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1:32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1)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是议论文答题的总纲。给议论文补充论据首先必须明确议论文的论点。然后根据论点有针对性地补充论据。

2、 补充论据的原则

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是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和史实。

补充论据不仅要明白何为论据,还要注意补充论据的原则。

(1)论据的指向性。不论是补充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应该注意论据的指向性,也就是说论据要能够充分论证论点。特别是有些论据表面看来可以证明论点,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已偏离论点了。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有的同学用它来证明“勤奋”,有的同学用它来证明“劝学”,而这个诗句最能证明的是“珍惜时间”。

(2)论据的概括性。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的以情动人,它是用严密的论证来说服人,是以理服人。议论文中事实论据的表述不能像记叙文叙事那样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而是要针对论点,抓住事件中最能证明论点的地方来概括,要求语言简洁明确,无懈可击。

(3)论据的典型性。补充事实论据一定要注意论据的真实性、典型性。议论文要以理服人,论据只有是真实的,众所周知的才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才不会给别人留下反击的余地。

3、 论据的表述

补充论据时不光要写出真实的、典型的、能够证明论点的论据,连贯而流畅的表述也是得分的亮点。

补充道理论据可以直接添加名人名言、俗语、谚语、诗句,必要时还应进行合理的分析。分析时可采用这样的表述形式:正面论证“如果……,会……”,反面论证“反之……,则会……”。

补充事实论据有两种形式:一人一事或多人多事。多人多事表述时可采用并列句或并列段的形式。如:

“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厄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大“乐圣”。

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经找到一千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等的光明。

面对仕途的苦闷,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誓言,在挫折中走向成熟。

这样的论证列举多人多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论点,采用排比段可以增加语言的气势和文采。在表述时,如果前面有事例。表述时可仿照其结构、句式、语气。如果没有可采用以下两种结构:“若不是……,又怎么会……”,“正是……,才会有……”。

如:“李时珍若不是跋千山,涉万水,尝遍百草,又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问世。”

“爱迪生正是经受住了一千次的失败,才会有人类现在的光明。”

表述论据时要想使论据能够充分证明论点,还应抓住能够证明论点的关键词语来概括。如:“《谈骨气》中文天祥的事例的概括就抓住了拒绝高官以突出他的‘富贵不能淫’”“闻一多的事例则突出他面对敌人的枪口‘拍案而起’以突出其‘威武不能屈’”。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2)

二、适当进行方法指导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3)

中国报刊的历史有一个渐进过程,即从宗教性报刊到商业性报刊、从党派论争的政论性报刊到面向广大普通民众的平民化报刊。民国时期平民化报刊的特性是:商业性和平民性结合得比较紧密,政治进步性也很出彩。成舍我参与创办的报刊比较明显地显出了这些特性,那就是立足大众的平民化,追求政治的进步性和报刊经营的商业性成功。

一、中国平民性报刊的演进史

1.晚清以来的平民性报刊

平民化是报刊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走的一条必由之路,即使是在清朝嘉庆、道光时期由洋人传教士开创的宗教性报刊小册子,也是以向平民传播基督新教为手法,在民间免费散发。比如英国新教传教士、隶属伦敦布道会的马礼逊所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就以“耶稣加孔子”的模式在民间通俗性地进行宗教理念宣传。到后来逐步发展的、鸦片战争前后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地产生的商业性报刊,诸如洋人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华文)、《遐迩贯珍》(香港、华文)、《六合丛谈》(上海、华文)等,这些报刊为了自身的传播影响,加之殖民地和租界本身的经济发展需要,都是面向华人社会的广大民众。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更是开了面向平民大众的报刊成功先河,《申报》的办报宗旨是“义利兼得”,以为民请命、敢于抨击时弊的“义”拉大旗,吸引读者,从而产生巨大的发行量,产生利润;同时以影响力、广告利润为报业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晚晴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小白菜案就是被《申报》披露最后得以昭雪的,这份报刊,影响深远以至于慈禧太后的宫中也要备一份待阅,可见平民化报刊在晚清以来的受欢迎程度。

2.办报成为平民知识分子的一条出路

由于1906年清廷停止科举,文人传统的耕读、就仕之梦进而破碎,做乡间教员、官衙幕僚、经营生意或做买办账房等成为读书人的一般出路,更有不少经过康梁“新学”熏陶的知识分子转而经办报纸,办报纸一能得以经济成就,二能借此平台换取志向、心声的抒发而立德立言、拯救苍生,如同参政、议政一样,实现其在科举幻灭之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固有抱负。

在办报的过程中,除了那些政论性报刊容易昙花一现之外,平民化报刊走中间道路,存续时间较长。这些平民化报刊采写政治消息的变动但不陷于政治之争,只是采取“有闻必录”的态度,同时特别增加民生与社会信息,这些信息一能开阔视野,开启民智,广受读者喜欢;二能为平民说话,无论从写作角度到评论立场都站在普通阶层的立场上;三是文字平白、浅显通俗,但追求人人易懂,论理符合天理人心,体现社会公道。

以后的报刊为了经营上的考量或者为了宣传上的影响,都把平民大众作为重要的读者对象,创办、经营各类平民报刊,除了发行面大而获取利润高、完成作为商业报刊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以为平民说话、为中下阶层民众提供有价值的社会信息和新闻变动为主要出发点,争取平民读者,赢得呼声,完成旧一代有为知识分子济世救国的人生理想。出身没落封建家庭的民国报人成舍我即如此,他少年即立志新闻业,而且有较早办报的经历,他的报纸以平民利益为出发点,思想趋向进步,同时善于立足于平民化报刊获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二、成舍我新闻思想的形成

1.少时家庭变故的经历使之感受“新闻为平民说话”的力量

成舍我原名成勋,“舍我”是其在五四之后的笔名,意即“当今之世,为民请命,舍我其谁”。其祖籍湖南湘乡,1898年即那一年生于南京,其祖父曾做过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幕僚,其父成壁,曾任安徽地方县级典狱等官职,成舍我出身封建低级官僚家庭。十岁时,其父因当地监狱事端而深受官司缠身,身陷囹圄,家人各处奔走求救,得当时《神州日报》记者的仗义执言,才洗刷冤屈,得以平安。

《神州日报》是同盟会人士于右任创办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清末以敢在报端咒骂清廷官僚为“”“夜鬼昼行”而著称,以申斥政府昏暗、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而闻名于世。成舍我少年时因此家变,就感受到了《神州日报》这样的报纸和报人为落难者、为平民说话的力量,崇敬记者职业为民请命的神圣。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十四岁的成舍我开始撰文向《民报》投稿,《民报》是孙中山等人创办的革命性报纸,宣传三民主义,同保皇派作斗争。当时孙中山的革命党为了谋求发展壮大,获取新鲜力量,成舍我“被集体”加入。成舍我十六岁时,被《民报》聘为外勤记者,从此,开始了其近八十年的职业报人生涯。

2.从事进步宣传,反映军阀统治下的社会民生

在当时,有正义感的报人的新闻思想是自由而激进的,认为新闻和报人有“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梁启超语),认为“报纸是社会的教科书,记者是民众的教员”。他们重视报刊传播思想、传递信息的功能以及倡导国民、启迪民智、扶助贫弱的作用,强调利用报刊做投枪,进行对社会的舆论监督。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成舍我开始积极从事办报活动。1915年,安徽省督军倪嗣冲大肆逮捕孙中山革命派的人,成舍我转道辽宁奉天(今沈阳),任《健报》副刊主编兼总校对。1916年袁世凯复辟之时,成舍我加入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民国日报》工作,民国日报以讨袁为主旨,是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主要言论阵地,创始人是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时期的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陈其美。因为陈其美为同盟会元老、的恩兄,成舍我因此在《民国日报》工作时期接触到了大量的早期的高层政治人物,与蒋氏系统的人脉也颇丰,这为他日后办报的成功和形成贯通民国时期上下各个阶层的采访交际态势奠定了基础。

1918年初,在陈独秀、的建议和推荐下,成舍我入北京大学深造,同时经介绍入天津《益世报》的北京版从事兼职编辑工作。《益世报》是当时国内较为正义的大报,虽最初为教会报纸,但是表现出了“敢于为中国人说话”的品质,以立论公正自由、反映民间疾苦而闻名,很多大家如梁实秋、张恨水都曾给它撰文写稿,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也为《益世报》写下了50余篇海外通讯。成舍我在《益世报》这样的优秀报刊风格下,逐渐形成了追求真理、不畏强权,追求新闻客观公正的价值观和办报理念。

“五四”运动后,段祺瑞主政的一段时期,成舍我第一次以笔名“舍我”在《益世报》上发表了题为《安福与强盗》一文,直批皖系段氏系统的政治。安福指安福系,是当时皖系的智库团,因为经常在北京的安福胡同聚会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树铮、王揖堂等人,1920-1926年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成舍我由于得罪了安福权贵,致使《益世报》被停刊三天,同时也成就了成舍我的声望。在以后的报业生涯中,成舍我因为报纸言论开罪于军阀张宗昌等政客以及的亲信、受建筑商贿赂的新闻宣传大员彭学佩等,报馆被查甚至人身被拘禁的遭遇屡有发生,但他始终坚持以报道真相为己任,从不屈服。“正是源于追求报纸的真实客观,成舍我成为历史上受到挫折最多的报人,坐牢近20次,报馆封门不下10次,甚至险遭皖系军阀的残酷屠刀。”[1]“我和汪碰,最后胜利必属于我,因为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不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2]

三、从“世界报系”到《立报》:以平民性为目标的报业商业经营的成功探索

1.崛起北平,平民化报刊体系“世界报系”的创建

在积累了十余年办报经验后,1924年成舍我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并一举取得成功。“创业初期,报馆设于西单手帕胡同三十五号成舍我的家中,他集记者、编辑和老板于一身,十分辛苦,往往清早出门,去国会和各部院采访,有时还去鸦片馆、饭馆、酒店打探消息,总有独家新闻被他采访到,下午就可见报发行。报社外勤记者龚德柏利用懂日文的优势,每天都跑到东交民巷日本公使馆闲坐,与馆中人拉近关系。”[3]

成功的原因,一是由于当时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式的动荡时局,南方有孙中山的革命政权和北方对峙,北方的北洋政府政权更迭。时局的变动产生新闻,世界的变动产生信息,北洋时期国内政治经济的乱象、军阀政客的倒行逆施、社会名流逸闻轶事爆发式的出现,政界、军界、金融界、娱乐界的消息以及平民生活、贫民苦难、地震水灾等,使中国成为最热闹的新闻采集场,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变动,新闻量激增。二是当时报界发展的生态环境较为宽松。生态环境即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当时政府对报业的压制较少。北洋政府从1912年袁世凯做民国大总统,再到1928年进北京赶走北洋最后一任统帅,在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的17年间,军阀走马灯似的更替不停,换了47届内阁,平均几个月就换一次内阁,这种政局的变换更替客观上形成了报业环境的宽松。例如,1918-1922年是徐世昌大总统时期,徐较为开明,社会较为平稳,有《中华民国约法》作为总的大法,约法中所规定的民众办报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基本上都名义上能兑现。徐世昌之后曹锟贿选、冯玉祥兵变、段祺瑞和依次执政,军阀之争淡化了对新闻的约束,虽时有军阀残害报人、压制新闻的现象,但军阀们也会利用报刊作为党同伐异的工具为自己摇旗呐喊,加之民国的宪法毕竟也规定了民众的办报自由和言论自由,所以,成舍我的这种民生类报刊基本就相对发展得特别迅速。三是这期间西方列强忙于在欧洲战场上争夺利益,无暇顾及远东事务,民族工商业发展起来,以至于相关的诸如电报、印刷、造纸等技术和广告业等经济领域也都大为进步,为新闻业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直接的便利。

成舍我在《世界晚报》风行京津、成功积累资金后,紧接着于1925年2月办《世界日报》,当年9月又创办了更加通俗的《世界画报》,这样就形成了成氏的“世界报系”,几乎占领了北方报业发行的所有时段和新闻市场。特别是其《世界画报》的创刊,由于图画和摄影照片的大量采用,其中手绘的人物与场景逼真,栩栩如生;摄影照片印刷精美清晰,真实可信,使得当时粗通文墨的下层平民百姓也能从画报中读出时局变动,拓宽了宣传面,加强了新闻时事的有效理解,使得读者对事件以及新闻当事人的面貌、各地风土人情等大量感性化获知。在当时中国各地通信不发达,消息闭塞的情况下,画报内容使新闻形象化地跃然纸上,对开通风气、启迪民智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通俗的做法使得成舍我在北京报界立住了脚跟,成为其他报业经营者效仿的榜样。

