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文化观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2:00

文化观论文

文化观论文篇(1)

(二)以“仁”“礼”为内核的伦理精神。孔子创建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为儒家伦理道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其中,“仁”的思想的提出是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仁”以爱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为根基,“仁者爱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思想根源逐渐演变为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情感。同时,孔子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后来时期的荀子也很重视“礼”的观点,认为礼是节制人的欲望的最好办法。后来的儒家思想继承发展了先贤的观点,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成为了儒家核心思想之一。

(三)以“修身”为根本的道德精神。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所在。从儒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学的精华在做人这方面体现的尤为重要。《论语》在学做人方面蕴含着很精髓的思想,其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的根本是在修身,而且从天子到庶人,所有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这就是儒学的根本精神。要成为一个君子,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学把希望寄托于人的价值的提升,而人的提升要靠自身修养的提升来实行,而不是靠一套规则的束缚来实现。

(四)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中,推人及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不少思想家对推人及己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其中《论语》中就记录着很多关于孔子推人及己的观点,“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该观点的体现。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能够合符规范,一个社会或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后来的墨家的“兼爱”思想也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后世的儒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处理伦理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推己及人的伦理原则及其思维方式,在当今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也仍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文化精神

(一)现代文化的含义。通常意义上提到的现代文化是指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不断建构和发展的优秀文化。这种现代文化传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吸收西方文化精神而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二)现代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

1、现代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之一。中国古代曾经有着灿烂繁荣的科学文化,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但是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中国渐渐在世界科学的发展进程中落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开始逐渐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形成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科学思想。而在现在我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刻,必然要求我们弘扬现代科学精神,树立科技决定今天,科技决定明天,教育决定后天,文化决定永远的科学观点。

2、现代民主精神。现代民主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提倡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另一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中有着悠久的民本思想,但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使得中国长期与民主无缘。“五四”运动以后,被引进的西方民主观点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阶段的更替,后来到当代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最终形成现代民主精神。当今培育和践行“民主、自由、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也要求我们必须弘扬现代民主精神。

3、现代法治精神。现代法治精神的含义在于一是要求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二是要依据法律法规治理国家(依法治国);三是公民自觉知法、守法;四是法治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民自由、平等的民利,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当今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逐步形成和强化“依法治国”理念。

文化观论文篇(2)

自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建成,景观建筑学走向普通人和独立的学科道路以来,文化和艺术早已走出了精神贵族们的世袭领地,来到尘世中摸爬滚打,不断影响甚至引领着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欧洲和日本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持续而活跃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概念艺术到地景艺术和建筑——从包豪斯到纽约第五大道的影响。传统风格不再是当代设计师为我们这个技术社会设计创作庭院的典范。设计师们可以从绘画、雕塑、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二战前后的现代艺术及现代建筑理论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60年代以来年景观设计则受到了环境艺术的影响及后现代主义的推动。此时的艺术怀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艺术不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而成为了设计的激励力量。

在这一阶段生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设计师们从对形式美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关注,开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设计师们找回和重视城市中的边缘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节约能源。

20世纪末的高、新、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灵感。科学思想本身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未来派、风格派、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属、玻璃纤维、光线照明设备在设计公共景观时被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景观设计的表达语言。

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景观设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虽然以激烈的对立态度先后出现,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者的吸收和容纳。现代艺术把景观设计从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也因其过分地追求纯粹、自我中心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而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后现代艺术真正包容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标准和不同的表达语言,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个尽可能立体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其中一些全新的艺术活动开辟了当代景观设计的新局面,他们主要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可以看成是室内装饰作品向户外发展的结果,最早的样式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国的斯通享治圆形石柱。大地艺术的作品都十分关作品的“场所感”,即作品与环境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从而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自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这个巨大的,由6500吨黑色玄武古石、石灰岩和泥士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匐卧在美国尤他洲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盘旋伸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被作者称为是通往海底史前文明遗迹的通道。其它著名的作品有: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通过壮观的不锈钢陈列,通过闪电雷鸣等自然力量接近了天与地,把人类引导到对自然灾难的体验中;松非斯特的《时间风景》,则通过种植大片的松树和毒胡萝卜林,来营造一个都市中的先哥伦布时代的森林。这些大地艺术的作品大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并逐渐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风景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并接近了自然与人类的感受和距离。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家拜耶和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墨设计了一系列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又具有神秘的艺术性的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如著名的西亚图的米溪尔土地工作和亚斯本草原旅馆的“土丘园”。

概念艺术

概念艺术来源于20年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艺术、后物体艺术或无物体艺术。用来记录思想的照相实录或者对一个事件的文字材料,是概念艺术的常见形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塞尔。杜尚。概念艺术家探询艺术与思想或艺术与知识的关系,这种作品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所以在美术馆以及其他场合展出的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装置。海泽的《双重否定》和克里斯托的一系列包裹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概念艺术与地景艺术的奇妙结合。这些作品透露出某种哲学意味并且随着作品本身的消失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观念的记忆。代表的艺术家还有依夫斯。克莱恩,皮埃尔。曼佐尼和美籍犹太艺术家施瓦次。施瓦次的景观设计作品融合了多元的艺术风格,除了受到概念艺术的影响,直接把实物复制应用到公共环境中,她还以极简艺术和波谱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其对景观环境中艺术气氛和文脉的理解。

二、生态论理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取得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西蒙。凡。得。瑞恩曾提出其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在这一期间,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赋予了景观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院性质。景观建筑学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而是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

三、科学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和创作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摆脱了架上绘画和雕塑,利用机器批量生产艺术品后,景观设计领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其中广泛应用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主要是:

人造雾

人造雾是采用设备处理后的净化水,以直径极小的微粒在空气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特景观,颇似自然雾气的浓缩,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人造雾可按设计想要的效果及实际应用的要求随意控制。因而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及特色造景当中。

塑料制品及聚合物

塑料制品聚合物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方便、经济、适用范围极广的造景材料。塑料制品现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公共雕塑,景观设施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中,而各种聚合物则使轻质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设计更加易于实现。

玻璃纤维和光纤

文化观论文篇(3)

二、孔子之规范在礼而不在法

一般而言,“规范”是指一套公认的能够引导、控制社会行为的标准体系。在法律制度的层面上,“规范”则近似于现代意义上的“法”。先秦时期的“规范”体系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有学者曾有这样的判断:“看来,我们不妨大胆断言:三代之‘礼’乃是广义的法,西周的‘礼治’其实就是奴隶制的‘法治’。”也就是说,三代的“法”应取广义,“礼”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法”。事实上,孔子所提倡的“礼”也可以算是一类广义的“法”,承担着制度规范的基本职能。不同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法家将“法”看作是治世之良药,希望通过“法”的作用的发挥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法家不同,孔子欲借这套儒家式的理论促使“失范”的社会回归正轨。在对制度规范的认可上,儒家看重的是“礼”的价值而非“法”的功能。有学者总结说:“礼有上述实践的社会功能,足以维持儒家所期望的社会秩序,而达到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所以儒家极端重视礼,欲以礼为治世的工具。”事实上,孔子之“礼”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许多本应单纯由法律作用的领域。甚至说,“礼”取代了“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判断是非的基本标准。《礼记·曲礼》记载:“分争辨讼,非礼不决。”杨鸿烈先生曾分析说:“孔子所说的广义的‘礼’字,颇含有法律的性质……”可见,孔子虽很少言“法”,实质上却颇有“法”的精神,不同的是这种精神由“礼”所承载。孔子之“礼”所承担的“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公法”有关,其与后来的“国家法”的功能类似,如规定了各个阶层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等;二是与“私法”有关,其所承载的价值则远远超出了“国家法”的范畴。如陈顾远先生认为:“往昔,一切准绳皆归于礼,礼有所失,始入于刑。礼应认为系广义的法,欲求民事方面之规范,舍礼难得其梗概。”可见,就“私法”方面而言,“礼”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国家制定法,而孔子之时成文法才刚刚兴起,“礼”的地位一定更加重要。梁治平先生称:“从时间顺序上看,我们今天称之为古代法的,在三代是刑,在春秋战国是法,秦汉以后则主要是律。”这种认识很有见地,不仅指出了不同时期所谓古代法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且表明今人常常以实证法学的视角研究中国传统法律。客观地讲,实证法学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探究孔子之“法”的实质,却也容易遮蔽对孔子另一套规范体系的认识。孔子的政法思想具有保守主义的特点,源于三代而不能超越时代,尤其体现在把“刑”当作“法”上。孔子的时代有别于孟子、荀子之时,更有别于秦汉以降。他的思想比后来的儒者更加保守,没有如孟子一样喊出“徒善不足以为政”的声音,更不可能像荀子一样“隆礼重法”。孔子的一生都在为复归“周礼”而努力,奉行的是“克己复礼”准则。总而言之,孔子的“规范”意识是被“礼”所主导的,是以“刑”为后盾的。这一论断也是与孔子之“法”实为“刑”直接相关的。因为孔子理解的“法”基本就是“刑”,而一个有序的社会需要另一套规范以维持秩序,孔子的“礼”实际上就承担了这样一个任务。只是,他的“礼”所承担的“规范”仍需要“刑”作为辅手段。此外,孔子看重的不仅仅是“礼”所具有的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更在乎的是“礼”所承载的教化功能。如果说“礼”是“德”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德”则是“礼”的内在精神。孔子以为道德教化的引导作用优于法律制裁的强制作用,故“德礼”优于“政刑”。“政刑”更接近于孔子所理解的“法”,这种“法”仅被认为是制裁性、惩戒性的法律,没有“礼”所具有的指引性、规范性的功能。

