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1:50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篇(1)

2.对主持人存在认知偏差在一些观众看来,主持人就是名人,他们把主持人跟演员甚至明星作等量观,把主持人主持节目看作是演员在表演。在一部分主持人看来,自己的工作就是出出镜、念念稿。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活跃于各种综艺晚会,出席各种商业活动,不利于塑造理性、公正、客观的新闻主持人形象。某些媒体为提升栏目的知名度,对主持人进行“明星化”的包装,本也无可厚非,但一味夸大其优点,塑造“完美”形象,或是炒作主持人的私生活及绯闻并不值得提倡。这些都是对新闻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和认知存在偏差造成的。

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素质提升策略

1.努力向复合型新闻评论主持人发展主持人要努力使自己成为“T”型人才,即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集“博”与“深”于一身。尤其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更需要每天关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发生的新闻热点,如果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底蕴作为基础,在参与评论时,主持人就只能流于问题表面,提出肤浅无味的见解,最终导致节目枯燥、无聊,更不用说发挥主持人的舆论引导功能了。主持人应该对整档新闻节目的采、编、播各个环节都一清二楚,要“走出来”,到“一线”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采、能写、能播的记者型主持人。具备优秀记者灵敏的新闻嗅觉、缜密的逻辑思维、细致的观察能力,从而弥补从校园到主播台个人阅历不足这一缺陷。此外,主持人还要寻找和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有些主持人虽然经常在电视上出现,但是观众对他(她)却没什么印象。有些主持人能够在一档节目中被人们所熟知,就好像当年《南京零距离》这档节目能够从众多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与主持人孟非幽默的语言魅力、准确到位的评论分不开。值得注意的是,鲜明的主持风格并不意味着任何情况下都要与众不同、语出惊人,太过于标新立异的言行往往会适得其反,让观众厌烦,所以在培养主持风格的时候,尽量要做到合情合理、贴切自然。而这样的主持风格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摸索过程,主持人只有在一次次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修正,才能最终形成适合自己、受众又喜欢的主持风格。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篇(2)

【论文摘要】电视新闻评论被视为电视新闻媒介的旗帜与灵魂,也被视为判断电视台政治面貌和衡量电视台思想水准的主要标尺之一。本文从目前几种主要的电视评论语言形态中分析出它们共有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趋势。

尼葛洛庞帝预言“比特的比特(信息的信息)的价值可以高于信息本身。”①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少,获得独家新闻也越来越难。但新闻评论就有很大不同,独家观点、独家视角、独家解读都可以做到,且最容易被受众记住。

2009年8月,央视新闻频道开始一系列节目改版,新闻评论的形态得到了扩展。电视新闻评论不仅是对纸媒评论语言的照搬和电视化,更多是将电视传播特点和新闻时事评论有机结合。

一、电视新闻评论语言传播特征

1、交叉融合性。新闻评论节目在近几年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特点不同的节目形态。形态的多样性也意味着分类界限的模糊。一个评论节目中完全可以含有各个语言传播特色,设有评论员、主持人采用访谈形式展开话题、节目中穿插新闻事件的调查短片、主持人即兴发表述评等,各种语言形态在节目中有机融汇。

交叉和融合还体现在评论内容上。新闻评论已不仅立足于对事件是非的评论,还常常是评论的评论。这在读报式评论中最为明显。读报读新闻,也读报纸评论,在各报的对比中不仅评新闻,评言论,还在评媒体,评报业,评从报纸上折射出的整个社会心理。因而无论是新闻评论的形态还是节目的形态,其分类界限都越来越模糊,更多呈现融合趋势。

2、舆论监督性。新闻评论节目因受众面广、实证性强,对消极****现象的批评揭露有更重的分量和更大的影响。随着时代进步和公民自主意识增强,电视新闻评论在批评报道方面的空间越来越大,其舆论监督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如在诸多新闻评论节目中,歌功颂德的内容逐渐隐退,而主创人员努力凸现的是与老百姓血脉相连的,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建设紧密相关重大监督类事件。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新闻媒体做到了不仅有话要说,而且有话必说,充分掌握社会赋予的话语的权力,建立自己的社会公信力。③

3、评论可视性。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电视评论可以通过现场报道、纪实拍摄,发挥电视特有的声画一体优势。画面、声音、同期采访、字幕乃至电子特技等多种视听符号和表达手段的使用,让电视影像更有说服力。符号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不同于主要诉诸文字的报纸评论及单纯运用声音的广播评论,只有将声音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优势。电视评论利用电视的直观性、形象性冲击观众视觉,把矛盾展示在观众面前,从而增强评论的可视性与可信性。

4、迅捷即时性。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曹景行说:“第一解释权可能要比其他的解释更重要。……一件事情发生了,谁的解释快速准确,就可以注定它的解释权的权威。”④电视新闻评论时效性的最本质含义是评得恰逢时机。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不抢“第一落点”,只抢“第二落点”,因为某些新闻事件需要一个调查和处理的过程,观察员才能作出最理性、富有建设性的评论。

新闻评论追求时效性有时也会牺牲评论的深度,许多评论员迫于紧急性的压力,制造了一种快速思维。“电视只赋予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权,让他们去提供文化快餐,提供事先已经消化过的文化食粮……”⑤评论的“快餐化”使得评论出现模式化的苗头,这将大大损害电视评论的语言传播效果。

二、电视新闻评论语言传播的发展趋势

1、评论员和嘉宾队伍更加专业。评论员和嘉宾的专业化趋势,体现在评论观点的专业化。当前几乎所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学会了通过评论员或嘉宾表达观点的方法。但评论员和嘉宾的观点良莠不齐,有的评论员总是总结一些似乎绝对正确却实际上没有意义、很难令观众产生认同的观点。当一种观点四平八稳,绝对正确时,观众也就丧失了与这种观点争论的冲动。真理是在交锋中展现自身的,没有交锋,真理就会暗淡无光。所以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电视新闻评论理应秉持媒体人的责任感和舆论监督的使命感,使自己的观点更专业、更犀利和更有针对性。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而言,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做到独树一帜,就必须在评论观点上多下工夫。

2、评论主体更加广泛。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阶层的分化,个体利益逐渐受到尊重,“把关人”功能弱化,互联网的勃兴宣告了传媒业“渠道霸权”时代终结,评论成为满足人们知情权和话语权的基本需求,电视新闻评论进入民众发言和媒体发言时代。⑥

目前很多电视评论栏目都开辟了网络评论板块,如凤凰卫视《网罗天下》,就相关新闻话题选取互联网上的文章或网友的意见,由主持人梁文道作进一步的点评。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今日观察》开辟了“网络视频互动”板块,在专业的评点之后,由一个百姓评论员通过互联网视频对当期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多元化使媒体容纳更多言论,其舆论监督作用能发挥的更好。言论的多元使电视媒体具有“无影灯”效应,从理论上避免言论的片面化,也就避免了“灯下黑”。

3、评论更加独特化。独特性可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主体本身认识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二是叙述和评论方式的独特。⑦凤凰卫视的专业评论员在独特性上比较突出,曹景行、阮次山、杨锦麟、何亮亮等在表达意见和论证方式上都体现出个性化特色。这些专业评论员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学科背景,他们根据各自的积累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判断。评论员的独特性纷纷彰显是电视新闻评论发展成熟的标志,具有独特性的评论员能与评论栏目融为一体,他们本身就是栏目的形象代言人,能够吸引一批认同他们的忠诚受众。

4、高端评论和本土评论两极格局。从目前来看,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市场格局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中国大陆:一方面是传统的高端型电视新闻评论,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评论虽历时弥久,但凭借其权威性和深刻性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地方性电视新闻评论近几年蓬勃发展,对传统的高端新闻评论发起了挑战。这些新闻评论在新闻内容、主题的选择上本土化,持平民立场,倾向于针对和平民利益密切相关、最具现实意义的地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河南电视台《DV观察》、《民生大参考》、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陕西电视台的《直播西安》、重庆电视台的《天天630》、长春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这类节目以关心民生为宗旨,以敢于为老百姓说话而深得人心,收视率一直居高。但同时,地方新闻评论或本土化的评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追求节目的刺激性与趣味性,展示有余评价不足等。

参考文献

①[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183

②崔立平,《“今日话题”的特色分析》[EB/OL]. http//cddc.net

③马天元等,《论电视的新闻评论》[J].《新闻大学》,2001(2)

④⑤师永刚:《解密凤凰—凤凰卫视时事开讲影响力》[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263-266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篇(3)

时至今日,众声喧嚣的网络上各种意见和观点随处可得,人们对声像新闻的解读要求更加及时、深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电视新闻评论带来了冲击与挑战,也由于电视声像兼备、视听结合的传播形式,让电视新闻评论更具个性,打动观众,值得深入探讨,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需要新思维。

