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省产业化扶贫示范县”称号。而且今年的发展规模、发展势头又将有个历史性的跨越。这次会议选在县开,不是说现在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已经非常高了,主要是考虑到在蔬菜产业扶贫方面,起步快、势头好、前景广阔。通过平时了解的情况,加上这次观摩,我认为县开展产业扶贫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二十四个字:

第一句是领导精力集中。近年来,县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个目标,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全县的扶贫工作特别是产业扶贫不断迈上新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一直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书记、县长亲自抓、负总责。的经验告诉我们,产业扶贫不同于简单地修路打井,需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抓下去,特别是书记、县长要亲自抓。尤其是在基础差、底子薄的贫困县,要干成同样一件事情,书记、县长要比其他地方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

第二句是资源整合到位。近年来,县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坚持以扶贫资金为粘合剂,以连片贫困乡村为主战场,县委、县政府积极整合行业职能部门的资金项目和方方面面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向蔬菜产业倾斜,形成了举全县之力开展产业扶贫的强大合力,真正做到了产业扶贫项目延伸到哪里,行业部门的配套资金就跟进到那里。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搞好产业扶贫,仅依靠扶贫部门和扶贫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资源整合作为前提和保证,形成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

第三句是运作模式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项目运作方式符合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近年来,县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在蔬菜产业发展上,从育苗基地到专业合作社到交易市场再到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层层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环环紧扣的产业扶贫链条,减少了农民的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扶持资金投放模式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近年来,县在发展蔬菜产业上,并没有将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放给项目户,而是以财政资金作抵押,协调金融机构按1:4、1:5的比例为农户发放贷款,这样既放大了扶贫资金的倍数效应,也强化了农民的还款意识。此外,在具体技术层面,县推广了压膜槽技术,建新式大棚,提高了大棚的防风能力和保温水平。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产业扶贫,既要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更要靠市场经济的手段去运作,还要靠先进技术去提升。

第四句是群众发动充分。近年来,县在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中,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充分调动贫困农户种养增收的积极性作为全部工作的切入点,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大力培树典型、加强教育引导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使全县群众对种菜增收的认识逐步统一,步调高度一致。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产业扶贫必须牢固树立“扶贫为了人民,扶贫依靠人民”的理念,通过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经济、行政手段,千方百计调动群众脱贫增收的积极性,这是扶贫的根本。

搞好产业扶贫,成败在人,关键在干。希望市和县进一步总结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模式,为全省提供更多的样板和典型。希望各市、县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学习借鉴的经验,进一步开动脑筋,真抓实干,努力在学习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我想能办到的,其他县没有任何理由办不到,而且应当办得更好。

二、严格落实既定要求,客观公正地核定重点村

今年是新十年和“十二五”扶贫规划的开局之年,很多大的方针政策都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为争取工作主动,早在去年11月,我们即在张家口崇礼县召开全省新十年第一批重点村提前启动扶贫工作现场会,扈主任就开展提前启动的重大意义、原则要求、具体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那次会后,省、市、县三级积极行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省扶贫办来讲,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多次到国务院扶贫办汇报工作,争取支持,了解情况。尽管国家对新十年扶贫开发的重大政策特别是贫困县如何调整尚未确定,但今后十年的主要政策走向已经基本清楚。在扶贫标准的确定上,今后国家将会较大地提高标准,扶贫对象会进一步增加,扶贫任务会进一步加重;在对重点县的管理上,总的是逐年减少,动态管理,只出不进;在对重点村的帮扶上,总的是减少数量,加大力度,一扶五年,彻底脱贫;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由过去侧重搞基础设施,转变为拿出更多比例(初步要求是不低于70%)的资金搞产业。根据中央的新要求,结合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经请示省政府同意,我们将原来的三年扶持一批改为五年扶持一批。全省“十二五”期间总共扶持3000个重点村,今年先在全省启动2200个重点村;这次会上先为52个重点县启动1800个重点村,适当时候再在参照县和省补助县中确定部分重点村,待国家政策调整到位后,今年后半年再为重点县增加部分重点村。从各市汇报的情况看,围绕定村,大家都做了许多工作,但也有一些需要明确的问题,这里强调两点:

一要卡死数量。扶贫任务重,乡村人口多的重点县每县35个,其他重点县每县30个,具体到哪个县定多少,由各市扶贫办确定,但必须体现出差别。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一些县反映重点村的数量太少,覆盖面小,不利于工作全面均衡开展。对此,我们的态度是理解不支持。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有三点理由。第一,这是中央的要求。这次国家“十二五”期间只确定了3万个重点村,新十年大概是6万个左右,比上十年14.8万个减少了8万多,这样做的目的是收紧拳头,集中力量,重点攻坚,一次脱贫,对各省也是这样的要求。第二,符合实际。前十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贫困村定的多,而且一次定三批,实际投入又很少,造成了点多面广战线长,有限的资金撒了芝麻盐、胡椒面,不少贫困村陷入了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第三,这与投入强度相匹配。全省定3000个村,五年中央和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能达到30亿,每村100万元,按照以往的经验,加上整合10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每村可达到200万元,这样有能力让这些村稳定脱贫。如果村定的过多,必定投入减少,结果是劳民伤财,事倍功半。所以说一个县定30个或35个重点村已经不少了,通过五年扶持使这些村稳定脱贫已经很不容易了。至于大县小县、人多人少,下一步微调再说,这次就是这个数了。

二要严格条件。总的讲是三条,一是确实贫困,二是集中连片,三是有积极性。这件事不能平衡照顾,分散扶持形不成主导产业,平均分配调动不了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具体在核定贫困村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三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二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识别出的贫困人口;三是前十年规划内贫困村扶持资金数量,重点考虑第一、二批村;四是部分重点县因灾返贫的贫困村。

核定贫困村一事由市扶贫办审核把关,月日前报省扶贫办。省里将随机抽查,对不按要求定村的,省将按照“假一减二”的比例扣减该重点县的贫困村村数。

三、围绕稳定脱贫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村级扶贫规划

重点村是新十年基本扶持单位,编制好村级扶贫规划,是启动和做好“十二五”扶贫工作的基础,这里面有几点需要进一步明确:

第一,规划年限。原则上按五年搞规划,这样便于与“十二五”规划和行业职能部门规划相衔接。

第二,规划内容。主要是搞好“四基”:一是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这里面主要是建议县委、政府协调行业职能部门,把帮助贫困村改善水、电、路、讯、校、医、街等优先列入行业规划,优先建设,优先达标;二是基础产业,也就是产业扶贫规划。要按照“四化合一”的要求编制村级产业扶贫规划。“四化”,即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就是要结合重点县的主导产业确定贫困村的扶贫项目,力求成方连片发展。标准化生产,就是要按照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相关规定进行生产,要突出发展种植、养殖小区,避免单家独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切实把好种子、化肥、农药、饲料这几道关,严防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系列化服务,就是要按照农民生产经营需求搞好服务,每个村都要建立专业合作组织,为贫困农民发展产业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就是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突出培养壮大扶贫龙头企业,要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能力确定扶贫项目,决定产业规模。三是基层组织。要建议县委利用今明两年乡村换届,选好配强重点村班子。四是基本保障。主要是与民政部门加强沟通,把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力求做到应保尽保。同时积极推动贫困村进行新农合、新农保试点,减少因灾返贫。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篇(3)

