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vi设计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5 14:59:46

vi设计毕业论文

vi设计毕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18-02

VI设计即(Visual Identity design),通译为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企业设计到位、实施科学的视觉识别系统,是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建立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的快速便捷之途。以行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大多数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都把VI设计列入一门重要的课程进行教学。VI设计师强调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根据VI设计岗位实际需求,中职《VI设计》课程注重以实践为基础,是一门强调技能训练的课程。因此,在《VI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手段必不可少。

一、中职平面设计专业《VI设计》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驱动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项目的分析、制定计划、收集信息、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等。VI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应该基于实际的工作过程,其教学活动实施过程具体包括:(1)确定项目内容,以该“项目”的实施作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工作。(2)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3)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完成项目实施评价,项目化教学更注重的使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

(二)《VI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法以老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中职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差,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直接应用于设计实践当中等问题。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教师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提供指导意见,让学生完成的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

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分小组经行,分工合作、相互讨论,自主制定计划、实施调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得出结果,到最终的评价都由小组负责。“合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独立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对VI设计在实际中的运用思考,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在中职平面设计《VI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笔者认为,VI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一般可分为:VI设计项目内容的选取――分析任务――市场调研――设计与制作――正稿印刷――学习评价和作品展示――课外拓展。

(一)VI设计项目内容的选取。

在VI设计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首先要明确VI设计的项目对象,选取符合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特点的项目内容作为项目化教学的载体,这是项目教学的第一步。

首先,项目内容的筛选依据VI设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转化为学习项目,可以是引进广告公司或网上招标的实际项目,也可以是根据实际虚拟的项目案例,按照项目内容不同选择,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项目内容体现一定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地安排项目进度,选择设计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项目做起,比如学校或社团的标志、工作证,进而到设计一个企业的宣传单、导向系统、一个品牌包装的商标等。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项目训练同时也达到了职业能力的逐步提升。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VI设计》课程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一个公司或机构的VI设计中基础部分和延伸应用部分。每个子项目内容与性质以及对于学生的技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二)分析任务。

当接到一个VI设计的任务时,学生不要急于着手进行设计,否则会导致后期设计的盲目性。教师告诉学生所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与项目的委托人充分沟通,以便对设计任务有详细的了解。对于引进的企业真实项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客户的设计需求和设计目的。与客户简短有效的沟通包括和客户简短有效的沟通包括:品牌的名称、品牌产品形态、消费对象、主要竞争对手等内容。如果是虚拟的项目,则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了解客户的设计需求。

(三)市场调研。

项目市场调查分析是完成VI设计项目的重要步骤,项目调查分析的结果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设计定位是否准确,是VI设计成败的关键,为设计定位以及后期的设计的各环节打下基础,也是将市场概念植入VI设计课程的一种有效手段,使项目的操作过程显得更加的真实。

(四)设计与制作。

VI设计与制作分为:定位、构思、设计草图、深化修改、修订正稿几个阶段。基于前期的市场调研,学生收集了大量的材料信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整理分析,进而形成创意简报,创意简报的内容包括:VI设计的整体概念、风格定位、设计的内容、设计所预期达到的效果等。作出合理的设计概念和风格定位分析后,学生可以小组分任务进行设计制作。学生接受具体的小组分工任务后,紧接着进行草图设计与修改,分析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相互讨论不断地深化作品的设计稿。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宏观调控作用,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设计困惑。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最初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可能会感觉非常的迷惘,可能是由于一个中职学生的思维局限和前期调查的不充分,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的调研方式收集大量的参考素材,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来全面拓展学生的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也通过各种角色的转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比如充当客户角色为学生提供设计需要的想法,充当团队成员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后期的设计修改,教师也要实时对学生的项目设计进行跟踪检测,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直至形成客户满意的设计正稿。

(五)正稿印刷。

正稿的印刷与制作过程主要锻炼学生的印前的文件检查能力、后期的印刷参数设置和制作工艺是否规范、印刷标准色的使用、印刷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应对措施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印刷厂,让学生对印刷工艺和过程获得切身的体会和理解。

(六)评价与考核。

VI项目化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设计与制作完整的VI设计作品,还要让学生学会讲诉设计的设计思路和整个项目的过程并展示设计成果。在学生展示作品的同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此项设计提出不同的见解和建议,存在问题和优秀之处,让学生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对VI设计项目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学生探讨完毕后,教师有针对性的对项目设计进行点评,既要鼓励学生在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和优秀的部分,也要指出学生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一些重要性的问题详细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如项目成果的阐述部分和作品质量提升的技术要领等方面。只有学生对于VI设计的实施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使项目化教学更好地实施下去,让学生把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考核评价的形式应该多元化,比如: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可以采用选项评分的形式,是课程总体考核分值的其中一部分。再如:客户评价。以客户的对作品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根据学生在项目进行中各方面的表现以及个体优势进行,但更多地要考虑公平合理、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七)课外延展。

工学结合、多方位展示运用市场模拟在教学中积累学生的工作经验,教师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建立起一些平面设计社团,通过承揽学校或社会的VI设计相关业务,为学生实践实训创造课题,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通过网上的作品征集来强化技能,锻炼业务。可多次举办作业汇报展、设计作品展、设计专题比赛,请优秀的一线广告设计师来做讲座或举办设计沙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技能大赛。

三、在《VI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的体会和收获

在《VI设计》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化教学,学生的学习围绕项目展开,有着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使岗位职业能力得到了逐步提高。但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地地方,比如学生需外出实践调查,考虑到安全问题必须要学校配合做出一套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工作室硬件设施条件不足,也会使《VI设计》课程项目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总结

综上所述,《VI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VI设计》课程的特色与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设计技能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精心选取设计项目并实施项目化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多方位拓展课外实践锻炼,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其毕业后就业作了铺垫。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VI设计》课程教学中是有效的,它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项目操作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协助者和指导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设计行业的发展也将会面临诸多新的问题。中职学校《VI设计》课程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适时改进教学方式,利用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市场竞争能力,让学生能够立足于市场经济,获得市场认可,成为一名合格的平面设计师。

参考文献:

vi设计毕业论文篇(2)

在整个VI设计系统中,涉及了企业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和考虑的东西极为繁杂,因此在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按照VI设计的原则进行,以避免设计和实施部门人员的随意性而造成VI设计系统走样。VI设计实际上是企业为了树立形象而委托设计机构或者设计人员进行的有目的性的商业创作,是一种将设计应用于商业应用的艺术过程,因此VI设计除了具有艺术创作的普遍特性外,还需要同企业的商业特性相联系。设计师不再只是从艺术的角度上去考虑创作手法,还需要站在企业的位置从商业性的角度进行设计,将商业需求贯彻于艺术创作之中。在实际设计中,商业与设计两者之间,经常会因为其侧重点的不同而产生冲突。

一、企业VI形象设计的作用

21世纪是品牌营销的世纪,没有VI设计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它的形象将淹没于商海之中,意味着它只是一个缺少灵魂的赚钱机器,意味着它的产品和服务毫无个性。对于企业来说,VI形象设计可以明显的将该企业与其它企业区分开来的同时又确立该企业明显的行业特征或其他重要特征,确保该企业在经济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人工性,明确该企业的市场定位;可以传达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以形象的视觉形式宣传企业;还可以提高该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企业士气。

二、企业VI形象设计中商业和设计的关系

VI设计哲学实际就是将VI设计中各种人的关系、企业关系以及实施关系结合起来,VI设计主要就是为了在理念与形式、个性与共性、商业与设计之间取得辩证统一,将这些因素统一协调起来。

1.VI形象设计首先是为商业需求服务的

目前,VI设计已经完全成为一项重要的商业服务,其作用是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商业回报。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创作,VI形象设计是直接与企业和企业商品相联系的,是具有明确商业目的的创作活动,其商业取向决定了其必须以客户的商业需求为基础,将其贯穿于整个VI形象设计和应用过程之中。VI系统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文化与价值,代表了企业的整个运营理念头,因此在整个VI系统中任何可能与其发生接触的地方都应当贯穿这种理念和价值。

2.VI形象设计需要融入设计者的艺术创意

VI形象设计的出发点是商业需求,整个VI形象设计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企业的商业需求服务的,但设计者的艺术创意却是实现VI形象设计的手段,VI形象设计必须融入设计者的艺术创意。雷同的、肤浅的、没有特色的甚至是平凡普通的VI形象设计,肯定是不合格的设计,VI形象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产品更好的推向到市场之中。如何在相同的内容之中寻找能将企业与商品独立标识出来,能对社会消费群体进行有效的引导力量,就需要设计者有丰富的创意,从艺术创意的角度来发掘这种引导力量,来建立这种独特的标识能力。

