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绿化规划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8:47

绿化规划论文

绿化规划论文篇(1)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四)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绿化规划论文篇(2)

绿地在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绿地系统的作用。一个城市在绿地系统中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和规划水平,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下面先分析一下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

1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简介

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属于生态环境的主要部分,倡导体现自然,接近自然。它不仅仅指的是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而是应当将绿化、建筑以及人的活动当做一个综合体来考虑,让草坪、树林、天空、水面、建筑、广场和人融成一个整体,让城市充满诗意、充满静谧的韵味。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绿地系统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即公共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化、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和风景林地。公共绿地是指的是对公众开放、相对集中独立、具有游憩作用的绿地。居住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同属于庭院绿地,指的是城市里分散附属于居住区、私人住宅以及各单位庭院,以美化和改善建筑设施环境为目标的,半公开或不公开性的绿地。防护绿地指的是以改善城市的卫生条件、自然条件及防灾避难为功能的绿地。生产绿地主要包括农地和林地,指的是以第一产业的经济形式存在的,在城市范畴内的绿地。风景林地指的是城市范围里,面积比较大的名胜、湿地、森林、风景林地、自然山水等为主的绿地,适时对公众开放,可供游览休憩。一般来说,城市将风景林地设为风景区或自然保护区等。

2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随着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绿地系统的重视,目前,多数城市已经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加入了绿地系统的规划,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在北京形成了绿地系统的总体规划和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规划,在上海沿中心城外环的外侧规划了500m的绿化隔离带,总面积达7241hm2。显然我国不同规模的城市已经纷纷按照自己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深度的规划改革,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也已经融入了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而且在实践中,也达到了良好的环境效果。这说明,我国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的观念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绿地概念和布局模式也在逐步完善,这都为大规模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可能性。

虽然我国在绿地规划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仍有许多的城市缺乏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而且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出现了规划的内容不完整的问题。由于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缺乏前瞻性,导致在规划实施的时候,出现了规划的内容相对的不完整。比如宁波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绿地系统的范围只在中心城的范围,这就导致了在非城市的规划区中,缺乏绿地系统。

(2)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出现了规划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在上海市,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单一环状的绿地结构已经不再适合当地发展的趋势,而是应当加大放射状楔形绿地的建设。

(3)在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存在着规划对象不明确的问题。由于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缺乏明确的定义与规划要求,这就导致了规划的时候经常有“生态保护带”以及“限建区”等词语,这类词语的内容和具体的用地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导致在进行绿地建设上的随意性非常的大,没有明确的导向。

3 城市规划中的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

针对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参考相关文献和结合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可以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1)强化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绿地系统规划涉及到城市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游憩行为理论、环境规划学理论、系统论、植物群落学等理论。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这些理论,结合这些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的要求,融会贯通到实际的规划中,形成比较全面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和工作程序。在进行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也应当结合这些理论来进行。

(2)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布局和结构等方面来完善。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方面来看,应当遵循由整体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所组成的系统性原则。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将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结构和层次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绿地系统的规划。此外还应当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原则,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充分地考虑自然过程,在土地生态适宜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规划,进而从根本上尊重自然,将生态优先原则切实可行地落实到具体规划中。另一方面,从绿地系统规划的布局方面来看,应当控制好建设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掌握好游憩活动绿地在布局上的要求,了解生态保护绿地在布局中的要求。通过在充分地了解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要求上,实现绿地系统的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此外,从绿地系统规划的结构模式来看,绿地系统规划区的结构主要包括建设绿地、生态保护绿地以及游憩活动绿地。从用地规模存在的形式角度来分析,这些绿地构成了城市绿地中的“点”和“线”,规模不同的“点”由“线”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在绿地系统的结构模式中应当充分重视绿地系统中的点、线、面的结合。

4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绿地系统及其类型,然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城市规划的绿地系统规划的现状,最后就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提出了一点建议。通过分析,在进行具体的绿地系统的规划的时候,应当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掌握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从布局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规划,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高凤娟,袁留斌.浅谈居住区绿地系统植物配置与设计——以合肥新华学府花园小区(东区)为例[J].上海蔬菜,2012(03).

[2]李锋,王如松.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3(09).

绿化规划论文篇(3)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 科学 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 自然 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 艺术 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 规律 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 发展 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 交通 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 现代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 工业 、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 发展 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 艺术 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 旅游 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 规律 ;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 交通 )、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绿化规划论文篇(4)

我国目前对建筑园林设计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1 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1)“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2)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3)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4)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2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3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1)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①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②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③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④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4)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5)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绿化规划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TU986

Research on planning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of Zhengzhou city

SHI Yan

(Henan Zhongchen Engineering Consulting Co., Ltd., He’nan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 As a hot issu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greenway theory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and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secure pattern in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promotion of urban quality.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a review of process of greenway theory and the functions of greenway and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and necessity of forming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Then the city of Zhengzhou is exemplified to analyse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greenways planning after exploring the planning principle of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In the end, the prospect of planning of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based on greenway theory is discussed.

Keywords: Greenway theory;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urban pedestrian traffic system; Zhengzhou city

0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盲目扩张导致城市环境的破坏、交通问题的凸显、绿地不足并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和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虽然关于绿道理论的研究由于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方法不同而各有侧重[1],但都基本上认同绿道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运用绿道理论指导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有助于营建绿色、生态的步行交通环境,同时减少人们对机动车俩的依赖,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郑州曾有“绿城”之称,除了归功于其城市绿化率等衡量园林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以外,从视觉意义上讲主要是由于其道路、河道等线性空间的综合绿化程度,并与周围绿地构成绿道网络,给人一种城在绿中,绿树成荫的城市意象。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昔日郑州“绿城”的称谓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主要以牺牲绿地为代价的城市建设使道路、河道等线性空间失去了往日绿树成荫的光彩。因此通过对绿道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分析,对比我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实际情况,并以郑州为例,探讨绿道理论指导下的郑州市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重要意义。

1绿道理论的概念和内涵

现代绿道理论起源于美国和欧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绿道的英文名为greenway,green指绿色的,与大自然相关的事物。Way有通道的意思,起着连接、交通的作用。从字面意思上看,绿道就是连接大自然的通道,将城市和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绿道一词最初由Whyte在1959年提出,并于1987年得到了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的认可,并被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2]。

关于绿道的概念和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比较获得认同的[3]有:

1)Little将绿道定义为绿道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强调了绿道的交通、生态、游憩、文化功能。

2)Ahern将绿道定义为为了多种用途(包括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态、休闲、文化、美学和其他用途)而规划、设计和管理的由线性要素组成的土地网络。Ahern强调了绿道规划的重要性,认为绿道的作用是全面而且多层次的。

3)俞孔坚将我国的绿道划分为三种类型:沿着河道或水域边界所分布的滨水绿道;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和公园道路绿道;农田附近的乡间小道。把绿道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其中滨水绿道和道路绿道、公园绿道则构成了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主体[4]。

