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能源经济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1 10:10:25

能源经济论文

能源经济论文篇(1)

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而制定的针对某一个产业的微观经济政策。对于某一个产业部门来说,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是不同的。而对于某一个需要使用特殊或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来说,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调节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定产业的特殊情况及特点:

1.市场的缺陷

从理论上讲,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符合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形成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着许多缺陷,实际情况并非如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这就是市场失灵。对于能源经济来说,情况更是如此。例:构成当今世界一次能源主体的石油资源和煤炭资源,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特殊的当期和长期资源开发成本。因此,市场失灵的情况就更加突出。

2.资源条件的制约

在当今世界一次能源资源构成中,石油和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资源形态,不仅是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而且还存在着级差地租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石油或煤炭的持续开采,埋藏的深度就更大,地区就更加偏僻。同时,储量会随着开采而不断减少,开采条件也会越来越恶化。这样,不可避免地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另外,开采条件的优劣,以及离消费市场的远近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很大的级差收益。因此,市场在一个资源短缺而且分布既不均衡且地域条件差别很大的经济领域里,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显然是很低的。

根据英国石油(BP)1987年至1992-年发表的世界能源统计年报的研究结果,可见世界已探明化石燃料资源是相当有限的。按照1991年底的调查,石油仅够开采和使用43年;天然气只够开采59年;煤炭相对较丰富,也只能开采239年。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勘探化石燃料资源地域的不断扩大,储量将会有所增加。但是,即使如此,化石燃料资源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仍然是不可再生且十分短缺的资源;我国的化石燃料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但是有限的,而且十分短缺,探明储量按91年的开采速度还可开采23年。从1995年开始,我国便是石油纯进口国了。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能源资源并为将来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1992世界能源资源调查》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经济建设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应付能源需求的状态之中,因此: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问题是资源的短缺和资源的利用问题并存。二方面,极为短缺的能源资源过度开采和使用;另一方面,一旦开发便可以长期发挥效能,甚至永远使用的清洁能源资源——水能的开发利用却不到10%。而在我国石油产品的消费中,却有相当数量是用来发电的。由此可见,产业经济政策如何使我国短缺的能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是我们急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决策的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经济建设都是落后于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特别是在“七五”计划末“八五”计划初,全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一时间全国都面临缺电的紧张局面,到处是一片拉闸限电的场面。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各地、各部门便各显神通,用各种方法办电。从此,我国的电力建设便硝烟四起,各种电力建设方式一哄而上,这种混乱局面为决策加大了风险。例如,西南地区的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建成我国的能源基地。但是,除了开发条件较差,输送困难以外,建设周期长,难以满足能源需求中心的需要,也是决策的风险之所在。80年代中期,我国决定斥巨资建设四川西部金沙江支流雅菪江上的二滩电站,以满足四川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电力的需求。但是,该电站的建设经历了将近15个年头。这期间,四川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电力,的持续紧张,从90年以后,四川便陆续在四川东部地区建设了好几座大型火电站。其结果是,二滩电站一投产,就面临着四川电网电力过剩的尴尬局面。到头来,不得不大量弃水,每年要蒙受近2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当然,二滩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体制上的问题。又如,新能源在未来世界能源布局中将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目前的情况是,要么开发技术还不十分成熟,要么投资太大开发经济效益很低,或者安全不能得到绝对保证,或者不能形成规模,无法形成产业效益,所以,以上这些问题都给决策带来极大的风险。

4.外部性问题

对于能源工业和能源经济来说,其外部性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能源形态来说,存在着不同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时,这些不同的外部性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决策。同时,这些外部性问题有时是互相矛盾的,主要表现为:

环境问题: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严重依赖于煤炭,煤炭占我国能源的3/4。电力生产主要是火电,占全国发电总量的75%左右,而火电中约85%又是煤电。我国用于发电的大多是含硫量很高的煤炭,脱硫技术因为成本问题还很落后。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电的开发同样面临着环境问题。一些高坝大库的建设,不但诱发水库地震,引起山体滑坡,而且水库淹没改变了库区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受到伤害。

运输问题:天然气在我国具有丰富的储量,但开采度很低,我国主要的终端能源形态还是煤炭,因此,燃料造成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我国北部各大城市的污染程度已经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由于烟尘污染,有些城市如兰州,工农业生产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使用天然气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途径,但是,主产区在西部的四川和新疆,运输成了制约天然气工业和人民日常生活消费的障碍;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和内蒙古等北部省份,运输问题同样存在,而新疆的石油要运到经济发达地区,其成本也是非常惊人。

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会决定社会的稳定。在我国,由于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进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大量失业人口还会加剧。

鉴于上述原因,政府在制订产业经济政策时,应体现以下作用:

1.维护公平竞争。采取税收等政策手段和反垄断法来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

2.控制总量平衡,合理规划各种能源形态的发展布局。采取信贷、价格、关税等政策解决总量平衡问题;采取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等措施达到各种能源形态的合理布局以及均衡发展,特别是对于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能源形态应给予特殊支持。

3.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法规和标准,保障生产质量和生产安全,控制能源工业对环境造成损害。

4.提供社会保障。通过财政支持,提供社会保障,对特殊地区的能源开发提供支持。

5.支持研究开发。未来的能源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现有能源项目的开发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费用以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因此,政府必须投入必要的资金以促进基础研究和高风险技术的研究开发。

6.开展信息服务。提高市场透明度,减少决策风险,增强公众对能源工业的理解和支持。

7.必须协调各种资源的利用。要解决资源的制约问题,应加大化石类能源资源的勘探力度,为我国未来能源经济发展寻找战略性资源储备。开展国际合作,在安全和稳定并与我国具有传统友谊的地区和国家建立能源基地。现阶段应尽可能加大力度的开发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尽量少消耗有限的化石类能源资源。

9.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变西部地区资源性经济为产品性经济。在政策上应给予扶持,其力度应比当年建设经济特区更大,这样运输和就业问题也可得到解决。

二、部类政策因素

由于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不同部类的作用、对象不同,因此,在政策上应该具有一定差别。同时,由于生产资料领域里,能源经济的服务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有一般性生产单位,也有特殊性生产单位;有国家需要鼓励和大力发展的生产单位,也有国家需要限制和逐步萎缩的生产部门等等。在消费资料领域里能源经济服务的对象同样山是干差万别的,有城镇居民,也有农村居民;有高收人家庭,也有低收入家庭;有人民群众一般性消费,也有政府公益性消费等等。因此,在为两个部类提供服务的时候,能源工业各部门不但要有自身适应市场要求的服务准则,而且在政策方面也应当有所区别,以保证政府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提高全体国民生活水平目标的实现。当然,由于能源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能源商品的时候,并不可能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个部类的生产,因此,部类政策因素只能在能源商品的供应过程中起作用。

