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管理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3:53

管理系论文

管理系论文篇(1)

行政过程属于公共管理的微观范畴,主要表现为行政主体与相对方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在形式上体现为管制、指导、协商、控制及监督等,在过程中表现为相对平衡与绝对失衡的不断转化,在本质上存在着许多种矛盾和悖论。如何通过科学的机制设计实现行政过程的动态平衡,既有效地维持公共秩序,又能切实维护公众权利,是调整行政关系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警惕行政关系的失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经历了巨大变迁,但目前仍然面临多重转型的任务。在这段历史性的发展时期,新情况和新现象不断涌现,新问题层出不穷。为了抓住关键时期的发展机遇,在欣喜于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些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比如行政关系有陷于失序的隐忧。

(一)失序与失衡

“失序”不同于行政关系的“失衡”。失衡是指行政主体与相对方在行政过程中的不对等关系。“一般情况下,在实体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形成行政机关为优势主体、相对方为弱势主体的不对等关系;在程序法律关系和司法审查关系中,则形成另一种反向的不对等关系”…。失衡有可能是有序的,也有可能是失序的。如果行政过程中的主体都认可行政关系的失衡,或者如果不认可这种失衡,但局限于采取合法合理的方式寻求调整失衡状态,那么行政过程会呈现出有序性。但如果行政过程的主体不认可行政关系的失衡,并且诉诸于不符合法治要求的方式寻求调整失衡状态,那么行政过程会表现出“失序”。

在目前的行政过程中,行政主体在大部分情境中仍处于强势地位,但这种相对优势面临越来越大的公众压力,甚至是(暴力)对抗,而且社会对行政行为的信任度在不断下降,以致在某些领域出现了政府的公信力危机。另一方面.相对方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维权技能在不断提高,但现有制度框架内的参与机制和维权渠道尚不健全,使得一些本属正常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容易诉诸于极端之举。面对越来越频繁发生的对抗行为,公信力不断下降的行政主体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往往选择以危机管理的名义去强力控制。

在强制与对抗的互动中,如果上级部门或领导认为下属部门的行为有悖于公共管理的政治要求,会以指示、批示、批评、惩罚等方式介入行政过程,从而使行政关系的优势转向相对方。在整个过程中,行政关系的调整既不是自我纠正式的,也不是有序的,往往取决于特定问题、特定领导以及特定情形。

(二)行政关系失序的表现

以上海某些区出现的“钓鱼式执法”为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对执法机关的不正当执法方式,处于弱势地位的相对方大多选择忍气吞声,因为表达诉求的渠道非常有限,而且成本高昂。行政关系的失衡格局纵容了一些行政主体更加毫无顾忌地选择执法手段,这也为互动关系的逆转埋下了伏笔。当个别相对方选择极端的方式表达抗议时,其他感同身受的相对方即刻予以响应,社会公众由于惊诧于行政主体的肆无忌惮而为指责行政主体的公共舆论奠定了社会基础。于是,行政主体至少处于舆论上的弱势地位。在该事例中,行政关系调整的直接起因是个别相对方的极端行为,而非有序的参与和表达;实现行政关系调整的直接动力来自于上级部门的关注,而非相关主体的协商与讨论。

又比如,近年来各地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城管”)普遍面临一个三元困境:城管如何执法,才能既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又能让城市小商小贩合理生存。城市环境属于公共产品,其供给要依靠行政主体的强制手段;小商贩的存在既是民生需求,也满足了一些社会需求;而对于小商贩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社会公众本身也是矛盾着的,在享用这些服务时会赞成小商贩存在的合理性,而在其它时间,则希望小商贩尽量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行政实践中,这些矛盾都集中到行政主体和相对方的行政关系上,造成城管工作“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甚至出现“一管就有冲突、一放就有投诉”的现象。如此周而复始,不仅未能解决城市管理的根本问题,反而影响行政执法的公信力。

如果不正视行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仍然以危机管理的思维沿用个案处理的方式,行政关系将会陷入失序的境地,其表现就是行政主体或者不作为,一旦作为就是强力控制,而相对方要么不参与,一旦参与就会酿成。

二、调整行政关系的不同思路

如何防范行政关系陷于失序,既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维护公共秩序,又能切实保障相对方的权利?在相关研究中,先后出现过管理论、控权论和平衡论等理论。

(一)管理论

管理论主张维护行政主体的优势地位,认为行政过程的有序来自于行政主体的指导和相对方的服从。应该指出的是,管理论并非完全排斥对相对方权利的保障,而是将保障从属于对行政秩序的追求。另外,也不能简单地将管理论视为行政特权的等价物。因为如果法治相对健全,并且在行政过程之外设计了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相对方的权益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得到保护,那么行政主体的优势地位依然是面临实质约束的。

在实践中,欧洲大陆一些法团主义文化的国家的行政管理过程更接近于管理论。在这些国家,行政主体在法定职责权限内享有绝对优势,管理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在政治运行中,致力于维护公众利益的组织和集团是由国家和政府所创造并规范的。一方面,这些利益表达组织具有垄断性,另一方面,这些组织在与行政主体的互动过程中享有较大的话语权。因而,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的优势地位受到政治过程的约束,这也意味着行政关系的失衡由政治关系来调整。

(二)控权论

控权论主张限制或取消行政主体的主导地位,从而彰显相对方的权利优势。这种理论认为在大多数行政实践中,行政主体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反而会滋生一系列问题,比如权力滥用、腐败、限制相对方的自由等。所以,控权论主张政府最小化,认为大多数公共事务都可通过市场和私人组织得到解决。另外,控权论的基本假设是,行政过程是由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活动所组成的,国家不具有主体性,只是一个各种势力互争雌雄的竞技场。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场被命名为“新公共管理”的运动席卷全球,一度垄断了公共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所有话语资源。这场运动的基本思路就是控权论,主张公共管理的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经过30多年的实践,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股潮流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有其情境性,有其局限性。尤其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国家的空心化、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和公共服务的私有化,并没有实质性地促进公共福利的改善,反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问题,比如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分配结构失衡等。

控权论在多元主义文化的英美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英语国家)较为盛行。在这些国家,政治活动的主体是各种利益集团,行政主体的管理行为受到多种主体的限制和监督。主流的社会文化和法律体系都主张对公共权力保持质疑和挑战的态度,因而行政主体的自由裁量权是一种被普通公众所广泛担忧的存在物。如何限制行政主体的权力,确保相对方的权益免受行政主体的肆意侵害,是这些国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主要议题。

(三)平衡论

平衡论是中国行政法学界的创新,认为无论对行政主体还是对相对方,都应在法治原则的统治下加以制约和激励,以实现两者在利益关系上、法律地位上,以及在制度、机制的构建和运作等方面的平衡。从理论上说,平衡论主张既要保障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又要防止公民权利的滥用或违法行使。具体而言,平衡论“既不同意控权论过分强调行政程序、司法审查的作用,也不同意管理论过分强调命令、强制手段的作用,……主张综合运用行政法的各种手段:既在必要的场合运用命令、强制手段,同时在大多数场合尽量避免采用行政命令、行政制裁、行政强制手段,淡化权力色彩”。

作为一项本土化的创新,平衡论在中国行政关系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从文化角度看,平衡论的思路符合中国的中庸文化,主张通过调和来解决矛盾,而不是诉诸于零和的博弈与对立。从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平衡论试图在政府与市场、行政主体与相对方之间取得平衡,符合中国在转型时期的政治社会生态。

尽管平衡论的响应者众,但质疑声也不少。其中与管理实践关联度最高的质疑来自于具体的平衡机制:如何既制约行政主体滥用权力(相对方滥用权利),又激励行政主体积极作为(相对方积极参与)。主张平衡论的研究者详细探讨过公务员制度、行政指导等具体的平衡机制。在此,笔者着重分析参与式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平衡机制。

三、参与式绩效管理

要实现行政关系的有序调整,既不能只突出行政主体的权力优势,也不能只强调相对方的权利本位。就此意义上,我们赞成平衡论兼顾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观点。不过,行政法领域的研究者忽视了绩效管理的平衡功能。

(一)绩效管理的发展与不足

绩效管理是管理实践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议题。比如,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市就尝试用现代方法测量和评估行政部门的绩效。但是,由于行政行为具有目标多样性,行政过程的委托关系具有多层次性,不同行政主体的产出难以横向比较,以及公共产品缺乏类似市场这样的价格发现机制,因而相比企业绩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实践进展更为缓慢。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下,政府绩效管理广泛地采用企业绩效管理的理念、方式和工具,比如顾客导向、平衡计分卡、绩效合同、绩效规划等。不过,从已有的案例材料看,这些工具的引人并未显著改善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

近些年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绩效测评工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具是否与问题以及环境相匹配。如果政府绩效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大规模地采用绩效合同,并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那么不仅不能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反而可能导致公共服务“嫌贫爱富”,使公共服务丧失应有的公益性。如果整个国家所处的阶段是快速发展时期,一味地模仿其他国家的限制政府活动范围的绩效管理方式,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反而会使整个社会陷于断裂,因为这些国家的社会组织尚无法承接起政府转移出的功能。

(二)参与式绩效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府绩效管理先后采取过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效能监察、政风行风评议、服务承诺等形式。这些做法在提高行政效率、健全行政监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诸多尚待改进之处。比如,大多数绩效管理形式都是封闭性的,没有设计公众参与的渠道。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群众评议政府、社会满意度调查等。在目前中国的政府绩效管理中,公众参与最多的环节是对具体行政部门的评估。以南京市为例,该市自1999年以来,一直坚持“万人评议机关”的做法。每年年底,南京市政府向市民发放评议问卷,要求对所有的政府机关进行打分排名。北京、珠海、杭州、海口、银川、昆明等城市都先后开展过“万人评议机关”的活动。

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一种理念,参与式绩效管理主张社会公众应有效地参与到对政府绩效的测评和管理过程。公众参与绩效管理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对施政目标的讨论,对评估体系的建议,对具体行政主体的评估,对绩效结果运用的监督。所以,参与式绩效管理并不仅仅局限于“万人评议机关”的形式。从行政关系的有效调整角度看,公众对具体行政主体的评测仅仅是一个起点,并没有穷尽参与式绩效管理的内涵。

如果缺乏政府信息公开作为配套工作,公众的评测失去了基本的信息基础,只能依据感性认识.不仅不利于行政主体改进工作,反而可能消耗公众的参与热情。比如在不少地方的“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中,将所有行政部门不分类别地排列在一起,导致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普遍得分较低,而主要服务于政府内部的部门得分较高。南京市2001年群众评议政府的活动中,得分第一的部门是市委办公厅,得分最低的部门分别是市政公用局、市房地产局、市容局、市规划局等;北京市2003年群众评议政府的活动中,得分最高的部门是市乡镇企业局,得分最低的部门分别是市交通委、市建设委、市城管执法局、市政管理委、市规划局等;昆明市2008年群众评议政府的活动中,得分第一的部门是市政协办公厅,得分最低的部门分别是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市建设局等。

由于各个行政主体的工作难以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因而群众的评议大多数只能作为评估各个部门实际工作的参考材料,这就引发了一个如何对群众评议做出反馈的问题。如果给出积极反馈,比如南京市2002年根据群众评议结果调整了几个部门的领导班子,就会面临“群众感知是否为充分统计量”的问题,毕竟各个部门的法定职责对群众感知有直接影响。但如果不对群众评议结果做出积极反馈,那么群众对评议活动的参议热情就会快速消退,从而使评议活动陷入名存实亡的尴尬处境。

所以,参与式绩效管理不是简单地将公众动员起来定期为行政主体给出评测分数,而是包括目标设定、体系设计、信息生产、结果使用等环节的全过程参与。那么,为什么说参与式绩效管理有助于行政关系的有序调整?