1.全面谋划脱贫攻坚规划。规划是实施总体目标的行动计划,是开展扶贫工作落实具体措施的蓝本和指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脱贫攻坚工程,必须有一个既要落实中央脱贫攻坚的扶贫政策又要切合当地实际的精准扶贫规划。资溪县是山区林业县,生态资源是优势,林区面积广阔,从事林业产业群众多。我们从调查摸底着手,深入村组,全面摸清贫困群众致贫原因及发展方向,同时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和“良方”。规划内容为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技能培训、教育扶贫等七个方面。规划措施以生态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林区经济为主要经济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经济产业链,依托国家5A级景区大觉山等旅游企业,鼓励贫困群众兴办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旅游项目;重点扶持贫困群众种植养殖林下产品竹林鸡、生态蜂蜜、生态牛羊等短平快项目;支持有机白茶,有机油菜等有机产品的发展壮大。规划中要求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群众入股必须办理司法公证手续,从法律上保证贫困群众的经济利益。规划制定过程中各界人士参与集思广益,广纳良策,规划出台后,群众反映规划切合资溪实际,操作性强,贫困群众的利益得到保障。

2.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准确识别贫困人口,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事关精准扶贫的成效。2013年底按照省市扶贫部门的安排要求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工作,当时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人均年收入2736元,并明确全县贫困人口数额,再加上资溪县是人口小县面包产业大县,部分即贫又非贫的群众差距不是很明显,一些乡镇出现识别不准的现象。资溪县严格按照省扶贫部门“七个一票否决”、“四个严格甄别”的规定,学习瑞金先进经验做法,吸取广西马头县的教训,制定精准贫困户评估表,强化工作力度,以市县“四进四联四帮”小分队和乡村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严格按程序和要求开展“回头看”,重新评选真实贫困户。几年来,多次部署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共开展6次拉网式 “回头看”活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8025人精准到2016年初的4287人,贫困户的精准度提高了46个百分点。

3.精准实施扶贫措施。贯彻政策和落实扶贫措施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资溪县主要实施七大精准扶贫措施。一是产业扶贫,充分用好赣南原中央苏区每年产业扶贫资金1000万元,帮助和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快速脱贫。采取两种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即“专业合作社(实体企业)+贫困户”和“私定套餐”。“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方式就是能人带动贫困户学习产业技术发展生产,建立稳定产业经济增收渠道,家庭经济逐年稳定增收,实现真正致富脱贫,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迦南生态观光园带动几十户贫困群众。“私定套餐”方式就是根据贫困户特长和自身条件不受任何限制,适合发展何种产业就扶持他发展哪种产业,愿意做何种产业就帮助他做哪种产业。目前87个产业实体带动969户贫困户致富,334贫困户分散发展50多种产业。二是安居扶贫,安居扶贫是中央提出“两不愁、三保障”扶贫的主要内容,是解决贫困群众安全居住的重要措施。资溪县扎实推进安居扶贫工作,上皇新村安置点成为省扶贫搬迁的示范点,几年来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解决6479人安全居住的问题。资溪县严格按照“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危旧房改造扶贫原则,在住房困难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按照贫困户类别进行拆房补助,全县已落实改造农村危旧房900户、确保3000余人的安全居住。三是教育扶贫,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重要因素就是智力不足,要脱贫必须实施智力扶贫,教育扶贫是智力扶贫的重要手段,实施教育扶贫能拓展其智力和思维,增强生产和就业能力,提高贫困群众孩子的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内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职业技术学校予以资助,其中“千百十”助学工程,扶持100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大学生30万元,每人一次性发放助学金3000元。四是保障扶贫,对于没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为了保障其正常生活经济来源,采取统一标准“兜底”的方式,这部分贫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对象范围,享受低保待遇,保障他们基本日常生活水平,并推行资产收益扶贫以提高托底水平。五是电商扶贫。实施“村邮乐购*农村e邮”计划,在县城建设“村邮乐购*农村e邮”精准脱贫运营服务中心,乡级建设电商服务中心,村级建设电商服务站。目前建立县城电商运营中心1个,乡级电商服务中心6个,村级电商服务中心11个。电商旅游扶贫是资溪主攻方向,全国游客都可通过电商购买资溪门票及旅游业商品。六是“支部十”扶贫,以“支部十”为平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形成了支部引领发展,新型主体带领致富,贫困群众广泛参与基层党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格局。正在推进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等模式。七是结对帮扶。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是脱贫重要有效方式,资溪县实行“321”结对方式,县委县政府下发文件明确全县党员干部都要与挂点村的贫困户结对帮扶,县级干部结对3户、科级干部结对2户、科以下干部结对1户,结对帮扶不限内容和方式,只有要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就行,实行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全县结对帮扶贫困群众1000多户。

4.精准安排扶贫资金。资溪县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精准评选扶贫项目,精准安排扶贫资金,规定两个“一律不安排”,即与精准扶贫无关的企业一律不安排扶贫资金,对贫困群众家庭经济增收没有帮助作用的项目一律不安排扶贫资金。精准扶贫资金分配安排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把关申报,程序为由贫困户和专业合作社等实体自愿申请,村委初选上报,乡级政府按扶贫要求评审项目,在当地进行公示,研究后统一汇总申报到县扶贫办,扶贫办组织相关人员再次调查审核评选进入扶贫项目库,根据当年项目资金计划拟选编制《资溪县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年度计划表》,经公示后,报请县政府研究,上报省市扶贫部门审批备案。2014年实施以来,安排产业扶贫资金2000万元,项目475个。

5.精心实施严格管理扶贫项目。

扶贫项目的实施是精准扶贫的主要环节,关系着扶贫效益的大与小。资溪县精心实施扶贫项目,严格执行项目施工程序和要求,从管理和技术等方面把好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扶贫项目实施,严格按照项目工程设计图建设,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在项目管理方面坚持四个严格执行,即:严格执行“先立项后实施”的原则,严格执行招投标制,严格执行开工报告制,严格执行结算评审制。防止旧项目、老项目、多部门安排资金等方式套取扶贫资金的行为,有效地杜绝各种违纪违规的现象发生,促进精准扶贫项目安全有序推进。

6.建立联合验收机制。项目验收是实施精准扶贫重要把关环节。资溪县实行多部门联合进行扶贫项目验收审查制,联合工作组检查验收精准扶贫项目,有效地确保扶贫项目合法合规。验收工作由相关的贫困户、项目所在地乡村干部、扶贫、财政部门、技术人员共同参与把关。项目实施完工后,由施工方提出验收申请乡村进行初验合格后,由项目负责单位(业主)向扶贫部门申请验收,扶贫部门牵头组织财政、乡镇单位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后,办理请款手续,拨付资金。验收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确保扶贫项目质量,保障贫困群众的利益,管理好扶贫资金不受损失。