三、孔子政法观念核心价值的再审视

将孔子之“法”界定在“刑”的范围之内,无疑是对孔子法律思想的一大颠覆。这样的判断也许会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遗憾,但笔者仍愿作一尝试,并试图以此为视角解读孔子政法观念的核心价值。可以反向假设,如果孔子所理解的“法”不只是“刑”,而是一般意义上的“规范”概念,那么孔子政法观念的某些核心价值就需要予以重新审视。首先,如果孔子所理解的“法”不只是“刑”,那么“仁政”的理想价值和制定意义将会有所降低。“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其政法思想大致可以归纳为“仁政”。所谓“仁政”就是为政要以仁为本,主张德礼教化,反对滥刑乱杀。如《论语·颜渊》篇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又如《论语·子路》篇载:“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可以发现,孔子虽然反对刑杀,尤其是“不教而杀”之刑,但不能否定“刑”的工具价值。不过,他在潜意识中已然否定了作为“刑”的“法”的理想价值。概而言之,“仁政”是排斥“刑”的,但“仁政”离不开“刑”的衬托。换言之,“仁政”又与“刑”紧密相连。事实上,在孔子的观念中,只有“刑”才能更好地为“仁政”正名。也正因为有“刑”的冰冷与泛滥,才有“仁政”的温暖与施行可能。当然,这种思维模式不为孔子所独有,后来人一般也这么思考问题。我们知道,“刑”只是“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远不是大部甚至全部。我们要问的是,“仁政”是否必然需要“刑”的衬托?如果“法”不只是“刑”,那么“仁政”的形象是否还会那么伟岸?这些问题必然人言人殊。事实上,“仁政”以去“刑”为目标,但没有“刑”也就无所谓“仁政”。“刑”只是“法”的一部分,而且只是一种极端的补偿或制裁措施,以此为理想状态的“仁政”作论证,必然缺少信服力。也就是说,如果“法”不只是“刑”,那么“仁政”所具有的道德优势势必大大降低;如果“刑”不完全代表“法”,那么至少“法”就应当有自己的独立价值,也能如同“礼”一样成为一套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规范。其次,如果孔子所理解的“法”不只是“刑”,那么“德礼”也不会对“政刑”呈压倒之势。“礼”在孔子思想中是一套具有价值意义的规范,是“仁”“德”的制度化的实践与表达。“德”“礼”相较于“政”“刑”而言更有指导意义、教化意义。在孔子思想中,“德“”礼”优于“政”“刑”的另一层表达就是“人治”优于“法治”。先秦“儒法之争”的启示主要有二:一是如何处理“人”的灵活性与“法”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看待“人治”中的“仁治”与“法治”中的“刑治”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从“儒法合流”的历史事实来看,无论儒家的“人治”还是法家的“法治”都不够满足社会治理秩序的需要,唯有合流才有出路。当然,孔子并不是先知,他的预见是有限的,其政法观念仅代表了儒家一流。他认为“人治”具有天然的社会治理优势,具有至高的道德性,而“法治”则意味着威吓、制裁,故“人治”优于“法治”。孔子不理解“法治”所具有的“规范”意味,仅仅将其看作是制裁的手段,也就是自己所谓的“政刑”。“德礼”之所以对“政刑”呈压倒之势,就在于孔子将前者看作是指导规范,而把后者作为制裁手段,同时将作为制裁手段的“刑”理解为“法”。事实上,规范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有指引性的内容,也有制裁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法”不只是“刑”,而是一整套规范,那么“刑”就是规范体系中的一环,无所谓轻重,“德礼”也就不会对“政刑”呈压倒之势。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德礼”优于“政刑”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理想是泛道德化的,无论是作为弘扬社会风气的教育内容,还是作为制度实践的礼治秩序,都是以道德指导为核心的。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制度实践的“法”也应该是由道德引导的。因此,作为道德引导之表现的“德礼”势必处于“政刑”之上。最后,如果孔子所理解的“法”不只是“刑”,那么法律的终极目的将不再只是“无讼”式的“和谐”。简单地说,“无讼”式的理想就是希望纷争、诉讼不再发生,而且主要是指在社会风气好、民众素质普遍高的背景下实现的,也即不存在诉讼发生的社会土壤。一直以来学界对“无讼”都有一种误解,以为追求“无讼”就要“息讼”、“抑讼”以致“压讼”。其实不然,在孔子的观念中,“无讼”指代的是一种社会理想,而非现世的实践指导原则。但是,这种社会理想预设了这样一个结果,即作为“刑”的“法”存而不用,或废而不彰。换一种讲法,则是说在“无讼”的社会理想实现之前,“刑”将必然存在,无法废弃。可见,即使再不喜欢“刑”,也要将“刑”作为社会治理工具的常备手段,以备不时之需。《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有学者解释称:“‘礼’,即周礼。周礼是当时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虽不都是法,但包括了法。大凡今天意义上的国家根本法,以及刑事、民事、行政、经济、军事、诉讼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都在其中。”“礼”作为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自然包括了“法”,“礼”的使用以“和谐”为贵,“法”的实施同样如此。法律具有定纷止争的基本功能,而和谐自然是法律实施的效果之一。但是,孔子所理解的“法”基本上是与“刑”一致的,此时,“和谐”的内涵就有了变化。当“法”所指代的内容是“刑”的时候,“法”的“和谐”就是无“法”,就是“无讼”。反之,如果“法”不只是“刑”,那么“法”就可以像“礼”一样构成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和谐”的法律精义也将变得更有价值。总之,“仁政”“德教”与“和谐”的假设基础之一便是孔子所理解的“法”只是“刑”。而当“法”不只是“刑”的时候,“仁政”“德教”与“和谐”等孔子政法观念的核心价值将失去一定的道德基础,进而促使其价值意蕴的相应降低。如今,我们特别强调传统法律文化的借鉴意义,但若无法认清孔子之“法”实为“刑”的基本前提,无疑会妨碍我们对于传统法律思想的认识,更会有损于今日之借鉴。

文化观论文篇(4)

二、借景在空间互动中的作用

借景是空间流动的重要表现手法,狭义地说就是视线穿透了立足点所在的空间,而看见了这个空间外面的景物。借景的手法在中国造园的历史上由来已久,秦汉时期已有筑高台以瞻远景的做法,“如果说借景的初意是把园外之景纳入园内娱游观赏活动当中,那么南北朝时代谢灵运的‘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的思想以开借景学说的先河”。计成在《园冶》中对借景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提出了“借景”这个专业名词,并认为“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计成把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计成的“借景”论打破了前人只有借园外之景为园内游赏的狭义思维,认为景境不分内外远近,而且得景有时空声色的不同,并认为人是造园得景的主体。借景是从人与景境之间的整体的动态关系,由实践升华而具有传统园林文化特色的造园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帝京景物略》中所记英国公新园是座别开生面的园林,它不在园内造景,几乎全靠借外景而造园。其中,对其借景有如下阐述:“园亭对者,桥也。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南海子而外,望云气五色,长周护者,万岁山也,左之而绿云者,园林也。东过而春夏烟绿,秋冬云黄者,稻田也。北过烟树,亿万家甍,烟缕上而白云横。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过桥人种种,入我望中,与我分望”,道出借景的辩证关系。文中写园主人同桥上行人视线的互动,道出相互因借的道理,揭示出空间是相互流动的。“过桥人种种”也揭示出人的生活可借景入内成为可以观赏的景观。相互借景在现代广场中也是同样存在的。广场空间不同于私家园林,广场是个公共开放的空间,没有院墙阻隔四周,广场四周道路环绕,交通便利,广场内向四周借景都非常便利。“观赏周围世界”作为广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说广场本身是一个借周围世界的景致为我所赏的空间。因为借景是相互的,在广场借得周围景物的同时周围的人们也借广场之景。行于环绕广场道路上的人同样会观望广场中的景致,文化空间中的景观也会在人们观望广场中景色的同时影响到广场外的人们。现代城市高楼耸立,广场周围亦是如此,广场借周围的建筑为景,可增加园内空间层次感,也可以使广场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说置身在广场内时是以感受广场立面效果为主要目的,那么在广场周围的高楼上就可观得广场的鸟瞰效果,广场在平面上的精心设计和布局也可以为人们所欣赏。

三、对景与空间互动

对景是园中两景或多景相互因借的常用手法。位于园林轴线和风景线端点的景观叫做对景。对景可使景物相互观望,丰富园林景色。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园中有数立峰,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含蓄相对。对景在古典园林中多用于建筑相对,特别是能观景的建筑;但在现代广场的建设中建筑对景的出现是很少的,主要以静观或景区的相对为主。

文化观论文篇(5)

为人民服务”命题的提出,就是同志将中华传统廉政文化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结合而形成的创造性结果。邓小平的制度约权思想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理论与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精髓相结合的成果。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法并举”的思想,并把“德法并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治国方略和反腐倡廉建设方略。在“德法并举”治国方略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所蕴含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诠释。“八荣八耻”强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与当代中华廉政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中华廉政文化也是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当代中华廉洁文化无论是在根本性质、指导思想,还是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上,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深刻而精辟地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2]P559这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当代中华廉洁文化先进性的高度概括。从当代中华廉政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关系来看。

文化观论文篇(6)

这个问题看来不是那么容易回答。刚刚结束的陆强华诉创维案,曾经在国内的企业界闹得沸沸扬扬,并由此引发了今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关于职业经理人道德的讨论。争论过后,分歧依然。可以断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寻找和聘请,这种碰撞和争论也会随之增加。这种争论无法避免。

文化观论文篇(7)

中国当代的文化学家们,都非常关注近现代的文化流变和走向,不仅注意到了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全盘西化的文化路向以及当代新儒家的文化路向,也注意到了以瞿秋白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瞿秋白为了浅显简明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采用了许多通俗易懂的传播方法,就是用众人较易明白、较易接受的结构和语言简明、浅显、通俗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他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中国的文化问题。

与自由主义和当代新儒家比较起来,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础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瞿秋白的文化观大概包含以下观点:

一、关于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瞿秋白较多地从理论学术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化观的人物。他肯定了人对文化的主体性,即人对文化的原创性。他说:“所谓文化是人类之一切所作。一生产力之状态,二根据于此状态而成就的经济关系,三就此经济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组织,四依此经济及社会政治组织而定的社会心理,反映此种社会心理的各种思想系统,凡此都是人类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中的所作,这种程序是客观中当有的。”他把文化规定为人之所为,突出了人对文化的能动的主体创造地位。人是主体,文化是客体。瞿秋白同时承认和指明作为人的所作的文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规律性。他承认文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受客观因果规律支配。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和利用这种客观必然性。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经济关系,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决定社会心理,并进而决定思想体系。人的自由便只能存在于这个客观的社会关系之网中了。

基于这种认识,瞿秋白进而认为,人是历史的工具。这样人对文化主体地位在此又退出了。所以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人与文化的地位处于摇摆之中。这大约由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决定的。这种文化上的理论困惑,表现在文化发展上,便是对文化发展动力和方向上的不确定性。为此在人的启蒙和民族救亡的关系上,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存在严重分歧。人与文化关系这一难题在后来一直不曾得到明确解决。但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能把这一负责的文化方面问题提出来,并做出自己的回答已经是一种理论贡献了。我国文化学界改革开放以来对人的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关系、人的主体性等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对人与人所创造的文化之间关系问题认识和讨论的继续。

二、关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问题

早期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家,包括陈独秀、瞿秋白都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忽略文化的民族性。陈独秀说:“近世文明,东西洋绝别为二。代表东洋文明者,曰印度,曰中国。此两种文明虽不无相异之点,而其价值相同,起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可称曰近世文明者,乃欧罗巴人所独有,即西洋文明也;亦谓之欧罗巴文明。”陈独秀在此将中西文化的不同看作是时展阶段的不同,不是文化类型、国民性的不同。他的观点可以统归入西方的古典进化论文化学派。这种学派的理论要点是人类文化必然要经历相同的阶段,比如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规律。瞿秋白也说过:“东西文化的差异,其实不过是时间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因为天然条件所限,生产力发达的程度不同,所以应当经过的各种经济阶段的过程显然一致……”他运用唯物史观揭示文化差异的时代性。唯物史观首先肯定社会历史发展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共同规律,主张用生产力、经济关系去解释文化问题。但陈独秀和瞿秋白忽略了文化的民族性,没有看到文化存在的具体性和特殊性。把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统一起来的是的文化观。他既肯定文化的时代性,又承认我国当代的文化不同于封建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作风联系起来。中国文化的作风一般是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并且富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发人深思。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现象和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事实来反思和影射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转化问题:有一次,一个人到河边钓鱼,遇到一个捕蟹的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盖上。这人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了盖上。”老人慈祥地看了他一眼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诉你: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都跑不掉。”有的人就很像蟹,记得某地发生地震,有一个小煤矿的工人谁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挤。由于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结果谁也无法逃生。而在附近也有一个小煤矿,队长当时很镇静,他大声地喊:“大家不要挤,一个一个走。”而他自己留在了最后面指挥。结果20多个矿工全部安全逃生了,他自己也脱离了险境。这些都说明瞿秋白对文化的深刻洞见。

三、关于文化的宣传方式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局限性和中国国情对实践的制约性,因而抛弃了早期抽象的全盘西化、同传统决裂的文化观,这体现在的东西文化观和古今文化观上。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不完善之处,不应把二者中的任何一种作为中国未来文化发展方向,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和接受西方文化要建立在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基础上,在此基础上提倡批判继承,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他说过:“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第399页)

