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阅读能力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5 14:59:54

阅读能力论文

阅读能力论文篇(1)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由于学生在以前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先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孔雀不再把美来炫耀,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农夫看家;有的说八哥也不再光说好话,而是作为农夫的信使,为大家报信;还有的说孔雀和八哥改正了错误,农夫把它们请进大房子一起住,母鸡、八哥和孔雀成了农夫的好助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多做实事是不会有错的。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美丽的公鸡》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等各种头饰道具,还把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

阅读能力论文篇(2)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由于学生在以前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先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孔雀不再把美来炫耀,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农夫看家;有的说八哥也不再光说好话,而是作为农夫的信使,为大家报信;还有的说孔雀和八哥改正了错误,农夫把它们请进大房子一起住,母鸡、八哥和孔雀成了农夫的好助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多做实事是不会有错的。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美丽的公鸡》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等各种头饰道具,还把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

阅读能力论文篇(3)

下面仅就阅读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谈几点看法。

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迁移的重要前提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

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比如《风景谈》一文,主题是“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这一主题通过六幅风景表现出来。如何通过阅读抓住其主旨呢?如果仅凭借语言文字逐一讲解分析,最后点明主旨,学生固然也能接受,但其抽象概括的能力未得到锻炼。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图画教学,即选其中两三处风景制成图画,只是减去原文中人物活动部分,上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然后翻看原文,两相对照,找出自己描绘的风景之所以不如原文有韵味的原因,除语言不够准确精美外,主要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描述中缺少了“人类的活动”,因而缺少了那份鲜活的神韵。这时文章的主题已揭去朦胧的面纱,显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能概括出“自然之所以伟大,风景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一主题。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再如教材中的文言文,句法词法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出来。就拿名词活用做动词这一词类活用现象来说,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很多例子:“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察今》)、“客将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等等。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加点的名词所处的位置,会从具体句子的分析中找出它们活用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①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如前二例;②名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如中间两句;③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最后两句就是这种情况……

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概括,为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

二、归纳概括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首先,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以文体组织单元,按难易排列顺序,划分系统而科学,每单元所选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四篇散文《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难老泉》、《我的空中楼阁》,虽然这四篇文章在时间上、地域上跨度很大,在表达方面也各具特色,但它们都紧扣题眼写景状物,《雨中登泰山》围绕一个“雨”字大作文章,《长江三峡》写出了“三峡”各自不同的特点,《难老泉》突出“难老”二字,《我的空中楼阁》抓住“空中”的特色,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单元散文的一个特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其他单元依此类推,学生会归纳出议论文“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规律,会明确复杂记叙文“线索联缀全篇”的要求,会概括出说明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特点。

然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单元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像《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不宁静的心绪为神,为我们展现了“荷塘上月色”与“月色下荷塘”的朦胧谐和的风韵;《土地》由对土地的热爱、保卫和建设这一思想为纲,纵横驰骋,展开丰富的联想,古今中外,无所不及。这两篇文章其一舒缓恬淡、意境幽远,其一纵横捭阖、气势宏伟,但都是紧紧抓住“辔头”而任“野马”纵横飞奔的。这就概括了散文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形散而神不散。再进一步进行同类归纳:记游的散文,一般以作者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咏物的散文,一般以咏赞并赋予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为线索,如《灯》、《荔枝蜜》;叙事的散文,往往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猎户》、《娘子关前》;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以某种情感为线索,如《荷塘月色》、《绿》。

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总结概括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观察。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首歌,时时加以总结。比如手发抖这个动作很常见,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动时的外在表现,但仔细观察,有的是由于高兴激动,有的却是紧张恐惧,还有的是恼怒气愤,情况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别人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这类动作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透视人物的心理。

第二步是体会。观察生活并亲身体会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例如,风和日丽的时候,自己会感到心情很开朗;风雨交加的日子,自己会感到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个绿芽,会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里的一片黄叶,竟让自己的情绪怅惘失落。这些景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把丰富的人生体会积累起来,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作品。

