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8:53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1)

教师要尽量指导学生懂得更多的思想内容,使语文这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能够发挥它的价值和意义,指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适应生活并学会生活。

(二)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和语文学习潜能,加深学生对人性化意识的重视,形成一定的体验感悟。

二、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措施

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人文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中出现了太多的物质诱惑和思想诱惑,使人易于产生浮躁的心理情绪,使人陷入思想的迷途。当前我国很多高中学生对肯德基、麦当劳、香奈儿等内容较为熟悉,而不能清晰地说出我国优秀思想哲学家孔子的理论。大部分学生属于独身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学生缺乏良好的奉献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自我意识强烈。所以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应用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作品或者名言,使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直观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沁园春·长沙》这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课本内容学习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深入感受当时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恰同学少年》等相关电视剧的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词的直观理解。另外,教师可以引入杜甫的《春望》,温故而知新,引领学生对古代诗人爱国思想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设计人文情景,引发人文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创建情景模式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的掌握知识并提升自我素养,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朗读的方式,感受当时马丁·路德·金的慷慨情绪。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朗读的形式,使这首文章能够更加富含魅力和趣味性,加强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深入领悟当时马丁·路德·金渴望黑人自由、权力平等的愿望,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加深学生的坚定意识和对梦想的不断付出。

(三)应用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真切检验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方式,在学生进行愉快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不断丰富自我语文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并加强团队之间的配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实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小组内明确的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程度,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教材《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活动,在学生对课本内容完成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本篇文章共有多少个偏义复词?”“这首诗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等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负责深入思考一个小问题或者小部分,从而形成完整的答案整合,加快学习的效率并能够保证质量。在不断的小组协作中,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2)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对人才观念的更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科学教育极端鼎盛时代,人们大声疾呼应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然而,如何有效地将其学科化?如何具体有效地在化学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还是一个不甚明了的问题。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确定及其内涵

1.科学与科学素质。“科学”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其本意是“学问”、“知识”。英文写作science,意思为知识。一直到12世纪初,宇宙论者威廉在西方对“科学”理解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是知识”的思想。此后,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我国古代的学术由儒家教育思想统一,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体系,主要表现为实用技术学科。1989年我国出版的《辞海》中这样写到: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顾明远1989年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把“科学”一词解释为“描述、解释和预言现实世界的过程和现象,揭示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表述”。由此可见,在我国普遍认为科学是形式化的知识,从整体上看是对科学的一种静态的理解。“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为science Literacy。 Literacy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指有学养,有学识,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书写,能够阅读,有文化,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国内的看法认为科学素养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人文与人文精神。在我国古代,人文包括诗、书、礼、乐、春秋,它是与以自然为对象的文化现象相对的,如“人文”与“天文”。而人文精神泛指使人为人的一切活动所折射的那种精神气质,它概括并包括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的。而西方的人文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其内容包括文理两个方面。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以发展学生认识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教人辨别客观事实,发现客观规律并运用之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人文教育以传授人文知识为基础,并将其内化为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认识与处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目的,它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帮助学生去树立、改造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展一定的道德情感,审美能力,合作精神等,并指导自己的行为朝向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二、化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一种人性和教养的教育,是一种以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的教育。实际上,在化学教育和教学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具体地在化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化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通过哪些具体途径呢?主要途径有三个:1.从课程改革出发,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容;2.从教材改革出发,挖掘其潜隐的人文底蕴;3.从人文环境出发,发挥隐形课程的作用。

三、人文素养教育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进入21世纪,创新精神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特别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提升,使化学教师面临着崭新的挑战。“振兴21世纪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拥有了良好的自身素质,才能担负起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重担。这里着重探讨新世纪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所需的素质要求。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3)

二、教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知识理论,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文学都是人学,它对人的影响极为深远,文学作品不仅描绘了社会现象、人类生活,更是通过具体环境展现了人的精神、价值、尊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有助于教师实施人文教育。学前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情节上,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作品有的稚拙、本真与快乐,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认知和教化功能。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蕴藏在作品中的优秀形象和美好情感,搭建起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充满童真、梦幻及真、善、美的文学艺术世界里感知至纯、至美、至真,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热爱、关心幼儿,为他们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4)