瞿秋白不同于其他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系统、全面。这表现在:首先,瞿秋白第一次把辩证法与唯物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他在中国首次把辩证法与唯物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最早提出了“互辩律的唯物论”这一重要概念,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宣传和研究作了一次极大的扩展。他还率先在中国思想界介绍、宣传辩证唯物论,这一开拓性工作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瞿秋白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宣传。他在传播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同时,还极力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宇宙观与社会历史观统一起来,主张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观点来观察、分析一切社会历史现象。最后,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把最贴近中国革命的成果介绍给中国人民。例如,瞿秋白在翻译列宁的《俄罗斯革命之五年》时说,“这个决议俄国气味太重,别国的同志不容易懂。即使懂了,也不容易履行”,希望别国的同志绝不要把他当神像一般挂起来祈祷。瞿秋白指出列宁是希望共产国际的决议不仅应该反映俄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也应该反映世界各国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希望不要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当作教条。这是十分贴近中国革命、对中国革命有着直接的重大指导意义的,显然,他的翻译有重要意义,并深入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共鸣。瞿秋白的许多文章也成为指导二三十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十月革命、认识社会主义俄国、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可缺少的教科书。

他的这些宣传方式,一方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使马克思主义扩大了影响并获得了更为迅速和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为造就一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扩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创造了条件。

正是由于瞿秋白长期生活在城市里而缺乏实证性的文化观,才造成了盲目照搬俄国通过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反对以为代表所主张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没有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结果出现了1927年11月到1928 年4月的以瞿秋白为代表的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使革命遭到失败。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件选编[M].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3]瞿秋白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文化观论文篇(8)

何为赏石文化?尚未见定论。我们认为,赏石文化是与赏石相关的哲学、科学、道德、理念、信仰、文学、艺术等一切经赏石人实践而获得的物质与精神上的综合。另外,赏石的寻觅、发现与开采、赏石的收藏与保护、赏石的流通与买卖等等也都是赏石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赏石文化中的哪一部分,人们都对它有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即所谓的观点,也就是赏石观。

赏石观是随着赏石文化的产生、发展而同步演进的。传统的赏石观以“赏心悦目、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主导,称为“休闲文化观”。时空在变换,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种休闲文化观还适宜吗?休闲文化观究竟是什么理念,这是我们值得讨论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休闲文化观不是赏石文化的全部,而是指赏石、玩石这个领域。采石是一种劳动:对石的生成、结构的探求是科学研究;石的买卖的流通那是生意。

休闲文化不是赏石的专利。人们在“玩”的领域内所从事的活动都可纳入休闲文化。如饮酒、品茶、桥牌、文艺欣赏、旅游观光等。赏石的休闲文化观不过是休闲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妨称它叫“赏石休闲观。”

在人生旅途中是需要休闲文化的,无论他是将军还是士兵;无论他是科学家还是工人;也无论他是教授或是园工,都要忙中有逸。云:“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我则异其趣,一闲对百忙。”

劳和逸是对立统一的,有劳必有逸,逸者更为劳。机器运转久了还要休息加油,何况人乎。

休闲文化相对的说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可以为创造物质财富做精神和力量的准备。休闲文化中有不健康的休闲活动,如酒文化中的酗酒,娱乐文化中的麻将成瘾等。然而赏石的休闲文化虽然也有“丧志”的个例,但其主流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高雅的,可使人获得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体能财富。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因为石的本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大文学家林语堂先生说:“石是伟大的、坚固的,暗示一种永久性。它们是幽静的,不能移动的,如英雄一般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赏石名家刘清涌教授对赏石的评价更为具体,他认为:石是谦和的,石不能言最可人;石是巨大的,不朽的,是真正的永垂不朽:石是自然的,不攀不附,不媚不俗;石是奇异的,我们不时可发现它奇妙和怪异之处;石是美丽的,即使一块丑石也会给人以美感;石是神圣的;石亦是亲切的。正是石本身固有的这些无可比拟的优秀品质才会有米芾拜石,东坡供石等千古佳话,才会有那么多“石痴”,“石疯子”和无法数清的赏石爱好者。

尽管人们对赏石的评价尚且不一,但无论说它是“瘦、皱、漏、透”也好:说它“质、形、色、纹”也好;亦或“丑、奇、韵、意”也好,无一不是对赏石的品评之词。这是其他任何艺术品所不能代替的。正是赏石所固有的“气、势、情、韵”和它所特有的“质、形、灵、神”都会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效应,从而会使你心灵震撼,如醉如仙;会使你思潮翻滚,感怀万千;会使你通过感官的传导,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这就是“休闲赏石观”中所谈的“赏心悦目”。

以上所讲的是赏石的观赏性。赏石另一特点是它的可“玩”性。故“赏石”也称“玩石”或“石玩”。

所谓“玩石”并不是只可拿在手中把玩的小石,大石亦有同样的玩赏性。米芾拜石,拜的就是摆在庭院里的一块偌大的太湖石。而坡的供石却是二百九十八枚“大者兼寸,小者为枣、粟、菱、芡”的小石。

大至景观石、园林石,小至框架石,身边石无不都具有不同的的玩赏性。你信步旅游时,欣赏乐山大佛是玩;憩坐室中凝视案上之石是玩;触摸摆弄掌中小石也是玩。石的玩法没有规则却有品味,没有定律却有档次,玩石要玩的自由,玩的惬意,也要玩的高雅。

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赏玩石头也不例外,最初当你被石的美感效应所打动时,你可能仅仅停留在“啊,好美呀!”的感叹上。随后你的思考也一定会被石的浩气、骨气、霸气亦或儒气、雅气所感染;也一定会被千奇的势态所折服,对石中之情、石中之韵、石中之灵所熏陶,再经过大脑的思维与加工,你便进入了理性世界。此时,你的思想、道德、气质、情怀都会随着石的高贵品质而升华,向着更美更高的境界发展,这种升华和发展是无止境的。这便是休闲赏石观中的“陶冶情操”。

“赏心悦目”是赏石、玩石之初的感和觉:“陶冶情操”是在赏石过程中的理性的感染,而“修身养性”却是最终的结果。我们这里所谈的修身养性,是“命”的修炼和思想、道德的修养。

一个癌症病人,当他不知道患的是癌症的时候,他依然会欢天喜地活蹦乱跳的活动。而当他猛然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他很快就会跨下来。什么原因?精神原因。可见精神对身体健康的重要。《皇帝内经》上说:“精神内守,病妄来?”中医养生学中就特别注重“调形先调神,养身先养心”的延寿法。

通过以上我们对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的述说,赏石、玩石对人身体健康和思想、道德修养会大有好处的。

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赏石休闲观是否不适宜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

一、石是固态的永恒的。虽然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它的形、质、神不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二、劳和逸的关系是永远不会变的。如说变只会是量的变化,即社会越发展“逸”的环境更加宽阔,人们对逸的需求更高,越显的休闲文化的重要。国家由每周单位改为双休,每年的黄金周就是最集中的体现。

文化观论文篇(9)

关键词:

文化;文化教育;全民性;创造性;历史传承性

“文化”的含义因语境而异,有的指精神,有的指物质,有的指文学艺术,有的指民俗技艺,有的指政治经济,有的指科学技术,有的指历史宗教,有的指先进思想作风,有的指不良风俗习惯,而且中外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文化观又存在众多需要厘辩之处。

一、文化的共通特点

1.文化的社会全民性特点。文化必定是全社会成员共同创造的财富成果,并共同接受认可,个人的创作只有汇入文化的宝库之中,才能成为文化的反映或代表。文化这种智慧的结晶绝不是一人一时一处的佳作,终将融入全民社会群体中去被检验,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必为社会成员认可接受,少数人反对或者是违背,不能否定文化的全民性。文化是全社会的,不是某一些人的,是没有阶级性的,但对文化的认识是有阶级性的。一些利益阶层,对正义与邪恶、正确与错误的认识可能会改变其对文化的认识。如某些权力阶层利益阶层受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导致他们权欲膨胀,利欲熏心,完全按自己的需要来解读文化,中国古今穷奢极欲的帝王、残害忠良百姓的奸臣、巧取豪夺污蔑群众的强权者,他们所倡导支持的所谓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全民性的文化,一切无视他人的自私占有都为人们所唾弃。文学史上也有一些崇尚贵族文化、否定群众文化,甚至以说人民群众的语言为耻的作品,他们无论是盛行一时,还是强权推广,也只不过是自诩为雅和小众自娱,绝非文化。

2.文化的历史传承性特点。文化是财富,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有益于公众,有益于人类社会,可以成为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人民自觉习得并世代传承,也因此,文化是要经过时间检验的。毋庸置疑,历史上凡是被认定为经典的都需要实践检验,哪些东西能被人们传承认可是要被时间检验的,汉语中流传已久的众多熟语、文学作品,即使当时不为人所认识,最后经过时间的传承,都被当之无愧地称为文化。刚兴起的科学技术,刚流行的艺术形式,如树皮画、羽毛画、麦秸画等是不是文化,尚需等待时间检验,剪纸画应该是经时间和大众的认可,等待传承的艺术,书法自然已经是文化,其他一些书写的方法,还需传承的考证。文化有精神影响力(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思想)和物质表现力(包括事物表现、行为表现),教育可以扩大文化的影响,传承主要靠言传身教,接受是自觉习得的。而且人类文化是开放的,一经接触,会广泛传播、代代相传。传播的途径多样,重要的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衣食住行等。在传承过程中,文化的内容和影响会不断发展、融合、壮大,然而,我们所说的文化传承性必须是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而不仅是形式的保留。

3.文化的创造性特点。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也就是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在人类争取美好生活的生产、斗争中创造的宝贵成果。巧取豪夺、坐享其成的东西不是文化。失败文化是不存在的。不生产、只消费不能称其为文化,而刺激消费、过度消费、公款消费只会为商人带来利益,而造成社会的消耗和浪费,非但不属于文化,而且可能是犯罪,因而毫无创造性而言。而如经典作品《雷雨》中塑造的男、女主人公,通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反映什么是真正的爱恨情仇,折射出灵魂中的高尚与卑鄙,是社会中人们真正所向往追求的人的生存环境。作品中与现实的背离、人性的扭曲反映社会的异化,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永远散发着文化的馨香。文化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对社会有益方面,文化因其公益性而被人们自觉追随,也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有阶段性,但无阶级性,任何社会和群体创造的文化都不只属于那个社会。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从古到今、从富到贫,不同阶级都普遍接受的。我们说文化是财富,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其创作的目的都是有益于公众,有益于人类社会,可以成为为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人民自觉习得并世代传承。美国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里就曾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句作为制定美国国策的佐证;英国卫生部部长也呼吁学习中国孝道文化,吸取中国人照顾老人的经验。

二、中西方文化教育观辨析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厘清文化的内涵、外延,明确文化应该是优秀物质产品、民族精神的概括反映,是社会主体共识的审美意识,具有总体性。一方面,物质体现精神,文化必有文化内容,不能只有形式。一座建筑作为文化代表,其外表一定体现内涵,其物质实体必然表现其造型设计、技艺理念。因而,文化是精神的,是情感性共识,虽然人们常把有代表性的各种创作和经典作品等视为文化的代表。另一方面,具有整体性。文化可以是有普遍性的纯朴的民风民俗、符合客观规律的思想,但个别的风俗、思想不等于文化,即使是名人的、大国的也不行。英语辞书对文化的解释却与汉语不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culture”义项:

1.生活方式(wayoflife):(1)文化、文明(指国家或群体的风格、信仰、艺术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2)文化(指拥有特定信仰的国家、群体等)。

2.艺术、音乐、文学(art/music/literature):文化(艺术、音乐、文学等的统称)。

3.看法、态度(beliefs/attitudes):文化(某群体或组织的一致看法和态度)。英语中culture的这三个义项是与汉语辞书中的义项1对应的。文化(cul-ture)被解释为生活方式、艺术、音乐、文学、看法、态度,这与汉语解释的第一个区别是:具体列举,而非抽象概括;而由此导致的更大的差异是“可此可彼,可好可坏”,“某群体或组织的一致看法和态度”。我们不禁要问:任何群体和组织宣称的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看法和态度都是文化吗?况且“看法”和“态度”又是那么明显地带有主观倾向。英语中对“culture”的认识看起来表达自由,实则容易令人误解,也会给一些别有用心的文化误读者以借口。《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还有一个颇耐人寻味的例子:孩子们受到的教育叫他们要尊重不同文化(Thechildrenaretaughttorespectdifferentcultures)。这是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也许会被认为体现宽容。但言外之意是不管好不好,也要尊重(而不是接受)。如果出于某种需要,既可以说“虽不好但是文化”,也可以说“虽是文化但不好”。英语中对概念理解上得宽泛,导致“culture”一词内含太大、外延过宽,而这种认识的两重性已经导致模糊正误界限的结果。受其影响,西方的文化教育观从历史到现在都存在某些致命的倾向性,即对文化的认识存在文化和非文化、文化和文化垃圾之分,但无所谓先进与落后之说。文化的“优劣说”既是一种违背伦理道德的思想,也是违背文化本质的观念。它是一种否定文化多样性的思想。而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其多样性特征都是很鲜明的,尤其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它既包容东西方文化的一些特点,同时在自身文化发展上也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正是这种文化,才能将众多民族团结在一个大的文化团体中。

三、走出当代文化教育意识中的误区

“文化”是对物质精神文明成果的审美认同,即一民族、社会传承的对美好事物的共识。其传承性习得性、情感性共识性体现在崇尚、追求、传播共同认可的各种美,“美意、美心、美食、美事、美谈、美言、美誉、美术、美文、美德”,这一系列的汉语词汇的产生、传播就是典型的文化审美认同。然而受西方文化观念双重性的影响,我国也出现一些误读文化、滥用文化的倾向,导致当代文化教育观念走进种种误区。本文仅从高科技产品带来的巨变能否称之为文化谈起。以当下的智能手机为例,我们从中国的情况看,似乎人手一机,无论老少,不分职业和性别。殊不知,在很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并不像中国一样,智能手机的使用有明显的年龄界限,在职业分布上也明显不均,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环境里,由于人与人之间相对较为独立,日常交流相对较少,手机的需求就变得相对较低。类似的文化返璞归真现象,还有中国台湾地区的“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的生活追求。这种返璞归真更多地表现为,对人性的观照,无论是工业设计与生产、经济生活、政府的社会管理,只要明显地照顾到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都是受欢迎的。即便是一些青年才俊也同样意识到这种人性关怀的意义所在,其中不乏放弃子承父业的优越条件,而选择那些没有盈利空间、为众多商家所不屑的、不具备商业价值的人文项目,例如,我国台湾青年创业者黄沂雯在上海创立“失智人群(智力障碍人士)”体验中心。企业家及社会观察人士将大部分台湾年轻人的所谓“不思进取,安于小确幸”归为我国台湾地区的经济不振。“导致新一代的年轻人很多没有了上一代的拼搏进取精神,他们更想做舒适和有兴趣的事情”。出现这种判断与现实的反差,并不是那些企业家的商业头脑不够,而恰恰是他们没有真正地意识到,文化才是人类的根本,商业及其成果只是人类文化中微不足道的一分子,它对于文化的影响力远没有经济学家们估量的那么重。电子书没有像人们预判的那样而替代纸媒,移动视频也没有像商家所期望的那样而取代传统的电视和广播。总之,现代科技及其产品并没有成为文化的趋势,并不是使用的人多了,就成为文化。文化不是世俗化,更不是简单的商业或物质需求。

作者:张利红 单位: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M].吕叔湘,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苏]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3][法]孔狄亚克.人类知识起源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文化观论文篇(10)

〖测得准原理〗:世间万物,无例外,都是测得准的(准确程度最终都将取决于普朗克常数h=2π?的准确度),绝非测不准的;世间只存在测不准的学者,并不存在【测不准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文中用大量无可否认的事实,全面、系统、严格地证明了量子力学--世界权威理论,纯系伪科学。其基本原理--【测不准原理】系反科学的理论,由此量子力学已把科学引入歧途,并使之陷于恶性循环不解之中!

由于量子力学已修成了诡辩内禀属性,任何单方面对其论说全然无效,必须给量子力学以全面充分曝光,所以篇幅显得较长。实乃:

有道僧是愚氓忧可训,

奈何量子愚氓胜和尚!

第一章.世界是测得准的,并非测不准的

乍看,题目好象哲学的。不屑哲学,只谈物理。

大量研究表明,目前为止的实验已经给出物质世界准确信息,物理学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找出这信息并揭示其内在规律。遗憾的是,目前为止的理论(无例外)均未能如此。然而国内外学界却一致认为理论物理大厦框架--《量子力学》已经建成,剩下只是装修和美化了。

但经本文研究表明,《量子力学》对一些基本物理学问题的实质并不清楚,往往似是而非。然而《量子力学》却娓娓动听、夸夸其谈,实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请看事实:

1.1关于"量子化"根源问题。

微观世界"量子化"已被证实,人们已经公认。但接踵而来的就是"量子化"根源问题,又机制怎样?这本是物理学根本任务之一。已有的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玻尔、量子力学都未能回答。然而量子力学家们却置这本职任务于不顾,翩翩起舞与数学喧宾夺主、相互玩弄!

就是说,《量子力学》是在未有弄清量子化根源前提下侈谈"量子"的"科学"。其结果只能使原子结构凭空量子化,量子化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是目前物理科学之现状!

可有人,例如一位量子力学教授辩论时说:"量子化是电子自身固有属性,阴极射线中的电子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虽然,这量子力学家利用了"微小量子"数学"极限"概念进行诡辩,显得很聪明,但却误了人类物理学前程!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阴极射线中的电子、X射线韧致辐射电子、高能加速器中电子或其它自由电子能量都连续可变,决不表现量子化!这无疑表明量子化不是电子自身固有属性。那末,原子结构中能量量子化必有其它原因。显然这是基本物理学问题,作为理论物理又是非弄清不可的问题。其它科学例如数学,由于任务不同尚可不必关心量子化根源问题。然,作为理论物理决不可以!本文如下将准确具体讨论量子化根源问题以及物质世界又怎样量子化的,并给出8位数字有效精度与实验完全相符的计算结果。

1.2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

既然凭空将电子能量量子化,就难免臆造之嫌,所以《量子力学》就下意识往实验上靠――"符合"试验。然而,既下意识就难免拙劣,请看事实: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第六册--《量子力学》(文献[1])中著:"量子力学,可建立于数个基本假定上,大体上这些基本假定分属两大项……,两项的假定便构成一量子力学完整系统"。

这明确表明,量子力学就是建立在基本假定上的(种种猜测)。"科学学"研究还表明:任何建立在基本假定上的东西都不可能是科学!然而量子力学家们却娓娓动听说:"量子力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这不是弥天大谎么?!

文献[1]在建立对易关系:

pq-qp=(?/i)E―――――――――(1)

时说:"这是一基本假定"。并告诫人们:"不可懂"!就是说(1)式不能用任何数学--物理方法导出,即:不否认这是一种猜测。然而,(1)式就是昭著世界的"波动方程"的基础,也就是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

所以确切地说,量子力学就是建立在基本假定上的种种猜测。这分明表现的是量子力学家们主观意识!

研究表明,量子力学所谓实验基础,首先在于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认真研究表明,物质波究竟是什么?德布罗意本人未有弄清,后人至今仍未弄清,又怎能说"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呢?!

研究表明,量子力学的实际过程是:德布罗意对自然现象进行一次连他自己也弄不清的抽象(猜测)(以下证明),提出"物质波"概念。量子力学对这不清的概念又进行一次抽象(猜测)(以下证明),提出"波函数"(Ψ)概念,并且通过一种算符将其作用到一个基本假定即(1)式上,便铸成了著名的"波动方程"--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

(h2/2m)2Ψ+(E-V)Ψ=0―――――(2)

由于量子力学凭空引进"波函数Ψ",实际上就赋予了电子神奇性质。正是这种神奇性质使得量子力学具备了非凡诡辩能力。

1.3量子力学诡辩伦理

1.3.1关于理论基础诡辩

以上及以下讨论都证明,量子力学是,由于缺乏了解,错误地估计了试验(以下严格证明),用了错误的基本假定(不能由任何合理方法导出)而形成的,错误理论。然而量子力学家们却口口声声:"量子力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地科学"。这分明是在诡辩,再加上社会意识,量子力学又具备了狡辩能力。

1.3.2关于物质波的狡辩

对于"物质波"概念,量子力学[1]应用了三个基本假定:其一假定"对易关系"即(1)式,由此构成量子力学骨架;其二假定"测不准原理",由此编造了电子"几率云"图像;其三假定"波粒互补原理",这种原理本身就是一种诡辩,因为"波粒二象性"问题目前仍属困难不解的世界性难题。于是量子力学精心泡制出"波函数Ψ"并强加给电子。经如此之假定,电子便具备了神奇性质--量子力学家们的主观意识。

然而"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究竟是什么?量子力学家们着实应向人们交代清楚,遗憾的是任何学家都未能如愿。实际上对波函数Ψ的真实物理意义,量子力学家们也只是: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凡人不可知。这分明是狡辩理论!

如果需要,量子力学(文献[1])首先拿出:

2πa=n――――――――――――――(3)

很明显式中2πa是粒子中心轨迹。于是说,物质波是粒子轨迹波动。此说极易征服初学者,但此说问题也易败露。量子力学立即改变说法,言(3)式系近代物理概念,对此不能用经典概念理解。于是又出现:

1.3.3关于"经典"与"近代"狡辩

量子力学经常炫耀是近代科学理论,已经超脱经典,又不时贬低经典理论。

然而,以下讨论完全证明:量子力学除了主观臆造因素外,完全没有离开经典物理一步,也未超出经典物理一点,就连波函数Ψ的表达式(无例外)也完全是经典数学和经典力学关系式,并且以下用不可否认的事实--量子力学所犯经典错误,表明量子力学连经典理论也不通。所以,量子力学所谓超脱经典,正在于一些基本假定连同主观臆造。在此种意义上说,量子力学不仅超脱经典,而且也超脱科学!1.3.4量子力学方法论狡辩

确切说,量子力学不能给波函数Ψ做出完整的真实物理学定义,但在理论中却轮番使用:①波函数Ψ表示粒子中心轨迹波动;②波函数Ψ表示粒子出现几率;③波函数Ψ表示弥撒物质波包三种概念。有了三种概念,又可各取所需,自然一切物理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然而,量子力学同时又"有权"轮番否定这三种概念。但却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另一种需要--否定其它理论,其中包括真理。要指出的是,量子力学轮番使用三种概念,又轮番否定这三种概念,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因为应用一种概念的同时又否定这种概念,这是卖矛又卖盾的故事,连儿童都知道是蠢事。显然量子力学家比儿童高明得多,这叫认识方法狡辩。

似这样,在哲学面前,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量子力学可以蒙混过关;其它科学由于研究任务不同,不会关心"量子化"根源,又由"领地"限制也无权过问波函数的真实意义;量子力学又可各取所需轮番应用和轮番否定①、②、③三种概念。于是,量子力学便以狡辩赢得了世界理论权威!

