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3 15:23:31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1)

一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针对地方师范院校初等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研究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

 

(一)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初等教育师范生思想道德水平

 

师德是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内容。开展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职前培养,有助于提高师范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师范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内化为师范生自我发展的原动力,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的正确职业态度。 [2]

 

(二)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师范院校是师资培养基地,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肩负着为小学培养和输送合格教师的社会重任。小学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素质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小学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可见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奠定了基础。

 

二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本研究以绵阳师范学院初等教育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共26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67份,回收261份,回收率98.1%。有效问卷253份,有效率95.5%,对回收上来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本次调查的基本结论。

 

(一)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统计

 

本次调查参与人数是267人,其中女性占全体参评人员的97.2%,55%以上的学生是独生子女。来自于农村的生源占78.2%,城市生源为 21.8%。调查发现,学生选择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是采纳家长或老师的建议,报考前对本专业有初步的了解,知道毕业后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但对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太高,毕业后一定会从事本专业相应岗位工作的意愿比较低。同时,学校除了德育课的部分课程外,在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比较少的;在“职业道德教育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没有影响”的选项中,认为影响不大的占65.2%。

 

2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认识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当前学生对目前教师行业职业道德现状不满意,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是很清晰地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识到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淡薄和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低下是其主要原因,应承担重大或较大责任。

 

(二)目前现状及成因

 

1 转型期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传统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标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很多人认为“乐于助人,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谐意义非常重大,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抛开自身利益去实践。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近年来,国家对小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日趋重视,对小学教师师德培养目标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期望。然而,小学教师的师德培养目标往往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政治性,教育过程相对死板,缺乏灵活性,教育方式和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开设专门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校比例较小,其他涉及师德教育内容的课程也微乎其微,已呈现出对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大面积“荒漠化”。[4]另外,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内容空洞、不充实,缺乏针对性,所用师德教育教材大都是各类师范生通用教材,适合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使用的师德教育课程教材非常少。

 

三 地方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对策

 

针对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一) 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1 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提高行为规范师范性认识

 

初等教育师范生职业情感和行为规范的素养是师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情感,能增强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引导师范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遵守具有师范性的行为规范,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性影响。[5]所以,加强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情感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提高行为规范的示范性,是完善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2 改进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师德教育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多种多样教育方式及其教育功能的有机整合。师德教育不能囿于对教师的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要通过如社会实践、对照先进典型、互动交流教育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师德教育避免空洞、枯燥乏味,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师德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德观,为良好的师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途径

 

1 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的长期任务,是师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做好师德教育工作,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做好思想理论课程设置实施工作,加强“两课”教学的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初等教育师范生提高自身修养,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

 

2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育载体作用

 

师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师范氛围”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会对师范生的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6]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使师范氛围的 “学校文化” 更直接,更浓郁,为初等教育师范生师德的养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增强师德教育效果提供条件。

 

3 充分利用典型事例及榜样示范作用

 

利用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这种学生参与、关注度高以及高效、人性化的信息交流平台。挖掘、整理和宣传基础教育系统中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师德模范”先进事迹,积极带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这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使命感,树立良好的职业认同和情感,从而达到榜样的模范师范带头教育目的。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师德水平。师范院校教师的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未来小学教师的师德养成。因此,在新形势下提高师德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势在必行。

 

1 选择职业道德修养高的教师

 

首先,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师德课程的讲授。实现德育教师的专业化。[7]其次,在师德内容的具体讲授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或从事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讲座,条件允许的化,可以直接聘请师德教育相关专家担任师德课程教学。

 

2 加强对师范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2)

随着传统的教师单一中心德育模式向教师和学生双中心德育模式的转型,以及生活化德育模式的建构,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探索、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但是,当前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着对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独特应用价值认识不清的问题,使得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困难和挫折。进一步探讨和认清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独特应用价值,不断优化这一现代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一、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独特的应用价值