一、现阶段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概况

(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

现阶段,我国在设计高校课程体系时,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不足,此现象在学分和课程设计方面体现出来。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具体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将其与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调剂与补充,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使其逐步边缘化。在课程和师资配置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完善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有明显的教学随意性;部分高校尽管开设人文教育课程,但缺乏完善的整体规划、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没有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只是被动、机械的学习,没有达到教学效果。面对上述问题,高校要研究出推动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和新措施。

(二)校园文化没有结合人文素质教育

就当代大学生来说,多层次、多种类的校园文化实践与课程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其延伸了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很多的课余时间用于上网,部分学生甚至沉溺到网络,但很多人没有利用网络来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在此背景和环境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特别必要的。就现在出现于校园文化中的问题,很多高校没有进行整体和特色设计,部分高校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认为开展活动、增强人文景观就足够了,造成特别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力军,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体现出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二、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作用

(一)文学艺术对于透视心灵的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尽管属于虚构的“真实”,但此“真实”是浓缩和提练历史与生活,所以体现出传神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触动人们的灵魂,更加广泛地传递真理,使其更加具有哲学的意味。高校大学生既要拥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文明修养,也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康德所指出“能够征服精神的两种事物,人们越是深入的思索,越感觉敬畏和赞叹,此事物是心灵的法则与头上的星空。”而现阶段此方面却让人担忧不已。当道德准绳和心灵法则被忽略时,人文素质培养就是一纸空谈。因此,文学艺术在透视心灵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教育对于传承文化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出较强的审美性质,以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进行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教育的好方式。文学艺术因为其形象更生动、直观,在潜移默化中体现出教育的作用。通过审美和艺术修养,转化世俗、引导人们,建立起人人都尊重人性、崇尚文明的社会。文化修养高的人,是知书达理、善于审美、超越世俗功利的人。而目前,传统的流失直接造精神的匮乏。文学作品是弥补缺失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运用其生动的形象揭示真理、抒感、再现生活,让人们在文字中体验并提高审美,体现出文学所具有的审美教育作用。

三、高校学生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设置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以课堂教育为重点,科学的安排课程是提高课堂教育水平的关健。借助有趣生动的形象培养学生,是推广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的优秀方式。文人素质教学中以通识教学为重要载体,兼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在通识教育中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让大学生在课程选择方面不但能体现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须性,也要拥有灵活性与机动性。既要在艺术类、语文课上提高人文教育理念,也要增加古代汉语、修养与文化、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学、经典著作、经典文献等课程。设置课程要以实际为切入点,以学生专业为核心,根据高校的特点及具体情况,明确课程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种类,让专业课和文化素质课形成互补与互动。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选择不同的形式,如情境教学等,围绕着学生开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互动中让师生产生共鸣,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提高学生文人素质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周围的环境使其拥有生动的思想,是资源丰富的宝库,教师要成为营造教育环境的人。”高校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造成影响,学校管理者与教师都要建立起与时代同步、以人为本,具有优雅格调的文化环境,逐步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借助诗社、文学社等活动以及进行征文比赛、人文讲坛等多样化活动,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社团活动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方式通常具有更加鲜明、持久的作用。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能够强化教育目的、突出校园氛围,建立校园文化对于塑造性情、培育情怀、陶冶情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推动高校人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融合,建立起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是妥善解决大学生缺少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提出文学教育在透视心灵、传承文化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一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设置课程、重视实践活动等策略来解决问题,完善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要逐步树立起综合素质教育的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品位,将他们培养成为有境界、有道德、有志向、有理想的人才。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5)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不缺乏聪明智慧,也不缺乏物质基础,他们缺乏的是精神品质与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指的就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修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人文精神也自然会得到提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对初中生进行有意识的人文素养的教育。那么,应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分析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因素。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涵着人文精神,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认真分析,把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启发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文情感和人文意识。

