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光学课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38

光学课程论文

光学课程论文篇(1)

2光纤通信课程理论教学

针对同学们反映本课程中难懂的理论知识、课前我补充了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光波导理论、高等数学、光电子技术、电磁学等知识在该课程中要用到的重要理论.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读,比如杨祥林编著的《光纤通信系统》,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顾畹仪编著《光纤通信系统》教材.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分析一些抽象概念,逐步阐述.例如,光纤传输的波动理论是光纤通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波动方程和电磁场表达式求解,其过程繁杂,同学们很难将推导出的理论结果和实际上的物理意义对应.因此在该部分的教学中采用先引入并重点讲解波导、导波等概念的方法,然后解释传输模式,不同的模式对应不同的传播角,产生不同的离散模式是由于光波在芯区和包层分界面上发生反射时产生相位移动引起的,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再运用特征方程理论推导出结论.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多媒体PPT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以便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该学科的实际,作者制作了适合实际情况的PPT课件,课件的教学效果良好,比如在讲解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组成的时候,结合PPT课件图,直观、形象生动的看出了系统由光发射机、光纤光缆、中继器与光接收机等基本单元组成.此外还包括一些互连与光信号处理器件,如光纤连接器、隔离器、调制器、滤波器、光开关及路由器、分插复用器ADM等.

3光纤通信实训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实训环节除了安排常规的8个实验,模拟信号电—光、光—电转换传输实验、数字信号电—光、光—电转换传输实验、光发送、接收模块实验、光纤无源器件特性测试实验、数字光发送接口指标测试实验、光纤传输特性测量实验波分复用(WDM)光纤通信系统实验等.另外,笔者引入了OpticSimu仿真实训软件,该软件恰好可以克服以上硬件实验平台的不足,可以方便地配置各种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形象地得到仿真实验结果,配置各种光纤通信系统和光网络,仿真其传输性能,方便、形象地获得系统和网络中各点的光谱、波形、眼图、光信噪比和接收灵敏度.软件界面如图2所示.图3是利用原子功能器件搭建的光分插复用器(OADM)和光交叉连接(OXC)结构.运用OADM和OXC,构建WDM光网络,并对其进行传输性能仿真,为光网络的设计和规划提供参考.

光学课程论文篇(2)

作者简介:翟凤潇(1979-),男,河南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讲师;郝蕴琦(1985-),女,河南扶沟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第十批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44-02

自从英(美)籍华人科学家高锟提出光纤用于通信领域之后,光纤通信技术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1]我国光通信设备产业近年来—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现在部级的电信网骨干主要采用光纤通信系统,而光纤通信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关键基础设施。特别是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必将对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会对光纤通信人才培养产生影响。由于光纤通信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因此“光纤通信”课程近年来一直作为国内外高校通信、电子学科的重点专业课程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这门课程系统主要介绍了光纤通信理论和技术。课程要求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光纤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以及系统设计方法,了解光纤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最新发展方向,为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光纤数字通信设备的操作、维护、设计、施工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光纤通信”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关于“光纤通信”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成为各高校研究的问题。[2-5]本文将从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光纤通信”课程存在的问题

作为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一门主要专业课,其特点是光纤通信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产生和发展。这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由于种种原因,“光纤通信”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授课方面来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般都是按照教材的自然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由于本课程公式多、表格多、图形多,并且在课堂授课中,教师需在黑板上做大量的数学分析推导,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公式推导、证明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另外,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目前“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的考核多采取传统闭卷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呆板,习惯死记硬背,表现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比较欠缺,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原因都极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实践性教学环节欠缺。在工科院校“光纤通信”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向来是一个短板。随着光纤通信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产生和发展,实验硬件更新升级落后、实验设备陈旧、实验项目单一、实验内容老化等原因,教学内容已经落后于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另外,采用封装性强、集成化程度实验箱型的实验方式在方便操作的同时却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光纤通信系统全貌。实践教学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导致学生普遍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三,由于光纤通信技术涉及的物理基础知识较多如场论、光学原理、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等。故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先修这些课程。但是由于这些课程本身都有比较深的难度,所以不少学生很难全面掌握。例如研究光纤中的模式分布通常是在圆柱坐标系下用分离变量法解给定边界条件下的亥姆霍兹方程来完成,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功底和电磁波方面的知识,如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部分的学习就会出现困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限于简单地背结论、公式,做计算题。学生不了解理论的工程应用意义,不具体分析问题,导致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出现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的现象,这些问题会使得学生逐步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鉴于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非常重要。下面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领域进行改革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圆满完成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新教学方法

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缺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把握理论上的度,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突出技术实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在讲课程前言和绪论部分宜采用声情并茂的图文、视频展示,突出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首次接触该课程时,接触到一个开阔的视野,有生动的发展历史和鲜活的应用基础,而不是让其产生理论堆积的错觉。在讲授光源时,采用flas来演示受激辐射机理。在讲授光纤无源(有源)器件时,可以现场演示一些器件。根据课程内容,把课程涉及的知识分成若干主题,如“低损耗光纤研究现状及进展”、“掺Er光纤放大器”、“光无源器件及市场调查”、“基于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等。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当讲授先关内容时,小组负责人把写出的调查研究报告,以ppt的形式进行报告。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获取资料的能力,也极大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高,为学生以后的毕业设计以及研究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的现象,刺激了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和激情。

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课程的理论性,也要强调课程的工程实用性。光纤课程的理论较多,在理论课讲授时,面面俱到,都讲深入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对课程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对于学生反映掌握比较困难的理论,可以适当地在课前进行一些知识的补充。比如在理论推导中用到的一些高等数学知识、电磁场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导波光学等。这些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教师进行回顾复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新的课程内容就显得容易接受了。在教学中,既注重理论分析的严谨性,又在一些理论分析难度较大的内容上,结合物理意义以简化分析,以突出“光纤通信”课程理论性和系统性强的特点。适当增加新技术、新理论的课时,使学生更多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态。比如在分析光纤中传输模式时候,可以不必要去细致分析每一步的公式推导,只需把结论及其物理含义进行解释。由于公式中用到了贝塞尔函数,函数的解比较复杂,对于方程的解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尤其是相关计算机软件比如matlab具有可视化功能,[6]由学生自己动手编程解方程和绘图,既可以降低教师在教学中的劳动量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加强实验教学项目及硬件建设