2.进军南京报业市场,创办民国首都的《民生报》

要想办报就要找准新闻市场。1927年,在“世界报”系掘得了办报的第一桶金之后,成舍我名气渐大,为了向全国报业市场进军,成舍我决定在的国府所在地南京创办《民生报》。当时的正逐步攫取全国性政权,南京正在逐步成为一个近代化发展中的首都核心,的技术官僚正在积极建设以南京为中心的江浙地区城市圈乃至范围扩大到长江流域下游以及华东地区的城镇核心圈,南京的城市建设正在进行,城市面积在扩大,道路在延伸,市民阶层、读者队伍和报纸市场正在培育,这些都为成舍我在南京创办《民生报》这样的平民阶层报刊创造了条件,“首先,他把《民生报》办为小型报,不但节省了篇幅,更节省了报纸的成本。‘一元钱看三个月廉价报纸的最低价格’,更使订户猛增;其次,在版面编辑上,他主张‘小报大办’,版面上文字紧凑、精简,文章短小精悍。”[4]报纸“一年后就发行到1.5万份,有时日发行高达3万份,超过了《中央日报》的销量”[5],最终成为华东地区在百姓心目中有影响力的著名报纸。“在此时期,成的办报方式开始迈向大报小型化、小报大办,报纸的一些运作方式,如‘精编精写’‘大众化’等得到了具体实践,为后来上海《立报》的崛起提供了实践空间。

因此,南京《民生报》时期是成舍我报刊思想的重要阶段,同时,在这一时期,为了民生报的顺利创办和发展,成舍我周旋于南京国民政府高层之中,同李石曾、程沧波等CC派人物来往频繁。”[5]这些都为他日后做大报业奠定了人脉基础。

3.远赴欧美,学习商业报刊经营经验

为了更好地面向广大普通百姓发行报刊,打开报业市场,成舍我决定学习西方廉价报刊的经验。1930年初,成舍我在元老、北平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的李石曾的赞助下历时一年出国考察。李石曾其父乃是清同治帝的老师李鸿藻,李石曾早年曾随清驻法公使到法国游历,后来回国组织过国内青年学生留法事宜,对英法社会很熟悉。在李石曾的建议和帮助下,成舍我先到历经过百年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报刊自由度较大的法国进行报业考察。法国从1789年第一共和国到波旁王朝再到第二、第三共和国,历经百年时间直到1881年争取到新闻自由,历史的洗礼使得法国形成西方成熟的新闻业态。到法国后,成舍我又到瑞士日内瓦参加了世界“万国报界公会”的会议,后又转道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报界公会发表演讲,这次演讲使得我国的报人也开始在世界报业体系中出现独立的身影。然后成舍我再经德国、英国等地考察后渡过大西洋到美国考察,美国是当时报纸面向平民大众化、廉价化发展得最好的国家。

在西方社会考察一年,成舍我眼界大开,1931年回到上海后,准备全面实践西方新闻业界的经营理念和实际操作。“他在西方大众报业思想中融进了自己中国文人式的思索,探索如何实现民众新闻自由,改变报纸为特殊阶级垄断的弊端,让传媒真正成为民众说话的平台”[6]。当时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报纸分为高级报纸和廉价报刊,经过考察,成舍我认为西方高级报纸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要闻,社论严谨,但是曲高和寡、读者面窄,一般以保守贵族、议会政要、律师、金融界等人士为读者层,发行面和影响面不大,且内容高深、文字晦涩,版面正统守旧。中国虽有政界、经济界、知识界高层等报纸阶层读者,但如果创办高级报纸,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不能向更广大的普通民众进行宣传,不能向导国民,不能适合于中国的报纸市场和最大限度地传播消息与文化。

大众化平民报刊最适合中国国情,成舍我认为平民报刊在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言论可以独立,不受制于人;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民生新闻以及各种消闲趣味新闻,面对浮世众生的广大读者,以政界军界变动、政治与利益派别之争、社会动荡等硬新闻做骨架,体现报纸的新闻价值性,且深入分析时局,给普通民众以深入的解读,影响舆论,使得读者不迷惑于时局变动;同时以市井民生、市场消息、百货广告、小说连载、明星轶事等为穿插,文字通俗、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版面活泼,叫人喜爱。因为贴近民众生活,发行量大,进而可以吸引广告主,拉动大量广告,以广告养报纸,既满足消费者的阅读需求,又满足广告主的宣传需要。

4.抢滩上海,创办《立报》

“早在北平办报时期,成舍我就注意到了小型化报纸的优势。在南京办《民生报》时,他开始试水小型报,以‘精、简、全’的风格,开南京报业之先河,使南京市民耳目一新,取得了3万份的发行业绩,位居南京各报之首。赴欧美考察之时,西方报纸的大众化风格和百万发行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更加坚定了他走‘大众化’办报之路的信念。”[7]

1935年成舍我以小版面取胜的报纸《立报》在上海创办,特别体现了他借鉴美国廉价小开本报纸的特色,这种小型报刊,全年报价是三元四角,是《申报》等大报价格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而且虽然版面小了,但内容不减,版面与内容更有机紧凑,文章短小精悍,报纸可以快采快编、快印快发,实行精编方针,以较小的篇幅承载较多的内容,售价低廉,力求使读者“能读,必读,爱读”。成舍我把自己的小型报与那些“‘不竞争新闻、不重视言论,只以乱造无稽谣言,揭发个人隐私为其首要任务’的‘到处嗡嗡,扰人清梦,惹人厌恶’的市井小报进行明确的划分,单取小报之型而取大报之髓,坚持了严肃、有品位的办报思路,树立了另一种风格。所以,成舍我的‘小报大办’是对格调低下的小报的摈弃。”[8]

“《立报》,以‘立己’‘立人’‘立国’为宗旨,并提出‘报纸大众化’和‘以日销百万为目的’两个口号。成舍我在创刊词《我们的宣言》中写道:‘我们认为不仅立己立人不能分开,即立国也实已包括在立己的范围以内。我们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我们就必先使每一个国民,都知道本身对于国家的关系。’成舍我宣布自己的报纸服务于‘大众利益’,大众化的目的在于使报纸成为‘大众乐园’和‘大众学校’。”[10]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之后,将铁蹄踏入我国华北地区,在汉奸头子王克敏的主持下,华北成立了伪自治政府,为了在当时国家破败、战争濒仍的紧迫时局发动民众,《立报》把国家安危和大众化紧密结合,以大量篇幅揭露日寇的罪行和汉奸的卖国求荣,积极宣传爱国抗日救亡的主张,体现了成舍我一贯身体力行、为之不懈奋斗的拯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中的进步性和责任感。

“《立报》立足普通民众,以低廉的价格、通俗的风格以及高品质内容来吸引读者,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行量最高时达到了20万份,刷新了当时中国日报历史上的发行纪录。学界认为《立报》在中国走大众化之路是一个新的突破,是成舍我先生的一大创作。他所倡导的小报大办、以少胜多,以最小的篇幅,刊载最多的新闻,以适应都市读者的阅读品位和生活节奏的做法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11]由于《立报》等报纸办得成功,和世界上所有成功报团的发展道路一样,成舍我考虑进行报业托拉斯建设。成舍我在战后曾说:“我的目标是拥有10家报纸,在这个基础上,再成立一家‘世界通讯社’。”[12]由于内战扩大,交通阻塞,时局动荡使得他的这一理想破灭。

成舍我后来去了台湾,1949-1988年的台湾,仍然是“言禁”政策。台湾当局在“”期间严格控制报业,严酷地阻碍了台湾新闻事业的发展。“报禁”从1951年开始,集团实行“限证”“限张”“限印”政策,即,限制民间报纸的营业执照、刊号的申请,限制白报纸纸张的供应以及限制报纸的异地印刷等,以此限制言论的自由和新闻的自由。当时台湾蒋氏当局通过立法,规定没有特别申请,不得办理新的报刊,已有的报纸,其言论也受到当局的压制和检查,几十年间,台湾报业发展缓慢,只有党营的新闻业一统天下。1956年成舍我担任台立法委员期间,不顾自身安危,又一次体现了其“为民请命,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精神,反对台执政当局禁止新创报纸杂志登记的政策,对当时台湾社会的“”“报禁”措施进行质疑和批驳。等到了蒋经国晚年,台湾政治逐渐开化,1988年台湾报业终于解禁,成舍我不顾90岁高龄继续申请开办台湾民间报刊《立报》,把50年前在大陆所办的《立报》重新创办,沿承其一贯的办报传统,矢志不渝。

参考文献:

[1]向菊梅.论成舍我的社会责任意识及报业利益实现路径[J].东南传播,2012(3):54.

[2]陈向阳.新闻记者与行政院长[J].读书,1999(3):76.

[3]郦千明.坚持“言论公正”的民国报业大王成舍我[J].文史天地,2012(12):15.

[4]徐少红.成舍我与南京《民生报》[J].南京史志,1998(4):24.

[5]黄志辉.南京民生报发刊日考[J].国际新闻界,2012(9):99.

[6]阳海洪.成舍我大众化新闻思想的问题意识[J].新闻爱好者,2013(10):93.

[7]张鸿飞、刘远飞.成舍我的报业经营管理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2(11):47.

[8]杨华,何斌.从“小报大办”到“大报小办”[J].新闻爱好者,2010(13):44.

[9]陈英程.关于成舍我办报理念三个问题的重新审视[J].新闻知识,2013(8):83.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4)

开始执掌各大书院

俞樾仕途不顺,且非常短暂。道光三十年(1850年)俞樾进士及第,是年30岁。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简放河南学政,咸丰七年(1857年)被弹劾所出试题割裂经义,罢职回乡。在35岁至37岁短短两年的从政生涯中,俞樾任河南省主考官,负责甄选人才、擢拔名士的教育大事。但他却在出考题时犯了禁忌,结束了短暂的政治生命。

俞樾所出八股文题被指责为割裂经义和触犯时忌。下面来看看他所出的题,如:咸丰七年试陕州题曰:《然则文王不足法与》;试武陟县题曰:《苟为无本》;试修武县题曰:《王知夫苗乎》;试原武县题曰:《鳖生焉》。尤触时忌者,试祥符县题曰:《邦君之妻曰寡》。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合场哗然,几至罢考。俞樾所出的这些试题,断取经义,增加了士子判题的难度。如《鳖生焉》,题出自《中庸》,原句为:“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只割取“鳖生焉”3字,上下不着边。特别是割取经义后,没有上下文的贯穿,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会有违背纲常、触犯时忌之嫌。如《然则文王不足法与》、《王知夫苗乎》二题,好像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责问,这在皇权社会当然是要不得的。特别是如《邦君之妻曰寡》这样的题目,该题出自《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割取上下文拼凑成题,满族本异邦,题目表面意思容易使敏感的清统治者觉得有影射之嫌。

俞樾后来述及被罢职一事,他以诗道:“岳色河声无古今,使臣仗节遍登临,力除萧艾求兰蕙,此时当年过用心。”俞樾解释道:“丙辰二月始出棚考试学使之职,当以求才为主,而以防弊为宾,果拔得一二真才,便为无忝厥职,小有冒滥无伤也。余当年转以防弊为主,此乃少年用意未当,奉职不称正以此也。”俞樾认为自己为河南学政时,出题割裂经义是因为求才心切,用心过当,以至于无意中触犯时忌。

罢职后,俞樾闲置无事,开始读高邮王念孙父子的《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诸书,渐而好之,遂有意治经。咸丰十一年(1861年),俞樾从朋友处借得半部《学海堂经解》,即阮元于学海堂主持编刻的《皇清经解》,专心攻读,治经渐有心得。罢职后8年,即同治四年(1865年),俞樾开始了终其后半生的书院主讲经历,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然后又移席杭州诂经精舍、菱湖镇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上海求志书院、德清清溪书院、长兴箬溪书院。其中执掌杭州诂经精舍时间最长,从同治七年(1868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达31年之久。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曾延请俞樾任四川尊经书院山长,俞樾以老母在堂,未便远游相推辞。

掌教书院,醉心朴学,

成就朴学大师地位

书院教育和官方教育比较起来,思想比较自由活跃,受到的禁锢较少,给了俞樾更多的教学自,而俞樾所主讲的这些书院,除了最先主讲的苏州紫阳书院是从事时文教学外,其他书院皆如诂经精舍一样是以朴学教学为宗旨,研经究史,训诂考据,讲求真才实学。俞樾在这样的书院环境中教书、著述,终于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一代朴学大师。

俞樾掌教的各大书院中,以在诂经精舍的时间最长,达31年。俞樾能够掌教诂经精舍如此之久,是俞樾和诂经精舍相互选择的结果。同治四年(1865年),同科进士李鸿章任江苏巡抚及两江总督,俞樾往见之,李鸿章举荐俞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俞樾对在苏州紫阳书院的教学生活显然是很不满意的。苏州紫阳书院是以科举时文为主要教学目的的书院,教学内容是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和试帖诗。掌教紫阳书院期间,俞樾给同人的信中屡屡谈到教学时文的苦闷。他在给友人应敏斋的信中说:“弟章句陋儒,所主紫阳讲席,又专课时文,虚拥皋比,一无裨益。”在给举荐者李鸿章的信中也屡次谈到教学时文的无益,在一封信中他说道:“吴下为人才渊薮,兵乱以来不无荒废,殊少佳文,未识老前辈甄别正谊得有绩学能文之士否?昌黎有言:文章岂不贵经训。乃吾人作秀才时,或侈言时务,或空谈心学,二者皆不无流弊,总以经史实学为主。省会书院宜存贮十三经、廿四史及周秦诸子之书。诸生中有笃学嗜古者,许其赴院读书,师友讲习以求实学,或亦造就人才之一助乎!”