1.反复品读,体验文本的人文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去体味课文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在讲析那些优美的文章时,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精彩的段落或者语句,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进而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1]

比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买橘子”这一个场景上。我引导着学生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及“我”的心理感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学生们经过了反复品读之后,都被这浓浓的父爱感染了。有些同学还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我的爸爸妈妈也和朱自清的父亲一样爱着我,我应该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对他们充满感恩之心。

2.通过朗读体验人文精神。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对祖国的挚爱,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故国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等等,感情虽然不同,可是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2]

比如在欣赏九年级上册著名学者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时,教学中我就把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面。这一首诗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如果能够配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那么这种感情就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游子思国的深沉的情感,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打造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就需要打造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生命的魅力。打造具有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堂,最关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地探求人性的光芒,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比如说可以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讲故事、开展演讲比赛、开辩论会或者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2.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古今中外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的财富,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比如说通过阅读《安徒生童话》,能够让学生同情弱者,学会善良;通过阅读《西游记》,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困难;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能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丽……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让中学生得到人类文明的滋润与洗礼,从而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3.加强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离不开作文教学。通过作文,能够看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特点,等等。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特别注意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要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理念,做到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说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教师切不可过于武断,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对文本的人文精神进行体验时,更要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源头。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情感,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让中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6)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升人文素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道德维度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从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发挥历史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塑造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一历史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呢?本文就笔者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人文素养教育的科学内涵

对于人文素养教育,目前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联系的是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一般认为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成果,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及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等。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初一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

初一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国际意识、人格意识。

1.关于民族精神的内容。古代历史上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的民族气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的忧患意识,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时展要求,在不断继承、丰富、发展原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又培育了新的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培育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2.关于公民意识的内容。历史学科的内容贯穿古今,涉及中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方面内容,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能带来许多关于公共精神的思考,如自立、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

3.关于人格意识的内容。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特质,如热爱真、善、美,讲求礼、智、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通过普遍化的人格教育去挖掘和发现,使之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另外,世界史教学中也有很多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

三、初一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策略

1.在观念中形精神。初一历史教育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因素。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通过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在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7)

在信息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质是其中的基本层面。什么是信息素质,国内外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人才信息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训与教育,即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信息含量、评价信息价值、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

信息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息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性。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是信息素质的不断完善过程。

创新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没有信息,创新教育就无法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

1.创新意识发源于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动反映,包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力。一个具有敏锐信息感受力的人,可以从大量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现象中捕捉到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发现意识;同时,他还会将所获取的信息重新整合,使之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发明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信息意识是其感知的来源。因为缺乏信息意识的人,就缺乏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就不可能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多种知识的积累,更不可能出现新知识的火花和新观念的创新。

2.创新思维的训练要依靠信息源的指导。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训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期刊、音像材料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等)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要学会并自觉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探索,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自主的学习方式必须依靠正确的信息源的指导,学生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选择能力,才能不拘泥于课堂的讲授,通过自主寻找学习材料,了解更多知识,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3.信息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等。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个体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种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通过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的方法。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存储和加工能力。信息技术的利用指的是对于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掌握。信息整合和信息传播能力指信息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加工,重新生成新的信息,并将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的能力。

上述因素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系统软件的处理。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地依赖于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连起码的信息技术都不会利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所适从的人,能在科学研究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观点。因此,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学习或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人,其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显然会更胜一筹。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培养信息素质的目标。创新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是分不开的。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应该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两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面教育,目的要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只是科学素质、技术素质、工程素质等方面,同时还必须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文化素质等。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应当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2.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授基本的信息理论、认识各种信息源的特点及搜集方法、让学生学会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采集、获取、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学科间的交叉,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和学科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造力。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用户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来看,它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也是善于自主学习的人,而独立自主地学习正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信息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信息量的增加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掌握新的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划分成为历史,学习成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多年以后,都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87.5%则来自工作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主动地获取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主动地、独立地、个性化地获取信息,所以要求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模式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即从“学会”转向“会学”。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能使信息素质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十年,真正把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从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很多高校,对作为信息素质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文献检索课”重视程度很不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课学生人数偏少、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课程的投入与实验设施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在部分高校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受冲击最大、压缩学时最多的公共选修课就是文献检索课。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分数、与其他专业和基础课程冲突的影响,许多学生虽然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最终仍只能放弃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改革相应的课程内容,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信息素质教育放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把握。

