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8:19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1)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2)

一、何谓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企业文化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研究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科学,是企业的“灵魂立法”,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它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次向更深的文化层次发展,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和竞争的深化,竞争的方式、内容也表现为企业文化竞争。

二、农村信用社之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是集体合作金融企业,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企业精神、行业风气、服务规范、企业形象以及金融法制、制度文化和传播文化、金融文艺等很多方面。农村信用社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新时期战略调整的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独立运作以来,创造了许多值得好好总结的文化理念、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如以人为本、以农为本、以社为家、诚信合作等方面。这些都是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实践和探索。对全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很大的导向,凝聚、整合和培育作用,是农村信用社的灵魂工程、民心工程、动力工程和智力工程。

三、农村信用社如何走好企业文化之路

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体的说,分为远期和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是建设“四个一流”的,具有“中国农信人”特质的长效型现代化农村合作金融企业文化。

近期目标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认真总结、提炼、创造出农村信用社核心价值观,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创优服务、转换机制、改进作风等有机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夯实基础,增添亮色、整章建制、规范行为、重塑社魂,进一步提升经营和管理层次,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1.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规范员工行为、工作作风有机结合。树新农信形象,创新农信精神文化。促进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并进一步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采取统一培训与岗位练兵、业务技术比赛相结合,培养大批熟练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及相关产业经济理论和精通计算机操作及网络管理系统的专门人才。并将服务用语、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行为规范汇编成《员工手册》作为广大信合员工的行为准则,并在广大信合员工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并抓好人生观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化无形为有形,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结合起来。提速发展新业务,创新农村信用社物质文化。搞好市场定位: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与农共舞、与农共赢。呈现出“农信塔台、农民唱戏”共同致富的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3.将企业文化建设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提增品牌效应,创新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并以“敬业、诚实、守信、创新、效益”作为信贷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4.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创优服务结合起来。提升服务层次,转变服务观念,创新农村信用社行为文化。

服务是一切创新的手段、方式及其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服务是一切创造利润和财富的手段,客户是效益生长的源泉,员工是创造效益和财富的主体。作为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实践“三个第一”服务思想,就要强调“态度第一、关系第一、团队第一”。态度决定一切,它决定立场、方向和成功。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神经,理顺关系,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是领导组织要求;团队是主干,带好团队是领导天职,要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发扬农信人“诚信、团队、牺牲、创新和奉献”精神。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3)

一、何谓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企业文化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研究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科学,是企业的“灵魂立法”,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它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次向更深的文化层次发展,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和竞争的深化,竞争的方式、内容也表现为企业文化竞争。

二、农村信用社之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是集体合作金融企业,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企业精神、行业风气、服务规范、企业形象以及金融法制、制度文化和传播文化、金融文艺等很多方面。农村信用社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新时期战略调整的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独立运作以来,创造了许多值得好好总结的文化理念、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如以人为本、以农为本、以社为家、诚信合作等方面。这些都是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实践和探索。对全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很大的导向,凝聚、整合和培育作用,是农村信用社的灵魂工程、民心工程、动力工程和智力工程。

三、农村信用社如何走好企业文化之路

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体的说,分为远期和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是建设“四个一流”的,具有“中国农信人”特质的长效型现代化农村合作金融企业文化。

近期目标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认真总结、提炼、创造出农村信用社核心价值观,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创优服务、转换机制、改进作风等有机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夯实基础,增添亮色、整章建制、规范行为、重塑社魂,进一步提升经营和管理层次,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1.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规范员工行为、工作作风有机结合。树新农信形象,创新农信精神文化。促进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并进一步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采取统一培训与岗位练兵、业务技术比赛相结合,培养大批熟练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及相关产业经济理论和精通计算机操作及网络管理系统的专门人才。并将服务用语、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行为规范汇编成《员工手册》作为广大信合员工的行为准则,并在广大信合员工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并抓好人生观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化无形为有形,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结合起来。提速发展新业务,创新农村信用社物质文化。搞好市场定位: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与农共舞、与农共赢。呈现出“农信塔台、农民唱戏”共同致富的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3.将企业文化建设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提增品牌效应,创新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并以“敬业、诚实、守信、创新、效益”作为信贷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4.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创优服务结合起来。提升服务层次,转变服务观念,创新农村信用社行为文化。

服务是一切创新的手段、方式及其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服务是一切创造利润和财富的手段,客户是效益生长的源泉,员工是创造效益和财富的主体。作为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实践“三个第一”服务思想,就要强调“态度第一、关系第一、团队第一”。态度决定一切,它决定立场、方向和成功。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神经,理顺关系,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是领导组织要求;团队是主干,带好团队是领导天职,要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发扬农信人“诚信、团队、牺牲、创新和奉献”精神。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40

Thought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of College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JIANG Jinqi, QI Dim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Abstract The face of rapidly changing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and the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as a veteran professional by the professional farming faces significant question of how to regai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 market.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s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tual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teaching farming by the professional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thus give adjust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rection; practice teaching sett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professional

1 专业方向建设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使得很多高校都开始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节。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期望和要求,就直接关系到该学生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面对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各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建设就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①

对于一个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共同定位决定了不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基本框架具有统一性,用人需求的差异性则要求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用人单位对同一专业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二者之间存在统一和差异的对立。因此,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安排要求能够很好地实现二者的协调。从实践来看,利用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来保证基本课程体系的统一,通过弹性专业方向建设及方向教学环节和内容安排的调整来适应差异性需求及需求变化,是实现矛盾协调的基本手段。②沈阳农业大学农经专业近些年也是在不断强化和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专业方向的建设及方向课程的调整来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2 专业方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方向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构成

从学院就业办提供的数据来看,农经专业学生的毕业主要去向是读研、进入企业做管理或销售等,或进入政府事业单位。基于这种就业状况,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调整的指导思想,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农经专业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对专业方向进行重新调整,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企业管理、农村公共管理和研究创新型。