一、声像兼备,赏心悦目

所谓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新思维,笔者认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与影响,是十分注重并突出电视声像兼备、视听结合的传播特征。每当收看电视新闻节目听到主播“现在播送本台评论”时,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全无任何背景的主播硬生生念稿的画面。电视传播特征的瞬间改变,收看变成了收听,引起受众心理与观感的微妙变化。

这似乎与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无关。不,关系密切。

电视新闻评论与纸媒刊登的新闻评论不同,不是自由来稿,而是电视新闻人自己专门配写的,是针对同时播出的重要新闻的,因此评论是相关新闻的延续,是一个整体,在传播过程中不应拆解,声像兼备传播的特征不应丢失。

这实际上体现了电视新闻评论写作鲜明的特征与要求:应该结合新闻的声像内容,在文字与观点表达上同样保持声像兼备、视听结合的一致性,在播出时不只是主播朗读的单一场景,而应该把新闻画面有机融入,让受众因悦目而赏心。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传播信息,人人都可以是“评论员”表达自己的观点,以网络、手机为主的这种传播媒介多以文字和图片结合为主。在特定意义上说,这些新媒体与电视传媒同质,并更丰富多彩。而电视新闻评论却由于其自身的技术、资源以及平台限制,难以成为个体随时随地都能采用的表达形式。较高的进入门槛让电视新闻评论彰显其专业性,但要赢得受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在声像兼备的同时,让电视观众既能赏心又能悦目。

与报纸、广播相比较,电视拥有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声音以及直观的屏幕解说文字,这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其独到的传播优势。其中,画面符号对事物存在状态的直接、真实地再现,其绘形、绘色,及至绘声,使它具有远比文字和声音符号更具体、更生动、更直接和更有冲击力的表现功能。①观众在打开电视机选择节目的一瞬间,通常吸引他们的就是电视画面。相对于单纯诉诸文字的报纸、网络和声音的广播评论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最重要的优势就在于其来自新闻现场的画面为评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事件的直观呈现使得电视新闻评论中观点的阐述更加具有说服力。

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要利用这种长处,要兼顾声像,就是要巧用新闻现场形成精练文字,表达核心观点。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评论的作者,不能只是凭对新闻事件的文字了解就诉诸笔端,而需要在先期视听新闻声像后,进行评论文字的“声像兼备”构思,因而也会与节目的制作相关。另一方面,新闻主播在“播送本台评论”时也应心中有新闻“声像”的感觉。可以说,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不应忽视其传播特征,作者的评论文字、新闻的声像、主播的声音,应该构成“三位一体”更为深入、鲜明的“声像兼备观点”,让电视新闻评论产生有特征的、有意味的评论影响。

二、越快越好,解读优先

新媒体技术让每一个处在新闻现场的个体有条件成为新闻事件的信息源,相较于越来越多的“微博直播”,传统媒体的反应难免落后一拍,因为制作上需要时间,传统媒体显然已经在突发新闻第一报道权的争夺中失利。但是传统媒体依旧拥有普通网民无法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种公信力正是由其“高门槛”的专业性所决定的。网络信息虽然迅速,但纷杂而缺乏公信力,因而传统媒体对于“更快”的追求意义重大。

当观众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节目时,往往已经从网络或其他媒体上对相应新闻事件有了一些了解,观众不仅希望从电视中看到有关新闻事件的详细报道,更希望看到主流媒体和权威人士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电视新闻评论应该满足观众的需求,也应该发挥这一优势。这种解读与评论可以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进行采访以后的观感,也可以是新闻主播的几句点评,不一定具有十分深刻的见解和严密的分析,重要的是占据意见传播的先机。在无法争取对新闻事件的第一报道权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应该争取到的是对新闻的优先解读权。

在播送新闻时,是否可以播送观点?长期形成的对电视新闻的收视习惯,可能会让人们觉得奇怪。这只是习惯问题,当然也涉及节目形态。但重要的是电视新闻与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这就从另一角度提出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丰富性问题。如同纸媒的编后、记者手记等相关灵活样式,电视新闻评论也应该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不只是单一的“本台评论”,这样才能更快获得解读优先。

解读优先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进一步树立权威的有效路径,也是当今新闻传播影响力的基本规律。新闻解读,很大程度上取决新闻评论的及时与准确。电视新闻评论从大的范围说,已经不只限于新闻播送节目,众多专题与深度节目成为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主力,而这类节目已经不是凭写作为蓝本来完成的,更多是主持人与嘉宾的即兴发挥与能动性,当然这其中也有他们打下的“腹稿”。本文不具体讨论这类形态,而是强调新闻节目中如何体现其评论的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快速与导向效果,应该体现在同时形成意见领袖。在与纸媒、声媒及网络传播的竞争中,电视新闻传播如何胜出,如何赢得先机,电视新闻评论责任与意义重大。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的要求,一定会引起形式的变革。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与其他媒介评论的写作不同,正是形式与内容更为密切,内容的要求会更深入促进形式的变动与创新,包括声像兼备的美学视觉等等。而解读优先在电视新闻评论写作中,提供了更广泛与更积极的变革空间,不妨说这也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应该有的新思维内容。

三、三五言词,立意立台

由于电视观众通过视听两种渠道同时接受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因时间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深入思考的时空转换。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就如同报纸的编后与按语,三五言词要紧扣电视新闻内容与画面,让人视听一体,一听即明,让受众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其立意,体现“评论立台”的高度与影响。

首先,评论要精当。由于电视新闻评论是在播出的新闻事件之后,不需要更多地对新闻事件回顾陈述,而应该用三言两语有效凸显对新闻事实的评判,表达出鲜明的观点。当前140字的“微博体”给新闻消息以及新闻评论写作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严格的字数限制并简化了传统写作格式,务求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最核心的内容――尽管这种限制带来了碎片化的表达缺陷,然而习惯了互联网的受众早就接受这种从多种信息来源中采集碎片化信息的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写作必须在简短几句话内提炼出最闪亮的观点,而且这种观点的表达必须通俗才便于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不假思索”地接收。电视新闻评论不同报纸、网络,切忌长篇大论,因为过多的信息将会增加观众接收的难度,失去声像兼备特征。因此犀利的评论就应该犹如一把匕首,虽然短小,却可以在声像兼备中获得视觉与思想的赏心悦目。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写作应追求个性化的表达。电视新闻评论要赢得观众喜爱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就其整体而言,这种特色应该包括评论的文字、相关新闻内容和播出时的声像三位一体。具体到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则是指语言的个性与通俗化表达,切忌艰涩。我们要特别重视电视新闻评论语言的锤炼,把鲜明深刻的观点置于简明易懂的语言,在直白生动的表述中体现严密逻辑。同时结合主播在镜头前呈现给观众的印象形成其独特的评论风格,或庄重稳健,或激情洋溢,或犀利幽默,使思想与内容更富吸引力与感染力。

第三是在立意体现立台的高度。新闻评论是一个媒体的声音与倾向,电视新闻评论在这种特定节目中,不能像一些纸媒或别的节目一样以“本言论不代表本报(台)立场”作托词,削弱其影响力和责任担当。当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受到来自网络视频节目的强烈冲击,由于网络意见把关尺度比较宽松,评论类网络视频中的观点和意见往往比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更加尖锐而得到受众追捧。这一点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不可取的,因为无论是电视节目的主播还是评论员,他们面对的是电视观众,但背靠的是电视台,表达的应该是电视台的立场。以辩明是非为目的,以深刻独到显高度,这是电视新闻评论写作的立足之本,也是体现电视新闻评论立意立台的影响所在。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篇(4)

可以说即时性评论是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闻消息一样,新闻评论也有时效性的问题,且靠观点取胜,新闻评论员需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或发生之时脱稿即兴发挥,讲清此条新闻的来龙去脉,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舆论进行归纳分析,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走向。一件事情发生了,谁的解释快速准确,就可以注定他的解释的权威性。正如曹景行所说,争夺第一解释权,在第一时间发出评论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观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言论的权威影响力。在直播节目中,评论是即兴的,即兴就要评论员有积累,有快速的判断能力。如今,凤凰卫视已能在众多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通过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解读,横向与纵向联系,使新闻报道因具备凤凰卫视的鲜明个性和特点而与其他媒体的报道区别开来。因此即时性的新闻解读,成为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树立媒体权威的重要依托。

凤凰卫视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向世人展现了新闻评论员的专业,证明新闻评论员才是新闻的点睛者,但众多不成功的案例也大量的存在着,部分新闻评论员在节目中犹如泼妇骂街,令人不堪入目;还有少数新闻评论节目只追求所谓表达的,导致评论员不断地偷换概念,表面上热闹非凡,却缺乏基本的内涵。