2绿道理论关于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实践

绿道理论的提出虽然很晚,但是绿道理论的规划思想来源却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周代。《诗经》中关于“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很重视道路绿化和道路的分级。之后随着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和对外交往的频繁,具有绿道思想萌芽的实践逐渐出现并不断发展。始于秦汉时期的古蜀道,由于受到历代政府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植物造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古树参天、浓荫蔽日的“翠云廊”,形成壮丽的线性景观。南宋都城临安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就是在河堤两旁间植柳树和桃树,桃红柳绿不仅给人视觉上的美感,而且在防止水体流失,加固河堤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绿道”将自然因素通过线性空间连接起来,既方面了人们的交往,也给人提供了休闲交流的通道。

现代意义上的绿道实践源于奥姆斯特德所做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之后主要经过了5个发展阶段[5]。绿道理论的研究以欧洲和美国最为兴盛,不论是规模上还是研究深度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我国的绿道理论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2010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在绿道实践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其后多个省市制定了自己的绿道发展规划。在对我国绿道进行实践的同时,很多外国的优秀的实践案例得到了广泛的介绍和分析,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1)欧洲的绿道实践。欧洲绿道在大型的区域性绿道生态网络与中小型城市和社区层面的综合性绿道建设方面均有相当多的实践[6]。研究绿道较为深入的伦敦格林尼治大学Turner教授将关于绿道的实践应该在以下几个部分展开:公园道路、乡村道路、环城绿化带、林荫大道、特色的街道等。在中小型城市和社区层面的绿道实践对于建设城市绿色步行交通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美国的绿道实践体现了绿道的生态、游憩、社会文化功能而且在绿道网络化,发挥绿道网络规划的综合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其中由马萨诸塞大学Fabos领导的新英格兰地区绿道规划尤其值得注意[7]。在规划中Fabos将绿道分为三部分,包括生态类(沿着河流山脊,供野生生物迁徙或保护生物多样性)、历史文化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价值、具有教育、美学、经济效益的步行道)、娱乐类(沿着自然的河流或者被废弃的铁路等)。

3基于绿道理论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

3.1建立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必要性

步行是城市中常见和最普通的交通方式,但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步行逐渐受到其他交通方式的威胁。步行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城市的交通环境的改善。据相关资料调查,我国25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步行在通勤方式中平均仍占37.2%,大于总出行量的1/3,在小城市,步行方式占有更大的比例[8]。这足以说明步行在交通出行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另外,出行距离影响着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步行的优势出行范围为1500km范围内,时间为20分钟。而选择步行的主要原因有文化、休闲、工作、购物和上学等[9]。因此,通过绿道理论指导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可以使选择步行出行的人更好的欣赏周围的环境,放松心情,在优雅的城市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可以对别人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步行交通环境的改善也可以充分发挥步行交通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们步行出行的意愿,这对改善上下班时间的交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城市步行交通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由于步行交通系统仅仅存在于公园、天桥、步行街等特定区域,而且受城市周围环境的较大影响,因此很难给市民步行出行提供便利。

2)环境较差,缺乏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意识。步行交通系统往往仅仅满足于人们的出行,而忽略了道路周围环境的改善,缺乏必要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美化环境的植物景观设计,这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交通出行方式的选择。

3)缺乏相关的标识系统和交通管理,往往造成人行交通空间被用于机动车辆行驶和商业等其他用途。如果能够采用有效的标识系统,增加人性空间的可识别性,则更有利于步行交通系统的辨别和使用。

4)缺乏自然要素的有效合理使用。绿道理论从根本上讲,就是将城市中具有的自然和历史价值的事物通过线性空间连接起来,让城市通过绿道的构建来来塑造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如绿道的重要形式之一滨河绿道由于各种河道整治而切断了人们与河流的自然联系。

3.3 基于绿道理论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城市步行交通系统分为步行街、历史文化街区、滨河步道、公园道路、城市景观道路、天桥等,分布于城市各个区域。规划时应从全局考虑,合理考虑各个节点的位置和与其他节点的关系,点线面结合,构建绿道网络,形成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2)将绿道理论引入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努力改善交通系统周边的环境。如增加滨河步道,在步道周围构建生态驳岸,种植特色耐水湿植物,形成宜人的滨河环境。

3)体现历史文脉,塑造城市个性。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步行交通系统中运用乡土树种和城市标识系统以及其他的城市文化符号来增加人们的文化认同,从而加强城市步行空间的环境景观体验。

4郑州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

4.1 郑州市的步行交通系统概况

郑州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迅速发展,使出行难、停车难等各类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郑州市区的初步调查显示,存在步行交通设施不完善,某些地段交通拥挤严重,步行交通系统与车行交通系统不分,步行交通系统形式单一、功能不健全等情况。

4.2绿道理论下的郑州市城市步行系统规划

1)滨河步道。郑州市的水系较为丰富,除市区北部的黄河及其支流枯河以外,有9条自然河流穿越现状和规划城区,加上城区周边为数不少的中小型水库,以及规划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南运河和龙湖、龙子湖、西流湖等,共同构成了郑州市水系网络。但是丰富的水系并没有提供足够的步行交通系统,滨河生态环境单调,亲水景观建设落后。如金水河部分河段得到了景观规划和保护,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缺乏对于滨河步道以人为本的考虑(图1)。从绿道理论出发,滨河绿道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要充分尊重地方历史文化氛围,以城市空间景观塑造等为手段,融会中原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营造中原崛起的时代氛围,凸显地域特色。增加滨河步道的设置和丰富河道景观的宜人尺度,才能吸引市民,增加滨河区域的活力。

图1 缺乏宜人性和亲水性的金水河景观图4人车混行的现象

Fig.1The Jinshui river which lacks close water spaceFig.2vehicle-pedestrian mixed traffic

water space

2)公园步道。郑州市公园绿地景观分布不均匀。街旁绿地67个,主要分布在郑东新区、金水区和管城区,分别为20、14、13,分别占街旁绿地总数的29.85%、20.9%、19.4%。小型公园86个,主要分布在管城区、金水区和二七区,分别为25、21、17,分别占小型公园总数的29.07%、24.42%、19.7%,而其他区斑块数量极少甚至没有[10]。因此在进行公园步道规划时应结合郑州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各线性空间的联系,发挥步行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

3)街道等步行道。沿街的步行道等是市民日常选择步行出行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郑州市的步行道大部分都被用于商业或其他用途,由于缺乏固定而又明确的步行道路划分,市民在短途步行中往往受到机动车的威胁。而且在某些商业街等繁华地段,交通拥挤现象十分严重,缺乏基本的休息设施和必要的植物景观设计。如郑州二七德化步行街由于地处郑州火车站和二七商业圈,交通拥挤现象严重。

又如在郑州科技市场附近,虽然修建了人行天桥,但是由于附近地处学校、商场密集地区,人车混行现象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区域步行系统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增强天桥在城市步行系统的地位,可以通过增加立体绿化面积,对天桥的细部进行具有郑州独具特色和内涵的文化符号的装饰等措施或通过增加周边地区的步行道来缓解该区域的压力(图2)。

5郑州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绿道途径

郑州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要立足于区域的实际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论证,从对自然区域资源的实地调研开始,调查人类对自然区域的行为以及文化景观的复杂性[11]。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现场交通情况的调查,制定有效的绿道改善措施。加强与其他部门或人员如生态、环境、景观等的沟通,促进市民的积极参与。溶解绿地,将城市绿地与城市步行系统进行无缝对接。随着政府对于城市绿地的日益重视,绿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现代城市中,绿地应该是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边界的绿地正在消失,而成为联系城市各个部分的绿色基质[12]。不管位于城市的哪个位置,只要步行5分钟就可以接触到一块绿地,实现绿地在城市的均匀分布,加大绿地的服务半径。因此,将绿地中的步行道进行有效利用,就可以与其他类型的步行道实现有机结合,从而构建网络状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胡建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93.