其中,企业管理方向是个老方向,主要是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方向特色化。根据当前企业管理的新变化,增设了领导策略和艺术、企业文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理论课程。考虑到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会自己创业,及学生到企业主要从事财务、市场研究和市场推广等工作的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两项实践。

研究创新型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调整、凝练和培养定位的明确。它定位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后续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虽然农村公共管理是个新设方向,但也是原有农村发展方向的分立,更是原有农经老传统的延续。在实践环节,专业在提升农业经济和农村统计学习要求的同时,辅以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

2.2 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工作

在专业方向建设过程中,围绕着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在三个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很多深入的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在企业管理方向,针对该方向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的问题,增设了企业管理模拟实习和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在企业管理模拟实习上,目前主要做法是在联系好实习企业后,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1周,这期间要求学生实地观摩企业的整个运营流程,熟悉企业管理岗位的职能,帮助企业完成一些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工作。

在研究创新型方向,主要是依托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来完成实践教学内容。较之以前,实践环节没有增加,实践形式还是采取原有的方式。农业经济前沿课程论文采取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完成文献搜集和阅读、选题和撰写小论文的工作。老师主要是教学生如何查找有用的文献,如何确定论文选题,及农经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注意要点。毕业调查和毕业论文通常是整合起来进行,同样也实行导师制。这两个实习是在课程前沿论文上的进一步深化,实践过程除增加要求学生在选题确定后自行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毕业论文所需数据资料外,其余环节如课程论文。整个实践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分析农业和农村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熟悉运用统计学、计量分析方法的能力。

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整个实践以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为主体,毕业调查及调查报告为辅。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实习是将方向的学生送到校外实习基地,要求吃住在农户家里,并在农户所在村庄及周围村庄完成自己感兴趣某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问题的调查,最终撰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毕业调查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地点,其形式同农业经济与农村统计调查。

2.3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理论课程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就专业的师资来源和构成来说,专业现有的教师除少部分人是产业经济学等专业毕业外,其余都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教师所学专业的集中虽然有利于提升整个农经专业的整体教学深度,但对于部分专业方向而言,它会影响有些理论课程的早期开课质量和效果。比如,在企业文化与CIS策划、农村公共管理等新开理论课程上,专业虽然能够安排教师去开课,但由于这些教师都是新接触课程,也没有在相关领域系统训练经历,他们在开课初期对课程的理论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这些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内容深度总体都不够好。

(2)现有实践环节设置的针对性不强,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实践环节设置较薄弱。总体来说,在现有三个方向上,专业除在企业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一些工作,但其它两个方向都未能新增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形式仍是专业传统的实践方式没有突破。在现有设置的实践环节,所有环节除企业管理模拟实习明确针对企业管理方向外,其余的实践基本都没有区分方向来进行。特别是针对研究创新型和农村公共管理两个方向,没有设置特色明显、针对性强的实践环节。也正是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不强,目前专业方向给人的感觉是无特色。

(3)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指导教师力量不足。对于各个方向建设,专业虽在依托实践来形成特色上有些想法,如在企业管理方向增加ERP实习,在研究创新型方向增加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软件应用实习和学年论文,在农村公共管理方向增加在农村公共管理实习,但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关的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再加上计划学时的总额约束,这些特色实践都没有条件开设,也没有教学时间开设;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实践要求指导教师在相关领域有较长的从业经历、熟悉该领域的问题,专业现有师资限于所学专业限制没有能力承担起全部指导任务,因此无法开设。

(4)部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实践课程效果不佳。在教学计划调整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点、上课时间衔接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学效果。虽然在近几年的计划调整,专业在课程衔接上做足了功夫,但受于实践课时在四个学期的分配原则,仍有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比如涉农企业创业管理实习要求是在学生学习完经济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和投资项目评估等理论课后才开设,但目前该实习只有安排在投资项目评估课以前。从近两年的实习来看,这导致学生在创业计划书写作中无法将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部分写好。

3 适应专业方向建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思路

一是在后续的培养方案修订中,增加农村公共管理、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改变课堂讲授所占学时过多的状况。通过加强将暑期社会实践与方向教学实践结合的方式来切实落实和保障这些新增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和效果。二是将现有实践课程按内容大类进行优化筛选,实践形式相同、实践内容相似的实践课程进行集中式管理,共享教学和学时资源,提高实践效果。三是将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学期安排,同时将部分周次安排不合理的实践调整周次。比如在统筹所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后,将涉农企业创业管理由当前的第六学期末最后两周调整为第七学期的期中布置、期末撰写。四是依托学院建设的科研平台,通过输出学生到这些机构帮助的形式来实现一些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完成。五是加强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外聘专家的形式增强实践指导师资力量,为各专业方向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提升专业方向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六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根据专业教师的意愿,在学生选专业方向时,按双向选择原则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学生要求协助老师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和社会工作任务。通过此途径增加各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机会。

项目资助: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UPRP20140098;UPRP20140975),沈阳农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立项(2011-114;2014-09),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GJX2013Z001)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5)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新技术成果,农村的建设需要高层次的农业职业技术人才。20世纪末,国家支持本科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政策出台,我国大部分地方农业高校均依托优势专业创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开始招收职高对口学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尽管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已成为地方农业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它还显得相对薄弱和不成熟,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定位上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不相适应,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地方农业高校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利用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其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尝试[1]。对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进我国农村建设进程,满足农村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同时也是地方农业高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促进自身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1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1.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央连续7年将“三农”作为一号文件颁布,可以看出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农村的发展建设需要大量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投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可见,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已逐步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从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加强校企合作是加速人才培养进程、提升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必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地方农业高校作为我国区域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更应紧跟这一趋势,大力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1.2缓解地方农业高校就业压力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十分严峻。尤其是近几年,社会经济呈现下滑态势,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一些国内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尚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地方农业院校的职教类毕业生就业形势则更为严峻。在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合作,可从农村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调整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2]。同时,可以借助企业的生产基地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有针对性的加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迅速融入社会、融入企业,直接为三农服务。这也是缓解地方农业高校职教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一条有效途径。

