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ct诊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7:21

ct诊断论文

ct诊断论文篇(1)

1.1一般资料25例中,男19例,女6例;年龄52~78岁,平均63.5岁。

1.2临床表现半数以上病人感上腹部胀痛、食欲不振,其中16例有体重减轻,消化不良;黄疸症状14例。恶液质3例,有10例上腹部扪及包块,2例胰腺癌阻塞脾,门静脉而引起门脉高压。

1.3方法对25例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见图A-K(略)

2.1CT平扫胰腺肿块,肿瘤致胰腺外形局限性增大,轮廓改变,边缘可呈分叶状,肿块大多呈等密度,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块中心有水样低密度液化坏死区。

2.2增强扫描动脉期,由于胰腺癌为少血供肿瘤,本组病例绝大多数在该期为相对低密度。门脉期强化略有减低,肿块边缘不规则;延迟期肿块呈现为相对低密度。血管受侵,腔静脉、门静脉、腹腔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有不同程度的受侵包埋。3讨论

3.1胰腺癌的CT表现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1)胰腺肿块;(2)局部轮廓改变。间接征象:(1)胰周脂肪间隙的消失;(2)胰胆管系统扩张;(3)周围血管和脏器受侵犯;(4)梗阻远端胰腺萎缩;(5)淋巴结和脏器转移。

3.2胰腺肿块局限性肿块或胰腺肿大,破坏了正常胰腺的比例关系。本组在平扫时病灶大多呈低密度影。由于胰腺癌缺乏相对血供,早期容易突破胰腺境界侵犯胰周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这对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判断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多呈轻度强化,而门脉期呈均匀强化,而胰腺本身强化在动脉期与门脉期相似,实质期胰腺周围血管的显示均优于动脉期。

ct诊断论文篇(2)

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CT影像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齐全,CT影像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也日渐重要。因而,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仅影响到日常的医疗诊治,更关系到整个医学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我国的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在近几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多方面的手段促进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1 我国现阶段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现状

1.1 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CT影像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增加,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行综合比较起来,仍较为落后。主要表现有:CT影像70%的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相关专业技术过于独立化和主观化,以及医师和患者对CT影像设备的检测过于依赖。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被普遍运用到日常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然而正是因为CT影像运用的普及,致使医师患者常常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还有一些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的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常会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并没有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事实上,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从事临床诊断的技工就能作出诊断,那么临床医疗专业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1.2 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还存在着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对我国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我国的CT影像的检测技术没有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还与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有关,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却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1.3 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高还与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有关。CT影像的临床运用没有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这就会使得诊断出现相当多的失误或问题。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因此难以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转贴于

2 如何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

2.1 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

由于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就必须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医师患者不能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不能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时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2.2 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

除了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外还应该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在进行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要积极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应该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进,所以要提高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并不断的积累临床经验,只有提高医生自身的能力才能促进我国CT影像检测技术的提高,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2.3 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

除了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外还要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CT影像的临床运用应该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医院的医护人员要不断积累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要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3 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提高我国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临床诊断的科学化归国后制度化,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相信在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CT的临床诊断水平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ct诊断论文篇(3)

CT诊断学是利用影像表现的特点在临床医学上进行疾病诊断的检查手段;是借助于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使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在不同人体层面显示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形态与生理功能状态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目的一门课程[1]。本文结合CT诊断实验教学的顺利、有效地开展,对CT诊断实验进行数字化教学进行初步探索,现阐述如下。

1 CT诊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CT诊断实验教学是一门以人体正常与异常的CT影像图像学习为主的一门课程。直到现在,CT诊断实验教学是以CT照片作为实验课载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带教时,教师总是先复习理论内容,再让学生结合理论进行阅片观摩。对CT图像只是简单地描述讲解,真正让学生单独独立思考阅片的时间比较短。尤其是当学生较多时,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易导致学生看不清CT照片上的图像,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一个简单机械的记忆过程,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若分组过多,超过教学时间安排,也会加重教学任务[2]。由于CT照片上的影像较小,不利于多个学生同时观察;另一方面,CT照片影像是电子打印的照片,存放的时间如果过长,照片易变质、老化,使有用的诊断信息丢失。另外,CT照片的反复使用会造成损坏、丢失、错放等现象,相应附于每个CT袋上的文字描述也易出现张冠李戴,也会影响CT诊断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只能依赖大量的阅片和书本上的病例进行对比,才能逐步地体会到一些诊断方法[3]。所以,CT实验课程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2 CT诊断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CT检查的图像打印形成CT照片图像,难于做到与相关影像如:病理切片、内镜等影像同时对照观察,更难做到实现动态图像的直观交互式观摩和教学[4]。因此,CT诊断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只有通过CT数字化实验教学来解决这些问题。当我们把用于CT诊断实验教学的资料进行数字化整合后,学生就可以从大量的CT教学的数字化影像进行阅读;从理论课的理性认识转变为实验课感性认识的过程。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与思考"CT诊断学"在人体解剖学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临床疾病诊断上的价值,为以后学生从事CT诊断临床实践的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对CT诊断思维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