受杭州诂经精舍的影响,正谊书院也专课经解诗赋,以朴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在这封信中,俞樾对正谊书院能够从事朴学教学,培育朴学人才,感到非常羡慕。信中流露出对崇古实学的嗜爱,对培育实学人才的关注,也特别关注书院古籍的储备。其后与李鸿章的信中更直白地说道:“弟承乏紫阳,倏又半载,如期开课,裨益毫无。”对紫阳书院以时文教学为务的生活,极为不乐。

这时,浙江制府马端敏(山)延请俞樾前往诂经精舍任山长,俞樾欣然应允。同治六年(1867年)冬,俞樾准备离开紫阳书院,赴杭州诂经精舍任山长,在给友人曾枢元的信中说道:“频年主讲紫阳,虚拥皋比,了无裨益。明岁移席浙江之诂经精舍,从吾所好古训是式。湖山坫,其鄙人坐老之乡乎?”不但对移席诂经精舍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朴学教学和研究,认为是“从吾所好”,非常自得,而且对诂经精舍优美的湖光山色也极其满意,认为“西湖山水之胜,自非吴下所可及。凭栏眺望,心目开爽”。诂经精舍恰是俞樾神投意合之所在,并打算在那终老余生,颐养天年。

俞樾和诂经精舍结下了31年之久的不解之缘,实是书院历史上的佳话,也惠及其它以朴学教学为宗旨的书院,如湖郡菱湖镇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上海求志书院、德清清溪书院、长兴箬溪书院,俞樾都曾掌教其中。诂经精舍31年的教学生涯是他最为满意的人生选择。阮元创办诂经精舍时,就立下了以朴学为主的教学宗旨,俞樾能长期胜任山长职务,是和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分不开的。

俞樾掌教诂经精舍前后,正是俞樾从事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在掌教苏州紫阳书院(1865―1867)期间,俞樾就已完成《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各35卷,确立了他在学术上的大师地位。掌教紫阳书院期间,俞樾在时文课教之余,一直潜心于朴学研究。给友人信中说:“樾在此(紫阳书院)已举六课,每课卷约计三百左右,率以六日了之,一月之中,尚有二十四日可以读我书也。”他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道:“樾非不知儒者读书当务其大者,特以废弃以来,既不敢妄谈经济以干时,又不欲空言心性以欺世,并不屑雕琢词章以媚俗,从事朴学,积有岁年。”

在俞樾掌教诂经精舍期间,他的学术研究和书院教学相得益彰,教学相长。同治十年(1871年),即俞樾掌教诂经精舍第四年,刻成《第一楼丛书》(第一楼是俞樾于诂经精舍读书著书处)9种30卷,它们是:《易贯》5卷、《玩易篇》1卷、《论语小言》1卷、《春秋名字解诂补议》1卷、《古书疑义举例》7卷、《儿录》4卷、《读书余录》2卷、《诂经精舍自课文》2卷、《湖楼笔谈》7卷。特别是《古书疑义举例》7卷,对学界影响甚大,该书对九经诸子中由于文法或用词与后世不同而产生疑义,或因错简误字而读不通的,例举88条,加以解说,对于解决古籍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被誉为“发古今未有之奇”。一时续作纷出,如刘师培的《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的《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叙伦的《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的《古书疑义举例增补》。这五种书被称为“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此后,俞樾在掌教诂经精舍期间,还陆续完成了《宾萌集》、《茶香室经说》、《春在堂杂文》、《春在堂随笔》、《俞楼杂纂》等著作,最终完成《春在堂全书》共达500卷。

弘扬教育,门秀三千,

热心书院制度建设

俞樾勤勤恳恳,致力于书院教育,为清代书院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不朽的业绩。俞樾勤勉著书,著述丰富,所著书除留存所主讲的各大书院供师生阅读外,还曾将《春在堂全书》赠送福建九峰书院和四川尊经书院等,以求佳惠莘莘学子。他还竭尽所能,弘扬周围值得称颂的教育事迹和教育精神。他对教育行业中有贡献的人物,常撰文赞誉,以使事迹永传。

除了对政府要员如阮元等功名显达士林人物的事迹倍加推崇、交口称赞外,更可贵的是他还非常关注普通士人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常撰文弘扬宣传。如浙江德清县钟桂溪(字广文)、俞石林(字锡麒)二人创建仙潭书院,俞樾作《新市镇仙潭书院记》;孙锵(字玉仙)筹建奉化县试馆,他作《奉化试馆记》,对教育事业有贡献的人物不吝笔墨,以期美名传之永远。

俞樾的书院教育生涯,硕果累累,培育门秀三千,天下景仰。弟子中有成就者不胜枚举,有章炳麟、黄以周、戴望、崔适等学术大家,也有吴昌硕等名留后世的艺术大师。难能可贵的是,俞樾教学授徒,不分国籍、不分男女。浙江慈溪女子张贞竹,聪颖伶俐,少有才名,喜欢读书学习,俞樾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陈腐观念的束缚,毅然将其收为女弟子。俞樾的学术声望远传日本,光绪十年(1884年),日本政府派井上陈政(字子德)等一批留学生专程到诂经精舍学习汉学,受业俞樾门下。因为这些日本留学生的纽带关系,俞樾对日本汉学也十分关注,与日本汉学家交往比较密切,促进了汉学的中外交流。

处于晚清社会变革时期的俞樾,对书院教学制度的建设,既坚持朴学大师遵循古礼的大儒本色,难能可贵的是,他更重视实际的教学效果以及国家、时代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俞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时,龙门书院山长应敏斋曾就书院章程和所定功课请俞樾过目,俞樾认为章程第五条每月授课师长西南面立,诸生以次东北面揖,师长答揖的礼式中,师长所处“西南面”、弟子所处“东北面”的方位比较唐突,且不符合古礼,并引经据典提出了疑议。虽是礼仪方面的细节小事,但可看出俞樾在书院制度建设中秉具“中正和顺”、谨遵古礼的儒家思想。

俞樾对书院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对书院建设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建议。很多书院常就有关事宜请教俞樾。俞樾掌教诂经精舍时,应元书院掌教王补帆请俞樾订正应元书院章程,俞樾对应元书院每月膏火惟以官课为定,认为很不妥,这样会导致肄业生重官课、轻师课现象的发生,主张官、师课的膏火分配应该随课升降,平均分配,并举例说直隶莲池书院膏火分配以官课为定,且规定师课缺席者扣除名额,虽然每次考课师课人数不少于官课,但师课文章无一可观,不见佳文,建议应元书院应该官、师课并重。可见在书院管理中,俞樾并非一位迂腐的大儒,他重视书院机制运行中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漠视膏火这些经济因素在书院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对应元书院除常课外,另设一课专考经济有用之学,俞樾非常赞赏,他说:“美哉斯举也!夫通经而不足致用,何贵通经;经义治事固胡安定之成法也。使士子知上之所求不徒在八股试帖而孜孜讲求于其大者远者,洵为国储才之要务矣。”

他认为“通经”的目的是为了“致用”,而开设经济有用之学可以培养出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才。同时,他指出开设经济之课应防一些流弊的产生:“然鄙人窃有所过虑者。贾董之才,旷世间出,岂易责之;寻行数墨之陋儒,恐亦不过掇拾陈言,敷衍了事而已;其甚者浮浪之子巧以行其尝试之端,健讼之夫阴以佐其攻讦之术,处士横议由此而起,于治道无益而转于政体。有妨此亦不可不防者也。”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5)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任何学校都依赖于一定的财政制度管理,教育经费等,高中教育更是如此,本文认为研究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具有重要且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高中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高中学校管理者偏重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学校的经济管理,本研究通过对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对完善高中学校的教育经济体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取向本来就具有实践性,通过研究分析有针对性的探索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相关意见及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着深刻的实践价值。

二、高中学校存在的主要教育经济问题

(一)学杂费辨析不清,缺乏透明度

该校的学费是每学期1760元,一年学费总和是3520元,在填写学生个人直接教育成本调查表时,学生并不知道杂费具体指什么,学费中直接就把杂费包含在内,比如住宿费,书费等,而且据调查的十五人中有五人没有在校住宿,但是所交学费与在校住宿学生学费一样,并没有退还住宿费,所以学生对所交学费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与了解,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当有知道的权利,此外学校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向学生公平公开清楚解释所交学费中的具体事项。

(二)存在乱收费现象

当前我国各高中学校乱收费的名目繁多,有住宿费,补课费,建校费等等,虽然这种情况已经在遏制,但仍未杜绝。该校乱收费现象虽不严重但依旧存在,每个班级在开学之际会收取所谓的班费,这些费用主要运用于班级学生饮用水,春秋季学生运动会,奖励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等方面,虽说这些班费使用情况会公开透明化,但是仍属于乱收费范围内。

(三)文体活动费匮乏

一般重点高中都会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重中之重,这所学校也不例外,学生填写调查表时对文体活动费感到很迷茫,基本都填写的是零,十五人中只有三个人填写五十到一百元不等,而且据调查,这三人填写的文体活动费是指自己在2015年度所购买的体育器材费用,比如羽毛球拍,兵乓球拍等。至于学校组织的春秋季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经费基本来自班集体自行集资办理,学校基本没有拨款资助。

(四)学生奖助学金规范化程度低,隐瞒性强

学校学生大多不知道有奖助学金这一项,所调查的十五人当中只有四人拿过20到500元不等的所谓的奖学金,且这部分所谓的奖励来自于班级里的班费。至于调查所问到的学校发放的奖助学金,只有一人拿到过两千元的奖学金,其他十四人毫不知情。据此可知,该校有奖助学金,但是经费较少,学校学生人数众多,使得惠及学生人数就会少之又少,且学校对于奖助学金并未公开化,隐瞒性强。

(五)学校食堂缺乏科学管理

该校食堂里的饭菜学生普遍反映情况是价格贵,不好吃,形式单一等,食堂饭菜价格比县里一般小饭馆饭菜还贵五角到一元,而该校又属于封闭式学校,这就直接增加了学生的个人成本,另外由于是一家公司独立承包,每天饭菜样式都一样,学生又常年在校吃饭,有时他们宁愿吃泡面或买零食也不吃食堂饭菜,导致的后果就是又间接的增加了学生的个人成本。

(六)学生宿舍环境差及相关设施不完善

该校属于县级重点高中,由于资金有限,学校建设设施不完善,学校没有室内体育馆,只有露天操场,体育课每逢大风或阴雨天气,学生们只能在教室里上自习。学生宿舍环境条件差,学校学生宿舍是十二人间,但是由于学生多,宿舍少,基本每个宿舍都加了一张床铺,也就变成了十四人间,宿舍空间小,人数多,物品杂,给学生的宿舍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

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相关意见及建议

(一)完善学校财政管理机制,使学校资金透明化

高中学校较为注重教育质量,学校管理者也就把管理重点放在了教育管理上,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校是一个整体,管理者应当以全面的角度去看问题,学校应当强化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完善学校财政管理机制,使学校资金透明化。

(二)健全学校教育经费来源形式,使其多元化

我国高中学校主要教育经费来源,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其次是社会及个人且所占比重较少,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比例在不断增长,但教育经费来源形式单一问题长期存在,学校教育经费不足,间接导致出现乱收费,文体活动费用匮乏等现象。

(三)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进行科学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学校也跟随国家发展趋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很多学校仍只停留在理论的改革与创新上,忽视了其实践性。普通高中学校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应当注重实践性,减轻学生教育成本负担,发挥经济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功能,使得学校资源配置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6)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回答的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大学班级是大学的最基层组织,大学班级建设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大学班级建设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 前班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班级成员缺乏归属感,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弱|90后学生,社会活动经验不多,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不强,个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个人意识强等,导致了班级管理难度大。