信息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还要通过信息理论的指导,使他们能自主地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信息,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要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而修改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通过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全力造就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成为信息时代真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8)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因此提倡礼乐并重,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成才规律。我国现行的教育也是提倡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方面;音乐教育所带来的心灵的启发,恰恰是音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领悟,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从优秀的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当代音乐教育的一个重点。由此而见,“音乐不仅仅是音符、节奏和旋律的简单组合,它既包含了人类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种充满着思维力量的展现,又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思考,促使人们懂得透过音乐作品去理解人生,品味人生,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中诠释美”。用音、用艺术的美去引导人们思考,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多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文的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而音乐作为人类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核心正是透过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宣扬人文的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宣扬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体现了在音乐教育中宣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1]。

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看,学生们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欣赏优秀的作品,从而培养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让音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带给更多的愉悦。与此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质和爱国报国之心,具有自强、自立、自理的生活能力,且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正确理解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学生为本,注意个性发展,提倡学科交融,弘扬民族教育,拓展教育的人文渠道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优秀人文知识成果和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的品格。要求养成学生的良好个性与品格,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使其个性得到发展与完善,提高注意力,培养想象力,进而极大地实现赏析的人文教化作用和审美功能[2]。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与音乐教育两者是相互交融的,人文教育熏陶的是全面的人性,而音乐教育则造就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两者的交融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如:第一,真与善的交融引发出巨大的精神动力。科学求真,人文务善,求真要求人们遵循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务善应体现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关怀。求真务善的交融,在教学上相互融合有助于学生树立高度责任感。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人们就会拥有永不衰竭的积极向上的强劲动力,从而促使内心深处激情的升华,以迸发出艺术创造力。第二,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要求工作者不仅有高洁的人性作动力,而且要有非凡的灵性作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突出表现为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积极实干。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则是根本,三者的紧密结合是我国教育一贯的优良传统,“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的传统成为典型的范例。音乐与人文交融,对于人们工作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这主要体现在科学思维的保证、艺术的原创性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上。

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充满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有着迥异的风格,既表现着人类各式各样的文化,又记录着人类思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观看或聆听中国各族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色,也在对音乐的学习中接触到各族的文化,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爱家、爱祖国的人文意识有着很大的帮助。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像节奏与和声那样深达人类内心深处并给予最强烈的震撼。”[3]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将音乐铭刻于心,正如所言,音乐之力量在于它不仅仅是某些音符的组合、某些演奏技巧的表现,而是音乐中所蕴涵的音乐家对外在世界和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精神实质,人文精神才是音乐中精华的东西。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在于培养有着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的人格、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从容的生活态度的新一代人才。这要求我们应该让人文精神成为音乐教育的灵魂并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9)

我们以前认为所培养的学生有熟练的技能、较强的动手能力,就能适应社会。这种惟技能而教育造成的人才素质“短板”现象,越来越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时前《中国教育报》公布的一个调查显示,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服务态度、责任心、忠诚度、敬业精神的满意度并不高,对学生的认可度在降低。

由此可见,培养更加适应社会所需的职业型劳动者,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诸如创新、合作、责任、执行等素养,使其更具生存质量,更有人生价值,全面而健康发展,已形势所趋,迫在眉睫。

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指出:学校是训练心灵的地方,所培养的青年不仅具有工具性技艺,更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的智者,集力量、稳定性、智慧的综合性与多变性、判断事物的本能于一身。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科学教育有机地融合于整个教育过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那么,在现实环境下,我们的职业教育如何更好的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人文素养要与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相结合