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刨根问底,这是一种极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可以带来伟大的发明,同样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给人生以重要的启示。举个例子来说,暑假里到一位住在偏僻农村的同学家去玩,一到那儿,就被他家人和邻里的热情与真诚所感动,你在觉得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同时开始思索:他们的热诚与质朴是因为你从城里来所以仰慕你吗?也许是较城市这里贫穷而落后所以相互依赖保持着原始的品格吧?这些想法较狭隘;但当你和同学一起离开那里回去上学时,看着一张张亲切平和的笑脸,透过相拥送别的人群,你再深深地思索,你会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庞大的力量,它就是中国人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民族的精魂。

所以说观察生活、仔细体会、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恰当的总结概括,然后用这些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去品味别人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

培养联想力是进行迁移的关键

对所学知识和以往经验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但在解决新问题时却不能让映象激活旧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准确的联想,也同样无法进行迁移。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这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提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学生自读,准确审题

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审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风景谈》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为了强调“形式的和内容的”,作者把这一定语后置,阅读时重音一定要放在这里,如果不能准确阅读就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不能把这个句子顺利地套入“变式句常识”的知识框架中。再如文言文阅读,断句很重要,“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句,如果把“地方”连在一起读就不能正确翻译全句,也就不能准确联想,当然也就不能把“地方”嵌入到“古今同形异义词”的知识网络中。

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就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二、教师点拔,寻找契机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习散文《灯》时,教师可做这样的提示:“本文属于哪类散文?”学生如果还不能产生联想就进一步提醒:“是写景的,还是记事的,还是咏物的?”明确了这是咏物的散文后,再进一步引导:“咏物的散文多以什么为线索?”学生立刻会联想到旧有知识中对散文线索的概括——“咏物的散文往往以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至于“灯”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刺激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感受:“漆黑的夜晚,一只萤火虫在面前飞过;半夜在噩梦中惊醒,母亲打亮了台灯。这样的亮光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学生自己会想到“光明、温暖和希望”,这样“灯”的象征意义就明确了。

三、师生共创,设立情境

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的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使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

学习屈原的《涉江》时,放一段慷慨悲怆的古乐,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同作品、音乐融合起来,“精务八极、心游万仞”,体会当时诗人眷恋祖国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报国无门、上下求索的矛盾痛苦的思绪。

在学习《雄关赋》之前,同学生和着录音带一起高唱《万里长城永不倒》,把学生带到古老的长城,回顾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和奋进的足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心中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之后,再去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再如为了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用图画,像《野渡舟自横》、《独钓寒江雪》等,通过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联想旧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挖掘诗歌深沉的内蕴。

在学习戏剧冲突时,可借助数学中的坐标,横、纵坐标轴表示矛盾双方,中间用波线图的起伏表示冲突的缓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是迁移的最终环节

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的知识经验,之后就是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

一、同化迁移中的分析类化同化就是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类迁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再有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叶圣陶小说《夜》时,可以把它嵌入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去分析它的情节线索及主题。两篇小说都有明暗两条线索:《药》明写华家,暗写夏家;《夜》明写老妇人,暗写革命夫妇。《药》通过对明线上华家代表的民众的愚昧和暗线上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英勇的描写,反映小说深刻的主题——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镇压革命的罪行,启示人们:只有启发民众共同革命,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夜》通过明线上老妇人的逐步坚定和暗线上革命夫妇的无畏,揭示“四·一二”大屠杀的罪行和人民群众已觉醒,将前赴后继进行斗争的主题。

同样的,在分析《夜》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妇人形象时,可以把它套入《母亲》的人物框架中,以分析老妇人这位映川的母亲与高尔基笔下的巴威尔的母亲一样的由胆怯到愤怒再到坚定的心理历程。利用旧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行知识迁移。

二、顺应迁移中的分析类化

阅读能力论文篇(4)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和、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和学,也参和教。假如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靠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和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和教学摘要: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摘要:“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心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和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喜好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和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和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迷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新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和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摘要: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索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索深化程度以及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满足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办法

