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曹诗图教授《旅游审美概论》之后,感受颇深,获益良多,不敢妄作评论,唯怕挂一漏万,有失偏颇。故用读书心得的方式将该书特点概括之。
一、教材编写方式的先进性
以往的教科书多在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上下功夫,故严肃有余、几无活泼已成教科书的通病。曹诗图教授编著的《旅游审美概论》一改以往教科书编写的风格,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这“四性”紧密结合并把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有机地融合于教科书中,这是该教材的先进性之所在。深挖旅游审美的科学与文化内涵,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为宗旨贯穿于全书中;全书各章前有“学习导引”、“学习目的”、“学习重点”,章后有“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及“案例阅读”等,规范、系统、全面;教材编写遵循“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主要旅游景观与文化艺术门类的审美原理与实践――旅游开发、旅游服务(导游、酒店)等审美实践”的逻辑与思路,内容安排层层递进,从自然风光的赏鉴到人文、艺术、社会、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审美,红线串珠,一气呵成;教材选材独具慧眼,用材精当。仅以案例和阅读材料而言,如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古典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的大作《说园》,堪称美文;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北京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赏析》一文,颇具代表性;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书法家沈鹏的作品;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画家范曾和吴冠中的作品;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民族器乐大师阿炳的作品《二泉映月》;民俗文化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文豪沈从文的作品《过节和观灯》的部分内容;旅游服务审美一章中的饭店审美选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作香山饭店,等等,可谓眼界高远,精品荟萃。教材图文并茂,全书精选插图140幅,件件堪称精品,幅幅赏心悦目。文字表达准确、生动、精彩,读之朗朗上口,有脍炙人口之感。该书读来如坐春风,形同“审美散步”,完全是一种愉悦享受,自然能引导学生寓学于乐。曹诗图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著书20多部,并多有创新。如先后出版的《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旅游哲学概论》等都是填补学科空白的力作,不少著作与教材获奖。《旅游审美概论》的出版,又开创了教科书编写方式的新风格,实在可喜可贺。笔者以为,目前像这种优秀的教科书,实在是罕见,其先进价值和启示作用不可低估。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性
此段文字与前者可能有部分重复之嫌,但这里旨在强调教科书的艺术性。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界的同仁们都认识到科学与艺术互通共融,因此素质教育已是全球的共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要求文理兼容,学文科的应懂点理科,读理科的应学点文科与艺术的东西。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论,人体的左脑(逻辑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应同时开发,这将有利于人的智力充分发挥。以往多数教科书总以科学的严肃性为由,忽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往往把教科书条文化,内容生硬,读之味同嚼蜡,令学习者望而生畏。《旅游审美概论》这部教科书掀开了一窗清风,以艺术的笔调彰显科学的活力。例如作者在鉴赏中国传统建筑时,生动概括各类建筑为:古城建筑――“华夏文明的缩影”、宫廷建筑――“传统建筑的典范”、陵园建筑――“永恒的归宿”、寺庙建筑――“红尘世界的倒影”、石窟建筑――“宗教与艺术的殿堂”、古塔建筑――“装点山河的神笔”、桥梁建筑――“力与美的交融”、民间建筑――“地域环境的镜子”等等,其中文字叙述更是引人入胜,把一件件古枯的东西活现于读者面前,引导读者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建筑审美中统一起来。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只有两者的会合方可达到顶峰。众所周知20世纪苏美的“星际空间”之争,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前苏联滞后,而1957年前苏联把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空――开创了人类的“星际空间时代”。美国为之汗颜,故在1963年由哈佛大学进行了20多年、花费1亿美元的《零点项目》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是: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俄罗斯在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方面均领先于美国,这期间俄罗斯出了大批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单就绘画方面,有人说19世纪如果美国能推出10幅世界名画,那么俄罗斯就能推出100幅。实践证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互补互促,共同完成整体思维过程。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极力主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因此,教科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当是时代新的要求。
三、旅游审美内容的丰厚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共分为旅游审美概述、自然风景与审美观赏、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观赏、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欣赏、中国雕塑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欣赏、中国饮食文化与审美欣赏、民俗文化与旅游审美、旅游开发与审美、旅游服务与审美12章。囊括自然、人文、艺术、社会各类旅游资源的审美以及旅游开发审美与旅游服务审美,旅游审美的对象无所不包,可谓旅游审美的“大观园”与“全频道”。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类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点与审美原理,还重点阐述了审美鉴赏方法。关于审美鉴赏,作者总结了自然风景审美的24字诀,中国园林审美的7点方法,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的6大要点,中国书法鉴赏的5个要领,等等,旨在引导读者在旅游审美领域自由漫步,寻幽探微,洞悉真谛,品味生活。
雄伟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蜿蜒的江河、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大漠……凝聚于作者的笔端,诗画一般的语言给读者展现出自然风光的天地之大美;一方园林、一栋建筑、一尊雕塑、一贴书法、一幅绘画、一曲音乐在作者的笔下又是如此的精美鲜活。如雕塑审美中,书中列举“五台山南禅寺的唐塑――天王和女菩萨两手相携,眼神相接,递送秋波……”,雕塑的微妙微俏,评论的入木三分,旨在引导读者在鉴赏雕塑的神韵之美中悟出唐代文化“是一种博大、开放的时代文化。”又如在书法审美中,教材中写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在于它与中国文化之道紧密相连。书法家作书的创造过程,观赏者欣赏书法的过程,也是深刻领悟中国文化之道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对非质实而虚灵的气的模拟,用笔墨的浓淡、枯润、虚实和周流的运转的书法来表现最令人体悟了。所谓“气脉不断”、“笔断意连”乃至“气韵”,都是因中国文化“气”的性质而具有一种较高的境界。总之,中国书法是由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化思想综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文笔充满哲理与诗意,内涵深厚,意蕴深远,可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宏微巨细尽在书中。
四、时空纵横的整合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编写具有时空结合的大视野,将旅游审美进行了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中西比较。如中国造园艺术、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历史发展演变等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审美的时间观。全书12章中除了旅游审美概述、中国书法、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章节外,各章都进行了中西审美的比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比较内容颇具深广度,观点正确,见解独到。其足见作者融汇中西的学术功底。有的章节如音乐、园林、建筑、饮食等审美,还进行了区域分析,阐述了地域风格之美,具有旅游审美的空间观,并突出了旅游的异地性特点。无疑只有在洞悉文化史和比较文化的基础上并把握旅游本质的前提下方可作出如此全方位的精到比较,进行旅游审美时空纵横的整合,其“究时空之际,通审美之变”的境界甚为难得。
The Analysis and search of Architectural art Charm
Lou Shi-feng
( Pingdingshan City Planning Bureau Planning Center, Pingdingshan,henna 467000 )
【Abstract】Th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 and material conten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eauty effect, aesthetic power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movement; it includes the con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updated change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architecture artistic charm of static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artistic charm, and artistic charm of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groups in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methodology described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with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art contains the charm Some clues.