1.3实现地方农业高校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高校之间诸如招生生源、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等一系列竞争也日趋激烈。地方农业院校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自身的质量、特色。因此,如何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特色的地方农业院校,将难以生存和发展。然而,当前大多数的地方农业院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实习基地缺乏、教师二次培训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在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既可以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又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2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

2.1营造文化氛围,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的理念体系

在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施校企合作,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支撑。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诸如“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试验班、“3+1”培养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常见,但在大部分地方农业高校除了与企业之间有比较广泛的科研合作外,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并不深入。尤其是地方农业高校的职业教育,虽然存在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但始终不是学校办学的主流,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老师、学生对地方农业高校的职教类学生尚不太认可,就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实施校企联合培养。这种观念的消除并不能完全依靠传统的教育活动,须营造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长期熏陶才能逐渐消除。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广播等宣传阵地,加强宣传力度,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并在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行“校企融合”,让学生从入校起就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中的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以及经营理念中的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3]。还可聘请知名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以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

2.2结合社会需要,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的课程体系

农村、企业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课程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必须依托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但目前大多数地方农业高校的农村职业教育均是依托于学校开设的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办学,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不同程度的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实用,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化,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办学,不能真正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充分了解社会、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具体能力要求,合理完善教学计划,将与企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至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实习活动等各个教学模块中,从大一至大四统筹安排,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全方位的感受企业精神和企业氛围。另外,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还需通过“企业专业导学”、“业内就业指导”、“行业专家知识讲座”等方式搭建专业课程平台,丰富课程设置的内容。

2.3改革教育手段,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的师资体系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要使教育达到目标,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具备竞争力,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就必然要求有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作为保证。但就目前大多数地方农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看,从理论知识的传授到实践的指导,均是由学校其他学院的教师兼任,还没有形成一套结构合理的师资体系,教师资源相当匮乏。因此,构建出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为地方农业高校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地方农业高校职教学院的办学特征决定其师资队伍的建设必然要走多元化路线。一方面,加强在职人员的进修,借助企业的实践资源平台,鼓励教师进行各类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打造一支既有学位学历,又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结合合作企业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农业科技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等作为兼职教师,以弥补师资的不足[4]。逐步构建出一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突出的是实践性,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其性质必然要求改革教育手段。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采用探究活动教学,适当安排实习、参观、讨论等环节。在授课方式上,除课堂讲授之外,通过加大实验课比例、农村基层单位生产实践及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突出实践环节。

2.4锻炼学生技能,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的实践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作为基础,这也就决定实践教学模块在整个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地位。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地方农业高校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跟全日制本科生培养一样,仅仅局限于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没有针对性的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合作企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内容,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过程中突显出来;二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学生根据企业、农村的人才需求及个人的兴趣爱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争取毕业时实现“多证”上岗;三是开拓合作企业范围,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大量优质的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多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2.5完善规章制度,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的评价与监控体系

任何教育模式都应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保障。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产生,这就需要合理的评价与监控机制来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向实施者反馈,然后针对问题及时整改。在评价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上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外实习的管理。学生在外实习期间,因涉及实习基地比较多,分布广,难以集中管理;另外,学生实习期间的自由空间增大,容易放任自流,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办法进行约束。二是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效果评价。因学生在外实习的自主性较强,再用传统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不太科学,需建立合理的学生绩效评价体系及相关的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三是校企合作培养的信息反馈系统。校企合作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培养计划须根据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由企业管理人员、实习指导老师、学生等组成的信息反馈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反馈,再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3参考文献

[1] 周燕,蒋国平.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与突破策略[J].高教论坛,2009(10):112-115.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6)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新技术成果,农村的建设需要高层次的农业职业技术人才。20世纪末,国家支持本科高校举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政策出台,我国大部分地方农业高校均依托优势专业创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开始招收职高对口学生,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尽管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已成为地方农业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它还显得相对薄弱和不成熟,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定位上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不相适应,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地方农业高校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利用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其快速发展的一种有效尝试[1]。对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进我国农村建设进程,满足农村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同时也是地方农业高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和促进自身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1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1.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央连续7年将“三农”作为一号文件颁布,可以看出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农村的发展建设需要大量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投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可见,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已逐步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从职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加强校企合作是加速人才培养进程、提升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必然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地方农业高校作为我国区域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更应紧跟这一趋势,大力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1.2缓解地方农业高校就业压力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十分严峻。尤其是近几年,社会经济呈现下滑态势,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期,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一些国内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尚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地方农业院校的职教类毕业生就业形势则更为严峻。在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合作,可从农村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调整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以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2]。同时,可以借助企业的生产基地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有针对性的加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迅速融入社会、融入企业,直接为三农服务。这也是缓解地方农业高校职教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一条有效途径。

1.3实现地方农业高校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高校之间诸如招生生源、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等一系列竞争也日趋激烈。地方农业院校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自身的质量、特色。因此,如何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特色的地方农业院校,将难以生存和发展。然而,当前大多数的地方农业院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实习基地缺乏、教师二次培训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发展。在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既可以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又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2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

2.1营造文化氛围,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的理念体系

在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施校企合作,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支撑。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诸如“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试验班、“3+1”培养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常见,但在大部分地方农业高校除了与企业之间有比较广泛的科研合作外,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并不深入。尤其是地方农业高校的职业教育,虽然存在于整个教育体系之中,但始终不是学校办学的主流,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老师、学生对地方农业高校的职教类学生尚不太认可,就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实施校企联合培养。这种观念的消除并不能完全依靠传统的教育活动,须营造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长期熏陶才能逐渐消除。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广播等宣传阵地,加强宣传力度,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并在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行“校企融合”,让学生从入校起就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中的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以及经营理念中的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3]。还可聘请知名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家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以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

