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能测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0:40

技能测试论文

技能测试论文篇(1)

关键词:犯罪心理测试;鉴定意见;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刑事诉讼

一、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以生理学、心理学、电子计算机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 其核心原理在于“心理刺激与生理刺激反应的对应伴生关系”, 即只要有某种心理刺激, 就会有相应的生理反应出现, 并且这种反应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一)犯罪心理测试的理论基础。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从理论上讲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刺激所触发的心理生物反应。因此美国明尼苏达州医学院心理学教授莱克肯认为: “……真正能测出谎话的仪器是没有的……罪犯和无辜, 两者之间心理上的重要差异, 仅仅在于一个当犯罪发生时, 他在现场, 他知道那里发生了怎样的事, 在他的心理装着当时当地的景象, 而另一个无辜者, 则一无所知。”[1]

(二)犯罪心理测试程序的规范性。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分为六大阶段技术: 犯罪心理痕迹动态分析描绘技术、测试的编题阶段技术、测前心理访谈技术、实测阶段、观察和同步评图阶段和测后谈话和审讯阶段。[2]了解它的基本程序, 不仅是了解测试过程的开始, 而且是把握测试本质的基础。

二、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阶段的运用

(一)有助于及时、准确的排除无辜,提高办事效率,缩小排查的范围。

在前期侦查工作没有收集到能够认定何人与犯罪有关的证据,而侦查范围又相对明确的犯罪案件,如直接进行正面审查,作案人和无辜者都会极力辩解,否认与犯罪有关,其陈述难以查证或虽能查证但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使用心理测试技术,可以迅速排除大多数无辜者,筛选出重点嫌疑对象,大大提高侦查效率。

(二)有助于讯问中瓦解犯罪嫌疑人的抵抗的防范心理。

在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通过说明和反复强调心理测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并利用犯罪嫌疑人对心理测试技术的神秘感,使其感到心理测试仪器是不容欺骗的,担心自己的谎言被识破,从而加重了心理压力,然后再结合政策教育和使用证据等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动摇瓦解,及早交代问题。实践中,确有一些犯罪嫌疑人在测试中或测后不久就交代了罪行。

(三)甄别口供或证词真伪。

侦查过程,口供与口供、口供与证词或其他证据之间存在矛盾是普遍现象。当某些矛盾难以用传统方法查证时,如同一案件对同一问题口供截然相反,或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对同一事实各执一词,又无其他证据证明时,可以借助心理测试技术帮助审查判断证词与口供的真伪。

三、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属性

最高人民检察院认为,CPS多道心理犯罪测试(俗称犯罪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鉴定结论(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将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只是名称的修改,并未对其内容进行实质性的修改)不同,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所以目前很多学者主张“有限采用规则”。[3]

目前,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可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与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既然把证据分为八类,而不承认其他证据的法律效力。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究竟应划归为哪一类? 对此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 因为这牵涉到测试结论的合法性问题及其他相关法律问题。笔者认为,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应归为鉴定意见, 这是由测试结论的本质特征和鉴定意见的本质特征决定的。从证据学的意义上说, 鉴定意见是指鉴定人根据公安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者聘请, 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中需要解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结论性判断。当然, 这里所说的鉴定人是指具有完成有关鉴定活动所需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自然人。

作为一项高科技手段目前,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日本等50 多个国家的刑事及司法活动中。美国是世界上运用此技术最广泛的国家, 在对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可采性经历了由“普遍接受”标准到“综合观察”标准的转变之后, 现有36个州法院和9 个联邦法院承认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证据能力, 并将其作为专家意见纳入科学证据之中。[4]日本、罗马尼亚等国家也已经批准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作为诉讼证据使用。[5]

四、理性的对待犯罪心理测试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范围有从侦查阶段扩展到审判阶段的趋势,但是由于受到刑事诉讼法律的影响以及测试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主要运用于刑事侦查阶段,在审判阶段微乎其微。在审判阶段还是对心理测试技术采取的限制态度,要想在以后的审判阶段采取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结论应该进行严格的审查,本人认为最起码应该遵守以下规则:

(一)对犯罪心理测试机构和犯罪心理测试员的要求。

犯罪心理测试鉴定具有主观性,与司法鉴定活动大体相似,因此测试实施主体的中立与客观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防止主观先入为主,更是完成排除无辜者,尊重受测对象自由意志的需要。

(二)严谨将犯罪心理测试代替侦查。

由于犯罪心理测试仪采集的是测试对象基于心理变化引起的生理变化数据,而测试对象越接常的自然状态,其生理变化数据越真实,因此,测试对象无论是犯罪嫌疑人还是其他知情人,测试应在讯问或询问前进行。在案件缺乏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仅仅依赖于犯罪心理测试得出对受测人不利的结论,这种测试结论是不能在诉讼中运用的。

参考文献:

[1]杨道金 张泽民 中国刑侦测谎大揭秘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 武伯欣. 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理论论纲[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

[3]何家弘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证据法学论坛第五卷》,中国检察院出版社,2002年版。

技能测试论文篇(2)

正式的语言测试起源于中国东汉时期的科举考试,但现代意义上的语言测试却于20世纪中叶诞生于英美等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外语测试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从外语教学中独立出来,作为语言学、教育与心理测量学、计算机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半个世纪以来,国外大批语言学家在语言测试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中国的高考和大学英语考试(CET)虽有数百万考生规模,但在研究方面仍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至今,以美国ETS开发的TOEFL考试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主办的IELTS考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研究水平仍执全球之牛耳。虽然近些年,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外语测试的研究,国内专业期刊如《语言测试》、《语言评估季刊》、《外语测试与教学》等相继出版,但学者们大多关注于测试的开发实践,而对测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较少。李筱菊[2](P441-447)按新科技对语言测试的影响把语言测试的发展分为计算机前语言测试和计算机后语言测试。计算机后语言测试又分为五代,第一代称为计算机化语言测试:考试实施开始使用计算机;第二代称为调适性语言测试:考试实施中 使用调适性编程,即计算机会根据考生的做题情况调整试题的难易度;第三代称为多媒体语言测试:应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多维度情景,创造真实化交际情境;第四代称为连续性语言测试:测试性质从静态转变为动态,关注测试个人化,注重受试者的学习过程和个人情况;第五代称为智能化语言测试:测试情景化、互动化、智能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语言测试与评估丛书》在曾用强博导的主编下应运而生。

2.简介

本书作者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语料库与语语言测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进步,机读语料库及其研究和应用开始日益兴奋;对于语言测试,计算机平台带来了巨大的考试变革;语料库对语言测试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预期。此书着眼点是计算机技术、语料库和语言测试三者的结合,讨论范围限于计算机和语言测试的交叉点、语料库本身和技术方法在语言测试中的应用接口,以及这三者的综合应用。文中先分别讨论了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各自对语言测试的影响和作用,然后探讨这两者的综合应用,最后介绍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在语言测试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广东高考计算机化英语听说考试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基于语义连贯性的计算机自动作文评分系统开发和应用。本书由五个章节和一个附录组成。

第1章旨在指出本书的写作目的和要点。这一章节首先澄清了书中所涉及的主要概念:语言测试主要是指对中国外语学习者所学外语能力的测量和评估;计算机技术的概念包括软件、硬件和网络;语料库主要指现代机读语料库,这类语料库能够在计算机平台上存储和查询。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计算机和语料库对语言测试的帮助和作用,同时也介绍这些新技术方法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而不是说服读者在语言测试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方法,也不是声称基于计算机和语料库的语言测试能够优于传统的笔纸测试。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优点包括时间节省、信息收集、数据存储、心理测量、多媒体化和标准化;受到的一些制约因素有:专家匮乏、技术限制和实施障碍。本章节的要点则是对语言测试和计算机之间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同时也对语言测试和语料库的发展进行回顾。

第2章则具体阐述了不同形式的计算机化语言测试,包括听说读写四种主要考试形式在计算机平台上的实现。在本章节中,作者重申了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传统的笔纸考试一样,由效度和信度组成。作者认为即使是一个有较好效度的传统笔纸考试,照搬到计算机平台,其效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试者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对于测试的信度而言,计算机化语言测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在自适应测试的环境,如何保证受试者重复测试时所接收到的试题具有相同的难度和区分度等标准,而且产生的结果一致;2)考试系统本身(硬件和软件)的稳定性;3)考试的功能是否独立于外部环境,即考试在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中都正常使用,而不受地理位置、背景噪声、光线等因素的影响。

第3章从学习者语料库和母语者语料库两个方面介绍语料库在计算机化语言测试中的具体应用。作者先根据语料库的语料来源进行了分类:学习者语料库和母语语料库。前者是收集目标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目标语使用的记录,后者是目标语的母语者在目标语使用中的记录,这两种语料库的目的和功能不同,并且语料库数据来源也不同。

学习者语料库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各种不同的语言测试,即采用考试中受试者的语言输出来组织和编辑完成,可随着类似考试的不断进行,不断扩充。从语料库的建设而言,学习者在语言测试环境下产生的语言使用成为语料数据的一个关键来源。反过来,学习者语料库对语言测试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在语言测试的设计、开发和评估等各个方面。母语者语料库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英语母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和出版物等。在此节中,作者介绍了目前最大型的三个英语母语语料库(英国国家语料库、美国国家语料库、澳大利亚国家语料库)的建立、发展和应用。通过查询英语母语语料库可以较为便捷地了解到某一个词或者词组在英语母语者中使用时的用法和特征。作者同意孔文和邹申(2007)的看法,即母语语料库可以用于试题开发制作、语言测试设计和自动评分系统开发。

