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航空概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2:07

航空概论论文

航空概论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72-02

航空航天技术是表征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力学、热力学、计算机技术、材料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子技术、喷气推进技术及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综合体现[1],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工业实力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事业,为了振兴国家,促进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很多航空航天类的院校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相继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受到在校大学生的一致认可,特别是“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以后,航空航天知识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2]。因此,开设公共选修课《航空航天概论》,普及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日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航空概论》课程是我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针对航空特色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使学生初步建立航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他们学航空、爱航空、投身于航空事业的兴趣,使他们初步建立航空工程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本课程的教学现状

《航空概论》作为一门全校公选课,开设对象以低年级学生为主,选课的学生人数多,学生专业知识背景很复杂,层次参差不齐,而且这门课程涉及的学科也比较多,其中有些理论知识,例如空气动力学、飞机发动机对很多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机械呆板,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厌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航空概论》是一门关于航空方面知识介绍的基础课程,基于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考虑,教学内容应该通俗易懂,不能有太多专业性很强的词汇,要注意扩宽知识面、保持内容的系统性,反映出科学前沿,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趣味性与知识性,在实际当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比如有鸟类飞行可延伸到现在飞机,有放风筝延伸到飞行原理,进而讲解飞机的构造原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例中汲取航空知识。这样做即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又可以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航空概论》是一门以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信息量大,且大多数内容以讲述为主。为了避免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时,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作为授课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总结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互动、自主式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若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为了让学生更了解世界航空发展历史,教学中可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航空器的各种资料,包括航空器的图片、型号、性能、发展概况等,然后上台介绍给大家,通过收集、讲解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扩大知识面,增长更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二)启发、联想、讨论式教学方法

在讲述某些章节内容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伯努利定理时,由于公式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如果直接向学生灌输定理的内容和公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定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定理的内容。具体授课过程:两只手各拿一张纸,向纸中间吹气,让学生观察。问题1: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答两张纸相吸了。问题2:两张纸为什么会相吸,学生答两张纸中间的压强变小了。问题3:压强代表的是空气中的那种能量?学生答“势能”。问题4:当压强减小时,空气中哪个参数变大了?学生回答“速度”。问题5:速度代表着空气的哪种能量?学生回答“动能”。问题6:当速度增加时压强为什么会减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互讨论,再进一步引导,势能和动能的关系,以及能量守恒定律,最后总结出伯努利定律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问答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加到课堂中,主动思考,积极讨论,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对于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航空概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航空知识,显得尤为重要[4]。因此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慕课、课外实践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快捷、高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视频、动画、文字于一体,有着文字信息无法比拟的优势。很多的知识比如讲解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和教师的口述,学生很难形成直观的印象,甚至费劲口舌,也无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而采用多媒体的形式,通过视频和动画把气流在发动机各部件的工作过程进行完整的演示,可以非常直观和形象的把信息表达出来[4],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印象,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课程开设

我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通了网络教学平台,并为每个教师和学生设置了一个网络账号,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上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可以在网络平台建立:(1)飞机图片库。将国内外典型的军用、民用飞机的形状,特征、尺寸和功能建立档案,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更多飞机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2)飞机影片库。把一些战争场面中飞机的飞行状况和性能通过影片展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感受战争的残酷性的同时更加意识到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航空报国、为国争光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5]。(3)老师可以将课程的重点难点上传至网络平台,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答疑解惑。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线学习,方便快捷,提高学习效率。

(三)慕课

慕课,英文名MOC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意思为“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由教师负责、很多学生参与,集讲课视频、作业、互动、测试相交织的网络教学模式。将慕课翻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应用到《航空概论》的教学实践中,课前学生学习在线课程,积累知识,为上课做准备。课中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包括成果展示)、评价(包括学生互评)等学习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航模队,进行飞机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如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与实践动手相结合。现在,航模队的学生不仅可以做出纸质、木质的飞机模型,还能做出可以遥控指挥的飞机模型。并且,通过自学学习遥控飞行器的技术,已经具备航模飞行表演的能力,个别学生还参加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广州分会场上的飞行表演。通过课外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考、维修飞机航模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集体荣誉感的观念。同时可以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航空航天科普创新活动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

《航空概论》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且选课学生的背景专业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因此进行教学改进是现实教学发展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教学改进,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础,贾玉红.航空肮天技术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肮天大学出版社,2005:9-1.

[2]王文虎,“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技咨询,2007,(7):100.

航空概论论文篇(2)

任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的岗位任职能力,而受教育者的岗位任职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基础知识之上的。由于任职教育的受教育者在经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加上岗位任职需求各不相同,任职教育是一种层次性特征较为明显的岗前职业教育。这种层次性体现在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活动中往往是同一门课程要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本文以《航空反潜概论》课程教学为依托,分析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特点,并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付之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特点分析

任职教育是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大范围、多层次、多阶段岗前职业教育。教育对象既包括依托国民教育“4+1”学员、“分流”生长干部学员、轮训的在岗干部学员、拟任职、拟转岗的干部、士官学员等。层次之多、需求各异给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我们按学习能力将各层次学员粗略地划分为“初、中、高”三个梯次:一是直招士官类,这一梯次教学对象大专起点无部队经历,定为初级学员;二是士官大中专、轮训班、短期培训类,这一梯次教学对象高中(职)起点有部队经历,定为中级学员;三是生长干部“4+1”、硕士和博士类,这一梯次教学对象本科后起点其中一些有部队经历,定为高级学员。

(一)初级学员的特点

直招士官学员多为职业技术院校大专毕业。这类学员军事文化基础和军事素质薄弱,接受能力偏弱,少数学员学习自觉性较差,求知欲不强,惰性较大,更有甚者对新知识、新技能因畏难心存抵触。但是,直招士官多数学员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加之对航空反潜(水中兵器)专业知识一无所知,故对军事知识有学习的渴望,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中级学员的特点

士官学员均来源于部队,有一定部队的工作阅历,有的虽然并非专业对口,但熟悉部队,熟悉装备,对部队生活和各种规章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学员学历都为高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对装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些学员明确自己存在的不足,对专业学习积极性高。有些学员因文化基础较差,在部队工作阅历较浅,对岗位需求较为模糊,存在学不学无所谓颓废倾向,只求过得去不求学得好,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高级学员的特点

“4+1”合训分流学员,其军事素养和基础知识扎实,其本科所学专业大多为电类基础或机电结合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了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了本专业所需求的基本知识,如大学物理、电路基础、电子技术、机械制图、自动控制原理等。该层次学员特点是:起点高,功底厚,接受能力强,但缺乏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非航空反潜专业出身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此类学员特点是知识面宽广,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理论探究能力。

二、不同层次教学对象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使课程运作的系统性与有效性耦合而呈现教学高效益,就必须对课程教学各要素进行有效规划和设计。《航空反潜概论》是航空反潜鱼雷和水雷直招士官、士官大中专、培训班(短训班),以及兵种战术学非反潜专业出身的航空反潜战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采用“双主线”构建:一方面是充分体现教员主导作用,精心安排与设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设计学员学习活动。所要完成的教学总目标是:使学员掌握航空反潜作战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整个航空反潜作战系统及其涉及的内容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相应的岗位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初、中级学员,强调“干什么学什么,能学什么教什么”,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为目的,只要求知道航空反潜“是什么?”和“有什么?”,不要求“为什么?”。针对这一层次学员教学内容设计尽量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例如第六章内容、第三章第七节等内容不作要求;对每章节的概述、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典型武器设备介绍、发展趋势四大部分,工作原理作为一般了解,有关理论公式以及推导均被弱化,发展趋势仅作为课外感兴趣所了解的内容。对概述中的武器设备的定义(概念)、发展过程、特点和现状等,发展过程不作学习要求。二是注重理论与实际装备有机结合。如第五章航空反潜指控系统没有过多的讲解概念和系统,而直接讲解我海军航空兵现役的四型火控设备,以便于学习掌握。对于高级学员,强调“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训什么”,以传授理解性内容为重点,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战术问题为目标。一是关注教学内容岗位性。要求学员不仅知道航空反潜“是什么?”和“有什么?”,而且要明白航空反潜武器系统“为什么?”有这么多分系统组成,如果分系统出现问题“怎么办?”来选择内容。二是关注教学内容先进性。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遴选部分国外反潜战的战术思想、反潜装备以及战术运用。注重问题的设置,采取有简单到复杂、有局部到整体逐步递进。

(二)学员学习活动设计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员的支点。对于初、中级学员来说,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一些带有趣味性和悬念性的“小疑”,让学员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作出简单的回答,通过质疑和释疑,使教员和学员产生共鸣。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实物、图片和动画等形象直观手段,激发学员学习积兴趣,使学员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丰富学员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对于高级学员来说,教员通过设置“大疑”引出教学内容,采取课前思考题、研究专题等形式,使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攻关等形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通过小组“释疑——质疑——生疑”思想火花激烈碰撞,营造活跃的专题研讨氛围,研讨结束教员对得出的结论进行点评,必要时可由专题讨论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使课堂产生深层次互动效果。

三、不同层次教学对象教学实践

《航空反潜概论》课程教学对于无部队经历的学员来说,是一个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而对于有部队经历的学员来说,是一个克短治弱的过程。为此我们紧紧把握不同层次学员特点,遵循其认知规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以满足学员知识和能力需求和岗位任职需要为根本目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一)初级学员的教学实践