(三)参与式绩效管理促进行政关系的调整

1.参与式绩效管理对行政主体而言,既是控制机制,又是激励机制。绩效目标为行政主体的管理行为设定了目标,指标体系则引导行政主体按照预定方向实施管理。如果公众的合理诉求能够被纳入到政府绩效管理体系中,行政主体的管理行为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度就大大提高。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行政主体的管理目标应该融合公众需求和部门法定职责,即行政主体在开放性条件下保持相对的管理自主。其中原因在于,公共需求的表达有其内在矛盾性,而且正如“阿罗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多种多样的公众需求应该有一种提炼和合成过程,才能形成真正的社会公共利益。

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根据脆弱性和敏感度的强弱程度,将行政主体的行为分为四种类别,每一种类别所对应的公众参与形式分别是:广泛协商、自主决策、自由裁量和听证会。如果某一公共问题的敏感度强但脆弱性较低,则可以考虑召集相关公众的代表参与讨论,比如举行听证会。这样既可以节约管理成本,也能满足公众参与的需求,而且将行政关系的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一类管理行为包括价格管制、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城市市容管理等。如果某一公共问题的敏感度和脆弱性都很强,就必须预先准备好公众广泛和深度参与的方案,因为这一类问题往往是引发行政关系失序的主要领域。这一类管理问题主要涉及社会治安、动拆迁、民生问题等。所以,对于公众参与,行政主体应该在开放性条件下保持相对的管理自主,既充分了解各种公共需求,吸纳其中合理之处,又要主动建立有效的利益合成机制,避免行政过程的不连贯性。从这种意义上说,参与式绩效管理既有助于控制行政主体的方向,又能使行政主体保持一定的自主性。

2.对相对方而言,参与式绩效管理既是控制机制,又是激励机制。通过设定相应的渠道,将公众诉求的表达引导到讨论绩效目标和监督绩效结果等方面,使公众参与呈现出有序性。

管理系论文篇(2)

近几年来,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城市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日趋复杂化,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不仅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要保证工程质量,体现施工企业的优良服务,如此庞杂的项目想要全方位的做好各项工作,就需要工程项目管理向着更加高效精确的方向发展。信息沟通的程度决定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高度,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信息是庞杂巨大的,不仅数量多,类型多样,而且信息之间的交换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此一来,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所以为了建设更加高效快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就需要施工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项目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该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也逐年增加。政府的指导作用促进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项目管理平台的研究中。

1.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化平台建设的研究意义

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当今建筑行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后,工作效率较之前的传统管理模式有了明显的提高。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根本就是构建一个合理有序的信息网络,使项目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日常管理[2]。有些建筑行业的佼佼者,已经开发了适应本企业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1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思路

该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参考一些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已有的理论基础,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具体分类,最终构建项目信息管理的集成网络。研究伊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不同层次种类的信息分门别类,设计出科学系统的整体框架。对信息化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最后根据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设计最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则是验证理论的有效途径,对验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不断改进,以期构建更加合理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

2.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方法

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效果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每个研究阶段都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最多的就是文献分析方法,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中涉及的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基础。在项目集成框架构建阶段,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方法论。在最后实际开发验证阶段,则是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项目管理软件的安装和实际应用、项目共享效果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完善。

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3.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要参考“需求指引、技术推动”的指导原则,从建筑施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系统的整体性、交互性、可操作性等进行实际的设计规划。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就要求设计者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各个管理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方式,全程控制工程管理的各个子项目。交互性是指人机交互的程度,用户能否从信息系统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以及系统能否对用户的信息及时反馈就是系统交互性的判定标准。对于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指信息系统能否及时应对施工过程的不断变化并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促进突发问题的解决和管理的科学性。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主要方式就是用户界面,所以用户界面的设计是否简单易操作,是否符合用户的差异性标准就是信息系统的主要评价因素。用户界面一般需要包括信息的输入控制、多窗口协同控制等功能。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用户的实际体验,就要避免界面的杂乱无序,种类太过繁多等问题,种类太多不仅会增加用户的信息处理负担,还会由于信息处理太过频繁而导致错误频率增加。最后,考虑到不同用户的特殊需求,还要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交互界面,达到项目管理方式的个体差异性。

3.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包括了业主项目管理系统、采购系统、工程监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各个子系统。下面以采购系统为例进行实际分析。采购部门主管在接到新的采购任务之后,将具体的采购任务分配到各个采购业务员。采购业务员在分析采购任务是否可以直接执行后,对可以直接采购的任务,直接进入采购流程。根据不同的采购方式应当进入不同的采购流程,如果是招标方式的设备采购,就应当指示招标业务员来执行具体的招标工作,最后才能进入采购合同签订流程。询报价类的设备采购与招标采购流程不同,它需要按照询报价标准业务的具体流程进行。这些采购项目进行过程中,系统会自动生成计划费用和实际费用的对比图以及实际执行进度,这为采购人员及时管理采购流程提供了详细的依据。

管理系论文篇(3)

2.以“四个一”为支撑,构建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我院在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构建了以“四个一”为支撑,多层次多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酒店及相关行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多层次

多层次就是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与能力培育同步,按照社会需求,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分为多个层次,由低到高呈金字塔形,将能力培养分为:1)基本能力;2)专业技术能力;3)经营管理能力;4)社会适应能力;5)创新能力,五个层次,如图1所示。“基本能力”主要涉及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基本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性认识,掌握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同时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不可或缺,这一能力与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密切相关。基本能力实践内容所涵盖的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统计学、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酒店英语。“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涉及酒店服务管理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酒店的运行规律,熟悉酒店环境,增强学生对酒店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理论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所涵盖的课程有: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概论、组织行为学。“经营管理能力”主要涉及酒店经营管理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训练承接专业技术能力训练,进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管理理论,更容易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主要涵盖的课程:酒店督导、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涉及综合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对多门课程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思维方式、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内容主要依托酒店的真实案例,仿真进行管理操作,主要涵盖的课程:酒店开业筹备、酒店运营实务、酒店运营效益评估、酒店立项可行性研究、毕业论文设计[3]。“创新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训练以课题研究小组为组织形式,以科研实践为主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课题,较系统地掌握从文献查阅、选题、研究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撰写、报告与答辩、结题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得到独立科研能力的锻炼,主要涵盖的课程:立项课题研究和毕业设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课程结构设计。

(2)多环节

为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我院构建了“实训—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将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实验”是学生通过在实验室内模拟酒店经营管理的实践条件与实践环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条件与模拟环境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关键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含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探求问题的解决和寻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外综合实训和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将教师已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根据教学需要转化成为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或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路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4]。

2.2实践教学体系以“四个一”为支撑

(1)一个全方位的实践环境

全方位的实践环境是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育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其主要包括校内实验设施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建设好校内实践环境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主要有:1)利用现有的基础实验室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前厅、客房、餐厅管理实训;2)运用多媒体条件开展案例、双语、情景教学;3)在校内实习基地(学校招待所)开展酒店各部门服务技能模拟实训。校外实践环境是建设实践教学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有:1)与本土高星级酒店建立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基地;2)与全球知名酒店与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其成为毕业实习基地。全方位的实践环境建设可以保证不同阶段实施实践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逐步地了解酒店,熟悉酒店工作流程,将学过的专业理论转化为实践,知识转化为能力。

(2)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者型”与“实践型”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应同等对待。针对现有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在内部形成培训制度,或通过系统培训,或通过派出教师去实习基地中挂职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请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酒店管理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或随堂上课或进行专题讲座,发挥他们懂业务、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优势,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3)一个创新的实践平台

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和政府、企业举办的各类演讲比赛、服务技能大赛等,并为其提供便利;鼓励学生考取相关旅游职业资格;高年级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适当参加一些科研工作。

(4)一套实践成绩评定方式

对学生实践成绩考核应采用自我考评、教师考评、酒店考评、实习作业多层面的评定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考试与教学过程的阶段考查(作业、实践、项目训练、随堂测验)相结合,并确定阶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1)平时成绩。每次实践记单次成绩,是对该次实践的态度、技能、报告以及到课情况的综合评价,单次成绩汇总后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2)期末成绩。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或项目的设计报告,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方面所占成绩比重为50%,对于有创新的学生,成绩从优。毕业实习时,在完善对学生考核制度的同时,对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也应有相应的考核和必要的奖惩。

管理系论文篇(4)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的激烈竞争、社会要求的多样化、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建立‘种比较理想的生产系统(生产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国内绕生产系统(生产模式)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先后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生产系统。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副总裁大野耐一先生于1963年提出的准时生产制(JustInme—JIT),其核心是及时;1967年英国人威廉森提出了柔性制造系统(即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的概念,它是由统一的信息控制系统、物料储运系统和‘钮数字控制加工设备组成,能适应加工对象变换的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等和里海(Leigh)大学的雅柯卡(Iacocca)研究所于1988年联合研究出来的灵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AM)提m要刖灵活的应变去对什}夹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美国人?詹姆斯·沃麦克于1990年提出了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LP)的概念,强调及时制造,消火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次废品、零库存进军;玑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简称CIMs)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一代制造系统。它以计算机来辅助制造系统的集成,侧重丁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集成与信息交流;关于虚拟制造系统(VirtualManufacturingSystem。简称vMS)的定义目前各国学者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笼统的理解是:在计算机内构造虚拟的生产系统模型,进行实际生产过程的模拟。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比较突出的如汪应洛所提出的精益.灵(敏)捷.柔性生产系统(也称高效快速重组牛产系统,简称LAF);刘飞提出的绿色集成制造系统(GreenManufacturingSystem,简称GMS)。LAF全面吸收了精益牛产、灵捷制造、柔性牛产系统的精髓,具有对市场反应快速、灵活;绿色制造系统则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客观地说,上述生产系统都展现出了自身的优势,仍足同时也暴露出难以掩饰的缺点。如尽管LAF生产系也提倡在制造高质量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疋璺考虑顾客满意、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等,但是在环境护方面考虑得还不全面和仔细。系统一旦运行,许多面肯定小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在环境保护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考虑得比较全面、仔细,但是在如何快速反应、满足顾客需求方面则考虑欠佳,而且其涉及的范围仅局限于制造业。简而言之,目前市场在呼唤一种新的生产系统出现。但是目前尚未见到有关研究成果发表。

作者在国家提倡和谐与创新的背景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现代经济学、现代控制理论、法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基本原理,以保护环境、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率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对以现有主要先进生产系统如准时制、精益、灵捷等生产系统的客观分析,围绕全面绿色管理(TGM)的内涵,以及基于组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些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探索和论证,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以环境保护为导向、保证质量为前提、提高效率为目标的综合生产运作模式———全面绿色管理系统(TGMS)。

2全面绿色管理(TGM)简介

作为理想的生产系统应该考虑比较全面,既能够重视环境保护、保证质量,又能够反应准确迅速。在这方而,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全世界已取得巨大成功,绿色管则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种新型的管理思想。

客观地讲,现有的绿色管理理论还不完善,其内涵尚需进一步发掘。我们认为,完全可以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精华与绿色管理理论相结合,构成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一全面绿色管理(TGM)。

TGM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①全面绿色管理中的“全面”一词的含义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类似,即代表“全面的绿色概念”、“全员参与管理”、“仝过程管理”和采用“全面的技术与方法”。其中“全面的绿色概念”可理解为:绿色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绿色专指生态环境,广义的绿色则既包括了生态环境,又包括了生命、活力等延伸概念,质量也包括在其中。②全面绿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③全面绿色管理适用全世各类各级组织。④全面绿色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该理论目前已经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和好评。

3网状组织简介

网状组织作为~种组织结构生存,它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能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符合企业发展的方向,其所具有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有效地处理多角化经营与专业化生产的矛盾。在企业界多角化经营与专业化生产存在的种种矛盾,实行多角化经营可以使企业规避更多的经营风险,而多角化经营必将给企业带来资源的分散,特别是整体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紧张,造成局部投入不足,无法形成规模经济,致使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无法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已进入知识经济的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全球化和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要求企业既多元又专业,如果不专业,一定会被市场所淘汰,可是~专业,市场在变、机会在变,如果不找办法适当地多元或具备多元的条件,就会被挤压生存空间,也会被市场所淘汰。而作为网状组织可以把一个多角化经营的企业,或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有机地割裂为许许多多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小组织,这些组织在一个统一的协议下遵循一定的标准有效地运作。

(2)可以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增加企业的弹性和可再造性。俗话说船小好掉头,网状组织正是基于这一点,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打散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实体,以适应市场快速多变的需要。

(3)可以降低企业运作的成本。状组织与层级组织或扁平组织相比,它是一个无上级的组织结构,抑或也只是虚拟总部、虚拟委员会、虚拟企业,这就大大减少了企业营运成本。(4)符合未来社会朝个性化、自由化方向的趋势。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将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互联网、可视电话、可视会议将全面进入每一企业、每一家庭,社会将朝着个性化、自由化方向的发展,企业从集中办公走向个体办公、家庭办公,而如何将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结合成一个能有效运作的团队,网状组织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当然,网状组织作为一种组织结构,能否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4全面绿色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

管理系论文篇(5)

整合管理就是指在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中,系统思考影响管理效果的各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系统控制,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整合管理可分为经营活动的整合性管理,即将企业的所有理念、制度、组织、活动等归结在一个系统之下,发挥其强大作用;管理过程的整合管理。本文主要侧重研究管理过程的整合管理。

最早拥有整合管理思想的人是法约尔,他的整合管理思想过分强调管理是一个过程,而缺乏对构成管理过程各要素的质的论述。在竞争激烈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中国企业,管理不仅需要“量”的整合,更需要重视对各要素“质”的把握。笔者认为,新时期企业的整合管理应强调决策力、执行力和控制力的整合。三者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

整合管理的杀手锏:决策力、执行力、控制力

管理的决策力

就是指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美国管理学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整个的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贯穿于高、中、基层的管理工作中。决策是指管理者在调查、预测,掌握信息的基础上,预先选择目标,拟定方案,并最终选择出最满意方案的过程。所以,决策问题,是企业发展方向问题,尤其是战略决策,更是涉及企业长期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对策问题,正如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企业大了以后,决策问题变得更为重要,稍有不甚,企业可能满盘皆输。而正确决策就涉及到决策力的问题。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决策力通常用以下标准:企业各类决策与企业战略目标和谐。即战术决策要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战略决策要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正所谓智者的决策结果是企业目标快速实现,愚者的决策结果是南辕北辙。决策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三者之间要动态平衡。即决策要抓住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又能发挥企业自身的优势,是一个趋利弊害的正确抉择。决策与盈利和伦理道德和谐共生。即决策实施后要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同时又能把盈利建立在满足消费者需要、推进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企业决策义利共生性。