讨论法,是讨论式教学法的简称,是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就教材或现实中的一些热点、焦点或难点问题进行独立钻研、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得出比较全面深刻的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和确定讨论课题,学生进行独立或合作研究,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以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等组织和实施环节。讨论法在教育理念从专制走向民主,教学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手段从单一走向多元,师生关系从教师中心走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演变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形成。讨论法的普适价值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筑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等。可以说,正是这些普适价值促使讨论法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体系中的重要一脉。当然,讨论法除了具备普适价值,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思想品德课趣缘关系培育与发展,增强课程吸引力。

趣缘关系,简约地说,是一种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为联结纽带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趣缘关系有着广泛性、多样性、平等性和突出的参与性等特点,[1]并因此发展成为了现代人际关系网络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趣缘关系的发展对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趣缘关系,包括社团趣缘关系、课程趣缘关系和网络趣缘关系等多种样态。其中课程趣缘关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因为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课程趣缘关系的培育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课程的吸引力,最终影响并决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如前所述,讨论法具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普适价值。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就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如何培育社会责任、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平等容易引起初中生困惑和兴趣的疑难问题组织和引导他们进行探讨,在探究性学习和讨论式教学中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课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培育和发展他们的思想品德课程趣缘关系,增强思想品德课对他们的内在吸引力。

(二)可以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增强课程感召力。

如何增强课程的感召力,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法创新的重要旨趣。讨论法在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感召力方面的特殊应用价值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第一,讨论法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一旦选择并采用讨论法开展教学活动,在选择确定讨论课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及组织课堂讨论等教学环节都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比较之后选择讲授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这必然要求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调动,解决增强课程感召力过程中遇到的教师动力不足、方法陈旧等问题。第二,讨论法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选择和应用讨论法时,选择和确定容易引起初中生困惑和迷茫、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讨论课题,指导他们独立或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他们围绕讨论课题发表不同观点,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和维持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课程的感召力。第三,讨论法的重要特点和优势在于天然地蕴含并且丰富着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间性。在讨论法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互相尊重、相互启发、平等交流,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这对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感召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三)能够引领学生拒绝或摒弃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课程的说服力。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今天的初中生作出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的过程尤为艰难。这一状况反映到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领域,主要表现为部分初中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社会责任感薄弱、荣辱观念淡化、进取心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有些甚至接受并传播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初中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承担着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要使命的思想品德课无疑应该通过建构生活化的德育模式来有效应对并解决。而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除了科学运用讲授法对初中生进行必要和充分的正面理论灌输教育之外,将讨论法有效运用和贯穿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去,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讨论法引导初中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寻找、发现和分析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是非问题,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促使他们在讨论中明方向、辩是非、知荣辱、会感恩、求上进,在情感体验和对话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引导当代初中生自觉拒绝和摒弃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化解思想困惑,从而真正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

二、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法选择中面临的困境

如果把古往今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形成的教学方法体系比作一棵参天大树,讨论法无疑是这棵参天大树上夺目的奇葩。讨论法以其普适价值及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特殊应用价值,完全可以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相向而行,在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方面发挥特殊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讨论法并未因为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被普遍接受和运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法选择中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其一,大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成本较低、通用性较强、操作简单的讲授法,对需要付出更大代价和成本的讨论法欲迎还拒;其二,讨论法由于自身组织的复杂性而在运用中经常出现选择的讨论课题难以维持和讨论过程的可持续性难以持续,参与讨论的学生范围狭小与人员重复等问题,而这些失当现象很容易挫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其三,由于讨论法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各主题探究活动教学环节衔接不足,发挥不出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讨论法形式单一也往往限制了讨论法自身的方法魅力。