1.在生产资料的供应领域里

我们把能源需求分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两个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能源商品在生产资料供应领域里应该属于中间需求的范畴。在这个范畴里,宏观经济关系既可以用列昂惕夫逆矩阵来表示,也可以用改进的投入产出系数矩阵与各部门总产值生产能力来表示。而能源经济中的部类政策因素,就必须考虑国民经济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和能源商品消费的发展趋势。

我国中间能源需求总量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较小的,但是我国中间能源需求的效率,也就是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大于发达国家,提高能源产品转化效率,增加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是各行业关注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在生产资料领域里的能源消费政策就应当起到这样的作用:引导我国的各类企业不断地探索新的生产技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竞争力。例如: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约为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75%—80%,但对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在能源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领域里;对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能源形态和产品,应当严格加以限制。对于热能转化效率低,废气排放量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应坚决予以淘汰。与此同时,鼓励清洁能源形态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二次能源产品的使用,给予政策上扶持。

2.在消费资料的供应领域里在消费资料的供应领域里,能源产品用之于人民群众,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与水一样重要,我国政府下大力气于上个世纪末实施了村村通电工程,又于九·五计划末期开始实施农村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但是,居民用电的质量和价格仍然是困扰电力工业在消费领域里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所以,在消费资料领域里,能源消费政策应当引导居民提高能源消费水平,以促进能源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目前的消费水平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均国民收入不高,另—方面是由于贫富差距比较大。因此;相当多的居民日常生活能源消费还主要依赖于一次性能源形态,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的能源消费向电气化方向发展,这样,既可以把有限的劳动力资源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又可以大大地推动电器行业的大发展。在开发农村市场中,减少农民支出,采取转移支付方法,降低西部能源开发成本,补贴农民能源消费。

由此可见,能源经济的部类政策因素不仅会对能源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消费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也影响把能源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成本,又对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和以能源产品为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区域政策因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东、西、南、北、中地理环境差别巨大,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各不相同。1999年我国最发达地区深圳市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超过4000美元,但云南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均收人每年只有400-500元人民币,其中的最贫困家庭,全部财产价值不足200元人民币。有的地区的人民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仅只有1.4-1.7年。因此,在我国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能源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制定和实施能源工业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的时候,应考虑和照顾到这些差别,充分发挥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功能,逐步缩小这些差别,达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

鉴于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巨大。所以,从制定能源经济产业政策来说,需要从多个方而进行研究,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国土资源利用政策。在我国实施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以后,西部的一些能源开发项目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影响。如地处云南西部山区的大朝山电站,据说因为征地的手续问题,被有关部门罚款高达亿元人民币。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必须先立项后征地。而立项的程序又要求工程必须完成准备阶段的工作,准备工作要做就必须先用地。如果不进行变通,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就只能陷入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怪圈之中。

2.移民政策因素。在西部进行建设,很大部分可能都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对于再生能源项目,又主要是水电项目,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移民问题。扶贫计划是我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的一项面向全国贫困人口的政府计划,我们应把这项计划同西部能源项目建设的移民工作结合起来。这是因为,西部的能源建设项目都是在贫困山区实施的,移民都是贫困人口的搬迁。此项工作不但能够加快西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而且有利于西部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作为生产资料生产和供给的能源经济领域里,部类政策应当鼓励和引导能源产品消费企业提高单位能源产品消耗的转化效率,减少井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产品及能源利用效能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在作为消费资料生产和供给的能源经济领域里,应当鼓励和引导广大的人民群众走家庭电气化道路,提供政策支持。然而,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用指导全国的部类政策还不够,还应有更加优惠的政策,从而扶持西部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为此,立制定区域政策时,应该有所差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本来就非常巨大的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得以逐步缩校

3.生产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由于东、西部形成的历史、文化、地域性以及劳动力劳动技能性差异,因此,若要提高西部各类产品的竞争力,就应当在作为生产资料供应的能源产品的消费政策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比如,给予提高产品单位能源转化效率的能源消费以政府扶持,提供贷款贴息、对能耗降低部分给予政府补贴和奖励;减少并逐步淘汰使用一次能源产品和能源利用效能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产品生产。

4.消费资料领域里区域政策的差异。就全国来说,经过1993年到2000年的发展之后,估计2000年后我国农村商品能源消费的比重大约为65%~70%。这些增长绝大多数是在乡镇企业和东部发达地区。就广大的西部地区来说,商品能源消费的比重虽有所增长,但是幅度远远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目前,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居民薪柴和秸秆仍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能源形态。这一点,只要我们沿长江、黄河的上游地区走一次就会发现现实情况的严重性。因此,对于西部落后地区来说,作为消费资料供应的能源商品,除非有特殊的区域部类政策,才能把那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带到现代文明社会的生活中来。

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异,必须用发展经济的特殊区域政策来解决。令人欣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给西部落后地区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了世纪福音。因此,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时,就要结合西部落后地区的历史、现实、民族文化的情况,在产业政策和部类政策方面,给予区域特色的扶持。

四、能源形态政策因素

根据我国关于2050年远景发展规划;原国家能源部组织了一个研究班子,经过近七年的研究;按1990年我国经济的总规模,分高、中、低三种发展速度对我国2020年、2050年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三个方案的增长速度见下表:

2000—2050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想定方案

1990-20002000-20202020-2050

低方案8.06.03.5

中方案8.26.34.1

高方案8.376.564.69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1990-2000年的实际增,长率大于9%的情况来看,表中的预测绐定值还是偏低的。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了,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有极大好处的,但是,对于能源产品的供给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新能源的步伐就不得不进一步加快;根据各个能源专业的技术人员估算,我国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比较丰富的,这些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我国能源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在我国,不论是太阳能还是生物能,都拥有巨大的储藏量,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在生物质能中,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按1992年资源量计算,分别达到2.7亿t和1.3亿t标准煤。因此,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的转化技术、农村小型沼气技术以及城市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为我国未来能源供应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此外,地热能和风能的储藏量也很大,且风能的开发利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关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所以,从能源形态政策方面来说,应当鼓励和积极推进这类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相对于其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来说,水能是一种清洁而且容易上规模进行开发的优越的能源形态。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电东送已成为该战略中的重点项目。在此项目中,又是以水电为主。从这一点来看,能源经济建设的重点已经开始向可再生能源形态转移了,但是,在政策层面仍然存在着需要研究的诸多问题。

根据205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我国能源王业发展的想定方案,我国电力工业在新能源的应用方面将会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其中,核能在新能源的应用中就占主导地位。由1990-2050年我国电力供应可能装机容量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中,核电和新能源将分别占到6.1%和1.8%;而到了2050年,核电和新能源则分别占到12.5%和4.5%,到时候将与有50年发展历史的水电处在同一个水平上。例如:我国的铀资源,据世界能源会议估计为100-200万t铀。铀资源对核电发展的保证程度的估计是:对近期发展目标(2000年600万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有余;对中期核电发展目标(2010年前建设2000万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经过努力可以保证;对远期核电发展目标(2050年前建设1.2亿kW核电站),铀资源供应经过努力将有希望。考虑到矿物燃料大量排放C02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以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有限性,专家们预计到21世纪中叶,核能有可能是仅次于煤炭而居第二位的人类利用的能源形态。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未来几十年的能源供应将呈现多元能源形态相互发展的格局。因此,今后能源经济的发展,从政策层面上就应当体现对需要鼓励发展的新能源形态的支持,以及对需要限制发展的能源形态的控制。