管理的执行力

执行力一般是指企业决策的执行能力。它是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它包括对目标和方法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直到目标实现。2003年初,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所著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风行世界。当许多人把公司经营失败归咎于错误的经营策略时,本书的两位作者却开宗明义地点出是“执行力”影响企业的优劣成败。认为大多企业经营的失败与企业缺乏执行力有关。而笔者认为,决策好比是领导者出题,执行就好比是执行者写出答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如果决策力来源于管理层,那么执行力就来源于被管理阶层。如果决策力来源于高层,执行力就来源于中、基层人员。

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执行力的标准有:企业决策的实质和领导意图是否为下属所领会。下属对决策和领导者的意图领会越深,执行力就越强。员工的工作态度。当今流行一句话,态度决定成败。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工作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最终体现在工作士气上。员工士气低落,生产效率下降,导致执行力不足,做事不到位,就不会有精彩的细部,也就不会形成壮观的全局。员工的素质。员工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工作效果。我们常说好心办坏事,就是形容员工的工作热情如果没有知识、技能、创新力来支持,高士气反而带来低执行力,甚至对企业有破坏作用。企业的诚信水平。企业如果形成至上而下的诚信机制,领导以身作则,说话置地有声;员工诚实守信,与上同意;企业的执行力就强,工作就会雷厉风行。

管理的控制力

控制力是指管理者依靠预定的目标对企业实际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和分析,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实际的经营活动与预先规定的目标相吻合的能力。它通常包括硬控制(规章制度)和软控制(企业文化)。企业正确决策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的执行力,而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又离不开管理的控制力。它是决策最终实施的保证。

衡量企业控制力水平的标志有:

企业制度化管理水平。即企业管理以规章制度为准绳,避免人情化、关系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激励等机制,又称硬约束。企业越是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制度的作用力就越强,企业的控制力就越高。

员工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尤其是大型企业,员工自我控制能力直接影响决策执行的效果。

企业文化的作用力。即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员工的约束力,又称软约束。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约束力越强,说明企业文化影响力越大,企业员工自我控制的能力就越强,整个企业的控制水平就越高。

总之,企业管理的决策力,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航向,企业的执行力保证了决策的快速实施,而控制力又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执行。三个要素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构成了有机的管理系统,真正使企业走向整合管理。

管理水平低成为企业构造强势竞争力的瓶颈

具体表现如下:

决策缺乏可行性。具体讲管理层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没有深入细致的开展市场调查,对决策的可行性缺乏充分的论证,有调查和论证的也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把决策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的基础上,使决策无法执行。

企业执行力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好的决策思路没有具体执行时间表和科学的执行方法,导致好的思路和策略形成空谈;二是员工自主管理能力差,执行中缺乏诚信,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三是工作执行中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执行任务不彻底,工作推推拉拉。海尔张瑞敏认为,没有精彩的细部,就没有壮观的全局。执行力差将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绩效下滑,影响职工士气,长此以往,把企业推向失败的境地。

管理者思维缺陷影响了成功。如大多数企业搞管理创新,往往都是孤立的提一个方案,而不是一个过程,结果是方案执行中困难重重,半途而废。再如很多企业移植TQC、ISO9000、ERP等等管理工具于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企业缺乏管理工具使用的环境。领导者自己也没有把一个坚定的态度、清晰的目标要求传递给员工和有关方面,甚至不知道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这种缺乏整合管理思想的思维缺陷,是导致管理失败的重要原因。

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软、硬控制系统。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员工主人翁意识不强,共识共和的精神差,不能与企业共风雨。二是大多企业缺乏共同的愿景、使命和目标。三是制度化管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让原则、制度说话。四是出台管理制度时不严谨,经常性的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五是制度本身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烦琐不利于执行;执行的过程过于烦琐、不合理。

提升整合管理水平和塑造企业强势竞争力

如前所述,新时期企业的整合管理应强调决策力、执行力和控制力的整合。整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全面提升管理的决策力、执行力和控制力来实现的。而决策力、执行力和决策力的有机结合所构成的管理体系又是塑造企业强势竞争力的支持系统。

提高决策力。提高决策力就是企业要制定正确的决策,保证企业做正确的事。首先,按正确的程序做决策。决策决不是一拍脑袋计上心来。而是建立在科学决策程序基础上。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确立目标,预知未来环境,核查企业本身的资源,拟定多种可行方案,评价优选方案,把最优方案具体化为数字化的计划,实施并反馈。其次,决策应建立在对内外部环境充分调查,掌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准确的信息才能带来正确的决策。其三,按一定的原则制定决策。限制因素原则。限制因素是指影响决策实现的关键因素。对现实因素了解越多,实现决策的过程中预先采取的对策就越有针对性,决策实现的阻力就越小。贡献原则。即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有总决策,又有分决策,在决策分解的过程中,下一级决策要对上一级决策的实现有贡献,各决策方案之间相互支持,构成一个实现同一目标的决策网。弹性原则。它包含两层内容,一层是在制定决策时要有备用决策方案,一旦发现原方案不可行,立即另辟他图。第二层是在决策执行中保持充分可调解的余地,发现决策不可行,立刻采用追踪决策,以适应变动中的环境。

提高决策的执行力。提高执行力就是正确、快速做事。首先,一项正确决策的目标本身一定要清晰,尽量量化,可考核,可检查,本身不能模棱两可;目标不能过多,要抓关键目标。其次,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先后顺序,明确的决策执行时间表。“科学的程序”是执行的保障。决策制定出来后要明确什么时候开始做,知道什么时候结束,有谁负责,有什么部门在什么地点做,达到什么效果,完成后有什么奖励,完不成会有什么惩罚。其三,领导者要有强有力的沟通能力,领导者要善于表明自己的行为,善于交谈、表明态度、书写和倾听,以便把自己的管理构想给别人,告诉下属,他还要做什么,及如何达成。决策制定出后,让下属清楚明白领导意图,知道与决策有关的政策,知道如何为决策实现效力,使员工有用武之地。同时,上级要知道下属的想法,如,目标清楚吗?能不能完成?授权够不够?资金有没有问题?既要看相应的资源条件具不具备又要看执行者的能力怎么样,包括现实能力与挖掘潜力后的能力。

提高控制力。控制的实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是实际执行情况与预先规定的目标相吻合。首先要适时控制。任务布置后,执行权下放后,再定个制度不是领导就可高枕无忧,然后就靠员工靠下属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恰恰相反,正好是工作的刚刚开始,管理的问题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惟制度论,要关注过程,善用临床诊断的方法,必要的时候去督促,去指导,对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预判断。其次,执行要有反馈机制,这样形成工作连续封闭的回路。我们常说,没有回路的输电线,线再粗也无用。管理也是如此。管理过程要形成决策-执行-反馈-再决策-执行-反馈的机制,才能使管理自如的吸收、加工和做工,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其三,建立以自我控制力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形成自我控制力强的团队。

总之,整合管理已成为企业构造强势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创新管理日益重要的今天,整合管理思想必须为管理者掌握、认同并运用于管理实践。企业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决策力、执行力和控制力三维一体的整合管理,并善于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善抓关键环节,发挥协同效应,使管理超越单一职能的努力效果。从长远来讲,整合管理的协同作用亦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

参考文献:

管理系论文篇(6)

“2002年中国年度报告”以铁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GDP以8%的增幅居世界领先地位。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不但变革着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而引发新的功能。同时还促成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并进,其中最显着的成果是催生了“现代企业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结构——即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科学技术,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和企业艺术活动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以系统方式作用于经济运作过程,并显现能动特性的新的序参量。

本文将对“文化参量”在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功能属性,按其三大参量要素,即科学、道德、艺术等文化形式进行定性分析。并就“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成功吻合,论证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伦理人”的崭新形象的文化成因。

一、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第一要素——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第一要素,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其功能属性在企业中的显现,有一个“物化”的过程,即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并优先地运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工艺流程的更新或新模式、新标准、新规程溶入营销、管理、服务方式的变革运作过程之中,这通常被称之为现代企业的“科技文化”。且其文化素质之高低,是衡量和代表现代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客观尺度。用高新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而构建起来的生产力系统,无疑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是构成现代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之关键要素。因此,现代企业科技文化建设的目标,就必然集中指向,构成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

1.培养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是培养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课题。而作为企业,它必定不是专门教育机构,对员工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则侧重于培养员工的科学精神——崇尚科学,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

有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势必提高员工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那么,在学科学、用科学中,就能较好而主动地把握机遇,使之在科学上能有所“发现”;在技术上能有所“发明”,使企业处处洋溢着创新精神,而牢牢地抓住科学技术的“首创”性,在产品的研制开发或生产、经营、服务上占尽先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先”,“人旧我新”而立于擂主之位,以确保企业运作的良性循环。

企业有了崇尚科学的理念与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撑,员工劳动技能与服务质量的提高,就具备了先进的精神武器与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的物化过程,推动着物质与精神的双向转化,企业员工将自已的智力资源能动地、创造性地溶入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是我们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

2.开拓与变革生产资料的结构

生产力这一动态系统的先进性与发展状态,在物的因素上则为生产资料的结构状态及其所吸纳的科技成果。企业的“科技文化”建设,对此就将目标锁定于——一是对劳动资料的变革——以智能化、自动化的工具与设备;快捷而优选的信息;新型的能源;国际国内多渠道的资金——即以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和有效的资金运动形式去变革劳动资料的结构,以取代落后的设备和陈旧的资源;以弥补资金的短缺与呆滞;二是,与此同时,必然相应造成劳动对象的结构变革,即在“人化自然”过程中,以消耗实体物质资源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模式,逐步让尽量节省物质资源,转而以取之不尽的非实体性智力资源,信息资源为依托的新型产业以代之。或向地球的处女地,向海洋乃至向其他星体开拓新的劳动对象。或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高新科技于劳动对象,也不仅仅停留在改变其形状、结构、性质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改造世界”的活动,而是更深层次地“创造世界”。由于创造性的发现与发明日渐涌现和对物质资源的节约与爱惜,它必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至最终化解人类面临资源匮乏“消耗>生成”不等式的威胁。

可见,有科技文化素养的劳动者,与科技含量高的生产资料有机结合所造成的生产力的飞跃,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中的第一要素——科技文化动力工能的凸现。它不仅仅是企业,而更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巨大动力。

二、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核心要素——道德文化

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系统的相应变革。道德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系统的一个要素,它对人们行为的制约,较之法律“惩之于已然”的后滞性,而独具“防患于未然”的超前、深刻、广泛的属性。因此,它对社会的能动促进,其尽善功能不可低估。

由此可知,现代企业文化系统的复杂结构中,道德文化具有“系统核”的性质——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构建企业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而取其“尽善”之功。

1. 社会道德“序变”之果——公民道德规范

所谓道德“序变”就是要打破原来的结构,经“无序化”过程达“有序化”,从而构建新的“有序状态”。笔者曾著文预言——随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有序之后,将构建一种“有序的、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系统而代之”。2001年10月,中央所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是我国道德序变之果。它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作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其着力点就在实施《纲要》,实践“规范”的同时,构建自身的职业道德系统。

在道德文化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的海航,早在1997年就率先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守则》,并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海航企业文化格言,以期全方位地建立“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道德文化系统。

2.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主题——职业道德

道德的功能在于,通过人们自觉的行动去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达惩恶扬善,使人们树立从善如流的价值追求——即实现社会持续发展;财富共同创造;成果合理分享。作为现代企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就当以《纲要》为本,在企业员工中加强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教育,从而建立起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由此,不难看出——现代企业的道德文化,在企业文化结构的功能中,它通过“工具价值”向“内在价值”的转换,以达最终实现企业所追求的“整体价值”。故它集中体现的是人类社会渴求的——构建以人为本,以善为荣的“共享价值系统”这一崇高的社会目标。即通过职业道德的“工具价值”(作用),使企业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链式运作中,获得“内在价值”——正当需求的满足。并借“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为社会提供丰硕的成果,以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优化——“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这实质上也是一个企业,能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动力。

3.道德文化尽善功能的实现机制

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在于确保企业内在价值的实现。其机制源于企业“共享价值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所谓“共享价值系统”,笔者在《21世纪新价值系统探究》一文中描述了它的特征——“主体多元易位、组织规范自由、运作协同共生、功能正向共享”。网络化的新型价值系统。而这一新价值系统的建立,首要条件在于主体应具备相应的科技文化素质和道德文化素养。即满足共享价值系统对主体显示“工具价值”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与人为善、服务社会的崇高道德修养的要求。

在共享价值系统中,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即“人控系统”而存在。笔者在《系统功能求解》第十章第三节,“人控系统正向功能之‘根’——共享价值系统”一文中,对共享价值系统的结构作图描述如下——(今将其成果运用于企业,见图1)。

