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8 09:00:08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篇(1)

作者简介:邬盛根(1965―),男,浙江奉化市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告理论。

姚曦(1964―),男,湖南岳阳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广告理论。

摘要:在我国现代商业广告迅猛发展的三十多年里,公益广告一直凭借高度的公信力,在培养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弘扬社会高尚品德、提倡生态环境保护和慈善救助、促进地方经济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公益广告商业化愈演愈烈,公益广告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威胁。因此,以维护公益广告的公信力、规范其中的商业性参与为研究核心的纯粹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公益广告;纯粹性;商业化;文本纯粹性

中图分类号:F713.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1)06-0063-0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矛盾时有激化之虞,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社会公共资源管理和文化思想意识的关注研究显得非常紧急。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以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社会、自然生态和人能够协调发展。公益广告作为一种承载公益主题的宣传和沟通工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种种矛盾。其中,公益广告的纯粹性同商业性的矛盾已成为公益广告的核心矛盾,这一矛盾起源于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公益广告的商业化一方面背离了公益广告的公益属性,另一方面也使公益传播资源遭到商业性的侵占,严重威胁着公益广告的公信力和传播效果。长此以往,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势必遭遇信任危机,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会遭到质疑。

一、公益广告的纯粹性概念的提出

(一)公益广告纯粹性的概念

公益广告纯粹性的概念在上世纪末已经有人提出了。但十多年来,对于这一概念后续的系统研究却是一片空白,笔者收集了从1990年至2010年间比较有代表性的公益广告期刊论文和公益广告专著近120篇(部),其中约18处论及该概念问题。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并分析之后,归纳公益广告的纯粹性概念观点包含以下两大假定:

1.公益广告的纯粹性是相对于商业性提出的概念。在论及公益广告纯粹性的18处文献中,笔者统计后发现,其中有12处论述出现了“纯粹性(或纯洁性、非营利性、非商业性、去商性)”和“商业性(或商业化、企业的商业)”的词语或意思表达,且从行文逻辑来看,这两类词(行为)基本是相对立而言。同样,在对8种公益广告的权威定义进行统计分析时,笔者发现阐述中提到“去商性(去商化)”、“非营利性”或相关利益表达的,占37.5%。

从对公益广告纯粹性的论述中可以得出,大多数学者所要求的纯粹性是与商业性相对立而言的,他们所反对的“商业性”多指在公益广告中有直接或间接的商业表达,如公益广告含有企业冠名和含有商品形象等,但是在论述中都没有详细说明公益广告“去商性”的实质内涵和运行机制。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

第11卷第6期邬盛根,等:我国公益广告的纯粹性研究

2.公益广告的纯粹性是指绝对公益性。公益广告本身应该是“公益”目的,而“广告”是它采用的方式,这是公益广告的根本属性――公益性所决定的。公益即公共的利益,与之相对的是私人利益,所有的公益事物都不言而喻地排斥私利或搭便车行为,更不能为部分私人所占取和利用。因此,公益广告纯粹性的本质应该是指“纯粹的公益性”,即绝对公益性,它要求公益中不能夹杂任何私利,并且禁止私利对公益资源的占用。这与公益广告的纯粹性同商业性相对立的论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综上分析,公益广告纯粹性概念包含的两大假定是:公益即与商业性对立,并禁止私利对公益资源的占用;二是公益广告应该以公益为唯一的传播目的,即纯粹公益性。

(二)公益广告纯粹性和商业性的争论

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始终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公益目的与商业化参与之间取得平衡。以公益性为根本属性的公益广告对纯粹性的追求不会停止,但公益广告的现实发展又离不开商业的参与。因此,无论在学界还是在业界,对于在公益广告纯粹性和商业性之间如何取舍的争论一直存在,并由此形成了两种现实的公益广告运行行为和方式。

1.纯粹的公益广告行为。主张纯粹的公益广告的一方认为,公益广告应杜绝一切商业性参与,不仅公益广告的内容是纯粹公益的,而且公益广告从筹集资金到创意、的整个传播过程都应该是纯粹公益的。其核心观点聚焦在公益的一方,而对商业性参与持完全批评态度。从1986年贵阳电视台播发第一则公益广告到1994年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栏目接受企业冠名赞助之前的这一时期,我国的公益广告都是纯粹的。它之所以能成为可能,是得益于我国传媒业较晚的市场化改革以及企业公益广告意识的不足。1994年我国公益广告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之后,尽管纯粹的公益广告是始终存在的,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媒体成为我国纯粹的公益广告制作和的最大平台。可这一时期纯粹的公益广告背后对应的是媒体行政化干预和媒体自身社会责任的功能需求,同时也与政府宣传及其对社会事业的支持政策密切相关。

2.商业化的公益广告行为。商业化的公益广告发端于1994年中央电视台《广而告之》栏目开始接受企业冠名赞助,此后各媒体纷纷效仿,以至于成为公益广告的“主流”。主张公益广告应该商业化的一方认为,通过商业化的参与,公益广告可以获得发展的资金和其他资源,可以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这对发展公益广告事业大有裨益。

商业化的公益广告主要表现为在公益广告内容中冠以参与公益广告活动的组织名称、产品形象、含有隐性商业信息以及企业公益广告等。究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公益广告的发展遭遇资金瓶颈,需要运用商业化措施来获得资金。二是企业出于塑造企业形象的动机主动参与公益广告事业,往往要求公益广告在形式和内容上带有企业标识等商业信息。三是“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媒体的失责行为导致公益广告中“过度商业化”。四是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和国民公益意识淡薄使纯粹的公益广告发展举步维艰,公益广告发展需要借助商业化。五是我国公益广告运行水平不足和监管机制的缺失,客观上需要公益广告商业化的市场补充。

有学者也认为:“科学地启动商业化运作,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良好企业形象的同时, 又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可以实现企业与公益广告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1]

二、公益广告文本纯粹性的探讨

商业化的公益广告的确是一把双刃剑,有益但也有悖于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公益广告中出现商业信息本身违反了公益广告的公益性特征。第二,公益广告的公信力遭受质疑,受众会对商业化的公益广告产生抵触情绪[2]。第三,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被弱化,甚至危害到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四,公共传播资源被无序占用,媒体和企业合谋从中牟利。现实中,纯粹的公益广告和商业化的公益广告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公益广告如何在既坚守纯粹公益性,同时又能利用成熟的商业化运作这两个方面之间取得平衡,这需要另辟蹊径。正如黄升民所说:“目前我们需要新的概念来界定和推进我国的公益广告活动。”[3]

公益广告文本的纯粹性恰是这样的“新的概念”。首先,对于公益广告的纯粹性,我们将之缩小范围,用来规范公益广告文本(作品),即公益广告作品内容是纯粹的,不能含有任何如企业冠名和商业形象等商业信息。其次,我们主张在公益广告事业运行中引入商业化机制,通过建立公益广告主体、商业化运营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来调动社会资源的有序参与,实现对商业参与的有效规范和利用,以此来保证和支撑“文本纯粹的公益广告”。

(一)公益广告文本纯粹性之界定

“文本”是文体学、语言学和解释学中的术语,含义较为丰富,不能做统一的界定,本文中的文本取其“作品”之意。公益广告的文本,意即公益广告作品,泛指在创意、制作和过程中形成的平面公益广告、电视公益广告和新媒体公益广告等。

最早将规范公益广告内容引入公益广告的纯粹性问题的学者是赵民和李东。他们认为:“对于一些由企业参与制作和的公益广告,可以在公益广告内容之外注明其参与情况,而不能以商品形象冲击公益广告内容”[4]。参考他们的观点,笔者认为,公益广告文本的纯粹性,是指公益广告文本从创意、制作到媒体刊播、受众观看,整个传播过程都是纯粹公益的,不含有任何私利信息。据此定义,目前公益广告中出现的“企业公益广告”、“冠名公益广告”、“含有隐性商业信息的公益广告”和意见广告,都不是文本纯粹的公益广告。

(二)公益广告文本纯粹性的分析

1.公益广告文本拒绝商业性信息。商业性信息是指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信息的总称。公益广告文本不含商业性信息,具体是指在公益广告文本中,不含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信息,包括企业冠名、商品或商标形象、隐性商业信息等。这是公益广告文本纯粹性的核心特征。其界定执行标准主要有:

其一,专业广告公司或媒体等公益广告文本的创意、制作环节不应有任何商业因素的介入。这一标准要求公益广告文本在创意、制作阶段不能接受广告主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的赞助或其他要求,公益广告文本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含有企业的名称或产品的形象等商业信息。该标准主要是为了规避有些企业和公益广告制作方合谋,以公益广告的形式,通过提示、暗示和联想,为企业的销售服务。这种类型的公益广告以企业制作的公益广告为多,例如中国平安财产保险在玉树地震时做的一则公益广告,其宣传语为:“中国平安,平安中国”。这样的公益广告在创意阶段就利用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双关”修辞,明目张胆地借公益之名行企业广告之实。此类广告应该归于商业广告范畴。

其二,在媒体上呈现出来的公益广告文本不含有商业信息。该标准主要是为了规避媒体刊播出来的、呈现在受众眼前的公益广告文本含有商业信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媒体和企业合谋侵占公益传播资源。这些商业化的公益广告伴随着公益广告作品一同进入受众视野,既谋公益又谋私利,在公益广告中夹杂了太多矛盾的东西,最后削弱的是公益广告的公信力,赞助企业和公益事业也会遭到受众的反感。