【Keywords】architectural art charm; nature; static analysis; dynamic analysis; Methodology
1.前言
建筑艺术的魅力不仅是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建筑艺术欣赏者刻意探寻的秘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与探寻建筑作品蕴涵的艺术魅力的一点线索。
2.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
建筑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是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表现的统一体。因此,研究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就必须把它置放在整个建筑艺术活动的审美调节机制之下来考察、研究建筑艺术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建筑艺术魅力只是建筑作品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中介,它不是建筑作品自身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审美系统复杂运动的产物。
2.1建筑艺术魅力具有系统性、多因性、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艺术魅力是建筑作品的美感动力系统,它产生于美的整体性,每个建筑作品的魅力都是一个系统,要揭示一个建筑作品的魅力的本质,就必须要考察它的系统结构。多因性是指构成建筑作品魅力的美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动态性是指艺术魅力表现为审美主客体在审美环境的作用下辨证运动的过程,它是动态发展着的。建筑艺术魅力的上述特点告诉我们,要弄清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系统结构。
2.2建筑艺术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建筑作品的再现因素、评价因素和表现因素构成了这个结构的三个方面。这个三维结构在运动中产生出三种不同方向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具体的建筑作品中表现为三种审美形态,即由建筑作品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愉悦性因素、由建筑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认知性因素和由建筑作品的情感性所产生的感染性因素,这就是建筑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建筑艺术的魅力,就是建筑作品审美形态的深层结构衍生出来的复杂功能体系所激发出来的综合美感效应。
2.3我们把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界定为美感效应,就是说,艺术魅力并不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客观属性,而是人对建筑作品的审美关系的产物,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它是发生学的概念。因此,分析与探寻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不能仅仅到建筑作品中去寻找,而应该在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寻求解释。同时也必须借助辩证逻辑的方法,根据它的多因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它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建筑艺术魅力的静态分析
3.1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应。建筑艺术魅力是建筑审美主客体辨证运动的动态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探寻建筑艺术作品的审美素质与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关系,我们首先应对引起美感效应的各种因素进行静态的分析。
3.2艺术形象是建筑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建筑艺术的魅力实际上就是建筑形象的魅力。建筑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作品产生美感效应的四个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处在艺术美的整体结构之中,是建筑作品产生魅力的内在根据。
3.2.1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审美素质,是历史的真实性与心理的真实感的统一。它由细节的具体性、特征的鲜明性、内容的逻辑性、关系的整合性和价值的协调性五个因素构成,是现实感、真切感、逻辑感、生命感、历史感的综合。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感知的表象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知觉功能,使欣赏者产生某种如临其境的幻觉,从而激发出再认。
3.2.2新颖性。
审美感受的独特和艺术表现的新颖,也是建筑作品的基本要求。形象的个别性、变化性和表现的独创性构成了建筑作品的新颖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想象的自由性,激活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了涉新猎异的满足感。
3.2.3动情性。
情感的深沉、情感的丰富、情感的辩证、情感的凝聚和情景的交融是动情性原则的五个具体要求,它构成了建筑作品的动情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情感的动力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不由自主的情感陶醉,因而建筑作品具有感染力,激发出欣赏者的移情。
3.2.4蕴籍性。
蕴籍性指的是建筑作品生活内涵表现的基本原则。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理解的非概念性特征,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理解因素,使得艺术形象的认识性因素与欣赏者的审美理解的功能相契合,从而获得回味的。
以上所说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艺术作品的四种基本的审美素质,它们的复杂综合正是艺术魅力的内在根据或产生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作品的信息状态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功能状态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这就是审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当然,这种联系在建筑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表现形态是极其复杂的,故必须在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中才能看得清楚。
4.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
4.1建筑艺术欣赏活动包含着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心灵化的过程,一是欣赏者审美能力外化的过程。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作品的审美特性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契合之后产生的,因此建筑艺术的魅力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不是既定的、而是发生的,不是先验的、静止的美感结构的复演,而是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
4.2建筑艺术魅力生成的动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二是欣赏者的个人条件;三是欣赏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魅力的产生就是这三种动因获得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魅力的发生,是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包括审美心理结构、智力结构和伦理道德结构等)与欣赏者的心理组织功能(包括对刺激的同化和异化机能)共同对建筑艺术美的信息系统在审美场(包括社会环境和具体欣赏环境)中进行复杂的心理组织过程之后所产生的美感效应。从以上艺术魅力生成的心理机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魅力形成的过程在特定的审美环境中进行;二、心理组织功能和心理文化结构始终成相辅相成;三、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起主导作用。
4.3心理的层次之外,历史的层次也不容忽视,建筑艺术魅力的生成是人类建筑历史不断发展的伟大成果。从宏观角度看,人类审美的总体实践逐步赋予了人类审美感官和审美直觉力;从微观角度看,欣赏者个体的每一次欣赏实践都能够发展和完善他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艺术魅力的形成,就是在历史的积淀和心理的组织作用的基础上,欣赏者的审美感知图式对建筑作品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这是一种美感效应,是审美动力系统运动的产物。
5.建筑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
5.1建筑艺术作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它又是超意识形态的抽象形式,即符号。作为建筑师创造的产物,它的内容是观念性的,独特的;作为欣赏者欣赏的起点,它又是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媒介,可以成为被不同的欣赏者共同用来寄托情怀的抽象形式,具有符号性的特征。
5.2建筑艺术作品是通过概念逻辑的告知、艺术形象的象征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三个层次来分别传达它的语义信息、形象信息和形式信息的。概念逻辑的告知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两个层次的信息传达都畅通无阻,不需要中介,而艺术形象的象征这个层次的信息传达却需要借助形象体系这个中介来进行。一方面建筑师用形象符号系统作为外壳包裹着观念内容;另一方面欣赏者为了超越形象符号系统的不确定性,又把它作为生发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外壳,即表现的媒介。正应为这样,建筑作品才具有了观念性和符号性统一的两重性特征,也就是说,作为观念形态的建筑作品必须首先过度成为激发欣赏者展开经验联想和情感表现的符号,欣赏者借助于这种符号的媒介重新创造一个渗透着欣赏者自己的观念内容的审美意象。这种符号性能够使作品超越自身观念内容的个体性局限,普遍激起欣赏者群体进行经验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建筑作品成为欣赏者个体经验与情感的异质同构的象征。因为是异质同构,故不求经验和情感的完全契合,只求结构特征相似,所以同一作品可以与不同阶级、民族和时代的欣赏者建立起感情的联系,从而产生普遍和永恒的魅力,这就是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艺术魅力的普遍性、永恒性并非来自建筑作品自身的某种客观属性,而是来自艺术欣赏中的象征表现运动,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社会性的象征功能。
5.3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艺术启示力,即具有超越作品内容自身的具体性而指向无限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容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它能过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建筑艺术欣赏的中心任务,就是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艺术启示力。
6.建筑艺术魅力探寻的方法论
6.1建筑艺术的审美结构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是建筑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所唤起的深层意象;二是建筑作品的意象所指示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生活内容和建筑师个人主观的理解评价;三是建筑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即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的象征意向。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架构起了建筑作品的哲理和诗情,其基本性质是建筑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其依托是建筑作品个性特征表现的鲜明性,其表现形态则是从建筑作品个性特征中抽象出来,能够超越建筑作品自身特定历史内容的局限性而指向无限暗示性的象征意蕴。它是建筑作品触发欣赏者联想和想象的媒介,是建筑艺术启示力的源泉, 是建筑艺术不朽生命力的基因。
6.2建筑艺术的三个审美层次,决定了建筑作品欣赏必须按照对建筑形式的把握和建筑形象的感受、对建筑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建筑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这三个互相联系的步骤进行。真正意义的建筑艺术欣赏,必须深入到建筑作品所涵括的象征意蕴之中。因此,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就必须运用新的方法论原则,即“远观”、“圆识”和“静悟”。
6.2.1 所谓“远观”,就是把建筑作品中复杂的多样性还原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审美观照,然后考察其内容、情绪是否展露得有序、和谐与完美。
6.2.2 所谓“圆识”,就是多侧面、多角度、调动各种经验知识去理解、认识建筑作品的内容。
6.2.3 所谓“静悟”,就是在欣赏中全神贯注,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让自己的心灵完全融入艺术形象之中,进行超实用的观赏,同时又融入自己的经验,在凝神观照中进行心灵的象征表现活动,从而对建筑作品内容达到超出表象的理解,彻悟出深刻意蕴。
7.结语
建筑艺术的魅力是一个永恒而神秘的话题,它是一种综合了社会物质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美感效应,它所涵括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因此,对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也是一个运动变化的漫长过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建筑师为此而付出艰辛和不懈的努力。