“光纤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光纤通信”课程的实践环境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特色。实验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重视和完善,有利于培养和提高通信工程类大学本科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这使得教学内容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结合工程实际越来越密切。光纤通信的实验教学环节随着学科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实验硬件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多,许多院校在实验教学环节严重落后于光纤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实验硬件建设方面,亟待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开设多层次实验教学项目如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基础性实验以验证内容为主,例如采用大恒光电GCS-FIB光纤技术基础综合实验平台进行“数值孔径测量”、“光纤准直”等实验。综合性实验对学生综合知识提出更高要求,例如“自组光纤马赫-曾德干涉仪”要求学生对马赫-曾德干涉仪有深入的理解,同时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实验主要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此类研究性实验。考虑到实验建设资金限制,对于一些实验可以用软件模拟的方式进行验证,例如“光纤中模式的传输”、“光的偏振状态”可以采用matlab可视化模拟的方法验证,这些实验可以由学生参与程序的编写,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参加实验建设活动,可以在其课程成绩中给予体现,以提高学生参加的热情和积极性。

4.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评价方式的特点。因此建立能够反映学习本课程情况的全面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建议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成绩比重,提高学生实验部分的成绩比重。在理论课成绩部分可以采用期末考试、主题报告、课堂讨论几项成绩的综合方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实验成绩采用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以及模拟实验建设部分组成。对于设计性实验要有更高的要求,实验结果按照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为学生后期的毕业论文和研究生学习打下基础。总而言之,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考查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光纤通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需要在“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白显东.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4).

[2]谭振建,王志明,洪梅.《光纤通信》课程体系的思考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龙青云,左敬龙,肖明.基于大工程观的光纤通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光学课程论文篇(3)

二、“光纤通信”课程理论教学方法与实践

1.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分析应从简单递进难度。例如,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光纤中的光传输理论时,先讨论学生较熟悉的几何光学法的全反射传输理论,再分析光在光纤中遵循的电磁理论,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并进行严格推导和详细讨论。

2.教学中应适当展开课堂讨论。对于一些较简单并有一定重复性的内容,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由于,光纤制造和光缆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易懂,制造过程和方法有很多种。因此,对以上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形式教学。预先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2~3个题目,之后收集资料、制作PPT、充分备课。课堂上每组选出1~2个学生,上讲台利用15~25分钟的时间对特定题目进行讲解,讲完后其他成员可以提问,相互讨论。通过以上教学环节,本是一些繁杂的内容从不同讲解者的不同风格再现出来,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讲授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讲解者完成了选题目、制作PPT及备课讲课等全过程,这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是一个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3.教学过程中适当展示实际器件或相关案例。光纤通信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除了规定的实验课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实际光学元件和设备时,比如,连接器、耦合器、光纤光栅和激光器等,课堂上尽量展示实物及说明书,并说明其在通信网络中的具置和作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巩固教学内容,留下深刻印象。比如,设计光纤分类和工艺等内容时,我们尽量引入许多国内外的著名企业并展示其相关光纤产品。我国已拥有长飞、亨通、烽火、富通、中天、永鼎、通光、汇源等光缆企业及特发、成康、北康、侯马、富春江、天虹、宏安、华伦、华达、华新、港龙、通鼎、西古、法尔胜等一大批骨干企业。2006年,国内市场光缆总量达2000万芯公里,出口光缆470万芯公里,总产销2470万芯公里以上。2000~2012年,我国光纤需求量增加了整整24倍,年增长率达30%。2006年中国光纤需求量仅占全球的25%左右,至2012年,这一市场份额已超过了50%。光缆总体技术水平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主要企业的主要产品指标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种类规格基本齐全(海底越洋光缆尚差)[5]。

4.概念与其背景相联系。每一学科与每一门课程都具有相应的概念和理论。其中一些现象的发现、一些概念的提出有其历史背景和条件。在光通信,特别是光孤子通信属于这一类,孤子这个名词首先是在流体力学中提出的,其概念可以追溯到1844年英国工程师SocttRussel在《波动论》中记录的一段于1834年8月在爱丁堡一戈拉斯高运河上的一次经历。讲授该内容时,我们抓住其独特的历史,回顾一下当年的发现,活跃课堂气氛,形象准确地理解概念。

5.理论分析与科研成果相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科技论文,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得更好,同时对科技论文的查阅、内容格式和写作等进一步了解,对以后毕业论文,乃至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科技论文的选取要注意以下几点:文章的主题符合课程相关内容;科技论文的难度要适当;科技论文作者及其单位在行业有一定的影响力;最后,科技论文内容为该领域研究热点[2]。比如,讲授完光纤结构、制造工艺和传输理论之后,组织学生学进延(烽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S-C-L三波段传输新型单模光纤的设计和研究》和专利《一种新型低色散光纤》[3]。通过分析科技论文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成果撰写成科技论文或申请专利的整体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6.实验、课程设计和仿真模拟。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针对性地开设了12个典型实验。除此之外,结合理论与实践,设置了计算机仿真的课程设计内容。仿真是利用模型复现实际系统中发生的本质过程,并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研究存在的或设计中的系统[6]。很多情况下,因受到实验条件限制,光纤通信中经实际操作,用实验结果证实和分析的内容有限。此时,我们可以学习和利用仿真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光纤通信领域功能较强的模拟软件设计光纤通信器件和光纤通信系统。对光纤通信网络的模拟,参数调整和结果分析加深对实际通信网络的了解,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光学课程论文篇(4)

作者简介:张继艳(197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熊飞兵(1976-),男,江西丰城人,厦门理工学院光电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 厦门 361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104234)、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ZY2012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93-02

光学设计CAD课程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实践性课程,是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所有的内容都是基于前面学习过的“应用光学”和“物理光学”的理论知识。该课程与前期工程光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工程意识,完成了由理论教学到工程实践的过渡。[1]国内外知名大学都已认识到实践教学对知识掌握的重要性,在光学相关课程中都安排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厦门理工学院于2011年开始大力推广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适合工业界需求的合格工程师,这一教育计划是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该课程以光学系统设计为核心,[2]理论联系实际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与综合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将学生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相当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一、课程特点及教学内容分析

工程光学、光学系统课程设计分别是光学设计CAD前期和后续的相关课程,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工程光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光学系统的设计,按照内容深浅,三门课程先后在三个学期开设:工程光学安排在大二上学期,光学设计CAD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光学系统课程设计安排在大二第三个学期。光学设计CAD所讲授的内容包括:像差理论、典型光学元件的像差特性、光学系统像质评价、典型光学系统的设计、计算机自动优化方法、光学系统公差分析及光学元件制图。[3]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中以构成光学系统的基本元件、基本结构和基本问题为线索展开,将核心训练点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贯穿其中。

光学设计CAD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课程总学分是3个学分,理论教学2个学分,实践教学1个学分。想在有限课程学时内完成所有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教学比较困难。为了兼顾课时和教学效果,将部分上机内容搬到理论课堂上,有些实践内容放在后续的光学系统课程设计中进行。学习时间分为课上和课下,课上时间采用分级教学,以简单演示、复杂操作为原则安排授课形式;课下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情况合理安排。