3.VI形象设计是商业价值的视觉符号系统

VI形象设计实际上是要为企业构建一种精神传达系统,即通过视觉符号的特殊性来昭示消费者的心理欲望,因此整个VI系统就必须具有象征、寓意和借代等特点。艺术创作的象征可以是所有力所能及的结果,可以是纯粹的精神追求的极致,可以抚今呤古也可以追古惜今,在精神上的张扬可以使艺术设计畅意的天马行空。但VI系统的特殊需要,使其象征意义必须限定于对消费者的具体感知范围,必须具有召唤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能力。

4.VI形象设计商业与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VI形象设计中,设计是一种前置行为,但在VI设计活动中时常存在着一种明显的误区,或过于重视商业需求而忽视了艺术创意,或过于追求艺术创意而忽略了商业需求,这种误区使得很多VI形象系统极不完美,无法达到VI形象设计的目的,实质上这是设计文化中的一种正常现象。由于社会潮流的影响,比如经济利益、功利思想等,以及设计者的个人文化素质的局限性,极容易在思想、认识上产生盲点且无法挣脱其限制,进入思维的怪圈之中。此外,设计师和公众对设计作品的认知,也会存在极大的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设计与商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即相矛盾,又相统一,设计者很难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使两者完美结合协调一致。

三、结论

企业VI形象设计,并不是设计师单纯的艺术创作,而应当是通过对企业灵魂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设计师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 将企业运营理念同艺术创作完美的结合起来,以艺术的手法展现企业经营理念,最终形成企业VI形象系统。在整个企业VI形象设计中,商业与设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矛盾,但又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1]曾湘平,唐宇冰.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思考[J].求索,2012(11).

[2]曹迪.从山西食品“老字号”看品牌形象设计中的中国元素[J].设计艺术研究,2014(02).

vi设计毕业论文篇(3)

vi(企业视觉识别)设计由体现企业理念和业务性质、行为特点的视觉设计符号及各种应用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vi包括两大系统。第一,基础系统,例如,企业名称、标准标志、标准色 、精神标语和辅助图形等,并传达出企业理念和企业特性。第二,应用系统,例如,基础系统的元素是用于通信、建筑物、车辆和企业服装的应用。在一般情况下,vi中的可识别性和一个企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关系。当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了强调(新)组织的参与,强调自己的个性特征,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传达新的名称和开发设计。vi重新设计往往是因为一个企业的变革,例如,重新定位(战略上的改变)、兼并、收购或私有化。随着时代的发展,vi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变化。然而,凭着良好的信誉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人们往往难以察觉vi所发生的变化。vi的可视化传达,已然成为企业重要的有形资产。

一个新的vi开发始于一个发现的过程,它揭示了公司目前的企业状况、历史根源、文化、战略和结构。只有确定公司的本质,如它代表什么,企业性质是什么,企业宗旨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不同于其他企业等,vi设计才能启动,并开发出与该企业相适应的视觉识别系统,最终能体现该企业的企业理念、行为特点的各种视觉符号。一个新的vi能被大众所认可,是加强树立企业声誉的前提。一个良好的声誉受到企业理念、企业行为、企业标志影响:反之企业声誉也影响企业的业绩。因此,企业声誉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企业声誉的好坏能影响到各类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员工和潜在员工、客户和媒体。

企业标志和企业声誉是密不可分的,推广企业品牌和企业公关被看做是建立企业声誉的手段。企业声誉是指企业与众不同的属性,是对公司过去行为的认同,对未来的期望及服务和核心技术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企业标志是vi设计的核心,是企业个性、身份的象征。企业标志既表现了企业目前取得的成就也表达了企业未来的抱负。一个好的企业标志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关系者或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了解产品或服务,以及更好地与内部员工信息的沟通。但vi设计的管理需要确保延续性。毕竟,vi不是一个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在本文中,探索企业视觉形象和企业品牌声誉的关系?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在vi设计与开发中提高企业品牌声誉?在此归纳出五个方面:即知名度、独特性、真实性、透明度和一致性。

(1)知名度。知名度是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程度。可以从户外广告、公益活动、媒体曝光、品牌价值的排行榜这些方面建立,还可以通过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这些因素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都会影响声誉。例如,全球连锁企业麦当劳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麦当劳的成功是在美国汽车化背景下产生的,麦当劳设计了一个金色拱门,投放在公路沿线,给驾驶员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麦当劳企业利用大众对麦当劳叔叔的认同,建立企业公民意识。而“麦当劳”这个名字和企业名称相一致,麦当劳叔叔良好的社会声誉也提升了麦当劳企业的声誉。把企业名称、标志、标准色、宣传标语等vi中的基本系统要素贯彻到应用系统要素中,加大社会公众对该企业的认知、认同,达到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效果。

vi视觉识别的基本要素应用到建筑物、车辆和一些视觉媒体上等,增加了企业的识别度,同时也能提升该企业的知名度。它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存在,而且也象征了该企业在业界的地位和声誉。

(2)独特性。独特性是指企业在大众心目殊的地位。其独特性可以通过企业的战略方针、情感诉求、事件营销等吸引大众的关注。例如,英特尔的营销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鼓励个人电脑制造商在广告中使用英特尔的商标。并在广告宣传中反复提及英特尔的技术,而更加突出了英特尔商标的独特性;英国石油公司(bp)通过一个新的徽标和“超越石油”的宣传标语,强调其在环保技术上的进步;一句“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宣传标语让飞利浦闻名世界。这个广告标语经过印刷和广播媒体得到广泛的传播,表达了飞利浦对内部员工的一种期望,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这个独特的宣传标语设计已经融入了vi手册准则。

(3)真实性。在vi设计中,真实性是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程度,是指企业行为与大众对企业的印象相一致。

“让我们做得更好”这条宣传标语,不只是对社会大众宣传的一句口号,更是飞利浦的员工以此为准则努力实现这个承诺的行为过程。这种贴近社会大众的服务宗旨,能迅速地引起大家的共鸣,达到企业精神的高效传播。飞利浦的标志也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性,其主要采用了星形和波纹形符号,星形寓意光,波形寓意电波。这些真实的元素也反映了飞利浦的核心业务。

vi设计的开发也是基于企业真实现状的基础之上。设计师们要对该企业的根源具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突出其特色,表现其真实的视觉形象。首先要对企业的内部调研,可以通过档案分析、访谈、员工座谈和问卷调查等达到全面的了解,这是vi设计的第一步。用视觉符号体现其企业形象和理念,然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讲故事”可以帮助员工理解该企业的理念和精神。并用行动一起来演示该企业的真实性,用他们的行为来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例如,国外很多企业就是将品牌、产品与故事相结合,在故事中传播品牌的历史、功能性价值,通过故事来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品牌与产品,在消费者心里筑起品牌的心理价值库。“讲故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播,在不知不觉中,让消费者接受品牌,并对品牌建立好感,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vi设计毕业论文篇(4)

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在不断发展,使得造船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和计算机设备被应用于现代化的船舶之中,使得船舶的安全性,自动控制能力和功能性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为航运业、海洋科考等业务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使得原先难以完成或成本较高的业务变为可能。同时,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船舶遂行各种任务的难度也越来越低,因此也就使得对船舶乘员的要求逐步降低,减少了相关业务的执行成本,对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3]。船载通信网络是连接各种船载电子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在当前的各种船舶中,多种船载设备的控制电脑和计算机系统往往需要协同工作,以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以及航行的安全,因此连接这些电子信息系统的通信网络就如同大脑的神经一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该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当前海洋科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往往将计算机网络的漏洞当作孤立事件进行研究,并未考虑到不同漏洞间的相互关系[4-5],因而其实际应用效能受到较大局限。例如,在船舶环境中,连接发电机或火灾报警系统的通信网络发生问题,势必会引起船载通信网络其他部分的失灵和故障。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漏洞间相互关系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定义漏洞相关矩阵和漏洞相关图,能够对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分析。

1网络漏洞相关性

在网络攻击的过程中,攻击者通常利用某个特定节点的漏洞渗透到网络之中,继而利用网络中其他节点的漏洞,进一步渗透到深层系统中。攻击者会不断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攻击成功。从以上过程可知,不同的漏洞具有相关性,当攻击者利用了其中一个漏洞之后,其他相关的漏洞也相继暴露,为整个船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船载计算机网络的多种漏洞,并全面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为此首先定义网络漏洞的相关性如下:定义1假设V为网络漏洞的集合,其中漏洞v1∈V,如果存在一个V的子集V1∈V,其中的任一漏洞v,其前提均为v1,则我们称漏洞v1与集合V具有相关性。根据定义1可知,集合V中的漏洞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然而在实际攻击过程中,攻击者很少利用多个漏洞的情况,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单个漏洞和单个漏洞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用函数c(vi,vj)来表示任意2个漏洞间的相关关系,函数的值为布尔类型,若v1是v2受到攻击的前提,那么c(v1,v2)=1,否则函数值为0。其中,具有相关性的2个漏洞可以处在不同的网络节点上或同一网络节点上。通过以上过程,可以定义任意2个网络漏洞间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得到一个0-1矩阵A,则我们可以得到网络漏洞相关矩阵的定义:定义2假设集合V为已知的所有网络漏洞的集合,集合中元素的数量为N。那么矩阵CNN为该网络的漏洞相关矩阵,其中cij=c(vi,vj)。显然,矩阵CNN中的每一行表示漏洞vi被攻击后,其他网络漏洞集合V被进一步利用的可能性;每一列表示其他网络漏洞集合V被攻击后,漏洞vi被进一步利用的可能性。那么可以定义漏洞vi的相关性如下所示:Rvi=∑Nj-1(ci,j+cj,i)-ci,j。漏洞vi的相关性反应了漏洞vi被攻击者利用的可能性,当一个漏洞的相关性越大,其越容易被攻击者利用,反之则越不容易。构建一个网络全部漏洞的相关性矩阵需要根据相关的安全分析标准或数据库,如BUGTRAQ,CAE和OSVDB等。而构建漏洞相关性矩阵或相关性图的过程如图1所示。