从地方入伍的员班(直招士官)等学员的基础理论和学习能力较差,缺少军事知识基础,更缺少航空反潜相关基础知识。准确把握士官教育的起点和教学深度,采用“启发和精讲”相结合教学模式,着重航空反潜武器装备概念的介绍,以及与实际装备的结合,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以通俗、浅显、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变的方式,把航空反潜的有关基本知识介绍清楚,使学员听得懂,记得住。在教学授课过程中,为了提高学员学习热情、增加感性认识和提高学习效果:一是组织到部队参观和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等;二是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用丰富的图片和多媒体课件激起学员的学习兴趣,用通俗的语言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三是多写板书,让学员多记笔记,掌握重点。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员对航空反潜系统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航空反潜是干什么的、有哪些搜潜设备或手段,有哪些攻潜武器等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中级学员的教学实践

针对从部队来的士官大中专学员或各种短训班学员,其文化基础理论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但熟悉部队、熟悉装备的现状。课堂采用“问题和类比”相结合教学模式,弱化武器装备概念介绍,强化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与实际装备的结合,有条件的比较不同装备的结构与原理;在讲解反潜鱼雷工作原理和战技性能时,用一些技战术问题和部队使用中遇到的困惑引出讲解内容,通过“类比”方式比较不同鱼雷性能指标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员加深了对将来所使用武器的理解和掌握,也了解了其他武器装备。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员在对航空反潜武器装备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加深了对武器装备结构原理的理解,增强了武器装备的使用和应用。使学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部队岗位任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级学员的教学实践

对于该类学员,本着“学为战”和“练为战”的原则,采用“想定作业与专题讨论”相结合模式,以航空反潜平台知识为基础,以搜攻潜技术为核心,来选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体系;以掌握和理解搜潜与攻潜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声纳搜潜、鱼雷攻潜为主,注重其他搜潜设计、技术的结合和联系,在掌握搜、攻潜工作原理的同时,建立航空反潜作战系统工作以及航空反潜武器系统总体结构的概念,为学习航空反潜装备奠定基础。教学实施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理论知识拓展、应用到实际航空反潜武器装备中去,给学员建立真实、具体的概念。以典型航空反潜平台武器系统为基础,沿着平台、搜潜、攻潜、指控和对抗的主线,逐层递进的展开其内容,其中应重点突出搜潜系统和原理。为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有相关专业基础的学员充当“小教员”,在学员中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引导学员把已有基础知识和同学的知识转换为自己专业学习、应用能力。由于学时数的限制,部分内容应要求学员自学或通过专题研究等形式完成反潜战术课题内容。引导学员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使学员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而且也有利于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提高学员的学习、研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对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航空反潜概论课程,则是以自学为主,提出目的和要求,分阶段、分章节进行提问、答疑和讨论,最后写出课程学结和专题论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和互动性,充分调动和利用学员的多种感官,培养其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全面了解部队作战训练的背景、内容和特点,直观感受任职岗位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益。

四、不同层次教学实践效果

《航空反潜概论》是航空反潜工程专业一门任职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任职岗位课程提供了反潜知识铺垫。通过前期教学实践,初级学员通过航空反潜知识的学习,了解了航空反潜相关概念和我国航空反潜的实力,克服了航空反潜武器装备学习和使用的畏难心理,坚定了学好知识提升能力的决;中级学员通过学习,澄清了航空反潜方面一些模糊认识,填补了航空反潜武器系统理论知识的空白,强化了装备的系统概念和各分系统之间关系的认识,增强了武器设备之间的整体观念,提高了做好装备保障工作的自信心;高级学员通过学习,扩大了航空反潜知识面和研究领域,为到部队做好航空反潜装备保障和进行反潜装备技术革新增添了素材,明确了方向,同时为本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一步进行战术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五、结语

任职教育下各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航空反潜概论》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了任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根据各层次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经历及课程目标的不同,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了具有航空装备技术保障特色的、能够满足学员将来岗位任职需求的、逐层递进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各层次学员都有一定收获。

作者:李瑞红 谢力波 孙明太 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校区

参考文献:

[1]蔡惠福,切实增强任职教育中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24).

[2]张艳春,尚青,吴继承等.任职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德州学院学报,20102(28).

[3]曾亮,邹强.构建满足任职需要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9).

[4]赵海涛,王向鸿,王亚航.围绕院校教育转型建设创新任职教育教学方法[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8).

航空概论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任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的岗位任职能力,而受教育者的岗位任职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基础知识之上的。由于任职教育的受教育者在经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加上岗位任职需求各不相同,任职教育是一种层次性特征较为明显的岗前职业教育。这种层次性体现在任职教育院校教学活动中往往是同一门课程要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

本文以《航空反潜概论》课程教学为依托,分析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特点,并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付之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特点分析

任职教育是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大范围、多层次、多阶段岗前职业教育。教育对象既包括依托国民教育“4+1”学员、“分流”生长干部学员、轮训的在岗干部学员、拟任职、拟转岗的干部、士官学员等。层次之多、需求各异给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我们按学习能力将各层次学员粗略地划分为“初、中、高”三个梯次:一是直招士官类,这一梯次教学对象大专起点无部队经历,定为初级学员;二是士官大中专、轮训班、短期培训类,这一梯次教学对象高中(职)起点有部队经历,定为中级学员;三是生长干部“4+1”、硕士和博士类,这一梯次教学对象本科后起点其中一些有部队经历,定为高级学员。

(一)初级学员的特点

直招士官学员多为职业技术院校大专毕业。这类学员军事文化基础和军事素质薄弱,接受能力偏弱,少数学员学习自觉性较差,求知欲不强,惰性较大,更有甚者对新知识、新技能因畏难心存抵触。但是,直招士官多数学员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加之对航空反潜(水中兵器)专业知识一无所知,故对军事知识有学习的渴望,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中级学员的特点

士官学员均来源于部队,有一定部队的工作阅历,有的虽然并非专业对口,但熟悉部队,熟悉装备,对部队生活和各种规章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学员学历都为高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对装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些学员明确自己存在的不足,对专业学习积极性高。有些学员因文化基础较差,在部队工作阅历较浅,对岗位需求较为模糊,存在学不学无所谓颓废倾向,只求过得去不求学得好,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高级学员的特点

“4+1”合训分流学员,其军事素养和基础知识扎实,其本科所学专业大多为电类基础或机电结合专业。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了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掌握了本专业所需求的基本知识,如大学物理、电路基础、电子技术、机械制图、自动控制原理等。该层次学员特点是:起点高,功底厚,接受能力强,但缺乏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非航空反潜专业出身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此类学员特点是知识面宽广,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理论探究能力。

二、不同层次教学对象教学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要使课程运作的系统性与有效性耦合而呈现教学高效益,就必须对课程教学各要素进行有效规划和设计。

《航空反潜概论》是航空反潜鱼雷和水雷直招士官、士官大中专、培训班(短训班),以及兵种战术学非反潜专业出身的航空反潜战术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基础课程。教学设计采用“双主线”构建:一方面是充分体现教员主导作用,精心安排与设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设计学员学习活动。所要完成的教学总目标是:使学员掌握航空反潜作战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整个航空反潜作战系统及其涉及的内容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相应的岗位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初、中级学员,强调“干什么学什么,能学什么教什么”,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为目的,只要求知道航空反潜“是什么?”和“有什么?”,不要求“为什么?”。针对这一层次学员教学内容设计尽量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例如第六章内容、第三章第七节等内容不作要求;对每章节的概述、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典型武器设备介绍、发展趋势四大部分,工作原理作为一般了解,有关理论公式以及推导均被弱化,发展趋势仅作为课外感兴趣所了解的内容。对概述中的武器设备的定义(概念)、发展过程、特点和现状等,发展过程不作学习要求。二是注重理论与实际装备有机结合。如第五章航空反潜指控系统没有过多的讲解概念和系统,而直接讲解我海军航空兵现役的四型火控设备,以便于学习掌握。

对于高级学员,强调 “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训什么”,以传授理解性内容为重点,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战术问题为目标。一是关注教学内容岗位性。要求学员不仅知道航空反潜“是什么?”和“有什么?”,而且要明白航空反潜武器系统“为什么?”有这么多分系统组成,如果分系统出现问题“怎么办?”来选择内容。二是关注教学内容先进性。在教学内容选取上遴选部分国外反潜战的战术思想、反潜装备以及战术运用。注重问题的O置,采取有简单到复杂、有局部到整体逐步递进。

(二)学员学习活动设计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员的支点。对于初、中级学员来说,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一些带有趣味性和悬念性的“小疑”,让学员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作出简单的回答,通过质疑和释疑,使教员和学员产生共鸣。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实物、图片和动画等形象直观手段,激发学员学习积兴趣,使学员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丰富学员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对于高级学员来说,教员通过设置“大疑”引出教学内容,采取课前思考题、研究专题等形式,使学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攻关等形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课堂上通过小组“释疑――质疑――生疑”思想火花激烈碰撞,营造活跃的专题研讨氛围,研讨结束教员对得出的结论进行点评,必要时可由专题讨论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使课堂产生深层次互动效果。

三、不同层次教学对象教学实践

《航空反潜概论》课程教学对于无部队经历的学员来说,是一个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而对于有部队经历的学员来说,是一个克短治弱的过程。为此我们紧紧把握不同层次学员特点,遵循其认知规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以满足学员知识和能力需求和岗位任职需要为根本目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一)初级学员的教学实践

