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5 15:03:26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篇(1)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鄂伦春人“打月亮”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广西西部壮族请月神代言人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少数民族中秋习俗: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世界各地不同的中秋习俗日本人中秋节不吃月饼

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越南中秋节儿之玩具大战

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新加坡中秋节之打“旅游牌”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国家,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

今年中秋节,在新加坡河畔矗立着一盏长300米、高4.5米,耗资7万美元制作的祥云巨型龙灯。每当夜幕降临,喷着水的巨型龙灯通身发光,将新加坡河面映照得一片火红,场面十分壮观。在华人的传统聚居地牛车水,除了从尼泊尔、越南等国进口的巨型灯笼熠熠生辉之外,由1364盏小红灯笼组成的44条小龙更是令牛车水增色不少。在新加坡颇具中华古老园林风韵的御花园,目前正在举办规模宏大的梦幻彩灯会。这里既有令人们喜爱的迪斯尼系列灯饰,也有巨大的北京天坛和巨龙造型的灯饰,分外引人注目。

中秋节习俗中秋节传统习俗: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传统习俗: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篇(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篇(3)

一、活动目标: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道中秋节的来源及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二、活动准备:

资料搜集,做课件、歌曲《明月几时有》

1、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分别收集与中秋节相关的文化。

(1)可选内容:

中秋节的美丽传说 (向家长了解,到有关网上查询。)

月饼的文化(收集形式:网上收集,上街调查,向家长了解)

有关中秋有诗词歌曲(向家长了解,到有关网上查询,在书籍报纸中查找,到磁带店等相关商店寻找。)

(2)时间限制:三天内

(3)展示形式:图片、诗朗诵、语言汇报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补充资料,制作课件。

三、活动流程预设:

1、活动一:中秋节的美丽传说

(1)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2)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3)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2、活动二:月饼的文化

(1)学生汇报有关月饼的文化。

(2)汇报:同学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月饼,可以从种类、味道等方面去说。

(3)教师展示:

课件显示,老师师再稍作解释:

先吃咸后吃甜。

品尝月饼伴茶水。

吃月饼要适量。

要吃新鲜月饼。

3、活动三:中秋节的诗词、歌曲、歇后语

4、活动四:地方习俗大家看(教师资料袋:中秋节的地方习俗)

四、活动意义:

中秋节在中国是一个全民性的重大节日,在日益重视传统的当今时代,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如何让儿童也在传统节日中尽享游娱之乐并受到有益的熏陶,让新一代的儿童感受由一种传统节日带来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怀,一次主题班会课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班级中秋节活动策划书二

一、活动前准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2) 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3) 了解中秋节月饼的由来

(4) 了解有关中秋节的诗歌、故事、传说。

[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

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本次活动更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请学生中秋节的来历、习俗、诗词以及月饼中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相关的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

2、教师准备:搜集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活动时间

9月至10月上旬

四、活动程序:

(一)情境导入

月是民族、家庭幸福的象征。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圆的日子,更是举国欢庆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从渊源上看,我国古代就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中秋又叫“祭月节”。祭月的风俗始于魏晋,盛于唐宋,甚至被定为国节,烧斗香、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中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起来。

根据我国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也称八月节、八月半;因这天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有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又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我们中国的习俗在“团圆节”这天,和家团聚,共度佳节。

师:从今天起,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中秋节的文化,关于中秋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学生发言之后确定研究主题

如:a、中秋节的由来

b、中秋节的习俗。

c、有关中秋节的诗词

d、中秋月饼的来源

(二)分阶段活动:

第一阶段:开展调查研究

活动内容:

1、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知识,并在班内交流,让同学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含义,了解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并从中解读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韵味。

2、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书籍,准备展示交流。

3、搜集中秋节习俗方面的资料。

a、中秋节的起源

b、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师:对于中秋节的传说也是各种各样,你们想了解吗?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及一些民间故事?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篇(4)

2、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登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3、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不少地方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正日渐淡薄。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

4、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 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篇(5)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那么,中秋节的由来演变如何?诸家说法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后庭,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长安玩月诗序》记裁:“秋云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赡魄团,放曰中秋。”这就是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由于这一天恰是三种之半,所