1.2 班级数量多,基数大,管理难度大

班级人数多,学生意见很难统一,导致班级活动开展难度和班主任管理难度的增加。

1.3 班级非主流群体增多,对班级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班级非主流群体主要有几种类型:不满学校和班级的管束,不介意违反纪律型;个人主义严重,对学校规定置之不理,消极避让型;对班级建设及学校活动不感兴趣,不反对,不参与型等。这在班级中造成很不稳定因素,但由于这部分人存在一些个人特长或号召力,对班级其他同学起着较大影响作用,对班级建设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1.4 班干队伍素质有待加强

班级班干的思想品质和工作能力素质良莠不齐,对班级建设造成了很大冲击。

1.5 班风学风建设需加大力度

学风是班风的核心。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尤其缺乏动力,多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目标与学习兴趣为班级学风、班风建设带来难度,抓好学风、班风是班级建设的重中之重。

2 班级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三观 ”存在偏差

当前的社会原因,学生们考进大学过程中,家庭大多事务都是由父母操办,不需亲自动手,学生也养成了思维与行动惰性,缺乏积极思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上市场经济与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对班级建设的热情度和统一度很难调动。

2.2 班级建设目标不明确,集体活动欠吸引力

有的班级建设中缺乏明确目标和定位,导致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杂乱无章,班级成员对集体活动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导致班级建设的长期性、统一性难以保持。

2.3 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人的自由和平等,使得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老师关心他们,又嫌老师管得太多太罗嗦;以前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听什么,现在老师提个要求学生有很多原因和道理。现在的常态是师生之间只有在充分的交流和沟通下才能取得一致意见,学生对班级和学校任务认可了才能去有效实行,这给班主任管理和班级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建设

3.1 以生为本,强化民主管理

首先明确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同学,为同学成长成才与发展提供平台和帮助。培育班级核心价值观的中心是以班级学生为本,方法是强化班级管理民主化,内容是尽量满足班级成员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使班级成员树立班级是我家园,班级事务是我自己的事情的观念。在班级做出整体决策时要认真吸取每位同学的建议,最后以民主表决方式形成的最终决定要符合大多数同学的想法。使每个班级成员的建议得到充分尊重,提高其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例如要大家共同制定班级班规,修改和定稿时要广泛听取同学建议,形成初稿后,召开班级全体会议,进行审议修改。最后是无记名投票表决,超过全班2/3的同学赞成就视为通过,否则从新修订表决,不能仓促盲目行事。

3.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文化建设

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班级文化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灵活多样的方式。班主任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渗透到班级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现在我们大一学生每天要晚自习,几个小时的时间没这么多的作业可做,比较枯燥,可以每天抽出40分钟时间组织班级活动,成为“晚间第一课”,如组织时事政策新闻等的讨论宣讲,可以使学生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通过组织班级主题演讲比赛,选个大家感兴趣的题目来交流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风采,同时又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通过班级读书会、头脑风暴会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思想交锋的平台,鼓励班级百花齐放的文化状态,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也为参与学校的各类比赛作准备;也可以每天观看一点纪录片或者有意义的电影,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波澜壮阔,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制定每个月的晚自习活动计划,全班分好组,3-4个人一组,布置好每组要组织活动的时间,各组自选主题,学生自己组织和开展,班主任监督把关或选择典型主题来参与,这样增进感情,增强主观能动性和组织能力,营造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友善的文化氛围。大二的学生可以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来开展。辅以定期的班级校外活动,如骑单车行、徒步沿江风光带、职教城,公园义扫、寝室楼栋周边义扫,学民共建活动等,从我们思政课举办过这些学生实践的效果来看,学生内心渴望有这样要求他们走出寝室、放下手机与他人交流合作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机会,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多为大家创造这种机会。对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进友情,增强认识能力、培养高尚人格、积极奉献社会有很大功效,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干部队伍建设

在班级建设中,能否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要想在班级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班级领导机制。因此,辅导员和班干部应当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和谐班级,培育班级文化结合起来,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远规划;辅导员多对班干部谈心和指导,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班级建设的工作方法,为其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班干部应当分工明确,定期总结和汇报,按时完成和落实班级班级各项工作,及时排解各个环节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真正抓出实效!

3.4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评价机制

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每周班会,对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勇于创新等思想政治素质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点评和表扬,鼓励学生劳动和创新,树立学习、活动和实践典型,并在综合测评、评优评奖等方面予以体现,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以核心的主流的价值观引导班级,精神激励和民主激励结合,精神激励满足优秀学生的精神需要;民主激励,让优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位有为,发挥更大的作用。

3.5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级网络化建设

网络已势不可挡地成为了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班级QQ能及时传达班级信息,但有着不利于保存的劣势。利用某个专职班干部的个人世界大学城空间建立一个班级自己的网页,将班级活动、班级中的典型、班级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每一个重要片断记录下来,将来毕业聚会或者当我们都老了时来看,这是多么有凝聚力有意义的事。也能促进大学生自主地接受教育,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还可以设立答疑板块,请专门人员定期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班级可以设立专门的有一定信息能力的班干部管理舆情,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掌握校园动态,所有班级成员都是舆情收集员,引导网上舆论,建立网上家园,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灵敏准确的网上预警机制,为广大学生搭建起一个全新思想交流又可以长久纪念的平台。

3.6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班级宿舍建设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的增长点。班级可以充分利用学生集中统一住宿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抓好学生宿舍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班级各类学生组织的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在宿舍管理中的带头作用,形成党员宿舍,干部宿舍等有组织性和号召力的班级战斗堡垒,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来带动班级宿舍良性发展。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如宿舍清洁美化大赛、文化展览,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适应环境能力,有利于同学间相互了解和调整,无形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和劳动光荣意识,这也为同学们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进而促进班级和谐,对班级宿舍可以像我们工会评选标兵岗一样,发展每个寝室的特色文化,打造如学习之家、书法之家、文体之家创新之家等文化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真正把学生宿舍建成温馨和谐、整洁有序的学生之家,促使了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充分发挥学生宿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泽,李璐雨.大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建设模式探析[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1(03).

[2]郑伟.大学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2013(27).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7)

敬爱的团组织:

中国少年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助手和后备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团结全国各族青年。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集体。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壮大,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有着光荣的历史。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本任务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团结广大青年,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

青年意味着责任,入团则意味着带头尽责。我在班中担任着多项职务,室内卫生班长、眼保健操检查员、消毒员、地理课代表。工作很累,很辛苦,但我却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因为我能够为班集体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我愿化为一棵小树,为集体增添绿荫;我愿化为一朵浪花一块礁石,把集体装点得更加美丽;我愿将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献给我倾心热爱着的一一班。

青年意味着责任,入团则意味着带头尽责。祖辈父辈们的成长历程和对理想的追求及顽强的意志,是我强烈地感受到,一个青年人的成长是需要锤炼的,联系现实,现代青年人的灵魂更加需要锤炼。虽然我们与祖辈父辈那个年代相比,欣赏品味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同,但对历史、对社会、对人民尽责却不可或缺。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地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我想这就是对“青年意味着责任”的最完整最生动的注解,最热烈最彻底的升华。

青年意味着责任,入团则意味着带头尽责。要尽责,就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烈,就要有“是草,就要碧绿大地;是树,就要营造绿荫”的忠诚,就要有“竹可折而不可变其节,玉可焚而不可毁其洁”的无畏。

我相信,所有的困难和挫折在我面前会化为乌有,摆在我眼前的是明媚的阳光和灿烂的前程。

请团组织批准我的入团申请!

此致

敬礼

大学生共青团入团申请书范文二

敬爱的团组织领导:

您好!

我叫xx,原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坟台镇,现为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工0602班的一名学生,在本次评优活动中,经过同学的推荐,我很荣幸地拥有申请优秀共青团员的资格。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主力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共青团中的一名,我首先感觉无比的自豪,更主要的是我要牢记共青团的宗旨,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学习上要努力,政治上要先进,活动中要积极。自xx年进入江南大学以来,我时时铭记自己是一名共青团员,处处以一名优秀共青团员的标准来要求、指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以自己的行动积极影响身边的人。

首先,在思想上,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服从命令听指挥,并积极向团、党组织靠拢。xx年进入太和中学读书,在团组织的教育影响下,我高一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胸前佩带上团徽,向团旗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努力要为庄严的团徽、团旗增辉,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团员,并争做优秀团员。xx年9月,考入江南大学,在舍友们的影响下,我积极响应化工学院分团委的号召,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就是迈出的这一步,让我的思想有了量的提高、质的飞跃。xx年4月,我光荣地被学院分团委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于xx年10月25—xx年11月25日对党课进行了深刻的学习,端正了自己的入党思想动机,加强了对党提出的“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理解,加深了对党的发展史的了解,正确地认识到我党反腐倡廉斗争的严峻形势,掌握了思想政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立志积极投入党的怀抱,争取毕业之前进入党员之列,努力做新世纪合格的党员。

其次,在学习上,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时刻牢记着学习,在各项考试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各种实验,在操作技能上也有明显的提高。虽然xx-xx学年度大一下学期,英语挂了科,但是,我深刻地总结了那次教训,自那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积极克服思想上的懈怠,平时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各科作业,考试前认真复习功课,杜绝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自入学以来始终保持各科平均分在76分以上,各科实验基本上都是良好,其中“大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综合实验”取得了优秀。xx-xx学年度一次性通过了国家计算机vb二级等级考试,经过不懈的努力,xx-xx学年度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等级考试。成绩的取得已成为过去,在开始步入xx-xx新的学年里,我报考了大学英语六级等级考试,考虑到将来发展,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报考了普通话等级考试和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我一直坚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虽然学习效率不太高,也经历过多次的失败,但我仍然尽量利用较多的时间努力学习,努力通过生活的各种考验,为毕业后顺利参加“苏北计划”时刻充电,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而时刻准备着。

再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乐于助人,尽我最大努力积极为别人提供帮助,让他们渡过难关;为人和善、宽容,无论别人怎么对待我,我总会一如既往地和大家相处,即使有时别人对我做错了事,哪怕在某件事情上冤枉了我,事后我依然会宽容他们;有爱心和怜悯心,积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公交车上,主动为老年人、孕妇和儿童让位,汶川地震时,积极响应团中央、社会红十字会、学校爱心协会的号召,分别以团员、手机用户、江南大学一员的身份捐了三次钱,即使数额不多,但也算我为灾区尽了一下小小的微薄之力…在江南听雨论坛上,我看到一则号召我们“向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捐衣捐书的倡议书”时,我毫不犹豫地在校内上转贴,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捐赠的行列,并决定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一定把一些自己不穿的衣物和朋友赠送的衣服捐赠给山区急需的中学生;个人认为自己的素质高,就餐、乘公交总会排队,从不乱丢垃圾,个人卫生始终保持95分,做事总会替别人着想;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知恩图报,知错能改,集体观念强,劳动积极,做事有恒心,有主见,身体素质还行……但是,经过舍友和身边朋友的提醒,我又发现自己有很多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譬如,有些许的自卑感,有些事情缺乏积极争取的魄力;做事情顾虑太多,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有争议、讨论问题时,以前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有些许的功利心,时间观念不是太强,计划实施难度高,表达能力不太强,社会交往能力有待提高……,既然身边的朋友们那么坦诚相见、支持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好好保持自己的优点,主要在缺点上下工夫,并时时处处地深思熟虑,努力从一言一 行中,尽量克服自己的缺点,改变自我,不断提提升自我,做一名合格的优秀团员,并争取做日后做一位有所所作为的党员。

而后,在工作上, xx年刚进大学不久,我很荣幸地被舍友们推举为80#215宿舍长,在别人的眼里,宿舍长可能只是个闲职,但我却把它看作一个锻炼自我的一个平台,在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我以认真的态度积极投身其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宿舍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份工作,安排值日生值周,协调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通知宿管送水,按时送取宿舍床上用品,充电费,报修,认真管理宿舍帐目,定期结算并张贴公告,做到宿舍收支透明化……。

最后,我再谈谈自己毕业后的一些想法。通过网络和报纸杂志的一些宣传,我明白贫富地区教育之间的差异,我也曾经多次地看到失学青少年们那失望和渴望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的眼神,可是,他们没有条件,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充足的师资,没有…我也曾经是班级里的贫困生,也曾经得到学校、学院、班主任、同学们的多次资助和帮助,因此,我应该有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慰藉那些曾经帮助我的人。明年毕业后,我会积极地响应江苏省省党委、省教育厅、省团委的号召,争取能够参加“苏北计划”,到最需要我的欠发达地区至少支教三年,展现优秀团员积极向上的风采,彰显未来党员服务为民的风格,为苏北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希望团总支能批准我的申请,如果我有幸能成为优秀团员,我会时刻以一名优秀团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把我要做和能做的事尽我的最大努力去做好,争做其他同学的榜样和楷模。如果我未能通过此次申请,我也不会灰心和气馁,我会加倍努力,进一步提高我自己,争取下一次申请成功。