2基于漏洞相关性的安全分析方法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假设攻击者在攻击得手之前,不会放弃已经攻击的任何一个网络漏洞,同时不会进行无关紧要的其他操作,采用贪婪式的操作方式,按照漏洞的顺序,以此对当前已经暴露的漏洞进行利用。那么,漏洞相关性图则可以从攻击者的角度,给出网络安全性的整体视图,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以得到漏洞相关性图的形式化定义如下:定义3假设VI为网络漏洞的非空集合,假设其有一个非空子集VA,攻击者依次对VA中的漏洞进行攻击,并利用VA中不同漏洞的相关性进行了多个阶段的攻击,那么连接VA中不同漏洞的有向图,即为该网络的漏洞相关性图。显然,网络漏洞相关性图一方面由不同漏洞的相关性决定,另一方面由当前网络的安全状态决定。那么我们可以提出安全分析方法的步骤如下:1)选定一个可扫描安全状态的网络终端hm;2)选定hm中的一个未被使用的漏洞vi,其前提漏洞已经被攻击,或vi为发现的第一个漏洞;3)计算vi与攻击对象的相关性,然后将vi记录在系统的漏洞相关图中;如果该漏洞与攻击对象无关,那么搜索其他的任意一个终端hm+1,使得该漏洞vj的前提为vi,即c(vi,vj)=1;4)如果发现能够满足条件3)的终端hm+1,那么继续在hm+1上重复以上过程,直到该终端上的所有漏洞均被遍历完毕。5)选择另一个能够被扫描安全状态的终端h',在h'上继续以上过程,直到所有能够被扫描安全状态的终端,全部被遍历完毕。假设网络中的终端数量为H,网络漏洞集合Vk中元素的数量为M,那么可得:因此可得,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在多项式时间内完成网络安全分析。

3实例验证

为了研究相关性图的规模与攻击者步骤数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例验证,采用的实验网络中包含10个终端,且每个终端中包含16个漏洞,则得到了攻击步骤数量与网络终端个数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攻击步骤数量与可利用网络漏洞数量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由以上验证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适应大规模网络安全分析的需求,因而能够应用于船舶电子信息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可靠性分析业务中。

vi设计毕业论文篇(5)

VI(企业视觉识别)设计由体现企业理念和业务性质、行为特点的视觉设计符号及各种应用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VI包括两大系统。第一,基础系统,例如,企业名称、标准标志、标准色 、精神标语和辅助图形等,并传达出企业理念和企业特性。第二,应用系统,例如,基础系统的元素是用于通信、建筑物、车辆和企业服装的应用。在一般情况下,VI中的可识别性和一个企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关系。当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了强调(新)组织的参与,强调自己的个性特征,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传达新的名称和开发设计。VI重新设计往往是因为一个企业的变革,例如,重新定位(战略上的改变)、兼并、收购或私有化。随着时代的发展,VI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变化。然而,凭着良好的信誉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人们往往难以察觉VI所发生的变化。VI的可视化传达,已然成为企业重要的有形资产。

一个新的VI开发始于一个发现的过程,它揭示了公司目前的企业状况、历史根源、文化、战略和结构。只有确定公司的本质,如它代表什么,企业性质是什么,企业宗旨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不同于其他企业等,VI设计才能启动,并开发出与该企业相适应的视觉识别系统,最终能体现该企业的企业理念、行为特点的各种视觉符号。一个新的VI能被大众所认可,是加强树立企业声誉的前提。一个良好的声誉受到企业理念、企业行为、企业标志影响:反之企业声誉也影响企业的业绩。因此,企业声誉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企业声誉的好坏能影响到各类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员工和潜在员工、客户和媒体。

企业标志和企业声誉是密不可分的,推广企业品牌和企业公关被看做是建立企业声誉的手段。企业声誉是指企业与众不同的属性,是对公司过去行为的认同,对未来的期望及服务和核心技术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企业标志是VI设计的核心,是企业个性、身份的象征。企业标志既表现了企业目前取得的成就也表达了企业未来的抱负。一个好的企业标志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关系者或消费者有意识地选择了解产品或服务,以及更好地与内部员工信息的沟通。但VI设计的管理需要确保延续性。毕竟,VI不是一个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在本文中,探索企业视觉形象和企业品牌声誉的关系?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在VI设计与开发中提高企业品牌声誉?在此归纳出五个方面:即知名度、独特性、真实性、透明度和一致性。

(1)知名度。知名度是指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程度。可以从户外广告、公益活动、媒体曝光、品牌价值的排行榜这些方面建立,还可以通过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和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这些因素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都会影响声誉。例如,全球连锁企业麦当劳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麦当劳的成功是在美国汽车化背景下产生的,麦当劳设计了一个金色拱门,投放在公路沿线,给驾驶员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麦当劳企业利用大众对麦当劳叔叔的认同,建立企业公民意识。而“麦当劳”这个名字和企业名称相一致,麦当劳叔叔良好的社会声誉也提升了麦当劳企业的声誉。把企业名称、标志、标准色、宣传标语等VI中的基本系统要素贯彻到应用系统要素中,加大社会公众对该企业的认知、认同,达到树立良好的企业声誉效果。

VI视觉识别的基本要素应用到建筑物、车辆和一些视觉媒体上等,增加了企业的识别度,同时也能提升该企业的知名度。它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存在,而且也象征了该企业在业界的地位和声誉。

(2)独特性。独特性是指企业在大众心目中特殊的地位。其独特性可以通过企业的战略方针、情感诉求、事件营销等吸引大众的关注。例如,英特尔的营销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鼓励个人电脑制造商在广告中使用英特尔的商标。并在广告宣传中反复提及英特尔的技术,而更加突出了英特尔商标的独特性;英国石油公司(BP)通过一个新的徽标和“超越石油”的宣传标语,强调其在环保技术上的进步;一句“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宣传标语让飞利浦闻名世界。这个广告标语经过印刷和广播媒体得到广泛的传播,表达了飞利浦对内部员工的一种期望,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这个独特的宣传标语设计已经融入了VI手册准则。

(3)真实性。在VI设计中,真实性是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程度,是指企业行为与大众对企业的印象相一致。

“让我们做得更好”这条宣传标语,不只是对社会大众宣传的一句口号,更是飞利浦的员工以此为准则努力实现这个承诺的行为过程。这种贴近社会大众的服务宗旨,能迅速地引起大家的共鸣,达到企业精神的高效传播。飞利浦的标志也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性,其主要采用了星形和波纹形符号,星形寓意光,波形寓意电波。这些真实的元素也反映了飞利浦的核心业务。

VI设计的开发也是基于企业真实现状的基础之上。设计师们要对该企业的根源具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突出其特色,表现其真实的视觉形象。首先要对企业的内部调研,可以通过档案分析、访谈、员工座谈和问卷调查等达到全面的了解,这是VI设计的第一步。用视觉符号体现其企业形象和理念,然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讲故事”可以帮助员工理解该企业的理念和精神。并用行动一起来演示该企业的真实性,用他们的行为来提升企业的良好形象。例如,国外很多企业就是将品牌、产品与故事相结合,在故事中传播品牌的历史、功能性价值,通过故事来让消费者更多地了解品牌与产品,在消费者心里筑起品牌的心理价值库。“讲故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传播,在不知不觉中,让消费者接受品牌,并对品牌建立好感,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4)透明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企业透明度越高,它的信息可信度就越高。透明度能够提升企业的公信度和认同感。透明度包括产品和服务、经营宗旨、组织结构、财务状况、社会责任和工作环境等。

透明度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领域来建立,即通过企业识别系统创建。例如,一个企业可以创建单一的视觉标志,也可以是不同的下属部门、产品、服务采用多个视觉标识。当产品标志也是企业标志,这增强了制造商产品的透明度。调查表明全球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其企业和产品是用同一种标志。例如麦当劳公司,它的品牌、企业名称和商标名称都是相同的,这样使信息单纯集中,大大地提升了企业声誉的传播效果。当企业使用的产品标志不与企业标志相同,反而对企业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因为VI企业视觉识别要素的混乱,而容易产生识别上的障碍,削弱了企业形象的传播力。