以叫中秋节,民问***俗称八月节。是夜,月亮最明、最因;月色也易美好,千家万户围坐在一起观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因而,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不过,汉代的中秋节定在立秋之日。这天,王者出猎,以所获祭宗庙包。到了唐代,各种类书中备载四时十二节令,单单没有中秋节的故事。

而在宋人的笔记中,中秋节的记载就屡见不鲜了。宋代的中秋节,不用说富贵人家,就是贫穷的市民也是“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中秋节晚上,“膂力儿童,连宵嬉戏”。由此可见,中秋节在宋代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把以毛豆鸡冠花。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凋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由于八月十五在秋季七、八、九三个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节”。提起中秋节的习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月饼。

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

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 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中国南方、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在中秋节夜晚提灯笼. 或將燈籠掛在門前。或将灯笼挂在门前。

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全台湾放假一天。至今,台湾一般民众仍普遍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的习惯。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之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之兔儿爷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中秋节的习俗之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但是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篇(6)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那么,中秋节的由来演变如何?诸家说法不同,主要有下列几种: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昔日嫦娥一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同情,说她登上了天帝的,十分寂寞。所以在唐代开始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

中秋节的由来之二:“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

--------------------------------------------------------------------------------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这就是中秋节的来历。

《长安玩月诗序》记裁:“秋云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赡魄团,放曰中秋。”这就是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由于这一天恰是三种之半,所

以叫中秋节,民问***俗称八月节。是夜,月亮最明、最因;月色也易美好,千家万户围坐在一起观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因而,人们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不过,汉代的中秋节定在立秋之日。这天,王者出猎,以所获祭宗庙包。到了唐代,各种类书中备载四时十二节令,单单没有中秋节的故事。

而在宋人的笔记中,中秋节的记载就屡见不鲜了。宋代的中秋节,不用说富贵人家,就是贫穷的市民也是“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中秋节晚上,“膂力儿童,连宵嬉戏”。由此可见,中秋节在宋代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节日。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把以毛豆鸡冠花。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凋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由于八月十五在秋季七、八、九三个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节”。提起中秋节的习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月饼。

中秋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赏月和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了,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

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 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中国南方、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在中秋节夜晚提灯笼. 或將燈籠掛在門前。或将灯笼挂在门前。

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全台湾放假一天。至今,台湾一般民众仍普遍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的习惯。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之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之兔儿爷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中秋节的习俗之烧塔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博饼

在福建厦门,每逢中秋佳节临近,夜色阑珊中的厦门,大街小巷便会传出博饼时骰子撞碰瓷碗的悦耳叮当声。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

日本的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但是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篇(7)

中秋节的相关习俗活动一、拜月祈福

中秋节在风水上讲,是可以拜月祈福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也是月光神的圣诞,由于神光普照,每年中秋节晚上月亮特别亮特别圆,因而大家若能诚心敬拜月老,则能感应神灵,心想事成,趋吉开运。具体做法如下:在中秋节晚餐后,全家在一起吃月饼赏圆月时,可以准备三样水果、糕点、拜神纸钱、一个洁净的碗、再焚香烧纸钱向月光神敬拜,口念:月光神在上,今逢您圣诞,信士某某某诚心敬拜月光神,求您大慈大悲,保佑我时来运转,心想事成!

二、不要独自赏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中秋佳节中,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会独自赏月,提醒一个人尽量不去人迹稀少处赏月,少去江边,海边赏月。

三、触景易感怀

月亮为宁静伤感的象征,建议分手不久或刚离婚或本身有抑郁倾向的朋友,尽量少赏月,以免情绪受伤。

四、多聚人气

平时家中人口少的朋友,可在节日期间,多请朋友或家人来家中坐坐,走动走动,多聚人气,有利家宅的旺运。

五、添贵气

中秋佳节,可在家中摆盆好的绿植,一来给家中添气,二来在风水上也是提升家中的气场,我们所居住的房子也是需要偶尔添点东西的,这样才会有贵气。

六、远离不良磁

平时工作忙的朋友,可以在节日期间定期清理出一些不用、怀旧伤感和病历等的物品,这样在风水上又是远离不良磁场的办法。

七、促进姻缘

在中秋节中,这一天也是被视为促进姻缘的好日子,单身的人如果在这一天拜月老,会有更大的机会寻觅到良缘,让有情人能够终成眷属。所以这天可以准备鲜花水果来拜月老,口中念诵:今逢中秋佳节,祈求月下老人能为某某某,牵线结缘,让某某某能够早结良缘,心想事成!

