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40:25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篇(1)

甘肃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自从2001年开设并招生以来,学生毕业前一直采用毕业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通过对近5届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及答辩成绩总结和分析,发现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部分是理论探讨性文章,部分是简单病例的分析或诊疗体会,论文答辩偏重于对毕业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实践教学的成果,同时,这种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毕业班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对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我们从2010年起,对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进行尝试性改革,具体方式是在原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临床技能考核,以检验学生对临床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以探求更加符合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特点的毕业考核模式。

2.考核内容及方法

结合医学教育模式,以及学生毕业后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巩固临床实践教学成果,课题组加强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前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工作,在现有毕业论文答辩的基础上,对2010—2011届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相续进行了临床技能考核。

2.1 动员宣传和组织管理

分别在2届毕业生进入实习基地之前,进行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动员与宣传,使学生带着任务走向实习岗位,重视临床技能的学习和知识储备。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中西医结合系统一组织部署临床技能考核事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遴选主考成员、组织考前培训会、监督考核过程及考核成绩分析等。同时,根据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发动全系中、西医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组织考核题库,系部主任亲自把关,保证题库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2.2 考核学生范围

中西医结合系2010—2011届全体毕业生,共计434人。包括: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5级15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8级82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2006级134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科起点本科2009级64人。

2.3 考核内容和方式

本次考核参考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多站点考核方式。因本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进行论文答辩,同时上交20份不同病种的大病例,因此,我们不再组织临床答辩和病历书写环节。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状况,经过专家对考核方式多次分析、论证,最终决定采取最能反映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际能力的2站式考试。第1站考试为基本操作考试,考查学生西医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和规范程度,学生现场任意抽取2道试题,每道试题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现场演示或作答,监考教师当场给分,满分50分。第2站考试为辨证论治考试,考查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要求考生依据中医四诊等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完成中医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剂名称、具体的药物处方(药物,剂量、煎服法等),针对病情,提出中医预防、调护方面的措施与注意事项等,考试结束后由中医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分,满分50分。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达到60分为考试合格。

3.考核结果及分析

2005级本科、2008级专升本、2006级本科、2009级专升本第1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40.91、42.78、42.62和43.17分。第2站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31.73、30.35、31.46和32.00分。总评成绩分别为72.64、73.13、74.08和75.17分。

以上考核成绩显示,2011届总评成绩高于2010届。2011届普通本科生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1.44分,2011届专升本平均成绩较2010届提高了2.04分。同届毕业生专升本学生考核成绩高于普通本科生。4个班共同特点为:第1站考核成绩较高,平均成绩达到良好(40分),而第2站考核成绩偏低,平均成绩只达到及格(30分)。

4.讨论

4.1 学生重视考核程度有待加强

2010届毕业生第一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高,2011届毕业生考试前准备相对较充分,部分学生向往届学生探听有关技能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考核成绩总体上升。但是,总评成绩上升幅度不大,则说明2届毕业生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基本持平。此外,专升本的总评成绩高于同届普通本科班成绩,原因在于,专升本的同学已经经历过一次毕业和就业以及专升本考试的历练,他们更加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能认真对待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这一点在我系学生论文答辩时也有所体现,即专升本的同学对待论文答辩比普通本科班学生认真,论文书写质量较好。所以,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引起学生对毕业前临床技能考核的足够重视。

4.2 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亟待加强

从考核结果看,学生对于西医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较扎实,对常规的检体操作都能应付自如,考核平均成绩良好。但是,中医辨证论治平均成绩只达到合格,说明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但是,传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核结果也提醒我们,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应根据专业实际继续进行调整,适当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4.3 考核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以往我系毕业生只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书写比较规范,认真,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随便摘抄一些文章内容,甚至从网络上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只要论文答辩过关,就能毕业。我系组织的除论文答辩之外的临床技能考核,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临床技能的热情,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4.4 为参加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核做好铺垫

目前,国家已推行执业医师考试、注册制度,这是医科类毕业生从业的必经之路。我们目前所采用的方案可以看作学生毕业后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的提前预演,学生切身体会考核的方式和难度,对其今后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篇(2)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实践性临床二级学科,其目标任务、工作模式和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与其他临床学科存在较大的差异[3]。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根据学科自身特点,不断探讨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重点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检验医学人才中的价值。本文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实践出发,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面临的问题。

1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性学位、学历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以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娴熟的临床诊疗和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特别是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创新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医患沟通能力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将临床实验诊断与临床诊疗相结合,满足临床检验诊断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检验医学人才,即培养“能看病的执业医师”。其职业需求性是区别于科学学位的显著特征[4]。

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1规定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条件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要求,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5]。由此可见,对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的本科专业和学历应进行严格要求,只有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的五年一贯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或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才符合报考条件,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应限制报考。否则,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制度障碍,难以实现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应明确规定报考条件和招生标准,以免学生误填、误报。

2.2严把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准入条件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临床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于临床理论、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养过程主要在检验科和部分临床科室轮转训练。因此,只有医院检验科或从事实验诊断的相关科室的硕士导师才能依托临床医疗资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临床实践平台,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进行。

2.3转变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理念

从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标看,临床专业实践培训是其培养的生命线。由于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不少导师仍然受到科学学位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认识不到位,仍然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思想,往往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水平,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观念决定教学行动,观念影响培养质量。因此,招生单位应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上岗资格培训,让导师们充分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并可定期考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和培养质量。同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条件的设置上,可加大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的权重,适当降低毕业论文研究水平的要求,从制度上正确引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转变观念,突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培养特点,保证培养质量。

2.4推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报考条件、毕业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总体上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要求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但二者的目标都是通过严格、系统的临床实践培训提高受训者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即培养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临床实践训练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训练方式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点,为“双轨合一”提供了可能性。为了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订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从制度上有力推动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条件相衔接,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和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不仅避免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的重复培训,节约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学生同时获得了临床医师执业资格,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6]。因此,“双轨合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成为了检验医师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2.5合理选择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有国家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但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应加强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基础理论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招生培养单位都设置了专门面向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系列基础理论课程,除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其他临床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针对性较强,需要导师指导研究生认真选择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需求和实用性强的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以生化、免疫、微生物、血液、病理学科的实验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如“生物芯片技术”“免疫组化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电镜技术”等应用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临床实验诊断技能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6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临床实践训练计划和考核标准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实验诊断依据的实践性学科,在临床实验诊断工作中,临床疾病的诊治技能不可或缺,但涉及相对较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不能生搬硬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首先在临床轮转培训科室的选择上,应选择血液科、肾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等与临床检验诊断密切相关的内科科室进行轮转学习,重点训练研究生的临床疾病诊治思维和诊疗技能,开拓临床视野。同时,还应轮转与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病理科、输血科、核医学科等实验性学科,学习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临床技能和工作模式。其次在临床训练考核标准上,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标准,临床学科应以“三基”和临床思维考察为重点,本专业的技能考核可以临床实验操作考核为主,强化临床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训练,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2.7突出临床科研特色

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毕业。立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检验匠”的培养,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又能够通过科学研究总结规律、解决临床上的疑难困惑,并指导或调整临床实践的能力尤为重要[7]。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3年培训期间,33个月必须在临床轮转实训,有利于发现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科研提供了便利性。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紧密结合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选择、设计毕业课题,注意课题研究深度适宜,不能过分追求创新性和理论研究意义,可突出科研工作的临床特色和实用价值。