三、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讨论法的途径和方法

应该看到,讨论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如何克服讨论法自身存在的各种弱点,走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讨论法运用面临的困境,尽最大努力实现其优化效果,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应用价值,亟待引起广大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与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特点恰当运用讨论法。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是以“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2]每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都包括众多的章节框题,并非每个章节框题的教学内容或与之相联系的时政热点问题均适宜开设专题讨论课或穿插运用讨论法。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开设专题讨论课或穿插运用讨论法时,首先要考虑某一章节框题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是否具有良好的可讨论性。对于缺乏良好的讨论性、不宜采用讨论法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讨论法教学。而对于教学重点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则应该多采用讨论法教学。其次,在选择讨论法教学时,还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抽象思维能力。一般来说,七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宜少采用讨论法。八、九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趋向成熟、判断思维能力逐渐完备,独立自主意识和自我表现欲增强,教师可较多地运用讨论法。再次,同一教师任教的不同班级之间,以及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必然会存在水平的好、中、差等方面的差异,这也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讨论法教学。总之,讨论法的运用一定要因材因人而异,切不可盲目照搬乱用。

(二)充分调动“中下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力求实现全体同学参与讨论。

在讨论法的运用过程中,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少数优生“包场”讨论的现象,而这正是讨论法的大忌。教育心理学认为,讨论法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3]而这种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应该包括全体师生。优生由于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自学、分析问题、创新等能力,往往在讨论中充当“主角”。相反,“中下生”由于某些知识方面的欠缺或能力方面的不足,往往不愿意发言或很少发言。这时,教师应该运用情感的“期待之钟”,和颜悦色地开导他们,由浅入深地向他们提问题,开拓他们的思路,逐步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使他们获得成功感,体验到讨论的快乐,最终融入到讨论的“大家庭”中去。可以说,能否以民主的教法和教态将中等生和后进生带进讨论环节,是衡量讨论法是否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实现讨论法与主题探究活动环节的良性互动。

讨论法运用的目的在于调动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单纯依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和纯理论性的德育模式已很难顺利完成。因此,遵循生活德育理论原理和要求,让讨论法和主题探究活动环节优势互补,必将为思想品德课讨论法的优化闯出一片新的天地。教师要力争把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课外,如吸引学生注意留心收听新闻广播节目,阅读报刊杂志等,并及时将有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点挂起钩来;适当组织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发表课前5分钟即兴时政评说等,利用课外主题探究活动环节来弥补课堂讨论法教学在某些方面的“先天不足”。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3)

一、前言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更加关注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在初中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但现阶段我国的初中德育教育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未来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应该以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为主线。

二、初中德育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层次性不足

过去很长时间,我们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学生素质与道德培养的标准,甚至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案,国内各大学校都按照此标准对学生进行塑造,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要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与性格的形成,更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近年来,国家也了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意见,指出针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教育应该以其成长特点为基础,进行分类、分层次、分层级的培育,而不是军队式培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能拿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也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如果用单一的大纲来要求学生,就会丧失教育的本质。这是不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不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德育教育内容成人化

很多初中德育教育教材中的语言与内容过于成人化,某些语句晦涩难懂,甚至需要一定的逻辑思考才能得出结论。教师讲授难度高,学生排斥情绪高,呈现“双高”局面。此外,大量的概念与理论充斥教材中而缺少实例,让学生感觉这些知识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实用性,甚至有学生表示德育教育与自己无关。教材中罗列、堆砌一大堆理论概念,缺乏生动的实例讲解,尤其是没有将理论内容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力与接受程度,导致课堂上呈现一种“教师激情澎湃,学生冷眼相待”的情况。德育教育内容过于高深,就会让学生难以理解;过于简单,教师照本宣科,就不会引起学生重视。初中德育内容成人化严重,不符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毕竟初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理解能力不够,实践能力较低。这也是初中德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最终会流于形式。

(三)德育工作不统一

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常常呈现出孤军奋战的局面。很多初中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德育教师,德育课程通常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代劳。然而其他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平时也很少关注学生的德育问题,不重视学生价值观、道德素质等的培养。这些非专业教师通常不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他们认为这并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1]。德育n程由于是非应试课程,常常不得不给那些应试课程让路,课程时间常常被占用。除非学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早恋、打架斗殴、犯罪等,校领导和教师才会想到进行德育教育。此外,学校将学生的一切偏差行为都归咎于德育教育的缺失,使得德育教师的工作量异常巨大;然而又因为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这些问题常常不了了之。即学校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德育教育体系,工作开展是盲目的。