其三,意见广告不能归为公益广告的一类。

企业参与社会事务,在各种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发生时,可以通过广告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在当今公益广告界,这种广告被称为是“意见广告”,也被归为公益广告的一类,但是这一分类不具有合法性。经济学中有“理性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企业以自己的身份所参与的一切事务都是以获取最大利益为目的。同样,在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企业通过广告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无论这种态度和立场是否为公益,其根本出发点仍为获取利益,即在消费群体中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销售,这与公益的概念完全相悖。因此,意见广告不能归为公益广告的一类,而应该归为企业公关广告,包括企业在内的营利性组织不能自行制作包括商业信息的所谓公益广告文本。

2.公益主题的全面、集中和系统展现。公益广告文本纯粹性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公益广告能够在媒体公开中全面、集中和系统地展现各种公益主题,排除其他干扰因素,一心一意做好公益传播。

在公益广告文本中排除商业因素,可以全面、集中、系统地提出和展现公益广告主题。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对公益广告的追逐,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受众的争夺,因此,他们“关注热点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对公益主题的追逐”[5]。企业参与公益广告活动,多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他们不用考虑公益广告主题是不是全面,更不会一致地投播某一主题的公益广告,即企业投入公益广告时,对主题的选择基本是随意的。第二,公益广告的文本拒绝商业因素,也就意味着在公益广告主题的选择上排除了企业干扰。继而通过公益广告主体管理机构的建立,形成全面、集中、系统的公益广告主题,并将之展现在广大受众面前。公益广告主体管理机构可以借鉴日本AC(公共广告机构)的公益广告主题筛选模式,会员单位提供各种公益广告主题提案,由地方理事会选出一部分精品上报全国理事会,最后由全国理事会决定一年的公益广告主题。然后,一年中的公益广告宣传活动都围绕这些主题进行①。这些主题,在区域上分为全国性主题和地方性主题,在时间上分为全年性主题和季度性主题。这样的划分方法,既能针对全国性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全国性的宣传沟通,又能照顾到各个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问题;在时间上,又保证了公益广告传播的连续性。

3.公益广告文本的纯粹性并不排斥商业化运作。主张公益广告文本的纯粹性,并不意味着公益广告事业彻底排斥商业因素。这是因为:其一,公益广告本身是一种社会事业,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包括商业群体理应共同承担起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的责任。其二,商业组织作为社会有机体中的一员,在商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意识到需要合理地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因素来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竞争优势。

因此,从公益广告发展的角度来看,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商业因素是现实的客观要求;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有投入公益广告事业的主观热情。如何构建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运行机制,合理地利用商业性参与的积极部分,同时还要对这种商业性参与进行必要的严格规范,以促使我国公益广告及其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更加有效。

三、基于文本纯粹性的公益广告运行机制

从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历史来看,纯粹的公益广告制作和播出主体是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媒体,资金由政府相关部门和媒体共同筹集。作为媒体领袖的中央电视台每年都制作和播出了大量的公益广告,各地方电视台也制作了部分公益广告。但是从总体来看,在政府主导下的纯粹公益广告的运行方式比较松散。其运营管理的路径多是通过行政的手段扩展开来,形成了政府――媒体的公益广告运行格局,公益广告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公益广告的数量较少、质量也不高,公益广告主题不集中不系统、播放的频率也很低,计划性也不强,因而它所起到的公益宣传作用也十分有限,缺乏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是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

而我国商业化的公益广告是由于企业的参与和媒体的过度市场化而形成的一种发展方式。在这种发展方式下,制作和资金筹集环节都有企业参与,企业通过出资制作公益广告,或是购买公益广告的冠名权、或是赞助某则公益广告,主动地参与到公益广告事业中来。总体而言,商业化的公益广告也没有形成一种比较稳定和高效的运行机制。

(一)将公益广告文本纯粹性与运行机制商业化的有机结合

公益广告文本的纯粹性强调公益广告必须以广告作品文本的公益纯粹性为基础,要求公益广告作品内容及其媒体呈现的纯粹公益性。

当然,作为一种理论设计,它的根本目的还在于指导公益广告实践,以市场化机制来运行公益广告事业,同时对公益广告事业中的商业化进行规范。因此,基于文本纯粹性的公益广告运行机制构建是现实状态下发展我国公益广告事业的一种过渡性选择。一方面,公益广告应该利用成熟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合理吸引和调配各种社会资源,公益广告事业面临的资金瓶颈可以迎刃而解,可以通过对公益广告文本以外的公益资源进行广泛的商业化营销和传播,包括公益广告制作和的招标、公益广告宣传活动的开展、资金筹集、管理和其他各项附属事业的开展等。这和公益广告文本的纯粹性是不矛盾的。另一方面,采用一套商业化的运行机制来运作公益广告事业,这样公益广告的创意和制作的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公益广告的投放也会更加有效,最终促进公益广告传播的繁荣。反过来公益广告的文本纯粹性,也获得了现实的保证和促进。

(二)培育一个公益广告市场,明确供需关系主体和运行体系

当然公益广告的商业化运行机制构建首先是要培育一个公益广告市场,该市场不是以公益广告文本的买卖为主,而是以公益广告制作和播出的招标、公益活动营销、市场化资金募集和基金运作等为主。需要说明,公益广告的市场不是一个标准意义的市场,而只是一种类似于市场交易的公益广告供需体系,其本质是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围绕公益广告市场,首先要建立主体管理机构,即中国公益广告协会,以管理协调涉及公益广告的各种活动;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从政府政策到吸引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进入该市场并进行交易的激励体系;再次要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公益广告市场上行为主体的活动进行监督,面对市场主体和受众建立第三方的公益广告反馈体系,评估利弊并及时作出调整。

四、结语

纯粹的公益广告是社会大众和所有公益广告人追求的最终理想。我们都希望通过广泛传播高质量的、纯粹的公益广告,使社会文明程度更高,使人们的人文精神更加饱满,使各种社会问题都能引起关注并获得解决,最终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但是现实情况还无法实现这种纯粹化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还有待提高,各方的利益诉求还无法全部归于公益。因此提出了公益广告文本的纯粹性,希望通过文本的纯粹性构建,公益广告作品能够率先纯粹起来,最后过渡到纯粹的公益广告阶段。也可以说,公益广告文本的纯粹性只是一种基于现实选择的过渡形式。

关于公益广告的纯粹性问题不是一个理论探讨问题,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公益实践中的积极探索。正如倪宁所说:“如何寻求确保公益广告自身公益性的同时适度引入商业动力,使公益广告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应着力探讨解决的问题。”[6](P80)

参考文献:

[1] 曹华.公益广告中商业性信息的隐性诉求[J].新闻爱好者,2009,(5月下半月).

[2] 段新洒.中国公益广告二十年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3] 黄升民.“中国公益广告”问题之辨析[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7,(5).

[4] 赵民,李东.公益广告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建议[J].新闻大学,1997,(夏).

[5] 苏晓燕.公益精神与商业目的的博弈――论企业公益广告商业化[D].合肥:安徽大学.

[6] 倪宁.广告新天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注释:

① 电通讲座录音整理。

Purity Research on Chinese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WU Sheng-gen1, 2,YAO Xi2

(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00,China;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篇(2)

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广告。是政府教育、引导公民的工具之一;是落实企业经营第一目标乃是回报社会这一原则的工具之一。公益广告具有社会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达的号召性等特点,可以起到引导社会道德、宣传正能量的作用。

公益广告的诞生和发展在一定社会和经济上有其必然性。公益广告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美国蓬勃发展的原因是其具有宣示主流社会意图、宣传社会文化、启示社会民众道德、规劝社会行为的作用,美国发展公益广告的目的是缓解工业革命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资源问题。我国目前也同样需要公益广告在宣示主流社会意图和社会文化、启示社会民众道德、规劝社会行为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电视公益广告为例考察国内的公益广告发展历程,我们必然会注意到几个时间节点。分别是1986年《广而告之》栏目开播公益广告;1998年“抗洪救灾”主题公益广告和围绕下岗职工再就业题材的《支持就是力量》系列公益广告;1999年《知识改变命运》系列公益广告;2001年《思想道德公益广告》;2003年抗击“非典”公益广告。

这些时间节点标志着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脉络,总体看虽然进步很快,但底蕴稍显不足,这是我国各类公益广告发展的普遍难题。下面以吉林省公益广告的发展和管理机制为例,分析和探讨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

一、公益广告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特点

根据对以上时间节点的归纳,结合吉林省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政府、企业和投入三个方面对我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由政府主导的“条件反射”模式和“季风”模式是我国公益广告制作和传播的主流形式。我国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播放必须以政府指令为准,选题、策划、制作、播放都要根据政府的指令来决定。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广告效果,但是导致依赖性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其次,广告主/企业的主力地位不明确、主体意识不强。公益广告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其选题策划和制作播放都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传播规律,公益广告要想做大做强、要想取得更大的广告效果就必须让经济实体——企业作为主力,而不是领导者政府,也不是广告的制作者——媒介公司。以吉林省为例,目前吉林省内企业对社会的关注度还很不够,社会责任意识不强。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是不做系统的大公益广告系列,只在垃圾箱、标识牌等“小”地方做公益广告,这方面以百事为代表。另一个是平时几乎从来不做公益广告,只有当企业经营出了问题,在危机公关中才策划和播放公益广告充门面,这方面以一汽集团和长春客车厂为代表。姑且不论危机公关期间策划播放公益广告是否合适,不论公益广告效果如何,单从企业的一贯作为就很难起到维护企业形象、树立品牌的作用。

二、公益广告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2009年吉林省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工商局关于促进吉林省广告业又好又快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吉林省工商局关于健全和强化“广告宣传助农机制”的指导意见》。但是在公益广告的发展与管理上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公益广告创意水平不平衡