[2]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J].生态学报,2006,(26)9:3018-3116.

[3]李敏.国外绿道研究现状与我国珠三角地区的实践[J].中国城市林业,2010,(8)3:7-10.

[4] Yu K,Li D,Li N.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6(1-4):223-239.

[5] Fabos J G. 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321-342.

[6]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8):33-38.

[7]刘东云,周波.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J].中国园林,2001(3):59-61.

[8]林琳,薛德升,廖江莉.广州中心区步行通道系统探讨[J]. 规划师, 2002, (1): 63-65.

[9]黄娟,陆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2):

48-53.

绿化规划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之而来是城市绿色空间的急剧减少。这种反增长趋势,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生态用地被蚕食、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空气质量下降,城市雾霾等种种问题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此时,人们迫切需求绿色空间,期盼健康的生活环境,渴望有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休闲游憩场所,绿道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1绿道的发展历程

“绿道”一词,译自英文单词“greenway”,源于greenbelt 和 parkway 两个词汇。查尔斯・E・利特尔1990 年在其出版的《美国绿道》( Greenway for America) 这本著作中提到“绿道”(Greenway)这一术语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记者威廉 H.怀特(William H.Whyte),他在1959年城市土地学会出版的《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率先使用。目前,西方国家公认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规划可追溯到1867年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完成的著名的波士顿“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

1.1国外绿道的发展阶段

一个多世纪以前“绿道”在欧美就已经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J ・G・法伯斯按照绿道文献资料记录的时间将绿道的发展分为了五个主要阶段,即1867年到1900年,早期的绿道规划阶段;1900年到1945年,景观设计师的绿道规划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环保20年对景观和绿道规划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绿道运动的命名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绿道成为一个国际运动。而赛姆斯(Robert M.Seams)认为绿道的演化发展为三个阶段:即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年的一代绿道;20世纪60、70年代的二代绿道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引用最多的是法伯斯所划分的五个阶段。

1.2国内绿道的发展阶段

在2009年以前,国内对“绿道”的探索都只停留在规划理论层面,是一个将国外“greenway”理念引入国内的时期。主要论述绿道的起源、定义、发展阶段、分类、功能以及规划价值并未进行实际的绿道建设,无法对绿道的设计提供更多的指导意义。直到2009年珠三角绿道的实施,才标志着我国绿道规划设计实施实践的开端。在《中国绿道与美国Greenway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秦小萍、魏民等将绿道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1985-2006年):初期发展阶段

从1985年刊登在《世界建筑》中的《日本冈山市西川绿道公园》一文出现绿道这一概念,到1992年叶盛东教授发表的《美国绿道简介》一文中将“greenways”直译为“绿道”,代表着绿道在国内的首次出现。

第二阶段(2006-2009年):中期发展阶段

从2006年开始,国内出现了大批研究绿道理论的学者,他们结合国内本土特色对绿道进行创新探索适合国内发展的绿道建设;如结合实例进行绿道规划层面的选线、功能、结构、分类的探讨。这些探索,为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绿道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阶段(2009年至今):目前发展阶段

2009年,《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建设,标志着我国绿道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探索。引发了国内绿道研究热潮,同时,到懂了各省、市地区纷纷效仿。

3小结

虽然,绿道在国内的发展缺德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其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过程中而言存在了很多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更多把目光集中在绿道规划层面和绿道价值评价方面,简而言之,就是论述绿道概念化的内容偏多,缺乏对于相关的政策措施、实施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做绿道理论研究的人员大多是城市规划背景出身,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看指导意义很强,但就其具体设计来说只是大体讲述,没有针对性的研究,无法对此方向提供更多的帮助。建设实践方面,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建设之前,国内在绿道的建设实践方面几近空白,主要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绿道规划的思维和方法,反思国内绿地建设状况,探索适合国内的绿道建设方向,按照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仅处于理论假设阶段,并不属于真正的实践阶段。因此,绿道建设实践在我国的全面开展已势在必行,更为完善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也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任斌斌,丛日晨,郭佳等.绿道综述[J].园林科技,2014(2): 1-6.

[2] J.G.法伯斯.美国绿道规划:起源与当代案例[J].景观设计学,2009(4):16-27.

[3] 秦小萍,魏民.中国绿道与美国Greenway的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2013.04.15.

[4] Little C. Greenways for American [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7-20.

绿化规划论文篇(7)

Abstract: Green space system can coordinate urban system planning, leading establish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by balancing and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environment.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process faces many problems ,there has not been a the urban green spa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curate research .This paper, from the fun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in《 Urban green spac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outline》basis,For natural form as the main body, to the city natural process,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dominant function of " nature protection green open space " the definitions\ analysis ,realize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green system further discussion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

关键词:绿地系统;绿地系统规划;绿地保护;绿地分类

Keywords: green space system;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aring green space; green land classification

1研究缘由及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以来,提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规划。规划需要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编制过程往往需考虑

城乡交接地带绿地联系问题,各类城市绿地量的合理性分布问题,《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G5其他绿地的权属管理问题等。其他绿地包括林地、耕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森林公园等分类尚缺乏具体研究。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过程中,对绿地归类往往定位不明确,针对城市绿地的主导型功能进行进一步分类对规划编制有实际指导意义。

本文力求从保护城市自然风貌以及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角度入手,初步探讨主导为保护自然进程、保护物种多样性、最大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的城市绿地,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础上,分析相关问题力求为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理性依据。

2 相关研究及研究内容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学者雷芸的博士论文《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研究》一文,文中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子系统概念,并从自然进程、缓解都市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定义生态子系统内涵,考虑自然与城市协调发展,宏观把控区域以及国土范围的空间结构层次,对结构规划如何实现土地功能承载以及绿地具体分类没有进一步推敲。本文认为“生态”一词,现今运用十分广泛,其详细定义无法明确定位,提出“保育”一词,侧重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恢复,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协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居住城市环境等。

本文对保育性绿地研究内容:城市中自然山地、林地、水域占一定比率,其中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关键作用的城市绿地,包括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带状公园(滨河带状公园,城墙遗址公园,花园式林荫带)、生产绿地、各种防护绿地(河流廊道,道路廊道,卫生廊道,铁路廊道)等;近郊区对城市维持良好自然环境起重要作用或者能进行环境整治的未建设用地,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风景名胜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生产绿地、风景林地、海岸公园、自然遗迹公园、城市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场等。