透明度还可以通过专用标志来表现,如政府或机构的认证或质量标志,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服务和背景信息。例如:ISO的认证是质量的象征,EKO的认证是品质的象征,中国环境标志的认证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象征。

(5)一致性。一致性贯穿到所有利益相关者,以及公司的信息沟通系统和企业的决策系统。保持视觉识别系统的一致性,这必须严格遵循VI手册准则,比如包装、标志、企业宣传标语等采用统一的规范设计,以及在营销和传播活动中采用统一的模式,并坚持长期、延续地使用。VI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品牌标志的图形元素在很长的时间段里保持延续性。例如,壳牌的标志,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继续保持一致性的例子,该标志不管怎么变化,仍然和1904年设计的标志相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标志用于所有通信媒介。一开始,标志每12年修改一次,但在最近10年来,只做了些非常细微的变化。壳牌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改变它的标志、名称和颜色。VI设计的一致性,能使社会大众对特定的企业形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对企业形象的传播。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VI在提高企业声誉的五个要素。即知名度、独特性、真实性、透明度和一致性。这五个要素都是相互关联、共同贯穿和交织在企业的行为、市场公关和视觉符号中。更重要的是在VI设计中透明度和一致性更能增加企业声誉。VI不仅仅是一个标志了,它不仅代表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它也是一个可视化表达,是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和声誉的象征。通过令人印象深刻的设计,让该企业从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从而提高企业声誉,VI设计可以视为一项有用的工具。但是,我们也不能太高估VI的作用,除了视觉形象的建立,企业的行为和企业内部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没有一个好的内部的管理也很难真正把VI设计贯彻和执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徐阳.品牌与VI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林磐耸.企业识别系统[M].台湾:艺风堂出版社,1985.

vi设计毕业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O 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13(2011)05-0438-03

Location Problem with the Maximum Competition under Distance Constraint

ZHANG Tongquan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For solving the best location problem in the real world,a new type of location problem named Location Problem with the Maximum Competition under Distance Constraint is discussed, its NP-hardness is analyzed and a heuristic algorithm is given.

heuristic algorithm

Key words: distance constraint; location problem with the maximum competition; NP-hardness; heuristic algorithm

考虑下述实际问题:给定了某一个城市的所有街区集合,如果从街区i到街区j有一条没有经过其他街区的直达路,那么存在一个距离函数dij,已知可以同时通过从街区i到街区j存在的直达路的最大数量的人数c(ij),在任意街区i的居民数量潜在的利益函数、消费能力wi、常数dc已给定.规定,如果街区i的部分或所有的消费能力wi被建在街区j的某商业机构分支(某超市、银行等)所获得,那么存在至少一条从街区i到街区j的道路P,即街区i的部分或所有的消费能力被建在街区j的某商业机构分支(某超市、银行等)通过道路P获得,并且满足length(P)=∑(ij)∈Pdij≤dc,对任意的点对(2个街区)i与j,用f(ij)表示通过ij的总人数(总利益函数、总消费能力数),则f(ij)≤c(ij). 如果目前在该城市中没有同类型的商业机构经营,有一家公司计划在该城市的某一街区建设(租赁)一楼盘用于该商业机构经营,问应该把该商业机构建设(租赁)在该城市的哪一个街区,以使得该公司的潜在消费者(潜在利益)在上述距离和容量约束条件下达到最大?我们定义这一问题为具有距离限制的最大竞争能力的选址问题,并简记为MLPWDR.

对于选址问题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比如k-中心问题和k-Median问题.但是这2类选址问题和我们的选址问题不同,原因就在于背景不同导致的模型不同:第1个模型是给定一些城市以及彼此间的直达路线的长度,目标函数就是从这些城市中选出k个城市作为商业机构的所在地,每个城市都到离它最近的机构所在地被服务,以使得所有城市都被服务时,所有城市需要行驶的路程的最大者达到最小,这个问题被称为k中心问题[1-4];第2个模型是设图G是一个(F,C)二部图,这里F是工厂集,C是城市集,k是一个正整常数,表示可允许同时开办的工厂数,cij是城市j到开办的工厂所在城市i的费用.k-Median问题就是求解一个可开办工厂所在地的子集I,IF,I≤k,当I所包含的各地的工厂全部开办时,函数:CI,目标是把所有的城市分配到已开办的某一工厂,使得:CI达到最小[1,5-7].这2类问题中都没有考虑到容量限制.但是具有距离、容量限制的选址问题对投资者来说非常关键,所以我们在这里对具有距离限制的最大竞争能力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主要以组合最优化理论[8-9]、图论[10]为工具建立起了具有距离限制的最大竞争能力的选址问题的组合最优化模型,分析了此类问题的NP-困难性[11],并为之设计了一个启发式算法[12].

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这里,我们把该城市中的每个街区i用顶点vi来表示,假设在该城市中共有n个不同的街区,则i=1,2,…,n.如果存在1条从街区i到街区j且没有经过其他街区的直达路,则在vi与vj之间连1条边vivj,并令d(vivj)等于从街区i到街区j的直达路的长度,c(vivj)等于从街区i到街区j的直达路上所能同时通过的最大人数,w(vi)=wi,常数dc已经给定,为了方便,记流入v的流量(潜在消费量)为load(v).于是可以分别把MLPWDR问题转化为图论中的组合最优化问题.

定义1 给定无向连通图G=(V,E;w,c,d).定义在顶点上的潜在消费能力函数为w:VZ+,容量函数为c:EZ+,距离函数为d:ER+以及固定的常数dc,其中V=n,E=m.MLPWDR问题是求V中的1个顶点v0满足:

load(v0)=max{load(vi)/i=1,2,…,n}.

如果有正值的流量从vj∈V-{v0}.经某条道路P流到了v0,那么流路P的长度满足length(P)≤dc,且对任意的边vivj,通过该边的总流量值f(vivj)满足f(vivj)≤c(vivj).

定理1 具有距离限制的最大竞争能力选址问题是一个NP-困难问题.

证明 我们把奇、偶划分问题的任何一个实例多项式归结为具有距离限制的最大竞争能力选址问题的一个实例.考虑奇、偶划分问题的一个实例I:

给定了一个由2n个正数组成的集合A={a1,a2,…,a2n},问是否存在A的一个划分A′,满足对于任意的 l=1,2,…,n都有A′∩{a2l-1,a2l}1,使得∑a∈A′a=∑a∈Aa2 .

构造具有距离限制的最大竞争能力选址问题的实例I′如下:

构造图G=(V,E;w,c,d),其中V={v1,v2,…,v2n,t},对于l=1,2,…,n-1,

E={v2l-1v2l+1}∪{v2l-1v2l+2}∪{v2lv2l+1}∪{v2lv2l+2}∪{v2n-1t}∪{v2nt},w(v1)=w(v2)=1,w(vi)=0,i=3,4,…,2n,

c(v2l-1v2l+1)=c(v2l-1v2l+2)=c(v2lv2l+1)=c(v2lv2l+2)=c(v2n-1t)=c(v2nt)=1,

d(v2l-1v2l+1)=d(v2l-1v2l+2)=a2l-1,d(v2lv2l+1)=d(v2lv2l+2)=a2l,d(v2n-1t)=a2n-1,d(v2nt)=a2n,dc=∑a∈Aa2.

下面我们将证明论断: 奇、偶划分问题的实例I有解当且仅当具有距离限制的最大竞争能力选址问题的实例I′有目标函数值为4的最优解.

1)设奇、偶划分问题的实例I有解为A′={alj},l=1,2,…,n,j为{1,2}中的某一个数,并规定若j=1,则j=2;若j=2,则j=1,并且有∑a∈A′a=∑a∈Aa2.

下面构造I′的可行解p1,p2:取p1=v1jv2j…vnjt,p2=v1jv2j…vnjt.则length(p1)=∑a∈A′a=∑a∈Aa2=length(p2),load(t)=4,而整个网络G上的全部潜在消费量恰好为4,说明p1,p2是I′的目标函数值为4的一个最优解;

2)设I′有目标函数值为4的最优解p1,p2,使得length(p1)≤∑a∈Aa2与length(p2)≤∑a∈Aa2同时成立,则必有length(p1)=∑a∈Aa2=length(p2).

下面构造奇、偶划分问题的实例I的解:取A′={d(e)/e∈p1},而d(e)=alj,于是得到奇、偶划分问题的实例I的一个解A′={alj},l=1,2,…,n,j为并且仅为{1,2}中的某一个数.

但是奇、偶划分问题是NP-困难的[11],所以具有距离限制的最大竞争能力选址问题的实例I′也是NP-困难的.因此,一般图上的具有距离限制的最大竞争能力选址问题也是NP-困难的.定理证毕.

2 模型的求解

下面我们利用组合遍历的思想和最大流算法,为MLPWDR问题设计一个启发式计算方案,并分析该方案的时间复杂度.在我们的计算方案中用到了有向图上通过最短路的扩张求最大流的Dijkstra算法[10].