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3.1招生面临的生源问题

目前,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为五年一贯制医学检验本科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以前者为主。但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规定,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5]。这就意味着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能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是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优质生源,但绝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工作,报考的生源数量非常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即将面临生源匮乏的严峻问题,值得检验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3.2临床轮转训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的培训内容与标准,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其中11个月为临床专科训练,22个月为检验医学科的专科培训时间。笔者认为这种时间分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讲,他们缺乏的恰恰是临床诊疗思维、技能和经验,一年不到的临床专科训练似乎是“蜻蜓点水”,略显不够,能否适当缩减检验医学科的培训时间,相应延长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值得探讨。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篇(3)

1专业学位的内涵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一般指对职业有专门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医学学术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主要培养基础医学的研究人员和医学院校教师;而医学专业学位以临床实践为导向,重视临床实践和操作,主要培养在临床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专业人才。

2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生源参差不齐,培养方案制定困难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医学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本硕连读的医学生和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进行学习深造的临床医生。一方面,前两种来源的研究生,由于其学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且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阅读外文文献能力较强,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理论和新知识,但在临床操作方面的技能却相对薄弱,某些学生为了考研甚至没有参加过临床实习,各种操作水平甚至不如本科实习生;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临床工作再考取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专业临床操作技能,对于各种突发事件有较好的应对能力,但在基础知识、外语水平和反应能力等方面与应届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目前大部分院校采用的规范化培养方案难以适应生源的差异,若贸然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培养,必定会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达到培养方案对于培养目标的要求。

2.2导师队伍不完善,重科研,轻实践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建立时间较晚,因此,很多医院导师队伍存在不完善的情况,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体系,大部分导师由科主任兼职担任,并未完全认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和特点,没有很好地遵循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律,加之日常工作繁忙,很多导师无暇对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进行指导。导师论文数量是衡量导师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很多研究生的业余时间都被导师派到实验室进行基础实验研究,有的导师甚至要求学生放弃临床实习进入实验室,以的数量作为评价指标,临床操作能力根本无法得到锻炼。

2.3缺乏完善考核体系,培养质量难以保障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仍难以摆脱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习惯,将基础理论学习放在了培养的首要位置,过分强调毕业论文的质量,使研究生的大量精力花在了毕业论文环节,而对于临床操作方面的培养往往得不到重视,很多研究生在毕业后仍达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此外,很多院校和教学医院在临床实践操作环节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缺乏客观的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优劣没有量化指标,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2.4执业医师制度与临床专业学位之间的矛盾根据我国1999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执业医师法》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需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才具备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资格,考试合格后才能从事医疗业务。但目前我国报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中仅有30%左右是由医院考取且具有工作经验和执业医师资格,仍有60%左右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因此,很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实习阶段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没有执业医师资格,没有处方权,难以独立从事临床医疗活动,加之患者的不信任,毕业时临床操纵能力难以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相应的要求。

3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问题对策研究

3.1制定特色培养方案,进行个性化培养根据生源的不同,在完成基本课程的学习后,适当调整培养方案[2],应对研究生水平的差异做个性化培养:对应届考取的研究生,可增设临床技能训练课,主要通过多临床教师讲解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形式,对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为进入临床工作做好准备;对于外语水平较差但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研究生,适当加强外语培训,增强外文文献阅读能力,为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17-01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 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4 发挥优势,摒弃不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针对临床护理教师专业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我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1)组织两类教师共同备课,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2)举办公开课、观摩课、说课和相互听课等方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让有经验的教师给青年教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3)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竞赛,如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验教学法等,促进所有教师共同学习,改变各自的教学理念,把握每一个章节的讲解重点,共同提高。(4)除校本部附属医院外,我院还挂靠本市一家三级医院,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安排青年教师进行临床实践,在医疗和护理岗位接受新知识,了解新技术。安排专业护理课教师到外地大型医院进行半年到一年的业务进修。以上措施可以让临床护理课教师完全转变教学理念,学模式,框定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针对临床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双师”的优势,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篇(5)

第二条专科医师培训是指完成院校教育之后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或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取得《医师资格证书》且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在经过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部毕教委”)或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毕教委”)认可的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

专科医师培训分普通专科和亚专科培训。

第三条本指导意见适用于本省所有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进入培训基地进行普通专科和亚专科培训的人员(下称住院医师)。

第四条鼓励各有关单位、社会团体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奖学金,资助优秀的住院医师完成培训。鼓励企业、保险公司、个人等以多种形式提供资金或其他条件,共同促进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本省专科医师培训工作实行五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培训方案、统一培训基地标准、统一考核办法和登记手册、统一培训合格证书。

第六条省毕教委由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和部分地市卫生局、高等医学院校、社团组织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代表和专家组成。省毕教委在省卫生厅领导下,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管理全省专科医师培训工作。

省毕教委办公室委托*省医师协会承办专科医师培训的事务性工作。

第七条开展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有关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应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管理专科医师培训工作。

第八条专科医师培训工作实行培训基地主任负责制。

第九条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由省毕教委认可、公布;认可、公布办法由省毕教委另行制订。

第三章培训实施

第十条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普通专科医师和亚专科医师培训标准实施培训。

第十一条培训基地所在的医疗机构应依据省毕教委认可的培训基地种类和规模,制定招收住院医师的条件和程序,经主管部门同意后面向社会公开招生,并自行组织做好招生工作。年度招生计划于招生前一年的12月底前报省毕教委,并在每年的8月将招生工作有关信息报送省毕教委备案。

第十二条普通专科培训招生以具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为主,也可招收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亚专科培训主要招收经过普通专科培训合格后,或自本指导意见公布前已从事本专业5年以上并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要求参加亚专科培训的人员。在开始试点的3年内,亚专科培训可招收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试合格的临床医师。

临床研究生毕业人员须经培训基地进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和既往参加临床实践的时间,确定其应进入的培训阶段和年限。

第十三条普通专科医师培训阶段时间为3年,依据普通专科设置目录和标准,在经省毕教委认可的普通专科培训基地中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方式以参加相关科室轮转的临床医疗实践为主,第一年必须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完成普通专科培训并经统考合格者,由省毕教委颁发卫生部毕教委统一印制的《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

第十四条亚专科培训阶段时间为1~5年,依据亚专科设置目录和标准,在经卫生部毕教委认可的亚专科培训基地中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方式以参加亚专科临床实践为主,培训期间应安排6~12个月时间担任总住院医师工作。完成亚专科培训并经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卫生部毕教委统一印制的《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

第*条培训基地及所在的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工作档案,培训相关内容应在《专科医师培训考核登记手册》中及时、如实、详细地记录。

第*条在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培训基地应组织符合条件的师资队伍,对住院医师进行带教指导。在亚专科培训阶段,培训基地应明确指导医师,采取专人指导和团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第四章考试考核

第*条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应全面检查核对住院医师的《培训登记手册》,对完成培训细则规定内容的人员,按照培训标准要求进行考试考核。

第十八条专科医师培训考核包括公共科目考核、日常考核、轮科考核、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考核的具体内容、方法、条件按照《*省专科医师培训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进行。

第十九条专科医师培训的考试考核,依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笔试、临床技能考核等多种方式。

第二十条住院医师无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培训内容的,培训时间顺延;完成培训内容后再进行考试考核。对在考试考核中弄虚作假者,培训基地应进行相应的处理,情节严重者应取消培训资格。