第4章讨论了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在语言测试中的综合应用,提供计算机技术和语料库在语言测试中的综合应用实例,介绍广东高考计算机化英语听说考试和计算机自动作文评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高考计算机化英语听说考试的考试时间为30分钟,包含三个部分:模仿朗读、角色扮演和故事复述。评分方式为计算机辅助网上评卷方式,各个部分的评分侧重点不同,但都分三个档次给分。模仿朗读题考查语音语调、语速和内容;角色扮演考查语言和信息;口头作文考查内容、语言、流利度和语音。评分过程要求双评,如果两位评卷老师的成绩相差5分以上,就会有第三位评卷老师加入。每位评卷老师只负责一个部分的评分工作。作者认为这样的考试在考试组织、评分体制和受试者感受方面都有优势:能有效控制试题的安全保密性;能实现“一题多评”,使评分更加公平、合理;能让受试者更加容易把控自身情绪;有利于实现听说任务的公平性。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后,作者发现涉及模仿朗读和角色扮演这两部分的研究还是空白,并提出这两部分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如模仿朗读的反拨效应、模仿朗读材料的选取,以及角色扮演中对话场景选取和素材的裁剪等。

在计算机自动作文评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这一节当中,作者先简要回顾了主流计算机自动作文评分系统(PEG、IEA、e-rater)中的连续性分析,然后解释向心理论的主要框架并介绍其在二语写作测量中的应用。向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语篇片段中,每个语句都有语义中心,通过追溯各个语句中语义中心的变动可以了解该语篇片段的连续性。向心理论的语句中心分别是:前瞻中心、回指中心、优选中心。基于这三类中心之间的相互关系,向心理论框架中语句中心的过渡类型分四类:延续过渡、保持过渡、流畅转换过渡、非流畅转换过渡。

到底计算机和语料库的应用前景如何呢?在接下来的第5章作者试图回答此问题。在本章中,作者先回顾和展望了计算机和语料库在语言测试中的发展方向,然后对计算机和语料库发展在语言测试领域里的新要求和期望进行了讨论。从宏观角度来看,语言测试的发展不断受到科技发展进步的影响。新技术本身不能够保证考试质量的提升,而是结合相关理论,恰当地应用才能够产生所期望的结果。新技术的应用须着眼于通过测试来了解受试者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能力,而不是受试者能够多大程度上适应和应用这类新技术。新技术的应用更不应是导致受试者在测试中成绩起伏的原因,在使用时要结合教学和测试群体和环境的实际情况,尽量避免应用新技术导致测试本身结构效度降低的情况。但是,在语言测试中采用新技术的目的除了提高信度和效度外,也要考虑节约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在此章节中,作者也认同李筱菊老师提出的观点:语言测试是在信度、效度和实施条件三者间的动态平衡,并提出从长远的角度看,语言测试的发展将更加倚重于新技术,在实现提高信度和效度的同时弱化具体测试环境和条件对测试本身的限制和所不希望的影响。

最后在附录中,本书提供了计算机自动作文评分系统开发和应用中各种统计模型的计算结果。

3.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紧跟新时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把计算机技术、语料库、语言测试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讨论。从语言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测试入手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展开讨论。

在计算机辅助听力测试方面,作者提出听力理解考试的设计和开发需考虑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多媒体的参与度、任务形式、综合难度。在口语语篇环境中,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有语速、口音、音调、停顿、文体特征、受试者自身的背景知识等。在总结多方学者(如:Song,2012; Ginther,2002; Ockey,2007; Coniam,2001; In’nami & Koizumi,2009; Hoven,1999等)在机辅听力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后认为我们不应简单地支持或反对多媒体化的听力测试,而应依据实际测试的用途和目的来设计计算机化听力测试试题。

在口语测试方面,作者把口语能力解释为信息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包含对信息能够实现语义层面的表述(语义完整性)和对信息表达的恰当性(语用完整性)。由于影响口语流利度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生理的语言生成系统和心理因素,因此,作者认为在口语考试中无法测量到全面的口语能力,而只能测量到口语能力中的一部分。影响受试者表现的因素还有:受试者的个体差异、任务特点、交际者/话语对象、评分员和量表。作者介绍了IELTS和TOEFL的口语考试中测试的侧重点和考查内容,目前的机辅口语考试评分还是以人工评分为主。由于技术原因,计算机自动评分还没有大规模应用,还只是在实验和探索阶段。目前计算机平台的口语测试发展有一个重要特点:尝试引入自动评分系统,以期实现减少口语考试中评分员因素对考试效度和信度的负面影响。作者认同目前计算机自动评分技术的应用并不成熟的观点,计算机对自动口语语义识别还无法做到精确判读,所以无法用于涉及语义的口语测试题型。

对于阅读测试,虽然与机辅考试相比,受试者在笔纸考试中可以很方便地前后浏览和更改答案,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传统考试和计算机平台在文本呈现方式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作者例举多项研究(如Moore, Morton & Price, 2012; Sawaki, 2001)证明机辅阅读测试和传统阅读测试具有相同的结构效度和预测效度,而且计算机平台还可以让受试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更加便捷而节约答题时间,也更易于老师使用形成性评估,更加便捷地观测学生的阅读结果数据。计算机阅读测试在效度和信度上与传统的笔纸考试拥有基本的对等性,但计算机阅读习惯和传统的纸张阅读有所不同,对此,作者提出计算机平台阅读测试要精心设计用户界面,使其方便阅读。对于不习惯计算机屏幕阅读的群体,提供笔纸考试的选择。

在讨论写作测试时,作者把计算机辅助写作教学和测试放在一起讨论。在对比不同学者对机辅写作测试和笔纸写作测试的观点时,作者较赞同MacArthur(1988)、Bangert Drowns(1993)、Lee(2004)、Li(2006)等学者的观点,即计算机写作能够让受试者写出更好质量的作文,当然前提是他们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对于作文自动评分的讨论,作者对比了PEG、IEA和e-rater的各自特点后提出尽管这三个系统在人机对比中的评分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准确水平(r0.85),但都基于相同的工作流程:样本训练―统计模型生成―作文评分,而且这三个系统在自动评分时都缺乏对语义的分析和诊断。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作文自动评分系统更加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辅助活动,在大规模考试中替代人工评分员还是不太适宜。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从计算机和语料库与语言测试形成的互动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了把计算机和语料库引入语言测试之后随之产生的新概念和认识,同时还注意到了新技术促使语言测试中出现的新测试形式和方法。新的概念和认识则是对李筱菊老师[2](P451-456)提出的语言测试“消亡”论的详细解读,并明确认同在新技术发展应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测试是必将消失的。在利用新技术所带来的便捷时,作者也提出了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如计算机设备有可能新旧不一,所使用的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问题等。

技能测试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4-3353-02

Course System Research of Software Testing Technology Based on Demand of Talent Market

ZHENG Hao, LIU Jian-fang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 the actual needs of talent market at first, and then set up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software test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Paying more attention on the application, we want to construct course system to meet the market, which has deep foundation and strong skills. All of these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Key words: Market requirement; software testing; Curriculum system

最近的年度软件测试行业专项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可人才市场提供的人力资源、实际能力却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目前国内对测试人才职业化培养体系还不够充分,现行的传统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导致了软件测试人才告急。如何结合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构建适合的课程培养体系,成为软件测试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的问题。

1中国软件测试行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在我国,软件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就是这短短十几年。在前面的兴起和发展壮大阶段,一般的软件公司都是重开发轻测试,甚至存在把测试工作都放在用户那里去做的错误思想;追求眼前功能的实现,开发软件追求“短”、“平”、“快”。不太考虑性能和功能的优化。软件测试以往一直被中小IT企业所忽视,只有一些知名企业才有专门的软件测试人员。

现在,更多的国内企业认识到测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测试人才的储备相对较少,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中国软件人才缺口超过100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达到30~40万。但由于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是近几年才被充分认识到的,高校教育和企业培养都还没有跟上,致使软件测试需求严重供不应求。

分析年度软件测试行业专项调查报告,目前对测试人员的素质和要求逐步提高,测试人员不仅应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背景、软件工程基本知识、熟悉项目编程语言、熟悉项目技术架构及需求内容,而且要求工作有责任感、独立分析能力及团队精神等方面。其中“动手能力”和“实际经验”是软件企业在招聘软件测试人员时最为看重的,而这也恰恰是很多求职者的“软肋”。

2现有软件测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校软件学院认证管理中心被授予计算机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以及软件技术专业均开设有软件测试相关课程。由于软件测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采用精讲多练的原则开展教学,即学生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软件测试用例设计、开发、执行能力以及软件测试的管理能力。但在具体实践教学组织中,教师普遍感觉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具体存在的问题有:

1)对实践课程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够,软件测试开展的不够彻底,测试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规范性;