1.4关于"符合"试验问题

以下将证明,量子力学所谓符合实验,实际上系对实验的猜测。量子力学很善于做貌似合理实则谬误的猜测(以下揭示),并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其实,对实验的真实物理过程并不清楚,又何谈相符呢?请看事实:

基于玻尔理论的成功,量子力学作两项重要推广。心理学原因,人们对这种推广又愿意接受。然而却出现本质性原则错误,请看:

1.4.1量子力学推广(一)

由于氢原子的试验电离能与玻尔理论真实能级相近,于是量子力学推广为:

试验电离能=原子真实能级――――――――――(4)

将该式推广到多电子原子中显然很省力气,但这是严重错误。请看氦原子事实:

试验(文献[1])测得氦原子两个电离能,这里分别用E1,E2表示为:

E1=1.80(Rhc)=24.58(ev)――――――――(5)

E2=5.80(Rhc)=79.01(ev)――――――――(6)

量子力学[1]认为这就是氦原子的两个真实能级。

若用E玻表示类氢氦离子基态能玻尔理论值,则

E玻=54.42(ev)―――――――――――――(7)

显然下式成立:

E2=E1+E玻――――――――――――――(8)

该式明确表明E2不是氦原子的真实能级,因为其中包含有E1,即第一电离能。

那么,实验值E2即(8)式表示什么物理内容呢?

研究表明:要使氦原子第二电子电离,仪器必先付出能量E1=24.58(ev)先使第一电子电离,这好比代价,氦原子于是变成类氢氦离子,其基态能为E玻=54.42(ev)。要使它电离,仪器必须再付出与E玻相等的能量,才能使第2电子电离。那么仪器付出总能量必为E2=E1+E玻,这就是氦原子电离实验真实过程,由此不难结论:

1.4.2据电离实验本文结论

电离实验结论一:氢原子及类氢氦离子玻尔理论值正确。

电离实验结论二:目前电离能实验值≠原子真实能级。

电离实验结论三:所有元素最低能级皆为其类氢离子能级,不存在比这更低的能级。

然而量子力学(文献[1]、[3])却竞相用"微扰法"、"变分法"乃至用修正核电荷方法逼近计算这氦原子的"能级"E2:

E2=5.80(Rhc)=79.01(ev)――――――(9)

显然,量子力学这种下意识"符合"实验,拙劣以极,形同瞎子摸象!

这是由于量子力学对原子结构缺乏了解,又没有搞清电离实验真实物理过程所致。

对此,进一步证明如下,参见表(一):

表(一)几个元素的类氢离子能级

原子序元素E1(ev)E玻(ev)E1+E玻E实(ev)注

13Al5.9862299.37992305.35692304

14Si8.1512666.73642674.88742673

15P10.4863061.30463071.79063070

16S10.3603483.08433493.44433494

17Cl12.9673932.07563945.04263946

18Ar15.7594408.27864424.03764426

表中E1为元素第一电离能实验值,E玻为类氢离子基态能玻尔理论值,E实表示类氢离子电离能实验值,可见下式成立:

E实=E1+E玻―――――――――――――(10)

该式明确表明类氢离子电离能实验值E实不能直接代表其真实能级,因为E实中包含有E1(第一电离能)。有说这是巧合。然而表中六个元素都完全巧合必有规律,这种规律就是以上三条结论。实际上(9)、(10)二式等价,但(10)式只对表中几个元素成立。对于其它元素或其它情况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不可一日而语。

这进一步证明了上述三条结论,再做如下推论:

1.4.3据电离试验本文推论

电离实验推论一:任何电离实验过程都是电子几经碰撞交换能量综合结果。注意氢原子的电离能与真实能级相近但并不相等的事实,因此

电离实验推论二:任何元素任何电离能目前实验值均不能直接代表原子的真实能级。

电离实验推论三:随着理论与技术进步将来完全可以试验直接测得原子的真实能级。

以上证明(4)式完全错误,然而量子力学对此未经证明却实际应用。可见,量子力学逻辑上粗糙、理论荒诞!

1.4.4量子力学推广(二)

根据玻尔理论的成功,量子力学(文献[4])又作一项重要推广:认为多电子原子结构不同壳层K,L,M,N…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1,2,3,4…

显然,这种推广也很省力,然而也是严重错误!

参见图(1)氢原子的能级,这代表玻尔理论的成功。可是量子力学毫不思索原封不动将图(1)推广到多电子原子中。量子力学很善于做这种貌似合理实则谬之千里的推广。从中可见量子力学理论思维完全不具物理学素质。

稍经分析不难发现,图(1)所示物理意义可用图(2)类比。谁都知道图(2)表示的内容是三个人在同一时刻的官位(级),或者表示一个人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官位。但决不表示一个人在同一时刻具有三种官位(级)。

那么图(1)也如此:或者表示在同一时刻三个氢原子的能级(画在一起),或者表示一个氢原子在三个不同时刻的能级。但图(1)决不表示在同一时刻氢原子有三个能级(注意氢原子只有唯一电子)。

要知道,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将产生完全不同乃至相反的结论。同样,量子力学这种推广也未经证明而普遍应用。

研究表明,原子结构这种性质是由量子化根源决定的。量子力学对此一无所知,严彦却夸夸其谈什么"量子"、什么"力学",实在误人不浅!

经量子力学如此推广,其结果必然使得原子结构--物质世界变得一塌糊涂。因之,物质结构必然由测得准变为测不准的了。这就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稍经分析也不难发现【测不准原理】的哲学错误。

所以如上述,量子力学所谓符合实验,实际上是对实验进行貌似合理(但谬之千里)的猜测并作勇敢推广而已。

1.5关于【测不准原理】问题

如果人们要问,量子力学就会说:【测不准原理】是根据实验的总结。

根据什么实验?

还是根据"物质波"。

但须知,与其说世界公认量子力学是理论物理权威,毋宁说世界公认"波粒二象"性问题仍是世界性遗难问题。在此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之前怎么可以总结呢?!

所以,在问题循环不解情况下,由于量子力学诡辩性及其狡辩能力,方才成为世界理论权威!以致人们对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哲学错误丧失分辨能力。又由于这种错误原理隐藏在高深难懂的量子力学之中,常人不可涉才得以免遭非难。现在有必要给这错误原理充分揭露!

大量研究可以结论,目前为止的实验已经给出大部物理世界准确信息,这就是普朗克常数h

=2π?给出的信息。根据这种信息,本文已经给出目前大部物理学问题以准确具体描述,其中包括目前困难问题,也包括"波粒二象"性问题。并且这种描述全部具有8位数字有效精度与并实验完全相符的结果,以下将做这种描述。这表明〖测得准原理〗成立(参见提要)。这就在事实上完全打了破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神话--鬼话!

然而量子力学由于缺乏了解又理论贫乏,却完全错误地应用了大自然给出的准确信息:

Δp·Δx≥(1/2)?―――――――――――(11)

这就是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数学表达式。显然竟将大自然给出的准确信息--普朗克常数?作为测不准的量度,是乃天大谬误。

第二章普朗克常数给出物质世界准确信息

本文大量研究,现总结普朗克常数:

h=2π?――――――――――――――――――(12)

给出的物质世界准确信息:

2.1?已经给出所有元素原子结构的准确信息

据此可以准确具体描述任何原子的真实结构,并都将与实验符合很好。文献[5]、[6]、[7]已经做了这种描述,这在事实上已经打破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神话--鬼话。

2.2?已经给出任何微观粒子(质子、中子、电子、光子以及场粒子等)自身结构准确信息

例如,可以算得质子自身结构理论半径,以rP表示,准确为:

rP=1.3214100×10-13(cm)―――――(13)

并可从能量、电荷、自旋、磁矩、元素周期率五方面算得完全相同的这一结果,已无可否认地证明这结果唯一正确。这是目前任何理论都办不到的!

又例如,可以算得电子自身结构理论半径,以re表示,准确为:

re=2.9742175×10-14(cm)----------(14)

同样可证明此结果唯一正确(繁琐,略),量子力学对此望尘莫及。

2.3?已经给出普适常数Φ的准确信息

普适常数定义:任何光子的波长λ与发射该光子的电子在原子中的轨道半径r之比为常数,以Φ表示之,那么有:

Φ=λ/r=常量=1/(ε。·α)

=4π×137.03600=1722.0451--------(15)

(说明:当电子跃迁为r∞时,轨道半径直接用r;当电子跃迁为rArB时,式中要用当量轨道半径,略。)

研究表明这是一个斩新的物理常数,虽无量纲,但具有丰富重要物理意义。由(15)式已经看出,普适常数Φ严格规定着光子和电子;以下还将看到,普适常数还严格规定着质子和中子以及粒子的磁矩及其"反常"。相形之下,量子力学竟将光速C称作"普适常数",不知多么无聊!

此外,根据普适方程(见下)和普适常数Φ还可算得任何光子的形成机制、光子的尺寸、质量、能量、性质以及光子的自身内部结构。此类问题,由于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限制,人们连想都不敢想。可见量子力学荒谬已极!并且,这种计算完全表明光子的粒子实在性,而所谓波动性只不过是粒子实在性的客观反映。

2.4?已经给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固体性质、液体性质、气体性质等物质结构准确信息

本文如下普适方程可以变为:

V=n2?2/mr2――――――――――――(16)

式中V为引力势能,它将准确决定晶体晶格能;而r则决定晶体晶格常数(略)。

2.5?已经给出量子数n=0,1,2,3…真实物理意义的准确信息

但在量子力学中,量子数n=0,1,2,3…只表示自然数,除此之外无任何物理意义。大量研究可以结论:宏观温度T就是量子数n在统计意义上的单值函数,即:

T=f(n)――――――――――――――(17)

研究还表明,对单个粒子(原子、分子)该式也严格成立,只不过对单个粒子(原子、分子)则无需统计。这已表明,微观粒子的温度也是"量子化"的,不能连续取值。此外还表明,任何微观粒子的温度都有真实物理意义和丰富物理内容。然而量子力学(文献[8])却说:"对于个别分子,温度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这表明量子力学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由理论贫乏导致理论错误!

2.6?已经给出宇宙最低温度准确信息

周知,由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绝对零度。那么,由普适方程即(20)式可以推出宇宙最低温度。并且,不难证明宇宙最低温度就是宇宙奇点。以下证明奇点宇宙必然爆炸,那么宇宙的历程就是循环爆发过程。由此可以准确具体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7?已经给出天体结构准确信息

据此可以准确描述任何天体的天文结构。

研究表明,任何天体天文结构与原子一样,都只能有唯一稳态解,他们遵循完全相似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普适方程即(20)式所揭示的规律。

也周知,据万有引力定律或开普勒定律也可描述天体的天文结构(位置、动能),但却实际上无穷多解,不能得到唯一稳态解。

这恰表明目前理论困难所在,量子力学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缺省"上帝一次推动"说!。

宇宙正在膨胀,没有稳态解呀!有人说。

不管你膨胀(例如银河系)还是稳态(例如太阳系),哪怕你收缩,都逃不脱普适方程严格支配!也所以这叫:普适方程!

