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2:00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篇(1)

在国内,景观策划概念还是一个新名词,它的诞生是来源于建筑策划概念的发展。建筑策划从国外引进也只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事情。为房地产开发的一部分――社区景观策划也孕育而生。相比而言,景观策划的纵向探索与研究还没有在本行业内被重视起来,而且它的横向应用领域也没有得到更充分的发掘。本文意在通过对相关概念的阐述,希望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

1. 策划的概念

从概念意义上说,策划就是谋略、谋划及战略规划,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在调查、分析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未来某项工作或事件事先进行系统全面的构思、谋划,制定和选择合理可行的执行方案、战略蓝图,并可根据环境变化对方案进行修改、调整的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过程。策划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对应于计划、规划的宏观战略策划和对应于设计、项目实施的微观策划。

策划具有目的性、超前性、程序性、创造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社会经济性、学科综合性等特点。策划流派有管理策划流派、行为策划流派、经济分层流派、人际关系流派等。

策划与不同方向的专业理论融和,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分支理论体系,如政治策划、经济策划、形象策划、城市策划、旅游策划、房地产策划、景观策划等,策划学通过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嫁接,发挥着广泛的实践应用功能。

2. 景观策划的概念

景观策划是策划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领域的应用,景观策划就是运用策划学原理,结合景观设计基本理论知识,按照特定的项目景观建设目标,根据项目的环境背景及现状条件,采取一定的策划手法,遵循一定的程序,对项目进行景观产品的创意、构思与形象定位。它具有自然地理性、文化性、美学性、创意性、系统性、前瞻性、综合性、程序性等特点。

在这里我们要把景观策划和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分开。我们可以先简单这样理解:景观规划是宏观层次的,而景观设计是微观层次的,景观策划则是处于前两者之间的中观层次的。他们的服务对象侧重各有不同,景观规划是面对政府或大的社会团体进行的,而景观设计则侧重于业主,个人使用者。景观策划则应该是由景观设计师这样的专业人士来完成,它侧重的是客观,是对景观规划和设计所代表的利益之间的调和。

3. 景观策划的作用

由于从区域规划到具体景观的设计以及立项到具体设计实施,其中缺少根据总体规划而进行的对景观本身的规模、性质、容量、性格等影响设计和使用的诸因素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归纳分析,从而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和数据这样一个环节,因此往往造成设计师的盲目设计,或变成业主、设计者主观意念的强加,这显然是与现时代强调科学、强调人、强调发展、强调经济、尊重土地的时代脉搏相悖的。景观设计师如此“照章”设计,往往陷于疲于应付一日三改的设计任务书而不得其要领。由总体规划到具体设计的实施,其中缺少的这个环节正是景观设计师进行设计所必要的科学依据,这就是景观策划。

从信息社会的角度来看,业主单方面或者几个专家所制定的景观设计条件及拟订的任务书是缺乏科学性的,它缺少系统的思想,不能与时代、环境进行通畅的交流,没有逻辑的反馈,其设计结果也难免出现种种失误。设计师们仅仅依据只凭个人经验和资料而制订的缺乏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的设计任务书,设计出的作品常常落后于时代,甚至不能满足人们的全面需要。

那么,当今时代景观设计师的科学的设计依据应该是什么呢?这就是“景观策划”的概念。

景观策划就是在策划景观,在景观领域内景观设计师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从景观学的科学角度出发,确立景观设计主题思想,不仅依赖于经验和规范,更以实态调查为基础,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既定目标所应遵循的方法及程序的研究工作。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时期,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基础的建立与巩固是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在经济建设中减少浪费,寻找最优途径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我们应该避免盲目的项目,强调科学设计、合理设计。景观策划环节的导入正是以此为目的。一方面,景观策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使我国景观学体系更加完整而严密,形成一条由景观规划、景观策划、景观设计所组成的景观创作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互为依据和逻辑前提,又共同与其他学科发生联系,进行交融,缩短与发达学科的距离;另一方面,由于景观策划的导入,使景观设计师的传统职能又得到了拓展,进一步深化了景观设计师传统的知识结构,并使之更适用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环境,摆脱匠人式的,填充式的设计方式,使景观设计师亦得以运用计算机、统计学、数理解析法、心理量实态调查等现代手段对景观空间、环境等课题与其他学科的专家们共同进行探讨和论证,使景观设计师的素质及科学地位得以提高,这也是探究景观策划理论及方法的意义所在。

4.景观策划的应用前景

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终会使景观业逐步摆脱那种小作坊式的景观生产模式,走向市场化、商品化。这不仅是行业内相互竞争加剧的后果,更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所迫切要求的。这些也将直接导致现代景观生产的组织发生改变,使用景观的大众参与设计、干预设计和建造管理过程的现象日益增多。更会对景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我们也得看到,景观策划的概念在业内的普遍认同感不高,被重视程度也不够,只有在商品化发展比较快的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应用比较突出,其实在其他的景观设计当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地重视起来。

所以,景观策划无论在我国的景观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景观实践应用当中都有广阔的发展潜力。现有的旅游策划和存在于房地产业中的社区景观策划,以及目前国内部分景观大项目中比较详细深入的前期调研与分析,以及在景观设计方法方面的各种探索都是包含着景观策划概念,只是比较懵懂而已,现在需要的是将景观策划概念明确化并加以具体方向上的研究。这是景观学科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吴粲.策划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篇(2)

主要课程:《税收学》、《贸易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公司金融学》、《政治经济学》、《金融计量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谈判模拟》、《金融会计学》、《精算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证券投资分析》等。

部分高校按以下专业方向培养:信用、城市经济、电算会计、国际金融、国际投资、航空经济、经济计量、金融与会计、能源经济管理、企业财务会计、金融服务与理财。

经济学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篇(3)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通过对土地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目的,集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与传统艺术学院式教育体系的冲突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二、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设计的现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三、对当前国外的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了解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在哈佛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中,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四、“沉淀吸纳与实践创新”是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新思路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1.“沉淀吸纳”是培养学生景观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系统的重要手段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著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实践创新”是学生主动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著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结语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十七大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吴家骅.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篇(4)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理论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是通过对土地以及人类活动空间的理性分析,以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目的,集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

