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专业培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6:47

专业培训论文

专业培训论文篇(1)

(一)充实实训设备,提供实训场所

校内实训室是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场所,是完成实训教学基本保障。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室包括总台技能实训室、客房服务技能实训室、餐厅服务技能实训室、形体实训室、酒吧调酒技能实训室等。实训室需配有电脑、幻灯机、投影机等硬件设备以及应用软件、教学多媒体课件、丰富的案例库等教学资料。

(二)重视服务技能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酒店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酒店服务技能是酒店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必须掌握的。因此酒店专业的骨干课程要根据高职酒店人才培养计划对操作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技能的要求,在培养计划的设置上加大实训课的比例,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及具体的实训教学实施意见。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训计划完成实训内容,如前台预订、接待,客房甩单、清洁,餐饮摆台、斟酒等各项服务技能,并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练习,培养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训练酒店基本服务的能力。

(三)完善实训管理制度,构建实训保障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室由于使用的频率较高,因此实训室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实训室设备管理和维护的规章制度中,可以加入日常酒店管理的元素。例如将酒店客房卫生清洁程序的设计思路引入餐饮、客房实训室使用流程,并将实训室使用流程设计成酒店客房管理表格。表格主要由学生来进行填写,并有专任老师监督。通过实训流程的表格的开发及使用,学生可以参与到实训室流程管理的层面,形成酒店初级管理的意识。还可以将客房物品赔偿清单也引用到实训室物品管理条例中,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从各个细节加深对酒店各项管理制度的印象。此外,还可以建立实训室开放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实训练习需求,发挥实训设施设备的效能;建立实训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度,将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满足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实训环节。

(四)开展体验式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拓展能力。体验式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实训中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酒店专业一般采取以下体验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模拟一个情景或设计一项任务,利用实训室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借助实训室模拟软件等实训设备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对管理的认知和决策。通过实训环境及参与过程的刺激作用,使学生在不同的意见中领悟学习内容,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由于体验教学的设计密切联系企业工作环境,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可以通过体验教学完成体验实践的机会,增加管理经验。

(五)加强实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

实训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发挥实训功能的关键。因此要对实训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进修以及到酒店进行调研或兼职;也要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指导、培训;定期与优秀的同行进行经验交流,从而建立起既懂理论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

(一)主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分析及我院建设模式选择

目前对于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有:“产学一体化”、“顶岗实习”、“校企互动”和“订单培养”几种主流模式。华新现代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经验浅、社会影响小,但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各方共同努力,打造了“顶岗实习+多层次校企互动”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二)组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搭建校外实训基地群

顶岗实习与校企互动的企业选择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实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可以由学院领导、系领导、管理专家团队、专业教师组成。主要职能是: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寻求具有浓厚企业文化、先进经营理念的酒店企业合作,并协商合作办学细则。建设委员会分成三个小组:校企合作促成小组(负责寻找企业合作机会,促成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关系运维组(负责与已经达成校企合作的企业保持互利互赢的关系,并创建新的合作机会);基地建设执行组(负责基地运作过程中的具体协调和组织等事务)。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合作程度选择参与顶岗实习、浅层次校企互动、深层次校企互动,从而形成形式多样和层次化的“顶岗实习+多层次校企互动”校外实训基地群。

(三)“顶岗实习+多层次校企互动”实训基地群运作

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以解决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就业为目的,校企双方建立人才输送、离校培养的模式。该类基地适用于三年级学生。浅层次校企互动校外实训基地以参观了解企业运作为目的,该类基地往往用于解决学生专业和职业认知层面的疑惑。该类基地适用于入学教育和一年级学生。

深层次校企互动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往往共同派出专业教师承担具体的教学与实训指导任务,实训基地扮演着校外课堂角色,与校内教学相辅相承,互为补充。比如,我院目前与成都家园国际酒店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以酒店宴会资源作为我系酒店管理餐饮服务的实训场所。家园国际酒店是以接待大型宴会为主的五星级酒店。由于大型宴会需要的工作人员较多,酒店自身的工作人员不能满足。

专业培训论文篇(2)

从自愿报名参加专业英语培训的护理人员中进行选拔。选拔标准:①通过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②学历为本科及以上;③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④参加医院组织的统一英语考试,成绩>80分。最终选取160名护理人员作为培训对象。其中男性6名,女性154名;年龄20~39(25.34±3.46)岁;学历:本科150名,硕士10名。

1.2方法

专业英语培训活动包括集中授课、分组情境模拟演练、英语授课比赛、护理英文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为期9个月。

1.2.1集中授课和情境模拟演练

每月进行4次集中授课,共8个学时,第4周的2个学时为特定情境的床边演练。①集中授课:由我院编译组教师担任集中授课的教师,这些教师均兼任某大学的研究生英语授课,英语水平为专业8级以上。集中授课分为理论与临床实践两部分,分别选择《新概念英语2》和《护理专业英语-视听说分册》作为培训教材。其中《新概念英语2》为中英文双语编写,附有英汉对照词汇表、课文注释及简短的练习讲解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完整的英语学习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各感觉器官的功能,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护理专业英语-视听说分册》教材则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分为不同场景,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展视、听、说教学活动,锻炼护士专业英语的临床应用能力。②分组情境模拟演练:每单元后设置角色扮演、故事复述、情境问答、专题讨论等练习形式。教师讲授完理论内容后,共同观看录像,然后以小组形式进行情境模拟演练。共分为16组,每组10名护士。情境模拟演练结束后,教师给予点评和更正。