三、初中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方法

(一)分层次、分重点地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有区别的德育教育。对未成年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应该过多地表现出政治性,应该分层次、分重点地开展。比如,针对初一学生,应该以爱国教育为基础,多带领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开展社区帮扶活动,定期召开德育班会,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良好的德育环境中。针对初二学生,学校应该开设生理卫生课程,在其中融入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情感道德,引导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针对初三学生,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科学意识,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探究观察世界与自身的方法[2]。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德育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完善德育教育体系

建立校长负责制的多级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各年级组长充分发挥主动性,制定本年级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要求,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各班班主任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德育教育方法进行相应的教育。各科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带头作用,每位教师辅导7名左右的学生,随时跟踪学生的心理成长轨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在学生中建立德育学习小组,方便学生彼此交流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共同学习道德模范,学习先进道德事迹。要建立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领导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深化全体师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还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阅读经典文献的方式增强学生内心深处对道德规范的认可和支持。

(三)创新教育方法

不可否认德育课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但是教师要改变过去生硬的说教方式。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校德育生活化。如开展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讲演活动、运动会、主题班会、文艺会演、有奖征文等,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积极进取的精神。要努力办好校园广播、校刊、板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生产生“近朱者赤”的良好效果[3]。尤其要注重发掘学生内心的向善力量,树立学生中的先进典范,营造良好的崇德向善氛围,使人人因努力践行道德规范而自豪,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投入到道德实践当中。同时,要积极进行监督和检查,对校园里面常见的陈规陋习和发生在学生身上突出的道德问题,应予以重视,重点解决现实中最迫切的问题,将调查结果张贴出来,使全体师生都能受到教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德育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关键在于有层次、有目标、有方法。借助多种方法与手段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最坚实的文化基石,是培养“四有”青年的动力所在。唯有如此,才能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有所突破,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24-01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富含德育内容。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对相关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有效渗透德育,不断提升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养。近年来,笔者在具体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关注德育的有效渗透,取得的教学成效也较为明显,接下来简要论述具体策略。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均蕴含爱国主义精神。对于这些课文,语文教师不应轻易放过,在具体阅读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教学《邓稼先》一课时,引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之后,笔者说道:“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你们是否发现邓稼先身上有很多可贵品质呢?”问题提出后,有学生立刻回答道:“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极为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爱国主义精神。”听到这样的回答,笔者感到非常满意,随即说道:“没错,作为一名中国人,每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国家。你们现在虽然仅是一名初中生,但将来会成长,希望你们今后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成为一个爱国的人。”听到笔者这样说,学生若有所思。

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阅读教学中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文的表面内容,应对相关知识进一步挖掘,有效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这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份荣誉。

二、渗透感恩教育

每个人都应学会感恩,拥有感恩意识之后,才会发现这个世界多么美好,才会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为一个知恩D报的人。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还应有的放矢地积极渗透感恩教育。

例如,教学《背影》一课时,正值下大雨,切合当天的天气情况,笔者说道:“今天下这么大的雨,相信很多同学都是由父亲骑电动车送来的。当父亲离去的时候,你们有认真观察过他的背影吗?”提问结束后,教室内立刻骚动起来。在笔者的鼓励下,有学生深情地说道:“今天我就是由父亲骑电动车送来学校的。本来我是决定自己来上学的,但父亲执意要送。看到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我发现他的衣服很大部分都被淋湿了,那一刻我非常感动。从幼儿园开始父亲便一直接送我上下学,他的辛苦我能够深深体会,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回报他。”听到这样的表达,班里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言。从他们的发言当中可明显看出,他们已经在无形中受到了感恩教育。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虽是教师的刻意为之,但这样的做法并不会让学生感到反感,相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阅读课堂中积极挖掘素材,利用相关素材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渗透。

三、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每个人将来都会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每个岗位的工作均需要坚守职业道德。为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让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还应积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5-01

德育是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应对当代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重视德育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切实承担起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育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等任务。然而,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初中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薄弱,不重视思想品德课,不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其次是学校的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效果微弱。其三是学校对思想品德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专业教师,不少思想品德教师仅仅侧重知识的传授,不关心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可见,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功能缺失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缺失的成因分析