    现代景观设计是大工业、城市化以及社会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来的。它区别于传统造园的根本之处在于,它所要处理的不只是单纯审美意义上的风景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自然界之间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随着当今社会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进一步工业化,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急切需要大量的景观从业人员,而传统的景观设计师培养体制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对当前景观设计教育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以开放的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师已成为当代景观设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与传统艺术学院式教育体系的冲突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景观设计对时代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随着各门类的相关学科不断完善,高科技的设计手段应用于其中,生态的、科学的发展观成为设计的主导思想,当代的景观设计体系因而获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景观设计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评价一个时代社会文明的标尺。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不断地推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是每个国人心中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大量引进和吸收了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当然,全新的景观生态理念也就随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园林文明的发源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式传统的“园林”观念根深蒂固。传统艺术学院式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传承和模仿旧有的园林样式是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主要手段,审美至上的教育目的禁锢着一代又一代设计师的思想。随着中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代表先进思想的生态景观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

    当我们面对几十年来户外环境建设严重“欠账”,并且景观设计又处于起步阶段的社会现状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尽快实施具有科学发展观同时又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景观专业教育体制,促进中国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性转变,加快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操守和创新设计能力的景观设计师,从而达到与国际先进领域接轨、快速提高整体设计能力的目的。

    二、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设计的现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当前中国的教育已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是在代表先进科学领域的大专院校,还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传统教学体系。在艺术教育中更是如此,“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

    景观设计师是通过可视的设计形态来表达创造性的理念,并通过对场地、生态的科学利用来平衡人类生活和自然界、城市之间的矛盾。学生思维就如同一张白纸,对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教学的成败。

    设计思维的发展、突破、创新有一个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零界点往往是一个设计师最痛苦、最彷徨,也是最容易被异化和扼杀的阶段。在教学中,学生们常常会有一个从陌生时的好奇到认知时的激动,以及到深入时的困惑和最终突破的过程。学生们经常感到自己所想的内容很多,但似乎又无从下手,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底蕴不足,同时也缺乏主动性学习。虽然了解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自己的大脑里进行反思和变化,从而不能创新。另外一点是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创造力的禁锢,也会使我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好像修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没有根基。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传承模仿式的教学手段禁锢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全新的景观教育新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三、对当前国外的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了解

    在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景观设计教育模式的同时,了解和借鉴当前国外景观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社会的发展需要景观设计,而景观设计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现代景观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学院派的教学模式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它的核心是“形式随从功能。”在景观学教育中首先倡导了现代主义这一理念,对于持这一观点的实践者来说,它不单只是风格,而且更是一种信仰,也就是对理想形态的追求。

    1900年,小奥姆斯特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其现代学科的地位。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学科教育一直都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同时也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在哈佛,景观设计课程被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领域来对待,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运用各种相关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和设计理论中、民用工程和场地分析中汲取营养。景观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在授课时针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强调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并且加强各相关学科的学生们相互接触,鼓励不同学科的学生通过综合型设计课程,增进了解和相互学习。

    哈佛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设计课:以培养设计技能,广泛接触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知识;2.讲授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和探讨景观设计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3.独立研究: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并完成其研究论文。

    在哈佛的景观设计教育体系中,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其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上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在使学生把握核心设计课程及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特点和个性,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利用学科优势,增强学生与其他学科的学生或是教授们的接触,在学习知识上交叉融合,并且鼓励本国学生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合作,使各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不断的交谈或合作中为每位参与的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当然,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发源地,哈佛的景观设计学科已建成有100年的历史,他们在景观设计教育上的成熟和系统化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获得一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尽可能地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有自己特色的景观设计教学体系,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四、“沉淀吸纳与实践创新”是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新思路

    中国的教育已历经数千年,其发展也较为成熟,中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虽然,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景观设计学科的开展和确立只有短短1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合格的景观设计工作者,已经成为各大专院校艺术学科教育工作者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了。因此,在多年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体会,给景观设计的学科教育提供一个新思路。

    1.“沉淀吸纳”是培养学生景观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系统的重要手段

    景观设计领域经历了多次潮流的变革,从美术学院派到现代主义、生态运动以及后现代主义。如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一切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现在的景观设计学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它将环境设计、场地规划、城镇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诸多学科都包含于一身,这就要求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社会科学知识、生态科学知识以及艺术美学的讲述缺一不可。

    在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围绕设计课,讲授自然学科、工程学科及美学等方面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部分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相关理论,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理论讲授的同时,应该经常从具体的案例入手,进行典型性的研究和分析,并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课中的研究阶段不应该一味地只结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还要引用大量的建筑和美学方面的相关资料,这样讲述的理论才能紧密结合实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吸收。美国着名设计教育家帕勒克就提到,“一般学科教育都是纵深发展,唯有工业与环境设计教育很像是交叉发展的。”所以学生在摄取专业知识的层面上,不能拘泥于某一层面或某一方向的设计书籍,而要尽可能做到“博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量变”。

    现代景观设计领域的广阔性要求从业者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学生在阅读了大量书籍之后,并不意味着就已经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批判性思考过程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达到整合理论知识的目的,使他们所学到的理论都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验证,去除一些错误的理解,将得到验证的理论知识“捆绑”在一起,通过沉淀和吸纳的过程,使之能真正为我所用,从而达到学习的“质变”。

    回顾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从奥姆士特德建立景观设计学科开始,现代景观设计就在一条广阔、综合的道路之上行进着,在对科学、生态的探索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因此在鼓励学生对传统园林的狭隘的唯美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景观形态审美的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杂而矛盾关系中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更广阔的专业视野上看待问题,所以对综合性知识的“沉淀和吸纳”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2.“实践创新”是学生主动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