1.2.2英语授课比赛

英语授课比赛采取幻灯片授课的形式,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每个小组的护理人员分别在小组内进行初赛选拔,每个小组选拔出1名优秀护理人员,共16名护理人员参加了由护理部组织的英语授课决赛。在比赛前,邀请编译组专家对参赛选手进行指导。最终有4名护理人员获得英语授课比赛一等奖。通过英语授课比赛活动,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授课能力,而且为临床教学和外语交流储备了人才。

1.2.3护理英文学术报告

护理部、科教处组织安排护理人员书写相关专业学术报告,然后组织英语专家团队对上交的护理英文学术报告进行指导及筛查,选取部分护理人员作护理英文学术报告,每半年组织1次,每次3h。学术报告的重点是新技术和本专业最新发展趋势,以帮助护理人员增强对本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通过举办护理英文学术报告可提高护理人员学习医学英语的内在和外在动机,提高其在医学专业领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1.3效果评价

在培训前后进行英语笔试和英语口语考核,并统计SCI篇数。①英语笔试考核:满分100分,以历年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英语考试试题为笔试内容,题型包括选择题、阅读理解及词义转换、英译汉、完型填空、作文书写。②英语口语考核:满分100分。聘请山东大学3名外籍英语教师、我院编译组2名英语专业教师和有过出国进修经历的2名博士生作为评委,通过对预先设计的相关问题提问,考查听说能力,然后通过对抽签选中的护理情境对话进行现场翻译,考查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③SCI篇数:统计2012年1~9月和2013年1~9月160名护理人员发表的SCI文章篇数,包括已被录用还未刊出的文章。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培训前后护理人员英语笔试和口语考核成绩,采用t检验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考核成绩的差异。

2结果

培训后护理人员专业英语笔试和口语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1);培训前共发表SCI文章7篇,培训后12篇。

3讨论

为提高在职护士的英语临床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针对临床护士的需求,在护理部的组织下,对160名临床护理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英语培训活动。由表1可见,培训后护理人员的英语口语成绩比培训前平均高出21.4分,英语笔试成绩比培训前平均高出1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通过集中授课、分组情境模拟演练、英语授课比赛、护理英文学术报告等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临床护士的英语口语表达与书写能力。多形式的专业英语培训活动为临床护士营造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并提供了一个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平台。传统的护理英语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学员听的被动学习方式,其弊端是造就了一大批高分的“哑巴英语”。本次英语培训活动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活动场地体现了临床护士的实际需求,活动主题贴近临床护士的工作和生活;活动以对话形式开展,突出语言的功能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了培训效果。此外,通过举办英语授课比赛、进行临床护理案例英文学术报告,可激发护士的学习兴趣,促使护士主动思考与临床密切相关的问题,积极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护理新进展,不但有效提高了临床护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促使了护理人员撰写和发表SCI论文。

专业培训论文篇(3)

二、培训课程中“专业协作”关系的特点

不同于“学科协作教研”的学科分工、组内—组间竞争的互异竞争“院校协作共同体”的理论—实践互为依托,培训课程中的教师协作有其独特之处:

(一)协作内容:体现以专业知识为基点的纵深性(相对封闭性)

这里的相对封闭并非仅指客观环境:将参训教师“圈”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施训。而是指在培训环境下,参训教师进行协作时所呈现的学科针对性、目标确定性和过程集中性的特点。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专业、学科和年级划分,形成教师培训独层纵深发展的形态。其优点是针对性强,高效击破学科教学中的疑难点,显著提升参训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然而这种独层纵深式发展恰好体现出参训教师在协作过程中的相对封闭状态,这和当今所倡导的学科交叉与整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抵牾。

(二)协作形态:体现以专业思想为支撑的竞争———融合性

参训教师在协作当中体现出竞争性与融合性的特点。他们来自省、市、县各个地区,是各自学校所推荐的优秀、骨干教师,在教育背景、教育文化、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当集中到培训课程上时,这种差异体现得更为明显,在协作过程中引发良性竞争。这种良性竞争的出现,基于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和学识,本身就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体现。而这种专业性竞争所产生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创新、交织、融合,最终形成参训教师在专业学科领域共同蕴育的精神成果。

(三)协作目的:体现以专业能力发展为准的时空延展性

培训课程中教师协作关系的时空延展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特点:一是协作任务本身的延展。在培训课程中,不仅设置了当堂完成的协作任务,同时设置延展于课外的协作任务。比如,帮助参训教师结合实际,进行课题的开发和研讨,对培训教师进行网上跟踪和测量等。二是教师协作能力的延展。很多时候衡量培训成功与否,重要一点在于检验参训教师是否能将参训内容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在培训过程中培养出的协作意识能否代入实际工作团体当中,并将这种意识扩散于团体中,是教师专业协作能力延展性的重要体现。

(四)专业协作实质:专业协作的目的不限于协作成果的达成

这一特性是教师专业协作关系区别于教师其他合作行为的标志性特点。合作只是为完成任务,达成目标的一种形式化行为方式,而协作的意义并不仅在于此。在培训课程中,协作成果的达成并非参训教师进行协作的最终目标。成果只是树立的靶子,如何学会与同侪交流、沟通、协作,才是真正意义之所在。因此,教师进行专业协作本身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锻炼。

