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市地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6 18:38:54

城市地理论文

城市地理论文篇(1)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cluster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cultural facilities districts, analyses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t. Then,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typical cultural facilities districts from dimension of the main functions.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cultural facilities districts in the cities.

Keywords:cultural clusters;cultural facilities districts;characteristics;cultural economy;cultural branding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4-0037-03

1 引言

20世纪末是一个文化设施繁荣发展时期,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剧院、公众集会场所等城市文化设施的兴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建设高潮。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市中心打造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设施聚集地,例如纽约的林肯中心、维也纳的博物馆区、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广场、都柏林的坦普尔吧等。

这些文化设施聚集地兴起的背景来自西方国家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自20 世纪 70年代,由于美国城市和欧洲城市普遍面临内城衰败以及城市经济的结构性衰退,各个国家纷纷提出对旧城中心区的更新计划。西方城市文化政策主导下的城市更新开始兴起,发展目标在于解决内城危机和由此产生的经济问题。文化政策主导的城市更新包含多种途径,包括产业性的文化建设和空间意义的设施建设和街区更新等,其中最常见的途径就是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形象,以此来吸引文化旅游,带动地区的发展。

目前国内的文化政策主导的城市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性的文化建设方面,即创意型文化产业集群,对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概念,分析西方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特征类型,探讨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对城市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各大城市的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建设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相关概念辨析

由于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属于文化集群的范畴,是其中的一种特定类型,因此谈到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概念,首先要提到文化集群的概念。

2.1文化集群

文化集群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80年代的美国,之后在1987年由英美艺术协会和文化咨询公司等机构提出。从80年代后期,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这个概念出现在了城市设计的文献中。文化集群成为了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的有效途径。Wynne(1992)定义文化集群为城市中各种文化和娱乐设施高度集中的地理区域。根据功能分类,Won Bae Kim等(2002)将文化集群分为三类:蕴含大量传统文化遗产的文化活动和设施聚集区;文博、会展、演艺中心聚集区;文化关联产业聚集区。Santagata(2002)将文化集群分为四类:都市文化集群、产业文化集群、风俗文化集群、博物馆集群。

本文综合了Won Bae Kim和Santagata等人的观点,将文博、会展、演艺中心聚集区和博物馆集群统归于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这个类别。

2.2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

本文对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界定为:城市中文化设施和艺术活动高度集中的地理区域,通常不大于1km2,并且与其他的一些土地使用混合存在(例如办公、商业、旅游和住宅)。文化设施指的是每个城市中最重要,代表全市乃至全国文化发展水平的文化设施,功能齐备,设施完善,可以组织大型部级文化活动和提供大量群众进行文化欣赏,主要包括艺术馆、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等大型文化活动设施。这些设施具有服务功能综合,并能满足全市市民文化需求的能力。本文研究的是在城市中有影响力的、城市和城市级别以上的大型文化设施聚集地,服务范围为全市甚至更大的区域范围。

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与以生产为导向型的创意型文化产业集群的区别在于,其业态性质更偏向于文化消费(包括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如艺术欣赏、文化旅游等)功能。它的业态构成为大型的文化设施(书画、文博、会展、演艺)为主的业态和小型的商业娱乐设施(餐饮、购物)等处于配套地位的业态。它的服务对象为“到访的观众”和“文化消费者”,是创作者与观众进行接触与交流的平台。

3 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类型特征和影响

3.1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类型

不同的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背景、空间组织形式和发展道路,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成和发展模式。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本文从主要功能的角度将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分为三类。

3.1.1以展示为主的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这类文化设施聚集在一起的地理区域,主要功能为展示、保护、学习、研究等。例如国外很多的博物馆集群,纽约著名的博物馆大道(museum mile)、维也纳的博物馆区(museum quarter),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广场(museum square),鹿特丹的博物馆公园(museum park),柏林的博物馆岛(museum island),还有法兰克福的博物馆河岸(museum bank)等。

博物馆大道(museum mile)是纽约市第五大道从第八十二街到第一百零四街的一段路,临近曼哈顿的中央公园(见图1)。由于这里的九家文化机构坐落在这条大道上,共同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群体,展示纽约最上乘的世界艺术、历史、设计及文化珍藏,因此被称为“博物馆大道”。它实际上有两个街区,长于一英里(mile)。这九座博物馆从北到南依次是巴里奥博物馆、纽约市博物馆、犹太博物馆、库珀・休伊特设计博物馆、国家学院博物馆、索罗门・古根汉姆美术馆、纽约新美术馆、纽约歌德学院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09年非洲艺术博物馆加入到这个群体中,在第一百一十街,估计2012年底开放。

3.1.2以演艺为主的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

大剧院、歌舞团、音乐厅这类文化设施聚集在一起的地理区域,主要功能为演出、表演、教学等。例如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洛杉矶的洛杉矶音乐中心等。

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全名为 林肯表演艺术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见图2)。林肯中心位于纽约百老汇大街与哥伦布大道的交叉口,兴建于19世纪60年代,是美国境内第一个将主要的文艺机构集中于一处的表演中心。林肯中心主要以环绕喷泉广场的3栋剧院――纽约州剧院、大都会歌剧院、爱弗莉费雪音乐厅为主,还有西部的古根汉姆露天广场、东部的纽约表演艺术图书馆、茱利亚学院及爱利斯度利音乐厅。包括林肯中心室内乐团、林肯中心电影集团在内的12个著名表演团体在此驻扎,每年吸引了超过500万游客和观众,并为纽约创造超过约3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3.1.3混合功能的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

展示与演艺设施比重相当,辅以其它的功能(如餐饮娱乐)的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例如都柏林的坦普尔吧、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匹兹堡文化区等。

匹兹堡文化区(Pittsburgh cultural district)位于城市中心的三河交汇处(见图3)。上世纪八十年代匹兹堡开展了城市复兴,将市中心阿勒格尼河南岸的14个街坊规划为匹兹堡文化区,并新建了大量的公共设施。文化区内共有90多个零售商店,50多个餐饮企业,7个世界级的剧院,8个公园和艺术装置,还有多个艺术画廊。其中比较著名的项目有老斯坦利剧院改造成的贝那达姆表演艺术中心,海因兹音乐厅扩建和CNG艺术大楼等。匹兹堡文化区每年吸引超过200万游客,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3.2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基本特征

3.2.1集聚性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中地理相近的文化设施由于职能相关或互补性,在一定的区域内聚集。而随着文化设施集聚规模的扩大,公众文化消费的需求越发集中,集聚效应发挥作用,从而吸引更多小型的商业服务等设施加入到大型的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所形成的消费网中,形成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空间。

3.2.2可识别性

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具有显著的标示性和可识别性,区别于城市其他功能地域。聚集地中的旗舰型的文化设施往往给观众留下鲜明的意象,成为一个显著的地标。例如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巴黎的卢浮宫。此外,公共艺术与建筑环境的融合也使得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具有一个识别性高的公共领域。由于公共艺术使人们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从而使人们对这个区域有更好的理解。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前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白色的巨大文字雕塑“I Amsterdam”是几乎所有来往游客的焦点(见图4)。不时有游客与之合影留念,攀爬游憩。这个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彰显着这个城市的自豪、自信,也使这个场所有了很高的识别性。

3.2.3功能多样性

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除了收藏、展示、演艺等由文化设施决定的主要功能外,还融入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社交活动等辅助功能。这与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中的经济活动多样性密切相关。功能的多样性提供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环境,并且能提高区域的包容性和自我丰富性。不仅主要的文化设施和辅助的商业设施可以共享城市的基础设施,而且中小型的商业、咖啡店、酒吧、俱乐部、酒店、电影院和住宅区的建设能保持这个区域24小时的活力。

4 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在城市中的作用

4.1文化品牌的创立

城市文化品牌是容易被人们所指认和记忆的代表这个城市社会公众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是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存在,有利于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不仅能激发城市的个性,提升城市的形象,甚至能产生巨大的国际影响。

因为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化经济活动,而是具有意义的文化符号,这种符号不仅是当地历史和发展的双重表现,也是地方的形象和身份的重要标志。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的文化经济活动根植并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因而与当地的历史有根本性的关联。因此,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代表着城市地方的形象品牌。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群、都柏林坦普尔吧等都构成了这些大城市的形象标志,这些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作为文化符号标志了这些城市的国际性、包容性和创造性,这既构成了这些城市不可复制的文化个性,也构成了这些城市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城市的文化品牌不能仅仅靠旗舰项目的建筑吸引力来打造,更需要靠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营造出来的整体文化氛围。因为建筑形象的吸引力是一次性的,游客参观过一次后,就不会再对它产生兴趣。而文化氛围的吸引力是持久的,它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和游客产生互动的联系。

4.2经济的推动与增长

文化作为一种发展资源,已展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在过去的40年,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每个城市努力在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生产的场所,而是一个消费的场所(Zukin,1998)。Hall(2000)认为城市的经济越来越依赖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文化不仅仅加强了城市的特色和多功能性,它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行业。很多资料都表明了,文化对城市经济做的贡献。文化设施的集中不仅展现了美学价值,也增加了经济价值,吸引了商业发展(Zukin,1995)。

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对城市经济的贡献体现在推动城市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的需求,刺激文化消费的增长,创造财富价值。首先,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设施的建设使得居民产生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其次,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能够吸引外来需求,刺激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吸引外来投资。城市的旅游业,特别是文化旅游,成了近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城市文化设施的聚集被认为是一个特别有效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一站式旅游”体验很大程度上为短期旅游的游客提供了方便。此外,良好的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会使得城市与地区的吸引力提升,营造吸引投资和人才的良好环境,从而进行更好的经济建设。

5 结语

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是城市中文化设施和艺术活动高度集中的地理区域,作为文化集群的一种特定类型,和创意文化产业集群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文化消费功能。根据其主要功能可以将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分为展示型、演艺型和混合型。它具有集聚性、可识别性、功能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对于提高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国内现有的各类文化设施的布局多采用散点式布局,这种布局方式在城市的发展和扩展过程中也许终会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发展瓶颈。因此,在现有土地资源下,我国的文化设施规划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可以参考如国外的文化设施聚集地,善用现有优势整合地方资源,发挥其最大功效,创造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活力的城市文化设施聚集地。

参考文献:

[1]Mommaas H.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 [J]. Urban Studies. 2004, 41(3):507-532.