在案上再放根红线。默念自己名字说出自己的心愿,祈请月老保护自己可以找到理想对象,请描述出期望的对象条件,祈求月老赐给姻缘红线,将案上的红线随身佩带,置于皮包内,或置于枕头下。

八、充满能量

中秋的月光很明亮柔和,让房屋内充满温馨,建议也可以自己在家中的财位安置一盏灯或点亮酥油灯或蜡烛,夜晚开启照亮财运,可以让家中的气场更加充满能量,个人运势会更为顺畅。

九、许下自己的善愿

月圆之时也可以面向月亮许下自己的任何善愿,月老都会帮您满愿的!

十、促成亲友挚友爱人的和谐

中秋团聚,务必要一起吃顿团圆饭!因而,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里,分居两地以及家庭成员不太和的人群,无妨借助中秋节这个节庆之日,吃一餐团圆饭,来给本人添加好的命运,促成亲友挚友爱人之间的和谐。

十一、中秋节放孔明灯

孔明灯在民间又被称为祈福灯、天灯。相传,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时,因无奈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讯息,厥后果真遇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同时,孔明灯的形状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有“祈福灯”、“安全灯”的隽誉。而在中秋佳节这个美妙团聚的节日里,放飞孔明灯亦能够给本人带来好的命运。

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祈祷幸福年年。到了现代,提醒大家放飞孔明灯时一定要注意环境安全。

中秋节拜月亮介绍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篇(8)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九九重阳”就被认为是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子。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xx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自古重阳节就被人们重视,如今这个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中国的“老人节”。

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在中国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吃重阳糕。汉语中“糕”与“高”同音,所以人们以吃糕寓意“登高”,“百事俱高”,希望什么都往好处发展。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糕切下来要先敬给老人吃,祝老人“长久长寿”。

3、赏菊。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阳节里,登山赏菊并饮菊花酒,既合赏菊的风雅情趣,又可暖身祛寒。

4、佩茱萸。中国古代流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重阳节叫老人节,除了要多参加以上的活动外,不妨多陪伴一下老人。关爱老人,不能仅仅是在口头上说说,更为需要的是我们的行动,哪怕只是短短的聊天,或者家庭式的聚餐,也会给老人们带来满足感。

重阳节的内涵

如今,重阳节的内涵愈加丰富,古今糅合,包含四重进境。其中的每一重,都值得并需要中华儿女所铭记。

敬祖——重阳是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过世的先人,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受儒家影响,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在重阳节这天,很多地区有祭祖的习俗,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正日渐淡薄。这让现代人失去的,是“家”所蕴含的最温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沉淀和厚重。

敬老——重阳日还是新时代中国的“老人节”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孝道——重阳是对中华孝传统的一大承载

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发见的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长辈也许还没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却仍然需要。如今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养老不可能,家庭养老是唯一的出路。莫非只有等到老去那一天,子女不管不顾、凄凉等死之时,才会明白孝道的深意?

感恩——重阳中包含最大的普世价值

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所得到的最广泛、最普适的价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够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善行。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重阳节,一个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人美好的节日,不应再被现代中国人所忽略。其中蕴含的传统、内涵和价值,更应为人所真正认知并深深铭记。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重阳节的意义,却是永恒的。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xx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由来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习俗有那些?