专业培训论文篇(4)

2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教师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各大院校培训体制和使用单位自体培训来看,专业教师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能够满足一定层次、一定区域应用的需要,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教师培训体系不够健全。从目前来看,各大院校都是借助其他院系组织相关培训,在培训上一般也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由于很多学校组织都类似于临时培训,导致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教学手段应用不够灵活。专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测向运动培训和准备时,存在理论过多,实践指导过少,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失误率过多;三是领域综合拓展不够。对于专业教师培训,往往只限于无线电测向运动相关的内容,将组织过程作为重点,忽视相关领域的研究,导致创新不够,无法实现大幅度突破。

3培养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教师的对策研究

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教师培训,必须要突出专业化、综合化、创新化和均衡化发展理念。一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院校在组织专业教师培训时,尽量设置专门学科由专业教师负责讲解,这样可以使他们专注于科目研究,能够不断提高专业水准;二是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在科目区分上,控制理论教学学时以讲清基本原理和基本军事地形学为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在基础体能、标图、电路识图以及综合运用上下功夫;在教学上,一定要使用真实的道具,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三是加强对测向运动外延的研究。传统的无线电测向运动使用的道具、组织原则及方法基本固定,教师要想将课程教授得灵活生动,必须要积极适应现代网络条件,应用多元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兴趣;要加强对测向运动外延的研究,如综合体能的组织、测向技能的训练、综合数据的分析等等,实现1+1>2的效果,以扎扎实实打基础的态度,推动学科领域的总体跃升。

专业培训论文篇(5)

当前公司、企业等用人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强调专业技能外,对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技术应用型专业相比,高职文秘专业在职业能力方面对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这就构成了当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高职院校在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必须针对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进行教学和实训环节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秘书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人们从事某职业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即人们运用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按规定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的要求,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由两大能力模块组成,即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术知识无直接联系,它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获得成功所必需掌握的技能,是跨职业的、可迁徙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指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1]

当前用人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一是注重综合素质,即要求秘书人员要德才兼备。二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既要有较强的办事、办文和办公自动化能力,也要有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以及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市场调查与营销能力等。社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工作能力,较看重综合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秘书是当前社会需求的主要对象。

二、当前高职文秘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开设文秘专业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少,尽管在文秘专业开设之初大都进行过相应的调研和论证,但在涉及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难以摆脱对文秘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传统认识,过分执着于办文、办会、办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强调过多,课程安排更接近与传统的汉语专业,以老师为主的课堂知识的传授多于以学生为主的实际工作过程训练和相应的能力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理论性、知识性课程过多,实践性课程相对较少,即使安排了实训课程,也往往是理论性、知识性课程的延伸,缺少由理论性到实践能力的转变,理论性课程孤立和脱离工作的实际。比如,花费很多课时讲授汉语知识和秘书理论,使课程成为枯燥乏味的教条,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二)专业教师缺乏职业工作经验

秘书工作是一门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很多方面,而目前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课程大都是由中文等相关专业的老师承担,很多老师从来没有从事过文秘或相关工作,对文秘工作的理解往往是从书本上得到的,或是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进行理解,缺少对文秘工作的真切体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的教学变成了纯粹的理论教学。

(三)实训教学环节虚浮

高职文秘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的设置和实施。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一是设置不合理,二是实训教学设施不齐备,三是实训教学流于形式。实训教学本来是由理论学习到实际工作能力培养的过渡,学生通过实训教学一方面可以了解秘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一方面通过实训掌握秘书工作的基本技能。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在实训环节的设置上限于学校在经费上的困境,难以设置基于文秘工作流程的仿真实训室,同时实训教学的老师因为缺乏实际秘书工作经验,也很难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实训内容和环节,使实训成为脱离秘书工作能力培养的虚浮的形式。

三、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从高职文秘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来看,它应包括业务能力、办事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四科。其中,业务能力是专业能力,是核心;办事能力和社会能力则是职业能力,是基本;个人能力则是其岗位能力的某种杰出表现,是拓展。[2]上述四种职业能力契合了社会对文秘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参照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要想符合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就必须转变观念,以秘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秘书工作任务流程为纽带,以实训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合理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环节,构建秘书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置教学和实训环节和内容

按照秘书工作的岗位能力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将所有课程按照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和相关能力三个模块进行设置。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业务能力指的是文秘人员自身应具有的职业特点的能力,是文秘人员完成本职工作中各类不同工作内容所需的能力,包括文字处理能力、信息收集和利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办公室事务处理能力和公关策划能力、会务与商务活动处理能力等;.相关能力可分为摄影、摄像、录音、速记、驾驶、则税金融、法律法规、营销竹理等内容,是业务能力的必要补充。[1]

(二)联合相关专业,联合建立仿真实训中心或“仿真公司”

文秘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应立基于文秘工作流程,在当前高职院校对文秘专业经费投入不多的情况下,文秘专业实训室建设可以考虑和学校其他相近专业共同组建仿真实训中心或“仿真公司”,这既可以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实现“公共职业环境”与“局部职业环境”的有机组合,同时又可以按照公司管理的模式完成基于工作流程的文秘专业实训。[3]

(三)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核心改革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秘书工作相关能力培养的目标,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式的“满堂灌”的做法,按照能力培养的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训练为核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师生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工作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4]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是为学生毕业走上秘书或相关工作岗位的一个职业能力培训过程,培养的是“准职业人”,是能够适应社会对秘书职业能力要求的未来的职业工作者。因此,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求职就业,也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揭平英.高职文秘专业“准职业人”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专业培训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18-01