公益广告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公益广告的水准与当地经济水平应该是成正比的。但是在大众传播盛行的时代吉林省公益广告管理机制面对的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三线后的经济实力排名拖公益广告创意的后腿,但受众的欣赏水平却被高消费拉高,直追二线城市,这就造成了公益广告创意水平“被提高”的复杂情况。体现在公益广告的创意、策划、制作和播放环节中主要是广告定位的困难,从而直接影响公益广告的广告效果。

(二)对企业引导不够

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的第一目标是回报社会,而不是盈利的最大化。这是因为企业首先是社会中的一个环节,企业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现实所决定的。但是目前省内大企业缺乏相关认识,表现为不关心社会问题、不关注社会热点、无视社会责任,对回报社会的理解还仅仅限于纳税、活动赞助等层面,企业的主力地位也没有得到体现。在当今这个品牌时代,企业的核心价值和企业形象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不做公益维护企业形象,只搞活动促销是没有发展的。

(三)公益广告的城乡发展不平衡

吉林省公益广告的推广目前是省会、外五县和地级市多,县级市、镇、乡和村少,其结果必然导致公益广告内容的相对单一化。选题方面也必然是城市多,农村少;儿童多,老人少;宣传法规说教多,道德文化示范少。

(四)形式缺乏系统性

形式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公益广告的媒体还主要局限在报纸、电视和路牌三个方面。杂志和电子网络次之,灯箱、标牌、电子屏、霓虹灯和交通工具等最少。另一个是公益广告的传播静态化,缺少整合,没有形成动态广告。这也是公益广告在国内发展的普遍问题。

三、对吉林省公益广告机制的思考

(一)结合高校广告学专业实现“开源”

公益广告是一种智力创造的结晶,它的选题、策划和制作必须符合客观思维规律,公益广告要传播开来也必须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和传播规律。这就要求在政府、广告公司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宽泛式的运作模式。政府要尽量提前布局,多做引导,除主题之外尽量把目标要求定性化,给广告公司更多的自。同时更要通过广告协会做好“开源”工作——结合本省高校广告学专业,把高校的理论知识和广告公司的实践相结合。在不增加广告公司经营压力的情况下给公益广告的创意和策划提供新鲜空气。例如可以结合长春最具人情味城市的宣传来找高校做活动,或者通过全国大学生广告节组织高校公益广告比赛。公益广告的广告效果涉及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和舆论导向三个方面,在地区经济与公益广告创意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只有“开源”——吸引、改造新鲜血液,才能使公益广告的创作得到集思广益帮助,才能开拓思路,使公益广告紧密结合本省实际情况。

(二)整合资源与渠道

要避免政府、企业、广告协会在媒介资源和渠道方面各自为战的局面。政府要落实公益广告的积极作用,就不能把眼光局限于电视等“大”媒介,企业要宣传主张、树立品牌形象就不能做公益广告的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广告协会的作用就是创造性地协调政府的行政性指令与企业的形象性诉求,在公共资源和渠道方面做到大小媒介的配合。

(三)对“条件反射”模式和“季风”模式的思考

“条件反射”模式和“季风”模式必然导致公益广告发展的僵化,表现为结合重要事件、社会热点制造短期轰动效应,随之产生的问题是对普通社会生活的不重视和流于形式的说教盛行。另外从广告公司的角度来看,公益广告的选题策划和制作播放在这两种模式下的难度大大增加了。公益广告是一种智力劳动的结果,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制作、播放都是需要灵感和经验的,尤其是灵感的绽放、获得、运用和落实都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但是目前的“条件反射”模式和“季风”模式所决定的现状是:来任务了,有没有灵感都必须按时交稿子——短期质量难以保证;没有任务,有了创作灵感,即使制作完成了也无法进入大众传播渠道——浪费资源。

综上所述,公益广告很重要,政府的“条件反射”模式和“季风”模式的确不适合公益广告的当前发展需要。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公益广告的确比较重要,但是公益广告要发挥效力是有一个间接过程的,其广告效果反馈缓慢,同时政府的职能也决定了公益广告事宜不能总抓住不放。而且从管理的成本角度来看也不适宜设置专职进行管理。那么如何避免公益广告管理过程中的抓抓停停呢?我认为广告协会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发挥好居中协调的职能,对上能落实行政性指令、拉来赞助,对下能提供整合的媒介资源与渠道,居中协助高校广告学专业制造合格的新鲜血液。

总之,公益广告和宣传都是传播,但决不能用宣传的手法来管理公益广告,公益广告的发展必须遵循传播规律。政府要把握好方向,企业要“出力气”,广告协会要居中协调,高校要尽快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为业界提供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才能把公益广告发展好、管理好。

参考文献

[1] 于雪,谭陶,陈雪.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及创意设计[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篇(3)

平面公益广告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经济动态,都可以作为平面公益广告的题材。平面公益广告要想更好地达到宣传效果,广告设计风格十分重要。着重研究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选择符合大众需求、符合公益广告设计的元素,可以更好地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引发共鸣,达到公益广告宣传的目的,进而促进公益事业的更好发展。

一、平面公益广告的概述

平面公益广告是伴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广告,公益广告的性质是公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公益广告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民众文化道德水平以及社会风气。从创意上讲,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相对更自由,其题材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好的现象、行为、政策加以倡导,对不好的则予以警示,对公众发挥教育作用。公益广告的投放平台主要有电视、广播、杂志三大媒介,其中电视公益广告最多,覆盖面最广,效果也最好。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平面公益广告投放平台也日益多样化,为平面公益广告的发展带来了动力[1]。

二、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

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是由其题材所决定的,针对不同的题材,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也会不同。而公益广告设计题材可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政治、经济、卫生、环保等,公益广告题材的广泛性丰富了公益广告的传播内容,使其展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特征。

(一)文化主题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优秀的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传统的文化可以更好地激励群众奋发向上。在公益广告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依然符合文化公益类广告设计的需求,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公益广告中符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例如牡丹象征着富贵,在公益广告加入这种传统文化素材,可以更好地让受众接受公益广告,进而达到广告效果[2]。

(二)教育主题

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对象以及我国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教育可以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以教育为主题的广告必然成为公益广告投放的方向。加强教育公益类广告设计可以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起到连环效应,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3]。

(三)环保主题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经济效益,不仅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国家、社会、群众开始重视环保问题[4]。公益广告作为推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环保为主体的公益广告也备受关注,例如“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一则广告。

(四)和平主题

武力、战争使得人们背井离乡、家破人亡,人们对于和平问题越来越重视。在21世纪的当下,建设和平世界是各国共同的目标。在平面公益广告中,设计师用自己的语言来劝解那些发动暴乱的人放下心中的执念,通过反战主体来倡导和平建设,向受众传达和平建设的重要性[5]。

三、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对策

(一)合理选择平面公益广告题材

平面公益广告题材比较广泛,不同的题材所表现的设计风格也会不同。故此,在平面公益广告设计中,要合理地选择广告设计题材,更好地促进平面广告设计风格的发展。另外,设计人员要多角度地挖掘平面广告题材,达到广告的目的。

(二)合理定位平面公益广告风格

对于平面公益广告而言,广告设计风格直接影响到公益广告的发展。作为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公益广告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应该认真地进行情感定位、努力地增加亲和度。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和设计语言应该亲切感人,体现人文关怀,进而达到广告预期的效果[6]。

四、结语

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手段,平面公益广告在我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平面公益广告是为公众谋福利而设计的广告,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题材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因为平面广告设计题材的广泛性,使得其设计风格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为了促进平面公益广告的更好发展,必须合理选择广告设计题材,合理定位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进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瑜.浅谈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J].大众文艺(理论),2009,(11):79-80.

[2]高云.浅谈平面公益广告艺术设计风格[J].中国报业,2012,(12):143-144.

[3]李春梅.浅谈平面公益广告艺术设计风格[J].流行歌曲,2012,(11):64-65.

[4]董远东.浅谈平面公益广告创意的要素[J].流行歌曲,2012,(14):73-74.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篇(4)

所谓公益广告是指区别论文联盟于商业广告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由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组织等通过媒体手段的用于传播有益社会观念的广告。相对于商业味十足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的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往往短小精悍,劝人向善,能够激发公众的良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发挥着重要的宣传作用。中国的公益广告起步较晚,无论是宣传形式还是广告内涵都有待提高,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为中国公益广告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所谓新媒体技术是指在媒体传播领域新兴起的应用技术,具体来说是指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而构建的新型媒体结构,例如,我们现在经常听说的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技术除了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住宅外还被广泛应用于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以及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交通工具上。由此可见,新媒体无论在传播速度上和覆盖广度上都有着巨大的进步,可以为我们的公益广告提供最广阔的平台。这就为公益广告自身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公益广告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但却是以收获公共效益为目的的,一个好的公益广告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为了使公益广告能够在新媒体体系下发挥最大的公益作用和社会效益,本文从公益广告的文化内涵建设、人性内涵挖掘和审美情感诉求三个方面研究了新媒体下公益广告艺术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新媒体下公益广告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公益广告的文化内涵建设

很多人对《妈妈,洗脚》这则广告记忆犹新,并且百看不厌,就是因为这则广告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为生活碌奔波的同时却忽略了这样一种珍贵的美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孝”的愿望,和对“孝”的崇敬。要将这一美德更好地发扬下去并不是单纯的对孩子或者对大人等某一代人或者某一群体的教育,而是需要一种传承,每个人都需要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妈妈,洗脚》让我们感动的并不仅仅是最后孩子端一盆水给妈妈洗脚带给我们的震撼,还有孩子的母亲为老人洗脚所带给我们的提示。对于孝,我们成年人做到了吗?可以说这则广告无论从宣扬的精神、选择的切入点、画面的组织、对问题的思考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新媒体下公益广告的内涵建设带来了提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建设。