二、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光学设计以工程光学内容为基础,需要学生对应用光学的基础概念有较好的理解。接下来要有较全面的像差知识,在具备像差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典型光学系统的结构特点,具备基本的光路计算常识,掌握一些特殊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特点,如激光光学系统、傅立叶变换透镜、光谱仪光学系统及光纤光学系统等。像差部分的内容增加了现代光学基础内容,所占比重很大。

结合高校对于科研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4]增加照相物镜设计,手机镜头的光学总体设计以及激光扩束设计等内容,教师提出设计的整体要求,引导学生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初始结构选型、结构优化、像差平衡、公差分析的设计,使学生通过完整的设计了解工程研发的整个流程,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少数对于光学设计很感兴趣且学习优秀的学生,结合学校的科研项目,让他们参与实际的科研工作,既丰富他们的工作阅历又能提高工作能力和设计水平。

突出知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取重点授课、适当增加学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机会等措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在保证基础内容的前提下,压缩部分陈旧的非主体性的内容,例如代数法求解透镜的基本结构。目前,实际工程应用中已很少采用代数法求解基本结构,以往教学中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接受程度一般,普遍反映公式繁多,难以理解。与现代光学重复交叉的内容可以移到其它实践性课程中讲解,增加最新的现代光学基础内容。[5]授课时,将相关的研究前沿融入到基本内容中,学生既扩展了基础知识,又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于钻研的精神。

教师应编写出与《光学设计CAD》实践内容相结合的配套教材,使实践设计环节与理论课学习更好结合。目前市面上有中英文的Zemax说明书,但内容繁多,大部分内容学生用不到,并不适合作为实验教材来使用。为了使学生快速掌握Zemax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简单分析工具,教师应该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出相应的配套教材。目前Zemax的使用相当普遍,市场上对熟练应用该软件的光学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学生较好掌握有关软件操作的内容,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自己未来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光学设计理论教学偏重板书,光路复杂繁琐,学生接收能力较差。光线是平面的,静止的,而空间实际光线是立体的、动态的,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软件,可以使光线立体呈现,可以动态呈现光线在空间传播的整个过程。对于概念的引入、原理的应用等采用CAI课件教学。引入课件使得原本传统讲授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表现出来,增强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应用的机会,课程相关环节的设置尤其重要。以光学设计CAD理论为指导,结合企业研发的实际流程,让学生实践整个光电仪器设计的过程,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研发的实际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开发设计的能力,及排除故障的能力、创新能力。通过整个过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提高工程实践的能力,创新力及就业的竞争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光学设计CAD课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比重占2/3,实践教学内容占1/3。但是两者不是分立的,理论教学中可以穿插实践内容,实践教学中可以穿插理论内容。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中像差设计内容比重非常大,但是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公式很多,像差的光路复杂,十分抽象。学生在理解记忆过程中经常会概念不清,教师在讲授中可以结合光学设计CAD的软件来讲解,例如Zemax软件。以具体的光学结构为例,比如三片式Cookie结构,通过软件里的像差分析的菜单窗口直观地为大家展示像差产生的原因、像差的特点及消除像差的方法。虽然没有到上机实践的环节,但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对软件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实践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每堂课之前布置课堂上要设计的透镜,学生在上课之前要充分预习,了解上机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设计的规范来完成一个设计内容,设计的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最初的模拟范例,到最后自主的选择结构,设置参数优化,实现整个设计。设计的内容包括,Zemax软件菜单的熟悉,单透镜的设计,双胶合透镜的设计,施密特-卡萨格林望远镜的设计,多重配置的激光扩束望远镜的设计,自主选型的照相物镜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问到有些理论上的概念,通过软件的操作和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很轻松地掌握在理论上的相关概念。例如透镜的厚度是如何影响焦距的,可以在软件中输入透镜的曲率半径及厚度,通过厚度的改变直观看到相应焦距的改变,同时也解释薄透镜及厚透镜的理论。在讲解双胶合消色差的概念时,打开软件输入三个曲率半径、两个厚度,通过输入不同的双胶合透镜中正负透镜的材料来显示材料的特性是如何影响色差的。

教学的最后是考核的环节,理论内容的考试可以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一直存在学生抄袭雷同的问题。如何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充分考核学生,如实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学生抄袭,经过几轮教学摸索得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最后,提出一个设计题目,采用分组答辩的形式。每组为3~5个人,每组设计出一个镜头,设计时间为一周,组内同学进行分工协作,共同设计一个最优的结构,最后采用答辩的形式。教师和评审小组对每组的设计进行评审,评审小组成员由各组选派一个成员代表组成。每一组的答辩成绩占实践教学成绩的50%,每组同时上交一份设计报告,这部分的考核成绩占到实践教学成绩的30%,最后出勤及实验表现占到考核成绩的20%。为了体现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公平意识,每一小组组长可以根据小组内各成员的表现,给组内成员的表现评出一个分数,该分数以一定的权重加入到每个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中。

设计的题目可结合实际的现代光学系统,如设计一款百万像素的手机照相物镜。先指导学生通过查找专利及文献获得初始结构,归纳整理文献综述,了解手机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材料的选择、材料的特性、加工要求、总长、后截距、视场角、像面高度、透镜的中心及边缘厚度。指导学生在设计中了解整个设计过程,包括最后的对样板及公差设计。通过答辩环节的考核,学生也亲历了企业研发的整个流程,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在设计过程中对以往理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像差的判断、像差的平衡、操作数的设置、评价函数及传递函数的概念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结束语

对本课程来说,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作为工程类课程教师,应当致力于在专业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本课程作为综合设计类课程,完全有条件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做得更好。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现代光学仪器和光学仪器发展的现状,不断增加新的光学设计的最新知识与理念。通过工程设计的实例,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级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起到积级推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蔺海晓,胡新前.重视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129-130.

[2]岑兆丰,李晓彤,刘向东.引入科研模式的光学系统CAD课程[J].光学技术,2007,(33):272-274.