对于绝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而言,拥有一项较强的专业技能是能否在社会立足的关键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专业技能在未来就业工作中所占的重要性在不断地提高。针对焊接专业本身的独特性,教师在本专业的专业技能的高低是学生能否拥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关键。因此,加强中职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是未来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过程与环节,应当受到学校与教师二者之间充分的重视。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对实践课程的缺乏,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操作能力不足以及对未来学生工作产生的阻碍性问题,并且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中职院校整体专业综合素质,对中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与创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焊接专业中职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探索,为专业化培训模式提供了创新的途径。

一、焊接专业专业化培训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仍然坚持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程安排上较多以综合为主,专业化课程安排相对较少,对教师专业化的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无论是教师的专业化培训还是学生的专业化培训均受到硬件、制度、培训方式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长期得不到有效地支持与发展。就焊接专业本身而言,如果长期以理论教学为主,不注重教师专业化技能的培养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操作能力不强等等。另外,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是对院校未来发展的总体要求。现代社会,各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能否在未来技术中取得较好的优势地位是院校所必须考虑的发展问题。

二、焊接技术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存在问题

1.专业化培训观念的落后

在中职院校专业教学中,长期把理论课程教学放在首位,并没有对教师专业化技能培训摆在一个适当的问题高度。这种注重理论的培养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专业培训,将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在具体实际教学中,因为原有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这将会严重制约专业化培训的发展与创新。

2.专业化培训制度与内容的落后

部分院校已经逐步重视教师以及学生专业化技术的掌握,在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上也加大了创新与研究,开展了针对教师的一年一培训机制,或者开展培训方式上的多重创新。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很多教师培训存在着时间过短、乐于走形式、培训知识落后等现状,这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严重的制约。并且,培训内容的落后性也进而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交予学生最新的行业知识,从而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3.专业化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在实行教师专业化培训过程中,寻找到较强的培训师资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就以目前焊接专业较为出名的几位老师而言,面对全国众多中职院校的需求,显然人数是不够的。而且在培训时间上看,延长时间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这样进一步导致了培训师资的欠缺。另外,部分学校在硬件条件上的落后,使得教师所取得的专业化技能无法得到充分展示,这也是专业化培训后续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三、焊接技术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创新建议

1.重视专业化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

学校要加大重视力度,进一步重视教师专业化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在资金以及硬件上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同时,在硬件条件上要加大资金倾斜投入,不断创新培训机制,可以尝试实行“一月一学习”或者“脱岗培训”等机制,要下决心、花大力气培训出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并且,还要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针对在培训的过程中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要不断加以解决与消除,要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本,以学校未来发展为基石,重视高素质的教师人才,不断加大专业化培训力度。

2.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

在教室专业化培训过程中,要切实可行地转变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培训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专业化技能的培养。同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不能继续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点,要加强学生专业化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教师专业化培训的根本性目的。通过日常的教学与研究,可以在教学中让教师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且对专业化模式的肯定也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现有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知识性保障。

3.加快人才引进,增强硬件设备

在未来中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焊接专业还是其它专业,都离不开人才这一关键性问题。实行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要在寻找到人才的基础上进行阐述与发展,对未来焊接技术的发展有前瞻性的人才可以进入教师培训队伍,在理论与实践中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水平,院校应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从根本上保证教师与学生的专业使用。只有拥有好的硬件条件才能在根本上实现高素质的专业学生培养,才能使得学校不断健康发展。同时,针对部分院校资金不足等原因,可以与企业展开硬件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这也是一条合适的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适合社会发展的实际与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

四、综合意见与创新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中职院校专业化模式发展较为滞后的现状,现以焊接专业为例,可以在如下几点上改进措施加强学习,第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改进策略,不断在关键技术节点上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第二:在日常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大创新与调整力度,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探索与实践,针对焊接专业本身的独特性,以高标准、严要求促进专业化发展。第三:要摸索出一条适合焊接技术未来发展的中职培养模式,不断以此为基点,加强与焊接企业的合作与研究,共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专业技能。

专业培训论文篇(7)

二、培训方法

1、上岗前需参加岗前培训一周。在医院培训期间,由管理办公室统一布置培训工作。 2、在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办公室和指导小组的直接指导下,做到专科理论、临床诊治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相结合,基础培训和专科培训相结合。 3、培训人员培训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指导老师负责制和学分制。 4、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细则,实行二级专科轮转。

三、培训内容

1、参见卫生部各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 2、相关学科临床理论进展和新技术;相关学科临床操作技能及常见病、疑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了解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处理措施;在科室统一安排下参加临床教学工作。 3、临床科研方法,科研论文、临床研究课题申报写作方法,文献检索方法,卫生统计学。 4、专业英语:相关学科外文专著和文献、专业杂志,英语论文写作。 四、综合素质要求 1、严谨、求实、规范、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2、高尚的医德医风和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 3、医患沟通艺术和能力。 4、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四、理论课程:

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细则》要求的本专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巩固大学理论知识,阅读本学科经典著作。

五、考试、考核:

1、出勤考核:培训人员实行24小时负责制。病、事假三天以内(含两天)由本人书面申请,指导老师和科室主任签字后生效,并在考核表上记录;三天以上者,需由专科医师管理办公室签字后生效。请假情况如实记录于培训手册。