第二十一条省毕教委对培训基地及其所在医疗机构组织的考核进行不定期的指导、检查。对未按照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的基地给予限期整改,对在整改阶段无明显改善的不再认可其培训基地资格。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二条专科医师培训经费实行单位支持、个人分担、政府资助、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集的方法。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培训基地所在的医疗机构应保证专科医师培训工作需要的经费,要为受训医师提供必要的培训条件,包括住宿等生活条件。

第二十三条培训基地所在的医疗机构要负责保障住院医师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基本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应为带教医师提供适当的补助。

第二十四条住院医师与培训基地所在的医疗机构签订劳动合同和培训协议,住院医师的人事档案放入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保险和法定节假日休假等待遇。医院应为住院医师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及医师执业注册等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六章附则

第二*条本指导意见由省毕教委负责解释。

第二*条本指导意见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省专科医师培训实施方案(试行)

依据《*省专科医师培训管理指导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试行)。

一、培训对象

(一)普通专科培训阶段

1、具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

2、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

(二)亚专科培训阶段

经过普通专科培训合格后,或自本方案公布前从事本专业5年以上、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要求参加亚专科培训的人员。

(三)培训基地招聘研究生进入相应阶段的培训,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至少有1年以上三级医疗机构相关专业临床科室的临床实践时间;

2、按照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要求已完成相关病例、病种的实践;

3、通过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的临床能力考核,并以此作为进入相应培训阶段的依据,确定培训年限。

二、培训目标

经过培训使住院医师达到“专科医师培养标准”所要求的普通专科医师或亚专科医师水平。

三、培训要求

专科医师培训过程分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两个阶段。

(一)普通专科培训阶段

1、政治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热爱临床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2、专业理论:根据普通专科医师培养标准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3、临床技能:掌握本学科基本诊疗技术以及本学科主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掌握重点传染病基本防治知识,能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病例。

4、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阅读和分析专业性期刊的能力,可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献综述或病例报道。

5、专业外语能力:掌握一门专业外语,能初步独立阅读本专业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每小时能笔译专业外文书刊2500个印刷符号。

6、人文医学: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亚专科培训阶段

在达到普通专科医师培训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达到以下要求:

1、专业理论:根据亚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新进展,并能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2、临床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本专科主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技术,熟悉门、急诊专科疾病的处理、危重病人抢救,能独立处理某些疑难病症,能胜任总住院医师的工作。

3、专业外语能力:掌握一门专业外语,能比较熟悉地阅读本专业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每小时能笔译专业外文书刊3500个印刷符号。

4、教学能力: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并能承担医学生的见习、实习和进修医师或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教学工作。

5、科研能力: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能结合临床实践,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6、人文医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给病人予人文关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四、培训年限

普通专科培训阶段为3年。亚专科培训阶段为1~5年。除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时间外,培训期间无论任何理由请假累计超过三个月者,培训期限延长一年。

五、招生办法

各培训基地所在的医疗机构应依据省毕教委认可的培训基地种类和规模,制定招收参加培训人员的条件和程序,经主管部门同意后面向社会公开招生。每年12月底前将下一年招生计划报*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并自行组织做好招生工作。每年8月将招生工作有关信息报送省毕教委。

六、培训方法

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采取从事临床医疗实践工作为主的培训方式。专业理论学习以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

(一)普通专科培训阶段

主要采取相关临床科室轮转的方式,第一年必须实施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培训基地主任负责组织具备条件的医师组成师资队伍,对住院医师进行带教和指导。

(二)亚专科培训阶段

以参加亚专科的临床实践为主,培训期间应安排6~12个月时间担任总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应明确指导医师,采取专人指导和团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七、培训内容

(一)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公共科目学习内容和时间如下:

1、有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参考学时数12学时。

2、循证医学:参考学时数8学时。

3、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参考学时数8学时。

4、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参考学时数8学时。

5、医德医风:参考学时数8学时。

6、人文医学:参考学时数8学时。

(二)临床实践培训内容按照各普通专科、亚专科培养标准细则的要求实施。

八、考试考核

(一)内容

《专科医师培训登记手册》内容按卫生部统一要求,含工作态度、医德医风、医学法律知识、行业服务规范、相关专业理论、临床技能、病历书写、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外语、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等。

(二)考试考核方法

依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笔试、临床技能考核等多种方式。公共科目、专业理论等主要采取笔试方式,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等主要采取面试的方式。

(三)考试考核类型

1、公共科目考试:对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中要求的公共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科目和组织形式由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简称省毕教委)确定。住院医师应在普通专科培训阶段的第3年参加公共科目考试。

2、日常考核:住院医师应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填入《专科医师培训登记手册》,带教老师应定期审核后签字,作为住院医师轮转与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以及参加阶段考核的依据。

3、轮转与年度考核:住院医师在完成培养标准规定的每一科室轮转培训后和完成年度培训后,由培训基地主任组织考核小组,按照培训内容及考核项目要求进行考核,重点检查培训期间的临床业务能力、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完成培训内容的时间与数量,将考核结果及有关奖惩情况在培训登记手册中记录。

4、阶段考核:

(1)普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普通专科培训阶段结束后,由主管部门依据普通专科培养标准相关内容,组织公共课及临床实践技能考试或考核。

申请普通专科培训考核者,应提供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专科医师培训考核登记手册》。

(2)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亚专科培训阶段结束后,由省毕教委对其完成培训情况及医德医风情况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方可申请参加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省毕教委将审核通过的住院医师名单报卫生部毕教委,卫生部毕教委依据亚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的相关内容,组织以考查临床技能为主的考试考核。

申请参加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者应提供《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亚专科培训阶段登记手册和省毕教委审核证明。

(3)轮转考核、年度考核及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培训期限顺延1年。

(4)对未按要求完成培训内容或考前资格审查不合格者,取消其参加考试考核的资格,培训时间顺延;对弄虚作假者进行相应的处理,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培训资格。

九、证书发放

参加普通专科培训,并按规定完成所有培训项目,经考试考核合格,由省毕教委颁发卫生部毕教委统一印制的《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参加亚专科培训,并按规定完成所有培训项目,经考试考核合格,颁发卫生部毕教委统一印制的《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名单报卫生部毕教委备案。

*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认定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省专科医师培训管理指导意见》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是指住院医师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场所,是根据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细则》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进行认可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的临床科室。

培训基地设置在经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认可的医疗机构中的临床科室。

第三条培训基地分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以下简称普通专科基地)和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以下简称亚专科基地)两类。培训基地类别依据卫生部普通专科目录和亚专科目录设置。

第二章认定条件

第四条培训基地认定条件包括:

一、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的基本条件

(一)医院资质

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

(二)教学条件

1、必须具有满足专科医师培训所需的临床师资队伍。

2、必须具有满足专科医师培训所需的科室设置,具有相应的诊疗条件和设施。

3、具有基本的教学设备和合格的教学场地。

4、图书馆藏书专业种类齐全,具有满足住院医师接受培训所需的专业书籍和期刊,有获取专业信息的渠道。

(三)组织管理

1、成立医院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有院级领导分管专科医师培训工作,下设办公室,配备专人负责培训管理工作。

2、成立专门负责专科医师培训指导、考核、质量监督等工作的专家委员会或小组。

3、建立完善的培训基地管理、人事管理、住院医师考试考核等制度。

(四)支撑条件

1、提供培训对象的工资和补贴,保证给予与本院同年资职工的同等待遇;

2、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3、提供必要的住宿等生活条件;

4、妥善解决人事档案和工龄;

5、积极协助培训对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并办理医师执业注册手续;