2)缺乏合适的教材,同时教师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导致教学上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具体应用脱节,尽管教师都能很好的讲解软件测试理论知识,但却由于缺乏合适的测试案例,没有将理论教学内容和最新相关技术结合,使得学生思维局限性大,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循守旧,学生对软件测试职业存在一些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3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主要是分析目前人才市场对软件测试行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掌握软件测试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同时调查研究在学生对前续课程的掌握情况,以及目前所具备的相关职业素养的程度,计划从技术、沟通协调能力、经验和技能、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分别对岗位需求和学生水平展开调研。

3.1课程体系目标定位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软件开发方法,具有较强的软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能够按照工程化的原则和方法从事软件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以软件技术为基础,测试理论与技术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理论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测试思想和基本理论;熟悉多种软件的测试方法、相关技术和系统地软件测试过程;会熟练编写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并熟悉几种自动化测试工具,从而从工程化角度提高和培养学生从事大型软件的测试技术和能力。

同时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培养与提高项目测试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技术、设计测试用例、编写测试总结报告等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通过具体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的黑盒测试技术、白盒测试技术、自动化测试工具。2)让学生了解测试流程,掌握测试总结报告的编写。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软件缺陷的描述,并能结合项目设计出较完善的测试用例。

3)了解Web系统的测试范围,使学生能在应用场景下联系实际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

3.2课程教学内容选取

结合课程体系目标定位,该课程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主要是基于人才市场需求,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总学时共72学时,其中理论和实践各36学时。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包括以下几部分:

1)软件测试基本理论及方法:包括软件测试的概念、测试的原则、用例的设计、各种测试方法及技巧,测试策略。同时通过实验掌握软件测试的步骤、方法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2)测试流程及文档写作:软件测试流程、各阶段的文档编写;书写测试计、测试用例、测试报告、产品安装手册、产品使用手册。在实践环节,通过SATM系统让学生掌握软件测试流程各个阶段的相关技术、测试相关文档的写作技巧。

3)系统学习软件测试的各种工具,包括:自动测试工具WinRunner;压力测试工具LoadRunner;测试管理工具Testdirector;流程管理工具CVS;JAVA单元测试工具Junit。要求学生掌握自动化测试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常见测试工具。

4)软件过程控制与质量保证:软件质量的概念及软件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测试项目的范围管理、人员组织结构、理解测试的配置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

5)项目实训:引入具有真实企业背景的软件测试案例,充分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突出强调工学结合的重要性。通过实际项目掌握实际工作中开发和测试的流程,使用相关工具,完成各种测试目标,实现软件测试实践环节单项专业知识与整体技能综合运用的目标,提高测试能力和积累相关经验。

3.3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为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突出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做了一下改进:

1)突出工学结合: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具有真实背景的软件测试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将案例进行改造,使案例的分析应用与理论知识相呼应。目前市场上IT公司在招聘测试人员时按照所需技能的不同,将测试人员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初级测试工程师、中级测试工程师和高级测试工程师。分析不同等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针对初级和中级的技能要求循序渐近的展开教学。使通过此教学改进,既弥补了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带来的不足,也使学生能较真实的接触到实际应用,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2)强调团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实施“1-7”模式,即在实验课教学中,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分组完成各项任务。在实验初期由教师合理分配各团队成员间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基本岗位技能。经过两个实验任务的完成,每个团队挑出一名同学为项目组长,模拟公司招聘的形式,招聘4~6个组员组建自己的团队。后期实验任务的分工由团队组长负责项目进展、分工协作、制定测试计划等工作,其他小组成员则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如编写测试策略、设计测试用例、撰写测试报告等,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在不同的任务中,组员通过角色互换,充分发挥其沟通能力及综合技术能力。在学期末,通过团队评比,以提高平时成绩的形式对表现优秀的团队进行奖励。通过此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加强学生面试技巧、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4结束语

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体系研究定位在对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分析之上,针对软件测试人才的特点要求,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构建厚基础、强技能、注重技术应用的适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少民.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古乐.软件测试案例与实践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马民生,马友忠,任刚.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测试实践课课程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4):241-242.

技能测试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5.07.026

0 引言

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性的大幅提升,如何保证软件质量的可靠性变得日益突出。而软件测试作为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在软件行业中的地位与日剧增,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技术工具都在不断的更新。众所周知,软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软件企业的发展进程,对软件质量的重视使得软件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软件测试行业发展前景无限巨大。这也为众多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开拓了新的就业渠道,软件测试的教学工作显得越发的重要。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结合作者测试教学改革的实践,就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1 课程教学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没有单独开设《软件测试》这门课,只是把它作为《软件工程》课程的一个章节来讲,即使开设了该门课程的高校,大多因缺乏必要的测试实践经验及测试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测试理论与测试技能,对我们的测试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有关软件测试教学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重开发,轻测试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开发,轻测试的思想,教学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对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或轻视软件测试的教学需求,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软件测试毕竟是新兴行业,目前国内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大部分软件企业招聘还是以软件开发岗为主,为了提高就业率,大部分学校只能侧重对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二是,目前国内有关软件测试的教学素材还依然匮乏,好的测试教材不多,且软件测试实践环节需要的大量测试案例不足,教师自身缺乏实际的软件测试经验,从而造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加之学生普遍认为测试没什么含金量,开发学不好才去学测试思想的流行,都给软件测试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1.2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软件测试教材对测试的讲解往往泛泛而谈,缺乏条理性,将测试技术、测试管理与测试工具混为一谈,学生很难把握测试的难重点,加之部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不能紧跟测试最新技术前沿,学生学习兴趣度不高;测试课程内容普遍以理论讲解、概念介绍为主,缺少测试案例,淡化对学生实际测试能力的培养,学习的内容很难应用于实际的测试项目中。

1.3 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多样性

“PPT+板书”仍是测试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注重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听,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大大折扣;而且教师在讲解测试基本原理时,往往就单一的测试知识点展开,忽略测试知识的完整性、渐进性,较少使用案例教学法,以项目驱动为主线展开知识,造成学生对测试原理理解不透彻,不能适应真正测试工作的具体要求。

2 课程教改思路

2.1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软件测试教学重在对学生测试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合理分配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尽量减少理论课程的教学学时,加大实践教学学时。理论课程的内容要做到“精而够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梳理测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挖掘出测试原理的精髓,摒弃不实用或对学生帮助不大的理论点,对测试理论讲解适度取舍。

笔者在实际的测试理论教学中,主要讲解测试的流程、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性能测试及面向对象测试等知识点,经实践证明,上述知识点能够做到“精而够用”。在实际的理论课程教学中,笔者不是单一的讲解每个测试原理,而是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实际的测试项目中,循序渐进掌握测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笔者选用在线招聘系统的客户端为测试项目,教学效果良好。对于测试工具的讲解则放在实践环节进行,提高了授课效率。

2.2 加强实践教学

软件测试重在实践,唯有重视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测试的基本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为了达到对学生测试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精心设计了十次实验,这十个实验很好地涵盖了测试的基本流程及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测试技术更新较快,在实验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新技术、新平台的测试方案,如加入针对.net软件测试所需特殊性的测试技术实验、移动APP测试实验等,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测试工作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仅通过单一的测试实验,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测试的流程与技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通过综合性的测试案例来提高学生的测试水平,做到将各测试原理及测试方法融会贯通。笔者所在的学校现已进行了测试教学改革,增加了2个学分的测试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测试知识完成一个网站的测试实例,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测试水平都有很大地提高,

2.3 探索多样化测试人才培养方案

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与软件产业是无法割裂的一个整体。因此,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软件测试人才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还应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把软件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测试技能训练纳入到正常的培养方案中。尝试探索高校主要偏重对学生测试基本素质及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学生测试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则更多地置于真实的企业运行环境中去训练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高校与IT培训企业、IT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鼓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合作互动,打造共同奉献、共同获利的共赢平台。

学生在企业真正的测试环境中,通过真实案例的测试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和训练协同工作、沟通交流、角色转换的意识,形成实际的工作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适应软件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业界标准,并和国际先进的软件开发理念和测试技术保持同步。

有幸的是,笔者所在的院系现已积极走出了这一步。目前,我系与上海博为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共同培养软件测试人才,系部也引进了该公司的测试方案,相关教师也在积极培训中。

2.4 提高教师测试实践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适应培养应用型测试人才的需求,要求教师首先自身要提高测试实践水平,积累测试实践案例,逐步提高测试实践教学水平,而决不能照本宣科去教育学生。鼓励教师多下企业、及时了解测试学科前沿知识及掌握最新测试技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角色互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2.5 鼓励学生参与测试改革

技能测试论文篇(5)

一、测谎技术的涵义

测谎技术,即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学名CPS(Computerized Polygraph System)多道心理测试技术,是专门技术人员按照一定规则,借助一定仪器测量被测试人在回答规定问题过程中各项生理参量(如血压、脉搏、呼吸等)的变化,通过设备定量分析确定被测试人当时的心理状态,进而判断其在回答某一涉案问题时是否说谎的鉴别活动。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人格是可测的,所谓人格是学者们用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概念。测谎的科学依据就在于心理刺激与生理反应的伴生关系。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说谎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引发一系列诸如心跳加速、血压不稳、呼吸急促、语调紧张等异常生理反应。它们只受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皮层意识控制。

二、测谎结论的地位

关于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1999年9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指出,“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鉴定结论不同,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