【Abstract】Th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 and material conten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eauty effect, aesthetic power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movement; it includes the con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updated change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architecture artistic charm of static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artistic charm, and artistic charm of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groups in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methodology described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with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art contains the charm Some clues.
【Keywords】architectural art charm; nature; static analysis; dynamic analysis; Methodology
1.前言
建筑艺术的魅力不仅是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建筑艺术欣赏者刻意探寻的秘密。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与探寻建筑作品蕴涵的艺术魅力的一点线索。
2.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
建筑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物化形态,是审美意识、审美评价和审美表现的统一体。因此,研究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就必须把它置放在整个建筑艺术活动的审美调节机制之下来考察、研究建筑艺术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建筑艺术魅力只是建筑作品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中介,它不是建筑作品自身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审美系统复杂运动的产物。
2.1建筑艺术魅力具有系统性、多因性、动态性的特点。系统性是指艺术魅力是建筑作品的美感动力系统,它产生于美的整体性,每个建筑作品的魅力都是一个系统,要揭示一个建筑作品的魅力的本质,就必须要考察它的系统结构。多因性是指构成建筑作品魅力的美学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动态性是指艺术魅力表现为审美主客体在审美环境的作用下辨证运动的过程,它是动态发展着的。建筑艺术魅力的上述特点告诉我们,要弄清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必须首先弄清它的系统结构。
2.2建筑艺术的本质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结构,建筑作品的再现因素、评价因素和表现因素构成了这个结构的三个方面。这个三维结构在运动中产生出三种不同方向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具体的建筑作品中表现为三种审美形态,即由建筑作品的形式技巧所产生的愉悦性因素、由建筑作品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认知性因素和由建筑作品的情感性所产生的感染性因素,这就是建筑艺术魅力的深层结构。建筑艺术的魅力,就是建筑作品审美形态的深层结构衍生出来的复杂功能体系所激发出来的综合美感效应。
2.3我们把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界定为美感效应,就是说,艺术魅力并不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客观属性,而是人对建筑作品的审美关系的产物,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它是发生学的概念。因此,分析与探寻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不能仅仅到建筑作品中去寻找,而应该在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寻求解释。同时也必须借助辩证逻辑的方法,根据它的多因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对它进行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3.建筑艺术魅力的静态分析
3.1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是一种美感效应,一方面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有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心理反应。建筑艺术魅力是建筑审美主客体辨证运动的动态结构。为了进一步分析、探寻建筑艺术作品的审美素质与欣赏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关系,我们首先应对引起美感效应的各种因素进行静态的分析。
3.2艺术形象是建筑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基本构成单位,建筑艺术的魅力实际上就是建筑形象的魅力。建筑艺术形象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作品产生美感效应的四个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处在艺术美的整体结构之中,是建筑作品产生魅力的内在根据。
3.2.1真实性。
艺术真实性是建筑作品的一种审美素质,是历史的真实性与心理的真实感的统一。它由细节的具体性、特征的鲜明性、内容的逻辑性、关系的整合性和价值的协调性五个因素构成,是现实感、真切感、逻辑感、生命感、历史感的综合。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感知的表象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知觉功能,使欣赏者产生某种如临其境的幻觉,从而激发出再认快感。
3.2.2新颖性。
审美感受的独特和艺术表现的新颖,也是建筑作品的基本要求。形象的个别性、变化性和表现的独创性构成了建筑作品的新颖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想象的自由性,激活了欣赏者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了涉新猎异的满足感。
3.2.3动情性。 情感的深沉、情感的丰富、情感的辩证、情感的凝聚和情景的交融是动情性原则的五个具体要求,它构成了建筑作品的动情性。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情感的动力性,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使欣赏者产生不由自主的情感陶醉,因而建筑作品具有感染力,激发出欣赏者的移情快感。
3.2.4蕴籍性。
蕴籍性指的是建筑作品生活内涵表现的基本原则。它对应着欣赏者审美理解的非概念性特征,激活了欣赏者审美感受中的理解因素,使得艺术形象的认识性因素与欣赏者的审美理解的功能相契合,从而获得回味的快感。
以上所说的真实性、新颖性、动情性和蕴籍性是建筑艺术作品的四种基本的审美素质,它们的复杂综合正是艺术魅力的内在根据或产生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作品的信息状态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功能状态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对应关系,这就是审美主客体的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当然,这种联系在建筑艺术欣赏实践中的表现形态是极其复杂的,故必须在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中才能看得清楚。
4.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
4.1建筑艺术欣赏活动包含着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心灵化的过程,一是欣赏者审美能力外化的过程。建筑艺术的魅力是建筑作品的审美特性与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契合之后产生的,因此建筑艺术的魅力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不是既定的、而是发生的,不是先验的、静止的美感结构的复演,而是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
4.2建筑艺术魅力生成的动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筑作品的美学特性;二是欣赏者的个人条件;三是欣赏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魅力的产生就是这三种动因获得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魅力的发生,是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包括审美心理结构、智力结构和伦理道德结构等)与欣赏者的心理组织功能(包括对刺激的同化和异化机能)共同对建筑艺术美的信息系统在审美场(包括社会环境和具体欣赏环境)中进行复杂的心理组织过程之后所产生的美感效应。从以上艺术魅力生成的心理机制中,我们不难发现:一、魅力形成的过程在特定的审美环境中进行;二、心理组织功能和心理文化结构始终成相辅相成;三、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起主导作用。
4.3心理的层次之外,历史的层次也不容忽视,建筑艺术魅力的生成是人类建筑历史不断发展的伟大成果。从宏观角度看,人类审美的总体实践逐步赋予了人类审美感官和审美直觉力;从微观角度看,欣赏者个体的每一次欣赏实践都能够发展和完善他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总之,艺术魅力的形成,就是在历史的积淀和心理的组织作用的基础上,欣赏者的审美感知图式对建筑作品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这是一种美感效应,是审美动力系统运动的产物。
5.建筑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
5.1建筑艺术作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它又是超意识形态的抽象形式,即符号。作为建筑师创造的产物,它的内容是观念性的,独特的;作为欣赏者欣赏的起点,它又是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媒介,可以成为被不同的欣赏者共同用来寄托情怀的抽象形式,具有符号性的特征。
5.2建筑艺术作品是通过概念逻辑的告知、艺术形象的象征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三个层次来分别传达它的语义信息、形象信息和形式信息的。概念逻辑的告知和表现形式的暗示这两个层次的信息传达都畅通无阻,不需要中介,而艺术形象的象征这个层次的信息传达却需要借助形象体系这个中介来进行。一方面建筑师用形象符号系统作为外壳包裹着观念内容;另一方面欣赏者为了超越形象符号系统的不确定性,又把它作为生发自己的经验和情感的外壳,即表现的媒介。正应为这样,建筑作品才具有了观念性和符号性统一的两重性特征,也就是说,作为观念形态的建筑作品必须首先过度成为激发欣赏者展开经验联想和情感表现的符号,欣赏者借助于这种符号的媒介重新创造一个渗透着欣赏者自己的观念内容的审美意象。这种符号性能够使作品超越自身观念内容的个体性局限,普遍激起欣赏者群体进行经验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建筑作品成为欣赏者个体经验与情感的异质同构的象征。因为是异质同构,故不求经验和情感的完全契合,只求结构特征相似,所以同一作品可以与不同阶级、民族和时代的欣赏者建立起感情的联系,从而产生普遍和永恒的魅力,这就是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艺术魅力的普遍性、永恒性并非来自建筑作品自身的某种客观属性,而是来自艺术欣赏中的象征表现运动,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社会性的象征功能。
5.3优秀的建筑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艺术启示力,即具有超越作品内容自身的具体性而指向无限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容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它能过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建筑艺术欣赏的中心任务,就是把握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艺术启示力。
6.建筑艺术魅力探寻的方法论
6.1建筑艺术的审美结构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一是建筑作品的各种形式因素所唤起的深层意象;二是建筑作品的意象所指示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其中包含现实世界中的客观生活内容和建筑师个人主观的理解评价;三是建筑作品所呈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即建筑形象和建筑空间的象征意向。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架构起了建筑作品的哲理和诗情,其基本性质是建筑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典型性和深刻性,其依托是建筑作品个性特征表现的鲜明性,其表现形态则是从建筑作品个性特征中抽象出来,能够超越建筑作品自身特定历史内容的局限性而指向无限暗示性的象征意蕴。它是建筑作品触发欣赏者联想和想象的媒介,是建筑艺术启示力的源泉, 是建筑艺术不朽生命力的基因。
6.2建筑艺术的三个审美层次,决定了建筑作品欣赏必须按照对建筑形式的把握和建筑形象的感受、对建筑作品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建筑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这三个互相联系的步骤进行。真正意义的建筑艺术欣赏,必须深入到建筑作品所涵括的象征意蕴之中。因此,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就必须运用新的方法论原则,即“远观”、“圆识”和“静悟”。
6.2.1 所谓“远观”,就是把建筑作品中复杂的多样性还原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审美观照,然后考察其内容、情绪是否展露得有序、和谐与完美。
6.2.2 所谓“圆识”,就是多侧面、多角度、调动各种经验知识去理解、认识建筑作品的内容。
由于鉴赏课在高中应试教育中不受重视,它的存在没有体现素质教育本质内涵。鉴赏课怎样能引起学生的渴求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深入思考;怎样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是当前美术教师急需做到的。下面,笔者就针对如何优化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展开论述。
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优化鉴赏教学