从地方入伍的员班(直招士官)等学员的基础理论和学习能力较差,缺少军事知识基础,更缺少航空反潜相关基础知识。准确把握士官教育的起点和教学深度,采用“启发和精讲”相结合教学模式,着重航空反潜武器装备概念的介绍,以及与实际装备的结合,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以通俗、浅显、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变的方式,把航空反潜的有关基本知识介绍清楚,使学员听得懂,记得住。在教学授课过程中,为了提高学员学习热情、增加感性认识和提高学习效果:一是组织到部队参观和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等;二是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用丰富的图片和多媒体课件激起学员的学习兴趣,用通俗的语言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三是多写板书,让学员多记笔记,掌握重点。通过以上教学活动,使学员对航空反潜系统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航空反潜是干什么的、有哪些搜潜设备或手段,有哪些攻潜武器等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中级学员的教学实践

针对从部队来的士官大中专学员或各种短训班学员,其文化基础理论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但熟悉部队、熟悉装备的现状。课堂采用“问题和类比”相结合教学模式,弱化武器装备概念介绍,强化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与实际装备的结合,有条件的比较不同装备的结构与原理;在讲解反潜鱼雷工作原理和战技性能时,用一些技战术问题和部队使用中遇到的困惑引出讲解内容,通过“类比”方式比较不同鱼雷性能指标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员加深了对将来所使用武器的理解和掌握,也了解了其他武器装备。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员在对航空反潜武器装备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了专业理论知识,加深了对武器装备结构原理的理解,增强了武器装备的使用和应用。使学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部队岗位任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级学员的教学实践

对于该类学员,本着“学为战”和“练为战”的原则,采用“想定作业与专题讨论”相结合模式,以航空反潜平台知识为基础,以搜攻潜技术为核心,来选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体系;以掌握和理解搜潜与攻潜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声纳搜潜、鱼雷攻潜为主,注重其他搜潜设计、技术的结合和联系,在掌握搜、攻潜工作原理的同时,建立航空反潜作战系统工作以及航空反潜武器系统总体结构的概念,为学习航空反潜装备奠定基础。教学实施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理论知识拓展、应用到实际航空反潜武器装备中去,给学员建立真实、具体的概念。以典型航空反潜平台武器系统为基础,沿着平台、搜潜、攻潜、指控和对抗的主线,逐层递进的展开其内容,其中应重点突出搜潜系统和原理。为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有相关专业基础的学员充当“小教员”,在学员中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引导学员把已有基础知识和同学的知识转换为自己专业学习、应用能力。由于学时数的限制,部分内容应要求学员自学或通过专题研究等形式完成反潜战术课题内容。引导学员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使学员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而且也有利于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提高学员的学习、研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对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习航空反潜概论课程,则是以自学为主,提出目的和要求,分阶段、分章节进行提问、答疑和讨论,最后写出课程学结和专题论文。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和互动性,充分调动和利用学员的多种感官,培养其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全面了解部队作战训练的背景、内容和特点,直观感受任职岗位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益。

四、不同层次教学实践效果

《航空反潜概论》是航空反潜工程专业一门任职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任职岗位课程提供了反潜知识铺垫。通过前期教学实践,初级学员通过航空反潜知识的学习,了解了航空反潜相关概念和我国航空反潜的实力,克服了航空反潜武器装备学习和使用的畏难心理,坚定了学好知识提升能力的决;中级学员通过学习,澄清了航空反潜方面一些模糊认识,填补了航空反潜武器系统理论知识的空白,强化了装备的系统概念和各分系统之间关系的认识,增强了武器设备之间的整体观念,提高了做好装备保障工作的自信心;高级学员通过学习,扩大了航空反潜知识面和研究领域,为到部队做好航空反潜装备保障和进行反潜装备技术革新增添了素材,明确了方向,同时为本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一步进行战术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五、结语

任职教育下各层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航空反潜概论》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考虑了任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根据各层次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经历及课程目标的不同,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了具有航空装备技术保障特色的、能够满足学员将来岗位任职需求的、逐层递进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各层次学员都有一定收获。

参考文献

[1]蔡惠福,切实增强任职教育中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24).

[2]张艳春,尚青,吴继承等.任职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德州学院学报,20102(28).

[3]曾亮,邹强.构建满足任职需要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9).

[4]w海涛,王向鸿,王亚航.围绕院校教育转型建设创新任职教育教学方法[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综合版) ,2011(8).

航空概论论文篇(4)

(一)海南航空“湿租”案例概况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221,900945,以下简称“海南航空”)是我国民航第一家A股和B股上市的航空公司,主要经营经批准的国内航空客、货运输业务及与航空运输有关的其他相关业务。海南航空2006年12月14日第五届第六次董事会决议公告《关于将5架D328飞机经营租赁给大新华快运航空有限公司并有偿转让相关特业人员的报告》属典型的湿租业务。公告称,公司拟将拥有所有权的5架D328飞机以经营租赁的方式租给大新华快运航空有限公司,同时收取租金并附加利润,为每月每架121.67万元人民币,租赁期为一年。同时公司计划将D328机队相关的配套特业人员不超过230人(D328飞行员60人,其中机长及教员21人;乘务员100人;工程维修人员70人)有偿转让给大新华快运航空有限公司,转让价格约1.5亿元人民币。由于海南航空股东海航集团有限公司为大新华快运航空的控股股东,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空乘人员定价标准分别为:一是飞行员转让培训费补偿标准,定价原则以覆盖公司培训成本为基准,遵循国家发改委《关于规范飞行员流动管理保证民航飞行员队伍稳定的意见》等相关法规,飞行员转让的培训费补偿标准为人民币80-120万元。二是机务人员补偿费标准,按机务人员不同级别,转让补偿标准为人民币4-160万元。三是签派人员补偿费标准,按签派人员不同级别,转让补偿标准为人民币2-130万元。四是乘务人员补偿费标准:按乘务人员不同级别,转让补偿标准为人民币2-100万元。

(二)海南航空“湿租”案例引发的会计问题 海南航空2006年、2007年年报分别显示,在报告期内还与扬子江快运航空有限公司签订飞行员租赁协议,租期1年,2006年租赁金额9767千元,2007年租赁金额11040千元;与金鹿航空有限公司签订飞行员租赁协议,租期1年,2006年租赁金额17105千元,2007年租赁金额20043千元。并指出在报告期内其他业务利润较上一年增加的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对外出租飞机与飞行员所增加的利润,营业外收入增加的原因是转让飞行员收益的增加。湿租业务已成为航空业较为典型的租赁业务,其他行业(如体育行业、服务行业等)也存在类似航空业湿租业务下的人员租赁经济业务。海南航空湿租“案例”(即飞行员转让租赁业务)对我国业已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提出了如下挑战: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未规范空白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下文简称“新业务事项”)依据什么进行会计处理;湿租业务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即应冲减费用还是确认为营业外收入等。

二、“新业务事项”会计处理依据

我国2007年执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实现了国际趋同。该准则指出,“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从我国目前会计实践看,航空公司“空乘人员”租赁既不属于“租赁”准则规范的范畴,也不属于无形资产准则规范的范畴,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而言,应属于“新业务事项”范畴。“新业务事项”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我国会计实务中已存在,但新会计准则体系未做出规范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如航空业“湿租”事项);二是我国目前会计实务中不存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也没有规范,但随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体系都面临“新业务事项”问题。如何实现已制定的会计准则体系动态更新发展,以适应“新业务事项”的需要是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必须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新业务事项”会计处理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作为指导具体会计准则制定指南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西方会计理论界被誉为“准则的准则”,其功能就在于为新业务事项提供处理依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提供的处理新业务事项的依据往往是原则性与框架性的,一般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也要进行职业判断以发表独立审计意见。问题的关键是我国目前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否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理论界尚存争议。我国目前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具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雏形,但需要补充和完善诸如“充分披露”、“资本保全”、“真实与公允”等基本理念,同时需要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或者应用指南,并涵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范畴(特别是财务会计基本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概念要素应尽快统一),从而为新业务事项提供会计处理指南与依据。

(二)充分披露理念 充分披露(FullDisclose)是指采用多种披露形式(如会计报表附注、临时公告等)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进行较为完整地披露。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要。对于航空业湿租业务而言,充分披露主要包括湿租的对象、标的物、期限、价格、空乘人员构成、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等,若涉及关联交易等特殊交易事项则应按相应准则披露相关事项。充分披露理念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和公允”(True and Fair)的具体要求,对于新业务事项而言,充分披露也是审计人员进行独立判断,做出审计意见的重要依据,也是公众投资者进行经济决策和政府监管部门进行监管的主要依据。从我国和世界航空业看,湿租业务充分披露一般采用临时公告与会计报表附注形式进行对外披露。

(三)财政部批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公告或会计准则专家工作组意见由于我国会计规范采用法规模式,当企业遇到新业务事项时,可以直接向当地财政部门反映,当地财政部门经筛选后(已有规定的直接向企业回复),将新业务事项向财政部会计司反映。财政部会计司经调查研究、组织专家会商讨论后,采用财政部批文、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公告或会计准则专家工作组意见等形式,对新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做出规定,企业可以直接依据前述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三、海南航空湿租业务账务处理