    景观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专业实践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着名的景观设计师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建立的。一般采取给定典型的假定条件,并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景观设计上的问题来说,针对实地进行系统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并通过对实际场地的调查、测量,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气象资料、人工设施、视觉质量以及环境因子,让学生在感知上有一个具象的概念,并可以直接在纸上进行图式思考。例如,学生在通过对某基地现状条件进行实地测量、调查和分析之后,了解到基地的地理形态、林木分布、水流以及空间的基本情况,并结合任务书中的假定条件,进行图式思考,组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场地的功能关系的分析及评价,对功能关系及评价图表进行反复论证后,得出一个较为满意的方案构思。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实际设计中的动手活动,同时也验证了理论学习成果和自己的设计创造能力。

    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经常启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对一些经验性的理论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创造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设计元素,这样,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语言之后,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

    理论知识的“沉淀和吸纳”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就如同武士有了一颗勇敢的心,那么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他手中的长剑。当二者同时拥有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勇士。

    结语

    中国的城市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地关系将面临空前的紧张状态。设计出人类与土地、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成为当前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景观设计学作为一门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将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滞后和中国景观设计人才的稀缺,这是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的。党的十七大的召开,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势必进一步加快各大院校建立和完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性景观设计教育体系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2](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吴家骅.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篇(5)

[作者简介]秦春林(1970-),女,广西兴安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景区规划设计与管理。(广西桂林54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179)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度教改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1A0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5-02

近些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各种职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因而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在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获得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开发逐步得到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内涵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体系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以及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共同创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劳耐尔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是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学科的相关知识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是以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构建的,将一个工作的完整过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使职业学习与实践直接对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真正达到了教会学生懂得工作的职业教育目的,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为:整体化的职业分析—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首先,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召开由行业专家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通过整体化的职业分析,请行业专家帮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职业技能,选取该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根据学习目标,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内容转化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领域,最后由课程专家和本专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每个学习领域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加工,营造学生要获得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即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在此,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景观设计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知识涵盖面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传统的“讲、练、评结合”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景观设计职业要求。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引领学生探索和理解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学会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如下:

1.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到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邀请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公司的老板和专职景观设计师以及本专业的专职教师的多次专家座谈,对景观设计职业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依据景观设计师完成设计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知识介绍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具备基本的景观设计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景观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景观项目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具备从事景观设计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能力,强化设计思维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现代景观设计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从小范围的环境设计、公园与休闲景观设计到大面积的区域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等都包含其中。在课程选题的设置上,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选择合适的、多样性的项目,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其他的设计就能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在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学生的经验以及就业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一方面,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等题目,锻炼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体会设计的内涵;另一方面,选题偏重于新颖、趣味性、探讨性较高的设计项目,如公园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等,力图激发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对空间的遐想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按照实用、够用、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较有代表性的庭院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等六个典型景观设计工作任务。

3.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就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确定。景观设计工作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受任务、设计方案、绘图、预算等,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从提出工作任务、设计准备、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设计方案讲述、方案总结评价等多个教学主题单元。

4.设计学习情境。学习领域内容确定之后,就要创造类似景观设计工作过程的环境,通过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掌握工作过程的所需知识和技能。

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六个典型工作任务中,以任务一庭院景观设计为例,设计学习情境,其他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可以参照组织设计。庭院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设计步骤如下:(1)提出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包括:确定具体任务;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有关庭院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设计前期准备。教学内容包括: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由组建景观设计公司、业主团,由业主、设计公司双向选择,签订设计合同;组织学生现场勘测;针对设计任务组织课堂教学,分析设计中各种功能的实现;设计公司与业主进行初步沟通,了解业主的设计意向,确定设计风格;相关设计资料的收集,确定设计计划。评价内容包括现场勘测草图和设计计划表。采用学生现场展示、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0%。(3)方案初步设计。教学内容包括:现场以及收集的相关资料的分析;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设计前期的分析报告,制订工作方案及实施计划;确定设计构思方案,绘制设计图纸和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各组方案汇报、方案评介,教师检查学生的计划、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并提出参考意见。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采用学生现场展示讲述、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5%。(4)方案深化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在总结前期汇报的基础上,参考教师的意见,深入与业主沟通;教师讲授拓展性知识,对诊断出的设计问题,进行课堂分析指导;对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设计方案;完成全套方案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的编制。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评价方式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上交,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5)设计方案讲述。教学内容为各小组设计方案的陈述。从方案讲述是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能否打动业主等进行评价,采用教师、学生业主团评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10%。(6)方案总结评价。教学内容包括:各小组自我评价学习和工作效果;各业主团阐述各组设计的优缺点,给设计方案打分;教师对各小组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方案打分;教师总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今后应注意的问题。评价内容包括设计方案主题鲜明、新颖,图面效果,可行性,采用学生业主团、教师分别对各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20%、15%。

四、教学的反映与评价

1.加强了学生对景观设计知识的理解。以前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面对的多是一些文字、图片、设计图纸,不能很清晰地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现在的学习模式建立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了全体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吸收效果理想,一些以前不清楚的知识点现在都能在工作实践当中得到解决。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走入了真实的景观环境,感受空间,在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学习效果也在作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学生更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由于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标准和行业工作要求调整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工作步骤与表达方式,掌握了工作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而且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程最后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得心应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通过一个个工作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重点难点和基本要求。这种课程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递进式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渐加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全面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这种全新的课程开发方式一定会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开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韩伟.基于工作过程的《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篇(6)

当前我国的环艺设计学科除了少数建立在的建筑学院之下,大部分是建立在艺术学院中的。这类环艺设计学科总是以视觉表现为首要解决目标来进行教学的。这样的侧重点不是非常完善至少有着很大的学科知识体系缺陷。导致了学生毕业从业的时候,不能很好的适应实际的工作需要。环艺教学必须是进行多学科交叉互通式教学才能更好适应当前实际从业的需要。所谓的多学科交叉互通教学指的是:在前期教学过程中必须渗透,场地设计、植物生物、测绘、土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等到了高年级设计教学课的时候,运用前期所涉及到的这些知识体系和艺术相结合,完整的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

