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育与音乐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4:29

教育与音乐论文

教育与音乐论文篇(1)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化开展,目前很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已经开始与文化相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音乐教育。由于每一种音乐背后都有一种文化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持,因此可以说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表达,音乐与文化共存亡,没有文化就没有音乐,而没有音乐也就没有对文化的有效解读。音乐教育是一种对音乐与文化的有效传承手段,为音乐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还没有将文化有效的融合进来,因此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的发展,要有效的繁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对音乐进行文化渗透是必要的选择。

    一、文化与音乐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表现与历史传承,狭义的文化主要是对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描述,广义的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体现,也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音乐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背后的文化氛围的支撑的,因此可以说音乐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文化的教育主要是按照文化的发展模式来研究音乐的发展,实际上,音乐与文化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感念,音乐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结合,我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不体现了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这种文化包括各种音乐乐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各种经典音乐作品的出现,比如高山流水的创作,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辉和音乐思维及审美情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我国音乐的巨大艺术魅力展示。

    二、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是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元素决定着音乐教育的文化特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则只剩下对音乐技巧和技术的应用与描述,而失去了其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会促进音乐文化内涵的逐渐丰富。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音乐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机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音乐教育,那么音乐文化也会停滞不前。

    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音乐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模式,目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沟通的增加,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教育模式及音乐文化底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音乐教育的转换也会促进音乐文化的不断繁荣和丰富,比如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其他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会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同化作用,对促进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文化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一种持续与稳定的作用,经典音乐是表现艺术价值的途径,是一种在感觉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的形式。因此可以发现音乐教育的基本智能是对音乐文化的一种延续,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使得音乐文化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有计划、有目的的音乐教育也可以有效的对音乐文件进行传授,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最大限度的领略音乐教育的要领,获取音乐知识。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实际上是一种去粗取精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筛选与整理实现的,这种筛选的过程主要依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要求来决定的。比如我国音乐文化历史上,曾经采用简谱、五线谱等音乐符号来记录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进步,五线谱和简谱逐渐成为社会音乐活动发展的需要,成为音乐教育活动中记谱法的主要教学内容。另外音乐教育还将音乐文化的内容进行了重构,以更方便的形式使受教育者接受音乐形式,从而最大化的提高受教育者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不断的掌握音乐文化的主体标准,确保音乐文化系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发展。音乐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种不断进行传承的过程,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结合起来,以促进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发展。

    受中国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的发展更多是重视对基础的训练,反应在音乐教育领域,更多是对音乐教育的技术和技巧进行培训,而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的教育和培训相对较少,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音乐的艺术价值,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就音乐教育来看,目前许多国家都将音乐教育规定为美育教育,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我国,音乐教育虽然处于一种基础教育阶段,但音乐的文化内涵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文化的有效结合取得了初步性进展和成功,音乐的文化教育发展特点越来越明确。

    四、结论

    在音乐的文化教育与传承过程中,音乐与文化二者是紧密相关的,任何形式的音乐教育都必须经过文化的衬托才能体现出其艺术价值,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是目前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一种音乐只有与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相联系,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其艺术的价值。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发现音乐作品背后的创造背景以及文化内涵,以感悟到音乐作品中的文化积淀。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积极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体现出音乐教育的价值,促进我国优秀音乐的发展,保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价值的发挥。

    参考文献:

教育与音乐论文篇(2)

2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对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音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具备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以及各类音乐著作、乐器制作等都有着其伟大辉煌的成就。有效地将民族音乐文化渗进音乐教育中,促使优秀文化的不断传承及发展,更是能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并树立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中华民族音乐教育不管是普及或者是专业化的,是社会还是家庭的,都是要基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之上,有效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合理地将民族音乐及世界多样文化结合,博采众长、相辅相成,以呈现积极向上的音乐氛围。

3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3.1构建高素质音乐教师团队

加强对音乐教师团队的培养,有效地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纵深进展。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是极为关键的,所以就要求其全方位地了解乐理知识,并懂得各类民族音乐的门类及演奏技巧。学校与有关部门应组织音乐教师对其展开专题培训,为音乐教师提供沟通与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掌握较多的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本地民间音乐文化上,树立民族文化荣耀感,并不断地坚持该项工作有序进展,并促使自身熟悉及通晓地方性文艺,认识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族艺术家。