7.制定多方把关请款制。请款是扶贫资金管理的关键工作,资溪县把请款环节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管理,请款由贫困户、村干部、乡镇领导、扶贫、财政等五方共同把关签署意见。首先,由贫困群众把好2道关,即在扶贫功能评估审核时把关该企业是否真正发挥扶贫作用,带动和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经济致富,贫困群众是否真正得到实惠;在项目验收时把关该项目施工质量是否过硬,达到相关要求;不达标或项目施工质量不合格的,均不能拨付扶贫资金。其次,参与验收的干部对项目请款意见要一致同意,方可办理请款手续,并出具《实施方案》、招投标、开工报告单、扶贫功能评估表,验收单等18个材料。把关请款制能更好地杜绝工作中的失职和个人套取资金等以不权谋私行为发生,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合规合法使用。

8.建设精干扶贫队伍。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了,实施脱贫攻坚战成效如何,关键要有一支精干的扶贫工作队伍。资溪县把扶贫队伍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来抓,首先抓扶贫队伍的思想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素质高,认识就深刻全面,队伍的战斗力就强。其次抓业务能力提升,精准扶贫是一项国家战略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攻克“短板”的新课题,必须要一支业务能力强敢打硬仗、敢闯新路的扶贫工作队伍。资溪县实行培训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提高队伍综合素质,让每位都成为扶贫工作能手和标兵。再次抓法纪教育,聘请纪委、司法部门上法纪课,把纪律挺在前面,只有知法懂法才能大胆放心地工作,才会管好用好精准扶贫资金。四是增加人员壮大扶贫队伍,2015年,县政府在机构改革精编的形势下,增加扶贫办工作人员3名,提高扶贫队伍的战斗力。

二、以“三严三实”魄力破解扶贫工作难题

脱贫攻坚战是中央部署的国家战略工程,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具体战略措施,是新常态下的扶贫新课题,在工作中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以“三严三实”的魄力去探索解决这些新难题,顺利地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安全有效实施。

1.破解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难题。扶贫开发工作经历了30多年,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仍然认为扶贫开发工作难做,对彻底解决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不足,对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精神认识不深不透,对扶贫政策理解不全面,存在一支半解等现象。从深层次解决号“扶持谁”的认识问题,加强政策学习,加大培训力度,把扶贫政策措施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必修课,从事扶贫领导工作和业务人员都要学会学懂,要融会贯通,只有真正懂政策、对贫困户富有爱心,才能重视扶贫工作,热爱扶贫事业,做实做好扶贫工作。

2.破解精准扶贫难度越来越大的难题。从八七扶贫以来,未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些贫困家庭一穷二白,缺乏劳动、劳动工具和安全住房;一些贫困者非贫即病,劳动能力弱;一些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扶贫难以见成效。解决这些难题,必须采取一户一策,一村一策的精准扶贫措施,多个部门(或单位)联合起来整合资金,紧握“拳头”强攻猛打,有针对性地一个一个攻克难关,精准扶贫就不会越扶越难,而是呈现众志成城,众人推墙“墙易倒”的新局面。

3.破解精准扶贫“热”难题。推进扶贫开发成为“十三五”规划十个目标任务之一,脱贫攻坚战已经成为全党共识。一时间脱贫摘帽成了热议,精准扶贫成了热词,脱贫攻坚掀起热潮,扶贫工作一下子“热”了起来。一些地方热在口上,热在纸上,热在会上,却冷在行动上,工作落实不到位,措施办法不切合实际,与中央的要求差距明显。我们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扶贫工作应该成各级党委政府永恒的课题;必须从思想上和管理措施等方面强化认识、增强主动扶贫的内生动力,加大考核监督力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事扶贫工作人员真正重视扶贫工作,把“要我做扶贫”提升到“我要到扶贫”,“贫困群众要我帮”转变为“我要帮贫困群众”这一更高的境界。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篇(4)

奠定基础。

在今天的大会上,县委、县人民政府将表彰在2009年度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县扶贫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表示诚挚的谢意!向奋战在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扶贫工作者、各族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求真务实,扎实苦干,2009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2009年,在省州党委、政府及州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县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按照“开发式”扶贫的总体要求,狠抓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圆满完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二)易地开发和小额信贷工作扎实有效。共实施易地扶贫开发项目安置点2个,转移安置农户85户502人,项目总投入297.67万元,项目涉及安居房、基本农田建设、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广播电视、通路、通电、生态能源建设、科技文化室、科技培训等9个项目。累计发放小额信贷资金2313万元,扶持13个乡镇40个村委会53个村小组1793户发展水稻制种和畜牧业养殖等项目,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 (四)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成效明显。采取调整工作思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职业介绍、事务、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积极联系广东**等职介机构和用工单位,引导农民工进厂务工,避免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促使劳务输出收入不断增加。2009年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劳务人员进行技能培训48期6100人,实现劳务输出收入达1.9亿元。 总结一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我们不断丰富和积累了一些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一是领导重视,率先垂范,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证。始终坚持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和认识到位。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主要领导带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走在扶贫开发工作最前沿,为扶贫开发的有效推进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在扶贫开发中,采取抓两头,齐头并进促发展的方式,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一头抓条件较好的交通沿线地区,在公路沿线开展蔬菜和生猪养殖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优势产业发展促进片区整体脱贫致富。另一头抓条件较差的边远贫困地区,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进行片区开发,多管齐下,逐村突破,解决制约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三是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实施扶贫工程中,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以安居温饱、重点扶持村

、易地开发、劳动力转移、信贷扶贫等项目为重点,开展“山、水、田、林、路、电”综合治理。同时,改变以往部门之间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状况,加强部门扶贫项目和资金整合,切实加大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四是组织建设,能人带动,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途径。把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在99个脱贫奔小康和温饱示范村建立党支部,健全青年、妇女、民兵等各套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村”创建活动,在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在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把优秀致富能人选进村委会和村小组班子,大力鼓励党员、致富能手做敢干、会干、能干的标兵,全面推进“产业兴村”路子。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财困民穷”依然是**最现实的县情。一是贫困群体的数量依然庞大。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的标准统计,全县绝对贫困人口还有8.2万,低收入人口达7万人。解决全县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时间非常紧迫,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贫困群体消除贫困的难度大。我县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边远山区、边境地区、岩溶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部分村寨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三是贫困群体总体素质偏低。贫困地区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滞后,农民总体素质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认清形势,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当前,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既面临许多挑战,又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连续6年发出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扶贫开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大推进力度,区域政策、行业政策、社会政策都在努力向“三农”倾斜,不同渠道投入贫困地区的资金明显增加。扶贫工作已从过去主要依靠专项扶贫计划开展工作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一个“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近期频频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政策措施,并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大投资的力度,为我县筑牢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因此, 各级各部门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全县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和决心,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努力实现整村脱贫。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工作手段的创新,为整合各方面力量提供了平台,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要突出规划先行,坚持先难后易,搞好统筹兼顾,先安排最困难的村实施规划,先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统筹规划实施好项目村的基础设施、主导产业、社会事业、文明新风、民主法制、村级组织等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实施一个村,巩固一个村,能自我发展一个村的目标。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严防搞花架子,搞形象工程,让农村群众在整村推进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二)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要依靠发展产业进行支撑。要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抓实抓好,大力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支撑产业,努力缩小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要支持贫困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人均一亩经济作物、一亩经济林果,人均年出栏一头猪、户均年出栏一头牛”的目标,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加快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迈进。要充分运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配套措施,调动贫困农村群众种林积极性,重视发展用材林、八角、油茶、核桃、草果等特色产业,努力提升林业对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贡献率。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畜禽产品生产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以产业集聚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要充分发挥科技产业扶持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积极探索“滚动使用、长期发挥作用”的财政资金扶持模式,搞好“小额信贷富万家”行动,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小产业,力争在夯实贫困群众能谋生、能脱贫、能致富的产业基础上取得新突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基础设施滞后,是严重制约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瓶颈”。要结合各地实际,从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着手,扎扎实实抓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基本队伍建设,切实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要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抓好农田水利、交通、能源、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人均1亩以上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的目标,加大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和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努力缓解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完善邮电通讯设施,提高农户通电率和通电、通信质量;加快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切实解决好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开展农村特别是整村推进建设项目村的治脏、治乱、治差工作,绿化、美化、净化村庄环境,逐步改善农村群众生活环境。继续加快贫困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农村群众上学难、学科技难、看戏难、看病难等问题。