2.2结合社会需要,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的课程体系

农村、企业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课程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必须依托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但目前大多数地方农业高校的农村职业教育均是依托于学校开设的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办学,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不同程度的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实用,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化,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没有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办学,不能真正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充分了解社会、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地方农业高校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具体能力要求,合理完善教学计划,将与企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至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践实习活动等各个教学模块中,从大一至大四统筹安排,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全方位的感受企业精神和企业氛围。另外,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还需通过“企业专业导学”、“业内就业指导”、“行业专家知识讲座”等方式搭建专业课程平台,丰富课程设置的内容。

2.3改革教育手段,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的师资体系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要使教育达到目标,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具备竞争力,就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就必然要求有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作为保证。但就目前大多数地方农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看,从理论知识的传授到实践的指导,均是由学校其他学院的教师兼任,还没有形成一套结构合理的师资体系,教师资源相当匮乏。因此,构建出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为地方农业高校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实施农村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地方农业高校职教学院的办学特征决定其师资队伍的建设必然要走多元化路线。一方面,加强在职人员的进修,借助企业的实践资源平台,鼓励教师进行各类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打造一支既有学位学历,又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结合合作企业资源,聘请一些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农业科技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等作为兼职教师,以弥补师资的不足[4]。逐步构建出一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同时,农村职业教育突出的是实践性,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其性质必然要求改革教育手段。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多采用探究活动教学,适当安排实习、参观、讨论等环节。在授课方式上,除课堂讲授之外,通过加大实验课比例、农村基层单位生产实践及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突出实践环节。

2.4锻炼学生技能,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的实践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作为基础,这也就决定实践教学模块在整个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地位。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地方农业高校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跟全日制本科生培养一样,仅仅局限于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没有针对性的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合作企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和内容,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过程中突显出来;二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学生根据企业、农村的人才需求及个人的兴趣爱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争取毕业时实现“多证”上岗;三是开拓合作企业范围,利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大量优质的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多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2.5完善规章制度,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的评价与监控体系

任何教育模式都应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保障。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产生,这就需要合理的评价与监控机制来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向实施者反馈,然后针对问题及时整改。在评价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上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一是学生在外实习的管理。学生在外实习期间,因涉及实习基地比较多,分布广,难以集中管理;另外,学生实习期间的自由空间增大,容易放任自流,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办法进行约束。二是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效果评价。因学生在外实习的自主性较强,再用传统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不太科学,需建立合理的学生绩效评价体系及相关的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三是校企合作培养的信息反馈系统。校企合作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培养计划须根据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由企业管理人员、实习指导老师、学生等组成的信息反馈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反馈,再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3参考文献

[1] 周燕,蒋国平.农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与突破策略[j].高教论坛,2009(10):112-115.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17-02

一、岗位胜任力视角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诉求

自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1973年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胜任力”一词并对其理论基础进行概述以来,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可,认为这一理论可最大化地发挥员工的潜在能力,实现岗位工作效果的优化提升。具体而言,所谓“岗位胜任力”是具体工作岗位中那些稳定、可描述、能预测高绩效的特征。“冰山模型”作为最常用于描述岗位胜任力的模型,将胜任力比喻为冰山,由“知识、技能”等露出水面的“表层素质”和“价值观、人生态度、行为习惯、受压力”等沉于水下的“底层素质”两部分组成。从岗位胜任的角度而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等表层素质,能合格履行岗位职能;而只有具备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底层素质,才能真正胜任岗位职责,并创造出优异的绩效,相比较于表层素质而言,底层素质的培养需要经由长期、持续性的实践锻炼才能获得。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与专业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通过把岗位胜任力模型引入教学体系,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和工作岗位的准确定位,又可以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无缝连接[1]。

二、农村区域发展应用型人才就业领域分析

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方式,除升学、少量参加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基层项目以及极少量进入公务员序列外,近年来,自主创业的就业形势有所上升,其余大部分选择进入各类相关企业。因此,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办之初,便明确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知三农、懂经济、善管理、会规划”,应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农业科学知识,掌握农村区域发展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相关企业、教学与科研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推广咨询、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基本明确了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主要领域,主要包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涉农企业或农村协作服务组织,县、乡镇、村等基层组织,农技推广部门等[2]。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随着农业多种功能的不断拓展和现代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产业依托,发展蓬勃兴旺。概览目前全国范围内包括现代农业园区在内的休闲农业场家,普遍存在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的困境,对既知农业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近年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选择服务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比例不断上升,为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了广阔就业空间。

(二)涉农企业或农村协作服务组织

目前,涉农企业是除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外,服务“三农”的一大主体,从其经营范围看,主要包括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企业和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的农资企业。与此同时,各类农民合作社等农村协作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增多,然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业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方向。

(三)农村基层组织

中央部门组织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大学生村官工作作为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岗位一般安排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者村委会主任助理、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大学生村官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等“三支一扶”工作一般为到区域范围内相对落后地区的乡镇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四)基层农技推广部门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以政府为主导,在学校受过专门教育、具有较高工作热情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在农业推广管理工作中能传授农民实用农业技术,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将现代农业的生产与管理理念传达给农民,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更快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村区域发展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以区域人才需求为导向,既要注重对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实践锻炼,又要加强对“农村”、“区域”、“发展”的价值观认识和行为习惯培养[3]。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专业素养,要求在设计实践教学课程时,以注重培养专业素养为基础,通过实践教学课程强调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二是提高分析能力,通过进行农村社会调查,采用测量、计量方法,进行实践方案设计等环节锻炼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实践能力,通过系列接触农村、农业、农民等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能力;四是激发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农村社会经济现象,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责任感。

(二)设置多模块实践课程体系

围绕应用型能力培养目标设置“多模块”实践课程体系,各模块之间具有衔接性和递进性。一是专业认知性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农村体验、专业劳动、农村社会调查等基础性的实践环节,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形成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认知。二是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测量学、农村区域分析、农村发展概论、多功能农业等实践环节,为与专业理论课程配套开设的实践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使其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三是综合应用性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管理、农村专题调研、农村发展规划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学生立足于“农业推广学”、“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村发展规划”等专业核心课程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用理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四是创新性实践模块,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分研究方向撰写相关课程论文、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环节,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4]。