此致

敬礼

大学生共青团入团申请书范文三

敬爱的学校团委:

我本人自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我在平时阅读过一些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书刊,认识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青年群众的先进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助手和后备军,是一个有纪律的组织,因此我应该争取加入共青团。我向学校团委申请,加入共青团,请学校团委考验及批准。

我通过团章的学习,团组织和团员们的细心教育和帮助,清楚地认识到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必须积极争取加入青年人自己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是党的可靠的,地力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培育青年学习共产主义,具有“四有”“五爱”品质的大学校。正因此这样,我更应该争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我在班里担任宣传委员的职位。我经常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宣传工作,让同学们了解学校与班级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从我的工作中带领同学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而且知道更多科学文化知识,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

我希望我能把宣传工作做到最好,尽忠尽职。在这里,我认真向团委申请:我一定用实际的行动积极争取及早日加入工青团,请考验,请批准。

我决心遵守团章,执行团的决议,遵守团的纪律,团员义务,参加团的工作,做名副其实的共青团员,处处起模范作用,为“四化”贡献力量;作出行动。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8)

大学生宿舍文化主要指以大学生宿舍成员为主体,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目标为核心,体现了专业特色并直接映射出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等,是一种为宿舍所有成员在长期的日常宿舍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创造和共同分享的群体性文化。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各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之一。因此,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学生宿舍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课堂”,更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宿舍文化基本特点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是因为它的主体和存在空间的特殊性。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相比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时代性。大学生宿舍文化具有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大部分共性,是因为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同时也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时代性,正如朱清梦对大学生文化的描述:“它与文化问题的理论形态关系最为接近,最快地接受国外的哲学文化思潮,对理论界的热点问题最为敏感;……对社会问题反映敏锐,干预社会的愿望强烈,……对社会文化的其他亚形态有一定的引导和影响作用。”[1]当今的大学生时代气息强,思维活跃,因此更容易于受新事物、吸收社会文化,而且宿舍文化又是较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很快就会渗透到学生宿舍文化中来,容易被引入到不正确的方向中去。

(二)教育性。宿舍文化,是在长期的宿舍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宿舍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和教育人。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宿舍所创造的群体性文化的总和,是一种氛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而不仅仅是通过校纪、校规等外部硬强制性力量形成的。这种氛围也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第二主战场。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作用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已经不仅仅只有课堂、户外了,学生宿舍越来越发挥着以上的综合功能。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首先,有利于育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会使得每个人的思想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宿舍文化建设这个媒介来得到体现,如“优秀宿舍评比”、“创新宿舍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迪,进一步完善自我。其次,有利于增强凝聚力。浓郁的宿舍文化氛围通过其启迪、教化作用,把宿舍文化的内涵灌输到每一个成员的思想当中,形成统一的道德准则、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股很强的凝聚力。最后,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宿舍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理想信念彼此之间都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从而可以更客观的认识世界,完善自我以及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更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宿舍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在常规化的管理中,部分思想认为宿舍只是提供学生住宿和生活,只需要保证日常的水电供应、卫生消防等就可以了,对宿舍这一特殊文化阵地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思想、资金、工作中几乎没有宿舍文化建设的地位,以至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在学生宿舍常规化的管理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二)抓管理放教育。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而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学生宿舍硬件设施的完善上,过多的重视了物质、管理功能,而把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放在一边不管不问。许多高校更是认为学生宿舍里的一切事情都应该由学校的后勤部门去解决,而不是辅导员要去开展工作的地方,加上目前很多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普遍不足,带班人数普遍超过国家教育部的要求,独立学院更是甚之为甚,工作量不仅大而且特别琐碎,对于发生在学生宿舍中的情况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

(三)学生组织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乏力。学生会、学生党支部等一些学生自治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候未能在宿舍生根发芽,且有“一阵风”的做法,即集中一段时间搞宿舍文化建设,例如“文化宿舍月”、“美化宿舍”等,而且把这些活动当做是整个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全部,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抓低放高”的现象,即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很严,对高年级的学生几乎不作任何要求或者要求很少。

四、 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的几点构想

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宿舍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宿舍文化建设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宿舍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对校风、学风、班风这“三风”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新阵地。

(一)转变思想观念,建立长期机制。彻底转变硬件建设是宿舍建设的全部的观念,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为重点工作,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我们要调动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因素,一切有利于繁荣和发展宿舍文化建设的因素,为宿舍文化建设添砖加瓦,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力争做到学校以学生为对象的各方面工作在制度上、内容上相互配套,在思想上相互协调,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导向上相互一致。

(二)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宿舍文化。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大众传媒通过对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报道而为我们构筑起了一个被认识的现实生活世界,从而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我给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2]而当今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盛行于世,因此,正确的舆论具有强大的正面指引作用,我们要建设宿舍文化,同样需要新闻舆论的支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为宿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三)充分发挥优秀学生骨干的作用。宿舍文化具有导向和同化的功能,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在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两课”老师、高校辅导员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优秀学生骨干的作用,建立一套充分有效的管理体系,使他们以学生宿舍为“第一阵地”,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积极开展宿舍文化活动,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再加以引导和同化,树立优秀典型,开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现实的必然要求,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价值观,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宿舍文化发展方向,是推进宿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要用一个主流的价值观来引导,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我们。

综上所述,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宿舍文化建设的好坏对“三风”的建设以及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有重要关系,需要各个组织的协调和配合,需要领导重视,需要同学理解,更需要强有力的执行者,更要实事求是,针对各个学校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阵地”的蓬勃发展且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管理好这块阵地,创造出优秀的“生态”育人环境,更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才能促进其持续健康向上地发展。

注释:

[1]朱清梦.新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第287页.

[2]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求是》2008年第22期,第3-13页.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3]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2005.

[4]朱清梦.新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5]冯友梅.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23).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9)

中小学校舍是“办好中小学教育事业最起码的物质条件”,校舍的存在是学校教育能够进行的基础条件之一。“校舍无危房,是举办学校最基本的条件要求,是衡量重视教育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准”。中小学校舍安全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问题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2010年暑假,我区23所中小学校进行指定工程加固改造,我校是其中之一。因每所学校涉及的内容、要求不同,现就我校加固改造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校舍安全存在的问题

1.校舍老化严重,超期服役校舍较多

我校校舍建设年代较早,原内外墙均为砖混结构,相对抗震能力较差,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和管理修缮不够,校舍墙体出现了裂缝等安全隐患,校舍老化会给学校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

2.施工队伍技术水平低,施工质量无保障

施工质量是中小学校舍提高质量的关键。有些学校在施工期间为了节省成本,请非正式的施工队伍,没有正规设计院的设计图纸,不使用合格的建筑材料,不仅施工技术得不到保证,而且校舍的安全性受到质疑。同时,有些施工单位擅自修改施工工程设计,不按审查合格的施工设计图和标准施工,偷工减料,施工质量无法保障。

3.校舍建设档案资料不完整,校舍建设程序不规范

20世纪90年代以前建造的校舍普遍存在缺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检等工程资料的现象,有的甚至是无地质勘察、无专业设计、无专业施工、无工程监理和无质量监督的“五无”校舍。基建档案资料不健全给校舍的正常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校舍达不到抗震等级要求,有的建筑不符合房屋设计规范,存在建筑结构缺陷

本次加固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洪水、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5.未按照国家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将校舍维修改造纳入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缺口较大

通过调研发现,各区县均未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纳入县本级财政年度预算,使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无稳定来源,没有真正建立起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学校校舍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顺义区教委及施工单位针对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以保证整改方案的准确性、科学性。为保障中小学校舍质量与安全管理,依照多年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安全及其发生事件经验,要求工程从制度、设计、施工等方面制定和实施中小学校舍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相应对策。在学校的加固工程进行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加强责任部门的管理,设立相应的“校产管理办公室”

在学校设置“校产管理办公室”,承担校产质量排查鉴定、加固改造和新建工作。对校舍所作排查结论及相关资料、鉴定报告、加固改造和新建工程的勘察、设计文件和竣工验收报告要做详尽记录,对其相关资料都依法备案外,还应及时上报教育管理部门。对校舍排查鉴定、加固改造和新建工程的内容和程序都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不允许任意更改。对参加招投标的项目,其所有建设和验收过程都要接受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和社会的监督,对工程投资使用结构要实施投资审计,建立高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和审计的财务监管制度,对腐败、弄虚作假行为一查到底,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工程上,确保工程经得住灾害的考验。

2.设计上重视中小学校舍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的设计和工程建设标准,迄今为止,我国根据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建筑安全法,严格规定了建设过程中所有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责任,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合格标准。在汶川地震后,我国又修订了《防震减灾法》,希望对设计人员、监测灾害部门全面落实责任,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规范,对违反国家法律规范的责任部门和技术人员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法律规范的实施。

3.设计上强化抗震防火避险措施

2009年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对于已经建成的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建设工程,应当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因此,在对中小学校舍进行加固或重建时,应根据学校所处的地质特点,重点防御高烈度地震区、洪涝区、山体滑坡、台风聚集区等多发地带,使加固改建的中小学校舍成为防洪、防台风、防震、防火、防雷的安全掩体,杜绝险情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

4.确保施工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

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技术标准和工程规范。

(1)在工程招投标时就严把质量关,对有资质的设计部门和工程队提出要求,设计出高质量、低成本、抗震等防灾性能好的路线方针。

(2)在施工过程中,对购入的材料质量严格检测,使用环保材料,不准偷换材料,对工程进度准确把握,不准拖延或赶工程,同时不准擅自更改设计好的图纸,如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要由投资方(校方)、监理方、施工方三方共同商议后做出更改决定,对隐蔽工程要有隐蔽工程验收报告。

(3)在验收过程中,重点排查安全隐患地点,对不符合法律规范且容易产生校舍安全事故的项目及时整改或推倒重建,使中小学校舍工程成为高质量、高安全、高技术含量的安全工程。顺义区教委冯主任在历次校安工程会议上都说:我们在给自家孩子盖房,要真正使其成为“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三、在以后的校舍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建议做到

1.建立学校校舍状况数据库

要建立健全覆盖学校每一栋校舍的动态数据库,对每一栋校舍进行动态监控和安全评估,实时掌握学校的校舍安全状况,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校舍状况进行决策,增加校舍维修改造决策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2.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日常安全检查、定期查勘校舍、重点监控危房为主体的校舍管理基本制度。学校要本着“早发现、早报告、早鉴定、早改造”的要求,积极构筑在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并采取科学的应急避险措施机制,有效地杜绝重大校舍安全事故的发生。

3.明确学校领导实施校舍安全工作的责任

学校依据政府下发的文件明确每一年度的具体任务目标,并落实责任人,对校舍安全工程实行项目管理,加强调度和检查。建立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制度。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学校各组成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采取多种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对学校安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要限期及时整改,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4.建立健全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规定用3年的时间对现有中小学校舍进行加固改造,从实施情况看,要按时完成任务困难很大,必须建立健全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一套完善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应该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校舍建造工程质量的可靠性以及校舍日常维修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制的长效性,否则不仅浪费资源,还会使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从机制设计的视角来看,要保证上述3个方面的实现,需要建立以下5个分机制:第一,以项目分担为核心的责任机制;第二,以转移支付为核心的资金流通机制;第三,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机制;第四,以增加动力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第五,以强化落实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解决中小学危房倒塌不断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问题的请示报告的通知[Z].1981-03-31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舍危房修缮和改造的紧急通知[Z].1999-12-14

[3]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截至2007年4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月报表反映的主要情况通报[EB/OL].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简报,2007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10)

米洛舍维其在南斯拉夫的总统大选中失利,被迫提前辞去南联盟总统职务,而反对派则在一次不流血的“和平政变”中夺取了政权 。几乎在一夜之间,南斯拉夫的政权发生了令国际社会始料不及的更迭。当一切平静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过去的南斯拉夫政府难道真的是被一个孩子推翻的吗?这一事件将提供给我们什么教训和启示呢?