测谎结论并不绝对可靠,其准确程度与测试人资质、被测试人个人情况、测试时间地点等都有莫大关系,因此测谎结论不得直接用以证明案件事实,只能以辅助证据的形式出现,帮助审查证据的可靠性。

三、对案件主观方面的辅助判断

当前犯罪形势严峻,国内制造、贩卖手段不断翻新,边境走私、运输状况日益猖獗,对此若不采取新的方法提高办案效率,就很难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犯罪态势,对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及文化发展造成威胁,危及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将测谎技术运用于查明犯罪主观要件的问题上其前景广阔。

案件中经常出现行为人否认明知行为对象是的情况,利用测谎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认定行为人主观心理情况,为甄别嫌疑人供述的可靠程度、确定或排除嫌疑人提供参考,通过测谎获得的相关线索很可能成为案件的突破口,据此为办案人员查获更多证据,以便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作出贡献。[4]

以上,在案件主观方面认定过程中使用测谎技术,具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利用此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那些实践中棘手的主观明知认定难问题,对实际工作的展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该项技术的具体规则制度建设正在完善,司法部研制的《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已于2000年上半年正式出台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四、具体测试方法

(一)紧张峰测试法(The Peak of Tension)

测试人在某一范围内设定一系列问题,将想要获知的、有关案件某个情节的关键问题混入其中,若被测试人确实知道,那么当被问及此目标问题时,便会出现一个心理压力高峰。

(二)犯罪情景测试法(Guilty Knowledge Technique)

使用前提是有关犯罪事实或情节已被测试人掌握,且除了犯罪人也知道外一般人无法了解。在此基础上测试被测试人是否知道此事,进而确定嫌犯或排除无辜。

(三)准绳问题测试法(Control Question Test)

准绳问题,即测试人已知的,涉及被测试人切身且与测试想要获知的内容无关的问题。基本假设认为,面对不同问题,知道的人会产生感情上的刺激,诱绪波动。清白的人对准绳问题的关注更多,相反犯罪人则对与案情相关的目标问题反应更大。两相对比,从而判断其是否有可能为作案人。

五、结语

我国目前将测谎技术主要应用于辅助侦查环节,作为一种获取案件信息的手段,它只是做到尽力还原行为人主观心理,并不具有100%的准确率,因此仅靠测谎结论并不足以将犯罪嫌疑人确认为犯罪人。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它对案件主观方面的认定有所裨益,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武伯欣.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理论论纲[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2).

[2] 刘立霞.从许霆案和刘涌案看人格与人身危险性[J].河北法学,2009,(2).

[3] 王真瑱.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J].法制与经济,2009,(7).

[4] 温新,张占伟,王宁.浅析测谎技术在犯罪案件侦查中的运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技能测试论文篇(6)

一、引言

构念,最早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对某一学科研究领域内的模糊或抽象因素进行概括或概念化之后而产生的一种理论构想或心理特性”[1]。在语言测试的领域中,构念指“关于语言能力理论所假设的能力或特征”[2]。与此相关的另一概念――构念效度指“测试成绩与我们基于能力理论或构念所作出的预测相一致的程度”[3]。要确保一项语言测试具备构念效度,首要前提是要给它所要测量的特定的语言能力下一个可操作化的科学定义,这对于语言测试的合理设计和语言教学的有效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完形填空测试的构念。完形填空测试“要求测试者补全某个语篇中被以任意比例或固定比例删掉的词或短语”[4]。一开始它是作为一种测试文章可读性的手段,而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各项语言测试中。完形填空测试衡量的是什么能力,这个问题一直是完形填空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出了理论阐述,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式:综合语言能力观和低层次语言技能观。本文对这两种模式逐一介绍,并对各自的优缺点加以评点,最后就完形填空测试构念的正确理解提出看法。

二、综合语言能力观

自从Taylor于1953年引入完形填空这一全新测试方法以来,很多研究者展开了针对完形填空测试信度和效度的实证研究。多数研究得出相似结果,即完形填空测试同标准测试及其各分项测试如听力测试、阅读测试、写作测试和口语测试之间存在高相关性[5]。因此,基于完形填空测试与其他效标量数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不少研究者提出完形填空是一种“衡量语言整体能力的综合测试”(an integrative test of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6]。Oller认为完形填空受语句范围以外的制约,其衡量的是高层次加工能力,因此体现的是综合语言能力[7]。

区别于衡量确定性单一能力因素的测试项目例如听力测试、阅读测试或写作测试,完形填空测试涉及的能力构成相对复杂,难以把握。该观点为其提供了概括性的理论阐释,并且解释了完形填空测试与其他效标量数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这一现象。然而,该观点却没能提供一个关于完形填空测试构念的可操作化定义,过于模糊和抽象,不易具体把握和实际操作。比如,所谓的“综合”到底涉及多大的范围和何种表现形式。因此,测试工作者将会因为缺少一个详细的构念解释分析细则框架作为参照,而难以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完形填空试题。

三、低层次语言技能观

在综合语言能力观日渐盛行的同时,另有研究者[8][9][10]通过研究测试方法变量如篇章难度、挖空比率和评分标准对完形填空测试的影响,发现这些变量对完形填空测试效度有显著影响。例如,完形填空受挖空比率的影响,说明其同样受到语句范围以内的制约。因此Alderson得出结论,完形填空测试本质上受语句层次的制约,衡量的是低层次技能比如语法和词汇[8]。Purpura通过分析完形填空测试的内在结构发现,其大部分题项考查的是词汇意义,通过实义词和功能词分别考查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通过情态动词和逻辑连词考查语法意义和形式。因此他得出相似结论,认为完形填空衡量的是“语句层次内以及超语句层次上的语法知识中两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成分――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10]。基于Purpura提出的语法知识模式,Saito将完形填空测试涉及的能力因素划分为四个模块[11],依次如下:

1)词汇形式(lexical form):“帮助我们理解且运用那些为语法编码而不是标明意思的词的特征”[10](P25),简言之有关“词的语法结构”,比如词的拼写、词性、不规则词形、构词方式、可数性、性别限制、同现限制和惯用语等。例如:

Mary gets along with her roommates well.

A.of B.for C.with D.to

2)词汇意义(lexical meaning):有关“词的字面意思”。例如:

He must use the sounds of speech to identify the words spoken.

A.locate B.identify C.reveal D.discover

3)衔接形式:(cohesive form):“帮助我们运用语言的音位、词汇和形态句法特征来理解并表达句子层面和语篇层面上的衔接关系”[10](P27),比如逻辑连接词、代词指称对象和省略表达等。例如:

Language i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but it is much more than that.

A.so B.but C.or D.for

4)衔接意义:(cohesive meaning):“通过衔接形式而指明的同一语境中与之相联系的指称意义”。例如:

...It is an immensely complex process that we take for granted...

A.prospect B.progress C.process D.product

该观点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将完形填空测试涉及的技能因素分门别类,提供了完形填空构念的可操作化定义,使其易于把握和操作,有利于提高构念效度且便于分析评估。具体来看,该观点以意义和形式为范畴的分解方法体现了完形填空重在考查篇章内容和内在关系的特点,其中意义类题目测的是词汇的字面意义和指称意义,即实词,与文章传达的内容有关;形式类题目测的是词汇形式和衔接形式,即虚词,与文章里传达内容的语句之间的关系有关。然而,该观点对于各项技能要素的作用范围并未作解释。Oller提出“预期语法”[7],认为受试在做完形填空时会根据原有的语言规则知识对文章的内容和内在关系作出预测从而补全空格。因此,这一过程既涉及技能要素在语句范围内的低层次加工,又涉及它们在语句范围之外的高层次加工。确切地说,完形填空测试展现的是低层次技能要素(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过程。

四、结语

以上主要从综合语言能力观和低层次语言技能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完形填空测试的构念。前者认为完形填空是一种衡量语言整体能力的综合测试,侧重过程;后者认为完形填空衡量的是低层次技能即语法和词汇,侧重要素。二者各有优缺点。相对来说,由于低层次语言技能观实际操作化程度高,实践中更适合作为完形填空测试的构念。然而,从根本上来看,完形填空涉及的是一个多技能要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因此其构念可以理解为低层次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Mueller,D.J.Measuring Social Attitudes:A Handbook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86:58.

[2]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55.

[4]Henning,G.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M].Boston,MA:Heinle & Heinle,1987.

[5]Hinofotis,F.B.Cloze as an Alternate Method of ESL Placement and Proficiency Testing[A].Research in Language Testing[C].Ed.J.W.Oller.Rowley,MA:Newbury House,1980:121-128.

[6]Oller,J.W.Language Tests at School[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1979.

[7]Oller,J.W.Evidence for a General Language Proficiency Factor:An Expectancy Grammar[A]. Issues in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C].Ed.J.W.Oller.Rowley,MA:Newbury House,1983:3-10.

[8]Alderson,J.C.The cloze procedure and proficiency i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J].TESOL Quarterly,1979,(2):219-227.

[9]Markham,P.L.The rational deletion cloze and global comprehension in German[J].Language learning,1985,(35):423-430.