光学课程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0-0102-02

1前言

2012年,中央军委颁发《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形成现代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构建军事创新教育机制、基本实现院校教育信息化,为官兵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教育,为新质战斗力建设提供人才保证的总体目标[1]。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新的要求,军械工程学院开展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研讨活动,物理光学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物理光学课程是军械工程学院直通车军用光电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研究光的基本属性、光的传播规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相关应用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的学习与后继课程如光电技术、激光技术、光纤通信等有密切关系,也是学员今后从事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内容。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员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岗位任职需要,一直是任课教员思考的问题。

2当前物理光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陈旧,学员学习兴趣不高物理光学课程主要研究光的波动性,包括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光在各向同性及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等,内容体系比较经典、固定,不同的教材在内容组织、编排、讲述上变化不大,对基本理论的阐述也都很详细、完善。但是讲解完之后学员总觉得这门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无法将课上知识与现代先进光学技术及科研应用联系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物理光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它不像应用光学、几何光学那样,研究的是光线的传播行为及成像特点,比较直观可见。物理光学课程主要涉及的是光的波动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不便于理解。另一方面,物理光学课程的理论体系虽然固定不变,但是教员可以思考如何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激起学员对物理光学知识的兴趣。课程理论性强,学员理解难度大军械工程学院培养的学员工科背景强,学员对课程的实际应用有特殊的兴趣。而传统课程的内容从光的电磁理论到干涉、衍射理论,再进一步学习傅立叶光学基础理论,对于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而言,随着理论教学的深入,很多知识和概念都理解得不够透彻,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此外,传统课程中公式繁多而抽象,尤其是进入衍射和傅立叶光学部分内容后,经常出现又长又复杂的公式,学员表示见到这些公式就发怵,很难理解公式的物理含义,这将直接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课程与装备联系不够紧密,学员感觉用处不大军械工程学院军用光电工程专业学员毕业后大多在各级修理分队或后方仓库从事与装备相关的工作。在院校学习过程中,学员普遍对与岗位任职相关的装备知识感兴趣。在军用光电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用光学、军用光学仪器构造、军用光学检校,激光技术、激光测距机、激光制导等课程各自形成由浅入深的课程体系,而物理光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鉴于其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波动光学,所以它不像应用光学、激光技术课程与装备联系得那么显而易见,而主要是体现在装备设计、研发中所应用的光学技术或理论。课程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物理光学课程一般开设在教学的第五学期,而与之相关联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现代光学实验和光学测试技术,分别在第六和第七学期开设,这样就出现实验课与理论课脱节、截然分开的现象,违背了光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规律,实验课程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实验课与理论课相隔时间太长,学员在上实验课时理论知识忘得所剩无几,削弱了实验课本应起到的提高理论认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实验课滞后理论课程,容易使理论课教员陷入对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平铺直叙,忽视了本应由学员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多样物理光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系统性、专用性,偏重于严谨的知识体系,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等特点,目前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员讲授为主[2]。教学过程常常遇到教学方法古板、讲授平铺直叙等难题,尤其是遇到较多的公式推导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员讲得大汗淋漓,学员却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内容

针对上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任课教员对物理光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1)科学整合、修订教学内容。军械工程学院学员在上物理光学课程之前,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大学物理课(约2个学期,130学时),其中光学部分的内容占据了相当的份量。结合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契机,课程组参考军内外名牌高校的教学经验,经课程组教员充分讨论,精简、删除了陈旧过时的、与大学物理课程重合的内容,修改完善了新的课程标准,重新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掌握程度。2)加强教学内容与装备知识的联系。军校学员将来的任职岗位在部队,对知识的军事应用兴致颇高。鉴于此,任课教员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原理,弱化数学推导,平时注重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军事知识,并对其进行提炼加工总结,使其与教学知识点对应起来,尽可能多地增加理论基础课和军事、装备的结合点,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如已经梳理出激光告警、光学加密、相干激光器阵列、相控阵射电望远镜、相控阵雷达、莫尔条纹等应用知识点。此外,信息光学在现代光学技术和军事技术中应用广泛,任课教员适当将教学内容加以延伸,使学员对光学前沿有所了解。教学方法的改革1)采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3]。物理光学课程虽然理论性强,但实质上它是一门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的学科,其内容构架均来源于对实际光学现象的解释。因此,在课程讲授中,任课教员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光学现象入手来讲授难懂的理论知识。在讲授某个知识点前,先介绍该知识点是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在解决方法中注重问题的环环相扣,在解决完一个问题后,接着提出新问题,引导学员思考,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逐次递进的过程。2)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物理光学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研究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三种波动光学现象。对于每部分内容,布置干涉应用、衍射应用、偏振应用三个专题作业。学员自行分组,每组3~5人,利用课下时间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每个专题选取两组学员走上讲台进行讲解。这些综合性的专题作业,不仅需要学员掌握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学员自己的工作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事后,学员普遍反映,这种方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比最终考试的效果还要好。教学手段的改革1)合理组织安排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针对物理光学课程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的现象,任课教员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合理安排设计多次实验操作课。同时,光学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学员在课余时间可以走进实验室,亲自体验光学现象的奥秘。通过实践,学员对课堂教学中抽象难懂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能够很好地将光学实验与理论原理对应起来,尤其是将实验过程中参数变化对结果的影响与课上讲的理论分析联系起来。这种做法,一方面强化了学员对刚刚学过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另一方面对后续的实验教学也大有裨益,学员能在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向综合设计性实验深化。2)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与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方式。由于物理光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员充分理解知识。利用计算机硬件平台和可编程软件,如Origin、MATLAB和ANSYS等软件,将计算机数值模拟和仿真引入教学,对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仿真和数值分析,构建光学实验仿真平台,可应用于教学中对物理图像进行形象的、清晰的描述,使学员在感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关键结论的认识,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借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化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之势,物理光学课程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上进行了改革。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容量有了很大提高,学员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改善。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课程改革之路仍需前行。比如近年很多高校开展的MOOC教学模式及课程建设活动,使得学员可以时时、处处进行学习,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加自由。

参考文献

[1]李爱华,李建增,刘兵,等.论军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中国电力教育,2014(6):31-32.

光学课程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02-02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需求的急剧增加,光纤通信技术凭借其巨大的潜在带宽容量,成为支撑通信业务量增长的最重要的通信技术之一。目前光纤已成为信息宽带传输的主要媒质。光纤通信系统也必将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柱。在我们这样一所具有通信系统行业背景的高校,光纤通信类课程无论是对自己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实践或是今后的进一步深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

光传输技术是主要研究以光作为信息载体的信号在光波导(如光纤)中传输原理、传输特性、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局域网中基本应用的一门课程。它的许多理论广泛应用于与光通信有关的各个领域,是光通信技术的基础。