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基本形式,航空业湿租业

务虽然也存在跨期的情况,但根据我国租赁准则对两者的定义判断,湿租业务属于经营租赁形式。

(一)海南航空现行账务处理方法 通过对海南航空2006年和2007年年报分析可知,该公司并未将飞行员单独作为一项独立资产进行核算与计量,也并未直接将其体现在会计报表中,进行合理地披露。对飞行员的培训费用直接计入长期待摊费用予以资本化,并按其费用项目的收益年限分3~7年摊销。在转让租赁飞行员时,转让收入依据实际费用未摊销年限与收益期限比例冲销长期待摊费用原值,租赁收入按所租赁之飞行员人工成本确定。采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在数额上将针对飞行员发生的交易用货币合理进行计量,但是,飞行员作为航空公司最重要的一项生产性资源,却并未将该资源如实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丧失了财务报告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有违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理念,也使得提供的会计信息显得不够完整。同时对空乘人员转让和租赁均反映在“营业外收入”项目中,混淆了两者的界限,容易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二)海南航空账务处理改进模式:单设“无形资产一空乘人员”账户以飞行员为核心的航空业,“空乘人员”是航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该类资产应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我国航空企业应对现行账务处理模式进行改进,单设“无形资产一空乘人员”账户,对空乘人员的取得、使用、转让、租赁等进行会计核算。空乘人员在培训阶段的支出,可以比照无形资产开发阶段时的账务处理进行,空乘人员随时间推移而消耗转移的价值,可以比照无形资产摊销模式进行处理。对空乘人员进行培训投入时:借记“培训支出――资本化支出(空乘人员)”,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空乘人员培训完成投入使用时:借记“无形资产――空乘人员”,贷记“培训支出――资本化支出”(空乘人员);航空公司转让空乘人员时:借记“银行存款”、“累计摊销――空乘人员”,贷记“无形资产――空乘人员”、“营业外收入”;航空公司湿租空乘人员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业务收入”。同时,转销对应成本费用:借记“其他业务成本”,贷记“累计摊销――空乘人员”。采用改进后的账务处理模式,将空乘人员单独作为一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将空乘人员的租赁与转让业务分别开来,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提供了更为相关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符合会计准则发展的国际趋势,与我国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会计规范相一致,体现了充分披露理念的要求等。

四、海南航空“湿租”案例思考及建议

针对海南航空“湿租”案例引发的会计问题的处理,笔者拟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理论研究 作为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会计理论,对新业务事项处理提供理论支持,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应重点加强新业务事项的会计理论研究。目前会计实务中较为迫切的研究包括:人类资源会计新领域、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金融资产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等问题。此外,加强会计理论研究还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理论研究与实务应用的关系;二是国内特殊问题与国际趋同问题的关系;三是传统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问题。

航空概论论文篇(5)

1 概念介绍

传统导航是指航空器依靠地面导航设施(如VOR、NDB、VOR/DME等)所发射的信号进行引导和定位,通过向背台航迹指引进行飞行的一种导航方式。在这种导航方式下,航空器沿固定的航路飞行(因为传统的航路正是基于地面导航设施位置、逐个连接各导航台点而成的),受地面导航台布局与导航设施性能的制约,传统导航呈现出飞行航迹的精度不高、约束性和局限性日益彰显的现实情况。

基于性能导航(PBN-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建立在区域导航(RNAV)与所需导航性能(RNP)的基础概念之上,以新航行系统(CNS/ATM)为基本架构,并且参考整合了空域概念后所提出的一种航空运行概念。

区域导航(RNAV)是一种导航方法,允许航空器在相关导航设施的信号覆盖范围内、或在机载自主领航设备能力限度内、或在二者结合下沿所需航路飞行。从理论上来讲,实行区域导航的航空器,只要能在导航信号覆盖范围内,可以沿任意期望的航迹飞行。

所需导航性能(RNP)的定义为航空器在一个确定的空域、航路或终端区域内运行时所必需的导航性能精度。RNP不仅对航空器机载导航设备(如FMS)有运行方面的相关要求,还对支持相应RNP类型空域的导航系统(如GPS)也有相应的要求。在ICAO对RNAV与RNP概念的整合管理之后,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RNP除了具备RNAV的能力外,还增加了自主监视与告警功能。

2 两种导航方式之间的比较

传统导航方式在中国民航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到今天,想要新建一个机场、或者是对现有机场进行改造升级乃至搬迁,传统导航方式下的传统飞行程序都是机场最终能够开航运行所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传统导航方式在我国发展至今,其依托的导航设施的覆盖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经验积累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完善与合理的高度,并且在中国民航传统导航的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基于传统导航方式下的飞行程序设计人员,本人也是一名新进飞行程序设计人员,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学习,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导航方式的重要性,而许多飞行人员也对传统导航拥有许多自己的习惯和经验。因此本人个人的理解是:传统导航是中国民航导航技术发展的根基与依托,也是我们向新航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手段,我国民航局目前对传统导航与PBN的方针政策也是并行发展、互为备份。在对传统导航的叙述后,我们接下来再看看PBN对民航发展的重要意义。

PBN是一个经ICAO整合过后的概念,有RNAV和RNP两个分支,这在之前的概念里有过介绍。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PBN的发展历史:最早区域导航(RNAV)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导航设施布局局限性的问题,早期的区域导航系统采用与传统的陆基航路和程序相似的方式,通过分析和飞行测试确定所需的区域导航系统及性能,可以使航空器在陆基导航设施覆盖范围内,优化航路航线,对于陆地区域导航运行,最初的系统采用V0R和DME来进行定位,而对于洋区运行,则广泛采用惯性导航系统。而我国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于1998年在ICAO新航行系统发展规划指导下,抓住西部地区开辟欧亚新航路的战略机遇,启动了第一条区域导航航路(L888航路)建设,并于2001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附件1l《空中交服务》和《航空器运行手册》(DOC 8168)中提出了部分区域导航设计和应用的标准和建议。美国和欧洲等航空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导航应用经验,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手册,各地区采用的区域导航命名规则、技术标准和运行要求并不一致。国际民航组织ICAO之后正式基于性能导航手册(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 MANUAL),用以规范区域导航的命名、技术标准,并指导各国实施该新技术。至此PBN概念正式产生。

与传统导航相比,PBN运行具备诸多优势,导航源的选择和导航精度的提高可以在保证民航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大大增加空域容量和运行效率,有利于航空承运人增加业载、减少航班延误、改善全天候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等等。当然,在诸多优势的背后,PBN在中国民航的发展依旧存在硬伤:导航源的选择。众所周知,目前我国PBN导航源主要依赖GPS(全球卫星系统),虽然GPS是由美国政府承诺免费对全球进行开放使用的,但不可回避的一点是,当战争或是一些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情况发生时,GPS可能会出现无法达到民航可用的精度要求甚至无法使用的情况,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GPS系统,毕竟那是美国人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从1983年开始筹划建设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Compass系统(北斗卫星系统)。“北斗”不但兼容其他全球导航卫星,还可以提供更多可观测的在轨卫星、增强GNSS的导航准确性、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等。PBN的启用,已经在我国许多复杂地区诸如高高原机场、山区机场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玉树、林芝机场以及九寨、黄山机场等,接下来我将针对个别机场进行传统与PBN导航飞行程序分析和讨论。

3 结论

综上所述,PBN在我国民航技术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实施PBN与传统程序混合运行的方针政策。我国第一条区域导航航路L888的建立,预示着中国民航向着以PBN为代表的新航行技术迈进。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我们可以预期,随着PBN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民航的安全水平将大幅提高、机场终端区和航路容量将大幅提升、航班正常率将有较大提高、复杂地形机场航班运营效益将显著改善、新建机场地面导航设施的建设费用将迅速减少以及航空器燃油将更加节约,当PBN运行结合了我国自主的“北斗”导航系统、再辅以正在西南地区实施的ADS-B监视系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航将真正迈入民航强国的行列。

参考文献

[1]黄卫芳.浅谈基于性能导航(PBN)[J].空中交通管理,2007,7.

[2]曹洪涛.机载导航性能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南开大学,2009.

航空概论论文篇(6)

覃伟民 QIN Wei-min

(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山西分局,太原 030031)

(China′s Civil Aviation Air Traffic Management Bureau in North China Shanxi Branch,Taiyuan 030031,China)

摘要:提升客户满意度,是增强航空公司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但是有效收集客户满意度可能成本高,时间长。而数据挖掘为挖掘客户满意度提供了便利的方法。本文主要运用面向对象与面向属性概念格的规则提取方法,挖掘出客户的满意度,并在民航领域中的应用做了探索。

Abstract: To improve customer satisfac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irlines. But effective collection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may cost lots of time and money. Data mining provides a convenient method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mining. In this paper, the object-oriented and attribute-oriented concept lattice rules extraction method is used to dig out th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the exploration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civil aviation has been made.