五、其它政策因素

如何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潜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提高资源的经济效率,是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管理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能源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应当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

1.资源开发政策

资源的使用效率对未来我国能源供应将起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和开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影响到这些资源开发的经济合理性。另一方面,资源的转化效率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开发寿命和替代资源的选择。因此,资源开发的政策取向一定要起保护和大力提倡规模开发和高效开发,限制、禁止零星开发和破坏性开发作用,目前,我国各地都大量存在着私人小煤窑同国营大煤矿争资源的现象,存在着农民从国家油田盗取石油以及土法练油的现象,由于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这些破坏和浪费宝贵资源的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蔓延的趋势。因此,保护资源的规模开发和高效开发将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任务。

2.经济公平运行政策

据国家电力公司的有关数据表明,目前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历年累计拖欠的电费已高达数百亿元。由于电力生产和供应企业属于中央直接管理,因此,各地方对于清理这些欠款一方而政策不到位,另一方而工作不到位。其结果是,电费拖欠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处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势必会影响到各地的投资环境,最终影响经济的健康运行。

能源经济论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不仅是一种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以往的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重估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关注不同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深化了对生态阈值的研究,重视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与追问。文章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解决。循环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建立循环经济的标准、标识、标志和认证制度;明确规定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定额管理制度;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制度;强化激励政策;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不考虑环境代价。第二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它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第三种是循环经济模式,也称为全过程治理模式。 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的基本指导原则包括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产生。再利用原则要求将再生资源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将再生资源的全部或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组件或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原则即资源综合利用原则,包括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等矿产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产业废物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流通、消费后废弃的产品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有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层次,这些层次由小到大依次递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平台。 循环经济立法中所指的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节约资源能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循环经济范式研究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范式,较之其他范式有如下特征: 1.重估自然资源的价值。循环经济范式强调,任何一种经济都需要四种类型的资源来维持其运转,即以劳动、智力、文化和组织形式出现的人力资源;由现金、投资和货币手段构成的金融资源;包括基础设施、机器、工具和工厂在内的加工资源;由资源、生命系统和生态系统构成的自然资源。循环经济范式将自然资源列为最重要的资源形式,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最大的资源储备,提高资源生产率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功用价值,除经济价值外,还具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1)自然生态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需要的“维生价值”;(2)自然资源作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对象,为人类提供“经济价值”;(3)自然资源在为人类提供经济作用的同时,还提供“生态价值”,尽管其不能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体现的是潜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4)自然为人类满足精神及文化上的享受而提供“精神价值”,体现的是存在价值或文化价值;(5)自然为满足人类探索未知而提供“科学研究价值”等。 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能源经济论文篇(3)

一、能源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世界能源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石油储量仅能供给人类40年使用的现实,更加剧了人们的担忧。为降低经济与社会对石油的高度依赖,一些石油进口国开始寻找能有效替代石油的燃料,因此能源农业产业脱颖而出。

此后由于中东石油的充分供应,能源农业产业发展滞缓下来。最近60多个月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开始重新审视和实施生物燃料的开发和应用。

巴西自1975年大规模开发、生产石油混配酒精燃料,成为世界仿效的榜样。目前全球乙醇生产量已占到世界汽油消费总量的3%左右,而巴西这一比重更高达40%。

2006年1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提出:要在6年内使乙醇成为与汽油并驾齐驱的汽车燃料。2006年出售乙醇混合燃料至少达40亿加仑,2012年要达75亿加仑。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也为使用乙醇混合燃料E-85(包括85%的乙醇和15%的汽油)的汽车推出了促销计划。

中国是个能源短缺的国家,1997年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1993年以来,中国净进口石油依存度由0.45%上升到目前的11.5%,接近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时美国净进口石油依存度12%的水平。因此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发展能源农业经济,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能源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能源农业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能源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后者以生产粮食、蔬菜为主,主要以满足人们食用需求。而能源农业则是由于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短缺而产生的以生物质能为原料的石油替代品,目的是为满足能源工业的需求。由于能源农业前景广阔、石油替代品产量迅速增加、新品不断涌现,是农业经济发展、增长的新亮点。如年利用2000万吨稻秆供140万千瓦发电机组发电,吨价300元,则农民增收60亿元,可节约1000万吨标准煤,不仅消除了随田焚烧污染,得到了清洁的电能,又增加了农业经济产出和效益。

(二)能源农业所需生物质能的农业作物供给前景广阔

目前,美国利用玉米和巴西用糖类等作物大量生产乙醇汽油。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完全可以做到在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能源农业。考虑能源农业的经济性,已有日益增多的树木、杂草等纤维品和农业产品加工废弃物被用作替代能源产品的生产原料。除乙醇外,还可生产高品位生物燃料包括生物柴油、甲醇、沼气等。目前欧洲有50%车辆是使用生物柴油运行的。

(三)能源农业所需生物质能的作(植)物制品开始形成企业化生产

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油菜籽在我国资源丰富,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发达国家类似“生物柴油”制品生产已具备企业规模化,例如壳牌石油公司在德国北部投资建立的一家生物柴油提炼厂,年产油量可达125万桶。

三、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经济大有可为

(一)中国需求市场空间巨大

中国是一个一次性能源短缺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生产更是浪费惊人。2004年我国GDP只占全球的4.4%,但却消耗了全球12%的能源。2005年和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分别达到1.3亿吨和1.43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0%,预计到201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因此,我国亟须科学用能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对能源农业产业的需求十分巨大和迫切。

(二)中国运用农业植物制乙醇汽油

我国2005年12月由国家八部委决定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车用乙醇汽油扩大试点工作。

车用乙醇汽油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一种新型汽车燃料。乙醇可用农作物谷类和秸秆等生产,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环保意义。

根据国家权威机构测算,预计到2010年我国全社会汽车保有量达到5800万辆。目前汽车用原油年耗量约为11000万吨,占全国石油消耗量的40%,如果车用乙醇汽油的乙醇按10%混掺量计算,年节约汽油1100万吨。

(三)中国掌握生物质炼油新技术

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质洁净能源室获悉,科技人员将稻壳、玉米秆和棉花秆等多种原料进行热解液化和再加工,可变废为宝,将秸秆转化为生物油。这项成果已获安徽科技厅鉴定。实验表明,木屑产油率60%以上,秸秆产油率50%以上。

(四)中国利用农作物秸秆直燃发电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调查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秸秆年产量为6.5亿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7亿吨以上,相当于3.5亿吨标准煤。