概括起来,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选题庸俗化,语言低俗化

一些沽名钓誉之人为了出名,在互联网上故作惊人之举,少数商业机构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扮演幕后推手的角色。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新闻评论节目把那些千奇百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所谓网络名人邀请到演播厅,让他们当众出丑,以此来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夺人眼球。更有甚者,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了强化节目的火爆程度,故意把评论员分为正方和反方,让他们在电视节目中强词夺理、互相攻击,语言低俗,粗暴。

第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几乎成了耍嘴皮子的游戏,缺少逻辑性

当前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活跃在电视媒体的评论员缺乏最起码的逻辑训练,他们不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则,既不尊重辩论的对手,同时也不遵守基本的假定,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偷换概念,转移公众的视线。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为了追求所谓的收视率,允许评论员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从而使得评论话题变得飘忽不定,辩论的主题更是十分可疑。更有甚者,一些新闻评论节目的策划人员为了增加所谓的“卖点”,把一些毫不相干的问题生拉硬扯在一起,从而使得节目变成了新闻片断的简单堆砌。

第三,在新闻评论员的选择方面,过分倚重平面媒体的评论员,电视语言复杂繁冗

一些电视评论员在发表观点时无视国家法律的规定,随意地嘲弄司法机关的判决;还有一些电视评论员不懂装懂,利用现场直播的机会发表耸人听闻的言论。电视评论与传统平面媒体评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电视评论要求评论员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里表达自己的观点。电视评论必须克服传统平面媒体的弊端,使观点更加理性和丰满,论证更加通俗和简短。

第四,在电视新闻评论节奏的把握上,强调冲突而不是对话,注重煽情而不是发掘理性

众所周知,新闻评论不可能像平面媒体评论那样层层深入,也不可能像撰写论文那样慢慢道来,但电视评论毕竟属于评论性节目,必须具有逻辑性,如果允许评论员把一些毫不相干的话题生拉硬扯在一起,从而削弱新闻评论的理性和建设性,那么,电视评论就会失去其应有的功能。电视评论必须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强调理性而不是情绪发泄。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在电视直播现场,新闻评论员必须服从于主持人的召唤,牢牢把握评论的主题,不能信口开河。

第五,新闻评论的样式过于单一,评论内容枯燥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篇(5)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评论采用广播或报纸的评论形式。

可以说,电视一直以来没有具备与自身传播特点相适应的评论。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焦点时刻”和“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电视评论新模式。以丰富深刻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并带动了各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使电视新闻评论成为评论领域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然而随着人们民主和法制意识的增强,各地政府对媒体舆论监督态度的日渐开明,电视传播制作手段的日益丰富,近年来有些评论节目反而从观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与此同时,具有广泛参与性、自由开放性、跨时空、超文本、大容量等显著特征和优势的网络新闻评论吸引了大量的电视新闻评论受众。特别是随着网络电视的兴起,网络积极吸纳电视的传播优势,进一步加速了电视观众的分流。

面对收视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的态势,电视新闻评论更应该发挥个性优势,强化“电视特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保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选题的贴近性电视传播对象广泛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应该具有广泛的贴近性。

电视观众是多层次的,直接面向老百姓的电视新闻评论不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泛泛而谈;而是要紧密结合新闻事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选择大多数人关注、最能动人心弦、事关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从剖析具体事物着眼,层层递进,深入人心。当年,“焦点访谈”以4句话表达选题的原则和定位思路,即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该节目播出6年后,浓缩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

体现了栏目重视受众,内容贴近受众,有效地提高了收视率。直至今天,它仍然是中国电视界最有影响的舆论监督品牌。

二、论据的形象性电视声像兼备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应该具有形象性。

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评论相比较,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但由于表现方式不同,导致效果不同。具体来说,报纸上的评论以论证的深刻性见长,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字符号和表达意见,使得报纸评论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多是理性的概括叙述,较为抽象,因此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上只有一个渠道——撰稿人的文字叙述。这在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上自然有所欠缺,因而也在感染力上打了折扣。

而电视声像兼备的优势使得它在提供论据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它至少有三种方式可提供论据:屏幕形象;被采访当事人的同期声;记者、主持人的现场介绍。电视节目的优势贵在视听结合,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极为丰富的,屏幕形象动态、具体、形象,其真实性和可视性使观众身临其境。再加上评论员的直接评述,构成了电视评论在展示论据方面的优势。

当然,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遵循评论论据方面的共性要求——论据的典型性。如果说形象性是解决感染力和生动性的问题,那么,典型性则是解决说服力的有效方法。电视新闻评论中合格的论据必须是形象性与典型性兼备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群体性电视节目参与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证应具有群体性。组织各界人士参与评论新闻事实,充分展示电视的个性,在电视评论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融合,已经成为电视评论的特有优势与走向。

报纸上用文字传播的评论是评论员的主体意识传播,虽然引用受众的意见,但完全是主体转述,缺少形象性和感情色彩。而电视新闻评论恰恰是以它论证的群体性见长,有评论员的主体传播,也有各界人士的客体参与,充分显示评论论证方面的电视特性。

电视新闻评论成功的论证往往是由具体的人在镜头前讲述来完成的。论证的主体是评论员(记者),由他来把握论证的主题并加以论证,同时还有两个客体,一是群众(参与),二是专家(参与)。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群体性这一特征,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互相转化。

受众的参与论证,主要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来实现,受众从自己的角度就主题的某一方面来评说,作为对评论员评说的补充。有些时候也可以转化为主体,由受众主评,记者(评论员)来串连、补充、引伸。

专家参与论证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专家(参与)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证,对保证评论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电视评论应该是评论员、专家、受众三方面形成的合力共同完成论证任务。光有群众的逐个讲说,易失之过散;光有专家的讲说,易陷于专业性强或失之抽象;光有评论员的讲述,则成为记者的“独角戏”,显得单调。三方形成合力,才能相得益彰。

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从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到现场直播中的时空连线,评论无处不在。可以从荧屏内延伸到荧屏外,通过设立短信平台等形式,使观众能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即时对播出的某则新闻发表看法,点评事件。直播时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共时状态,受众在同一时间内接受现场报道与新闻评论,达到感性形象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加深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四、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核心作用电视能实现和观众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主持人——电视新闻评论员具有核心作用。

电视新闻评论的一大优势是评论员直接出面述评,而不是像报纸评论员那样靠文字来传播。他既是评论节目的主持人,又是现场采访的记者,同时又是论证主题的评论员。其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策划。在确定评论选题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就要参与选题的总体策划,开拓题材资源,捕捉社会焦点,并根据电视特性,选择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选题。

2.即席评说。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评,是电视新闻评论中经常运用的一种电视语言形态。电视新闻评论员出镜讲说任务有三:

(1)参与提供论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相对讲是比较丰富的,有图像提供的论据,有现场采访提供的论据,也必然要有评论员提供的论据。评论员出镜讲说提供的论据往往是图像所无法传达的抽象的内容,或者是个别被采访者不能掌握的背景材料。

(2)组织、串连作用。电视新闻评论既然是多种电视语言的合力,那么在图像、群众参与、专家论证方面需要有评论员来组织、串连,作简洁的必要补充、引伸,通过必要的有声语言使图像与现场采访人,使论据与论证都和谐的结合。

(3)对被评论事物的直接论证。

在镜头前真实地讲自己对事物的剖析意见,而这必须是评论员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并加以具体分析。

3.现场采访。

电视新闻评论员经常在现场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他既要懂得现场采访的一般要求,还要十分明确电视新闻评论中的现场采访的特殊要求,认真按照特殊要求来展开现场采访活动。现场采访都是为了获得能够作为新闻事实的那部分信息,这是共性;而电视新闻评论员的现场采访所要获取的又是两种特殊的新闻信息,一是获取论据,一是请观众和专家参与论证。电视新闻评论员要紧紧围绕这一目的进行采访和后期制作。

4.是否说到“点子上”。

这是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的共性原则,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员既要善于展开评述,深入剖析,又要能在最后提炼出精粹的思想来。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篇(6)

精辟入里的思辨色彩

电视新闻评论员发表评论不能脱离新闻事实,叙述新闻事实仅仅是点评的一个新闻由头,而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才是电视新闻评论员最主要的任务。理性的思辨要求电视新闻评论员以高屋建瓴的观点去引领,以高于常人的观察角度去推敲,以观众热切关注的内容为话题。