在设计课的初期应该,首先是建立起学生完整的设计框架流程。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的发展。以具体的实际的地块为作业内容,分小组进行实际调研。制定不同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整个教学过程是:前期调研、数据分析、多学科交叉团队合作、建立数据模型、提出问题、讨论、得出初期解决结果、初步设计、再讨论论证、调整设计方案、最终设计成果、汇报设计方案。

调研阶段是为了以后解决问题而所做的数据收集工作。这一阶段就需要前期所学过的场地调研的知识体系,而这一阶段的场地调研是为了观察和提问做准备,而不是决定任何东西而所作。调研阶段需要解决例如:场地历史背景信息、现状、植物种类是否合理、居住人群情况、土壤类别、水文、气候等等方面的情况。前期的调研越充分后期的工作才会更好容易的进行。然后在调研的时候老师给出学生团队的指导问题,一般来说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容、空间和时间这3个方面来描述所调研区域景观的现有状况?需要学生通过后期的分析数据作出表述模型来回答,说明现象的时候必须有实际的数据支撑。

2、现有景观的其中要素的功能与结构关系是否合理,景观自身运行是否健康?需要学生以数个分析过程提供具体的信息和制作信息过程模型来解答。

3、居住在这个区域人群对这一区域景观的认同?需要学生以评价模型来进行回答,主要考虑居住人群的文化认同、生活习惯。以及具体景观中使用者的评价。

4、如果有可能如何改变景观,希望什么时间在多大范围内?需要学生用改变模型回答,主要是通过调研对未来的假设,并且要通过研究论证不能有明显的缺陷。

5、这一区域的改变可能带来什么不同?需要学生用影响模型回答,这一阶段的结果是建立在前期模型基础之上的,必须依赖于前期条件数据的输出。

6、如果改,景观应如何改变?需要学生用决策模型回答,这个就像前期评价模型一样必须有实际参与景观的人群进行调研,以判断所处居住人群的认同感。

7、对这个区域景观的改造是否有艺术的形式感,美感、具体是运用了什么美学法则?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篇(7)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工学结合;包装设计

角色不同,视角也就不同。情景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职业角色,学会从设计师的视角思考设计。

一、包装设计课程现状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优秀作品欣赏课程往往是提高学生审美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知识学习,主动思考得少,学生对于作品的欣赏总是停留在表层。

二、引入情景教学模式

如何从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笔者认为应该用情景式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索。

校企合作的教学探索,如今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教学探索之中,项目教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传统的高校授课多是老师先讲理论,同学们再做项目,这样教学容易过于理论化,导致理论和实践脱离;第二,如果模拟公司实习,老师(老板)直接布置项目,学生自己做,老师监督,这样学生比较盲目;第三,如果老师先做出来,然后学生仿做,这种教学受制于老师的个人特点,则容易僵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情景教学的方法引入到包装设计课程当中,利用情景教学,让学生们领悟自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能够让学生模拟职业角色来学习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合适的工作场景,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职业角色,老师引导学生们体验角色情感,激活思维,激发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三、情景教学与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为了能够让项目切实融入教学,在学生中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研过程中,通过走访一些设计公司和包装印刷行业,可以发现不同的公司在运行机制、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归纳出了包装行业主要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市场调研、文案企划、视觉设计、印刷制作这四个环节。下一步就是归纳出高校的学生在包装行业刚入职时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设计人员,还是印刷制作人员。

四、情景教学与课程内容

情景教学的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应该采取教师分析案例在先,学生跟随老师同步学习范例,最后自主完成项目老师同步技术指导,整个过程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补充性地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练,教学过程逐渐从以老师为主变成以学生为主。

笔者就包装设计的课程内容设计了7 个教学情景,每个教学情境都体现一个包装设计的工作过程。

情境1:项目需求分析。本教学情境主要介绍包装对品牌推广的影响力。并且根据虚拟项目,让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企业客户。提出他们各自对某产品包装的需求。

情境2:产品的市场调研。通过走访身边的超市、商场和专卖店,让学生们了解目前市场中存在的优劣包装,阐述他们对某件产品包装的认识。

情境3:包装材料的市场调研。带领学生们到专门出售各类纸制品、塑料包装制品的地方了解各种可以用于包装设计的材料。

情境4:包装的视觉风格定位。回顾前导课程中可以运用到包装设计的知识点,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比如利用立体构成的知识和技巧,折出一个或几个完整的纸盒,以包裹住某件商品。

情境5:创意实施。让学生们跟随老师在电脑上完成一整套包装设计,从结构设计到色彩、图形、文字的完整设计。掌握与包装设计相关的各种软件技巧。

情境6:方案细化。让学生们独立完成他们的自选项目,同时老师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进行指导。

情境7:方案展示。学生们展出自己的包装设计,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他们的设计理念。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的重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举例来说,解决设计风格和视觉定位的关系问题,是一名设计师从事设计行业终身都要面对的问题。在上包装设计课程之前,学生通常已经学习了素描、色彩、构成等这类基础课,这些课涉及许多设计手法知识点显得非常零散。仅凭基础训练,学生对知识点只是有了一个泛泛的印象,而真正能够将这些设计手法与实际设计项目有机结合,仍然有比较长的路要走。即便是职业设计师,也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融会贯通设计手法的一部分。积累首先也是通过分析优秀的作品案例积累视觉经验,并借鉴这些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案例分析的方法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如何进行案例分析,其方法本身就是课程的教学目的。

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们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扮演顾客、厂商。角色不同,视角也就不同。顾客以个人喜好看包装,厂商老板以大众喜好看包装,分别提出他们对于包装的要求。学生们带着这样的一种角色定位,进入案例分析。老师在开始时强调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例如:告诉同学们好的包装有助于刺激购买欲、提升产品的视觉价值,并能够确立品牌身份。老师随后可以自己先带头扮演厂商角色,提出项目,要求在座的各位同行和设计师们共同出谋划策,从包装上想办法提高产品的价值。这样一来,老师就成功创设了项目工作情景,开始了情景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绘制一个多列的空表格。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把与包装设计有关的知识点罗列其中。

老师一步步引导情景的进程,提出许多和这个项目有关的问题。例如:

问题1: 通过观察这组包装,这一系列产品包含了几种形式的包装?