1.1 青少年学生自身原因。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虽然有独立的心理需求,但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社会阅历和经验明显不足,独立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助长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认同感。为了寻求心灵的满足,不少青少年就把一些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当成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参照物"。部分初中学生的生活中,来自道德的约束较少,缺少道德修养。这样,低俗的文化就有机会扭曲青少年的道德观,削弱德育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让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时容易步入歧途。

1.2 家庭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农村初中生有不少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监护人的关爱、教育和管束。即使在学校接受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也极有可能在遇到一些困难后,因无法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引导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兴义市某镇的青少年秦某,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当其沉迷于网络游戏后,为了拿钱上网而打伤了年迈的奶奶。

1.3 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往往侧重中考科目的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这使得学生道德意识薄弱。现在教师的绩效和评优多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部分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不专研、不创新,大搞题海战术,这就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科的积极性,甚至对思想品德感到厌倦,从而使得思想品德课智育和德育的目标难以实现,学生难以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

2.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落实德育功能的途径

2.1 更新观念,关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学校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作用,重视对思想品德教师的培养,及时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上好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了解的四个理论支撑:第一,道德学习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将智育和德育相结合,侧重实现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思想品德课的传统教育观念,明确"提高道德水平不能依靠灌输知识,应该依靠道德学习"。也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做到"动子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起来,这就是实践道德学习论的具体方法。第二,生活德育论。道德源于生活,教师的德育也应该回归生活。要用生活来教育学生,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材料要真实、鲜活和贴近学生实际;还要求思想品德课堂做到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第三,德育美学论。德育要有美感,追求"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应该用美好的语言、行为、事物来感召学生,以美感唤醒美好,升华和落实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四,德心融合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教师应该善于将学生生活、老师生活中的富有情感的内容结合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教学中的案例需要融入真情实感,包含亲情、友情、师生情谊等真挚情感的内容才能有更多的心灵共鸣,最终实现道德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2 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在的学校已经实现"班班通",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现在的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多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更能帮助教师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帮助学生学习,才能推动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充实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例如开展小组竞赛、小品表演、游戏体验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既能落实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又能落实教学的德育要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讲到《对不良诱惑说"不"》时,教师运用了"翻转课堂"的教育手法,让学生课前按导学自学课本,课上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这个做法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落实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同时,这样的教学从真正意义上践行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设计一节思想品德课时,教师还应该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例如将学生关心的身边趣事、家乡新变化、时政大事添加进课堂中,这样思想品德课就有了强大的吸引力。学生也会期盼上思想品德课,爱学习与思想品德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益。这就实现了师生的双赢。

2.3 加强家校联系,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思想品德教学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德育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工作,它应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学校和教师要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留守儿童和贫困学生。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情"和"理"的力量。教师的"行动"中彰显的道德,往往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进而成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参照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道德水平定能有所提高。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大胆地创新和实践。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初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的教育作用,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635.1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课程思想内容和课程范围之广,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能力和智力开发,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而言,能够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本文就简单分析了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与班主任德育工作。

一、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素养外,更注重人文修养,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在初中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改革。如何通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能够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将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学习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老师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人就获得了人生的方向和动力,也就必然有充实的精神生活。青年初中生是社会中最具有开放意识,知识水平相对较高,对现实不满足,无尽追求理想主义的一群人。”理想信念包含丰富的内容:一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人生理想。但是不可否认富有理想的青年学生存在着理想模糊、错位,信念不坚定等情况。这里的理想信念是指初中生一般性的理想信念。

二、当前初中生班主任德育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德育工作是一种更多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但教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学、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尤其重要的是,中国教学是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笔者通过研读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所查找的教育研究资料,初步提出了指导―自主式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效地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在这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将预先准备的一些这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然后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总结出的问题进行一讲解。

从身体的道德教育因素描述情节、表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客观事实特定的艺术品质,生动的文学的内容。事实上,这也是在哲学相互之间的关系。鉴于德育和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关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启蒙教育,使学生发展健康人格,培养良好的德意志品格。