采用欧洲成熟的秸秆直燃供热发电技术对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既是大型的节能项目,又是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最大的支农项目,更是发展能源农业产业经济的突破口。保守测算可供直燃发电的秸秆资源量达2亿吨(折标准煤1亿吨),如年利用2000万吨秸秆,每吨收购价为300元,则农民直接增收60亿元,且节约标准煤1000万吨,可供140万千瓦火电机组一年的消耗。这对于防污染浪费、节能增效益、反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五)中国建立能源农业基地

中国秦岭、淮河以南低山丘陵地区广为种植的油桐、乌桕和全国各地的蓖麻等木本油料植物,都是生产“生物燃油”的最佳能源农业植物。另据农业部门调查,云南有120多万公顷荒山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红河等江河沿线干热、干暖河谷地带,特别适合宜于不择土壤、耐干旱、喜高温的蒿桐生长。蒿桐种子含油率可达30%,3千克可炼500克生物柴油,一亩地可丰产籽种300千克。

(六)中国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能源农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中国农村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可在居住的房前屋后、行道路旁、沟堤河岸、农田地边空地、丘陵山地、坡地,选择种植能源农业生物,或进行规模化经营,这样既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又发展了能源农业经济。

四、为发展能源农业创造政策配套环境

(一)发展能源农业经济的战略方针

中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能源农业经济。建议我国能源发展战略方针应该是以自立更生为主,坚持替代石油战略方针:(1)坚持“国内为主国外为辅”的石油供应方针;(2)坚持“天然气、石油和人造石油并重”的石油生产方针;(3)坚持“煤制油、气代油”节约用油方针;(4)坚持“适量、适时、适地”的进口石油方针。

(二)创建能源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我国能源形势严峻,能源供应安全面临极大的挑战。为了突破能源瓶颈,发展能源农业产业有着战略意义。但新型产业在起步发展阶段,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需要政府和法律层面上的强有力扶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政府要组织、推动能源农业发展

没有政府组织、推动,能源农业产业不可能迅速自发地发展。正因如此,政府的扶持特别重要,要强化宏观能源结构的管理与引导。政府以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激励、支持和推动农民扩大能源农业植物种植,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发展能源农业产业。

2、能源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法律环境

能源农业产业初建期,由于技术、理论及设备等的暂时缺陷和缺乏规模效益,以及市场不成熟等,产业会有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不佳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特别需要政府税费政策的鼓励来推动产业的发展,通过税费的减免、亏损补贴以及电力上网、油品上市给予价格优惠等政策,使农民种植能源农业植物和下游炼油、发电企业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促使能源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3、推动能源农业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能源经济论文篇(4)

1.1能源管理子系统

建立健全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和能源管理各项制度,制定集团及各分公司的能源管理方针和节能目标,为能源管理活动提供行为准则和目标。将水、电、煤、蒸汽能源作为集团公司级的资源,集中进行监控管理和平衡调度,实现集团各分公司能源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管理和使用,一站式的管理和按授权级别的分散使用,实现能源的工序成本核算,将采集的能源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建立客观的以数据为依据的能源消耗评价体系。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能源预测、能源计划和平衡及实绩管理、能源数据统计分析、能源对标管理和节能改造、能源计量系统。

1.1.1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在集团总部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总经理、生产副总为副组长的能源管理小组,对能源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决策。在集团生产办设立能源管理办公室,负责集团能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对能源管控大厅进行管理和调度。各分公司成立以生产副总为首的能源管理办公室,成员由各车间主任组成,落实集团能源管理决策和方针,负责本公司的能源管理日常工作。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建立、健全集团和各分公司的各项能源管理制度,制定能源管理的方针和目标,通过自上而下的能源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对各分公司的能源管理工作实绩进行评价和绩效考核,从而保障集团能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改进。

1.1.2能源预测通过对EMS数据库各产品耗能历史数据的汇总、分析和整理,结合未来某一期间(月、季度、年)的生产计划,建立各分公司能源消耗预测与优化调度模型,对水、电、煤、蒸汽等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耗进行预测,得到能源优化调度的建议和方案,实现能源的“事前静态管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1.1.3能源计划和平衡及实绩管理按照各分公司月度生产计划及能源预测优化方案编制能源供需计划,指导各分公司按照供需计划组织生产,向各生产工序提供所需要的能源量,并实时跟踪能源计划执行情况和现场运行状况,在线动态调整能源供需;建立各分公司的水、电、蒸汽的能源平衡网络图并设置平衡记录点,结合月度各能源统计数据,依据能源平衡表对各能源的实际发生量、使用量、损耗量进行计算,使能源介质的供入量=有效能量+损失量保持平衡,取得能源生产运行的实绩数据,用于反映各种能源数据生产、分配和使用情况。

1.1.4能源数据统计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技术、对平衡后的当期和历史能源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获取能源消耗定额和能源计划的执行情况、能源成本的变化情况,得到集团及各分公司产品能耗的单耗量和累计量的月度报表,水、电、煤、蒸汽等能源的月消耗量、折标量和综合能耗量,重要产品的能耗同比和环比数据以及相应报表的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等。通过各种图表(例)可以直观地掌握集团各期能源消耗的对比情况,查找能源消耗水平。依据各产品详细的能源对标值,不仅可以用于指导集团公司的能源对标管理工作,真正做到能源的合理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可以按照集团公司能源管理制度对能耗超额和节能单位、个人进行奖惩,通过适度的考核机制,督促各分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改善。

1.1.5能源对标管理和节能改造通过对产品综合能耗分析,确定需要通过能效对标活动提高的产品能耗值或工序能耗值,并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差距,分析原因制定对标改进方案,实施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和实施节能项目进度计划,分阶段对能源对标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对标标值,并制定下一阶段的能源对标活动计划,进行更高层次的能源对标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节能降耗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1.1.6能源计量系统建立各分司的能源计量器具、主要用能设备、次要用能设备以及能源计量人员台账,建立能源计量仪表记录数据库和临时能源录入数据库、设备运行档案,保证设备有计划检修,监控大功率耗能设备及各系统运行,统计各系统开车率及大功率耗能设备运行时间,并落实考核,督促各公司提高开车率,在系统停车后,检查有没有无关设备空运转,降低电力消耗。通过对全公司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实现主设备停机、辅助设备停运的节能效果。

1.2生产调度子系统

通过集团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平台实现集团生产总调度对各分公司生产实时控制,监控生产工艺参数,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原料、中间品、产成品的产量和质量情况,满足生产总调度和分厂调度实时把握生产现场情况,实现生产和能源的协调管理。同时将生产现场重要装备和重要场所的视频画面调入调度中心,实现生产事故的报警及应急指挥等功能。

1.2.1生产计划模块建立集团各分公司产品的年度生产计划表,按月进行分解,通过查询系统对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计划和实绩的对比分析,作为对各分公司年度方针目标的落实情况的评价依据。

1.2.2生产调度模块各分公司调度通过能源管理网络系统将当班的生产情况上传至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平台,集团调度根据调度日志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分公司的生产运行情况和产品产量信息,掌握各分公司的生产实际情况。通过调度指令系统将集团的生产决策和计划任务传达至各分公司;通过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或装置的温度、压力和存贮量等指标的运行情况,一旦超出设定的上、下限指标,自动触发报警装置,集团调度能够快速调出应急预案,指导应急指挥,并通过短信系统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对应的人员,实现生产事故的联动救援和防护。