专业培训论文篇(8)

按专业方向开展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培训是一种新的培训理念,也是读者培训服务的一次全新尝试与探索,需要在吸收以往各类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创新,主要是由各专业的学科馆员根据专业需求分别设计符合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培训内容和方案,针对相应专业的读者进行培训,并最后给予效果的评价和进一步改进。而培训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将对培训项目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为此,笔者在参考了一些相关培训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专业需求分析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及电子资源的需求情况往往是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制定培训方案前,图书馆员必须首先对本校所有学科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在研究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最好能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沟通,找准专业定位,把握本专业的资源需求状况。总之,明确专业研究方向是开展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础,在培训时最好能使读者带着研究课题查找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内容的设计要结合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来展开。一方面需要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精选和推介,重点介绍与专业有关的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及其利用技巧,将图书馆现有的电子资源中与本专业研究方向联系紧密或者相关度高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统一抽取并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此外可着重挑选几个专业性强的数据库进行重点推介,这也是体现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特点的最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为了使读者更深入了解电子资源应如何与自身专业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可以选取几个本专业方向的利用电子资源进行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同时穿插一些专业领域的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数据库操作技巧和统计功能等为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或跨学科的研究中提供一些启发思考与创新思路,进而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训效果评价在对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从前来参加培训讲座的人数以及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反应等来评价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子资源使用量的统计数据来观察和评价。

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开展

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图书馆的读者培训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包括本科生的新生入馆教育、面向全校的文献检索公选课,以及相关数据库专业人员作的电子资源系列培训讲座等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各类电子资源的推广力度和利用效率,面向更高层次和需求的读者进行更有专业针对性的电子资源使用培训,根据以上培训设计思路,“上外”图书馆开展了由学科馆员按专业方向分专题讲解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系列培训讲座,并陆续推出了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经济管理及其他人文社科等方向的专题图书馆资源利用培训。这些讲座主要由图书馆相关专业的资深学科馆员担任主讲,除介绍图书馆文献和服务之外,重点结合各个专业方向开展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培训和现场演示,指导读者更为有效地查找和利用论文写作及学术研究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以下结合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及“上外”开展的实践,以“上外”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尝试结合其学科特色和相关资源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探索专业方向电子资源培训的新思路,以期为此类培训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培训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新闻传播学专业需求分析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而言,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新闻素材的需求,即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材料,这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的中外文报纸和相关网站上;二是对学术文献的需求,包括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文献,这主要可以从图书馆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图书和学位论文中获得。同时,由于电子资源具有比纸质资源内容更丰富、更新更迅速、检索更便捷等诸多优势,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应当主要从报纸、期刊、图书以及学位论文这四种类型的资源展开介绍。

新闻传播学专业培训设计培训的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求和文献类型等展开,一方面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推介,重点介绍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和演示其利用技巧;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研究案例来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相关资源介绍及其利用学科馆员在对专业定位和学科方向有了明确的把握之后,就需要对图书馆现有的相关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找出与之相关度最高的各类文献,并有重点地将其推介给该专业的学生加以利用。由于图书馆文献种类繁多,笔者主要从资源类型入手加以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与新闻传播学联系紧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及相关功能。报纸。报纸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其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因此,在进行该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时,报纸这一类型的资源应作为首选的推介对象。就中文报纸而言,培训主要推介了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对于检索和利用国内主流的报纸媒体资源十分方便和全面。就外文报纸而言,则首推Lex-isNexis学术大全,可深入搜索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报纸内容,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必备数据库之一。另外,Factiva新闻数据库也可一站式访问大量的新闻资讯,时效性强,检索方便。由于这两个数据库的使用技巧性较高,培训时应重点介绍和演示其检索利用的具体操作流程。

期刊。鉴于电子期刊的学术性和便捷性,培训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善加利用电子期刊资源。就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而言,重点推介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EBSCO的传播学与大众媒体数据库,基本涵盖了中文和外文的重要新闻传播学类期刊资源,对于利用中外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具有很大作用。此外,人文社科类的期刊资源对于新闻传播的学习和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由于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它的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因此,要搞好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还必须注意相关人文社会学科文献资源的利用。培训时可适当推介如SAGE人文社科库(包含有Commu-nication&MediaStudies学科专题)、ProQuestRe-searchLibrary等相关资源。对于外文期刊数据库的快速查找和定位,培训中需强调图书馆的“外文期刊导航”功能。利用该导航读者可以按照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查找和定位所需电子期刊资源,从而极大地节省读者的检索时间,并使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p#分页标题#e#