3.2革新教学模式,呈现开放性课堂

在21世纪,音乐课程主要是强化学生自主以及参与开放性意识,所以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促使其成为音乐课的主人,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互动、参与、体验以及进行各类实践性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融进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去创造音乐,营造一个非常轻松、和谐的音乐课堂。教师可以在相关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唱多个歌曲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其家乡的民族性文化感知及认识,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所学习的歌曲,这样不断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以学生的心理方面来讲,民歌或者是民族乐器曲,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促使学生在相关乐器中去发现其所熟悉的旋律,进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再配合音乐开始哼唱其主题。这样不断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那些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教师还可以合理地把学生较为喜欢的流行音乐及时尚节目渗进课程教学中,这样得到的效果会更好。用一首精心选择的歌曲来贯穿整个课堂,并渗透式讲解其中的音乐信息。有效地带动学生,活跃课堂氛围,不断引申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合理地抛砖引玉,让学生明白其重点并提升了知识量,更是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让这一股中国风,席卷整个音乐世界,体现我们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除了相关教学课堂的革新,学校还应合理地寻找一些民间艺术家到学校为师生献艺,促使学生亲近民间文艺,并感受那原生态的音乐作品,从而让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让那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熏陶学生。民族文艺都是来源于农村,灵魂在大自然中,只有真正置身于村野中才能领略那美妙的民间文化灵魂。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去村庄体验那山野放歌的感觉,让那美妙的歌声回荡在山间,让那雀跃的情感回味在田间,享受那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3.3提升学生自身的民族音乐鉴赏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应不断地丰富,强化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优秀音乐来供学生欣赏,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以及鉴赏能力,并逐渐地形成正确的民族音乐审美观念。这样学生既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完善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在本质思想上树立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及自豪感。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多建议、介绍一些优秀的歌曲以及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有效资料进行欣赏,除过教材中民歌学唱之外,更应该进行实际的实践性活动。利用不同民族的经典歌曲,拓展学生的音乐资源,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音乐视野,激发起民族自豪感。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美,了解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伟大及丰富多样,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育与音乐论文篇(3)

(一)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音乐是人们表达、抒发和寄托感情的艺术,它影响着人的情绪,也能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强弱,影响着体育教育新的改革前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选用正确的音乐,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练习水平和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1.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把音乐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得到肢体的锻炼,还能受到音乐的感染,促使美育教育进一步融入体育教学中,让两者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田径在教学大纲中属于难度较大、内容枯燥的项目,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播放一些合适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有趣、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还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

2.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练水平和效率

体育课开始时,播放一些节奏轻快的音乐,能促进学生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从而更快地进入到高强度的练习中去。在课堂的基础部分适时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和运动节奏相匹配的优美旋律,能促使学生运动中枢神经的进一步兴奋,减轻疲劳感,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运动,大胆展现自我。在完成强度和密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后,再运用轻柔舒缓的音乐进行肢体伸展和放松,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完全释放,尽快消除疲劳感,恢复正常心率。把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气氛活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要我学”转换成“我要学”,也就自然地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选择

体育教学所选用的音乐应当内容健康、节奏鲜明,而且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音乐的运用要与体育教学的内容、教材层次、学生学习程度以及音乐风格等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违背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科学、合理地把音乐应用到体育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中学到技术技能、锻炼身体,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

1.不同年龄段对音乐选择的区别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尽可能选择符合其年龄层次的歌曲或乐曲,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实效。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重点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要求其掌握所有动作和技术。可选择一些清新欢快的儿童音乐或歌谣,例如收视率高的动画片插曲等。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叛逆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选择一些健康向上、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高中阶段的学生逐步成熟,应注重意志品质、体育精神和终身锻炼等习惯的培养,可选择部分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蓬勃的朝气。而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处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段。体育教育不仅要注重对他们身体素质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并朝着理想努力拼搏、奋斗。对此,可以选择一些表现努力拼搏、积极奋斗的音乐。

2.不同的教学内容对音乐的选择

在一堂完整的体育课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要求,因此在各个环节要根据运动生理、心理的不同来对音乐进行筛选。本人在某高中的一堂体育课中(练习密度:40%—70%;强度指数:1.2—1.8),对不同班级的300名学生做了心率监测,在不同的环节中算出平均值,得出了一节课中不同内容的心率变化曲线,目的是科学选用不同的音乐进行课堂教学。

(1)准备部分: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整堂课的引入部分,它使身体迅速由安静状态进入到运动状态,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这时音乐的选择必须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听觉,使学生快速兴奋,让身体每个器官都活跃起来。如慢跑、徒手操等常见的准备活动使用的音乐应该为韵律感强、有稳定节拍感、节奏较快的二拍子音乐,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节拍强弱的辨别力和对特殊重音变化的记忆力。为了明确调性感觉,我们常常选择具有明亮色彩的大调式音乐。在配器上选择明亮而内在的和弦织体,让学生头脑中的内在和声感与音乐音响感统一,从而让音乐去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进行准备活动,让声态、形态、动态、空间态等和谐一致。这部分音乐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都有改善作用。专门的准备活动,就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分门别类地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音乐。目的是促进学生大脑皮层的进一步兴奋,让心率达到每分钟100—120次,对基础部分的学习进行铺垫式的诱导。