首先,公益广告主题文化的内涵建设。新媒体下公益广告的宣传范围可以覆盖全社会,有着巨大的宣传任务,而我们在宣传时为了保证宣传效果有不可能一天换一个广告,应该对一个宣传有一定的时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宣传主题的时候一定要深入挖掘其主题的文化内涵,把最能触动人们灵魂深处的主题文化宣传出来。如上文所述的《妈妈,洗脚》正是扣住了“百善孝为首”这一文化内涵,所以才能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够以孝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那这个民族的人们将会是一个多么高尚的民族。

其次,公益广告对问题思考的文化内涵建设。一个好的公益广告不应该是单纯、肤浅指出问题,而应该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并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公益广告才能让人信服。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我们看到濮存昕做的《文明的中国盼奥运》,广告中濮存昕说:“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上的那些不文明现象不能药到病除,但公益广告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周围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们每个人迈出一小步,整个社会就会向前迈出一大步……”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每个人为之努力的目的和意义,这便是基于对问题深刻思考的公益广告。一个好的、有文化内涵主题的公益广告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对问题有深刻思考,有解决问题方法的广告能让人过目不忘并支撑人们将公益做下去。我们应该增强公益广告的内涵建设,是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 公益广告的人性内涵挖掘

一则公益广告要想打动人,并引导人们的行动光靠深刻的文化内涵还不够,还需要挖掘公益广告所要表达思想情感的人性内涵,这样才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发人性的共鸣。否则只是单纯、表面的说教是无法对人的思想造成影响的。例如,早年为了宣传希望工程,曾经用各种媒体宣传各种口号,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在人们的心理留下过多的印记。这种宣传也许可以在短时期内唤起人们对某一群体或某一时间的关注,但随着广告宣传的结束很容易被人们所遗忘,无法形成长期的效应。同样是宣传希望工程,有一个《大眼睛女孩》的广告在过了十几年后仍然让人们记忆犹新。广告只是一张简单的照片,没有任何特效处理,一个大眼睛的女孩,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穿着破旧的衣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的黑板,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中充满着孩子的童稚和对知识的渴望。这样一则广告、这样一张照片、这样一个女孩打动了所有的中国人,以至于这张照片不仅仅成为了我国希望工程的一个代表,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特殊的印记符号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脑海中。这则广告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摒弃了传统类似公益广告中对某一群体或某一事件泛泛、笼统的宣传而是抓住群体和事件中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人物进行宣传,这样便可以借助一个具体的人来展现和挖掘人性最闪光的一面,从而唤醒观众心中人性的一面。

每个人在心中都有最柔弱的一面,这也是人性最闪光的地方。只不过在忙碌的奔波中使人们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柔弱而拿出强硬的一面来面对生活的各种坎坷,时间久了甚至对一些事情变得麻木。所以,在新媒体下公益广告的发展也应该如同追求艺术本身的人性内涵一样,深入挖掘某一群体或某一事件的人性内涵,避免只粗浅地宣传表面而给观众造成的空洞、虚假的感觉。为了挖掘人性内涵,我们在制作公益广告时首先应该尽量将故事的叙述锁定在具体的一个人身上,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叙述来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人性共鸣,从而由对一个人的感动来转化成对一个群体或者对一个事件的关注、帮助和支持。由于这种帮扶是发自内心的动力,所以能够更加长期地持续下去。人们不会被一个口号或者一个空洞的宣传感动很久,却可以为一双童稚大眼睛中留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望而感动一生。我们在制作工艺广告时应该采用以人为本的宣传形式,这样会更容易触动人们心中人性的本质。如在宣传一则《爱护公共设施》的广告中我们看到一个包着绷带的公共电话对一个破碎的路灯喃喃地说“昨天,我被人打了……”,路灯更加凄惨地说“昨晚,我被人灭了……”。拟人的手法让人们在看后后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公共行为,并在公共场合自然地想起这则广告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和主题,为了在制作公益广告时能挖掘出人性的内涵,我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路来确定宣传视角和编辑广告内容。

转贴于论文联盟

四 公益广告的审美情感诉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需论文联盟求日益增加,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改善,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温饱之余更加注重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享受。人们这种审美的变化同样影响着公益广告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制作公益广告的时候同样应该从审美的角度,运用美学理论来设计和制作公益广告从而使广告,更加吸引人们,传播更广、更快,更能创造社会效益。所谓公益广告的审美情感诉求,便是以美学理论通过诉求观众的情感来达到对某一群体、事件、工程、思想等的宣传目的。审美情感诉求是摒弃传统广告中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诉求模式,而是以包含环境的营造、语言的锤炼、画面的剪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使用而实现对宣传内容的多维表达。根据相应的美学理论,公益广告的审美情感诉求分为幽默式和恐惧式两种方式,这也是我们在制作公益广告时进行审美情感诉求的主要方式。

幽默式的公益广告在国外屡见不鲜,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我们只能从近年来的一些公益广告中看到幽默式的审美情感诉求。这也反映了我国公益广告和国外的差距,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式。在我国的传统思想里仿佛幽默和严肃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任何正规的事情都怕被扣上“不严肃”的帽子,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幽默形式的运用了。实际上,幽默是对事物的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是突破人们心里定势,从而引起人们思考和提高记忆的最好方式。例如,我们在《绿色奥运》的公益广告中看到了一个魔术师运用夸张的魔术手法将一次性餐盒变成了永久性餐盒,将丢弃的垃圾袋变成了购物袋。相对于审美情感诉求是摒弃传统广告中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诉求模式,而是以包含环境的营造、语言的锤炼让人百看不厌,这才是艺术应该带给人们的享受,同时也是公益广告需要研究审美诉求的原因。一件普通的事情发展智慧给人们带来普通的感受,无法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和兴趣,只有突破定势才能在人们的心里掀起更多的情感思潮,从而更加吸引人并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篇(5)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平面公益广告在对公众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其涉及到人类社会的经济动态、文化活动、政治主张以及民族传统节日、等各个方面。无论是车站、码头、机场还是商业区、展览会、街道等地方都可以见到平面公益广告,其主题大多都是政治政策、社会文明、反腐倡廉、绿色环保等,为了能更深入人心的影响人们,必须加强广告的吸引力。对现代平面公益广告的审美与分析,丰富其设计风格、强化其美学色彩,从而减小其与公众的距离并引发公众产生共鸣,从而来大力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1.平面公益广告的界定及特点

公益广告的主要目的在于向社会群众宣扬文明道德观念,从而增强其对社会道德及良知的认同感,最终来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从某种层次来将,公益广告的水平可以作为某个国家、某个城市甚至某个地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的风向标。

公益广告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其与商业广告的最主要区别:商业广告主要目的在于向社会群众推销某种产品以获得相关的经济效益;而公益广告则主要是向社会群众传达某种文明观念、信息且具有非盈利性。与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在情感因素、创意元素及创作风格上有着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公益广告题材多样性,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是鼓励提倡好的方面,提示批评不好的方面;传播媒介的多样性;情感、创意的人性化。公益广告要充分了解人们的心理,要充分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情味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线,通过积极开展公益广告活动,大力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2.现代平面公益广告的美学特征

2.1情感因素在广告中的表达

情感作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的一种生理反应,公益广告往往围绕着社会文化、生活健康、知识文明等主题与群众之间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平面公益广告的情感主题往往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真善美,在平面公益广告审美方面,真代表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善代表着广告的正面思想,美代表着广告本身的艺术性。真善美也是人内心深处最真挚、自然的情感流露,特别在宣扬绿色环保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方面能体现出。②关怀及友善,这是人类社会崇高的思想情感,是全部真面思想的发源地,具体可以体现在一些以关注弱势群体、奉献爱心等公益性的广告。③愉悦及欢乐,愉悦欢乐的情感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人们爱与被爱的主观感受,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友好、真挚友善的关系。平面公益广告中愉悦、欢乐的主体基调要围绕人类文明、社会美好、文化相融等方面,充分引起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共鸣。

2.2创意元素在广告中的发挥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一个优秀平面公益广告作品要具有独特的创意,因此在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要注重对优秀创意的挖掘。平面公益广告所包含的视觉元素统统都服务于广告的主题,其传递的不仅仅是漂亮唯美的画面,更是爱与责任,因此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把广告的艺术性与内在的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公益广告在创意设计时要注意不要过于含蓄、抽象,但也不能太过直白,文字既要朴实和有分寸又能使群众看了后引起共鸣,继而有效达到传递文明思想观念的目的。公益广告的主体往往是一个由图像和文字组成的完整的信息表达,其制作的过程中讲究文字、图形、颜色的合理搭配,既要突出广告主题又要保证浅显易懂。为了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吸引公众的眼球,就必须注重添加创意元素,在广告画面上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创意图形加上简明深刻的文字能确保广告的思想主体丰满凸显出来。广告创意的诉求方式分为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两方面,通过以情感诉求为主,或温情感染、或恐怖警示,用温情感染的手法创作出温暖人心的画面和文字主题。此外为了彰显创意来吸引公众,在广告创作时还要多借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和象征、联想、幽默诙谐、留白等表现技巧,使得公益广告更具艺术感染力。

2.3设计风格上的多彩多样

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风格往往因其所体现的不同主题而有所差异,从其题材看大致可分为:和平、教育、文化、环保几大类,都是社会较为关心的问题,这些主题使得平面公益广告具有丰富的风格特征。