(四)加大培训转移力度,促进农村群众就业增收。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收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组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不仅投资少、见效快,而且能使贫困农民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加才干,提高脱贫致富能力。要把加强技能培训作为提高贫困农民素质、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的一项战略任务抓实抓好。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教育、工商联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改进形式,形成转移培训合力,提高培训质量,确保贫困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户均培训转移1名劳动力。要认真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贫困劳动力转产转岗就业能力。要建立输出输入地互动机制,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奖代补试点,扶持培育中介组织,搭建平台,引导各类企业尽可能吸纳贫困劳动力,拓宽劳动力转移途径,逐步建立稳定有序的贫困地区劳动力市场,努力实现贫困农村“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今年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任务已经确定,关键是要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这个基本目标,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扎实工作,确保全县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

(一)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扶贫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目标责任制、分管领导岗位责任制,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制和参与部门责任制。继续坚持实行领导挂钩联系新农村建设制度,县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挂钩村指导工作,协调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发扬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富于创新的优良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式,总结新鲜经验,解决突出问题,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于2月28日前进驻计划建设的项目村,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

(二)凝集力量,积极争取支持。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参与到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工作之中。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这是我县多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发扬。全县各级干部、各族群众、各界人士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之中。各级各部门尤其是水务、农业、林业、交通、电力、教育、科技、文化、广播电视、卫生等涉农部门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强与定点挂钩帮扶**的上海市虹口区政府及省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络,争取得到上级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的支持和帮助。

(三)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宣传工作在扩大扶贫工作影响、树立扶贫良好形象、动员社会各界关注贫困地区、支持扶贫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坚持稳定、团结、鼓劲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媒体,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和新农村建设政策,大力宣传新阶段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推广各地在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实现“宣传社会、形成共识,宣传领导、赢得重视,宣传部门、争取配合,宣传自己、提高地位”的目的,推动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在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的基础上,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制定和实施村级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参与选择和实施建设项目,使贫困群众充分行使新阶段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实施权和管理权。

(四)强化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救命钱”,一定要管好用好。要切实落实项目资金管理各项制度,完善项目和资金的公告公示制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篇(5)

一、工作思路

以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互利共赢原则,切实解决我县贫困地区产品销路窄、组织化程度低、增产不增收等突出问题,促进我县贫困地区农产品与x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促进贫困地区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促进贫困地区生产好产品、打造硬品牌及全国驰名品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可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深入挖掘我县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区域布局,做大做强产业规模。鼓励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企业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在建档立卡户所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扶持贫困地区提升农产品储藏保鲜、分拣分级等能力,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初加工率。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稳定、可持续互利共赢的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二、总体目标

多渠道拓宽我县农产品进京销售渠道,支持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组织我县农产品直供直销x市场,推动消费扶贫。

一是在x区建设x县农特产品体验店和电商服务中心,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购销机制,组织我县农产品定向直购直销x市的学校、医院、机关食堂、社区等,逐步形成稳固的营销网络。二是通过宣传、包装、品牌培育等多种方式,发挥贫困村产品原产地、品种全、货源新等独特优势,做好农产品精包装和品牌设计,开展消费扶贫展销活动,展示推介我县农产品特色,扩大影响力、知名度。三是立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市场面广、竞争力强、品牌效应足的优势。充分发挥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捆绑带动销售贫困群众农产品。依托龙头企业,集中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升农村产品附加值。

三、主要形式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支持对象,以购买贫困群众农特产品为主要手段,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脱贫链,加强政策驱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消费扶贫方式,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具体做法如下:

(一)商场超市直销。广泛开展“买产品、献爱心、促脱贫”消费扶贫活动,在xx区及相关区县的超市商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开设我县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公益专区、专柜,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奉献爱心。鼓励x各大餐饮协会等社会组织优先购买我县贫困地区农特产品。

(二)开展“四进”对接承销活动。政府牵头搭建我县和xx区的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食堂与我县农产品供需对接平台,鼓励引导其选用我县贫的农产品、畜产品,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促成双方合作意向,实现对接签约。

(三)龙头企业带销。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企业与贫困户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由项目实施单位协调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社对一家一户贫困家庭的产品进行收集、分级、包装、检测、品牌设计、商标注册,通过企业自身营销渠道实现农产品、畜产品与市场需求方的精准对接,实现保值增值。完善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销售利润分成比例,维护双方权益,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四)电子商务营销。整合我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电商扶贫资源,支持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直采直销模式,积极推销贫困村特色产品。借助我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所搭建的电商平台,发挥xx区和我县内各大农产品销售平台及京东扶贫馆等电商平台的作用,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规模。发生较大规模农产品滞销卖难时,及时推动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应急促销。

(五)帮扶单位助销。包村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干部对所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需求进行摸底,发挥帮扶队伍思路宽、交际广、渠道多的优势,为帮扶对象产品进行代言,开展熟人销售,向朋友圈、亲朋好友推荐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树立

“买贫困地区产品,献扶贫济困爱心”理念,鼓励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带头消费帮扶村、贫困户产品。

四、项目支持方式和资金安排

(一)支持在x市x区建设x县农特产品体验店和电商运营中心,农特产品体验店面积不小于xxx平米,电商运营中心和办公场所面积不小于xxx平米。补贴中标企业场地租赁、店面装修费用。按照xx%的比例补贴企业场地租赁费、最高不超过xxx万元;按xx%的比例补贴装修费用、最高不超过xx万元。该板块剩余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深加工设备板块补贴。

(二)支持中标企业对x县农特产品体验店和电商运营中心、x县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推广以及包装设计、品牌培育等工作,按照企业实际支出予以补贴,最高不超过xx万元。该板块剩余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深加工设备板块补贴。