(2)基础部分:这部分是课堂的重点,应选择节奏感强、能够迅速引起学生注意的音乐,这样能使学生在音乐声中振奋起来,尽快克服生理、心理上的惰性,从而自觉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心率达到每分钟140—180次,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选用DJ、摇滚音乐等节奏鲜明、动感十足的音乐辅助教学。基本教学阶段其实对音乐的选择没有严格的限制,无论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单拍子还是复拍子,总之要选用符合教学内容和体育项目的音乐。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选择上要符合本次课运动的心率和机体运动的特点,动感十足的爵士乐、圆舞曲或波尔卡等西方古典音乐走进课堂,就不失为一个理想而雅致的选择。这些舞曲形式的三拍子音乐以“强弱弱”为基础律动,虽然比不上富有强弱规律的二拍子规整、易记,但颇有流动感、飞扬感。适合同学们两两或多人协作性的运动。笔者曾做过多次对比试验,当选用速度快、情绪热烈、风格优雅华丽的舞曲如《溜冰圆舞曲》、《多瑙河之夜》时,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优美的氛围,又能让参与者感到活跃。张弛有序的音响使他们乐此不彼,动作轻盈敏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选用二拍子或者由它复合而成的4/4拍子的音乐时,我们会有意识选择旋律较短且多次重复,并在强拍和次强拍拍位充满着强有力低音元素的音乐。

(3)结束部分:经过较高强度和密度的体育锻炼,学生的身心都会有疲劳感。而传统的体育课只注重肌肉的放松,没有对紧张疲惫的心理进行放松。为了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感尽快消除,结束部分应播放一些旋律优美、舒缓的音乐来放松紧张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率降到每分钟80—90次。这个部分的音乐应该以古典音乐和轻音乐为主。笔者曾在教学中播放声乐曲体裁的艺术歌曲,做了很好的尝试。这种起源于18、19世纪欧洲的抒情歌曲体裁,用人声独唱和钢琴伴奏为诗歌配乐,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这类音乐恬静、舒缓,在作曲上统一、平稳,内在的音调又不呆滞。单纯而富于想象的音乐性格,能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稳定情绪,放松身心。

3.不同教学内容对音乐的选择

在对音乐的选取阶段,要注意音乐的情绪与动作风格相统一。音乐的选取也要符合教材大纲的内容,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毫无针对性地使用。音乐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影响重大,激昂的音乐能提高人体兴奋性,而优美舒缓的旋律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所以,体育教师在授课时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音乐,使体育教学得到更大的发挥、收到更好的实效性。

4.不同民族文化(民族学校)对音乐的选择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各省地市州都有民族学校。针对这些民族学校和代表性体育项目,应该选择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和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比如可通过课本知识传授、开展烟盒舞课间操、文艺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和认识彝族烟盒舞少数民族文化,这也是传承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三)音乐在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为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现有的课间体育活动的试点及普及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学校大多突破了原有课间操的模式,在做好眼操、广播操的基础上,还引入了学校的自编操及小型多样的体育游戏。课间活动将锻炼、娱乐、放松等功能融为一体,把原有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变为年级、班级、项目、场地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了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玩起来、乐起来,从而消除了学习的疲劳感,使身心得到愉悦与放松。音乐与体育运动的有机结合,使得课间练习增添了活力与生机。音乐是课间活动的行动信息,相关研究表明,一定频率的声波会使练习者的脑电和肌电等指标产生相应变化,进而使人在生理、心理上想要主动参加运动锻炼。音乐的主体是情感,因此,音乐不仅仅作为活动引入,使肢体运动和音乐相呼应,还使整个课间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在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中,应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应用音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又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并调节学生运动负荷和心率曲线。

二、学校体育对音乐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体育对音乐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前学校体育的各个部分,都有各种音乐的大量注入,这就向音乐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音乐有针对性地不断创新,并且在音乐的创作中要结合运动生理、心理等学科,实现节奏、旋律与机体活动特征的有机融合。艺术性学校体育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等,就要求音乐的旋律、节拍和动作的完美结合和相互辉映。这样的结合拓展了音乐发展的新领域,促进了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教育与音乐论文篇(4)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从两者之间的差异来讲,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上侧重点是不同的,除此之外还包括不同的模式教育以及不同教育上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四方面可以说是其主要的差异点,从两者之间的共性来讲,虽然两者之间在教育实施的目的上侧重点所有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重思想以及政治方面的教育,而音乐教育重音乐理论方面的教育,但是两者教育目的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最后的归宿点是一致的,除此之外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虽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最后体现了两者间的共性。

(二)两者间融合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共性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融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来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加之国家对于艺术与政治内容相结合的要求,使得音乐这门艺术要从形式以及内容上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性。也就是说政治思想教育要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要大力的情调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在音乐的教育中加入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思想教育。