《光传输技术》课程是光纤通信类课程群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对《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光纤传输和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器件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打下基础。光传输技术是每个从事光电信息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知识,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起着很重要的铺垫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应使学生分别从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把握光传输技术中的有关研究方法、基本理论、概念和应用,并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光传输系统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光传输技术》课程主要介绍以光作为信息载体的信号在光波导(如光纤)中传输原理、传输特性、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局域网中基本应用的一门课程。它的许多理论广泛应用于与光通信有关的各个领域,是光通信技术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校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掌握光信号发射、光信号接收、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原理与设计;掌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的原理与设计;了解光纤局域网、相干光通信系统和全光光纤通信网的结构等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与信息通信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在教材方面,我们选择了袁国良、李元元编写的《光纤通信简明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作为教材。这本教材的内容章节安排合理,知识点覆盖面广,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同时这本教材是在大学的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编写的,从光纤通信的物理学基础出发,着重阐明光通信系统的物理概念并对光纤通信系统各部分的基本理论都有较好的介绍,尽量避免过多的理论计算,以掌握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为主要目的。因此这本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不难理解,所讲授的内容比较容易掌握。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适应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及我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充分吸收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认真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死板局面,提出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教学模式”。对于少部分不是非常重要的章节,先由教师提出一些带有线索性的思考题,再由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然后主动上讲台就某个思考题发表演讲,痛快地过把“教师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能力和胆量,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学生讲解不足之处再由教师做纠正和补充。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地抓着问题的本质和核心,理清知识条理和脉络,找到自学的窍门。

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比如为了增强光在光纤传输过程中教学中关于光场模式分布的直观性,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法求解傍轴近似波动方程,计算模拟光场模式分布,可以直观地给出三维稳态分布图,融合计算机的灵活性、新颖性和光学现象的直观性及趣味性。通过演示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到各种光学现象,展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刺激同学们的思考。

同时,我们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将《光传输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和实验指导、参考目录等内容放到课程学习网站上并做到及时更新,建立完善基于网络资源的远程学习环境,逐步完善支持服务规范,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学生可以在任意地点下载教师的教案进行学习,并且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版提出,寻求老师或者同学们的帮助。

光学课程论文篇(7)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network

【Abstract】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network is a practical subject,the subject of how to link theory with practice,students can really learn in order to practise,the author of th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mobile level 2009,level 2010 600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students with new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learning process,the model includes th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practice content presentation forms,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and finally through the student questionnaire data statistics concluded.

【Key words】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practice content to achieve diversification

0.引言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很多院校在在教学设计中只考虑理论知识点的规划,而如何与实践环节结合,与实践相关的学习资源如何设计,实践活动的教学次序,如何考虑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等,一直是教学实施的薄弱环节。为了使实践性较强通信专业系列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建立与理论课程并重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者通过对两届通信专业学生实施新的教学模式,认为,只有针对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应用需求,深入研究具有实践性特点的通信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利用所学分析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期望的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课程中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结合情况以及相关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1.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教学设计的方法主要从“为什么学” 入手,首先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来进一步确定“学什么”,即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接下来就是“怎么学”,即采取什么策略,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最后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上述教学设计方法为基础,在对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原则

强调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际的调研,有别于过去依据教师的经验进行主观设计的方法,要充分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恰当安排教学学时和教学次序,充分体现实践性特点。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使他们毕业后尽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去。

2)操作可行性原则

要实施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环境等因素。二是具有技术上的可实现性。对于实践性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邀请厂家对目前的主流设备的安装、操作、系统维护等内容简单培训;邀请行业技术骨干做相关技术讲座;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实验平台讲解;利用假期组织学校学生去相关单位观摩等。

3)执行过程控制的引导与控制原则

在教学设计时,应适时提供多次研讨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且依据实践性原则,在平时作业及期末考核中补充对实践性学习内容的评估。

2.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实例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是通信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起到衔接各门专业课的枢纽作用。课程内容涉及光纤通信工程中的设计、施工、测量、维护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课程内容的设计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的理论学时共48学时,学习内容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涉及光纤通信系统的发送(器件)、传输(光纤线路)、接收(器件);第二部分为系统部分,由发送、传输、接收构成的光纤通信系统总体架构,涉及中继距离计算及光发射端机和接收端机的构成;第三部分为网络部分,涉及SDH光同步网与WDM网络等光传送网络及城域光网络。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的实践学习学时为8学时,内容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光纤几何参数的测量;第二部分为系统性能仿真,主要涉及数据的SDH传输等内容。

2)教学实例

根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安排,作者根据学生问卷调查可知,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理论后,就进行相应知识点的实践学习,因此对于“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时,采用先介绍对应的理论知识点,紧接着介绍相关实践部分的教学方式。表1所示为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模式知识点关联表。

3)实践内容实现方式

针对“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中实践性内容的不同实现特点,采用适用的呈现方式。

对于参数实验部分,主要采用文字、图片说明、视频演示实验等。在视频演示实验中,配合教师讲解了解实验的过程。

对于系统实验部分,主要通过仿真平台进行数据传输试验,使学生能够熟悉设备配置过程、数据传输过程、测试过程,进而利用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图1所示即为在SHD1的SP1D 支路板的1~2端口和SHD2的SP1D支路板的1~2端口之间之间完成2M业务连通”。

3.实施效果与学生评价

在新模式教学设计时,实践性教学的成效评估和反馈也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评价问卷调查,选择平时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为40% 的学生百分率最高,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践部分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百分率最好不高于30%。据此“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将总评成绩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平时作业及期末考试,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作业共分四次,其中三次为理论部分、一次为实践部分,实践内容为SDH光网络点对点数据传输的仿真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是除了完成实验报告之外,还需提交一份论文,论文内容为针对实验环节的所有过程(包括设备配置、数据传输、测试环节)的认识和总结。这种考核过程深受学生欢迎,并且使得实践部分内容不会超过总评成绩的30%,满足在校学生在校学习应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实践学习为辅的原则。

4.结束语

本文针对“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并据此对“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进行了具体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细分、实践部分的呈现形式、教学评价体系等,为通信类课程的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案例。此外,本文选择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课程为例进行的教学设计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出通信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的共性,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改善学生满堂灌的学习状态,通过多种方式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光学课程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49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roducing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Model in Applied Optics Teaching

GAO Hongyun, LI Min, CHEN Qingming

(Physics Department, School of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For the "Applied Optics" Teaching resources can not be achieved between the teachers, students and businesses of the three effective sharing of issues, 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this innovative model into teaching session. Through flexible classroom teaching, classroom into the after-school learning network, as well as colleges, enterprises and practices throughout the three important teaching tool, designed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achieve win three universities, businesses and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a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Courses effective teaching reference method.