[2]Irina van Aalst and Inez Boogaarts. From Museum to Mass Entertainment: The Evolution of the Role of Museums in Cities.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2002 9: 195.

[3] Santagata Walter. Cultural districts, property rights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2, 26(1):9-23.

[4] John Montgomery. Cultural Quarters as Mechanisms for Urban Regeneration. Planning, Practice & Research. 2003, 18(4):293 - 306.

[5]刘学,张敏,汪飞.南京市文化集群的特征与模式[J].现代城市研究.2007, (10):24-31.

城市地理论文篇(2)

1引言

郊区化是指由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稀缺地价昂贵、交通堵塞拥挤、居住人口密集、环境质量恶化,致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企业、公司外迁到郊区,使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长低于郊区的现象。洪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东西长47km,南北宽35km,辖区总面积501.7km2。洪山区于1949年11月建制,1986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调整为以城带郊的城区,现辖6街、6乡、两镇和5个国营渔场,有139个行政村。该区是一个由近郊区发展而成的新型带郊城区,是武汉市边缘区内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激烈、城市化最为迅速的地区,对洪山区内土地利用进行分析,研究其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及动态变化,可以揭示武汉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并为其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问题的提出

一个城市的发展最明显的标志是土地扩张,城市郊区则承受着这种剧烈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全国每年耕地净减少量都在20多万hm2以上,同时土地浪费严重,尤其是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各种园区,圈占土地,竞争激烈,可以用“圈地运动”来描述此种情境。

“圈地运动”原指工业革命时期新兴资本家为敛聚生产资料而把农民赶出土地,把土地圈起来养羊的一种活动。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即在城市蔓延的过程中,盲目地将边缘郊区的土地分割成若干个圈,购买者各占己圈,在建设利用上缺乏效率和整体布局。申报土地时计划用于各种用途的土地被卖出后或者闲置或者浪费或者低效使用。在规划中,地方生态与环境问题得不到充分的考虑。这严重地削弱了土地的价值,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和郊区的发展。在城市化的洪流中,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城乡过渡带,正在被“圈地运动”所困扰,打开这个圈,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极其重要的一环。

3城市郊区化进程中的问题解析

3.1城市蔓延引发城郊土地利用矛盾

城市郊区是各类用地矛盾的集中之地,因为城市蔓延不但占用大量的良田,使生产城市必需的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的空间减少,而且工业区、住宅区往往在郊区建设,布局不合理,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和建设投资。

3.2土地级差效益与盲目开发的不和谐

城郊是城市到农村的动态过渡带,非农产业迅速发展以及城市扩张引起土地级差收益的变化,而此时往往由于没有科学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和管理制度作指导,土地朝暂时级差收益较高的方向盲目开发利用,使得土地不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

3.3城市化是影响郊区生态的重要因素

郊区生态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优化整个城市生态的重要因素,但城市的发展和郊区工业的繁荣,往往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略了郊区土地非农开发给郊区生态带来的影响,恣意占用耕地和不合理的非农用地使得城市污染蔓延,郊区污染增多,城市和郊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恶化。

4案例分析:武汉市洪山区土地利用基本格局

4.1洪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

洪山区1999~2003年期间,各类型土地的用地规模均有较大变化,总体上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洪山区各类用地变化情况见附表。

根据附表土地利用变化图可以看出,从1999~2003年5年间,洪山区耕地、园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均呈现减少趋势,且耕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尤其迅速,其减少面积主要转为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这说明在城市郊区化迅速发展,城市向外扩建,大量占用耕地、园地、水域等土地的同时,对应的则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大量扩张,中心城区向外不断延展,部分企业也向郊区迁移。伴随人们环境意识的部分觉醒,林地面积仅得到小幅度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洪山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用地矛盾突出。洪山区是武汉市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基地,靠近主城区的洪山乡、青菱乡、和平乡,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和乡镇企业的兴办,使这几个乡的菜地面积大量被占用,菜地逐渐向九峰乡、花山镇地区发展。有限的土地、需求的多样导致用地矛盾突出。

4.2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放开对土地的严格管制,部分地区对土地的利用出现重开发忽视对效益把握的问题。洪山区土地利用虽未完全呈现这种局面,但仍未摆脱轻视对土地效益的权衡的痼疾,区内各种形式的“圈地运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阻碍。

(1)非农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土地流失现象严重。城市郊区处在城市化前沿地带,是农地非农流转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城乡土地利用竞争、土地投机行为表现最剧烈的地段。随着郊区化的进行,人口的外迁促使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甚至出现超前发展的泡沫现象。洪山区南湖周边近几年房地产开发火热,且趋向于兴建高级别墅。而实际状况是这些别墅的入住率不到20%,从而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隐性闲置和浪费。

(2)土地利用粗放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阻力。洪山区郊区化日益显著与土地有效利用的规划工作相对滞后存在着较大矛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在城市边缘带缺乏有机的衔接。在城市规模“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中,由于土地划拨征用制度不健全,为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根据现有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从1996~2005年10年间,洪山区共有重点建设项目75个,其中一半项目上报的占地总面积为2528.63hm2,另外38个项目无用地数据;所有项目中,除武钢“双一千万”改造与扩建工程、长江三桥和北湖港区北湖油库及码头三项工程在2010年完工外,其中上报建成时间的项目有24个,建设时间集中在1996~2002年间,其他50个项目均无建成时间。从项目实施情况看,到目前为止,洪山区建成项目主要集中于市中心区边缘,而远郊多数项目未完成或未达到先期规划目标,土地闲置率高。

5问题与对策

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存在的“圈地运动”问题,其核心在于我国当前存在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利用制度问题。这种土地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盲目征地,造成土地浪费严重。许多地方,一方面,存在大量征用后闲置的土地,如各种没有落实投资项目的“园区”等,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领导为政绩而大搞一些严重浪费土地的大广场、大草地等形象工程。

(2)土地补偿费过低,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地产权益落空,或落到政府的口袋里,或落到开发商以及少数农村干部口袋里,而真正所有主体以及广大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

(3)“地皮”现象严重,一些单位或个人将国家根据公益性用途目的划拨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非法出售,获取高额收入。

解决好以上问题,是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笔者有以下建议:

第一,改革农村和郊区的土地利用制度。现行的土地制度已与城市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农村或郊区地产市场,赋予土地以商品属性,根据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进农村或郊区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实行土地流转。

第二,规范征地程序。现在不少地方不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交易过程,违背了农民的意愿。英国的征地法规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程序是:第一步决定征地是否合适,第二步决定对失去土地各方的赔偿额。无论哪一步,都通知被征土地的全部所有者、占用者和租用者。

第三,严把土地审批关,建立健全有效的土地利用监督制度,进行审批后跟踪调查,杜绝土地的长时间闲置浪费。

在对城市郊区土地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应当掌握其目前利用状况,遵循其利用特点,找到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切忌因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土地滥用,或者因害怕对环境造成影响不敢利用郊区土地而阻碍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赵洪才.关于中国的城市郊区化问题[J].城市,2000(3)

3刘卫东,贾明宝.城郊土地非农开发利用问题研究[J].大自然探索,1998(17)

4赵淑玲,吴澎.城市郊区化与城郊土地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4)

5张锐波,张丽萍.城市化趋势下城郊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区位分析[J].生态环境,2004(2)

城市地理论文篇(3)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征地制度/保障机制 失地失业农民不断增多,对我国城乡 社会 稳定产生了不良 影响 ,其原因在于征地补偿 理论 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本文提出,解决这一 问题 的思路,在于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 要求,着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的长效保障机制。 一、失地失业农民增多对城乡社会的影响 最近,笔者对西部地区一些城市进行了调查,有的地方在解决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情况令人堪忧。据调查, 目前 被征地农民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反映较为强烈:一是普遍反映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长远生计。从西部地区一些城市的情况看,根据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最高标准为1.8万元/人(不含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与城镇居民收入相比,仅相当于2002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按目前 农村 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计算 ,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仅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而相对于土地预期收益而言,郊区农民的年纯收入一般在4000元以上,按土地承包期30年计算,其预期收益约为12万元,扣除已承包年份,也在10万元左右。如果将1.8万元全额直接代农民进入社保,按失地农民平均50岁、预期寿命72.6岁测算,每月只能领到60多元的养老金,远远低于当地近郊现行最低生活保障费180元和城市中档养老金500元的水平。据报道,浙江省农村土地征用补偿采用一次性现金补偿的额度约为每亩3—12万元;南京市按市政和非市政项目类别补偿,安置标准为2.8—4.0万元。总体上看,东部地区补偿标准要高于西部地区,加上东部地区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东部地区失地农民重新就业的渠道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失地农民维持长远生计的压力则相当大,矛盾也尤为突出。 二是对征地安置方式和平调村民集体资产的行为不满。西部地区一些城市从2000年开始,统一征地时不再留部分土地给农民。在人员安置上,对男性50—60岁、女性40—50岁人员实行自谋职业安置或退养安置,1.6—1.8万元补偿费直接支付给个人。同时规定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被依法全部征用、农业人口全部安置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由上一级组织或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处理。部分农民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侵害了他们的利益,因而对此不满。 三是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式不满。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垄断,低成本从农民手中征地后,在土地交易中得到较为可观的收益。农民希望能分享这些增值收益。加上有些农民征地补偿费被拖欠、挪用、克扣,更激化了农民的不满情绪。据调查,2002年,西部地区某省的农民因土地问题上访人次比1998年增长了5.8倍。 在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一旦被征占,就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征地补偿理论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有关专家认为,造成农民失地失业的真正原因不是城市化进程,而是现行的征地制度。 由于我国现行征地制度是在建立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公有制基础上,根据当时的实际形成并沿用至今,其征地补偿理论和制度设计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明显。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条件下,仍按计划经济的思路进行,必然引发重重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 法律 规定不完备,导致征地权运用的不规范。《宪法》明文规定,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有,一种是农民集体所有。《宪法》第十条还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