3 CT诊断学数字化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

CT诊断实验教学主要是经过观察人体不同部位的切面图像,再通过分析、归纳、综合临床资料及人体切面影像资料而做出的检查结论。因此,在CT诊断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各种大量清晰的影像资料,使学生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再在此基础上理解各种正常或异常CT影像的表现[5]。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教学设备的不断改善,采用全方位的电化教学及计算机应用教学手段,已经逐渐成为目前、甚至将来CT诊断实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式[6]。我们设想:学生在上实验课时,能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料库给予的有关本次实验课CT诊断的数字化影像图片,进行计算机浏览,使学生接触到的实验课程的信息量大,效率高,能充分发挥人机互动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效地解决目前CT诊断教学照片资料不足及教学片的保存、整理、管理等问题。还可以将部分已经数字化的实验教学资料内容作为学生课后进行思考、研究、深造的作业到校园网,可以实现CT诊断教学的网络化,让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主动地学习,便于学生在课后继续有效地学习,及时消化巩固所学的内容。

4 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料的组建

4.1将原有CT诊断教学照片进行数字化处理 将原有用于CT实验教学用的CT病例照片,通过扫描仪扫描或数码相机拍摄转换成数字化图像;也可把原来用于理论教学的类似胶片的幻灯片通过扫描仪扫描成数字化图像。

4.2不断收集和补充教学医院CT室CT诊断资料,将其数字化处理 在教学医院CT室的CT诊断临床实践工作中,应当注意不断收集扫描图像质量较好的典型病例用于实验教学;把新收集的CT照片及时用扫描仪扫描或用数码相机拍摄成数字化图像,在加入到数字化实验课程资料库。使资料库在长时间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4.3合理利用网络上的CT诊断资源 在互联网上有许多与CT诊断实验教学相关的内容,国内外也有许多优秀的CT诊断学专业网站,可以充分利用与借鉴。此外尚可利用医用的PACS网,收集更多的教学图像资料,加快CT图像的收集速度,大大丰富图像数量和内容。因此,只要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发现有教学意义的CT图像,可直接发送到教学系统的网络上,增加数字化图像的来源。

4.4将CT图像编入文字资料 在CT图像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料的处理中,把CT诊断图片资料要进行文字信息逐条处理,再输入,进行CT影像的分类、分析,显示出CT数字化图像的特色。其方法是将CT图像与文字数据在网络环境下集成数字化实验资料,把CT诊断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计划与实验的CT数字图像课件进行收集与链接,成为学生在课后复习、自主性学习和老师教学的重要资源。

5 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过程的改革

在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利用CT数字化影像资源过程时,首先要介绍病例情况,然后简要地回顾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为主,适当加以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用提问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病变征象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然后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做出病变的定性诊断、可疑诊断及所必须进行的鉴别诊断。教师要在课内及时做出恰当有教益的分析和评价。

6 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环境的建立

当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建立起数字化图像实验教学图像库后,则要求将CT数字化图像放置在供医学影像专业的电脑内或刻录在光盘内;每间实验室配备30台供学生用的电脑,要基本能达到或满足"一人一机"的要求。在老师用多媒体示教完毕后,学生可在实验室内自行在电脑上查阅、检索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图库[7]。本探讨设想的做法是:先运用"教学辅助打包软件"把CT诊断数字化图像内的典型病例"打包",然后把"教学辅助解包软件"放置在学生操作的电脑内实使用。使学生可以随意翻阅教学病例的基本资料、病史,还具备CT诊断影像的一些后处理功能,达到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7 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CT诊断的实验教学中可用数字化影像进行教学;但其课程的建设是渐进、漫长的过程,尚需要继续不断地完善,本文认为有如下问题仍值得商榷:①由于网络的原因,图像稳定性欠佳,遇到图片量较多的阅片,其速度可能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滞;在需要更新资料,不能在原有的资料上补充,而是要全部覆盖,才能完成。②数字化实验教学课堂上,由于电脑多,彼此之间并未形成网络连接,不能实现同步操作及更新,带教老师只能逐台电脑进行补充资料,多次重复操作,增加老师的工作量,耽误教学实间。③目前,计算机网络仍然能损失原来用CT照片记录下来的典型病例。此外,尚有些教学病例随着CT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没有受到重视。因此,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重新扫描成数字化图像尽可能保留下来。

CT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崭新而高效的教学模式,它拓宽了教学的平台,改革了传统CT诊断实验教学的弊端[8],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的操作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且能在实验教学的活动中,经过主动向老师发问,主动介入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而且还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进度,使学生自己由过去的单向被动的学习转向为人机互动的双向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学习的思维活动。并且在实验中,通过一定的图像和带教老师的讲解 ,采取设置问题、提问、反问等启发式教学方式,充分给予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使学生学习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专业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字化实验教学,突破了观片灯-照片实习课无法观察到的动态影像,将CT图像与人体解剖图谱、手术与病理图谱对照,比静态图像或照片的观察更为全面,更准确。真可谓"百闻不如一见",对促进教学改革、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尤其对培养新型高素质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丹庆,蔡祖龙,主编.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2]蒋涛,杨开颜,彭朋,等.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病案,2010,11(9):62-63.