1.2.3生产统计报表模块建立各分公司每种产品的生产日报表系统,自动生成月报表、年报表、经济技术指标报表、产量报表、能耗报表,具备自动储存汇总分析功能,便于系统内各用户以数据为依据开展能源管理工作。

1.3EMS综合监控子系统

以集团能源管理中心大厅为中心将各分公司的DCS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上传到管理中心机房服务器,集团总调度通过大屏幕系统监控园区分厂生产运行和安全环保情况,实现集团对各分公司生产和安全进行集中监控、协调和报警的管理。

1.3.1生产工艺监控将各分公司的DCS系统连接至集团能管中心服务器,通过工艺流程图、组态画面、趋势图(多点、单点不同时间段对比)、实时工艺参数和生产数据监控等手段对各分公司的生产工艺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控和调度;建立各分公司重点工艺指标监控图和重大耗能设备运行图,通过设立上下限指标和实时报警措施,及时了解公司生产开停车率情况和重要设备的运行情况。

1.3.2能源和共用介质监控建立集团工业园区水、蒸汽、硫酸、氢气、氨气等能源和共用介质的管网图,通过具有远传功能的流量计将实时数据上传至能管中心,从而实现对园区内能源和共用介质流向的实时状态监控,及时用量,并根据各种能源平衡规则和平衡模型进行实时平衡和能耗预测,确保整个能源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和各用能用户的能源供给。

1.3.3三维GIS监控平台借助三维GIS技术,建立集团循环经济园区的立体监控平台。通过对园区的企业建筑、车间厂房、道路、生产设备、企业管网、监控设备进行三维建模,以坐标匹配的方式导入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园区三维GIS系统数据库,用虚拟现实的方式全方位展现园区全景框图。用户通过点击三维图上的目标建筑、目标设备和目标管网可以即时查询建筑、设备和管网的基础信息,并能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管网运输介质的流量、分配情况。系统连接生产工艺运行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点击三维图上工艺、视频监控图标,可以直接查看实时工艺运行和视频监控区域的画面,从而提升集团对整个园区的管理和监控效率。

1.3.4安全环保监控通过三维GIS系统对集团工业园区各分公司的厂房、车间、管道、仓库、重大危险源设备等设施进行全景监控,实时监控重大危险源(液氨、甲醇储罐,氢气、液氯和盐酸储罐,硫酸和液氨储罐)等存储量及装置运行情况。通过对参数的设置可以实现分级报警,以便启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在115m造粒塔顶部安装4部高清高变焦360度旋转摄像装置,实现对园区方圆6000m内实时监控,能管中心对其直接控制并储存相关数据具备视频回放功能,对园区内的重大危险装置和设施、排污点(污水、烟气等)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报警和提示。一旦出现重大危险信号要自动触发应急预案,根据安全预案开启相关救援活动。

1.3.5电力监控建立各分公司电力运行组态图,将各公司高压供配电监控系统以及6kV以上大型用能设备的运行工况、开关位置状态、保护信息、实时运行数据等信息采集上传到管理中心进行监控管理,以便于集团及时了解各分公司的电力用能情况。

2EMS系统网络设计要求

2.1EMS系统设计原则及要求

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应采用集先进的RTU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SCADA/HMI技术及客户/服务器技术等于一体的机电集成管控系统,对生产工况数据进行统计和管理,并应留有足够余量。该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即系统随工艺不断扩展的特点,可以实现在线扩展和系统扩展;系统还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根据能源系统的工艺特点,确保系统具有较长的运行周期;对安装的服务器、终端设备、网络设备、控制设备等兼容稳定性要好,开放性要好,且必须能适应恶劣工作环境。该系统要部署安全隔离措施,在EMS数据网络和办公网络间要设置硬件防火墙进行物理隔离,EMS系统网络禁止与互联网络连接,确保系统各层次(系统、网络、应用及与工艺配套)的安全,必要时应设立有效的防病毒防黑客技术措施。整体系统网络设备和综合布线系统满足技术要求,应具备便利的技术和备件支持服务,相关技术指标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2.2EMS系统网络总体架构

本系统采用C/S(工程组态时和简单访问时用到)和B/S(一般客户访问时用到)相结合的架构。网络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在能管中心大厅机房配置WEB服务器、实时数据库服务器、关系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磁盘存储器等设备。能管中心设立集团调度负责EMS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各客户端和各个用户通过内部局域网,采用WEB方式进行访问能源管理系统。在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建立大屏幕系统,能源管理系统信息和视频监控画面可以直接上传到大屏幕系统,便于调度管理和控制。

能源经济论文篇(5)

摘 要: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态势及机制,对区域开发、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和优化乃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在区域经济研究中仍是一个有待深化的领域,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分散,没有形成逻辑严密的结构体系,规范分析和定量分析不足。深化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需要在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态势评价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空间分异,经济空间组织形式,要素禀赋,经济活动主体,经济空间客体,分工专业化,制度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空间经济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经济增长发生于空间,它要受到空间经济的影响,并反馈于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过程可理解为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过程,区域经济增长不仅伴随着产业结构而变化,而且也必然同时发生经济空间上的分异。探索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规律,可以为区域开发、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根据。本文拟对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揭示其发展脉络和主要进展,以期为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态势研究 纵观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态势研究的内容涉及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演变、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态势评价两个方面。 (一)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演变 在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中,最先引起学者兴趣的是对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现象的观察,进而是对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变化过程的探究。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一种或若干种经济空间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空间内的分化,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所总结的或提到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主要有7种,即核心一边缘结构、多核心一边缘结构、网络结构、点一轴结构、双核结构、点一轴一面结构和板块结构,其中前3种是国外学者首先提出来的,后4种是国内学者的首创。 Perroux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阐述了区域经济空间的核心一边缘结构。这一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发端于一个(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向扩散,区域经济空间呈现核心一边缘分异。Friedman的核心一边缘理论不仅指出了区域经济空间的两种组织形式,即核心一边缘结构和多核心一边缘结构,而且阐明了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形式由核心一边缘结构向多核心一边缘结构演变的过程。较多的实证研究验证,在北美、欧洲及亚洲等地区存在多核心一边缘结构。Mc-Millan指出,1990年美国62个大都市中,有48个拥有次核心,其中,纽约和洛杉矶分别有38和46个次核心。Tuan和Linda基于1998年我国广东地区电子产业数据的分析认为,深圳、广州、惠州和汕头是香港的几个次核心城市,该多核心一边缘结构的发展与FDI对核心外流和公司重新选址密切相关。Hewings等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网络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它以其特有的连通性,通过有组织的连接模式有效地组织和连接节点。 陆大道提出的“点一轴”理论阐明了区域经济空间的点一轴结构。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运行客体大都在点上聚集,并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以不同等级的“点一轴”系统为标志。陆玉麒指出,双核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核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我国沿海和沿江地区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中;从机理上考察,它导源于港口城市与核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核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涂人猛(1994)基于流域空间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点一轴一圈(面)”结构,认为河流具有多种优点,这吸引了工业向河流沿线靠拢,促进核心城市的发展,然后依托沿河城市这些“点”,借助沿河线这个“轴”,辐射整个流域经济的“面”,从而形成“点一轴一圈(面)”的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姚士谋和王成新提出了区域板块这一有别于行政区的区域概念,他们界定了区域板块的地域特