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需求

3.1现有城市绿地分类探讨

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将绿地分成五部分,公园绿地(G1)(其中的小区公园不计入城市用地平衡表,但计入专项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绿地平衡表)、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其它绿地(G5),其它绿地(G5) 不计入城市用地平衡表。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范中绿地用地分类只分成三类,包括公共绿地(G1)和防护绿地(G2)以及广场绿地(G3)。绿地不包括专用绿地、园地和林地,公共绿地向公共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化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三类绿地都计入城市用地平衡表。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中,对城市绿地的定义主要是从城市用地分布的情况进行考虑,从绿地利用的角度侧重在于提供居民游憩休闲场所的公共绿地、广场绿地以及对城市起隔离防护、隔离作用的防护绿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则侧重使用功能的情况进行分类,对公园绿地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类。城市绿地本身的特征,都具有自然要素如植物、土壤等,空间都能满足休闲、游憩需求,隔离防护城市污染、噪音,体现城市门户特色节点等。具有同一性又具备特征性,梳理城市绿地主导功能类似的地块形成系统,如建立在保护自然进程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迁徙廊道的系统规划,不仅可以借助自然的力量形成合理性绿地系统空间布局,还可以说服社会各方力量确保绿地系统规划科学性实施的有力保障。

3.2城市绿地主导分类探讨

城市绿地旨在保护城市自然资源,整治城市居住环境,这是城市绿地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任务。根据城市绿地主导归类,可主要分成保育、防护、游憩、景观四大类。

表3.1 城市绿地根据四大主导功能分类表

重要道路 街旁绿地(行政、商业、文化广场等);纪念性公园;历史名园;带状公园(城墙);能表达城市特色的各类公园等。

游憩绿地 满足城市人群不同休闲游憩需求 日常

假期 公园绿地(游憩设施齐全)

其它绿地中能提供相关节假日休闲活动的郊野公园等

城市绿地的四项功能分类是基于绿地分类标准之上,对于城市绿地的功能进行全面的囊括和详细分析,以便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层分析进行构建空间布局,从功能角度提供更合理性布局以及规模指标,提供更合理性的依据。

3.3城市绿地系统保育性绿地相关问题剖析

3.3.1城市绿地系统保育功能定义不明晰

现有绿地分类功能尚有不明确的地方,许多绿地兼顾有保育、防护、景观、游憩的多重功能,对于城市的意义也是不同一般的,若只是单纯指明它是综合公园或者其它绿地,并未能详尽发挥其优势体现对城市的主导作用。现有的生态功能更多停留在一个理论的层面,所有绿地都有生态效益,泛泛而谈并没能剥离本质体现生态具体指的含义。

3.3.2城市绿地系统保育功能载体不明确

保育型绿地针对的各类城市绿地具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如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其他绿地分类中风景林地具体对象不明确。相关研究如徐波论文《关于城市绿地分类中“风景林地”的讨论》,论文认为风景林地与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等定位、分类不明确,建议生态景观控制区替代,并分成“生态控制区”和“景观游憩区”两个中类,旨在囊括其它绿地,指导全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

3.3.3城市绿地系统保育性绿地规划操作难度大

其一体现在保育性绿地规划的实现依托的空间布局形式需求较高,需要比较稳定的结构从而确保环境不被侵蚀。从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研究层面来看,网状结构能比较合理满足这点,保育子系统依托此可以奠定城市自然山水的基本格局骨架。

其二,城市中自然形态为主的河流、山脉等影响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特色,一般需要大量的研究与长期技术支持。如波士顿查尔斯河控制规划:奥姆斯特德对查尔斯河进行流域控制规划,主要实施手段为保留河流自然模式,如保护和隔离河滩湿地,实现防洪和展现自然风光的河流廊道,其河流的防洪要求可以根据河流本身的河滩湿地蓄水功能以及相应的水闸等协助人工设施达到,根据此类技术,借助自然力量,实现波士顿城市与自然共存。

其三,控制绿线之后,常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性管理,良好的自然资源往往难以按照规划落实,形成良好的稳固的空间布局结构更具难度。如城市周边的山林地、农田等不属于城市建设区的土地的管理有脱节甚至放任的现象。

其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提出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保育性绿地系统与此息息相关。相关学者也进行过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建设建议,但是由于规划范围以及界限不明确,所属范畴不确定等问题,最终整体性规划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可操作性。

3.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保育性绿地组成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将保育性绿地由保护绿地、恢复绿地、整治绿地三大类组成。

3.4.1保护绿地

一类是涵养水源,保护自然进程形式的河川绿地,如湿地公园、中型水库、基塘系统等。二类是生态保护区如自然保护区(林地为主的)、水源保护地(涵养水源林)、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依托原有林圃发展而来的)、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风景林地、自然遗迹公园等。

3.4.2恢复绿地

包括自然灾害敏感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林地)、土壤侵蚀防护区、水土保持建设区、垃圾填埋场恢复地、自然恢复区等。

3.4.3整治绿地

包括生产绿地苗圃、花圃、草圃等;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一般分成线状生态廊道、带状生态廊道和河流廊道三种类型;环境绿地,包括历史古迹、古树名木等形成的区域、城市经济林以及城市中大型公共绿地(以动植物生存地保护为目的的公园)。整治绿地一般可以通过生态技术手段进行研究和调整。如在历史古迹以及古树名木及城市大型公共绿地,人工技术的保护以及自然区域缓冲带的建立对于保持原有自然资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绿地分类标准以及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保育性绿地分类体系如下。

表3.2 保育型绿地分类表

4.结语

本文研究城市绿地系统自然进程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导,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础上,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绿地系统规划可操作性,提出城市保育性绿地详细组成。并结合保育性绿地的不同功能、形态、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分类标准形成保育性绿地分类表,是城市绿地系统深层次的细分及演绎。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从城市绿地系统编制角度,结合不同规划阶段,配合不同层次规划,分类进一步配置相关强化实施手段,落实规划后的实施运作。

参考文献:

[1]雷芸.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5).

[2]张晓佳.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1).

[3]戴菲,陈福妹.日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与案例分析(下)[A].中国园林 ,2010(8):25-31.

[4]商振东.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谭维宁.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探索[B].城市生态规划,2005(1):52-56.

[6]周聪惠, 金云峰. 城乡规划法颁布对我国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影响[A].城市规划学刊,2009(5): 49-56.

[7] 李金路,徐波,赵锋.关于城市绿地分类中“风景林地”的讨论[B].中国园林,1999年增刊

[8]王伟岸.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对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绿化规划论文篇(8)

1 城市绿地系统

1. 1 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毕业论文 能的空间, 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 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 ] , 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总的来说, 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3, 4 ]。根据2002 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 类[ 5 ]。

1. 2 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的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如下特征[ 6, 7 ]: (1) 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的生态系统, 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 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2) 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的各种绿地。(3) 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的变迁各有侧重, 但总的来说, 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 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 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 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 , 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 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的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 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

1. 3 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 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 1 ]。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 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 世纪中下半叶, 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高潮, 即“公园运动”; 20 世纪初, 尤其是二战后, 欧亚各国开始大力拓建绿地和创建新城, 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高潮[ 1, 8 ]。20 世纪70 年代初, 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审美为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 1 ]。

20 世纪80 年代初, 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 1 ]。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 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 8 ]。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城市建设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 使行为主体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类天然群落[ 9 ]。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 8, 10 ]。城市绿化建设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 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11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 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8, 9 ]。