(三)支持农产品深加工设备补贴。为了保证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后能够进入x市场,对项目实施单位现有农产品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更新,购进先进加工设备,对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精加工。设备补贴以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产品数量给予补贴,补贴金额为xxx万元。补贴标准为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产品交易金额的xx%,即收购农产品总金额在xxxx万元以上,项目实施企业要与xxxx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采购合同,收购价格要高于市场价格的xx%以上,项目实施单位要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

(四)项目资金支持比例原则上按上述规定执行,因项目需要确需调整的,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后方可调整。项目补贴资金第一年用东西部消费扶贫项目资金支出,以后年度由项目实施(中标)单位承担,项目实施年限不得低于三年。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x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要求使用,项目资金应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择优确定承办企业或单位。项目资金应按合同约定及时拨付中标企业,与承办企业签署协议后,在确定企业已开工建设并确保资金安全情况下,首期预拨资金不低于xx%,其余资金按照项目进度予以拨付,在项目完工并验收通过后全额拨付。

(五)项目承办企业收到资金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资金,不得用于人员工资和生活费用。自觉接受商务、财政、扶贫、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项目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专项资金日常监督、检查,密切跟踪项目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和资金管理等存在的问题。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开展绩效自评,绩效评价的重点是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相关制度和措施、目标完成程度和效果及项目资金管理情况等。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xxxx年x月-x月)

x.完成《x县关于开展消费扶贫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指导消费扶贫工作按工作计划有序开展。

x.《x县关于开展消费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后,完成《x县东西部扶贫协作xxxx年消费扶贫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提交上级审核。

(二)实施阶段(xxxx年x月-xx月)

《x县东西部扶贫协作xxxx年消费扶贫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经上级部门审核通过后,启动消费扶贫项目招投标工作,确定具体实施消费扶贫项目的企业。项目实施单位要求:一是近年来曾与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大量购销合同带动贫困户增收,并有营销实绩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优先;二是在x已形成销售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以上企业优先;三是形成电商网络营销体系且销售本县农产品业绩突出的企业优先。项目承办企业必须按照方案要求完成项目建设。

(三)总结验收阶段(xxxx年xx月--xx月)

项目完工后,由项目承办企业提出验收申请,县商务局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消费扶贫项目及时进行验收。项目验收合格后,将验收报告、资金审计报告报县主管领导审阅后存档。中标实施企业要建立消费扶贫工作台帐,做到补贴资金使用有理有据,账目清晰;与项目达成合作的贫困户收益可统计、可量化、可考核;同时总结工作经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完善健全消费扶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消费扶贫成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是消费扶贫项目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县直各部门、乡村两级干部和帮扶队伍的作用,组织实施好消费扶贫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实落细。要把消费扶贫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活动,做好农产品认定、推荐工作,实行产品名录制度,保证产品质量,积极参加各类营销活动。

(二)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好县财政局、商务局和扶贫办的各项补贴优惠政策,按照《x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时向贫困户和企业兑现补贴。在贫困地区产品深加工企业基础设施、上行物流交通运输、线上线下进店销售门槛等环节,给予政策性扶持和引导。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篇(6)

本刊讯 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在广西百色召开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对产业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观摩产业扶贫现场,总结推广产业扶贫范例。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会议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当前全国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注重科学、务实推进产业扶贫的强劲态势,形势令人鼓舞。各地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脱贫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刚刚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产业扶贫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强化产业扶贫政策措施落地。要把总结推广范例作为当前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有效抓手,挖掘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服水土、接地气的优秀范例,切实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会上强调,各地要以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总结产业扶贫的好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工作重点,科学务实地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产业扶贫,市县是关键,选准用好优势是根本,创新是动力,政策集约是水平,作风是保障。要注重发挥市县党委政府在产业扶贫中的主体作用,统筹使用各种扶贫资源,协同发力;贫困县要选准用好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真正把比较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要通过创新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加快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发育,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要进一步解读、宣传、落实好政策,把资金整合、金融扶持、保险服务等通过各种途径有效聚集到扶贫产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红利,让贫困户真正从产业发展中精准受益;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细化实化产业扶贫具体措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让贫困户切实增强发展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对产业扶贫工作的满意度。要调动各方力量,上下配合,多方联动,凝心聚力,抢抓“三农”发展政策机遇,推广产业扶贫优秀范例,做好产业扶贫保障服务,共同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迈上新台阶。余欣荣介绍,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还将举办系列现场观摩会,在全国层面遴选一批产业扶贫典型范例,各地要组织人员认真看、仔细听、深思考、多借鉴,切实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进一步提升本产业扶贫工作水平。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会上要求,必须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推动产业扶贫由“自发带动”到“自觉带动”的转变。要注重规划引领,规划制定要符合本地实际,充分考虑贫困村的自然资源禀赋、贫困户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各级政府要通过“放管服”,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为贫困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经营培训、资金扶持等服务,帮助农户了解市场、开拓市场、适应市场。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经营能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自觉把贫困户深度嵌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去,通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参与、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要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方式,想方设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尽其所能,勤劳致富,光荣脱贫。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秀隆在会上致辞,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主持会议。水利部、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同志代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牵头联系单位介绍了产业扶贫情况。陕西省延安市、江西省赣州市、甘肃省定西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贵州省贞丰县、云南省砚山县的负责同志交流了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22个有扶贫任务的省(区、市)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部33个贫困县、贵州省17个贫困县、云南省13个贫困县的代表参加会议,与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百色市产业扶贫典型范例现场。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篇(7)

(一)世行贷款扶贫项目已基本完成

今年我区的世行贷款扶贫项目,按照年初确定的“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完成提款报帐,落实世行贷款债务,强化贷款回收,加强后续管理,巩固世行贷款扶贫项目成果,促进持续发展,做好验收评价准备工作,保证顺利通过世行验收评价,圆满完成任务”的总体思路,围绕着解决项目区贫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增加收入来源,显著改善项目区基础条件,促进项目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卓有成效地推进世行贷款扶贫项目实施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效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年度计划全面完成。*年世行贷款扶贫项目计划投资9474万元,主要实施种植、养殖、灌溉开发项目。截止到12月15日,年度项目计划全部完成。至此,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世行贷款扶贫项目,各项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顺利进入了验收评价阶段,比同属中国西部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甘肃省提前一年。

2、开发研制了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经项目管理人员和软件公司的通力合作,世行贷款扶贫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编制完成。这套系统包括了项目户基本情况,贷款的发放和回收,项目进展及效益,各项统计数据的传输和分析等,涵盖了项目的各种信息。它的应用,使世行贷款使用清晰,债权债务明了,回收期限和金额准确,既保证了项目的规范实施和贷款的顺利回收,又为后续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项目发挥长久效益。

3、落实了项目验收评价准备工作。自治区安排翁牛特旗、化德县先行项目总体验收评价的试点工作,在取得初步经验后,今年年初在四子王旗召开项目总体验收评价研讨会。八月份又在翁牛特旗召开项目总体验收评价会,确定了项目验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出台了全区项目总体验收评价方案和旗县项目验收评价方案,安排部署项目建设完成后立即开展验收评价工作。目前,项目验收评价工作已全面展开。