关键词 : 民航;数据挖掘;概念格;规则提取

Key words: civil aviation;data mining;concept lattice;rules extraction

中图分类号:V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165-03

0引言

形式概念分析,又称为概念格理论,由Wille R于1982年提出,它是数据挖掘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数据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概念格的每个结点是一个(形式)概念,它由两部分组成:内涵(即概念的描述),外延(即内涵所涵盖的对象)。概念格的Hasse图则实现了数据的可视化。因此,它被认为是数据分析与知识获取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机器学习,软件工程和知识发现等领域。

基于概念格的规则提取是数据挖掘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研究内容是从一个已知数据库中挖掘一组规则(又称规则集)来描述各类数据的特征依赖,并通过此规则集预测其它数据的未知类别。截至目前,该研究方向已取得一系列的理论成果。然后,基于概念格的规则提取技术的实际应用方面尚未见到相关报道,这不利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为了使得基于概念格的规则提取研究得到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本文探索面向对象与面向属性概念格的规则提取方法在民航领域中的应用。

1预备知识

定义 1[1] 三元组T=(U,A,I)是形式背景,其中U={x1,x2…xn}为对象集,每个xi(i≤n)称为一个对象,A={a1,a2…am}为属性集,每个aj(j≤m)称为一个属性,I是对象集U和属性集A之间的二元关系。

3面向对象与面向属性概念格的规则提取技术在民航领域中的应用

3.1 数据准备

在民航的客户满意度调查过程中,分析员将收集订座系统中存储的大量历史数据,包括序号、团队标识、姓名前缀、姓名、订座记录、舱位、订座状态、订座人数、OFFICE、订座日期等数据。并将其整理成如下数据:完整姓名,订座OFFICE号,订座工作号,订座日期,订座时间,客票类型,票号人信息,出票OFFICE号,出票工作号,票价付款方式,航班配备的阅读材料、飞机是否晚点、飞行状况的通报、客舱卫生间清洁程度、乘务员的精神面貌、客舱座位舒适程度、乘务员的广播、客户满意度等数据。其中1表示满意,0表示不满意。对象部分x1,x2,…,x10分别表示10名乘客,属性部分用下标的字母代替。

3.2 数据处理

数据准备完毕后,整理成决策形式背景,开始对决策形式背景运用数据挖掘的技术进行规则提取。主要按照以下五步进行:

3.2.1 提取Wille概念格

根据定义3,可以提取出决策形式背景F=(U,A,I,D,J)的决策部分的Wille概念(x1、x4、x5、x8、x9、x10,d)。

3.2.2 提取面向对象概念格

根据定义6,针对条件形式背景可以提取出的面向对象概念:

1、(x2、x3、x4、x5、x6、x7、x8、x9、x10,a1、a3、a4、a6、a7)

2、(x4、x5、x9、x10,a1、a4)

3、(x2、x4、x5、x7、x9、x10,a1、a4、a6)

4、(x1、x2、x3、x6、x7、x8,a2)

5、(x4、x9,a4)

6、(x2、x4、x7、x9,a4、a6)

7、(x1、x2、x3、x4、x6、x7、x8、x9,a2、a4、a5、a6)

8、(x2、x3、x4、x5、x7、x9、x10,a1、a4、a6、a7)

9、(x2、x3、x4、x5、x6、x7、x8、x10,a1、a3、a7)

10、(x4、x5、x10,a1)

11、(x2、x3、x4、x5、x7、x10,a1、a7)

12、(x1、x2、x3、x4、x5、x6、x7、x8、x10,a1、a2、a3、a7)

13、(x2、x3、x4、x5、x6、x7、x8、x9,a3、a4、a6)

14、(x2、x3、x4、x5、x6、x7、x8,a3)

15、(x1、x2、x3、x4、x5、x6、x7、x8,a2、a3)

16、(x1、x2、x3、x4、x5、x6、x7、x8、x9,a2、a3、a4、a5、a6)

3.2.3 运用面向对象概念格的规则提取技术

根据3.2.1和3.2.2的结果,利用定理1、定义9、定义10,可知能够提取出以下非冗余面向对象概念格的规则:

r1∶a1∨a4d

从提取的规则r1可以看出,乘客对航班配备的阅读材料满意或者对客舱卫生间清洁程度满意,则乘客满意度为满意。

3.2.4 提取面向属性概念格

根据定义11,可以提取出以下面向属性概念:

1、(x1,a2、a5)

2、(x1、x2、x3、x6、x7、x8,a2、a3、a5、a6、a7)

3、(x1、x3、x6、x7、x8,a2、a3、a5、a7)

4、(x4、x5、x9、x10,a1、a3、a4、a5、a6、a7)

5、(x1、x2、x3、x5、x6、x7、x8、x10,a1、a2、a3、a5、a6、a7)

6、(x1、x3、x5、x6、x8、x10,a1、a2、a3、a5、a7)

7、(x5、x10,a1、a3、a7)

8、(x1、x6、x8,a2、a3、a5)

9、(x1、x9,a2、a4、a5、a6)

10、(x1、x2、x3、x6、x7、x8、x9,a2、a3、a4、a5、a6、a7)

11、(x1、x6、x8、x9,a2、a3、a4、a5、a6)

12、(x9,a4、a5、a6)

13、(x1、x10,a1、a2、a5、a7)

14、(x1、x9、x10,a1、a2、a4、a5、a6、a7)

15、(x9、x10,a1、a4、a5、a6、a7)

16、(x10,a1、a7)

3.2.5 运用面向属性概念格的规则提取技术

根据3.2.1和3.2.4的结果,结合定理2、定义14、定义15,可知能够提取出以下非冗余面向属性概念格的规则:

r2∶a1∨a3∨a4∨a5∨a6∨a7∧﹃ a2d

r3∶a1∨a2∨a4∨a5∨a6∨a7∧﹃ a3d

从提取的规则r2和r3可以看出,顾客对航班配备的阅读材料满意、乘务员的广播、客舱卫生间清洁程度、乘务员的精神面貌、飞机是否晚点,飞行状况通报中任意事项感到满意,并且对客舱座位舒适程度情况不满意,则乘客满意度为满意。

顾客对航班配备的阅读材料、客舱座位舒适度、客舱卫生间清洁程度、乘务员的精神面貌、飞机是否晚点,飞行状况通报中任意事项感到满意,并且对乘务员的广播不满意,则乘客满意度为满意。

4结语

针对现有的基于概念格的规则提取技术缺乏实际应用,本文探讨了面向对象与面向属性概念格的规则提取方法在民航领域中的应用。具体结论是,实现了将民航数据转化成决策形式背景,构建Wille、面向对象与面向属性概念格,在此基础上成功挖掘出客户对民航服务满意度的关联形式,从而说明所研究技术在民航领域中的应用初步取得成效。

实际上,优质的空中服务质量对增加航空公司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是追求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的服务,时刻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首要服务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与其他交通运输行业完全不同的服务。因此,空中服务质量对民航经济效益具有深远影响。鉴于此,如何提高空中服务质量的研究有一定的效益价值。而本文通过面向对象与面向属性概念格的规则提取方法研究了空中服务满意度问题,为不断提高空中服务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也间接地体现了所开展工作的使用价值。

此外,本文研究成果为后续开展更多应用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也为丰富现有的规则提取技术做出了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航空概论论文篇(7)

《可靠性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下面就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1.1学校

民航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往往是航空企业机务类工作,由于民航行业背景高度的安全性,保密性特征,使得了解民航具体运作细节,很难很难!而可靠性理论属机设计制造维修关键技术理论之一。目前学校缺少专项资金用于实践教学,尤其是缺少民航企业实质性的参观实习机会。如果学校能够安排学生在民航企业中有一定的相关实践经历,那么学生会对《可靠性理论》课程的精髓有一定的认知。

1.2教材和教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氛围的新气象,可靠性理论的知识在民航企业的推广和应用中不断创新,传统的可靠性理论教材只是将可靠性理论基本概念如可靠度等,以及系统可靠性分析加之统计知识的简单叠加,看似严重脱离实践,学生难以再沉下心来努力钻研其中的内在联系,所以需求更加方便快捷了解民航维修基本理论。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可靠性理论》教材,同时也是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部级特色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使用的教材,同时也是部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飞行器动力工程卓越班使用的教材,同时也是天津市品牌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使用的教材。《可靠性理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主讲老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该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如此重要的核心教材在2013年便着手重新编著。新版的《可靠性理论》教材具有如下创新。帮助学生用概率统计思维建立可靠性基本概念和机务维修应用的联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者发现学生虽然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但是仍然不能将这些基本知识的方法与可靠性基本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不能很好的建立“概率统计”的概念,以“概率统计”的思维建立机务维修数学模型。所以,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将尽量达成此目标。紧紧围绕可靠性基本概念系统可靠性分析角度完善维修应用模型在章节的安排上,更加注重逻辑性,突出寿命试验的应用例题等。贴近机务维修工程实践对本教材章节和具体内容进行了精心安排,力图体现联系现代可靠性理论基础和前沿、贴近工程实践、方便学生学习的特点,在体系上有所创新。作为部级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教材,将对涉及到的概念、原理、定律和相应的数学表达式均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说明。精心设计了大量的例题,以加深学生对可靠性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可靠性典型问题的能力。能担任10年以上的教师基本上都接近中年,此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态。家庭的负担比较繁重,自然会占据一定的人生时间。同时,教师除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应付各种量化考核,甚至作为院系骨干参与行政管理,几乎没有多余时间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水平止步不前。众所周知,慢工出细活。各种考核的结果是该干的没有干好,(例如教材可以慢慢回味和整理,慢慢调整,一部优秀的著作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其他那些各种要求有时也很难超越。

1.3学生自身

在当前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生源质量受到影响。能考入中国民航大学特色学院航空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的学生也是非常优秀的生源,但是学生入学后,不同的学生读书目标差异很大,有的只是想获得机务文凭后找个航空公司工作,上大学的目标只是取得本科毕业证,作为敲门砖,因而缺乏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只是带着被动的心态去上课,被动的接受知识。加之可靠性理论知识本身就很乏味和枯燥,学生的主动性本身比较弱,自然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2建议

本科生《可靠性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应充分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案例教学和开展理论走进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可靠性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维修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1开展实践教学

为了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和院系应积极与企业深层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经常引导学生到民航机务类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工作,通过实践性活动,全面系统地了解民航企业维修过程,以此了解可靠性理论所承担的作用。目前卓越班学生有机会做到去企业实习,可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还是没有这种机会,希望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慢慢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2.2强化案例教学

