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7:18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篇(1)

二、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工作与一般学科的教学工作最大不同是,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主要是在室外进行,其学习的目的性并非指向学科知识,而是指向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及动作示范的模板,均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可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先决条件。身体素质,通常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身体素质越强在运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也会越强,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会越有利。当前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身体素质偏弱,在进行动作示范,或在运动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技术水准。对身体弱的人,首先,不宜从难度大的项目入手;其次,贵在坚持,坚持经常,最好不间断,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要自觉,也要有毅力,如果对这些运动有兴趣的话,就会好坚持得多。我认为,这类运动是适合所有人的,也适合长期选择的项目。长时间坚持体育运动会使身体素质逐渐提高,逐渐使身体素质较差的体育教师胜任体育教学工作。

三、科研素质

科研素质指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学科研究的能力。体育教师进行的学科研究主要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发现的教学规律、新的教学方法,并撰写成文章发表在学术刊物上,以让更多的体育教师进行交流参考,对于提高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具有一定意义。在众多体育教师的集思广益中会对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进行体育科学研究并撰写论文,也会促进体育教师职称的评审,有利于自身的晋升,可以看出进行体育学科研究既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又有利于自身。当前部分基层学校的体育教师科研素质相对较差,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并不注意用科学的观点进行审视,从而在体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错过很多优秀的选题,这对于我国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不利影响。当然体育教师也不能将全部身心用于体育科研工作,片面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学校体育教学、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等主要工作。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篇(2)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篇(3)

前言

体育教育是中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是中职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中职体育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所谓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在中职体育教育管理中,工作满意度主要指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期望、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工作报酬、福利津贴、进修晋升和人际关系等之间协调一致的程度。工作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职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此外,它还将制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既可以增进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身心健康及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校正确地认识体育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状况,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优化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福建经济学校、福建省税务学校、福建宁德财校、漳州农业学校、福建工业学校、福建理工学校等57所福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28所中职学校共计120名体育教师,向其发放问卷,回收103份,回收率86%,其中有效问卷为94份。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社会地位满意度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自己工作地位的满意情况不容乐观。只有8%的教师对自己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表示很满意,选择较满意的占18%,选择基本满意的占29%,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较不满意的占36%,选择很不满意的占8%。

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与该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福建省的社会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我省的职业教育也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职业中等专科学校的学校体育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中职学校生方面的作用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作为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一线工作者的体育教师,其工作的重要性、做出的贡献往往不被重视和认可,甚至不乏偏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社会地位的提高,既有赖于广大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专业水平、提升自身形象;也需要相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需要社会的认可与接受。

2.2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学校考核情况满意度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活动的依据,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管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基础。如能正确评价中职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调查表明,73%的体育教师认为现行的学校考核办法不合理或者相当不合理,认同学校考核的仅为21%(见表1)。学校考核涉及了体育教师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考核办法的合理与否,无疑将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由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体育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学校完善考核办法,积极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促进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公正与合理,真正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导向作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塑造良好的体育教师形象。通过内练素质,外塑形象,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社会地位。

2.3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薪酬与福利满意度从统计结果看,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工资的期望比较高,只有2%的教师认同现在的工资状况。而且这2%的教师都是高职称教师。96%的体育教师认为工资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此外,5%的教师持无所谓心态(见表2)。据双因素理论,对教师的激励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工资、薪酬属于保健因素,一般不会直接起到直接的激励作用。然而,还必须注意到,虽然随着福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今年的物价上涨,房价飘升,加之长期以来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价值缺乏社会认可和重视,相对于中职学校其它学科教师的收人而言,体育教师的平均收人还较低,广大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工资收人有较高的期望值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对体育教师而言,对工资收人的期望其实就是还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理论,这种需要完全可以影响其行为。在对福利方面的访谈中了解到,多数体育教师对福利情况不太满意,认为单位福利津贴分配方案需要进行改革。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当教师认为报酬不公平时,就会感到不满意,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由此,笔者建议,中职学校学校应充分考虑不同对象在不同时期的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奖励形式来满足人的不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此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4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培训进修满意度调查发现,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单位的培训进修情况并不是很满意。持满意态度的只占总数的13%,高达58%的教师表达了不满,其中有16%的教师处于很不满意的状态。35岁以下的教师有87%表达了对培训进修制度的不满。近年来,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改革,而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需要广大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跟教学一线保持密切联系的首都体育学院理论学科部副主任杨铁黎教授,针对当前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总体不高的情况,也曾大声呼吁,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基本技能和体能的培训。有针对性的进修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开发其潜能,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学校管理者应该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加大培训进修力度,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中职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此外,研究发现,在上下级关系方面,福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较多认为和上级领导关系一般(52%),认为关系非常和谐的只占了10%a。研究结果提醒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是新时代的人力资本,是自己的朋友和亲密伙伴。管理者应改变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注意加强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在领导者的赏识和尊重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激励。