图书。与报纸和期刊相比,图书类文献资源在数据库中的收录并不十分全面,利用方式上也较之前两者存在一定的不便,而纸本书籍或更能满足读者需求。因此,在进行图书文献介绍和利用的培训过程中,应协调纸本和电子的平衡,建议读者从馆藏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此两种类型的图书资源。对于中文图书的利用,可以突出强调“读秀学术搜索”功能对于查找纸本和电子图书的重要作用,其能一站式检索超星数字图书馆的电子书以及该馆馆藏的纸本书,对于读者而言资源获取率大大提高,是目前查找中文图书的首选方式。对于外文电子书而言,主要介绍Ebrary电子书和MyiLibrary电子书这两个数据库。在这两个库中虽然没有新闻传播学类的专题分类,但其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源相当丰富,且学术质量也很高,适合读者进行扩展性阅读,开阔视野和研究思路,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帮助。这同样适用于其他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对于专业学习和研究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NKI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库可下载全国各大高校历届硕博士的学位论文,尤其是本校相同研究方向或相同导师的论文更是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思路、写作方法、格式等各方面起到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对于“上外”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而言,除了参考中文的学位论文外,英文的学位论文资源也是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了欧美1000余所著名大学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是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外文学位论文信息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们及时了解国外该学科领域的硕博士研究生的最新研究动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将其引进或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来。因此,这两大学位论文库也是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不可忽视的内容。新闻传播与文献研究案例举要培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新闻传播学相关研究案例,结合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和统计功能等剖析在研究方法上的拓展与创新,为学生的学术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上的启发与指导,展示电子资源在检索和利用上的便捷性和科学性。以下通过两种类型的案例加以分析。

新闻传播学文献的计量统计研究。该类型的研究主要通过对新闻传播学领域相关专业期刊或学术论文等的文献引证频次或下载数量等信息的计量统计和汇总分析,研究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学术发展状况。如“中国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SSCI、CNKI两个主流引文数据库的研究”一文,分析了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CSSCI、CNKI两个数据库被引证的现状,找出了新闻传播学自1978-2007年30年以来的高被引论文,比较两个数据库的引证特点,并对发现的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的领域分布、年代分布、期刊分布等数据进行了分析〔2〕。从该实际研究案例中,重点引出对于CNKI数据库引文统计功能的介绍,演示新闻传播学领域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统计和排序功能,从而可以进一步对高被引论文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又如“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一文,选取了中美两国各两份新闻传播学的主流学术期刊(分别为美国《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和《Jour-nalofCommunication》以及中国的《新闻与传播研究》和《新闻大学》),通过对其6年间(2000-2005年)所有论文的内容分析,描绘出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概貌并比较其异同〔3〕。

对于此研究案例而言,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就能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其检索和统计远比纸本期刊方便快捷得多。结合专业领域与相关案例的分析,介绍数据库的功能特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并深入发掘其对实际研究有意义的功能。新闻媒体信息源检索搜集与统计分析。该类型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如报纸、期刊、图书等)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报道、阐述、论证等的文献资源,通过专业数据库全面搜集,对其信息源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从而得出该领域的某些结论。如“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一文,以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为切入点,通过对2004-2008年间LexisNexis数据库中新闻文本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解读,探索了当代中国外交话语在西方舆论中的角色问题〔4〕。本案例值得借鉴之处是其对于数据库中检索条件的设定,其以LexisNexis学术大全数据库为资料源,选取其新闻库中世界主流报纸库(MajorWorldNews-papers)里的英语报纸为样本范围,对近5年的新闻设置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这样的实际检索案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数据库的检索限定技巧和研究使用方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培训方式探讨

培训讲座主要采取PPT课件演示和网上数据库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同时设置现场提问和互动环节来解答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多种方式的相互配合与穿插可以使培训效果得到最优化的呈现。PPT课件讲授作为一种多媒体演示工具,PPT已被普遍应用于各类教学培训,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程和资源利用培训也不例外,其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PPT的页面导航层次和内在逻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逻辑”是PPT的灵魂,的确如此。PPT也要讲究谋篇布局和创意策划,应能体现培训内容的层次结构和表达出教师的脉络思路〔5〕。如本培训设计分别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需求、图书馆相关电子资源的利用(资源又进一步按照类型进行分类介绍),以及结合有关研究案例对数据库使用和研究思路等进行深入探讨等几个方面展开,层层深入,结构清晰,导航明确,对于培训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网络平台演示由于网络数据库的操作步骤连续性等特性,如果仅凭PPT的图表和截屏等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还无法达到良好效果,因此必须同时结合网上现场操作演示的方式来进一步呈现。有调查显示,有将近80%的图书馆文献资源检索类课程运用了截屏来讲述教学内容,有的截屏页面数量占了PPT总页数的绝大部分〔6〕。这与网络数据库的应用性特点有一定关系,但并非所有的操作过程和步骤都适合用PPT来展示。一般而言,在重点介绍某一数据库(如本培训中的LexisNexis学术大全)的利用方法和检索技巧时,可以选择在线演示的方式来进行,其操作过程的连续性和动态性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整个流程。当然,在线操作可能会受到网速条件影响和培训时间制约,因此,应选择几个与培训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重点电子资源数据库加以演示。#p#分页标题#e#

现场互动问答除了PPT课件和在线数据库演示以外,还应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和老师进行现场提问,这样可以弥补讲座培训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也可以了解相关专业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文献尤其是电子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和现场解答。此外,在培训中还应准备一份专业方向读者利用电子资源的需求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读者的身份、专业和研究方向、最常使用的数据库类型、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电子资源的实际需求和目的,以及对于本次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和意见建议等,以便于回收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此项培训工作的内容安排和组织形式。

专业培训论文篇(9)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化的建设离不开专业化的培训,通过专业化培训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能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以专业化的视野开展高校辅导员培训研究是迫在眉睫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必要性

(一)现实要求。

所谓“专业化”是指高校辅导员应当是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培养,掌握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就要求辅导员培训不仅要使辅导员了解一些学生工作的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而且要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