语文阅读能力的练习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摘要: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摘要: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定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征;思想感情方面摘要: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功能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定、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功能。

一是判定力的培养。判定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定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练习,如“错误经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假如把“经常”一词去掉,这个判定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经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熟悉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练习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练习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练习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练习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练习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练习。

阅读能力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7-02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学生要熟练的掌握阅读方法,要拓展阅读范围。从这个要求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中阅读环节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无论在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都不例外。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整体教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状况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很大的板块。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其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改革前,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着老式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首先布置学生进行阅读前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后,在课堂中聆听教师的讲解,老师根据阅读材料中的难理解的词汇、句子、段落等进行讲解,学生做课堂笔记,随后教师进行作业布置,学生通过做作业复习相关所学内容。整个教学环节和其他相关内容的教学模式如出一辙。这个教学模式相对来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整体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三点上:第一,教学设计环节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学生预习能力好坏与学生课堂接受知识能力好坏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得到有效的判断。第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生阅读能力要求需要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课外交流等多个环节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在各个环节过程中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方式,使小学生阅读能力能更好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1.教师要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一定会对这件事情特别上心,会想方设法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在学生阅读兴趣上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启发学生,安排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阅读内容,要不断的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探索阅读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的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不断的在阅读中积累自己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阅读为其带来的益处。除此之外,教师要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中注重把控环节,不能让学生的兴趣变为一时的爱好,要做到循循善诱。

2.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化、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出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直观、更加清晰的认知学习过程。文字、图像、声音等使教学可以图文并茂。对于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信息化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使学生在阅读课堂中更加感兴趣,更加愿意深入去探讨,还能使学生在阅读课中的效率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比如说教师在古文阅读课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等环节,共同还原出当时的场景,使学生能很轻松的学习。古文中拗口、难理解的句子被声、图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古文阅读材料讲解后学生理解困难的状况,促进了学生对古文等阅读材料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了阅读中的知识难点,为小学语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中注重课外的延伸

课本阅读材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课外阅读材料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不仅仅要重视课本内的阅读材料,也要合理的选取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如果学生在阅读培养过程中过多的依赖课本阅读,那么学生的整体阅读数量较小,阅读所涉及的方面相对不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乐于阅读学生能力的发展。

4.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寻找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学会发问,从不同角度去发问。而将其应用到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第二,从文章的立意进行发问;第三,从文章中的写作角度进行发问;第四,从作者与文章的关系进行发问等等。通过这些发问,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清晰的对文章整体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可以在学习阅读中探索出一个自我学习过程和经验,有利的培养了其自我学习的意识,使学生自我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5.教师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加大力度促使学生愿意朗读,从读中自然解决阅读中的困惑。现在好多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觉得面子上抹不开,可能会被人耻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不断的灌输学生开口朗读、大声朗读、有目的的朗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充分意识到朗读是一种提高自我阅读能力的途径。教师也可以举办朗读比赛,默读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朗读。

三、结语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仅要在自身教学上下功夫,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兴趣等方面全方位的了解。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教师要在培养过程中为学生倾注起自我的耐心、爱心、真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乐趣,让学生能真正的从阅读中找到自我学习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行之有效,学生阅读能力才可能有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阅读能力论文篇(6)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阅读指导时,应该积极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目标。第一,教师要将阅读生活化。语文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状态来教授相关知识,降低他们的阅读技巧学习难度,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语文阅读知识的魅力,能够通过阅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拓展自身的视野。比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程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与鸦片战争前后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然后再让他们对这些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提高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认识,使其对圆明园的毁灭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他们把握好文章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第二,丰富阅读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游戏、辩论、竞赛等形式来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调动他们学习阅读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解《两小儿辩日》这一课文时,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堂辩论课,双方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掌握文章主旨,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第三,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小学生通常情况下很难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要为他们创建相应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珍珠鸟》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他们播放一些与鸟有关的视频,提高他们对鸟类,对自然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从而降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难度,最终达到文章阅读的要求。