二、探析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下的音乐教育

(一)发挥音乐的政治思想育人功能

建立在政治思想上的音乐教育能够发挥音乐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对于音乐这门艺术来讲,应该是具有较强的育人作用。也就是说也教授音乐的同时还要起到与人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音乐教育实施中,很多的音乐教授者往往只是重视对于音乐基本内容以及技巧的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通常认为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程的主要工作,音乐教育只管做好音乐部分的讲解就可以,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是不相关的。可以说种教育思想或者说这种教育现象对于音乐教育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音乐的较好教育应该是建立在思想政治的基础上,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音乐教育往往教育的思想内涵不够充分,音乐就变成了制造音乐的工作,造就出来的人才往往也只是音乐理论足够,但人文精神匮乏。而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的运用在音乐教育中,从音乐本身与人文精神两方面来综合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向政治思想教育借力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想要良好的发展下去必须要向政治思想教育借力,政治思想教育除了能够对音乐教育赋予充分的人文精神之外,还能够对音乐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给与一定的有力帮助,使得音乐教育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政治思想教育具有很强的教育色彩,在政治思想的教育中其本身就存在内容较多的教育方式以及坚实的教育理论,而对于音乐教育来讲,这些正是其发展所需要的,通过对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式以及其坚实理论基础的借鉴,可以大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通过借鉴政治思想教育“晓之以情”的进行音乐教育,不仅丰富了音乐的教育意义,还提高了音乐本身的教育价值。

(三)发挥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对于音乐教育的有效良好的开展,以及体现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除了要向思想政治教育借力之外,还要充分的将两者进行融合,发挥出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传统教学中,往往是将音乐与思想教育分开来进行的,但是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共性,对于现代音乐教育来讲个,更应该将两者融合起来一起发展,将其综合的教育力量做到最优化,也就是不仅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教育的政治性,还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音乐性,对于这种目标的实现就需要相关的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相关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的进行思想以及教育信息的有效沟通,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政治思想色彩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校园文化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对受教育者进行综合的教育。

教育与音乐论文篇(5)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

对于儿童来说音乐不仅仅是启蒙的工具是开发智力不可缺少的。儿童在认识事物了解身边的事物的时候最早使用而且使用最多的也不过就是耳朵了,儿童会用最纯真最不带成见的听觉去感受世界上的一切音响,鸟语,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单独把一首曲子拿出来念词相对于记忆谱上曲子的儿歌很明显后者比较容易记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科学眼睛表明:语言和音乐是由左脑和右脑分别掌管的。如果只是把词念出来,我们只有一边脑袋接收信息,相当于仅仅用了一半,而如果是唱出来既有词又有曲两边大脑同时动了起来,这样显然就是后者更容易记得牢。由此可见音乐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此外,音乐对于提高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及想象能力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会欣赏音乐能够强化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锻炼了视觉记忆,听觉记忆。我们都很熟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是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据说爱因斯坦生前是个快音乐的人,他在钢琴,小提琴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研究者还说:爱因斯坦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应从而有了后来科学上的一系列不菲的成就。所以我们不可以小觑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与音乐论文篇(6)

二、发挥音乐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措施

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音乐教育属于艺术的范畴,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的范畴,两者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所以,音乐教育中心理健康价值的实现,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音乐教育具有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功效。充分地挖掘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彰显音乐教育的心理健康价值。1.增强音乐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音乐教育者可以凭借音乐的艺术舞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制约,音乐教育者往往把音乐教育看成是单纯地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科,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的综合效应,尤其是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音乐教育者普遍认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所教的音乐学科无关。持有这种思想观念的音乐老师是比较普遍的,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支配下,音乐教育者往往只注重音乐形式的选择,而不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在音乐教育者的影响下,学生眼里的音乐多数被看作是娱乐的一种工具,这本就与音乐教育的目标相违背。在目前形势下,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客观上也需要有一种能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与途径。因此,音乐教育要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首先就要从转变教育者的思想教育观念开始,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者只有具有音乐教育观念,才能指导其科学的音乐教育活动。为此,音乐教育者要把音乐教育看作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在音乐教育中,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将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选择与优化音乐教育内容在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依据我国现有的音乐教育课程纲要标准,音乐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但是,这还远远不够。音乐教育在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在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因为有很多音乐内容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音乐教育者要注重音乐教育内容的选择。比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音乐可以选择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威瓦尔第的《四季》,约翰•巴杰尔贝的《D大调加农》;消除疲劳的音乐可以选择德彪西的《海》,亨德尔的《水上音乐》;促使注意力集中的音乐可以选择罗西尼的歌剧《威廉姆•泰尔》序曲和鲍罗丁的《鞑人的舞蹈》;减轻头痛的音乐可以选择巴赫的《F大调意大利协奏曲》,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有助于睡眠的音乐可以选择莫扎特的《摇篮曲》《催眠曲》,德彪西的《梦》;减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音乐可以选择莫扎特的《嘻游曲》、舒伯特的轻歌剧等乐曲;激发创新思维的音乐可以选择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增强自信心和斗志的音乐可以选择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海顿的《创世纪》、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帮助人镇定的音乐可以选择巴赫的《幻想曲和赋曲》(G小调)、圣桑的交响诗《死亡舞蹈》;解除忧郁与烦恼的音乐可以选择西贝柳斯的《悲痛圆舞曲》、舒伯特的《弦乐四重奏d小调•死神与少女》;缓解压力的音乐可以选择:艾尔加的《威风凛凛》。3.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始终音乐教育课堂是学生表现的课堂,音乐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首先,音乐教育者要鼓励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尽可能地表现自己,通过表现来培养自信心;其次,注重因材施教,以此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4.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解决音乐能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而音乐教育的形式主要是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问题。在实践中,音乐教育者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音乐教育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情趣”结合。“情”是指音乐教育内容以及音乐教育者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它可以有效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趣”是指音乐教育者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它能有效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其次,音乐教育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内化吸收。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是外在,它能否对个体产生作用,主要取决于个体内化的程度。所为的内化就是将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通过个体内部思想矛盾的斗争过程将其变成自己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教育与音乐论文篇(7)