1.电视新闻评论的话题应该是广大观众热切关注的。电视新闻评论员所关注的话题应是与观众有关的一切重大话题。除国际新闻外,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热点新闻、热门话题都应在其中。如果不时刻把观众放在心上,不顾及群众的信息需求,回避一些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就会造成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评论和群众的需求脱节,造成老百姓对媒体的信任感逐渐丧失。所以,话题的选择极为重要,不应由电视新闻评论员一个人去选择,而是由评论员、编导、制片人以及值班领导,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决定如何选题。

2.电视新闻评论员须具有宏大理念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中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阶段,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正发生极大的变化。这既是一个改革攻坚的深水区,也是社会急剧转型的风险期,涉及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众多,与改革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紧密相连。电视新闻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在这个转型中应同步增强,评论要紧密关注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获得的各种进展,关注人民群众所遭遇的困顿和所面临的命运,从浩繁的题材、平凡的评论对象中,解读社会深层次的问题。既要有效引导舆论,规范社会行为,提升社会风气,保护群众利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监督力量;同时也要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倡导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以及时、公正、求证的态度对社会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①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员不仅要点评正面的鼓舞人心的新闻事实,也要点评敏感话题,敢于揭露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评说。

3.电视新闻评论员需要独立的判断和非凡的勇气。电视新闻评论员应就时事政治、经济社会、国计民生做独立的、极富个性色彩的评述。电视新闻评论员要多方了解他人的观点,但在自己发表评论时,要不受各种因素影响,只根据客观事实的本质,凭正义和良知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这种独立的判断需要的是勇气和胆略。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议论和判断,有时候不需要高深的思想,只是需要勇气、需要敏感,需要有人敢于说出来。正如白岩松所说的,为什么1+1有人说得3啊?他也知道1+1等于2啊,但是他喊3他能获得利益,他就喊了,这时候你有没有勇气继续说不,1+1等于2。②

全面深厚的新闻素养

电视新闻评论员所要做的评论是新闻评论,要严格遵循新闻规律,让评论带有极强的新闻性。

1.电视新闻评论员要传递真实的声音。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公信力形成的基础所在。所以,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而真实性也一直被许多电视新闻评论员视为安身立命的基础。电视新闻评论员品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说,真实是核心因素和决定因素。真实性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观众一旦发现电视新闻评论员提供的信息来源不可靠,内容不真实,就会对其可信度产生怀疑,更不可能形成品牌。只有坚持真实性,电视新闻评论员才能获得观众的信任和尊重,才有形成品牌的可能。

2.电视新闻评论员要熟识新闻价值。电视新闻评论员所做的是新闻式评论,提供一种有媒体特点的新闻判断,最大的压力不是表达过程,而是无论什么题材都要有能力在这个题目上做出有价值的判断。电视新闻评论员要分析和评价一条新闻,独立表达自己的看法,为观众提供新闻的增值服务,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首先就要熟识这条新闻的价值,把握其本质。

电视新闻评论员须拥有多年的新闻媒体经历,丰富的新闻阅历能使他们在驾驭新闻时如鱼得水,能够精准判断出哪条新闻重要,新闻为何发生、会如何发展,国外的状况如何,历史的情形怎样,以及可以如何评价,又可以怎样行动。

3.电视新闻评论员要讲求新闻时效性。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电视新闻评论员应先声夺人。一件事发生了,谁的解释快速准确,谁的解释就具有权威性,这就是所谓的第一解释权。在寻找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各媒体纷纷转向第一解释权的争夺。所谓第一解释权,首先是指新闻评论时效上的第一,然后是角度的公正、思考的深度、解释的力度、预测的准确度。

由于技术的局限,长期以来,以新闻评论见长的报纸,其时效性较弱。而电视新闻评论员能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时效性强的特点,及时为观众提供大量新闻评论信息。而电视实时评论的出现,更把时效性推向了极致。这种评论模式充分发挥了电视声、画、字兼备,实时传播的优势,能够抓住刚刚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追随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由电视新闻评论员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就事件的起因、性质、趋势、影响做多维度的分析或评论。实时评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在常态的新闻节目中,针对某一特别重要、广泛关注、需要深入解读的新闻,由位于演播室的新闻评论员评说。为了强调评论的时效性,很多电视台在屏幕左下角打上“正在评论”的字幕,尽显电视新闻评论的快捷与及时,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望。

适合电视的口头表述

电视新闻评论员面对电视镜头进行口语评论,和传统的文字评论员在叙述表达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电视新闻评论员需要较强的口头表述能力,注意口头语言的特点。

1.既要言简意赅又要一针见血。电视和报纸,不同媒介的特质对评论的要求不同。电视新闻评论三分钟,转换成文字,就是不超过500字,和报纸至少下笔千言的社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员要该说则说,点到为止。同时又要一语中的,突破现象触及本质,直指问题要害。新闻事实本就纷繁复杂,这就需要于纷繁中理清头绪,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电视新闻评论员的价值所在。

2.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逻辑性。电视观众是一个大众受众群体,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让尽可能多的人听得懂、听得进去,还要让专业人士认为没有说外行话。这是电视新闻评论的难点和魅力。

有的新闻事件在观众看来比较深奥,电视新闻评论员要不端“权威”架子,不直接下结论,用平易通俗的语言把深奥复杂的问题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使之易于理解。去掉了外在的装饰,三言两语、简洁明了地用事实说话,用简单直白的口语分析复杂的新闻事件,剥离一些抽象高端的理论概念,恢复新闻事实的质朴状态。用具象的语言表达形象思维,将复杂的理论和主题用质朴的口语、鲜活生动的评述去触动受众的情感,甚至有的时候以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同时,电视新闻评论员又要有逻辑性,层层递进、突出重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在逻辑链条上步步展开,做到以理服人。在新闻评论的开头或结尾处,往往体现着电视新闻评论员对社会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和新闻价值的准确把握。

3.既要表达个人化又要得体准确。表达的个人化、风格化,主要体现在独特的语言魅力和非语言符号上,这符合电视观众的实际需要,是电视新闻评论员走近观众的重要途径。注重评论时事的“诉诸情感”,使用有很强烈感彩的言辞去叙述点评,各具特色。或机智幽默,或冷嘲热讽,或插科打诨,以达到批评和讽刺的目的,以轻松的方式沟通感情、融洽气氛,同时又要得体准确。电视新闻评论员在短时间内站出来,对突发新闻或者重大事件做出理性的、富有建设性的评论。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晰,分析周密,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每句话都要严谨。

总之,电视新闻评论员要以有利于中国社会良性发展的公共话语平台为己任,贯彻坚持百姓立场、关注公众利益,追求舆论制高点、树立成为意见领袖的目标,用从厘清、理顺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角度来观察新闻事件、追求独到视角的观察方法;寻求与观众的强烈共鸣,寻求有见地、有见解的评论。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独特的品牌优势。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篇(7)

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声音、画面、文字等传播符号做出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判断、有归纳预测的一种引导性新闻节目。常见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有三种类型:访谈式,如《焦点访谈》;群言式,如《铿锵三人行》,这种评论形式与访谈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参与人数的增多,形式较为自由;调查式,如《新闻调查》。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传播的手段和符号决定了媒体的传播特点,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声画结合,双线互补

不同于广播只作用于受众的听觉,报纸只作用于观众的视觉,电视新闻评论把电视传播符号与新闻评论题材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声音、画面和文字手段,既诉诸受众的视觉,也诉诸听觉。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途径接收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事实和评论观点。电视新闻评论充分发挥自己的图像优势,广泛使用各种传播符号,让人物的语言配合动作及文字真实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大大延长了视听感官,强化了观众对信息的感知能力。电视虽然和广播一样,用线性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广播是单性传播,声音是唯一的传播方式,电视因为可以同时利用声音画面两种手段,能实现“双线互补”的传播效果。

(二)多元角色共同参与

纸媒、单篇是“一言堂”式的评论,表达的只是作者的看法。广播新闻评论是以主持人或评论员为核心,辅助多种声音,虽然代表的可能是一个媒体的看法,但中心人物只有一个,论点也只有一种。电视新闻评论的独到之处在于可以多人共同讨论,形成群体式、参与式评论。在此以《铿锵三人行》为例,关于它的节目形态,虽然迄今为止没有明确定论,但笔者认为,节目的形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思想和内涵。作为电视新闻评论,它兼具发散性和不确定性,没有固定的谈论角度,也没有明确条框的约束,思维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散发。虽然它“将私人间的侃谈搬上电视,以百姓之心,看天下之事,轻松惹笑,真心流露,将娱乐元素注入时事节目”,但其谈论的内容具有时新性、时效性,都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节目的优势也正是不用严格遵守概念、判断、推理这样严谨的推断顺序,而是根据对方的观点随时碰撞产生新的思想。