(二)提升阅读引导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该要做好科学的指导,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掌握更加系统的阅读方法,为他们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可以为学生系统讲解阅读技巧,让他们对阅读技巧有大致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籍,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将教师讲解的技巧运用其中,从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认识,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文章阅读技巧,加深他们对这些技巧的印象,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在这样的教学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比如,学生在学习《秋思》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讲解一下自己对秋天的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该首诗,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提升他们对该诗的认识。

(三)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制定出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一些学生喜欢阅读中国古诗词,教师就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给予他们相应的阅读空间,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学习诗歌。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喜欢阅读散文,教师就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名家散文作品,让他们掌握散文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散文写作能力,为他们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阅读能力论文篇(7)

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明确阅读目的,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并多带学生走出课堂,或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收获体验与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阅读也是讲求质量的。虽然熟能生巧,但盲目无绪地乱读未必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应当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与经验,浅谈四点看法:

一、鼓励引导,明确阅读目的

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因此,只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他们才会自觉地进行阅读,从而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白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其次,要树立学生的信心。笔者常常用一句古语来鼓励学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巧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阅读活动应是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指导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笔者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桨,荡舟漓江。”接着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感受有声场景。这时笔者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接着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最后笔者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这样层次性的阅读,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了阅读的美,从而提升了阅读能力。

三、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1.根据重点进行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阅读课文,都有其重点训练的项目,而这些重点训练项目主要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获得读写知识,其次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如《威尼斯的小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事物的联系”。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小艇因此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学生也就掌握了课文内容,就能从本质上认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和小艇之间的

内在联系,也就会被这奇特的异国风情所吸引。最终使学生领悟

到:在阅读的时候,应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2.多种方法进行阅读

(1)精读

通过在逐字逐句地细读中,理解字词句的意思,从而通晓文

章,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从而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2)速读

在现代社会当中,信息繁多,如果每篇文章都斟字酌句,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筛选和筛选的速度就十分重要。在文章中有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等,都可以让学生摘录到笔记本中,从而为以后的作充分的语言积累,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四、课外拓展,精选阅读作品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既要精专又要博览。经常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为他们今后习作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并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如浏览性的泛读、品味性的精读等。

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明确阅读目的,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引领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使他们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体验与积累,从而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龙兴.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教学研究报告.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

阅读能力论文篇(8)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阅读对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十年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经常阅读的妙趣。如果要真正获得语文的能力,语文不仅要靠学生的学,也要靠教师的教。学和教要紧密结合,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重要课题。所以,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情感体验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根据现在学生的阅读现状,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灵活制定合理的、可行的阅读策略。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感受阅读,并从中体会到乐趣。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使学生能够提高创造性思维,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尊重分歧,符合当代教育改革潮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下面就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关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语文阅读能力的学习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激发阅读兴趣、开启思路应在学习训练的开始,这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作为教师,应当运用什么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路呢?①朗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要经常开展诗文朗诵比赛,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良好语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②推荐适合学生的、学生喜欢的读物。学生阅读后,会有阅读体验。应给学生提供一个畅谈阅读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分享阅读体验,并从中体会到阅读的妙趣。③学生相互推荐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分组活动,课前做好准备,运用多媒体,更直观地向学生们介绍有关作品的信息,使学生开启阅读的大门,走进文学世界。上述活动形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最大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成为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多读多思的习惯,可促进学生的感悟能力的提高,对增长文化底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学思结合,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开拓思维,解放思想,非常有益处。精读善思是培养阅读习惯的一种方法。阅读与写作也是分不开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养成多写批注,多写心得的习惯。这样既能做到学以致用,妙笔生花,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三、关于课外阅读的引导

如果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指导学生拓展阅读面,拓宽视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更是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拓宽阅读面,既可以使学生提高积累量,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这对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1)推荐书籍。要合理选择书籍,只有读好书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情和国家规定,推荐课外书籍。例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必读书目、中外名著,还有报刊,如《读者》《语文报》等,都可以推荐给学生,使其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