企业道德文化的直接功能,就集中体现在“自律——ZL”(员工道德品质)与“他律——TL”(企业职业道德)的双重屏壁的约束机制,为企业员工的施控行为导向。即企业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改造而创造出企业的价值(系统功能的物化),这种价值除为整个企业员工共享之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回报于社会。因为,主体系统协同一致,遵守道德规范。“都那样做”源于目的——价值追求的一致,使主体系统的整体需求得到满足。如果这种满足仅对主体系统的一部分有意义,那其他部分就会因“不公”、“不平”而失望,使自已的行为选择失去价值意义。那就必然引发“不一定那样做”的逆向行为,导致企业正向功能的“主体成因”——企业一部分员工的行为失控,至使企业运作协同性的削弱,从而影响企业整体价值的优化。据此结论:现代企业道德文化的尽善功能的实现,非依赖“共享价值系统”的建立不可。因为它是道德文化价值内涵的物质载体。

三、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高层要素——艺术文化

鲁迅先生曾精辟立论“艺术乃美的凝聚”。这启迪我们认识到:现代企业科技文化之求“真”与道德文化之求“善”的统一,表现为最高、最优状态的“美”。那就是现代企业文化结构之最高层次——企业的艺术文化。

1.艺术文化的巅峰状态——“真、善、美”的统一

所谓“巅峰”,并非极限之意,而是指企业艺术文化,与作为基本动力的科技文化和作为核心要素的道德文化组成“金字塔”结构,它位居其上(见图2)。即是说没有“真”和“善”,“美”则失去内容而空有形式。只有“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即科技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各司所能,企业的发展才可取得“尽善尽美”之功。

同时,科技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展现,又标志着人的解放过程不断向前推进。即从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压迫下逐步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它为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的自由的时间。这种“自由时间”的获得,才使企业进行艺术文化实践有了可能。

2.企业艺术文化的内容——艺术的教育、欣赏、创造

从现代企业文化结构的三大要素,去研究企业文化的动力功能,尽善功能和尽美功能,就能比较清晰地把握企业艺术文化的实践内容,而不至停留在仅仅追求展示企业形象和特征的标记、歌曲、口号、环境、服装、广告等外在形式。

(1)企业的艺术文化教育

对企业员工的艺术教育,同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如“金字塔”结构所示前因后果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艺术教育又必须紧紧围绕前两者进行。企业的艺术教育,重点不在艺术理论的修养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使员工懂得求“真”,从“善”的完美统一,即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科技与道德教育的成果。深刻理解个人和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当遵循“两个尺度”——一是科技文化所代表的“真理尺度”;二是道德文化所代表的“价值尺度”。

(2)企业的艺术文化欣赏

现代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和与之俱来的高生产率。这就使得在时间分配上,绝非将员工死死束缚在生产岗位,成天为完成生产任务而拼搏。而具有还以员工相对“自由时间”的可能,让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如同海航“力图创造一个能够使人才成长,工作和生活质量高,宽松有序的企业环境”。这就为组织员工进行艺术欣赏提供了必要的时空条件。

由于艺术的门类广阔、形式多样,个人的爱好也有所不同,既然是“自由的时间”与“自由的发展”,则不必强求一律,企业可在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中起组织作用,让员工充分享受艺术之美,通过艺术的熏陶与感染,引导员工美化生活,热爱生活,给企业增添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凝聚力量。

(3)企业艺术文化的创造

企业艺术文化创造,是既有一般形式,更有特色内容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型的企业里,它首先着重在产品的内在功能、质量与优美的外观设计和谐统一。其次是艺术而新颖的包装设计,这两者都在“以人为本”,“主次相宜”的原则下进行创造,成为企业艺术文化水平的制高点——使产品成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使服务成为如海航人所渴求的“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典范。

就一般企业而论,在艺术文化的创造上,都共同面临企业的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和参与社会交际、公益、新闻等活动中的企业形象问题。这既有不同行业特征的要求,又有以“真、善”为本的共同原则。非如此,难以求得企业艺术文化的功效。比如,以广告设计为例,如果失去了“真、善”原则,“艺术性”越强,反而成为恶性十足的骗局而危害社会,谈何“尽美”之功?又怎能称之为“艺术创造”?

可见,企业的艺术文化实践,较之专业艺术部门的实践,企业当偏重艺术内容的客观、真实。对艺术的虚构、想象、夸张、错位等主观技巧的运用当慎之又慎。也可以说对艺术主观属性有筛选而非全然吸收,是企业艺术文化创造的独有特征。

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系统文化参量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主动积极地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之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企业本身所蕴含的科技、道德、艺术文化于生产力中的“自组织机理”,提升到人们主动地促进、建设与参与。这就是:企业科技文化,在生产力的自然上升过程中,既“自组织过程”中,加入了人的自觉促进这一新的序参量,促使企业发展获得强大的源动力;企业道德文化,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依附后滞补充的“游戏规则”,变为道德文化的超前引导;企业艺术文化,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美”的被动满足,飞跃到主动追求。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文化参量所凸现的自觉促进之“动力功能”,超前引导之“尽善功能”,主动追求之“尽美功能”的轰然击世,促使企业从“经济人”提升到了“伦理人”的高度。这种提升与吻合完全符合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尤其是“现代企业文化”与“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一致性,正是本文关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依据所在。

管理系论文篇(7)

本系统利用处理数据库的功能,实现对图书馆信息的管理。主要功能为管理有关读者、出版社、书籍、借阅和管理者的信息等。

本系统的结构分为读者信息管理模块、出版社信息管理模块、书籍信息管理模块、借阅信息管理模块、管理者管理信息模块、报表显示模块和查询处理模块。

1.2数据需求

根据系统的需求,首先将要记录的信息分类,要记录的信息如下。

=1\*GB2⑴读者信息:包括证号、姓名、联系方式、已借书数目、读者类别和能否借书等。

=2\*GB2⑵出版社信息:包括名称、地址、网址、E-mail等。

=3\*GB2⑶书籍信息:包括书号、丛书系列、作者、责任编辑、字数、定价、出版时间、主题分类、二级分类、馆内借阅分类、总册数、库存量、出版社和书名等。

=4\*GB2⑷借阅信息:包括借阅日期、应归还日期、实际归还日期、能否续借、书号和证号等。

=5\*GB2⑸管理者信息:包括管理者名称、对应密码和对应权限等。

根据这些需要,本系统需要“读者信息”表,“出版社信息”表,“书籍信息”表,“借阅信息”表和“管理者信息”表。

1.3事务需求

经过实际考察、咨询和分析,高等院校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应该具有以下功能模块,如1.1图。

=1\*GB2⑴在读者信息管理部分,要求如下。

可以浏览读者信息。

可以对读者信息进行维护,包括添加及删除等操作。

=2\*GB2⑵在出版社信息管理部分,要求如下。

可以浏览出版社信息。

可以对出版社信息进行维护,包括添加及删除等操作。

=3\*GB2⑶在书籍信息管理部分,要求如下。

可以浏览书籍信息。

可以对书籍信息进行维护,包括添加及删除等操作。

=4\*GB2⑷在借阅信息管理部分,要求如下。

可以浏览借阅信息。

可以对借阅信息进行维护操作。

=5\*GB2⑸在管理者信息管理部分,要求如下。

显示当前数据库中管理者情况。

对管理者信息维护操作。

SHAPE\*MERGEFORMAT

图1-1系统业务逻辑关系

1.4系统开发平台

前台:

1、硬件要求:

CPU:Pentium42.0GHz以上IBM兼容机

内存:512MB以上容量

显卡:32MB或以上显存之AGP接口显卡

2、软件要求:

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2000/XP

开发工具:2003

数据库服务器:

1、硬件要求:

CPU:Pentium42.8GHz以上IBM兼容机

内存:1024MB以上容量

显卡:32MB或以上显存之AGP接口显卡

2、软件要求:

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2000Server

数据库服务器:MicrosoftSQL2000Server

网络设备:

2块网卡:客户机D-LinkDFE-650TX,服务器IntelPCLA8460B。

路由器:一台SOHO路由器TL-R402M

1.5网络拓扑结构

本设计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体系,数据的储存管理功能较为透明性,可以合理均衡事务的处理,充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SHAPE\*MERGEFORMAT

图1.2C/S模式结构

第2章设计与实现

数据库主要着重于数据对象的属性和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一般采用E-R图,即实体-关系模型来分析数据对象的属性和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

2.0系统流程图

在本系统中准备通过如下窗体来实现数据维护的功能。

(1)主窗体:管理着各个子窗体。

(2)“读者信息”子窗体:管理读者信息。

(3)“管理者信息”子窗体:管理用户信息。

(4)“出版社信息”子窗体:管理出版社信息。

(5)“书籍信息”子窗体:管理书籍信息。

(6)“借阅信息”子窗体:管理借阅信息。

(7)“报表窗体”子窗体:显示数据报表。

(8)“综合查询”子窗体:执行用户自定义的查询。

系统流程图如图3.1所示:

图2.1系统流程图

2.1E-R模型设计

2.1.1实体列表

实体

描述

读者

所有借阅者,查阅者,由证件号标识

出版社

图书馆所有图书所属出版社,由出版社编号标识

书籍

图书馆所有图书,由刊号标识

借阅

书号、证号、借阅日期、应归还日期等属性,由方式标识

系统管理员

系统维护人员

2.1.2系统的E-R模型

该图书管理系统的E-R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2.2图书管理系统E-R图

2.2设计数据库

2.2.1创建数据库

(1)在服务器资源管理器中的任一节点右击。

(2)执行快捷菜单中的“新建数据库”命令,并在打开的“创建数据库”对话框中输入数据库名Library,选中“使用WindowsNT集成安全性”单选按钮。

(3)单击“确定”按钮,则新建的数据库就会出现在服务器上。

2.2.2创建数据表

创建数据库后,为Library数据库添加数据表,步骤如下。

(1)在服务器资源管理器中右击数据库Library下的“表”文件夹。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新建表”命令,出现表设计器。

(2)添加表的字段和其他详细资料。各表数据结构如下表所示。

表2-1出版社信息

列名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出版社名称

varchar

50

Yes

出版社地址

varchar

50

网址

char

50

E-mail

char

50

表2-2读者信息

列名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证号

int

4

Yes

姓名

varchar

20

联系方式

varchar

50

已借书数目

int

4

读者类别

int

4

能否借书

bit

1

密码

varchar

6

表2-3借阅信息

列名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书号

char

10

Yes

证号

int

4

Yes

借阅日期

datetime

8

应归还日期

datetime

8

实际归还日期

datetime

8

续借

bit

1

表2-4书籍信息

列名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书号

char

10

Yes

丛书系列

nchar

50

作者

nchar

50

字数

int

4

定价

money

8

出版时间

datetime

8

主题分类

nchar

50

二级分类

char

50

馆内借阅分类

int

4

总册数

int

4

库存量

int

4

出版社

varchar

50

书名

varchar

50

表2-5管理者信息

列名

数据类型

长度

主键

用户名称

char

20

Yes

密码

char

20

权限

int

4

2.2.3连接数据库

为数据库Library和本系统之间建立一个数据连接。

(1)在服务器资源管理器中右击“数据连接”节点。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执行“添加连接”命令,打开DataLinkProperties对话框。切换到Provider选项卡,选中列表框中的MicrosoftOLEDBProviderforSQLServer项。单击“下一步”切换到Connection选项卡。

(2)在其中的第一个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数据库所在服务器名称。输入登录服务器信息后选择数据库Library,然后单击TestConnection按钮。如果测试成功,单击“确定”按钮。

2.3主窗体设计

创建一个新的“Windows应用程序”类型的项目,名为“图书馆管理”。将默认创建的窗体命名为“主窗体”,把“主窗体”作为本系统中的主界面。

在窗体中添加两个Pannel控件,7个Button控件和7个Linklabel控件。

2.3.1设计登录界面

设计登录界面,创建一个新的”Windows窗体”,名为登录,作为本系统的登录界面.在登录窗体上添加两个Label控件,两个Button控件和两个TextBox控件,添加控件后的窗体如图所示。

2.3.2添加数据组件

在工具箱中单击“数据”选项卡,添加OleDbDataAdapter组件。

(1)在工具箱中单击OleDbDataAdapter组件,在窗体任意位置拖动出一个虚框矩形后释放左键弹出“数据适配器配置向导”对话框。

(2)单击“下一步”,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前面建好的数据连接,然后单击“下一步”。

(3)选中“使用SQL语句”,然后单击“下一步”进入“生成SQL语句”对话框。

(4)在其中的多行文本框直接输入SQL语句“SELECT管理者信息.*FROM管理者信息”。

(5)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查看向导结果”,单击“完成”按钮完成数据适配器配置。

配置数据适配器后,在主窗体上就会自动添加一个OleDbConnection控件。

2.3.3生成数据集

生成数据集的步骤如下:

(1)单击OleDbDataAdapter控件“属性”对话框中的“生成数据集”链接,打开“生成数据集”对话框。

(2)在其中选中“新建”单选按钮,并在其后面的文本框中输入“Lib管理者信息”。

(3)在“选择要添加到数据集中的表”列表框中列出了前面添加的OleDbDataAdapter组件所连接的表,选中该表名前面的复选框。

(4)选中“将此数据集添加到设计器”复选框,单击“确定”按钮

这样,将生成一个名称为“Lib管理者信息”的数据集,该数据集以文件形式存储,文件名为“Lib管理者信息.xsd”。而在项目中,添加了一个DataSet组件,名为“objLib管理者信息”。

在解决方案资源管理器中右击该项目,在弹出快捷菜单中单击“属性”菜单项。在打开的“属性页”对话框中的“启动对象”下拉列表框中选择“主窗体”选项。单击“确定”按钮,这样该项目启动时,就会从主窗体开始启动。

2.3.4设计代码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如果想通过单击LinkLabel控件或Button控件进入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如显示读者信息等),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确认"按钮,程序就会到数据库的"管理者信息"表中查找该用户名和密码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允许进入功能模块.