1)和平主题。广告设计者用自己的语言来向公众发出和平的号召,向战争策划及发动者发出反对的宣言,并积极劝说其放下刀枪武器,手拉手一起共创和平美好的世界。在广告设计过程中,大多采取隐喻、诙谐的表现手法来传播和平理念、感化好战人士。

2)教育主题。平面公益广告需要有悲情与同情传达。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对弱智产生同情,对于别人的不信会产生某种“同病相怜”的共鸣,从而产生深深的同情。在平面公益广告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将这种由同情而产生的情感无线放大,并广泛运用到教育主题平面公益广告中。

3)文化主题。平面公益广告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入我国传统特色的艺术图案可以反映公众对幸福吉祥的深刻向往,这体现了至善至美的重要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并且也适用于现代平面公益广告设计理念。

4)环保主题。随着时代的进步,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的共同目标,在平面公益广告中有许许多多与此相关的主题。拟人化与联想是此类广告常用的表现技巧,既能保持诙谐幽默的风格,又能发人深思并在群众间引发保护环境的共鸣。

3.我国平面公益广告的发展状况

3.1平面公益广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我国平面公益广告整体水平有一定的提升,基本形成了总体格局和运行机制,但是整体的设计水平还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①平面公益广告缺乏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由于平面公益广告制作过程复杂却收益较少,一些广告商不愿意投入过多的项目资金。当前在广告的设计创作方面的成本投入上主要依靠着政府的支持和相关广告公司的义举以及极少数企业的一定捐献,缺乏长期的资金保障体系,不能稳定进行广告创作。②缺乏良性的运行机制保障,平面公益广告虽然是非盈利性的,但是也需要像商业化广告一样采用推销商业产品和服务的总体原则,来对社会销售积极有益的观念。广告内容虽然与企业的自身宣传没有太大关联,但是企业仍可以通过平面公益广告来宣传本企业并树立良好的形象。

3.2平面公益广告设计的对策

平面公益广告设计者要多角度的挖掘出平面公益广告的题材,通过选取诸如环保、交通安全、抵制吸毒、希望工程等贴近人们生活的主题,来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唤醒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考虑。此外还要通过综合考虑来合理定位广告的设计风格,平面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公益性的广告要有积极的情感定位和正面的内在思想,要以创造亲切吸引人图像、文字和赋予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创作原则,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并大力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4.结论:总之平面公益广告在社会公共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其今后的发展中,要不断选取新的积极的题材,并加之以创意元素和情感寄托,成为社会传播文明的媒介,在展现其本身所具有的唯美、艺术的同时,不断向社会公众传递正能量。(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许裔男.论公益广告的艺术性[J].民营科技.2011(08)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篇(6)

公益广告商业化不等同于商业广告

公益广告商业化是指公益广告作品的内容中隐含许多商业信息,其广告的制作和过程具有很强的商业化特征,也称之为商业性公益广告。如果说,商业广告推销的是物质形态的产品,那么商业性公益广告推销的则是精神形态的产品,间接地达到企业的物质需要。

公益广告商业化与商业广告的区别。商业性公益广告因其显著的“公益性”博得受众的普遍好感,企业或社会团体为表示其对社会的功能和责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从经营中获利,也参与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借助刊播公益广告这一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在履行崇高社会职责的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商业功利色彩,因此,商业性公益广告具有一定的商业因素,但它的隐性商业特征与公益广告的本质特征“非营利性”并不相悖。企业公益不仅直接服务于社会共同利益,而且可间接为企业带来形象、声誉等无形价值,这是企业公益广告的互益性。商业性公益广告仍是以为社会共同利益服务为基础。商业性公益广告的直接目标是劝导大众遵守社会公德,间接目标才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一定的商业目标。

公益广告商业化与商业广告的联系。商业性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并非完全独立。从人文层面上看,商业性公益广告是商业广告的发展;从内容上看,商业性公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公益广告行为的诸多环节存在着商业性表现。公益广告在创作的过程中有着严肃的定位,有着它特殊的纯洁性。对企业广告主而言,寻求商业影响主要需要运用公益广告的隐性诉求功能,利用其与企业的相关性。如某些比较常见的公益广告:宣传禁烟,其广告主是一家香烟企业;宣传关爱儿童,其广告主是一家儿童食品企业等。这类隐性商业都在诉求着长远的、深层次的商业目的,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独立性。

抛开商业广告的促销性不谈,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和功能。商业广告通过传播商品文化和社会,不但影响受众的文化心理,改变受众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引导受众变革生活方式,而且也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变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今天,商业广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商业广告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说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商业性广告,无论是以直接还是间接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其所传递的有关商品、服务、企业等经济、科技、文化诸多方面的信息,都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反映。

公益广告的隐性商业价值体现

公益广告的商业化成因。企业关注社会,关注和公众有关的话题,将他们在社会公益主题上的意见、诉求、声音、看法等表达出来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但企业竞争的加剧及广告市场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为公益广告商业化的出现提供了诱因与条件。公益广告在主体的明确、资金的运作、的细则、媒体的责任等方面无疑存在着不足,这都有赖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其进行严格规范。

2002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和199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关于加强公益广告宣传管理的通知》中都没有明确公益广告的违法依据、违法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及追究这些责任的方式等规定,不便操作。在《广告管理条例》和《广告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也找不到公益广告的概念,真正的公益广告法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公益广告必须非商业化。但是非商业化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规则模糊,究竟是公益广告目标的非商业化,还是公益广告运作的非商业化?在公益广告中出现广告主的标识,广告主获得非资本性的收益,这是公益广告中经常出现的“球”行为,这类打着公益广告旗号的广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益广告,因为它带有明确的商业性目的。但如果完全去除公益广告的“商业性”,将使公益广告的制作、刊播失去财政保障,也就是否定了公益广告运作的商业模式,这也是不明智的。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日韩,没有商业模式就没有公益广告,因为公益广告的资金来源必须通过商业化来解决。

公益广告商业化的隐性表现。对企业广告主来说,寻求商业影响主要需要运用公益广告的隐性诉求功能,因为它都是在诉求着长远的、深层次的商业目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以更加隐蔽、积极、动人和巧妙的方式将商业信息融入公益广告中,将品牌信息不露声色地传递给受众,让受众欣然接受,这是公益广告进行商业化运作的的必要手段,如果这种传播脱离了隐性方式,偏离了公益主题和公益目的,过分暴露的商业信息反而会加剧受众对其品牌和商品的反感,结果会适得其反。

公益广告商业化运作的必然。公益广告的商业化运作,使公益广告与企业收益获得了双赢,可以说是各取所需。而公益广告要达到精神、物质的多赢,前期准备、精心策划、优良的创作和制作团队是必不可少的,而广告成本的提高必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刚刚起步时,中央电视台就提出了一种“公益化事业,商业化运作”的全新模式。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面临着多方困扰,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良性的资金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下,追逐利益是企业的本能,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在公益广告中体现出商业诉求,是对广告主直接、有效并且易行的回报方式。企业在公益广告中谋求商业利益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公益广告与企业之间形成一个互为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公益广告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也正逐渐寻求和摸索更加合理科学的运作方式。

公益广告商业化的利弊得失

公益广告适度商业化的正面效应。一是适度的商业化可以调动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为公益广告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公益广告不像商业广告,商业广告播出后,其产品销量呈现的增长是可以见得到的,而公益广告所带来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因而许多时候只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短暂的应景之举,缺乏长期投入的耐心与热情。我国公益广告运行机制的核心和主导力量是政府,财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都使得公益广告的投资费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逐渐认识到仅为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商业广告对企业形象的提升是有限的,而公益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公益性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而企业从事公益活动也丰富了企业的文化内涵。二是工商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支持是提升企业形象的一条根本途径。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工商企业捐助农村教育、文化、医疗、体育、水电路等公益事业建设,在税收政策上一直是支持和鼓励的。工商企业对于公益事业的无私捐献也使民众真正感受到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善举。三是从经济的总体平衡角度讲,适度的商业化还可以促进行业资源平衡。一直以来,诸多社会公益性事业,基本靠政府的补贴维持简单的运转,诸如医疗、交通等其发展严重落后于整体经济水平和民众的要求。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公益宣传难以根本地解决这些问题,而企业雄厚资金的注入,科学的商业化运作,不仅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更提高了公益广告的整体制作水平,唤醒了社会民众的公益心和参与热情。

公益广告过度商业化造成的负面影响。过度商业化的后果就是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投机行为。公益广告必须严格执行商业化操作,商业化浓重的公益广告不仅损害了公益行为的形象,也容易滋生制度黑洞。频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企业片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缺乏社会责任感。

具有隐性商业性信息表现的公益广告不等于商业广告,企业正确树立公益广告观念,合理运用隐性商业诉求功能和公益营销理念,科学地启动商业化运作,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良好企业形象的同时,又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可以实现企业与公益广告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陶晓波:《隐性广告ABC》,《现代营销(学苑版)》,2005(6)。

2.王秋菊、刘杰:《透析企业公益广告的商业化倾向》,《集团经济研究》,2007(8)。

3.韦梦琦:《论公益广告的商业化运作》,《艺术探索》,2008(5)。

4.王卓:《中国公益广告在“公”还是在“利”》,《南方论坛》,2007(11)。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篇(7)

以倡导、推介社会风尚及道德观念,规范社会行为为基本内容和目的的电视公益广告。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表达内容,在当代社会中正产生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大众化传播影响。作为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电视公益广告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电视节目传播类型,它不仅维系了广告延续人类消费文明的技术价值,同时也在文化角度上重新阐释了广告的多元化内涵,为电视广告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提供了有别于传统商业价值之外的一块广阔天地。本文正是想通过对现实公益广告传播中一些具体现象的分析、来探讨电视公益广告在社会文化价值的问题。