[3]刘平.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0,23(5):1195-1196.

[4]孙琼芳,涂蓉.医学影像学数字化实验课程建设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3): 367-369.

ct诊断论文篇(4)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6]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3):171-172.

ct诊断论文篇(5)

急腹症是指南于腹腔、盆腔和肝脏内器官病变引发的临床综合性病症,主要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泌尿系统结石、急性胰腺炎和急性胆囊炎等,病情恶化迅速,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大部分急腹症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表征,医生可以通过询问病史和基本的生理检查进行初步的诊断,但是使用影像学对急腹症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一般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而扫描、B超检查和CT检查。本文通过研究和探讨多排螺旋CT技术在急腹症中的的临床诊断和应用价值,希望为治疗急腹症患者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急腹症患者168例,男97例,女71例,年龄17~74岁,平均(48.5±5.6)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和发热等急腹症临床表现。使用多排螺旋CT仪器进行扫描和重建技术,对比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①患者排清膀胱,平躺在病床上,对扫描仪器和患者进行消毒。②使用多排螺旋CT仪器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包括上腹部和下腹部,对于急腹症特别严重的患者进行全腹部的扫描。③扫描结果通过三维和多平而重建技术处理,对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状等进行研究和分析。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计算机统计学数据处理,若P

结果

对比多排螺旋CT检查结合病理结果,急性阑尾炎病理确诊33例,多排螺旋CT诊断31例;急性肠梗阻病理确诊28例,多排螺旋CT诊断26例;泌尿系统结石病理确诊27例,多排螺旋CT诊断26例;急性胰腺炎病理确诊31例,多排螺旋CT诊断29例;急性胆囊炎病理确诊18例,多排螺旋CT诊断17例;其他(胃肠道穿孔和腹腔血管病变等)病理确诊31例,临床检查准确29例,总计168例临床患者多排螺旋CT确诊158例,诊断准确率94.05%,均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多排螺旋CT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兀明显差异,确诊率较高,具有临床参考和推广价值,见表1。

讨论

ct诊断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084-02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Ultrasound and CT on closed abdominal trauma

LI Fu1,LUO Heng1,ZOU Yu-jian2

(1.Daojiao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176,China;2.Dongguan People's Hospital,Dongguan 5230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diagnostic value only using Ultrasound or CT and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CT for closed Abdominal trauma.Methods:The findings of Ultrasound and CT scans of 93 cases with 107 trauma organs confirmed by operation or clinical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wereretrospectively reviewed.Results:In the 107 trauma organs,the Ultrasound diagnostic accurate rate was 88.79%, and the CT diagnostic accurate rate was 91.59%;In the 27 mixture abdominal organs trauma,the Ultrasound diagnostic accurate rate were 88.89%(24/27), and the CT diagnostic accurate rate were 100.00%(27/27).Conclusion:It is believable that the Ultrasound and CT diagnostic are valuable of closed Abdominal trauma.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Ultrasound diagnostic accurate rate and CT diagnostic accurate.It is not necessary to use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CT to examine the same patient under most circumstances.It is not a suitable method that using the CT diagnostic confirms the Ultrasound diagnostic.Ultrasound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single abdominal organ trauma , while CT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mixture abdominal organs trauma.

[Key words] Ultrasonography;CT;Abdominal;Closed trauma

目前,超声和CT往往同时作为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为临床诊断腹部脏器损伤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两者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确实增强了诊断信心。本文通过对93例腹部闭合性外伤患者的超声和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如何合理选择超声或CT检查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2年8月~2006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93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35例,年龄13~73岁,平均38岁。受伤原因为车祸、挤压、坠落伤;93例患者均为闭合性腹部外伤,均进行了急诊超声、CT 检查,检查时间为外伤后1~6 h,其中58例经手术证实,35例经临床综合治疗和超声随访检查证实。

1.2仪器与方法

超声使用ALOKA SSD-1400型实时超声诊断仪,弧型探头,频率3.5 MHz,由高年资超声医师对患者进行腹部常规检查并记录。CT机为美国GE MAX-640型和日本东芝Aquilon 4排螺旋CT机,前者层厚、层距8 mm,外伤部位层厚、层距3~5 mm,后者层厚、层距5~8 mm,螺距1.5,外伤部位进行MPR重建,CT诊断报告由放射科主管CT的主治医师签发(部分经集体读片)。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1,2],即肝、脾外伤分为3型:①包膜下破裂;②真性破裂;③中央性破裂。肾破裂分为4型:①肾挫伤;②肾实质裂伤;③肾盏撕裂;④肾广泛性撕裂。