(2)指导学生勤写感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读和写的相融合,只有多读,多积累,才会多感悟。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培养,勤写心得,可以针对文章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物进行评价,或写读后感,或写从中得到的收获。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学生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摘录妙词佳句的好习惯是有益的。教师多检查,也可起到督促的作用。

四、关于阅读方法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执行,还要从范文入手,从初读、精读、品读三个环节来传授阅读方法。

(1)初读文章,学会如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普通话,准确无误、自然流畅、停顿恰当地朗读,在此基础上分清结构,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一文,要在读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内容,分清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2)精读文章,深入探究课文蕴含的知识。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的、基本的手段。要有章有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师也应根据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对文章加以分析。在此期间,应鼓励、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见解,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益处。

阅读能力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31-01

前言

近年来,阅读课程作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门课程已经纳入了我们高中生的必修课程,利用并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已经变成了我们语文学习的一项重点。并且,观察高考试卷不难发现,不管是语文还是英语,阅读理解题型都是非常重要并且占分比值很大的题型之一,阅读已经成为了我们参与高考必须越过的一座高山。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我们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将就高中生角度,重点放眼于语文阅读,就阅读的重要性、高中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高中生阅读能力展开论述。

一、阅读的重要性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普也曾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科学书籍让人免于愚昧,而文艺作品则使人摆脱粗鄙”。可见,阅读在帮助人们获取知识、积累知识、摆脱愚昧、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品格、获得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我们学生而言,阅读是我们理解课文和题目内容的最大助力,是我们培养自己语感的最直接的途径,还是我们培养并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良好的阅读能力更是我们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高中生更好的适应高考,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至关重要。

二、高中生语文阅读过程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高中生普遍缺乏阅读兴趣

高中生普遍缺乏阅读的主动性,阅读的过程多是消极的、被动的,并且多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开展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们高中生在阅读上所花的时间之少,阅读量之小,以及阅读兴趣之低,甚至比不上小学生和初中生,实在令人感叹。总结起来,妨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大致有三:其一是教师本身不具有阅读习惯或对阅读不够重视,难以通过自身示范影响学生;其二是学生中喜欢阅读的少之又少,班级缺乏阅读的标兵和榜样;[1]三是学校以及家长等认为对高中生来讲阅读并不重要,看到高三生阅读课外书总是视为“洪水猛兽”,“劈头盖脸”的责骂为看“闲书”,使阅读兴趣的延伸缺少必要的外在支持环境。

2.高中生接触的阅读材料非常单一

我们高中生因为面对升学压力,平时阅读的范围多为课本或配套的阅读资料,有很多学生更是除了几本语文教材外,课外阅读活动基本为零。在高考活动的影响下,高中生更多地把目光锁定在有限的教科书和繁杂的题海中,很少进行额外的阅读,导致我们高中生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狭窄,整体文化素养下降。眼下,高中生离报纸、杂志、经典国内外名著越来越远,加之单一的生活轨迹,在这种现状下,想提高阅读能力,学好语文是非常难的。

3.高中生多缺乏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

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虽然经过了小学、初中近十年的训练,但由于对阅读的不重视和缺乏训练,大部门高中生在进行阅读时还是采用一N没有区分的、散漫的、无序的方法,对不同题材的文章多采用统一的阅读方法,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

三、如何切实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

1.多方面投入,帮助高中生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么让学生积极自主的去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作为一个高中生,首先我认为与我们接触最多、时间最长的老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语文老师语言幽默风趣且生动,优美词句脱口而出,将对我们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二可以找寻我们身边那些酷爱读书的同学,利用班会或课余时间开展一些阅读分享活动,不仅能够使爱读书者有成就感,而且对其他同学的知识面拓展也有助益,更重要的是会产生迁移,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再者我认为学校和家长应协力帮我们高中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读书氛围,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使学生加大课外阅读真正名正而言顺。

2.积极拓宽高中生阅读面

吕叔湘先生在总结语文教学的得失时,曾感慨地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读书。”[2]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除此之外,更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重要途径。针对现阶段我们高中生阅读面过于窄的现状,我认为学校应当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帮助选择一部分内容健康的、适合高中生阅读水平的、涉及面广的、题材类型多样化的、语言地道规范的[3]课外阅读物供学生选择,并设置反馈机制,帮助高中生真正增加阅读量和阅读面。