完成登录功能的主要代码集中在UserCheck函数中.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在登录窗体的"用户姓名"和"用户密码"文本框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单击"确认"按钮就会触发UserCheck函数并执行其中的代码.如果UserCheck函数返回True,那么允许用户的操作;否则拒绝用户的操作请求.

在UserCheck函数中首先定义Login类型的变量dlg_Login,然后通过ShowDialog方法来显示登录窗体.如果用户在登录窗体中输入用户姓名和密码,并且单击了"确认"按钮,那么自动调用一个自定义函数LoadDataSet(),由此函数进行数据加载.如果出错,显示错误信息,回滚整个事务.

2.4读者信息

在当前项目中添加一个“Windows窗体”,将窗体命名为“读者信息”。

2.4.1设计显示界面

在窗体上添加1个GroupBox控件,9个Button控件,5个TextBox控件,1个CheckBox控件和7个Label控件。

各按钮控件是为了执行相应的操作。各TextBox控件和CheckBox控件用来显示数据集中的数据,这个功能通过设置DataBindings属性来实现。

2.4.2添加数据组件

向窗体添加OleDbConnection组件,命名为OleDbConnection1后将其选中,在“属性”对话框的ConnectionString栏单击,选择所建数据库Library。

添加OleDbDataAdapter组件和生成数据集的方法步骤如2.3.2及2.3.3。

设置各TextBox控件的DataBinding属性来实现对数据集中数据的显示(以Edit证号为例)。

(1)选中“Edit证号”控件单击“属性”对话框。

(2)单击DataBinding属性前面的+号打开该属性的详细列表。

(3)设置Text属性:在该属性后面栏中单击并选择所对应字段。

(4)设置其他TextBox控件的DataBinding属性。

2.4.3功能实现

显示数据,添加读者,保存更改,记录定位的实现。

“管理者信息”,“出版社信息”,“书籍信息”,“借阅信息”和该模块的设计思路及方法步骤完全一致,在此从略。

2.5显示报表

在当前项目中添加一个“Windows窗体”,命名为“报表窗体”,该模块显示当前数据库中读者信息和借阅信息的报表。

在窗体上添加一个CrystalReportViewer1,它充当报表显示的窗体,然后在窗体中添加一个菜单,菜单中包括两个子菜单项—“读者信息”和“借阅信息”。

在程序运行中,如果单击“读者信息”菜单项,就会自动在窗体上显示“读者信息报表.rpt”:如果单击“借阅信息”命令就会自动在窗体上显示“借阅信息报表.rpt”报表。

2.5.1添加读者信息报表

(1)在开发环境中选择菜单“项目”中的“添加新项”对话框中选择CrystalReport选项。

(2)在“名称”文本框中输入报表名“读者信息报表.rpt”,单击“打开”按钮,就会弹出入图所示的“CrystalReport库”对话框。

(3)在其对话框中选择“使用报表专家”单选按钮,在“选择专家”列表框中选择“标准”选项,单击“确定”按钮,进入下一步。

(4)在弹出的“标准报表专家”对话框中,选择“可用的数据源”列表框中的OLBDB(ADO)选项,就会弹“OLEDB(ADO)”对话框。选择OLBDB提供程序为MicrosoftOLEDBProviderforSQLServer,单击“下一步”按钮,显示“连接信息”对话框。

(5)在其中设置连接信息,单击“完成”按钮,返回“标准报表专家”对话框。

(6)选择数据源为OLEDB(ADO)中的Library数据库,并且选中其中的“读者信息”表。单击“插入表”按钮,把“读者信息”表插入到报表中,单击“下一步”按钮。

(7)在“字段”选项卡中单击“全部添加”按钮,把“读者信息”表中的所有字段添加到报表中,单击“完成”按钮就完成报表的设计。

设计完成的“读者信息报表”如图所示。

2.5.2添加借阅情况报表

添加借阅情况报表的过程与添加读者信息报表过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插入到报表中的数据表为“读者信息”。

2.6综合查询的实现

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单击主窗体的“综合查询”按钮,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在其中设置查询条件,根据查询条件从记录集中筛选出所需记录。

为此需要在项目中添加一个窗体“综合查询”。

还需要设置“CmbBox运算符”控件的Items属性。单击窗体上“CmbBox运算符”控件,然后在“属性”对话框中单击Items栏,就会出现一个按钮,单击按钮,在打开的窗口中如图2.2所示设置字符串集合编辑器字符串。

SHAPE\*MERGEFORMAT

图2.2所示设置字符串集合编辑器

设置完毕,单击确定按钮。

2.6.1添加数据组件

在窗体上添加一个OleDbDataAdapter组件,使用数据适配器配置向导对其进行配置。选择数据连接后输入SQL语句“SELECT出版社信息.*FROM出版社信息”。

同样再为窗体添加四个OleDbDataAdapter组件,

在"生成SQL语句"对话框的多行文本框中分别输入SQL语句“SELECT读者信息.*FROM读者信息”,“SELECT管理者信息.*FROM管理者信息”,“SELECT借阅信息.*FROM借阅信息”,“SELECT书籍信息.*FROM书籍信息”,然后单击“完成”按钮,Name属性分别设置为OleDbDataAdapter2,OleDbDataAdapter3,OleDbDataAdapter4,OleDbDataAdapter5完成数据适配器的配置。

生成数据集的步骤如下。

(1)在OleDbDataAdapter1组件的“属性”对话框中单击“生成数据集”超链接,打开“生成数据集”对话框,选中“新建”按钮并在后面文本框中输入“Lib综合查询”。

(2)在“选择要添加到数据集中的表”列表框中,选中5个表前面的复选框。

(3)选中“将此数据集添加到设计器”复选框,单击“确定”按钮。

这样,将生成一个名称为“Lib综合查询”的数据集,该数据集以文件的形式存储,文件名为“Lib综合查询.xsd”。而在项目中,添加一个DataSet组件,名称为“objLib综合查询”。

设计完成的数据集如图2.4所示。

图2.3综合查询数据集

第3章系统测试

3.1开发与测试环境

本系统使用语言进行开发。需要FrameworkSDKv1.1的支持。适用内存不低于256M配备有Windows2000,Windows2003,WindowsXP系统的计算机。

3.3程序调试情况

在数据连接时一定要注意窗体和相应显示控件的绑定关系。在把系统从一台计算机移植到另一台计算机时一定要把数据文件library.mdf和library_log.LDF同时移植,并对相应的提供服务的SQLServer服务器进行相应的修改,否则数据正确连接并显示。

3.4功能显示

运行程序后首先显示主窗体,如图3.2所示。

图3.2主界面

单击“输入/查看读者信息”,就会弹出如图3.3所示登录框。

SHAPE\*MERGEFORMAT

图3.3登录界面

在登录对话框中输入用户姓名和密码,单击“确认”按钮,就会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如果认证通过,那么就会弹出如图3.4所示的读者信息管理窗体。

图3.4读者信息管理窗体

在“读者信息”窗体中可以对读者信息进行维护操作,例如浏览读者信息,添加记录和删除记录等。

单击“输入/查看书籍信息”,就会显示“书籍信息”窗体,在该窗体中可以对书籍信息进行维护操作。书籍信息维护窗体如图3.5所示。

图3.5书籍信息窗体

单击“输入/查看借阅信息”,就会显示“借阅信息”窗体,在该窗体中可以对出版社信息进行维护操作。出版社信息维护窗体如图所示。

图3.6借阅信息窗体

单击“输入/查看出版社信息”,就会显示“出版社信息”窗体,在该窗体中可以对借阅信息进行维护操作。借阅信息维护窗体如图3.7所示。

图3.7出版社信息窗体

单击“输入/查看管理者信息”,结果如图3.8所示。

图3.8管理者信息窗体

在主窗体上单击“显示报表”,那么就可以查看反映读者信息和借阅信息的报表,借阅信息的报表如图所示。

SHAPE\*MERGEFORMAT

图3.9报表窗体

如果用户在运行的主窗体上单击“综合查询”,那么就可以查看针对不同的数据表进行查询操作。选择查询依据为“出版社信息”表查看其中的所有信息,结果如图3.10所示。

SHAPE\*MERGEFORMAT

图3.10综合查询窗体

3.5结论

在这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点有:

(1)数据报表的实现.报表是数据库应用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报表,可以把数据库中内容经过组织以后生动地展示给用户,提供的CrystalReport可以大大提高报表的设计效率。

(2)复杂查询的实现。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单击窗体中的“综合查询”按钮,就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设置查询条件,根据查询条件从记录集中筛选出所需记录,所指定的查询条件包括查询的依据,排序的依据,运算符等等。

第4章结束语

通过做课程设计,有几点感想,归纳如下。

1.扎实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掌握它们,很难写出高水平的程序。而这一点又是我们所缺乏的。

2.不钻牛角尖。当遇到障碍的时候,暂时远离电脑,当重新开始工作的时候,也许会发现那些难题现在竟然可以迎刃而解。

3.多与别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

4.良好的编程风格。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代码的缩进编排,变量的命名规则要始终保持一致。如果注释和代码不一致,那就更加糟糕。

最后,特别要感谢老师在软件工程和数据库课程中认真负责的教学,才使得我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这一课程设计。

论文关键词C/SSQL2000数据库VB

论文摘要:本文完成了一个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运用结合MicrosoftSQLServer2000开发的登录模块主要用于验证用户身份,进行有效的操作。从主界面模块在验证后进入每个子模块进行各个子系统的具体功能操作。在整个系统设计中充分利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和开发方法。

参考文献

管理系论文篇(8)

2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环境工程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实践工作之中

的主要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开展的原则和应当重点遵循的理念。下文将针对环境工程管理之中相关政策和思想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事业的发展,实现工作制度的创新和相关工作机制的改革。

2.1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体系化是使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纳入正常轨道的关键步骤,应通过落实以下措施加以完善:a.所有涉及环境保护的宏观决策,都必须有环境保护部门参与,环境管理工作应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在所有与环境相关的领域中都应体现环境意识。b.在进行区域开发、重大经济技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等重要决策之前,必须先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工作。c.建立由党政领导、人大政协、环保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监管制度,应当加强对环境工程管理之中相关标准的建设,完善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集合全社会的力量管好环境工程建设。

2.2加强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建设且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

提高环境工程管理水平,需要有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模式应该不拘一格,应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成才。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环境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在职培训的方式提高在职人员理论水平;更鼓励职工教育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方向发展,使在岗人员能够不断获得理论的补充和知识的更新。在我国从事环境工程的企业数量并不少,竞争也挺激烈的,但水平却不怎么样,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准入门槛低,以致鱼龙混珠。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并加强监管,更好的响应当前时展的切实需求。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管理规范制度。

管理系论文篇(9)

前言

当前,企业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消费者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企业的需求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但是,许多企业由于产品质量低劣、交付不及时,已严重影响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大大降低了客户满意度。因此,如何维系好客户,如何提高企业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如何树立企业企业良好形象,不仅使产品卖出去,而且能卖个好价钱,这些已经成为企业和学界普遍关心的话题。企业实施CRM,不但能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的今天实现差异化经营,而且能以较低的成本开发更有价值的客户,并有效地防止客户流失,最终形成企业竞争力。

一、CRM理论及发展过程

当前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户也日渐成熟。今天,市场规则变了,客户变成了市场的主体,客户需求成为市场主导,客户的获取与维系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CRM(客户关系管理)就是在“客户导向”的市场背景下,产生的全新企业管理方法。

(一)CRM理论概念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认为,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需求,企业才能提高竞争力。

CRM的核心是销售管理,即把企业管理的前端扩展,直接与客户进行接触,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借此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通常CRM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营销自动化、销售过程自动化、客户服务系统。

(二)CRM发展过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按照所关注的对象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生产时代、产品时代和顾客时代。

1.生产时代

这一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低,社会生产力欠发达,物质尚不充裕和丰富,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提高产品产量很自然成为管理的中心,企业管理基本是产值的管理。客户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处于被动消费阶段。

2.产品时代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产品逐渐变得丰富,消费者挑选余地增多,开始关注产品质量,企业管理的中心也转化为追求提高产品质量,内部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外部强化推销观念。但是质量竞争的结果是产品成本越来越高,销售竞争的发展使得费用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企业的销售额不断提高,但是利润却不断下降,于是作为销售额中心论的修正版本——利润中心论登上企业管理的舞台。这一时期,客户的消费行为是很理智的,不但重视价格,而且更重质量,追求物美价廉和经久耐用。

3.顾客时代

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企业发现消费者是产品生产、渠道选择、售后服务等企业活动的决定力量,企业的经营观念核心开始从产品、生产导向转移到消费者导向,于是顾客的地位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顾客中心论被确立。从消费者来看,越来越重视心灵上的充实和满足,对商品的需求已经超出价格和质量、形象和品牌的考虑,对无形的价值如售后服务,销售人员的态度好坏等提出要求。