2结果

93例患者中,80例为单一脏器损伤,13例为复合脏器损伤,肝、脾复合伤7例,脾、肾复合伤5例,肝、脾、肾复合伤1例;共有107个脏器损伤,其中,肝损伤40个,脾损伤49个,肾损伤18个。超声诊断准确95个,占88.79%,CT诊断准确98个,占91.59%;在27个复合脏器损伤中,超声诊断准确率88.89%(24/27),CT诊断准确率100.00%(27/27)。93例腹部实质脏器外伤患者超声、CT检查结果见表1。

3讨论

腹部闭合性实质脏器外伤的早期诊断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因素[3],其超声检查常常受患者被动、操作者经验及仪器性能等因素影响。据文献报道,普通超声对外伤灶的诊断正确率为76.6%,而对Ⅲ级以上损伤的诊断敏感性可高达95.4%[4],而文献报道CT平扫的诊断准确率可高达95%[2]。本组资料显示,超声检查闭合性腹部脏器损伤准确率为88.79%(95/107),CT平扫诊断准确率为91.59%(98/107)。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别。超声较CT少确诊3例均为肾脏损伤,这主要由于肾脏集合系统在超声影像中较难分析,而CT检查肾脏集合系统却非常清晰。故临床怀疑肾脏外伤,尤其在有血尿的情况下考虑肾实质、肾盏裂伤时,首选CT检查更为合理。

脾脏是腹部闭合性外伤的超声、CT检点。文献报道,脾破裂约占腹部闭合性外伤的26%[5],对于延时性脾破裂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生命威胁,教训是惨重的,因此及时对其作出准确诊断极其重要。有人认为即使CT图像上未能满意显示脾破裂,但如果见到脾周高密度凝血块也应诊断脾损伤[6]。本组资料中有1例肝破裂,肝、脾周少量积液的患者,CT诊断为肝、脾破裂;肝、脾周少量积血。而术中却只发现肝圆韧带处破裂,破裂口长约1.8 cm,肝、脾周少量积血,脾脏光滑完整无损伤;但这例患者的超声诊断与手术对照却完全一致。虽然CT检查亦可发现脾内及脾周血肿、脾破裂线及腹腔积血,但诊断微小的脾外伤不及超声敏感[1]。可见用CT检查来证实或确诊超声的诊断结果是欠妥的。

在以往的超声检查工作中,我们发现当患者有明确的外伤病史,腹腔内见较多量游离液体及实质器官内血肿时,普通B超的诊断结果是值得信赖的[7],并不一定需要CT检查。从本文资料分析,CT较超声诊断腹部脏器复合伤有明显优势,诊断准确率远远高于超声检查。本组资料共有27个复合伤脏器,超声检查准确率88.89%(24/27),CT检查准确率100.00%(27/27)。笔者认为主要与下面几个因素有关:①腹部复合伤的患者往往症状较重,超声检查因其被动而受影响;②急诊患者都未作任何检查前准备,超声检查因肠道内容物、气体的干扰而影响观察;③人为因素包括临床医生开具的申请单未包含损伤的脏器,当超声医师发现某一脏器损伤的阳性指征时而忽视了对其他脏器应作的严格系统检查。腹部脏器复合伤的CT检查几乎不受患者等因素影响,而且CT图像信息丰富,腹部脏器比邻关系清晰。因此临床怀疑腹部复合伤应首选CT检查。

目前临床对腹部实质脏器闭合性外伤的检查手段主要有超声和CT ,往往两者同时应用,并且以CT的检查结果来证实超声的检查结果以增强诊断信心。从本文资料分析,绝大多数腹部脏器外伤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是值得信赖的,有时超声对某些外伤灶的诊断甚至较CT更可靠。笔者认为由于超声具有价格低廉、操作方便及可床边随访等优势,单个腹部脏器损伤和(或)患者病情不危急时,应首选超声检查。而当患者病情危殆、可疑腹部脏器复合伤和(或)合并腰椎骨折时,选择CT检查更合理。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候诊时间,较快、较准确得到检查结果,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时间,应引起同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治安.临床超声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1-1094.

[2]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41-525.

[3]周洪轮.81例腹部外伤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126.

[4]梁彤,梁峭嵘,黄春燕,等.超声造影诊断腹部实质器官外伤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5):270.

[5]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48-949.

[6]刘毅,李帮春,岳伟东,等.腹部创伤的CT诊断(附98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8, 10(14): 608.

ct诊断论文篇(7)