问题2: 有哪些东西需要设计?(设计内容)

问题3: 整个包装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问题4: 猜测顾客群定位是什么?

问题5: 根据这个风格定位,同学们能够在脑海里浮现出哪些与之相关联的画面。

在同学们讨论问题、老师总结问题的过程中,就解决了关于包装设计项目所要面临的种种问题。老师最后给出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与设计师的成熟方案进行比较,得到自己的学习目的,了解了实际项目的进展方式,并且了解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应该如何去思考项目。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景观设计是一个体系,景观设计教育学是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景观专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基于现代化高度工业发展与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世界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爆炸,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发展不平衡性。即使城市不断像摊大饼一样不断向农村和城镇扩张,依然满足不了交通、居住和工业的发展。而环境的破坏更为景观设计专业的诞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人类必须与他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谐相处,即使开发也要与大地景观相融合、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人类社会的未来,由于人口迅猛增长和对自然资不断增长的威胁。那就铸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演变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协调的特殊的专业方向。我们现在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它就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L. A.)。环境景观设计专业

这个专业在18世纪以前,是从欧洲13世纪的造园术发展而来的。到了19世纪,这种新的专业(L.A)的名称.是由美国Landscape Architects之父,F. L. Olmsted(奥尔姆斯特德)在1858年提出来的,专业的核心应是“城市环境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和“园林艺术”。

一.景观基本的含义和相关概念

学科的含义:“这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并正不断发展年轻学科。其涉及领域关系到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大地生态、城镇和大都会的景观。”

景观:景观指生态、技术和文化进程在某一点上的反映,其内容包含以下含义:例如荒原是自然景观,城郊是郊区景观,内城是城市景观。

景观设计师:从事土地使用和室外设计的行业,项目类型和规模如下:全球景观管理、场地设计、区域景观规划、开放规划、生态规划与设计、设计的社会和行为特性、景观施工和设施运营。

景观行业:在管理、规划和设计自然和文化景观时结合艺术学科的行业。

景观设计:创造有回应式、有意义、可持续和可再生的景观。

景观生态:这门科学认为景观学中最重要核心内容。各个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交互式整体,整体极其部分在功能和表现上有机结合,所有的部分和整体都在变化,实现动态平衡没人只是其中一部分。概念综述,探讨以景观设计师决策的视角以及对完美看待、管理和设计景观构成影响的种种问题。景观的含义介绍了多种认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观察和归纳出景观的内涵。

二.景观设计教育

当前一些人仍认为景观设计学专业就是艺术设计,本文诠释了其概念的不同,贯穿一个主题,即L.A.是一个交叉学科。任何广义艺术学,甚至筑学是不能把L.A.包含在内的。建筑专业是用无生命的材料来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景观学专业是用有生命的植物群落、地质景观原貌有关的材料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显然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正如一位城市园林规划师,如果不掌握3 000种以上植物,是难以胜任主持总体规划这项工作的。相当于一位景观专业培训出来的设计师,如果不懂空间管理,不能从规划的角度、区域生态的出发点去思考解决问题,是不能胜任景观规划专业的。如果请一位没有学过植物学的建筑师、规划师或美术师来主持这项工作。那么,除了在平面上勾勒出铺装和绿化也别无工作可设计了。

景观园林师主持、承担总体性工作。这就为培养景观设计专业性人才提供了依据。教育学的理论及继续教育上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未来的设计者,向着可持续和可再生方向发展。景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创造性的整体反映。 “受到真正的教育意味着悟性的深化,而不是信息的累加;意味着对人类极其问题理解清晰、透彻,并寄予同情。”――诺曼・文参特・皮尔

为深化悟性,并促进“对景观设计专业的透彻、清晰的理解,高等教育必须教育学生,使其思维不局限与科学“范围”,更要帮助他们打开视野,成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和相关其他信息串联起来,系统分析。其他专业学生必须跨越本专业界限,超越狭隘和片段思维,系统、联系、再生的眼光理解本专业。

三.景观设计的前景

二战以后,这景观学科迅速发展,工作领域也越来越大,包括城镇的规划、扩建、改建,国家天然公园、森林、绿地、广场和工业区等建设工作。德国,20世纪30年代,这次行业从事全国高速公路绿地系统的规划。荷兰还从事围海造园林绿地的工作,现在还从事城市,建设工作。就现在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状况来分析,美国依然是目前国际化景观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中国、英国等其他国家也都有各自的偏重点。但景观设计总体前景使我们经过严密思考又回到了科学体系阐释的起点。社会需求是全球体系渐趋发展和人类需要的最终依赖的决定力量。设计生态性质号召景观管理、规划和设计行业紧密联系设计的生态环境,再造丰富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相应的景观高科技的研究、引进,数字化景观,人与自然的对话呼吁相关行业应用新兴的设计方法、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四.结论

当代的城市景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人们的审美观念泛化的情况下,现代景观的核心是创新与求变,景观教育产业也要符合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的。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气象等自然科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系统工程学科。它包括从古典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同时运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如航测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景观行业教育发展应尽可能地从其它学科的引入分析和研究中,特别是符合时展需要的艺术中汲取新的表达语言以充实自身,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巨匠的脚步使城市景观向前发展,接着却是长时间的倒退。(环境的严重破坏)作为新型行业的发展,以一种具有更符合时代的发展的一面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现代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能源工程、文通工程、矿山工程及军事工程等都应满足景观固有的发展规律和依据。

参考文献:

[1]Forman. R. T. T.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

[J].地理学报,1998(12):11~20.