(三)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

在对专业学生就业领域及其岗位要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5]。一是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村实践基地,选择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镇、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作为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以依托这一桥梁纽带,促进专业和学科发展的同时,增加学生接触农村、农业、农民的机会,在参与农村区域发展社会实践中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践基地,选取区域范围内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让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可为农业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建议,尤其应注重加强涉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的实践基地建设。三是涉农部门社会调查观测站实践基地,通过设立定点的观测点,定期派学生参加社会科学研究锻炼,全面提升在社会调查、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等方面能力。四是建设专业实验室,根据专业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注重实用性和规范性,配备相对稳定的专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实行开放式管理,不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四)构建任课教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以强调学生实践主体能动性为主,为了更好地突出师生的互动性,应通过改革本科生导师制,除了由任课教师参与实践环节设计外,还应聘请实践基地导师承担起更多的职业价值观导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导向职能,将师生双方的利益统一于参与式互动实践环节中,充分发挥实践导师在“专业思想引导,技能指导和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6],一方面让学生早接触职业,早接触岗位,在实践导师指导下更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岗位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让实践导师早接触学生,早接触人才,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加以引导锻炼,为企业发展培养可用之才,储备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心美.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

[2]曹晖.我校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探讨

[J].教育教学论坛,2013,(3).

[3]舒银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新思路

[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4]谢沛善.对财经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基于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J].高教论坛,2011,(9).

[5]谢沛善.财经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农业会计;会计课程;课程建设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国农业企业及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日渐发展壮大,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农村的建设将会更加促进广大中小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必然要走科学管理的道路,必然要产生对农业会计及农村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的巨大需求。当前,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正是中小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缺乏的专门人才之一。有关调查表明,农业企业会计人员接受过半年以上专业教育或培训的仅有80%,有5%的人从未接受过任何会计教育或培训。相应地,各高校当前培养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却不能适应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要求。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会计制度设计已淡化了行业界限;另一方面表现在各高校逐渐取消了农业会计课程及相关的教学内容。现行的会计教学均以加工制造业为研究或教学内容,但农业生产与工业制造业相比,其价值运动有着显著的生命特征和自然再生产特征,对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核算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现有的会计与财务管理教育忽视了这种特殊需求,造成了人才供给上的缺陷。要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就必须着手培养能适应和面向农业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管理需要的农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加强农业会计课程建设,进行农业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一、关于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定位

农业会计作为一门行业会计,其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色。虽然当前我国的会计制度设计及会计专业课程已经淡化了行业会计的界限。但是,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对行业会计的特殊要求是不变的。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课程教学多以加工制造业为对象,旨在培养通用型的会计人才。现实表明,即使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难觅农业会计课程的影子。因此,在当前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开设农业会计课程。其目的在于弥补当前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培养及专业课程建设现状的局限性,使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中小型农业企业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重在补充和拓展,不是取代。

二、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教学内容

进行农业会计的专业教学,必须先确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特殊性(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双重性及季节性等特性)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结构与运行的特殊性,必须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教育。因此,应该在进行农业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前,进行相关的农业生产、农村行政管理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将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掌握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规律及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农业会计核算方法与农村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要求。由于会计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普遍开设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所以,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开设有关农业企业财务会计、村级财务管理、农业企业财务分析等内容的课程,进行有关农业会计与农村财务管理内容的教学。在具体内容设置上,应注意避免重复。如《中级财务会计》等普通专业课程已经讲授过的教学内容,在农业会计教学类的课程中就不要再重复。所以,各门课程在内容的设置上必须突出“农业特色”。

三、农业会计课程建设的课程设置

首先,应考虑增设有关《农业生产概论》、《农村行政管理》等基础课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其次,考虑开设《农业企业财务会计》课程,进行农业企业中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的特殊业务核算的教学。如《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等内容。由于只是进行特性教学,所以内容可能相对较少,所以可以考虑作为一个专题课程进行教学。也可以考虑将农业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加入本课程之中,以充实和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最后,应开设《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课程。这门课程主要讲授《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及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中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以及我国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所以,本门课程可以考虑通过“理论教学+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

四、农业会计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还是执行行业会计制度。因此。那时的农业会计教材相对丰富。而随着我国制度设计、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方面逐渐淡化了行业会计之后,与农业会计课程相关的教材建设也随之越来越少。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自从吴文军副教授于1994年编著了《农业会计》教材后,该校至今再也没有组织编写过这类教材。即使偶尔在市场上看到有那么一两本相关教材,但读过之后令人感觉其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其中的。农业特色。很不突出。无法满足农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特殊需要。因此。笔者一方面提议相关教育和出版机构能推出具有时代特色、农业特色的农业会计教材,真正做到面向农业、面向农村;另一方面,在短期内,各院校可以考虑组织本专业教师根据课程设置的特殊要求,编写校内使用的自编教材或讲义,待编写的内容成熟后再行出版推广,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9)

二、推动农村合作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支持

新时期的农村合作银行,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于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为主体的业务工作为中心,把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精神作为重心工作来抓,通过创新发展树立农村合作银行的良好形象,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建设。强化员工素质要从规范员工行为做起,把现代化的规范管理与经营理念结合在一起,在新的企业文化与支农惠农政策的积极影响下,为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合作银行自身的改革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使农村合作银行全体员工认识到构建文化建设重要价值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起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大潮中。过去只强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领导根据需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往往忽视了机械化的管理体制是不适合对高级灵性动物的管理,因此出现政策与对策对抗和不协调的结果。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是把员工的内在情绪真正调动起来,把以前消极被动的工作态度变为积极主动的自觉行为,把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过程中的言行举止与企业文化建设凝结在一起,并使之日趋规范成熟起来。使农村合作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广大员工实现共同理想的精神载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奋发进取的核心价值动力。并且在实践工作中形成社会认同的真正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组织,从而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促进农村合作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对策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23-2