(三)充分展示纪实信息,现场感强

如果说纸媒和广播新闻评论注重的是观点的阐述和论证,那么电视新闻评论更强调论据和事实的呈现。电视新闻评论是基于新闻的评论,在对新闻事件的展示过程中,往往采用长镜头加同期声的记录方式,在保证声画同步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整地记录新闻事实。因此,电视新闻评论在展现论据和事实时,可以不断变化图像信息,配合解说词或者记者的介绍,把纪实信息展现得生动形象。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技巧

评论充分体现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电视新闻评论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声画优势,掌握评论的制作技巧,让新闻评论做到有内容、有深度。

(一)评论的选题和角度

选题直接决定了观众对电视新闻评论的第一印象,因此它对一个节目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评论应选择具有社会意义、群众普遍关心、亟待解决或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做到主题单一集中,一事一议,不要面面俱到。由于电视新闻评论是对新闻的评论,在选题过程中,就要选择新近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在选择评论角度时,不能以大众导向为指引,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见解,紧紧抓住主要矛盾,瞄准关键点,力求做到角度独特新颖。一个好的切入点是新闻评论成功的基础,评论时要开门见山,根据电视新闻视听结合的特点,适时插入画面,把论据和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

(二)评论语言的使用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一种拥有自主意识的媒介,已经具有独立承担社会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虽然它以声音画面为传播手段,但评论的主要论点依旧体现在人物的话语中。因此,人物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时,要把好语言关,把国家和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注重节目的宣传教育功能,不能发表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言论。电视新闻评论不同于具有娱乐性质或是商业性质的节目,不能为了收视率而无所不用其极,一定要向观众传达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评论员和主持人在评论过程中,斟酌语句的使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

(三)深入挖掘,客观辩证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新闻评论是意见性信息,新闻报道是事实性信息。电视新闻评论虽然表现手法多样,但这种多种符号融合的“形象化评论”很容易造成内容的浅显通俗,没有深度。深度要靠事实来支撑。充分全面的背景材料可以拓展新闻评论的深度,发散评论的思维。因此,电视新闻评论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多角度、多层次地收集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有话可说、有据可考才能使评论具有加深主题的筹码。

总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明确了解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掌握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方法,才能让新闻评论节目在众多节目中成为“亮点”,成为对社会负责的媒体。

参考文献: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篇(8)

当今中国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评论举足轻重,必须发出时代的强音!本文认为: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电视传播规律,化整为零,走出误区,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同时通过大众话语,多元表达,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电视要主动出击,在社会转型和媒体竞争中构建强大的电视新闻舆论场。

abstract:

nowadays, news comments play a great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television. this paper confirms that news comments should follow the disciplines of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and walk out of the erroneous zone of traditional news comments. news comments should mainly transmit opinions besides facts in the convergence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popular discourse and multiple expression ways, news comments should guide public opinion, embodying the interaction of visual elements and commentary element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new media, chinese television should construct a powerful “television opinion field” in the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media competition.

keyword:

television news comments; erroneous zone; popular discourse; opinion field

人们在批评电视新闻浅层化简单化的时候,无不对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寄以厚望。然而,从平面媒体搬来的救兵——新闻评论却没有在电视上展示出足够的威力。迄今为止评论在电视新闻大家族中仍然是一个弱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界定仍然是一个扯不清楚的问题。评论是一个媒体的旗帜和灵魂,评论在引导新闻舆论中举足轻重,难道中国电视能够缺失或弱化自己的新闻评论吗?显然不能!电视新闻评论要在社会发展和新闻改革中发出时代的强音!如何才能发出这一强音?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化整为零,走出误区

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这在报纸上是泾渭分明,但在电视节目上却难以区分清楚。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是《焦点访谈》式的,由于《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人们早已习惯以这种节目形态来界定电视新闻评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从节目形态上来看,《焦点访谈》其实属于新闻专题,只是由于它的出生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就此被贴上新闻评论性栏目的标签。然而,这种单一的述多评少的节目形态严重的制约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近年来,人们发现电视上有影响的新闻评论节目屈指可数,有时甚至淹没在网络舆论的喧闹之中。事实上单独设立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收视率并不高,传播效果也不好。近年来,我们发现此类评论节目悄悄地“关停并转”,化整为零是电视新闻评论走出误区的开始。一些电视台果断地撤并和周密的策划让新闻评论重新焕发出青春。江苏电视台《江苏新时空》和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都把原来单独设立的评论节目打包进栏目,实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无缝链接,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正如孙玉胜所说:“评论应该是一种内容,而不应该是一种形态。” [1]电视新闻评论不应拘泥于单一节目形态,从新闻栏目中的互动板块到现场直播中的时空连线,评论无处不在,而且从荧屏内延伸到荧屏外。广西电视台《新闻在线》在60分钟的直播过程中,辟出四个时段供观众发表见解,名曰“新闻即时评”,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通过短信平台即时对播出的某则新闻发表看法,点评事件。最高峰时,一则新闻有800余人参与评论。直播时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共生状态,受众在同一时间内接受现场报道与新闻评论,达到感性形象与理性思维的综合调动,加深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近年来,民生新闻中的电视新闻评论开始大展脚拳,新闻主播也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央电视台《社会记录》的阿丘和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的陈杨,都以他们的睿智与魅力在新闻报道中找到各自的评论天地,他们的点评言简意赅,幽默风趣,受到观众的喜爱。虽然,时下大多数电视新闻评论还是浅尝辄止,一时难以满足观众解读新闻评析事实的需求。但从长远来看,从敢于评论到善于评论是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然过程。

要加快这一进程,我们还要重新审视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功能,由于《焦点访谈》强大的舆论监督及影响力,加上它贴上新闻评论节目的标签,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误认为舆论监督就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对社会弊端和不良现象进行的批评报道主要是传播事实性信息,应该说新闻舆论监督是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传播功能。如果在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再加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对新闻事实加以评论亮出观点表明立场,就会强化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导向才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传播功能。或许有人会问,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对批评报道的把握难道不是一种舆论导向吗?当然是。但在事实的基础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对舆论导向的影响更大。因此,笔者认为舆论导向才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要传播功能。

那么,如何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作用呢?笔者认为:一要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二要遵循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规律。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机理是这样的:主持人与嘉宾、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传播形成一个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谈话场”,这个“谈话场”在观众中的传播便形成了大众传播。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认为:“电视的一个重要特征似乎是它引起交谈、鼓励谈话的功能。实际上,电视似乎常常是关于谈话的。作为一种媒体,它确实是由可视的谈话构成的。”[2]谈话节目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评论节目形态,它以平等对话的双向交流代替宣传教化的单向传播。国外并没有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形态,但无论是cbs的《60分钟》还是半岛电视台的《针锋相对》,难道会有人说这里面没有评论吗?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之一,就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播意见性信息。

二、大众话语,多元表达

当今电视,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与电视评论的界线日趋模糊。在这个模糊中产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个是话语方式的改变,一个是表现手段的丰富。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更多的是传递一种居高临下和国家话语和曲高和寡的精英话语。然而在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在2007年的“两会报道”期间,更具平民彩色的崔永元又来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小崔会客》让政府官员和平民百姓相聚一堂,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与江西资溪面包经营户王信文一家共话全民创业,电视评论就在这一对话中实现了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

作为软新闻的评论,它在表现形式上更能推陈出新。山东齐鲁电视台的《拉呱》和广州电视台《时事查笃撑》就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拉呱》创造性地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进行民生新闻的播报和评说,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和娱乐性。或许《拉呱》不是地道的新闻评论,主持人小么哥说的一些事新闻价值也不大,但在山东省的许多村子里是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广州电视台的《时事查笃撑》是一档以情景短剧形式播出的时评节目,在极具广州地方风味的“tv茶吧”中“嬉笑怒骂论时事”,节目中还加入了一些动画、漫画、mtv等特技。《时事查笃撑》选取的题材多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如《公交车乱改道,市民好难受》、《如何睇的士拒载》等,这些大众话题反映了市民的社会诉求。但由于节目表演大于评论,收视情况并不理想,这也说明了电视新闻评论还是有自己的边界的。

电视新闻评论的叙事方式也有不少创新。扬州电视台《时评新语》是一档以社会新闻评论为主的栏目。这个节目有两大特点,即叙述方式的改变和多媒体的应用。《时评新语》的叙述方式受到了扬州评话的启发,其评论语态的改变是从人称开始的。传统的新闻叙事一般多用第三人称,但在《时评新语》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很高。比如在《“圣诞”究竟是个啥?》中,主持人在描述了圣诞这一天的热闹之后说:“快乐归快乐,我倒想刨根问底地问一句,在咱们扬州人心目中,‘圣诞’究竟是个啥?要我说呀,圣诞就是‘贺卡节’。”“评论不仅要亮出矛盾双方的观点,更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媒体的观点,否则,就不能叫做评论,充其量只是深度报道。”[3]或许有人担心,这种以我为主会不会带来主观和偏见。其实只要掌握分寸、不偏不倚,“我”的存在就不会影响新闻的客观公正。