6、与培训对象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

7、保证培训结束后大多数培训对象离开基地。

二、培训基地基本条件

(一)有能够满足培训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师资构成比例合理。每个普通专科基地指导医师与受训医师比例不低于1∶2;每个亚专科基地指导医师与受训医师比例不低于1∶1。

(二)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指导医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指导医师应有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指导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符合各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的要求。

(三)普通专科基地应设置有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要求的临床和辅助科室;亚专科基地所在的临床科室能够满足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要求,相关辅助科室设置齐全;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由符合条件的综合医疗机构中有关临床科室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符合全科医学培训标准要求。

(四)医疗条件(包括总床位数、年收治病人数、年门诊量和急诊量、配备的专业诊疗设备等)能够达到各普通专科和亚专科培训基地标准要求。科室业务范围全面,收治的疾病种类基本覆盖本学科常见疾病,开展的诊疗活动能够满足培训需求。

(五)培训基地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应为本院人员,不得由外院专家兼职),全面负责培训工作。配备专、兼职的培训管理人员,职责分工明确。

第三章认定程序

第五条医疗机构可组织符合本办法第二章要求的临床科室,认真填写《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申报表》,并按要求准备相应的申报材料,经主管部门同意后,于每年3月31日前向省毕教委讲认定(包括复审)的申请。

第六条认定步骤

一、形式审查

省毕教委办公室依据《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细则》和本办法相关规定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符合申请条件的普通专科基地,由省毕教委通知申请单位实地评审的时间;对符合申请条件的亚专科培训基地,省毕教委初审通过后,报卫生部毕教委。

二、实地评审

(一)普通专科:省毕教委组织评审团,依据普通专科分类目录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细则》,进行实地评审,讲评审意见,由省毕教委对评审结果进行认定,并将通过的基地名单和培训规模报卫生部毕教委备案。

(二)亚专科:省毕教委协助卫生部委员会组织评审团,依据亚专科分类目录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细则》,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请单位进行实地评审,核定培训规模。实地评审工作于每年8月底前完成。

三、评审结果

评审结果分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合格基地具备培训专科医师资格。基本合格的,应在半年内整改并接受复审。不合格的2年后方可再次申请。

四、公示

培训基地评审结果实行公示制度。普通专科培训基地审批结果由省毕教委在*省卫生厅网站进行为期二周的公示。对结果持不同意见者,可在公示期限内向省毕教委讲复查申请。

亚专科培训基地评审结果由卫生部毕教委公示。

五、公布

通过评审的普通专科培训基地名单及招生培训规模由省毕教委于每年9月底以前向全省公布。

亚专科培训基地的名单与招生规模由卫生部毕教委公布。

六、再认证

培训基地评定周期为5年。普通专科培训基地应在本周期结束前1年讲再认证申请,省毕教委根据普通专科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作情况和基地条件实行动态管理,于本周期结束前做出再认证的结论。亚专科培训基地由卫生部毕教委进行再认证。

第四章基地管理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篇(6)

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大于学术型硕士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专业学位的含金量并不如学术型学位,理由往往如下:因为中国的学位制度正处于转型期,专业学位刚刚设立不久,还是个试验品;因为专业硕士录取分数线相当低;很多考生都是考不上学术型硕士才不得不调剂到专业硕士;因为专业硕士通常要交学费且不享受奖学金待遇……

其实以上种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是误解。

何为“临床”?原意是诊治必临病床,引申义是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在现在,很多医科生从“临床”走向了“离床”,越来越偏重于理论,越来越看重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而忽视了技能的操练,越来越重视病情本身而非病人。几年前,一条“临床医学博士不会做阑尾炎手术”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又有大量数据表明每年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大量转行,很少有人愿意做医生,医院招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质疑中国医学教育,认为当代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医学生只会背书而不会看病,重理论轻实践。几年后,临床医学硕士应运而生,大大弥补了医学研究生实践不足的问题。从目前的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情况来看,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岗位更倾向于招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

相比于学术型的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恰好可以弥补实践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该学位专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医生而设立,旨在提高医科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要大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而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看,读临床医学硕士进入医院做医生的概率要比学术型硕士大。

特别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般不接受跨专业推免和考研。根据最新的执业医师法规定,本科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以参加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所以即使本科毕业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相关医学专业,也很难如愿就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科室轮转两年半的学习

教育部和卫生部设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临床医学硕士学制三年,一般的学校安排半年时间上课、做实验,两年半时间在医院各科室轮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的三年里不仅要完成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一批兼具精湛医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

绝大部分院校的临床医学硕士都按具体的三级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学生在报考之初就可以按照自己对某一细化学科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重点学科开设不同领域的医学专业课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院校和专业方向。下面,笔者就临床医学硕士阶段的课程内容作简要介绍。

首先,接受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修读完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多门课程。尽管临床医学硕士属于偏重于应用的专业学位,但是医学理论仍是临床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未正式进行医院科室的临床学习之前,各大高校的临床医学硕士均开设有医学理论和实验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可以更理解医学和生命本身,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为进入正式的临床学习阶段做准备。任何正确的实践都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医生承担治病救人的使命,更需要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只有实践与理论并重才是做好医生的基础。

其次,学习所选领域的专业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会有明确的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就是自己的带教老师。学生的选课也有所侧重,大量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外文文献,做相关的实验等。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如果你选择儿科学方向,那么你的导师一定是儿科医生。在硕士期间,研究生至少有两年时间要和孩子打交道。不仅系统学习儿科知识,更要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做准备。同样,选择其他方向也是如此。笔者的一位朋友考取了精神卫生方向,入学后即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工作,三年后对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非常了解,毕业后进入医院精神科工作也非常适应。

最后,临床实践。学生在明确分科后,会在相关的科室学习,有医师执照的往届毕业生会和在职的医生一样,承担一定的诊疗任务。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接触病人,培养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同时积极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打好基础。进入科室后,导师会着重加强对学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其具备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和医疗实践能力。实践是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最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外科系统而言。医学本科生在最后一年忙于考研忽略实习,读研后很多又忙于科研论文,而鲜有动手机会,临床医学硕士能弥补这个缺口。外科的研究生跟着老师上手术台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要站在老师身旁认真观摩,同时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从拉

钩、剪线、缝合这些最基本的实践,逐步学会关键步骤的操作,很多研究生会在毕业前成为手术医生的第一助手。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工作后会更快成为主刀医生,而非单纯的“理论家”。

就业去向

1.临床医生

不同的临床学科方向,就业的侧重大有不同。而且,都是做医生,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侧重。

就内科学而言,是上一年度报考最热的医学专业,也就意味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最激烈。但内科在就业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临床工作不仅注重知识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实际的操作经验,招聘的医院非常看重这一点,这对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利的因素。所以在读书期间,要特别注重操作经验的积累,为就业打好基础。

而对选择全科医学、家庭医学方向的同学来说,新医改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契机,社区医院越来越受重视,家庭医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外科学也是临床医学最重要的分支,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新兴外科专业技术更新换代快,急需注入新鲜血液。而年轻医生接受新知识快,身体素质好,所以就业前景看好,特别是男生。

对于神经病学和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来说,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前者是国内外当前的研究热点,已然成为前沿科学。而随着当代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人们压力日愈加大,对心理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现状是精神科医师的收入整体偏低,随着新的精神卫生法的出台,该行业也有着光明的前景,尽管道路曲折。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也是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热门选择。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是涉及多个学科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新兴科学。作为辅助检查的有效方式参与临床工作,需要高技术的专门人才。