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很多作品我们只能直观的感受它的存在,而对其具体的形象却毫无所知,此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优化鉴赏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作品的存在。例如,在现代建筑的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虚拟建筑软件如Sketch UP等加强学生对建筑过程的认识,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它可以使学生获得较直接的感性认识,减少学生掌握抽象要领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构建虚拟建筑场景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建筑设计作品的优劣,从而发现设计中的缺陷和问题,达到优化建筑设计的目的。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现代建筑鉴赏教学中直观性强,教学生动形象,有沉浸感和临场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物功能的划分、建筑材料的认识、建筑光影效果的体现等,这部分内容我们就可以通过构建虚拟场景来向学生展示,加强学生对设计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或术语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优化鉴赏教学的目的。
二、利用动手操作活动优化鉴赏教学
目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部分最缺乏的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缺乏实践的美术鉴赏只是形式上的鉴赏,而却不能深入其里。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学习。以笔者组织的“中国古典造型训练,结合地域特色”这个专题为例,这个专题联系主要结合中国建筑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其一,首先选取课本中的古典建筑或者构件,先通过图示分析历史成因及美学构成原则,然后进行具体数据和组合方式的技术分析,最后依照数据完成缩放比例的实体模型。其二,对所在地区的传统建筑和地域建筑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依照测绘进行分类和整理,根据实际可操作的情况,选取建筑单体或构件制作出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模型工具制作出实体模型或利用计算机建立起虚体模型均可。最后的成果可以加入个人的理解和创造,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实例。在这个课题的训练当中,着重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跳脱传统建筑原型以新的建筑形式体现传统建筑的构图美和意境美。
三、利用学生合作探究优化鉴赏教学
合作探究是我们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同学们的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对美术作品鉴赏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完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欣赏之后,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视频观察袁世凯陵墓神道石像生(见右下图)。然后共同讨论袁世凯陵墓神道石像的作用,讨论陵墓前放置雕塑的历史。并与自己了解的陵墓雕塑做比较。在做完这一系列事情之后,要求学生上网搜寻国内有代表性的陵墓雕塑图片,与袁世凯陵墓神道石像生比较。例如,霍去病墓的雕塑,唐太宗昭陵前的“昭陵六骏”,武则天母亲顺陵墓的“立狮”,中国佛教雕塑等。再上网搜寻国外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图片,并与中国雕塑简单比较。如古希腊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近代雕塑,现代雕塑等。根据以上的调查、讨论、收集,师生合作共同总结中、西方雕塑的不同特点。
1.西方雕塑的特点:西方古典雕塑以解剖学为造型基础,注重外在的视觉真实。人体雕塑融理想与写实于一体。并成为西方传统雕塑不朽的典范。文艺复兴的雕塑多是众多身姿雄伟、意志坚强、道德高尚的巨人形象,实现了对人的积极肯定和热情歌颂。西方现代雕塑创作手法殊异,艺术观念翻新,表现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艺术家的一种积极探索的精神。
2.中国雕塑的特点:中国雕塑与西方相比更具有写意性、绘画性和装饰性。更注重以动势和情态表现对象的内在神韵及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形体虽然也做夸张、变形的处理,但从不脱离具体形象的塑造。石雕作品常因材雕凿,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融为一体,表现出较强的装饰意趣。通过对比,让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了解世界上多元文化并存现象,优化了鉴赏教学。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高中美术鉴赏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与新课程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重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莉.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2)
建筑自古便被视为一门高尚的艺术,而美学自产生以来,似乎便与这门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学思想和人类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引起了建筑美学的不断变化。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建筑美学则是研究建筑美的特性及其构成因素和规律。建筑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与其他各门艺术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存在着。”因此,我们需要把探究建筑的本质作为研究建筑美学的起点。
一、建筑的本质
建筑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所以一切建筑活动都带有人类的目的。建筑是人类目的的产物。最原始的房子解决的是自然矛盾,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是古人对这种矛盾的形象概括。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要解决的矛盾已经渐渐的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如宫殿的建造,以壮丽的形象达到重威的目的,教堂的建造,满足人类与上帝的交流,摩天楼的建造,实现了资本家标榜财富的欲望,所有这些目的的实现,已经不是单纯的房子所能比拟的了。可以看出,建筑目的的核心是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人才是建筑的本质。现在建筑的建造,营造出人的尺度的空间,以满足人的物质或是精神的需求,或者是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或者是强化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没有人的接受活动,没有人生活其间,建筑就好比一个没有演出的舞台,这是毫无意义的。
二、建筑的美学特性
建筑美具有时间性,我们对建筑美的欣赏必然要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建筑美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及要求;同时建筑美又具有空间性,建筑空间是人化的“四度空间”,它是建筑美的独特魅力所在。建筑美是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它是一定时代意识形态的显现,必然体现时代文化特征在建筑上的烙印。密斯先生在《谈建筑》一文中指出“建筑依赖于自己的时代”“它是时代内在结构的结晶”,建筑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时代性,才使建筑的美具有活力。建筑美在属于时代的同时,也是属于地域和民族的。建筑美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升华。因而,建筑美必然是属于时代与民族的,只有把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的情感表现中,从而在时代情感中抽象出共同的元素。这样创作出来的建筑才更具有魅力。
三、建筑美的欣赏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建筑艺术欣赏。1)从社会历史方面去欣赏。例如,古埃及吉萨的三个金字塔建于公元前3 000纪中叶,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吉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群体,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是世界建筑的七大奇迹之一。2)从社会文化层面去欣赏。古埃及信奉原始的拜物教,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并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3 000年后可以复生,所以特别重视建造陵墓。皇帝把自己宣扬为自然神,自然地把陵墓赋予高山的典型特征,希望自己死后仍然主宰着世界,并期待着再生。3)从建筑技术上去欣赏。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卓越的施工技术:石块之间贴合非常严密,连一个极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如何建成如此精确的正三棱锥形金字塔及250多万块重达2.5 t的石块到底是如何施工的,至今还是一个谜。4)从情感判断去欣赏。金字塔代表了古埃及劳动人民对建筑艺术及其形式的深刻理解,是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和无尽血汗的结晶,被称为劳动人民的纪念碑。5)从艺术构思及表现形式去欣赏。吉萨金字塔采用天然的石灰石为材料,摆脱了对木建筑的模仿,与纪念性建筑的性质相吻合,象征着永恒,极富于表现力。
我们要从不同的层次进行建筑艺术欣赏。任何艺术品都是由表层和内层构成的,都是“意象”的物态化,是有“意味”的形式,建筑艺术也同样如此。建筑物首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它的外部形象,比如建筑的外轮廓、建筑的各个部分及细部装饰。良好的建筑形象,首先应当是美观的,一般应当是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建筑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不但是一个美观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传统、民族风格、社会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的深层意蕴。因此人们在欣赏建筑作品的时候,不但要看到建筑外部的“形”,还要领略到蕴含在建筑中的“意”,即意象。
我们要辨证地、批判地欣赏建筑艺术。如今,对于建筑的评论,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由于人们对建筑的评价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所以要用辩证的、批判的观点对建筑作品进行欣赏。美国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为女医生范斯沃斯设计的住宅,它的外墙都是玻璃,中央有一小块封闭的空间,里面布置着厕所、浴室和机械设备,主人睡觉、起居、做饭、进餐都在四周通敞的大空间里。这个住宅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更何况让一个单身的女医生住在里面。所以,房子还没完工,这位女医生就已经同密斯吵翻了。范斯沃斯住宅没有很好地解决使用功能的问题,不能不说是这个设计的一个缺憾。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密斯运用钢和玻璃这样现代的物质材料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并且对这座建筑的细部构造进行了仔细的推敲,把它做成了一个非常细致考究的亮晶晶的玻璃盒子,一反传统建筑单凋枯燥的样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处处折射着工业文明的成就和时代的精神,同时阐释了他“一统空间”和“流动空间”的现代建筑的空间理论。这恰恰是这个建筑的更可贵之处,成为第二次大战后现代建筑的范例之一,正所谓“瑕不掩玉”。
由此可见,人们在欣赏建筑艺术的时候,必须全面地、综合地、理性地、知性地分析建筑的各方面因素,既要全面地看问题,又要抓住重点,注重建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这样才能对建筑艺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21世纪是崭新的世纪,学校要培养跨世纪人材,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而且要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术教学大纲中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面对这样的课题,许多教师感到无从说起,怎样在课堂上渗透呢?从哪个角度去渗透呢?美术教学内容包括绘画、工艺、欣赏三大课业类型,针对这三大课业各自的特点,我认为应从不同角度,不同课型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绘画课:绘画在普通中学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彩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例如: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由于表现独特,风格高雅,在世界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从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到审美意蕴上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它熔诗、书、画、印为一炉,具有独特的怡神功能和鲜明的风格。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绘画习作课中,教师在课题设计时要新颖。例如:采取《家乡巨变》、《迎澳门回归》等具有教育意义的题目,能有效地唤起同学们对周围新鲜事物的想象,对学生渗透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大家庭之际,抓住这一有效时机,向学生讲叙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它们过去的耻辱和今日的繁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绘画形式表现回归后的喜人景象,这些对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非常有利。 在写生课中,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亲自体会一下户外风光的美丽,体会一下农村的变化、城市的繁荣,感受祖国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们体验了生活的乐趣,认识到生活的美好,爱国主义情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无形中就把这种情感描进他们的画面。 