1、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2、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3、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4、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5、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6、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的各地习俗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江西省】婺源县九月九日,篁岭举办晒秋节。婺源篁岭古村还保留较好的“晒秋”生产生活现象,秋季有大量新鲜蔬菜瓜果需要晒干贮藏,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景象。

【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篇(9)

3、清明节:农历三月十四(公历4月4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23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篇(10)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的习俗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中秋歌曲歌曲:城里的月光

歌手:许美静

提到月亮,想必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这首《城里的月光》,在城市里能保持内心的恬静去欣赏月光似乎在现在来看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但每每听这首歌都能让人回归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这首歌其实是由陈佳明作词作曲的经典之作,原唱为新加坡女歌手许美静,收录许美静第二章个人专辑《遗憾》中。另外,如王菲、Tank等歌手,也曾翻唱过这首歌。歌曲的粤语版名为《月光光》,由林夕填词,依旧由许美静演唱。齐秦也在重新编曲后全新演绎这首《城里的月光》,静静的夜晚,中国风的旋律,让月亮也如此皎洁。

歌曲:moonlight shadow

歌手:玛姬·赖利

《Moonlight Shadow》是一首由多乐器演奏家迈克·欧菲尔德谱写和演奏的英语流行歌曲,歌曲发行于1983年5月,并收录于同年发售的专辑《Crises》中。歌曲人声由和迈克·欧菲尔德于1980年相识的苏格兰歌手玛姬·赖利录制。这是欧菲尔德最成功的单曲,其排到了欧洲多个排行榜榜首。而小编第一次听到的是Groove Coverage版本,声音略带些性感的小毛边,很有韵味,而Dana Winner的版本更加清新脱俗,笔者已经开始单曲循环,一起听听看!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篇(11)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46-06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孕育了多彩多姿的民俗民间体育,如烟台螳螂拳、潍坊风筝、商河鼓子秧歌、梁山斗羊、荷泽狮舞等。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是齐鲁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活态载体,它以鲜明的齐鲁特色和身体活动特征深受人们喜爱,其文化内涵已成为解读齐鲁文化的特殊文本,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具有鲜明地域文化传统特色和独特风格的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对于保护和传承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推动民俗民间体育项目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项目仍处于自行发展阶段,甚至一些项目正濒临失传,亟待深入挖掘、整理和利用,而基于山东省地域、民俗特点,对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发展历史、特征以及区域特色的研究尚未见于报道。鉴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历史、特征及其区域特色,旨在为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历史挖掘、传承保护和现代开发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1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历史

山东是一个经济、人文大省,地方特色文化积淀深厚,门类众多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广为流传。据统计,目前在山东省内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约20余种,如风筝、秋千、武术、秧歌、狮舞、斗羊等。这些活动的产生和传承是山东人民在长期的文化积累和生活创造中凝聚提炼而成的特定宗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充分体现了区域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

1.1武术

山东是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山东武术的萌芽与原始战争紧密相关,夏商时期,东夷部族不断与中原华夏民族发生战争,并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蚩尤大战”。蚩尤大战有力地促进了剑、铠、矛、戟等金属器械的制作与擒、拿、摔、打等技击技术的发生、发展,加速了齐鲁武术的形成。蚩尤被后人奉为山东武术之始祖。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崇尚武勇,习练搏斗、角抵、射技、剑技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秦汉三国时期,山东各地现存的汉画像石中,记载了大量格斗、柔术、击剑的画面,反映了当时山东地区武艺的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区出现了很多习武团体,其中以泰山地区和清河地区(今山东临清、武城一带)的武艺最为著名。宋元时期民间练武十分兴盛,出现了自愿结合的练武组织。“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宋史・曾巩传》)。清代山东武术较前代有巨大的发展,拳术门类种多,其中,冠县查拳、阳谷孙膑拳、济宁华拳、烟台螳螂拳等,是山东武术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拳种。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支持民间武术活动,先后在各地举办武术比赛和表演。当代,随着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山东古老的武术运动焕发了勃勃生机,可以说,山东武术已进入全面推广发展的崭新阶段。

1.2技巧性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1.2.1秋千 秋千,俗称打秋千、荡秋千,是我国古代妇女、儿童喜爱的一项嬉戏活动。秋千在山东流传很久,宋朝山东籍女词人李清照在《点绛唇》中就详细地描述当时的妇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现在山|许多地方仍流行在农历正月、清明、寒食等日打秋千的习惯。潍坊、烟台、威海等地,端午节必打秋千,即或不专门架设入秋千,儿童也要于两树间或门框上系上一小绳作小秋千来玩耍,这样,荡秋千也就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民间习俗。另外,山东潍坊旧时还流行“转秋千”和“月秋千”两种形式。