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今年又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高起点、高效益、高速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1 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发展农民致富新渠道

在上个世纪的1990年3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1.1土地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鼓励农民增产增收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复兴时代。农村改革开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构建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系,谱写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农村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种田和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从而使我国的18亿亩耕地保证了我们13亿多人口的吃粮和各项工业原料,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

1.2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发展农村生产力助民增收

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已有40余年了,随着人们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的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已势在必行。如农村的城市化,小城镇化进程,农民工的与日俱增,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等,都把农民从传统的土地耕作与经营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通过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股份合作制、协会加农户、公司加农户、基地加农户、机械化农场等方面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当然,在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防止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防止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防止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确保农民在土地上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2 科学发展乡镇村企业,带民增收致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就乡镇、村企业而言,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1制定实施乡镇村企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规划实施刚刚开始,我们的县级党委、政府应把科学发展乡镇、村企业纳入到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中,并与城镇化建设布局相衔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已明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然,城镇化建设要统筹布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应科学合理安排。对乡镇、村企业规划,最好规划一个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发展各类工业企业。而工业园区占地一定不是耕地。坚持杜绝占用耕地把农民“请上楼”现象。农民可以到工业园区上班,又没有失去土地,既保持我国耕地保有量,又保持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2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针对我们吉林省而言,主要资源是农业。一个农业大省,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都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带动我省农业产业化。

一是宏观上,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过程中,推动优化我省农产品区域合理科学布局。通过合理布局增强我省商品粮基地、中草药基地和畜牧业基地等建设,延伸了农业产业化链条,对我省农业综合利用及效益的提高,对我省农民增收致富及城镇化建设都有重要战略意义。二是微观上,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培育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乡镇、村依托这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闲散人员,使农民离土不离乡,甚至实现亦工亦农,既有传统农业大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又有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工资收入,加快了农民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和生产原料、生产基地的有机“联姻”,逐步形成我省乡镇、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产业带,形成全省农业工业化规模,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步健康增长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以项目带动乡镇村非农企业发展

所谓“工业反哺农业”,就是要走新兴工业发展之路。一是引导乡镇、村推进项目建设。在确保生态环境和低碳前提下,加强县域间、省际间、甚至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增加税收和农民务工渠道。二是大力引进、发展环保型的三资企业。如太阳能、沼气等低碳技术企业要大力发展,对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五小”企业坚决拒之门外,实行一票否决。我省任何一个县域经济都可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做项目大文案,走生态之路,兴绿色企业,让农民常年有活干,有工做,人人都创收,实现家家都致富,不仅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而且可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和谐美好。

3 完善“村账乡镇”制度,向管理要效益

作为县和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应切实履行,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方针政策,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以此向管理要效益,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民增收致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在管理中减轻农民负担

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后,又增加了粮食补贴,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等,这些都要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坚决制止和查处农村乱收费现象。现在有些村,没有集体公积金或很少公积金,则在农民建房、农村中小学校舍修建、农村水泥路建设、农村用水用电设施改造等方面打主意增加费用,增加农民负担。三是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坚决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增强自觉参与、自愿筹资筹劳的农村民主管理理念,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该出的钱款,一分也不少;不该出的钱款,一分也不出。

3.2进一步完善农村村务公开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农村村务公开体系,从而降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成本,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源头堵住农村资产流失漏洞,做到管理民主、村务公开、公正,杜绝腐败现象。

通过村务公开体系,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考核与群众监督。这种考核与监督不做表面文章,以村民真正从惠民政策中得到实际利益为标准。如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村账乡镇”的财务审批制度及其程序,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查处违规违法违纪金额,严厉打击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土地承包、土地流转、村机动地使用及收入等,都必须经过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真正让农民在惠农政策的落实中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从内心感谢党和人民政府,激发他们发家致富的热情和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我们努力拓宽农村经济发展渠道,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村企业,完善“村账乡镇”制度,向土地要效益,向乡镇村企业要效益,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要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经济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稳步、健康、和谐发展。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11)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治理;演化博弈;三方主体

中图分类号C931;X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5-0017-10DOI:10.12062/cpre.20170332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1],是农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是全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民健康及农村生态可持续等方面[2]。近十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资源消耗、环境恶化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瓶颈,其中突出表现为农村人多水缺水脏的矛盾加剧,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生活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以及工业、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问题相互交织[3]。以2014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为例,在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指标下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中农业源排放量占比48%、氨氮排放总量中农业源排放量占比32%,可见农业源排放已从数量规模上成为我国农村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究其原因是缺乏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内生机制,在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精力、财力的同时,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却没有形成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共识,造成部分农村水污染控制工程“晒太阳”、农村水污染监测“盲区”等现象。如地方政府在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权衡中较多选择默许水污染行为、以获取地方经济利益和地方政府绩效最大化,且多年来将环保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忽视了农村区域,或者由于监管技术和成本的门槛造成地方政府监管乏力,当地农户为追逐短期经济收入通常选择使用可以带来高产的农药、化肥、随意处理畜禽粪便、排放生活污水,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往往选择无污染处理的“三废”排放。因此,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考虑多主体的利益驱动、决策依据以及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共治的内生机制,是激发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关键举措。