2 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2. 1 国外城市绿地规划

国外园林绿化最大特点是简洁朴实大方, 处处体现大自然的风格特色[ 12 ]。如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 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 职称论文 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 草坪常绿, 修剪平整, 没有杂草, 绿化品位较高[ 10 ]。根据对世界49 个城市的统计, 人均公共绿地10m 2ö人以上的占70% [ 1 ]。新加坡土地面积648 km 2, 人口386 万, 人口密度5 965 人ö km2, 现有绿地7 500 h m 2, 人均25m 2ö人, 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 13~ 15 ]。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 2000 年,美国华盛顿为50 m 2ö人, 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 m 2ö人, 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68. 3 m 2ö人[ 16 ]。国外成功的规划范例有: (1) 美国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很少有大体量的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 植物自然式种植, 简朴大方。设计手法多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常绿与落叶树结合, 乔灌草花结合, 林相丰富, 林冠线变化多端, 园林景观野趣盎然, 处处体现自然美[ 17 ]。(2) 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周围地带低价售给居民, 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田园一切设施取于自然, 禁止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丛和野花, 小路两边草地布置许多木凳供入歇脚[ 18 ]。(3) 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 在概念性规划、发展指导规划中对每寸土地使用性质、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 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 向空中发展, 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 14 ]。(4) 维也纳、巴黎、科隆、莱比锡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 维也纳的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5) 罗马、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 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保护城墙残段, 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 形成环城公园。其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等共融和谐[ 11 ]。

2. 2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2. 2. 1绿化及科研进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 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 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 ]。80 年代后, 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 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 19 ]。八五其间,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

3. 9m 2 增加到4. 6m 2, 绿化覆盖率由19. 2%增加到22. l%。1999 年底, 全国667 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 000 hm 2, 绿地率达23% , 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 44% , 人均公共绿地6. 5 m 2, 公园动物园数达4 219 个, 面积77 137 hm 2。目前, 已经涌现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烟台、威海、合肥、杭州、厦门、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宁等30 多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19 ]。

从80 年代初开始, 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 19 ]。近年来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2000 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5 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 20 ]。到目前为止, 我国有甲、乙级园林规划设计单位40 余家, 园林科研院(所) 60 余家, 大专院校10 余家[ 20 ]。

2. 2. 2传统规划及其缺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在总体规划完成后, 可编制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为: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指标、用地布局、各类绿地位置、范围、性质、功能及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 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 提出实施建议[ 21 ]。可见, 传统绿地规划对城市绿地市场运作、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 具体说,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0, 21 ]: (1) 未充分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和布局; (2) 绿地植物配置重美观轻生态; (3) 城市绿地是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规划的重要载体, 传统绿地规划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形象; (4)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资金渠道已发生变化, 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一成不变。因此, 传统绿地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 21 ]。

2. 2. 3现代绿地规划原则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流行应用控制性规划理念, 越来越重视根据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城市风貌、工业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统, 做出各具特色、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 体现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2 ]: (1) 重视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 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形成本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与特色; (2) 按照国家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 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类型与规模; (3)均衡布置各类公园绿地, 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体系;(4) 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 (5) 正确鉴别和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小局与大局、保护与开发、理想与现实、近期与远期等关系[ 23 ]; (6) 树种规划重视使用地带性植被, 以乔木和灌木为主, 兼顾植物群落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

2. 2. 4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针对我国国情和绿地建设的不足, 今后绿地规划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2, 21, 24, 25 ]: (1) 加强政策扶持, 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城市绿地是先投资后受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并存的产业。硕士论文 绿地规划要常抓不懈, 制定长远战略与具体政策。(2) 制定切实可行、理念超前的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绿地详细规划, 严禁绿地改变用途, 确保绿化指标和绿化用地落实[ 25 ]。(3) 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植物生态功能基本靠叶完成, 故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叶面积可达其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 倍左右, 灌木5~ 10 倍, 草更小。

所以, 园林植物要以乔木为主, 重视乡土树种, 常绿与落叶搭配, 灌草藤花结合, 形成多样、复层、立体、生态的多功能自然群落[ 19, 26 ]。(4) 重视大环境生态建设, 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 是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 运用生态系统边缘带物种多样性增大原理, 营造各种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 建立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 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和栖息地[ 19 ]。

转贴于 (5) 多方筹措资金。城市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 除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外, 还要调动全社会力量。(6) 引进参与式管理。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 可增进居民与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3 绿地规划发展趋势

3. 1 规划模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趋于以下方面[ 27 ]:

(1)都市圈绿色廊道网络规划。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 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 使绿地系统发挥较大效能, 并有良好的连续性与可达性[ 28 ]。英国“大伦敦规划”, 把从市中心48 km内, 约6 700km 2 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16km的绿化带、农村环带等4 个同心圆, 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 27 ]。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莫斯科的楔形绿地, 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 27 ]。

荷兰兰斯培德地区(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 的绿心(绿地核心式) 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了8 个新城, 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2 条平行轴线, 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 27 ]。

(2) 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 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 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优化城市绿色规划的总趋势[ 12 ]。“人在城中, 城在林中”将成为21 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 29, 30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 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与森林融合的人居环境空间。城市森林建设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空间网络[ 31 ]。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层式、跳跃式、因地制宜式及综合式5 种[ 32 ]。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为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观建设要具有亲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适性和富有人情味, 使之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愿望[ 27 ]。同时, 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自然为宗旨, 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基础, 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 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科学布局和规划, 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 实现城市森林的自我维持及协调发展, 发挥其综合效益。

3. 2 规划特征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如下特征: (1) 空间开放化[ 22 ]。首先表现在从“园林绿化”走向“大地景观规划”, 着眼于大环境绿化规划, 从区域出发, 把森林、农田、草地、景区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规划, 使城市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背景。其次是开放公园, 引入园外的自然风光与环境中的河道、溪流、绿地、建筑等相融合, 成为大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空间更有利于发挥绿地景观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便于各类绿地相连,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义的体现。(2) 绿化森林化。绿化森林化指城市绿化以成片森林为主体, 乔灌草相结合, 提高绿地效益[ 22 ]。(3) 景观人文化。指绿地规划尊重文化, 把握园林绿地性质、风格和主题,重视植物景观文化性, 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 22 ]。(4) 水景生态化。水体和水系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交流的主要通道, 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观。城市绿化建设应重视沿河道的绿地建设, 应用生态学原理处理水体造景, 使水体洁净, 富于情趣, 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 22, 27 ]。(5) 设施人性化。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人, 绿地设计必须满足人类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 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体尺寸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需求[ 12 ]。(6)目标多样化。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 33 ]。

3. 3 规划新方法

3. 3. 1新理念

城市绿地规划经历了以游乐、观赏为主的实践后, 现在发展到以生态学观念为出发点, 融观赏、游憩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园林阶段。生态园林就是依靠植物来形成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美化环境,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34 ]。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 具有公共性、广泛性、无界性、长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恒性、连续性等特点[ 35 ] , 是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 36 ]。生态园林具有3 方面的内涵: 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 能创造景观, 美化环境, 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娱乐环境; 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 即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37 ]。生态园林注重从宏观管理、生态保护角度来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 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 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 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人类- 动物- 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 37 ]。