二、工艺课:工艺美术与人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无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上都不可缺少。教学中可利用课堂中的制作内容来引导同学们的爱国情感,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国民间美术等,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广泛,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为世界罕见,中国民间美术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貌、社会风俗和思想情感。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为华夏民族美术传统的源泉。这可以使同学深深感觉到民间美术是一个丰富和珍贵的艺术宝库,使同学们在亲自动手中了解民间艺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打下良好的审美意识基础,虽然有些作品(如剪纸等)属土俗艺术,但它却与所谓“高雅”艺术具有同样审美价值,是我国民族美术和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同样能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达到美育之目的。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建筑模型,来了解我国建筑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一大奇迹,建于隋代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进入世界桥梁的前列。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这样我们同学既能领略到祖国的建筑艺术,又能激发起一种民族自豪感来。 除此之外还涉及到我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一些画种。如汉代的画像石、水印、套色木刻等,它们也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成就,对其它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这也足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来。 三、欣赏课:国家教委决定在学校开设艺术欣赏课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开设艺术欣赏课是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也就是说,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当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到思想的丰富性、艺术的多样性、知识的系统性和观赏的趣味性。美术欣赏教学始终是一个寓教于欣赏之中的过程,有些教师讲解这类课时,往往只是从用笔、构图以及色彩上来分析作品,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从作品的历史背景、内容来分析作品,以此来讲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每一幅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而许多的背景后面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应该分析加工和利用。例如课本上的一幅作品《艰苦岁月》,取材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海南岛部队在革命低潮的一段史实,它通过一老一少的两个战士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的形象,歌颂了革命战士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欣赏使同学们能联想到艰苦岁月时期的那些南征北战,流血牺牲的烈士,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山东青年画家于长水创作的《中华百年祭》这一巨幅作品,它描叙的是一部民族屈辱史,有声有色地把中国百年出现的屈辱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使我们深深记住中华民族的屈辱,激励我们发奋学习。 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但是我们应注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方面,是在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如果把美术课上成思想政治课,占用的时间太长,还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应把握教育的时机和时间的长短,不应喧宾夺主。每一种课业类型,都能渗透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能很好地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艺术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建设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全国文化系统的公共信息平台,本着一贯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宗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气魄,《艺术百家》杂志社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党组研究,决定自2010年起,陆续分期分批介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以及国家艺术教育理论研究和艺术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欣逢中华盛世,共襄文化盛举。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
(一)藏族《格萨尔》唐卡艺术研究
《藏族〈格萨尔〉唐卡艺术研究》于2007年度被批准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批准号:07CA54;负责人: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冶青措研究员),2011年通过专家组鉴定并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结项。该项目最终成果为专著《藏族〈格萨尔〉唐卡艺术》,共15万字,并配有包括《格萨尔》唐卡在内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题材的唐卡及部分反映唐卡绘制情况及画师的图片120幅。该成果在搜集、梳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格萨尔》唐卡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艺术特色及其在藏族艺术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并对《格萨尔》唐卡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等提出了建议。
该成果分为唐卡――藏族绘画艺术的瑰宝、仲唐――《格萨尔》唐卡艺术、《格萨尔》唐卡艺术的新发展、《格萨尔》唐卡画师、《格萨尔》唐卡的姊妹艺术、《格萨尔》唐卡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等6章。
第一章:唐卡――藏族绘画艺术的瑰宝。分析论述了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到佛教传入后唐卡艺术的起源,唐卡在构图、用色、创作、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点,唐卡艺术具有的广泛群众性与社会性,唐卡从内容、材料、绘画形式、地域、流派等方面区分的不同类型。
第二章:仲唐――《格萨尔》唐卡艺术。分析论述了《格萨尔》在安多、康巴、地区的流传分布情况以及仲唐的产生,《格萨尔》唐卡中的格萨尔形象特点、画面背景特点、反映的格萨尔故事、其他人物造像特点,《格萨尔》唐卡的绘画特色、艺术风格、供奉及欣赏等。
第三章:《格萨尔》唐卡艺术的新发展。分析论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相继产生的《格萨尔》精选本插图中新式唐卡在构图、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变化发展,以及《彩绘大观》中的《格萨尔》唐卡、甘孜州《格萨尔王传》千幅唐卡、格萨尔30员大将唐卡的艺术成就。
第四章:《格萨尔》唐卡画师。概要介绍了画不完的《格萨尔》艺人阿吾尕洛、绘制“基尼斯之最”唐卡的美术大师宗者拉杰、为《格萨尔王传》千幅唐卡点睛的泽仁巴登、绘制《〈格萨尔〉精选本》插图的东智才旦等《格萨尔》唐卡画师。
第五章:《格萨尔》唐卡的姊妹艺术。概要介绍了《格萨尔》壁画、刺绣及泥塑、石雕等《格萨尔》唐卡的姊妹艺术。
第六章:《格萨尔》唐卡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分析论述了《格萨尔》唐卡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经济价值等,《格萨尔》唐卡继承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格萨尔》唐卡艺术的发展前景,提出了保护、继承、发展《格萨尔》唐卡艺术的建议等。
该成果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
――“唐卡”作为藏族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与壁画有着密切的联系,绘制在墙壁上的为“壁画”,绘制在卷面上的则称“唐卡”。“唐”,在藏语里是“展示”的意思;“卡”,在藏语里指被展示的物品。
――公元7世纪以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先后入藏,带来许多工匠和画师,高度发达的中原文化和古老的印度文化传入我国地区,对藏族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唐卡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绘制唐卡的画师大部分来自民间,因而唐卡艺术又与丰富多彩的藏族民间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绘制唐卡的颜料提取自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色矿产与动物血,各种颜色对比强烈,不仅使画面的立体感增强,而且不易变质、褪色,使画面长久保持色泽鲜艳。
――在没有出现手抄本与木刻本之前,《格萨尔》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主要依靠民间艺人的说唱得以广泛流传,为了加强说唱时的效果,加深对听众的感染力,吸引更多的听众,一些聪明的民间艺人就以《格萨尔》为题材,绘制人物画及“格萨尔故事”,说唱时把它们悬挂起来,边演唱边解释,这就是有关《格萨尔》最早的“唐卡”画。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专门的类型,称作“仲唐”。“仲”,即《格萨尔》故事,“仲唐”,就是画有《格萨尔》故事的唐卡,并逐步发展成为藏族文化艺术的精品与瑰宝。
――解放前的及其他藏族聚居地,基本上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宗教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劳动人民没有地位,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学艺术也不被重视,不能进入艺术殿堂。唐卡中以佛经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德唐”、“协唐”占主流地位,它们质地最好,工艺最精美,篇幅最大,数量最多,价格最昂贵,流传最广泛,多悬挂、供奉于寺院、宫殿或农奴主贵族的宅院,一些较好的唐卡往往价值数十万乃至上千万元;唐卡中分别以藏医藏药、藏族天文历算为主要内容的“曼唐”与“孜唐”,也因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受到重视,第五世达赖喇嘛在建立噶丹颇章王朝、修建布达拉宫时曾集中当时藏区最优秀的画师绘制了《四部医典》彩色唐卡与历算唐卡,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并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而唐卡中以反映《格萨尔》故事及其人物为内容的“仲唐”,则主要通过民间说唱艺人自画、自用、自卖、自我欣赏,质地很差,甚至连一块像样的画布都没有,从历史上看,官方、寺院及农奴主贵族从未重视、支持过“仲唐”的绘制,但艺人们依然满怀激情的指画说唱,群众听得津津有味,显示出民间艺术极强的魅力与生命力。正因如此,国内外研究“德唐”、“协唐”与“曼唐”、“孜唐”的论著难以计数,而对《格萨尔》唐卡的专门研究亟待加强。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格萨尔》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传统的《格萨尔》唐卡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呈现出初步繁荣的可喜局面。(田军亭)
(二)正本清源――中国本土民间建筑经验体系的原创性研究
《正本清源――中国本土民间建筑经验体系的原创性研究》于2005年被批准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十五”规划项目(批准号:05BF054;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王澍教授),2011年通过专家组鉴定并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结项。该项目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共10万字。该成果从原创性这一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本土民间建筑经验,指出中国近代现代建筑学研究本质性的西方中心主义视野使它从来不愿把本土民间建筑经验视为自己学科的基石与根源,从而提出“非西方方法的本土民间建筑经验体系”这一全新重大课题。
该成果内容包括五部分:一、框架性理论研究,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现象学的直观把握与建筑学的视野结合,以实践从“物质性、真实性、技艺、意义和场所”诸多方面的、建构学方式下的本土性建筑特征的分析与认知,形成“砌筑”、“土作”等地域性建筑语言范型与营造方法的体系性提炼,并以“景观建筑体系”以及“手工建造技艺”为核心内容,探索中国民间建筑中的非西方方法的回归与重构。收已4万余字。二、典型区域调查,立足于对中国本土民间建筑的研究,抢救性地调查了浙江省大量村镇乡土聚落,系统采集了69个民居村落的一手资料,为这个地域传统民居研究积累了珍贵的图文信息。三、典型区域营造研究,节选收入一系列关于民间建造的思想与做法的研究报告,计3万余字。四、营造工艺试验,计10种。五、从乡土营造出发的“原创性”实践,收已两篇,计3万余字,建成案例两个。
该成果认为,众多所谓从保护出发的研究事实上意味着民间建筑工艺因脱离生产活动而消亡。因此,课题研究以专业研究方式深入民间建造活动,通过将其经验体系经实验室验证改良,支持和推动在新的城乡建设中广泛使用手工营造,这对保持和原创性发展中国城乡的本土文化特征,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可操作的广泛实用价值,对于矫正目前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的偏差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该成果集合实际调查、理论探讨和工程实践于一体,为重建以中国本土方法为核心的建筑学研究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为建立保持当代中国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设计实践也提供了可贵的范式。(小石)