算法1 MLPWDR问题的一个启发式算法

输入:MLPWDR问题的一个实例G=(V,E;w,c,d)和正常数dc,

输出:MLPWDR问题的一个可行解v0.

Begin

取i=1,

While i≠n+1 do

Step 1 选址在顶点vi,load(vi)w(vi),初始化流值f=0;

Step 2 构造辅助有向三部图N=(V,A;c,d),V={s}∪(V-{vi})∪{vi},s为增加的一个源点,vi为汇点;A=A(s,vj)∪A(E),A(s,vj)是从s到vj的弧集合(对任意vj∈V-{vi});对于任意边e=vjvk∈E,如果vi∈{vj,vk}那么弧A(e)的定向为只是以vi为头点,否则A(e)是2条分别以vj和vk为头点(尾点)的弧:(vj,vk)与(vk,vj).c(s,vj)=w(vj),c(A(vj,vk))=c(E(vjvk)),d(s,vj)=0,d(A(vj,vk))=d(E(vjvk));

Step 3 利用Dijkstra算法求出当前流f 1条从s到vi的最短可扩张路P;

如果length(P)=∑(vj,vk)∈Pd(A(vj,vk))dc,则进入下一步,否则利用Dijkstra算法对可扩张路P上的流值进行扩张,假定可扩张的流值为aug(f),则ff+aug(f),load(vi)load(vi)+aug(f)

Step 4 输出vi,load(vi);

Step 5 i=i+1;

Step 6 取满足条件load(vj)=max{load(vi)/i=1,2,…,n}的vj为v0.

End

最后通过下面的定理来分析算法1的时间计算复杂度.

定理2 算法1的时间计算复杂度为O(n3m).

证明 利用文献[12]所提供的理论来分析算法1的每一步在最坏情形下所需的单位时间:循环“While”在O(n) 单位时间内一定结束;Step 1和Step 2所需要的时间不会超过O(n+m)单位时间;Step 3 中的Dijkstra算法所需要的初等运算步骤之和为O(n2m),所以Step 3的时间复杂性为O(n2m),Step 4在O(n)单位时间内一定结束.综上所述,算法1的时间复杂度为O(n3m).定理证毕.

参考文献:

[1]HOCHBAUM D S. Heuristics for the fixed cost median problem[J].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1982,22(1):148-162.

[2]JAIN K,MAHDIAN M,SABERI A. A new greedy approach for facility location problems[C]//Proceedings of the Thirty-fourth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Theory of computing.New York:ACM,2002:731-740.

[3]JAIN K,VAZIRANI V V. Approximation algorithms for the metric facility location and k-median problems using primal-dual schema and Lagrangian relaxation[J]. Journal of the ACM,2001,48(2):274-296.

[4]CHANDRA B,HALLDORSSON M. Facility dispersion and remote subgraphs[C]// Proc. 5th Scandinavian Workshop on Algorithm Theory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Berlin: Springer,1996:53-65.

[5]TAKURO F ,HIROSHI N. Approximation algorithms for the b-edge dominating set problem and its related problems[C]// The 11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mputing and Combinatorics conference.Berlin: Springer-Verlag,2005,3595:747-756.

[6]XU Guang,XU Jinhui. An improved approximation algorithm for uncapacited facility location problem with penalties[C]// The 11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mputing and Combinatorics conference.Berlin: Springer-Verlag,2005,3595:644-653.

[7]MAREK C,CLAIRE K,NEAL E Y. The reverse greedy algorithm for the metric k-median problem[C]// The 11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mputing and Combinatorics conference.Berlin:Springer-Verlag,2005,3595:654-660.

[8]PAPADIMITRIOU C H,STEIGLITZ K.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and complexity[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82.

[9]徐俊明. 组合网络理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

[10]BONDY J A,MURTY U S R. 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M].London:Macmillan Press,1976.

[11]GAREY M R, JOHNSON D puter and intractability: A guide to the theory of NP-completeness[M].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and Company,1979.

[12]INGO plexity Theory[M]. Berlin:Springer-Verlag,2005.

vi设计毕业论文篇(7)

 

一、我国消费结构及消费结构升级现状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其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消费结构的升级也称“消费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发展,即代表一个消费时代的主流商品的升级和变革的过程。所谓主流商品,也就是大多数消费者已经或即将把主要支付集中在其身上的商品。这里的革命更多地体现出的是外延型的跃迁,即从无到有的过程。当然也包括了消费重点和热点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特点

以满足吃穿为重点的温饱型阶段(1978 ― 1984 年)。在这一阶段,随着居民收的增加,居民消费的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这一阶段食品和衣着消费占到居民消费支出的70% ― 80%。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或标志性商品。

一般耐用消费品普及阶段(1985 ―1991 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城镇居民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进行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过程免费论文下载。在这次升级过程中,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毕业论文题目,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迈向万元级,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

以居住、家庭设备等为重点的优化生活品质阶段(1992 ― 2000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也逐步展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家庭消费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增加,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空调、大容量冰箱、影碟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高清晰度彩电、中高档乐器(如钢琴)、健身器材、手机、个人电脑等多种新一代消费热点产品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城镇居民用于通讯、旅游和健康的支出增加。

以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享受型和发展型阶段(从2001 年起)。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是指本阶段的完成过程。这一阶段,家用汽车、住房至今等十万元至几十万元的大型耐用消费品成为城镇居民关注和消费的热点,以教育为龙头的教育、通信、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类消费大幅攀升。对我国城镇居民而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本质是生活质量从小康向富裕的过渡和转变。

(二)、目前我国所处的消费结构升级阶段是“住行消费革命”,顾名思义,与住行直接关联的产业面临大力度的改革和发展。那么,这些产业即现阶段培育出的市场热点,已经具备了主流商品的市场。但这些商品在现有的市场运行和操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住房,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竣工的通过房地产开发商经营的积压房为9124万M2,市值大约为2000亿元。而我国的住房消费支出使用恩格尔系数计算不足5%,与国际标准的20%相差甚远。房屋的价格畸高,需要住房的人绝非少数,却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只能表明这个市场还不够发达,市场化程度低。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论文题目,住房信用贷款就可以缓解供需矛盾,从2000年起个人按揭贷款购房已经成为市场主流。有资料表明,个人购买商品住房占商品房销售总量的90%,而且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商业银行也向消费者以自有产权的房屋为抵押申请用于装修房屋、购置家家电支出发放的一次性贷款。这些新的贷款办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这些商品的需求能量逐渐释放,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同等道理也适用于我国的轿车行业,我国目前人均保有量为20辆/万人,与世界平均水平的1辆/11人的差距是巨大的。当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轿车市场潜力的巨大。

二、分析方法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ELES)是经济学家Luch于1973年在美国经济计量经济学家Stone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需求函数系统免费论文下载。目前被广泛用于对消费结构的研究中,本文也将采取这一分析定量实证研究方法,用数据说明消费结构升级问题及亟待解决的消费信贷问题。 该系统假定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而且人们对各种商品的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过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两部分,并且认为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将剩余收入按照某种边际消费倾向安排各种非基本消费支出。

假设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具体划分为I类,则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可以用模型表示为:

Vi=Piqi+βi(Y-V0) (1)

其中,Vi是对第I类商品的消费支出, Pi和qi分别为第I类商品的价格和基本需求量,βi为边际消费倾向,V0为基本需求总支出,Y为收入水平。该模型即为“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

如果样本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可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毕业论文题目,则可以设:

αi=Piqi-βiV0 (2)

则模型(1)可以表示为:Vi=αi+βiY (3)

对公式(2)两端求和得:V0=Σαi/(1-Σβi) (4)

由公式(2)也可以得出:

Piqi=αi +βiV0 (i=1,2,3,...m)(5)

然后利用弹性公式计算相关系数

收入弹性= βiI/Vi 其中,I取平均收入

自价格弹性=-βi(1- V0+ Piqi)/ Vi

互价格弹性=-βiPjqj/ Vi (i≠j)

本文以2001~2008年的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并2001年为基年进行了处理,(表略),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三、消费支出构成分析及边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

(一)、消费支出构成

表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的构成(%)

 

年份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及服务

2000

39.18

10.01

8.79

6.36

7.9

12.56

10.01

5.17

2005

36.69

10.08

5.62

7.56

12.55

13.82

10.18

3.5

2007

36.29

10.42

6.02

6.99

13.58

vi设计毕业论文篇(8)

卡乐儿童,是本人第一个正式实习当老师的地方,作为一个设计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以设计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比如进了超市,喜欢研究饮料瓶的包装,等公车的时候习惯看着广告牌发呆,这大概就是平面设计综合症吧。当我看到卡乐的宣传册时,我就萌生了帮这个不成熟的机构设计一套崭新的VI形象。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卡乐儿童校长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要求。有了明确的目标,结束了实习,回到学校开始了我的毕业设计工作。