3. 3. 2新手段

为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增加城市绿量, 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了新绿化方式: (1) 垂直绿化。也称攀缘绿化, 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 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工作总结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 其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 38 ]。(2) 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的各种手段, 对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美化, 其基本内容包括: 地面绿化的乔灌草复层群落; 建筑再生空间的绿化美化( 墙面绿化、屋顶与天台绿化、室内与阳台绿化等) [ 39 ]。立体绿化源于屋顶花园, 最早是由德国人在一些阶梯式和单元楼式建筑群上试验成功的。现已发展为地面、窗口、凉台、室内与屋顶、盆栽与池栽相结合的各种绿化方式。它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美化城市环境, 使平板单调的建筑单体、硬质构筑、门窗栅栏等, 变成具有自然风格、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并起到良好的降温消音作用[ 40 ]。 参考文献

1 千庆兰.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 2001, (4) : 45~ 49

2 徐波. 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 城市规划, 2002, 26 (11) :20~ 22

3 马锦义.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中国园林, 2002, 18 (1) :23~ 26

4 徐波等. 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 中国园林, 2000, 16(5) : 35~ 39

5CJJö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2~ 23

6 张国强, 金中泉.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 中国园林, 2001, (4) : 22~ 25

7 苏俏云. 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26 (11) : 90~ 94

8 王祥荣. 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40 (4) : 349~ 354

9 朱庆华.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2 (6) : 93~97

10 何平, 彭重华. 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5~ 78

11 吴承照. 风景园林研究进展. 中国园林, 2000, 16 (3) : 88~ 93

12 曹鉴燎, 苏启林, 刘一明. 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评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 (1) : 97~ 100

13 谢华. 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24 (11) : 35~ 38

14 谢华.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之研究. 中国园林, 2002, 18 (6) : 33~35

15Belinda Yuen. Greening the CityState of Singapo re. Fo restry Studies in Ch ina, 1999, (Supp. ) : 31~ 36

16 E. Howard. Garden Cities of tomo rrow. Faber and Faner.London, 1946: 213~ 230

17 振海. 从得梅因市的生态环境看美国的园林绿化. 中国园林,1997, 13 (2) : 30~ 32

18 常玉生. 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驻德归来随想. 中国园林, 2001, 17 (6) : 60~ 66

19 冯彩云. 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科技建议, 2002, (2) :15~ 18

20 王磐岩, 李金路, 白伟岚. 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2015 年发展规划. 中国园林, 2000, 16 (68) : 39~ 40

21 吴效军. 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2001, (6) : 24~ 26

22 徐雁南, 王浩.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 2003, 19 (10) :63~ 66

23 张国强, 金中泉,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下). 中国园林, 2001, (5) :19~ 23

绿化规划论文篇(9)

Abstract: urban green space directly affect the function of a city, form, space and so on many levels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urban green space's function of research work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 20 century,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steps, worldwide "ecological cris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sometimes even has become a restricted some 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bstacles. Therefore, in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houghts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s function to the discussion of city planning in the important fun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Key word: green space's function;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绿地功能分析

(1)社会功能:城市绿地的社会功能主要反映在文化、美学、社会、经济效益、思想感情等方面。 它具体表现在:

1.城市公园绿地可以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给人们宁静平和的心态,减轻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有利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城市绿地可以增加视觉的美感,衬托四周的建筑,起到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

3.城市绿地的开敞式建筑为人们带来开敞的空间,提供了市民之间联系与交流的场所,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4.城市绿地周围在无形之间吸引了大量经济发展的契机,绿地周围的房价升值,城市的知名度提高,商业兴旺等。

(2)生态功能具体表现在:

1.削减污染、净化空气,城市绿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削减因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此外,城市绿地还能够滞尘、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地的空间环境的多样性和自然度保证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因为环境的多样性为生物物种的生存、迁徙和繁殖提供了条件。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3.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它能够有效的调节小气候,大片的绿地能够遮阴减光、蒸腾散热,可以增强周围湿度,降低周边温度,有效的缓解了城市绿岛效应。

2. 城市规划建设中绿地功能应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常会显得比较单一、孤立,以至于不能实现城市规划中所想达到的最终目标。究其原因是在城市规划的理论中有时会忽略景观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原则、方法,导致城市绿化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并不能完全的发挥全部功能。因此,需要重新研究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绿地规划之间的关系,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整合应用的研究,对其功能进行思考。

(1)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是将生态学理念融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绿地对的空间布局与规划。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中较为详细的单因子控制规划致力于研究分析单个景观生态要素。一方面是在铁路、公路沿线构成带状绿地,在各个星形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另一方面是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有机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

(2) 城市绿地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热点随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建立逐渐向着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转移。城市空间扩展、形态发展、城市用地结构调整是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主导因素。城市绿地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能够更好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第一,城市绿化对着城市发展表现出由连片自然绿地到集块公园绿地到零星截取绿地的演化趋势,这种趋势完全是受单纯经济利益的驱使以牺牲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迎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将自然绿地廊道系统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形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的景观格局。第二,市区和郊区的绿地联系很密切,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绿地生态网络。

3. 关于城市绿地规划的建议

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密度非常之高,这就导致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相当突出。但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工业污染等一系列的生态破坏现象也逐渐扩散波及到周边农村。城市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城市绿地规划中不可回避市区周边的环境问题。

传统绿地规建中很少突出城市绿地的功能研究,只是单纯的追求简单的定性阐述、数量指标和传统意义上的点、面布局,不能充分的体现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发挥的功能。因此建议,在未来的城市规建中要确定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学思想为基础,从实践入手,定量分析绿地空间格局和绿地内部结构等以此形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之间的关系。

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规划不能只讨论部分城区,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也不能只就绿地而谈论绿地,必须在城乡一体的基础上进行绿化,城市绿地系统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这是最基本的共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一城市绿地的基本功能,如果仅仅依靠市区范围内的绿地,是非常有限的,其实市区的自然山水等大的环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市区绿地对于改善城市绿化环境、形成合理的城市生态结构形态、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活的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等具有的多种功能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对市区绿地进行规划控制,才能保证和引导城市各类型绿地的良性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力的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和改造市容市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能替代的功效,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备条件。1.加强城市和周边环境的绿化建设,利用可利用的农田、林地,从而形成城市的绿色大背景。2. 在市区内建设大面积的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3. 对城市中的街道和广场等重点地段进行绿色点缀,做好单位和住宅区内部的庭园绿化,还有建筑的垂直绿化。4. 保护好现有的城市绿地,并将历史文化和新的河道整治、绿化建设结合起来。5. 对城市中相对重要的公共绿地、公园等建设作为永久性保留。

参考文献:

[1]. 常庆禄,张现清,土地资源短缺条件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对策探讨[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2]. 陈继红,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

[3]. 刘平,赵思平,王如松,城市住区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海口市望海狮城生态小区设计实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4)

绿化规划论文篇(10)

1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

1.1 生态原理

绿地景观是存在于人类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绿地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中包括了纯粹的人工生态系统、半人工半自然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从宏观上来看绿地景观,研究的是基质、廊道以及缀块之间的结构、组合与格局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进行空间上的组合,而这种空间和组合上的改变,不但要服务于人类,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其它因素,还要服务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从中观上来看则是要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万物相和谐的生态系统。至于微观上,则是要打造出以人为中心的绿地环境,让建筑与各种绿地景观处于和谐、自然的状态。