城市地理论文篇(4)

2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2.1系统结构

结合排水管网的管理现状、业务需求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系统采用成熟的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和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相结合的混合模式.由于系统的建设涉及大量管线信息,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与反应速度,在C/S模式下进行空间管线数据的处理、编辑、分析等业务,在B/S模式下实现排水设施、雨情、灾情(渍水)、排水法律法规以及各种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浏览.采用包含数据层、业务层、服务层、应用层、界面层的多层次设计模式以降低系统耦合度,确保各层间的相对独立性和灵活性。

2.2系统网络结构

计算机软、硬件及其相关设备是建立城市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笔者构建了完整的地下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网络作为沈阳浑南新城地下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的应用中枢,用于将各应用服务器和各局域网与其他专业地理信息库相连接,其性能及可靠性对整个系统至关重要.系统网络主要由中心管理网络系统和实时监控网络系统组成,为排水管网GIS系统的服务器配置双网卡与中心管理网络连接,实现实时监控系统与中心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通过网络隔离器实现内网与外网的隔离,并设置防火墙防止外网的非法入侵.

2.3数据库设计

数据对整个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数据库的组织和管理是信息系统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用户使用.严格控制数据质量并保证数据的现势性,同时兼顾数据特征与应用目的.系统采用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11g来管理空间和属性数据,对于空间数据,使用ArcSDE作为中间层服务器,提取空间数据,利用Oracle的对象关系模式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存储、使用、管理和维护.通过ArcGIS软件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在统一关系型数据库中的一体化存储,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直接关联无缝存储,避免了图幅纠错与图幅拼接的问题.在数据库中每一个空间对象对应一条数据表记录,使得数据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查询和更新速度加快.

2.4SOA架构

浑南新城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服务,包括系统安全、系统管理、管线GIS、系统接口等不同功能单元,通过服务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采用中立方式进行定义,独立于操作系统、硬件平台和编程语言等现实服务,从而使构建在系统中的各种服务可以用统一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Oracle数据库存储着管网数据、地形数据和系统操作数据向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数据的使用者包括系统服务和独立桌面应用程序.管理和规划等部门可直接使用服务,通过服务间接访问数据.SOA将局限的单一应用程序联合起来消除应用孤岛,实现了软件间的“统一协作、互联互通”,而且实现了软件的快速搭建缩短了开发周期.

3数据处理

根据系统需要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收集方法包括管线探测、管线竣工测量、已有管线图数字化和已有管线数据转换,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质量检查、编辑、整理与入库.把按照数据库设计要求编辑整理后的数据,按照给定的空间参考,导出MDB形式的成果数据,形成正式的数据库成果,即完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入库.

3.1数据分层

系统的图形数据以DWG形式存储,根据实体对象的类型和功能对排水管网的数据进行分类.排水GIS涉及的实体包括各类管点、管线、窨井等,可分为点实体(P)、线实体(L)、面实体(R)和注记实体(T).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对不同的图层进行显示控制,包括打开、加载、关闭指定图层、定制显示效果、调整图层的显示范围等。

3.2管网数据结构

排水管网主要包括污水、雨水和雨污合流管,每类管线按管点层和管线层在空间数据库中进行存储,管线层与管点层的起点点号和终点点号必须一一对应,因此管线层必须是两点线.(1)管点层管点层存储管线点的全部特征,通过管点类型字段可以标识具体的类别,如弯头、变径、三通、四通、阀门、材质(铸铁、钢筋混凝土)、接口方式(法兰、焊接、承插)等.三通、四通、变径、阀门等可由程序自动生成,便于管线的快速生成和显示.各类管点层采用统一的物理结构。(2)管线层管线层存储线状管线,其主要属性信息包含断面尺寸、起点埋深、终点埋深、埋设方式、起点高程、终点高程等,各类管线层具有统一的物理结构.数据处理包括不同坐标系统的相互转换、不同数据类型(影像数据、矢量数据)的无缝拼接等,编辑整理后的数据需采用数据质检软件对其拓扑关系、逻辑关系等进行检查,确保数据完整性和逻辑一致性,对经过质检的数据进行接边处理,包括图形和属性接边.

3.3管线生成

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包括地上空间数据和地下管线数据.城市地表数据通常以航空影像为基础,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构建地形骨架,再在地形骨架上叠加城市建筑物、数字正射影像(DOM)、植被以实现城市场景的整合.在管线层和管点层的基础上,通过属性字段中的特征点的信息、高程信息、管径信息等动态地批量生成管线;通过建立查询分析所需要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之间的连接关系,将浏览数据、搜索数据、分析数据分别进行存储.

4系统的主要功能

城市排水管网管理系统以业务需求为基础,开发出查询统计模块、管网编辑模块、地图打印模块、空间分析模块及信息模块.5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其中空间分析模块是系统功能的精髓,主要用于深层次地挖掘地下管线的信息数据,为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支持和参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GIS作为数字平台与在线监测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为各模块的运行提供数据支持,管理部门应用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便于检索、更新和维护排水设施资料,提高对排水系统现状的了解程度,加快应对事故的反应速度、丰富应对措施.

4.1纵断面分析

纵断面分析是考察多条管线在沿某一管线方向上的剖面中的空间位置关系而设计的一种分析工具.用户进入系统界面→单击“系统分析(A)”菜单或按下〈Alt〉+〈A〉快捷键→“纵断面分析”菜单选项启动纵断面分析功能→用户在管线图上沿需要进行纵断面分析的管线上画剖面线,被描绘过的管线呈蓝色高亮显示.所画剖面线必须包含一条完整的管线,否则系统无法进行分析.正确选择剖面后系统将弹出窗体显示出纵剖面分析结果,并列表显示管线属性(见表4).

4.2横断面分析

横断面分析是为了方便考察多条管线在垂直某一管线的断面中的空间位置关系而设计的一种分析工具.用户进入系统界面→单击“系统分析(A)”菜单或按下〈Alt〉+〈A〉快捷键→“横断面分析”菜单选项启动横断面分析功能→用户在管线图上垂直需要进行横断面分析的管线上画剖面线,剖面线呈蓝色高亮显示.系统将弹出窗体显示出横断面分析结果。并列表显示与横断面区域相交或在横断面区域内的管线及其属性.4.3垂距分析垂距分析主要用来在管线图上分析多条交叉管线之间的垂直净距.用户进入系统界面→单击“系统分析(A)”菜单或按下〈Alt〉+〈A〉快捷键→“垂距分析”菜单选项启动垂距分析功能→在管线图上选择需要进行分析的管线的交点处按下鼠标左键,该处将形成一个蓝色的圆,系统弹出垂距分析结果窗体,并列表显示分析结果。

城市地理论文篇(5)

一、城市用水分析

1997年我国北方245个城市供水总量为158.8亿m3,用水总量为147.2亿m3,漏失率为7.3%,低于全国平均漏失率(9.1%)。在总用水量中,工业用水量为88.3亿m3,占总用水量的60%;生活用水量为58.9亿m3,占用水总量的40%,其中家庭用水量为38.5亿m3,是生活用水量的65.4%,占总用水量的26.12%。用水人口总计为8552.25万人,人均综合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分别为172、69和45m3/年。

从总体来看,北方城市的用水效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综合用水量、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5%~11.7%。一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火电工业则高约25个百分点,万元产值取水量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资源条件相对应,北方城市整体用水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地区城市节水意识、节水措施相对较好,但还存在较大的浪费,人均生活用水量已接近于发达国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万元产值取水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

虽然不同城市的用水情况不尽一致,但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城市用水还是有一定规律的。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人均综合用水量和人均生活用水量也随之增大,反映出城市用水量和城市设施水平及工业化程度密切相关。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为76%、72%、47%、46%,工业用水效率也呈现出随城市规模减小而递减的规律。另外,资源条件、设施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则用水指标也趋于一致.黄、淮、海三流域的统计结果正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将有较大的发展,用水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因此控制用水需求增长,加强城市用水管理,深挖城市节水潜力,是实现城市用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城市用水定额管理

我国城市用水管理中最重要的定额管理起步较晚,城市用水长期处于无序的盲目用水状态。80年代,随着城市缺水的出现,国家及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节约用水办公室,城市用水定额的制定及城市用水定额的管理逐渐被作为一项制度予以确认。但是由于制定城市用水定额,要涉及人口、经济、产业结构、水资源状况、城市类型及所处区域等公众因素,我国城市用水管理定额仍不完善。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绝大多数小城市没有自己的管理定额。

二是在工业用水定额中.各具体城市仅对主要用水企业规定了用水定额,没有覆盖城市的各主要工业行业及其产品。

三是工业用水定额没有统一的标准,如对同一产品,有的只用万元产值取水量,有的用单位产品取水量,有的则兼而采之,且单位产品取水量的计量单位千差万别。

四是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对不同生产企业规定的用水定额也有不小的差距,差距较大者竞相差数倍甚至几十倍。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城市计划用水定额的管理承认了我国城市用水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