Key words 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applied optics course; course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产学研”这一创新模式在2011年就从国家高度被提出,它为高校的办学理念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①关于产学研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众多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②③然而,目前关于产学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办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关于产学研这一创新模式用于某个具体的专业课程却鲜有提到。众所周知,高校开设专业课和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学习密切相关,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具有光学专业的著名高校,如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都把应用光学列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尽管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应用光学课程教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一些问题和矛盾也一直存在。④⑤其主要原因是科研经验丰富的授课老师、对专业知识茫然而又向往的学生以及一直提倡产学研的企业之间并没有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

因此,本论文提出引入新型产学研模式这一理念,通过应用光学课程内容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为学校专业课程找寻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知识能力、较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本论文研究主要包括灵活课堂教学、网络课堂融入课后学习以及实践和校企联合贯穿始终三个重要教学手段。

1 灵活课题教学

应用光学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桥梁,它的成功开展不仅关乎本科生从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顺利转换,更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灵活的课题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本论文首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有效地灵活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一直是高校推崇的有效教学手段,本论文主要是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以下两个方面灵活课堂教学:

(1)科研经验、实际应用和书本知识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在课程开设期间,有效利用课题组成员的丰富科研经验,结合目前国家的热点发展和研究方向,尤其是航空航天、环境监测、新能源开发等方向中的应用。如讲授透镜成像这部分内容时,可让学生了解在我国目前最振奋人心的探月工程项目中,从月球上传回的每幅图片都有成像光学系统的功劳;在讲授望远系统这部分内容时,可列举最著名的哈勃天文望远镜以及其拍摄的部分经典图片;在讲授全反射原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和当前环境监测中PM2.5的检测联系起来,光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也利用的是光学全反射原理;在讲授光学不变量这部分知识时,可列举激光雷达中的光束扩束系统等等。如果每个教学内容部分都能和目前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有很深的理解,并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让授课教师更有激情和自信。

(2)光学计算机仿真融入课堂理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光学软件辅助讲授光路追迹和光学像差等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如在讲授光路追迹公式这部分内容时,可利用光学设计软件Zemax仿真光线在光路系统中的传播过程;在讲授平面镜旋转这部分内容时,可利用PPT自带的动画功能仿真出旋转和光线传播的关系;在讲授光阑这部分内容时,可利用Matlab仿真出不同光阑对光路的影响;在讲授几何像差这部分内容时,可利用Zemax仿真不同像差的图样等等。应用光学不同于其他课程,课程内容里几乎所有知识都能用计算机形象地仿真和实现,如果课程内容的讲授和计算机仿真演示能有效结合起来,可使枯燥、晦涩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因此,三维图形和动画的合理使用会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并能在以后的光学系统设计和实际应用中凸现较强的能力和潜力。

此外,可根据每个成员的优势,协作完成应用光学课程教学,如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讲授应用方面的知识内容,计算机技能熟练的老师讲授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这样会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扎实的应用光学知识。

2 网络课堂融入课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会留一些思考题或课后习题,然而这类学习缺少很大的互动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致使不少同学都采用抄袭方式完成,给后续的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网络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使网络教学融入课后学习进而促进课堂教学。

2.1 建立一个专业课程学习网站供学生下载相关学习资料和视频

建立一个应用光学专业课程学习网站,学生可利用空闲时间下载并学习相关资料和视频,避免在课堂上记录大量的学习笔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只需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必要时做一下问题记录即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网络教学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互动平台。教师把上课的教案、习题、测试题、思考题和一些相关的科研应用等放到网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消化,如果学生有任何问题或疑问可以在网上和老师交流讨论,实现网上在线答疑,可以把有限的40个学时的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课堂上展示的三维动画视频,学生不一定能及时消化,如果学生能及时从网站上下载相关视频,就可以随时查看和学习,不受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时间更灵活。此外,课程学习网站上可以上传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如阿贝折光仪最早是谁发明的,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望远镜最早是谁发明的,望远镜的种类和最新发展,尤其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天文望远镜其原理和结构,照相机的发明者、种类、最新发展等等,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都是同学们感兴趣而课堂上无法给他们详细展示的内容,这样一来专业课程网站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2 建立一个QQ交流群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互动交流

目前武汉的无线网络已经普及,利用这一网络优势,可以建立一个供课程学习交流的QQ群。这样一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很方便地互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网站必须登录才能交流的问题。利用所有同学都在使用手机QQ的现状,建立的QQ群可以实现问题和信息的及时互动,让老师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信息的及时反馈可以让老师更好地给学生授业解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此外,免费的信息交流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3 校企联合实践贯穿始终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科研能力。主要通过课外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实践实习考察和邀请企业技术高管人员来校开设公开讲座等方式,具体实践过程主要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1)产学研培养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应用光学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课程内容的每部分理论知识都能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每个独立章节之后都安排1~2个相应的应用光学实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习期间也可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兴趣小组,如果有好的创新理论可以结合光电实验室实行具体实验和实践应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背景下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也是针对其他就业创业类人才提前开设的准备课程环节。这就使得产学研模式不再是企业公司的专属,面对激烈的残酷竞争,让学生的能力提前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加强。

(2)校企联合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学校和企业的脱节问题。在课程学习期间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提前了解到课程知识的具体科研和社会应用。适时邀请一些企业的技术高管进入课堂为学生开设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公开讲座,并为感兴趣的和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一定的企业实习机会,这会让学生看到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引入产学研模式后应用光学课程教学效果明显。然而,在这一新型模式下,有些问题必须引起一定的重视,一、每个成员老师都承担着一定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如何协调好教学时间和实践教学活动不冲突是面临的首要问题;二、科研所需的知识面广而深奥,如何将书本知识和科研进行优化结合而不让学生觉得科研太难而失去对科研的兴趣;三、开设企业实践和相关课程设计,由于人数较多,过程环节监督有待完善。这一创新模式可以成功推广到其它专业课程教学当中。

基金项目: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081)

注释

①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② 朱方来,刘世林.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6(3):78-81.

光学课程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44-02

工业分析研究领域广泛,在经济建设方面作用大[1、市场需求多,因此很多高校开设了工业分析这门课程。工业分析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其中实验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深,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要上好实验课程,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结合。

一、工业分析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结合的现状与原因

目前工业分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轨的现象很严重。很多学生理论课学得很好,但是实验能力差;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但对其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却知之甚少。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结合本校的情况,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课程安排不合理。一是工业分析实验开课时间较晚,如本校学生从大三下学期才开设。学生的心思主要放在找工作和考研上,对实验马虎了事。因实验课学分低,对学生评奖学金及毕业等都不影响,导致学生不重视实验课。二是负责授课老师不统一,理论课是一个老师,只负责理论知识的讲授,而负责实验课程的却是另一个老师,这必然导致理论与实验的脱节。如在乙醇中荧光染料的测定实验中,教师在课堂上了介绍物质产生荧光的原理、荧光测试方法以及仪器构造。在实验课程上教师只指导学生如何操作荧光分光光度计,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如实验过程中出现峰值过高,仪器测不出具体数值,实验老师虽然知道通过调小狭缝值或不同的电压来测,但往往没有告诉学生这样操作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很好地联系到一起。