1.2 形态原理

以绿地为主建立起的生态系统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古代就有“地有佳气,随土而生。山有吉气,因方而上,气之聚者,以土沃为佳”的说法和“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绿地景观的具体表现就是各种各样的绿地形态,这些绿地形态是所有组成绿地景观的空间、比例、秩序、地质、色彩等元素的总称,而组成绿地景观的个体则是各种各样的街头绿地、专用绿地、公园、道路绿化、风景绿地等。

1.3 文态原理

文态代表的是一个地域的内涵与总体特征,其中所包含的是该地域的人物风貌和物质形态,同时也是发展历史的根源。而城市中的文态性绿地景观就是以建筑布局为导向,以该城市的人文风格为基调,并综合的展现出秩序之美的以后总城市绿地景观。它主要是由建筑、绿色植被、山体河流、街道等物质及人类的活动所组成的。这里不但有有形的物质参与其中,同时通过这些物质寄托了某种或多种感情,能够勾起人们的回忆与联想或起到教育、纪念的意义。

1.4 心态原理

绿地是组成人类生活环境的基础,其关心的主要是对人的服务,而绿地景观所重视的更多的是人类的身心健康与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关心如何将绿地环境设计成人类相互理解的空间;其次是采取人性化的设计,探索如何在不同的环境、层次、地域、人群中来设计空间环境的特征;最后则是如何在不以人类为主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尊重自然的绿地设计与规划。

2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方法

2.1 遵照生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生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坚持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只有构建其相互联系的系统性网络,才能将整个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发挥出来。其次是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即确保城市绿地景观中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 遵照形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形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形态上我们对绿地景观的要求是可见的、可赏玩的、可游览的、可触碰的,它应该是能带给人美好感官的,能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意的。在功能上我们对绿地景观的要求,则是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其次需要做到的就是形态与功能上的有机统一,并且要在这种统一中体现出多样性,即确保城市绿地景观的设计是可以不断变幻,带给人不同感受的,毕竟再美好的事物,一成不变同样会让人觉得乏味。

2.3 遵照文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文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其实并没有过多的要求,需要注意的只有一点,就是在规划时需与当地文化、历史、风俗等环境背景相符合,切忌生搬硬套。如我国某些城市修建的仿欧式建筑,未得其髓、徒具其形,而且在满目的中国风建筑中突然出现一个区域的欧式建筑,给人的感觉只能是不伦不类。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城市的绿地景观,他们都应该是本地人文、历史环境的一个缩影,其中的代表,如北京的故宫及周围的皇城遗址公园、北海公园等,就都很好的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风貌。

2.4 遵照心态原理进行规划

建设符合心态原理的城市绿地景观,需要注意的就是在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上,一定综合的考虑人群的心理感受与需求,绿地景观的设计要符合人类心理情绪发展的规律,要着重关注人的心理健康与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如在建设开阔环境中的绿地景观时,就应该设置一些具有私密性的空间,来满足不同人群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在设计某些大型的空间时,如游乐园、公园、风景区等时,应该首先考虑到核心景观与中心景点的问题。中心景点的存在,不但是对整个规划空间的一种凝聚与统驭,同时也能让人们对这一空间从心里上产生归属感。

绿化规划论文篇(11)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五岭北麓,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与著名旅游城市桂林相距仅170 mm。永州市是一座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湖南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永州市位于北纬24°39′~26°51′,东经111°6′~112°21′,南北相距最长245 km,东西相间最宽144 km。永州东连郴州,南界广东连州,西接广西桂林,北邻衡阳、邵阳。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潇水自南至北纵贯全境。其地势是西南部较高,东北及中部较低,境内都庞岭、越城岭屏障于西北。永州市中心位于市域北部,由冷水滩区与芝山区组成,总面积3 180 km2,市区人口约为110万人。永州所处地理位置属温带、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在17.6 ℃~18.6 ℃,年均无霜期285~311 d,年降雨量1 290~1 900 mm。

1永州市城市绿地现状

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所构建起来的非建筑区域,同人工建筑系统一起构成了城市物质环境这个更高一级的系统。自从市政府搬迁至冷水滩区及“十五”规划执行以来,永州市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永州市委、市政府把城市绿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近5年,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了生态建设投资。截至2008年底,永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为54.1 km2,比2004年增长46.22%。其中,居住用地面积16.62 km2,比2004年增长38.5%;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5.34 km2,公共绿地面积2.62 km2。2008年永州市城市绿化率达到24.63%,绿化覆盖率为28.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为5.66 m2。

2永州市绿地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城市的绿化和生态建设的力度不够。与国家中等城市的绿化率、绿化覆盖率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城市绿色景观特色不突出,优秀的自然环境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冷水滩与零陵两城区之间距离较远,联系不足;功能分散,中心不明确;公园服务设施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共享。四是两区原有的公园面积太小,并且相关的建筑和绿化设施已老化。从冷水滩至零陵段的水系部分两旁的河岸的绿化与防护措施较弱,除了冷水滩河东地段开发了较有规模的滨河公园外,其他地段未作因地制宜的开发,更未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绿色廊道。五是冷水滩市政府中心河东区域由于是新开发地段,比较注重绿化生态建设,而旧城区河西部分由于原来的规划陈旧、落后,除了原来的几个公园,几乎没有绿化,甚至由于街道太窄,极少栽种行道树,因此河西的绿化状况相当差。六是零陵区是历史悠久的古城区,绿化和生态建设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市政府搬迁至冷水滩区,零陵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的建设停滞不前,并且被逐渐边缘化。优秀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开发,甚至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七是街道和公园大部分的绿化植物配置模式、景观结构层次单一,仅有配置简单的乔、灌搭配或乔、草搭配,未形成稳定的多层混合立体植物群落。

3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绿地系统规划及其实施最终必须以地表空间为对象,因此对规划最具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是其理论组成中具有空间意义的部分,即“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是由各种景观要素组成的。景观要素按其形状和作用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3种基本类型[1]。

3.1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斑块是景观中内部属性、结构、功能、外貌特征相对一致,且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块状空间地段或地域。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绿地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如果斑块解体,景观破碎,将对生物的迁移、觅食甚至灭绝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其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宽度、形状、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及空间连续性等。廊道功能上的复杂性要求廊道规划具有原始的本底及乡土特性。如较宽的带状廊道,内部包含一个有丰富物种的中心环境,抗干扰能力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基质对斑块嵌体等景观要素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生物迁移觅食等生态学过程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关键作用[2]。

3.2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面积和形状的绿色植物斑块及廊道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生态景观的亚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与人类活动范围相关的自然系统,特别是与人类相关的自然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其目的就是保护和营造各类生态植被,建立完整和谐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和承载容量,最终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保证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可以帮助评价和预测可能带来的生态学结果,近几年,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景观生态学的有关技术方法也不断应用到实践中,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3-4]。