数月前,几乎没有人想到米洛舍维奇会垮得这么快、这么轰轰烈烈。照原有南联的宪法的规定,米洛舍维奇在完成这届总统任期后就该退休。为了继续执政下去,米洛舍维奇就利用议会的多数修改宪法,将议会选举总统变更为由选民直接选举总统。 米洛舍维奇这样做,显然是相信自己有把握获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因为南联被轰炸后,民间一直流行着反北约情绪,使米洛舍维奇觉得民气可用,而大选前的情形似乎表明这种自信并非是盲目的。9月3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联合执政党正式宣布,米洛舍维奇将竞选连任,同时向选举委员会提交了近160万名米洛舍维奇支持者的签名,比他的其他三个对手分别多出15倍、20倍和40倍,而科什图尼察仅得到了22万个签名。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认为,有如此众多的民众支持,米氏竞选连任胜券在握,势在必得。

虽然在大选前的几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米洛舍维奇的支持率落后于科什图尼察,但南斯拉夫左翼党人里斯蒂奇对这些所谓的民意测验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些民意测验所调查的人群不一定代表广大南斯拉夫民众。他说,支持米洛舍维奇的签名人数是“一种公民投票,而在那些民意测验中,我们甚至不清楚它们(调查机构)是从何处取的样。”[1]

九月二十四日,在平静的气氛中,南斯拉夫举行了自去年遭受北约轰炸以来的首次大选,这次大选登记注册的选民人数约为七百八十六万,有超过550万人参与了投票。此次大选的投票率高达70%,不过,黑山共和国亲西方的领袖呼吁选民不要前往投票,黑山当局公布的投票率只有23.77%。十月一日,根据南斯拉夫选委会公布的第一回合选举的开票结果,反对党候选人科什图尼察获得48.96%的选票,现任总统米洛舍维奇获38.62%的选票。由于两人都未获过半选票,因此南斯拉夫选举机构随即宣布将在10月8日举行第二轮选举。但科什图尼察坚持他的得票率经己超过50%,他已经获胜,反对第二轮投票。形势就此开始发生逆转,反对党号召进行抗议和示威活动,并最终导致了米洛舍维奇政府的垮台。

但是,支持米洛舍维其的党派却在议会选举中占了优势,在公民院得票为72个议席(反对党联盟获得59个议席);在共和国院得票为28个议席(反对党联盟获得 10个议席)。这意味着新总统仍然面临艰巨任务--在米洛舍维奇势力还很强大的议会组织新政府。观察家担心,组建新政府可能引起南斯拉夫的新危机。

笔者研究了以上状况后认为,导致米洛舍维其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社会的干预,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此次大选直接施加压力是首要原因。

北约各国在轰炸南斯拉夫的战争停止后立刻表态:只要米洛舍维奇滚下台去,欧洲各国愿意帮助南斯拉夫修复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这是否是空头支票暂切不论,但却是明白无误的对南政局施加干预行动的开端。此次南斯拉夫的总统选举中,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均于事前、事后大张旗鼓地介入其中;在投票进行前西方国家就毫不掩饰地为反对派进行助选,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其中对反对派直接提供财力支援者有之;对民众宣称“反对派一旦上台,或米洛舍维奇一旦下台,即大规模向南斯拉夫提供经济援助,或终止对南斯拉夫的经济制裁者”也有之;赞同黑山共和国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所宣布的抵制该次选举者也有之;甚至在投票还没进行前就已宣布“选举委员会进行舞弊”或“缺少中立国际团体监督”而视投票无效者更是有之。而美国和克罗地亚则于25日开始在南亚得里亚海举行为期4天的联合军事演习。英国则将多达25艘的各类军舰集结在南斯拉夫附近的地中海水域,虽然西方国家一再宣称采取军事行动目的与南斯拉夫的总统选举无关,但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向南斯拉夫炫耀武力的举动。

应该看到,当前处于西方国家众矢之的地位的南斯拉夫所经受的灾难早已是无以复加,单就北约组织去年对全国设施的军事破坏和经济制裁便使得失业人口达到70%之高,因此长此以往如何支撑下去的确是个不可想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伊拉克长达十年的制裁对伊拉克人民所造成的苦难,就是对南斯拉夫人民的活教材。就南斯拉夫目前所遭遇的空前破坏加以权衡,南斯拉夫的选民们似乎不难作出“牺牲米洛舍维其以换取制裁的解除和西方的援助与经济重建”的结论。

而在米洛舍维其下台后南斯拉夫货币第纳尔兑马克汇率的止跌大幅上扬,便反映出国民相信“米洛舍维奇领导下的困难时代已经结束,随著西方制裁的解除和外援、外资的流入,经济将步向复苏”的美好希望和憧憬。

(二)、普遍存在的渴望“民主”和反对“独裁”的社会心态占据上风是主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南斯拉夫各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舆论反应中得到证实。在南政权变更后,南斯拉夫各报章普遍祝贺科什图尼察就任总统,认为国家在受到西方多年制裁後,已经加入“民主国家的行列”。而科什图尼察也在电视台发表演说,宣称:“民主已经在南斯拉夫诞生,共产主义正在瓦解,这是瞬间的事。”在街头的民众则兴高采烈的为他们终于把“独裁者”赶下台而庆祝胜利。

米洛舍维其和他的政府在长达十三年的执政生涯里,为了维持南联盟的统一而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采取了强硬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难免背上“专制”、“独裁”和“残暴”的骂名,在客观上也导致了经济衰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和贫困。因而导致民众对他和他所领导的政府产生反感心理,也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正是这种反感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南斯拉夫民众仇视北约和西方国家的心理,这时,选择什么样的人当总统已经不是选民们头号要考虑的问题了,“把他赶下台去!”成为了选民的主要心态。对此心态的验证可从记者在街头采访示威民众的报道中得到证明。

(三)、盲目修改宪法和实行大选的政治失误是直接原因。

“群众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唱起主角,这种现象对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带来的结果,并不全都令人欢欣鼓舞。”[2]“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正如近代中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的,群众的民主权力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也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统治者保持其政策的连续性,可以有多种方法。但最主要的方法是一方面尽力使政策合乎民意,另一方面保持宪政和法统的稳定。在这两个前提下,尽可能地培养和扶持自己的继承人方为上策。起码在缺乏西方民主传统基础的东方(包括南斯拉夫),这是基本的和有效的政治策略。而米洛舍维其却反其道而行之,盲目决定修改宪法和实行公民选举以谋求自己的连任,就首先破坏了宪政和法统的稳定,从而在政治程序上为自己的失败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直接的原因。

(四)、狂热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深层原因。[3]

80-90年代之交的东欧剧变,体现了在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旧体制的崩溃和消解,旧政权赖以生存的传统意识形态被新政权判定为非法。在传统意识形态失去凝聚力的情况下,为着巩固权力就需要寻找新的意识形态资源。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资源只有两种:一是“民主化”,一是民族主义。在俄罗斯这两者的代表是叶利钦与日里诺夫斯基,在南斯拉夫则是以舒瓦尔、马尔科维奇为代表的南联邦末代党政领导与米洛舍维奇。不同的是:在南联邦由于舒、马均非塞族,而塞族在铁托体制下又与其他民族有民族积怨,于是日里诺夫斯基没有成功而米洛舍维奇成功了。

米洛舍维奇宣称:在南期拉夫各族中,只有塞尔维亚具有最悠久的国家传统。而在联邦中,塞尔维亚长期受压抑、受欺侮、受剥削,而南共联盟却对它持漠不关心的态度;1974年联邦宪法赋予自治省近似于共和国的权利,使塞尔维亚成了唯一一个丧失了必要国家特征的共和国,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但民族主义从来是柄双刃剑,米洛舍维奇越是强调塞尔维亚在联邦中受压,科索沃人就越是感到他们在塞共和国中受压。米洛舍维奇在1991年初声称:他要使“所有塞族人必须生活在一个共同国家之中。”而科索沃人则认为所有的阿族人也应当这样。

在铁托时代,塞阿民族关系能够维持的原因有三:一、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坚持民族平衡政策;二、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体制的相同比较有利于南斯拉夫处理塞阿关系;三、阿尔巴尼亚的托斯克人本位与科索沃阿族的盖格人本位之矛盾。如今这三者都不复存在:联邦已经垮了,南、阿两国都已发生剧变,铁托与霍查的体制均已不复存在,内战与长期制裁中的塞尔维亚如今并不比阿尔巴尼亚繁荣,而疯狂中的科索沃更不比阿尔巴尼亚自由,同时剧变后的阿国也不再是个托斯克人的国家。米洛舍维奇废除联邦宪法条款剥夺了科索沃自治,从而恢复并强化了被铁托废止的“兰科维奇体制”,连省名也恢复了那时的“科斯梅特”,所不同的是兰科维奇还受联邦制约,而米洛舍维奇不受任何人制约,而米洛舍维奇不受任何人制约。米洛舍维奇迈出了这一步,就不可能回到1974年了。尽管此后阿族人又象1974年地样提出了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的要求,但在1974年,他们(至少多数人)是真心希望作为共和国生活在联邦大家庭中,而现在,他们要求升格只是因为:做为共和国就有权退出联邦(现在的“南联盟”),这样,米氏的行为便把科索沃的棋局逼入了死角:科索沃要么没有任何自治,阿族人需惟塞族之命是从,要么就会独立出去,而很难再有“自治”局面了。于是,米洛舍维其在国家统一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支配下,动用军事手段迫使科索沃阿族就范,而使国内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内战。这也是科索沃和黑山之所以抵制此次大选的一个主要动因。

恰在此时,北约东扩浪潮汹涌而来。俄罗斯为抵抗北约东扩,将南斯拉夫视为其在欧洲的“最后的桥头堡”,因而对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做法持支持的态度。而北约为了瓦解俄罗斯的抵抗也必须攻克这个“最后的桥头堡”,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肢解南斯拉夫。为使自己侵略南斯拉夫的行为得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北约便以“保护人权”为幌子发动了对南斯拉夫的战争和国际制裁,从而为米洛舍 维其的垮台提供了国际性的前提条件。

以民族主义起家并以此维持政权的米洛舍维其的落选,证明了民族主义在南斯拉夫人民心中已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如果说民族主义在南斯拉夫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甚至认为它已经消亡的观点尚为时过早。

“忍看朋友成新鬼,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权的倾覆,王朝的更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作为与南斯拉夫人民有“患难之交”的中国人民,在关心南斯拉夫政局变换的同时,本也只能发几声感叹而已。但笔者在和列位一起感慨了之后,忍不住的在心里生长出一个问题来:南斯拉夫的大选事件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呢?

“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上,以暴力推翻旧王朝、建立新政权的事例,几乎是屡见不鲜的家常便饭。而且绝大部分无论是异族入侵、农民起义的成功,都有社会对原有政权不满、希望“变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至今为止,却没有一个能让这个国家走出“苦难”循环的纪录,早就应该从中总结一下教训了,否则再一次的重复,根本没有看到希望的理由。现在有一部分中国人,居然又对南斯拉夫事件感到兴奋,期望在中国的“重演”,实在令人吃惊和担心。因为类似的事件对中国而言,早已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可以令人产生充满新鲜和美好的憧憬。反而应该是一次次“所托非人”的痛苦经验,决不能再轻举妄动。”[4]

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垮台,虽然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具有偶然和突变的表面特征,但该事件的发生,却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一)、专制体制是意想不到的易于崩溃。

南斯拉夫的大选事件,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一个貌似强大的集权政体,是如此地易于崩溃;众多的利益团体和追随者是如此地易于转向——几乎在一夜之间,他们的“喉舌”以及他们的军队,纷纷转到对立面或保持“中立”。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米洛舍维其所代表的政权还是他们的利益团体,无疑也是集中了全南斯拉夫社会的精华,在大选之前恐怕没有人会怀疑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是立场坚定的,因而是强大的。可事实证明,不管是有代表近百万党员的米洛舍维其政权,还是有代表近千万党员的前苏联政权,基本上没有人会为他们所代表的政权的崩溃而去流血、去“动乱”。这是任何一个专制政权的不可思议之处。它揭示了一个道理:集权体制,只有在他崩溃之前才是强大的、对社会及其社会大众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的,而当崩溃之时和之后,会是想象不到的软弱和无能。不管你号称有多少人——哪怕几千万,到时除了骑虎难下的几个人,绝大多数会纷纷转向或只要改变一下身份就行了,而那种体制却是无可奈何地崩溃了!

(二)、“乌合之众”也可以打败“集团军”。

米洛舍维其失败了,他不但败给了一个数月前未曾想过参加总统竞选且毫无政治经验的宪法律师,而且败给了他一直视为“乌合之众”反对派竞选联盟。如果我们仅仅认为米洛舍维其是犯了“过于自信的过失”,那只能说明我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也许有人会认为是米洛舍维其失去了“民意最高代表”的权威,但这种认识就无法解释一个问题:“新的民意最高代表”科什图尼察的施政纲领为什么和米洛舍维其的内政外交政策如出一辙?