技能测试论文篇(7)

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概述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各高等院校机械、自动化专业等工程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性课程,是机械、电子、信息、力学、数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本课程主要通过讨论信号的描述和分析方法,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记录、显示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条件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有关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使用测试仪器对不同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动态测试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机械工程中常见的被测物理量能比较正确的选用检测装置并完成检测任务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工程测试技术问题打好基础。本文希望通过该门课程教学难点解析与探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培养机械工程类的专业人才。

二、《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综合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原理、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等技术理论,涉及机械工程领域中的非电量电测技术和其他测试技术等知识,是工业生产与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简单的理论知识记忆和掌握并不能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它只是课程开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信号分析、数据处理、传感器技术、测试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知识衔接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机械工程测试技术》难点

1.课程内容具有抽象性,不易理解。《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工程类专业中综合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课程中有关信处理的部分涉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高等数学》等课程、有关测试装置的动态特性部分涉及《线性代数》和《机械控制工程》等课程,有关振动测试的部分有与《机械振动》等课程的内容有关联。因此,《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涉及到大量的较为抽象的高等数学知识,而对来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来说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实践当中,成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一个难点。2.课程涵盖学科较为广泛,对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知识范围广,包括机械、电子、信息、力学、数学等多门学科,尤其前面测试信号分析理论部分,涉及到较多以前所学的高等数学知识,特别是积分变换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不断地掌握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吸收全新测试技术知识,假如不能充分利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并做到与新知识融会贯通,很容易造成各科知识内容的衔接不太顺畅,导致学生长期无法理解课程内容,影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3.教学内容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存在脱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与国外相关领域交流的不断加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所属的研究领域技术也在快速的更新与发展。但现在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内容之上,比较陈旧,无法跟上技术实际发展的水平。就譬如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的传感器技术、测试方法及测量装置等教学内容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当前社会生产实践以及相关技术发展的要求。4.实验性教学的缺失。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实验教学当中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各个学校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许多学校该门课程受制于实验条件状况,许多复杂的测试实验无法完成,造成学生在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课程的时候,由于只有理论的概念,而无法直观的参与实验,在理解这面课程的时候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的教学效果来看也不是很理想,着一方面与客观的实验条件限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生难以理解此门课程而选择主观放弃的思想有关。

四、改进课程教学的措施研讨

1.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教学内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不按照教材内容安排的顺利,打破教材之间的界限,例如可以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打乱书本上介绍各种类型传感器的顺序,以基本物理量的测量为授课主线,分别介绍位移的测量、振动测量、压力测量、温度测量、应变及力的测量等机械工程中常见物理量测量所采用的主要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不再按照现有单列章节的方式去介绍,从实践教学中优化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将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各部分知识点衔接有序,循序渐进地结合起来,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按照螺旋式上升的方向进行融合,可以达到让学生在了解传感器相关知识的同时也知道主要作用,提高学生理论理解与实践理解的能力。2.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模式。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难点问题启发讨论的模式,对于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的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集体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对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解答者,而是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难点问题进行思考,收集相关的资料,调查研究,指导学生研究发放,最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解决,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难点,掌握相关知识。3.讲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也要借鉴多媒体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化成图片传达给学生,使用图片记忆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其次,可以通过软件设计模拟动态测试,将动态测试过程形象化,使学生建立起测试与系统的感官认识;再次,还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该领域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知名研究学者、授课教师、本学院及本学校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对本土科研成果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改革试验教学环节。实验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教学发展的要求,现在必须对试验内容进行富有创造性建设意义的课程改革。在试验内容上要增强试验的工程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性。在试验方法上,要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自行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5.利用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剖析《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难点上可以采用项目实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以真实发生的实际案例,讲解在其中所运用到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当中涉及到的如何测试系统的静态、动态特性、安防测试传感器、设计测试系统等等有关方面的知识。

五、结束语

本文试图通过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难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性的解决方法,希望对《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这门课程今后的教学改进有所裨益,广大《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员能够以此来参考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和钻研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梁健.“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难点突破[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运红丽,王丽君.PBL教学模式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红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9).

技能测试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TP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4-0037-01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目前,各个领域中都运用到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育也不例外。作为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计算机考试目前已经摒弃使用传统的测评方法,也就是纯人工的阅卷方法,使用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是一个新领域,目前的应用也比较广。使用该测评方法不仅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而且工作效率高,在公正性方面也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1 计算机辅助测评概述

1.1 计算机辅助测评的特点

计算机辅助测评的一个新领域就是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而英国则是计算机辅助测评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关于计算机辅助测评的研究就已经兴起,比如:有关机构连续召开了五届计算机辅助测评会议。但是,国内的研究比较落后一些,成果也不是很丰富。

计算机辅助测评指的是在教育评价和教育测试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对学习者技能和知识的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评价属于重复性的工作;2)针对评价可以提供比较确切的定义;3)以较快的速度提供反馈。因此,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测评可以说是一次深刻的变革,无论是在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还是在评价形式上。

1.2 计算机辅助测评的分类

关于计算机辅助测评的分类不是很明确,因此显得比较混乱,这和分类标准没有得到明确具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在分析后,得出以下分类体系:1)传递测评内容的手段:基于WEB的在线测评、基于试卷的(Paper-Based)测评以及基于计算机的(Computer-Based)测评;2)测评内容:对技能水平的测评、对知识水平的测评;3)理论依据: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测评、基于经典测试理论的测评;4)测评题型:使用非客观题的测评、使用客观题的测评。

2 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的一般原则

目前,CAA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CTAA)。CTAA的本质在对学习者谢绝评价时,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其中,这样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都会得到提高。

2.1 理论基础

项目反应理论是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理论基础,此外也使用到了非线性概率模型。

项目反应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被测试者在测试的过程中会受到心理物质的支配,因此该物质和测评结果之间存在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我们可以用“项目反应特性曲线”来表示。目前,关于项目特征曲线的数学函数比较多,但是使用比较广,获得广泛认可的是单线逻辑斯蒂型,其是由伯恩鲍姆提出的。单线逻辑斯蒂型的表述方式是:,其中:a,b,c属于标识项目的质量参数,而字母Q则表示被试的能力特质。该理论可以对经典测试理论的缺点进行克服,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对高质量试题的依赖度比较强。

2.2 一般原则

能力和技术的测评一般离不开一定的情境。一般情况下,如果让被测试者处于实际情境下去完成指定的任务,那么考核的可信度就比较好。但是,实际情况下只能在模拟的环境下操作和进行,这与以下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评判难度、实现代价以及安全性等。

得到足够的信息是对考生进行准确评价的一个基础和前提,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操作结果信息和操作进程信息。假如结果可以百分之百的反映操作是不是正确,那么只要获取结果信息。否则,获取过程信息就需要依靠监测操作过程体积自动跟踪。和真实的情境对比,如果处于模拟情境中时,获得信息就会比较容易简单和容易,但是,要求行为、外观和过程和真实环境接近是比较困难的。

在获取到有关的信息后名,需要进行以下操作:分析、归类以及预处理,之后,需要和标准答案进行匹配和比较,这样就可以做出综合评价。匹配不全是精确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使用和最大近似匹配的办法。

2.3 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一般模型

技能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无论是技能在实践中涉及到的各个实体还是相互作用都要进行考察。

系统建模包括两个步骤:1)理论建模。对技能自动测评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而测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交互过程信息的形式化表示、评价部件、相关知识库的建造、交互过程信息的获取;2)行为建模。行为建模主要是构建虚拟仿真环境,该环境的交互性比较强。

技能测评的类型不同,那么在获取交互过程信息的技术方面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由于技能测评环境的建立基础是仿真系统,因此当我们需要获取交互信息时就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真实系统下的技能测评,需要做的工作是:开发获取交互过程信息的部件,并将这些部件放到目前的系统之中,因此难度也是比较大的。而仿真系统是开发者从测评的需要出发而研制的,那么系统中的所有操作都可以被系统监测和记录,因此在对交互过程信息进行获取时就没有难度。

3 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我们从课程考核的要求出发,发现C语言程序的考察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指针、结构、基本语句、数据类型和运算、数组的定义和使用、函数、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文件操作等。在测试的题型上,我们可以选择判断、选择以及填空等。对于考生答案和标准答案,需要使用特定的字段将其保存到试题库和系统的标准答案库之中。

3.2 系统功能要求分析

系统模块结构见图1。

关于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程序测评中的软件测试技术程序测评中的软件测试技术有:静态测试、动态测试、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

4 结束语

笔者从计算机辅助测评概述、计算机考试自动化测评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的一般原则、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分析与设计三个方面出发,对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测评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技能测试论文篇(9)

1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简述

我国科技进步促使软件行业发展呈现日益繁荣的景象,软件产品质量普遍的受到各行业的关注。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软件质量得以确保的重要保证,软件行业工作人员已经意识到软件测试技术对软件质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而且测试技术重要性可以与软件开发的重要性相媲美,因此,软件测试技术在教育中的培养工作就成为了软件行业教育和培训的关键内容。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软件综合性专业人才极为紧缺,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与软件质量课程。基于社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该课程主要是为了尽快实现软件工程专业的目标,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论与技术要求等,在注重软件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再辅以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岗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软件测试是教育学科中后起之秀,大部分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因此课堂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也为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软件测试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软件测试技术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各位学者都展开了探索之路。不过软件测试技术内容缺乏形象性,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尚未完全吻合,笔者在多年的教育经验中总结出了该课程教学的诸多问题:第一,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与实际契合度较低。该课程中测试方法和技术规范等教学内容,通过课堂生硬的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无形中阻碍了知识在学生中的渗透,增加了学习难度。第二,软件测试技术教学方法陈旧。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陈旧,与信息化技术发展联结欠缺紧密性,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失去了学习兴趣,无法深入的对课程进行思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较低,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第三,教学方式中实践教学课程的不足。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加强了实践课程的开设,不过其重要性还是没有得到凸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较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幅度较小。笔者结合软件测试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在课堂中结合实例,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或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各项能力的应用体现于教学之中。