(二)个体发展的要求。

一是系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由于受到自身学科领域的局限,辅导员大多无法系统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岗位的基础性要求;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高校学生学生构成的层次性、复杂性日益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凸现,学生工作任务繁重,难度加大,迫切需要有一批专门人才投身到辅导员工作中。因此,开展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是辅导员成长、满足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的必然。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仍处于探索阶段,尚不能完全适应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目标相对较低。

目前辅导员培训多停留在以辅导员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的工作方法总结以及政策、规定的诠释上,以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为主,缺乏对培训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培训内容较狭窄,在对辅导员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应性引导、职业能力提升、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个性化发展以及辅导员工作所需掌握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着力较少,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培训主要以讲座形式开展理论培训、工作讨论等,缺乏交流的氛围和一对一的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培训经费,难以开展有特色、有创新的培训活动,无法为辅导员提供系统的信息,致使培训缺乏有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

(三)缺乏专业化培训的机构和师资队伍。许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基本上都由学生工作部(处)组织,没有设立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专门机构。而学生工作部(处)由于忙于大量的学生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化培训。同时,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培训技巧尚待提高。这些都给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培训体制仍不够完善。许多高校虽然加大了培训的力度,但是对于辅导员的培训仍然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在制度保障、经费支持、考核制度等方面仍有所欠缺,客观上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三、推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培训的开展。

(一)统筹安排,建立健全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工作队伍。建立系统、高效的专业化培训机构和队伍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应注意吸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结合学生工作进行专题教学和课程项目开发研究,建立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师资队伍,为有效开展和推动辅导员专业化培训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内容。辅导员培训应根据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特色和职业要求,有针对性的科学的系统安排培训内容,全面提高其专业素养。

1.以基础性为原则的岗前基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训和从业技能培训,使新辅导员了解辅导员的岗位要求、工作性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基本从业技能。

2.以提升性为原则的职业能力培训。辅导员的工作特点要求辅导员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危机处理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也必不可少。

3.以拓展性为原则的专业知识拓展培训。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人文素质,因此应设置系统的专门培训,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补充,包括有德育、教育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培养一支具备一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专业人员队伍,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养。

4.以发展性为原则的个性化发展培训。针对辅导员职位需求、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的差异性,以满足辅导员不同的需求为目的设置培训内容,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内化需求,构建培训新平台。高校应积极构建平台,为辅导员发展提供空间,把培训内化为辅导员自身的需求。

1.构建课堂教学平台,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主渠道中的作用。辅导员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让课堂教学对辅导员提出的理论水平要求转化为辅导员对培训的自觉追求。

2.构建理论研究平台,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专业研究方向,朝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学校在政策上应有所倾斜,在课题申报、研究经费上对辅导员有所支持;在辅导员考核上对于科研项目也应有所要求。通过不断提高对辅导员的理论水平要求,使得辅导员自觉追求提高自身能力的培训。

3.构建实践平台。根据目前培训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可操作性的培训的现状,积极构建辅导员实践平台,以团体辅导、拓展训练、挂职锻炼、学术活动、外出调研、沙龙等形式开展辅导员培训交流,多层次多方位的拓宽辅导员视野,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

4.构建网络交流平台。通过开设微博、论坛、QQ群、飞信等各类网络交流工具,开展辅导员间的网上学习与交流。

专业培训论文篇(10)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专业培训论文篇(11)

1.相关法规和文件要求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首先,《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1999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第十三条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施教机构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培训机构应当配备素质较高、适应培训工作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并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优秀中小学校长作为兼职教师。”

其次,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最近也下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该文件提出:“重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培训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师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由专家学者、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和专职培训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这里所说的“培训师资队伍”既包括培训教师的师资队伍,也包括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师资队伍。

最后,几乎所有的地区在评估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时,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都有“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这一评估指标。

2.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要求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首先,各种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培训都有一些规定的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这些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的讲授任务由专职教师承担比较合适,因为这些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的讲授不是半天或一天就能够讲授完的,兼职教师讲授时间具有不稳定性,在讲授安排上难以操作。

其次,如今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常采用课堂研讨、教育考察、撰写结业论文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因为这些培训形式适合成人特点,能够突出参训校长的主体地位。

当培训采用课堂研讨这种形式时,研讨前题目的选择、研讨过程中的引导与点拨、研讨结束时的点评与总结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

当培训采用组织参训校长在本地或到外地进行听课评课和教育考察这种形式时,听课评课和考察时的引导、听课评课和考察后的总结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

当培训采用参训校长完成结业论文撰写这种形式时,结业论文撰写时的指导和结业论文质量的验收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另外,校长培训机构对兼职教师的选拔、讲课内容的安排与协调、讲课质量的监控等也需要专职教师参与。特别要指出的是,有些中小学校长在非培训阶段也可能遇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上的某些困惑问题,这也需要专职教师的支持和协助。

3.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如今,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配备有专职教师,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则配备的专职教师不齐全或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教师。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有配备专职教师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工作就相对比较规范;而配备专职教师不齐全或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教师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工作就相对比较不规范。于是,人们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就有了“无专不稳,无兼不活”之说。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

专业构成、学历和职称要求

1.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

相关的法规和正式文件中只是提出要求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但并没有硬性规定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具体的数量。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的数量要根据所承担的培训规模来确定。一般地说,平均承担40名左右校长的培训规模就要配备一名专职教师比较合理。