如何让电视评论过程化?戏剧冲突和悬念设置是实现过程化的重要手段。辩论就是一种充满强烈冲突的话语方式。美国电视观念认为:“争论”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方式、一种语言。电视新闻的话语应该是多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观点应该要相互不断地撞击。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便是切合了这样一种电视新闻传播观,以辩论的形式评论时事,以思辨的色彩引导观众,其创新之处就在于主持人和现场嘉宾之间那一场舌剑唇枪,火花四溅的争论。不少辩题多为时下的社会热点,如《全国高考分省录取到底公不公平?》、《孔子究竟是圣人还是丧家犬?》、《房价只能由行政手段调控吗?》、《现在进入股市是风险大还是收益大?》等。然而,评论尺度难以把握,辩论似乎风险更大,如何拿捏?这是许多电视人所担心并为此裹足不前的原因。前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指出:“很多问题不在于能不能讲,而在于你怎么样讲。”[4]怎样讲?这取决于电视新闻评论的准确表达。

电视新闻评论要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政论性,寓思辨于形象之中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另一个传播特点。视觉化、过程化、多元化和碎片化是当今中国电视新闻评论呈现的基本走势。

三、迎接挑战,主导舆论

在急剧变革的转型社会和激烈竞争的媒介环境,电视新闻评论如何才能发挥其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呢?零敲碎打是不行的,要打“组合拳”,要形成一个电视新闻舆论场。“场”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空间。在电视观众和电视媒体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的空间:电视新闻评论是在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中传递意见性信息,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相结合中发挥其政论性,并在这两个结合点上构建起一个电视新闻舆论场。然而,电视新闻舆论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口头舆论场和网络传播的网络舆论场。

当今世界,中国已是手机拥有第一大国,网络用户第二大国。手机短信借助传统媒体的平台,点播变广播,个人媒体聚合成大众媒体;以新浪为首的门户网站,在没有新闻采编权的情况下创造了一种“新闻超市”。据2007年6月的统计,中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这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参与者。中国互联网的舆论平台已经十分发达,几乎每个门户网站都设有bbs论坛,中国目前约拥有130万个bbs论坛,数量为全球第一。博客虽然是小众的网络媒介,但越来越多的博客已经从心绪记录转变为时事评论,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已经超过5000万。日益强大的网络新闻舆论场正冲击着电视新闻舆论场。

从“最牛钉子户”到“华南虎照”,形形的网络事件爆炒,传统媒体无不趋之若鹜,都想在这场视觉盛宴中分一杯羹。问题是电视新闻就甘心做报纸新闻和网络新闻的“二道贩子”吗?电视新闻如何由跟风变为引导,关键在于有无独家新闻和权威评论,只有让更多的资深记者坐在新闻主播台上,让更多的意见领袖走到镜头前面,电视新闻才能在传媒新闻大战中争得第一话语权。凤凰卫视的影响力就在于它拥有一支人数不多但素质很高的评论员队伍。其实,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也出现一些名牌主播和资深记者,完全可以也应该组成一支有影响力的评论员队伍。当然,电视评论员还包括话语级别较高的社会精英。作为网络舆论的制造与传播者,一些资深网友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在一些复杂的辩论中,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左右网民的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电视媒体只有汇集、引导和影响众多意见领袖,才能加大主流新闻的传播力,才能保持对舆论导向的影响力。

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面对更多的传播渠道,面对更开放的受众参与,一个严峻形势和重大课题摆在电视人面前:电视新闻如何主导新闻舆论的话语权?电视新闻评论如何有效地掌控正确的舆论导向?从电视读报到电视读网,从网络链接到短信互动,电视新闻评论吸纳各方言论,搭建一个数字化多媒体视听传播平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视新闻节目如果过分倚仗读报和读网,必然会造成独家新闻和评论内容的缺失,从而丧失电视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及对新闻舆论的影响力。面对网络这一最大的民意表达平台,电视新闻评论是随波逐流?还是主动出击?

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央电视台在媒介融合中的步伐加快了。“两会”期间央视国际开创“名嘴两会博客”,囊括了央视主持人、记者和央视国际网络记者关于“两会”的博文。这一平台既充当了新闻传播渠道,又是影响广泛的意见互动空间,包括征集、评论、预告等,他们以网民留言为素材共推出十期特别策划,涵盖了网友对房价、教育、医疗等热点的建议和意见。王小丫在记者招待会结束后,将“网民建言册”递到总理手中。这一传递实现了新闻言论与公共事业的成功对接。

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和《焦点访谈》创始人孙玉胜在《十年》一书中写道:“还是在《焦点访谈》创办的初期,我就提出要‘多报道、少评论’,其实这就是一种选择中的平衡。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中国电视新闻还只是处于报道阶段。分析与评论的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5]时至今天,中国电视新闻的评论时代还是遥不可及吗?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6]我们的电视宣传工作如何做到“有效”和“主动”?在新旧媒体竞争与融合的今天,电视人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电视新闻已进入转型期,中国电视必须走出认识的误区,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必须构建一个强大的电视新闻舆论场,电视新闻评论不在媒介大融合之中涅磐,就在媒介大融合之中湮没!

[注释]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90页;

[2](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3]周明涛:《叙述方式的改变与多媒体的应用——〈时评新语〉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全新》《视听界》2007、4,第59页;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篇(9)

关键词:两岸电视新闻评论员 构成 目的 言论公信力

Key word: Both banks television news commentator constitutes the goal opinion male letter strength

作者简介:李丰(1983―),女,汉族,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记者,执行制作人,评论员,助理编辑,学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年代。人们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来获得资讯,而其中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可以垄断人们的视听,抑或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在这样群雄并起,媒体之间的竞争白热化的现实状况下,两岸电视新闻媒体都不甘于只作为资讯的传播者,转而力求争夺两岸舆论的话语权,纷纷开辟电视新闻评论栏目,或者在现有的电视新闻栏目中开辟专门的新闻评论版块。而由于大陆的新闻评论栏目起步较晚,就出现大陆的新闻评论栏目刻意模仿境外新闻评论栏目,尤其是台湾新闻评论栏目的趋向,大陆的部分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也与台湾新闻评论栏目同样采用观点极端化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这样的做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提高大陆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收视率,但台湾新闻评论栏目与台湾社会目前的极端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笔者不得不对大陆新闻评论栏目模仿台湾同类型栏目可能对电视观众和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产生担忧。

在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中,电视新闻评论员可说是栏目的关键与核心。因此,本文试从比较两岸电视新闻评论员的异同,来分析台湾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模式是否同样适用于大陆的同类栏目。

一、两岸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构成不同

大陆的电视新闻评论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媒体从业人员、学者专家和带有官方色彩的研究员。

在这三类电视新闻评论员中,学者专家有自己专精的专业领域,在相关领域的问题上,他们能够做出专业、权威、有足够说服力和公信力的解读和分析。

带有官方色彩的研究员,他们的观点和言论,往往能充分引起政府的关注,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本身就是政府的智囊,他们的一些言论在电视媒体上的公开,就多多少少带着政府政策透过媒体在民间试水的意味。

而媒体从业人员的角色则相对独立和灵活,由于站在“非专业”和“非官方”的角度,他们对于各类新闻事件的观点,往往来自于长期对各种类型新闻事件的感触,长期的新闻工作让他们更靠近新闻事实,这也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比专家学者和带有官方色彩的研究员,更能够从电视观众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让观众对他们的观点和言论,产生更多的共鸣。