2.7.1太阳系唯一稳态解

太阳系的唯一稳态解的意义在于:若用强大火箭推动,改变任意行星(例如地球)轨道(黄道面内)半经大小,待火箭动力消失后,该行星(例如地球)将慢慢回复到原来既定轨道位置。这由太阳性质决定,也由普适方程所规定。

通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唯一稳态解的计算,可以得到太阳系的三个重要天文结构常数:K1、K2、K3,其中K1、K2是基本的,K3是导出的(略)。可惜,量子力学半个也不知!

2.7.2太阳系第一天文结构常数K1:

K1=Vi2·Ri=常数

=1.327×1026(达因·cm2/克)――――(18)

式中Vi为各行星轨道速度,Ri为各行星轨道半径。并且,由此可直接推出开普勒定律(略)。

2.7.3太阳系第二天文结构常数K2:

K2=mi2·Vi2·Ri2/ri5=常数

=9.747×1049(克2/cm·秒2)―――(19)

式中mi为各行星质量,ri为各行星携带半径(定义:包括大气尺寸在内的行星自身半径叫做携带半径)。

研究表明,太阳用这两个常数严格地规定着系内所有天体的质量、尺寸(包括大气)、轨道、速度以及轨道曲线性质,无一例外。这些都是普朗克常数给出准确信息的结果,并由普适方程所确定。(说明:①普适方程计算天文结构要经过变换;本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的计算都与天文观测符合很好。②《太阳系天文结构计算》一文已送南京大学。)

2.8?已经给出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准确信息

见以下,物理学的首要和本职任务就在于寻找这些规律。

第三章普朗克常数的真实物理意义

上述可见,普朗克常数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理意义和内容,量子力学所知无几。不仅如此,由于缺乏了解,量子力学还经常混淆并滥用普朗克常数的物理意义。【测不准原理】正是量子力学滥用普朗克常数典型例证[参见(11)式]。

现初步总结普朗克常数h=2π?真实物理意义如下:

3.1?对宏观,谓最小能量单位。

这就是:E=ω?=nh,这由普朗克首先发现,并由此人们公认能量"量子化"。

3.2?表征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

研究表明,?是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研究表明,还有更小级别的量子化能量单位:(1/Φn)?,其中,n=0,1,2,3…为量子数;而Φ=1722.0451为普适常数即(15)式。

3.3?表征原子结构中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的单位。

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轨道角动量若用符号Le表示,那么有:Le=n·?,其中n=0,1,2,3…为量子数。

3.4?表征微观粒子自旋角动量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微观粒子自旋也是量子化的。但对微观粒子自旋的描述量子力学明显力不从心,狄拉克用量子力学算得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3.5?表征粒子自身能量量子化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人们也已公认,原子核自身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其量子化的单位为?。

需要指出,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并不是孤立的,然而量子力学却完全孤立看待。研究还表明,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必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外界,尤其首先作用于核外电子。物理学重要任务就在于找出这种作用内在联系,遗憾的是所有理论均未能如此。并且,量子力学家们皆置此本职任务于不顾(可谓不务正业),而竞相与数学喧宾夺主。有目共睹!

3.6?表征原子核与周围电子相互作用的能量单位。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量子能量状态首先作用到核外电子,而周围电子必同时感受这种作用。于是核外所有电子都同时感受两种相互作用支配:

第一,核外所有电子同时受静电(库仑)引力能(场)支配,这种作用是经典的。在这种作用下,电子有落向原子核的趋势。

第二,原子中所有电子又同时受原子核量子化能量场的支配。因此,原子中所有核外电子必同时感受原子核这种量子化能量作用。并且,这就是原子结构中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真实原因!也因此,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状态必与原子核一致,同一原子中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数必都相同,且都等与原子核的量子数。

也所以,量子力学认为原子不同壳层K,L,M,N…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0,1,2,3…是完全错误的。纯系闭着眼睛摸大象!量子力学很善于这种猜测,又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多么荒唐!

若用数学关系表达原子核这两种场量相互作用,这就是文献[5]、[6]、[7]推出的普适方程:

T=(1/2)V――――――①

T=E――――――――②―――(20)

E=n2·?2/2m·r2――――③

该方程因具有普遍意义,故称普适方程。研究表明,普适方程适于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还适用于天体的结构,并且计算与实验真正符合很好(普适方程物理意义见下)。

3.7?表征任何粒子(含天体)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最大量子化单位(还有更小单位)。

这不是简单推广,而有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例如,?将准确决定晶体结构,还准确决定天体天文结构。

3.8?表征物质与场、场与场间相互作用常数。

它直接与普适常数相关,还将决定粒子的"反常磁矩",附录中具体讨论。

3.9物质波与波粒二象性问题恰系普朗克常数?表演的内容(准确具体证明待续)。

3.10?(普朗克常数)将贯穿于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其中包括宇宙的爆炸和膨胀,光的干涉和衍射问题以及波粒二象性问题,核力与弱力问题等无一例外。

然而量此外还表明,任何微观粒子的温度都有真实物理意义和丰富物理内容。然而量子力学(文献[8])却说:"对于个别分子,温度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这表明量子力学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由理论贫乏导致理论错误!

2.6?已经给出宇宙最低温度准确信息

周知,由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绝对零度。那么,由普适方程即(20)式可以推出宇宙最低温度。并且,不难证明宇宙最低温度就是宇宙奇点。以下证明奇点宇宙必然爆炸,那么宇宙的历程就是循环爆发过程。由此可以准确具体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3?表征原子结构中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的单位。

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轨道角动量若用符号Le表示,那么有:Le=n·?,其中n=0,1,2,3…为量子数。

3.4?表征微观粒子自旋角动量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微观粒子自旋也是量子化的。但对微观粒子自旋的描述量子力学明显力不从心,狄拉克用量子力学算得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3.5?表征粒子自身能量量子化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人们也已公认,原子核自身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其量子化的单位为?。

需要指出,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并不是孤立的,然而量子力学却完全孤立看待。研究还表明,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必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外界,尤其首先作用于核外电子。物理学重要任务就在于找出这种作用内在联系,遗憾的是所有理论均未能如此。并且,量子力学家们皆置此本职任务于不顾(可谓不务正业),而竞相与数学喧宾夺主。有目共睹!

3.6?表征原子核与周围电子相互作用的能量单位。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量子能量状态首先作用到核外电子,而周围电子必同时感受这种作用。于是核外所有电子都同时感受两种相互作用支配:

第一,核外所有电子同时受静电(库仑)引力能(场)支配,这种作用是经典的。在这种作用下,电子有落向原子核的趋势。

第二,原子中所有电子又同时受原子核量子化能量场的支配。因此,原子中所有核外电子必同时感受原子核这种量子化能量作用。并且,这就是原子结构中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真实原因!也因此,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状态必与原子核一致,同一原子中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数必都相同,且都等与原子核的量子数。

也所以,量子力学认为原子不同壳层K,L,M,N…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0,1,2,3…是完全错误的。纯系闭着眼睛摸大象!量子力学很善于这种猜测,又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多么荒唐!

若用数学关系表达原子核这两种场量相互作用,这就是文献[5]、[6]、[7]推出的普适方程:

T=(1/2)V――――――①

T=E――――――――②―――(20)

E=n2·?2/2m·r2――――③

该方程因具有普遍意义,故称普适方程。研究表明,普适方程适于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还适用于天体的结构,并且计算与实验真正符合很好(普适方程物理意义见下)。

3.7?表征任何粒子(含天体)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最大量子化单位(还有更小单位)。

这不是简单推广,而有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例如,?将准确决定晶体结构,还准确决定天体天文结构。

3.8?表征物质与场、场与场间相互作用常数。

它直接与普适常数相关,还将决定粒子的"反常磁矩",附录中具体讨论。

3.9物质波与波粒二象性问题恰系普朗克常数?表演的内容(准确具体证明待续)。

3.10?(普朗克常数)将贯穿于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其中包括宇宙的爆炸和膨胀,光的干涉和衍射问题以及波粒二象性问题,核力与弱力问题等无一例外。

然而量此外还表明,任何微观粒子的温度都有真实物理意义和丰富物理内容。然而量子力学(文献[8])却说:"对于个别分子,温度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这表明量子力学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由理论贫乏导致理论错误!

2.6?已经给出宇宙最低温度准确信息

周知,由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绝对零度。那么,由普适方程即(20)式可以推出宇宙最低温度。并且,不难证明宇宙最低温度就是宇宙奇点。以下证明奇点宇宙必然爆炸,那么宇宙的历程就是循环爆发过程。由此可以准确具体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3?表征原子结构中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的单位。

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轨道角动量若用符号Le表示,那么有:Le=n·?,其中n=0,1,2,3…为量子数。

3.4?表征微观粒子自旋角动量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微观粒子自旋也是量子化的。但对微观粒子自旋的描述量子力学明显力不从心,狄拉克用量子力学算得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3.5?表征粒子自身能量量子化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人们也已公认,原子核自身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其量子化的单位为?。

需要指出,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并不是孤立的,然而量子力学却完全孤立看待。研究还表明,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必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外界,尤其首先作用于核外电子。物理学重要任务就在于找出这种作用内在联系,遗憾的是所有理论均未能如此。并且,量子力学家们皆置此本职任务于不顾(可谓不务正业),而竞相与数学喧宾夺主。有目共睹!

3.6?表征原子核与周围电子相互作用的能量单位。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量子能量状态首先作用到核外电子,而周围电子必同时感受这种作用。于是核外所有电子都同时感受两种相互作用支配:

第一,核外所有电子同时受静电(库仑)引力能(场)支配,这种作用是经典的。在这种作用下,电子有落向原子核的趋势。

第二,原子中所有电子又同时受原子核量子化能量场的支配。因此,原子中所有核外电子必同时感受原子核这种量子化能量作用。并且,这就是原子结构中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真实原因!也因此,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状态必与原子核一致,同一原子中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数必都相同,且都等与原子核的量子数。

也所以,量子力学认为原子不同壳层K,L,M,N…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0,1,2,3…是完全错误的。纯系闭着眼睛摸大象!量子力学很善于这种猜测,又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多么荒唐!

若用数学关系表达原子核这两种场量相互作用,这就是文献[5]、[6]、[7]推出的普适方程:

T=(1/2)V――――――①

T=E――――――――②―――(20)

E=n2·?2/2m·r2――――③

该方程因具有普遍意义,故称普适方程。研究表明,普适方程适于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还适用于天体的结构,并且计算与实验真正符合很好(普适方程物理意义见下)。

3.7?表征任何粒子(含天体)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最大量子化单位(还有更小单位)。

这不是简单推广,而有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例如,?将准确决定晶体结构,还准确决定天体天文结构。

3.8?表征物质与场、场与场间相互作用常数。

它直接与普适常数相关,还将决定粒子的"反常磁矩",附录中具体讨论。

3.9物质波与波粒二象性问题恰系普朗克常数?表演的内容(准确具体证明待续)。

3.10?(普朗克常数)将贯穿于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其中包括宇宙的爆炸和膨胀,光的干涉和衍射问题以及波粒二象性问题,核力与弱力问题等无一例外。

然而量此外还表明,任何微观粒子的温度都有真实物理意义和丰富物理内容。然而量子力学(文献[8])却说:"对于个别分子,温度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这表明量子力学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由理论贫乏导致理论错误!