3结论与建议

从研究结果不难看出,目前,福建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情况不容乐观,表现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社会地位不太满意,对学校对体育学科的考核认可度不高,希望薪酬和福利津贴方面能得到提高和改善,对培训进修方面不太满意。针对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这里有体育教师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着社会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诸多原因。为此,有必要提出如下的几点建议: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篇(4)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成功的奥秘在于热爱学生,他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们。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具有一颗爱生之心,真诚地热爱学生这是每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是如此。体育教师也要真诚地热爱学生,将整个身心都奉献给孩子们,奉献给整个体育教育事业,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爱的光环下,享受阳光与雨露,身心健康地成长。无论是室内的理论课还是室外的活动课,教师都要切身为学生着想,以爱拉近师生距离,以爱抚育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视学生为平等的个性。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需求。以往的教学中将学生视为被加工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中只注重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学生自身的各种需求,完全将学生排斥于教学之外,造成学生体育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初中生正处于性格、价值观等的形成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更为敏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尊重与认可。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其次,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学生经过教育,经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取得成功,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活动中,我们不能因学生身体、技能等各方面优秀而放纵他们,也不能因为学生某方面的劣势而放弃他们。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公平,感受到学生间的平等,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尊重与喜爱,使得学生愿意和教师亲近,愿意上体育课。

二、提高修养,做一位博学的中学体育教师

首先,体育教师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体育教师要具备浓厚的专业知识,对于初中各阶段体育项目要全面把握,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要加强亲身示范,以自身优美标准的示范性动作来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技术性动作要领。除了掌握好初中体育教材的体育知识,教师还要与社会接轨,要将教学的视角向课外延伸,体现教学的开放性与社会性,将奥运会、世锦赛等各种比赛的最新动态带入课堂,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度。

其次,体育教师对于其他学科还要有所涉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体育是一门既有独立性又具综合性的学科,这在实施跨学科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作为教师就要打破各自为营、固守学科教学的封闭式教学,树立大的教育观,实施开放式教学,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体育学科与各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构建一个没有学科范畴的大课堂,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体育学科的研究不可能单独进行,它需要与卫生、心理、保健等内容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这些内容的渗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不断创新,做一位创新型中学体育教师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制胜的法宝。江泽民同志曾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社会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也要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将新课标所提出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运用于体育教学,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进行不断创新,做一个创新型教师,全面实施创新教育。

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学生学习观。体育教学并不能单纯地向学生机械地灌输体育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主体参与,在不断的实践中准确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对体育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让学生自觉形成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

其次,改革教学方法,营造愉悦的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创新型体育授课模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与参与的空间,以丰富的活动、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不断发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现学生创新的火花,展现学生的个性。

再次,组织体育活动,让学生主动创造。学生技能与知识的掌握需要建立在不断训练的基础之上。而枯燥的反复性训练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与激情。为此我发动学生,与学生一起制定、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类活动中来,以顺利掌握相关动作。这本身就是一个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创编、进行创造的过程,既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篇(5)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改革.虽然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进行最彻底的一次,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次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数学课程内容的变化:一方面是增加了新的内容,其中有一部分是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不能完全覆盖的,例如:视图与投影、始建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以及数学建模等等,这些内容在现在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中是比较薄弱的;另一方面是对原来的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如对立体几何的处理,采用了新的方法———综合法和向量法.因此,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大大地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也在不断地提高.众所周知,高师院校是培养教育基础工作的根源,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等综合型人才的重担就要落高师院校的肩上.因此,对高师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3.现代高科技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已成为“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介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传统的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观念已经成为过去,现代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和高科技相结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

脱离原来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内容创新、素养本位”的教学思想,确立新的培养目标———端正的思想、品德兼优,并遵循新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原则:一是树立“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甩掉传统的教学观念;二是重视学生数学观念、数学能力以及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三是教学方式应该由以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知识的强化,拓宽学习领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五是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改革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构成了课程体系,然而对课程类别、各阶段主要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主干课程改革方向以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这些分支机构的改革就实施了课程体系的初步完善,再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定的改革就构成了完整的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主,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创新、实践”为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为主要改革目标.另一方面是改革数学专业课程.数学课程是在校学生的一个致命的弱点,现在普遍存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现象,因此,课程改革中,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非常的困难.只有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构建合理、适应性好以及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里,教学设备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渐渐地跟上社会的步伐,与时俱进.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对于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解析几何等学习中,只是有老师教,学生学,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但是现代教学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教学设施,来实现高师数学专业课程的体系改革———树立“素养本位”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篇(6)