1.2.2风筝 清明节前后放风筝是山东民间比较流行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两下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工匠鲁班就曾“制木鸢以窥京城”。这可以说是山东风筝的滥觞,此后风筝在山东民间一直延续流传,清代以后以潍坊地区的扎制的风筝最为有名,这时,清明节前后放风筝也成为当地的踏春风俗。据《潍县志稿》载:“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洋,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莺,高入云端”。到近代,潍县成了国内外闻名的风筝产地和市场。新中国建立后,潍坊风筝更加受到当地人民的珍爱和重视。从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节,2006年5月,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歌舞观赏类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1.3.1秧歌

(1)鼓子秧歌。鲁北有秧歌十多种,以鼓子秧歌为代表。鼓子秧歌流传在商河、惠民、阳信等县境内,以商河县最为普遍。其表演形式,最早由歌、舞、丑三种要素构成,是民间社会火的一种,进入20世纪40年代,这种多要素的组合形式开始解体,歌与舞发展成各自独立的表演形式。参加表演的人数最少六十人,最多可至数百人。表演形式为跑场子,跑场图有“八封阵”“力杀四门”等百余种。鼓子秧歌因组织严密,舞技道劲,场阵磅礴,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奇葩”。

(2)胶州秧歌。流传在胶东半岛的秧歌有十余种,其中以胶州秧歌分布最广,流传最盛。胶州秧歌流传于胶州湾的胶县,尤以大沽河一带为最盛。每逢古历春节,胶县人民便扭起秧歌,走村串乡,庆丰收祈丰年,千百年来己成习俗。胶州秧歌,风格细腻、富合韧性、独具特色。舞蹈动作以女性最有特色,突出“拧、推、伸”的动律,富有韧性和女性曲线美。该秧歌曾多次参加全了舞蹈比赛并获奖,有些动作和韵律在全国流行。

(3)海阳大秧歌。海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县,是一种以秧歌为主体的社火形式。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据资料可追溯到580年前的明朝初期。据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衍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秧歌活动十分盛行,秧歌成为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海阳秧歌结构严谨,表演分耍小场、跑大场。这种秧歌与鼓子秧歌、胶州秧歌齐名,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1.3.2灯舞

(1)舞龙灯。山东的舞龙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从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可以看到,早在汉代,山东已有了较完整的龙舞形式。后经近2000年的发展演化,其形式和技艺更为丰富精湛,其中以微山湖区的舞龙灯和冠县的玩龙灯活动最为壮观。山东冠县每逢正月十五,都要“出龙会”欢度元宵节,举行各种形式的“舞龙灯”活动。龙灯的扎制颇见精巧,龙灯的舞动则需要lO多个青年男女配合进行,表演分文、武场,有“卧龙”“盘龙”等套路。在微山湖区,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挂莲花灯、蒸面灯和舞龙灯的活动。灯节晚上,夜色降临,明月初升,一帮或数帮组成的龙灯队,便来到湖边岸上舞起龙灯。

(2)舞狮。山东的舞狮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如莘县“火狮子”,是由一对火星线条构成的狮形,在紧锣密鼓声中突然跃出,场地上顿时火星四溅,硝烟弥漫。双狮追逐打斗,凶猛异常。曹县北关的“狮子”,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演出时可在48张桌子组成的“高山”上做出许多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临结束时,母狮出人意外地产下一只活泼可爱的幼狮。

1.3.3祭孔乐舞 “祭孔乐舞”是曲阜孔庙每年举行祭祀孔子仪式时的专用舞蹈。仪程有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项。乐章有六,舞蹈有三,以三献里的祝辞(96个字)为舞谱,以“六象”表现孔子一生6个阶段。舞蹈分文舞和武舞,据考系由周代“六代舞”中的《大韶》《大武》演化而来。这种大规模的祭祖仪式,至今仍在继续。

1.3.4鼓舞 鼓类舞蹈早在汉代齐鲁地区就很盛行。纯鼓舞形式,代表性的有“抬鼓舞”“花鞭鼓”等。抬鼓舞流传在栖霞镇东北部山区,以庙后乡最为普及。抬鼓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唱又舞,生动活泼。抬鼓舞的舞步借鉴八卦掌步法的运动路线,即呈“八”字形,由领舞者击鼓边为号,变换步法。每逢春节,很多村庄都办起抬鼓舞,庆贺丰收年景,活跃文化生活,深受群众欢迎。