1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水环境“边治理、边污染” 和地方政府监管乏力困境问题,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做出了深刻阐释:农村水环境资源通常隶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因此决定了农户和企业的消费行为(如水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从而有了“公地悲剧”[4],而农村水环境保护行为(如水污染治理)却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于是产生了“搭便车”问题,最终导致“囚徒困境”[5]。由此可见,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复杂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冲突作用下的现实困境[6],因此经典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杜焱强等应用不完全信息博弈论探讨了政府、企业、村民和村委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责任要求与行为关系,研究表明各方利益主体的策略、行为相互制约[7]。有鉴于此,Dungumaro[8]、Taylor[9-10]、曹海林[11]、于潇等[12]提出了要构建包括政府、市场、企业、农户、社会公众等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水环境网络治理新思路。但是,这些研究通常是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前提假设之上的,对现实中农村水环境治理问题的信息不完备性、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决策有限理性特征、个体到群体行为的作用机制复杂性等特征的解释力不足,因而基于有限理性和群体行为分析的演化博弈理论越来越多地用于揭示环境治理问题中的复杂主体交互关系和行为,并涌现了一系列最新成果。杜建国等、金帅和杜建国等、张伟等分别建立了公众参与企业环境行为、政府与社会主体环保行为、政府与企业排污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形下公众、企业、政府两两博弈的演化相位图和进化稳定策略[13-15]。潘峰等构建了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排污企业、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参与者的行为演化规律、演化稳定策略,得出了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的影响因素[16-17]。郑君君等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环境污染引发的博弈过程及相关的利益冲突,并考虑了群体间存在信息交互时,监管部门采用舆情引导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的演化特征[18]。钟锦构建了淮河流域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水污染控制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淮河流域上下游经济群体合作过程的演化稳定策略[19];Estalaki等将环境罚函数引入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伊朗北部的Zarjub河的水污染负荷分配[20]。值得一提的是,出于模型简练和分析方便等原因,上述研究的演化博弈均为两方博弈,而实质上环境保护(包括水环境治理)行为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过程,仅靠两方利益主体的努力较难实现环境治理的目的。

4.1情景1:三方共同治理

由表1可知,若三方主体共同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即要求系统(I)的平衡点(1,1,1)是ESS,则必须满足条件〖LL〗⑤。由条件⑤中的第1个不等式we-wh-2pe+cg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渐进稳定

利用matlab仿真工具对上述演化博弈模型进行数值实验分析。计算表2中7个可能趋近稳定的平衡点的特征值,并依据ESS判定规则和表3稳定条件可知此时E2和E8是系统(I)的ESS,E1、E3是鞍点,E4、E13、E14是不稳定点。这表明,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无论地方政府最初是否实施引导策略、企业是否采取净化策略,只要农户愿意参与治理行动,此时三方主体将全部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进而农村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进入稳定和良性循环阶段。

4.2情景2:三方都不治理

同理,若三方主体都不参c治理农村水环境,即要求(0,0,0)是系统(I)的ESS,则必须满足条件①。由条件①可知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罚款可依据其引导治理的成本大小决策,企业是否参与治理的决策取决于其直接排污的额外收益、排污带来的负收益、净化成本的大小,而农户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可能受到参与治理的成本、治理带来的额外收益、举报企业的奖〖LL〗励以及不治理带来的负收益等因素的影响。

分别减小条件①中第三个不等式的参数Vsh、Vwh、(1-kh)bh的取值,增加ch的取值,分别调整为0.3、0、0、6,其它参数取值同情景1,利用matlab仿真工具对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渐进稳定演化轨迹进行数值实验分析。计算表2中7个可能趋近稳定的平衡点的特征值,并依据ESS判定规则可知此时E1(0,0,0)是系统(I)的ESS,E2、E3、E8是鞍点,E4、E13、E14是不稳定点。

这表明,只要减小农户参与治理农村水环境的收益,农户不会选择治理环境的行为方式,进而最终影响企业选择直接排污的策略、地方政府选择不引导策略,即三方从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无利可图,此时系统必定演化至糟糕状态(x0,y0,z0),造成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的后果,进入恶性循环阶段。

4.3情景3:三方以一定概率参与治理

该情景描述的社会场景是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均以一定概率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即存在(x*,y*,z*)的情形(见图1)。在该情景下系统(I)存在多种演化稳定策略,最终演化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类种群的初始状态及其相互激励、约束关系。为了清晰地验证在该情景下系统参数的变化影响三类种群的策略选择演化过程,即分析模型关键参数的灵敏度,现将参数取值为:cg=2、ce=1、ch=0.5、pe=60、we=4、wh=2.5、Vwh=3、Vse=2、Vsh=1、kebe=0.4、(1-kh)bh=0.8,采用数值实验方法,通过图形直观地分析政府引导治理的成本cg,企业排污面临的罚款pe、净化奖励we、净化成本ce、排污额外收益Vse以及污染负收益kebe,农户参与治理的成本ch、政府奖励wh、举报企业排污获得的额外奖励Vwh、额外环境收益为Vsh以及不参与治理的环境负收益(1-kh)bh等参数的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图1中横坐标代表各个自变量的取值,纵坐标代表各主体的参与概率,曲线表示各主体的策略演化过程。

由图1可知,降低地方政府引导治理的成本,可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相反地,提高地方政府对企业排污的罚款,且罚款力度要大大超出企业的治理成本,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同理可知,通过增加企业净化奖励、污染负收益,减小企业净化成本、排污额外收益,可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即x1,y1)。减小农户参与治理的成本、不参与治理的环境负收益,增大农户参与治理的政府奖励、举报企业排污获得的额外奖励以及额外环境收益,可促使农户积极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来(即z1)。

5结论与建议

本文针对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有限理性的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不同角色、策略和行动,构建了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三方博弈主体通过长期反复博弈、学习和调整策略,形成的最理想策略结果是:(地方政府引导,企业净化,农户参与治理)。通过单种群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三种群共同组成的系统(I)的均衡点稳定性分析以及润州区水环境治理行动的案例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单种群的均衡点稳定性除了与自身策略的影响因素相关,还受其他两类种群的策略选择影响;

(2)在系统(I)处于良好的情景下,只要农户参与治理的意愿高,地方政府最终将趋向于引导,企业也会积极参与到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农村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改善;相反地,在系统(I)处于不良的情景下,即使企业愿意采取净化策略积极参与治理,或农户愿意参与治理,但仍然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或系统其它参与者的响应,最终造成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地悲剧”;一般情景下,研究各方策略的影响因素变化对演化结果的敏感度,发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行动方向一致,此时只要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致力于通过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策略保障农户从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中获得切实利益,依然可以形成三方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3)通^一系列引导和扶持策略保障农户从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中获得切实利益,有利于促进农村水环境质量提升。