二、设计中期

作为一个以儿童画教学为主的企业,本套VI设计主要围绕调色盘的应用和蜡笔的肌理效果而展开,再配上绚丽的色彩,格纹效果,使整套VI设计表现了企业生动的形象,以及其主要开设的教学课程。

(1)标志设计的过程及运体会

有时候,好的标志设计能给人留下良好深刻的印象.但相对来说,若设计公司的标志作品与别人的相类似,看去似曾相识,没有特征而面目模糊的设计,一定不会使人留有印象。因此标志的原创性显得至关重要,设计要具有原创的意念与造型,标志设计亦如是。原创的标志必能在公众心中留下独特的印象,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原创可以是无中生有,也可以在传统与日常生活中加入设计创意,推陈出新。除此之外设计的要有时代感,标志设计不可与时代脱节,使人有陈旧落后的印象。现代企业的标志,当然要具有现代感;富有历史传统的企业,也要注入时代品味,继往开来,启导潮流。另外,每一个机构企业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它可能反映机构的历史背景,产品或服务背后的文化根源,与市场的范围和对象等。标志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相对来说,也可以具有较强的国际形象。这往往是设计公司的设计师最不易把握的地方。设计好了的标志还必须具备适用性,适用于机构企业所采用的视觉传递媒体。每种媒体都具有不同的特点,或者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商标的应用须适应各媒体的条件。无论形状、大小、色彩和肌理,都要考虑周详。从而设计作品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在设计中(如图2-1),我选用娃娃头做标志,而卡乐的英文字母COLOR刚好构成娃娃的眼耳口鼻,符合儿童中心的形象,色彩方面保留了该中心之前的VI设计也体现了color的英文寓意。

(2) 视觉流程的理解及应用

我们现在一般的视觉流程简单的说是“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心理学认为上方和左方易重视,我们欣赏画面的时候通常是首先通观全画,然后视线停留在某一点感兴趣的点上。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注意视觉中心的规律,画面中部容易成为视觉中心,画面中大的图形容易成为视觉中心,画面中对比较强的地方容易成为视觉中心。将视觉运动法则用于设计,从选取最佳视域、捕捉注意力开始,到视觉流向的诱导,流程秩序的规划,再到最后印象的留存为止,是构成要素的空间定位,称之为设计的视觉流程。调色板的不规则轮廓,既符合了人们手握的线条流畅,便于作画,这大概就是调色板的天性了。然而,个人认为调色板的外轮廓无法用形状来定位,但却有优美的线条。我的设计里(如图2-2)主要选用半个调色盘,儿童是不应该被束缚的,被裁减后的调色盘留给人们更多的遐想,让人们的思想不被束缚。而我保留的是调色盘最有代表性的部分,略带抽象又容易辨认。在本设计中旁边编排的文字,配合调色盘的流线外形,符合人们的视觉流程。

(3) 肌理效果的理解及应用

随着生活和审美趣味的日益多样化,以视觉要素整合为中心的传统的平面设计,渐渐难以满足人们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更深层次的审美需求。为适应人们的审美需要,平面设计不能只从视觉的角度来传情达意,而应该综合诸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渠道获得的信息来丰富平面设计语言,为增强平面设计的艺术表现力拓展空间。肌理所呈现出来的丰富视觉和触觉效果为平面设计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给设计者带来了更多的艺术灵感和探索设计表现的机会。同时,也为平面设计作品提供了更丰富、更具有诱惑力、更能感动人的视觉效果,对有效地传达信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其特定的纹理变化,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的神奇的视觉感受,正是绘画艺术所探求的肌理效果。

而我在本设计中的肌理效果表现(如图2-3),我选择儿童画中需要的蜡笔。蜡笔是将颜料掺在蜡里制成的笔,可有数十种颜色,画画用。蜡笔没有渗透性,是靠附着力固定在画面上,不适宜用过于光滑的纸、板,亦不能通过色彩的反复叠加求得复合色。它是儿童学习色彩画的理想工具,一些画家用它进行写生和色彩记录。

(4)图形设计的变化及应用

图形设计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而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图形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物象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筹划,无疑,这也是一个思维过程。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开始于设计者,延续到受众心理活动的思维过程,而这种延续正是依赖于作为思维主体的图形。

在本设计中(图2-4)是调色盘的拼接变化,儿童是富有想象力的群体,有时候调色板不仅仅是调色板,它可以创造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他可以是云朵,可以是花瓣,也可以是气球。只要发挥你的想象,调色板可以是任何东西。而本次设计中,我用5种不同色彩的调色板拼接成的花朵图案,是整个设计中的主要的运用图形设计元素。

(5) 儿童画的色彩拼接

宇宙万物存在着极其丰富的色彩,各种色彩通过人的视觉神经反映到头脑中,产生种种色彩感觉。如:青山碧水、 蓝天白云 、红花绿叶等等。色彩的情感是靠人的感觉认知转换(联想)而得到的。人借助了视觉来认识世界,这是因为视觉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而明确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会提供外部世界中的各种物体和事件的无情无尽的丰富信息,因此,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工具。它还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是为想象力开拓的最辽阔、最自由的原野。 而儿童的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常沉浸在想象中,以想象为满足。所以,儿童画是他们想象力最直接的表现。

而在本次设计中(如图2-5),我选用了几幅能反映儿童想象力的优秀儿童画,运用Photoshop做拼接,放入VI设计主题的剪切画板中,绚丽的色彩,鲜嫩的颜色,充分反映了儿童的艺术涵养,同时,作为代表企业形象的VI设计,卡乐最想让别人了解卡乐,爱上卡乐。学生作品秀能让更多的家长带上自己的孩子加入到卡乐培训的行列中,达到了广告宣传的效果。

(6)格纹效果的理解及应用

点在几何学中仅仅意味着空间的某一位置而无面积和形状。在图案设计中,点不仅有大小方圆之分,还具有情感和象征的作用。它是平面设计中最简单而又具有无穷变化的图案。

不同形式的格纹如能配上相应的色彩、图案就获得了新的意念。(如图2-6) 格子与背景往往以对比强烈的居多,如黑白格纹等。所以,在本次设计的包装袋和包装纸方面,选用了多种色彩的黑白格纹,而在格子里放入了能代表企业形象的企业标志。除了吸引到儿童的眼球外,还能代表卡乐的独特性。

 

三、设计后期

   设计完成了,打印着实费了不少功夫,有时候展开图的规格错误,正反面的不正确,让人浪费了不少纸张,所以,以后打印前一定要确定打印正确才行,平面设计,首先要做好平面功夫。

印象最深的就是展示,班级同学的积极性让我吓了一跳,老师说9点集中我们7点在展厅外等候,展厅门一开就争先恐后的进去找好的位置,然后搬桌子抬椅子,热火朝天得干开了。有时候,热忱是一股巨大的潜力。

四、结 束 语

经过两个月来的奋战,我的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毕业设计以前觉得毕业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毕业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五、 致  谢

感谢学校四年来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的平台。

vi设计毕业论文篇(9)

二、距离矩阵

Hakimi早在1964就给出了利用图解方式求网络绝对中心的方法,陈伯成(1997)利用距离矩阵和最优路径矩阵求网络的绝对中心。距离矩阵是网络选址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它不但将其元素与实际选址点一一对应为所需模型转换带来方便,而且包括了网络的全部结构和数值信息,可以作为对该图计算的基点。设备维护现场服务环境下,当客户端出现设备故障时,服务代表从服务中心出发到客户现场为其提供服务,服务完毕后待命或返回服务中心,服务过程中如有其他任务出现,在完成上一任务后直接到达下一客户现场为其提供服务(Tangetal.,2007)。设备运行故障通常会给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和损失,为客户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响应时间、停机时间和服务拖延是衡量现场服务的重要指标(Arunaetal.,2007)。Maetal.(2005)等研究客户时间满意度与服务时间的关系发现随着平均响应时间和平均停机时间的增加客户时间满意度会大大降低。

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响应时间的长短,而服务代表的行程路径形成由现场服务提供商和客户群体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假设N个客户为欧几里得空间中的N个点,N个点及其连线构成网络G,对给定的顶点vi(i=1,2,…,N)的网络,可得其距离矩阵A所有客户之间形成一个非负实数作为元素的N×N距离矩阵(即二维数组),任两客户间往返距离相等,对角线上距离为零,则有N×(N-1)/2独立元素,其中s(vi,vj)表示vi客户与vj客户之间有最短距离。

R=(r1,r2,…,rn)(3)

Sum=(Sum1,Sum2,…,Sumn)(4)