1.4斗赛类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斗赛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有斗羊和斗草两种形式。其中,以斗羊较为流行。内容最为丰富,风格最具特色的是流行于鲁西梁山县的斗羊活动。1986年春季,梁山举行了中国斗羊赛羊大会,1988年梁山成立斗羊协会,从此斗羊被列为地方特色旅游观光项目。斗草的风俗,古有不少记载,但现在仍保存于山东的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拉巴条”和“劈手巾”两种。

1.5季节性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山东各地旧俗有在此登高的活动,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跟随道士费长房游学,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你家必有灾难,告诉家人各以囊系臂,登高饮菊酒,其祸就可以消除。桓景按照所说去作了,九月九日一早举家登山,晚上回来后,果然见鸡犬牛羊暴死院中。此事后来在民间到处流传,并因此沿袭成俗,登高也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现在,一年一度的“泰山国际登节”,已是遐迩闻名的国际盛会了。

2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发展特征

从以上对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梳理与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以下特征。

2.1新的民俗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得以生成发展

山东的泰安、潍坊、海阳一带的民俗传承对周围各地有典型意义,可以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中的五岳之首泰山是历代皇帝封掸之地,潍坊风筝扎制技术以精巧别致见称于史册,海阳螳螂拳在历史上享有盛誉。风筝、登山、武术等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不仅影响当地,而且远及于国内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普遍流行的体育项目。特别是近年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风新俗与古老的优秀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相结合,使山东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潍坊“国际风筝节”、泰山“国际登山节”和海阳“国际武术节”等新的民俗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层出不穷,得到生成发展。

2.2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在民俗事象中得以传承发展

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存在于山东民俗及民俗带的广大空间。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关系密切,存在于传统生活习俗、民俗节庆、、祭祀礼仪等活动中,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当前,山东地区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仍大体统一在民俗文化思想的框架之内,并形成为传统。其间虽历经数次改朝换代和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发生地域的交流以及异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为载体的民俗文化传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不少内容仍是以民俗文化的形式进行和发展,其中又以与生产习俗、岁时节日、宗教祭祀等民俗内容结合得更加紧密。每逢元宵灯会、泰山庙会、济南千佛山庙会、峄山会等民俗庆典中,山东各地人们常举办各类娱神又娱人的民间文艺活动,演出各类戏剧、曲艺、杂耍。这当中,狮子舞、龙灯舞、踩高跷、耍枪刀、舞花棍、扭秧歌、赶毛驴等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到处可见。民俗民间体育产生、传承、演变、发展的过程,乃是与民俗文化共同价值取向的交叉,民俗民间体育负载着的浓重的地域传统文化色彩以及丰富的齐鲁文化内涵底蕴,显示了齐鲁民俗文化发展与进步。

2.3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与民族艺术共融发展

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常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舞蹈、杂技、戏剧等表演艺术相结合,既体现健身娱乐的作用,又蕴涵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当代,民俗民间体育与民族文化艺术共生共存、栖息相伴、互融发展的现象有目共睹。山东省各类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中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民俗民间体育的记载与描写,成为研究当代区域民俗体育活动的重要题材。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不同类型,如武术、龙狮、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赶毛驴等,在不同类型的民族艺术作品中都有相当的描述和展现。如鼓子秧歌、龙灯舞、祭孔乐舞、八卦舞、商羊舞等。这些民间舞蹈艺术有的与武术技术相结合,其形式多样;有的掺杂各种民俗竞技表演,诙谐风趣;还有的通过节律、鼓点与某些技巧类难度动作的结合表现人物特征,形式新鲜活泼。杂技更是与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不可分割,很多杂技表演内容本身就是民俗民间体育的独立运动项目或练习形式。如,中国传统武术的踩梅花桩技艺与山东当代首创的杂技节日――梅花庄飞叉杂技中的单叉、双叉传统技艺相结合,其形式新鲜活泼、编排新颖、技艺高难,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大型重蹬技节日,在世界杂技赛场上屡次为祖国争得荣誉。除此之外,还有剪纸、风筝、印花布等民间工艺以及民间普遍流行的儿童游戏踢毽子、跳绳、跳皮筋等。这些民间游艺以不同的内容、形式、手法、风格,反映了齐鲁人民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心态,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当代民俗民间体育的风采。