二、企业实施CRM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经营观念仍停留在产品时代里,业务流程都是从企业自身利益考量来设计、优化的,淡漠客户权益,产品又不能给客户提供更多附加值,很难实现差异化经营。问题产生需求,在全球经济危机强烈冲击下,企业面临着客户流失、订单减少的困局,许多企业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客户关系管理上。

(一)推行CRM是创新管理理念的要求

虽然很多企业都标榜自己是以“客户是上帝”这样的理念来去经营企业的,但是,无论是从企业战略规划还是业务流程来看,都尚未建立起一切工作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满足客户购买需求这一客户理念。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意识到要创新管理理念,而CRM就是利用客户资源计划、客户生命周期等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日常活动。

(二)推行CRM能有效解决客户信息分散问题

目前企业的客户信息管理主要依靠每个一线业务人员自身的工作习惯,有的记录在笔记本上,有的记录在Excel中,有些仅仅是名片的整理,客户信息存在于个人或业务部门中,一方面客户信息不完整,可利用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业务或人员变动,造成客户资源的流失;当前企业可以收集的信息主要为财务信息,并且集中在已成交的客户上;对于更为重要的,企业的目标客户、正在追踪的客户信息及联系人信息,则完全散落在个人和合作伙伴手中,企业决策人无法准确得知目前客户整体的推进状况、每一业务环节的成功比率及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因此也很难进行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和策略调整。CRM能有效地规避这些问题,在第四部分将予以详细阐述。

(三)推行CRM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引起顾客不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企业产品质量低劣,直接营销到消费者的健康;一些地区企业批发市场规模小,品类不够齐全,影响到居民的消费水平;价格体系的混乱,乱要价,缺乏市场监管等等。比如某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尽管确立了流通的主导地位,但设施相对简陋,缺乏净菜加工车间、恒温库、配送车等等设施,同时市场的包装、加工、配送等各种辅助也很薄弱。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的档次和规模明显偏低,市场功能亟待完善。

(四)推行CRM是处理与客户冲突的要求

企业把企业卖给消费者后,便认为交易关系的结束,对于顾客的退货、换货,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冲突的进一步加剧。冲突的发生、激化,不但意味着企业永远丧失这些顾客,而且直接损害了企业的形象。CRM的实施,能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冲突管理。

(五)推行CRM是解决客户流失问题的要求

很多企业抱怨每季度都有大量老客户流失,有的这些流失掉的客户转而去了竞争对手那里。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为顾客缺乏忠诚度,事实上是企业缺乏长效的机制,无法留住客户。首先是企业与客户之间沟通不到位,客户难以及时了解企业的新产品上市信息。其次,缺乏长期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尽管有一些企业开始采用会员制的办法来留住客户,定期去拜访客户,调研他们的需求,但大部分企业企业连会员制都未尝试过,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产品时代里。

三、企业实施CRM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得知,现在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尽管全球经济危机已经探底,但客户订单减少、市场低迷的现状并未根本转变,这一切都迫使企业不得不将经营重心从产品和销量转移到客户开发与维护上。事实上,我国企业无论是在理论支持还是硬件、软件支持上,都具备了实施CRM的条件。

(一)实施CRM企业自身优势

我国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比如电信、金融等发达行业在业务方面有明确的分工,各业务系统有自己跨地区的垂直机构,大型企业在业务运作上很强调严格的流程管理,这使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实施更容易。很多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较小,系统实施周期短,有利于在有限的条件下对CRM进行实时控制;有些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已经进行了自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了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便于CRM和ERP系统的实施。

(二)实施CRM的理论支持

关系营销的提出也为CRM提供了理论支持。在交易营销模式下,企业关注的是订单和交易。企业要不断寻找有需求的新客户,从一个市场转向另一个市场,寻找新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关系营销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放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它认为,企业营销是企业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进行互动的过程,正确处理这些个人和组织关系是企业营销的核心,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通过关系营销找出高价值的客户和潜在客户并通过人性化的关怀使它们同企业产生"家庭式"的密切关系。关系营销的建立与发展同相关个人及组织的关系作为企业营销的关键变量,把握住了现代市场竞争的特点,它使得营销重心从注重交易转向注重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在关系营销的模式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内部可控因素,其范围扩展到外部环境的相关成员。企业和这些相关成员包括竞争者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其所追求的目标存在相当多的一致性。关系营销的目标,也就是现代企业的管理目标,是建立和发展企业同相关个人和组织关系,取消对立,使彼此成为相互依赖的事业共同。

(三)实施CRM的工具支持

部分中国软件企业已经开始研究发展适合于本土特色的CRM软件,更能贴近我国企业实际需要,一些国外的软件企业已有相对成熟的CRM软件,这也为我国企业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提供高效的工具。

四、CRM的实施建议

企业开展CRM,应首先从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开始,把客户经营提升到战略层面。然后搜集客户信息并整合客户资源,为CRM战略实施打下基础。实施CRM,硬件和软件的选择尤为重要。日常管理中,企业还要及时处理与客户之间的冲突,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源头遏止客户流失,并建立长效机制。

(一)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客户在战略上逐渐地成为企业生存的基础,客户保留越多,企业长期利润越多,以下是权威机构研究的结果:企业提供5%的客户保留率可以为其提升75%的收入;吸引新客户的成本至少是保持老客户的成本的5倍;20%的客户创造了超过80%的收入和90%的利润;5-10%的小客户感到特别满意的时候,可以立即上升成为大客户。

为了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决策,需要整合公司各部门的客户资料,并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对客户基本信息、联系人信息、销售人员跟踪记录、客户状态、竞争信息、合同信息、交易信息、服务信息、反馈信息等等。通过对以上信息的分析、挖掘,提供客户的购买倾向、价值情况等多种分析结果。在市场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在系统中有所记录和反映,然后由管理人员统一分配到销售人员,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内部抢单”的发生,而且可以确保每个和公司有初期接触的客户都会获得相应的跟踪,扩大销售漏斗的顶端,争取更高的销售业绩。

(二)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客户信息

客户信息是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知识发现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客户信息的质量大大提高。企业对客户信息的搜集可以通过广泛的渠道得以实现,这些渠道虽然不同但却相互关联,如广告、销售、拜访、接待、网站、直邮、服务等。客户有成百上千个和企业接触的方法。显然,企业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控制全部的接触点,无论是营销、销售或服务部门。通过记录客户接触点的信息,形成企业精确、广泛的客户数据库——包括销售、定单、履行和客户服务的历史记录。使得企业对每一名客户的历史资料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把握,能够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选择参数量体裁衣,为客户提供他们所喜好的渠道交互方式。:

(三)提升服务水平

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得出的结论表明,“把客户的满意度提高五个百分点,其结果是企业的利润增加一倍”;“2/3的客户离开供应商是因为供应商对他们的关怀不够”。客户满意度受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水平影响。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抱怨、提高自身。在顾客选择企业的时代,顾客对企业的态度极大程度地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正是深谙此奥妙,麦当劳和IBM的最高主管亲自参与顾客服务,阅读顾客的抱怨信,接听并处理顾客的抱怨电话。第二,找出自身不足,修正自身行为。专家们认为,企业只有在认真分析自身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步骤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取得经济意义较高的服务水平。这可以降低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营销成本,提高企业销售收入和顾客购买的市场份额。第三,让员工尊重客户的购买过程。客户的购买过程是一个在消费过程中寻求尊重的过程。客户与员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服务水平。美国Sars对零售行业的客户满意度分析和多年的经营实践证明: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员工队伍,比再好的硬件设施,更能创造顾客满意,进而创造优异的业绩。难怪有人认为:员工就是企业的品牌。

(四)建立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非常重要,企业面临的不是客户的一次易,而是长期性的合作。一次交易的结束正是下一次新合作的开始事实上,客户非常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企业,友善而耐心的倾听能够极大地拉近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距离。反馈机制就是建立在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一个桥梁,通过这一桥梁,客、企双方能够更好的沟通感情,建立起相互间的朋友关系。大凡成功的企业的一个秘诀就是善于倾听客户的意见,并善于发现这些意见中有用的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转化为新的商机。这里的反馈还应当包括对客户满意度的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会发现企业中以前和现在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客户的评价怎么样,怎样进行改进,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该怎么进行等等。通过对客户满意度的调查有助于获得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让客户知道为他所做的每一份努力。这样做才能够让他客户明白企业在为他们着想,从而自然而然的产生一份满意和忠诚。所以,在每次调查中可以附上一封信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并鼓励顾客们直接提出期望,这样做足以使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双向的交流,并使客户感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建立客户反馈机制的方式还有很多,企业应当向客户公开自己的800电话,并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机构处理客户的反馈意见,另外还应形成制度定期派人主动接触客户,获取他们的反馈信息。在倾听了客户的意见,并对他们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之后,就应当及时妥善的处理客户的抱怨,这也是赢得客户信任和忠诚的有效方法。企业应该鼓励客户抱怨和说出自己的不满,以便改正。企业也必须设有特别的机构处理这些问题。

(五)建设企业与客户关系的长效机制

管理系论文篇(10)

2、系统各模块功能设计初始化数据模块:实现添加物资种类、添加客户、添加用户;物资种类管理:实现物资种类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可以对具体的物品进行描述,便于公司管理;客户管理:实现在线注册客户的审核,客户信息的修改、添加和删除操作;用户管理:实现操作用户的添加、信息修改和删除操作;订单管理:订单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其功能直接关系到客户订单周期的长短,关系到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本模块主要实现订单的添加、审核、查询、修改、和删除操作,并能对订单的状态进行设置,以及实现阶段时间内的财务查询;系统管理:实现用户的个人信息修改和密码修改操作。

二、系统架构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通常的三层架构单单的将系统分为三层,主要的业务逻辑的实现放在了业务逻辑层。本系统在三层架构的理论上,将部分业务逻辑在数据库的存储过程中实现,这样可以将Web服务器中的压力分担到数据库中,可以提高系统的速度。其次,将数据访问层分成了接口、工厂、缓存以及数据访问的实现三部分,其中数据访问的实现为继承了接口的多种数据库的数据访问类,这样可以根据用户的环境的需求,使用任意的数据库。通过使用反射技术,根据配置文件中的信息,动态的加载数据访问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在系统不重新编译部署的情况下,根据客户的需求替换数据库。由于反射动态加载数据访问层会对系统的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增加了缓存类来将动态加载的数据访问类缓存到内存中,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管理系论文篇(11)

AbstractDiscussestherequirementsformonitoringandmanagementofthescopesfromboilerhousesforheating,steam-waterandwater-waterheatexchangers,smallscaleheatingnetworkstolargescaledistrictheating,therelatedhardwareconfigurationandtheapproachestorealisetherequiredfunctions.

Keywordscomputercontrol,heating,boiler

5.1供暖热水锅炉房内监测与控制的主要目的应为: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全面监测并记录各运行参数,降低运行人员工作量,提高管理水平;

·对燃烧过程和热水循环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调节,提高锅炉效率,节省运行能耗,并减少大气污染。

对于热水锅炉,可将被监测控制对象分为燃烧系统和水系统两部分分别进行讨论。整个计算机监测控制管理系统可按图5-1形式由若干台现场控制机(DCU)和一台中央管理机构成。各DCU分别对燃烧系统、水系统进行监测控制,中央管理机则显示并记录这两个系统的在线状态参数,根据供热状态况确定锅炉、循环泵的开启台数,设定供水温度及循环流量,协调各台DCU完成各监测控制管理功能。

5.1.1燃烧系统监测与控制

图5-1锅炉房计算机的监控系统

对于链条式热水锅炉,燃烧过程的控制主要是根据对产热量的要求控制链条速度及进煤挡板高度,根据炉膛内燃烧状况及排烟的含氧量及炉膛内的负压度控制鼓风机、引风机的风量,从而既根据供暖的要求产生热量,又获得较高的燃烧效率。为此需要监测的参数有:

·排烟温度:一般使用铜电阻或热电偶来测量;再配之以相应的温度变送器,即可产生4~20mA或0~10mA的电流信号,通过DCU的模拟量输入通道AI即接入计算机。

·排烟含氧量:目前较多采用氧化锆传感器,可以对0.1%~21%范围内的高温气体的含氧量实现较精确的测量,其输出通过变送器后亦可转换为4~20mA或0~10mA电流信号。

·空气预热器出口热风温度:同上述测温方法。

·炉膛、对流受热面进出口、省煤器出口、空气预热器出口、除尘器出口烟气压力:测点可根据具体要求增减,一般采用膜盒式或波纹管式微压差传感器,再通过相应的变送器变为4~20mA或0~10mA电流信号,接入DCU的AI通道。

·一次风、二次风风压,空气预热器前后压差:测量方法同上。

·挡煤板高度测量:通过专门的机械装置将其转换为电阻信号,再变成标准电流信号,送入DCU的AI通道。

·供水温度及产热量:由水系统的DCU测出后通过通讯系统送来。

燃烧系统需要控制调节的装置为:

·炉排速度:由可控硅调压,改变直流电机转速

·挡煤板高度:控制电机正反转,通过机械装置带动挡板运动

·鼓风机风量:调鼓风机各风室风阀或通过变频器调风机转速

·引风机风量:调引风机风阀或通过变频器高风机转速

为了监测上述调节装置是否正常动作,还应配置适当的手段测试上述调节装置的实际状态。炉排速度和挡煤板高度可通过适当的机械机构结合霍尔元件等位置探测传感器来实现,风机风量的调节则可以通过风阀的阀位反馈信号或变频器的频率输出信号得到。

燃烧过程的控制调节主要包括事故下的保护,启停过程控制,正常的燃烧过程调节三部分。

·事故保护:这主要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循环水停止或循环量过小,以及锅炉内水温太高,出现汽化。此时最重要的是恢复水的循环,同时制止炉膛内的燃烧。这就需要停止给煤,停止炉排运行。停止鼓风机,引风机。DCU接收水温超高的信号后,就应立即进入事故处理程序,按照上述顺序停止锅炉运行,并响铃报警,通知运行管理人员,必要时还可通过手动补入冷水排除热水,进行锅炉降温。

启停控制:启动点火一般都是人工手动进行,但对于间歇运行的锅炉,封火暂停机和再次启动的过程则可以由DCU控制自动进行。封火过程为逐渐停止炉排运动,停掉鼓风机,然后停止引风机。重新启动的过程则是开启引风机,慢慢开大鼓风机,随炉温升高慢慢加大炉排进行速度。

正常运行调节:正常运行时的调节主要是使锅炉出口水温度维持在要求的设定值,同时达到高燃烧效率,低排烟温度,并使炉膛内保持负压。这时作为参照的测量参数有炉膛内的温度分布、压力分布、排烟含水量氧量等。锅炉的给煤量可以通过炉排速度和挡煤板高度(即煤层厚度)确定,鼓风机则可以根据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空气的压差判断其相对的变化,此时可以调整控制量有炉排速度、煤层厚度(调整挡煤矿板高度)、鼓风机转速、各风室风阀、引风机转速或风阀。上述各调节手段与各可参照的测量参数都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因此很难用如PID算法之类的简单控制调节算法。目前,控制调节效果较好的大都采用"模糊控制"方法或"规则控制"法,都是根据大量的人工调节运行经验而总结出的调节运行方法。

当燃烧充分时,锅炉的出力主要取决于燃煤量,因此锅炉出口水温的控制主要靠炉排速度及煤层厚度来调节,煤层厚度与煤种有很大关系,炉膛内燃烧状况可以通过炉膛内温度分布及煤层风阻来确定。燃烧充分时炉膛内中部温度最高,炉排尾部距挡渣器前煤已燃尽,温度降低。鼓风机则应根据进煤量的增减而增减送风量,同时通过观测排烟的含氧量最终确定风量是否适宜。引风机则可根据炉膛内负压状态决定运行状态,维持炉内微负压,从而既保证煤的充分燃烧,又不会使烟气和火焰外溢。根据如上分析,可采用如下调节规则:

每h一次,根据炉膛内温度分布调整煤层厚度及炉排速度,最高温度点后移,则将炉排速度降低5%,同时将挡煤板提高5%,当最高温度点前移时,则将炉排速度提高5%,同时将挡煤板降低5%。

每2h一次:若出水温度高于设定值2℃以上,则将炉排速度降低5%,若出水温度低于设定值2℃以上,则将炉排速度加大5%,加大和减小炉排速度的同时,还要相应地将鼓风机转速开大或减小。当采用风阀调整鼓风量时,则调整风阀,观察空气预热器前后压差使此压差增大或减少10%。

每15min一次:若排烟含氧量高于高定值,则适当减少鼓风同风量(降低转速或关小风阀),若低于高定值,则增加鼓风机风量。

每15min一次:若炉膛负压值偏小(或变为正压),加大引风机转速或开大风阀,若负压值偏大,则降低引风机风量。

以上调节规则中,所谓"合理的炉膛温度分布"取决于锅炉形式及测温传感器安装位置,需通过具体运行实测分析后,给出"合理","最高温度前移","最高温度后移"的判据,然后将其再写入DCU控制逻辑中。同样,排烟含氧量的设定值,含氧量出现偏差时对鼓风机风量的修正等参数也需要在锅炉试运行后,根据实际情况摸索,逐步确定。当然这几个修正量参数也可以在运行过程中通过所谓"自学习"的方法得到,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

5.1.2锅炉房水系统的监测控制

锅炉房水系统的计算机监测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对运行参数进行计量和统计;根据要求调整运行工况。

·安全性保证:保证主循环泵的正常运行和补水泵的及时补水,使锅炉中循环水不会中断,也不会由于欠压缺水而放空。这是锅炉房安全运行的最主要的保证。

·计量和统计:测定供回水温度和循环水量,以得到实际的供热量;测定补水流量,以得到累计补水量。供热量及补水量是考查锅炉房运行效果的主要参数。

·运行工况调整:根据要求改变循环水泵运行台数或改变循环水泵转速,调整循环流量,以适应供暖负荷的变化,节省运行电费。

图5-2为由2台热水锅炉、4台循环水泵构成的锅炉房水系统示意图。图中还给出建议的测量元件和控制元件。

2台锅炉的热水出口均安装测温点,从而可了解锅炉出力状况。为了了解每台锅炉的流量,最好在每台锅炉入口或出口安装流量计,一般可采用涡街式流量计。涡街式流量计投资较高,可以按照图5-2那样在锅炉入口调节阀后面安装压力传感器,根据测出的压力p3,p4与锅炉出口压力p1之压差,也可以间接得到2台锅炉间的流量比例。2台锅炉入口分别安装电动调节阀来调整流量,可以使在2台锅炉都运行时,流量分配基本一致,而当低负荷工况下1台锅炉停止或封火,循环水泵运行台数也减少时,自动调节流量分配,使运行的锅炉通过总流量的90%以上,封火的锅炉仅通过总流量的5%~10%,仅维持其不至于过热。

图5-2锅炉房水系统原理及其测控点

温度传感器t3,t4,t5和流量传感器F1一起构成对热量的计量。用户侧供暖热量为,GF1cp(t3-t4),其中GF1为用流量F1测出的流量。锅炉提供的热量则为GF1cp(t3-t5),二者之差是用于加热补水所需要的热量。长期记录此热量并经常对其作统计分析,与煤耗量比较,既可检查锅炉效率的变化,及时发现锅炉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外温变化情况相比较,则又可以了解管网系统的变化及供热系统的变化,从而为科学地管理供暖系统的运行提供依据。

泵1~4为主循环泵。压力传感器p1,p2则观测网路的供回水压力。安装4台泵时的一般视负荷变化情况同时运行2台或3台水泵,留1台或2台备用。用DCU控制和管理这些循环水泵时,如前几讲所述,不仅要能够控制各台泵的启停,同时还应通过测量主接触器的辅助触点状态测出每台泵的开停状态。这样,当发现某台泵由于故障而突然停止运行时,DCU即可立即启动备用泵,避免出现因循环泵故障而使锅炉中循环水停止流动的事故。流量传感器F1也是观察循环水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当外网由于某种原因关闭,尽管循环水泵运行,但流量可以为零或非常小,此时也应立即报警,通过计算机使锅炉自动停止,同时由运行值班人员立即手动开启锅炉的旁通阀V4,恢复锅炉内的水循环。

泵5,6与压力测量装置p2,流量测量装置F2及旁通阀V3构成补水定压系统,当p2压力降低时,开启一台补水泵向系统中补水,待p2升至设定的压力值时,停止补水。为防止管网系统中压力波动太大,当未设膨胀水箱时,还可设置旁通阀V3来维持压力的稳定。长期使一台补水泵运行,通过调整阀门V3来维持压力p2不变。补水泵5,6也是互为备用,因此DCU要测出每台泵的实际启停状态,当发现运行的泵突然停止或需要启动的泵不能启动时,立即启动另一台泵,防止系统因缺水而放空。流量计F2用来计算累计的补水量,它可以是涡街流量计,也可以采用通常的冷水水表,或有电信号输出的水表。

5.1.3锅炉房的中央管理机

如图5-1所示,可采用一台中央管理计算机与各台DCU连接,协调整个锅炉房及热网的运行调节与管理。中央机主要工作任务为:

·通过图形方式显示燃烧系统、水系统及外网系统的运行参数,记录和显示这些参数的长期变化过程,统计分析耗热量、补水量、外温及供回水温度的变化。

·根据外温变化情况,预测负荷的变化,从而确定供热参数,即循环水量及泵的开启台数、供水温度、锅炉运行台数。将这些决定通知相应的DCU产生相应原操作或修改相应的设定值。负荷的预测可以根据测出的以往24h的平均外温w来确定:

(5-1)

式中为Q0设计负荷,t0为设计状态下的室外温度,Q为预测出的负荷。考虑到建筑物和管网系统的热惯性,采用时间序列的方法来预测实际需要的负荷,可能要更准确些。

式(5-1)中的负荷尽管每h计算一次,但由于是取前24h的平均外温,因此它随时间变化很缓慢。每hQ的变化ΔQ仅为:

(5-2)

其中tw,τ-tw,τ-24为两天间同一时刻温度之差,一般不会超过5℃,因此ΔQ的变化总是小于Q的1%,所以不会引起系统的频繁调节。

根据预测的负荷可以确定锅炉的开启台数Nb:Nb≥Q/q0,其中q0为每台锅炉的最大出力。由此还可确定循环水泵的开启台数。

要求的总循环量G=max(Q/(Δt·cp)Cmin),其中Gmin为不产生垂直失调时要求的最小系统流量,Δt为设定的供回水温差。由于多台泵并联时,总流量并非与开启台数成正比,因此可预先在计算机中预置一个开启台数成正比,因此可预先在计算机中预置一个开启台数与流量的关系对应表,由此可求出要求的运行台数。

·分析判断系统出现的故障并报警。锅炉及锅炉房可能出现的故障及由计算机进行判断的方法为:

--水冷壁管或对流管爆管事故此时补水量迅速增加,炉膛内温度迅速下降,排烟温度下降,炉膛内温度迅速下降,排烟温度下降,炉膛内压力迅速由负压变为正压。

--水侧升温汽化事故此时锅炉热水出口温度迅速提高,接近达到或超过出口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

--锅炉内压力超压事故测出水侧压力突然升高,超过允许的工作压力;

--管网漏水严重测了水侧压力降低,补水量增大;

--锅炉内水系统循环不良测出总循环水量GF1减少很多,压差p3-p1或p4-p1加大;

--除污器堵塞测出总循环水量GF1减少,当阀门V1、V2全开时压差p3-p2、p4-p2仍偏小,说明压力传感器p2的测点至循环水泵入口间的除污器的堵塞。

--炉排故障测出的炉排运动速度与设定值有较大差别;

--引风机、鼓风机、水泵故障相应的主接触器跳闸,或所测出的空气压差或水循环流量与风机、水泵的设计状况有较大出入。

利用计算机根据上述规则及实测运行参数不断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及时发现上述事故或故障,并立即采取报警和停炉等相应的措施,从而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或故障转化为事故,提高运行管理的安全性。

5.2蒸汽-水和水-水换热站的监测与控制

对于利用大型集中锅炉房或热电厂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站向小区供热的系统来说,换热站的作用就同上一节的供暖锅炉房一样,只是用热交换器代替了热水锅炉。

图5-3为蒸汽-水换热站的流程及相应的测控制元件。水侧与图5-2一样,控制泵5、6及阀V2根据p2的压力值补水和定压;启停泵1~4来调整循环水量;由t2,t3及流量测量装置F1来确定实际的供热量。与锅炉房不同的是增加了换热器、凝水泵的控制以及蒸汽的计量。

图5-3蒸汽-水换热站的测量与控制

蒸汽计量可以通过测量蒸汽温度t1、压力p3和流量F3实现,F3可以选取用涡街流量计测量,它测出的为体积流量,通过t1和p3由水蒸气性质表可查出相应状态下水蒸气的比体积ρ,从而由体积流量换算出质量流量。为了能由t和p查出比体积,要求水蒸气为过热蒸汽。为此将减压调节阀移至测量元件的前面,如图5-3中所示,这样即使输送来的蒸汽为饱和蒸汽,经调节阀等焓减压后,也可成为过热蒸汽。

实际上还可以通过测量凝水量来确定蒸汽流量。如果凝水箱中两个液位传感器L1、L2灵敏度较高,则可在L2输出无水信号后,停止凝水排水泵,当L2再次输出有水信号时,计算机开始计时,直到L1发出有水信号时,计时停止,同时启动凝水泵开始排水。从L2输出有水信号至L1开始输出有水信号间的流量可以用重量法准确标定出,从而即可通过DCU对这两个水位计的输出信号得到一段时间内的蒸汽平均质量流量,代替流量计F3,并获得更精确的测量。当然此处要求液位传感器L1、L2具有较高灵敏度。一般如浮球式等机械式液位传感器误差较大,而应采取如电容式等非直接接触的电子类液位传感器。