如果进行冷静的和深层次的思索,我们就可以发现“乌合之众”打败“集团军”的三件“法宝”:1、最大限度的利用民众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2、最大限度的利用米洛舍维其在政治程序设计上的失误;3、最大限度的利用西方国家的“许诺”对民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这似乎证明了毛泽东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同时似乎也证明了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的名言:“蠢人的多数在一切时候,都是无敌的,?且总能坐操胜券。”两个人的名言如此的对立,但也许同样正确!今天的人们要还是只知道各抱一条“粗腿”,而不是踩到他们两人的肩膀上,那实在是当前社会的不幸和历史伟人的悲哀!”

由此出发,我愿意用最大的诚意向现在中国的共产党政权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怎样尽快地解决腐败、贫富分化、官僚政治三大社会问题以消除人民群众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2、怎样尽快的建立最适合民族传统和世界大趋势的意识形态体系,并由此出发进行正确的政治体制设计和更加重要的政治程序设计?3、如何应对和排除西方国家对中国可能的经济制裁、政治干预乃至武装干预对现政权的威胁?否则,“乌合之众”战胜“集团军”的“奇迹”难免在中国再次上演。

(三)、不要轻信所谓的“民主”,而要体现真正的“民意”。

首先应该设问:什么样的“民意”才是真正的民意?有人认为,在投票箱里出政权的年代,没有被投票箱证实的民意是不值一文的,而米洛舍维其的垮台,说明他和他的政府并不代表真正的民意。我认为,这种说法的荒谬早已被科什图尼察的施政纲领演说所证实姑且不论,我还要另外质疑一句:难道另外的40%的选票就算不得真正的民意了么?既然民意不容强奸是普遍的正义,那怎么又可以用48%的民意去强奸40%的民意呢?民意不是玩在嘴边文字游戏,民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并不是以投票箱为唯一载体的。因为,在许多的时候,真理并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 上的,如果有人不相信的话,就请阁下去研究一下德国希特勒的上台和中国的文革吧。古今中外有无数的政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民主政治有非理性化的潜在危险性!就以西方民主的楷模美国为例,他们在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上所承认的“真正的民意”其实是两个民意:一个是美国议会所代表的民意;而另一个则是美国总统所代表的民意。当国会的“民意”不符合总统的“民意”时,总统的“民意”就可以否定国会的“民意”(即总统可以行使对议会法案的“口袋否决权”)。所以,我们起码应该看到“民主化”的致命内伤:民众在狂热和狭隘支配下的非理性化选择。这一致命内伤对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所以,凡是有理智的中国人,决不应该轻信所谓的“民主”,在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里,有无数的“志士”们为在中国实现西方化的民主前赴后继乃至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什么呢?他们的理想不但没有实现,反到是为内战和内乱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并且为盲目的民众提供了一些可以发泄不满情绪的狂热口号而已。诚如勒朋所说:“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勒朋认为,他这里所描述的其实也不完全是一种现代的现象,从古至今,与宗教或准宗教信仰有关的偏执“对人们的头脑实行的专制统治,早就为大家所知”,它甚至是一切伟大文明最基本的动力。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并不认为真理,尤其是“社会真理”,是只能“在讨论中成长”的,它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中的个人,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个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当然,假如现场缺少当权者的代表这种约束性因素,反驳者往往会被打死。”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勒朋观察到的另一条群体心理学规律: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6] 因此,科学的民主,不是也不应该是盲目的去体现什么“民意”,尤其是不能去体现在狂热和偏执的“群体情绪”控制下的“民意”,“真正的民意”不但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合理与合法的制约!作为当代中国有理智的政治家和有头脑的思想家们,现在应该是坐下来稳稳当当的和认认真真的考虑一下“什么是当前中国人民真正的民意?”的时候了。

(四)、政治问题主要是个程序问题。

如果说,米洛舍维其的下台是体现了南斯拉夫的“民意”的话,那么充其量只是体现了“米洛舍维其下台就可以解除制裁并得到美元”的民意,诚如分析家言:其实这个地区一向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两次世界大战都由这里发生的事件引起。到不是那里的国家本身对世界有什麽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只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有利害冲突的大国集团必争的势力范围。而那个地区多民族多宗教特点,也形成自身无法“长治久安”的稳定基础,只能成为国际势力的“角力场”和得分的“显示牌”。塞尔维亚民族最多只能象铁托时代“脚踏两只船”,一方面借社会主义集权制度作靠山,压制了各地区民族主义的抬头,另一方面接受西方的拉拢贿赂,靠其经济支持给自己创造一点“繁荣”。但是这是“嗟来之食”,一旦靠山(或贿赂者)本身情况变化,自己就毫无应变之力,再次成为一堆被推倒重砌的“麻将牌”,历史用不了多久就将再次证明,无论那里发生什麽事情,都只取决于那些国际“牌手”而不是“麻将牌”本身。[5]所以,与其说米洛舍维其的失败是“失去民意”,到不如说他是失败于错误的“民意判断”和同样错误的政治程序。首先,执政党竞选联盟对民意调查的结论本来应该认真加以研究和对待,并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包括在必要时更换总统候选人,但执政党竞选联盟却没有及时地对“真正的民意”进行认识和分析,是导致米洛舍维其得票落后的一个原因。其次,米洛舍维其及其政党所奉行的“民族主义”所需要的政治体制本来就应该是“民主集中制”体制,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他们却偏偏把自己继续执政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化的“民主”和“大选”体制上,这不能不说是米洛舍维其政权失败的另一个原因,而且是最主要和最致命的原因。

由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失败,建议当前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应该认真吸取其在政治程序问题上失误所提供的教训和启示,那就是:必须在中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体制,同时也必须在中国尽快建立体察“真正民意”和“按真正民意施政”的机制,尽快对中国未来的政治程序作出科学的与合理的设计,以实现政策的连续和执政地位的稳定,如此,则中国人民幸甚!

[1]、见 《文汇报》2000-09-05有关报道。

[2]、冯克利:《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重读勒朋》,摘自《思想的境界》网站。

[3]、本段参考了网友“心灵逼问”的文章《米洛舍维其的崛起和覆亡》,谨以志谢!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11)

未 经 深 思 的 民 主

————对南斯拉夫大选事件的深层思考

作者:梁剑兵

辽宁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副教授

米洛舍维其在南斯拉夫的总统大选中失利,被迫提前辞去南联盟总统职务,而反对派则在一次不流血的“和平”中夺取了政权 。几乎在一夜之间,南斯拉夫的政权发生了令国际社会始料不及的更迭。当一切平静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过去的南斯拉夫政府难道真的是被一个孩子的吗?这一事件将提供给我们什么教训和启示呢?

数月前,几乎没有人想到米洛舍维奇会垮得这么快、这么轰轰烈烈。照原有南联的宪法的规定,米洛舍维奇在完成这届总统任期后就该退休。为了继续执政下去,米洛舍维奇就利用议会的多数修改宪法,将议会选举总统变更为由选民直接选举总统。 米洛舍维奇这样做,显然是相信自己有把握获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因为南联被轰炸后,民间一直流行着反北约情绪,使米洛舍维奇觉得民气可用,而大选前的情形似乎表明这种自信并非是盲目的。9月3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联合执政党正式宣布,米洛舍维奇将竞选连任,同时向选举委员会提交了近160万名米洛舍维奇支持者的签名,比他的其他三个对手分别多出15倍、20倍和40倍,而科什图尼察仅得到了22万个签名。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认为,有如此众多的民众支持,米氏竞选连任胜券在握,势在必得。

虽然在大选前的几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米洛舍维奇的支持率落后于科什图尼察,但南斯拉夫左翼党人里斯蒂奇对这些所谓的民意测验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些民意测验所调查的人群不一定代表广大南斯拉夫民众。他说,支持米洛舍维奇的签名人数是“一种公民投票,而在那些民意测验中,我们甚至不清楚它们(调查机构)是从何处取的样。”[1]

九月二十四日,在平静的气氛中,南斯拉夫举行了自去年遭受北约轰炸以来的首次大选,这次大选登记注册的选民人数约为七百八十六万,有超过550万人参与了投票。此次大选的投票率高达70%,不过,黑山共和国亲西方的领袖呼吁选民不要前往投票,黑山当局公布的投票率只有23.77%。十月一日,根据南斯拉夫选委会公布的第一回合选举的开票结果,反对党候选人科什图尼察获得48.96%的选票,现任总统米洛舍维奇获38.62%的选票。由于两人都未获过半选票,因此南斯拉夫选举机构随即宣布将在10月8日举行第二轮选举。但科什图尼察坚持他的得票率经己超过50%,他已经获胜,反对第二轮投票。形势就此开始发生逆转,反对党号召进行抗议和示威活动,并最终导致了米洛舍维奇政府的。

但是,支持米洛舍维其的党派却在议会选举中占了优势,在公民院得票为72个议席(反对党联盟获得59个议席);在共和国院得票为28个议席(反对党联盟获得 10个议席)。这意味着新总统仍然面临艰巨任务--在米洛舍维奇势力还很强大的议会组织新政府。观察家担心,组建新政府可能引起南斯拉夫的新危机。

笔者研究了以上状况后认为,导致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社会的干预,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此次大选直接施加压力是首要原因。

北约各国在轰炸南斯拉夫的战争停止后立刻表态:只要米洛舍维奇滚下台去,欧洲各国愿意帮助南斯拉夫修复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这是否是空头支票暂切不论,但却是明白无误的对南政局施加干预行动的开端。此次南斯拉夫的总统选举中,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均于事前、事后大张旗鼓地介入其中;在投票进行前西方国家就毫不掩饰地为反对派进行助选,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其中对反对派直接提供财力支援者有之;对民众宣称“反对派一旦上台,或米洛舍维奇一旦下台,即大规模向南斯拉夫提供经济援助,或终止对南斯拉夫的经济制裁者”也有之;赞同黑山共和国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所宣布的抵制该次选举者也有之;甚至在投票还没进行前就已宣布“选举委员会进行舞弊”或“缺少中立国际团体监督”而视投票无效者更是有之。而美国和克罗地亚则于25日开始在南亚得里亚海举行为期4天的联合军事演习。英国则将多达25艘的各类军舰集结在南斯拉夫附近的地中海水域,虽然西方国家一再宣称采取军事行动目的与南斯拉夫的总统选举无关,但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向南斯拉夫炫耀武力的举动。

应该看到,当前处于西方国家众矢之的地位的南斯拉夫所经受的灾难早已是无以复加,单就北约组织去年对全国设施的军事破坏和经济制裁便使得失业人口达到70%之高,因此长此以往如何支撑下去的确是个不可想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伊拉克长达十年的制裁对伊拉克人民所造成的苦难,就是对南斯拉夫人民的活教材。就南斯拉夫目前所遭遇的空前破坏加以权衡,南斯拉夫的选民们似乎不难作出“牺牲米洛舍维其以换取制裁的解除和西方的援助与经济重建”的结论。

而在米洛舍维其下台后南斯拉夫货币第纳尔兑马克汇率的止跌大幅上扬,便反映出国民相信“米洛舍维奇领导下的困难时代已经结束,随著西方制裁的解除和外援、外资的流入,经济将步向复苏”的美好希望和憧憬。

(二)、普遍存在的渴望“民主”和反对“独裁”的社会心态占据上风是主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南斯拉夫各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舆论反应中得到证实。在南政权变更后,南斯拉夫各报章普遍祝贺科什图尼察就任总统,认为国家在受到西方多年制裁後,已经加入“民主国家的行列”。而科什图尼察也在电视台发表演说,宣称:“民主已经在南斯拉夫诞生,共产主义正在瓦解,这是瞬间的事。”在街头的民众则兴高采烈的为他们终于把“独裁者”赶下台而庆祝胜利。

米洛舍维其和他的政府在长达十三年的执政生涯里,为了维持南联盟的统一而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采取了强硬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难免背上“专制”、“独裁”和“残暴”的骂名,在客观上也导致了经济衰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和贫困。因而导致民众对他和他所领导的政府产生反感心理,也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正是这种反感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南斯拉夫民众仇视北约和西方国家的心理,这时,选择什么样的人当总统已经不是选民们头号要考虑的问题了,“把他赶下台去!”成为了选民的主要心态。对此心态的验证可从记者在街头采访示威民众的报道中得到证明。

(三)、盲目修改宪法和实行大选的政治失误是直接原因。

“群众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唱起主角,这种现象对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带来的结果,并不全都令人欢欣鼓舞。”[2]“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正如近代中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的,群众的民力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约束时,也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统治者保持其政策的连续性,可以有多种方法。但最主要的方法是一方面尽力使政策合乎民意,另一方面保持和法统的稳定。在这两个前提下,尽可能地培养和扶持自己的继承人方为上策。起码在缺乏西方民主传统基础的东方(包括南斯拉夫 ),这是基本的和有效的政治策略。而米洛舍维其却反其道而行之,盲目决定修改宪法和实行公民选举以谋求自己的连任,就首先破坏了和法统的稳定,从而在政治程序上为自己的失败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直接的原因。