而台湾的电视新闻评论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不同政治立场的媒体从业人员,不同政治立场的民意代表和不同政治立场的专家学者。这三类评论员当中,还有不少人有着双重身份,甚至三重身份,或者在三个身份之间进行过转换。比如籍的民意代表邱毅,同时也是经济方面的学者;台湾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陈文茜,也曾经是一名民意代表。很明显,在台湾蓝绿两大阵营严重对立,台湾社会被人为的撕裂的情况下,台湾的新闻评论员都被打上了极其鲜明的政治烙印,他们的言论也都带着各自鲜明的政治色彩。这让台湾电视新闻栏目的评论,往往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而多了不同政治立场之间的主观对立,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让电视节目火爆、可看性强,在评论员的观点越来越极端,言论交锋越来越激烈,观众的“口味”越来越重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比如,在台湾的一些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中,就曾经出现过不同立场的嘉宾因为政治立场和观点不同、言论冲突而大打出手的现象,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台湾政治的两极对立和台湾社会的撕裂越来越严重,台湾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和电视新闻评论员,不得不说,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除了以上三类电视新闻评论员之外,台湾电视评论栏目还开发了一群“编外”,或者说是“另类”的电视新闻评论员,那就是电视观众。观众可以通过在拨打直播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热线电话,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CALL IN”的方式,来参与当天新闻话题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这些热线电话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部分的民意,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同政治立场的民众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式的发言。甚至有一些政治色彩鲜明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会雇佣一群政治立场相同的民众,作为自己的“CALL IN”部队,在节目中大肆鼓吹和渲染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成为当下台湾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乱象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以“CALL IN”方式让电视观众也成为电视新闻评论员的方式,不应当成为大陆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模仿对象。

二、两岸电视新闻评论员的目的不同

两岸大陆媒体扮演着“”的角色,因此,大陆的电视新闻评论员在栏目中发表评论和观点,大多是出于沟通政府与民众,化解舆论危机,平稳社会情绪,促进政令合理的目的。因此,大陆的电视新闻评论员,多数提供各种不同的思考方向,而少有激烈极端的言论,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和新闻事件的评论当中,时而代表施政者,时而代表普通大众,更多的是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同样的新闻事件。这样的新闻评论,在含蓄的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把更多的主观意识空间留给电视观众和相关的施政者。从社会效应的角度来讲,大陆的此类新闻评论,更多的讲究“和”,而台湾的新闻评论,更多的讲究“战”。

而说到台湾的电视新闻评论员为什么说的问题,则不得不提到台湾的选举政治和名人效应。在台湾,有政治企图心的人,在“偶像政治”、“名人政治”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如果想要博“出位”,就必须在大众面前获得尽可能大的曝光度,掌握尽可能强大的媒体话语权。在台湾的电视新闻评论栏目中,评论员往往立场坚定、言论激烈、观点极端、个性鲜明,这一切除了表达自己观点的必要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持电视观众对他们的记忆点,力图以自己的个人形象,形成自有的言论拥趸群体,从而在台湾的政治板块中,奠定自身足够的社会地位,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和影响力,最终达到“掷地有声”的目的,成为台湾社会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在台湾两极对立的政党政治中,台湾的电视新闻评论员都会把自己归类到相应的政治板块中去,以获得相应的政治力量支持,或者在相应的民意中,获得最大可能的认同和支持。在这种趋向下,他们的部分言论,也势必顺从相应政治力量在现实政治斗争中的政治推进。

当然,不可否认,台湾新闻评论员一旦成为所谓的“政论名嘴”,也就等于给自己开通了一条源源不断的财路,在台湾社会泛政治化的风气之下,“政论名嘴”们有上不完的节目,接不完的通告。在台湾有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更成为最受台湾电视媒体欢迎的一群人。也难怪一到选举或者其他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台湾媒体都忍不住为“政论名嘴”们算上一笔经济账,因为他们往往能够借此发一笔不小的“新闻财”。这或许也是部分台湾电视新闻评论员的目的之一。

三、两岸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言论公信力不同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篇(10)

一、关于电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的载体,它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普遍存在地社会问题或公众关心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做出分析,表明态度,是各类大众传播媒介评论类体裁或节目形态的总称。”①而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和电视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电视传媒声画合一的传播优势,以形象化的论证阐明抽象的道理和主张,是新闻评论的电视化。

与报纸评论相较,电视评论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首先,电视向观众呈现大量的现场背景资料,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可信,更加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电视评论能够挖掘出能展示事件中情感因素的细节,使观众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电视新闻评论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通过图像将形象化叙述和报道词、同期声的抽象化评述紧密结合起来,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形象化的评论”。

二、与新媒体融合的电视新闻评论

新媒体的加入为电视新闻评论增添了活力与动力,促进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内容上,二是呈现方式上。

在内容上,电视新闻节目评论对象的来源有两个渠道。第一是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往往是该节目人数有限的记者采访到的当地的数量有限的新闻事件,报道的范围十分有限,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加入,各地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全国乃至全球共享。记者编辑们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上了解到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电视新闻节目报道的范围广泛了,与此同时,随着记者编辑们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的增加,看待问题的深度也有所提高,这不仅拓宽了新闻评论对象的范围,也提高了评论的质量。

电视评论对象的另一个来源,同时也是现在各大电视节目热衷于采用的,即网络热议话题,网络上信息的海量化既是其优势也是劣势,纷繁的信息让受众眼花缭乱,真真假假对于受众也极具迷惑性。电视媒体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和“把关人”的原则,选取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或前瞻性等特征的选题进行评议,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网络热议话题说明该话题受到了网民的广泛关注,问题的焦点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因而适合用来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对象。然而,网民们在网络上的发言众口铄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时就需要对网络热议话题进行引导与整合,而电视新闻评论的高妙之处就由此体现出来了。同时在互联网上网民“快餐式”的浏览与阅读,使得网民很难深入思考,加之评论的随意性,普通网民的评论也大多停留在表面,而不当不实的言论也经常出现。相较而言,电视新闻评论有较强的深度和力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性解读,在网络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节目前期策划,“评”什么、怎么“评”,不仅仅是对是非的判断,更多的是综合审视,并透过现象看到更多的本质和更多的问题,从对某个事件的评论上升为对共性、制度层面的宏观思考。

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节目在进行新闻评论时往往会从网友评论中选取有代表性或指向性的言论展现给观众,有时引用网友评论是作为支持其论点的论据,有时则是作为一种对比反凸显自身想表达的观点。而与网友的观点互动也是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融合的一大特色,“网络热议话题——电视新闻报道——网友评论——电视整合——电视新闻评论”的模式应运而生。

在呈现方式上,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体现在技术平台、播出平台的嫁接以及接收终端多样化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前很多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合作,我们不仅仅从电视上获取电视新闻评论,更能从网络上搜索到。在电视上我们必须要看完整档节目才能看到所有的新闻评论,然而,网络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播出平台,它根据受众的需要,会将一期节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如一条条新闻等)分成很多段较为简短的片段,有时甚至会单独将评论的片段截取整合出来配上该评论事件的标题,这样如此明确的指向性,既方便了受众的使用也突出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是通过电脑,我们还可以从手机、移动车载电视等接收终端收看到电视新闻节目以及评论,增添了其可接近性。有时,面对比较重大的、热点的话题或者是较为精彩的评论,互联网的网站编辑也会将电视新闻评论用文字加以整合并出去,这就为受到流量或宽带限制的受众们提供了低成本阅读评论的条件。

三、与新媒体融合的成功案例

下面,笔者以安徽卫视的《每日新闻报》节目为例,具体说明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每日新闻报》是一档新闻杂志类直播节目,该节目中新闻评论穿插其中,几乎每一条新闻播出后都有主持人或郑重其事的评议或家常似的聊聊或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观点的提出,但字字珠玑、暗藏玄机。

这档节目分为这样几个板块:每日话题板块——节目根据热点事件(大部分为前夜或当天最具新闻价值的事件),提出一个话题,观众可编辑短信发表看法,随后在节目的进行中,电视下方显示观众发来的观点;第一评论板块——选取的话题多为舆论监督事件或者是较有争议的社会热点事件,这种具有冲突性的选题能让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碰撞,在节目中展示部分网友在网络上对此事件发表的看法,主持人在展示网友评论时总会提出一些观点,随后有特约评论员对这一热门事件进行现场评论;今日热点板块——快速盘点各地重大热点事件;万千视界——部分或有趣味或发人深省的新闻,各地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鲜反常事件,穿插一些主持人的现场评论;随手拍图——网友随手拍图(大部分具有较为深刻的人文价值、或是社会性民生类的),在节目播出的前一天,新浪官方微博上会公布图片,网友会对其进行评论解读,在节目播出时会展示部分网友的评论,主持人进行整合梳理并发表看法,极大的提高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微观天下——以新浪微博为媒介平台,选取当日趣味性较强的新闻或网络段子作为选题素材,再经编辑进行故事性的加工。

此外,《每日新闻报》新闻视频的资料来源主要有4种渠道,分别是新闻协作网、优酷腾讯等新媒体推送、安徽电视台内部栏目制作新闻(多采用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栏目制作新闻)、地方市级台及消防等通讯员供稿。平均每天8—10条视频新闻中,新闻协作网与新媒体推送占据了80%的选取比例。②