文明礼仪是个人文化、艺术、道德、思想等修养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人们完善自我、与人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文明言行是学生人文素养外在的表现形式。学校可以开设贴近实际的礼仪修养教育,循序渐进,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生宿舍、餐厅、教学楼、学校公共场所等,从简单的标语,到礼貌的用语,创造人人讲文明,人人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主动践行,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学校开设礼仪修养课十分必要。

二、人文素养教育要与艺术修养相结合

艺术能激发人健康的情感,创造出崇高的审美境界,易于培养独立的人格。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落后,并不等于没有艺术追求,他们也爱听乐曲,欣赏美的作品。比如建筑专业学生自己设计建造的“世博会中国馆”模型、未来的家庭或高层办公建筑、机械或机电专业自制的模型器械等等。艺术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尤其是促使他们积极向上的正面因素充分发挥出来。

所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文化社团,定期开展汇演、交流、展出,或请老师作报告。人文素养即是激发学生内在的爱真、向善、崇美的性情,使他们人生价值不偏离正确轨道。

三、人文素养教育要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企业的管理与院校的管理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企业既要管人,又离不开事;而学校归根到底是培养造就社会的有用人才,是管人。相对地处理学生的事情比较单一,联系的面也不那么多,学生同样接触社会层面所需的要求、层次不多。而职业型意识情感行为的增强也恰恰要在这个时期形成。这是一对矛盾。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走向企业,直接参与生产创造,这种与在校学习不同的环境,学生心理和身体等的转变有一个相容渐进的过程。或快或慢,但迟早必须转变,必须适应,它决定学生就业后的成长速度。可见,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不应存在鸿沟,使其很好得衔接起来十分重要。我认为在校期间多接触企业,与企业及企业文化紧密结合。正如鲁部长强调,“要让企业文化进校园,工厂文化进课堂,产业文化进教育;要让学生作品变成企业产品,企业产品变成课堂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就是说,企业及企业文化,包括它的制度与管理等要多进入校园,多接近学生。让学生求学期间耳濡目染,对企业的了解渐成习惯。我们可以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可以请企业人士经常到校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系统与全面,经常与广泛地做下去,学生的职业化速度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四、人文素养教育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10)

一、引言

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之一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及其综合发展,并非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是为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及民俗常识等,进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语文教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少之又少,导致大学生忽视人文性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存在偏差。

在某些高等院校中,部分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较单一,以介绍学术研究观点及拓宽学生视野为主要教学内容,偏离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体现的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提高文学修养。但是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在沿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学科地位不断下降,缺乏精品教材。

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老套,缺乏一定的时代感和科学性,文章内容缺乏内在联系,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某些高等学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教师的教学心态较随意,这样的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完全起不到作用,导致学科地位不断下降,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三)考试评价模式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在测评学生的学业水平时,采取考试做题的形式,通过得分判定一个人的学习,不能真正测评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仅是以得分为目的的学习,不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的措施

(一)改革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材。

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都已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必修必选课,但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仍在建设中。大学语文并不是单一的对社会发展和历史经验的简单总结,包含其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现代教学教材中普遍得不到重视。所以教师在编制过程中要以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对照、审视传统的教材内容并探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文章,结合现代化教学要求对传统教材进行改革,不断在内容和编写模式上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以教材为基础的标准上,对教材进行深化和拓展,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文化,促进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和认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后整体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质。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较古板,无法吸引大学生,更无法调动他们学学语文的积极性。人文素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综合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选择吸引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他们的主动思考和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大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要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大学语文是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章由图形、动画表现出来,创造一种具有人文意蕴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改革创新与学生交流的形式。