三、新时期初中学生班主任德育工作管理新模式

(一)课型特点要突出

从心理学角度和理论依据分析了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和自主学习实践的理论基础,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把预习的载体――导学案设计成了阶梯式作业:①预习课文填空题。②研读课文探讨题。③课外班主任德育工作拓展题。以学校为基础的,也被称为“校本”,但它不是完全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基础的不完全统治学校本身的一切,实施。情感教学法是样本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学科,他对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感情就是积极的,否则就是消极的。而教师的情感教学法活动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要多样

目前大部分现代汉语阅读教学采用的模式是,首先教师讲解生词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内容,接着学生跟读课文或者学生之间朗读课文,最后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组织讨论或谈感想。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教材作为学生了解母语的主要渠道,对于他们今后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学习意义更加重大,所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有利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来说,什么样的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什么样的文化因素适合在教材中出现,在教材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的效果,也会对学生正确的运用班主任德育工作进行日常交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作为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是一个集学习,教学和学校为基础的组织,交流的学校为本的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以学校为本的理念,教学模式的建设已成为学校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

四、结束语

总所周知,我国初中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管理要从引导以及发现的角度去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多样化,从时代的特点出发,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改善现有的教育机制,使初中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管理可以更加顺利地进行。随着初中规模迅速扩大,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需要探讨。公寓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沿用条块管理,即:后勤部门承担物业服务,学工部门负责班主任德育工作,保卫部门做好安全保卫。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缺少事前预防、过程控制和事后教育的长效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在公寓构建全新的、和谐的学生班主任德育工作氛围已经提到管理者的面前。以学工部门专职人员为主体、后勤服务部门和学生自主参与管理为两翼、网络教育为途径的初中学生公寓班主任德育工作新模式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7)

传统初中德育主要孤立以及片面的考虑教学过程,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对知识灌输,轻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价值观培养,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初中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要对初中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

一、初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传递,轻思考

在初中德育教学时,强制性知识灌输以及形式主义的说教是一种惯用的教育形式,这种方式片面的重视知识传递,忽视价值的多样性以及价值选择性,忽视错综复杂的价值观,不能对学生正确分析以及选择问题和处理价值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因此要改进德育教育中对学生价值判断以及选择功能的引导,将传统帮助学生形成所要达到的最高层次价值观进行转变,逐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判断,提高理智价值选择,通过积极的参与到现实生活中,不断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积极培养。

2.知行脱节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思想品德教育最为关键的时期,在德育教育中,主要将社会道德要求以及规范转换成学生个体道德要求,将其外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实现知行统一的过程。初中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行与知存在脱节。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比较多,比如初中学生德育重视抽象说教,忽视具有目的性的对学生道德行培养。如果德育只重视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射方式训练,然忽视学生道德理性的思考,会导致学生会养成一种言行不一的不良习惯。

二、初中德育教学方法

1.谈话教学法

所谓谈话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其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回答的一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知识进行巩固。这种方法的优点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不断培养。此外有利于学生对所需的知识进行更好的掌握,教学实际效果能得到及时反馈。但存在的不足: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师生一对一的一问一答,会对多数学生带来忽视,并且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例如:在德育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存在的困惑或者问题,还可以用不记名的方式把自己的问题写到纸上交给教师,这样教师能根据学生问题,对自身的德育教育方法及时有效的调整,充分实现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德育教育。

2.讨论教学法

一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积极培养。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一个问题思考,并且对自己观点进行表达,使学生不得不学会应用概念以及原理对自己的观点证明,学会在不同角度上对同一个问题思考分析。

二是对学生集思广益的技能给于培养。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能倾听其他人的意见,对他人意见进行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思路,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在讨论时,要克服自己的偏见,不可以钻牛角尖,通过这些技能的应用可以更加自由以及无压力的讨论。