2.实验条件影响。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仪器不完善,学生做实验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预期实验教学效果不佳。例如我们第一届学生在做荧光染料测定实验时,因只有一台荧光光度计,加热板也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验时等待时间过长。实验仪器的匮乏给实验带来很大不便,也容易打断学生做实验的连贯性和学生对实验的思考,造成实验结果误差大。

3.实验准备工作不充分。大部分学生从来不提前进行实验预习,即使老师提到了也不认真执行,对本次的实验原理、步骤、仪器及注意事项一问三不知,进实验室时手忙脚乱。另外,有些教师在实验前没有做到充分准备,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见性不强,导致实验效果不佳。

二、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思考

我校注重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验对工科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把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满足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实际能力的需求。以下是我们针对实验课与理论课出现脱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法:

1.完善课程安排。实验课程应尽早开设,课程应在大一或大二开设,并与理论课程同步,负责理论课的老师也要参与负责实验室课。因工业分析属于分析化学领域,实验涉及的仪器都比较常见,如滴定实验中的滴定管,过滤实验中的抽滤仪器,含量测定实验中用到的紫外分光光度计等,这些仪器在本专业其他实验课程中都是最基本的实验仪器,只有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操作和原理,才能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积极组织一些跟工业分析有关的趣味实验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及对理论知识的求知欲。因为实验现象需要理论知识来解释,通过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施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在老师讲授理论课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仪器操作的图片,或者直接在课堂上操作一遍实验仪器。如在讲解误差时,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工业分析实验室用水这个实验,检验阳离子颜色的变化及检验氯离子时出现沉淀等,以明显的实验现象证明着实验用水对误差的影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所讲解的内容;把实验课程学分提高,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修够一定实验课学分,在奖学金及奖项评估计算成绩方面把实验学分当成单独的板块。

2.完善实验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学校继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完善实验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实验室师资的建设。尽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实验条件顺利完成每个实验过程。对于实验教师不足的情况,可以采用聘用研究生助理的办法,我们通过采取这种方法,既减少了师资不足的压力,同时研究生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获得双赢的良好效果。

3.实验准备工作的改进。布置实验预习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完成预习实验报告,并针对实验提出几个问题作为预习实验内容的一部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如上面提到的乙醇中荧光染料的测定实验,预习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问题:绘制产生荧光原理图,在一个坐标轴里画出简易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图。什么是标准曲线法?简短列出实验步骤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步骤。提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将会联系课堂讲授的知识及努力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实验过程中也会更加认真。教师实验前应把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深刻理解及灵活应用,同时有效预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准备。如对铝及铝合金中铝的测定――氟化物置换-EDTA滴定法这个实验,教师除了把实验中涉及到的理论如F-置换EDTA原理,pH值对金属离子络合的影响因素,金属离子络合物颜色变化原因,滴定终点判断方法,使用混酸的原因等了解透彻,还要把整个实验步骤先做一遍,考虑实验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上述实验,如果照搬实验教材的方法来做,实验药品用量太大,我们通过设计方案,可以把实验药品量减少到1/4,同样也得到相同的实验现象。因此实验前的充分准备尤为重要,为实验与理论的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业分析实验在我校材料学院已经开设两届,从第二届开始,学校在实验室的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学生的实验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调整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教师的统一,聘用研究生学生助理,重视实验准备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教学效果明显改善,这对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和工作态度严谨的高综合素质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雪梅,胡乃梁.开设工业分析实验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9,(3):18-19.

[2]许敖敖.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关系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6):1-3.

[3]王永刚,齐承刚,朱亚玲.大学基础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割裂与统一[J].高师理科学刊,2006,(2):11.

光学课程论文篇(10)

《光电检测技术》将光学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为了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本上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能够学以致用,组织《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就凸显出其必要性,而在课程设计中选题尤为重要。在课程改革和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用。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就需要教育者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

1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的选题

《光电检测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型都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起来比较难,但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如果能加强《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在教授理论知识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亲自体验光电检测技术的奥妙,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能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组织《光电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课程设计的选题尤为重要。

首先,老师应该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在组织课程设计时老师可以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把与科研项目有关的内容作为学生课程设计的题目。

第二,学生在选题的时候,要把老师提供的题目范围、自己的兴趣和实践能力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这对促进课程设计的成功意义重大。

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利用图书馆、互联网中的资源结合自己的所学,按照老师的设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

2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2.1 合理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

光电检测技术内容多而复杂,不仅涉及到光学和电子学,还与计算机等其他学科紧密联系。在学校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只有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在授课的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光电检测技术,让学生理解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其次,光电检测技术知识面太广,在教学中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们会觉得知识乱而杂,所以,在教授这门课程时要采取“弹钢琴”的办法,去粗取精,少讲精讲,突出教学重点。

最后,光电检测技术与最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课本上的知识比较陈旧,与时展脱节,这就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新要求。老师不仅要精通于课程内的知识,还要与时俱进,了解最新科研结果和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及时给学生进行补充。另外老师自己也可以申请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把自己的教学科研结合起来。

2.2 加强理论教学,开展启发式教学

光电检测技术本身理论性很强,而且它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而零散,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很有难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应当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光电检测技术知识的整体框架,在讲解具体知识时要能够去粗取精,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另外,老师应该认真地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富有趣味性。

启发式教学中,老师只是起到指向性作用,老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参与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另外,启发式教学由老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一步步接近正确答案,这个过程本身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自己动脑思考和自主学习习惯。

2.3 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板书的书写占用了课堂的大量时间,且主要起到书写提纲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本身方便快捷节省了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像等多种效果,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知识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可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丰富课堂内容。例如,通过多媒体动画来介绍和演示光电效应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来亲自体验光电效应,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4 加强实践环节,巩固理论知识

真理必须能够经受得起实践的检验,《光电检测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环节,这对学生学以致用意识的形成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学生进行实验时,除了让学生按照课本上写好的内容和实验原理进行验证实验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实验,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还能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老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可以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或者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来验证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总之,在课程实施中应该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3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探索的评价与效果

笔者认真研读了相关学者文献资料,并根据自己教学实践,认为进行课题设计,合理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学生改变了对《光电检测技术》的刻板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光电检测技术》的神奇性和课程的活力。

4 结语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广大理工科学生应当掌握的专业知识。针对这样一门内容广,知识点多的课程,众多学者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使《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光学课程论文篇(11)

作者简介:莫文琴(1978-),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晋芳(1978-),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基金(编号:CUGYCXK0820)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CUGL1102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76-02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讨学习规律的理论。认知理论主要包括: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形成的,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学习可以看成学生个体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的过程;教学要关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及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1,2]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重视人的主体性,而且准确把握了学习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布鲁纳认知理论是现代认知理论的代表,他强调认知学习与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倡导结构主义教育。“光电检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涉及了光学、电子和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也是现代检测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由于该课程基本知识点多、应用性较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教师所共同关注的问题。[3,4]因此,通过将布鲁纳认知理论应用到“光电检测技术”的教学中,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知识的认知规律,促进了学生对该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完善了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遵循知识的认知过程