4、加强了项目督查工作。今年世行贷款扶贫项目共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检查工作,用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重点对配套资金的落实和新增6个项目旗县的实施进度进行督查。12月初又召开配套资金到位差的盟市、项目旗县专项会议,进一步督促配套资金的落实。

5、接受了世行贷款扶贫项目检查团的检查。11月14日—19日,世行贷款扶贫项目检查团在国务院扶贫办外资管理中心副主任刘书文同志的陪同下,对我区通辽市的奈曼、库伦两旗进行全面检查。通过检查,世行检查团认为,我区的世行贷款扶贫项目在同类项目实施区内是走在前列的。

6、日本PRHD赠款项目全面完成。总额为27.8万美元,以帮助项目户提高对项目的认识和了解,保证项目户的意愿得到尊重和实现,保证纵向从自治区到项目户和横向同级项目办之间的信息畅通为目标的日本PRHD赠款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基本上按照预定的计划全面完成。

7、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已经确定并启动。今年7月由国务院扶贫办外资管理中心与世界银行合作的“社区主导型发展试点项目”(CDD项目)确定在我区翁牛特旗实施。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世界银行赠款50万美元。项目试点成果将在世界银行的第五期贷款扶贫项目中推广应用。现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明年3月份实施。

8、参加了“中国扶贫与环境”和“中国外资项目十年回顾”研讨会。12月5日—7日,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中国扶贫与环境”和国务院扶贫办外资管理中心组织的“中国外资项目十年回顾”研讨会,并在会议上作了发言。

(二)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进展顺利

*年移民工作在做好三期项目验收工作的同时,实施第四期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一年中,带领移民处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认真作好第三期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验收工作。依照验收方案对第三期移民扩镇项目的26个旗县进行全面验收评价,评出项目实施优秀旗县6个,良好旗县17个,合格旗县3个。根据验收结果对工程进度快、质量好、配套资金到位及时、移民安置妥善、培训和社会帮扶工作成绩突出的项目实施优秀旗县授予“全区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示范区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对管理主动、指导及时、服务到位的盟市扶贫办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个人予以表彰。

2、下达了第四期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计划。根据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批示和办里统一安排,与财政厅联合下达了搬迁3000户、12000人的第四期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计划。根据项目立项程序,在项目旗县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盟市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30个项目旗县逐一予以审批。同时,积极协调财政厅,于7月中旬下拨了年度项目资金。

3、修订了项目实施方案、验收方案,与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移民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针对几年来实施移民扩镇项目中存在的一些情况,适时修订了项目实施方案、验收方案,对项目实施程序进行了规范,特别是对移民区域和移民户的选择,进行了详细规定,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搬谁的问题,使项目目标更加明确,实施更加规范,管理更加科学。

4、召开了全区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现场工作会。8月21—23日,在鄂托克旗召开全区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现场会。会议通过参观、考察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第三期项目移民安置和乌海市海勃湾区第四期移民扩镇项目实施情况,系统地总结了*——*年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示范区建设情况。通过座谈、讨论,指出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进一步推动全区第四期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的顺利进行。

5、接待了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对移民项目的考察。*年8月中旬,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同志在我区西部五盟市进行调研期间,考察了乌海市海勃湾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棋盘井、包头市达茂旗的希日穆仁三个移民扩镇项目区,就我区实施的移民扩镇项目予以充分肯定并给予很高评价。

6、组织了《吸纳社会资金开展移民扶贫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根据自治区社会力量提出开展移民扶贫项目的愿望,在对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民营企业、宁城县塞飞亚集团参与扶贫移民情况进行调研和听取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吸纳社会资金开展移民扶贫项目实施方案》。重点就政府、企业、移民三者的角色,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确定搬迁对象,保障移民的权益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

7、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移民扶贫开发总体规划》。针对我区移民工作发展情况,2000年我办与发改委共同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移民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已不能满足我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组织有关单位修订了《内蒙古自治区移民扶贫开发总体规划》。根据规划,我区到2010年,还有32.4万贫困人口需要通过移民的方式解决脱贫致富问题。

(三)社会扶贫工作积极主动

1、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成效显著。全区参加包嘎查村定点扶贫四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达1万家,蹲点人数近3.4万人,直接投入物资和资金4.5亿,。帮扶以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重点,结合自治区“整村推进扶贫工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抗灾、防灾能力,恢复草原生态,解决农牧民温饱问题。帮扶方式也以为被帮扶嘎查村理思路、找项目、帮技术、供信息、搞培训为主。全年上项目2754个,引进资金3亿元,引进技术468项,培训劳动力50万人,输出劳务44.7万人次,修建校舍386所,资助学生3万多人。

2、中央国家机关顶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成效更加明显。今年19个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18个区县共投入我区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超过8300万元,上项目62个,引进资金1965万元,资助学生1599人,举办培训班23期,劳务输出8058人次。

(四)扶贫基金会稳步发展

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医疗设备捐赠资助项目,全区200个贫困乡镇苏木捐赠资助了价值为人民币2746、96万元的大、中、小型医疗设备;向社会各界广泛筹集物资,捐赠给我区贫困地区需要救助的“弱视群体”;接受了国家海关总署捐赠的价值为人民币1000万元的海关侵权罚没物资(衣物等);注册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爱心扶贫促进会。

(五)开发中心各项工作卓有成效

*年,开发中心积极参与了扶贫开发项目的示范建设,主动与社会各界有志于扶贫开发的人士和单位联合,从多角度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香港嘉道理慈善基金会固阳县综合扶贫项目开始滚动发展;南京爱德基金会旅游克什克腾旗扶贫项目全面启动;组织各方面专家对今年内蒙古扶贫贴息贷款项目进行科学评审论证,评审筛选论证项目十几个,评审扶贫贴息贷款总额人民币5.822亿元。到*年底,组织评审的项目中落实到位贷款近2.5亿元。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篇(8)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有个十八洞村。村旁山中有18个溶洞,洞洞相连,深不可测。这个苗族聚居的山寨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中心地带,全村225户,939人,人均耕地0.83亩,长期陷入贫困。2013年11月3日,来到在十八洞村,在苗族贫困户施齐文家中看望,坐下来同一家人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谷仓、床铺、灶房、猪圈,勉励一家人增强信心,在党和政府关心下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十八洞村风景优美,有“小张家界”之称。曾经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里的贫穷。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668元,仅为全国人均收入水平的18.8%。而如今的十八洞村,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如同凤凰涅槃,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外国元首,“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从十八洞村出发,走出湘西,走出湖南,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一、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规划引领,实施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六个精准”解决“四个问题”。十八洞村在深刻理解上述精准扶贫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以规划为引领,通过制定全村整体发展规划、扶贫脱贫项目规划和农户个体脱贫规划等系列规划,实施精准发力。一是工作队严格遵循提出的精准扶贫“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为十八洞村制定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二是在全村整体发展规划的统领下,十八洞村结合“五个一批”制定了一系列相互支撑的扶贫脱贫项目规划。三是在全村整体发展规划、扶贫脱贫项目规划的基础上,工作组通过精准识别,根据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实际困难,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将贫困户落实到具体的扶贫项目中,为贫困户制定个体脱贫规划。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篇(9)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十八洞村风景优美,有“小张家界”之称。曾经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里的贫穷。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668元,仅为全国人均收入水平的18.8%。而如今的十八洞村,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如同凤凰涅槃,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外国元首,“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经验从十八洞村出发,走出湘西,走出湖南,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一、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规划引领,实施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的核心内容是“六个精准”解决“四个问题”。十八洞村在深刻理解上述精准扶贫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以规划为引领,通过制定全村整体发展规划、扶贫脱贫项目规划和农户个体脱贫规划等系列规划,实施精准发力。一是工作队严格遵循提出的精准扶贫“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为十八洞村制定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规划》。二是在全村整体发展规划的统领下,十八洞村结合“五个一批”制定了一系列相互支撑的扶贫脱贫项目规划。三是在全村整体发展规划、扶贫脱贫项目规划的基础上,工作组通过精准识别,根据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实际困难,按照“五个一批”的要求,将贫困户落实到具体的扶贫项目中,为贫困户制定个体脱贫规划。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篇(10)