表1北方城市人口发展情况

年份19971998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

北方8191.748372.4588.07.849922.4711037.1112151.7413266.3814381.0215495.65

全国21405.2421921.5422877.8725551.4628225.0530898.6433572.2336245.8238919.41

比例38.27%38.19%38.50%38.83%39.10%39.33%39.52%39.68%39.81%

对比我国城市用水的规划定额及工程设计定额,这两种定额都高于北方城市用水现状指标,特大城市的人均综合用水量的规划定额高于现状水平的56%,说明规划及工程设计定额不是节水型的定额指标体系。因此,制定合理的定额指标体系,使城市用水定额规划起到控制城市用水需求增长的目的,则是我们在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中追求的目标。

三、节水潜力

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少,且时间分布极不均衡,径流季节及年际间变化大等特点,决定了北方地区城市节水的必要性,城市节水应作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战略内容。

节水的主要环节为:自然水体、输入管道、供水厂、配水管网、用户、排放。城市节水的重点环节为供水厂用水、配水网漏失、各类用户的用水。

城市节水指标有供水管网漏失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产值取水量、城市节水率,这些指标为衡量城市总体用水效率的指标,而行业的万元产值取水量、行业的用水重复利用率是衡量工业行业用水效率的指标,企业的万元产值取水量、单位产品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是衡量企业节水水平的指标,至于冷却水循环率、工艺水回用率则是衡量企业在特定生产过程中的节水水平的指标。生活用水指标包括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公共市政用水量等水量指标。

1.供水厂的自用水量:目前我国供水厂自用水量为供水能力的5%~10%,根据目前我国水厂的工艺状况估算厂自用水量应低于供水能力的5%,供水厂自用水还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2.供水漏失量:我国北方地区供水的平均漏失率为7.4%~13.4%,有40%的特大城市供水漏失率达12%之多,降低城市供水的漏失量也是城市节水工作不可忽视的。

3.居民家庭生活用水:我国北方地区1997年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为123升/日,已接近挪威(130升/日)和德国(135升/日),并高于比利时(116升/日)。上述西方三个国家不但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都远远高于我国,而且其水资源条件也比我国北方地区优越,但家庭用水量并没有明显高于我国北方地区城市,说明我国北方城市用水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还有深入挖掘节水潜力的余地。

4.城市公共设施用水:北方地区城市的公共市政用水占生活用水的35%,主要包括商贸服务、机关团体、文教卫生、市政和其他生活用水。通过对典型城市的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城市的市政用水量已属基本合,已无太大的节水潜力可挖;商贸服务用水中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可供挖掘,据统计我国北方城市的宾馆饭店的平均用水量为0.73m3/床·日,四、五星级饭店为0.95m3/床·日,如按80%的高入住计算,则高达1.07m3/床·日,说明宾馆饭店存在着异乎寻常的浪费用水现象。机关团体、文教卫生用水明显偏高,科研事业单位的用水量为203升/日,大专院校的人均用水量平均为265升/日,最高的达400多升/日,医院按病床统计的用水量平均为0.89m3/床·日。

5.城市工业用水:北方城市的工业用水占城市总用水的60%,因此,挖掘工业用水的节水潜力,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应该放在城市节水管理的首位。我国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1983年的18%提高到1997年的63%,累计实现节水2126亿m3,自1997年开始,工业用水的一半以上是靠重复利用来解决的,节水效果非常明显。但从万元产值用水量指标来看,若以1983年不变价格计算,1983年至1989年万元产值用水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自1990年以后开始逐年下降,但直至1995年这一指标才低于1983年,1997年(494.1m3/万元)用水效率仅比1983年提高了0.5倍,我国城市工业用水的节水是在用水效率长期持续降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工业节水,除努力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外,更主要的在于工业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在于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北方城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8%,如参照美国的经验(美国197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4.3%,在此基础上2000年的规划目标为94.1%)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远期目标定为94%,就意味着如要满足相同的用水需求,94%重复利用率的取水量要比68%重复利用率的取水量减少75%,用水效率相应地提高4.3倍,将节省非常可观的水资源。

表2北方地区各类型城市及各流域城市用水统计表

用水人口

(万人)

人均生活

用水量(L)

人均综合年用

水量(m3/年)

供水总量

(万m3)

工业用水

量(万m3)

生活用水

量(万m3)

总用水量

量(万m3)

北方平均8552.25188.7172.16158809788327.005890561472328

特大城市3167.26224.4186.77650065332687259383592070

大城市1598.42195.0183.89311977180139113790293929

中等城市2035.57173.00169.58372592216623128567345190

小城市1751.00136.6137.7225346315382387316241139

黄河流域1553.38175.3158.0026366914637399369245439

海河流域2774.13184.2158.13492191252182186486438668

城市地理论文篇(6)

二、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定位的重点和难点

(一)深入分析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深度挖掘城市特色文化

城市特色文化积累与城市主题文化创造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从城市诞生那一天起始终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作为城市特质、城市特殊禀赋、城市鲜明特征的符号,积累到一定阶段便产生和创造出了城市主题文化。但由于受地理、环境、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城市文化也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只有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历史,才能找准城市文化的特色、主题;只有深度挖掘城市特色文化,才能使城市主题文化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垄断地位。

(二)科学把握城市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不能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就文化谈文化,就特色谈特色。特别是对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在思想认识上要避免狭隘性、片面性、主观性和封闭性,应建立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观,使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不再是一种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简单塑造,而是城市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建设特色、精神特色的系统工程。高度重视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作用,是当今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思考,做出精准的分析和判断,提出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策略,使中国城市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世界名牌城市的行列。

(三)找准城市主题文化,创建强势主题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越张扬,城市的影响力就越大;城市主题文化越鲜明,城市的增值潜力就越高;城市主题文化越显著,城市辐射力就越广;城市主题文化越系统,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城市主题文化越突出,城市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机会就越多。由于城市文化的消失、雷同和散乱,常常影响到城市主题文化的定位,甚至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因此,如何找准城市主题文化、创建强势主题文化成为当今城市主题文化定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主题形象定位的理论

(一)差异化理论

城市差异化发展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历史与现实考虑,着眼未来,充分发挥和运用城市某一独特方面,形成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规模效益,提升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张鸿雁教授曾指出:“中国正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与格局,城市似乎成为‘生产线下来的产品’,中国城市的个性文化和文化个性及‘集体记忆’正在整体性丧失。因此,这个时代呼唤着民族性城市形态的构建,呼唤着民族性城市形态的整体记忆的再现和重新思考。”而这正是城市定位的价值诉求,城市定位就是要寻找或重塑城市的个性文化、民族性地方文化,实现城市独特记忆的光辉再现。差异化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城市意象理论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这种共识即城市意象。张鸿雁认为要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必须创造性地开发城市的意象要素。城市意象就是通过观察者对城市的观察、感应和认知过程,在人头脑里形成关于城市形象的主观印象,它是观察者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双向互动作用的结果。意象的内容既包括城市的特色与结构,也包括意蕴与内涵。这些观察者既可以是城市居民,也可以是旅游者。但是对城市居民来说,城市的工作与生活先于对城市物质环境的感知,且由于长期处于其中,不易发现城市的特点,对感官也难以产生强烈的刺激,因此城市意象对一个外来观察者即旅游者来说更有价值。

(三)超现代经济学理论

超现代经济学是二十一世纪新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多重场理论、互约原理体系、飞地理论、国际基本竞争轴理论、广义价值理论(厂商价值分解)、广义资源统理论、利他动机与动力理论、社会结构与动力理论、经济相对论、复合人理论、多重规律理论等。超现代经济学深入剖析了社会的前沿研究理论,对社会经济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云阳县城市主题形象定位研究

(一)云阳县概况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四川盆地边缘,东与奉节为邻,西与万州区、开县接壤,北与巫溪相依,南与湖北利川连界。全县面积3649km2,辖42个乡镇,2008年末人口132万,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县。云阳新县城是三峡库区远距搬迁的县城,是由原旧县城云阳镇、云安镇、双江镇组合搬迁而成。新城依山而建,三面环水,岸线长13.1km,水陆交通方便,有崖城的气质,湾城的风韵,兼具山城和水城的特质,城市建设区15 km2,城镇化水平达28.81%。城市总人口16余万人。通过十年的艰苦奋战,现已成为三峡库区一座独具特色的移民旅游新城。

(二)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云阳新城是由原旧县城云阳镇、云安镇、双江镇组合搬迁而成,新城的建设使得很多城市记忆被无情地抹杀,特别是千年古镇及盐文化胜地云安镇城市文化记忆的消失可以说是云阳城市文化资源最大的遗憾之一。

2.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有效整合,未形成集聚效应

虽然云阳县内文化资源丰度高,而且已进行了初步的文化开发,形成了融观光游览、生态探险、温泉旅游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但是精品旅游资源少,市场影响力淡化,很多旅游资源之间都是独立存在发展,没有在空间、旅游线路等方面形成品牌,也未产生集聚效应,在旅游市场中难以形成竞争力。

3.同质化严重,主题与特色不明显

周边低层次开发项目众多,新城周围如万州、开县存在着重复和类似的文化开发问题。目前重庆绝大多数县市都在开发巴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等,相对于其他县市的文化建设来讲,云阳县的文化并没有明显的特色。

4.现有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云阳县既缺乏文化资源开发的组合,也缺乏文化资源与周边其他资源的有效组合,各类资源均是孤立分散开发状态。