新版《可靠性理论》教材中设计提取了大量的例题,其中有些例题是航空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数据收集。将这样的真实有效地数据结合可靠性理论知识,则可生成一个个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热爱,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

周易蒙卦中提出了“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自然观方法论思想,认为在兴趣爱好导引下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主动请教的行为,是一种“童蒙求我”的行为,而不是相反即不是“我求童蒙”的行为[5]。如果中国民航大学工业工程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学习规律,调整为在兴趣爱好的前提条件下,主动接受认知,主动学习可靠性理论知识,那么教学效果会整体大大改善。一所综合性大学所能给予学生的人文社科以及理工精神的培养,会自然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学习规律会成为基本认知。而中国民航大学属于行业特色工程技术类大学,缺少了人文环境的熏染,学生的主动精神不能很好的彰显。

航空概论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272-02

一、引言

“安全”是民航业永恒的主题,自从1903年人类第一次试飞成功,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民航业的人们一直关注于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2000年FAA(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美国)联邦航空局)了《Safety Management System》,同年Eurocontrol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the Safety of Air Navigation,欧洲航行安全组织)针对ATS(Air Traffic Service,空中交通服务)提出了系统性安全管理要求,2001年又针对ATMS(Air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提出了安全风险管理要求。ICAO(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国际民航组织)从2006年至2013年间连续三次颁布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Doc 9859《Safety Management Manual》,要求各成员国在此原则指导下全行业范围内开展民航安全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民航安全管理》课程应运而生。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依赖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处理碰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反映课程教学枯燥,没有兴趣,应付考试;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很难达到该行业领域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文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深化培养方案、拓宽基础知识、加强能力培养、重视行业应用、改革考试方式等环节进行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二、深化培养方案

《民航安全管理》作为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高等教育的划分,应满足5A2培养类型,即培养从事先导性的基础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符合本科生培养大纲的标准,使得毕业生满足民航业关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主要为民航业培养空管、情报、签派方向的专门人才。学生未来步入工作岗位后,其工作活动均是确保飞行安全的核心环节。因此,民航局对三个方向的培养均非常重视,详细规定了各类人才的培养标准。中国民用航空规章WM-TM-2012-003《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和情报基础专业培训大纲》和CCAR-65《民用航空飞行签派员执照管理规则》规定了空中交通管制基础专业、航空情报基础专业以及签派员的培养标准,对“安全管理”知识的培养内容均做了详细具体的要求。可见《民航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不但要满足高等教育的有关要求,还必须满足民航局的法律规章,具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鲜明特点。为此,本课程按照图1的流程科学地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Step1:首先授课教师根据相关文件和对该课程的理解程度,初步制定教学纲要和教学计划;

Step2:成立由管理局、空管局、航空公司、机场等单位相关行业专家组,对《民航安全管理》课程的教学纲要进行评审,明确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形成具体的知识点;

Step3:授课教师根据Setp2的评审结果确定《民航安全管理》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修订教学计划;

Step4:将《民航安全管理》课程优化后的培养方案交由高等教育专家或部门审批。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工作,使得该课程的培养方案满足:

1.符合本科生培养大纲,符合学术研究理论深度;

2.符合局方培训和管理要求,提高学生能力。

三、拓宽、扎实民航安全管理的理论知识

课程的第一部分为安全管理基本原理,着重讲述基本概念、安全管理战略、危险源识别和风险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的责任方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讲解知识点原理时,阐释其内涵固然重要,更需要学生对外延扩展的理解。以基本概念――“安全”为例。安全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这种想法认可了生命无上崇高的价值,不论从社会上、伦理上还是道德上来说,都是无懈可击的。但是每个民航组织作为商业运营单位,从来都是以盈利作为核心目标,安全只是其核心组成程序。因此安全概念指出“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范围内”,并不需要绝对控制,阐释概念,扩展外延,纠正原有观念中“安全第一”的错误理解。

四、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

《民航安全管理》课程的第二部分是安全管理方法,主要讲述危险源识别方法和风险评估方法,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HAZOP(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ies,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定量分析方法包括Reich模型、事件模型、故障树模型、事件树模型、层次分析模型、模糊数学、蒙特卡洛模拟等7种安全评估常用方法。授课过程中,重点讲解每个模型原理、使用特点和适用情况等知识点,同时给出应用案例,以及一些常用的软件工具,拓展外延,同时夯实基础,做到论文第二部分的要求。授课方式需要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深奥的理论视觉化,在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之下,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效地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授课教师首先将授课班级分成若干讨论小组,针对指定民航领域曾经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在了解发生背景的基础上,基于课程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中事故和事故征候分析原理,按照风险评估流程,研讨不安全事件产生的表象原因和根原因。运用上述各种评估工具和软件识别危险源,评估危险源的严重性和可能性,确定风险等级,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将安全风险置于可接受的安全水平范围内。对于研讨结果,要求形成一份相对完整的安全评估报告。此报告质量作为学生此门课程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

五、完善理论体系与行业应用相结合

课程的第三部分讲述内容为SSP(State Safety Programme,国家安全纲要)和SMS(Safety Management System,安全管理体系)。此部分内容的目标是与民航安全管理实际接轨,注重讲解行业范围内的安全管理建设,满足行业培养需求。SSP和SMS是民航安全管理在国家和各民航单位不同层次的建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根据ICAO Doc9859文件的要求背景下,详细阐述两个部分的各自内容、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欧洲和中国的建设情况。ICAO提出的SSP和SMS是具有指导作用的原则性文件,各国民航局也有相应的文件出台。但是各个运行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运行状况根据上述文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特点的本单位SMS文件,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完善SMS体系,实施闭环的安全管理程序,将各单位的运行风险安全关口前移。为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根据就业单位的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等特点,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其单位的安全管理模式,并且能顺利参与到单位的安全管理建设中。本课程可以采用聘请相关民航单位安全管理相关人员走进课堂的方式,将各单位实际运行中碰到的问题与同学们分享,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六、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民航安全管理》课程的成绩评定只是采用课程结束时单一的闭卷考试成绩。该考核方式对这种行业应用背景及强的课程,是不准确的,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安全管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为此,采用课堂提问、大作业和卷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课堂提出不仅包括每次课程之前的知识点复习提问,更重要的是,在同行专家的授课期间,与同行专家讨论单位SMS实际建设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思路,考查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大作业是指本文第四部分中讲述的评估工具对民航事故和事故征候等实际具体问题的分析报告,注重理论工具对实际问题的应用。保留课程结束时的卷面考试方式,全面考核基本要领和基本概念,衡量运用基本概念进行分析的能力。空中交通管理专业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专业之一,《民航安全管理》是该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最终需要以加强基本理论为根本,以理论基础联系实际运用为主线,以培养在安全管理中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与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满足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需求,为国家民航业输送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民航大国转型为民航强国服务。

参考文献:

航空概论论文篇(9)

一、办学思路的思考

培养目标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是理论指南,也是质量标准、评估标准。针对武汉地区航空业需求的各类人才,结合我院办学的实际,把培养人才的目标锁定在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两方面。即建立航空服务专业和开设航空服务(空乘方向)。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我院2008年航空服务专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如下规定: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掌握航空服务职业岗位群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航空服务工作技能,能从事机场航站楼内辅助服务、航空业务及航空业相关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二、教学课程设计

航空概论论文篇(10)

随着我国航空企业的迅猛发展,航空安全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对航空安全的根源性研究成为学术领域及航空企业研究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诸多研究表明,航空地面保障作业是航空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机坪现场的安全管理、流程与质量控制等作业一直以来都是影响航空安全的关键环节,它们直接对飞行安全、航班正常运转以及航空服务质量产生显著积极的影响。纵观航空企业发生的诸多事故中,以地面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大,以国内某航空公司为例,今年上半年该部发生多起地面车辆和设备刮、碰航空器的事故,造成较大损失和安全隐患,根据其事故分析报告可知事故直接原因在于人员的操作不当引起。由此可以看出,航空企业地面作业安全控制是航空安全管理的核心工作,而地面员工的敬业度则是地面作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影响要素之一。因此,本文以员工敬业度研究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航空企业地面员工敬业度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地面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最终探究出其敬业度的有效提升途径。

一、员工敬业度的基本内涵

1、员工敬业度的概念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员工敬业度的概念界定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比较有代表性的认识有以下几点。Schaufeli等人认为员工敬业度是一种积极、完满的与工作相关的情绪与认知态度。方来坛、时勘(2010)等将员工敬业度定义为员工在工作角色表现中自我与工作角色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工作及组织本身的认同、承诺和投入的程度。潘琦华(2012)认为敬业度是员工在工作中通过个体的具体工作行为表现出的积极、专注的情绪与状态以及内心愿意并且实际为组织做出贡献的程度。综述各位学者们对员工敬业度的界定,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员工敬业度的概念:首先,员工敬业度是员工的一种工作态度,反映了员工对组织和工作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其次,是员工对工作的一种投入程度,员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并能寻求到某种快乐,愿意付出加倍的努力换取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据此本文将员工敬业度概括为员工通过自我角色与工作角色融合对自身从事的工作及组织或团队所产生的某种认同、承诺和投入程度。

2、员工敬业度的作用

研究表明,员工敬业度对企业有积极正面的作用,除了能够为组织带来经济效益上的明显增长之外,对员工本身的若干指标(如缺勤率、安全事故率、离职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Salanovaetal,2005)。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文认为提高员工敬业度对减少航空企业地面部门安全事故率有积极明显的作用。此外员工敬业度的提升可以大大激发员工的积极行为。Hewitt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提高员工敬业度可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的双赢,也能使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处于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状态。