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贫困地区往往也是是旅游资源最具潜力的区域,因此将旅游开发与反贫困有机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旅游产业依托其高度关联性、劳动密集性、外向性以及效益性的产业优势带领一批贫穷落后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摆脱贫困,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2000年8月8日,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正式挂牌,拉开了我国“三区”建设工作的序幕,2001年4月11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旅游度假区”的工作任务。2012年7月6日,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旅游局在北京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力图探索新时期旅游扶贫新模式,重点启动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工作。旅游扶贫试验区主要针对的是西部地区一些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和较好市场前景的地方,划定明确的地域界限,通过政府的导向性投入,启动广大社会资金,建设能够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的,能够提供综合性旅游服务的旅游经济区域,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年3月,江西省赣州、吉安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申请获国家旅游局与国务院扶贫办批复,成为全国第二个部级旅游扶贫试验区。此外,我国部分市县也积极开展部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创建工作,贵州雷山县、河北阜平县、湖南湘西州、重庆武隆县已启动了相关工作并筹划申请。基于此,本文对创建广西龙胜旅游扶贫试验区进行了探讨,在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基础上对创建工作提出思路与

建议。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基本情况

(一)龙胜各族自治县社会经济情况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距世界旅游名城桂林市区88公里,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同时也是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革命老区县。全县划分为3镇7乡119个行政村,聚居着苗、瑶、侗、壮、汉五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7.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7万人,占80%。龙胜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7.2%,平均海拔700米,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贫困县。

(二)龙胜各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龙胜旅游开发始于1983年,旅游业是从龙胜温泉开发起

步。近几年来,经过不断探索,旅游接待人数连年大幅增长,经营效果节节攀升。现在的龙胜拥有以龙脊梯田景区和温泉景区为重点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为保证的五大景区以及三十多处景点,全县拥有旅游总资产达5亿多元,有45家主要宾馆饭店共有床位达10000多个,有国家AAAA级景区2个(龙脊风景名胜区、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AAA级景区1个(大唐湾景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龙脊风景名胜区、大唐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中心),广西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金车寨、里排壮寨、大唐湾),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7000多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4.5万人。2012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24.37万人次,同比增长32%,旅游收入19.04亿元,同比增长47%。

三、龙胜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必要性分析

(一)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全国共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属于滇贵黔石漠化区的广西共拥有29个县,其中就包括了桂林市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桂湘黔三省交界区内的龙胜县不靠大城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无工业基础和第二产业优势,因此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大。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03.9元,比2011年3914.6元增长20.16%,仅相当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6008元)的78.3%、全国(7917元)的59.4%,贫困人口达66850人,占全县农村户籍人口45%。因此,作为连片特困地区的龙胜县应当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积极探索以旅游产业扶贫为主导的扶贫开发模式,这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拉开,中央多措并举,在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其中,产业扶持是工作重点之一。因此,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将成为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遇。通过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建设,享受西部大开发中的各项优惠政策、旅游专项补助资金、扶贫资金以及规划、建设、人员、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推动龙胜县旅游产业转型与快速发展、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与数量,同时也将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开发思路和方式提供典型示范。

四、龙胜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可行性分析

(一)区域优势

龙胜县地处桂湘黔三省交界处,从前由于地域偏远加之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但随着广西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龙胜的发展将不再受限于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随着321国道三江至从江段以及209国道三江至通道段道路改造工程的实施,桂林至三江以及三江至北海高速公路的规划实施,加上夏蓉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与贵广高铁的全线贯通,未来的龙胜将拥有一条普通铁路、一条高速铁路、两条国道、两条高速公路,形成东连广州市、西进贵阳市、南下北海市、北接长沙市的强大快速交通网络,成为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随着与周边县市车程的大大缩短,龙胜县也将成为桂黔湘川、东部沿海、珠三角、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吸引东(桂林、广东)西(贵州、四川)南(东盟各国)北(湖南)四大旅游流,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客源市场。

(二)资源优势

龙胜地处亚热带,素有“万山环峙、五水分流”之说以及“小重庆”之称,其夜景又被游人称为“东方的拉斯维加斯”,所具有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并且资源品位以及旅游价值具有很大的优势。旅游优势资源主要是以优美的森林景观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独特民俗风情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山水风光方面,龙胜的龙脊梯田景色壮丽,被人们称为“天下一绝。民族文化方面,龙胜的少数民族以苗、瑶、壮、侗为主,各民族杂居碰撞出了奇妙的民族混合型文化。总体而言,龙胜的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组合度高,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三)政策优势

广西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贫困省份,一直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条件。同时,龙胜县作为滇桂黔石漠化片的贫困县,为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还制定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另一方面,龙胜县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区,同时享受《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等多项政策,这些均为在龙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旅游扶贫试验区提供了宏观政策保证。

(四)经验优势

龙胜县的旅游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使当地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积累了丰富经验。发展旅游之前的龙胜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贫困县,改革开放以后,龙胜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先后开发了龙胜温泉与龙脊梯田两大核心景区,并逐渐打造成为旅游精品,使龙胜知名度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次485.22万,旅游总收入27.82亿元。龙胜县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秩序的不断规范都得益于不断摸索前进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旅游扶贫经验。龙胜先后获得“广西旅游大县”、“广西优秀旅游县”、“中国文化旅游大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等荣誉称号。

五、创建龙胜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基本思路与

建议

(一)组建专门的创建申报领导机构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包含面广、综合性强的经济产业,因此,政府的导向投入以及全方位的组织与协调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降低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建设难度,建议龙胜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联合成立“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创建申报领导小组”,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安排申报专项经费,开展相关调研工作,组织收集和编写相关研究报告和上报材料,以便尽快启动前期申报工作。

(二)尽快启动《龙胜旅游扶贫试验区总体规划》编制

工作

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关键性和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科学地编制区域旅游扶贫专项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河池巴马县已于2012年下半年启动了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因此,龙胜必须抓住机遇,抢先完成各项申报工作,建议由县旅游局牵头,会同扶贫办、发改委等相关单位做好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前期调研论证以及评估工作,加强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委托专家编制《龙胜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总体规划》,为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三)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

创建龙胜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工程。为了确保申报成功,必须积极主动地向上级部门汇报,争取资金、政策、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积极协调沟通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为申报工作推波助澜。各级政府要深化对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认识,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科学地实施各项政策,妥善处理好政府、旅游开发商、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确保创建工作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汪东亮,胡世伟,陆依依.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0(09):183-184.