二、“角色体验”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步骤

“角色体验”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坚持以模拟教学为载体,以教学专题为内容,将真实体验定位在课堂,让学生转换为“教师角色”走上讲台,体验真实的教学过程,感受教师的情感变化,深刻体会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当代美国教育家特拉弗斯强调,“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节中进行”。鉴于此,笔者认为“角色体验”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运用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专题选择与教学设计

教师结合公共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精心挑选部分难易适中,内容较完整的教学专题供学生选择,如教育的个人价值、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孔子的教育思想、皮亚杰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直观教学法、班主任工作等,都是较好的能提供学生选择的教学专题。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及研究兴趣选择教学专题。确定教学专题之后将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角色体验”学习的第一步,学生在对公共教育学专业知识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究、独立思考开始认真钻研教材,尝试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找出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点;确定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时间等,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合作演练与完善

合作演练与完善阶段是“角色体验”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教学设计方案出炉之后,学生将在小组内进行初次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学生自身发现问题、同学之间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完善设计方案,完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技能技巧。在这里学生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得以体现,让学生相互补充学习,在对焦点问题的争论探讨研究学习中深化理解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教育研究的意识、能力和教学团队的精神。

(三)课堂真实体验

课堂真实体验环节,是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走上讲台开展全真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将呈现出一名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的引入、讲解、提问,教学语言的运用以及整个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等。部分主讲“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能力,“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能力等。课堂体验过程是学生体验教师角色的真实过程,这样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学生在参与中,自主、积极地完成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体验中发现规律,在规律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又寻找实践,又在实践中比较,从而完成自我经验性建构。课堂真实体验是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深度融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情景中陶醉自己、比较自己、完善自己。

(四)评价反思与提升

“角色体验”学习需要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认知、判断和评价自我,不断将过去的自我体验与当下的自我体验进行比较性反思,按照价值观评判体验的过程,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评价反思与提升是“角色体验”学习的重要阶段。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反思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只有经过反思的体验才能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对后续学习行为产生影响。评价反思需要有序地层层开展,首先,学生对“主讲”教师的表现进行讨论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教学方法、教态、知识的讲解等,也可以是资源的整合利用,对教材的钻研,团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共性问题、焦点问题、现象问题等的讨论,实现互学、共享的良好学习氛围。在学生讨论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其次,教师对“主讲”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教师一方面要对“主讲”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地剖析,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其发扬优点。同时指出其弱点,使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提高完善;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对该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其知识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揭示教与学的规律。同时加强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科学性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最后,“主讲”教师在师生共同评价的基础上,对整个“角色体验”过程进行自主反思,重新审视整个体验过程,包括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合作演练的过程、课堂真实体验的过程及课堂评价的全过程,认真总结得与失,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最终实现教师专业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三、“角色体验”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设计,以高师公共教育学为实验课程,教材为王彦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教育学》;时间为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用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依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要求编制教学技能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包括:教学设计(25分)、课堂教学(40分)、组织教学(20分)、教学反思(15分)四部分,用此标准来评定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二)研究对象

笔者选择师范类专业两个平行班分别为实验班(60人)与对照班(50人),实验班采用“角色体验”的教学方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从两个平行班级中选定在原有基础知识、性别、学习态度、认知结构等方面基本相同的各10名学生配成10对,分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对这10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水平的评定。为了有效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笔者采用实验班与对照班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教材、课时量、考试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等完全一致。