R向量中的各元素为S矩阵中的各对应列中的最大值。Sum向量中的各元素为R矩阵中的各对应列的和。

其中的p(vi,vj)表示vi客户与vj客户之间的最优路径。选址系统中有两类实体,一类为欲定位的服务中心点(服务的提供中心),另一类为需求点(客户服务的需求点),选址的目的是在给定的目标函数下所选择的服务中心可以满足需求点的需求。一般情况下这种目标是使服务中心到需求点的最大距离最小(中心问题),即覆盖半径最小,或是使各点至该点的距离和最小(重心问题),也就是讨论寻找网络的中心和重心的问题,中心问题是讨论在网络上选择能以最小的半径覆盖其它所有的需求点的位置,这在选择急救中心、消防中心等问题中常常使用,它可以使急救人员以最小的时间到达该地区的任何出事地点,重心问题是讨论在网络上选择到各个顶点的距离和最小的位置,通常应用在选择通讯中心以使铺设的电线电缆长度最短,或工厂选址以使运输的距离最短(陈伯成,1995)。

如果在已知的n个需求点上选择一点作为服务中心(选择中心及重心)。将距离矩阵变换成S矩阵和P矩阵,S矩阵的各元素表示了各点之间的最小距离。如果对应各点有相应的权重,则对最小距离矩阵的各行乘以权重可得加权的矩阵。取公式(3)和(4)的最小值

Rk=min(r1,r2,…,rn)(6)

Sumk=min(Sum1,Sum2,…,Sumn)(7)

Rk的物理意义为最小覆盖半径,对应Rk的顶点为服务中心的备选点(中心),因为Rk是以各顶点为中心覆盖其它各点所需半径中最小的一个,这表明如果服务中心设置在该点,可以最小半径覆盖网络的所有其它各点。Sumk向量中各个元素的物理意义为以网络的各个顶点为中心(设施点)至其它各个顶点(需求点)的距离之和,表示运输总距离的长度。Sumk的物理意义为最短的总距离,其对应的点为重心,因为Sumk是以各顶点为中心至其它各点的距离和中最小的一个,表明若设施设置在该点,从该设施点可以以最少的运输距离将产品送到各需求点。如果对应各个顶点上有权重wi(i=1,2,…,n),则将S矩阵的各行分别乘以对应的权重即得到有权重的最小距离矩阵。此时,R向量表示的是各顶点为中心的加权最大值,Rk对应的点为该加权后网络的中心,Sum向量为加权后的距离和,Sumk为加权后的重心。

现场服务环境下,通常都设立一个或几个服务中心,当客户端出现设备故障时,服务代表从服务中心出发到客户端为其提供服务,服务完成后服务代表可能会返回客户中心待命,如果服务代表利用率比较高,服务代表也可能径直从一个客户到下一客户。简化服务代表的出行路径,企业与其客户形成星型拓扑网络。网络拓扑结构是通讯和计算机术语,指用传输介质连接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星型拓扑结构是数种结构中的一种,由中心节点和其他从节点组成。

在选择服务中心时要综合各个客户的入度加权距离矩阵和出度加权距离矩阵,用WS表示G网络的加权距离矩阵,则有WS=S_in+S_out。

综合上述分析,为了简化计算量,本文采用加权距离矩阵DW,DWij表示为客户i与客户j之间的距离d(vi,vj)除以客户vi和客户vj拥有的设备数量倒数之和(1/Ki+1/Kj),见下式。

DWij=(1/Ki+1/Kj)d(vi,vj)(15)

加权距离矩阵DW见下式

由于服务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不可运输性以及同客户的面对面接触,要求服务企业必须靠近客户群,因此客户服务中心通常会选择距离每个客户最近,而且拥有的设备数量较多的某客户或某客户群附近。假设从N个客户中任意选择1客户作为服务中心的备选方案,此客户与其他N-1个客户形成星型拓扑网络结构,中心客户到其他客户的加权距离之和为DWI=DWJ(DW为对称矩阵),表示为当把第i客户所在地作为服务中心时,服务中心到其他N-1个客户的加权距离。

Min_DW为选择第i客户所在地作为服务中心时,服务中心距离其他客户的加权距离最短。

vi设计毕业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7.059

本文著录格式:[1]叶丽丽.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软件,2013,34(7):157-158

0 引言

《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设计理论和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使学生了解熟悉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行业规范。在“2+1”的高职办学模式中,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以我院 多媒体专业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从事平面设计的占31.4%。所以本课程教学的质量决定学生技能运用能力,也决定学生的创意思维开发,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软件运用技能、创意思维开发,在接触平面设计之前的一个学年中,学生已修完《绘画基础》、《构成》以及《平面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法,有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以及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构建理想形态的构成能力,同时也掌握常用平面软件的使用方法。但是对于理科生源的多媒体专业学生,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将以往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课程,为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起到扩展应用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课程建设进行探究与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2 课程改革的措施

2.1“分块”教学的整合

根据我院教学大纲的规定,本课程总学时68节。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种集平面设计基础理论、大众传播学及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技能。[1]因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多,覆盖面广,为了便于教学,因此将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其知识体系汇集成“块”,加以适当的学时安排进行系统授课。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课程在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学时的分配上需要重新安排。其中,因为理论性太强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视觉流程与平面结构设计、文字的基本结构、编排形式与标题的编排、图片的平面构成、组版原则与设计步骤等内容不适合独立用来给动手能力较强的高职学生讲解,而且教材中的形式美法则因其在构成课程中已有相应介绍,故只做简单复习,所以上述内容简化为“版式设计”,在较短的课时内做简单介绍,将相应的理论分散至其它各“块”中,如在招贴设计中介绍视觉流程、在VI设计中介绍字体设计、在包装设计中介绍组版原则,灵活地把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另外,把Logo设计和CI设计合并后细化为VI设计,以便开展项目式教学。整合后如表2-1所示。

2.2 案例式教学植入“块”中

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2]平面设计中的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设计领域中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站在设计者的高度,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来分析成功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决定植入该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块”的内容、以及课时分配的长短。在VI设计“块”中,以“中国联通VI设计”(图2-1)为例,首先通过介绍此案例的基础系统、办公系统和营业厅系统,分析其成功品牌释义、创意理念、制作规范和应用系统部分。再扩展分析为何中国联通成立时选择了蓝色中国结作为公司品牌标识;为何品牌标识由蓝色变为红色;如何弥补联通此前品牌定位不甚清晰的缺陷,从而确立新的企业文化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列举各个成功和失败的设计案例,从中总结出成功案例的创意思维、设计准则和失败案例的问题所在,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思考来开发自己的思维,从而丰富自身的创作源泉,完成教学任务。

一个权威的案例,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示范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又起被效仿的作用。所以,选择优秀案例并且充分利用,是“分块”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因此,用成功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一个参照物,再加以设计上的探索,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项目式教学带动竞技

平面设计中的项目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引入一个完整的项目,确定项目内容及其要求,进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向主动实践,模拟设计企业的设计流程,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任务要求的教学活动。在授课前的教学计划修订中,要对近期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校、省、国家乃至全球的各类竞标项目有一个初步了解,小至一个威客网的投标,大至全球性的比赛,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作为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实践内容,在完成设计项目后,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名义参加各级竞赛或投标,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和肯定。以项目式带动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增,也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竞标、赛项等项目上取得相关奖项或获得经验积累。项目式教学一般用于招贴设计、包装设计和VI设计等比赛机会较多且课时总数较长的教学“块”。

2.4 评价标准的制定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教师运用一定的价值尺度对教学成果的审查,评价的客观性由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决定。作业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学习结果的价值反映,它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和忽略了哪些内容,具有指明学生的努力方向的作用。因此,作业的评价标准的制定需具有科学性,以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在图形或文字、组版构成、创意能力、纪律或团队精神等方面开展评价。评价标准的制定如表2-2所示。

3 结语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分“块”后植入典型“案例”的教学方式,精选“项目”等教学改革,为教学构建新媒介,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案例式教学,尤其是理论部分的教学,从其他的方面入手效果可能更好,如传统教学法。而泛滥的使用案例式会让学生过多的注重实际操作案例而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造成学生理论知识过于薄弱,需要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项目式的推进上,尽量不要选择竞技比赛难度太大,获奖几率太低的项目,可以从校级的小型比赛做起,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更容易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在评价标准上,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分值不能超过40分,把握教师在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如果发现学生在互评上面有不良行为更要加以制止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保证评价的公平性。以上是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该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还有待继续探究与实践。

vi设计毕业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20?0092?05

Abstract: Personalized tour route planning is one of cores of intelligent guiding to visitors, and the formalizing denot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of scenic regions and view spots is the fundament of personalized automatic planning of touring routes. A method of generating the route automatically is given in this paper for automatic planning of touring route based on directed graph, H?RVT and users′ preferenc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ed factors, a method of how to express the information of scenic regions and view spots is given in this paper. A expressive method of view spot informatio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table of maximum relative price. An automatic planning method of personalized tour route is offered, which considers the selection of start point, end point, view spots and visiting time control. The method of formal representation for scenic regions, view spots and routing generation provide a theory support for realization of route planning.