(三)基于差异化理论的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定位

基于差异化理论,主要选取了地域相邻、文化相近、区域竞争强的万州、开县进行差异化比较研究:相对而言,开县文化更加厚重,多元性较大,再加上雪宝山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使其在旅游发展上具有极大优势;万州除了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外,还具有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新都市文化,随着把万州建设成为三峡库区最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中心、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最优的科教文卫金融信息中心、功能最完善的旅游服务中心、重庆市新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发展策略的制定,万州定位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重庆市第二大城市。所以在文化资源的赋存程度上,云阳都不具有以上优势,在资源条件弱势的情况下,找准自身特色文化,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就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依据对周边各区县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比较,依托云阳的优势文化,将其城市文化的主题定位为“恒侯聚首圣地,智慧移民之都”。其中,“恒侯”指张飞;“聚首地”借张飞“身在阙中,头在云阳”的著名典故,积极将云阳建设成为移民聚首、资金聚首、人才聚首、游客聚首、商家聚首、企业聚首的文化之地;“智慧”暗指云阳良好的文化教育传统,以及全县倡导人文精神、发扬智慧品质的传统;“移民之都”并非单指移民之地,而是一个具有全方位展示移民文化、品味移民精神、回味移民历程的文化之都。

(四)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定位

云阳拥有山水生态文化、移民文化、梯坎文化、军事文化,但这些文化在周边区域都不具有比较优势,急需对文化进行整合,发展“意象云阳”是云阳城市文化发展的有效出路之一。首先,就全国而言,还没有一个以“意象之城”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品牌;其次,城市意象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究,并在九十年展迅速,至今仍是一个研究热点话题,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三,云有良好的“意象之城”发展基础。在分析云阳文化资源后,可以将云阳文化整合成情意、景意、文意三方面的意象。情意所展现的主要包括:张飞庙的情义文化;磐石城、双井寨的忠义文化;彭氏宗祠、彭氏老屋的仁义文化等。景意所展现的主要包括:万步梯的大地景观文化、滨江公园的三峡文化、山地景观文化、云阳县长江大桥的景观文化等。文意所展现的主要包括:云阳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诗词歌赋文化等。由情意、景意、文意三方面构成的大意象体现出意象之城。在全面分析云阳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上,立足山水生态文化、移民文化、梯坎文化、军事文化等,进行宏观策划,微观分析,并在把握云阳县城市主题定位的宏观性、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超前性、创新性的前提下,将云阳城市文化的主题形象设计为:“水墨云阳,意象之城”。该形象主题的设计,以云阳新县城为主题,以情意、诗意、景意,以及创意、新意为设计背景进行策划。其中,“水墨云阳”所展现的是云阳移民新县城给人的整体意象,也是云阳良好的自然峡谷风光、生态良好的再现;“意象之城”是将云阳文化整合成由情意、景意、文意三方面共同构成的云阳意象之城。

(五)基于超现代经济学的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定位

城市地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在资本主义初期,城市环境恶化等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伟大构想,揭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序幕。

在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西方社会,伴随着文艺复兴思想的延续,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主流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对于西方社会各阶层思想的深远影响,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世纪90年代伊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全球变暖、全球沙漠化等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给寄希望用科技战胜自然的人类当头一棒。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新的城市规划思潮,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 理论来源及阶段划分

1.1 规划理论来源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 主要可以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1)田园城市;(2)城市美化运动;(3)公共卫生改革。

部分学者持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的观点。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 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圣西门、傅利叶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传统的思潮。

1.2 按照历史时期划分

1.2.1 以时间的自然延续划分

如D.Kruekeberg采用年代分段法, 将过去多年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划分为三阶段:(1)1880-1910,有固定规划师的非职业时期;(2)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3)1945-2000,标准化、多元化时期。三个阶段互不交叉,将某时段的规划理论或规划实践作为这一年代的特征。

1.2.2 以主流思潮为主线

以主流思潮为主线, 再划定年代的上下界线。如P.Hall采用思潮分段法, 以规划理论对待城市的观察角度作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七个阶段:(1)1890-1901,病理学地观察城市;(2)1901-1915,美学地观察城市;(3)1915-1939,从功能出发观察城市;(4)1923-1936,幻想地观察城市;(5)1937-1964,更新地观察城市;(6)1975-1989,纯理论地观察城市;(7)1980-1989,分别从企业、生态、病理学角度出发观察城市。

1.2.3时代和思潮相结合

先按照十年为一个时代单元进行划分。通过对每一个年代各类思潮的梳理,深刻认识挖掘各类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希望能从人类思想发展历程中认识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同时以人类当今社会的主流思维角度(包括经济、人文、环境)出发,主流思潮进行划分,从而构建其知识构架。

1.2.4 本文采用的划分方法

本文采用的是以时代和思潮相结合的方法,将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二战前:田园城市理论,综合规划的思想,带形城市理论,工业城市理论,城市美化运动,城市形态研究,城市艺术设计,市政工程设计,城市发展空间理论,当代城市,广亩城,基础调查理论,邻里单元,新城理论,历史中的城市,城市社会生态理论,战后重建,历史城市的社会与人,都市形象设计,规划的意识形态,综合规划及其批判。

(2)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批判城市规划, 公民参与, 规划与人民, 社会公正, 保护文化遗产, 环境意识, 规划的标准理论, 系统理论, 数理分析, 控制理论,理性主义。

(3)1970年代至1980年代:理性批判, 新马克思主义, 开发区理论, 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

(4)1990年代后: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2 理论的演进纲要

2.1 二战前

2.1.1 人本主义思想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把城市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并在《明日:一条迈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城市应与乡村结合”。他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等重要问题等都提出了见解。

作为另一位西方人文主义大师,盖迪斯提出了综合规划思想,他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他强调城市规划不仅要注意研究物质环境,更要重视研究城市社会学以及更为广义的城市学,因此,盖迪斯事实上是使西方城市科学由分散走向综合的奠基人。

2.1.2 现代机械理性规划思想

以玛塔的“带形城市”、戈涅的“工业城市”为起点,通过高科技手段建设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后以建筑师柯布西耶为代表,通过巴黎城市改造的理想方案和其出版的《光辉城市》、《明日之城》两本理论书籍,系统的阐述其思想和理论体系。理性规划思想的巅峰之作是柯布西耶的《雅典》,其以功能理性主义为思想核心,提出了“生活、工作、交通和游憩”的城市四大功能,并以这种思想指导了世界上大量的城市实践活动。

2.1.3 其他规划思潮

美国建筑师赖特以自然主义、分散主义为思想基础,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规划思想,并在1932年出版了《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他反对大城市的集聚与专制,追求土地和资本的平民化,并通过新的技术使人们回归自然。但由于广亩城市以小汽车作为通勤工具来支撑极度蔓延城市发展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遭到“新城市主义”思想的竭力反对。

芬兰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的折中方案,他在1943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详细的阐述了其核心的思想和理念。

2.2 二战后至1960年代末

2.2.1 系统论思想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门学科诞生于1948年左右,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重大发展,并对人类自然、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系统论的思想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最为显著,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是不同土地使用活动通过运输或其他交流中介连接起来的系统,城市内的不同部分是相互连接和相互依存的,而城市规划的实质就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系统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的建立是理性主义的巅峰,也标志着功能理性主义规划思想的巅峰。

2.2.2 卫星城实践

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卫星城理论,在二战后的大城市开始发挥价值,并被广泛用于空间、功能疏散和新城建设中。并在1944年大伦敦规划等重大的战略举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1946-1955年期间的第一代卫星城,1955―1966年间建设的第二代新城,1967年后建设的第三代卫星城。

2.2.3 整体环境观

随着城市的扩张与蔓延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人们开始担心自然资源被粗暴地践踏,担心人类生存环境遭受灾难性的破坏。P.盖迪斯从自然生态观的角度论述了环境背景在区域发展中的至关重要性。E.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思想,就是力图使城市“既符合人类工作和交往的要求,又不脱离自然环境”。1959年首先在荷兰桂花街产生了整体主义和整体设计的思想,提出了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环境,以全面地分析人类生活的环境问题。

2.2.4 人际结合

Team10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为了适应人们要争取生活意义和丰富生活内容的要求,按照不同的特性来研究居住问题。Smithson夫妇提出了簇群城市这个具有 “后现代”特征的,体现了流动、生长、变化思想的新城市形态的概念。

2.3 1970―1980年代末

2.3.1 转型期发展

二战以后,因为经济、社会、政治转型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传播媒介的发展,西方国家进入了“后现代社会”。在城市规划领域,简.雅各布斯对于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进行了极为尖锐的批判,其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引起了规划师对于社会公正、人性化等全方位价值判断的深刻思考,一部分人开始转向对现代城市设计思想的探索。

2.3.2 文脉主义理论

在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突出的是文脉主义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挖掘、整理、强化城市空间与这些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

这一时期提出的“拼贴城市”受到了文脉主义思想的影响,此理论不赞同现代城市规划割断文脉、文化多元性和按照功能划分区域的方式,认为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由具备各种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

1960年K.林奇出版了《城市意象》,其提出了著名的“城市认知地图”概念,其独特的城市设计思想区别于传统城市设计的精英意识和傲慢的姿态,在于它真正关注人的心理感知,重视人的切实需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规划原则。

2.3.3 功能理性影响

针对在功能理性影响下城市更新存在的严重问题,1970年代后,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物质空间的改善,而且更注重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整合行动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为打开社会需求而开辟资源等等。通过大量的功能理性影响下城市更新的实践,新的社区理念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2.3.4 社会公正命题

在196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面临的尖锐矛盾导致 “规划的社会公正”的命题被广泛提出。在美国,“区划法”作为追求市场公正问题而出现。而社会公正命题的提出,导致了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思想的蓬勃兴起,“交往规划理论”、“倡导性规划”、“联络性规划”等理论都成为公众参与在规划领域的重要理论。

1977年,在智利制定了《马丘比丘》,其与雅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体现为几点:(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的转变;(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改变;(3)从终极静态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变;(4)从精英规划观到公众规划观的改变。

2.4 1990年代以后

进入20世纪19年代后,规划理论的探讨出现了新的面貌。约翰.弗雷德曼发表了《世界城的假想》,为世界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开创性的理论,认为各种跨国经济实体正在取代国家的作用,使得国家权利空心化,全球出现了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分化为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部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地方级城市――即形成了“世界城市体系”。

1990年后,针对美国无限制的城市蔓延引发的巨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J.康斯特勒提出了新城市主义思想,认为通过重新改造传统废弃的旧市中心区,恢复其居民集中区的面貌,并重建密切邻里关系。其后发展到对郊区城镇采用密集开发模式的探索。

“生态城市”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到了全面地阐述和发展。广义上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的认识,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产生、生活方式,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从狭义方面,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3 结语

在百年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中,人本主义、功能理性主义、生态主义思想作为城市规划对于各类思潮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应对之策,指导了全球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活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使城市规划活动向更严谨、深入、贴近实际情况的方向迈进,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发展和成熟,并向着广泛分析、严格论证、柔性成果的方面发展。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有着大量的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城市建设工作。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沿着两个方向不断前进:一是要快速解决大量的小城镇的建设问题并对无序蔓延和向郊区化发展的大城市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二是探求一条可以有效解决我国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道路。

参考文献

[1]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J].城市规划汇刊,2000,(02).