(三)研究假设

1.高师公共教育学通过“角色体验”学习方法的运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讲授,通过自主钻研教材、独立备课、合作演练、课堂体验等环节来获得其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通过评价反思,进一步巩固与强化理论知识,最终实现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刻理解与实践运用。2.学生通过课前认真钻研教材、资源整合利用,可提高其教学设计技能;学生通过合作演练与课堂体验环节,可提高其课堂教学技能与组织教学的技能;通过多元评价反思,可提高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的实验结果分析数据显示,通过运用“角色体验”学习方法,实验班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要优于对照班。数据显示,在及格率与优秀率方面,实验班学生均高于对照班。实验班的标准差是4.47,对照班的标准差是7.28,这说明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整体差异校小。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论:p值小于0.01,两班学生的成绩差异显著。由此可知,通过运用“角色体验”学习方法,实验班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明显优于对照班。2.教学实践技能方面的实验结果分析数据显示,在教学实践技能的四个维度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的M值与S值差别较大。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也得出相应的结论:其中课堂教学与组织教学两方面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1),教学反思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教学设计方面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知,实验班的教学实践技能要优于对照班。表明在实验班使用“角色体验”学习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五)研究结论通过实验证实,预定的研究假设是成立的。在当前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堂中,运用“角色体验”学习方法是提高教育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此方法能较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学生在参与中完成了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体验中发现教育规律,又在实践中比较,从而完成自我经验性建构,促进其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篇(7)

[作者简介]马维平(1971- ),男,甘肃民勤人,常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江苏常州213164)刘茂昌(1972- ),男,甘肃天水人,河西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甘肃张掖73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BG[2009]GXG06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92-02

一、前言

未来教育将是现代化水平高度发达的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未来教育教学质量。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信息素养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广度与深度与现实要求还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加强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研究,对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高校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ry)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他从知识、意识、技术三个层面上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信息文化、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其信息素养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具备敏锐的体育信息意识。即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对体育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积极融入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重视有关体育教学与科研的信息。二是具备过硬的信息技能。在信息知识方面,体育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不仅需要了解一般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应该深入了解体育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在信息能力方面,体育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体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及简单开发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三是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体育教师在获取、使用、传递体育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较高的道德要求,抵制不良信息,用健康、积极的信息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并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判断、评价信息。

三、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相关的四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构成。四种教学理论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四种学习理论为:新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四种传播理论为:贝罗的传播过程四要素理论、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罗杰斯创新推广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首先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注重通过主动自学、积极参加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定期开展研讨来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水平。

(二)学习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它不仅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而且也是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传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主要内容的认识程度,2012年在青海师范大学通过对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78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见下表。

上表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发展、体育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体育教学媒体的应用策略四项指标的认识程度普遍较低,个别教师甚至不知道;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类型、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制作与选择原则的认识程度一般。由此可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学习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

(三)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1.学习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浏览器、搜索引擎、专业学科网站论坛和下载技巧的提高。这就需要每位体育教师平时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方法和技巧,最起码应学会从网上下载所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技巧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常用的下载工具,如迅雷、网际快车、网络蚂蚁、BT等的使用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2.视频声音编辑录制技术。利用视频回放技术进行相关体育教学,还是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不管视频是从网上下载的还是自己录制的,都不一定能直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实际需要,所以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视频、声音编辑技术。

3.文字、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文字处理一般是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比如Word,WPS,ScienWord文字处理软件。无论在编辑教学案例还是制作课件中,均要使用图形图像来丰富教学内容,Phoshop是当前最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同时一些小软件,如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都可以实现图形的最基本处理。

4.动画制作技术。动画制作是体育教师在课件作中必备的技术,学习Flash软件中简单的动画制作技巧就可以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如用比较易学的Swish Max此类软件小工具来制作,就可以基本取得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效果。借助《闪客精灵》(SWFDecompiler),可轻松地修改已有的动画作品,以更好地利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5.课件制作技术。课件制作技术最关键的是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常用的课件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课件制作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强大的课件制作集成环境。也就是说,它们是把文字、图像、视频、动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平台。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都需要用前面提到的软件进行处理,课件制作的真正核心是教学设计,所以需要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设计理论,也就是现代教学设计。