以上结论较好地揭示和解释了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事件持续发生、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问题,关键就在于农户的水环境行为缺乏引导、监督和惩罚机制,造成其参与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收益小于不参与的收益,最终形成农户不参与治理的行为。立足于上述分析和结论,本文建议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行动中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参与的网络治理模式,各主体之间通过监督、激励、举报、信息传递与公开、辅助管理、服务提供等方式相互关联,通过这一机制积极促进农户参与治理农村水环境。第一,创建多方共同治理的农村水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各方主体只有在该平成各自承担的信息任务后才能获得上级政府或地方政府的物质激励,其中,地方政府负责水环境信息公开、民意调查和水污染事件通报,企业提交环评报告和用水排水数据,农户举报企业与其他农户排污行为、地方政府不作为。第二,实施以保护水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绿色生产为导向,转变农业种植养殖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更好地优化水资源利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将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有机粮食价格补贴、取消被举报及被披露有水污染行为的农户种粮补贴,引导农户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切实加强农村水资源保护;落实农业取用水资源税改革,对规定限额内的农业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对取用污水处理回用水等非常规水源免征水资源税,提高农村水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贵宝, 周怀东, 王东胜. 我国农村水环境及其恶化成因[J]. 中国水利, 2003(14):47-48.[ LI Guibao, ZHOU Huaidong, WANG Dongsheng. China’s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and its causes of deterioration [J].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2003 (14): 47-48.]

[2]郑慧, 赵永峰. 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J]. 农业经济, 2016(3):67-68.[ZHENG Hui, ZHAO Yongfeng .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J].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 (3): 67-68.]

[3]张维理, 武淑霞, 冀宏杰,等.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KG-0.8mm〗: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37(7):1008-1017.[ZHANG Weili, WU Shuxia, JI Hongjie, et al. 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itua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Ⅰ: estim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situation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 century [J].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4, 37 (7): 1008-1017.]

[4]郑开元,李雪松.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机制研究[J]. 生态经济,2012(3):162-165.[ZHENG Kaiyuan, LI Xuesong. Research on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mechanism in rural are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2(3):162-165.]

[5]ALONSO J, FERMANDEZ A, FORT H. Prisoners dilemma cellular automata revisited: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under environmental pressure [J].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 experiment, 2006, 6(6):P06013.

[6]沈费伟 刘祖云. 农村环境善治的逻辑重塑[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32-38.[SHEN Feiwei, LIU Zuyun. The 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26(5): 32-38.]

[7]杜焱强, 苏时鹏, 孙小霞. 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非合作博弈均衡分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 31(3):321-326.[DU Yanqiang, SU Shipeng, SUN Xiaoxia. A Non Cooperative Game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J].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arket, 2015, 31 (3): 321-326.]

[8]DUNGUMARO E W, MADULU N 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case of Tanzania [J]. Physics & chemistry of the earth parts A/B/C, 2003, 28(20):1009-1014.

[9]TAYLOR B M. Between argument and coercion: social coordination in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0, 26(4):383-393.

[10]TAYLOR B M, LAWRENCE G A. Agripolitical organizations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representing farmer interests in regional partnership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 planning, 2012, 14(4):337-359.

[11]曹海林. 农村水环境保护:监管困境及新行动策略建构[J]. 社会科学研究,2010(6):113-118.[CAO Hailin. Rural 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gulatory dilem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ction strategy [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10(6):113-118.]

[12]于潇,孙小霞,郑逸芳,等. 农村水环境网络治理思路分析[J]. 生态经济,2015(5):150-154.[YU Xiao, SUN Xiaoxia, ZHENG Yifang, et al. Analysis on network governance ideas of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J]. Ecological economy, 2015(5):150-154.]

[13]杜建国, 王敏, 陈晓燕,等. 公众参与下的企业环境行为演化研究[J]. 运筹与管理, 2013, 22(1):244-251. [DU Jianguo, WANG Min, CHEN Xiaoyan, et al. Study on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under public participation[J]. Operations research & management science, 2013,22(1):244-251.]

[14]金帅, 杜建国, 盛昭瀚. 区域环境保护行动的演化博弈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12): 3107-3118.[JIN Shuai, DU Jianguo, SHENG Zhaohan.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gramme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15 (12): 3107-3118.]

[15]伟, 周根贵, 曹柬. 政府监管模式与企业污染排放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S3):108-113.[ZHANG Wei, ZHOU Gengui, CAO Jian. The evolution game analysis of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model and enterprise pollution emiss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S3): 108-113.]

[16]潘峰,西宝,王琳. 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97-102. [PAN Feng, XI Bao, WANG Lin.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trateg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6):97-102.]

[17]潘峰,西宝,王琳. 基于演化博弈的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策略分析[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5(6):1393-1404.[PAN FENG, XI Bao, WANG Lin. Analysis of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strategy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15(6):1393-1404.]

[18]郑君君, 闫龙, 张好雨,等. 基于演化博弈和优化理论的环境污染处置机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5, 23(8):168-176.[ZHENG Junjun, YAN Long, ZHANG Haoyu, et 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oup event handling mechanism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and optimization theory [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2015, 23 (8): 168-176.]

[19]钟锦. 基于演化博弈的淮河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08.[ZHONG Jin. Study on water 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Huaihe River Basin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D]. Hefei: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

[20]ESTALAKI S M, ABEDELMDOUST A, KERACHIAN R.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penalty functions for rive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5, 73(8):4201-4213.

[21]福集, 黄江玲. 三方博弈视角下政府应对网络推手的对策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11):18-21.[CHEN Fuji, HUANG Jiangling. The strategy of managing Netcheaters based on Threeside Game[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3(1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