三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在讨论时需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要对他人观点进行反驳,在这个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还要对学生集体合作技能积极培养,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通常情况下都会积极发言,针锋相对,同时还能相互协商和妥协,共同完成小组布置的任务,对学生合作能力培养。讨论法在初中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势比较提出,所以被大量使用。

3.读书指导教学法

所谓读书指导方法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对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积极培养,养成较为良好的读书习惯。通常情况下适合应用到学生预习和复习中,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读书指导法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科学的使用教材以及参考书,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属于自己的高效自学方法。在对该方法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提供相应思路。二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以及技巧。三是教师在学生阅读中要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初中德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分析

一是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每个教学方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二是结合课程特点以及内容等选择教学方法。在初中德育课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其他学科存在不同,目前思想品德课程不仅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是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较大阶段,学生心理和生理等都存在较大变化,教师要掌握这个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风格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师个人能力以及风格存在密切联系。有的教师有激情,并且充满活动,还有的教师比较冷静、理智,会给学生一种威严,有的教师性格相对来说比较温和,给人以如乘春风之感,所以教师应该清楚了解自己个人特点,选择出最优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课中要提高学生自身法制观念,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充分结合学科特点传递给学生爱国主义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思想品质,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目前教育的主要目标,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也是所有学校面前的关键问题。要针对目前我国初中德育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解决农村初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方法与对策[J].学周刊,2016,12(08)135-139.

[2]小强. 关于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6,15(08)156-159.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8)

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必须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未成年人思想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最新发展的实际[1]。”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德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论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物,其德育思想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生活德育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方法。

1生活德育论的内涵

1939年陶行知对生活教育这样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他建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基础的生活德育论。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是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联系课堂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吸纳和融合,真正做到理论与现实的无缝连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的意义

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生活德育论强调了生活化、生本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将其运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能有效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2.1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压力,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突出了教师课堂讲课的控制权,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付考试,并不能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初中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欠缺,因此生活德育论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正确的把握道德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效率也能事半功倍。

2.2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的生活化教学模式顺应了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顺应了时展的要求,融入新鲜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联系所学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内涵,这样一种双向发展的模式,是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向国际接轨。

2.3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其教育的重心并不仅仅是数学英语这种专业知识,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品德这种品德课程的学习。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主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群体,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品德内涵,提升自身的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有效的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呢?首先,要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存在着太偏向理论化教学的缺陷,目标过于单一和形式化,导致教学活动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转变教学方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由单一目标变为综合目标,以学生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水平。其次,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充实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应该结合学生心理实际发展情况,结合现实热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捕捉重大事件、热点新闻等,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在讨论中帮助学生体会现实问题中蕴含的品德修养,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内涵。除了课堂学习,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教师要和家长沟通,通过家长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社会相处过程中,能亲身感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最后,要改善教学评价设计指标,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通过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等环节,在进行生活德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学的后续评价工作,才能在总结中进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德育的教学指导,应该建立一个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效果。评价的指标应该综合化、多样化,重点关注学生生活中掌握的程度,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评价的导向性要倾向于学生的内在理解,可以是争对某一情境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是叙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教师要结合反馈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争对学生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9)

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必须更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未成年人思想生活的实际,更贴近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最新发展的实际[1]。”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德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论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产物,其德育思想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生活德育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探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方法。

1生活德育论的内涵

1939年陶行知对生活教育这样定义: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他建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基础的生活德育论。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就是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联系课堂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吸纳和融合,真正做到理论与现实的无缝连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的意义

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生活德育论强调了生活化、生本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将其运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能有效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2.1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压力,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都突出了教师课堂讲课的控制权,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对付考试,并不能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初中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力欠缺,因此生活德育论的运用能帮助学生正确的把握道德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学效率也能事半功倍。

2.2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的生活化教学模式顺应了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顺应了时展的要求,融入新鲜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联系所学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内涵,这样一种双向发展的模式,是教学实践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向国际接轨。