2以“人”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转向

我们熟悉的当代著名的大提琴家马友友就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思维”、注重人文学科的音乐实践者,当地起与当代社会文化思想转型同步的音乐家的称号,是莫兰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中典型的文化个案。2007年,在中国教育部召开的新课程出台六年后修改课标的全体会议上,有教授发言说教育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培养人的首要问题是屏定“人”,这应该是音乐教育需要思考的一个巨大的问题[1]。

3音乐教育转型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的转型需要众多学科的参与,包括人文社科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与音乐教育自身的知识相结合,最终形成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许多资料都显示,上个世纪的音乐教育课程在传统教学上一直影响着音乐的发展方向,可是当代社会文化思想的转变,提出了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对于传统音乐教育的教育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当代社会自己的音乐教育新教学方式,为培养全素质多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贡献[2]。

教育与音乐论文篇(8)

1.校园创意文化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从音乐教育体系来讲,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素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高职院校本身在师资力量、音乐设备、教学观念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在校园音乐文化氛围营造上表现出很多不足,使得学生难以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最终使得音乐教育质量和效率处于低下水平。对于这样的情况,虽然很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文化建设工作,但是最终的结果都不如人意。校园创意文化是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的标志,如果校园创意文化成为高职院校文化主流的话,势必会成为扭转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文化氛围缺失的局面。具体来讲,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校园创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参与音乐等艺术活动,形成良好音乐素养,这恰好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二,校园创意文化的推行,有利于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尤其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能力将在此过程中得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得到不断锻炼;其三,校园创意文化的执行,有利于教学内容、课程和考核体系的调整和进步,随着校园创意文化的发展,将把传统音乐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中的缺陷暴露出来,并且校园创意文化会成为解决这种困境的重要途径;其四,校园创新文化的进行,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长期处于校园创意文化的压力下,教师为了保证自身教学的有效性,势必会积极接触创意文化,并且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随着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全面培养;其五,校园创意文化的推动。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音乐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使得其朝着社会化、职业化方向不断发展。也就是说,校园创意文化势必与外界市场需求产生广泛的联系,在校园创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接触也就越来越多,由此促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职业化发展。

2.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为校园创意文化的发展提供契机

通过对大量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其校园创意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发展更加快,产生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和深刻。校园创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需要文化素养高的学生、教师,还需要音乐教育质量和效益比较理想的高职院校。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将成为校园创意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良好契机。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其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势必使得学生的音乐理论体系不断健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进行音乐创意的时候,就有更加夯实的基础开展各项工作,并且最终成为促进校园创意文化发展的一份子。其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构建专业化的教师教学团队和学生社团,在这样组织化的引导下,将使得校园创意文化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其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学生势必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创意文化活动中,也将成为校园创意文化不断发展的不接动力和源泉。其四,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在完善的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制度的背景下,校园创意文化活动的开展将更加顺利,对于促进创意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现阶段校园创意文化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融合过程中的缺陷