综上所述,员工敬业度不仅仅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助推器,也是改善企业发展所必须的间接效益指标(产品成品率、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等)的有效途径。对于航空企业而言,安全是客户最关心的核心指标。相关统计表明,航空地面事故征候是各类航空事故高发区域,航空地面部门员工的工作质量成为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部分。2014年5月某航空公司共收集有效不安全信息458条,其中地面事故类信息194条,地面安全形势堪忧。综合分析各类地面事故报告,工作人员的敬业度为各类地面类型事故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提升地面员工的敬业度,使其从内心深处认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将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组织目标特别是组织安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获得心理的自我满足,员工个体与组织的这种双赢结果无疑大大有利于实现航空企业地面安全的核心要求。

二、员工敬业度的相关理论基础

员工敬业度的形成机制的理论解释是我们研究其影响因素和提升途径的基础机制,因此,本文研究航空企业地面员工的敬业度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是基于如下几个理论模型:

1、JD-R模型(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工作要求―资源模型)

该模型由Schaufeli提出,主要强调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两类特性。工作要求是指个体、社会和组织方面对于工作的某些要求(就本文而言,工作要求就是指航空地面安全的低事故率)该要求需要员工必须付出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努力和成本。图1可以看到工作要求过高会造成员工的工作倦怠;工作资源指来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完成所需要的工作本身、组织、社会等方面的资源,如图1所示,有效的工作资源有利于减轻工作要求,缓解工作倦怠。该模型的核心包括两种心理过程:压力过程和激励过程。工作要求主要预测倦怠、身心疲惫等压力反应,这一过程属于负面性预测;工作资源则主要预测积极性结果,从内外两个层面来激励员工,使其感到工作的积极意义,最终达到员工满意和员工敬业的目标。

2、自我决定模型(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

SDT理论认为人类具有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图2所示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显著的影响员工个体在工作内外的行为和态度。当这三种先天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时,个体的内在动机开始驱动员工发挥最大潜力,创造积极的工作产出,

图2从3种基本的心理需要的视角解释了员工敬业度的决定机制。可以看到工作要求与心理需要呈负相关关系,即工作要求可以减轻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相反工作资源可以提高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员工对认知、情感和精力投入工作的程度则由三种心理需要决定。

3、工作―个人匹配模型

工作―个人匹配模型是基于匹配理论来研究组织环境最终预测个体结果。相关研究表明个体的水平变量(价值观、人格特征、目标等)与相应的组织水平变量之间的匹配度对个体的结果变量有明显影响。Maslach首次运用工作―个人匹配理论在员工敬业/倦怠过程中的个体与情境因素加以整合的基础上,探讨了员工敬业度的形成机制。根据工作―个人匹配模型,个体与工作、组织的匹配程度决定员工的情绪和态度投入。这三者的匹配度的评定可以从价值观、团队、工作负荷、自主决策、报酬、公平等6个方面展开。三者在上述六个方面越匹配,员工敬业度越高;相反,工作倦怠的可能性越高。此外,敬业度在上述匹配与结果变量(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工作绩效等)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航空企业地面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三个敬业度形成机制的解释模型,可以看到员工的心理需要与其敬业度起决定作用。由JD-R模型与STD模型的解释过程也可以看到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首先影响员工的心理需要,最终决定员工的敬业度的形成。员工敬业度的形成过程收到个体与工作特征、组织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对航空企业地面员工的敬业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1、地面员工个体特征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到,员工对工作及组织所持的态度很大程度上由其个体特征所决定。在实际工作中,员工敬业度与员工的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比如职业发展阶段、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型等)都有直接关系。对航空企业地面员工而言,这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其敬业度有着明显的影响。以上述某航空公司为例,分析其地面事故责任报告可以看出,事故发生率最高的部门为内场车辆部门,该部门的员工主要由短期雇佣工构成,其学历水平较低,整体素质偏低导致其责任意识不强,最终导致其敬业度与企业地面工作需求有较大差距。此外相关研究也表明员工自身的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工作责任感、自律性等都对员工敬业度有很大的影响。相关航空地面事故中,地面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工作自律性是造成航空地面事故的主要个体因素。

2、航空企业地面工作特征

STD理论认为,员工个体与所从事的工作职位之间存在某种契约关系。首先员工在工作中首先与所从事工作的因素(工作任务、工作资源及工作环境等)经过一定的感知过程产生心理上的意义感、价值感进而据此调整自身的敬业度。综述航空企业地面工作特征可以从五个核心方面进行概括:工作内容的丰富性、工作的重要性、工作自主性、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和工作的反馈性。这五个特征中对航空企业地面作业人员而言,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最为突出,这种对安全工作要求的特殊性通过影响员工对工作以及工作环境的认知影响其心理状态,换言之,员工对航空地面作业的安全性要求的认知决定了其敬业度,最终影响到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3、组织环境特征

组织环境特征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主要是指员工从事工作得到某些组织资源,组织的相关特征进行影响到员工的敬业度。对航空企业而言,影响地面员工敬业度的组织因素中,与员工生存和发展需要密切相关的因素是最重要的组织因素。深入分析当前航空企业所有地面安全事故中组织方面相关的因素主要涉及员工薪酬、员工在组织中的未来发展、组织对员工的支持三大因素。首先,薪酬是影响员工敬业度直接因素。当员工的个人付出及所产生的绩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时,员工敬业度低则难以避免,以地面车辆引发的事故征候为例,司机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与其收入不成比例,是造成司机怠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员工在组织中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其敬业度的高低密切相关。内场司机多数为短期雇佣人员,员工的个人发展潜力有限,造成员工流动率高,员工敬业度低,最终业务操作不熟造成安全事故。第三,组织支持程度。工作资源(job resource)中的上级支持(supervisor support)、同事认可度(rewarding co-worker)等,对地面员工的敬业度也有显著影响。

四、航空企业地面员工敬业度提升途径

根据前面对影响地勤员工的敬业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航空企业地面工作的特征,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提高地面员工的敬业度。

1、通过优化员工招聘途径提升员工敬业度

优化招聘途径是提升航空企业地面工作人员的敬业度的首要途径。航空企业在招聘地面工作人员时必须结合职位特征,采用各种选拔测评技术,选择具有敬业潜力的人员,特别要注意考察员工的价值观、责任心、性格特征等因素以及过去工作经历。此外选拔与工作岗位安置必须把握员工个体特征与工作要求的高度匹配,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需求与员工资源这两大因素,因为这两大因素的不足都会导致员工敬业度的降低。

2、通过工作再设计提高员工敬业度

根据图1以及图2对两个模型的原理解释,可以看出员工从工作中所得到的归属感、成就感等心理需要决定了其敬业度的高低。因此为了提高地面员工的敬业度,航空企业可以针对地面作业的特点,对地面工作进行再设计,增加岗位对员工的吸引力,对航空企业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使员工意识到其所从事的工作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新员工的培训过程中引入航空地面事故案例学习,使员工意识到地面作业事故对社会或企业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使其充分认识到他所从事的地面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使员工在完成任务时具有较高的心理满足感。第三,工作内容具有完整性,可以让从事某项工作的员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增加员工技能的完整性和熟练度。第四,工作及时反馈性,工作过程中对员工的工作及时监督和评估,并及时反馈信息,比如地面内场车队每天的总结例会。根据这四个方面对地面工作进行重新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敬业度。

3、通过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敬业度

相关研究表明,企业越是注重员工培训,其员工的敬业度越高。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有效改善员工对企业的感情,有利于间接提高员工的敬业度。航空企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员工进行培训:首先是操作技能培训。航空地面作业需要各部门及机组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特别是对地面服务部门作业有严格的安全要求,尤其是某些部门员工(比如地面内场车队司机)整体素质偏低。因此必须加强对地面员工安全操作方面的培训,使员工熟知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从而有效提高员工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工作态度方面的培训。着重加强员工地面作业风险意识,使员工认识到风险后果的严重性。最后,是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加强企业文化培训,使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逐步融合,增加员工工作资源。开展上述培训,将有利于提高员工敬业度。

4、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航空地面事故频发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员工流动率过高,上文某内场车队为例,地面车辆司机流动率较高的很大原因在于工作强度大,工资低,员工发展空间有限。因此航空企业地面部门应着重研究地面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岗位轮换等方式为其提供一个持续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从而使得员工个人价值得以体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最终使员工敬业度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琦华:心理契约视角下新生代员工敬业度研究[J].企业经济,2012(8).

[2] Bakker A B,Schaufeli W B.: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Engaged Employees in Flourishing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8(2).

[3] 迈克・贝纳特、安德鲁・贝尔著,张义译:驱动力:杰出企业如何激发员工的非凡绩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 南航集团安委办:南航安全形势分析简报[J].2014(5).

[5] 刘小平、邓靖松:员工敬业度理论研究综述[J].软科学,2009(10).

[6] 刘勇:员工敬业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1).