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精品网络文学推荐给学生,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例如推荐一些名著、网络精品散文、小说、杂文等,与学生在网络上共同讨论作品的文化内涵、语言、思想等,引导学生通过发表微信、微博等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进而在抵制网络不良文学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四、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将大学语文的教学与专业、文学、文化、历史等相结合,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授课方式,不断改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教育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93-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高职学校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出现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不良现象。不少学校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看重职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严重偏差,一些职业人文素养课程课时少而且还被当作选修课来对待,甚至有时被专业实践课所取代。教学内容走过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这种弊端势必使高职教育走向极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被社会淘汰的畸形儿。基于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当今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成功的职业人除了有出色的职业技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作尤为重要。很多社会矛盾产生并不是我们的设备、技术、制度或职业人专业技能出了问题,而是长期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缺失造成的,工作没有责任心、缺乏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差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内容,也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

那么什么是职业人文素养呢?所谓职业人文素养是指针对于某一个特定职业所需要的修养或涵养。具体可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职业人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可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习惯等。它涉及到的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和精神修养,是职业人综合素质的集中显现。具体分开来说,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例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热情友好、宾客至上、真诚礼貌、不卑不亢、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每个酒店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于酒店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直接的影响。职业情感是指一个人从事特定职业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试想一个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如果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工作缺乏热情与兴趣,那么苦练业务基本功、钻研业务技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职业习惯是指职业人在职业信念的支配下把良好的职业意识变成自己自觉地行动。一个好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人,我们可以从他不经意的言谈举止和待人接物习惯细节中感受到特定的职业风范。职业习惯是在工作实践中长期积累并形成的。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养成教育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务必要避免形式上的僵化和脱离实际,不能形而上,不能仅仅依赖于大学语文和“两课”教育来进行。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应该多渠道、多方式立体式进行,要以形象性和生动性为特点。可以说探索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已经成为现在迫切而重要的话题。具体来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

由于受传统认知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高职专业教师认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不是自己的责任,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

知识的传授才是重中之重,从专业本位考虑先天就对学生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比较轻视。有的教师更是认为职业人文素养教育不可能有明显效果而且也无从下手,在他们的脑子里职业人文素养只是一个轻描淡写、抽象的概念。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问卷调查看,84%的教师将自己的职责定位于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认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职业人文素养内容属于思想政治等课程的任务。基于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只有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才能提上日程。也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强化自己的基本道德素养和业务素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渗透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教育年限短,技能实训任务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职业人文素养教育课课时远远少于专业课。例如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语言与交际、思想道德与法律、大学语文等周课时限两课时,且仅限其中一二门。从与学生的访谈中也了解到,这些人文素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教学内容枯燥空洞,缺乏与特定职业情景的真实性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设置意义不明,大多认为与本专业无关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这些单独设置的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中加强引导,把课程内容和职业人文素养融合起来,可利用一些真实有效的职场案例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而对于一些专业课我们也应该适时融入一些文化元素,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使其成为职业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在专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一些选修课,进行职业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可开设中国文化概论、美学概要、中国民俗等选修课。这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自发的对本专业产生热爱之情。

三、严格执行实训考核规范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环节

实践出真知。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技能训练环节,既是教学重心又是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环节。严师出高徒。能力高,素质也要高。作为高职院校可通过详细的社会调研,结合企业相关生产工艺规程的要求,制定出实训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在学生实训时,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务必让学生亲自体验,切不可因为学生人数多而敷衍了事。教师严把实训质量关可以实行操作环节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细节决定全部。只有教师认真做好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实践教学考核工作,学生才能养成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例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无论客房部、前厅部还是餐饮部实训,首先,肯定要明确不同部门相关工作操作标准,要求学生养成不懈怠、有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习惯。其次,可以对学生进行岗位编制,结合不同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实训可按不同的酒店管理技能单元循序渐进的进行考核,实行实训带队教师和酒店综合考评的考核机制。最后要规范学生的酒店实训报告写作,并将其纳入实训考评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是提升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必备补充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丰富的校园文化在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可结合专业特色及利用一些社会上的人际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可以搞一些酒店项目调查、酒店科技文化服务、酒店勤工助学、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酒店管理人员专题讲座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校园文化的载体异常丰富,可以寓教于乐,避免了理论教育的枯燥、乏味,同时职业人文素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栗延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就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

2 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