四、结束语

概言之,信息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观念,在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主动以信息意识的培养为切入点,以自主研修的方式为主渠道,加强对信息素养培养具体内容的研究性学习;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工具的操作技能;创造性地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对各类有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从而达到运用信息工具与体育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静,冯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11).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篇(8)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文化多元主义浪潮。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冲击着教育观念,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即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形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是当今全球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源于多元文化教育观,认为各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既不是全球普世性的,也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应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样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不仅批判强势文化国家音乐教育政策、结构和理论的中心性、霸权性和宰制性,强调各民族国家特别是文化弱势国家音乐教育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还积极倡导“文化间主义”和“跨文化主义”的音乐教育,主张在不同文化的音乐教育观念之间建立起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尊重并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哲学、音乐语言、音乐文化和音乐思维方式。认为“音乐本来就以多元的方式存在于不同文化中,音乐教育理应使学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音乐,在世界音乐的学习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通过对‘他人的理解’增强自我概念和自我理解。”①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21世纪全球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它首先出现在美、德等发达国家并逐步影响到世界各国。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也开始影响到中国。在与美、德等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交流学习过程中,中国音乐教育的学科发展亦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年颁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已开始提到多元文化音乐。高师音乐教育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母机”,而音乐理论课则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分类过细、各自为战,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缺乏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过分注重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缺乏正确的教学思想的引导。这样的教学观念,已不能适应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观念的解决是建立理论认识的基础,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笔者以为,应本着“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的原则,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对高师音乐理论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 关于“课程”的定义,教育学家早已给予了诸多不同阐释,而人类学家则认为“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音乐理论课程作为人类几千年音乐文化的精华,担负着人类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设置是不同思维模式的体现,它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效果的优劣。格式塔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每一部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有某种联系。③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与其中各部分课程的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目前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仍各自强调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其整体性。如何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下进行音乐理论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是目前中国高师音乐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把整个音乐理论课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使之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使总体在各部分相互协调中求得发展。”④ 1.强化课程,淡化学科,重构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分科。课程设置作为中国高师音乐理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目前仍比较缺乏弹性,具体表现在有些课程划分过细、重叠过多。我们应本着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与体系,将原有的趋于分散、科目繁多的课程结构加以整合。强化课程,淡化学科,同时对特别需要扶持的传统音乐理论仍需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供其不断付诸于教学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高师音乐理论教育体系。具体来说,为利于学生对整体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各学科相互协调中求得总体效果,笔者以为,应将目前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中一些较分散的学科进行重构,以板块的形式囊括可以相互融合的课程,如在“音乐基础理论”板块中可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等学科,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板块中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作品欣赏》等学科,在“外国音乐概论”板块中可包括《外国民族音乐》《外国音乐史》《外国音乐作品欣赏》等学科,在“作曲技术理论”板块中可包括《歌曲作法》《配器》《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学科。需要注意的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多元化需要各板块内部课程之间、各理论板块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相互渗透,而不是简单地将各个理论课程叠加在一起。只有强化板块式课程体系,淡化分散式学科课程,才能在整体习得的理论中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 2.重视音乐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将其融入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中。从全球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对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必须精通音乐教育领域的学科内容外,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要随时随地解决与音乐学科领域有关或无关的问题。⑤因此,重视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与非音乐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将文化科学知识融入高师音乐理论课程体系中,是目前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改革值得关注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 现存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体系是传统高师音乐教育模式下的产物,教材的理论体系较陈旧,已不能适应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如目前高师的和声教学仍局限在给学生灌输传统和声的狭小范围内,“对近现代和声了解很少,对创作中出现之新的和声现象困惑不解,对和声学的历史沿革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⑥对于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现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单轨制,即是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增删取舍,教学体系基本不变;其二是双轨并行,即主张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两种教学体系并用,实行“双轨教学”;其三是多元化道路,即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背景下,将东西方的音乐理论融会贯通,在各文化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网络。笔者以为,以基础音乐教育为培养目标的高师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求学生掌握广博的音乐知识,才能够适应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够符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下,在交叉与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多元化的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体系。#p#分页标题#e# 1.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 自20世纪初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传入中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教学内容都侧重于对西方古典时期音乐文化的阐释,而忽视了当代音乐的发展及其未来的指向,其结果必然造成教学内容无法把握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时代的需要。⑦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不是往“专”、“精”方向发展,而应朝“博”、“大”方向努力,它既应体现世界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又应兼具时代性、知识性与艺术性。因此,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应组建一个纵横交叉的网状结构体系:纵向方面是西洋音乐理论的延伸,其中应包括20世纪的现代音乐理论等内容;横向方面是世界音乐理论的综合,包括各国音乐理论体系,如印度、阿拉伯等。 2.双层融合的深厚底蕴 (1)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内部融合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潮流中,保持本国的音乐文化个性是立足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的唯一出路。因此,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也是进行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以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应依据“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⑧,特别要注重民族音乐理论的内部融合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多种语言、多种文字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各有特色,并且“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内涵应用于音乐理论教学,就不仅要传授中国汉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同时也应传授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因此,在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用“汉族音乐形态的理论”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分析,对少数民族历史、语言、传统及其音乐文化要尊重,不能用汉族音乐取代中国音乐,应着重解决以往教学内容中少数民族音乐所占比重较小的问题,⑩体现多元一体、相互融合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特色。 (2)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维度融合 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从进化论发展到相对论的进步,如何处理好人类音乐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并将其综合运用于音乐理论的教学当中,是当前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在高师音乐理论教学中更应注意多维度教学内容的综合与整体教学内容的分配。 总之,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应适应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步伐,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拓展教学内容,形成相对系统、完整的音乐理论结构,同时增进学生对于各个音乐文化形态的理解,建立多元化的审美取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出新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而教学方法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更没有适用于一切教学环境的最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开放的、并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中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在方法上缺乏必要的改革与出新,导致教学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无论教学内容如何改革,如果仍采用旧教法,忽视相关观念的转变,也无法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要求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匹配,因此,要达到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构建多层次、多侧面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并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编撰供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案。同时,应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将其与高师音乐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教学法。 结语 人类社会愈来愈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势态,任何民族国家放弃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难以面向未来。中国高师音乐教育也首先需要考虑当今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势态背景,考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发展及其对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影响。作为高师音乐教育重要环节的音乐理论课程亦要顺应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的整合与重构、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提高高师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篇(9)