加热量由蒸汽侧调节阀V1控制。此时V1实际上是控制进入换热器的蒸汽压力,从而决定了冷凝温度,也就确定了传热量。为改善换热器的调节特性,可以根据要求的加热量或出口水温确定进入加热器的蒸汽压力的设定值。调整阀门V1使出口蒸汽压力p3达到这一设定值。与直接根据出口水温调整阀门的方式相比,这种串级调节的方式可获得更好的调节效果。

供水温度t3的设定值,循环泵的开启台数或要求的循环水量的确定,可以同上一节一样,根据前24h的外温平均值查算供热曲线得到要求的供热量,并算出要求的循环水量。供水温度的设定值t3,set可由调整后测出的循环水量G、要求的热量Q及实测回水温度t2确定:

t3,set=t2+Q/(cp·G)

随着供水温度t3的改变,t2也会缓慢变化,从而使要求的供水温度同时相应地改变,以保证供出的热量与要求的热量设定值一致。

对于一次网为热水的水-水换热站,原则上可以按照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如图5-4。取消二次供水侧的流量计F1,仅测量高温热水侧的流量F3,再通过即可和到二次侧的循环水量,一般高温水温差大,流量小,因此将流量计装在高温侧可降低成本。测量高温水侧供回水压力p3、p4可了解高温侧水网的压力分布状况,以指导高温侧水网的调节。

图5-4水-水换热站的测量与控制

调整电动阀门V1改变高温水进入换热器的流量,即可改变换热量。可以按照前述方法确定二次侧供水温设定值,由V1按此设定值进行调节。在实际工程中,高温水网侧的主要问题是水力失调,由于各支路通过干管彼此相连,一个热力站的调整往往会导致邻近热力站流量的变化。另外,高温水侧管网总的循环水量也很难与各换热站所要求的流量变化相匹配,于是往往造成外温降低时各换热站都将高温侧水阀V1开大,试图增大流量,结果距热源近的换热站流量得到满足,而距热源远的换热站流量反而减少,造成系统严重的区域失调。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采用全网的集中控制,由管理整个高温水网的中央控制管理计算机统一指定各热力站调节阀V1的阀位或流量,各换热站的DCU则仅是接收通过通讯网送来的关于调整阀门V1的命令,并按此命令进行相应的调整。高温水侧面管网的集中控制调节。将在一下节中详细介绍。

5.3小区热网的监测与调节

小区热网指供暖锅炉房或换热站至各供暖建筑间的管网的监测调节。小区热网的主要问题也是冷热不均,有些建筑或建筑某部分流量偏大,室内过热,而另一些建筑或建筑的另一部分却由于流量不足而偏冷。这样,计算机系统的中心任务就是掌握小区各建筑物的实际供暖状况,并帮助维护人员解决冷热不均问题。

测量各户室温是对供暖效果最直接的观测,但实际系统中尤其是对住宅来说,很难在各房间安装温度传感器。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测量回水温度,根据各支路回水温度的差别,就可以估计出各支路所负责建筑平均室温的差别。如果各支路回水温度调整到相同值,就意味着各支路所带散热器的平均温度彼此相同,因此可以认为室温也基本相同。一般住宅的回水温度测点可选在建筑热入口中的回水管上。对于大型建筑,可选在设备夹层中几个主要支路的回水干管上。

要解决冷热不均问题就需要对系统的流量分配进行调整,在各支路上都安装由计算机进行自动调节的电动调节阀成本会很高,同时一旦各支路流量调节均匀,在无局部的特殊变化时,系统应保持冷热均匀的状态,不需要经常调整。因此可以在各支路上安装手动调节阀,通过计算机监测和指导与人工手动调节相配合的方法实现小区供暖系统的调节和管理。为便于人工手动调节,希望各支路的调节阀有较准确的开度指示。目前国内推广建研院空调所等几个单位研究开发流量调配阀,有准确的阀位指示,阀位可锁定,并提供较准确的阀位-阻力特性曲线,采用这种阀门将更易于计算机指导下的人工调节。

根据上述讨论,计算机系统要测出各支路的回水温度,并将其统一送到供暖小区的中央管理计算机中进行显示、记录和分析。测出这些回水温度的方法有如下两种方式:

集中十余个回水温度测点设置1台DCU。此DCU仅需要温度测量输入通道。再通过专门铺设的局部网或通过调制解调器经过电话线与小区的中央管理联接。当这十几个温度相互距离较远时,温度传感器至DCU之间的电缆的铺设有时就有较大困难,温度信号的长线传输亦会有一些干扰等影响。这种方式仅在建筑物较集中、每一组联至一台DCU的测温点相距不太远时适用。

采用内部装有单片机的智能式温度传感器,可以连接通讯网通讯或通过调制解调器搭用电话线连至中央管理计算机。这样,可以在距测点最近的楼道墙壁上挂上一台带有调制解调器的温度变送器,通过一根电缆接至回水管上的温度传感器,再通过一根电缆搭接邻近电话线。目前这类设备每套价格可在1000~1500元人民币之间。如果每1000~3000m2建筑安装一个回水温度测点,则平均每m2供暖建筑投资在0.50~1元间。

小区的中央管理计算机采集到各点的回水温度后,可在屏幕上通过图形方式显示,使运行管理人员对当时的供热状况一目了然。还可根据各支路间回水温度的差别计算各支路阀门需要的调整量。对于一般的带有阀位指示的调节阀,这种分析只能采用某种基于经验的规则判断法,下面为其一例:

找出温度最高的10%支路的平均温度max,温度最低的10%支路和的平均温度min,全网平均回水温度。

若max-min<3℃,不需要再做调节。

若max->2℃,将温度最高的10%支路阀门都关小,与相比温度每高1℃关小3%5~%;

若max-<-2℃,将温度最低的10%支路阀门都开大,与相比温度每高1℃开大3%~5%;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计算机显示并打印出需要调节的支路及其调节量。运行管理人员根据计算机的输出结果到现场进行手动调节。在供暖初期每3天左右进行一次这种调节。一般经过6~8次即可使一个小区基本实现均匀供热。

采用流量调配阀时可以使调节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此时需要将现场各流量调配阀的实际开度、流量调配阀的开度-阻力特性性能曲线及小区管网的连接关系图输入中央管理计算机,有专门的算法可以根据调整阀门后回水温度的变化情况识别出管网的阻力特性及热用户的热力特性,从而可较准确地给出各流量调本阀需要调整的开度[4],每次调整后,调整人员需将实际上各调节阀的调整程度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进而计算了下一次需要的调整量,像这样一次高速可间隔2~5d。模拟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一般只要进行3~4次调节,即可使各支路的回水温度调整到相互间差值都在3℃以内,实现较好的均匀供热[8]。

目前,许多供热公司和有关管理部门开始提出装设热量计,以按照实际供热量收供暖费,各种采用单片计算机的热量计相应出台。这种热量计多是由一台转子式流量计和两台温度传感器配一台单片计算机构成。转子式流量计每流过一个单元流量即发出一个脉冲,由单片机测出此脉冲,得到流量,再乘以当时测出的供回水温差,即可行到相应的热量,由单片要对此热量值进行累计和其它统计分析就成为热量计。目前的单片机稍加扩充就可以具有通讯功能,通过调制解调器将它与电话线连接,就能实现热量计与小区供暖的中央管理机通讯。这样,不但各用户的用热量能够及时在中央管理机中反映,各用户的回水温度状况还能随时送到中央管理计算机中,从而可以对网的不平衡发问进行分析,给出热网的调节方案。这样,将热量计、通讯网与小区中央管理计算机三者结合,就可以全面实施小区热网的热量计量、统计与管理、运行调节分析三部分功能,较好地解决小区热网的运行、管理与调节。

5.4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网的计算机监控管理

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网可以分成两部分:热源至各热力站间的一次网,热力站至各用户建筑的二次网。后者的控制调节已在前几节讨论,本节讨论热源至各热力站间的一次网的监控管理。

一次网有蒸汽网和热水网两种形式,对于蒸汽网,各热力站为前面讨论过的蒸汽-热水换热站,一次网的管理主要是各热力站蒸汽用量的准确计量,这在前面也已讨论。下面主要研究热水网的监测控制调节。

若忽略热网本身的惯性,则系统各时刻和热力站换热量之和总是等于热源供出的总热量,此外各热力站一次网循环水量之和又总是等于热源循环泵的流量,不论是冷凝式、抽汽式还是背压式热电厂,其输出到热网的热量都不是完全由各热力站的调节决定,而是由热电厂本身的调节来决定,取决于进入蒸汽-水换热器的蒸汽量。由于热电厂控制调节输出热量时很难准确了解各热力站对热量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发电的要求,不能完全根据各热力站需要的热量调整,于是热源供出的热量就很难与各热力站实际需求的热量之和一致,这样,就导致控制调节上的一些矛盾。

为简单起见,假设热电厂向蒸汽-水加热器送入固定的蒸汽量Q0,如图5-5,若此热量大于各热力站需要的热量,则各热力站二次侧调节纷纷关小。以减小流量。由此使总流量相应减少,导致供回水温差加大。如果电厂维持蒸汽量Q0不变则各热力站调节阀的关小并不能使总热量减少,而只是根据网的特性及各热力站调节特性的不同,有的热力产流量减少的多,使得供热量有所减少;有的热力站流量减少的幅度小,则供热量反而电动阀加。同样,如果Q0小于各热力站需要的总热量时,各热力站的调节阀纷纷开大,使流量增加,由此导致供回水温差减小。热力站1,2可能由于热量增大的幅度大于水温降低的幅度,供热量的需求得以满足,但由于流量增大,泵的压力降低,干管压降又减小,导致3,4的资用压头大幅度下降,阀门开大后,流量也增加不多,甚至还要下降,这样,供热量反而减少。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各热力站对一次侧阀门的调节实际是对各热力站之间的热量分配比例的调节,而不是对热量的调节,如果各热力站都是这样独立地根据自己小区的供热需求进行调节,而热电厂又不做相应的配合,则整个热网不可能调整控制好。实际上热电厂也会进行一些相应的调节,例如发现t供升高时会减少蒸汽量,t供降低时会增加蒸汽量,但Q0总是不可能时刻与各热力站总的需求量一致,上述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图5-5热电厂与各热力站之间的平衡

因此,就不宜对各个热力站按照第5.1、5.2节中的讨论的,根据外温独立调节。既然各热力站一次侧阀门的调节只解决热量的分配比例,那么对它们的调节亦应该根据对热量的分配比例来调节。一种方式是如果认为供热量应与供热面积成正比,则测出每个热力站的瞬时供热量,根据各热力站的供热面积,计算每个热力站的单位面积q。对q偏大的热力站关小调节阀,对q偏小的则开大调节阀,这样不断修正,直至各热力站的q相同为止。再一种方式则是认为各散热器内的平均温度相同,房间的供热效果就相同。由于散热器的平均温度等于二次侧的供回水平均温度,因此可以各热力站二次侧供回水平均温度调整成一致目标,统一确定热力站二次侧供回水平均温度的设定值,根据此设定值与实测供回水平均温度确定开大或关小一次侧调节阀。按照这一思路,对各热力站的调节以达到热量的平均分配为目的,以实现均匀供热。热电厂再根据外温变化,统一对总的供热量进行调整,以保证供热效果并且不浪费热量。由于整个热网所供应的建筑物效果并不浪费热量。由于整个热网所供应的建筑物均处在同一外温下,因此,一旦系统调整均匀,对各热和站调节阀的调整很少,热源的总的供热以数随外温改变,各热力站的调节阀则不需要随外温而变化,只当小区二次系统发生一些变化时才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

要实现这种调节方式,就必须对全网各热力站的调节阀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调节。可以在每个热力站设一台DCU现场控制机,测量一、二次侧的水温、压力、流量及二次侧循环泵状态,并可控制一次侧电动调节阀。通过通讯网将各热力站连至中央管理计算机。由于热力站分布范围很大,通讯距离较过远,这时的通讯可通过调制解调器搭用电话线,也可以随着供热干管同时埋设通讯电缆,使用双绞线按照电流环方式通讯。中央管理机不断采集各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压力、流量,定期计算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压力、流量,定期计算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的设定值与和各热力站实测值的比较,直接命令各热力站DCU开大/关小电动调节阀。各热力站二次侧回水温度的变化是一惯性很大且缓慢的过程,因此应采有0.5~1h以上的时间步长进行调节,以防止振荡。

除对热网工况进行高速外,计算机控制系统还应为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做出贡献。当热力站采用直连的方式,不使用热交换器时,最常见的事故就是管道内超压导致散热器胀裂,DCU可直接监视用户的供回水管压力,发现超压立即关闭供水阀,起到保护作用。无论直连还是间连网,另一类严重的事故就是一次网漏水。严重的管道漏水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切断和修复,将严重影响供热系统和热电厂的运行。根据各热力站DCU监测的一次网供回水压力分布,还可以从其中的突然变化判断漏水事故及其位置,这对提高热网的安全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类系统压力分析与事故判断的工作应属于中央管理机的工作内容。

5.5参考文献

1温丽,锅炉供暖运行技术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陆耀庆主编,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李祚启,集中供热管理微机自控优化系统,建设电子论文选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江亿,集中供热网控制调节策略探讨,区域供热,1997,(2)。

5江亿,城市集中供热网的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区域供热,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