2教学内容分析

软件测试技术的相关课程在遵循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实现学生课堂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因为软件测试课程涉猎范围较广,设计内容相对复杂。为了落实我国“十一五规划”与科教兴国战略的部署,加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课程内容应该精简,突出实用内容的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要坚持以软件测试为中心,通过不同案例列举出不同的测试方法,同时可以提出解决方式,将软件测试课程的要点知识引导出来。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内容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并且结合而学生实践经验的欠缺,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运用相关案例表明知识点,增加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符合让学生能对软件测试有怎样发现缺陷、分析缺陷并提交内容明确且有效的缺陷报告的思考模式。

3教学方式分析

软件测试技术是教育课程中的“后起之秀”,教学方式与模式的运用要保持与软件工程发展的一致性,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结合,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锻炼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材料的选择,还要在原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将理论和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交流,作业完成情况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教学方式采用实际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平台,利用网络优势,突出课程重点,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实现知识的传播。针对部分新型软件测试技术的更新,要适时给学生灌输,让高职院校与学生都走在技术的前沿。为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连接性,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具体的案例等,为学习增强趣味性。

4考核方式分析

合理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也是学生展现知识掌握的良好机遇。根据软件测试技术相关课程目标的培养,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平时、实验以及期末三项成绩,教师经过三项成绩的综合评定完成学习的考核。平时成绩是指学生课堂互动性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成绩是指实践教学与实践流程中测试方法的掌握,根据实验流程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定;期末成绩是指学生综合能力与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情况,最后结合三项成绩的综合评价给出学生学期内的学习评价。三项综合测评可以防止学生偏科情况的发生,督促学生对课程综合方面加以掌握,不只是受“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综合考察,加强学生在软件测试各方面的理解。

5结语

软件测试技术在实际中已经得到了应用,与之相关的课程已经开始出现于学校的教学任务当中,相关内容设计范围巨大,内容丰富,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针对怎样提升教学效果这方面来说,文章主要结合了学校实际情况,对软件测试技术的讲解与应用展开了讨论,希望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学校乃至国家的教育事业取得良好成效。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社会需求的增加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所以,软件高端行业的发展就成为时代进步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文化硬实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技能测试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74-03

Research on case teaching in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Xiaolan, Guo Jiandong

(Guangdong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0, China)

Abstract: Case teaching can not only fully mobiliz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but also improve their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ability. 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in software testing, the problems of the case teaching in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in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the case design method in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is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ase library is given.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 teaching are introduced.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case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case library

0 引言

51testing公司的《2013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显示[1],2013年中国软件企业软件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比例基本保持在1:3,相比之前的1:7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与国外软件企业1:1的比例相差甚远,这表明国内软件测试人才市场需求仍会增长,其职业发展的潜力依然很大。正因为如此,很多高校相继开设软件测试专业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一般讲解软件测试理论和介绍软件测试方法,但却缺乏较好的测试案例供学生测试,以验证所学的理论,故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利用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法设计测试用例,学生虽然能按要求做练习,能设计出测试用例,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会疑惑设计出来的测试用例有何用、怎么用,学生缺乏实践环节的经验,当面对实际软件项目测试工作时,仍然无从下手。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软件测试”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算机系从2009年开始开设软件测试课程,通过近五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总结,提出从构建软件测试课程的案例入手探讨该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

1 软件测试案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1 教材及教学资料缺乏

当前软件测试方面的教材很少,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更少。绝大部分教材只是阐述空洞的理论,附加简单而又陈旧的工具介绍,而这些理念和工具很多已经被业界淘汰或是被取代[2]。根据《2013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显示,业界现在普遍采用的功能测试软件是QTP,而绝大部分教材中还停留在介绍Mercury Interactive公司的WinRunner工具,同时对于业界中性能测试龙头软件LoadRunner,很多教材并未涉及。绝大多数教材上所提到的自动化测试工具不多,而且讲解的也不是很详细,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补充。

1.2 案例缺乏

大多数软件测试教材都是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内容不足,甚至只有最后一章有测试案例。大多数高校软件测试课程的定位都是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教学只占很小一部分。高职院校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势必需要进行大量的测试实践,而实践需要大量的测试案例。同时,理论教学也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理论教学案例设计

教材及教学资料的缺乏势必需要软件测试主讲教师有针对性地扩充理论教学案例。

2.1 扩充教材中的教学案例

在软件测试的众多教材中,讲述软件测试方法的经典案例有三角形问题、日期问题、闰年问题等,但这些案例通常都是文字表述,缺乏具体的程序供学生测试。因此,首先要扩充教材中的案例,采用面向测试的软件设计方法将这些案例做成一个个小的被测系统,设一些缺陷,让学生沿着“测试―理论―进一步测试”的主线来学习。首先对这些案例系统进行测试体验,再系统学习理论,最后利用设计出的测试用例进一步测试,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抽象理论的理解,也让学生更加深知在编程过程怎样避免缺陷,做到规范化编程,提高编程能力。

2.2 引导学生编写软件开发文档作为教学案例

在软件测试的理论教学中,经常会提到几个概念,如:黑盒测试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测试,集成测试的测试依据是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单元测试的测试依据是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等。学生通常会觉得很困惑:用户的需求到底是怎样的,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中分别包括什么内容,有何区别,对这些文档始终没有直观的认识。事实上,在企业的开发与测试工作中,文档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软件开发企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文档,如需求分析报告、详细设计报告、概要设计报告等等,但很少对外公布这些文档。就算能通过校企合作或项目合作的方式获得企业项目文档,缺乏项目业务背景的学生也很难弄清项目中的数据流程、工作流程等。所以通过与软件工程课程教师的沟通协调后,要求学生在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按小组自选熟悉的项目系统,如:“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等等,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编写相应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等,只有具备以上资料,才可真实地模拟实际工作模式。在软件测试课程中,延续使用这些案例系统,将对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流程很有帮助。

3 实践教学案例设计

3.1 实践教学目标及工具选用

为了培养面向市场的合格测试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教师加强学生测试技能的培养。测试技能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来获得的[3]。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软件测试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掌握软件测试的技术和方法,熟练主流自动化测试工具的使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51testing公司的《2013年第七届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中对软件测试从业人员常用的单元测试工具、功能测试工具、性能测试工具进行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在功能自动化测试工具中QTP使用最广泛,如图1所示。在性能测试工具中LoadRunner仍然稳居第一,LoadRunner在性能测试工具中的大哥地位无可动摇,Jmeter测试工具在今年来有小幅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在单元测试工具中,软件测试从业人员最常用的单元测试工具是Junit,如图3所示。

图1 2013年调查中常用的功能自动化测试工具分布

图2 2013年调查中常用的性能测试工具分布

图3 2013年调查中常用的单元测试工具分布

注:以上图表数据均来自51testing公司的《2013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

在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教学中选用的单元测试工具是基于Java开发软件的测试选择Eclipse+Junit;基于C++开发软件的测试选择了CppUnit;基于.NET开发软件的测试选择Nunit。另外,性能测试选择了LoadRunner试用版本,功能测试选用QTP,实践教学环节工具基本与当前主流工具平台相符。

3.2 实践教学案例来源

在软件测试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扩充教学案例。

⑴ 课程设计成果

我院计算机系软件技术专业在程序设计方面,前期开设了Java和.NET程序设计两个方向。在Java程序语言设计,C#程序语言设计、数据库设计课程结束后,通常会安排两周的课程实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设计作品。将程序语言设计作品用作单元测试的案例,学生间交叉进行测试,互相充当对方的测试员,这样不仅有利于将程序开发与软件测试结合起来,综合解决软件开发中的问题,而且交叉测试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测试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⑵ 毕业设计成果

在大三第二个学期,我院会安排12周的毕业综合实践周,由指导老师跟学生共同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通过对以往选题汇总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Windows程序开发和网站开发两个方面。从毕业设计作品中可选择一部分优秀的作品作为实践教学的案例。考虑到现有的网站如网易、搜狐前已经做足了测试,很难再发现其中的缺陷,所以在Web网站测试实践中,我们将学生的网站作品在机房的局域网内,学生在学生机进行测试,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会Web网站测试、Cookies测试、安全测试、目录测试等方面,找到测试成就感与自信。

⑶ 科研项目成果

我院一直鼓励教师多参与科研项目,教师参与开发的项目也可以用于实践教学案例。只有任课教师对所选的项目非常熟悉,甚至是亲自参与开发,才能对项目开发整个流程、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与准备,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和准确及时的指导,为项目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条件,使项目教学的整个实施过程都能在任课教师的良好掌控之下[4]。

⑷ 校企合作项目

目前我院已与部分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软件测试课程的综合性生产实习中,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案例。邀请校外实习基地企业的行业专家将实际工作项目带入实训室,学生3~5人为一组,按行业实际给他们分配角色,在该过程中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运用能力,让学生掌握在实际项目应用中各种测试方法的使用,熟悉测试项目管理,感受大型测试项目工作流程。