(三)东西方戏剧观研究
《东西方戏剧观研究》于2003年被批准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十五”规划项目(批准号:03BB019;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刘彦君研究员),2011年通过专家组鉴定并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结项。该项目最终成果为同名学术专著,共15万字。该成果通过对东西方戏剧观念的双向互动过程的研究,梳理了中国乃至东方戏剧自近代以来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了戏剧作为人类重要的艺术活动的本质和特性。
该成果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从原始巫祭到早期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仪式原则”的论述。其中涉及“祭祀仪式规范与原则的非日常性质”,“仪式性决定了东西方戏剧的共同的基因”等。并在“早期东西方戏剧观念的相异基因”这一节中,论述了古希腊戏剧的理性追求,以及精确性与逼真性理念产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舞台形态、呈现语汇、叙事角度,以及时空观念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早期东西方戏剧观念的相近特征。
第二部分,着眼于东西方戏剧在各自发展历程中产生的不同和分野。从“写实状态与非写实状态”的区别入手,着重论述了西方戏剧观念朝向写实主义倾仄的过程和阶段。列举了理性原则对戏剧的影响、透视原理与戏剧逼真标准的确立、对准确性的追求――“三一律”、绝对写实原则――第四堵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二者之间的一些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基于近代戏剧发展中东西方戏剧观念的逆动而论述的。涉及到了西方对于写实主义的反动,回视东方的热情,对东方戏剧观念的贴近,以及趋向东方戏剧的假定性原则的设立等。同时,针对东方戏剧观念的倾仄,分别以“东方戏剧传统的”、“戏剧观念向写实方向的发展”、“舞台构成的改变”、“潮流中的异响”为题做了同等的论述。
该成果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较高的理论视点,研究方法坚持史论结合、案例分析与理论论证相结合,很好地揭示了东西方戏剧观重大异同及背后的成因,并在很多方面提出了研究者自己的新见。同时,该成果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方面,而且也可体现在创作上。戏剧观念不仅制约着人们对戏剧的理解,而且对戏剧的文本创作和舞台呈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小石)
(四)音乐学世纪回眸
《音乐学世纪回眸》于2003年度被批准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批准号:03BD040;负责人: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2011年通过专家组鉴定并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结项。该项目最终成果为专著《音乐学新论――音乐学的学科领域与研究规范》,该成果从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世界音乐学的发展与现状,对我国音乐学的总体状况及其各子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与总结,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意见;同时也对音乐学学术研究的一些基本规范、工具使用与文体写作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该成果从现代学术分类的角度,明确了音乐学是关于音乐的学术性研究和总结,作为人文――社会知识的一个领域,其目的是从各个角度对音乐进行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研究;分别概述了音乐学从19世纪的德国出现对音乐分门别类的系统化专门研究到独立学科的形成乃至作为音乐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科名称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音乐学研究、教学机构自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大量科研、教学成果的发展历程;分析、阐述了我国音乐学现有研究格局及范式多仅为对国外音乐学架构与思想的介绍、未能立足我国现有的音乐学学科架构与现状,缺乏最新学术成果的引入与吸收等局限性,亟待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前瞻性展望。全书共50万字,分为上下两编共16章。
上编为“学科领域引导”,旨在立足中国,以国内外音乐学学术研究的成果为依据,对音乐学的全貌与目前已经在国内外音乐学中得到公认的成熟子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科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主要文献、研究问题、研究现状、最新动向、今后的学科展望等进行梳理与反思。包括12章。
第一章“音乐学总论”,主要论述了音乐学作为一门研究音乐艺术与文化的学科的人文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的内涵演变与思想理念、研究成果的社会功用与文化职责、学科人才的知识及素养结构等。
第二章“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梳理了该学科发展所经历的起步期、发展期与成熟期,对该学科一些专题领域的重要文献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该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意见。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论述了该学科的对象、目的与相关学理问题,对学科的历史进展、重要文献、相关争鸣问题与方法论进行了深入梳理,并对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第四章“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全面回顾了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对相关文献、主要学术问题及今后的学术动向展望进行了讨论。
第五章“西方音乐史研究”,重点对西方国家的音乐史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20世纪以来的西方音乐研究与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音乐分析学”,对西方和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整理与论述,并对这门新兴学科今后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第七章“音乐人类学”,讨论了该学科的性质、范畴与目的,进而对西方和中国有关该学科的发展历史与重要文献、人物进行了梳理,并对该学科所使用的一些特殊研究方法以及近年来所出现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八章“音乐美学”,对中外音乐美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梳理,对该学科出现的一些关键性学理问题提出了意见与看法。
第九章“音乐批评”,在较为准确地界定音乐批评内涵与对象的基础上,针对音乐批评的实际,论述了相关学理问题,并在回顾中外音乐批评发展史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中国音乐批评中存在的问题。
第十章“音乐社会学”,全面考察了该学科的学理性质与定位,并在总结西方音乐社会学发展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音乐社会学的发展与前景。
第十一章“音乐心理学”,界定了该学科的对象、范围与研究意义,在清理中外学科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该学科最新发展趋势与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第十二章“音乐教育学”,在全面梳理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内涵、学科历史与学科问题的基础上,对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面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设意见。
下编为“研究工具与写作规范”,是音乐学研究规范与范式的分析与总结,较为侧重学术实践中应用的方面,旨在对研究生层次以上的音乐学者提供实用性的研究指南,既有学理性的深入探讨,又有实用性的工具性指导,这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色是该成果的重要方法特征。包括4章。
第十三章“音乐学的研究工具与写作规范”,通过对音乐图书馆、主要音乐工具书、重要期刊以及相关网络资源的介绍,引导读者全面、准确地掌握音乐学研究的途径及方法。
第十四章“音乐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全面、深入地讨论了音乐论文的写作基础、音乐研究的基本规范、音乐论文的写作规范等方面的程序与规格问题。
第十五章“音乐书(文)评的写作规范”,讨论了书评的问题界定,在相关的优秀书评实例分析的辅助下,针对书评的原则、写法与特点进行了剖析。
第十六章“调查报告与采写问题的写作”,主要针对民族音乐学等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中常见的调查报告文体进行梳理,特别列举了田野调查中一般所应涉及的问题与方法,具有使用指导价值。(田军亭)
(五)我国电影观众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
《我国电影观众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于2003年度获准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十五”规划项目(批准号:03BC030;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李乃和教授),2010年通过专家组鉴定并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结项。该课题最终研究成果《我国电影观众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研究研究总报告》为研究报告,共计33万字。该成果以观众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为切入点,以观众为本位,直接进入市场的“终端”,为当今我国电影产业结构的重组并向现代大电影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成果包括以下专题研究:美国大片观众偏好研究、网上电影观众爱情喜剧片观赏行为研究、网上电影观众片观赏行为研究、美国科幻电影的观众偏好研究、青少年动漫影片的偏好和行为研究、青年受众韩国反转剧影视观赏偏好研究、电影博客对科幻片票房价值影响研究、电影置入式营销在消费者中有效性研究、网络口碑与电影消费者态度及观赏动机关系研究、农民电影观赏行为研究。
高中生经过小学、中学的文化积淀,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他们的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欣赏艺术作品的眼光也有独到之处,有时一幅作品就可以让他们读懂历史,认识世界。以往提到美术课,大家都认为是画画,其实美术分为六大门类,鉴赏课涉猎到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等多个领域。美术鉴赏课是综合的课程,想要上好这门课,首先,要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美术教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扎实,要丰富。鉴赏一幅绘画作品,要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画家的生平和绘画作品在艺术史上的价值。鉴赏一座建筑的时候,要结合古今中外类似建筑进行横纵向对比,加深建筑本身的艺术印象。鉴赏书法时,要弄清书法的来龙去脉、演变历史和派别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时还需自备笔墨写画上两笔。其次,要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美术专业技能,还要学习与美术鉴赏密切相关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科技、地理、历史等。要加强美术与各学科的结合,作为美术活动的引领者和指导者的美术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果一位美术教师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如何让学生走在正确的审美道路上?如果一位美术教师对文学常识不了解,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诗情画意中?如果一位美术教师对地理、历史一知半解,如何引领学生感受作品中的风土人情?又如何去挖掘作品背后的时代思想?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要任务是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素质,丰盈自己,充实课堂。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本身能陶冶性情,很多学生忙于繁重的文化课,无暇分身,不愿把时间放到非高考学科上,这种情况下美术老师更应努力让美术课变得精彩,让学生对美术鉴赏课产生兴趣。在上《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王式廓的《血衣》这幅作品,再请出几名学生扮演画中人物,有的扮演手持血衣的农村妇女,有的扮演受剥削的残腿农民,有的扮演低头认罪的地主,有的扮演新政府阶级。学生表演得很逼真,同学们一下子被带到了画面中,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就这样,一节好课开始了,通过表演,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兴趣更加浓厚,很好地了解了土改时期的历史,懂得了劳苦人民的遭遇,认识到画家笔下的艺术手法是如何表达客观世界的,还挖掘出很多有表演潜质的学生。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一个新尝试。学生缺乏艺术土壤,小的时候就认为那些想象和创造与美术无关,认为美术只不过是涂涂画画而已。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对美术学科的正确认识,逐渐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以此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启迪心灵的教育目标。
三、营造音美不分家的气氛