十多年来,很多高师院校都提倡向学术性和综合性大学看齐,在教育教学上,过分地强调学科专业研究,忽视了师范院校本身的培养目标,脱离了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研究不重视,致使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越来越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其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全面综合的考察,更准确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检查和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研究素养。它直接关系到是否全面执行全程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说是学生科研能力的统合体现。因而也是体现其教育研究能力现状的主要方式。因此,本文主要从师范生毕业论文撰写的现状来略谈其教育研究能力的现状。

1.1 教育研究意识现状

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主要指的是他们在主观上有没有开展教育研究的愿望,包括对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发现与探究,其主要体现在学生论文的选题上,教育研究类论文的数量,往往体现出该院(系)整体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但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逐年下滑的同时,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严重偏离培养“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目标。以韩山师范学院生物学系为例,本文对近三届(2010届-2012届)师范类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情况作了简单统计:近三届的师范类毕业生总共有340人,在论文选题上选取教育研究类的共有25人,占三届师范生比例的7.35%。因此,从整体而言,其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还是相当薄弱,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善于发现与探究,缺乏对教育研究的兴趣与愿望。

1.2 教育研究素质现状

良好的教育研究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及时发现、科学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收集资料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等^。但目前很多师范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必应具备的教育研究素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表现在有的论文中心论题不突出,论文结构不合理,缺乏基本的逻辑层次,思路不清;遣字造句的能力差;二是,收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料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缺少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造成缺乏第一手资料,没有宽阔的资料收集来源,且引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

2.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加强教育研究类论文指导

尽管不少高师院校十分强调要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研究能力,鼓励并加强师范毕业生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撰写,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以致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其主要原因有:1)学院政策上偏差,每年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经费只有区区几十元(有的院系甚至没有),要对师范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全方位训练,的确有点困难;2)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上存在着重基础知识教学、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现象;3)在校师范生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盲目地进行教学研究,容易出现脱离实际,流于资料堆砌的现象,而进行学科专业类毕业论文,他们都有模可仿,有的甚至做做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再将同类例文的数据修改并将其注释略作改动,即可成为自己的毕业论文;4)在高师院校中,老师缺少面对中学的专业教育研究类课题,大多数的教学改革课题都是针对高校课程,学生参与度不高;5)许多老师带学生做毕业论文,所给的课题基本都是该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甚至是其所持有研究项目中的子课题,学生所做的研究有利于他们的课题研究,故而大多数老师不愿带学生做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

显然,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对“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需求,高等师范学院应以培养“教育研究型”教师为目标,及时地调整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毕业论文上,应加入、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指导,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努力培养学生教育研究的能力及素养,为其从教后的教育教学科研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3.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针对毕业论文是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培养途径。接下来本文探讨如何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以达到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目的。以生物学系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毕业论文方向内容改革

扩大师范生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鼓励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同时,予以一定的要求。对有能力带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老师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其至少带4位学生做教育研究类课题,而对每届师范毕业生硬规定至少要有50%的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有的学生要考研,因此其毕业论文方向可选学科专业类的)。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面对中学的教育研究类课题,自主发现问题并作出选题方向,尽可能满足自身作为一名未来教师的需要。