1、电视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1传播功能

电视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电视公益广告只有传播了科学理论、正确舆论、高尚精神的信息;才能成为真正的电视公益广告。

1.2价值导向和教化功能

电视公益广告在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每一个电视公益广告,都在表达某种思想、观念,体现某种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人们接受电视公益广告的过程就是对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解读过程。电视公益广告所能蕴含和表达的思想观念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既可以表达人们的实践观念,也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哲理观念。

1.3审美功能

如果电视公益广告通过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歌舞等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来表现,它就具有了一定的审美功能。人们把接受电视公益广告的过程当做欣赏一种艺术作品的过程,这时,人们除了思想意识得到了熏陶之外,还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

1.4视听调节功能

广告信息既可以通过听觉信号,也可以通过视觉信号,还可以通过视听混合信号进行传播这就会对人们的视觉、听觉产生不同的影响。和谐的空间结构会通过视觉和听觉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电视公益广告在这方而的作用更应该是“公益”而不应是“公害”。

1.5对商业广告的制约功能

商业电视广告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商业电视广告的发展程度、商业

电视广告的文明和规范程度、商业电视广告的文化含量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商业广告也存在着许多亚待规范和解决的问题,如欺骗性、虚假性、不规范、不科学等等。而电视公益广告的存在和发展则使人们沐浴了一股现代文明之风。电视公益广告的公益动机和效果同某些利用广告进行的商业欺诈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视公益广告由于其动机、内容、效果的非功利性质,便有效地帮助人们超越个人的、局部的、暂时的、物质的价值追求,帮助人们认识人类发展中最根本的、社会整体上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上长期需要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电视公益广告有助于人们克服和超越市场经济存在的局限性。

2、以实例列举电视公益广告的社会文化价值功能

最早出现于美国与法国等电视传播发达国家电视网中的电视公益广告,从一开始就表达出有别于商业电视广告的“另类化”特征。和商业电视广告的绝对大众化品质追求所不同,电视公益广告反映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它以提出及解释社会发展目标与价值为内涵,为知识背景、教育程度、生存环境、认知能力各不相同的社会人群,开辟了较为平等的广泛接触社会主流文化信息,分享人类及民族文化成果的最便捷化途径。

电视公益广告中的文化传播,是通过其内容表现所反映出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来加以实现的。而电视公益广告作为电视媒介传播的一种有效节目样式,在体现与传统商业广告异质化目的的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这样的义务。并且无论是公益广告的提供者.还是制作者都在一种文化传播意识的指引,以及市场规则要求的无形支配下,在公益广告中自觉地融入了当今社会的主体道德意识观念。

5.12汝川8级大地震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特大损失。作为此次贩灾的媒体先锋,电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据中国最大的媒介及市场研究公司c丁日市场研究对地震前后全国电视媒体的两周广告全天候监测对比显示震后电视媒体商业广告总花费减少37%,减少近99亿人民币,而公益广告投放费用大幅增长92,增长了6.7亿人民币;即整体广告总投放减少330/,共计减少92.2亿人民币。电视媒体为改善贩灾节目播出环境及受众的情感需求快速地调整了广告经营策略。中央电视台推出白试李连杰的壹基金公益广告》,写的是如果每个人每个月拿出一块钱,即1+1+1=1,支持李连杰的壹基金计划,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爱心,传达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尚文化品质。

在当代社会中.人文关怀的实质主要在于理顺人与其它物种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人文关怀是现代大众传媒始终在关注与追求的理念与目标而电视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的题中要义,就在于它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对人们的某种行为进行劝导,以升华人们的心灵,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3、社会文化传播中电视公益广告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选题和立意不当。

2、表现技巧空洞、手法不对路。

3、后期制作和最终播出问题。有些县市台的公益广告未经认真剪辑,摄制粗糙,音效不清,场景过渡拖沓,后期制作的不精良,大大影响了公益传播的社会效果除北京电视台的制作和播出规模相对较大外,重视公益广告宣传的寥寥无几。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篇(8)

新媒体持续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联方式,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数据、微博、微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已渗透到各领域,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主要热点,并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公益广告能够引领社会风尚,凸显社会主流价值观,反映百姓心声,公益广告传播不仅是媒体的重要职能,更成为媒体公益为先的社会责任。运用新媒体传播信息成为社会趋势,各类新媒体、新渠道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建构着公益广告新的景观。

一、新媒体环境与《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41%,手机网民数达4.64亿。网络、新媒体使得公益广告的传播与受众的深度沟通成为可能。在现今碎片化、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已经转向小众、分众,由大宣传转到微传播、小传播,传统的宣传方式被蓬勃发展的新媒体解构。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益广告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也应顺势而变,寻求新的创意和诉求,进而发挥传递正能量、保护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引导舆论导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3年“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成为各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合肥日报》按照中央文明办和安徽省、合肥市文明办关于“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刊登要求,抓住当下新媒体浪潮发展的契机,高密度刊登公益广告,整版连续推出网友点评,推出公益广告微点评的创新尝试,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合肥日报》在广告量剧增,而版面容纳量又很有限的情况下,坚持做到每天至少刊登1/4版的公益广告,从而保证每个月刊登数量不少于8个整版。在重大节假日等广告高峰时段,版面紧张时,不惜将商业广告拒之门外,保证公益广告优先刊登;而在版面相对充裕时,还会将公益广告安排在3版或8版等重要版面刊登,真正做到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充分体现党报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是主流媒体面临新时期传播环境新变化、受众形态多样化,变革宣传理念的创新尝试,丰富了宣传形式,强化了传播效果,在全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获得了中央文明办和安徽省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的传播亮点

《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用接地气、具有普遍感召力并直抵人心的创意感动受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将公益广告所倡导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个体的体验、解读有机结合,体现出最广泛的社会性和公益性。

1、互动性是《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的新面孔

微博作为当今热门的互联网应用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公众进行舆论监督、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12年,中国微博用户总覆盖人数在上半年即突破3亿户,达到3.031亿户,2012年下半年则达到3.096亿户。《合肥日报》公益广告的刊登特别是微点评的刊登就是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有益尝试,通过刊登微点评集中反映网友观点,通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可以激发广大网民的热情,引导更多的网民关注公益广告,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当中,加强公益广告的宣传效果。同时微点评可以实现主流媒体舆论场与互联网民间舆论场的互动,打通两个舆论场,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缓解社会矛盾,更好地表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更好地引导舆论。

公益广告维系着人们与历史以及社会语境的关系,《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内容联系当下社会现实,体现出与社会实践、社会语境的互动,现实意义凸显,能让受众深层次地从身边感触中理解公益广告的内涵。比如《合肥日报》10月3日A03版公益广告:“中华儿女,手足亲情”,“助人为乐,人小德高”,“我们中国人,拧成一股劲”;10月4日A03版公益广告“美丽中国,青春无悔”、“传承节俭、传承福报”、“吃饭穿衣、辛苦得来”都是生动诠释“中国梦”等时代主题,与当下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倡节俭的社会语境的有效互动,能够融入受众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百姓的言行举止,体现引领社会风尚、弘扬正风正气、激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2、新闻报道联动公益广告微点评,进一步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

《合肥日报》作为合肥市委机关报,在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报道政府的重大决策、采访重大事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而报纸相对于其他媒体,最大优势在于权威性的解读,具有深度和公信力。《合肥日报》将公益广告传播与新闻报道联动起来,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使新闻内容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为公益广告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而《合肥日报》也借此机会发挥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

为了使公益广告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合肥日报》不断创新载体,组织策划了与公益广告相匹配的一系列新闻报道,常年开设7个“讲文明树新风”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专栏,以形成宣传合力,为全市文明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底,专栏共刊登涉及“讲文明树新风”等内容的各类新闻报道500余篇,为提高市民文明道德素质,为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注重策划和原创,寻求公益广告的创意元素

讲究独特创意,是公益广告的一直追求。《合肥日报》公益广告微点评在版式和设计上注重策划和原创,寻求创意元素,独具特色。在排版时,《合肥日报》注意公益广告与版面其他稿件有明显的区分,从而使公益广告能够突出、醒目。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2月至10月底,《合肥日报》已刊登公益广告90多个整版,平均每个月有10个整版。《合肥日报》将长时间的微点评系列呈现变为整版集纳式报道,并对文章进行分类分版块设计,图文并茂,版式新颖,方便阅读。如2013年10月2日至10月4日,《合肥日报》连续推出3个整版“网友热议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引发受众的关注和热议,具有集聚效应。

广告部门积极配合设计部门,每天安排专人制定选题、写文案,交由设计人员设计、制作,增加原创公益广告,力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通俗易懂,突出地方特色和元素。根据统计,《合肥日报》制作一批主题鲜明、思想深刻、风格独特、创意新颖的原创公益广告共50余篇,分别涉及交通安全、廉政、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志愿服务等主题,形式新颖又有地方特色。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传播诉求

1、诉诸互动

数字技术、互联网web2.0等各种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为受众角色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持。当下的受众不仅接收公益广告信息,也制造公益广告,传播公益主张。他们从受者变成传者,由被动变为主动,以往的单向传播转变为高效的双向传播。网络传播互动通过技术与工具创造一种传播中介的能力,达成个体、群体传播参与者之间同步或异步的信息交流与交换,实现交流感知对于人际传播、临场拟真感的提升。因此,公益广告要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利用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与受众进行互动,直达受众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网上、网下联动的传播方式,不断探索发展新路径,以推动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