能源经济论文篇(6)

近年来我国电力出现了低水平、暂时性的供求缓和,国家有关部门为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适时取消了各种用电的规定。由于电力供求缓和,不再拉路限电,这几年高峰负荷急剧增长,峰谷差异常拉大,国家电力公司平衡峰谷差,提出了发展蓄热式电热锅炉采暖和供热水,还提出了发展蓄冰(冷)空调,对这类用户给予减免供电工程贴费和低谷电优惠,这是合理的,在一定条件下是经济可行的。但是由于我国电价结构严重扭曲,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严重偏低,工业、商业用电价格偏高,在业已偏低的价格基础上再给予优惠;使得用电比用燃气便宜,于是电热水淋浴影,不蓄热的电锅炉大量使用,不仅能源利用效率极低,浪费了高品质的能源--电力,也给电力部门造成了巨大损失。拿电热锅炉来讲,原电力部和国家电力公司原意是要推广使用低谷电力的蓄热式电锅炉,而实际上目前安装的电锅炉80%是不蓄热的,结果是适得其反,不是提高低谷负荷,而是增加了高峰负荷;不是缩小了峰谷差,而是增大了峰谷差。 目前在促销的宣传中,也出现了许多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如: 1.采用“先人为主”战略。以目前电价结构扭曲的有利时机,取代各种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优惠措施,诱骗不明真相的用户使用电热锅炉、电取暖器和耗电量大的家用电器,尽量扩大在能源市场上电力的占有率。认为只要在天然气普及之前,天然气还未来得及竞争的时机,“先入为主”占领能源市场,并为电力企业在“西气东输”之后的新型能源市场结构中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实施“纯电气化”工程。就是采取供电部门与房地产商联手,在住宅小区、别墅群、写字楼建设时,不建设燃气管道,采暖管道设施,建筑物内能源全部依赖电力供应,剥夺客户自由选择能源的权利。电力部门可以多买电,房地产商可以节省管道投资,双方获益。 3.宣传电气化的低廉。最近一个时期;电力报刊竭力宣传用电取暖比用燃煤锅炉取暖还便宜,至少贵得不多,以及免征供电工程贴费,多用电多优惠等宣传吸引了用户。 为什么这种不科学、不实事求是的宣传能够广泛传播,原因是: 1.目前电价结构严重扭曲。居民生活电价偏低,可以由工业和商业用电的高价来交叉补贴;输电和配电部门的亏损;可以由发电部门的超额利润来交叉补贴;中央国有企业可以在低利润(资金利润率不到1%)来供电。尽管对居民亏损供电现在还能维持。 2.对供电企业的考核偏差。目前对供电企业的考核偏重于安全供电、线损率、售电量和销售收入。不考核供电企业的资产负债,还本付息能力和利润率。供电企业向电网购电,峰谷和低谷电一个价,只要能把电卖出去;多卖峰电和谷电对供电企业没有什么损失。 3.可以取得政府和用户的好感。政府为了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希望电力部门降价推广用电;对用户来讲,电力干净,只要能源费用不增加当然是欢迎的。 但是盲目推广非蓄热的电锅炉,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1.不符合节能政策。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节能和新能源处处长陈和平在一次国际会议上 说,在目前电力市场相对缓和、部分地区电力过剩的情况下,一些电力部门提倡发展电力供暖,即发展电锅炉,这主要考虑的是部门利益。电锅炉一次能源利用率仅25%左右,熵效率不到8%,将高品位的电能转换成低品位的热能,不仅是能源数量上的浪费,更是能源质量上的浪费,故不宜提倡。只有在峰谷价差和峰谷价比足够大的情况下,利用低谷电采用电锅炉和蓄热器(即指蓄热式电锅炉)的特点条件下,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经济可行后,方可应用。东南大学的钟史明说,近年来由于我们电力供求矛盾得以缓和,某些部门和单位为了增供扩销,拉动电力市场,大力提倡采用电热锅炉供热,取代热电联产供热,大吹大擂电锅炉的优点,说成是走向电气化和物质文明的标志之一。且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这是不全面的。本人提出不同看法,不宜再无条件地鼓吹采用电锅炉采暖。钟史明认为;电锅炉采暖一次能源利用率仅26%,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分析,电热锅炉采暖的熵效率在供热侧小于等于8%,用户侧熵效率小于等于0.8%。拿供热指标来比较,电热锅炉仅为分散锅炉的一半,集中锅炉的1/3。他认为,电热锅炉只能在以下特定条件下,经过技术

能源经济论文篇(7)

论文论文关键词:水资源 经济属性 节水型社会 论文论文摘要:基于我国水资源的现状,通过对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联系水资源中的经济因素.从经济角度分析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以水资源的经济属性为突破口,提出了若干相关的经济对策.包括科学水价体系、水资源外部成本内部化、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虚拟水控制手段等几大方面,以期能为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分析依据。 一、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关系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水量将大大增加。水资源问题正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以至于工业化大生产排出的大量污水、废水超过了水资源再生的能力,从而造成了水环境的恶化;而水环境的恶化又造成水资源短缺,进而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所以,水资源问题与经济社会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正是这种联动关系,要求传统水资源概念向现代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等概念转变,并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最佳配置,保护水资源是确保我国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物质环境、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水资源保护提供了技术、经济的保障和支持,使水资源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经济发展必须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注意的若干经济措施 1.赋予水以价值,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是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当前国内水资源问题的首要举措。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本来就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而水价正是调节这种关系的杠杆。提高水价可以促进工农业和生活的全面节水,节水投入限度和调水决策等则依靠水价来调节。当然,水价调整后应科学合理地分配,做到了科学分配,水价机制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政府才尽到经济调控责任。同时,在实施中还要考虑到农民、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所以,科学的水价体系是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节器。 2.使节水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水资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是科学水价体系实施的重要辅助经济措施。经济学观点认为,水资源在市场竞争中,水价机制将自动配置水资源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水价并不能反映市场主体作出决策时所需的全部信息,由此产生了水资源的外部性。针对这种外部性导致的水资源市场的失效,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①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了征税(或补贴)的主张,他认为,为了使整个社会的总经济福利最大化,任何行动的边际社会收益与此行动造成的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任一背离都应被消除,这就是黄金法则。因此,他提出两种方法来矫正这种背离,即税收和政府补贴。②产权经济学家科斯则认为外部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产权没有界定清楚,如果把产权主体的责任和权利边界划分清楚,就不存在所谓的外部性。科斯定理的简单表述为:如果交易成本等于零,那么权利初始界定条件下的自愿交易总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产权最大化)。因此,提出了通过明确界定产权将外部性内部化,再通过市场进行自愿交易的解决办法,即提出了所谓的水权交换机制:研究水权理论和可操作性的交换机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分配。 3.实现考虑“水资源”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基于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水资源经济管理措施。当前国际上通用的两种宏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账户体系(SNA)均没有把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的核算纳入其中,只是注重经济产值和增长速度,而并不反映资源的耗减,从而使得核算体系建立在“资源无限,任意取用”的基础上,以至于GDP的虚幻增长与自然资源的持久减少并存,形成所谓的“资源空心化”现象。因此,必须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之成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建立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内的实物账户和价值账户,这样可以明晰水资源的盈亏、供水与用水的轻重缓急、节水与浪费水的效益差异,并可指导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水资源的两个特性,以便使水资源