运动医学医师这个职业,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也是不错的选择。中国运动医学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在国际体育界享有盛誉。随着国家“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两项宏伟计划的开展,运动医学跃入大众视野。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运动能力,防治运动技术性伤病,指导群众体育,应用体育锻炼加速伤病后的功能恢复以及防治运动不足病和老年病等成为运动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

此外,康复与理疗学、肿瘤学、急诊医学等医师岗位都有大量缺口,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高水平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2.公务员、事业单位

千万不要以为公务员和事业编之类都只是文科生的岗位,作为医科学生,如果你现阶段不想做医生,需要一份相对轻松安定的工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是不错的选择。每年卫生部、省卫生厅、市(区)卫生局、各地疾控以及医院的职能部门等都提供有一定技术要求的行政岗位供临床医学硕士等相关医学专业毕业生报考。

3.医药公司

近几年来,生物科技相关公司在大陆雨后春笋般大规模涌现。药品研发岗位薪酬高,技术含量高,不仅吸引了药学专业毕业生,同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也因为其丰富的医学背景,备受重视。

另外,伴随医药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私营企业中的贸易、营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等岗位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会增加,像辉瑞制药、默沙东、诺华公司等每年都招收大量临床医学硕士的毕业生。

4.考博深造

在所有专业中,医学专业是对从业者学历要求最高的专业。在任何一个行业,遇到博士大家都会特别注意,因为学历高人一头,是“稀缺资源”。而在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年轻的住院医师,拥有博士学历者不在少数。特别是对于想进入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做医生,读博更是必修课。读博时选城市和导师比学校本身更重要。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都是学位越高,关注的领域就越专注。临床医学专业的博士往往就已经明确了非常细的专科方向。读博的三到四年里,一定要仔细斟酌未来最想做的研究方向,在期待就业的城市读书,能大大增强在该地工作的概率。

5.出国留学

2009年,一本《小强海外行医记》热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生张德强也一时备受关注。作为国内第一本全面而翔实的中国医学毕业生申请美国住院医生培训的行动指南,读者在分享他在申请到美国做医生这段经历的同时,也把就业的眼光投向了国外。

现在,医学本科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去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或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深造,或在一些前沿的实验室里做科研助理,或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严格的准入制度后在国外行医。不仅丰富了视野,拓宽了人际

资源,医学梦想也在异国他乡得到延续。

6.医学传媒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内外的医学团体交往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医药相关协会、学会和学术期刊、杂志需要专职的医学英语翻译,薪水不菲。同时一些医学传媒机构,如卓信医学传媒集团等也需要医学背景的毕业生承担采编工作,以保证刊物的专业水平。同时各地的健康教育机构也吸引了大量临床优秀毕业生就职。

院校推荐

1.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走在全国的前列。目前,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硕士在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天津血研所、南京皮肤病研究所、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都有招生计划。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麻醉学、影像医院与核医学、肿瘤学、老年医学等多个三级学科方向。临床医学硕士每年都是学校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

协和医学院是财政部 6 所“小规模特色高校”的试点学校之一,研究生经费采取全国最高拨款标准, 公费生基本助学金不低于1500 元/月,专业学位研究生也享受公费生待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往届生,报考临床医学硕士需要考生已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证书》(均不含待批),未获得证书者不允许报考。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医学院之一,竞争相当激烈,专业基础好和有一定的医学实践能力的考生报考占优势。

2.北京大学

2012年,北京大学医学部迎来百年华诞。经历百年发展的北医已然发展成我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

优秀的附属医院是临床医学硕士的重要培养基地,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北医六院、口腔医院、北京肿瘤医院、首钢医院、北大深圳医院都招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此外,积水潭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航天中心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地坛医院、回龙观医院、首都儿研所、民航医院等作为教学医院,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招生计划。

北医的临床医学硕士培养侧重于临床医疗技能训练与研究,学生的实践机会非常多,而且有诸多参与合作办学项目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二级学科统考生的招生规模几乎都在5人以内,还有很多专业仅招收一名学生,在报考时要平衡好兴趣与专业冷热门程度,才能增加胜算。

3.复旦大学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医疗行业发展更是迅速。在这样的一座城市读医学院视野也更加开阔。

该校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的分科较细,涵盖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全科医学、医学病理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多个专业分支。

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再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有着光辉的历史传统。如今的交大医学院仍然是众多考生追捧的热门医学院,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分别位居国内第一位和第二位。

在内科学范围内,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外科系统中的整形外科、骨外科等都是国家重点学科,而这些分支在临床医学硕士中都有招生。在师资方面,交大医学院更是力量雄厚,从现任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都是交大校友和终身教授。

瑞金医院、新华医院、仁济医院等无论从学术水平再到硬件条件,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对于有志于留在长三角发展的同学来说,交大医学院是不错的选择。

5.中山大学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篇(7)

一、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与反馈

(一)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满意,我们将调查数据中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指标合并得出满意度,其中对校园文化及校园文体活动的满意度为95.03%,对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为95.71%,对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满意度为95.64%,对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满意度为95.33%,对专业的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满意度为96.70%,对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需要的吻合程度的满意度为95.71%,对专业师资水平现状的满意度为96.09%,对校风、学风建设的满意度为96.25%,对整体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94.87%,如图1所示:

(二)学校教育教学改进举措

从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中可以看出,毕业生非常关心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必须一直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学工作根本出发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必须不断进行临床医学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卓越医师培养为目标,按照“扎实基础、服务临床”的理念,通过“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的建设思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整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2.必须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强化“全人”教育,构建选修课课程体系。通过广泛调研和内部研讨,定位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范畴,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强化“全人”教育。制定两大类、三级学分、多种模块的选修课体系的建设规划,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公共选修课分为8个模块(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军事体育,医药知识及技能)。专业选修课分为两个模块: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包括购置网络通识课,弥补师资、课程种类的不足,促进学生以自主网络学习形式,加强个性化培养;开展同城授课;开展选修课精品课程建设;建立选修课评价机制,进行教学效果跟踪评价,对课程设置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模式。

3.必须完善多元评价体系的学生考试工作改革。目前,学生学习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要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充分考虑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实际情况,在保留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形成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的反馈

(一)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重要性的反馈

影响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要素我们列举了12个方面,列出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重要、比较不重要、非常不重要5档指标,在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重要性的反馈中,毕业生认为这12个方面都很重要。调查中毕业生没有认为哪一个要素不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学习能力、专业理论基础这三个方面,认为个人外装形象及身体条件对就业及职业发展的重要程度稍差一些,如图2所示:

(二)学校须加强后期临床教育的改进举措

学校必须坚持以稳固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为中心,高度重视临床教学基地内涵建设,大力推动学校和各附属医院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狠抓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培训和考核,注重学生临床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效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1.科学评价,建立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坚持附属医院自评与学校评估相结合,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保证质量,科学发展”的原则,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内涵建设,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2.稳步推进,努力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医学教育改革重点,开设临床技能课程,高度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校院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

3.重视师培,全面提高临床教学基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和管理水平。要重视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各临床教学基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一是发挥直属附属医院力量雄厚、教学经验、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学专家到各教学基地进行示范教学、专题讲座、指导教师试讲和教研室工作。二是安排基地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直属医院观摩学习,进行教学专项进修,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家对其进行传、帮、带,提高基地骨干教师教学水平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把各临床教学基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集中起来,统一培训。

4.深化改革,强化过程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坚持临床教学质量控制的过程管理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组成临床教学专家督导组,组织督导专家赴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检查督导,掌控各基地的教学状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基地协调解决,有效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三、专业预警及调控措施

(一)要对社会需求不足、易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招生专业进行招生计划的缩减。

(二)加强临床药学专业建设。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单位临床药学专业的发展和药事管理水平的提高,医院对具有专业学历的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今后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临床药师需求的不断增加来看,该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不错。

(三)加强口腔医学专业建设。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口腔医学就业前景呈现不错的趋势,毕业后能在大型医院从事口腔工作,或者自己开一家小诊所,还能在美容机构从事相关的整形美容的职业,等等。因此,可以考虑增加招生计划。

参考文献:

[1]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7-122.