2.6?已经给出宇宙最低温度准确信息

周知,由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绝对零度。那么,由普适方程即(20)式可以推出宇宙最低温度。并且,不难证明宇宙最低温度就是宇宙奇点。以下证明奇点宇宙必然爆炸,那么宇宙的历程就是循环爆发过程。由此可以准确具体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3?表征原子结构中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的单位。

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轨道角动量若用符号Le表示,那么有:Le=n·?,其中n=0,1,2,3…为量子数。

3.4?表征微观粒子自旋角动量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微观粒子自旋也是量子化的。但对微观粒子自旋的描述量子力学明显力不从心,狄拉克用量子力学算得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3.5?表征粒子自身能量量子化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人们也已公认,原子核自身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其量子化的单位为?。

需要指出,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并不是孤立的,然而量子力学却完全孤立看待。研究还表明,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必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外界,尤其首先作用于核外电子。物理学重要任务就在于找出这种作用内在联系,遗憾的是所有理论均未能如此。并且,量子力学家们皆置此本职任务于不顾(可谓不务正业),而竞相与数学喧宾夺主。有目共睹!

3.6?表征原子核与周围电子相互作用的能量单位。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量子能量状态首先作用到核外电子,而周围电子必同时感受这种作用。于是核外所有电子都同时感受两种相互作用支配:

第一,核外所有电子同时受静电(库仑)引力能(场)支配,这种作用是经典的。在这种作用下,电子有落向原子核的趋势。

第二,原子中所有电子又同时受原子核量子化能量场的支配。因此,原子中所有核外电子必同时感受原子核这种量子化能量作用。并且,这就是原子结构中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真实原因!也因此,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状态必与原子核一致,同一原子中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数必都相同,且都等与原子核的量子数。

也所以,量子力学认为原子不同壳层K,L,M,N…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0,1,2,3…是完全错误的。纯系闭着眼睛摸大象!量子力学很善于这种猜测,又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多么荒唐!

若用数学关系表达原子核这两种场量相互作用,这就是文献[5]、[6]、[7]推出的普适方程:

T=(1/2)V――――――①

T=E――――――――②―――(20)

E=n2·?2/2m·r2――――③

该方程因具有普遍意义,故称普适方程。研究表明,普适方程适于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还适用于天体的结构,并且计算与实验真正符合很好(普适方程物理意义见下)。

3.7?表征任何粒子(含天体)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最大量子化单位(还有更小单位)。

这不是简单推广,而有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例如,?将准确决定晶体结构,还准确决定天体天文结构。

3.8?表征物质与场、场与场间相互作用常数。

它直接与普适常数相关,还将决定粒子的"反常磁矩",附录中具体讨论。

3.9物质波与波粒二象性问题恰系普朗克常数?表演的内容(准确具体证明待续)。

3.10?(普朗克常数)将贯穿于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其中包括宇宙的爆炸和膨胀,光的干涉和衍射问题以及波粒二象性问题,核力与弱力问题等无一例外。

然而量此外还表明,任何微观粒子的温度都有真实物理意义和丰富物理内容。然而量子力学(文献[8])却说:"对于个别分子,温度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这表明量子力学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由理论贫乏导致理论错误!

2.6?已经给出宇宙最低温度准确信息

周知,由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绝对零度。那么,由普适方程即(20)式可以推出宇宙最低温度。并且,不难证明宇宙最低温度就是宇宙奇点。以下证明奇点宇宙必然爆炸,那么宇宙的历程就是循环爆发过程。由此可以准确具体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7?已经给出天体结构准确信息

据此可以准确描述任何天体的天文结构。

研究表明,任何天体天文结构与原子一样,都只能有唯一稳态解,他们遵循完全相似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普适方程即(20)式所揭示的规律。

也周知,据万有引力定律或开普勒定律也可描述天体的天文结构(位置、动能),但却实际上无穷多解,不能得到唯一稳态解。

这恰表明目前理论困难所在,量子力学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缺省"上帝一次推动"说!。

宇宙正在膨胀,没有稳态解呀!有人说。

不管你膨胀(例如银河系)还是稳态(例如太阳系),哪怕你收缩,都逃不脱普适方程严格支配!也所以这叫:普适方程!

2.7.1太阳系唯一稳态解

太阳系的唯一稳态解的意义在于:若用强大火箭推动,改变任意行星(例如地球)轨道(黄道面内)半经大小,待火箭动力消失后,该行星(例如地球)将慢慢回复到原来既定轨道位置。这由太阳性质决定,也由普适方程所规定。

通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唯一稳态解的计算,可以得到太阳系的三个重要天文结构常数:K1、K2、K3,其中K1、K2是基本的,K3是导出的(略)。可惜,量子力学半个也不知!

2.7.2太阳系第一天文结构常数K1:

K1=Vi2·Ri=常数

=1.327×1026(达因·cm2/克)――――(18)

式中Vi为各行星轨道速度,Ri为各行星轨道半径。并且,由此可直接推出开普勒定律(略)。

2.7.3太阳系第二天文结构常数K2:

K2=mi2·Vi2·Ri2/ri5=常数

=9.747×1049(克2/cm·秒2)―――(19)

式中mi为各行星质量,ri为各行星携带半径(定义:包括大气尺寸在内的行星自身半径叫做携带半径)。

研究表明,太阳用这两个常数严格地规定着系内所有天体的质量、尺寸(包括大气)、轨道、速度以及轨道曲线性质,无一例外。这些都是普朗克常数给出准确信息的结果,并由普适方程所确定。(说明:①普适方程计算天文结构要经过变换;本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的计算都与天文观测符合很好。②《太阳系天文结构计算》一文已送南京大学。)

2.8?已经给出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准确信息

见以下,物理学的首要和本职任务就在于寻找这些规律。

第三章普朗克常数的真实物理意义

上述可见,普朗克常数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理意义和内容,量子力学所知无几。不仅如此,由于缺乏了解,量子力学还经常混淆并滥用普朗克常数的物理意义。【测不准原理】正是量子力学滥用普朗克常数典型例证[参见(11)式]。

现初步总结普朗克常数h=2π?真实物理意义如下:

3.1?对宏观,谓最小能量单位。

这就是:E=ω?=nh,这由普朗克首先发现,并由此人们公认能量"量子化"。

3.2?表征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

研究表明,?是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研究表明,还有更小级别的量子化能量单位:(1/Φn)?,其中,n=0,1,2,3…为量子数;而Φ=1722.0451为普适常数即(15)式。

3.3?表征原子结构中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的单位。

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轨道角动量若用符号Le表示,那么有:Le=n·?,其中n=0,1,2,3…为量子数。

3.4?表征微观粒子自旋角动量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微观粒子自旋也是量子化的。但对微观粒子自旋的描述量子力学明显力不从心,狄拉克用量子力学算得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3.5?表征粒子自身能量量子化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人们也已公认,原子核自身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其量子化的单位为?。

需要指出,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并不是孤立的,然而量子力学却完全孤立看待。研究还表明,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必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外界,尤其首先作用于核外电子。物理学重要任务就在于找出这种作用内在联系,遗憾的是所有理论均未能如此。并且,量子力学家们皆置此本职任务于不顾(可谓不务正业),而竞相与数学喧宾夺主。有目共睹!

3.6?表征原子核与周围电子相互作用的能量单位。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量子能量状态首先作用到核外电子,而周围电子必同时感受这种作用。于是核外所有电子都同时感受两种相互作用支配:

第一,核外所有电子同时受静电(库仑)引力能(场)支配,这种作用是经典的。在这种作用下,电子有落向原子核的趋势。

第二,原子中所有电子又同时受原子核量子化能量场的支配。因此,原子中所有核外电子必同时感受原子核这种量子化能量作用。并且,这就是原子结构中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真实原因!也因此,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状态必与原子核一致,同一原子中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数必都相同,且都等与原子核的量子数。

也所以,量子力学认为原子不同壳层K,L,M,N…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0,1,2,3…是完全错误的。纯系闭着眼睛摸大象!量子力学很善于这种猜测,又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多么荒唐!

若用数学关系表达原子核这两种场量相互作用,这就是文献[5]、[6]、[7]推出的普适方程:

T=(1/2)V――――――①

T=E――――――――②―――(20)

E=n2·?2/2m·r2――――③

该方程因具有普遍意义,故称普适方程。研究表明,普适方程适于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还适用于天体的结构,并且计算与实验真正符合很好(普适方程物理意义见下)。

3.7?表征任何粒子(含天体)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最大量子化单位(还有更小单位)。

这不是简单推广,而有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例如,?将准确决定晶体结构,还准确决定天体天文结构。

3.8?表征物质与场、场与场间相互作用常数。

它直接与普适常数相关,还将决定粒子的"反常磁矩",附录中具体讨论。

3.9物质波与波粒二象性问题恰系普朗克常数?表演的内容(准确具体证明待续)。

3.10?(普朗克常数)将贯穿于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其中包括宇宙的爆炸和膨胀,光的干涉和衍射问题以及波粒二象性问题,核力与弱力问题等无一例外。

然而量此外还表明,任何微观粒子的温度都有真实物理意义和丰富物理内容。然而量子力学(文献[8])却说:"对于个别分子,温度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这表明量子力学先天不足后天亏损,由理论贫乏导致理论错误!

2.6?已经给出宇宙最低温度准确信息

周知,由气体状态方程可以导出绝对零度。那么,由普适方程即(20)式可以推出宇宙最低温度。并且,不难证明宇宙最低温度就是宇宙奇点。以下证明奇点宇宙必然爆炸,那么宇宙的历程就是循环爆发过程。由此可以准确具体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7?已经给出天体结构准确信息

据此可以准确描述任何天体的天文结构。

研究表明,任何天体天文结构与原子一样,都只能有唯一稳态解,他们遵循完全相似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普适方程即(20)式所揭示的规律。

也周知,据万有引力定律或开普勒定律也可描述天体的天文结构(位置、动能),但却实际上无穷多解,不能得到唯一稳态解。

这恰表明目前理论困难所在,量子力学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缺省"上帝一次推动"说!。

宇宙正在膨胀,没有稳态解呀!有人说。

不管你膨胀(例如银河系)还是稳态(例如太阳系),哪怕你收缩,都逃不脱普适方程严格支配!也所以这叫:普适方程!

2.7.1太阳系唯一稳态解

太阳系的唯一稳态解的意义在于:若用强大火箭推动,改变任意行星(例如地球)轨道(黄道面内)半经大小,待火箭动力消失后,该行星(例如地球)将慢慢回复到原来既定轨道位置。这由太阳性质决定,也由普适方程所规定。

通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唯一稳态解的计算,可以得到太阳系的三个重要天文结构常数:K1、K2、K3,其中K1、K2是基本的,K3是导出的(略)。可惜,量子力学半个也不知!