2、诉诸情感

在传统媒介的世界,人们对于世界的体验更多的是单向度的,其中理性在其社会判断和社会决策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新媒体以全通道传播的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其感性判断得到了极大调动和激活,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认知和社会决策之中。如何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和情绪,让人们的感官得到调动,成为传播营销革命的又一关键。而公益广告多以社会问题为创作主题,主题的严肃性会容易让公益公告类型单一,缺少多元化,也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公益广告要有亲和力和接近性,要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改变话语风格,通过诉诸情感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引发受众的共鸣。

3、诉诸创意

公益广告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它的使命是说服受众、传播观念。在新媒介不断涌现的现实环境中,科技的进步带来创意表现的不断突破。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创作依然要坚持优秀的创意原则,寻求创意内容的创新和表现形式的创新,找到信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最佳结合点。公益广告要借鉴商业广告的创意、表现策略,以受众为导向,用独树一帜、灵活多样的手法传播信息、传播观念,最大程度的发挥公益广告的传播价值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①唐绪军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②彭虹:《涌现与互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③喻国明:《传媒新视界》[M].新华出版社,2011

④王勇编译,《美国公益公告寻求新媒体环境下的出路》[J].《中国广告》,2008(2)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篇(9)

图形、文字、色彩是公益广告设计的三大要素。在公益广告设计中,色彩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色彩是公益广告中最直接、最有力的表现形式,它可以使主题形象鲜明夺目,在瞬间快速传递给广大观众,并留下深刻印象。

1.公益广告的创作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广告,它通过某种观念的传达,呼吁公众关注某一社会问题,以合乎公众利益的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支持或倡导某种社会事业或社会风尚。公益广告不同于商业广告具有特定的目标受众,它是为公众切身利益服务的广告,因此公益广告是站在社会公众角度去创造启迪,必须通俗易懂,不仅要求广告的传播内容要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形式上要简洁明了,语言要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色彩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

色彩的运用在公益广告设计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色彩具有迅速诉诸于感觉的作用,它与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密切相关。受众对公益广告作品的第一印象是通过色彩提取的,色彩所具有的艳丽、典雅、朴素等心理感受影响着受众对设计作品感觉。因此,色彩在公益广告作品中有着特殊的诉求力,直接影响着作品情绪的表达。当人们首次接触一则广告时,最先引起其注意的就是作品的色彩,其次是图形,最后才是文字。公益广告色彩设计首先要把握好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其次是对比和调和的基本方法。色彩诱人魅力,主要在于色彩对比的妙用。色彩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会很强;色彩对比弱,易产生协调的效果。公益广告色彩较多使用强烈的对比色调,使主题形象鲜明夺目,在瞬间快速传递给广大观众,从而加深公众对公益广告的印象留存。

3.色彩在公益广告中的表现手法

3.1色彩象征诠释了公益广告的思想性

色彩具有象征性、情感性。由于地域、年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经历、生理反应等的差异,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对于色彩的象征性、情感性,人们有着许多共同的感受。首先,设计师必须懂得用色彩来与公众进行沟通,通过色彩的基本性格表达公益广告的设计理念,从而赋予作品设计个性。其次,设计者在运用色彩时,要让色彩突显设计意图,如绿色多用在环境保护的主题设计中,象征着自然、生命、和平,给人以舒畅、安全、朝气蓬勃的感受。最后,设计者要把颜色和公益广告设计思想相结合,并利用数字设计和可变性优势,充分挖掘色彩的丰富性和多变性,使公益作品承载的设计信息和思想情绪更丰富、更广博,从而最大地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色彩就是个性,色彩就是思想,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在公益广告设计领域中所表达的含义是深刻而广泛的,它较之构图和造型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抽象性,是公益广告设计的灵魂和精髓。

3.2色彩通感增强了公益广告的情感性

通感是指人不同感官的感觉经验彼此沟通、相互转化的心理现象。所谓色彩通感,就是一种具有联觉性的效应,人们在看到不同的色彩时产生除视觉以外的联觉效应,而这些效应正是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原因。色彩主要是一种视觉的表现,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表达出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视觉以外更多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是具象的,如酸甜苦辣、光滑、柔软、低沉、刺耳等;也可以是抽象的。通感意象是人内心情感在某种条件下与外在事物互通,这种创作融入了设计者的思想、情感、意趣,达到主客体的和谐统一,是更高层次的色彩通感表现。设计师对于公益广告色彩要素的成功把握,引导公众心理感知的方向并做出联想,实现受众与作品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情感对接是公益广告活动的重要目标。色彩作为一种手段,色彩通感不单单只是为了画面表达的需要,更深层次是为了强化人内在的综合情感。

3.3 色彩肌理丰富了公益广告表现性

色彩肌理是公益广告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段,色彩与肌理之间相辅相成。肌理是指物象的表皮及其纹理,可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色彩肌理表达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和材料,如画笔与木棒、颜料与树叶等,在画面上产生的特殊效果;另一种是随科技发展出现的运用新科技制作的色彩肌理效果,如电脑设计、光形成的色彩肌理等。色彩肌理增强了广告形象地作用与感染力,丰富了公益广告表达方式。色彩肌理从形态质感上体现出自身的审美价值,画面的结构表现上也有独特的形式规律,比如秩序规律感、节奏韵律感、对比调和性等等。

广告画面中色彩肌理所存在的点、线、面,纵横交错、模糊清晰、高低突起、光滑粗糙等组织纹理,通过人们感官唤起了的记忆与联想。点状肌理活泼跳跃,汇集视线;线型肌理表达最为丰富,垂直肌理肃穆冷静,水平肌理平和稳定,倾斜肌理动感激情,曲线肌理优美流畅;面状肌理整齐饱满,同时面与面的叠加可产生前后的色彩空间层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广告画面的色彩肌理要注意对比、调和的关系。不同大小形状色彩肌理在同一画面中,要有方向、疏密、虚实的变化安排,有对比才会产生视觉冲击,才能充分表现色彩肌理的美。在对比的同时又要注意其画面的和谐统一,可以通过形状、色彩等视觉要素去调和画面。过于和谐统一虽具备秩序感,但又会陷入呆板平淡、单调乏味。因此,对比与调和两者之间应有一个合适的度量关系,在设计上即不因变化而散乱无序,也不因和谐统一而平淡无奇。其中一则森林保护的公益广告,画面中是一片绿色的树叶,将树叶翻起便露出黄色干枯具有裂纹的地面,画面中绿色与黄色、树叶与旱地纹理性成鲜明的对比,均统一在树叶的外形之中,诠释出如果人类破坏森林,我们的环境必将恶化,人类必遭恶果,以此警示人们要爱护森林,保护环境。

4.结语

色彩象征、色彩通感、色彩肌理等表现手法对公益广告创作具有丰富的启示,色彩象征诠释了公益广告的思想性,色彩通感增强了公益广告的情感性,色彩肌理丰富了公益广告表现性。公益广告的色彩设计应简洁明了,独具创新性,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以情动人是公益广告永恒不变的追求。

参考文献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篇(10)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讯息的高效传播增强了广告的影响力,其中公益广告作为公共传播的重要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公益广告能够快速发展,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实现了本质上的转型。在信息时代下,传播方式已经由组织传播转向了大众传播、政治传播以及公共传播等。公益广告体现了公共传播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公共传播的内容和目的,是公共传播重要的表达形式。本文对信息时代下公共传播和公益广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信息时代下的公共传播和公益广告

依托于当今的信息技术,我们能够迅捷地接收到各种信息。信息传播的目的,不仅仅是广泛、连续地发出并使受众接收到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的传播,影响和改变受众的行为。公共传播正是这样的一种传播,其目的是通过说服受众,使之产生有益于社会和自身的良好行为,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更多的是以公共利益为思考和行为的原点,依靠群体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与公益传播相比,公共传播的概念范围更大,几乎包含了所有政治性、经济性等因素,以达到让公众广泛了解社会传播消息的目的。除了内容之外,公共传播还是一种传播方法,是一种有公众参与的传播。

从实质上讲,公益广告是公共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指的是维护公众利益、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广告。对于公共传播而言,公益广告展现出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通过生动的表达形式,直观地体现了传播内容,提高了关注力,增强了受众的认知印象。主要涉及:政策法规、经济信息、生态保护、慈善捐助,减少人们因不良行为习惯或者社会弊病而造成的损失和浪费等若干方面。

公共传播和公益广告的整体性日益显著,并展露出新的特点。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及时分享到当下的社会焦点。政府和媒体对社会事件反应及态度做到了即时传播,起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引领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互联网为公共传播提供了一个即时有效的传播环境,其即时性、广泛性是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同时”“共同”“区域一致”成为了群体成员的行为可能,这是信息时代下公共传播的重要特点之一。其次,我们能够通过终端媒体,交互性地对公共信息进行分享、评价、表达、反馈,增进了个体、群体之间的沟通,体现了“公众的”“公共的”“公开的”“公共事务的”,以及“社会服务的”意义上的“公共性”。在信息的公共空间中,共同影响主题信息意图的进展,从而为公共传播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环境。公益广告正是在这样的传播基础上,得到有力发展。二者的整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公益传播。

2 公共传播下公益广告的基本内容

公益广告时刻关注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也非常广泛,主要涉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公共道德以及公众关注的社会话题等,这些都可以是公益广告公共传播的内容。公共传播下公益广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国家政治经济内容。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宣传中,充分体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安定团结,树立政府形象等内容,如政策法规、经济信息、军事实力、对外政策等。同时,还包括了引导公民维护公共利益的内容,如计划生育、义务参军以及遵纪守法等。第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公益广告而言,生态保护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人类日常生活的环境已经变得恶化,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常见的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有大气污染、能源利用、资源保护、动物保护等,呼吁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第三,慈善赞助内容。慈善赞助内容的公益广告体现了救弱扶贫、破难救灾等。其中主要表现为救助弱势群体、关注受灾地区、平等对待特殊群体以及赞助希望工程等。[1]