[3]车生泉.城市绿地结构分析与景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John .L .Motloch.景观设计理论与技法 [M].南京: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篇(9)

(1)过于强调软件操作

高职教育需培育高学术,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固然要重视技能,但技能不单单是软件的操作,因为软件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设计能力、施工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是不同于单纯理论的实际操作。就目前高职景观规划课程来看,大多偏重于CAD,PS,SU等软件的实际操作,忽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态意识及社会意识。学生们往往软件操作能力很强,但是设计的实际项目缺乏分析,不够合理。

(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不够系统

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交叉性很强,涉及内容广泛,需要植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辅助。首先,就课程体系而言,学生除了基本的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及CAD,PS,SU等基础软件课程之外,还应了解RS,GIS等信息技术及参数化设计软件课程,景观技术课程,植物搭配课程,景观生态课程等。其次,就课程内容而言,涵盖范围较小,内容不够系统。目前的课程内容除了讲解基本原理之外,主要包含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应包含哪些内容?这些都是值得探究和改进的。比如,将知识模块设置为广场规划设计,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内容的话,学生掌握起来会更直接,更系统。

2.发展方向

(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的教学内容基本分为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和园林植物4个知识模块。而目前景观规划设计岗位多分布在建筑设计公司,园林设计公司,以及小型的设计工作室,涉及到的实际项目主要是以以上4个模块为主,分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具体岗位。因此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除了讲解以上4个模块的基本原理及相应案例外,还应掌握景观项目方案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等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阶段全套图纸设计与文本制作并熟悉相关设计规范。具体体现为①景观设计原理部分,学生应掌握4大模块的设计原理;对气候影响,地形改造,土地利用,植物配置,水资源的了解与掌握。②设计前期工作阶段,学生应了解任务书;会实地测量;能够对实地资料与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作出综合分析与评价。③方案设计阶段,学生应会分析并绘制总体平面图及各类分析图,透视效果图等。④扩初设计阶段,学生应会使用CAD表达相关图纸:总平图,道路设计、植物配置、景观节点的平、立(剖)面图等。

(2)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经过基础理论,专业理论,顶岗实习,最后到职场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必须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虽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实践,但基础课程是提高职业技能的奠基石,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行业规范的重要体现。其次,专业理论应实行项目化教学。教师必须是有实际项目操作的经验和能力,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在做项目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意创新的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再次,顶岗实习环节是强化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要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国外,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实习锻炼,了解新锐的设计理念及先进的设计技术,开阔设计视野。

(3)积极推进师资建设

培养高技能学生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专业,推进师资建设包含两方面含义:首先,在校教师需走出去,一是到企业中,接受锻炼,了解最现实的行业需求;二是参加相关培训,接触新观点,新理念。比如,自去年起,景观行业兴起了一股“海绵城市”的建设高潮,“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被应用到很多景观设计中。可是什么叫“海绵城市”?它是如何应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该用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流程及技术是什么?对于教师来讲,如果没在企业中接触实际项目或参加相关专题培训,很难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带给学生。其次,尽可能聘请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企业员工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熟悉各种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的设计规范及设计方法,他们会用实际工作的角度给学生讲解现实而直观的实际案例。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法、案例讨论法、参观考察、点评作业等方法。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应用时要协调统一,灵活运用。比如,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可能对单一的讲授法不敢兴趣,因此可以将案例讨论法作为知识传达的重要方式,对某个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讨论,会比讲授法的效果更好。除此之外,应以教师工作室为教学平台,形成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讨论方案,学习软件的灵活运用等;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将某些设计理念及原理告知学生,并让其学会使用。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篇(10)

一、景观设计思维程序的发源

景观专业产生于19世纪至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英国规划师、教育家盖德斯(Patrick Geddes)提出“调查――分析――设计”模式(Survey―Analysis―Design),即SAD Model设计思维程序模式,并首先应用于景观设计领域,是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设计思维程序。推祟这一模式的设计师麦克哈格认为,只要使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就能产生令人满意的设计成果,甚至提出“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将产生同样的结果”。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景观方案设计中强调对场地现状以及使用者的行为心理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经过一系列的理性研究判断引导思维走向设计方案目标,从而完成设计过程。

二、 景观专业设计思维程序与项目教学法的关系及意义

从对景观设计思维程序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在景观设计程序中,设计思维“调查――分析――设计”SAD模式是传统的最基本的设计程序思路。怀疑论者们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修改传统的模式,但终究是传统设计思维模式的延续。

景观专业结合实践项目课程的教学体系,采取通过给定典型的实题项目中的实际条件,或者结合实际场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想象、思考、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实践项目设计课程进行其他理论知识、设计技巧与设计表达技能的学习。就其根本而言,设计就是一个与有关参与者共同寻找矛盾、认识矛盾、化解矛盾、协调矛盾,把包括成本和结果在内的所有起作用的要素,关联成一个诸矛盾最佳结合点综合整体的过程。因此,学生设计思维程序的培养一直是景观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

这种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要求不同、针对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的能力不同,进行单项项目训练、专项项目训练和综合项目训练的教学方法即实践项目教学法。当然,项目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不同项目的改变导致景观场地、实际条件的调研交流等问题也会改变,而且工程项目的命题设计和计划安排具有偶然因素。也许是一个公园、文化广场、商业街道等。不论项目的命题是什么,每个不同项目的解决设计方案是不同的。每个新项目都有着不同的条件和要求等,因此其设计方案也各不相同。实际上针对项目的解决设计方案最终成果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在于设计过程中学生在寻找设计方案所经历的思考的程序过程而形成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即理解和解决问题矛盾的SAD思维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培养正确设计思维程序的教学途径,设计思维程序是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体系里完成满意的设计方案的思考过程的根本。那么如何有效地通过这些实践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过程训练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思维程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便成为景观专业教学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层级式实践项目教学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通过不同教学模式下如实验室教学训练、校企合作的核心课程、模块式的教学课程、“3+1”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以项目带设计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式的课程教学安排,训练学生建立“调研――分析――综合”的设计思维方法。构建层级式实践项目教学法贯穿景观设计思维方法培养全过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一)专业实训实验室教学训练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同样也是设计思维程序建立的技术支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训实验室主要有建筑模型制作实验室、光环境测试实验室、建筑材料展示实验室和植物苗圃实验室等。这些专业实训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验证课堂理论知识以及认识材料、工艺、体验灯光灯具、制作模型等的试验基地,对学生的设计思维意识的开发、动手制作能力、空间尺度感的建立、工艺材料认知、项目课题调查研究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设计思维程序中从基本的认知理解能力到调查研究能力。