2.3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生正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其教育的重心并不仅仅是数学英语这种专业知识,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思想品德这种品德课程的学习。将生活德育论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主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群体,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品德内涵,提升自身的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生活德育论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生活德育论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有效的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呢?首先,要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传统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存在着太偏向理论化教学的缺陷,目标过于单一和形式化,导致教学活动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转变教学方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由单一目标变为综合目标,以学生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水平。其次,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充实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播,应该结合学生心理实际发展情况,结合现实热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捕捉重大事件、热点新闻等,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在讨论中帮助学生体会现实问题中蕴含的品德修养,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内涵。除了课堂学习,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教师要和家长沟通,通过家长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社会相处过程中,能亲身感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最后,要改善教学评价设计指标,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通过确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充实教学内容等环节,在进行生活德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学的后续评价工作,才能在总结中进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德育的教学指导,应该建立一个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生活化学习的效果。评价的指标应该综合化、多样化,重点关注学生生活中掌握的程度,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评价的导向性要倾向于学生的内在理解,可以是争对某一情境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是叙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教师要结合反馈的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争对学生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10)

一、引言

德育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国家的发展,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就我国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来看,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以至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不仅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在这种要求下,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就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人无德不立, 国无德不兴,这句话揭示了德育的重要性,加强德育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出国家的未来,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他们滋生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前,思想道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而初中生作为国家的未来,面对社会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让初中生知廉耻,懂礼仪,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为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人才。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不重视

就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许多教育工作者还没有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完美地融入到课堂中去。由于教育工作者对思想道德教育的不重视,直接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的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能动性会受到打压,使得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生关系僵硬

师生关系僵硬是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纪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绝对的安静,耐心的听教师讲解,学生稍微表现出一些活跃的行为,就会受到教师的责骂,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讲解的东西,学生感到不解时,并向教师提问,许多教师往往会因为学生这种突然的行为往往表现的不耐心、不高兴,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僵硬,而僵硬的师生关系就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四、新课程理念下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一)提高认识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道德教育愈来愈重要性,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要想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课课堂,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要想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教师互动,并在互动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如,针对老人摔倒这一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一现象发生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看法,给予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首先,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给人以鼓舞、奋进行上的精神力量;其次,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如广播、宣传栏等加大德育教育的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想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作为教师,要彻底摆脱那些传统观念,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回答问题;课后,教师要以朋友身份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爱上课、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

(五)多开展德育活动

让学生多参与德育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在以往的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理论知识教育,而这种理论知识等于是“纸上谈兵”,难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多举办德育教育活动,根据思想道德教育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举办一些德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从而让学生德育活动中提升品质,锻炼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要。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才、成长,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结本人。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思想道德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多开展德育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这些活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品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项福宏.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教学的理解与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9:94.

[2]贾建立. 浅谈新课程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J]. 科技视界,2014,29:251.

[3]薛文瑛. 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1:13.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11)

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但是却无法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形成正面的影响。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均未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初中教学阶段教师不应该仅仅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也应该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涵养,让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初中德育的实施也让学生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提高学生是非的判定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由此可见,初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中生德育的实践

(一)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指的是初中班主任以及普通科任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这一德育实践将素质教育与德育进行了一个有效的整合,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品德修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反思,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觉悟。例如,教师在讲解“感恩父母”这一教学内容时应该将德育的内容与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教师在文化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进行讲解,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感恩父母的思想。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德育的内容,让学生知道感恩父母的重要性,逐渐地形成一个良好的思想状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德育质量的目的。(二)开展德育主题班会。德育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在实践的同时初中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课堂才是德育的基地。教师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的形式实施,通过对优秀品质和品德的宣传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在班会上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些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提升,让初中德育工作更好地实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例如,教师在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教师在班会上应该对一些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学生的生活进行视频播放,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分析出自己是否喜欢攀比、爱穿名牌、乱花零花钱。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以达到德育的目的。(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一个良好和完整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学出来的,同时也要进行实践。初中教师应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更加生动和具体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相关的德育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能力,提高初中德育的有效性和质量。例如,教师在“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这一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去捡人们扔在地上的果皮、空瓶等物品,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爱护地球、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掌握德育的内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德育质量的提升。

总而言之,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时期,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将德育与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作者:臧瑞瑞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