3 信息时代下公益广告的作用

3.1 社会教育

公益广告的公共传播,有显著的社会教育功能,有传递正能量、倡导社会价值取向、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教育内容主要包含政策普及、法制教育、伦理教育以及常识教育等方面。在政策普及和法制教育方面,是让人们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及依法做出的约束。例如,教育人们要遵纪守法、抵制腐败、依法纳税等。公益广告的伦理教育,倡导了人和人、人和自然之间应该遵循着一定的相处规律和原则,如在公益广告中就会传播一些诚实守信、抵制暴力、尊敬父母等方面的内容;常识教育的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以及生活方面的基本常识,如健康营养、保护环境以及节约资源等。通过这些公益广告的公共传播,能够给公众提供良好的社会教育。[2]

3.2 舆论引导

公共传播的根本目的就是舆论引导。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公众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公众的行为。和商业广告不同,公益广告以公共利益为基础,以正确的舆论为引导,以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效果来体现其价值。在人们接受和欣赏公益广告的同时,公益广告就起到了价值取向引导和道德引导的作用,深入渗透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中,进而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我国公益广告在国家政策法规、社会价值观、社会突发事件,如抵抗病毒、抗洪救灾等方面,其舆论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 公益广告公共传播的实际需求

公益广告需要公共传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在一个公开的、平等的、公平的环境中相互影响、了解、沟通。公共意识影响下的受众之间的互动是必然的,人们需要能够及时分享信息、分享喜悦的空间。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公共意识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沟通环境,可以通过丰富的多感官体验的方式传播公益主题,迅速有效地形成共同意志,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

公益广告能够通过公共传播发挥最大价值。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受众不仅是公益广告的传播对象,也是公益实施的主体。从本质上讲,公益传播是公益主题的发出者和受众之间进行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公益广告的公共传播,其目的是使受众主动参加公益主题活动、研究公益主题信息,并且主动实施和反馈,进而主动传播。就公益广告而言,如果对受众的影响度越深,那么受众的反应和参与度越高。因此,公益广告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要发挥公共传播的优势,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使受众由被动变成主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良好的公共传播环境。

5 公益广告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起步较晚,规范的运营机制和程序尚未形成。但是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讲,公益传播的意义巨大,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国家的安全保障。户外媒体、印刷媒体、影视广播媒体、网络媒体等等,其的公益广告的数量和频率正在逐步上升。特别是广播电视系统,使公益广告实现了最广泛传播。

公益广告作为公共传播的一种主要形式,与其他的广告形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不仅包括内容上的,最重要的是运行程序上的。我国的公益广告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和媒体进行参与实现的。媒体对公益广告的制作、传播,也会不自觉地表现出随意和分散的状态,甚至成为赞助企业的公关工具,其公益的单纯性受到质疑。正确运用商业力量服务社会公益目标,需要在政府层面加强与此相关的政策引导、运行监管、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系统建设。

公益广告的质量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专业机构的创制能力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公益广告发展水平总体不高,优秀设计机构数量少,在设备硬件、制作团队、运营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广泛的需求。另外,公益广告题材单一,资金匮乏以及企业的公益意识不强,都是制约公益广告发展的关键因素。

6 信息时代下公益广告的发展优势

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为公益广告的公共传播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公益广告传播,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适应环境的发展,提高公益广告的传播效力。

首先,信息技术为公益广告提供了广泛迅捷的传播途径。在传统的媒体时代,公益广告的受众是单向、被动地接收信息。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公益广告能够通过网络非线性的传播方式进行快速扩散,并且受众有更多交互反馈的机会和权利。QQ、微信以及微博等技术平台的建立,其点击量和转发量为公益广告的公共传播开辟了良好的路径。

其次,数字时代背景下,交互式传播促进了公益广告的公共传播效率。数字时代下的信息传播非常重视受众的交互体验。通过交互引导,公众可以评价讨论、查看数据、参与活动、主动传播等等,加强了公益广告和受众的互动性,加快了公益广告的传播速度,提高了公益广告对受众的影响程度。同时,网络信息传播能够对相关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获取相关的反馈,预测传播效果等,提高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力。[3]

7 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公共传播与公益广告体现了内容方法与形式表达的有机结合,不断地适应着新的传播环境。公共传播与公益广告的健康发展,要以公众利益为基础,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在公益传播中的作用,注重与公众交流的意见和反馈,建立建全长效的运营机制,使之充满活力,充分发挥其利国利民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应春,彭小球.公益广告传播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J].文学教育(下),2015(01):74-75.

平面公益广告论文篇(11)

从1986年贵阳电视台拍摄录制的《节约用水》播出至今,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已经走过了24年。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新闻传播业、广告业的快速发展,独具特色的中国电视公益广告也在日益成长。由于我国媒体实行的是政府监督,企业化运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媒体一方面要兼顾社会的利益,服从政府领导,另一方面又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获取商业利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以利益为目的的电视公益广告就面临着两难境地,导致了目前我国电视公益广告市场化运营面临的诸多难题,运营模式单一、出资者范围狭小、制作人员单位归属事业化、随意性强等问题。

一、电视公益广告的特征与社会功用

公益广告,主要是指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广告形式,它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的效益。电视作为一种媒体,它具有收视强制性。公益广告在这样的传播媒介中传播出,也更易被社会大众所获得,产生更大的影响。中央电视台的副台长罗明曾说过:“公益广告是一盏灯,如果能点亮其他的灯,那么整个社会就是一片光明。”他希望公益广告像一盏灯一样传递文明和良好的社会风尚。由此可见,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电视公益广告传播的理想传播效果。

美国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认为,传播具有监视社会环境、组合社会力量、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功能。后来,施拉姆根据拉斯韦尔的论述把传播的功能归纳为监视、管理、指导和娱乐。电视公益广告的出现,正好从实际上论证了拉斯韦尔和施拉姆的观点。首先,电视公益广告具有监视社会环境的功能。它能够向公众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督促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恪己,向善,凡事都要从好的方面出发,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其次,电视公益广告能够组合社会力量。电视公益广告取材广泛,涉及面广,主题选取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共同问题,吸引公众的目光,自然能够聚合强大的社会力量,为改变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作用;再次,电视公益广告能够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公众通过公益广告可以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及所面临的各种自然以及社会问题,知晓客观世界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公益广告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定的价值资讯,使公众在公益广告所传播的价值标准的“涵化”中逐渐接受它所传播的价值标准,使社会公众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改变自己的行为体系。

二、商业环境下电视公益广告的困境

毋庸置疑,广告是从商业开始,商业广告业一直是广告的主体。据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蓝皮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年中国广告市场总投放同比增长13.5%,达到了5075.18亿元,电视媒体以15%的增幅高于整体市场平均水平,并领先其他媒体。显然在这笔庞大的电视广告收入中,几乎全部是电视商业广告的贡献,而电视公益广告,不带商业性质,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其在制作、播出等方面,仍然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这就使得媒体在制作公益广告时的驱动性不足了。

我国公益广告主要运作模式是由政府发起,媒体制作播发,或由媒体制作后,进行市场运作,由企业出资,这种自上而下由政府发文件,层层机构抓落实,带有浓重的行政命令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益广告的独立发展,限制公益广告的活力。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全非营利性的公益广告运作机制,公益广告的策划以及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支持以及广告公司和一些企业的短期投入,公益广告在媒体的刊发还依靠行政手段予以规定。这导致在利益驱动下,电视商业广告往往占去了大部分的公益广告的时间段,减缩了电视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播出时间段;再者,资金问题是困扰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主要问题。电视公益广告的资金是政府拨款,企业捐款和慈善机构捐款相结合。电视公益广告的制作费用十分昂贵,单靠媒介和政府拨款简直是杯水车薪,资金问题成为制约电视公益广告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商业环境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前景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而公益广告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非营利性。同商业广告一样,无论是电视公益广告的制作还是播出,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由于制作以及播出公益广告需要耗费大量费用,公益广告的发展面临着多方的困扰,最大困难来自于资金的缺乏,即使是在公益事业发展较为完善的美国也同样面临着此类问题,在商业环境压制下,电视公益广告的发展“路在何方呢”?

1、转变行政主导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为主导来运营

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主导是政府部门,其他企事业单位处于被动地位,政府一般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公益广告宣传,这使得电视公益广告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宣传制作上缺乏相应的灵活性,相比较商业广告的制作手法,就相形见拙了。笔者认为,可以建立相关的非政府非盈利性的公益广告组织来制作、、社会性公益广告,广告活动资金可以自募集或向各种基金会募捐,电视媒体等则捐献广告时间和广告版面。

2、建立与企业联合的长效机制

公益广告要求不能裸地为企业宣传,但是隐性商业诉求却是可以接受的。对企业广告主而言,公益广告是一种长期地投资,深层次的商业目的,公益广告宣传能够给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深层次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的作用。对于电视公益广告而言,这也是发展的一个机遇,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来制作电视公益广告,采用企业署名的方式给予企业回报,可以扩大公益广告的宣传优势,这种结合方式,对双方来说各得其所。

3、电视公益广告市场化运营

在电视公益广告的运作流程中,引入商业化、市场化的操作规程,利用市场机制代替原有的政府计划和行政干预来调节公益广告资源机制。电视公益广告市场化运营以商业广告运营为借鉴,以效率为目标,以竞争为手段,其过程是不断健全公益广告的市场要素,提高市场机制在公益广告传播中的地位,以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考文献

①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