3.2 毕业论文方式方法改革

以往的毕业论文绝大多数是学科专业类论文,因此其论文形式比较单一。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这种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已无法满足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应拓展毕业论文方式方法。师范生在撰写毕业期间,应积极地走出实验室,到教学一线去开展毕业论文,学校为此应该多与中小学合作,建立长久的见习实习联系,让学生能在做毕业论文时,有学校可去、有对象可研究,学生也可以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研究。鼓励学生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开展毕业论文,实习中或见习的学生就是师范生完成教育研究最好的研究对象(在我们从业之前)。在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中,将课堂所学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果形式也应该多样化,除了撰写论文之外,还可以将制作的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优秀教具作为毕业论文的成果,但必需附上一定字数的说明。优秀的课件、教案或教具,不仅展示出作品本身的内涵,更是学生对课程深入了解与剖析的体现,只有具有较好较强教育研究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展开思维,制作出新课标改革下适用于面向新时代学生中学课程教学的课件、教案、教具。因此,应鼓励学生针对中学课程教学,进一步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制作相关优秀课件、教案、教具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的成果。对毕业论文成果是课件、教案形式的,应以一定章节的课程量制作。而教具应是以某一知识框架内的所有相关可行可用教具或模型。在质的要求下,对量进行一定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而不是给学生逃避进行其他繁难毕业论文提供便利或途径。

3.3 毕业论文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毕业论文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毕业论文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学生完成初步的毕业论文初稿后,经指导老师审查,再进行相应的修改。而以非论文形式作为成果的毕业论文,也由指导老师审查,以及有经验的教师或相关人员给予意见后,做出完善和修改。对于学科专业的毕业论文应由学科的资深教授组织团队进行审核,再给予评价;而教育研究类的论文应由从事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进行审核并给予评价。从而确定优秀毕业论文的选取与确立。除此之外,在答辩方面,对每种形式毕业论文的答辩,应由相应资深教授主持并当任答辩审核员,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毕业论文做出审核考察并给予建议和补充,尤其是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更应如此,学生可通过老师们所提的问题和所给的建议作进一步的探究,不至于因为毕业论文的完成而停止了对教育研究的进行。

3.4 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改革

改进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从院到系再到导师,再由导师到学生,建立“院-系-导师-学生”四者于一体的管理模式,相邻两者相互监督,导师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和指正,学生应多向导师请教与探讨。每篇毕业论文,导师应不低于10次指导次数,做毕业论文期间师生见面不低于10次。学院(系)应对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学生给予经费,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给予发挥,为学生联系中学以便开展研究。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政策上也应有所倾斜,放宽学生教育研究的方向,提供更多的优秀毕业论文名额和奖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选择教育研究类课题作为毕业论文,为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作铺垫。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苏霍姆林斯基①是前苏联教育界公认的“教育思想泰斗”, ②他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体制,非常值得教师去深入研究。其教育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③(%陘%雬%?%陘%鐎%踿%迉%雬%鐎%?%靲%饊%醼%雬%迉%鋩%鳎治舷铝礁霾糠郑旱谝徊糠郑饕俏蒲闹怯侍饨刑教郑坏诙糠郑饕贫圆煌逃狭蟹治觯筇迳峡梢苑治郑疚闹饕拥诙糠窒喙啬谌莩龇ⅲ岷衔夜鼻敖逃榭觯治鲋醒в镂慕淌巧缪莸囊庖濉?

1 六种教育合力与教师角色扮演的理论基础

1.1 六种教育合力理论

教育合力理论在我国教育界由来已久,不同的教育著作对都有不同的解释。在《中小学德育词典》④中对教育合力的阐述,偏向特定时间和社会环境内经过多种途径实施的德育教育后所产生的教育综合作用。当前教育学界对教育合力一词的解释主要是围绕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合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对教育合力论述的维度更为具体和完整,主要可以分为:教师、家庭、学生、集体、同伴、书籍。首先,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构成的基本元素;其次,家庭是学生家庭基础教育的关键一环;再次,集体和同伴为学生形成了完整教育的重要环节;最后,书籍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了发展向上的重要工具。

1.2 教师角色扮演理论

在教育舞台上,教师始终是一个重要角色,特别是在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显得就更为重要,教师既是课程的引导者,也是教学过程有效控制者。多年来,教师角色扮演理论持续引发教育界对其进行分析讨论,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扮演教师这个角色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对教师的本质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在将教育合力的思想,引入了教师角色扮演理论。教育合力对于教师角色扮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六种教育合力在中学语文教师角色扮演的应用

2.1 教师教育合力在教师角色扮演中的应用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中强调教师的所要具有的品质,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热爱教学、不断进取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诠释。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从树立一个良好的语文教育思想,更好地对汉语言进行传播教学。