当前在临床中,多发性足骨骨折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且随着国内建筑业以及交通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交通事故和施工工地损伤所导致的足部骨折患者人数也越来越多。患者出现足部骨折之后会发生一定的运动障碍,对其日常工作和生活具有严重影响,为避免这一情况出现须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诊断方式[1]。本文基于此,主要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足骨骨折患者治疗资料,对多排螺旋CT诊断多发性足骨骨折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主要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足骨骨折患者治疗资料,所选患者的年限范围在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参与本项研究100例患者分别采取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两种检查方式进行诊断。所有研究患者中男67例,女33例,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3±2.75)岁。43例患者为交通事故所致,21例患者为重物砸伤所致,27例患者为高处坠落伤,剩余9例为跌倒导致;骨折至入院诊断时间范围在4~18 h,平均时间(10.23±2.06)h;文化水平方面:小学文化22例,初中文化20例、高中文化19例、中专文化23例、大专文化6例、本科及以上10例。研究中的100例患者均是新骨折患者,认知功能正常,对该研究项目知情并且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配合度比较低的患者、陈旧性骨折类型患者、骨折至入院诊断时间超过24 h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研究中100例患者均需分别采取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检查两种诊断方法,具体诊断方式如下:DR平片检查方式:该诊断方式所使用的设备为锐珂所进行生产的DRX-Evolution,需要先对患者足部位置进行斜位和正位的摄片,必要情况之下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侧位摄片,摄影的具体条件为3.6~4 m As以及60 k V,投照的距离则为100 cm,固定滤线栅为10∶1。所有患者均行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检查,具体方法如下。多排螺旋CT:该诊断方式所采取的仪器为GE Brightspeed Elite 16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之前让患者保持仰卧位,自然放置足部,将患者足部放在功能区位置,确保床面和足底呈现垂直情况,对比患者足部进行扫描,主要对必要感兴趣和有必要的位置进行扫描。将设备电流设置为300 m A,电压设置为120 k V,层厚以及层间距设置在3.0 mm,螺距设置为1[2]。完成扫描之后需要将扫描取得的图片上传到工作站当中,使用1.25 mm层厚重建图像。读片时使用双盲法进行读片,让两名放射科主治及以上职称医师对扫面所得图像进行阅片和诊断,如果诊断结论不一样必须重新进行观察,直到两名医师诊断结果一致。诊断标准: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所得图片之中出现了至少以下一条征象,(1)可见清晰骨折线,或可见移位现象。(2)发现贯穿正常骨小梁的线性透亮影。(3)存在游离小骨片情况。

1.3 观察指标

对比多排螺旋CT以及DR平片两种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概率以及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包括骨块数量检出率以及骨块类型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所有的数据均需要经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P<0.05说明两个组别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使用的检验方法为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的检验方法为t检验。2 结果2.1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概率之间的对比

DR平片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81例,诊断准确率为81.00%,多排螺旋CT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100例,诊断准确概率为100.00%,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R平片诊断方法,两组别之间患者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概率之间的对比

2.2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分析对比

经DR平片诊断准确的81例患者中,共计有172块骨块数量检出,经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100例患者中,共计有201块骨块数量检出,DR平片跟骨骨块检出率、楔骨骨块检出率、距骨骨块检出率以及舟骨骨块检出率均低于多排螺旋CT诊断,骰骨骨块检出率高于多排螺旋CT诊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多排螺旋CT和DR平片两种诊断方式的检查结果分析对比[n(%)]

3 讨论众所周知,在人体内多个关节当中,足部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部位,极易直接或者间接受到暴力作用进而出现骨折[3-4]。近些年来,国内足部骨折的出现概率越来越高[5-6]。患者如足部骨折将会破坏其足部原先完整结构,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能力,如治疗不慎或治疗不及时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残疾,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7-8]。因此,对足部骨折患者采取合适的诊断方式非常必要[9-10]。

以往临床诊断当中,X线是骨折诊断的一种常用方式,具有价格实惠和操作简单的优势,但这一诊断方式也有着分辨率较低的缺点,对临床诊断具有较大影响[11]。相对于以往的X线诊断方式,DR平片则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可以对多数足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同时也可以实现一次性成像,能够对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一定依据。但因为人体足部的骨结构欠规则,DR平片无法对部分跗骨和跖骨基底进行完全显示,难以对部分存在隐蔽和重叠位置的骨折线情况以及骨折移位情况进行清晰显示,进而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12]。而多排螺旋CT具有直观、多角度、分辨率高和立体的优势,可以有效弥补DR平片存在的缺陷,且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患者在进行检查时只需要平卧即可[13]。本项研究主要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发性足骨骨折患者治疗资料,所选患者在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我院,参与本项研究的100例患者分别采取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两种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分析对比多排螺旋CT与DR平片检两种不同诊断方式下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后发现,DR平片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81例,诊断准确概率为81.00%,多排螺旋CT诊断方法中诊断准确患者100例,诊断准确概率为100.00%,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概率明显高于DR平片诊断方法,两个组别之间患者数据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同时经DR平片诊断准确的81例患者中,共计有172块骨块数量检出,经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100例患者中,共计有201块骨块数量检出,DR平片跟骨骨块检出率、楔骨骨块检出率、距骨骨块检出率以及舟骨骨块检出率均低于多排螺旋CT诊断,骰骨骨块检出率高于多排螺旋CT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也有学者在对多发性足骨骨折的临床诊断研究中指出,DR平片诊断在骨块检出方面和多排螺旋CT诊断无明显差异,但是多排螺旋CT诊断的准确性要明显高于DR平片诊断,和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CT的MPR技术可以实现一次性横断扫描,在诊断过程中不仅对解剖结构的识别有利,而且还可以对患者病灶进行精准定位,长轴面可对患者跖趾骨进行有效显示,同时沿着上下方向可对患者跗骨进行清晰显示,更有利于检查者对患者骨质破坏情况以及病灶位置等进行详细观察,在提高临床诊断效果方面的同时也可以为临床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而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多排螺旋CT诊断的良好临床应用价值[14]。

综上所述,在对足部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时,采取多排螺旋CT诊断方式具有较高准确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波.多排螺旋CT诊断多发性足骨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7):216-217.