在节目的播出中,也十分巧妙的融合了新媒体新技术,演播厅中主持人操控面前的小屏幕,身后的大屏幕将小屏幕的内容展现给观众,在节目中,主持人划出较为重要的内容或是网友评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电视新闻评论的侧重点。同时,该节目不仅在电视上定时播出,同时在安徽网络电视、移动车载电视均有播出,也可以在手机等接受终端接收到,受众的接受渠道十分广泛,与节目的互动也蒸蒸日上。

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是《每日新闻报》的一大特色,而该节目极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受众群也说明了其成功之处。

四、未来的思考

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大了电视新闻评论的接触面,选题范围不断延展,电视新闻评论从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同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传播符号,使得电视新闻评论更加生动形象,获得广泛的受众群。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媒体的平台,加强了与受众的互动,不同的思想观点之间的碰撞与整合,加之一定程度上的引导,使得受众从心理上更加接受与亲近电视新闻评论。对此,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还有这么几个可供参考的发展方向。

第一,随着微博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解信息的工具,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将节目中的新闻事件及评论概括式的在微博上并采用视频链接的方式方便那些想要观看更多评论的受众,有时还可以将评论内容以文字、图片等方式整理出来。虽然在微博时代,也有不少新闻节目开通了微博,但是其关注量却难以相得益彰,因而网络影响力也是微弱的,所以如何提升微博的知名度、打造节目形象进而凸显其新闻评论是现在新闻节目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评论领域越来越宽广,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特征,因而电视新闻评论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突破评论领域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世界并客观的评述共享,树立敢想敢做敢评的理念,同时对于评论的深度和广度也有所加强,成为高质量的话语权主导者,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第三,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视节目还可以采取直播互动的方式。比如《东方直播室》新闻专题节目中就采用了巨幅环绕LED屏幕展现场外50位网友互动意见的方式,让网友发出各种声音、提出尖锐问题。这种类型运用到电视新闻节目中,一来可以让广大网友发声、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讨论,二来通过互动可以增强受众对新闻节目的心理接近性,让电视新闻评论不再只是评论员或者专家的冷眼旁观,而是全社会的大讨论;当然,这种安排比较适合运用到比较大型的新闻专题或调查节目中去为评论增添活力,而对于小型的如杂志类新闻节目等中则碍于时长以及话题的多元化等因素的限制并不适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今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环境,是电视新闻评论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应充分利用与融合新媒体使电视新闻评论的未来更美好。

参考文献

①涂光晋:《广播电视评论学》[M].新华出版社,2004

电视新闻评论论文篇(11)

现实环境

在这里,我们将现实环境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主要选取一些与电视新闻评论直接相关的因素作为考量的对象。其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制环境、社会特征、媒体市场的竞争以及受众需求,其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内部环境主要指目前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困境。

法制环境。整体而言,我国在广播电视管理方面的管理法规有待完善,管理边界有待厘清。到目前为止,1997年8月1日国务院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是我国目前在电视管理方面最权威的一部法规,但因颁布时间较早,所以其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人为判定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也经常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影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和传播的独立性。

社会特征。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也处于攻坚阶段,与此相伴生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三农、医疗保险、就业、环境、能源等问题时有出现,新闻媒体有义务做出建设性的反应,特别是评论类文本和电视节目。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人民的言论空间越来越大,参政议政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这都为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了绝佳的时代背景。

媒体市场的竞争。电视讲究收视率,互联网无疑抢走了电视收视率的一块大蛋糕,何况是电视新闻评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新闻评论迅速崛起,成为新闻评论一支不可小视的新军,并对电视新闻评论形成强有力的冲击。②此外,同类节目的差异化、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威胁则更为直接,竞相瓜分收视率。

受众需求。受众都有自己的偏好,充分了解受众的特征和需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位一定要明确。如《时事开讲》就是高端观众,《社会零距离》就是本地市民。此外,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长和增长空间还很大,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电视观众15.5% 的时间是在收看新闻时事类节目,仅次于收看电视剧的比例(36.6%),且近年来观众对新闻时事栏目的需求逐年增加。

内部困境。根据学者和业内人士的观点,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遭遇的困境主要包括:节目定位不准,经常出现游移偏离;电视语态僵化,宣教的色彩过于浓厚;同质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偏好模仿和复制;有能力、有特色的专业评论员或主持人匮乏。虽然问题较多,但成绩也不小,如在改善新闻材料的时效性、丰富评论

的形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优秀电视新闻

评论节目的特点

何谓“优秀”?这里选取了三条标准,即稳定性、有特色和权威评价。没有考虑“收视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统计起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是相互之间没有可比度。因此,我们在筛选时主要是基于受众的视角,并参考了相关专家和学者在媒体、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文章。这里我们分别列举了中央台、地方台、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和台湾中天综合台等(见表格)。

根据表格所展示的内容,我们不难总结其各自取胜的特点。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打“高端”“权威”两张牌,在议题设置上选择大家普遍关心的议题。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则在“本土”“民生”两方面做足文章,甚至不惜用方言来做节目。此外,注重故事性也成为一大看点。对于凤凰卫视而言,新闻和评论一直是其主打产品,节目发育得比较成熟,电视新闻评论的专业化水平高,同时具有高端和权威性,选择的议题也是社会议题。台湾中天综合台比较特殊,它的新闻评论节目将娱乐和时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与当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很有关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还表现在:财经类、军事类等节目异军突起,谈话、辩论互动类等节目表现形式生动、丰富,民生电视新闻评论在地方被奉为“圭臬”,评论和娱乐在言论比较开放的地区已经开始融合等。

未来电视新闻评论

发展的趋势

结合目前电视新闻评论所面临的现实环境以及当前优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彰显的一些特征,我们对未来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做出如下预测。

电视述评、专业评论依然是电视新闻评论主要的表现形式,电视述评仍居于主要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因特网等技术手段的推动下,公民的言论空间越来越大,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身处转型大环境下的中国公民,他们要求表达自身意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些因素都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因此,就需要媒体不仅要向观众提供新闻,还要提供观点。由于中国的电视观众主要以8亿农民为主,因此地方电视台不断崛起的电视书评类节目还会持续几年,直至饱和。而高层次的专业化评论仅限于学历较高或所谓的“精英阶层”,但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如果节目供大于求,势必适得其反。

高端型与本土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并行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从目前来看,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市场格局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中国大陆。一是传统的高端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虽然历时弥久,但凭借其权威性和深刻性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地方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这几年不断推陈出新,对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发起了挑战,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干脆直接放在《新闻联播》之前播出,而且时长基本覆盖了随《新闻联播》之后的《焦点访谈》。这类节目避开高端,走“下里巴人”路线,以关心民生为宗旨,以敢于为老百姓说话而深得人心,收视率一直居高。如此看来,高端型与本土化电视新闻评论的对垒局面虽在所难免,但也能和谐共处。

小众化(或专门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将面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待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小众”相对于“大众”,在这里指因关心或爱好某一事物而忠实地、有规律地观看某一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小群体。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军情观察室》,它是一档军事类新闻评论栏目,它的目标受众就是“军事迷”,而将“军事迷”放在一个“大众”当中,相形之下就是“小众”了。当前,小众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有湖北卫视的《左道财门》、凤凰卫视的《金石财经》,其受众主要瞄准股民这个群体。在将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小众化电视新闻评论内容还将拓展到国际关系、体育时事、明星娱乐、生活保健、科技文化等领域。

专业评论员、观察员的数量增加,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并形成稳定的队伍。电视新闻评论对“人”的要求格外高。主持人个性化传播的效果有两点最值得关注,一是个性化的主持人能与栏目融为一体,他们就是栏目形象、栏目“名片”,能够吸引大批如期而至的忠诚的核心受众;二是个性化的主持人具有极强的号召力、粘合力和拉动力,其个人魅力具有无可替代的广告效应。目前,像曹景行、阮次山、杨锦麟、白岩松这样的评论员寥寥无几,人才极度匮乏。这在另一方面也会促使电视台下大力培养人才,以及吸引一部分纸媒评论员转向电视新闻评论员。

网络视频新闻评论成为一种可能的新尝试。汶川地震期间,千龙网曾邀请凤凰卫视评论员曹景行、《北京青年报》时事评论员张天蔚做过一期《明星到场》访谈节目――《爱,在废墟上诞生力量》。节目录制结束后,在千龙网首页播发。网络是这期访谈节目首播的承载主体,因此它具备了网络视频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目前是否具备播发“网络视频新闻评论”的条件?笔者认为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网络视频新闻评论是否越过了法律的边界,其制作主体是否具有资格,制作的内容是否违法或触犯道德伦理,传播的渠道是否稳定等。现在,网络评论发展旺盛,如果网络电视新闻评论一旦实验成功,其前途未可限量。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