[2]于海漪.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历史与反思[J].华中建筑,1999,(03).

[3] 周卫.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探索[J].城市规划汇刊, 1997(05).

城市地理论文篇(8)

一 城市景观地域性表达设计浅谈

地域,即某个地理空间范围。地域具有系统性、人文性与区域性特点。地域不同,其产生出的地域文化也具差异。景观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分,通过观察景观,便能对“某个地理空间范围”有大体的了解,如自然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生活方式等。可以说,景观是地域的外在表现符号,是自然语言与人类精神的空间寄托。城市景观突出显示出自然景观美,将自然景观艺术纳入城市,为居民生活创建愉与舒适感。

城市景观地域性表达设计实践指导理论众多,在不同时期为城市景观设计建言献策,提供者理论性参考,如批判的地域性主义、场所精神、符号学理论以及文脉延续理论等,不同理论有各自的城市景观设计思路。比如,城市文脉延续理论代表书籍《文脉主义:都市的理想和解题》中提出,对于城市中已然内容,不论其内容如何,皆不可破坏,而是要想方设法延续,并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在当今城市大拆大建时期,呈现出的千城一面现象,该理论值得决策者接纳。

二 城市景观设计类别与特点

(一)城市景观设计类别

1.历史角度。不同历史时期,各城市景观必然存在差异,丽江古城、上海弄堂、深圳城市景观,就分别代表了古代、近代以及当代城市景观特点。

2.地理位置角度。城市依托地形、水文而建,在不同经纬必然产生地域性城市景观。如水上城市威尼斯景观、高原城市拉萨景观、山地城市重庆景观、滨水城市连云港景观等。

3.宗教与民族角度。各民族历史发展形式的差异,在民俗风情、民居、生活习俗上形式亦多样化。其所在地域景观民族特色非常浓厚。宗教,如道教、佛教、犹太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其宗教文化集聚区,城市景观宗教性也异常鲜明。如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佛教圣地菩提迦耶、鹿野苑等。

(二)城市景观设计特点

1.功能性。城市景观不仅要具备欣赏功能,还需有实用功能。根据城市景观的差异,其功能各具特色。如广场可供居民运动休闲、活动庆典,园林绿化可观赏,也可净化环境。

2.层次性。指景观的等级差异,有宏观、中观与微观。比如,建筑景观,布局形式为宏观,建筑外型为中观,建筑内部结构为微观。

3.地域性。由于各城市历史文化,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城市间必然存在着景观上的不同。城市景观地域性指的就是景观结构、元素上的差异,并以此凸显出城市整体上的不同。

4.可识别性。即城市景观能被人们所感知。城市中的各景观体现出设计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景观的客体要素为观众带去不同的城市印象。当然,城市景观还存在人工性、复合性、文化性、结构性等诸多特点。

三 城市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一)城市景观地域性设计中的自然环境

在城市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去塑造新的人工环境,注重强化自然与城市景观的统一。城市地理位置的差异,自然条件固然千差万别,要想设计出独特的城市景观,设计师就要努力创建出城市文化、自然环境和谐画卷。在当前,城市景观多为对自然绿化与山水的模拟、再造,离开了自然的本性,当然无法媲美纯天然环境。如觅渡桥风景区,走在其中,感觉到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不变的拱桥,是对传统苏州古桥的延续。从远观望,长虹卧波,非常奇特、雄壮。

(二)城市景观地域性设计中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反应出了人们的精神风貌。设计城市景观,就应该表达出地域性人们的精神文化,展现出当地人们的生活风采。重视精神文化设计,需要把握城市历史文化、民俗习惯以及人民情感三个方面,逐一表达。为了与城市历史文化契合,城市景观设计不妨“延续文脉”。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唐文化的营造,正是对“土生土长”的大唐文化的延续。

四 城市地域性景观设计应用材料与技术

(一)应用材料

1.传统材料。传统材料在古典园林中较为常见。如以“堆山理水”为指导的古典园林建设,石材必不可少。石材因形态、质地、颜色的差异,有宣石、黄石、昆山石、太湖石等。扬州个园的四座假山,可谓是借助材料的不同而设计出体现季节变换的经典景观。如石笋隐喻春山,太湖石隐喻夏山,黄石隐喻秋山,雪石隐喻冬山。此外,园林景观中,铺地材料也是千变万化,早不同的道路形式上,行为便获得了特殊的感受。如古镇青石路,给行人带来幽静、遐想。

2.现代材料。现代材料为城市地域性景观建设带来了技术支撑。例如,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俞孔坚教授设计出的“红飘带”,成为了公园的标志线,且功能实用。即是科普植物展示栏,又是照明设施、座椅,其材料为玻璃钢,耐腐蚀、硬度强、材质轻,增加了秦皇岛这座“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智慧试点城市”的独特魅力。再如,著名的面包圈公园,玛莎・施瓦茨将现代材料与其独特的设计构思完美融合,地域色彩突出。

3.地方材料。地方性材料是城市景观地域性建设的关键。地方材料可就地取材,成本低,运输方便,效益好。例如,四川隆昌县青石,其抗风化力强、质地细密、节理不发育、硬度高,无辐射,在明清时期用于建造石牌坊。在其现代城市建设中,青石可以说无处不在,被看做为地域性的标志。又如,陕北盛产青色砂岩,绥德、榆林等地就将此用做城市雕塑景观主要材料。

(二)应用技术

首先,传统应用技术。建筑技术、植物技术、理水技术与堆山置石技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传统的造园技术。现代新技术如GIS技术,以邻近网络分析、叠加,虚拟展示、数字模拟景观变化,提高了规划效率,在基础数据分析、评价分析以及模拟预测之后,城市地域性景观设计达到了质的飞跃。其他技术,如音像技术、灯光效果、色彩应用等,也为城市景观添砖加瓦。例如,自贡灯会、哈尔滨冰雕等著名城市景观,正依托于灯光色彩,才能让游人喝彩。

五 结语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越来越突出城市的精神文化、自然风貌,即地域性。城市景观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其表达展现出城市的独有魅力。坚持城市的地域性设计,需要满足自然环境的适应、人文精神的宣扬,更需要在材料、技术上下功夫,寻求代表性、特征性区域因素,合理选择设计方法,彰显城市风貌。在我国,当下城市化进程异常迅速,景观设计专业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呈现出一片蓬勃的面貌。每一座城市在为人们提供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便利的同时,伴随着的是大量传统街巷的消失。注重城市景观的设计,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表达方法,更要求从业的设计师从地域性出发,挖掘本土资源,设计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地域景观设计作品,方能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 曹原.对现代城市景观地域性特征的分析与探讨[J].华章,2012,(10):315.

[2] 王鑫.城市CI理论与城市景观地域性创作的共性研究[J].设计,2012,(2):123,122.

城市地理论文篇(9)

关键词:城市经营 城市形象 资源

一、城市经营思想的萌芽

20 世纪中叶,城市经营的思想就已经在国外萌芽。城市经济学作为研究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环境建设、交通运输、财政金融等方面问题的一门学科,涉及了城市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应用课题,主要就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市经济发展中城市基础条件的改善进行研究,推动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学科理论的指导下,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就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来吸引民间资本, 促进城市硬件环境建设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模式, 从而为城市经营理念的形成和运作提供了经验。在这一阶段, 随着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手段的不断深入应用,学术界开始注重对城市这一经济中心的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并主要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融资问题结合市场化手段,应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并逐渐形成了城市整体资产有效利用的观念。这些成果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之间竞争的逐渐加剧,在如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中,就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促销计划的概念,试图通过对城市管理措施的市场化改革来促进城市资产的市场化利用;同时期,出现了将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系统引入政府公共管理事务之中的方法,即区域行销,并把城市视同企业, 以城市未来作为产品,形成了城市经营的最初思想。

二、城市经营概念界定

Short and Kim(1998)在区域行销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当市场营销经过实践发展为一门科学时,结合城市管理的实践,就形成了城市经营的理念,在此基础上,Kotler等人对城市经营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认为“城市经营是为满足特定目标市场需要而进行的城市规划过程,如果这种规划能满足企业及居民对城市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使得城市产品能满足潜在目标市场的需求,则能取得成功”[1]。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规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城市空间的规划过程,而是广义上包括对城市资源的运营、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等。