[2]邹景川.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后评估中的意义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130-131.

[3]马波,马江卫,尹战海.微创关节外侧直切口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32例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8,47(3):314-316.

[4]曾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4):105-106.

[5]吕泽斌.空心加压螺钉与可吸收材料治疗足部骨折的效果对比和复发率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3):76.

[6]曹亮,王树军,张道忠.3种治疗方法在多发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安徽医学,2021,42(8):925-928.

[7]熊雄,何源亮,李旭.CT检查在上肢骨折中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9):186-188.

[8]李鹏.CT骨三维在多发肋骨骨折小切口手术中的应用探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1,7(5):46-48.

[9]齐小兵.64层螺旋CT与X线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8):5329-5331.

[10]高越,张筠,曹军英,等.高频超声对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20,48(9):1003-1004,1007.

[11]王荣芬.多排螺旋CT在多发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探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3):202-203.

ct诊断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 R57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a)-0119-02

Comparative study of ultrasongraphy, CT and enhance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acute pancreatitis

AN Lixiang1 LI Yanhui2 HAN Jie1 HOU Xiaoying1

1.Department of Functional,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Handan, Hebei Province, Handan 056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Medicine,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ebei Province, Handan 05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CT, enhanced CT and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s The cases of ninety-eight with actue pancreatitis were examined by ultrasongraphy CT and enhanced CT. Their manif-estation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ultrasongraphy was 63.3% in all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 the positive rate of CT was 80.6%,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enhanced CT was 81.6%.The findings of ultrasongraphy and CT showed sigi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enhanced CT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was superior than ultrasongraphy and CT scan, the finding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 < 0.05). The detetion rate of ultrasongraphy in gallstone pancreatitis was superior than C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 < 0.05). Conclusion ultrasongraphy, CT and enhance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actue pancreatitis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cute pancreatitis; Ultrasonography;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Enhanced scan; Diagnosis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腹症,起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及时明确诊断和发现并发症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彩超、CT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水平,目前已成为胰腺炎程度的判定、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价的主要客观依据[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彩超、CT平扫和增强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1年7月本院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26~72岁,平均(57.44±10.3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的上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发热,伴有黄疸的8例;发病前有大量饮酒及暴饮暴食者14例;既往有胆囊炎或胆石症的38例。实验室检查有血尿淀粉酶升高者76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超、CT平扫及CT增强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患者空腹检查,重点探查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肝胆),观察胰腺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周边腔隙及腹腔积液的情况。

GE64排螺旋CT机,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常规扫描,然后增强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3 mm,螺距1.0;增强时经肘静脉注入80~100 mL含碘造影剂(优维显),注射流率2~3 mL/s,注药开始后28 s、70~80 s行胰腺动静脉双期扫描。

1.3 检查指标

将98例急性胰腺炎的超声及CT检查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进行比较,分别计算超声、CT平扫及增强CT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阳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检查检出结果比较

CT平扫和增强CT的阳性率高于彩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CT平扫与增强CT检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增强CT诊断重症胰腺炎优于彩超和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彩超、CT平扫和增强CT显示并发胆囊炎、胆囊和胆管结石者分别为45、31、31例,检出率分别为45.9%、31.6%、31.6%,彩超在诊断胆源性胰腺炎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彩超、CT平扫和CT增强发现胰周明显积液者分别为13、27、2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方法发现腹水者分别为8、17、1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各项检查检出结果比较(n = 98)

2.2 急性和重症胰腺炎的彩超表现

急性胰腺炎的彩超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内部呈片状低回声,边缘轮廓清晰;重症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明显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出现不均匀的低回声和强回声区,胰腺边缘模糊,包膜连续性中断,胰周有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区,腹水明显。见图1。

A B

A:胰腺弥漫性增大,边缘不清晰;B:胰周渗出出现不规则地回声区内可见强回声区

图1 胰腺炎彩超图

2.3 急性和重症胰腺炎的CT表现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密度可正常或轻度减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轮廓模糊;部分可见胰周积液。CT增强扫描,胰腺均匀强化,无坏死区。重症胰腺炎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表现为散在点状、斑片状或大片状低密度灶或在密度减低区夹杂密度增高影;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胰腺轮廓模糊。增强扫描时,坏死区不强化或强化减弱,正常胰腺组织强化。见图2。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非特异性炎症。常见病因有胆道疾病、酗酒、暴食等,发病机制与胰管和胆总管汇合后共同通道开口于十二指肠壶腹部的特殊解剖关系密切相关。