通过实验室的教学使学生从材料的应用、景观植物的认识、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尺度及辅助设计技术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从景观专业设计的角度出发,在解决多方面的矛盾与需求的前提下完成设计,提升设计思维本体的调查研究能力。

(二)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核心课程,进入实际项目的勘察调研分析,着眼于培养理性分析能力

景观实践项目设计课程中,学生容易较早注重在空间形式上图形的比例、平衡、造型、对比这些美学角度上的思考,但这只是浮于形式模仿上的表层形态,没有真正深入设计施工工艺及社会功能需求深层,在课程设置上借助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项目建立核心课程,增加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对项目进行场地实际勘察调研收集资料进而理性分析的过程,增加测量工艺的课程教学,以及了解技术的新成果、新趋势,实际项目设计与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实践知识。

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切入点,不同的分析过程。没有严格统一的分析模式,分析过程与项目的相关因素的复杂程度有关,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次、渐进、反复的分析。随着这些基本分析的进行,学生就会考虑实际的细节,如尺度、形状、材料、结构体系等问题。需要对各种相关联的因素进行综合评判,通过思维过程的演进,提炼出复杂因素与设计成果之间的关联,找出解决矛盾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最终的设计形式就会显得不那么主观臆断,这种形式将更多的是一种结构和材料相一致的功能性的表达,而不是简单地仅仅从形式的角度来提出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核心课程模式,有利于提高理性分析的效率,完成设计,更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模块式教学课程设计,通过针对性的模块式实践项目课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发掘创造潜力

以项目命题的自由组合模式教学,形成灵活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教育体系,如校内相关专业内的教师交流与合作;结合实际项目的Workshop和studio课程方式,开展短期研讨班以课程设计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与法国巴黎艺术大学短期workshop课程,每年有两次项目课题分别由中法双方命题,分别在法国和中国对实践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设计方案,再由中法双方的教师团队对方案进行评审交流;学校之间项目命题的交流,除了交换生、教师兼课等合作方式外,学生间的模块式的实践项目合作、设计交流等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的知识、信息培养,以及提供了国内外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交流及设计思维程序方法交流的机会,例如,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组织的“发现之旅”深圳大学设计营,以国内外多所学校师生组成的交流课程,以项目命题完成的完整设计过程的为期两周的模块式交流课程。这种模块式教学的课程优势是提供了新鲜而又多元的教学环境条件,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在人文、环境、语言等背景差异下的适应合作能力以及设计综合驾驭能力。

通过这种模块式的教学课程设计训练,培养学生的专项项目设计能力及能够完成项目完整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

(四)“3+1”模式的教学设计,提供就业前的实战训练机会,进一步强化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

“3+1”教学模式将大学课程分为3年+1年的教学安排,即“3”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毕业设计两个部分。“3+1”教学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3年在校进行通识课、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包括一年级的基础课,二、三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两部分内容,最后一年到企业、设计单位等现场设计实践。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也可以结合在企业里的实践项目来进行,这种教学模式能缩短学生转换角色的时间,提前适应在社会平台上实际的设计过程。“3+1”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教育的形式,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设计思维方法的专业实践课程的层级式中最高层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设计能够由“纸上的设计”向接受社会的设计实战检验的设计转化。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多是以景观项目带设计的课程形式完成,企业实习中,创造了较多完整进行项目设计全过程的设计实践机会,同时提升自己作为景观设计师如何与甲方交流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这样一个教学体系里,专项专业课程如照明工程、材料与工艺等解决专项问题的课程,与设计思维培养发展之间的相互协作比较困难,容易使得学生对这些单项课程练习的理解孤立化,没有建立与项目实践课程的联系,因此让这些专项课程与实践项目设计课程穿插,使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相互穿插的课程体系。整个学期的教学课程安排成一个大的项目计划,其中包含着多个彼此相关的单项问题,实践项目设计的课题课程就像是树干,单项专项课程就像是树叶和树枝,教学课程体系像是最终组成的一棵茁壮完整的大树。

结语

景观专业的学生们通过课程实践、项目设计训练和与企业的设计实践,基本具备了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正确的设计思维程序方法,再经过一年的毕业实习与毕业实践,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得到加强巩固,完成具备正确设计思维方法,能够从勘察调研、理性分析,提炼复杂因素与设计成果之间的关联进行综合设计得到解决方案,并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景观设计者的教学培养。

(注:本文为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ER2013C59)

参考文献:

[1]G・卡伦.城市景观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会计就业前景分析论文篇(11)

广泛观摩他人的作品是学习绘画的必要环节。在观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很多杰出的艺术作品,而且形成了良好的视觉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绘画的变化和发展脉络。这是接受美术基础教育的最佳途径。美术作品的赏析,不仅限于美好的视觉体验,实际上还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来讲,美术作品作为任何一种悠久文明的发端之一,先于文字、先于伦理而出现,是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发展过程的至关重要的载体之一。从小的方面来讲,美术作品的赏析是形成个人审美情趣的关键,不仅对艺术专业人士非常重要,对建筑、规划、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人士也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所以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在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革命救国等理念时,当时的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就曾经大声地呼喊要用“美育代宗教”。可见,美育对民族和个人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中国的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类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专业问题。而从应用性学科和大众美术教育的角度看,美术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体系。例如,在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名家流派,如果我们单从“点”的角度观察,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真谛。笔者在西班牙马德里参观了普拉多美术馆和索非亚艺术中心后,对此感触颇深。这种感触不仅仅来自艺术的层面,更多的是来自思想文化的层面。