赵小明率先在国内定义了经营城市的概念,即“经营城市就是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源、人力作用资源及其相关的延伸资源等进行有序的集聚、重组和运营,以完善城市功能和城市竞争力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认为政府是城市经营的唯一主体,体现了通过“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营”等途径涵税养源以增强城市财力基础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理念。赵小明关于城市经营的界定也是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并接受的观点。

谭昆智在《营销城市》一书中将经营城市的概念作如下界定:“经营城市就是利用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方法管理经营城市,具体是将城市视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将城市的未来发展视为‘产品’,分析它在全球性竞争中的强项与弱项,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其目标市场,包括目标人口、目标产业以及目标区域,并针对目标市场整合政策、资源、基础设施、环境、文化等相关产品和服务资源,以提升城市形象和促进经济发展。”[3]体现出“战略管理”的思想。

通过综合国内各种对城市经营概念与内涵的表述,全伟、饶会林等认为,“城市经营就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国内外市场直接、间接争取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各种经济行为”[4]并对城市经营作了狭义与广义的区分,认为,广义的城市经营是指城市对有形、无形的公共资产、公共资源和企业外部经济进行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整体策划、营销和评价的经济行为;狭义的城市经营是指城市所辖公共部门对公共品的生产、供应进行资本化和产业运营的经济行为。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营概念的界定看出,不同学者对城市经营的本质的理解不同,城市经营在国外最初是作为“为满足城市目标群体需要、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形象从而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种战略性规划过程而提出的,而国内多数学者则把城市经营理解为是对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等“实体资本”及由其所延伸的“无形资产”等各方面城市要素的“经营之和”。另外,有一部分学者把“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经营对象的一个方面。对城市经营内涵的理解上的差异,决定着其对城市经营主体、内容、方法的认识的不同。

三、城市经营的主体

(一)一元论。

在关于城市经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中,持“经营主体一元论”的人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实际工作。李梦白在其论文中认为:“说‘城市经营的主体是城市政府’是正确的。因为城市经营的主持者,除城市政府能够担当外,谁也不能胜任。”[5] “从80年代初开始的我国城市经营的实践来看,城市经营是在城市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城市政府为适应城市发展环境的变化自上而下发动。虽然城市经营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经营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但其从根本上是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发挥其政府职能的一种手段。”[8]王振有在《关于城市经营主体问题的探讨》一文中从城市角度和城市经营角度详细并充分地论证了经营主体一元论的观点,他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整合的社会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公众可以通过投资获得基础设施的运营权,通过股权转让、承包、租赁、特许经营、委托经营等市场手段获取经营某些城市项目,但不能说,企业和公众因此获得了城市经营权。”[7]从城市经营角度来看,他认为城市经营对象的初始所有权、控制权、支配权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这些资源的惟一产权主体,决定了城市政府资源配置的权威性;只有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主体,才能在首先满足公平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经营的效率目标。

经营主体一元论的观点从政府对城市中“可经营性资源”的所有权及政府作为唯一的权力主体的角度论述了政府是城市经营的唯一主体,把城市经营看作是一种“权力的运作”而非对资源的“有效运营”,将权力主体”等同于“经营主体”,而忽视了作为真正“主人”的城市公众的需求,及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城市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二)二元论。

学术界关于城市经营主体二元论的论述不多,但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的声音也不应忽视。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于洪平在其《城市经营主体当议》中坚持城市经营的主体是市场和政府双重性的二元论观点。他对政府是经营主体的论述和大多数坚持一元论的学者相同,即“政府是城市经营的主体之一,原因在于城市资源或产品的特殊性和城市经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要求。同时,他对市场是主体的论证也比较详细,他认为“城市经营的核心是采用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模式,而市场化的城市经营模式首先要求市场成为城市经营的主体。”[9]

(三)多元论。

关于经营主体多元论观点,众多的理论文献和经验总结都认为,城市经营的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综合主体。“不能笼统地把城市政府定位为城市经营主体,如果由城市政府充当市场经济行为的“拍卖”、“置换”等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营主体,则不仅是重蹈过去政企不分的覆辙,而且又可能使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出现新的空位和错位。只有把城市经营行为的外延扩大到诸如城市规划、管理等实践活动,并把城市产品的提供和管理也看成是城市经营的内容的情况下,城市政府作为城市经营的重要主体才具有更普遍和更长久的意义”。[11]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经营主体必然由过去的地方政府为“主角”向由与城市利益相关者共同合成转变。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城市,所以城市经营的主体也应该是城市的市民、企业、社会团体和各级政府。Metaxas在其论文中提到“城市经营并非仅仅是政府为提升城市形象而进行的促销行为,它需要地方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合作,及公众的直接参与。”[12]

四、城市经营的对象

关于城市经营的对象,不同学者由于对城市经营本质内涵的理解不同而持不同的观点。

(一)对城市资产的经营。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经营的对象的认识基本上有两种观点,其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凡是城市中可经营的资产都可做为城市经营的客体,只是在对城市资产的内涵上有不同的表述。如以王志锋、李晓东等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经营’的对象是城市资产,它包括:(l)城市有形资产:城市土地,尤其是对城市中的闲散土地,废弃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和升值。(2)城市无形资产:城市形象、城市知名度、城市品牌等。(3)城市延伸资产,如路、桥冠名权等。[13]”其二,另外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城市经营’的首要对象是城市中所有可经营的资源即包括了自然的、人文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多种资源,显然大大超出‘城市资产’所能涵盖的内容,何况有些资源本身是根本不可能成为资产的”。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只是表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前者所讲的城市土地、基础设施等城市“资源”也就是指后者所说的城市“资产” 。

(二)城市形象。

V.A.Angelis与E.Gaki在其论文中将城市形象界定为:“城市中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发挥的接近或吸引资源、市场及决策中心的功能”。[14]正如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开始注重对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进行塑造和宣传,城市为能吸引更多的顾客,也需要树立、传播其形象。Kotler 通过对欧洲部分地区和城市的研究,将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归因于城市动力,而城市动力来源于城市的内在特性, 即城市形象。它是城市内外公众对城市总体的、抽象的、概念的认识和评价, 也是城市同公众进行信息交流、思想联络的工具[15]。Philo &Kearns(1994)等人也对城市经营中的这一重要内容进行了广泛探讨, 认为独特的城市形象能吸引媒体关注, 从而提升城市价值。根据Hall(1998)的定位说, 从外部来区分时, 城市是否具有良好的形象同经济发展一样受到重视。因此,城市经营的对象应是城市整体形象。

五、城市经营的方法

Ashworth等人认为城市经营应该坚持企业营销的理念,将促销过程视为城市经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并对城市进行战略性分析与规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城市内在特质的调查与评价以识别城市愿景、发展目标、进行市场调研与市场细分以评估城市潜在目标市场、规划合理经营战略、策略及反馈程序等。

Metaxas等人认为城市经营理念及其实践应接受并采纳市场营销的“4p组合”策略,并根据城市经营实际及其与企业经营的差别,结合“人”这一城市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组成“5p”策略,认为其产品的生产体系为城市内在动力,产品为城市形象,其构成要素包括城市特质、经济活动、自然环境、服务、娱乐休闲、旅游等,城市内在品质即能够为城市创造竞争优势的特质[16];传播渠道涉及城市政府为使其形象吸引潜在目标市场或渗入新的市场领域而开发的关系网络。基于战略规划,城市与其内部组织和外部参与者建立起战略关系以直接并有效地传播其形象;促销是城市经营计划的最后一个阶段,Paddison指出促销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吸引投资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Haider等人认为广告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促销工具,另外,Metaxas等人认为公共关系也是塑造城市形象、吸引潜在目标市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Short R.J and Kim Y-H,(1998),‘Urban Crises/Urban representations: selling the city in difficult times’inT.Hall and P.Hubbard,1998‘The Entrepreneurial City’,eds.J.Wiley a

[2]赵小明.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3]谭昆智.营销城市[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全伟.城市经营概念及其内涵刍议[J].经济师.2006(10).

[5]李梦白.再论“城市经营”.城市发展研究.2003.5

[6]彭卫.城市经营中的投融资方式创新. 中国城市经济

[7]王志锋 踪家峰 对城市经营的再思考 经济问题探索2002(6) 56~59

[8]王振有 关于城市经营主体问题的探讨 经济学动态 2004(3)

[9]于洪平 城市经营主体刍议 财经论丛 2004(2)76-79

[10]徐挺立 城市经营----政企“双人舞”中国房地产报 2003-10-20

[11]吴文斌 “城市经营”与时俱进之我见 长江论坛 2003(6)

[12] MetaxasPlace Marketing as a Tool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ity’s Competitiveness.

[13] 付晓东 关于经营城市的思考 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 2002(12)

[14]V.A.Angelis ,E. Gaki.The Effect of a Region’s Location on it’s Development.

城市地理论文篇(10)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暴雨积涝灾害。从古至今,暴雨积涝灾害一直是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的暴雨洪涝灾害愈发严重:“20XX年7月12日,哈尔滨多处上演‘水漫金山’”、“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2011年6月18日,到武汉看海”、“2008年深圳6.13特大暴雨”……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这些新闻无不说明暴雨洪涝已成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多城市的通病。暴雨积涝灾害对城市水利、农业、交通、工业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同时通过人口死亡、疫病爆发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程度更是难以估计。

造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城市建设两方面的原因。从气候角度来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产生变化,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城市出现暴雨积涝灾害;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说,主要是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积过大,植被覆盖率过低或者遭到破坏,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差,其次是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重建轻管。

目前,城市针对暴雨积涝灾害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加大排水管径、在线蓄水等,这些措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地下空间,投资大,维护困难,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其他措施如增加绿化面积也会引起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浪费城市空间资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LID技术于1990年末发源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王子县、西雅图和波特兰,是由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之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LID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泛应用。在美国,LID设施的应用还形成了绿色道路、绿色社区等理论和方法;在澳大利亚,LID的应用称为水敏感城市设计;在英国,LID技术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形成了可持续城市排雨水系统;在加拿大,LID和场地设计相结合,形成最优场地设计、保护性设计等;在新西兰的应用称为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随着对国内雨水问题的重视,雨水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多起来,LID在国内已有10年的研究和实践,于2012年形成了“海绵城市”.