[2]郑少燕,杨棉华,何萍,等.深化医学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临床综合和实践能力[J].医学与社会,2006,19(2):47-48.

[3]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2-0266-03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政策的不断推出,全国中医药发展以北京为代表日益呈现出一番新气象。不少医学院校设立了中医药学院或中西医结合学系,相关政府部门陆续将一些医院作为部级或地市级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并对各类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进行审批和认证,多数大型公立综合医院也逐渐强化了对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学的学科建设,一些医院甚至还专门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科,为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药师带徒专家和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的下达,标志着各级政府部门把落实中医药政策提到常规议事日程。

1 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业绩

正如在建国五十周年中西医结合成就报告会上,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士奎教授所指出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近些年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也的确朝着积极蓬勃的方向发展而去,前景乐观。主要可概括成如下四个方面。

1.1 中西医结合科研、临床成果显著 科研方面,形成了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临床方面,确立了“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式和方法,逐渐形成中医学规范化、客观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为祖国传统医学的“挖掘抢救”式保留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及研究经验,为中医乃至世界传统医学的发展、开发、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方法及经验。

1.2 在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成绩显著 中西医结合研究者将中西医结合理论精华融会贯通,不断提出新的理论、观念,并编著成书,为相关学科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理论;在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首创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在各省市设立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硕士、博士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这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科研及临床队伍的显著壮大。

1.3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学术组织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这一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结合产物,为世界首创。从临床到科研,再从科研回到临床,不断丰富中西医结合理论及经验。在学术组织方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成立,是中西医结合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随之成立的全国各地中西医结合学术及分支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的学术交流及各学科的发展建设。

1.4 中西医结合医学观念深入群众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中西医结合事业取得了卓越的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观念深入各级医院及普通老百姓之中。在临床治疗上中医、西医优势互补,互相借鉴渗透,疗效显著,形成了广大的群众基础。这为中医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树立了良好形象,对明确疾病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并贡献了丰富的经验,为科研思路提供了新方向,使中西医结合观念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1-3]。

2 当代中医类专业与西医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比较

西方医学以近现代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为基础,尤其在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等方面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微观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辅以大量容易重复、精确定量的辅助检验、检查手段,使得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回顾中医药的教育,我国古代推崇官办学校教育和民间师承教育方式共存的医学教学体系,方式上以师承教育为主。晚清时期,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后,中医学遭到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传统医学在医疗系统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中医几经存废之争。在以同志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领导下,我国首创高等传统医学教学制度,为传统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湮灭的贡献。反观古印度医学、古巴比伦医学以及所谓“韩医”“汉方医学”等传统民族医学均退出正式公立医疗领域,唯有中医学凭借其博大的文化渊源、深厚完整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经验论著等卓越特点,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独树一帜。不过,我们应当正视的是: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与西医类专业学生相比,仍有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面临着几个问题。

2.1 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及相关法规制度的不足 随着医学院近年来不断扩招,临床医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大型综合性医院人才过剩与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格外突出。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的一项调查表明,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中医专业七年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受到很大的影响。从96级起,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已从100%逐渐下降到79%。近年来,高等院校的就业形势不断严峻,中医七年制专业在不断扩大,人数在不断增加,就业难度也在随之加大[4]。长学制临床医学生与五年制临床医学相比有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且学生个体综合素质较好,这些优势在就业中本应有很大优势,但毕业生就业形势况且如此严峻,医学本科生就业难度可想而知。此外,国内中医院床位比西医院少,医院规模比西医院小,对中医医师的需求不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另外,中医学毕业生的专业特点限制了就业面,中医院聘用西医专业毕业生成为一个怪现象,即使中医专业毕业生成功就职于西医院,从事的也是中医之外的工作[5]。此类因素均加重了中医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2 高等中医教育与就业单位需求部分脱节 高等中医药教育制度还需改进。针对武汉市中医医疗机构对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满意度的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对中医类毕业生所持证书最看重的是专业操作技能证书(占75.44%),79.84%的从业人员建议在校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活动应开始于大二或大三。而现实情况确是见习基地不足,带教教师人员短缺,实习期间的临床技能考核形式单一,尤其是在实习后期,又涉及找工作和考研问题,很多学生不能安心投入临床实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临床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基本技能功底不扎实[6]。由此可见,在各项技能中,医疗类就业机构对临床能力最为看重,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在临床思维及技能方面有所欠缺,而欠缺的部分恰恰是就业单位所需要脱节,中医类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此外,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也是一大问题所在,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增加了就业压力。有学者认为,中医院校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明显,集中体现在: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的优势学科重复设置专业,各中医院校独立学院之间专业雷同性强,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之间课程设置雷同[7]。

2.3 医学专业类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完美主义”倾向及择业焦虑 医学专业类学生本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福建省一项包括中医、西医类专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临床类毕业生的择业焦虑现状不容乐观。自我效能感、自信心不足、担忧就业前景、消极应对等因素均对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影响[8]。另一项针对中医专业的就业调查表明:就业焦虑总分及其子维度得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中医骨伤学>针灸推拿学,且中医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分数相比其余3个专业程度较高。因此,提高医学类专业就业能力、对基层医疗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合理化专业设置以及针对医学类学生心理指导有利于消除医学生就业焦虑倾向,创造就业岗位[5]。

3 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制度的优越性

从当代中医类专业就业遇到的难题与困境中不难看出,提高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基本技能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比例的合理安排尤为关键,其中,名老中药专家师承制度不失为一种高效且成熟可行的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直接提出:“概念时代应重视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 [9]。

首先,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制度,是通过对其个体临床经验,思考过程、学术思想、学术源流以及成才之路进行全面的传承研究方式,是对中华传统医学宝藏的抢救性发掘手段。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无疑是他们数十年(甚至包括其先辈在内的更长时间)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新财富,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传承研究继而发展名老中药专家们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能更好地继承中医学传统精髓,也是提高中医药服务诊疗水平的要求,也是推动中医学术进展的需要[10]。

其次,祖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便是通过师徒相传、父子相传等一对一的传统的中医教学方式传承下来的。可以说,正是这种口口相传、谆谆教导的方式,保留下了许多祖国医学的精华,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治疗经验。这种教学方式从临床出发,将理论寓于临床之中,有利于学生对抽象中医理论的理解。将临床中的大量感性认识,升华成理论,有利于初学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前辈的用药特点,有利于前人经验的传承和研究。

第三,新中国成立国以来,通过西学中方式我国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术大家、理论大家,活跃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界,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理论、科研成果。西学中是对世界传统医学精华的开发发掘方法中的一大创举,尤其是对于高年资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在学习了一定现代医学知识、积累了一定临床经验以后,再通过西学中的方式,接受传统中医学的熏陶,较初学者更容易理解中医理论,更容易在临床中发现现象、症状、证候之间的关系,更容易在科研中提出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名老中医师承制度行得通、成果显著。