提出将校园创意文化纳入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体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很多的高职院校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虽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依然难以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融合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音乐创意人才培养意识淡薄,受到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对于校园创意文化和音乐教育之间关系认识不清所造成的结果;其二,音乐创意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很多情况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的认识不一致,音乐培养目标不清晰,难以实现专业化音乐人才的培养,也使得校园创意文化发展处于滞后的状态;其三,音乐课程设计存在失衡的情况,随意性、变动性大的情况下,使得课程结构中创意文化主体课程和产业服务课程比重过轻,难以为校园创意文化的发展提供契机;其四,音乐创意型师资力量存在不足的情况,无论是从教师数量、教师质量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音乐创意教师成长途径来看,创意教师师资力量都出现了严重缺乏的情况;其五,音乐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很多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发展滞后,忽视了音乐的实践性,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单调排烟模式,从而导致校园创意文化氛围死气沉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四、正确处理校园创意文化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1.改变观念,树立高职创意人才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整个音乐教育体系还没有关于培养创意人才明确的分工和规划。对此,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应该切实抓住这样的机遇,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改变人才培养观念,以培养应用型、创意型音乐复合人才为高职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才培养的目标界定在创意工作者上。其二,强化对于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将创意人才的培养目标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使教师意识到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其三,积极开展教师之间的创意人才交流会、研讨会,针对目前自己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切实开展关于创意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为后期建立培养音乐创意人才的教学体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注重师资,打造专业化的创意型师资队伍

作为校园创意文化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倡导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成为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中坚力量。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探析:其一,制定切实的创意人才培养教师的准入机制,对于创意文化理解不深刻,自身教学能力有限的教师,不得将其纳入音乐创意教学体系。其二,积极开展大量的培训工作,将校园创意文化和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纳入其中,使得教师在深刻理解含义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三,积极将教师创意文化倡导工作的效果纳入绩效考核,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实际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以实现创意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育与音乐论文篇(9)

二、音乐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的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极大增强的凝聚力,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音乐教育则会促进校园文化的这一功能,因为合理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只有音乐课程教学的这一种形式,学校会在学生课程中增加音乐鉴赏课,对音乐的基础乐理知识进行普及之外,校内还存在一些自行成立学生音乐社团或是兴趣小组,可以聚集那起些具有一定音乐基础或是热爱音乐的学生,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并会组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如迎新晚会、中秋晚会、合唱比赛、音乐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力,还有一些奋进向上的主题音乐表演能够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增强学生间凝聚力,激励学生,催人向上。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力量,培养他们的对学习、对生活乐观积极的心态。一场格调高雅、内容积极、主题鲜明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不但会提高一个学校的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活力,更会大大加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三、音乐教育增强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协调发展

功能校园文化具有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的能力,而合理的音乐教育更是可以大大促进这一点。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学校的各个发展要素之间应当达到一种有谐有序的状态,建设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如此才能够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速度愈发迅猛,给自然、社会以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带来了一列的包括伦理道德的各方面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工作的现实意义也就更加明显了。

教育与音乐论文篇(10)

二、高校音乐教育资源与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契合点分析

乐山市教育资源丰富,有多家大中专院校,省属高校有5家,其中拥有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是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每年为乐山市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培养大量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课程设置上注重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还大力开展学生的艺术实践工作。音乐学院开设了多种艺术实践艺术团,有管弦乐队、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曲艺队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在课堂之外发掘自身潜力,锻炼艺术表现力、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高校教育资源丰富,高校拥有优秀的教育团队,音乐厅、琴房、乐器、舞蹈房等教学设施丰富全面,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方面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一方面,高校中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短缺,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文化生活中,没有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指导。如果能将两方面的力量很好的结合,将会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区音乐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相互促进作用。

1.高校的优势与需求首先,在学习设备方面高校优势大。高校在教学设备设施配备上与其他音乐团体相比有绝对的优势,高校音乐院系都建有供教育教学所使用的音乐表演厅、琴房、多媒体教室,各高校还拥有礼堂、大操场、练功房等。各类乐器配备也很全面,西洋管弦乐器、民乐乐器、各类打击乐器等配备充足。在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不管是学习还是训练,都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设备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高校有两个假期,在假期期间社区可以加大对高校教学设备的利用力度,开展各类文艺汇演、大型节日演出等。其次,高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校音乐专业中拥有不同音乐专业方向的人才,从音乐理论到声乐、器乐表演人才,不管是音乐院系的教师还是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他们都可以协助社区进行高水平的音乐教学活动,成为音乐活动的专业指导教师,组织社区居民进行音乐学习与排练。最后,社区能够满足高校教学科研需求。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在课堂中进行,不能仅凭几次演出就完成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怎样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锻炼空间,这是高校应该认真思考的。社区可以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实践提供所需环境,社区中学员年龄结构丰富,音乐学习门类多样,学生从教学、排练、赏析、组织大型活动、策划大型活动等多个方面来锻炼能力,为将来从业打下坚实基础。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社区开展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发掘研究工作,乐山地区有众多少数民族,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瑰宝,很多民族由于缺少文字,音乐舞蹈艺术方面大多数是口耳相传,亟待音乐工作者去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通过对少数民族社区音乐的调查了解,有步骤的开展科研工作,完成音乐文化科研项目,对保护中国传统音乐做出贡献。