4 案例教学的实施前提

4.1 跟前导课程的衔接

软件测试与软件开发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测试人员,就必须会编写程序,至少精通一门程序开发语言才能胜任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的工作,软件开发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软件测试能力。在软件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教学实践中,案例主要来源于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设计作品,这要求该课程主讲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求学生按小组保质保量完成小组作业,这些小组作品是软件测试课程中交叉测试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软件测试要用到一系列的文档,如需求分析说明书、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说明书、用户手册和安装使用说明等,这些也是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上要学生完成的内容,课程设计对这些内容的要求严格与否,会对软件测试课程带来很大影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文档不甚了解,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重技术轻理论,不愿意花时间去写文档。

4.2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为了顺利实施案例教学,主讲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软件测试工具较多,范围广,不易把握重点,大部分测试工具如:LoadRunner、WinRunner、JUnit、Jmeter等都是英文版[5],参考资料少,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主动学习、走进企业来提高自身素养。高职院校提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学校也可以派遣教师到软件测试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提高教师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自如地将企业实际的测试流程、方法、技术带入案例教学实践中。

5 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建立测试案例库,使理论和实践过程更具直观性、生动性、说服力、吸引力,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奋点,有助于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深对软件测试测试自动化工具的理解。同时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可针对当前的测试工具,设计新的教学案例,扩充至教学案例库中,不断提高案例的针对性、实效性、鲜活性。

参考文献:

[1] 2013年第七届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http://

,2013.

[2] 钟久隆,路桂明.高职院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2.2:130-131

[3] 丁智国,吕振洪.软件测试课程实验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3:

102-105

[4] 龚宇辉.基于项目驱动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J].华章,2013.20:

技能测试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DF7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008-03

0 引言

为了逃避惩罚或者出于其他一些保护自己的意图,人们选择说谎来掩盖真相或者虚构事实。而在利益冲突高度集中的诉讼活动中,说谎现象更是尤其突出。毫无疑问,面对各执一词的当事人,司法人员急切渴望能够有某种方法可以辨别他们言语的真伪,从而快速而准确地认定事实,做出公正的判决。1895年,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开始运用科学证据来识别谎言,随后美国心理学家拉森和利奥纳多・基勒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现代测谎仪的雏形。随着心理测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测谎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犯罪侦查、民事纠纷调查以及公司的雇前调查等。然而,虽然测谎仪的出现满足了司法人员的需求,但是它的科学性却自其诞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建国初期,我国对测谎技术是全盘否定的。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法制建设逐步恢复以后,测谎技术才开始在国内发展起来。一些法院都纷纷建立了专门的心理测谎实验室,并将心理测谎应用于审判实践中。长期从事心理测谎实践的武伯欣教授指出,国内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美国官方已淘汰的美式商业测谎技术,而且其科学原理也值得怀疑。而北京大学的沈政教授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完善心理测谎的科学基础和研究新型的测谎技术上,他指出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研究积累了相当的科学基础,为P300波成分作为测谎的客观脑指标提供了依据。为此,沈政教授先后进行了P300波和CNV慢波测谎试验,并依据实验结果研制出了新型测试技术。

在心理测谎的科学研究逐步开展以来,法律界关于测谎结论能否作为证据的讨论也在继续,但是至今没有定论。也就是说,~方面,审判实践中测谎结论得到了广泛运用,另一方面,关于测谎结论的法律定位却始终没有明确。于是,测谎结论就成了徘徊在法庭门外的幽灵,于无形之间影响着法院的判决,但却似乎缺乏一个名正言顺的位置。

1 心理测谎的科学依据

随着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与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测谎技术应运而生。在众多的心理测谎技术之中,最有名气的便是多导生理记录仪,即俗称的“测谎仪”。测谎技术以诸多现代科学为基础,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为司法人员提供侦查案件的方向,从而尽快地侦破案件。但同时测谎技术也存在一些理论的缺陷以及研究方法等的不完善,这使得测谎结论的法律地位一样难以明确,从而使司法人员运用测谎结论时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心理测谎的科学理论是很重要的。

1.1 基础理论任何科学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持。心理测谎的基本理论是:人在说谎时或者人记忆中的一些事件再现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如血压、呼吸、脑电波、声音、瞳孔、皮肤电等)的变化,这些生理变化一般只受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因此通过仪器记录这些生理参量的变化,然后根据这些生理参量的变化来分析被试者的心理变化,就可以判断被试者是否说了谎。测谎仪的支持者表示,尽管测谎仪记录的仅仅是被试者的生理变化,而不是被试者的言语行为本身,但是这些仪器测量的并被图表记录下来的生理反应记录可以揭露谎言。他们认为这些生理反应在进行欺骗行为时比其他情况下更加强烈,因此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境巧妙地设计测谎问题来辨别被试者话语的真伪,例如相关一无关测试,对照(控制)问题测试,隐秘信息测试以及紧张峰测试。但是心理测谎的反对者们却认为支持测谎的理论不完善,目前心理学和生理学并没有为测谎仪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尽管与欺骗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如对欺骗行为被发现的恐惧,经常会影响到心理测谎中所测量的生理反应,但是这种生理反应在没有进行欺骗行为的时候也能被唤醒。如被试者害怕出现假阳性结果(没有欺骗行为的人表现出欺骗的生理反应)而产生的情绪或者精神紧张,生理异常,精神异常以及撒谎或者有罪主体无反应等。也就是说测谎过程中记录的生理反应测量结果并没有与欺骗行为或其他任何的生理状态存在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1.2 测谎技术的研究瓶颈测谎技术作为近代生理学、心理学以及信息技术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证据,如DNA鉴定技术。DNA鉴定技术是科学与法学相结合的典范,现在的DNA鉴定结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性的结论,但是测谎的准确度远远没有达到DNA鉴定的准确度水平,尽管测谎技术的研究者已经获得了测谎效度相当高的测试数据。但是这类研究对于现场情景中测试的外部效度还是不确定的,而且那些已经进行的现场研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如测试的原始记录没有标准化,从而降低了测谎结论的可重复性,而且那些现场情景的测谎研究对于测试人员的技能有着较高程度的依赖。总而言之,测谎技术存在着以下一些研究瓶颈:

1.2.1 基础理论依据不足近一个世纪以来,虽然测谎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支持这种技术的理论却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也就是说测谎技术刚出世时面临的理论挑战至今依然,如测谎过程中被试者的生理反应必然地与欺骗行为相联系吗?这种联系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吗?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认知神经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使得直接观察大脑的活动过程成为可能,但也依然没有解决理论上的缺陷,即大脑某个区域的某种变化必然与欺骗行为严格地一一对应吗?显然,现在的研究结果还难于对这一问题做出肯定回答。另外,观察大脑的活动过程所需花费的成本十分昂贵,因此目前这一技术要在审判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还是不太现实。

1.2.2 内源性误差在测谎技术研究过程中,以下两个问题也经常会遇到:不同的被试者或者同一被试者在不同的生理心理状态下,都会产生一致性的生理反应吗?测试人员的个人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测试结果呢?这类由测试人员或者被试者自身的那些稳定的或者暂时的特点引起的误差就叫内源性误差,其主要包括被试者影响生理反应的人格差异,临时的身体状况如失眠或用药情况等以及测试人员在构建测试时的个人差异等。例如有着“内疚情结”的人总觉得自己犯了罪,因此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现在普及程度较高的对照(控制)问题测试(CQK),通过比较被试者对相关问题与对照问题的生理反应,可以避免这种内源性的误差。但是在测谎实践中,由于个性差异,测试主体无法得到被测人员说真话或者说假话

的“标准分析图谱”,因而不可能通过图谱进行“真假”的比对,图谱的分析和判断对测试主体主观经验的依赖性很大。

1.2.3 情景因素测谎结论之所以总是难以做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现场的情景因素在作怪。难以控制的现场情景因素。降低了测谎结论的可重复性。曾经轰动一时的“李文和间谍案”的主角前后进行了四次心理测谎,但是结论却在“欺骗”与“诚实”之间摇摆之定。在国内的许多心理测谎导致的冤案中,被试几乎都是处于羁押状态,虽然许多心理测试都经过被试的同意,但是他们内心急于摆脱犯罪嫌疑的心理压力以及测试人员与被试之间紧张的气氛,并没有给心理测试一个稳定的情景。

2 测谎结论的采纳标准

尽管从测谎仪诞生的那天起,对其的批评之声就没有停止过.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其在司法领域的应用。的确,测谎仪对司法人员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但是自然科学不是法学院的主要课程,也不是司法考试的必考科目,律师和法官们在科学领域受到的训练极少,作为科学门外汉的他们如何正确地评估这些新型的科学证据呢?因此,在1923年的弗赖伊案件中,法官就直接剥夺了律师与法官这些科学的门外汉对科学证据“指手划脚”的权利,确立了“普遍接受性”标准。但是该标准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因为这种一味排斥的做法妨碍了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等科学证据的使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确立一个能获得最大司法利益的测谎结论采纳标准是必须的。