(四)、狂热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深层原因。[3]

80-90年代之交的东欧剧变,体现了在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旧体制的崩溃和消解,旧政权赖以生存的传统意识形态被新政权判定为非法。在传统意识形态失去凝聚力的情况下,为着巩固权力就需要寻找新的意识形态资源。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资源只有两种:一是“民主化”,一是民族主义。在俄罗斯这两者的代表是叶利钦与日里诺夫斯基,在南斯拉夫则是以舒瓦尔、马尔科维奇为代表的南联邦末代党政领导与米洛舍维奇。不同的是:在南联邦由于舒、马均非塞族,而塞族在铁托体制下又与其他民族有民族积怨,于是日里诺夫斯基没有成功而米洛舍维奇成功了。

米洛舍维奇宣称:在南期拉夫各族中,只有塞尔维亚具有最悠久的国家传统。而在联邦中,塞尔维亚长期受压抑、受欺侮、受剥削,而南共联盟却对它持漠不关心的态度;1974年联邦宪法赋予自治省近似于共和国的权利,使塞尔维亚成了唯一一个丧失了必要国家特征的共和国,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但民族主义从来是柄双刃剑,米洛舍维奇越是强调塞尔维亚在联邦中受压,科索沃人就越是感到他们在塞共和国中受压。米洛舍维奇在1991年初声称:他要使“所有塞族人必须生活在一个共同国家之中。”而科索沃人则认为所有的阿族人也应当这样。

在铁托时代,塞阿民族关系能够维持的原因有三:一、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坚持民族平衡政策;二、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体制的相同比较有利于南斯拉夫处理塞阿关系;三、阿尔巴尼亚的托斯克人本位与科索沃阿族的盖格人本位之矛盾。如今这三者都不复存在:联邦已经垮了,南、阿两国都已发生剧变,铁托与霍查的体制均已不复存在,内战与长期制裁中的塞尔维亚如今并不比阿尔巴尼亚繁荣,而疯狂中的科索沃更不比阿尔巴尼亚自由,同时剧变后的阿国也不再是个托斯克人的国家。米洛舍维奇废除联邦宪法条款剥夺了科索沃自治,从而恢复并强化了被铁托废止的“兰科维奇体制”,连省名也恢复了那时的“科斯梅特”,所不同的是兰科维奇还受联邦制约,而米洛舍维奇不受任何人制约,而米洛舍维奇不受任何人制约。米洛舍维奇迈出了这一步,就不可能回到1974年了。尽管此后阿族人又象1974年地样提出了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的要求,但在1974年,他们(至少多数人)是真心希望作为共和国生活在联邦大家庭中,而现在,他们要求升格只是因为:做为共和国就有权退出联邦(现在的“南联盟”),这样,米氏的行为便把科索沃的棋局逼入了死角:科索沃要么没有任何自治,阿族人需惟塞族之命是从,要么就会独立出去,而很难再有“自治”局面了。于是,米洛舍维其在国家统一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支配下,动用军事手段迫使科索沃阿族就范,而使国内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内战。这也是科索沃和黑山之所以抵制此次大选的一个主要动因。

恰在此时,北约东扩浪潮汹涌而来。俄罗斯为抵抗北约东扩,将南斯拉夫视为其在欧洲的“最后的桥头堡”,因而对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做法持支持的态度。而北约为了瓦解俄罗斯的抵抗也必须攻克这个“最后的桥头堡”,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肢解南斯拉夫。为使自己侵略南斯拉夫的行为得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北约便以“保护人权”为幌子发动了对南斯拉夫的战争和国际制裁,从而为米洛舍 维其的提供了国际性的前提条件。

以民族主义起家并以此维持政权的米洛舍维其的落选,证明了民族主义在南斯拉夫人民心中已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如果说民族主义在南斯拉夫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甚至认为它已经消亡的观点尚为时过早。

“忍看朋友成新鬼,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权的倾覆,王朝的更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作为与南斯拉夫人民有“患难之交”的中国人民,在关心南斯拉夫政局变换的同时,本也只能发几声感叹而已。但笔者在和列位一起感慨了之后,忍不住的在心里生长出一个问题来:南斯拉夫的大选事件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呢?

“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上,以暴力旧王朝、建立新政权的事例,几乎是屡见不鲜的家常便饭。而且绝大部分无论是异族入侵、农民起义的成功,都有社会对原有政权不满、希望“变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至今为止,却没有一个能让这个国家走出“苦难”循环的纪录,早就应该从中总结一下教训了,否则再一次的重复,根本没有看到希望的理由。现在有一部分中国人,居然又对南斯拉夫事件感到兴奋,期望在中国的“重演”,实在令人吃惊和担心。因为类似的事件对中国而言,早已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可以令人产生充满新鲜和美好的憧憬。反而应该是一次次“所托非人”的痛苦经验,决不能再轻举妄动。”[4]

米洛舍维其政权的,虽然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具有偶然和突变的表面特征,但该事件的发生,却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一)、专制体制是意想不到的易于崩溃。

南斯拉夫的大选事件,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一个貌似强大的集权政体,是如此地易于崩溃;众多的利益团体和追随者是如此地易于转向——几乎在一夜之间,他们的“喉舌”以及他们的军队,纷纷转到对立面或保持“中立”。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米洛舍维其所代表的政权还是他们的利益团体,无疑也是集中了全南斯拉夫社会的精华,在大选之前恐怕没有人会怀疑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是立场坚定的,因而是强大的。可事实证明,不管是有代表近百万党员的米洛舍维其政权,还是有代表近千万党员的前苏联政权,基本上没有人会为他们所代表的政权的崩溃而去流血、去“动乱”。这是任何一个的不可思议之处。它揭示了一个道理:集权体制,只有在他崩溃之前才是强大的、对社会及其社会大众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的,而当崩溃之时和之后,会是想象不到的软弱和无能。不管你号称有多少人——哪怕几千万,到时除了骑虎难下的几个人,绝大多数会纷纷转向或只要改变一下身份就行了,而那种体制却是无可奈何地崩溃了!

(二)、“乌合之众”也可以打败“集团军”。

米洛舍维其失败了,他不但败给了一个数月前未曾想过参加总统竞选且毫无政治经验的宪法律师,而且败给了他一直视为“乌合之众”反对派竞选联盟。如果我们仅仅认为米洛舍维其是犯了“过于自信的过失”,那只能说明我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也许有人会认为是米洛舍维其失去了“民意最高代表”的权威,但这种认识就无法解释一个问题:“新的民意最高代表”科什图尼察的施政纲领为什么和米洛舍维其的内政外交政策如出一辙?

如果进行冷静的和深层次的思索,我们就可以发现“乌合之众”打败“集团军”的三件“法宝”:1、最大限度的利用民众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2、最大限度的利用米洛舍维其在政治程序设计上的失误;3、最大限度的利用西方国家的“许诺”对民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这似乎证明了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同时似乎也证明了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的名言:“蠢人的多数在一切时候,都是无敌的,且总能坐操胜券。”两个人的名言如此的对立,但也许同样正确!今天的人们要还是只知道各抱一条“粗腿”,而不是踩到他们两人的肩膀上,那实在是当前社会的不幸和历史伟人的悲哀!”

由此出发,我愿意用最大的诚意向现在中国的共产党政权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怎样尽快地解决腐败、贫富分化、官僚政治三大社会问题以消除人民群众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2、怎样尽快的建立最适合民族传统和世界大趋势的意识形态体系,并由此出发进行正确的政治体制设计和更加重要的政治程序设计?3、如何应对和排除西方国家对中国可能的经济制裁、政治干预乃至武装干预对现政权 的威胁?否则,“乌合之众”战胜“集团军”的“奇迹”难免在中国再次上演。

(三)、不要轻信所谓的“民主”,而要体现真正的“民意”。

首先应该设问:什么样的“民意”才是真正的民意?有人认为,在投票箱里出政权的年代,没有被投票箱证实的民意是不值一文的,而米洛舍维其的,说明他和他的政府并不代表真正的民意。我认为,这种说法的荒谬早已被科什图尼察的施政纲领演说所证实姑且不论,我还要另外质疑一句:难道另外的40%的选票就算不得真正的民意了么?既然民意不容是普遍的正义,那怎么又可以用48%的民意去40%的民意呢?民意不是玩在嘴边文字游戏,民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并不是以投票箱为唯一载体的。因为,在许多的时候,真理并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 上的,如果有人不相信的话,就请阁下去研究一下德国希特勒的上台和中国的吧。古今中外有无数的政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民主政治有非理性化的潜在危险性!就以西方民主的楷模美国为例,他们在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上所承认的“真正的民意”其实是两个民意:一个是美国议会所代表的民意;而另一个则是美国总统所代表的民意。当国会的“民意”不符合总统的“民意”时,总统的“民意”就可以否定国会的“民意”(即总统可以行使对议会法案的“口袋否决权”)。所以,我们起码应该看到“民主化”的致命内伤:民众在狂热和狭隘支配下的非理性化选择。这一致命内伤对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所以,凡是有理智的中国人,决不应该轻信所谓的“民主”,在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里,有无数的“志士”们为在中国实现西方化的民主前赴后继乃至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什么呢?他们的理想不但没有实现,反到是为内战和内乱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并且为盲目的民众提供了一些可以发泄不满情绪的狂热口号而已。诚如勒朋所说:“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勒朋认为,他这里所描述的其实也不完全是一种现代的现象,从古至今,与宗教或准有关的偏执“对人们的头脑实行的专制统治,早就为大家所知”,它甚至是一切伟大文明最基本的动力。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并不认为真理,尤其是“社会真理”,是只能“在讨论中成长”的,它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中的个人,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个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当然,假如现场缺少当权者的代表这种约束性因素,反驳者往往会被打死。”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勒朋观察到的另一条群体心理学规律: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6] 因此,科学的民主,不是也不应该是盲目的去体现什么“民意”,尤其是不能去体现在狂热和偏执的“群体情绪”控制下的“民意”,“真正的民意”不但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合理与合法的制约!作为当代中国有理智的政治家和有头脑的思想家们,现在应该是坐下来稳稳当当的和认认真真的考虑一下“什么是当前中国人民真正的民意?”的时候了。

(四)、政治问题主要是个程序问题。

如果说,米洛舍维其的下台是体现了南斯拉夫的“民意”的话,那么充其量只是体现了“米洛舍维其下台就可以解除制裁并得到美元”的民意,诚如分析家言:其实这个地区一向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两次世界大战都由这里发生的事件引起。到不是那里的国家本身对世界有什麽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只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有利害冲突的大国集团必争的势力范围。而那个地区多民族多宗教特点,也形成自身无法“长治久安”的稳定基础,只能成为国际势力的“角力场”和得分的“显示牌”。塞尔维亚民族最多只能象铁托时代“脚踏两只船”,一方面借社会主义集权制度作靠山,压制了各地区民族主义的抬头,另一方面接受西方的拉拢贿赂,靠其经济支持给自己创造一点“繁荣”。但是这是“嗟来之食”,一旦靠山(或贿赂者)本身情况变化,自己就毫无应变之力,再次成为一堆被推倒重砌的“麻将牌”,历史用不了多久就将再次证明,无论那里发生什麽事情,都只取决于那些国际“牌手”而不是“麻将牌”本身。[5]所以,与其说米洛舍维其的失败是“失去民意”,到不如说他是失败于错误的“民意判断”和同样错误的政治程序。首先,执政党竞选联盟对民意调查的结论本来应该认真加以研究和对待,并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包括在必要时更换总统候选人,但执政党竞选联盟却没有及时地对“真正的民意”进行认识和分析,是导致米洛舍维其得票落后的一个原因。其次,米洛舍维其及其政党所奉行的“民族主义”所需要的政治体制本来就应该是“民主集中制”体制,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他们却偏偏把自己继续执政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化的“民主”和“大选”体制上,这不能不说是米洛舍维其政权失败的另一个原因,而且是最主要和最致命的原因。

由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失败,建议当前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应该认真吸取其在政治程序问题上失误所提供的教训和启示,那就是:必须在中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体制,同时也必须在中国尽快建立体察“真正民意”和“按真正民意施政”的机制,尽快对中国未来的政治程序作出科学的与合理的设计,以实现政策的连续和执政地位的稳定,如此,则中国人民幸甚!

[1]、见 《文汇报》2000-09-05有关报道。

[2]、冯克利:《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重读勒朋》,摘自《思想的境界》网站。

[3]、本段参考了网友“心灵逼问”的文章《米洛舍维其的崛起和覆亡》,谨以志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