临床上血尿淀粉酶的检测仍然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生化指标,但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的轻重,且淀粉酶增高的程度与预后判断并无相关性[2]。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水平,目前已成为胰腺炎程度的判定、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价的主要客观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CT平扫和增强检查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阳性率要高于较彩超,但对于并发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患者,彩超的诊断价值要优于CT,这与其他报道相符[3]。彩超具有简便迅速、灵活、经济等特点,可以多角度和大范围的扫查,对胰腺以及周围脏器可以更全面的显示,但由于彩超受脂肪和气体影响,对于肥胖或者腹腔气体重的患者,胰腺的显示会受到限制,但彩超无X线辐射,可以重复多次检查,因此,彩超往往作为急性胰腺炎检查和随访的首选[3]。

CT具有高的分辨率以及不受脂肪和肠道气体干扰的影响,可以清楚显示胰腺及周围组织器官的结构,对诊断急性胰腺炎有明显优势,且增强CT检查较CT平扫在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显示小范围出血、坏死方面更加敏感和精确[4],可以及早诊断重症胰腺炎,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但CT也存在费用高、有X线辐射、增强扫描的对比剂存在不良反应等局限性[5]。

综上所述,彩超、CT平扫和CT增强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临床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必要时联合应用,相互弥补缺陷,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为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临床诊治的指导提供更准确、更有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梁海毛,蔡曙耘,吴凯宏,等.急性胰腺炎CT、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2):35-37.

[2] 王丽英,田新华,王喜立,等.多层CT与超声影像检查对急性胰腺炎诊断价值的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5(1):181-183.

[3] 徐丽萍,应菊芳,沈根松,等.急性胰腺炎螺旋CT与超声诊断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9):759-761.

ct诊断论文篇(9)

        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CT影像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齐全,CT影像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也日渐重要。因而,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仅影响到日常的医疗诊治,更关系到整个医学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我国的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在近几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多方面的手段促进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1  我国现阶段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现状

        1.1 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CT影像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增加,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行综合比较起来,仍较为落后。主要表现有:CT影像70%的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相关专业技术过于独立化和主观化,以及医师和患者对CT影像设备的检测过于依赖。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被普遍运用到日常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然而正是因为CT影像运用的普及,致使医师患者常常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还有一些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的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常会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并没有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事实上,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从事临床诊断的技工就能作出诊断,那么临床医疗专业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1.2 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还存在着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对我国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我国的CT影像的检测技术没有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还与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有关,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却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1.3 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高还与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有关。CT影像的临床运用没有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这就会使得诊断出现相当多的失误或问题。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因此难以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ct诊断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66-02

螺旋CT因其三维成像的特性,可实现对整个组织、器官的扫描,间隙少、操作简便、限制少、病灶筛查效率高。胸腔涉及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系统,各类组织,数个器官,解剖复杂,螺旋CT应用于胸部疾病诊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就某院2013年4月~2013年9月收治确诊为胸部疾病患者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探讨,评价其应用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3年4月~2013年9月接受过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患者142例,其中男100例,女42例,年龄7~81岁,平均(43.5±13.3)岁。其中心脏血管病变51例、肺癌31例、支气管病变30例、肺部结节30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1.2方法

选用GE双排螺旋CT,最小扫描层厚2.0mm,扫描范围隔底至肺尖,部分患者接受造影对比剂增强扫描,剂量100~130ml,患者取仰卧位,扫描[1]。扫描获取容积数据经扫描仪计算机系统传送至数据处理工作平台,经仪器配套软件处理,处理后建立多平面、三维、仿真成像,诊断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与常规CT、病理所见等诊断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包于Window7平台操作处理,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2检验,P

2结果

2.1 诊断分析方法

(1)肺癌:运用多层重建、多平面与三维成像,对肺部进行扫描查找病灶,对肿瘤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主要观察肿瘤形态、密度,是否侵犯正常组织,与邻近纵隔、气管、支气管关系等,重点观测肺叶支气管病变程度,是否因病变致狭窄,病变气管分布,肺门区肿块情况,可有效的辨别中央型肺癌、气管肿瘤;针对靠近纵隔、胸壁的原发病灶,增强扫描可辨析边界;针对转移病灶,螺旋CT较单纯CT诊断效用更优[2]。(2)肺孤立结节,肺孤立结节包括周围型肺癌、转移性肺癌、肺结核瘤、肺炎性肿块、肺血管瘤等,采用表面遮盖法重建三维图像,结合多方位成像,确定结节位置后采用常规诊断方法可定性诊断[3]。(3)支气管扩张:严重者可致周围肺组织脓性炎症纤维化,支气管变形持久扩张,采用螺旋CT应用最小密度投影法、表面遮盖法建立支气管树,可显示其形态、轮廓,判断支气管病变程度,对支气管的厚度、病变影响范围做出判断[4]。(4)心脏血管病变:以心脏大血管异常为主,采用多层面、表面重建等方法,可对主动弓脉病变包括离断、转位、狭窄等情况进行评估,观测肺动脉瘤样、左锁骨下动脉等异常[5]。