3山东省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区域特色

3.1武术拳种门类众多,胶东地区武术分布最广、流传最盛

历史上,山东人民素以淳朴忠实、勇敢尚义见称于史册,又以武强术高、武德兼备而闻名于天下。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传统尚武之风,形成了流派林立、风格独特的齐鲁地域武术体系。山东武术门类众多、内容丰富的拳术器械套路广为流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山东流行的拳种,主要有螳螂拳、查拳、文圣拳、四通捶、地龙经、少林拳、梅花拳、水浒拳、子午门等70多个,主要分布于济宁、烟台、青岛、潍坊、淄博等地。全国著名的拳种而又萌发于山东的主要有:临清的弹腿、冠县的查拳、阳谷的孙膑拳、济宁的华拳、烟台的螳螂拳、梁山的子午门等拳术、器械套路。其中,胶东地区的武术资源雄厚,几乎涵盖了山东省的武术优势资源,构成了整个山东武术发展的主体,反映了山东武术发展的基本面貌,可以作为齐鲁地域武术体系的典型代表。流行于胶东一带的武术拳种、器械主要有螳螂拳、形意拳、八卦拳、太乙拳、太祖拳、地龙经、醉八仙、文圣拳、燕青拳、四通槌等百余种。

3.2泰安登山、潍坊风~垄断性强,品牌影响力较高

泰安的登山、潍坊的风筝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其规模、种类、品味、知名度均达全国上乘水平,可以作为山东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的代表。潍坊被国内外风筝界选为“世界风筝都”,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不仅影响当地,而且享誉海内外。国际风筝节期间举办的国际风筝比赛、国内风筝大奖赛、评选风筝十绝、参观风筝博物馆、杨家阜民间艺术表演及购物等活动,都可以作为传承和发展区域特色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的典型。泰山是历代皇帝封掸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俗称“济南府人全,泰安府神全”,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座活的标本库,也是开发民俗体育旅游的一个热点。每年一度的泰山“国际登山节”旅游节庆活动具有很强的龚断性,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本区域旅游产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3.3舞蹈观赏类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精彩纷呈,以秧歌最为著名

山东省舞蹈观赏类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有着形式各样、层次不一的表现形态,不可替代的历史遗迹和与众不同的表演程式和风格,精彩纷呈。尤其是秧歌,别具特色,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吸引物,在本区域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山东秧歌遍布全省,形式多达30余种,而以鲁北的“鼓子秧歌”、鲁东的“胶州秧歌”、胶东的“海阳秧歌”最为有名,号称“山东三大秧歌”或“山东三大民间舞蹈”。其中,流传在商河、惠民、阳信、齐河、临邑等县境内的鼓子秧歌积淀最深、知名度最高、流传最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因而被世人称为山东三大秧歌之首、中国四大秧歌之一。

3.4东部沿海地区渔民节活动个性突出,影响力大

山东省东部沿海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连成一片,成为中国独有、世界少见的海滨城市群。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最为突出。沿岸渔村的海带草房、天后崇拜、行船禁忌等风俗,都为别处所不多见。沿海渔民沿袭“祭海”的传统,举办“国际渔民节”习俗历代不衰。这方面突出的代表是蓬莱、荣成、龙口、莱州的沿海地带,每个地方都各具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并且“蓬莱国际渔民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品牌影响力,它们依托山东沿海海滨城市群的知名度,以及发达的经济提供的优越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充实和塑造着其魅力独特的山东半岛旅游都市形象,以其举足轻重的文化魅力影响着周边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和世界。

3.5鲁西南、鲁西北地区民间斗赛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直接与农耕、畜牧业经济文化类型有关的斗赛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独具特色,如斗羊、斗马、斗鸡、斗狗、斗蟋蟀、斗草等。特别是流行于梁山县的斗羊内容丰富,特色明显,深受当地人们所喜爱,现仍广泛开展。1986年,梁山举行了中国斗羊赛羊大会,1988年梁山成立斗羊协会,从此斗羊被列为地方特色旅游观光项目,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