其次,他针对教师权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要珍惜这种信任,也就是说,要重视孩子的无力自卫状态。”⑤对教师的权威性进行了更好的诠释,准确地指出了教师权威是从何而来的,这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去从事学科教育工作。语文教师的权威同样来自学生,面对学生求知的眼神,更要保证授课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准确性,对学术的严谨性进行有效控制。

最后,他也指出教师要将教育作为“精神生活的实质”。⑥将语文学科教育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精神生活开始,将语文学科教育真正的融入血液之中。

2.2 家庭教育合力在教师角色扮演中的应用

长久以来,家庭教育作为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一环,广泛受到了教育各界人士的关注。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排头兵,它虽然相对独立地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但当学生开始接触学校教育以后,家庭教育就不能完全脱离学校教育而存在。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中提及了“家长学校”⑦这个观点,他主张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协作培养学生。中学语文教师角色扮演过程中,同样也会遇到家庭教育合力的问题。一旦家庭教育对语文学科教育出现消极影响,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绩。为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教师更应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联系,使得语文课程更好地展开。

2.3 学生自身合力在教师角色扮演中的应用

中学语文教师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自身在教育合力作用。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中,更是将学生作为最重要的一环,从学生的思想作用、脑力劳动、思维活动、个性发展等多维度进行分析讨论。学生的主体性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进入新时期以来,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体系扑面而来,而当今的中学生的无论从教育背景和心理情况上都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无论怎样改变,作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其受教育主体性,从来都没有改变。有效地结合我国当前中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变更,试图寻找出最合适中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教育方法。

2.4 集体教育合力在教师角色扮演中的应用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66-01

教师专业的成长是依赖于具有实践性综合知识和技能作保障的,无论是教育实践性知识,还是教育实践技能,均是蕴藏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之中,只有在个体智慧中占有它,才能在一定教育情境中发挥出个性化作用,这就是丰富个体智慧和提高专业技能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在教育应用文写作技能普及提高校本实践研究中,必须占有教育应用文写作的系统理论知识,来丰富这一智慧的不完全空白,这就给其理论研究提出了任务和目标。教育应用文写作技能隐含于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之中,它的掌握与提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每位教师的主观认识和行动过程具有一种共生关系,仅仅依靠理性认知还是难以成效的,还须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来普及与提高,来发展与完善。无论是教师继续教育内容的补充,还是校本培训制度的健全,乃至政府指导性文件的规定等,都亟需有一个行动研究过程,行动实践过程,使之成为被其采纳的参考依据。

理论研究,以形成体系。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教育实践应用写作之经验,总结出各种教育应用文写作的结构体例,包括"文体内涵"、"文体特点"、"文体功能"、"文体要求"、"文体格式"、和"文体案例",又依据各种教育应用文体的内容性质归纳成类,构成章节体系。比如,"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后记"等可统归为"反思性教育应用文","课堂教学评析"、"作文评语"、"教材赏析"、"试卷分析"等可统归为"评析性教育应用文"等。按照这样的理论体系编辑成教程或讲义,能够系统地,有序列的,有选择的指导教师规范的写作训练,更有利于教师自学指导和校本训练辅导。

实践研究,以形成氛围。实践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促进教育应用文写作理论向教育实践的转移的行动研究,包括全员培训和个体自学两个活动氛围,而全员培训又包括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校本培训两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其理论向实践的转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教育应用文写作技能价值已被教育界所公认所接受,并且在教育实践中能主动自觉地撰写一些教育公文,并能积极投入到教育活动之中,这给本课题的研究打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氛围,也给本课题最终达到普及与提高目标研究奠定了基础,广大一线教师对此研究也有较深的实践经历,并取得了一定的体验收获。但在新时期教师综合素质队伍建设中对其基本功的培训也值得反思。其一是决策者忽视了教育应用文写作技能的普及提高培训;其二是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中教育应用文写作技能是个空白;其三是新课程通识培训没有把教育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基本功作为培训内容之一,只注重教学模式这个"标",而轻视了教师基本功这个"本"。如果这三方面的反思问题能逐步加以解决的话,那么这就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应用文写作技能普及与提高对策的实践研究"的深化和发展留有很大的空间。虽然本课题研究仅仅是教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一个方面,但这个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无论是对当前我区中小学教师基本素质现状的转变,还是对我区未来教育的蓬勃发展均将大有裨益。同时,相信这个教科研课题研究,无论以哪种成果形式来表现都会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小学教师教育应用文写作技能普及与提高对策课题研究,从理性思考到理性认知,从自主培训到自主实践,完成了理论成果研究和实践成果研究的任务。这对教师教育、教师教研和校本建设等方面均有现实的基础意义和长远的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