我经常在上课前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音乐,音乐可以开启智慧,缓解课堂上的紧张气氛,同时,又能创设情景,渲染氛围。在讲解《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时,为了避免时间差给学生带来的抽象概念,我以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为例进行鉴赏和分析。那一庄严时刻每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在艺术家笔下定格为永恒。我引导大家用心倾听气势磅礴的歌曲《红旗颂》,与学生一起走进艺术的殿堂,去接触艺术的神秘,去感受艺术的力量。这时我再加上解说词,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听我的解说,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认为画家就是在表现生活的瞬间,只是更加概括,更具有艺术性,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以此为自豪。这节课很顺利地进入主题,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其实并不难,只要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各门类美术的艺术特点和不同的流派语言,让大家可以和美术作品交流对话,从感性入手分析作品,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再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美术鉴赏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强调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面?σ环?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从作品的历史、细节等要素加以鉴赏。每个人对不同的作品都有各自的喜好,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喜欢作品的原因,再引导学生说出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件作品,如何鉴赏作品。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交朋友,分享各自的鉴赏心得,一起讨论作品的内涵意义。在上《漫步中外建筑艺术》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收集相关图片资料,按宫殿、庙堂、陵墓、民居等类别和中外不同建筑风格整理,并加上文字进行评论。在收集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带来去北京故宫和苏杭旅游的照片,有的同学带来少数民族村落的特色建筑群图片,还有的同学上网搜集到很多图片,我们在课堂上欣赏到很多经典的建筑。由于都是学生自己找到的喜欢的建筑类型,他们一起研究时很认真,评论作品时内容准备丰富,语言精炼到位,我们还相约为了自己喜欢的建筑,可以在高考时考取这座建筑所在的国家或城市,进一步欣赏和领略当地建筑风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热爱生活的能力,把建筑美学融入到生活和学习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力和想象力,更是提高了学生收集素材、甄别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也学会了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加深了感情。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3-0045-05
收稿日期:2017-02-22
修回日期:2017-05-08
Abstract: Guangxiao Temple is located in Guangxiao Road, Guangzhou, the garden inside has obvious Lingnan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religious color in the scenery. Guangxiao Temple garden not only meets the need of secular appreciation, it also sets off the tranquil atmosphere of Buddhism.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esthetics,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basic landscape elements of Guangxiao Temple: garden plant, arrangement of stone and treatment of water. It also discusses the scenery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ao Temple garden under secular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
Key words: Aesthe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uangxiao Temple; Garden scenery
寺庙园林与自然园林、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同,是宗教的衍生物和衬托物,及宗教在建筑空间之外的延伸,这决定了寺庙园林的营造始终离不开传达宗教哲理的主题和目标。
光孝寺为岭南名刹,寺址原是西汉越王赵佗的第三世孙赵建德的旧居,经过历代的兴衰和名称的更迭,到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赐光孝寺匾额,乃有光孝寺之名至今[1]。作为舍宅之寺,光孝寺未占名山大川,不依空谷幽林,因此寺内庭园的I建对于宗教特色空间的塑造十分重要。光孝寺庭园不仅具备自然园林、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可赏可游的共性,还融入了佛教教义对于自然的态度和理解,而其在承袭中原寺庙园林古木幽深的特点之外,又兼具岭南庭园小巧玲珑的特色。
在学界对寺庙园林和岭南庭园的研究成果中,对寺庙园林的植物选择、植物配置手法以及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有详细的论述。对岭南造园艺技中掇山、理水和植物配置以及对岭南庭园的审美特征、文化地域性格也有很深入的研究。本文以风景园林美学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结合寺庙园林和岭南庭园研究成果,分析了光孝寺庭园中植物配置、石景构筑和水景处理手法,并探析了其景观美学特征。
1寺院空间布局
光孝寺位于今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北端,整体坐北向南,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要建筑坐落在中轴线上。藏经楼东、西两侧分别为六祖殿和罗汉殿。东院有伽蓝殿、睡佛阁、洗砚池、莲花池、东铁塔、洗钵泉;西院有禅堂、大悲幢、瘗发塔、西铁塔和碑褐刻石等[3]。建筑分布有一定的对称性但局部布局自由。寺院各分区之间采用廊道连接,形成虚实相间、动滞结合的建筑空间(图1),整体上既显庄严又不失活泼。
光孝寺庭园布置与建筑相互交错。进入山门,每一座单体建筑前后都有庭院作为过渡,形成“寺中有园,园中有寺”的融合空间结构。庭园空间在整体上又将光孝寺分隔成宗教活动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与建筑布局类似,宗教活动空间内庭园景观呈现对称式,以高大乔木结合线性布置的灌木形成分层空间,整体呈现出庄严氛围。日常生活空间以后侧院为中心,景观布置自由活泼,以小体量石景配合浅池组成水石景,体现平易开朗的布局特点和旷达生动的艺术格调。
2理景元素分析
2.1寺院植物配置
植物是园林营造必不可少的元素,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质量。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园林植物配置,是景观效果契合主体审美需求的重要前提。寺庙园林作为佛教空间的一部分,植物配置除了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外,在植物种类选择、氛围营造等方面,还需符合宗教所具有的特色[4]。一般而言,寺庙建造多挑选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光孝寺是舍宅为寺,合理的植物配置有利于塑造寺院幽深清寂景观空间。光孝寺庭园的植物配置具有明显的岭南特色,一方面体现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寺院内乔木有木棉Bombax ceiba、榕树Ficus microcarp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等岭南特色植物,在寺内的主殿四周、六祖殿和南海观音庙之前都植有榕树,榕树拥有发达的枝系和广阔浓密的树冠,兼有遮荫及防风之用。植物配置的岭南特色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岭南地理气候的考究。岭南地区气候特点表现为“湿、热、风”,在进行植物布置时,要考虑到通风遮阳的特点。光孝寺庭园植物以乔木灌木形成的垂直分层空间(图2),乔木叶茂可以遮阳防晒,灌木低矮可引导气流畅通,利于潮气挥发。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6]。寺庙园林植物配置还应营造宗教氛围。唐代“灯录”里“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佛教中,自然草木也可以是佛影的化身,一些植物被认为是佛家留下的圣物,寺庙中这类植物的布置,实际上是有形的佛像在建筑物之外空间的一种扩伸,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典型代表,当朝拜者从庄严肃穆的建筑物朝拜完令人生畏的高大佛像后,触及到的一木、一花、一草,都是佛理的载体,以一种可触及之物给人以启迪,令人开悟。因此可以说,这些植物是佛教文化的生动语者[8]。在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透过植物参悟佛理的做法被传承下来并加以中国化。如光孝寺中种植的无忧花Saraca declinata,就是来自摩诃摩耶王后在无忧花树下生下释迦牟尼的古老传说,而今无忧树也留下了忘记烦恼的希冀,符合宗教氛围的需要。而寺中保留有自三国时期吴国都尉虞翻所植的诃子Terminalia chebula、菩提树(图3)、苹婆Sterculia monosperma等,古木参天之势映衬出寺之古意(图4),烘托了幽深清寂的氛围。
光孝寺庭园的植物配置体现了岭南特色,调节了寺内小气候,烘托出了宗教氛围,同时通过拉近朝拜者和其信仰对象的距离传递了宗教文化。
2.2寺院石景构筑
在石景构筑手法上,北方园林石景似真山大壑,体现山形气势;江南园林石景可游览其间,讲究山林意境。相对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而言,岭南庭园的石景构筑手法经过长期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岭南园林石景着重叠砌,以石为山,追求观赏性。岭南庭园规模一般较小,且庭园多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形成宅中庭园,这也决定了岭南庭园内石景特点表现为体量不能过于庞大。岭南庭园在叠石过程中较少出现叠成高耸突兀的假山,多以顶端平缓、整体性强的形象出现,且叠石假山多与池水、建筑、植物共同组成园林景观[14]。对于寺庙园林,石景构筑还要营造出宗教氛围。
光孝寺庭园中的石景主要分布在后院的莲池中。此处叠石尺度适宜,处于莲池中心位置。由于莲池面积较小,石景在体量上既要起到丰富水景的作用,又不能使水景显得狭小。寺院石景构筑就地选材,莲池中石景选用英德石,英德石产于广东省英德市,开采和赏玩历史悠久,《园冶》中记载英德石“大者可置园圃,小者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满足小体量独立成景的要求。莲池石景(图5)选用的英石色泽呈灰黑色,表面充满沟、缝、孔、洞的形状,峥嵘多孔嶙峋,叠成的假山呈现具有“皱、瘦、透”的特点[15]。石景顶部平缓向上,上下两端向中间收缩,其形象恰似一个须弥座。英石交叠处形成的纹路形似祥云瑞相,具有佛教象征的图腾意义,是佛教崇拜对象的载体化。而众多的小体量英德石象征芸芸众生,这种做法体现中唐以来“芥子纳须弥”的禅观,引发观赏者的美感受,激发审美动机。在莲池池旁的放生池中,选用黄蜡石石蛋点缀在池的边缘处,与莲池中的叠石相呼应,并为莲池的水石景起到前奏的作用。
在光孝寺的石景构筑中,石景表观之现象(如须弥座)既是佛之本性,又是宗教世界与山水物境的高层次结合,这种“立象以尽意”的审美范式[18],给朝拜者或畅游者以直接的心理暗示,使其获得审美感受并引导共鸣。
2.3寺院水景处理
水在佛教中为“四大”(即地、水、火、风),起摄聚之用。无论是对于寺庙庭园本身,还是出于宗教的需要,水都是不可或缺的。
光孝寺庭园中水景主要有莲池(图6)和放生池(图7)。不同于江南园林模仿自然水乡野趣的曲溪回环景致,岭南庭园水景多为几何形,莲池即呈规则的矩形,一方面,由于莲池周围是建筑物,将水池设置成矩形有利于与四周建筑空间界面的协调性。另一方面,后院的整体平面布局呈局部对称,水池处于其中心位置,设置成矩形能强调出整体性,避免了参观者在视觉空间上的凌乱感。莲池水域面积较小,难免有沉闷之感,采取人工抽水至假山顺石势流下,起到活跃水面的作用。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莲池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有“花开见佛”之说,这里的花即是莲花,莲池象征圣洁,营造出佛教空间氛围给予参观朝拜者以心灵的洗涤和感化作用。莲池前有一放生池,在平面布局上位于莲池前侧,在规模上远小于莲池,是一处浅水小面积的小品式水景。放生池形状为半葫芦形(图7),池岸边界曲线的流动性、柔和性和空间导向性,有利于建筑物和后院之间的自然过渡,曲线型的边界和浅池岸给人活泼感和亲切感,符合后院休憩空间的审美需求。葫芦济水形象具有济世度人的隐喻意义,是一种人文艺术品格的体现。放生池中散布黄蜡石,石间植物小品,池中清水红鲤(图8),均是典型的岭南庭园理水手法。
3寺院空间的美学特征
光孝寺庭园景观一方面在岭南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体现了岭南造园特色,另一方面在宗教背景下体现了禅宗意境。
岭南自然环境表现为潮湿、炎热、多风的气候特点;社会环境表现为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人文环境表现为实用主义文化特征。在光孝寺庭院植物配置上,选择叶冠茂盛的高大乔木和小体量灌木形成疏密有致的植物景观结构,乔木叶冠成荫满足遮阳需要,乔灌木中通空间满足导风效果,符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在寺院石景构筑手法上,石料的选择就地取材,以岭南英德石和黄蜡石为主,石景体量较小,讲究直接观赏性,不追求游览性。构筑手法主要采用叠山和散置,其中英德石叠山成景,有人工流水于其间;黄蜡石散置点缀,与放生池水景相映成趣,整个石景构图聚散分明,观赏性强。寺院水景以葫芦形的放生池和矩形的莲池为主,体现岭南庭园规则几何形浅池水景的特点。放生池中散置黄蜡石,放生锦鲤,种植水生植物,莲池中置人工流水于叠石间,种植莲花,使整个水景亲切宜人,体现岭南人文精神中清新活波、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
光孝寺在整个空间塑造上收放有序,形成了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建筑群组和清新可人、引人入胜的寺院景观空间,满足宗教修行和世俗审美的不同需求。寺内建筑群组恢弘大气,内部以高大的佛像为中心,在香火弥漫的空间中塑造庄严肃穆的基调,以激发朝拜者的敬畏之心,具有强烈的宗教感染力。然而宗教在术性和审美性上的发展和转变深受社会发展、意识转变和审美趣味改变的影响,这决定了佛教不会一直高高在上,终究要走向世俗,供更多人以审美者的角度去对待。因此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宗教艺术审美对象。清新活泼的寺院庭园空间的营造能为寺庙过于严肃的气氛增加艺术性,塑造宗教感染力的同时满足世俗审美需求。
4结语
光孝寺庭园景观和建筑在组合上形成了收放有序的空间结构,寺内庭园的景观要素具有岭南地域特色,小巧清新,可赏可游。同时又满足宗教艺术要求,营造禅宗意境,契合主体审美需求。对岭南寺庙庭园理景特色的研究,有利于发掘岭南寺庙庭园中地域特色和宗教特色,完善岭南庭园理论研究。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云峰. 广州光孝寺简介[J]. 法音,1986(6):20-22.