[2]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旅游局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联合开展“旅游扶贫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3

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总结篇(1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全县“十二五”总体规划和县委十二届九次全委会精神,紧扣落实“四件大事”推进“四大战略”和建设“六个”主题,积极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和发展要素,有效构建“大扶贫”格局。加大贫困村建设投入力度,突出整村脱贫工作重心,积极推进整乡脱贫工作,大力实施开发式扶贫和开放式扶贫,扎实抓好全县农民万元增收工程,加快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全县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二、目标任务

实现2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达标,新启动18个贫困村整村脱贫;新建和改造乡村扶贫公路500公里,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2万人,完成生态和扶贫移民2000人,培训贫困人口5000人;实现低收入人口1万人脱贫。

三、重点工作

(一)强力推进整村脱贫。按照“实施一个、脱贫一个、销号一个”的目标要求,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和发展要素,集中力量抓好贫困村各项建设事业。对照整村脱贫“七有四通三解决”建设标准,着力实施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社会民生保障、基本素质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等“五大工程”,推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年启动的2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确保顺利通过市上达标验收;按照竞争定村方式,新启动18个贫困村整村脱贫。积极探索整乡脱贫工作思路,在宜居乡先行试点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二)扎实抓好产业扶贫。以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抓手,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和市场化路子,大幅度增加扶贫资金对产业扶贫的投入,重点培育牛、羊、鸡、油茶、青花椒等扶贫支柱产业和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养蜂等其它特色扶贫产业。抓好一批产业扶贫示范村、示范片、示范带和示范长廊等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为全县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和产业扶贫提供样板和典范;制定标准并认证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多渠道、多形式扶持,促使其快速发展壮大和增强带动辐射能力;巩固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成果,对可开发贫困人口实行产业扶贫到户,从种苗、种子、信息、技术等环节给予支持,让每户贫困户拥有1-2项扶贫骨干产业,奠定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坚实基础。

(三)积极开展智力扶贫。把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内容,坚持按需施训原则,结合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工业扶贫、旅游扶贫等工作推进,有针对性地组织贫困劳动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务工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培训、中高等职业教育等,让每户贫困农户拥有1-2项技能技术,为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全年完成扶贫培训5000人以上。

(四)推进片区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大政策资源和发展要素的整合力度,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引导作用和“粘合剂”作用,对贫困村相对集中的片区分批分期实施扶贫综合开发,走好走通整村推进、整村脱贫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结合河旅游开发区建设为契机,以后溪镇“市旅游扶贫创业园”建设为基础,扎实抓好河流域旅游扶贫开发区建设,积极推进小河镇桃坡村乡村旅游工作,为建成地区旅游扶贫示范县奠定较好的基础。

(五)加快搬迁扶贫步伐。着眼于彻底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问题,整合生态和扶贫移民资源以及其它相关政策性资源,加快高寒山区、偏远地区、深沟河谷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等贫困群众搬迁扶贫步伐。坚持整村脱贫村优先的原则,对有条件的自然村、组,探索推进整体搬迁。把搬迁扶贫工作与扶贫工业园建设有机结合,与培训扶贫特别是创业培训有机结合,与产业扶贫特别是乡村旅游扶贫有机结合,有效解决搬迁对象增收脱贫问题。全年实施生态和扶贫移民2000人以上。

(六)大力实施扶贫招商引资。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各种开发项目带动贫困区域经济发展,并积极引导、鼓励和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民经纪人、农村能人,带动贫困村群众发展生产。要紧紧围绕全县扶贫骨干产业建设,借助外力推动扶贫开发进程。按照全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要求,结合全县林下经济、旅游富民、现代畜牧、高效农业、财产性增收致富、非农经济发展、劳务增收、林业产业、支农惠农政策增收等“九大工程”建设,积极包装、打造一批重点、亮点项目和产业集群,引导县内外投资者和外来资本、城市工商资本面向贫困农村,立足优势资源,发展林果业、种植业、养殖业等扶贫产业,带动农民群众快速增收致富。

(七)加快社会扶贫开发步伐。把整村脱贫作为社会扶贫的重点内容,积极争取定点帮扶我县的致公党中央、东西协作扶贫单位、市政府办公厅扶贫集团等对我县给予更多关心和更大支持。市政府办公厅扶贫集团结对帮扶贫困村的资金要全额用于整村脱贫,渝北区结对帮扶实物量的30%要用于整村脱贫。加强扶贫信息平台建设,引导县内外及境外慈善团体、公益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在我县发展公益事业,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活动。

(八)抓好外资扶贫项目。积极做好5个世行项目村实施工作,不断探索社区自主决策和社区主导型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提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监督的能力,增强农民参与意识,提高农民基本素质。

(九)稳步开展金融扶贫。扎实抓好互助资金项目和农村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切实缓解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问题。新建18个贫困村互助资金组织,加强监管并规范运作现有41个互助资金组织,确保互助资金高效安全;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力争在小额到户贷款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争取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到位1000万元以上;继续争取对扶贫工业园建设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给予贴息,争取到位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扶贫贴息贷款1亿元以上。

(十)大力实施救济式扶贫。充分发挥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成果,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让不同困难群体得到扶持,使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最终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开展贫困女童资助工程试点,使全县义务制教育阶段贫困女童能够实现低费用或零费用就读,顺利完成义务制阶段教育,在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全部农村贫困女童提高农村贫困群体的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提高我县扶贫开发水平和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在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贫困女童资助面。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抓好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监管,作为提高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批项目,全面推行贫困村项目参与式规划,逐步扩大社区主导型扶贫模式;严格执行扶贫资金“三专”管理制、扶贫资金报账制、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扶贫项目竣工验收制度,着力打造“阳光扶贫”,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强扶贫资金检查监督,实行扶贫资金定期审计制度,落实扶贫项目常年督查制度。由县扶贫办牵头,县财政局、发改委、民宗委、审计局、监察局等相关部门参与开展扶贫项目资金常态化检查监督。

(二)整合政策资源,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按照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要求,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县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贫困农村和贫困群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方面的扶助,特别是围绕贫困村整村脱贫“七有四通三解决”的建设标准,确保整村脱贫村验收达标。信贷扶贫、片区开发、扶贫培训、生态和扶贫移民、产业扶贫等项目重点安排在贫困村特别是整村脱贫推进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世行和亚行扶贫项目贷款、信贷扶贫资金等要加强项目统筹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职责,对贫困农村地区特别是整村脱贫村、连片开发地区给予重点倾斜,多为贫困农村和贫困群众办实事,共同促进扶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