2.2 诊断效用

肺癌螺旋CT诊断符合率96.77%、常规CT80.65%,螺旋CT诊断符合率97.89%,常规CT诊断符合率85.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开展已有十数年时间,成像技术种类多、针对性强、特点鲜明,包括表面遮盖成像、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最小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仿真内窥镜成像等,各技术各具特色,应用广泛[5]。遮盖、容积显示、密度投影可准确查找病灶,并对病灶的性质做出基本的判断,常用作结节查找、结节密度评估等;采用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等可清晰的观察区域内形态、病变范围,是定性诊断常用的成像技术,可对肿瘤形态、是否侵犯其它器官进行观测;仿真内窥镜技术常用做管腔如支气管、血管病变评估,判断狭窄、曲张,目前运用支气管树重建诊治支气管扩张已成为共识[4]。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相较于传统CT具有连续性好、定点能力强、成像多样化等优点,于病灶的筛查、定性诊断、病情评估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次研究中,螺旋CT扫描诊断肺癌、孤立肺结节、支气管扩张符合率均高于常规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应用于胸部疾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适用于细小病灶排查、相似病灶辨别、定性诊断及复杂形态管腔病变病情估计,医师应熟练的掌握各种成像技术,提高诊断效用。

参考文献

[1] 阳光兵.多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国医药指南,2014,12(1):100-101.

[2] 邹南安,王奕,王爱.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描在60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36):4453-4455.

ct诊断论文篇(11)

【关键词】结肠癌;肠梗阻;CT;诊断

结肠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以及预后差等特点,由于结肠癌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结肠癌的首要临床症状未肠梗阻,以往临床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主要采取腹部X线片检查,但是有20%~52%的腹部平片不能进行明确诊断,同时不能诊断出造成梗阻的原因[1]。随着CT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因其无创、安全、方便等特点而应用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中的优势得以凸显[2],为进一步探讨CT检查在结肠癌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将作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58.3±2.8)岁。患者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其中22例患者大便潜血检查为阳性,18例患者体格检查有反跳痛或者压痛。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选用是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层螺旋CT机,检查时嘱患者屏气,取腹部立卧位,对患者的腹盆部进行常规CT平扫,层厚10mm,层距为10mm,必要时可再采取1.5 mm薄层重建联合延迟扫描。对比剂增强为国产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10Oml,注射速度为2.3~3.5ml/s,分别对腹盆部病变部位进行仔细的观察,详细记录梗阻病变的脏器及组织,并对其形态、大小进行观察记录,有两位专业的影像医师共同阅片。

2 结果

本组49例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术前经CT检查结果确诊45例,诊断正确率为91.8%。CT表现为不规则肿块24例(49.0%),肠壁增厚17例(34.7%),病变部位侵犯周围脏器和组织12例(24.5%),肠腔狭窄7例(14.3%),盲肠扩张6例(12.2%),缺血性结肠炎4例(8.2%),腹膜炎3例(6.1%)。

3 讨论

肠梗阻是结肠癌中晚期常见并发症,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以缓解梗阻症状,因此早期确诊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手术方案,提高患者的生产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腹部平片检查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正确率较低,目前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腹部CT检查目前在结肠癌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结果表明[3]:腹部CT检查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正确率为91.8%,略低于文献报道结果的93.8%。通过CT检查能够明确梗阻的部位及性质以及狭窄肠腔的长度及肠壁增厚的程度,同时还能够直接观察盲肠有无扩张以及扩张的程度,全面了解并发症表现,如气腹、腹膜炎、腹水征及局部和腹膜后淋巴结增大,以及肝脏转移等[4]。同时,对诊断相对有难度的患者可采取增强扫描或者延时扫描,以便于观察到病变部位,进一步病灶的定位与定性准确率,尤其是对于肿瘤侵犯周围脏器组织的程度、范围的征象,如淋巴结肿大和肝转移等,皆能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结肠癌性梗阻的CT表现主要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肠腔狭窄、肠壁增厚以及病变部位侵犯周围器官及组织为直接征象,狭窄段的肠腔与正常肠腔可形成“袖口征”和“肩征”。盲肠扩张、缺血性结肠炎以及并发症情况为间接征象。此外,本病主要应与回盲区炎症相鉴别诊断[5],炎症的病变范围广,与正常肠管和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肠周和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伴索条影,增强为广泛强化,未见局限性肿块,近端肠管扩张不明。

袁海文[6]认为:腹部CT检查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结肠癌性梗阻的实际情况,从而帮助在临床确定手术的方法和时间,并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腹部CT检查在结肠癌致肠梗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可作为临床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彤,伍晓汀,周业江,等.腹部X线、超声、CT检查对肠梗阻诊断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6,(10):53-55.

[2] 申爱强,王秀平,窦小峰,等.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CT诊断价

值[J].西部医学,2010,22(9):1718-1720.

[3] 赖智民.32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3):105-106.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