能源经济论文篇(8)

摘 要: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地区的产业内部结构则反映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传统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面临诸多隐忧,城乡和区域差距扩大。影响科学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完全改变等。因此,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当前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地区的产业内部结构则反映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在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进程中,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国的盛衰荣辱,决定着各国之间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日本和英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面临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严重不足的困难,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成为西方第二大经济强国,其奥秘就在于充分发挥了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推动产业结构合乎规律的转换中求速度、求效益。相反,曾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却由于缺乏足够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在上世纪20年代进入经济的“黑暗”时代。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且能及时调整,就能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亦然。 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西方经济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得出极富创见的结论。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转换率越高,经济总量的增长就越迅速等。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也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加快经济增长的现实要求。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面临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广东产业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传统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面临诸多隐忧,城乡和区域差距扩大,影响科学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完全改变等。这些长期性、深层次问题使广东全面实现科学发展的任务任重道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1 珠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被视为是“世界制造基地”。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珠三角原有的体制机制灵活优势基本消失。珠三角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粗放型发展方式未根本改变而难以为继。目前各种污染比较严重,土地资源相当紧缺,且珠三角城市在产业分工中并未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同质竞争现象相当严重。工业结构雷同成为珠三角地区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难点和障碍。从工业行业完成产值情况看,排在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广州与深圳的同构率达60%,与区内其他主要市相比,同构率也都超过60%。产业同构现象虽然在短时间内提高了地区产值,但从长远的目光来看,产业同构现象不仅不利于良好竞争环境的形成,而且导致区域抗风险能力下降。 2 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受国内、国际市场供应的影响以及重工业化的加速,珠三角资源、环境双约束和经济增长矛盾不断加剧,近年几番遭遇的“油荒”无不向珠三角地区拉响能源警报的信号。仅2007年,从省外净调入或进口能源17731.92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80.9%。随着能源消费对国际、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加之近年价格高企,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购进价格连续6年出现“剪刀差”,2007年达到2个百分点,2008年1~7月扩大到5个百分点,这样不仅压缩了本省企业的获利空间,而且给后续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全省实际建设用地已突破2010年用地规模255.3万亩,珠三角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建设用地凸显有建设项目而无地可用的窘境。 3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贸易壁垒和摩擦加剧,国际粮食、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高位波动等。受房地产市场降温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和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IMF将世界经济增速从5.2%下调至4.1%,美国、欧元区和

能源经济论文篇(9)

摘 要:对外开放是从经济特区的试验开始的;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对比较优势原则的重新尊重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重新肯定;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为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论文关键词:经济特区,非均衡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战略 一、经济特区:资源配置的新方式 经济特区尝试了一种通过非政府力量或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新方式,这种尝试也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相当成功的。 (一)创立经济特区的战略剖析 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从开放的角度看,它起到了“窗口”作用;从改革角度看,它起到了“试验田”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看,它起了示范、辐射作用;从统一祖国的角度看,它起到了连接点作用。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战略试点,全部都集中在远离政治重镇的南方沿海地区,原因何在?结合当时的背景进行剖析,可以一窥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战术的预备意图。 第一,将经济特区的试点都选定在南方地区,不至于因可能出现的风险而影响了北方政治中心的稳定。此外,这几个地区和大多数的沿海地区一样,几乎没有多少工业基础,譬如深圳原本就是一个荒僻的小镇,所以在上面进行一次前所未有、不够确定的试验,所要承担的机会成本就小得多;而一旦成功,则为在其他地区推广经验提供更充分的依据——通过这种新的经济运作模式,可以在荒山辟野造城,有一定基础的老工业基地当然更可以借经腾飞。 第二,固定划出一片地区,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半封闭的试验,把可能的风险控制的一定范围内。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仍然不便于大规模、大范围地借鉴西方经济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任何一项经济改革都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尝试,不确定性风险很大。不论是国际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出现的动荡,还是在国内人们长期深受政治不稳定带来的切肤之痛,都警示执政党要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改革,要把尝试性改革产生的风险控制在最小的影响范围之内。 第三,广东和福建两省具有临近港、澳、台的前沿优势,容易吸引这些地区的华人资本,形成在更大范围内吸引国际资本的示范效应。因此,港澳资金一直是经济特区主要的境外客商投资来源,即使在特区出现了外资来源多元化趋势之后,港澳资金也仍然占重要地位,到1986年,特区吸收的外资中港澳资金占了90%。与港澳地区距离稍远些的厦门特区,港澳资金在其实际吸收外资总额中的比重,虽不及上述三特区,但在1988年以前也居于首位,1988年以后,由于台资投入较多,才发生位次的变化。随着海峡两岸关系走向缓和,台商到厦门投资日趋活跃,1986年到1990年,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3.82亿美元,相当于1980至1985年总和的3倍多,其中一半以上是产品外销比例高的台资。台资在厦门的境外客商投资中已居首位,厦门特区成为开展对台经贸活动的重要基地。直到1986年以后,特区吸收外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资金在特区的投资增多。在深圳特区,较为明显的外资多元化发生在1986年,这一年港资的比重下降到70%,而外国投资上升到30%,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到深圳特区办企业。到1988年,就有更多的外国商人前来特区投资,仅美商在厦门特区就办了26家企业。外资来源的多元化也在珠海、汕头特区出现。到1989年底,已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汕头特区投资办厂,仅日资企业就有9家。 第四,在南方的沿海地区进行特区试验,可以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效果。沿海特区建设的成功,首先起到的就是经济上的“窗口”作用,对外形成反映国内经济发展的窗口、对内突出了经济改革新动向和窥见国外经济动态的窗口。此外,大陆经济受计划体制影响的落后状态本身就是对祖国统一的一个障碍,这些对台、港、澳前沿地区经在济改革上的成功,可以形成大陆经济在国际社会的新形象,消除这三个地区对大陆经济落后可能产生的种种疑虑。有利于香港、澳门在经济实力的支撑下平稳过渡、顺利回归,也可以更大程度地为未来统一台湾消除台方对大陆可能“蚕食”他们的经济成果的疑虑,对实现祖国统一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第五,经济特区建设既是对旧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也是对旧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挑战。通过经济改革打破旧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摸”得一种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这是形成共识的,也是特区探索的重要使命之一。特区建设还表现为另外一种倾向