普拉多美术馆主要展出的是西班牙传统的绘画作品,而索非亚艺术中心主要展出的是当代艺术作品,两者的风格迥异。单就收藏古典绘画作品的普拉多美术馆来讲,不仅有委拉兹贵支、戈雅、鲁本斯等著名画家的作品,还有同期众多画家的作品。其布展的历史脉络也非常清晰,从公元前艺术的萌芽,到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等。参观者通过对比,可以从众多画家的作品和清晰的绘画历史发展过程中,真正领悟什么是中世纪绘画和文艺复兴,什么是名画家、他们作品的伟大之处、他们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他们的思想领域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是怎样体现在绘画中和体现在人物的表情、绘画的色彩等诸多细节上的。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参观时间,但是笔者在大量的对比中形成的震撼和感触是巨大的,也深刻认识到造成中国美术教育落后的原因之一在于美术馆系统的缺失。陈丹青先生对这种缺失也深感忧虑,在他的杂文集《退步集》中指出:“印刷品虽便于流传,然其大弊是无序,每本画册的获取途径、翻阅过程,随意性、偶然性太大了,久而久之,乃无形中构成几代人芜杂混乱的美术史观,以致无所谓史观,只是对一两位画家发生偏爱,有点无面,散乱失序。其结果,是我们的个人经验总难在整体文化背景中寻获适切的位置。”

二、风景园林教学中实例分析的特点及作用

(一)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实例分析与美术作品的观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1、理论来源具有一致性

风景园林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其很多理论和方法都来源于相关学科专业。其中,许多技术性的理论来源于规划和建筑领域,而有关视觉艺术方面的理论则主要来自于美术领域。

2、美术作品观摩与实例分析的目的性相同

通过广泛的观摩、考察和分析,可以开阔眼界,探索更多的美术或设计表现形式和方法;并且从传统的艺术思想中吸取营养。没有一种新的风格和思潮是凭空产生的,正如许多现代画家都从浩如烟海的意大利古典主义绘画中汲取过营养一样,很多现代主义园林设计师也是从中国、法国、意大利的古典主义园林中获得灵感的。

3、美术作品和园林作品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是美术作品还是风景园林作品,透过每一个优秀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都能感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和文化在艺术和生活的不同领域折射出的光芒。这也正是美术作品和园林作品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得以流传的关键。

(二)风景园林教学中实例分析的作用

1、风景园林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一些概念性、技术性的知识,而且还包括一些有关视觉艺术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容。其中,所涉及的一些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比较抽象,需要借助一些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所以在风景园林教学中引进美术作品的观摩与分析方法,有助于将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如同在绘画中对不同场景、不同气氛的表现需要做大量的练习一样,在风景园林设计的教学中,每一个实例的分析,都是介绍给学生一种具体的设计语言,都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使之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更直观、形象地了解风景园林这个行业。

3、我们知道,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不只是要悦人眼目,还必须能够打动人心,使人们体会到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背后所蕴藏的社会和人文发展的变化。同样,风景园林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作品以及不同设计风格的作品也蕴藏着行业发展的脉络和方向。所以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的实例分析,其作用不仅在于使学生对单一的“点”有所了解,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在今后的发展中以更高的视点来对待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尤其是要立足于学生良好的设计习惯和广阔的设计视野的培养。

三、风景园林教学中实例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实例分析存在系统性的缺失

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实例分析与美术作品的观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也具有相同的忧患,即在教学中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通过举例来分析每一种设计思潮和设计方法。但是,如果仅仅介绍单一的作品,而不将其来龙去脉分析清楚,那么就会使学生只看到作品的表现形式,而忽视作品所蕴藏的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发展和变化。这将导致学生在现阶段和今后的设计中盲目引用,而缺乏对设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各种出版物的良莠不齐加剧了系统性缺失

随着国内外信息和文化的不断交流以及“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总量急剧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显著加快。各种出版物、资料集之丰富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也因其良莠不齐加剧了风景园林教学中实例分析的系统性缺失,从而使学生把盲目地生搬硬套以及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等习惯带入到风景园林设计中。在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空前繁荣、风景园林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回头审视诸多作品,那些新奇的或者在局部“点”上似曾相识的作品远远多于那些能够折射出社会、自然环境的迅速变化的作品。由于设计师对社会、自然环境的迅速变化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以装饰性的矫饰代替了设计师的思想,所以一些风景园林设计作品成为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

四、风景园林教学中实例分析方法的探讨

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风景园林教学,导致系统性缺失的原因有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因素。从硬件方面讲,中国的美术馆数量少、规模小,导致藏品无法充分展示,以致美术作品观摩的系统性差,难以给公众提供良好的美术教育。这一点反映在风景园林教学领域也是一样。因此,在硬件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教师在风景园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弥补这种系统性的缺失,在进行实例分析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技术性手段和单一实例的介绍上,而要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紧密结合,将零散的实例串联起来,在历史的纵向上讲清前因后果;并且关注同一时期的风景园林设计作品与艺术、哲学领域的横向关联,使学生真正了解作品在社会历史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定位,将孤立的“点”变为整体文化背景这一“面”中的“点”和历史发展过程这一“线”上的“点”。

在设计形式和内涵上反映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变化,在西方设计师的设计作品中体现得较为清晰。例如,在介绍“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时,势必要对其代表人物丹·凯利的作品——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国家银行总部庭院作一分析。这就要求教师在实例分析时,不仅要介绍他将建筑中分割空间的“墙体”转化为园林中的要素,如林荫道、绿篱、草地、规则水池等,以形成一个个带有现代主义意味的流动空间,流露出浓厚的结构主义韵味,形成具有典型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设计形式;还要介绍为什么他会使用这种形式以及为什么这种形式会在园林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会给与后来的设计者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