2.社区的需求社区音乐活动的开展是居民自发的一种行为,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对音乐的喜爱不同于传统学校内的音乐教学,是提高全民音乐素养的良好方式。社区音乐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扶植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音乐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社区音乐活动需要具体的实施者,也就是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指导者,需要不断提升音乐活动的质量和水平,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促进社区音乐活动广泛健康的成长。社区文化生活中需要欣赏到高雅的艺术,大中院校的专业音乐团体可以将各类音乐会带到社区,满足社区人们不断提高的艺术追求。社区音乐活动需要演出的平台,多年的训练学习,需要展示的机会,在专业的音乐表演厅,可以让社区音乐学员有极大的艺术成就感。

三、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中的利用

乐山市的教育资源丰富,乐山师范学院是历史悠久的学府,音乐教育专业实力雄厚,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都可以充分利用到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来。充分分析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需求,了解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为我们找到了社区与高校音乐事业共建的契合点。在对高校音乐资源的利用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利用。

1.人力资源的利用在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中,最为稀缺的就是教师资源,以往的社区音乐文化生活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形式,很多社区音乐社团是由于社区居民为音乐爱好者,自发地来进行音乐文化活动。参与的人员也以退休人员和无业人员居多,要想扩大音乐活动的覆盖面,提高中、青年居民的参与比例,音乐活动的门类要更广泛、组织者指导者要更专业。在中国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的扎实而富于成效,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些城市有专门的社区音乐指导员,定期为社区指导各类活动,安排社区音乐指导员在社区教授相关课程,联系专业音乐团体进入社区演出,帮助社区排演节目,完成各类晚会演出编导工作。二级城市社区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岗位来指导社区音乐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城市中找相关的教育资源,最为有利的当属高校音乐教育资源。高校音乐教师可以被聘请为社区音乐课程客座教授,定期的来为社区居民上课,提供音乐学习指导和各类音乐方面的咨询工作。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制定学习音乐知识的方向、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培养社区中的音乐骨干,推动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高校中的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实践的方式,深入社区担任音乐课程的教师,针对社区内已有的社团活动,制定相应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落实教学计划,将学校中所学知识实际应用。从授课开始,在逐步进行排练、节目策划编排,最后到组织编导演出。这些实践工作在校内教育体系中是不可能完全实践的,对学生来说是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达到了学习实践双赢。

教育与音乐论文篇(11)

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中一直存在着偏重社会需求,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忽视大学生美育情感的培养。在这种思想观点引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知识和艺术修养贫乏,欠缺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脱节。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情况逐渐开始转变,人们日益重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美育情感的培养。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求人格全面平衡的发展,对于实施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有些教育工作者却误认为音乐教育仅仅就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认为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汇演就算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全部。这些对音乐教育缺乏本质深刻的认识,导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流于形式和表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人文教育。本文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与人格养成功能进行了一些探讨,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提出具体的三点建议。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具有人文教育与人格养成功能

首先,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音乐学是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一个学科,人文学科以人的终极关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音乐学学科也具有人文科学所共同具有的特征。音乐之所以具有卓越的育人作用,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主要原因是音乐对人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先哲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荀子也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讲的都是这个意思。而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来唤起感情的方式,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艺术门类,将欣赏者引入作品情感的方式,通常都是将其情感集中到具体事物上,或者是作品创造者所描绘的一切体验直接框定了欣赏者想象中的体验。音乐艺术则不同,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不是集中在某个虚构的人物上或某段情境中,而是被听众作为一种感情范畴来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体验并不依靠虚拟性存在的人物和冲突,而是依靠现在的或过去的自身体验,这就使得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比其他艺术门类在性质上更加地直接。音乐能较强烈地作用于听者感情。音乐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集中关注自身情感体验的特性,来帮助大学生激发音乐作品与联结个人内心体验的敏锐度,使大学生建立起自觉有效的个人情感体验机制。听者把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体验当作是自己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能将这种感情具体化的联想,按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种感情体验。这也是在不断加强审美主体对音乐的直觉感性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加强,对于音乐审美主体来说,是能否获得充分的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部分。