航空概论论文篇(11)

关键词:雷达情报处理技术课程;大专士官;任务驱动教学;形象化

教学雷达网情报处理技术课程是我院大专士官的主干课程,是学习雷达情报组网系统使用与维修的基础,对于培养雷达兵指挥信息系统装备管理、维护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从课程改革前的教学效果看,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①该课程主要讲解雷达网情报处理的主要技术与方法,涉及到的概念、技术、理论和算法众多,内容关联性强,抽象晦涩,难以理解.②士官学员基础相对薄弱,认知力、理解力、感悟力、探索力偏差.③情报融合处理是由服务器的情报处理软件在后台自动完成的,没有通过前台界面展示出来,这加大了学员的理解难度.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将抽象晦涩的融合算法形象地展示出来,如何重构教学内容无缝连接雷达情报组网系统的维修保障,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首先分析了雷达网情报处理技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1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特点

雷达网情报处理技术课程从情报处理原理和流程的角度介绍整个雷达网情报处理各个环节的任务、功能和处理方法.这些原理与方法的掌握,对于学员日后胜任相关岗位具有重要的作用.1)概念众多[1]且容易混淆.雷达网情报处理技术课程中的概念主要包括:①基本概念类.包括雷达信息、雷达情报、目标点迹、目标航迹、责任区域、情报处理区域、远方情报处理区域、最大探测范围、波门等.②情报处理类.包括目标跟踪、航迹建立、情报格式、系统误差、坐标变换、定时处理、人干命令、目标识别、外推、滤波、航迹关联、点迹关联、航迹融合等.其中有些概念极容易混淆,如目标航迹的概念,又被分成可能航迹、暂时航迹、确认航迹、撤销航迹、可靠航迹等.另外,责任区域、情报处理区域、远方情报处理区域等概念学员也非常容易混淆.2)内容抽象且不易理解.雷达网情报处理主要包括3级处理:①雷达站处理.包括雷达目标点迹和航迹的建立,涉及的技术有点航相关处理、目标跟踪、系统方程、状态方程等;②旅指挥所和情报处理中心处理.主要是对雷达站上报的原始空情进行归并和综合处理,使之成为唯一、完整、连续、精确的目标航迹.涉及的技术包括坐标变换、航迹融合、点迹融合等;③情报用户的再处理.关键技术有滤波算法、点航相关算法、航迹融合算法、点迹融合算法等,最本质方法是用系统建模的方式,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公式或微分方程的形式,通过编写计算机程序进行解决.对于数学功底薄弱,又毫无编程经验的士官学员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很大.3)关联性强且更新速度快.雷达网情报处理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技术关联性强.如航迹融合算法与点航相关算法.如果学员对点航相关算法理解不深刻,那么对航迹融合算法也会一知半解.除了算法之间的相互关联外,算法的更新速度很快.对航迹融合算法,先后提出了凸组合航迹融合算法、协方差加权航迹融合算法、Kalman加权融合算法、最优分布式航迹融合算法、模糊航迹融合算法、自适应航迹融合算法等[2].航迹融合的精度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强.这就需要学员的学习不间断.

1.2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为先由1名教员进行理论讲授,理论授课全部完毕后,将学员分组,每组学员安排1名教员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这种方式带来的问题是,学员实验验证所学方法时,由于与理论学习的间隔时间过长,学员对前期所学知识有所遗忘,需要实习教员重新讲解要点,学员也需要重新进行消化理解,这样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降低了学员对知识获取的兴趣,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大大降低了实践的效果.

2)理论教学手段单一.该课程理论授课多以教员为主进行讲解,结合PPT、板书等形式.受条件所限,教员只能通过文字、公式、流程图、简单的动画、图片等形式静态地展现情报处理过程和各种算法的实现过程,学员无法直观、真切地感受到情报处理流程和方法,无法体验到算法的中间实现过程,这导致教员在讲授过程中,学员积极性不高,互动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资料有限.雷达情报组网系统是中电集团某研究所研发,主要作用是对雷达情报进行获取、传递、处理、决策、对部队实施指挥控制及战场管理等.数据处理是该系统的主要任务,也是这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于该系统组成单元多,开发周期长;研发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保密要求高,升级改造频繁等因素,教员无法顺畅地获取到该装备的有关资料,尤其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到该装备的设计开发文档.再加上教员自身并未参与该系统的研发,导致教员教学资料匮乏,对算法的理解不深入、不透彻.

2课程教学改革

2.1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在重新规划教学内容时,从学员掌握知识的认知角度出发,依据雷达情报组网系统装备情报处理的信息流程,在明确知识点和前后衔接关系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雷达数据处理、雷达网数据预处理、雷达网数据综合处理、雷达网数据显示处理、辅助决策6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按总体概述和具体实现两类进行二次划分.①总体概述类主要介绍该模块所用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基本流程等入门必备知识.通过课堂讲授,使学员全面掌握该模块情报处理的内涵和外延.一般由教员主讲;②具体实现类则主要介绍该模块情报处理中的具体实现方法,可以采用研讨的方式.一般以学员为主、教员为辅进行精讲.对部分重要性高但较抽象的精讲内容,安排了相应的实验验证,以帮助学员理解.实验内容贯穿理论教学6个模块,主要包括航迹建立、目标跟踪、情报格式、坐标变换、航迹相关、人干命令、航迹及参数显示、冲突探测、威胁估计等9个实验.在每个模块的课堂讲授内容全部结束后,进行实验课的学习.通过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及实验课与理论课穿行的教学方式,真正达到使学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2.2改进理论教学方法

针对雷达网情报处理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士官学员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操作兴趣较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3-5],就是让学员在一个情报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在该过程中,启发学员思维,引导学员独立自主分析问题,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该教学法主要分成5步:①提出任务.任务设置要具有兴趣性,挑战性.②分析任务.分析任务应在教员指导下进行,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也可以视具体情况把任务分解细化成几个子任务.③自主学习.让学员自行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或查找相关课外资料,也可以学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④完成任务.该步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员应该在该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指点,起到督促、点拨的作用.⑤教员点评.教员对学员完成任务情况作出评价,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对某些环节重新讲解和示范.例如在讲解航迹建立时,设置的任务是“新点迹如何与已有航迹判相关”.在本任务中,以分析某学员在操场上跑步,已知2个时刻所经过的位置,判断该学员在未来某时刻的位置为例进行讲解,将该任务划分成进行外推、设置波门、相关判断3个子任务.然后让学员查阅教材,自学外推算法、波门设置方法、相关判断算法等内容,学员分组进行讨论交流,画出各个算法的流程图,写出数学公式.并请每组推荐3名学员对上述3个算法分别进行讲解.最后,教员根据学员的共性问题、重点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示范讲解.2)形象化教学法.形象化教学法指用学员日常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问题解释复杂、抽象、不易理解的概念,或应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算法和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地展示出来[6-7].采用的手段包括:①用生活中事例,讲解抽象概念.如可以应用飞机在空中飞行时留下的白线为例讲解目标航迹概念;应用学员队卫生区域讲解雷达网的责任区域概念.②利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将情报处理过程形象化展示出来.如可以将雷达录取器中点迹和航迹相关的过程录制成视频让学员观看,使学员增加感性认识,便于学员理解.③利用模拟软件,模拟各个情报处理关键技术,展示情报处理的中间环节.如目标跟踪教学,通过让学员在课堂上计算多个时刻的预测值、量测值、滤波值,增加学员对目标跟踪的理解.

2.3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它与理论课教学相辅相成.学员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培养科学素养、实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8].1)应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目的是提高学员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其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同时,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提高学员知识迁移的能力.具体做法是:①创设仿真型教学情境.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实际操作的现场录像片,讲解实习操作过程,可增加对操作过程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做好实习前的准备,提高实习效率.②创设真实型教学情境,即模拟实装操作实验.每一章理论课结束后,安排学员进行模拟实装实习操作,加深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对于“背景地图显示”这一教学重点,通过进行地图显示实验,学员印象更深,记得更牢.同时,模拟实装体验,能进一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心.2)引入竞技PK游戏,提高学习效率.引入竞技PK的目的是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让学员在玩中练,在练中学,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员的竞争意识.例如,在进行人干命令实验时,由于需要记忆的指令较多,且对指令输入的准确性、快速性、连续性有很高的要求,利用模拟训练系统在学员之间开展指令输入个数及准确度PK,学员兴趣大大提高.3)学员互帮互助,提高学员参与能力.采用学员分组进行实验的模式.分组时,尽量按成绩好坏搭配,有利于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强的学员担任小组长,帮助指导其他学员完成实验.这样既使学得好的学员有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增进学员间的互助,还可以减轻教员逐个指导学员带来的时间不足的问题.

2.4与装备研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教研室一方面可以安排授课教员到装备研制单位进行交流访学,也可以安排教员参与部分模块的研发,在实践中提高授课教员对算法的理解程度及软件保障能力[9].同时,教员也可以获得相关研发资料,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装备研制单位相关研发人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学员授课或进行扩展性讲座.扩大学员的知识面.

3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了雷达网情报处理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4项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通过在2015级大专士官学员某期班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理论课上,通过动画演示,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示情报处理过程,学员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实验课上,通过与模拟软件互动的方式,完成情报处理的中间环节的计算,大大提高了学员对情报处理方法与技术的理解.与同专业上一期学员的考试成绩相比,优秀率和及格率都有较大的提高.下一步将研究如何提炼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部队的实战化要求,如何更形象更直观地展示情报处理过程便于学员理解,如何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员积极性,如何与部队及装备研制单位进行联教联训.

参考文献:

[1]黎慧,兰旭辉,周焰.情报处理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29(1):76-78.

[2]方刚.分布式多舰载地波超视距雷达数据融合算法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1-5.

[3]严军鹏.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2):113-114.

[4]汤景棉,张辉,向虎,等.基于教研融合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7,31(4):307-309.

[5]向虎,吴长飞,肖兵,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6,30(6):457-459.

[6]孙婷婷.浅谈形象化教学在“光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4):78-79.

[7]张东霞,刘幸,田菲.士官发射原理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6,30(2):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