第四,师承方式在现今医学生中有良好群众基础。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笔者就曾观察到,在该校国医堂门诊部出诊的名老中医专家身边,不乏自发前来跟诊的各年级中医专业学生。这显示出高等中医教育在读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对师承制度的认可。调查结果还显示,大部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约66.67%)认为:大学教育与师带徒方式结合更适合中医人才培养。此外,不仅存在于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之中,在西医学教育中也强调临床经验的重要性,提倡医学生多实践,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6]。由此可见,师承制度受到广大医学专业师生、从业人员的欢迎。

第五,科研是传承名老中药专家经验,培养新一代名医的一条捷径[11]。传统名医的成才之路漫长而艰辛,师承制度是传承宝贵经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而科研则是转化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的催化剂,有利于其推广和发扬光大,科研还能促进中医学术思想的发展、提高和创新。一项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文献分析表明,总览几十年的文献,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走过了从起步到繁荣,从独立研究到合作研究,从运用传统方法到尝试各种新方法的道路。1993年至今,关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论文数量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12]。

4 对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制度的展望及思考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不难看出,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制度是一种高效、可行的现代化中医教育制度。该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与现行中医药专业本科生教育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弥补中医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临床实践时间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能总体提高中医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符合广大中医药学者的实际需求。此外,师承制度作为传统中医药教育的主要方法,自“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丰富的科研及临床成果,有利于抢救挖掘一大批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宝贵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向借助于基础实验、循证推广等先进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研究发掘中医药瑰宝的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素材。作为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师承制度是一条捷径,尤其是对于西医出身的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在达到了西医主治医师级别,有了对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生、发展的较深认识以后,若有志于中西医结合事业,通过名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制度,便能对中医药对于疾病的显著疗效产生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对中医药的兴趣,激发出科学研究中医中药的热情,如此以往,更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传承、创新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士奎.建国50年中西医结合十大成就[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304.

[2] 马晓昌,陈士奎.建国50周年中西医结合成就报告会暨1999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工作会议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6(12):531.

[3] 危北海.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科研成就和学术展望[J].科技和产业,2002,2(5):28-30.

[4] 吴荫梅.中医七年制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2):39-40.

[5] 方楠.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倾向相关性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2):63-64.

[6] 余晓辉,漆慧,赵凤,等.武汉市中医医疗机构对中医本科医学教育评价的调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14-15.

[7] 李雪晶.以就业为导向的中医院校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8] 张艺玲.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焦虑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及统计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8.

[9] 王永炎.概念时代应重视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4):677-679.

[10] 白桦,徐春波,顾晓静,等.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世界中医药,2012,7(2):96-98.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篇(9)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学习1年,医院学习2年,其中到乡镇卫生院实习1个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适合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根据本时期社会及卫生事业发展对不同层次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的客观要求、人才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恰当定位,是我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通过校院合作、产教结合、学见结合的临床教学改革,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习、模拟、实际操作与基层医疗用人单位需求融通,实现“多赢”。以我校2007~2011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以学生就业范围内的乡镇卫生院及基层社区为实证研究单位,以基层社区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参照基准,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以及文献研究,探索实践“1+2m”人才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为大学生就业掌舵。

本次调研以我校豫健集团理事单位、实习基地单位、毕业生招聘单位以及近几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邮件、电话询问、问卷邮寄及当面访谈等形式进行。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身对我校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敬业精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团队协作意识等给予肯定,综合评价优占近60%。而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一般。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对2010届以后的毕业生和实习生与2007~2009届毕业生进行比较,结果如下:(1)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技能测试:2010届以后的学生在毕业前的职业技能测试中,表现积极,成绩突出。(2)实践技能的掌握:工作实习中,2010届以后的实习生和毕业生能正确掌握临床专业的多项主流操作技能,通常在一项操作所需能力掌握后,调换工作种类或操作项目,可再次完成新的技能要求。(3)独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就业、实习单位普遍反映,2010届以后的学生普遍存在实践操作能力强,掌握医疗行业生产技能较全面,并能举一反三,达到了能力升华的人才培养目标。部分毕业生在没有毕业时就被实习单位确认留用。(4)继续学习能力:2010届以后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加,知识技能掌握更为全面。2010届以后的学生相比对照往届毕业生和实习生更多的掌握职业技能,同时为了更好地学习技能,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能自主地学习探究技能的理论支持点,通过教科书、网络、相互交流来增加知识。更加深刻地理解临床医学专业的职业教育目标,树立正确专业思想,专业学习兴趣浓厚。工作学习中不断提出观点见解,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受工作单位重视。

跟踪调研结果还显示,在学校成绩优异的往届毕业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后,并不像他们在学校中表现得那么优秀。而一些成绩中等但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却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其职业发展也比较快。现代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取决于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和精心进行的就业准备。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意味着,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其中包括作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等,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一直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授课方式多为理论讲授,临床课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质的,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进入生产实习(时间是1年)前,临床技能操作基本功、疾病预防及卫生宣教、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欠缺。教学与临床衔接存在空档,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毕业后临床适应过程较长。正确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选择,有利于促进青年人才的发展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能增长才干,掌握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特别是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将来个人的成长成才是一个宝贵财富[2]。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自身办学特点,自2008年始对我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施“1+2m”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建立了工学结合“1+2m”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可能性和实用性。“1+2m”人才培养模式,以乡镇社区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重构课程体系,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紧紧围绕行业人才需求,针对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力训练过程、工作过程设计为“教、学、做”一体化实景演练,挖掘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自主学习潜能,顺应了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了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扩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性。根据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兼职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指导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具体专业岗位的指导。

转贴于论文联盟

做学合一的情景学习模式,促使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就业岗位的“0”适应靠近。其一,通过校院 合作、工学结合,学生按照医院的实际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体验,在校期间就具备了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其二,通过校院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行业用人单位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熟悉医疗卫生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了解医院聘用新员工的意向,帮助学生掌握就业信息,实现学生就业和行业用工的顺利对接。其三,“1+2m”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其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1+2m”人才培养模式,是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定向教育”的体现。大学生的职业定向,是指确定对自己来说比较适合的、理想的、将来要去争取从事的职业类型,选择职业目标并为此采取各种行动的过程。它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具体职业素质来确定的。“1+2m”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逐步形成的,是适合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医学教育模式[3]。目前,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逐年递增。专科毕业生是庞大高校毕业生中的一支重要群体,由于受学历层次、专业性质等影响,相比高校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当下我们社会唯学历风气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专科生只有“避开大路,专走两厢”,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才能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4]。“1+2m”人才培养模式,可引导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面对当前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自己的职业岗位趋向,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到基层去,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临床药学;教育改革;毕业资格;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08-02

R床药学是药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桥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临床药学在医院中存在的意义越来越重大[1]。随着人类疾病的复杂多样性,不合理用药、药物伤害事件不断发生,迫切需要药师深入临床,及时发现不合理医嘱并与医生互动探讨,提前干预,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调整。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医院药剂科在医院中的作用,临床药学系教育需要进行深化改革。

一、合理分配教师,采用双导师制度

临床药学系本科生教育培养过程中,药学生培养不仅要保证专业技能的精益求精,还需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职业使命感。在教师分配上实行双导师制度,保证每一个本科生分配药学导师和临床药学导师一位。专业课教师和临床药学导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真正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培养出符合新医改要求的高素质药学服务人才。