对于美的追求和喜好是每个人自然拥有的天性,但与审美能力密切相关的审美态度、审美理解、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评价却不是单靠天性可以获得的。尤其是对于正处在介乎成熟与青涩分界点上的大学生们来说,拥有成熟的审美观、较强的审美能力、优雅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意识是他们必须通过教育去学习培养。无论在大学里修的是哪个专业,毕业后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审美是对任何领域而言都弥足珍贵的职业素养。对与自然美的欣赏和领悟,离不开欣赏者的审美取向,从而在心中形成一种内化的审美结构。而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更是依赖于审美内化结构的建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就是在一种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选择中,使受教育者能获得能够欣赏美的音乐作品的耳朵,在他们心中建立起能够接收并且欣赏这种艺术美的审美感受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其次,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人类的综合素质可以分为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和身心素质。音乐创作者的情感抒发、表达和音乐欣赏者的想象及对作品的情感碰撞,通过音乐使人感受世界,体验生活,这都是音乐的感性面,也牵涉到人的感性素质和情感素质甚至身心素质的熏陶。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一个具有创造力往往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景、思维的定势、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想象中发现新的联系的关系。创造力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形象思维和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当音乐创作者在把自己的思想诉诸于音乐,并通过组合各种音乐元素表达给听众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其理性素质和创造力。要创作一部音乐作品必须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判断力,这样才能处理音乐中各种既要有平衡又要有对比的难题。而音乐欣赏者及学习者,也必须具有相当的理性素质才能达到较高层次的艺术欣赏层面。因此,音乐欣赏能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的增进又能充分活跃我们的创新思维,使创造性思维中的联动性、多面性与跨越性能力都得到充分提升。

此外,大学生在学习一项音乐技能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这能充分考验他们的意志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自信心。这种坚强意志和品格无论是在艺术还是科学领域里都是成功所必须具各的优秀品质。

二、强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人文教育功能的几点建议

1.开设相关辅导课程,以加强《音乐鉴赏》课程教学

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普遍有着起点低、基础差、观念旧等诸多问题。2006年,在总结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出台了3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该方案还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保障等四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做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

其中,在课程设置方面,该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及《戏曲鉴赏》这

几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同时,还提出了加设任意性选修课,其课程内容条目也扩展至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及艺术实践类等多个门类。对比限定性选修课,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同时对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也更趋于深层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较此前的其他相关文件而言,更为侧重艺术教育工作中“课程”这一内容,与之相关的各项规定也设立的更为细致考虑的更为周全。突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心环节的这一重要地位。从另一层面也可以足见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也已迈入了一个新境界,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国内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主要以赏析的形式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相关课程。通过音乐欣赏增加学生艺术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这的确是一种可行性较强且易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但是,多数高校都把赏析既当成为达到教学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同时又把它当成一项教学内容来对待,这就混淆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且目前大多数的艺术课程都以欣赏课的形式呈现,这就更加不符合科学的课程设置理论。

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音乐教育,总是为了音乐的聆听(欣赏)、演唱演奏(表演)和创作(表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技能技巧为基础。不管我们试图以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去发展和锻炼其他什么能力,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将音乐作为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之上。这些学科基础包括识谱能力、表演技巧、音乐听觉能力等技术方面的具体要求。当前,赏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之前有一个基础性铺垫的问题。试问当选课的学生们连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懂、对最简单的音乐元素都反应相当迟钝的时候,还能期望通过这赏析课使他们领会多少原本我们想传递的教学初衷?他们对于我们的教学内容真正又能吸收多少?因此,搭配欣赏课的其它辅助课程也应适当开设,以解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完成音乐学科教学任务。以此为基础,真正落实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人文教育功能。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和体验音乐的神奇魅力

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基本为课程、社团以及艺术活动三项内容为主体。许多高校就是为了在一些高校艺术赛事上摘金夺银而成立和建设艺术社团,在挑选社团成员上,对那些有艺术专长且表现不俗的学生青睐有加,而那些对艺术有浓厚兴趣但水平尚浅的学生却被拒之门外,始终无法获得参与其中以求学习进步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严重影响到一大批学生的积极性,认为反正我是没机会的,还做这个美梦有何意义。校园中开展的各种艺术活动,也存在类型的问题,永远都是那些社团成员的学生活跃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他们成了永远在台上的风云人物,而其它的学生却成了永远坐在台下的忠实观众。长此以往,整个学校的艺术氛围都会大大受到影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普及性”在其中成为一切的前提。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途径实际上也是很多的。例如:组织各种合唱活动和比赛、广泛成立声乐或器乐兴趣班、举办各种音乐会、大学生艺术节、举行文艺下乡等活动。其中,在大学里采用合唱与合奏这样的音乐形式是十分适宜的,它不仅对学生声乐、器乐的方法技术上有一定专业要求和深入的空间,而且通过合唱、合奏的训练能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形式本身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和辐射性。首先从校级这个“点”,再推向系部的“线”,最后扩大到各专业、各年级、各班级的“面”。通过数年的努力,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校园音乐活动的艺术水平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有线广播等有计划地进行音乐专题讲座、播放中外名曲,让美好的音乐无处不在,用美好的音乐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的情绪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总之,学校与音乐教师都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为不向特长、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应自己的活动舞台,吸引全体同学广泛参与,以实现提升全体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