4永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分析

4.1营建“一带、一区、两轴、网络渗透”景观生态绿地系统

“一带”指湘江风光带。以湘江为绿地景观的主要发展轴线,充分利用湘江的景观资源,并在湘江沿岸规划多个绿化景观节点。“一区”指农业生态景观区。主要分布在3个地方:一是在洛湛铁路和潇湘大道中间,主要由一般农田、自然山体、湖泊构成;二是在湘江东岸临江从城南路到衡昆高速以高效农业形成农业生态景观区;三是以巴州路、永州大道、阳明大道、衡昆高速围合而成的以一般农田和自然山体湖泊构成的农业景观区。“两轴”是指2条绿地、人文景观复合景观发展轴。西轴上的主要景观节点有城南大道景观隔离带、老埠头潇湘古镇湘江西岸森林公园构成;东轴由城南大道森林公园、岚角山林地、零陵新区校园绿化景观区构成。“网络化渗透”是指城南大道、潇湘大道、巴州路、日升大道、阳明大道、湘江西路、湘江东路为道路景观绿色廊道,联系一带、一区、两轴,从而形成网络化的生态景观渗透结构。

4.2基于斑块理论的分析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斑块一般指各级公园绿地、小游园、单位附属绿地等。根据斑块理论,合理调整市内各类园林块状绿地尺度、数量、形状、位置等,更好地发挥块状绿地的作用。城市小型的斑块具有增加空间异质性的特点,但其内部生物种群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而致使斑块破碎化;一些中大型的绿地斑块,能够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有较高的生产力和稳定生物种群的能力[5]。因此,城市景观中的绿地斑块应该具有合理的大小、形状以及边缘面积,在保证有一定较高的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大型公园的前提下,要有较多的中、小型公园及街道小游园作补充,形成具有优良生态网络格局景观生态系统。

永州市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最终目的,就应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态。永州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目前应从“量”入手,增加城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解决绿化问题。永州的两城区共有虎岩公园、怀素公园2个小型公园,潇湘公园、朝阳岩公园2个中大型公园,以及西瓜岭森林公园。在两城区内公园型的小、中、大型斑块数量偏少,街道小游园式的补充型小斑块也较少,在冷水滩区的河东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有一定的居住绿化外,河西居住区的绿化环境相当差,几乎见不到绿化;零陵区的居住、单位附属绿地绿化稍好于冷水滩河西绿化。

公园一般位于重要的“结点”位置,在设计中把它们作为建设和布置的重点。首先,根据景观整体性原理,对城市绿地斑块进行合理的分布[6]。多修建不同功能的公园、小游园,并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化;在旧城区改建的地方按照一定的距离比例、面积大小以及辐射面的宽度留出一定的空地面积建造小型公园和街道小游园等小型斑块及其补充;在火车站新建区周围、下河线、凤凰园开发区、萍州开发区、等新开发地段,可在规划建筑之前留出一定的面积规划不同功能的公园等中、大型斑块。大、中型绿地斑块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承担着城市“绿肺”的作用,在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同时也为城市景观增色不少,而小型绿地斑块有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改善城市景观效果的作用,二者之间互为补充,相对均匀的散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以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其次,现有的公园可修缮设备,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和植物群落及设计具有乡土特色的复合立体植物绿化模式。遵循景观生态学异质性和多样性的原理,不同植物种类的环境效益是不同的,合理配置植物种类是为其形成稳定群落、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前提。而异质性则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潇湘公园、朝阳岩公园可通过引资和公开投标的方式,将其规划设计成集绿化、美化城区、多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公园。城市的生态与绿化环境得到全面的改善,空气质量上升,居住、办公环境优化的同时,也吸引了外地的投资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提高绿地的连接度,为边缘物种提供生境,注重保持郊区大面积绿地,通过生物通道的合理设计和建造来维持景观稳定发展,保持物种多样性[7]。城郊自然风景区、森林,如:西瓜岭森林公园等大型绿地斑块保证不被破坏;山体、坡地、森林、河流以及自然湿地等,在规划时应优先考虑,同时保留各种原始自然保留地。构建农业生态景观区中的“一区”,使城内的中、小型绿地斑块与城外和两城之间的生态保护区斑块共同形成了具有稳定、有机、优良的生态网络格局景观生态系统。

4.3基于廊道理论的分析

绿地系统廊道是由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河岸防护林等廊状绿地组成,是组成绿化网络的骨架和关键。它可将城区的绿地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为城市景观提供生态支持。在绿地系统廊道设计时,首先要从整体格局进行规划设计。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和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根据车生泉的研究,当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 m以上时,就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有效地过滤污染物;60 m以上宽的道路绿地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对于观赏游憩绿带和道路防护绿带来说,600~1 200 m宽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3]。

永州两城区都是依湘江而建,湘江流域是湖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永州地处湘江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担负着重要的生态保护任务。以“显山露水”、“一带两轴”为原则,建设山水交融的景观廊道。规划贯穿两城区的潇湘流域两岸为“一带”,建设一定宽度的河岸防护林、游览风光带和一定规模的滨江公园,并建造生态型护岸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依山傍水,建设绿色渗透的景观走廊,令整个景观序列以周围自然山体为屏,以湘江景观为底,形成一幅城市山水画,将绿色空间渗透进城区,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在道路绿地的绿廊规划上,建设宽60 m的绿地廊道,以保证绿地景观的连接度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连接零陵与冷水滩两区的永州大道扩建同时,大道两旁的绿化是两城区、城内外的绿地重要纽带。在两城内的道路两旁的绿化贯穿整个城区,是城内重要的绿地廊道,影响着城内各斑块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物种的迁移,以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在工厂区周围与居住区之间应规划一定的绿化隔离带,用来处理和隔离工厂排出的废气,以减少对居住区大气的污染,减少对居民的身体的危害。如:在下河线处的造纸厂、零陵区的卷烟厂以及一些矿工厂区域都应规划卫生隔离带。

4.4基于基质理论的分析

作为背景的基质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关键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面积相对比较大的区域空间相当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基质。在两城区提高城市绿地基质是绿地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多铺设草坪,是提高绿化的途径之一。在旧城区改建中首先考虑绿化工程,增加绿化基质。

5建议

一是加强永州两区的绿化基质规划建设,使得整个绿地系统能更好的稳定生物的多样性及提高景观的绿化效果。根据整体系统性原则,城市绿地发展对外宏观层面,与区域范围内生态绿地有机结合;中观层面在城市组团范围内组成绿化网络;微观层面在城市的局部地段形成居民休闲游憩的连贯的绿化空间。二是增强两区间永州大道两旁的道路廊道与山林、农田的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计划,实现城乡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三是增加贯穿永州两区的潇湘河水两旁的河系廊道的生态绿化建设,争取将此廊道建设成最具永州特色的集防洪、生态、绿化、休闲、娱乐的蓝廊。根据生态学生态性原则,强调多样性和稳定性原理,充分利用现有河流和湖泊,开辟城市组团间的绿色廊道,形成城市绿色网络体系,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体系,恢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稳定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环境。四是根据文化历史性原则,城市文化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中自然与文化的互相融合的结果,城市绿地系统理应为城市景观空间和展示城市文化提供环境空间,起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地带、构造城市景观特色、营造纪念性场所和体验城市文化氛围的作用。绿化建设中还要增加永州乡土植物的丰富度,以及建设立体复合式的绿化景观模式。五是按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5%、38%和12 m2。城市绿化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图纸内容,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的城市建设和技术管理要求。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为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构筑强大载体的战略部署是一项重要的绿化建设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