2.1 美国测谎结论采纳标准的发展由于英国是最早运用测谎技术的国家,因此,研究美国司法机关对测谎结论采纳标准的发展变化,对我们分析测谎结论的法律定位意义重大。1923年的弗赖伊诉合众国案是第一个被报道的有关测谎证据的采纳标准的判例。弗赖伊被控犯有二级谋杀,在审判过程中,他的律师提供了专家对他进行的“收缩压测谎试验”结果。但是法庭支持了公诉方的反对意见,排除了此证据的采用,并指出:科学原理或研究发现究竟何时跨越了试验和证明之间的界限,是难以界定的。科学原理的证明力必须得到承认,然而在采纳从公认的科学原理或研究中演绎出来的专家证言时,必须在特定领域获得普遍接受。此案确立的“普遍接受性”标准,一直是确立科学证据是否具有可采性(证据能力)的重要标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此标准的严格适用限制了新兴科学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科学证据的使用。1975年的《联邦证据规则》702允许专家证人以意见或者其他形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范围内作证,虽然没有公开主张舍弃“普遍接受性”标准,但是实际上否认了这一通行的标准。遗憾的是当时的《联邦证据规则》仅仅在有限的范围内适用,因此直到1993年的多伯特案,上诉法院公开宣布舍弃此标准时,才使得“律师开始了解那些已经形成长时间思维定式的领域中的实验性批判”。虽然“关于多伯特案放宽了专家语言可采性标准的说法可能是一个误解”,但其公开宣称舍弃”普遍接受性”标准却起到了启发与引导的作用。自此以后,关于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之争直到2000年《联邦证据规则》702的修订,设置了三个限制条件后才尘埃落定。这三个限制条件是:证言基于充足的事实或数据;②证言是可靠的原理或方法的产物;③证人将这些原理和方法可靠地适用于案件的事实。

伴随着科学证据可采性标准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科技证据的普遍接受要求的降低,美国法院也开始重新认识测谎结论的证据性价值,在司法事务中也广泛运用测谎技术作为侦查手段。“美国的联邦法院和36个州的法院都通过判例肯定了测谎结论的可采性。虽然各法院的判决原则和理由并不尽同,但是一般都把自愿性作为采纳测谎结论的基本标准。换言之,只有在有证据证明被试者自愿接受测谎的情况下,测谎结论才可以被采纳为证据。”由此可见,测谎结论在美国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为证据的过程。

2.2 其他国家与地区对测试结论的采纳标准对于测谎结论能否采纳为证据,各个国家的做法差异较大。例如德国等欧洲国家否认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但是日本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以判例或者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测谎结论可作为证据采纳的相关标准。如日本有判例指出若被试者同意接受测谎结论,检测者的技术、经验以及检查器具的性能可靠,检查经过、结果记录准确,测谎结论就具有证据能力。而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却在立法与实践中都严格排除测谎结论作为证据的可能性,其主要理由是测谎结论侵犯了隐私权,且结果也不可靠。

2.3 中国测谎结论的采纳标准及问题测谎结论在我国不可采纳为证据,但是允许使用其帮助审查、判断证据。测谎技术的介入,为许多疑难案件指明了侦查的方向,提供了一些办案的线索。各级刑事司法机关尝到了测谎结论带来的甜头,但如云南的“杜培武案”,河南的“马廷新案”以及安徽的“刘明河案”,却都是因为办案人员迷信测谎结论而造成的冤案。而在民事诉讼中,立法既未否认其证据能力,亦非给出采纳标准,使得测谎技术在我国的实践应用中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一位曾经在中国推动测谎培训的美国专家,以他对中国十几年来测谎技术发展的观察,认为中国在测谎程序的无知程度非常严重,甚至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

3 完善测谎结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根据我国现行的立法,测谎结论不具有证据能力,但是有学者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

3.1 加强测谎技术的理论研究1982年,我国引进了美国在1972年生产的一台声音分析型测谎仪,委托北京市公安局实际办案。近二十年来,测谎仪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从事测谎理论的科学研究却一片空白,因此测谎结论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它难以获得认可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反映出一种现象,即刑事司法科学似乎总被排斥在主流科学之外,因而难以获得发展。许多刑事司法技术很少有或者就没有实质性的基础研究,这一点在测谎技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测谎技术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现代电子学等多门学科,我国引入测谎仪的时间并不长,心理测谎的理论研究比较单薄。因此,加强测谎理论的科学研究,增强测谎结论的可检验性,对现有的测谎技术在具体案件中的准确率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不过,科学研究和理论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且在进行心理测谎理论研究时,我们不应该一味跟随西方,正如有些学者所说西方国家不太可能会把那些更科学、先进的理论介绍给中国。因此,在测谎理论研究方面,中国的研究者还是应该走自己的路。

3.2 明确测谎结论的法律定位证据,审查和判断证据的参考资料?测谎结论在法律上缺乏准确的定位,这也是导致实践中测谎结论运用陷入无序状态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只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具的一条司法解释中明确提到过“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这一条司法解释对于测谎结论应用现状的规制明显不足。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何家弘教授提出目前关于测谎结论的立法还不成熟,建议应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出台一个司法解释来加以规范。

3.3 规范测谎程序和标准在“杜培武案”中,测谎程序的不合法是显而易见的。在办案过程中,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主持了对杜培武的测谎,即在案件的刑事侦查阶段便“提前介入”,这必然使得法官产生对案件“先入为主”的看法,使得刑事诉讼的最后一个程序即审判走过场,难以起到最后的把关作用。虽然我国法律没有对测谎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有违法院中立性的基本原则,难以保障被告人在诉讼中的权利。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进行测谎的都是人民法院,测谎的程序也因地而异。像这种缺乏程序保障的测谎,如何能最终测量出正义与公平呢?因此,完善测谎的程序,规范诉讼实践中混乱不堪的测谎结论运用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完善测谎程序时,既要考虑到不违背各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如根据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证据规则等,明确规定测谎必须经过当事人的同意,也要考虑到测谎理论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如被试者生理异常等可能引起的假阳性结果,运用立法对这些情况进行排除,在程序上进行规制。

3.4 进一步推行专家辅助人制度“隔行如隔山”,这可能也是“普遍性适用标准”确立时考虑到的。但是这种一概排除的做法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多伯特案使得律师们转变思维方式,开始关注科学领域。但他们毕竟不是专家,也难以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了熟于心。但是,美国司法制度推行的专家证人制度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2001年由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由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而行政诉讼证据规定中也有类似规定。对比日本的诉讼辅助人制度,我国学者将这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称为专家辅助人。而在心理测谎这一领域里,有学者指出我国测谎人员素质不容乐观,专业的测谎人员寥寥无几,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专家辅助人制度在心理测试中推行的困难。而目前在实务界,测谎结论没有作为刑事诉论证据的资格,因此刑事审判中根本不需要心理测谎专家来做专家辅助人。在测谎结论运用比较活跃的民事诉讼实践中,目前也没有报道出测谎专家出庭作证的案例。

3.5 提高司法人员的科学意识大多数法学院不提供或者很少要求开设关于统计学或者研究方法学的基础课。在这方面,法学院课程在一个世纪或者更长的时间里改变很小。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专家辅助人制度等来弥补律师与法官在自然科学知识上的不足,但是现实情况是专家辅助人可能也会像英美法系中的专家证人一样成为“一些涉及个人权益的从业者,他们并不精通科学研究方法”。退一步说,即使他们精通科学研究方法,也可能因支持某一方而故意略去某些重要细节,使裁判者陷入错误认识。而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许多司法人员缺乏基本的科学意识,因此过度迷信科学证据,或者不能用正确、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新兴的科学证据,导致了一些司法不公现象,甚至铸成了司法冤案。对此,有学者指出应该在我国开设与科学证据相关的自然科学课程,改变法学教育只注重法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传统。使所有接受法学教育的人才都掌握证据科学和法庭科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法学与科学分立导致的一系列科学证据应用难题。

4 结论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司法机关不能直接将测谎结论作为定案的证据,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测谎结论在侦查过程中的作用,它于无形之中影响法院的判决。而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广泛用作证据的测谎结论更是直接影响着法院的判决。因此,测谎已经成为我国诉讼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但是,测谎结论在科学理论与法律定位上都存在缺陷,使各地司法机关在对待测谎结论的态度以及如何运用测谎结论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导致心理测试在诉讼实践中的混乱现象。而诉讼实践中的一些因测谎而误的案件,错误本身可能并不在于测谎结论本身,而是诉讼实践中运用测谎结论的程序和标准不规范而造成的。因此,笔者认为研究我国诉讼实践中测谎结论的运用现状,积极探索适应我国现状的心理测谎技术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武伯欣,张泽民.“测谎”结论能否作为鉴定证据――关于中国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现状的思考[J]证据科学。2008,(5):622-628

[2]沈政,方方,杨炯炯.认知神经科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8-182

[3][美]美国国家科学院多导生理记录仪测试评估委员会著,刘歆超译.测谎仪与测谎――美国国家科学院多导生理记录仪测试评估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3-278.

[4]张斌.论测试结论的证据可能:以美国为借镜[A].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院.第二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197

[5]张保生.证据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227-229

[6][美]麦考密克著,汤维建等译.麦者密克论证据[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412

[7]何家弘.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J]中国法学,2002,(2).140-151

[8]吴丹红.民事诉讼中的测谎―基于证据法角度的分析[J]中外法学,2008。(6).88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