2.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1999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第六条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培训具体内容要视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要以教育专业教师为主,并配备部分思政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和现代科技专业的教师则主要聘请兼职教师担任。当然,教育专业、思政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也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担任。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专职教师要逐步从单一的教学型向综合型发展,也就是既能教学,又能搞科研,还能成为中小学校长的参谋。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专职教师还可以承担中小学教师的通识培训任务。

3.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要求

相关的法规和正式文件至今还没有硬性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达到什么样的学历和职称的要求,但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省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和职业中专学校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高职称者应占70%以上;市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初级中学校长和小学学区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和高职称者应占60%以上;县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小学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和高职称者应占50%以上。

根据以上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专业构成、学历和职称所提出的要求,可能就有部分培训机构或因专职教师的数量不够、或因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不合理、或因专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没有达标等原因而无法达到这些要求。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考虑到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并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出发点,贯彻“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一通行的、惯例的原则,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进行逐步的人员调整和补充,力争在2015年之前使所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队伍能够达到人员数量适当、思想和业务素质优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要求。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特殊能力要求

中小学校长是中小学教师中的精英,平均综合素质高于普通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的素质不仅要有普通教师的素质,例如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敏锐的政治思想、良好的心理素质、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某些特殊能力。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只有具备四种特殊能力,才能适应承担培训中小学校长的任务。那么,这四种特殊能力主要是指哪些能力呢?

1.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

所谓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就是结合国家规定的培训目标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能够准确判断参训校长对培训有哪些需求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就可以在培训前备好课和安排好教学计划,并使整个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调动参训校长学习的积极性。

2.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

所谓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就是在准确判断参训校长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能够选择最精炼的培训内容进行教学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就能够在培训中充分利用有限时间使参训校长学到最需要、最实用的教育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3.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

所谓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就是根据培训计划和培训机构的实际条件,能够恰当地组织各种培训活动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就可以使整个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未来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4.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

所谓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就是根据培训目标以及通过核算培训成本(人力、物力、财力)和培训成果,能够对培训效益进行准确评价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就能够不断改进培训的方法和形式,更合理地配置培训资源,从而促进培训效益的提高。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选拔、管理和提高

1.严把“入口关”

专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要严把“入口关”,也就是对新近加入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要进行严格和细致的考核,必须经过试教和试用期这两个程序;坚决杜绝一些低素质的教师凭关系加入这支队伍。对专职教师的学历、职称、素质和特殊能力的要求,必须参照高标准严格执行。

2.对专职教师要压担子

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立足点应放在依靠专职教师上。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时,主干课程的授课应尽量由专职教师来承担,把提高教学质量的担子主要压在专职教师肩上,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还要设立专职教师开设新课程资格评议和讲授提纲审查等程序。随着今后中小学校长培训以办提高班和研修班为主,课程的设置和来源将多样化,为此,条件成熟的培训机构可以由专职教师推出一批选修课程,即公开课程内容和公开主讲教师姓名,让参训校长选修。这就营造了专职教师之间的竞争氛围,促使他们慎重考虑课程内容和认真备课,重视平时自学,重视参训校长的反馈意见,进而达到提高全体专职教师素质的目的。当然,还要采取一些措施力求在专职教师之间形成“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的局面。

3.建立健全提高专职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系列制度,鼓励岗位成才

这一系列制度主要包括:①继续教育制度,即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让每位专职教师能经常通过选送出国进修考察、参加省级以上的业务培训和各种有关学术会议,拓宽他们的视野;特别要鼓励年轻的、只有本科学历的专职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进修。②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制度,即授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专职教师应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每位专职教师授课前都要在本机构内进行说课;每个学期至少要听课或听各种类型的讲座二十五小时以上;每个学期专职教师之间至少要互相评课一次。③评选优质课制度,即每学期每位专职教师都要开若干节公开课,然后从这些公开课中评选优质课,以督促全体专职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④教学反馈制度,即采用填写反馈表格、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多种方式,听取参训校长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并将反馈意见及时通报给授课的专职教师,敦促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授课水平,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专长。另外,还要将参训校长的反馈意见作为考核专职教师授课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⑤导师制度,即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互教互学,教学相长。⑥考核制度,以考德、考能、考勤、考绩为基本标准,以授课效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此激发全体专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⑦学习现代教学手段制度,即要求每位专职教师能娴熟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落后教学手段,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⑧著书立说制度,即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增强每位专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并规定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以科研促业务水平提高。特别要强调的是,还要通过评选专职教师优秀科研论文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⑨联系中小学校长制度,即要求专职教师定期与中小学校长联系,了解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遇到了哪些新问题或有什么困惑,以便及时帮助解决。

4.通过挂职锻炼和调研等形式,丰富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

倘若专职教师不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缺乏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就很难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和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应该要求每位新的专职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的时间下校挂职锻炼,如担任学校副校长或校长助理等职务,让他们有机会全面参与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从中积累大量新鲜的感性材料,并把这些感性材料与自己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结合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快适应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对工作年限较长的专职教师,也应要求每年有一定时间下校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以便使自己能集扎实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于一身,克服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5.通过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来提高专职教师业务水平

兼职教师队伍主要由高校专家教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优秀校长组成,他们理论功底扎实,熟悉中小学教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教学上有专长,能有效地提供“药方”,解决学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各类“疑难杂症”。当这些兼职教师授课时,相关课程的专职教师就要认真听课,从中不仅学习他们的教学艺术,而且学习他们的新思路、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经验。

6.建立省级专职教师人才交流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