Keywords: wisdom tourism; guiding to visitor; rout planning; personalized tour route

0 引 言

智能导览是智慧旅游研究与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1?2]。参观游览路线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游览过程的用户体验。对游客而言,科学合理的游览路线能够使其在较短的时间、较小的路程代价下获得较好的游览体验,同时,对旅游服务提供者来说,高效的游览路线也能使得相同服务资源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游客更高的服务评价,从而促进旅游及其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进步[3?4]。

实际情况下,游客的游览时间有限,不足以完整地游览当前景区中所有的景点。游客的真实需求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个性化地对当前景区内景点进行游览。因此,如何安排游览路线,成为智能导览系统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生成的游览路线是否可行有效且满足游客的偏好,对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游览路线的规划设计工作本质是依据游客当前的位置信息和待参观的景区景点信息,根据一定的策略筛选合适的路线和景点,并将之有序排列在具体游览行程路线的过程中。完整的游览路线应当包括起点、景点集合、景点间的路径集合以及终点。因此,对景区内最佳游览路线问题模型的建立以及路线生成策略的设计是决定游览路线优劣程度的关键所在。

面向智能导览的个性化线路自动规划本质上是解决在有限约束下的最短路径应用问题,它是运筹学、地理信息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学科中的研究热点,比如求单源且无负边权的“一对多”的Dijkstra算法[5]、用于求多源且无负权边的“一对一”最短路径的Floyd算法[6]、求多个备选优化路径的K最短路径算法[7]以及静态路网中较为有效的“直接搜索”A*算法[8]等。同时,随着经典图论和计算机数据结构的有效结合,使得各类最短路径算法不断涌现以解决不同特征的实际问题,它们在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应用范围以及易实现等性能上各具特色[9?10]。国内有学者专门就最短路径算法的分类体系以及研究进展[11]方面进行过较为全面的总结与研究分析。文献[12]提出了一种利用线图以及顶点赋权图的最优完全子图的方案解决中国邮递员问题中如何生成最优邮递路线的问题。该方法与通常图的相关概念的区别在于其为图中的节点(也称顶点)赋加了权值,最终求出一条能访问到图中所有节点且具有最小权值的环游。文献[13]提出了一种解决图中受K顶点数限制的所有最短路径BCSP算法以及其改进的ICSP算法,运用图的广度遍历算法以及逆邻接表、指针等数据结构知识生成扩展最短路径树。

1 问题背景

在游览过程中,以有限的时间条件为前提,从游客需求的角度出发,有如下三点直观的要求:优先参观景区内游览价值大的景点;要求所步行的路程最少,即花费在步行过程中的时间短;在不超出限定时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充分地利用限定的时间。

以现实中大量游客对景区的参观游览行为过程的总结为基础,描述游客游览某一景区的一般活动流程为:

Step1:根据当前的位置寻找到该景区最近的入口,从入口处进入景区。

Step2:若游览时间足够长,则从当前位置开始按距离的远近开始按序游览景区内景点,直至景区内所有景点都游览完毕,结束游览活动。若时间有限,不能完整游览整个景区内所有景点,则执行Step3。

Step3:以当前位置为参考,在限定时间内,选择相对游览价值最高的未被游览的景点(即该景点知名度高且对其进行游览花费时间少)。

Step4:步行到达待参观的景点并花费一定时间完成对该景点的参观。此时,检查剩余时间是否可继续游览活动。若剩余时间可继续游览活动,则返回Step3,若剩余时间无法满足继续游览要求,则执行Step5。

Step5:从当前景点位置行至距离最近的景区出口,离开景区结束对该景区内景点的游览,完成本次游览活动。

因此,解决最佳游览路线生成问题需要完成工作为:

(1) 寻找或设计最短路径算法,以无向图中任意某一节点为起点,根据其余节点的权值、价值以及该节点与其余各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得到在当前位置状态下,满足时间限制条件的最佳下一个待游览节点。

(2) 当需要游览的节点集合选定之后,在无向图[G]中根据边信息以及边的权值数据确定最佳的游览路线,生成选定节点集合中节点的最终游览序列。

2 景区模型抽象与景点属性表示

2.1 建立无向图处理模型

旅游景区由多个出入口、内部景点集、公共服务点及内部相互之间的路径组成,游览路线的生成工作即根据约束条件按序选择合适的景点集合与路径集合。本文以无向图作为景区及景点的表示模型,将景区相关信息抽象成如图1所示附加节点值的带边权的无向图模型。

由图1可知,将某景区的平面示意图转换为无向图[G],将景区中的景点以及出入口转换为无向图[G]中的顶点,景点之间的路径转换为无向图中的边。

定义1:无向图[G]由一个二元组[V,E]组成,其中集合[V]称为无向图[G]的节点集合,记为[V={v0,v1,v2,…,vn},(n∈N*)],[V]中每个元素对应代表实际景区中一个景点;集合[G]称为无向图[G]的边集,是由集合[V]中的元素组成的无序对[vi,vjvi∈V,vj∈V]组成,记为[E=ei,jei,j=vi,vj或ei,j=vj,vi,vi∈V,vj∈V,][E]中每个元素表示实际情况下景区景点之间的一条路径。

2.2 景点信息表示策略

2.2.1 节点相对价值

在无向图[G]中,以[vi]为起点,[vj]为终点的一条路径[px(vi,vj)]的定义,以及该路径的路径代价[Wpx(vi,vj)]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从节点[vi]出发到节点[vj]的路径并不惟一,并且不同的路径代价一般各不相同。根据每条路径的路径代价大小,节点[vi]到节点[vj]的所有路径的集合[Pij]中必定存在一条路径代价最小的路径。

对表1的几点说明:

(1) 目标节点表示以节点[vi]为起点出发需要达到的节点。节点vi的相对价值表中目标节点中包含无向图[G]中除vi以外的所有节点。

(2) 路径时间代价表示vi与目标节点之间最短路径之中所有路径的权值之和,即从vi出发达到目标节点过程中经过的路径所用的路程时间。

(3) 节点时间代价表示目标节点的时间代价,即游览目标节点对应景点所需要的时间。

(4) 节点价值表示目标节点的价值,为目标节点对应景点的自身固有价值。

(5) 是否已加入路线标记目标节点,是否已经被加入到最佳路线中,1代表该目标节点已加入到最佳路线中,0代表未加入。

(6) 最大相对价值表示目标节点在以[vi]为起点的情况下的最大相对价值。在最佳路线的生成过程中,优先选择表[H-RVT(vi)]中相对价值高的目标节点加入到最佳路线中。

在表示景点和路径信息的无向图[G]中,所有节点都有其最大相对价值表,每一张表中都包含了以该节点为起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大相对价值。

3 条件约束与个性化路线生成

游览时间分为路程中花费的时间以及对景点进行参观游览花费的时间,游览价值取决于路线中所有景点的价值高低。从宏观上描述最佳游览路线的要求为“在限定的时间内,最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寻找游览价值最高游览路线”;从路线生成过程中描述最佳游览路线的要求为“保证每次加入到游览路线中的景点都是当前条件下最值得游览的景点”。

3.1 路线起点选择

3.3 路线终点选择

生成最佳路线的整个流程,首先生成最佳路线的起点,也就是选择进入景区的入口;第二步是生成最佳游览路线的主要内容,不断的在为图中未加入最佳路线的节点集合中按照加入之后的“效益”大小的顺序以及是否满足时间限制条件来选择下一个最值得加入路线;当图中未加入最佳路线的节点集合中没有满足时间限制条件的节点时,为最佳路线按照选择终点,即选择离开景区的出口,生成完整的最佳路线并输出结果。

4 结 论

本文针对在有限时间生成最佳游览路线的问题,从游客的实际需求分析着手,设计了使用无向图数学模型,总结出在时间限定条件下影响景点与路径选择的三个主要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为每个节点生成各自H?RVT表,从而成功实现了生成最佳的游览路线。

参考文献

[1] OWAIED H H, FARHAN H A, AL?HAWAMDEH N, et al. A model for intelligent tourism guide system [J].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1, 11(2): 342?347.

[2] GAVALAS Damianos, KENTERIS Michael. A web?based pervasive recommendation system for mobile tourist guide [J].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2011, 15(7): 759?770.

[3] 廖川荣.校园最佳游览路线问题的数学模型分析[J].大学数学,2012,28(6):78?82.

[4] 姜西瑞.基于GPS和GSM/GPRS的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2006.

[5] 章永龙.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优化[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25(3):30?33.

[6] 赫自军,何尚录.最短路问题的Floyd算法的若干讨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5):156?159.

[7] 徐涛,丁晓璐,李建伏.K最短路径算法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34(11):3900?3906.

[8] 刘浩,鲍远律.A*算法在矢量地图最优路径搜索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8,25(4):253?257.

[9] ZHAN F B, NOON C E. Shortest paths algorithms: an evaluation using real road networks [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998, 32(1): 65?73.

[10] CHERK ASSKY B V, GOLDBERG A V, DIZK T R A. Shortest paths algorithms: theory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J].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996, 73(2): 129?174.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