医药工作者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工作中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双导师制度可以让学生接受更广方面的知识获得途径,文献和资料的查阅方法、临床工作经验的积累为有效地进行知识获取提供了捷径。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

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一般会有三甲医院作为临床药学实践基地,为临床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优越条件[2]。每一位学生都有指定的带教老师,通过参与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和一些相关的课题,丰富学生临床药学专业知识并获得临床药学工作能力。药学院校没有医院临床实践基地,导致临床药学的实践教学先天不足。学生培养只能偏向于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并且缺乏医院药师的直接指导。因此,对于临床药学本科生教育应当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结合,根据本校的专长、师资力量和优势,发挥最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强化临床药学实践能力需要从细节着手。可以在临床药学实习过程中,学生在各科轮转实习的同时,还要学习临床药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与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共同查房,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期间从事药学监护和药物调配工作,开展临床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检测、药学监护、临床处方点评等临床药学工作,还要学习填写部分表格,如药物管理政策、药物检测报告、地区健康监护评价、文献阅读等[3]。

我国设置临床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学制大多为4―5年,毕业后授予理学学士或医学学士学位[4]。在我国,本科临床药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倾向于传统的药学专业,基础学科、化学以及基础药学占主要地位。由于学制的局限,国内院校在本科阶段很难安排足够的实践教学学时。此外,教学课程受到教学资源限制,导致临床药学本科理论教学课程安排也不太合理,特别欠缺临床知识的学习,而其他类基础课程占用了过多的学时,影响临床药学的教学质量。可适当调整课程分配情况,本科前三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扎实基本功,后两年进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可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样在各个科室进行轮转培训,丰富临床用药经验。

临床药师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实战医院实习为有效地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便捷的方法。医学知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作为医务工作者都有义务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由此看来,学习和掌握临床药师的工作方法,对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本科生可以跟着临床药学导师学习和掌握临床科研方法,这对于每一个临床药学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虽然说实习药师的主要任务是药师助理,但是如果能在实习期间,初步了解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对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实现药师向临床药师对转变。这对于今后能更好地进行临床工作,更严谨地进行临床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毕业资格审核分配

为了使医院药学更临床化、专业化,纠正医生处方用药错误,广大本科生都有一种很不积极的想法,认为所有学生在完成本科课程教育后都可以顺利毕业。为保证毕业生专业素质,临床药学专业毕业资格必需通过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学院和实习单位负责审核临床药学毕业生申请毕业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基本条件,组织学生毕业考核,对学生政治思想、学业课程、临床培养过程等毕业考核和答辩基本条件的进行审核。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且由学校按照相关要求对论文相似性进行检测和评议。对于毕业考核不通过、未按时提交论文、论文评阅不合格者不得进行答辩,并延期毕业,以激励学生按时达成毕业各项要求,培养优秀临床药学人才。

四、临床实习是课堂教学和临床研究的桥梁

临床实习对于培养本科生对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完成实习任务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在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目前在读本科生大多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实践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近年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PBL教学模式为本科生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提高本科生的积极动脑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机会[5]。这种方法使老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协作性的活动,共同寻找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主动解决问题能力。在课堂上,老师可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让学生从“你讲我听,你做我看”转变为“我讲你听,我做你看”,在主动性上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从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的模式中,找到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得到的成果是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的。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让本科生通过医院实践得到更好的思想和方法,所以说医院实践是一座桥梁。

五、结语

我国临床药学起步晚,尽管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6]。我们需积极改革现行临床药学教育制度,使培养出的药学工作者更贴近临床需求,使临床药学人才更加专业化,使得临床药学工作顺利开展,逐渐进步。总而言之,临床药学教改意义不言而喻,想要提高临床药学教育水平、学好临床药学,就必须根据时代所需,不断地对临床药学教育进行优化调整。只有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然后落实到教学上,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学华,李喜西,曾仁杰,等.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药房,2008,19(13):965-968.

[2]曹永兵,梁蓉梅,阎澜,等.临床药学思维模式培养浅谈[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5):350-369.

[3]王i,张文静,钱皎.中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6):544-576.

[4]侯雪莲,武志昂.我国高等临床药学教育发展述评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医学与哲学),2015,36(4A):64-67.

[5]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7,28(15):72-74.

临床专业毕业论文篇(11)

 

(一)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满意,我们将调查数据中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指标合并得出满意度,其中对校园文化及校园文体活动的满意度为95.03%,对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为95.71%,对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的满意度为95.64%,对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满意度为95.33%,对专业的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满意度为96.70%,对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需要的吻合程度的满意度为95.71%,对专业师资水平现状的满意度为96.09%,对校风、学风建设的满意度为96.25%,对整体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94.87%,如图1所示:

 

(二)学校教育教学改进举措

 

从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中可以看出,毕业生非常关心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必须一直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学工作根本出发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必须不断进行临床医学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卓越医师培养为目标,按照“扎实基础、服务临床”的理念,通过“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的建设思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整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2.必须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强化“全人”教育,构建选修课课程体系。通过广泛调研和内部研讨,定位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范畴,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强化“全人”教育。制定两大类、三级学分、多种模块的选修课体系的建设规划,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

 

公共选修课分为8个模块(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热点与世界视野,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经济管理与法律基础,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军事体育,医药知识及技能)。

 

专业选修课分为两个模块: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包括购置网络通识课,弥补师资、课程种类的不足,促进学生以自主网络学习形式,加强个性化培养;开展同城授课;开展选修课精品课程建设;建立选修课评价机制,进行教学效果跟踪评价,对课程设置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模式。

 

3.必须完善多元评价体系的学生考试工作改革。目前,学生学习的终结性评价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要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充分考虑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实际情况,在保留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阶段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形成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的反馈

 

(一)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重要性的反馈

 

影响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要素我们列举了12个方面,列出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重要、比较不重要、非常不重要5档指标,在毕业生对职业发展要素重要性的反馈中,毕业生认为这12个方面都很重要。调查中毕业生没有认为哪一个要素不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学习能力、专业理论基础这三个方面,认为个人外装形象及身体条件对就业及职业发展的重要程度稍差一些,如图2所示:

 

(二)学校须加强后期临床教育的改进举措

 

学校必须坚持以稳固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为中心,高度重视临床教学基地内涵建设,大力推动学校和各附属医院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狠抓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培训和考核,注重学生临床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效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1.科学评价,建立附属医院教学工作的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坚持附属医院自评与学校评估相结合,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保证质量,科学发展”的原则,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内涵建设,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2.稳步推进,努力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医学教育改革重点,开设临床技能课程,高度重视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校院临床技能中心的建设。

 

3.重视师培,全面提高临床教学基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和管理水平。要重视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各临床教学基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一是发挥直属附属医院力量雄厚、教学经验、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临床教学专家到各教学基地进行示范教学、专题讲座、指导教师试讲和教研室工作。

 

二是安排基地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直属医院观摩学习,进行教学专项进修,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家对其进行传、帮、带,提高基地骨干教师教学水平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把各临床教学基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集中起来,统一培训。

 

4.深化改革,强化过程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临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坚持临床教学质量控制的过程管理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组成临床教学专家督导组,组织督导专家赴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检查督导,掌控各基地的教学状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基地协调解决,有效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三、专业预警及调控措施

 

(一)要对社会需求不足、易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招生专业进行招生计划的缩减。

 

(二)加强临床药学专业建设。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单位临床药学专业的发展和药事管理水平的提高,医院对具有专业学历的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从今后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国家对临床药师需求的不断增加来看,该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