3.帮助高中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高中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需要教学活动的参与,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战场[4],通过系统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阅读题材的不同阅读技巧,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指导阅读。因为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形神”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使我们学生更好的掌握,另外,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主体地位的阅读也会使我们更高效地寻找到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并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总结

阅读能力是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高中生要对此引起重视,通过现阶段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和阅读课外优秀著作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水平,以更好的应对即将来临的高考和为以后进入社会更好的参加工作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赵雪鸽.如何激发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149-150.

阅读能力论文篇(10)

阅读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理解语境的重要方法,进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有助于学生展开写作,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提升了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大课题。

一、加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力度,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习惯

老师的辅导和引导是初中生展开阅读的一大助力,在展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时,主要包括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这两种。老师在选择阅读书籍时为了提升学生对文化的感知力,应选择具有教育内涵和意义的古汉语文化课外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领会中华文化的广博,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阅读课外书时,应当重视吸取课外书中的精髓,重视对初中生自身的启发和影响。老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即教导学生在阅读时不能仅仅只用一种阅读方法或者阅读一种题材的书籍,应以阅读目的的不同为依据来选择相对应的阅读方法,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阅读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略读、精度和默读,如果要阅读具体的某一类书籍,那么就可以分为累积型、领悟型、鉴赏型和消遣型这四类阅读类型,不论采取哪种阅读方式都是以相应的书籍为依据展开的。消遣型书籍有《读者文摘》《意林》等,而《散文》《少年文艺》《少年文萃》等类属于累积型阅读的书籍,而《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等课内读物则类属于领悟型阅读。

二、注重良好课堂气氛的烘托,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只有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而兴趣正是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的关键。培育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能力,应以现实的教学状况为依据,使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角,老师应当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够明确学生心中的想法,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培育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关键的一步。这时,老师应当对学生阅读的取向进行摸底,选择激发学生兴趣的书籍,并且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恰当、科学的阅读问题,进而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学生就会投入到积极的探求阅读答案的行列中,完善学生阅读书籍的意识和理念。通常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在学习《观沧海》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通过对作者曹操生平的介绍,引申到《三国演义》,运用多媒体将“望梅止渴”的典故播放出来,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并且提出“大家已经知道曹操乃一代枭雄,那他有什么特点呢?另外,还有与之相关的故事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自主地阅读《三国演义》,进而探索老师的提问,整个探索中学生就会有目的性。

三、重视对课外阅读方式的优化,提升课外的阅读效率

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是课外阅读所采用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阅读技巧上。要想提高阅读质量就必须有优质的阅读方法作依托,运用的阅读方法对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好的阅读方法能起到凝练提取阅读技巧的作用。在阅读某篇文章时,应当重视了解本文的作者生平、写作年代和中心思想等,并且学习品鉴文章。(1)重视解读文章标题,文章标题往往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因此,解读文章标题能够强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将内容限定在主题的框架之内。比如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时,整篇课文都是围绕邓稼先来讲,将这一主题点明,就有助于学生投入到阅读中。(2)记录好优美的句子和词语是阅读文章的又一大要务,重视积累语句,为今后的写作做铺垫。同时,要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改掉学生阅读一知半解就放弃文章的习惯,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外,还应当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老师应当具有亲和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视学生为朋友,分享交流阅读心得,这样就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保障。

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老师长期在语文教学中摸索出符合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方法。老师应当加大指导学生阅读的力度,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使教学课堂得到优化,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阅读能力论文篇(11)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生受益。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化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会构成学生的阅读障碍。究其原因,本人认为存在以下几点:

1、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前提因素。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日常的阅读实践中逐滴积累而成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专利,错误地将阅读拒之化学课堂教学的门外,或者只是肤浅地让学生花个几分钟时间了解一下化学史或章节中出现的表格,而忽视了阅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过分地注重帮学生将所有的知识“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讲深、讲透”,讲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试想在课堂上已经搞得清清楚楚的学生,还会在课后去阅读教科书吗?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就在这种不知不觉地教的活动中被慢慢地剥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被慢慢地钝化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慢慢地挫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这样慢慢地失去了。就这一点,本人认为很多学生畏惧做信息题就跟他们读不懂信息题里所表达的意思有很大的联系。

2、化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与模糊性致使学生容易形成阅读障碍。这一情况在高一阶段表现得特别突出。在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物质都是形象的,具体可现的,而一到高中,他们原来固有的思维就要发生质的飞跃,一下子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连转圜的余地都没有。例如高一化学一开始就触及抽象程度较高的化学语言——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由于学生还来不及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学生感到高中化学很难学,一开始就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学好化学的信心受挫,进而产生阅读障碍。

3、教材内容的描写过于简单与化学事实的过于庞杂、化学概念内涵的过于隐蔽使学生混沌、困惑。不少学生反映“看看书,很简单,做做题,很困难”。确实,教材在编写上是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力求简单、通俗、易懂。但所例举的化学事实有限、分散且例外的情况较多。例如,在电解原理中详细地介绍了电解氯化铜溶液,从中学生得出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大小顺序,但是书本上很快就介绍了铜的电解精炼和电镀铜,就涉及到了活性电极的原理,所以教师在分析电解原理的时候,必须补充活性电极等内容,而这些又是书本上没有提到的,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看书无用的想法,久而久之,阅读就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受重视。

根据以上原因,本人认为应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乐于阅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化学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如嚼蜡,越学越糊涂,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根据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上的“资料”,也可以自己从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布置学生阅读《氯气》一节时,可先给学生讲一讲下面的史实:1915年4月22日,德国军队在比利时战场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氯气,导致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有了这样的描述,学生阅读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二、夯实基础,传授读艺

阅读时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等几种。这些方法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均会用到,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1)精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用语-——夯实基础。化学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逻辑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阅读化学概念时,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要达到“读到字缝里去”的境界。例如在燃烧热和中和热这一节中,我让学生认真阅读“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能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学生在学了热化学方程式以后再接触到这些内容,基本上能够自己理解这两块内容。

(2)泛读化学“资料”、“阅读”、“讨论”-——拓展视野。在化学教材中,设置了很多了“资料”、“阅读”、“讨论”,这些内容从考试上来说一般是不作要求的,所以很多老师一般都一笔带过,或者让有兴趣的同学自己阅读,当然老师不重视,学生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本人认为,多阅读这些内容,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3)细读图表数据、分子结构、探究过程-——捕获信息。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必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学会从中捕获信息。例如在学习烷烃的物理性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充分阅读“表5-1几种烷烃的物理性质”和“表5-2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某些物理性质”,学生在仔细阅读之后,就能得出烷烃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在常温时状态、熔点、沸点、相对密度等方面的递变规律,还能得出当碳原子数相同的时候如何来比较熔沸点。而让学生自己从表格中得出结论,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培育阅读心理,形成阅读习惯

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精心设计是必要的。主要有:

(1)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带着问题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从而提高阅读的实效,而且因为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会思考,实践证明,没有思考的阅读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只有一边阅读,一边联系地思考,才能弄清所读的内容。

(2)读写结合的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为学习的两种重要手段,读、写一定要有机结合。例如在阅读化学现象的时候,加以书写化学方程式,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肯定很起到很大的作用。

(3)读解结合的习惯。解题,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巧能力的好方法。经常有学生反映听老师讲例题时觉得很清楚,可一到自己做题便又觉得无从下手,如果学生有读、解结合的习惯,这个问题便不复存在。读解结合可以是读例题与解题相结合,读笔记与解题相结合等等,通过读例题、读笔记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次的复习机会.:

四、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应注意的方面: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

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控制阅读的时间和节奏

对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

(3)阅读中注重思考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形成、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如可布置一些章节小结的作业,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本,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坚持不懈的阅读能力培养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