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发展的,人们总是通过把新来的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构建起知识体系;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1]

1.知识的获取

认识的获取,是新知识通过“同化”思维后,被容纳到新的认知结构中。我们在介绍新知识时,需要通过与学生以往接触过的系统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学生在学习“光电检测技术”课程之前已经修完了“传感器技术”课程,那么在介绍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中的光纤传感器时,将其与传统传感器进行类比:传统传感器的核心是电量参数的变化,传输信号为电信号,传输介质是电线,被测量是物理量(温度、压力或流量);而光纤传感器的核心是光电场参数的变化,传输信号变成了光信号,传输介质是光纤,被测量仍然是物理量。通过这样的比较和分析,将新知识(光电场参数、光信号和光纤)“同化”到传统传感器结构中,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2.知识的转化

在获取知识之后,就是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从而演绎出新内容的过程。同样以上述例子说明,在学生获得光纤传感器的概念后,就要其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光纤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和原有传统传感器相比,优势是什么?于是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光纤传感器的应用进行介绍和归纳,让学生了解到光纤传感器具有长距离遥测、耐恶劣环境(高温、强电磁干扰)、灵敏度高和易于联网等优点。这样,学生一旦遇到需要高灵敏度探测处于恶劣环境的物理量的课题时,自然就会考虑能否采用光纤传感器这一方案,或者说通过新知识的转化,学生在已掌握传统探测方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光纤传感这一方法,开拓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还可以通过课堂问答、开放式讨论、实验及课程设计等方式来实施。平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待学生学完某一章节之后,教师利用课堂问答来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的进度,如果学生大部分还未真正理解该章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则需要再次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知识点的获取。

开放式讨论则是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后,检验他们是否能将新知识转化成为认知系统中新的内容。学生在“光电检测技术”课程中学习了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后,教师可以设定具体问题,比如雷达测速与激光雷达测速的区别,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通过与已修完的“物理检测理论与检测技术”课程中所学的雷达测速进行比较和分析,就能了解到两种测速的方法其实都是基于多普勒效应,只是激光的方法是利用光信号作为载波,而雷达是利用微波。但正是由于激光雷达采用的是比微波频率高104~105倍的光载波,它的测速精度也远高于一般雷达测速系统。利用类似的问题,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的测试技术,从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验和课程设计是学习评价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是对新知识转化程度的一种检验,即考查学生对于新知识的使用是否得当,分析和概括是否准确。[1]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新知识,而是亲身试验,从实验的结果和现象中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验证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有效。“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开设有光电器件特性实验,学生在对光电二极管的光伏特性进行测试时,经常会提出疑问,即为什么当光电二极管的两端电压改变时,流过管子的电流始终不变?这时,教师就会反问他们,如果光电管上光照没有变化,管子的电流会变化吗?他们才恍然大悟,流经管子的电流只与入射光照有关,既然管子受到的光照恒定,光电流也是不变的。通过这种验证性实验,学生对光电器件的各种特性印象深刻,因此对课程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更加牢固。

当然,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取、转化和评价是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我们在“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将上述学习的三个过程贯穿整个课程讲授中,即每一章理论学习后安排课堂问答、开放式讨论和实验,这正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展开,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精髓。

二、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1]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指的是该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规律。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好比金字塔的基底,承受着最沉的负荷,只有基础打扎实了,才能有塔顶的辉煌。

在光电检测技术系统中,光电探测器起着将光载波转换为电信号的核心作用,其选取和使用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光电系统的性能。而光电器件的主要性能参数是区别各种光电探测器的基础,比如光谱特性,即探测器输出信号大小与照射到探测器上光波长的关系。可以这样解释:探测器好比人的眼睛,在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中,我们总是对黄绿色的光最为敏感,也就是说在黄绿色光波长处,人眼的光谱响应度是最大的。这样的类比之后,学生很容易去理解光电器件的主要性能,从而能够根据各种光电器件的区别和特点,将各种光电器件应用在各自适合的场合,比如PIN型探测器和雪崩光电二极管,时间响应最快,适用于光通信中高速光信号的探测;而光敏电阻时间响应慢,线性较差,一般来说作为开关光信号的探测。通过对光电器件特性参数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为器件选型、光电检测电路的设计和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打下基础。

由于“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涉及较多的专业基础,比如大学物理、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电子测量课程等,所以学生要学好该门课程,应当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消化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有些学生专业基础较差,在课程学习中很容易碰到挫折而放弃努力,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去学习这门课程,不应急功近利;帮助他们复习相关的知识背景,从而理解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只有这样后续学习才能顺利进行。同时,考虑到本课程应用性较强,教师讲课时应多联系实际,结合业界热点问题,介绍相关系统和技术。通过具体的应用系统案例将需要介绍的知识点引出,然后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最后引导学生回过头去分析系统中这些知识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解决了哪些问题。例如干涉测量技术这一章中介绍了典型的相位调制干涉仪,萨古纳克干涉仪是其中一种。倘若教师直接给出该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学生的兴趣不会很大。但是教师如果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哪位同学知道苹果iPhone手机中的陀螺仪是如何工作的?想必学生就很想知道答案了。这时,教师就可以说明:如果将萨古纳克干涉光路放到光纤中,这便是光学陀螺仪了。萨古纳克干涉仪利用光的干涉作用,测量光环路的转动角速度。知道了萨古纳克干涉仪工作原理,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苹果手机中的陀螺仪的例子,正是因为陀螺仪能够感知三个轴方向的角速度,结合加速度传感器,就能够为手机提供导航和增强功能。因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有兴趣。[5]一旦他们发现这些基本知识点可以解决实际系统中的重要问题,就会觉得值得去学,从而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

三、提倡发现学习,激发教学生长点

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只限于获得人类尚未知晓的知识和规律,也包含通过独立思考而获得的一切形式和方法。[1]提倡发现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的问题和情境,[6]比如电机转速的测量,要求学生给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学生五人一组,每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在课堂上讲述出来,教师则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该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使其主动探索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讨论和争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知识的生长点,因为每一组的方案不尽相同,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知识和经验得到积累。当然,在学生讲述和讨论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正确指导,并对各种方案给予合理的评价。

四、结束语

“光电检测技术”这门课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应用性较强,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从以往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转向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学习,需要一定的过程。笔者通过将认知理论应用到课程教学的各方面,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学遵循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很抽象的基本概念,提升了其使用新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系统关联起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武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娟,娄德军.认知学习理论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1):23-25.

[3]李刚,曹浪舟.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43-45.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