[2]陆琦. 广州光孝寺[J]. 广东园林,2014,36(6):76-79.
[3]仇莉,丹. 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6-81.
[4]金荷仙,华海镜. 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 中国园林,2004(12):53-59.
[5]诺布旺典. 佛教动植物图文大百科[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6]梁明捷.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7]陆琦. 岭南造园与审美[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8]陆琦,郑洁. 岭南园林石景[J]. 南方建筑,2006(4):9-14.
初中美术教材上,内容基本包括“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它们对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各有所长。欣赏部分,其中有很多注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便于学生了解祖国的美术遗产和优良的艺术传统,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绘画环节尤其是中国画部分的学习对爱国主义教育也极为有利,它对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培植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一、欣赏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图片资料。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秦长城,汉画象石,壁画,帛画,版画以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和作品等。这些教材中,又有大量的内容蕴涵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培养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同时,欣赏作品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爱国主义教育之上。例如课本上的一幅作品《艰苦岁月》,取材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海南岛部队在革命低潮的一段史实,它通过一老一少的两个战士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的形象,歌颂了革命战士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欣赏使同学们能联想到艰苦岁月时期的那些南征北战,流血牺牲的烈士,对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
绘画在普通中学美术课教学内容中占有很大比例,其本身包含诸多内容,如:国画、彩画、素描等。绘画内容不同,渗透方式也不一样。例如: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由于表现独特,风格高雅,在世界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从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到审美意蕴上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它熔诗、书、画、印为一炉,具有独特的怡神功能和鲜明的风格。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色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笔墨纸砚”中纸的制造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绘画习作课中,教师在课题设计时要新颖。例如:采取《家乡巨变》、《迎澳门回归》等具有教育意义的题目,能有效地唤起同学们对周围新鲜事物的想象,对学生渗透了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大家庭之际,抓住这一有效时机,向学生讲叙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它们过去的耻辱和今日的繁荣,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绘画形式表现回归后的喜人景象,这些对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非常有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6-0056-03
教育部在2003年首次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技术教育正式被纳入普通高中教育范畴。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高度综合的技术课程,定位于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动手实践,并从生活中捕捉和发现实用型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学科。2016年9月,教育部提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明确指出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会或掌握通用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教学的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通用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因此,适时引入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虚拟现实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相结合,以实际教学中对我国古代经典结构的赏析为例,讨论如何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以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虚拟现实的定义与功能
1. 虚拟现实的定义
虚拟现实的英文名称为Virtual reality(简称VR)。Virtual意味着用户感知到的世界并非真实的,而是由计算机技术虚拟生成的;reality一词的含义是现实,泛指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两个单词合起来称为虚拟现实,也叫灵境技术。美国是最早进行虚拟现实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国家。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VR技术,并作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进行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是对VR技术进行研究的权威单位之一,在虚拟环境中物理特性的表示和处理、虚拟环境网络设计等多个领域取得良好发展。
目前,虚拟现实系统主要分为4种,即桌面式、增强式、沉浸式和网络分布式虚拟现实系y。篇幅所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是将图形工作站和交互设备连接,通过声音、力与触觉等方式,利用2面投影墙,有效地屏蔽周围现实环境,使得学生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2. 虚拟现实的功能
虚拟现实系统的功能非常丰富,本文中所涉及的功能主要包括展示介绍功能、部件拆装功能和轨迹动画功能。
(1)展示介绍
虚拟现实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为观察者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系统中的古建筑与结构案例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古代的经典结构设计的过程,介绍了榫卯和斗拱等结构的部件名称和使用方法。让学生有极为直观的感受。
(2)部件拆装
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对案例中模型的不同零部件进行拆卸和组装。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结构设计和搭建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观察经典结构不同组成部分的位置和比例,从而帮助学生从技术角度欣赏到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3)轨迹动画
轨迹动画是虚拟现实系统的独特之处,古代建筑案例中的建筑可以将建筑的整个建造流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特别是椽和柱的搭建顺序、榫和卯的契合方式以及斗和拱的承重分配。
虚拟现实与通用技术课程设计
1. 课程目标
《经典结构的欣赏》是高中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第四节的内容。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于结构的定义、类型、方向与稳定性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并实际动手设计过简单的结构。本节课的课程目标是学会观察结果的实用性和美,以及能够从技术和文化角度欣赏并评价典型结构设计的案例。要求学生能够从结构的功能、强度、稳定性、创新、成本和工艺等角度,对结构设计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还应该具备从历史、民俗和审美等角度欣赏典型结构设计的能力。重点需要观察结构是如何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同时兼顾其他功能,欣赏独特结构的材料运用,以及经典结构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2. 课程设计
通常情况下,《经典结构的欣赏》传统教学方式包括展示经典结构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介绍经典结构的历史背景和建造过程,有些老师还会根据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向学生拓展一些建筑的基础理论。让学生对于我国古代的经典建筑进行思考、讨论和评价。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可通过现有的建筑结构案例带领学生进入虚拟建筑的内部,了解整个建筑的结构。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系统的部件拆装和轨迹动画功能模拟结构设计和搭建的整个过程,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究欲望。课程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用虚拟现实系统中的“永城殿”案例来引入课程,带领学生体验经典结构的魅力。使用虚拟现实系统向学生展示保留最完整的古代殿堂,由外而内地介绍每一个部分,包括结构的构成与装饰花纹的寓意。让学生对于整个建筑的结构进行整体的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记住该案例最吸引你的地方。
然后,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记录并汇总答案。学生带着问题的欣赏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描述和思考。教师对于分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并引导学生提出评价建筑的角度。
接下来,打开虚拟现实系统中的“结构建筑”案例,展示“大木作”“转角斗拱”“柱间斗拱”和“柱头斗拱”,如图2所示。在进行虚拟展示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榫卯结构和不同类型斗拱结构的理论知识与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切实体会斗拱的构成方法和受力方式、认识榫卯结构的使用功能和不同种类。使用部件拆装功能将整体结构进行分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斗,哪个是拱”,充分体验“何为榫卯,怎样连接”。与此同时,可以使用轨道动画的功能向学生展示古代建筑结构的虚拟搭建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结构搭建的顺序。体验完毕后,学生从技术和文化两个角度,针对之前归纳的经典建筑评价体系做出讨论和修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最终的评价标准。
最后,学生欣赏“故宫全景”案例,根据经典结构评价标准对故宫内的宫殿和凉亭等经典建筑结构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做出点评,同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经典结构评价标准的使用方法。
3. 技术手段
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为40名学生提供同步的教学讲解和展示,且由于使用洞穴式的屏幕布局,能够有效避免其他真实环境的干扰,现实感极其强烈。在展示的过程中,教操作手柄和主视角眼镜介绍和展示案例中的知识点。在动手实践环节,学生可以轮流进行操作体验,观看结构组成部件、练习拆卸和装配、实现轨道动画的虚拟过程。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本节课的技术支撑为学生带来了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通过三个虚拟案例,将经典结构的组成部分和搭建过程展示给学生。
4. 评价与反思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通用技术课前后对比,教学效果反差十分明显。笔者作为通用技术一线教师感觉非常强烈。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性越来越差。在信息过载的现代社会,学生每天接触各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多如牛毛,且大多数以娱乐为主。因此,以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信息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三个内容不同却又主题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学生有持续的课堂关注度。在引入环节使用“永城殿”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技术角度和文化角度让学生有非常感性的认识。教师提出如何对经典结构进行评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结构搭建”案例让学生持续关注结构搭建,并细致了解我国经典结构搭建的技术过程和历史文化,实践动手进行虚拟搭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尝试建立经典结构评价体系。“故宫”案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评价体系对我国经典建筑进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整个过程以学生探究式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式教学为辅,真正实现探究式学习。
讨论与展望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兴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关注。虚拟现实系统提供的3D效果和真实感能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从而保证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持续关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真实体验中了解知识,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与此同时,虚拟现实系统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现场虚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融会贯通。
通用技术学科作为技术类学科,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因此,通用技术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实践、在体验中创新。虽然在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虚拟现实技术尚未在学校实现普及,虚拟现实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也仅仅停留在探索和讨论阶段,距离全方面覆盖尚有一段距离,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技术实践类课程作为先行者,需要努力探索,寻找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学科全覆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赵伯岩. 浅谈通用技术核心素养的构建[J]. 通讯世界,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