能源经济论文篇(10)

未来,总是让人满怀期待。 要对亿万人充满万千遐想的2008年中国经济走向做出某种确定的猜想,自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风险活儿。不过,正因为充满了期盼、悬念和变数,才使得所有面向未来的预测和猜想充盈无限的思维张力和价值魅力。 猜想一 宏观经济快牛变慢牛 2008年,由于持续增长的惯性作用力,飞驰的中国经济快车仍将保持高位运行下的适度增长,国内投资将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基础上的消费需求继续上升。投资与消费的继续扩大,将进一步扩大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国外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先进设备和零部件进口将明显增多。 不过,这辆飞驰的中国经济快车将很难保持2007年11.4%的高速,它的增速将下降。国家统计局2008年1月29日公布的宏观经济预警指数显示,截止到去年12月,中国经济已在趋热范围内停留了5个月。不过,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系列中的一致指数出现了9个月来的首次下降,显示经济热度可能已经处于调整之中。 2007年1月到9月,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1%,随着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在2008年进入又一轮周期性的低谷,全球系统性的通货膨胀压力、充满太多变数的国际油价以及国际贸易收支失衡所滋生的诸多贸易摩擦,必将通过各种途径传递并影响中国经济运行,将进一步阻滞持续快速增长的步伐。 猜想二 金融调控力度加大 决策层对“由偏快转向过热”发展迹象的警惕,以及由此而采取的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和其他相关宏观经济管制措施决定,给持续高位运行的中国经济降温,将成为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的主旋律。 2008年“从紧”货币政策的执行,将在保持前瞻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预调和微调,利率、汇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三率”将继续调整,实际利率和汇率水平将告别“明紧实松”的状态,公开市场操作必将同步灵活运用。 投资过快增长与全面通胀压力下的流动性过剩管控,依然是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不得不面对的最突出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的是,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极有可能进一步放大,全面释放的金融风险必将传递到全球各大经济体,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不可小觑。 猜想三 企业加速分化转型 在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的压力之下,国家持续实施的诸多调控和干预政策,将逐步发挥其应有的“降温”功效。宏观经济“降温”,意味着相关行业市场需求不同程度地减少,这将对那些从事传统粗放型经营的企业敲响警钟。 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节能减排目标的政策刚性、强制性要求,在加大企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成本的同时,也必将对那些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给予致命一击。 同时,受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和我国外贸依存度过大的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压力将同步增大。由于国际能源、原材料、农产品和海运价格大幅上升,同时,国内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环保成本、安全生产成本、利率、汇率和能源价格等各种影响成本的要素价格也明显上升,而工业企业消化成本的能力在经历了几年挖潜后开始减弱,在出口减速、投资转为平稳增长的市场需求背景下,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此基础上的分化转型也就成为必然。 猜想四 房价拐点令人心惊 2008年,房市将出现拐点,这场由普通购房人、房地产开发商、大小投资或投机者、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多方角力的市场战争将初见分晓:普通购房人“卑微”的持币待购策略威力开始显现,房地产开发商“捂盘”之类的房价操控策略开始失灵,大小投资或投机的炒房客们暴利预期破灭后的套现动力大增,政府政策调控与经适房、廉租房批量供应的“组合拳”合力发威,房价高位踏空迹象渐趋明朗化,“有价无市”的现象仍将持续。 鉴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发所存在的复杂利益关系,2008年上半年的房价将“涨”声依旧,但涨幅趋缓,含而不露的“降价”措施将隐藏于花样层出不穷的各类促销措施之中;到了下半年,局部地区促销失灵的房价将出现试探性的小幅降价,此举极有可能引发该地区竞相降价,由此进一步夯实全国房价“拐点”走向的基调。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整体采取的“降温”措施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对未来市场走向的心理预期,并不能排除特定的“蝴蝶

能源经济论文篇(11)

(一)一些企业的领导对于能源统计管理的重视不足。

在当前企业发展中,为了追逐最大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多的关注相关财务数据和指标的分析,而相对的忽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一些领导人将统计认定为简单的填表或者计算等,将其简单的作为财务数据分析或者企业管理的一种基础上工作,未能认识到统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体现在企业在职能部门的设计上,统计岗更多的是一种兼任或者其工作人员呈现出较大的流动性,这些都是的统计工作不断的被削弱,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使其无法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在企业中统计的服务主体存在较为常见的错位现象。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其统计工作的开展是为自身的发展所服务。但是,在当前的企业中,统计工作仍受传统模式的限制,统计的职能仍是一种企业报告的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经济管理统计等职能。在统计的形式和内容上讲,都没有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企业相关能源数据等进行深入的分析,造成了企业统计分析上主动性的缺失。这种统计在新经济环境下,无法为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提供应用的数据和分析参考,影响了决策的整体水平。

(三)就统计的方法而言,仍呈现出较为单一性的特点,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在新经济环境下,信息网络的应用为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的便利,而这也为统计方法的多样化应用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当前的企业中,其统计工作更多的是对内部数据的一种事后的整理和统计,从其工作的内容来看知识简单的数据表格化的过程。这种统计工作中的分析,是对相关数据的简单说明,没有任何关于数据结构以及市场化信息的比较分析,没法实现统计工作应有的动态评价以及市场预测等作用,从而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对于数据信息的现实需求,影响的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质量。

(四)统计人员的素质也影响了企业统计水平的提升。

在当前的企业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其工作更多的是简单重复,并且其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意识等相对较差,极大的降低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在统计指标的设计上存在许多不合理性。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内容应该涵盖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多种影响因素,但是在许多企业中,其统计指标更多的是沿用传统的产量、产值、成本等生产性指标,统计工作的开展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上级管理工作的要求。这就使得统计指标无法更好的反应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企业的统计工作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提升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的发挥企业能源统计管理的作用,针对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不断创新统计管理工作的理念,并对统计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统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实现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要不断创新统计的方法和手段。

新经济环境下,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统计工作中,要将各种影响因素予以考虑,提高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并且要注重统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对于统计到的方法而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必要条件,提高统计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提高统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提高统计信息的利用效率。

(二)要正确认识企业统计服务的内涵。

在企业发展中,统计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是对企业能源以及各项劳动成果、资金等进行统计核算,从而更好的反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等。新经济环境下,要以市场为导向,使统计工作能够更好的反应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及时的调整生产经营决策,使统计真正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三)要不断的调整统计的内容,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是依托市场经济,对于统计工作而言,要完成内部相关生产经营因素的统计分析外,还要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统计工作的开展应该是立足企业发展全局并且要以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为基础进行信息网络等的建设,以提供统计工作的有效性,保证各项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样一种信息网络的建设,能够使企业统计的理念得以创新发展,并且统计的内容和结构能够优化,从而更好的反应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真实环境,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