2.7.2太阳系第一天文结构常数K1:

K1=Vi2·Ri=常数

=1.327×1026(达因·cm2/克)――――(18)

式中Vi为各行星轨道速度,Ri为各行星轨道半径。并且,由此可直接推出开普勒定律(略)。

2.7.3太阳系第二天文结构常数K2:

K2=mi2·Vi2·Ri2/ri5=常数

=9.747×1049(克2/cm·秒2)―――(19)

式中mi为各行星质量,ri为各行星携带半径(定义:包括大气尺寸在内的行星自身半径叫做携带半径)。

研究表明,太阳用这两个常数严格地规定着系内所有天体的质量、尺寸(包括大气)、轨道、速度以及轨道曲线性质,无一例外。这些都是普朗克常数给出准确信息的结果,并由普适方程所确定。(说明:①普适方程计算天文结构要经过变换;本文对太阳系天文结构的计算都与天文观测符合很好。②《太阳系天文结构计算》一文已送南京大学。)

2.8?已经给出大自然内在本质规律准确信息

见以下,物理学的首要和本职任务就在于寻找这些规律。

第三章普朗克常数的真实物理意义

上述可见,普朗克常数具有极为丰富的物理意义和内容,量子力学所知无几。不仅如此,由于缺乏了解,量子力学还经常混淆并滥用普朗克常数的物理意义。【测不准原理】正是量子力学滥用普朗克常数典型例证[参见(11)式]。

现初步总结普朗克常数h=2π?真实物理意义如下:

3.1?对宏观,谓最小能量单位。

这就是:E=ω?=nh,这由普朗克首先发现,并由此人们公认能量"量子化"。

3.2?表征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

研究表明,?是微观能量交换的最大单位。研究表明,还有更小级别的量子化能量单位:(1/Φn)?,其中,n=0,1,2,3…为量子数;而Φ=1722.0451为普适常数即(15)式。

3.3?表征原子结构中电子轨道运动角动量的单位。

电子在原子结构中的轨道角动量若用符号Le表示,那么有:Le=n·?,其中n=0,1,2,3…为量子数。

3.4?表征微观粒子自旋角动量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微观粒子自旋也是量子化的。但对微观粒子自旋的描述量子力学明显力不从心,狄拉克用量子力学算得费米子(电子、质子)的自旋量皆为(1/2)?是完全错误的结果。

3.5?表征粒子自身能量量子化的单位。

实验已经表明人们也已公认,原子核自身能量也是量子化的,其量子化的单位为?。

需要指出,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并不是孤立的,然而量子力学却完全孤立看待。研究还表明,原子核这种量子化状态必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外界,尤其首先作用于核外电子。物理学重要任务就在于找出这种作用内在联系,遗憾的是所有理论均未能如此。并且,量子力学家们皆置此本职任务于不顾(可谓不务正业),而竞相与数学喧宾夺主。有目共睹!

3.6?表征原子核与周围电子相互作用的能量单位。

研究表明,原子核的量子能量状态首先作用到核外电子,而周围电子必同时感受这种作用。于是核外所有电子都同时感受两种相互作用支配:

第一,核外所有电子同时受静电(库仑)引力能(场)支配,这种作用是经典的。在这种作用下,电子有落向原子核的趋势。

第二,原子中所有电子又同时受原子核量子化能量场的支配。因此,原子中所有核外电子必同时感受原子核这种量子化能量作用。并且,这就是原子结构中电子能量量子化的真实原因!也因此,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状态必与原子核一致,同一原子中核外所有电子的量子数必都相同,且都等与原子核的量子数。

也所以,量子力学认为原子不同壳层K,L,M,N…中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n=0,1,2,3…是完全错误的。纯系闭着眼睛摸大象!量子力学很善于这种猜测,又美其名曰"符合"试验。多么荒唐!

若用数学关系表达原子核这两种场量相互作用,这就是文献[5]、[6]、[7]推出的普适方程:

T=(1/2)V――――――①

T=E――――――――②―――(20)

E=n2·?2/2m·r2――――③

该方程因具有普遍意义,故称普适方程。研究表明,普适方程适于所有元素的原子结构,还适用于天体的结构,并且计算与实验真正符合很好(普适方程物理意义见下)。

3.7?表征任何粒子(含天体)间相互作用能量的最大量子化单位(还有更小单位)。

这不是简单推广,而有极为丰富的物理内容。例如,?将准确决定晶体结构,还准确决定天体天文结构。

3.8?表征物质与场、场与场间相互作用常数。

它直接与普适常数相关,还将决定粒子的"反常磁矩",附录中具体讨论。

3.9物质波与波粒二象性问题恰系普朗克常数?表演的内容(准确具体证明待续)。

3.10?(普朗克常数)将贯穿于全部物理世界全部内容,其中包括宇宙的爆炸和膨胀,光的干涉和衍射问题以及波粒二象性问题,核力与弱力问题等无一例外。

然而量子力学一无所知,严彦却夸夸其谈,自欺欺人又听不得不同意见。认真地研究表明,量子力学并未解决任何实质性物理学问题。量自力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在人类文明史上建立一个永久性纪念碑--【测不准原理】--科学史上奇耻大辱!历史将证明这是对量子力学恰如其分的评价。

文化观论文篇(11)

我们现在的化学教学内容是比较陈旧的,由于教材的落后给教材造成的负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学生尽管书本知识学了不少,但毕业后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而发达国家的教学内容一般每隔5年,就要有一次较大的变动;有的国家两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材应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层次,因此内容繁杂,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只利于教师教,不利于学生学。现代教学理论则重视教材内容的基本性,主张学习化学的基本结构。新的教材观应是:

①教材现代化。把20世纪以来化学学科中的新成果吸收到教材中来,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②教材理论化。在教材中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提高理论水平。

③教材结构化。在教材中反映出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

④教材的多样化。除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⑤教材的趣味化。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化学史和化学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教师观的转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作为教师,不应只满足于能教好课,而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一方面,教师应进修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化学教育学、化学学习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智力心理学等。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这样,教师不是在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象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不会做的事,很难让学生学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各种技能,教师不仅要具备化学知识,还应该有社会知识与实用技术知识,不仅能讲授,还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教师除了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外部行为之外,更应该注意自己的个性及心理品质,应该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能力等诸方面提高自己,全面发展,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总之,要让学生具有的品质,教师应首先具有,21世纪的教师要走在21世纪学生的前头。

三、人才观的转变

一般地说,人才分三个层次: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丰富学识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人才,是人才的第一层次;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是人才的第二个层次;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广大公民和普通劳动者,是人才的第三个层次。社会对于这三个层次的人才都是需要的,缺一不可。比如在厂矿,既要有工程师,也要有技术员和技术工人;在大学和研究所,既要有教授、研究员,也要有资料员和实验员,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如果建筑公司只有绘图员没有施工工人,医院只有开药方的医生没有抓药的护士,工作如何开展!但当今许多人认为,只有高分考上大学才是人才,在高分、大学、人才之间画等号,因而在中学阶段一切围绕分数转,只抓智育,不抓德育、体育、美育、在智育中,只抓知识,不抓能力;在知识中,只抓高考要考的知识,不抓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这一切,都是片面人才观的反映。

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方面的。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音乐家、艺术家、体育明星、发明家。我们的学校要把培养多种人才作为我们的任务,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控制语言和数学两种智能,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却认为,人具有六种智能,由大脑的六个区域来控制,前两种是众所周知的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后四种则分别为音乐智能、体育智能、空间想象智能和感知自己或他人情感的智能。这六种智能各有自己的信息储存库,这一点可由某些健忘症患者的症状来证明。他们有时丧失了某种记忆力,而另一种智能却异常发达,这同时也证明了这六个区域中的某一区域若缩小,即某种智能衰退。其他区域则相应扩大,占据原属于另一智能的区域。另一智能则有可能发展。这就为我们培养各种人才做了生物方面的最好注释,也就是说,学生在这六种智能中的任一方面的发展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只以文化课的分数高低来衡量是不是人才,而应努力发现学生的特珠才能,为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提供特殊的条件。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一般都喜欢学生循规蹈矩,而认为那些常问“为什么”的学生是“刺头”,其实,这些“刺头”的创造力都很强。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就因为问了“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而被教师赶出了教室。我们在教学中有时也会发现,学生没按教师的思路做实验,教师大发雷霆;学生对某个问题刨根问底时,教师不耐烦地敷衍学生。所以,德国心理学家海内尔特说:“今天的学校忽视了促进创造力,而且常常跟创造力做对”。海内尔特的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不正确的人才观的指导下,在我们的训斥下,有多少创造思维的火花被熄灭,有多少人才被埋没……,是转变人才观的时候了。

四、认识观的转变

近年来,“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这是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因而,科学、技术、社会这些本属不同范畴和不同性质的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已愈来愈成为紧密关联相互渗透的整体,而化学在“STS”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代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化学学科发展的结果。因而中学阶段的化学教育应该完成三个任务:①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化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③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连一项指标都达不到。因为他们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而是让学生大量地背诵,靠死记硬背记下公式,会套公式算题即可,而新的教学观念认为:背诵一些定理定律不是学习,能背诵,记住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东西是学不会的。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把中学生当作“缩小了的成年人”,不注意中学生的思维习惯、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一切教学活动都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具体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完美结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错误让学生析,是非曲直让学生辨,方法优劣让学生比,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知识的转变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其实,知识不过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目的,我们还应该注意非知识性素质的培养。

①强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意培养能力和技能,不但要培养化学方面的能力,还要通过学习化学养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态度,如终生学习观点和自学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选择、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②强调渗透和综合,现代科学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方面门类越分越细,另一方面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广泛渗透,产生了许多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所以不但要强化化学知识,还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不但要重视书本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使学生的知识“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矗

③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制作、创造的机会,把化学变成活生生的实物,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化学。

六、过程观的转变

化学教学中狭义的过程一般是指化学实验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演变过程或某一被研究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我们知道,知识与能力是构成现代人才的两大要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转化成能力,只有活的知识才具有能力价值,化学过程和终端结论相比,前者属于活的知识,后者属于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倘若忽视化学过程的分析研究,而强求学生死记硬背结论,实属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做好化学实验,分析化学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通过研究过程掌握了知识,还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广义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发展认识能力,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众所周知,在一般的认识过程中,所涉及的是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这可以称为是认识论中的“二体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对象(客体)之外,还有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过程是个三体问题。处理好教学过程,也就是处理好教师,学生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由于人们对这三者在总体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矛盾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处理方法,就导致了不同的教学思想,结论及方法。

比如,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注入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这种教法主要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而新的教学观点则认为,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定的条件,则靠教师来提供,进行指导和引导,这种方法称为“指导发现法”,也就是说,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场所、器材,由教师启发指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思考、问答、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由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转变为自己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主动地位。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发现、实验分析,结论的整理过程,这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强化、提高都是颇有益处的。

七、课堂观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基本上是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曾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学生听;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所以,我们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该由单一转向多向,即同学教师,同学同学,同学社会,应由课堂转向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一体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立体大课堂。

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情绪受到压抑,现代心理学证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的。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和创立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精心设计游戏、实验、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现在流行的诸如“愉快教育法”、“幽默教学法”、“快乐学习”等均属这种类型。

在每节课的45分钟内,目前基本上都是教师用于讲课,而在美国,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不“承包”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再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再以听、抄、记为主,而是以练、思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象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课堂观。

八、评价观的转变

许多学生从小学起就开始受“考试”、“补课”的折磨,其目的只有一个:上大学,而怎样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素养的公民,却往往被忽视,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评价的错误导向所致。

教育的评价功能有多种,但主要表现为甄造功能和发展功能两种,人们历来对评价的甄造功能比较重视,通过它来体现教育的人才分配作用,而对评价的发展功能研究得不够,人们希望通过甄别选拔考试,对学习者按智力水平层层选拔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堆砌“象牙宝塔”,因此,学习者的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由于评价的甄别功能被不恰当地提高,造成了我国中学教育围绕考试评价运作的情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满堂灌,作业满天飞,为追求高分而牺牲学生的兴趣,生活追求,价值目标和情感生活,用题海把学生训练成解题和应试的机器,所以,把升学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由此可知,考试评价作为左右教育的指挥棒,其对教育的制约和干扰作用是十分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