2012年4月中国北京大学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XX年2月17日发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XX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20XX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017年4月2日,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武汉、重庆、贵安新区、遂宁、南宁、常德、鹤壁、济南、萍乡、厦门、池州、嘉兴、镇江、白城、迁安16个城市。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LID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系统化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LID、海绵城市道路与LID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LID设施的选择及其组合优化设计;针对案例进行实地调查,探讨LID在海绵城市道路中如何应用。

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

论文的研究意义: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对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LID的关系及对LID设施的选择。

2)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停车场和广场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道路与红线外用地衔接中重点研究建筑、小区的优化设计。

3)将研究的设计理论成果应用于商洛城市道路系统,并通过SWMM模型进行模拟评价。

五、提纲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

1.1.2 传统城市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

1.1.3 LID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1.2 相关理论的概念

1.2.1 海绵城市概念

1.2.2 LID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1.3.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绵城市与LID

2.1 海绵城市与LID概述

2.1.1 海绵城市-LID

2.1.2 海绵城市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2 海绵城市与LID

2.2.1 海绵城市与LID的关系

2.2.2 LID设施的选择原则

2.3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

2.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2.3.2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的关系

2.3.3 LID技术设施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

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框架

3.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3.2.1 影响因素

3.2.2 规划思路

3.2.3 规划原则

3.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1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2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注意事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ID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4.1 海绵城市道路与传统城市道路的区别

4.2 海绵城市道路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

4.2.1 机动车道和公交专用道

4.2.2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4.2.3 路缘石、雨水。和路肩边沟

4.2.4 道路绿带

4.2.5 停车场

4.2.6 广场

4.2.7 高架桥、立交桥

4.3 海绵城市道路与红线外用地的衔接设计

4.3.1 道路与建筑、小区衔接优化设计

4.3.2 道路与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4.3.3 道路与城市水系衔接设计

4.4 海绵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型式设计

4.4.1 单幅路

4.4.2 两幅路

4.4.3 三幅路

4.4.4 四幅路

4.4.5 特殊形式断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洛市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5.1 商洛市概况分析

5.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2.1 商洛市现状路网分析及存在问题研究

5.2.2 商洛市排洪防涝、水系和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5.2.3 商洛市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5.3.1 商鞅大道地理位置

5.3.2 商鞅大道现状分析

5.3.3 基于LID的商鞅大道横断面设计

5.3.4 商鞅大道公共停车场设计

5.3.5 丹江立交平面设计

5.3.6 商鞅大道综合设计

5.4 商鞅大道设计效果模拟评价

5.4.1 SWMM模型介绍

5.4.2 获取基本数据

5.4.3 开发前场地模拟

5.4.4 传统城市道路模拟

5.4.5 海绵城市道路模拟

5.4.6 三种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六、研究方法

论文釆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调研法、实地调查法、SWMM模型法等。

1)文献调研法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对SEA Street等案例的研究,总结LID设施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情况。

2)实地调查法论文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商洛市的路网、道路、绿地系统、水系、降雨等相关资料,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实例研究做铺垫。

3)SWMM模型法论文采用SWMM模型对城市道路设计后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汪慧贞,李宪法。北京城区雨水径流的污染及控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02:16-18.

[2]张新会。城市雨水利用的意义[J].内蒙古水利, 2011 (1): 115-116.

[3]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7,01:49-54.

[4]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XX,09:5-7.

[5]《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20XX,21:8.

[6]Metropolitan Service District ( Or.)。Green streets :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stormwaterand stream crossings[M].Portland,OR :Metro,2002.

[7]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Research Group.Water sensitive residential design : aninvestigation into its purpose and potential in the Perth Metropolitan region[M].Leederville,WA : Western Australian Water Resources Council,1990: 1-20.

[8] Planning Services,Scottish Government.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Systems[R].Planning Advice Note 61,2001

[9]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Better Site Design: A Handbook for ChangingDevelopment Rules in Your Community[R] .Prepared for: the Site PlanningRoundtable.Ellicott City,MD :The Center,1998.

[10]Delaware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Dover,DE; andBrandywine Conservancy,Chadds Ford,PA.Conservation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R].September 1997.http: / / www.dnrec.state.de.us / DNREC2000 /Divisions /Soil/Stormwater / New /Delaware_CD_Manual.pdf

[11]Marjorie van Roon and Henri van Roon.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the big picture[M].New Zealand: Land care Research Science Series,2009,(37):1-63.

[12]张伟,车伍,王建龙,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中国给水排水,2011,27(4):22-27

[13]DEBUSK K M,WYNN T M.Storm-water bioretention for runoff quality and quantitymitig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1,137(9) :800-808.

[14]COLLINS K A,HUNT W F,HATHAWAY J M.Hydrologic comparison off ourtypes of permeable pavement and Standard Asphalt in Eastern North Carolina[J].Journal ofHydrologic Engineering,2008,12(13): 1146-1157.

[15]DREELIN E A,FOWLERL,RONALD CARROLL.A test of porous pavementeffectiveness on clay soils during natural storm events[J].Water Research,2006,40: 799-805.

[16]REEVES E.Performance and condition of biofilter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R].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Ellicott City MD,2000.

[17]杨桦。浅析低影响开发理论体系及其在北京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XX.

[18]马克·路易斯,克里斯·宾利,谭佩文。新西兰低影响雨水体系设计[J].中国园林,2013,01:23-29.

[19]白志远。以建设“海绵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的探索[J].中国建设信息,20XX,13:76-77.

[20]何卫华,车伍,杨正,李世奇,吕放放。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09:42-47.

[21]唐绍杰,翟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J].建设科技,2010,13:47-55.

[2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23]马敏杰,姚敏,李英豪,奈超。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J].林业建设,2011,05:49-52.

[24]刘国茂。城市道路与路面雨水利用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04:63-65+146.

[25]张崇厚,高晓磊。中国北方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生态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794-797.

[26]李海燕,罗艳红,张悦。 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13,11:44-49.

城市地理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回顾

笔者认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开始于1950年代,至今经过了60年左右的发展时间。前30年,如大家所知,基本上是模仿和学习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设计。苏联和中国在那个时期的规划设计确实就是一个“设计”,城市规划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就是做好城市建设的空间落位和设计。后30年里,我们在规划理论上或者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上,比较多地引进和借鉴了西方。我们引进的理论虽然很多,但联系中国实际的研究还是很欠缺。

但总体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在理论研究上还是有成就的。我国的城市规划和西方的理论并不完全一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由于我国和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上的不同,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没有办法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论。例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化编制程序与方法,我们有自己法定的《城乡规划法》和城乡规划编制程序。我国的城市规划重视对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化和城市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当前对城市科学的研究不可低估,它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管理、区域等方方面面。

此外,我国有自己的城市科学研究会,并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其中很多研究是结合城市规划的编制进行的,涉及大量最真实、最前沿的中国城市问题。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了《人居科学发展导论》。他把建筑和城市规划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这个学科群综合了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当然,人居环境理论怎么更好地和我们的规划实践结合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大问题。

2城镇规划的现状

全国城镇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设计到综合规划,从孤立城镇到区域整体系统的过程,并进行了多次修编;同时规划体系不断完善,规划管理逐步法制化,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普遍得到改善,市民的居住水平、生活服务配套、文化教育体育设施有了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迅速增长,至2003年城市化水平达30.4%,城市经济发挥了积极的效应,仅用全国土地的3%创造了70%以上的全国国民生产总值,80%以上的国家财政收人;相应城市规划学科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近20年来经历了从恢复到大发展的过程,全国目前已约有130所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以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为生长点,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完整体系,迈向一级学科。

3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

3.1理论缺乏本土化,忽视城市发展阶段

缺少理论的本土化、建立虚假前提、脱离国情,忽视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阶段,混淆了现在和将来的时态。考察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每一个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提出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背景的演变密切相关。城市规划理论绝非数理式的纯理论可以脱离社会历史自成系统运行。超越当前社会现实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前提是对未来问题的预设。这种预设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绝不能作为发展规律简单地应用于实践。例如我国城市化阶段论的研究,逆城市化新城建设等的提出就为贪大求洋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又如,战略规划在中国到底如何编制和规范还刚刚起步,认为应学国外取代总体规划的呼声就不断还有规划年不落后建成国际化都市等等的提法。

3.2城市规划过多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市场”这一概念的引入,规划理论的阐述中出现部分学者仅以市场为导向的倾向,并将其应用到从新区建设、新城建设到风景区开发的广泛领域。在住宅建设领域更是出现仅以市场效益为导向的模式,名城保护、遗产申报也成为一项商业行为,并被不恰当地冠以“城市经营”的帽子,这不禁让我们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新右翼理论,也让我们想起在市场环境下“凯恩斯主义”和经济界经常谈论的“市场失效”等问题,其实即使是新右翼的代表弗里德曼也还是将规划定义为是理性的、社会决策的艺术。显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中国规划领域,仅以市场这个变量为参照是不可取的。

3.3理论实践失效

近年来,规划失效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报纸、杂志以及相关的学术刊物上。所谓规划失效是指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进行的引导和调控失去了应有的效力。导致规划失效的原因很多,表现在规划理论、方法、过程、实施等方面。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武器,城市规划行为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框架进行。虽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始终困扰着规划行业的发展与完善,并严重制约着规划有效性的提高。

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